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61882A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61882A
CN115561882A CN202211301432.7A CN202211301432A CN115561882A CN 115561882 A CN115561882 A CN 115561882A CN 202211301432 A CN202211301432 A CN 202211301432A CN 115561882 A CN115561882 A CN 1155618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element
optical axis
optical imaging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014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加欣
林茂宗
潘慧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014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618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61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618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八片透镜。透过设计八片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使得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长度被缩短时,同时可兼顾成像质量与光学性能。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分案申请。原案的申请号是201711481864.X,申请日是2017年12月29日,发明名称是: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规格日新月异,追求轻薄短小的脚步也未曾放慢,因此光学镜头等电子产品的关键零组件在规格上也必须持续提升,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光学镜头最重要的特性为成像质量与体积,此外提升视场角度及扩大光圈也日趋重要。就成像质量而言,随着影像感测技术之进步,消费者对于成像质量等的要求也将更加提高,因此在设计光学镜头除了追求薄型化之外,同时也必须兼顾镜头成像质量及性能。
然而,光学镜头设计并非单纯将成像质量佳的镜头等比例缩小就能制作出兼具成像质量与微型化的光学镜头,设计过程不仅牵涉到材料特性,还必须考虑到制作、组装良率等生产面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光学成像镜头不断演进,利用增加光学镜片数来修饰像差及色散等问题以达到越来越高的成像质量要求,而随着光学镜片数的增加,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较大将不利手机、数字相机及车用镜头的薄型化。因此,设计出一个成像质量良好及轻薄短小的光学成像镜头一直都是设计的发展目标。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可用于拍摄影像及录像,例如:手机、相机、平板计算机、车用镜头及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的光学成像镜头,透过八片透镜的表面凹凸配置,达到薄型化且兼顾成像质量。
在本发明说明书揭示内容中,使用以下表格列出的参数,但不局限于只使用这些参数:
表1参数定义表
Figure BDA0003904875390000011
Figure BDA0003904875390000021
Figure BDA0003904875390000031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中至少有一片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七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率;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八片。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三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中至少有三片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八片,以及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7+T8)/T6≦3.300。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至少有二片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七透镜具有正屈光率;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八片,以及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G34+G45)/G23≦4.000。
上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实施例,还可选择地满足下列任一条件式:
条件式(1):ALT/(T1+G23)≦5.000;
条件式(2):AAG/(T1+T5)≦2.500;
条件式(3):(T4+G45+T5)/G34≧1.500;
条件式(4):EFL/(T6+T7)≧3.900;
条件式(5):TL/BFL≦5.500;
条件式(6):(T6+G67+T7+G78+T8)/(T1+G12+T2)≦2.200;
条件式(7):(T3+G34)/(T2+G23)≦2.800;
条件式(8):(T1+G12)/(T5+G56)≦2.200;
条件式(9):T1/T8≧1.200;
条件式(10):TTL/ALT≦2.200;
条件式(11):AAG/(G12+G34)≧2.000;
条件式(12):T1/(G12+T2)≧1.300;
条件式(13):(T3+T5)/T4≧2.500;
条件式(14):(T6+T7)/T2≦3.800;
条件式(15):EFL/AAG≧2.200;
条件式(16):(T1+T3)/G34≧1.500;及
条件式(17):ALT/AAG≧1.600。
本发明透过设计八片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使得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长度被缩短时,同时可兼顾成像质量与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透镜的径向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透镜面形与光线焦点的关系示意图。
图3是范例一的透镜面形与有效半径的关系图。
图4是范例二的透镜面形与有效半径的关系图。
图5是范例三的透镜面形与有效半径的关系图。
图6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9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0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3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4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7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8是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1是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22是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5是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26是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9是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0是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3是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4是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7是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8是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1是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42是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4是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5是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46是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8是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9是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50是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52是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53是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54是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5是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56是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57是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58是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9是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60是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61是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62A是上述本发明实施例1-7的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之数值比较表。
