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2919B - 防风噪耳机 - Google Patents

防风噪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52919B
CN115552919B CN202180033757.9A CN202180033757A CN115552919B CN 115552919 B CN115552919 B CN 115552919B CN 202180033757 A CN202180033757 A CN 202180033757A CN 115552919 B CN115552919 B CN 115552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ckup
sound
wind
microphone
ear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37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52919A (zh
Inventor
鹿麟
恽毅
刁国飞
廖乐
郑章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52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2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52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2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2Sanitary or hygienic devices for mouthpieces or earpieces, e.g. for protecting against inf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风噪耳机,通过耳杆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副拾音口和至少一个主拾音口,耳杆内具有至少一组防风腔,其中一组防风腔与两个副拾音口以及副麦克风的音孔连通,主拾音口与主麦克风的音孔连通,实现了降低风噪,提升通话体验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现有耳机防风噪效果不好的问题。

Description

防风噪耳机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9月0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21899279.9、申请名称为“防风噪耳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风噪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一种转换单元,可将接收的电信号转化为可听的音频信号。由于耳机便于携带,并且能使用户在不影响旁人的情况下独自聆听音频,因此深受用户的喜爱。如今,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用户对耳机的音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很多耳机都会安装有麦克风以实现通话功能,尤其是作为手机等通讯设备的配件,耳机上更是少不了麦克风。耳机麦克风在户外使用时因有风的影响,在通话时会产生很大的风噪,使对方难以听清通话内容,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进而催生了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现有技术中,人们通常采用被动降噪和主动降噪(ANC)两种方式来实现对耳机的降噪。其中,被动降噪:是指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将耳朵或耳道包围成封闭空间,或者采用硅胶耳塞等隔音材料来阻挡外界噪声,由于噪声没有经过降噪电路芯片处理,一般只能阻隔高频噪声,对低频噪声降噪效果不明显。主动降噪(ANC):是指通过降噪系统从外界拾取环境噪音,通过算法处理后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将噪音中和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
然而,主动降噪(ANC)的效果受风噪影响较大,当耳机在户外使用时常常会遇到风噪,例如:大风天气、乘坐交通工具时开窗等情况,而这些风噪对于主动降噪(ANC)功能有严重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风噪耳机,能够降低风噪,提升通话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风噪耳机,包括:
耳机头和耳杆,所述耳杆的一端与所述耳机头相连,所述耳杆内设有电路板以及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主麦克风和副麦克风;
所述耳杆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副拾音口和至少一个主拾音口;
所述耳杆内具有至少一组防风腔,其中一组所述防风腔与两个所述副拾音口以及所述副麦克风的音孔连通,所述主拾音口与所述主麦克风的音孔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风噪耳机,通过在耳杆内设置至少一组防风腔,其中一组防风腔与两个副拾音口以及副麦克风的音孔连通,主拾音口与主麦克风的音孔连通,通过在副麦克风上设置防风腔可以对进入耳机内部的风声信号进行分流和衰减,从而达到降低风噪的效果,可以进一步提升通话体验。
作为解释说明,耳机的麦克风只在通话或语音功能开启时才会被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个主麦克风和一个副麦克风,其中主麦克风主要用于通话时收集语音信号,副麦克风主要用于收集环境的噪音以及风声信号,以便进行主动降噪。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耳杆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副拾音口形成相互连通的防风腔,并将防风腔副麦克风的音孔连通,因此防风腔可以用于正常语音信号和噪音信号被耳机内部的副麦克风拾取的通道,但当风声信号进入耳机内部时,风声信号也可以通过防风腔被副麦克风拾取。由于在耳杆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副拾音口形成相互连通的结构,从而能够减少被副麦克风拾取的风声信号从而降低风噪,即进入耳机内部的部分风信号可以不被副麦克风拾取,而通过连通的防风腔流出耳机。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防风腔可以用于正常语音信号和噪音信号被副麦克风拾取,也用于风声信号直接流出耳机而不被副麦克风拾取。