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5101B -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25101B
CN115525101B CN202210248825.XA CN202210248825A CN115525101B CN 115525101 B CN115525101 B CN 115525101B CN 202210248825 A CN202210248825 A CN 202210248825A CN 115525101 B CN115525101 B CN 1155251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support
screen
bending section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488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25101A (zh
Inventor
朱昆鹏
王鹏
严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4882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251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25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5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25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5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包括支撑机构和第一屏幕。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第一屏幕包括第一区段、第一弯折段、第二区段、第二弯折段和第三区段。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区段连接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且向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凸出,并在第二支撑部的一侧形成第一收容腔。第一区段连接于第一支撑部,第二区段连接于第二支撑件,第三区段连接于第三支撑件。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能够分别展平、沿相反的方向弯折,使第三区段、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依次叠置,且第三支撑件位于第一收容腔内。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沿叠置方向的厚度小。

Description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终端设备的柔性屏幕多采用折叠一次,终端设备在使用时柔性屏幕可展开,但展开后的面积有限,考虑终端设备作为笔记本办公的需求,柔性屏幕展开面积仍需增大,现有的柔性屏幕采用一次向内折叠和一次向外折叠,即大致呈Z字形折叠,以增大柔性屏幕展开的面积,但受限于向内折叠和向外折叠的两个折弯处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叠加,导致终端设备难以实现薄型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厚度小。
本申请提供一种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包括支撑机构和第一屏幕。支撑机构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第一屏幕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区段、第一弯折段、第二区段、第二弯折段和第三区段。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区段连接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且向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凸出,并在第二支撑部的一侧形成第一收容腔。第一区段连接于第一支撑部,第二区段连接于第二支撑件,第三区段连接于第三支撑件。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能够分别展平、以及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弯折,以使第三区段、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依次叠置,且第三支撑件位于第一收容腔内。
上述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通过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弯折,使第三区段、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依次叠置,第二弯折段在叠置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包含了第一弯折段在叠置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在叠置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不是累加的,进而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沿叠置方向的厚度小。
第二支撑部向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凸出,且无需连接第一屏幕,第二支撑部内可容纳厚度较大的功能元件(例如,前置摄像头、主电路板等,进一步减小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沿叠置方向的厚度。
另外,第二支撑部能够支撑折弯状态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作为笔记本使用方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还包括第二屏幕。第二屏幕连接于第二支撑件,且与第二区段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件的相对两侧。或第二屏幕连接于第三支撑件,且与第三区段分别位于第三支撑件的相对两侧。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当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第二屏幕位于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的外侧,以使折叠状态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也具有显示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区段与第一区段叠置,且第二屏幕连接于第三支撑件时,第二屏幕背离第三支撑件的一侧与第二支撑部背离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共面。或第三区段与第一区段叠置,且第二屏幕连接于第二支撑件时,第三支撑件背离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与第二支撑部背离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共面。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撑件上的第二屏幕或者第三支撑件与第二支撑部的同侧共面,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的一侧是平滑的,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屏幕还包括第四区段,第四区段连接于第三区段背离第二弯折段的一侧。第四区段连接于第三支撑件,且与第三区段位于第三支撑件相对的两侧。