CN115567765A -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67765A
CN115567765A CN202211211241.1A CN202211211241A CN115567765A CN 115567765 A CN115567765 A CN 115567765A CN 202211211241 A CN202211211241 A CN 202211211241A CN 115567765 A CN115567765 A CN 115567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mage sensor
light beam
supplementing
shoo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112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洲
苏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1124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677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67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677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摄像装置包括:第一图像传感器;第二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不同;补光部件,当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工作时用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导光部件,能够将所述补光部件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以用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工作时的拍摄补光。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摄像装置中,大多具有多个摄像头,如要解决显微摄影和微距摄影的一种摄像头及常规摄影的另一种摄像头,两种摄像头不同。
在显微摄影和微距摄影时,镜头离所拍物体距离非常近,摄像装置(如手机)的阴影很容易罩在所拍物体上。摄像装置上设置对常规摄影时使用的摄像头补光的闪光灯,该闪光灯无法对显微摄影和微距摄影时使用的摄像头进行补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以实现在不同模式的补光操作。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摄像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传感器;
第二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不同;
补光部件,当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工作时用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
导光部件,能够将所述补光部件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以用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工作时的拍摄补光。
可选地,上述摄像装置中,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补光部件布置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之间。
可选地,上述摄像装置中,所述导光部件具有光束输入面及光束输出面,所述光束输入面与所述补光部件对应设置,所述补光部件发出的光束能够由所述光束输入面进入所述导光部件内,且所述导光部件能够由所述光束输入面向所述光束输出面传递光束;所述光束输出面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对应设置的第二光束出射面,所述第二光束出射面出射的光束用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
可选地,上述摄像装置中,所述摄像装置还包括匀光部件,所述匀光部件与所述第二光束出射面连接,所述匀光部件用于将所述导光部件传递的光束进行匀光且通过所述匀光部件的出射面出射;
其中,
所述匀光部件具有设置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的安装区域,所述安装区域位于所述出射面内。
可选地,上述摄像装置中,所述匀光部件为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第一端面为所述出射面,所述第一端面的中空区域为所述安装区域。
可选地,上述摄像装置中,所述第一端面为朝向所述安装区域倾斜的倾斜面;
和/或,所述第一端面为具有凹凸结构的微结构面。
可选地,上述摄像装置中,所述光束输入面和/或所述光束输出面为具有凹凸结构的微结构面;
所述导光部件除去所述光束输入面和所述光束输出面的其余面为光面。
可选地,上述摄像装置中,所述摄像装置还包括光路控制开关,所述光路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光束输入面到所述第二光束出射面传递光束的光路的通断;
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工作状态下,所述光路控制开关控制所述光路导通;
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光路控制开关控制所述光路断开。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方法,包括:
在第一拍摄模式下,补光部件用于第一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
在第二拍摄模式下,导光部件将所述补光部件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以用于第二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不同。
可选地,上述摄像方法中,
在所述第二摄像模式下,所述补光部件发出的光束光强为I1
在所述第一摄像模式下,所述补光部件发出的光束光强为I2
其中,I1<I2,所述第二摄像模式下的物距小于所述第一摄像模式下的物距。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摄像装置,当第一图像传感器工作时,补光部件用于第一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当第二图像传感器工作时,补光部件的至少部分光束通过导光部件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用于第二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即,通过导光部件,实现补光部件能够对第一图像传感器及第二图像传感器的补光操作。由于第二图像传感器与第一图像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不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装置,能够在不同工作模式的第一图像传感器及第二图像传感器使用过程中,完成对应的补光操作。
并且,避免了对第二图像传感器单独设置补光结构,即,在第二图像传感器与第一图像传感器工作时,均通过补光部件进行补光,无需额外设置补光结构及对应的控制结构,避免额外增加控制成本。