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风腔的数量为两组,所述主拾音口为两个,且其中一组所述防风腔与两个所述副拾音口以及所述副麦克风连通,另一组所述防风腔与两个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主麦克风的音孔连通。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防风腔包括:防风通道和拾音管道,所述主麦克风和所述副麦克风的音孔分别与两组所述防风腔中的所述拾音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拾音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防风通道连通,所述两个副拾音口和两个所述主拾音口分别与两个所述防风腔中的所述防风通道的两端连通。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杆内设有导音支架,所述导音支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主麦克风和所述副麦克风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另一侧;
所述拾音管道包括:第一拾音管道和第二拾音管道,其中,所述导音支架上开设有与所述防风通道连通的所述第一拾音管道,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拾音管道连通的所述第二拾音管道,所述主麦克风和所述副麦克风的音孔分别与两组防风腔中的所述第二拾音管道连通。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音支架的侧壁上具有凹槽结构;
所述凹槽结构的内壁与所述耳杆的部分内壁围成所述防风通道;
且所述第一拾音管道开设在所述导音支架的所述凹槽结构的槽底上。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风通道为朝向所述耳杆内壁凸出的弧形通道。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音支架上开直孔形成所述防风通道,且所述防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主拾音口或两个所述副拾音口相对。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风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拾音管道的中心线垂直。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天线辐射体,所述天线辐射体设在所述导音支架的外壁或者所述耳杆的内壁上。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上具有馈电点,所述馈电点上设有天线弹片,所述天线辐射体的一端与所述天线弹片抵接,以使所述天线辐射体与所述馈电点电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主拾音口分别沿着所述耳杆外壁的同一周向间隔设置;
两个所述副拾音口分别沿着所述耳杆外壁的同一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两个主拾音口和两个所述副拾音口在所述耳杆的轴向上间隔设置;
或者,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副拾音口在所述耳杆的轴向上连通。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组所述防风腔中的两个所述防风通道连通,或者,两组所述防风腔中的两个所述防风通道隔开设置。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防尘网布,所述防尘网布设在所述耳杆内,且所述防尘网布至少覆盖在所述副拾音口和所述主拾音口上。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杆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相连围成腔体,所述电路板、所述主麦克风和所述副麦克风设在所述墙体内;
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与所述耳机头相连,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副拾音口。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形成的形状为圆柱体或者方柱体。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音支架为半圆柱或方柱,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副拾音口位于所述半圆柱的圆弧面上,或者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副拾音口所述方柱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副拾音口均为条形缝隙结构;或者,
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副拾音口为多个孔状结构间隔设置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副拾音口的长度范围为1-5mm;
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副拾音口的宽度范围为0.4-0.8m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风噪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风噪耳机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风噪耳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风噪耳机的副麦克风处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风噪耳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风噪耳机的主麦克风处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风噪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风噪耳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耳机头;2-耳杆;21-副拾音口;22-主拾音口;23-第一壳体;
24-第二壳体;25-防风腔;251-防风通道;252-拾音管道;2521-第一拾音管道;
2522-第二拾音管道;3-副麦克风;4-主麦克风;5-电路板;