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当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第四区段位于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的外侧,以使折叠状态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也具有显示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通过第四区段形成外显示屏,省略了与第二屏幕连接的电路板,节省了电路板的占用空间,减小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的厚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二支撑件设置有第二容纳腔。第三支撑件无容纳腔,或者第三支撑件设置有第三容纳腔,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沿叠置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三容纳腔沿叠置方向的尺寸,叠置方向为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的叠置方向。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撑机构包括两个或三个容纳腔,三个容纳腔分别对应第一屏幕的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第一屏幕的展开面积大,使用于容置功能元件的容纳空间足够大,进而可减小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的厚度。当第三支撑件无容纳腔时,可增大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的容置空间,使功能元件布局紧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区段与第一区段叠置时,第三区段背离第三支撑件的一侧与第二支撑部背离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共面。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屏幕的第三区段与第二支撑部的同侧共面,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的一侧是平滑的,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还包括两个转轴组件。一个转轴组件连接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且用于驱动第一弯折段弯折成设定的形状。另一转轴组件连接于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之间,且用于驱动第二弯折段弯折成设定的形状。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转轴组件驱使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弯曲设定的形状,提高第一屏幕弯曲和展平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包括驱动件和两个转板。两个转板间隔地连接于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同一面。驱动件驱动两个转板转动,使两个转板朝向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共面。以及使两个转板朝向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延伸相交于设定的角度。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件驱动转板转动,并带动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部分运动呈水滴形,降低了第一弯折段展平时折痕的明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位于两个转板之间,且用于接触并支撑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撑板位于两个转板之间,共同支撑由水滴形展平时的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包括驱动件和两个转板;两个转板分别连接于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同一面,两个转板分别与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连接处间隔一距离。驱动件驱动两个转板转动,使两个转板朝向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共面;以及使两个转板朝向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表面相向且平行。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件驱动转板转动,并带动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部分运动呈U形,简化了第二转轴组件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转板朝向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共面时,两个转板的间距小于设定值或者两个转板接触。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转板的间距小于设定值或者两个转板接触,当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展平时,两个转板能够支撑第一弯折段或第二弯折段与两个转板的连接处之间的部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转轴组件包括驱动件和两个转板,两个转板间隔地连接于第一弯折段的同一面,驱动件驱动两个转板转动,使两个转板朝向第一弯折段的表面共面,以及使两个转板朝向第一弯折段的表面延伸相交于设定的角度。连接于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的另一转轴组件包括另一驱动件和两个另一转板,两个另一转板分别连接于第二弯折段的同一面,两个另一转板分别与第二弯折段的连接处间隔一距离,另一驱动件驱动两个另一转板转动,使两个另一转板朝向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共面,以及使两个另一转板朝向第二弯折段的表面相向且平行。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区段与第三区段的距离,第一弯折段弯曲形成水滴形,第二弯折段弯曲形成U形,降低了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展平时的折痕明显度,且简化了驱使第二弯折段弯曲为U形的驱动件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部向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凸出,并在第一支撑部一侧形成第二收容腔。第二收容腔和第一收容腔位于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连接处的相对两侧。连接于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转轴组件部分位于第二收容腔内。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部向第一支撑部的两侧凸出,并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连接处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第三支撑件和转轴组件分别收容在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的布局紧凑,且外廓可以是平滑的,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设置于第一支撑,第二腔设置于第二支撑部。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因第二支撑部无需连接第一屏幕或第二屏幕,增大了第二腔在堆叠方向上的容纳空间。因此,可将厚度较大的功能元件设置于第二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还包括扣合件,扣合件固定于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件背离第二弯折段的一侧设置有扣孔,扣合件与扣孔扣合连接。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扣合件仅占用第二腔的少部分空间,而扣孔仅开设在第三支撑件上的一侧壁即可,且扣合件扣合于扣孔内,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弯折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C为图1A所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A为图1A所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展开状态时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简化剖视示意图。
