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49227A - 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49227A
CN115549227A CN202110738427.1A CN202110738427A CN115549227A CN 115549227 A CN115549227 A CN 115549227A CN 202110738427 A CN202110738427 A CN 202110738427A CN 115549227 A CN115549227 A CN 115549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urrent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limiting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384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云露
王方淳
易凌松
王文兵
高成
彭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73842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49227A/zh
Priority to EP22831321.9A priority patent/EP436612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85165 priority patent/WO202327349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549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492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02J1/102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being switching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路设计领域,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控制电路设置在电池和母排之间,控制电路包括采集单元、控制单元和限流电路,控制单元用于在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在电池正极电压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间后,通过控制限流电路减小电池正极的电流,直至电池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本申请通过设置控制电路,可以有效监控并调整电池正极的电流处于正常范围内,增加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路可靠性,同时提高了电池的输出效率。

Description

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用电量日益增加的需求,市场对高续航能力、大容量储能电池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采用多电池并联运行的方法增大储能电池的总储电量,逐渐成为储能电池研发的一个主力方向。
目前,多电池并联运行时,不论是在并联的多个电池共同向负载放电的过程中,还是在并联的多个电池被外部电源充电的过程中,各电池和用于连接负载或外部电源的母排之间的连接线路上的电流通常会过大,电池会时常工作在过流运行的状态下,电池的使用寿命短,可靠性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可以控制并联运行的电池的电流处于正常范围内,增加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路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电路,设置在电池和母排之间,控制电路包括采集单元、控制单元和限流电路;电池的正极连接于限流电路的第一端,限流电路的第二端连接于母排的正极,母排的负极连接于限流电路的第三端,限流电路的第四端连接于电池的负极,采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于电池的正极,采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限流电路;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电池正极的电流;控制单元用于在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在电池正极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间后,通过控制限流电路减小电池正极的电流,直至电池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路板组件,包括上述控制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并联系统,包括用于并联运行的各电池、上述电路板组件、通过各电路板组件连接于各电池的母排和连接于各电路板组件的上位机。
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对于相关技术而言,本申请在电池和母排之间,设置了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可以采集电池正极的电流,控制单元会在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并在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间后,控制限流电路减小电池正极的电流,直至电池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本申请通过设置控制电路,可以有效监控并调整电池正极的电流,并且,由于电池正极的电流并不是始终稳定的,例如在外部电源通过母排与电池连接的过程中,电池正极的电流可能会短时大于预设阈值,但当电池正极的电流稳定下来,可能并不会大于预设阈值,为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减小电池正极的电流,而出现电池与母排之间传输电能的效率降低的问题,本申请通过调整预设时间,并在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且持续了预设时间后,再由控制单元控制限流电路来减小电池正极的电流,以实现在确定电池的确稳定运行在过压或过流运行状态后,再调整电池正极的电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池与母排之间传输电能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并联系统的方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一;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控制流程图一;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二;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控制流程图二;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三;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控制流程图三;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设置有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一;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设置有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二;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控制流程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控制电路,请参考图1,控制电路100设置在电池并联系统中,具体设置在用于并联运行的各电池200,和连接于各电池200的母排300之间,控制电路100用于控制并联运行的电池200的电流处于正常范围内,控制电路100具体包括采集单元1、控制单元2和限流电路3。
电池200的正极连接于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连接于母排300的正极,母排300的负极连接于限流电路3的第三端303,限流电路3的第四端304连接于电池200的负极,采集单元1的输入端11连接于电池200的正极,采集单元1的输出端12连接于控制单元2的输入端21,控制单元2的输出端22连接于限流电路3。