图62B是上述本发明实施例8-14的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之数值比较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开始详细描述本发明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00透镜;110物侧面;120像侧面;130组装部;200透镜;211平行光线;212平行光线;300透镜;320像侧面;400透镜;410物侧面;500透镜;510物侧面;A1物侧;A2像侧;CP中心点;CP1第一中心点;CP2第二中心点;TP1第一转换点;TP2第二转换点;OB光学边界;I光轴;Lc主光线;Lm边缘光线;EL延伸线;Z1光轴区域;Z2圆周区域;Z3中继区域;M相交点;R相交点;1'、2'、3'、4'、5'、6、7、8、9、10、11'、12'、13'、14'光学成像镜头;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光圈;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4'10第一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13'20、14'20第二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13'30、14'30第三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13'40、14'40第四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13'50、14'50第五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13'60、14'60第六透镜;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12'70、13'70、14'70第七透镜;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12'80、13'870、14'80第八透镜;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11'90、12'90、13'90、14'90滤光片;1'93、2'93、3'93、4'93、5'93、693、793、893、993、1093、11'93、12'93、13'93、14'93成像面;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1、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1、1091、11'11、11'21、11'31、11'41、11'51、11'61、11'71、11'81、11'91、12'11、12'21、12'31、12'41、12'51、12'61、12'71、12'81、12'91、13'11、13'21、13'31、13'41、13'51、13'61、13'71、13'81、1391、14'11、14'21、14'31、14'41、14'51、14'61、14'71、14'81、14'91物侧面;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2、11'12、11'22、11'32、11'42、11'52、11'62、11'72、11'82、11'92、12'12、12'22、12'32、12'42、12'52、12'62、12'72、12'82、12'92、13'12、13'22、13'32、13'42、13'52、13'62、13'72、13'82、13'92、14'12、14'22、14'32、14'42、14'52、14'62、14'72、14'82、14'92像侧面;1111、1121、1211、1221、1311、1321、1411、1421、1511、1521、1611、1621、1711、1721、1811、1821光轴区域;1112、1122、1212、1222、1312、1322、1412、1422、1512、1522、1612、1622、172、1812、1822、2122、3722、3812、4722、4812、5212、5422、5712、5812、6312、6812、7212、7712、8122、8812、9812、10122、10722、10812、10822、11'312、11'722、12'712、12'722、12'812圆周区域。
本说明书之光学系统包含至少一透镜,接收入射光学系统之平行于光轴至相对光轴呈半视角(HFOV)角度内的成像光线。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言之「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成像光线包括至少两类光线:主光线(chief 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 ray)Lm(如图1所示)。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可依不同位置区分为不同区域,包含光轴区域、圆周区域、或在部分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区域,该些区域的说明将于下方详细阐述。
图1为透镜100的径向剖视图。定义透镜100表面上的二参考点:中心点及转换点。透镜表面的中心点为该表面与光轴I的一交点。如图1所例示,第一中心点CP1位于透镜100的物侧面110,第二中心点CP2位于透镜100的像侧面120。转换点是位于透镜表面上的一点,且该点的切线与光轴I垂直。定义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为通过该透镜表面径向最外侧的边缘光线Lm与该透镜表面相交的一点。所有的转换点皆位于光轴I与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之间。除此之外,若单一透镜表面有复数个转换点,则该些转换点由径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转换点开始命名。例如,第一转换点TP1(最靠近光轴I)、第二转换点TP2(如图4所示)及第N转换点(距离光轴I最远)。
定义从中心点至第一转换点TP1的范围为光轴区域,其中,该光轴区域包含中心点。定义距离光轴I最远的第N转换点径向向外至光学边界OB的区域为圆周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另包含介于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间的中继区域,中继区域的数量取决于转换点的数量。
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朝光轴I偏折且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像侧A2,则该区域为凸面。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的延伸线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物侧A1,则该区域为凹面。
除此之外,参见图1,透镜100还可包含一由光学边界OB径向向外延伸的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一般来说用以供该透镜100组装于光学系统之一相对应组件(图未示)。成像光线并不会到达该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之结构与形状仅为说明本发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讨论之透镜的组装部130可能会在图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参见图2,定义中心点CP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光轴区域Z1。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透镜表面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1在通过光轴区域Z1后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像侧A2相交,即平行光线211通过光轴区域Z1的焦点位于透镜200像侧A2的R点。由于光线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像侧A2,故光轴区域Z1为凸面。反之,平行光线212在通过圆周区域Z2后发散。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后的延伸线EL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物侧A1相交,即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的焦点位于透镜200物侧A1的M点。由于光线的延伸线EL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物侧A1,故圆周区域Z2为凹面。于图2所示的透镜200中,第一转换点TP1是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分界,即第一转换点TP1为凸面转凹面的分界点。
另一方面,光轴区域的面形凹凸判断还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藉由近轴的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之光轴区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数据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结果与前述藉由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判定方式的结果一致,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交点的判定方式即为以一平行光轴之光线的焦点位于透镜之物侧或像侧来判断面形凹凸。本说明书所描述之「一区域为凸面(或凹面)」、「一区域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区域」可被替换使用。
图3至图5提供了在各个情况下判断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范例,包含前述之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及中继区域。
图3为透镜3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3,透镜300的像侧面320在光学边界OB内仅存在一个转换点TP1。透镜300的像侧面320的光轴区域Z1及圆周区域Z2如图3所示。此像侧面32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凹面。
一般来说,以转换点为界的各个区域面形会与相邻的区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转换点来界定面形的转变,即自转换点由凹面转凸面或由凸面转凹面。于图3中,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凹面,面形于转换点TP1转变,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4为透镜4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4,透镜400的物侧面410存在一第一转换点TP1及一第二转换点TP2。定义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物侧面4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4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
定义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该物侧面410的该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除此之外,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为中继区域Z3,该物侧面410的该中继区域Z3为凹面。再次参见图4,物侧面410由光轴I径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的光轴区域Z1、位于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的中继区域Z3,及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的圆周区域Z2。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凸面,面形自第一转换点TP1转变为凹,故中继区域Z3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转换点TP2再转变为凸,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5为透镜500的径向剖视图。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对于无转换点的透镜表面,例如透镜500的物侧面510,定义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0~50%为光轴区域,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100%为圆周区域。参见图5所示之透镜500,定义光轴I至自光轴I起算到透镜500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为物侧面5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5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由于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因此物侧面510的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透镜500更可具有组装部(图未示)自圆周区域Z2径向向外延伸。