6-导音支架;61-凹槽结构;7-防尘布网。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风噪耳机,可以作为终端设备的配件用于通话场景,其中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终端设备可以包括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手机(smartphone)、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车载电脑、智能手表(smart watch)、智能手环(smartwristband)、计步器(pedometer)以及其他具有通话功能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通话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室内通话场景、户外通话场景、车载通话场景。通话场景可以包括安静通话场景、嘈杂通话场景(例如街道、商场、机场、车站、工地、在雨中、看比赛、音乐会等场景)、骑行通话场景、户外有风通话场景、单耳通话场景、双耳通话场景以及其他能够进行通话的场景。
耳机(earphone,又称headphone,head-set,earpiece)可以是一对转换单元,用于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
耳机一般可分为有线耳机(wired headphone或wired headset)和无线耳机(wireless headset)。有线耳机具有两个耳机和连接线,其中左右两个耳机通过连接线连接。有线耳机可能佩戴不方便且需要通过耳机插孔与终端设备连接,工作过程中需要消耗终端设备的电量。而无线耳机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例如蓝牙技术、红外射频技术、2.4G无线技术、超声波等)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相比有线耳机来说,无线耳机由于摆脱了物理线材的束缚,使用更加便捷,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无线耳机的左耳机可以通过蓝牙连接右耳机。
蓝牙是一种低成本大容量的短间隔无线通信标准,蓝牙标准选用微波频段作业,传输速率可以为每秒1M字节,最大传输间隔可以为10米,经过添加发射功率可到达100米。随着部分终端设备取消了耳机插孔以及蓝牙技术的普及和版本更新,各式各样的无线蓝牙耳机涌入市场,从早期的用于通话场景的商务型单耳式蓝牙耳机,到可支持音乐播放的立体声蓝牙耳机,再到完全摒弃线材的真无线蓝牙耳机,无线耳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真无线蓝牙耳机,也叫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TWS耳机完全摒弃了线材连接的方式,包括两个耳机(例如主耳机和从耳机)。例如,使用时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发射设备,例如手机,平板、带蓝牙输出的音乐播放器等)无线连接主耳机,再由主耳机通过蓝牙无线方式连接从耳机,可以实现真正的蓝牙左右声道无线分离使用。TWS耳机的左右两个耳机通过蓝牙可以组成立体声系统,听歌、通话、佩戴性能都得到提升。另外,两个耳机中的任一个还能够单独工作,例如,在主耳机不连接从耳机的情况下,主耳机可以回到单声道音质。由于TWS耳机的左右耳机无物理连接的特性,几乎所有的TWS耳机都配备了兼具充电和收纳功能的充电盒。充电盒能为无线耳机提供电力以及收纳存放的功能,没电的时候只要把耳机放入盒内,耳机可以自动断开连接,充电盒给耳机充电。
正如背景技术描述,现有的耳机在户外使用尤其是通话时会受到风噪的影响较大,而通过被动降噪的只能从耳朵或耳道的位置进行声音的阻挡,这样使用者听不到耳机外界的噪音从而提高通话质量,然而在外界有风的环境中使用时,被动降噪的耳机仍然无法降低风噪对通话质量的影响。而现有的主动降噪的耳机在收集环境中的声噪时受风噪的影响较大,导致耳机收集的环境中的声噪不准确,从而造成耳机无法使用主动降噪的功能,并且还会干扰耳机正常的通话功能。
为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提供一种防风噪耳机,可以包括:耳机头1、耳杆2以及设置在耳杆2内部的电路板5、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其中,耳杆2的一端与耳机头1相连,耳杆2内设有电路板5以及与电路板5电连接的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
如图2所示,耳杆2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副拾音口21和至少一个主拾音口22;耳杆2内具有至少一组防风腔25,其中一组防风腔25与两个副拾音口21以及副麦克风3的音孔连通,主拾音口22与主麦克风4的音孔连通。
这样通过在耳杆2设置至少一组与副麦克风3音孔连通的防风腔25,可以使副麦克风3在拾取环境噪音时对进入耳机内部的风声信号进行分流和衰减,从而达到降低风噪的效果,以便副麦克风3可以准确的拾取环境中的噪音,进而保证耳机的主动降噪功能可以正常使用,提升通话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防风腔25的数量可以为两组,主拾音口22为两个,其中一组防风腔25与两个副拾音口21以及副麦克风3连通,另一组防风腔25与两个主拾音口22和主麦克风4的音孔连通。这样在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上均设置防风腔25,可以进一步的减少风噪对拾取语音信号和噪音型号的影响,从而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防风噪耳机在使用时具有更好的通话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主麦克风4连通的防风腔25,可以减少风噪对主麦克风4拾取声音信号的影响,通过设置和副麦克风3连通的防风腔25,可以有效减少风噪对副麦克风3拾取环境中噪声信号的影响,从而保证副麦克风3可以准确的拾取环境中的噪声信号,进而使耳机的主动降噪功能可以正常使用,从而提高用户的通话体验。