采集单元1会采集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控制单元2会在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在电池200的正极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间后,通过控制限流电路3减小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直至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本实施例中,本申请在电池和母排之间,设置了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可以采集电池正极的电流,控制单元会在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并在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间后,控制限流电路减小电池正极的电流,直至电池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本申请通过设置控制电路,可以有效监控并调整电池正极的电流,并且,由于电池正极的电流并不是始终稳定的,例如在外部电源通过母排与电池连接的过程中,电池正极的电流可能会短时大于预设阈值,但当电池正极的电流稳定下来,可能并不会大于预设阈值,为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减小电池正极的电流,而出现电池与母排之间传输电能的效率降低的问题,本申请通过调整预设时间,并在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且持续了预设时间后,再由控制单元控制限流电路来减小电池正极的电流,以实现在确定电池的确稳定运行在过压或过流运行状态后,再调整电池正极的电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池与母排之间传输电能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控制电路100还包括稳压电容C,稳压电容C的第一端连接于母排300的正极,稳压电容C的第二端连接于母排300的负极,或者,稳压电容C的第一端连接于电池200的正极,稳压电容C的第二端连接于电池200的负极,也可以在母排300的正负极之间和电池200的正负极之间均设置稳压电容C,用以稳定电压,图2中以稳压电容C设置在母排300的正负极之间为例示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母排的两端设置稳压电容,可以有效稳定母排两端的电压,通过在电池的两端设置稳压电容,可以有效稳定电池两端的电压,进一步地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控制电路100还包括:第一开关管K1、第二开关管K2、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第一开关管K1和第二开关管K2可以为MOS管。
电池200的正极通过第一开关管K1连接于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通过第二开关管K2连接于母排300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负极连接于电池200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正极连接于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正极连接于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负极连接于母排300的正极,控制单元2的输出端还分别连接于第一开关管K1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管K2的控制端。
控制单元2会在确定电池200处于充电状态时,导通/断开第一开关管K1,并断开/导通第二开关管K2;在确定电池200处于放电状态时,断开/导通第一开关管K1,并导通/断开第二开关管K2,请参考图3中控制单元2的控制流程图,图3中以图2中D1和D2的方向为例示出,此时,控制单元2会在确定电池200处于充电状态时,导通第一开关管K1,并断开第二开关管K2;在确定电池200处于放电状态时,断开第一开关管K1,并导通第二开关管K2。
具体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控制单元确定电池处于充电/放电状态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2,控制单元2的输入端还连接于用于输出充电指令或放电指令的上位机400,具体是通过通讯线连接于上位机,通讯线可以为CAN/485/SCI等。控制单元2会在接收到上位机400输出的充电指令后,确定各电池200当前处于充电状态;在接收到上位机400输出的放电指令后,确定各电池200当前处于放电状态。
本实施例中,不同电池的储能状态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导致在各电池处于充电或放电状态时,出现储能多的电池通过母排给储能少的电池充电的情况,造成内耗,进而影响整个电池并联系统充电和放电的效率。本申请在电池和母排之间的传输路线上,设置了并联连接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一二极管,以及并联连接的第二开关管和第二二极管,其中,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可导通的电流方向是相反的,控制单元会在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开关状态,仅形成从母排到电池的导通路径,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同理,仅形成了从电池到母排的导通路径,从而有效减小了各电池之间相互充电而产生的内耗,提高了整个电池并联系统充电和放电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限流电路3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2的具体电路图,限流电路3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三开关管K3和第四开关管K4,第三开关管K3和第四开关管K4可以为MOS管。
电路连接结构如下:
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第三开关管K3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K3的第二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四端304,第四开关管K4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K4的第二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三端303,第三开关管K3的第二端连接于第四开关管K4的第二端,控制单元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第三开关管K3的控制端和第四开关管K4的控制端。
请参考图3的控制单元2的控制流程图,控制单元2会在电池200处于充电状态,且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在电池200的正极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间后,断开第三开关管K3,导通第四开关管K4;在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或者,计时得到的电池200的正极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小于或等于预设时间后,保持第三开关管K3和第四开关管K4的开关状态不做改变。控制单元2会在电池200处于放电状态,且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在电池200的正极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间后,导通第三开关管K3,断开第四开关管K4;在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或者,计时得到的电池200的正极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小于或等于预设时间后,保持第三开关管K3和第四开关管K4的开关状态不做改变。
具体地,在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或者,计时得到的电池200的正极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小于或等于预设时间后,即,在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没有持续处于过大状态时,控制第三开关管K3和第四开关管K4均处于断开状态,此时不论电池200是充电状态还是放电状态,电池200与母排300之间都能直接进行传输,仅由第一电感L1来控制连接线路上的电流逐步增大或减小,避免电流突增和突减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此时限流电路3不工作。