图2B为图2A所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的简化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B所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简化剖视示意图。
图4A为图1A所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展开状态时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简化剖视示意图。
图4B为图4A所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的简化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B所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为折叠状态时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简化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100,100a,100b,100c
支撑机构 10
第一支撑件 11
第一容纳腔 1101
第一腔 1103
第二腔 1105
第一支撑部 111
第二支撑部 113
第一收容腔 1107
第二收容腔 1108
第二支撑件 12
第二容纳腔 1201
第三支撑件 13
第三容纳腔 1301
扣孔 1303
支撑主体 101
盖体 103
轴盖 14
第一屏幕 20,20b
第一区段 21
第一弯折段 22
第一连接部 221
第二区段 23
第二弯折段 24,24a
第二连接部 241
第三区段 25
第四区段 26
第二屏幕 30
第一转轴组件 40
驱动件 41,51
转板 43,53
支撑板 45
第二转轴组件 50
柔性电路板 61
电路板 62
扣合件 7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阐述本申请达成预定申请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同时参阅图1A、图1B和图1C,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包括展平状态(如图1A所示)、弯折状态(如图1B所示)以及折叠状态(如图1C所示)。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由展平状态备弯曲的过程中可保持在一弯曲角度,形成弯折状态,并继续弯折直至形成折叠状态。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可以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2A和图2B,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包括支撑机构10和第一屏幕20。第一屏幕20连接于支撑机构10上。支撑机构10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第一屏幕20为柔性屏幕。对应于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的展平状态、折叠状态和弯折状态,第一屏幕20也包括了展平状态、折叠状态和弯折状态。支撑机构10弯曲带动第一屏幕20弯曲。第一屏幕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区段21、第一弯折段22、第二区段23、第二弯折段24和第三区段25。第一区段21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第二区段23连接于第二支撑件12,第三区段25连接于第三支撑件13。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弯折段24能够分别展平。且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弯折段24能够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弯折,以使第三区段25、第一区段21和第二区段23依次叠置。
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弯折段24分别展平时,第一屏幕20的第一区段21、第一弯折段22、第二区段23、第二弯折段24和第三区段25呈现一显示平面。此时,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为展平状态,展平状态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能够提供大面积的显示平面。
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弯折段24分别沿逆时针针和顺时针的方向弯折,使第三区段25、第一区段21和第二区段23依次叠置,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为折叠状态。第二弯折段24在叠置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包含了第一弯折段22在叠置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弯折段24在叠置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不是累加的,进而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沿叠置方向的厚度小。叠置方向为第三区段25、第一区段21和第二区段23的叠置方向。
第一弯折段22弯折一角度、第二弯折段24展平时,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为弯折状态,可作为笔记本电脑使用。第一区段21可作为触控区,并显示触控键盘等;第二区段23、第二弯折段24和第三区段25展平为一个平面,以作为显示区。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弯折段22展平、第二弯折段24弯折一角度,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为弯折状态,也可以作为笔记本电脑使用。第一区段21、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区段23展平为一个平面,以作为显示区,第三区段25可作为触控区。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还包括第二屏幕30。第二屏幕30为一硬质屏幕。第二屏幕30连接于第三支撑件13。第二屏幕30与第三区段25分别位于第三支撑件13的相对两侧。当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为折叠状态时,第二屏幕30位于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的外侧,以使折叠状态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也具有显示区。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屏幕30也可以连接于第二支撑件12。第二屏幕30与第二区段23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件12的相对两侧。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还包括两个转轴组件,分别为第一转轴组件40和第二转轴组件50。第一转轴组件40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之间,且能够驱动第一弯折段22弯折成水滴形状,以及能够驱动第一弯折段22展平。第二转轴组件50连接于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之间,且能够驱动第二弯折段24弯折成U形,以及能够驱动第一弯折段22展平。