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方法,通过导光部件,实现补光部件能够对第一图像传感器及第二图像传感器的补光操作。由于第二图像传感器与第一图像传感器不同,因此,第一拍摄模式与第二拍摄模式不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方法,能够在不同的拍摄模式下完成对应的补光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补光部件及导光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图像传感器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以实现在不同模式的补光操作。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方法。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第一图像传感器1、第二图像传感器2、补光部件5及导光部件4。第二图像传感器2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工作模式不同。当第一图像传感器1工作时,补光部件5用于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补光;导光部件4能够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以用于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时的拍摄补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装置,当第一图像传感器1工作时,补光部件5用于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补光;当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时,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通过导光部件4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用于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拍摄补光。即,通过导光部件4,实现补光部件5能够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及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补光操作。由于第二图像传感器与第一图像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不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装置,能够在不同工作模式的第一图像传感器及第二图像传感器使用过程中,完成对应的补光操作。
并且,避免了对第二图像传感器单独设置补光结构,即,在第二图像传感器与第一图像传感器工作时,均通过补光部件5进行补光,无需额外设置补光结构及对应的控制结构,避免额外增加控制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像传感器1可以为摄像装置在常规摄影的工作模式下使用的图像传感器,第二图像传感器2可以为摄像装置在显微摄影和/或微距摄影的工作模式下使用的图像传感器。
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图像传感器1工作时(常规摄影的工作模式),补光部件5的工作范围可以达到1m以上。而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时(显微摄影和/或微距摄影的工作模式),补光部件5的工作范围一般在5mm以内,因此,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时,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物距a较小,太强的光线会造成第二图像传感器2拍摄的物体的图像过渡曝光。其中,通过导光部件4的导向,可以对导光部件4导向的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进行衰减,以便于对光束起到柔和及均匀的效果,使得柔和均匀的光束照射到在被拍物体上。
如图1所示,第二图像传感器2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补光部件5布置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之间。即,第二图像传感器2、补光部件5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依次排列布置。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导光部件4的导光路径尺寸满足补光部件5到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距离,有效缩短了导光部件4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导光路径,减少了导光部件4在对光束导向过程中由导光部件4的其他面射出而造成损失的情况,确保了导光部件4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过程中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进行有效的补光操作。
并且,由于导光部件4仅需布置于补光部件5与第二图像传感器2之间,降低了导光部件4的尺寸需求,进一步减低了导光部件4的制造成本。
更进一步地,第二图像传感器2、补光部件5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依次排列布置,提高了结构紧凑性。即,减小了摄像装置中需要设置第二图像传感器2、补光部件5及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安装面积,也方便了摄像装置中元器件与第二图像传感器2、补光部件5及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连接。
当然,也可以将补光部件5设置在其他位置。如,补光部件5位于第一图像传感器1远离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一侧。通过导光部件4同样可以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以便于满足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时的拍摄补光。上述设置可以有效防止补光部件5未被导光部件4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光束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进行过度补光,确保了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摄像效果。
如图2所示,导光部件4具有光束输入面40及光束输出面,光束输入面40与补光部件5对应设置,补光部件5发出的光束能够由光束输入面40进入导光部件4内,且导光部件4能够由光束输入面40向光束输出面传递光束;光束输出面至少包括与第二图像传感器对应设置的第二光束出射面(未显示),第二光束出射面出射的光束用于第二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
通过上述设置,补光部件5发出的光束由光束输入面40进入导光部件4内,进入导光部件4内的至少部分光束向第二光束出射面传递,并由第二光束出射面出射且用于第二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效果。
也可以将导光部件4设置为多个镜面组成的组合结构,通过多个镜面对补光部件5发出的光束进行反射,使得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
当然,还可以将导光部件4设置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放大部分为光束输入面40、第一光束出射面43及匀光部件3的出射面31。