若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持续大于预设阈值,在电池200处于充电状态时,电能由母排300向电池200进行传输,此时控制单元2则会控制仅第四开关管K4导通,从母排300的正极流出的电流,会有一部分从第四开关管K4直接流回母排300的负极,因此可以限制由母排300传输给电池200的电流大小;在电池200处于放电状态时,电能由电池200向母排300进行传输,此时控制单元2则会控制仅第三开关管K3导通,从电池200的正极流出的电流,会有一部分从第三开关管K3直接流回电池200的负极,因此可以限制由电池200传输给母排300的电流大小。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限制电池正极的电流的一种控制电路,限流电路具体包括第一电感,用于限制电池与母排之间的连接线路上的电流逐步增大或减小,避免电流突增和突减对电池寿命的影响,若电池正极的电流在预设阈值内,或计时得到的电池正极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在预设时间内,即,若电池未持续处于过流状态,则控制单元会断开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电池仅通过第一电感连接于母排。在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若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且持续了预设时间,则控制单元会控制仅第四开关管导通,此时母排输出的电流会通过第四开关管流回到母排,不会流向电池,有效保证了电池不会持续处于过流状态。在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若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且持续了预设时间,则控制单元会控制仅第三开关管导通,此时电池输出的电流会通过第三开关管流回到电池,不会流向外界的负载,有效保证了负载不会持续处于过流状态,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限流电路3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限流电路3包括:第二电感L2、第五开关管K5和第三二极管D3,第五开关管K5可以为MOS管。
电路连接结构如下:
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第五开关管K5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第五开关管K5的第二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四端304,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于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三端303,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于第五开关管K5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电池200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于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于母排300的正极,控制单元2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五开关管K5的控制端。
请参考图5的控制单元2的控制流程图,图5中以图4中D1和D2的方向为例示出,控制单元2会在电池200处于充电状态时,断开第一开关管K1和第五开关管K5,仅通过控制第二开关管K2导通或断开,调整输出到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控制单元2还会在电池200处于放电状态时,导通第一开关管K1,断开第二开关管K2,仅通过控制第五开关管K5导通或断开,调整输出到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
具体地,在电池200处于充电状态时,控制单元2断开第一开关管K1和第五开关管K5,当控制单元2控制第二开关管K2导通时,电流从母排300的正极流出,依次经由第二开关管K2、第二电感L2和第一二极管D1,流到电池200的正极,此时第二电感L2开始被充电,使得电池200的正极电流逐渐增大,当电池200的正极电流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小于母排300的正极电流)时,控制单元2会控制第二开关管K2断开,此时第二电感L2、第一二极管D1、电池200和第三二极管D3会形成一个导通回路,仅由第二电感L2在该导通回路中放电,直到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小于预设值,控制单元2再控制第二开关管K2导通,以增大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如此循环,可以使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在小于母排300的正极电流的预设值周围上下变化,技术人员通过控制第二开关管K2的导通时间,即可限制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
在电池200处于放电状态时,控制单元2导通第一开关管K1,断开第二开关管K2,当控制单元2控制第五开关管K5导通时,电流从电池200的正极流出,依次经由第一开关管K1、第二电感L2和第五开关管K5,流到电池200的负极,此时第二电感L2开始被充电,当第二电感L2被充到一定电量后,控制单元2会控制第五开关管K5断开,此时第二电感L2上的电能会与电池200的正极输出的电能,共同通过第二二极管D2输出到母排300的正极,使得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大于电池200的正极电流),当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2会控制第五开关管K5导通,继续由电池200给第二电感L2充电,如此循环,可以使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在大于电池200的正极电流的预设值周围上下变化,技术人员通过控制第五开关管K5的导通时间,即可限制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
本实施例中,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电感、第五开关管和第三二极管,与设置的用来防倒灌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共同形成了双向直流变换电路,双向直流变换电路具体用于在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开关管导通或断开,将母排侧的电流降低后输出到电池侧,在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五开关管导通或断开,将电池侧的电流升高后输出到母排侧,通过控制单元就能控制母排传输给电池的电流的大小,或者控制电池传输给母排的电流的大小,并且,本申请直接利用了用来防倒灌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一起形成了双向直流变换电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电路的拓扑结构,降低了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限流电路3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6,限流电路3包括:第三电感L3、第六开关管K6和第四二极管D4,第六开关管K6可以为MOS管。
电路连接结构如下:
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第六开关管K6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第六开关管K6的第二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三端303,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于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四端304,第六开关管K6的第二端连接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控制单元2的输出端连接于第六开关管K6的控制端。
为了能够同时利用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使得电路可以正常运行,对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来说,仅能为如下的一种连接形式: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电池200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于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于母排300的正极。
请参考图7的控制单元2的控制流程图,图7中以图6中D1和D2的方向为例示出,控制单元2会在电池200处于充电状态时,断开第一开关管K1,导通第二开关管K2,仅通过控制第六开关管K6导通或断开,调整输出到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在电池200处于放电状态时,断开第二开关管K2和第六开关管K6,仅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K1导通或断开,调整输出到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