然而,设置两个防风腔25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在副麦克风3上设置一个防风腔25,即可达到准确收集环境噪音信号的目的,而在主麦克风4上也设置防风腔25可以进一步提升防风噪的效果,因此,防风腔25的数量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只要是设置防风腔25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每组防风腔25可以包括:防风通道251和拾音管道252,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的音孔分别与两组防风腔25中的拾音管道252的一端连通,拾音管道252的另一端与防风通道251连通,两个副拾音口21和两个主拾音口22分别与两个防风腔25中的防风通道251的两端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防风腔25的防风通道251为两个副拾音口21或者两个主拾音口22之间的通道,这样在收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或噪音信号时,当有高速流动的气流吹过耳杆2时,防风通道251内的空气可以和欲进入耳杆2的空气形成声阻,从而阻止气流吹入防风通道251内,避免了风噪;当低速的气流吹过时,气流可以通过防风通道251的一端流入,然后从另一端流出,这样也避免了风噪。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防风通道251的形状可以为直线形、弧形或其它的形状,只要是连接两个副拾音口21或者两个主拾音口22的通道均能够起到相应的防风作用,也就是说,防风通道251的形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具有该防风通道251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防风通道251与拾音管道252连通,语音信号、噪音信号以及风噪均可以通过防风通道251进入拾音管道252进而被主麦克风4或副麦克风3拾取,因此在语音信号、噪音信号以及风噪等被拾取之前需要经过防风通道251,而防风通道251能够对进入防风通道251内的风噪进行分流和衰减,因此可以减少风噪对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的影响,进而提升用户的通话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耳杆2内设有导音支架6,导音支架6位于电路板5的一侧,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位于电路板5的另一侧;拾音管道252包括:第一拾音管道2521和第二拾音管道2522,其中,导音支架6上开设有与防风通道251连通的第一拾音管道2521,电路板5上开设有与第一拾音管道2521连通的第二拾音管道2522,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的音孔分别与两组防风腔25中的第二拾音管道2522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耳杆2内设置导音支架6,可以为防风腔25的设置提供空间,并且可以保证防风腔25具有足够的长度,以便对风噪进行衰减。另外,通过将拾音管道252设置在电路板5和导音支架6上,可以方便的将拾音管道252设置在主麦克风4或副麦克风3的周围,并与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相对,以保证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的正常拾音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拾音管道2521和第二拾音管道2522可以为开设在导音支架6和电路板5上的通孔结构,其中第一拾音管道2521和第二拾音管道2522至少部分重合,从而保证拾音管道252处于连通状态。第一拾音管道2521和第二拾音管道2522的形状在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等,另外,第一拾音管道2521和第二拾音管道252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是第一拾音管道2521和第二拾音管道2522能够与主麦克风4或副麦克风3连通即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其中,本实施例中,耳杆2可以包括: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且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可拆卸相连围成腔体,电路板5、主麦克风4、副麦克风3以及导音支架6均设在腔体内;第一壳体23的一端与耳机头1相连,第二壳体24上开设有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其中,防风腔25设置在与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相对的一面,从而保证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可以拾取环境中的语音信号和噪音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耳杆2内还设置有防尘网布,且防尘网布至少覆盖在副拾音口21和主拾音口22上。通过设置防尘布网7可以减少灰尘从副拾音口21或主拾音口22进入到防风通道251内,进而堵塞防风通道251,一方面影响拾音管道252的正常拾取语音信号,另一方面影响防风通道251的防风噪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中,导音支架6的形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导音支架6可以为横截面为半圆形的柱形结构,也可以为横截面为矩形的柱形结构,只要是有足够的空间设置防风腔25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导音支架6为横截面为半圆形的柱形结构,这样的结构表面圆滑,方便安装,还可以有效减少灰尘的堆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导音支架6的侧壁上具有凹槽结构61;凹槽结构61的内壁与耳杆2的部分内壁围成防风通道251;且第一拾音管道2521开设在导音支架6的凹槽结构61的槽底上。这样可以将防风通道251集成在导音支架6上,从而可以简化耳杆2的结构,并且可以方便的将防尘布网7设置在导音支架6和耳杆2的壳体之间,进而起到防尘的作用,以提高本申请防风噪耳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音支架6上开直孔形成防风通道251,且防风通道25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主拾音口22或两个副拾音口21相对。防风通道251的中心线与拾音管道252的中心线垂直。这样的防风腔25呈“T”型结构,一方面当有高速流动的气流吹过耳杆2时,防风通道251内的空气可以和预进入耳杆2的空气形成声阻,从而阻止气流吹入防风通道251内,避免了风噪;当低速的气流吹过时,气流可以通过防风通道251的一端流入,然后从另一端流出,这样也避免了风噪。
需要说明的是,当防风腔25为“T”型结构时,导音支架6的凹槽结构61为开设在导音支架6内部的通孔结构。该通孔结构的宽度与主拾音口22或副拾音的宽度相同,或者小于主拾音口22或副拾音的宽度,因为缝隙形状的通道一方面风不容易吹到缝隙里面,另一方面在高速气流吹进时,由于缝隙形状的通道空间较小,所以可以形成较大的声阻,进而防止耳机受到风噪的影响。