两个转轴组件驱使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弯折段24弯曲设定的形状,提高第一屏幕20弯曲和展平的稳定性。第一转轴组件40包括驱动件41和两个转板43。两个转板43间隔地连接于第一弯折段22的同一面。具体地,第一折弯段包括两个间隔的第一连接部221,每个第一连接部221与一个转板43连接。两个第一连接部221分别与第一区段21和第二区段23间隔设置。驱动件41驱动两个转板43转动,两个第一连接部221随转板43转动,以使两个转板43朝向第一弯折段22的表面延伸相交于设定的角度,以及两个第一连接部221延伸相交于该设定的角度。第一弯折段22位于两个第一连接部221之间的部分形成弧形、第一弯折段22在第一连接部221与第一区段21之间的部分形成过渡圆弧、以及第一折弯段在第一连接部221与第二区段23之间的部分形成过渡圆弧。
当该设定的角度为一锐角时,第一弯折段22为水滴形状,使第一屏幕20的第一区段21和第二区段23叠置。
当该设定的角度为一钝角时,第一屏幕20的第一区段21与第二区段23延伸相交且夹角为钝角。且当第二区段23与第三区段25展平时,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处于弯折状态。
第一弯折段22呈水滴形状,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一区段21之间的过渡圆弧的曲率半径、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区段23之间的过渡圆弧的曲率半径大,降低了第一弯折段22展平时折痕的明显度。
第一转轴组件40的驱动件41还能够驱动两个转板43转动,以使两个转板43朝向第一弯折段22的表面共面,两个转板43能够支撑展平状态的第一弯折段22。
第一转轴组件40还包括支撑板45。支撑板45位于两个转板43之间。当第一屏幕20为展平状态时,支撑板45与两个转板43共面,以能够接触并支撑第一弯折段22。
第二转轴组件50包括驱动件51和两个转板53。两个转板53间隔地连接于第二弯折段24的同一面。具体地,第二弯折段24包括两个间隔的第二连接部241。每个转板53与一个第二连接部241连接。驱动件51驱动两个转板53转动,并带动两个第二连接部241转动,能够使两个转板53朝向第二弯折段24的表面相向且平行,第二弯折段24的两个第二连接部241之间的部分形成弧形,进而使第二弯折段24呈U形。
能够弯折成U形的第二弯折段24中,一个第二连接部241与相邻的第二区段23在第一屏幕20为不同状态(展平状态、弯折状态、折叠状态)时保持平行,该第二连接部241和与第二区段23连接的第二支撑件12同步转动即可,第二连接部241与第二支撑件12转动由一个驱动件51驱动即可。另一第二连接部241与相邻的第三区段25在第一屏幕20为不同状态时保持平行,该另一第二连接部241和与第三区段25连接的第三支撑件13同步转动即可,另一第二连接部241与第三支撑件13转动由一个驱动件51驱动即可。第二弯折段24能够弯折成U形,简化了第二转轴组件50的结构。
第二转轴组件50的驱动件51能够驱动两个转板53转动,使两个转板53朝向第二弯折段24的表面共面,使两个转板53能够支撑展平状态的第二弯折段24。
当第一屏幕20为折叠状态时,第二区段23与第三区段25之间的距离较第一区段21与第二区段23之间的距离大,第二弯折段24弯折成U形,第二弯折段24的位于两个第二连接部241的连接处之间的部分弯曲形成的过渡圆弧的曲率半径大,降低了第二弯折段24展平时折痕的明显度。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弯折段22也可以弯折成U形,第二弯折段24也可以弯折成水滴形。例如,如图3所示,另一实施例中,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a中,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弯折段24a均能够弯折成水滴形。
两个转板53朝向第二弯折段24的表面共面时,两个转板的间距小于设定值或者两个转板接触,以使当第二弯折段24展平时,两个转板53也能够支撑第二弯折段24与两个转板53的连接处之间的部分。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两个转板53之间设置另一支撑板(图未示),当第二弯折段24展平时,该另一支撑板与两个转板53共面并共同支撑第二弯折段24。
第一支撑件11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01,第二支撑件12设置有第二容纳腔1201,第三支撑件13设置有第三容纳腔1301。屏幕双折叠的终端设备可在第一容纳腔1101、第二容纳腔1201和第三容纳腔1301内布置功能元件(例如,电路板62、电池、摄像头、按键等)。功能元件的布置位置可根据需要设定。例如,与第一屏幕20一端连接的柔性电路板61(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设置于第三容纳腔1301内,如图2B所示。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61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屏幕20的另一端,且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01内。与第二屏幕30连接的电路板62设置于第三容纳腔1301内,使电路板62与第二屏幕30接近,便于电连接。
支撑机构10包括三个容纳腔,三个容纳腔分别对应第一屏幕20的第一区段21、第二区段23和第三区段25,第一屏幕20的展开面积大,使用于容置功能元件的容纳空间足够大,进而可减小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的厚度。
第一支撑件11包括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3。第一区段21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11。第二支撑部113固定于第一支撑部111,且向第一支撑部111的相邻两侧凸出,并在第一支撑部111与第二支撑部113连接处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收容腔1107和第二收容腔1108。第三区段25与第一区段21叠置时,第三支撑件13位于第一收容腔1107内,第一转轴组件40部分位于第二收容腔1108内。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3也可以仅向第一支撑部111的一侧凸出,并形成第一收容腔1107,以及省略第二收容腔1108。当第三区段25与第一区段21叠置时,第三支撑件13位于第一收容腔1107内。
第三支撑件13和第一转轴组件40分别收容在第一收容腔1107和第二收容腔1108,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的布局紧凑,且外廓可以是平滑的,提高用户体验。
第三区段25与第一区段21叠置,且第二屏幕30连接于第三支撑件13时,第二屏幕30背离第三支撑件13的一侧与第二支撑部113背离第一支撑部111的一侧共面。
第三区段25与第一区段21叠置,且第二屏幕30连接于第二支撑件12时,第三支撑件13背离第一支撑件11的一侧与第二支撑部113背离第一支撑部111的一侧共面。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为折叠状态时,位于第二支撑部背离第一支撑部的一侧是平滑的,提高用户体验。
第一容纳腔1101包括连通的第一腔1103和第二腔1105。第一腔1103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11。第二腔1105设置于第二支撑部113。
因第二支撑部113无需连接第一屏幕20或第二屏幕30,增大了第二腔1105在堆叠方向上的容纳空间。因此,可将厚度较大的功能元件(例如,前置摄像头、主电路板62等,图未示)设置于第二腔1105内。