具体地,在电池200处于充电状态时,控制单元2断开第一开关管K1,导通第二开关管K2,当控制单元2控制第六开关管K6导通时,电流从母排300的正极流出,依次经由第二开关管K2、第三电感L3和第六开关管K6,流到母排300的负极,此时第三电感L3开始被充电,当第三电感L3被充到一定电量后,控制单元2会控制第六开关管K6断开,此时第三电感L3上的电能会与母排300的正极输出的电能,共同通过第一二极管D1输出到电池200的正极,使得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大于母排300的正极电流),当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2会控制第六开关管K6导通,继续由母排300给第三电感L3充电,如此循环,可以使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在大于母排300的正极电流的预设值周围上下变化,技术人员通过控制第六开关管K6的导通时间,即可限制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
在电池200处于放电状态时,控制单元2断开第二开关管K2和第六开关管K6,当控制单元2控制第一开关管K1导通时,电流从电池200的正极流出,依次经由第一开关管K1、第三电感L3和第二二极管D2,流到母排300的正极,此时第三电感L3开始被充电,使得母排300的正极电流逐渐增大,当母排300的正极电流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小于电池200的正极电流)时,控制单元2会控制第一开关管K1断开,此时第三电感L3、第二二极管D2、母排300和第四二极管D4会形成一个导通回路,仅由第三电感L3在该导通回路中放电,直到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小于预设值,控制单元2再控制第一开关管K1导通,以增大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如此循环,可以使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在小于电池200的正极电流的预设值周围上下变化,技术人员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K1的导通时间,即可限制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
本实施例中,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三电感、第六开关管和第四二极管,与设置的用来防倒灌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共同形成了双向直流变换电路,双向直流变换电路具体用于在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第六开关管导通或断开,将母排侧的电流升高后输出到电池侧,在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或断开,将电池侧的电流降低后输出到母排侧,通过控制单元就能控制母排传输给电池的电流的大小,或者控制电池传输给母排的电流的大小,并且,本申请直接利用了用来防倒灌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一起形成了双向直流变换电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电路的拓扑结构,降低了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限流电路3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8,限流电路3包括第一电感L1和全桥直流变换电路。
电路连接结构如下:
请参考图8,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三端303,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四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四端304,控制单元2连接于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各开关管。
或者,请参考图9,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一端301,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于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为限流电路3的第二端302,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三端303,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四端作为限流电路3的第四端304,控制单元2连接于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各开关管,各开关管可以为MOS管,控制单元2具体连接于各MOS管的栅极。
显然,图8和图9的区别仅在于全桥直流变换电路与第一电感L1的连接位置不同。
控制单元2会在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或者,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小于预设时间后,以固定导通占空比,控制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各开关管导通或断开;在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且持续预设时间后,以预设导通占空比,控制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各开关管导通或断开,预设导通占空比小于固定导通占空比。
具体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具体包括:请参考图8或图9,变压器31、八个开关管K7至K14和八个二极管D5至D12,D5的负极作为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D5的负极分别连接于K7的第二端、K8的第二端和D6的负极,D5的正极连接于K7的第一端,D6的正极连接于K8的第一端,D7的正极作为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四端,D7的正极分别连接于K9的第一端、K10的第一端和D8的正极,D7的负极连接于K9的第二端,K9的第二端连接于K7的第一端,D8的负极连接于K10的第二端,K10的第二端连接于K8的第一端,D10的负极作为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D10的负极分别连接于K12的第二端、K11的第二端和D9的负极,D10的正极连接于K12的第一端,D9的正极连接于K11的第一端,D12的正极作为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D12的正极分别连接于K14的第一端、K13的第一端和D11的正极,D12的负极连接于K14的第二端,K14的第二端连接于K12的第一端,D11的负极连接于K13的第二端,K13的第二端连接于K11的第一端,变压器31的第一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于K7的第一端和K8的第一端,变压器31的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于K12的第一端和K11的第一端,控制单元2分别连接于K7至K14的控制端。
请参考图10的控制单元2的控制流程图,图10中以图2中D1和D2的方向为例示出,控制策略如下:控制单元2同时控制K7、K10、K12和K13导通或断开,控制单元2同时控制K8、K9、K11和K14与K7、K10、K12和K13互补导通,当控制单元2同时控制K7、K10、K12和K13导通时,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可以传输能量,假设此时传输方向为母排300向电池200传输电能,则当控制单元2同时控制K8、K9、K11和K14导通时,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也可以传输能量,此时传输方向为电池200向母排300传输电能,当电池200处于充电状态时,可以通过减小K7、K10、K12和K13的导通时间,即,通过减小导通占空比,减小母排300向电池200传输电能的时间,以限制电池200的正极的电流,同理也可以限制母排300的正极的电流。
本实施例中,限流电路具体可以包括全桥直流变换电路,控制单元可以通过降低全桥直流变换电路中的各开关管的导通占空比,来限制传输的电流的大小。
在一个例子中,由于控制电路100中设置有第一开关管K1、第二开关管K2、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可以有效避免处于不同储能状态之间相互充电,因此,电池并联系统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电池200,例如为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等,也可以设置不同的限流电路3。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电路板组件,包括任一实施例的控制电路。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池并联系统,请参考图1,包括用于并联运行的各电池200、上述实施例中的电路板组件、通过电路板组件连接于各电池200的母排和连接于电路板组件的上位机400。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电池和母排之间,所述控制电路包括采集单元、控制单元和限流电路;