如图2所示,光束输入面40为具有凹凸结构的微结构面。通过上述设置,以便于补光部件5发出的光束由光束输入面40进入导光部件4内。为了减少导光部件4在对光束进行导向过程中光束由导光部件4除去光束输入面40和光束输出面的其余面射出,导光部件4除去光束输入面40和光束输出面的其余面为光面。进一步地,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光束在导光部件4内的反射效果。
优选地,上述微结构面具有菲涅尔微结构。
摄像装置还包括匀光部件3,匀光部件3与第二光束出射面连接,匀光部件3用于将导光部件4传递的光束进行匀光且通过匀光部件3的出射面31出射;其中,匀光部件31具有设置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安装区域,安装区域位于出射面31内。通过上述设置,确保了匀光部件3的出射面31出射的光束在起到匀光的基础上,能够均匀地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进行补光,提高了补光效果。
本实施例中,匀光部件3的出射面31可以为一个完整的平面,第二图像传感器2位于该平面内。即,匀光部件3将安装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安装区域完全包裹于出射面31内,使得安装区域的边缘外侧均具有由出射面31出射的光束,形成包围第二图像传感器2周向的光圈,提高了匀光效果的基础上,也提高了补光效果。
当然,也可以使得匀光部件3为多个沿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周向设置的匀光单元件,同样可以实现匀光作用。其中,多个匀光单元件均与导光部件4的第二光束出射面连接,使得第二光束出射面出射的光束分散至多个匀光单元件中,再由多个匀光单元件的出射面出射。
其中,匀光单元件的出射面结构不做限制,可以为圆形面、方形面或其他形状的面。
如图2所示,匀光部件3的出射面31为具有凹凸结构的微结构面。通过上述设置,以便于导光部件4内的光束出射面31射出。为了减少光束由匀光部件3除去光束出射面31的其余面射出,匀光部件3除去光束出射面31的其余面为光面。进一步地,通过上述设置,确保了匀光部件3除去光束出射面31的其余面对匀光部件3内的光束的反射。
优选地,上述微结构面具有菲涅尔微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匀光部件3为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第一端面为出射面31,第一端面的中空区域为安装区域。即,第二图像传感器2与环状结构的中空区域对应设置,使得匀光部件3环绕于第二图像传感器2外侧,提高了补光均匀程度。并且,使得第二图像传感器2与匀光部件3可以相对分离,以便于第二图像传感器2与匀光部件3分别向摄像装置的安装操作。
当然,匀光部件3也可以为一个实体结构,环状结构的第一端面(出射面31)为实体平面,直接将第二图像传感器2安装于实体平面上,使得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实体结构遮蔽出射面31的部分区域。
具体地,第一端面(出射面31)为具有凹凸结构的微结构面。优选地,上述微结构面具有菲涅尔微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显微摄影和微距摄影时,镜头离所拍物体距离非常近。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图像传感器2用于显微摄影和/或微距摄影,使得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图像接收端距离所拍物体距离非常近。如图3所示,即,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物距a的尺寸较小(通常在3mm左右)。优选地,第一端面(出射面31)为朝向安装区域倾斜的倾斜面。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出射面31出射的光束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拍摄的物体所放置的平面7汇聚,确保了补光效果。
由于物距a的尺寸较小,在用户手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装置进行摄像的过程中,用户手部的轻微抖动都可能会造成第二图像传感器2失焦,影响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图像传递效果。因此,为了防止因为手抖带来的失焦,摄像装置还包括安装板8,匀光部件3安装于安装板8;出射面31出射光束的方向为安装板8的外表面的朝向方向;匀光部件3具有凸出于安装板3的外表面的支撑部件,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端面与支撑部件的凸出端之间具有预定距离。其中,预定距离即为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物距a。即,匀光部件3形成一个支架结构,支撑摄像装置于物体所放置的平面7之间,确保了第二图像传感器2相对于平面7的定位效果。
优选地,上述匀光部件3形成闪光灯罩,闪光灯罩架在平面7(如桌面)上,可以起到稳定物距a的功能,防止了因为手部抖动引起的失焦。
进一步地,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端面位于安装板8的内表面,其中,安装板8的内表面与安装板8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即,安装板8的内表面及安装板8的外表面为安装板8的两个对称面。通过上述设置,以便于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端面进行保护。更进一步地,安装板8的内表面为用于安装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安装面。
其中,安装板8具有用于与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端面对应设置的镜头盖板41。镜头盖板41为透明盖板。
如图1及图2所示,光束输出面还包括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对应设置的第一光束出射面43,第一光束出射面43出射的光束用于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进行补光。为了方便光线射出,第一光束出射面43为具有凹凸结构的微结构面。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导光部件4罩设补光部件5,对补光部件5起到了保护作用。
其中,补光部件5可以为闪光灯,也可以为其他补光结构。
优选地,上述微结构面具有菲涅尔微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为了避免导光部件4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光束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摄像造成影响,摄像装置还包括光路控制开关6,光路控制开关6用于控制光束输入面40到第二光束出射面传递光束的光路的通断。
具体地,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状态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导通。即,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状态下,导光部件4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实现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时的拍摄补光。