为了说明本发明确实可缩短镜头长度同时,维持良好的成像质量,以下提供多个实施例以及其详细的光学数据。首先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9,其中图6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8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9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aperture stop)1'00、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第三透镜1'30、一第四透镜1'40、一第五透镜1'50、一第六透镜1'60、一第七透镜1'70以及一第八透镜1'80。一滤光片1'90及一影像传感器(图未显示)的一成像面193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像侧A2。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第八透镜1'80及滤光片1'90分别包含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以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在本实施例中,滤光片1'90为红外线滤光片(IR cut filter)且设于第八透镜18'0与成像面1'93之间。滤光片1'90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1'且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线加以吸收。举例来说,红外光将被滤光片1'90所吸收,而人眼无法看到的红外光将不会成像于成像面1'93。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的每个透镜的细部结构可参照图式。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及第八透镜1'80可为塑料材质。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的光轴区域1111及圆周区域1112皆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1'12的光轴区域1121及圆周区域1121皆为凹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光率。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的光轴区域1211及圆周区域1212皆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1'22的光轴区域1221及圆周区域1222皆为凹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的光轴区域1311为凸面以及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之圆周区域1312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1'32的光轴区域1321为凹面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1'32之圆周区域1322为凸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光率。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1'41的光轴区域1411为凸面以及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1'41之圆周区域1412为凹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1'42的光轴区域1421为凹面以及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1'42之圆周区域1422为凸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1'51的光轴区域1511及圆周区域1512皆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1'52的光轴区域1521及圆周区域1522皆为凸面。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光率。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1'61的光轴区域1611为凸面以及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1'61的圆周区域1612为凹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1'62的光轴区域1621为凹面以及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1'62的圆周区域1622为凸面。
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光率。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1'71的光轴区域1711及圆周区域1712皆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1'72的光轴区域1721为凹面以及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1'72的圆周区域1722为凸面。
第八透镜1'80具有负屈光率。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1'81的光轴区域1811及圆周区域1812皆为凹面。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1'82的光轴区域1821为凹面以及第八透镜1'80的像侧面1'82的圆周区域1822为凸面。
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及像侧面1'12、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及像侧面1'22、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及像侧面1'32、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1'41及像侧面1'42、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1'51及像侧面1'52、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1'61及像侧面1'62、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1'71及像侧面1'72以及第八透镜1'80的物侧面1'81及像侧面1'82共计16个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Figure BDA0003904875390000131
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之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
R表示透镜表面之曲率半径;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K为锥面系数(Conic Constant);
a2i第2i阶非球面系数。
各个非球面之参数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9。
图7的(a)绘示本实施例的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的纵向球差的示意图,其中横轴定义为焦距,纵轴定义为视场。图7的(b)绘示本实施例的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的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像差的示意图,横轴定义为焦距,纵轴定义为像高。图7的(c)绘示本实施例的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场曲像差的示意图,其中横轴定义为焦距,而纵轴定义为像高。图7的(d)绘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百分比,纵轴为像高。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于的成像点附近。每一种波长所成的曲线皆很靠近,说明每一种波长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从图7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25mm。因此,本实施例确实明显改善不同波长的纵向球差,此外,参阅图7的(b),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3mm的范围。参阅图7的(c),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7mm的范围内。参阅图7的(d)的横轴,畸变像差维持在±1.2%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之物侧面1'11至成像面1'93在光轴上之长度(TTL)大约5.308mm,光圈值(Fno)为1.6,半视角(HFOV)为37.043度。依据上述各种相差的数值,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达到薄型化且兼顾成像质量。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另请一并参考图10至图13,其中图10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2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3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2或2',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2'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2'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2'00、一第一透镜2'10、一第二透镜2'20、一第三透镜2'30、一第四透镜2'40、一第五透镜2'50、一第六透镜2'60、一第七透镜2'70及一第八透镜2'80。
物侧面2'11、2'21、2'31、2'41、2'51、2'61、2'71、2'81及像侧面2'22、2'32、2'42、2'52、2'62、2'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像侧面2'12、2'7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二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一透镜2'10的像侧面2'12的圆周区域2122为凸面,第七透镜2'70的像侧面2'72的圆周区域2722为凹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12。