如图4所示,声音信号的拾取路径为从主拾音口22或副拾音的两端进入防风通道251,然后进入与防风通道251连通的拾音管道252,其中,图中的箭头表示风向,从而到达主麦克风4或副麦克风3所在的位置,进而到达拾取语音信号或噪音信号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防风通道251为具有一定空间的缝隙通道,所以当有高速流动的气体出入耳杆2时,由于耳杆2防风通道251的内部具有一定的空气,这些空气会和吹入耳杆2的空气相互对抗以形成风阻,进而防止高速气流吹进耳杆2,从而有效降低了风噪。而当有低速的气流吹过时,气流直接从防风通道251的一端进入,然后从另一端流出,这样也避免了风噪。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均为条形缝隙结构;或者,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为多个孔状结构间隔设置形成的网状结构(图中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当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为多个孔状结构间隔设置的网状结构时,该多个孔状结构排列成一个长条形的网状结构,也就是说,多个孔状结构排列在一起也相当于一个长条形缝隙结构。这样也能达到防风噪的效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孔状结构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是能够排列成一个长条的缝隙结构即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长度范围为1-5mm,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宽度范围为0.4-0.8mm。例如,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长度可以为3mm,或者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长度可以为4mm,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宽度可以为0.6mm,或者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宽度可以为0.5mm。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宽度可以相同或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形状为条形缝隙结构,并且宽度和长度均不超过上述范围,例如: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长度为5mm,宽度为0.6mm;或者长度为4mm,宽度为0.8mm等,对于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的尺寸在此不作一一列举,只要是在上述尺寸范围内的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防风噪耳机还可以包括:天线辐射体(图中未示出),天线辐射体设在导音支架6的外壁或者耳杆2的内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或图5以及图8所示,导音支架6与电路板5相互接触,因此将天线辐射体集成在导音支架6上,可以方便天线辐射体和电路板5之间连接。另外,这样将天线辐射体集成在导音支架6上,可以节约天线辐射体占用的空间,进而有利于耳机的小型化发展。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导音支架6可以采用激光直接成型(Laser DirectStructuring,LDS)材料,LDS材料是一种内含有机金属复合物的改性塑料,激光照射后,使有机金属复合物释放出金属粒子。LDS技术是一种专业镭射加工、射出与电镀制程的生产技术,其原理是将普通的塑胶元件/电路板5赋予电气互连功能、支撑元器件功能和塑料壳体的支撑、防护等功能,以及由机械实体与导电图形结合而产生的屏蔽、天线等功能结合于一体,形成所谓3D-MID,适用于局部细线路制作。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音支架6采用LDS材料可以将天线辐射体隐形的集成在导音支架6的表面,从而有效利用空间,提高耳机内部的集成度,减小耳机的体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路板5上具有馈电点,馈电点上设有天线弹片,天线辐射体的一端与天线弹片抵接,以使天线辐射体与馈电点电连接。这样通过将天线辐射体集成在导音支架6上,只需要通过导音支架6和电路板5上的天线弹片连接,就可以实现电路板5和天线辐射体的连接,方便快捷,且连接稳定,从而可以有效保证耳机的正常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主拾音口22分别沿着耳杆2外壁的同一周向间隔设置;两个副拾音口21分别沿着耳杆2外壁的同一周向间隔设置,两个主拾音口22和两个副拾音口21在耳杆2的轴向上间隔设置。
或者,如图7-8所示,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在耳杆2的轴向上连通。也就是说,两个主拾音口22以及两个副拾音口21的位置可以设置在耳杆2的任何位置,只要是轴向的缝隙型孔状结构均能达到防风噪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两组防风腔25中的两个防风通道251可以连通,或者,两组防风腔25中的两个防风通道251可以隔开设置。也就是说,只要是两组防风腔25分别与主麦克风4和副麦克风3连通即可以达到防风噪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防风通道251的形状不局限于上述的直线型,也可以为其它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形成连通的通道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3与第二壳体24相连形成的形状为圆柱体或者方柱体。
需要说明的是,耳杆2的形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其可以以为圆柱形、方柱形、多棱柱形或者卡通形象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导音支架6为半圆柱或方柱,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位于半圆柱的圆弧面上,或者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方柱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
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防风通道251还可以为朝向耳杆2内壁凸出的弧形通道。当防风通道251为弧形通道时,气流吹进耳杆2后会受到导音支架6侧壁的阻挡,因此也可以防止风噪的进入,进而降低风噪。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导音通道为弧形时,开设在导音支架6上的凹槽结构61可以设置在导音支架6靠近耳杆2壳体的一侧,即,为开设在导音支架6表面的凹槽结构61。这样可以简化导音支架6的结构,从而简化生产的程序。