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非工作状态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断开。即,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非工作状态下,导光部件4无法将补光部件5的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避免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补光,也避免了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影响。
当然,为了避免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影响,也可以在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工作状态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断开。即,在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工作状态下,导光部件4无法将补光部件5的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避免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补光,也避免了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影响。
而在第一图像传感器1非工作状态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导通。即,在第一图像传感器1非工作状态下,导光部件4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拍摄补光不会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造成影响。
光路控制开关6与导光部件4对应设置,通过控制导光部件4内部光束的传递,实现了控制光束输入面40到第二光束出射面传递光束的光路的通断。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方法,包括:
S1:在第一拍摄模式下,补光部件5用于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补光;
S2:在第二拍摄模式下,导光部件4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以用于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拍摄补光,第二图像传感器2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方法,在第一拍摄模式下,补光部件5用于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补光;在第二拍摄模式下,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通过导光部件4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用于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拍摄补光。即,通过导光部件4,实现补光部件5能够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及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补光操作。由于第二图像传感器2与第一图像传感器1不同,因此,第一拍摄模式与第二拍摄模式不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方法,能够在不同的拍摄模式下完成对应的补光操作。
并且,避免了对第二图像传感器单独设置补光结构,即,在第二图像传感器与第一图像传感器工作时,均通过补光部件5进行补光,无需额外设置补光结构及对应的控制结构,避免额外增加控制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像传感器1可以为摄像装置在常规摄影的工作模式下使用的图像传感器,第二图像传感器2可以为摄像装置在显微摄影和/或微距摄影的工作模式下使用的图像传感器。即,第一拍摄模式可以为常规摄影的工作模式,第二拍摄模式可以为显微摄影和/或微距摄影的工作模式。
为了避免导光部件4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光束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摄像造成影响,还包括光路控制开关6,光路控制开关6用于控制导光部件4内传递光束的光路的通断。
具体地,在第一拍摄模式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断开。即,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非工作状态下,导光部件4无法将补光部件5的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避免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补光,也避免了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影响。
在第二拍摄模式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导通。即,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状态下,导光部件4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实现第二图像传感器2工作时的拍摄补光。
当然,也可以在非第一拍摄模式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导通。在非第二拍摄模式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断开。
具体地,为了避免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影响,在非第一拍摄模式下,第一图像传感器1处于非工作状态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导通。即,在第一图像传感器1非工作状态下,导光部件4将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拍摄补光不会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造成影响。
在非第二拍摄模式下,第二图像传感器2处于非工作状态下,光路控制开关6控制光路断开。即,在第二图像传感器2非工作状态下,导光部件4无法将补光部件5的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2,避免对第二图像传感器2补光,也避免了对第一图像传感器1的拍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拍摄模式(常规摄影的工作模式)下,补光部件5的工作范围可以达到1m以上。而在第二拍摄模式(显微摄影和/或微距摄影的工作模式)下,补光部件5的工作范围一般在5mm以内,因此,在第二拍摄模式下,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物距a较小,太强的光线会造成第二图像传感器2拍摄的物体的图像过渡曝光。其中,通过导光部件4的导向,可以对导光部件4导向的补光部件5的至少部分光束进行衰减,以便于对光束起到柔和及均匀的效果,使得柔和均匀的光束照射到在被拍物体上。
并且,在第二拍摄模式(显微摄影和/或微距摄影的工作模式)下,第二图像传感器2的端面离所拍物体距离非常近,物距a较小。在光照强度强度高使,容易造成图像过渡曝光。因此,为了避免过渡曝光的情况发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方法中,在第二摄像模式下,补光部件5发出的光束光强为I1;在第一摄像模式下,补光部件5发出的光束光强为I2;其中,I1<I2。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摄像模式下的物距小于第一摄像模式下的物距。通过上述设置,即,补光部件5在第二摄像模式下发出的光束光强I1小于补光部件5在第一摄像模式下发出的光束光强I2,通过降低光强,避免图像过渡曝光的情况发生。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摄像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传感器;