从图11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2mm。参阅图11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mm的范围。参阅图11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6mm的范围内。参阅图11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2'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35%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且半视角较大。
另请一并参考图14至图17,其中图14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6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7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3或3',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3'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3'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3'00、一第一透镜3'10、一第二透镜3'20、一第三透镜3'30、一第四透镜3'40、一第五透镜3'50、一第六透镜3'60、一第七透镜3'70及一第八透镜3'80。
物侧面3'11、3'21、3'31、3'41、3'51、3'61、3'71及像侧面3'12、3'22、3'32、3'42、3'52、3'62、3'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3'81及像侧面3'7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三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七透镜3'70的像侧面3'72的圆周区域3722为凹面,第八透镜3'80的物侧面3'81的圆周区域3812为凸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16。
从图15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2mm。参阅图15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35mm的范围。参阅图15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5mm的范围内。参阅图15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3'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14%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纵向球差、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
另请一并参考图18至图21,其中图18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0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1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4或4',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4'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4'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4'00、一第一透镜4'10、一第二透镜4'20、一第三透镜4'30、一第四透镜4'40、一第五透镜4'50、一第六透镜4'60、一第七透镜4'70及一第八透镜4'80。
物侧面4'11、4'21、4'31、4'41、4'51、4'61、4'71及像侧面4'12、4'22、4'32、4'42、4'52、4'62、4'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4'81及像侧面4'7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四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七透镜4'70的像侧面4'72的圆周区域4722为凹面,第八透镜4'80的物侧面4'81的圆周区域4812为凸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20。
从图19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3mm。参阅图19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mm的范围。参阅图19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35mm的范围内。参阅图19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4'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
另请一并参考图22至图25,其中图22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4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5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5或5',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5'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5'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5'00、一第一透镜5'10、一第二透镜5'20、一第三透镜5'30、一第四透镜5'40、一第五透镜5'50、一第六透镜5'60、一第七透镜5'70及一第八透镜5'80。
物侧面5'11、5'31、5'41、5'51、5'61及像侧面5'12、5'22、5'32、5'52、5'62、5'72、5'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5'21、5'71、5'81、像侧面5'4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六透镜的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五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六透镜的屈光率为正,第二透镜5'20的物侧面5'21的圆周区域5512为凹面、第四透镜5'40的像侧面5'42的圆周区域5422为凹面、第七透镜5'70的物侧面5'71的圆周区域5712为凹面,第八透镜5'80的物侧面5'81的圆周区域5812为凸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24。
从图23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4mm。参阅图23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3mm的范围。参阅图23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9mm的范围内。参阅图23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5'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8%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纵向球差及畸变像差较小,此外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较高。
另请一并参考图26至图29,其中图26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8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9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6,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6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6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600、一第一透镜610、一第二透镜620、一第三透镜630、一第四透镜640、一第五透镜650、一第六透镜660、一第七透镜670及一第八透镜680。
物侧面611、621、641、651、661、671及像侧面612、622、632、642、652、662、672、6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631、681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六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三透镜630的物侧面631的圆周区域6312为凸面、第八透镜680的物侧面681的圆周区域6812为凸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28。
从图27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6mm。参阅图27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mm的范围。参阅图27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3mm的范围内。参阅图27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6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
另请一并参考图30至图33,其中图30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1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32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3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7,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7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7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0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700、一第一透镜710、一第二透镜720、一第三透镜730、一第四透镜740、一第五透镜750、一第六透镜760、一第七透镜770及一第八透镜780。
物侧面711、731、741、751、761、781及像侧面712、722、732、742、752、762、772、7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721、771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七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二透镜720的物侧面721的圆周区域7212为凹面、第七透镜770的物侧面771的圆周区域7712为凹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32。
从图31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35mm。参阅图31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4mm的范围。参阅图31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14mm的范围内。参阅图31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7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较高。