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母排的正极,所述母排的负极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三端,所述限流电路的第四端连接于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采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采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
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在所述电池正极电流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所述预设时间后,通过控制所述限流电路减小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直至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电池的正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于所述母排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负极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正极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正极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负极连接于所述母排的正极,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还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导通/断开所述第一开关管,并断开/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在所述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断开/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并导通/断开所述第二开关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四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三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
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且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在所述电池正极电流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所述预设时间后,断开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所述第四开关管;在所述电池处于放电状态,且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在所述电池正极电流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所述预设时间后,导通所述第三开关管,断开所述第四开关管;在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或者,计时得到的所述电池正极电流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时间后,保持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开关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电路包括:第二电感、第五开关管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四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三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所述母排的正极,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断开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五开关管,仅通过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或断开,调整输出到所述电池的正极的电流;在所述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断开所述第二开关管,仅通过控制所述第五开关管导通或断开,调整输出到所述母排的正极的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电路包括:第三电感、第六开关管和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三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四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于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所述母排的正极,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控制端;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断开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仅通过控制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或断开,调整输出到所述电池的正极的电流;在所述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断开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仅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或断开,调整输出到所述母排的正极的电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和全桥直流变换电路;
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三端,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四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四端;
或者,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二端,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三端,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第四端作为所述限流电路的第四端,所述控制单元连接于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各开关管;
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或者,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小于所述预设时间后,以固定导通占空比,控制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各开关管导通或断开;在所述电池正极的电流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开始计时,在所述电池正极电流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所述预设时间后,以预设导通占空比,控制所述全桥直流变换电路的各开关管导通或断开,所述预设导通占空比小于所述固定导通占空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还连接于用于输出充电指令或放电指令的上位机;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指令后,确定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在接收到所述放电指令后,确定所述电池处于放电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稳压电容;
所述稳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母排的正极,所述稳压电容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母排的负极,或者,所述稳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稳压电容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电池的负极。