第二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不同;
补光部件,当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工作时用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
导光部件,能够将所述补光部件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以用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工作时的拍摄补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补光部件布置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所述导光部件具有光束输入面及光束输出面,所述光束输入面与所述补光部件对应设置,所述补光部件发出的光束能够由所述光束输入面进入所述导光部件内,且所述导光部件能够由所述光束输入面向所述光束输出面传递光束;所述光束输出面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对应设置的第二光束出射面,所述第二光束出射面出射的光束用于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还包括匀光部件,所述匀光部件与所述第二光束出射面连接,所述匀光部件用于将所述导光部件传递的光束进行匀光且通过所述匀光部件的出射面出射;
其中,
所述匀光部件具有设置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的安装区域,所述安装区域位于所述出射面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所述匀光部件为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的第一端面为所述出射面,所述第一端面的中空区域为所述安装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所述第一端面为朝向所述安装区域倾斜的倾斜面;
和/或,所述第一端面为具有凹凸结构的微结构面。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所述光束输入面和/或所述光束输出面为具有凹凸结构的微结构面;
所述导光部件除去所述光束输入面和所述光束输出面的其余面为光面。
8.如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还包括光路控制开关,所述光路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光束输入面到所述第二光束出射面传递光束的光路的通断;
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工作状态下,所述光路控制开关控制所述光路导通;
在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非工作状态下,所述光路控制开关控制所述光路断开。
9.一种摄像方法,包括:
在第一拍摄模式下,补光部件用于第一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
在第二拍摄模式下,导光部件将所述补光部件的至少部分光束导向第二图像传感器,以用于第二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补光,所述第二图像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图像传感器不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方法,
在所述第二摄像模式下,所述补光部件发出的光束光强为I1
在所述第一摄像模式下,所述补光部件发出的光束光强为I2
其中,I1<I2,所述第二摄像模式下的物距小于所述第一摄像模式下的物距。
CN202211211241.1A 2022-09-30 2022-09-30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Pending CN1155677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1241.1A CN115567765A (zh) 2022-09-30 2022-09-30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1241.1A CN115567765A (zh) 2022-09-30 2022-09-30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67765A true CN115567765A (zh) 2023-01-03

Family

ID=84742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11241.1A Pending CN115567765A (zh) 2022-09-30 2022-09-30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6776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37325B2 (ja) 顕微鏡照明装置
US6910814B2 (en) Digital camera system
JP2007079528A (ja)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装置付撮像装置
US20050200743A1 (en) Digital camera system, camera body of digital camera, and interchangeable lens
KR20090100661A (ko) 무한 결상 광학계 및 무한 결상 광학계를 이용한 카메라모듈 제작 방법.
KR20100104309A (ko) 적외선 레이저 투광기를 이용한 감시 카메라
CN115567765A (zh)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JP4764088B2 (ja) 撮像装置
JP3126870U (ja) 発光装置
JP2553941Y2 (ja) 近接撮影用アダプタ装置
JP6381595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JP4623951B2 (ja) 照明装置
JPH095843A (ja) カメラ
KR20130098010A (ko) 카메라 플래시 모듈, 이를 갖는 전자기기 및 카메라 플레시 모듈의 제어방법
KR101563400B1 (ko) 이동 단말기용 접사유닛
JP6900529B2 (ja) 光学機器
JP7335019B2 (ja) 撮影機器結合型の携帯用スリットランプ装置
JP2002099042A (ja) カメラの接写用レンズアダプタ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US20220099948A1 (e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device
JP2017142403A (ja) 光学機器
JP2007171518A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711633B2 (ja) アクセサリ及びこれを装着可能な光学機器
JP2019128559A (ja) 光学機器
JP2014215527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H0854668A (ja) 補助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