另请一并参考图34至图37,其中图34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36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7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8,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8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8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800、一第一透镜810、一第二透镜820、一第三透镜830、一第四透镜840、一第五透镜850、一第六透镜860、一第七透镜870及一第八透镜880。
物侧面811、821、831、841、851、861、871及像侧面822、832、842、852、862、872、8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881、像侧面81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八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一透镜810的像侧面812的圆周区域8122为凸面、第八透镜880的物侧面881的圆周区域8812为凸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36。
从图35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8mm。参阅图35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mm的范围。参阅图35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5mm的范围内。参阅图35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8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4%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及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另请一并参考图38至图41,其中图38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9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40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1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9,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9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9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8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900、一第一透镜910、一第二透镜920、一第三透镜930、一第四透镜940、一第五透镜950、一第六透镜960、一第七透镜970及一第八透镜980。
物侧面911、921、931、941、951、961、971及像侧面912、922、932、942、952、962、972、9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981之表面凹凸配置以及第一透镜910、第三透镜930、第五透镜950及第七透镜970的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九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八透镜980的物侧面981的圆周区域9812为凸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40。
从图39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5mm。参阅图39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mm的范围。参阅图39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6mm的范围内。参阅图39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9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
另请一并参考图42至图45,其中图42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3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44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5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10,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10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10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2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1000、一第一透镜1010、一第二透镜1020、一第三透镜1030、一第四透镜1040、一第五透镜1050、一第六透镜1060、一第七透镜1070及一第八透镜1080。
物侧面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及像侧面1022、1032、1042、1052、106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1081、像侧面1012、1072、108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十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一透镜1010的像侧面1012的圆周区域10122为凸面,第七透镜1070的像侧面1072的圆周区域10722为凹面,第八透镜1080的物侧面1081的圆周区域10812为凸面以及像侧面1082的圆周区域10822为凹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44。
从图43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25mm。参阅图43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5mm的范围。参阅图43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6mm的范围内。参阅图43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10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另请一并参考图46至图49,其中图46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7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48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9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11',例如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11'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11'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6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11'00、一第一透镜11'10、一第二透镜11'20、一第三透镜11'30、一第四透镜11'40、一第五透镜11'50、一第六透镜11'60、一第七透镜11'70及一第八透镜11'80。
物侧面11'11、11'21、11'41、11'51、11'61、11'71、11'81及像侧面11'12、11'22、11'32、11'42、11'52、11'62、11'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11'31、像侧面11'7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十一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三透镜11'30的物侧面11'31的圆周区域11'312为凸面,第七透镜11'70的像侧面11'72的圆周区域11'722为凹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48。
从图47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25mm。参阅图47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mm的范围。参阅图47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12mm的范围内。参阅图47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11'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5%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另请一并参考图50至图53,其中图50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1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52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53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12',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12'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12'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0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12'00、一第一透镜12'10、一第二透镜12'20、一第三透镜12'30、一第四透镜12'40、一第五透镜12'50、一第六透镜12'60、一第七透镜12'70及一第八透镜12'80。
物侧面12'11、12'21、12'31、12'41、12'51、12'61及像侧面12'12、12'22、12'32、12'42、12'52、12'62、12'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然而物侧面12'71、12'81像侧面12'7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此外,第十二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具体而言,第七透镜12'70的物侧面12'71的圆周区域12'712为凹面及像侧面12'72的圆周区域12'722为凹面,第八透镜12'80的物侧面12'81的圆周区域12'812为凸面。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2'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52。