9.一种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电路。
10.一种电池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并联运行的各电池、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路板组件、通过各所述电路板组件连接于各所述电池的母排和连接于各所述电路板组件的上位机。
CN202110738427.1A 2021-06-30 2021-06-30 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Pending CN1155492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8427.1A CN115549227A (zh) 2021-06-30 2021-06-30 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EP22831321.9A EP4366124A1 (en) 2021-06-30 2022-04-02 Control circuit, circuit board assembly, and battery parallel system
PCT/CN2022/085165 WO2023273490A1 (zh) 2021-06-30 2022-04-02 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8427.1A CN115549227A (zh) 2021-06-30 2021-06-30 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49227A true CN115549227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92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38427.1A Pending CN115549227A (zh) 2021-06-30 2021-06-30 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66124A1 (zh)
CN (1) CN115549227A (zh)
WO (1) WO202327349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48690A (zh) * 2024-02-19 2024-03-22 西安图为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的充放电电路和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CN117748690B (zh) * 2024-02-19 2024-05-24 西安图为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的充放电电路和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33330B (zh) * 2023-01-09 2023-04-18 北京宏光星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通信基站的电池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5182B (zh) * 2010-11-30 2012-10-31 梁一桥 多功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模块化充放电系统
US9263968B2 (en) * 2011-06-22 2016-02-16 Eetrex, Inc. Bidirectional inverter-charger
CN102437628A (zh) * 2011-10-22 2012-05-02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蓄电池化成充放电变流电路
CN102751772B (zh) * 2012-07-05 2015-08-05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电路拓扑
CN103023351B (zh) * 2012-12-04 2015-01-21 上海交通大学 电动汽车充放储一体化电站功率流动三级变流装置
CN104614674A (zh) * 2014-10-14 2015-05-13 蓝方文 高效节电型的环保电池检测设备
CN207426995U (zh) * 2017-12-04 2018-05-29 黑龙江大学 小功率高频双向ac-dc双管变换器
CN111546939A (zh) * 2020-05-22 2020-08-18 广东维可特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智能检测系统
CN112769153A (zh) * 2020-12-28 2021-05-07 山东鲁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智能电气分公司 一种高功率密度双向充放电电路、控制方法及电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48690A (zh) * 2024-02-19 2024-03-22 西安图为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的充放电电路和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CN117748690B (zh) * 2024-02-19 2024-05-24 西安图为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的充放电电路和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73490A1 (zh) 2023-01-05
EP4366124A1 (en) 2024-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70282B2 (en) Solar charger comprising a charging unit for charging a power battery to a high voltage, a photo-sensitive unit for detecting light intensity, a switch unit for regulating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arging unit and the power battery, and a control unit for regulating the charging of the power battery based on a saturation level and the light intensity
US10374445B2 (en) Isolated bidirectional constant-current maintenance system based on power supply source of shared device
CN109510272B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充电电路
CN109088461A (zh) 一种充放电独立的多路不同种类电池组并联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8711907B (zh) 一种高压大功率充放电电路
CN110138217B (zh) 一种三端口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23273490A1 (zh) 控制电路、电路板组件及电池并联系统
CN113629854A (zh) 带线性动态充电限流功能的通信设备用锂电池电源系统
CN211579680U (zh) 一种锂电池直流电源系统
CN114649859B (zh) 一种可扩展的储能系统及其扩展方法
CN116231802A (zh) 一种带有充放电管理功能的锂离子储能电池系统及电池堆
WO2021104373A1 (zh) 一种多电池切换控制电路、装置、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2627186U (zh) 多路输出式主路电流可变的锂电池充电器
EP4123785A1 (en) Series formation system
CN209088563U (zh) 一种充放电独立的多路不同种类电池组并联控制装置
CN216134279U (zh) 一种基于4g平台基带芯片的手机充电系统
CN107147160B (zh) 一种电池均衡充电方法及电池均衡充电结构
CN201854049U (zh) 基于电池的充电供电模块
CN209913519U (zh) 一种电池保护与充放电管理系统架构
US20230208182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method
CN214227942U (zh) 全频段新架构sdr干扰系统用电源系统
CN217159307U (zh) 一种基于充电电路快速放电的充电装置
CN216794695U (zh) 一种充电电路、充电器和充电系统
CN219477630U (zh) 一种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
CN218386913U (zh) 一种充电接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