本实用新型的防风噪耳机可以为无线耳机也可以为有线耳机,只要是具有通话功能的耳机均可。
本实用新型的防风噪耳机通过在耳杆2上设置防风腔25,以及将主拾音口22和副拾音口21设置成缝隙型的结构,一方面当有高速流动的气流吹过耳杆2时,防风通道251内的空气可以和预进入耳杆2的空气形成声阻,从而阻止气流吹入防风通道251内,避免了风噪;当低速的气流吹过时,气流可以通过防风通道251的一端流入,然后从另一端流出,这样也避免了风噪。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风噪耳机包括耳机头和耳杆,所述耳杆的一端与所述耳机头相连,所述耳杆内设有电路板、导音支架以及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至少一个麦克风,其中,所述导音支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麦克风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另一侧;
所述耳杆内具有至少一组防风腔,所述防风腔包括防风通道和拾音管道;
所述导音支架的侧壁上具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的内壁与所述耳杆的部分内壁围成所述防风通道;
所述拾音管道包括第一拾音管道和第二拾音管道,其中,所述导音支架上开设有与所述防风通道连通的所述第一拾音管道,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拾音管道连通的所述第二拾音管道,所述麦克风的音孔与所述防风腔中的所述第二拾音管道连通;
所述防风通道为直线型通道;
所述耳杆的外侧开设有至少两个拾音口,所述两个拾音口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为条形缝隙结构,所述两个拾音口对称设置于所述耳杆的外侧,所述两个拾音口分别与所述防风腔中的所述防风通道的两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天线辐射体,所述天线辐射体设在所述导音支架的表面或者所述耳杆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具有馈电点,所述馈电点上设有天线弹片,所述天线辐射体的一端与所述天线弹片抵接,以使所述天线辐射体与所述馈电点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拾音管道开设在所述导音支架的所述凹槽结构的槽底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拾音管道的中心线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拾音口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支架的材质包括LDS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拾音口分别沿着所述耳杆外壁的同一周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麦克风包括主麦克风和副麦克风;
所述麦克风的音孔与所述防风腔中的所述第二拾音管道连通,包括:所述副麦克风的音孔与所述防风腔中的所述第二拾音管道的一端连通;
所述耳杆的外侧开设有至少两个拾音口,所述两个拾音口对称设置于所述耳杆的外侧,所述两个拾音口分别与所述防风腔中的所述防风通道的两端连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拾音口包括两个副拾音口和一个主拾音口,所述两个副拾音口对称设置于所述耳杆的外侧,所述两个副拾音口分别与所述防风腔中的所述防风通道的两端连通;
所述副拾音口与所述副麦克风的音孔连通,所述主拾音口与所述主麦克风的音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拾音口和所述副拾音口在所述耳杆的轴向上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6,或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尘网布,所述防尘网布设在所述耳杆内,且所述防尘网布至少部分覆盖在所述拾音口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6,或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杆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相连围成腔体,所述电路板、所述麦克风设在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与所述耳机头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形成的形状为圆柱体或者方柱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6,权利要求10,或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支架为半圆柱或方柱,所述拾音口位于所述半圆柱的面上,或者所述拾音口在所述方柱的两个侧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6,权利要求10,或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所述的防风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口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长度范围为1-5mm;
所述拾音口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宽度范围为0.4-0.8mm。
CN202180033757.9A 2020-09-02 2021-08-05 防风噪耳机 Active CN115552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99279.9U CN214101705U (zh) 2020-09-02 2020-09-02 防风噪耳机
CN2020218992799 2020-09-02
PCT/CN2021/110996 WO2022048395A1 (zh) 2020-09-02 2021-08-05 防风噪耳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2919A CN115552919A (zh) 2022-12-30
CN115552919B true CN115552919B (zh) 2023-09-29

Family

ID=774193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99279.9U Active CN214101705U (zh) 2020-09-02 2020-09-02 防风噪耳机