从图51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5mm。参阅图51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mm的范围。参阅图51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5mm的范围内。参阅图51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12'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及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另请一并参考图54至图57,其中图54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5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56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57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13',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13'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13'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4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13'00、一第一透镜13'10、一第二透镜13'20、一第三透镜13'30、一第四透镜13'40、一第五透镜13'50、一第六透镜13'60、一第七透镜13'70及一第八透镜13'80。
物侧面13'11、13'21、13'31、13'41、13'51、13'61、13'71、13'81及像侧面13'12、13'22、13'32、13'42、13'52、13'62、13'72、13'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此外,第十三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3'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56。
从图55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2mm。参阅图55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mm的范围。参阅图55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5mm的范围内。参阅图55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13'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
另请一并参考图58至图61,其中图58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9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60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61绘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14',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14'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14'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8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14'00、一第一透镜14'10、一第二透镜14'20、一第三透镜14'30、一第四透镜14'40、一第五透镜14'50、一第六透镜14'60、一第七透镜14'70及一第八透镜14'80。
物侧面14'11、14'21、14'31、14'41、14'51、14'61、14'71、14'81及像侧面14'12、14'22、14'32、14'42、14'52、14'62、14'72、14'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此外,第十四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有效焦距的光学参数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在此为了更清楚绘示本实施例之图面,透镜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4'的各透镜之光学特性,请参考图60。
从图59的(a)中每一曲线的纵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之偏差控制在±0.014mm。参阅图59的(b),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2mm的范围。参阅图59的(c),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落在±0.09mm的范围内。参阅图59的(d)的横轴,光学成像镜头14'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2%的范围内。
关于本实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请参考图62A及图62B。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图62A及图62B列出以上十四个实施例的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数值,可看出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满足前述条件式(1)至(19)。
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一个光圈值(Fno.)小且有良好成像质量的光学成像镜头,透过镜片的凹凸搭配设计,例如: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以及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以达到修正光学系统球差、像差以及降低畸变的目的。此外,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有助于扩大光学成像系统的视场角度。
为了达成缩短透镜系统长度及确保成像质量,将透镜间的空气间隙缩小或是透镜厚度适度的缩短是本案的手段之一,但又同时考虑制作的难易程度,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满足以下条件式之数值限定,能有较佳的配置:
条件式(1):ALT/(T1+G23)≦5.000,较佳的范围为2.600≦ALT/(T1+G23)≦5.000;
条件式(2):AAG/(T1+T5)≦2.500,较佳的范围为0.400≦AAG/(T1+T5)≦2.500;
条件式(3):(T7+T8)/T6≦3.300,较佳的范围为1.200≦(T7+T8)/T6≦3.300;
条件式(4):(T4+G45+T5)/G34≧1.500,较佳的范围为6.200≧(T4+G45+T5)/G34≧1.500;
条件式(5):EFL/(T6+T7)≧3.900,较佳的范围为8.000≧EFL/(T6+T7)≧3.900;
条件式(6):TL/BFL≦5.500,较佳的范围为4.400≦TL/BFL≦5.500;
条件式(7):(T6+G67+T7+G78+T8)/(T1+G12+T2)≦2.200,较佳的范围为1.000≦(T6+G67+T7+G78+T8)/(T1+G12+T2)≦2.200;
条件式(8):(T3+G34)/(T2+G23)≦2.800,较佳的范围为1.600≦(T3+G34)/(T2+G23)≦2.800;
条件式(9):(T1+G12)/(T5+G56)≦2.200,较佳的范围为0.700≦(T1+G12)/(T5+G56)≦2.200;
条件式(10):T1/T8≧1.200,较佳的范围为3.300≧T1/T8≧1.200;
条件式(11):TTL/ALT≦2.200,较佳的范围为1.300≦TTL/ALT≦2.200;
条件式(12):AAG/(G12+G34)≧2.000,较佳的范围为3.300≧AAG/(G12+G34)≧2.000;
条件式(13):T1/(G12+T2)≧1.300,较佳的范围为2.800≧T1/(G12+T2)≧1.300;
条件式(14):(T3+T5)/T4≧2.500,较佳的范围为7.000≧(T3+T5)/T4≧2.500;
条件式(15):(T6+T7)/T2≦3.800,较佳的范围为2.300≦(T6+T7)/T2≦3.800;
条件式(16):EFL/AAG≧2.200,较佳的范围为4.700≧EFL/AAG≧2.200;
条件式(17):(G34+G45)/G23≦4.000,较佳的范围为1.600≦(G34+G45)/G23≦4.000;
条件式(18):(T1+T3)/G34≧1.500,较佳的范围为6.500≧(T1+T3)/G34≧1.500;
条件式(19):ALT/AAG≧1.600,较佳的范围为4.700≧ALT/AAG≧1.600。
本发明之各个实施例所揭露之光学参数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可据以实施。
透过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场曲像差、畸变皆符合使用规范。另外,红、绿、蓝三种代表波长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皆获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变抑制能力。进一步参阅成像质量数据,红、绿、蓝三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亦相当接近,显示本发明在各种状态下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集中性佳而具有优良的色散抑制能力,故透过上述可知本发明具备良好光学性能。
有鉴于光学系统设计的不可预测性,在本发明的架构之下,符合上述条件式能较佳地使本发明镜头长度缩短、光学系统球差、像差以及畸变小、光学成像系统视场角度扩大及成像质量提升,或组装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术的缺点。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它组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且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四透镜和该第六透镜中至少有一片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且该第五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七透镜具有正屈光率且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上述八片。
2.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该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三透镜、该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和该第七透镜中至少有三片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上述八片,以及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7+T8)/T6≦3.300,其中T7代表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8代表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6代表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34代表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3+G34)/(T2+G23)≦2.80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AAG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七个空气间隙宽度总和、G12代表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34代表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AAG/(G12+G34)≧2.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45代表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34代表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4+G45+T5)/G34≧1.50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34代表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1+T3)/G34≧1.50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ALT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总和、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ALT/(T1+G23)≦5.000。
8.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一第七透镜以及一第八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该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中至少有二片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七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上述八片,以及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G34+G45)/G23≦4.000,其中G34代表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代表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23代表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T6代表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7代表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EFL/(T6+T7)≧3.9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6代表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7代表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6+T7)/T2≦3.800。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6代表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67代表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七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7代表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78代表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八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8代表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12代表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6+G67+T7+G78+T8)/(T1+G12+T2)≦2.200。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8代表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1/T8≧1.20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TL代表该第一透镜之该物侧面至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ALT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总和,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TL/ALT≦2.20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12代表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56代表该第五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1+G12)/(T5+G56)≦2.200。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AAG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七个空气间隙宽度总和、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AAG/(T1+T5)≦2.500。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AAG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七个空气间隙宽度总和,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EFL/AAG≧2.200。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ALT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八个透镜厚度总和、AAG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七个空气间隙宽度总和,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ALT/AAG≧1.600。
18.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12代表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1/(G12+T2)≧1.300。
19.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3+T5)/T4≧2.500。
20.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TL代表该第一透镜之该物侧面至该第八透镜之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BFL代表该第八透镜的该像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而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TL/BFL≦5.500。
CN202211301432.7A 2017-12-29 2017-12-29 光学成像镜头 Pending CN1155618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01432.7A CN115561882A (zh) 2017-12-29 2017-12-29 光学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01432.7A CN115561882A (zh) 2017-12-29 2017-12-29 光学成像镜头
CN201711481864.XA CN108227145A (zh) 2017-12-29 2017-12-29 光学成像镜头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81864.XA Division CN108227145A (zh) 2017-12-29 2017-12-29 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61882A true CN115561882A (zh) 2023-01-03

Family

ID=6264638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01432.7A Pending CN115561882A (zh) 2017-12-29 2017-12-29 光学成像镜头
CN201711481864.XA Pending CN108227145A (zh) 2017-12-29 2017-12-29 光学成像镜头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81864.XA Pending CN108227145A (zh) 2017-12-29 2017-12-29 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0705319B2 (zh)
CN (2) CN115561882A (zh)
TW (5) TW20224023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4482A (zh) * 2019-10-14 2019-12-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554482B (zh) * 2019-10-14 2024-06-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1056A (zh) * 2017-12-29 2018-06-0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668482B (zh) * 2018-08-21 2019-08-11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US11226473B2 (en) * 2018-12-28 2022-01-18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including eight lenses of +++−+−+−, −++−+++− or +−+−++−− refractive powers
CN110068915B (zh) * 2019-05-10 2024-04-0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TWI694268B (zh) 2019-06-12 2020-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471168B (zh) * 2019-08-19 2022-01-0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515183B (zh) * 2019-08-19 2021-06-29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456490B (zh) * 2019-09-20 2024-04-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110531503B (zh) * 2019-10-10 2024-05-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09777B (zh) 2019-11-15 2020-1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4415352B (zh) * 2019-11-27 2023-03-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用光学系统