CN202180033757.9A Active CN115552919B (zh) 2020-09-02 2021-08-05 防风噪耳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99279.9U Active CN214101705U (zh) 2020-09-02 2020-09-02 防风噪耳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14101705U (zh)
WO (1) WO20220483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1213B (zh) * 2021-10-26 2023-11-03 苏州登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优化骨传导耳机
US11758319B2 (en) * 2022-02-04 2023-09-12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Microphone port architecture for mitigating wind noise
CN117641204A (zh) * 2022-08-11 2024-03-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耳机和耳机组件
CN115996341B (zh) * 2023-03-23 2023-09-1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降噪结构、拾音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7135518A (zh) * 2023-03-30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降噪结构及收声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754738U (zh) * 2016-06-27 2016-11-30 天津市源鑫鑫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风降噪耳机麦克风
CN210274456U (zh) * 2019-09-18 2020-04-07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25202B1 (en) * 2006-06-02 2013-11-06 Phonak AG Universal-fit hearing device
JP2010109799A (ja) * 2008-10-31 2010-05-13 Audio Technica Corp ノイズキャンセルヘッドホン
US20110105196A1 (en) * 2009-11-02 2011-05-05 Blueant Wireless Pt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chanically reducing unwanted wind noise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headset device
CN105959837B (zh) * 2016-05-30 2020-01-0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防风噪麦克风以及耳机线控装置
CN208940166U (zh) * 2018-08-28 2019-06-04 佳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风噪耳机
CN209120426U (zh) * 2018-12-29 2019-07-16 深圳航天金悦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抗风噪能力的耳机
CN110856076A (zh) * 2019-12-25 2020-02-2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风噪耳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754738U (zh) * 2016-06-27 2016-11-30 天津市源鑫鑫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风降噪耳机麦克风
CN210274456U (zh) * 2019-09-18 2020-04-07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8395A1 (zh) 2022-03-10
CN115552919A (zh) 2022-12-30
CN214101705U (zh) 202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52919B (zh) 防风噪耳机
US20220295187A1 (en) Wireless headset
US7548617B2 (en) Bluetooth earphone
US20060013410A1 (en) Mobile-telephone adapters for automatic-noise-reduction headphones
CN102595265B (zh) 具有录音功能的通讯用耳麦组合
JP2004534449A (ja) 携帯電話用の手を使わなくてよい小型アダプタ
CN101352096A (zh) 带耳机的天线以及耳机
US9762991B2 (en) Passive noise-cancellation of an in-ear headset module
CN107071608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KR20090111382A (ko) 페라이트 비드를 이용하여 안테나 성능을 향상시킨 헤드셋
US7447308B2 (en) Low-noise transmitting receiving earset
CN106658265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206596167U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JPS62110349A (ja) 送話器
US20060034476A1 (en) Headset case arrangement for wind control
CN107708000B (zh) 一种无线耳机
CN213462193U (zh) 磁吸式话务耳机
CN212519077U (zh) 电子设备
CN212727376U (zh) 一种可降噪的耳机喇叭腔体
JP4628347B2 (ja) 中継コード
CN210609653U (zh) 一种前腔音嘴内置麦克风降噪耳机
CN102104639A (zh) 头戴耳麦式手机
CN215499484U (zh) 一种无线降噪耳机
CN219536266U (zh) 一种具有防水能力的tws耳机
CN216721537U (zh) 耳机及耳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