TWI714368B (zh) 2019-11-27 2020-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967813B (zh) * 2019-12-13 2022-01-0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14247A1 (zh) * 2019-12-13 2021-06-1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14236A1 (zh) * 2019-12-13 2021-06-1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61038B (zh) * 2019-12-13 2022-03-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14241A1 (zh) * 2019-12-13 2021-06-1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14240A1 (zh) * 2019-12-13 2021-06-1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14250A1 (zh) * 2019-12-13 2021-06-1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14239A1 (zh) * 2019-12-13 2021-06-1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25534B (zh) * 2019-12-13 2022-03-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14238A1 (zh) * 2019-12-13 2021-06-1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989136A (zh) * 2019-12-20 2020-04-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25540A (zh) * 2019-12-20 2020-04-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927931A (zh) * 2019-12-20 2020-03-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07627B (zh) * 2019-12-23 2021-11-02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07629B (zh) * 2019-12-23 2022-01-0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142224B (zh) * 2019-12-23 2021-12-14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07631B (zh) * 2019-12-23 2021-09-24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142223B (zh) * 2019-12-23 2021-09-24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27816A1 (zh) * 2019-12-23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1128380A1 (zh) * 2019-12-28 2021-07-01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TWI725714B (zh) * 2020-01-20 2021-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748322B1 (ja) * 2020-03-25 2020-08-26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レンズ
CN111929813A (zh) * 2020-08-17 2020-11-1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29814A (zh) * 2020-08-17 2020-11-1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29815B (zh) * 2020-08-17 2022-07-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185148A (zh) * 2020-08-24 2022-03-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及移动终端
KR102448465B1 (ko) * 2020-09-24 2022-09-28 (주)코아시아옵틱스 초고화소 모바일 광학계
CN112180541B (zh) * 2020-09-29 2022-05-31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180543B (zh) * 2020-09-29 2021-12-14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180542B (zh) * 2020-09-29 2022-07-12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929858B (zh) * 2020-10-14 2020-12-15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394487B (zh) * 2020-12-09 2023-06-0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267879B (zh) * 2021-05-27 2022-11-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KR20230046530A (ko) * 2021-09-30 2023-04-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및 카메라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38155B (en) * 2007-08-31 2011-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ojection lens
JP5196306B2 (ja) * 2008-08-02 2013-05-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5463265B2 (ja) * 2010-11-17 2014-04-09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広角レンズ
JP5963040B2 (ja) * 2012-03-19 2016-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CN104238083B (zh) * 2014-05-29 2017-02-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TWM512713U (zh) * 2015-07-01 2015-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裝置
TWI553341B (zh) * 2015-08-11 2016-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6998B (zh) * 2015-08-11 2017-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5049805U (zh) * 2015-09-21 2016-02-24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像素、低成本、大光圈、小体积光学系统
JP6478903B2 (ja) * 2015-12-21 2019-03-0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17142363A (ja) * 2016-02-10 2017-08-17 株式会社トヨテック 広角レンズ
KR102620545B1 (ko) * 2016-04-06 2024-01-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07300750B (zh) * 2017-04-28 2020-02-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636279B (zh) * 2017-08-18 2018-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4482A (zh) * 2019-10-14 2019-12-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554482B (zh) * 2019-10-14 2024-06-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9340A (zh) 2021-08-01
US20230288674A1 (en) 2023-09-14
US20190204560A1 (en) 2019-07-04
US11614602B2 (en) 2023-03-28
CN108227145A (zh) 2018-06-29
US20200386971A1 (en) 2020-12-10
TWI698675B (zh) 2020-07-11
TW202043836A (zh) 2020-12-01
TWI773262B (zh) 2022-08-01
TWI673537B (zh) 2019-10-01
TW201930948A (zh) 2019-08-01
TWI730772B (zh) 2021-06-11
US10705319B2 (en) 2020-07-07
TW202240231A (zh) 2022-10-16
TW201945784A (zh) 2019-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6188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107551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694137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158120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459395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90022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70341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62795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047604A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I815028B (zh) 光學成像鏡頭
CN109814235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627953B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202134723A (zh) 光學成像鏡頭
CN11078042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I742814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48548B (zh) 光學成像鏡頭
CN11059686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202026692A (zh) 光學成像鏡頭
CN110764230B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I734355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34356B (zh) 光學成像鏡頭
CN11196578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7300750B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202221375A (zh) 光學成像鏡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