主电路板62设置于第二腔1105,第二腔1105较第一腔1103分别与第二容纳腔1201和第三容纳腔1301的距离更接近,易于三个容纳腔(第一容纳腔1101、第二容纳腔1201和第三容纳腔1301)内的功能元件之间的电连接。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还包括扣合件70。扣合件70固定于第二支撑部113。第三支撑件13背离第二弯折段24的一侧设置有扣孔1303。扣合件70与扣孔1303扣合连接,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保持在折叠状态。扣合件70的结构简单,扣孔1303设置在第三支撑件13的一侧壁即可,不占用第三容纳腔1301的空间。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扣合件70和扣孔1303也可以省略。第一支撑件11和第三支撑件13上分别设置磁吸结构(图未示),通过磁吸的方式,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保持在折叠状态。
扣合件70仅占用第二腔1105的少部分空间,而扣孔1303仅开设在第三支撑件13上的一侧壁即可,而磁吸结构占用空间大。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也可以通过增设限位结构(图未示),利用限位结构限制第一支撑件11或第三支撑件13相对第二支撑件12的转动。
当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为弯折状态,且第一屏幕20的第一区段21显示触控键盘时,第二支撑部113向第一支撑部111的一侧凸出,且第二支撑部113靠近第一转轴组件40,使第二支撑部113与第一支撑部111放置于一平台(图未示)上时,使第一区段21相对于该平台倾斜,且第一区段21连接第一弯折段22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提高了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用作笔记本的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3也可以省略。
第一屏幕20可通过背胶或者点胶粘接于支撑机构10上。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分别包括了用于支撑固定功能元件的支撑主体101、以及用于封闭容纳腔(第一容纳腔1101、第二容纳腔1201、第三容纳腔1301)的盖体103。例如,图2A所示的第二支撑件12包括支撑主体101和盖体103。支撑机构10还包括两个轴盖14,两个轴盖14用于分别盖封在第一转轴组件40的外侧以及第二转轴组件50的外侧。
第一屏幕20包括支撑层、屏幕层和盖板层(图未示)。屏幕层粘接于支撑层与盖板层之间。支撑层粘接于支撑机构10。盖板层可以为聚酰亚胺(PI,Polyimid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等贴合而成。屏幕层包括光学胶粘接的偏光片、屏幕等结构。支撑层可以包括金属层与PT、PET、泡棉等。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A和图4B,第二实施例中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与第一实施例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的区别在于: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无第二屏幕30。第一屏幕20包括第四区段26。与第一屏幕20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61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01内。
第四区段26连接于第三区段25背离第二弯折段24的一侧。
第四区段26连接于第三支撑件13。第四区段26与第三区段25位于第三支撑件13相对的两侧。
当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为折叠状态时,第四区段26位于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的外侧,以使折叠状态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也具有显示区。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通过第四区段26形成外显示屏,省略了与第二屏幕30连接的电路板62,节省了电路板62的占用空间,减小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的厚度(沿叠置方向上的尺寸)。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因第四区段26与第三区段25之间无相对运动,第四区段26的支撑层可以减薄或者省略,以减小第四区段26的厚度,进而减小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的厚度。
第四区段26与第三区段25之间的过渡圆弧段无需显示画面,因此该圆弧过渡段的曲率半径的范围可以为0.15mm-1.3mm,以减小第三支撑件13的厚度,进而减小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的厚度。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区段26可以省略盖板层,并采用CG盖板(CoverGlass,盖板玻璃)粘接于屏幕层。
为进一步降低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b的厚度,第一容纳腔1101和第二容纳腔1201沿叠置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三容纳腔1301沿叠置方向的尺寸。如图5所示,另一实施例中,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c中,第三支撑件13无第三容纳腔1301。
第一容纳腔1101沿叠置方向的尺寸可大于第二容纳腔1201沿叠置方向的尺寸,但不限于此。第一容纳腔1101可放置一些厚度较大的功能元件。
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1101、第二容纳腔1201和第三容纳腔1301沿堆叠方向上的尺寸也可以相同。第三区段25与第一区段21叠置时,第三区段25背离第三支撑件13的一侧与第二支撑部113背离第一支撑部111的一侧共面,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为折叠状态时的一侧是平滑的,提高用户体验。
上述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通过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弯折段24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弯折,使第三区段25、第一区段21和第二区段23依次叠置,第二弯折段24在叠置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包含了第一弯折段22在叠置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第一弯折段22和第二弯折段24在叠置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不是累加的,进而使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100沿叠置方向的厚度小。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实质。

Claims (14)

1.一种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包括:
支撑机构,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
第一屏幕,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区段、第一弯折段、第二区段、第二弯折段和第三区段;
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且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凸出,并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侧形成第一收容腔;
所述第一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三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
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二弯折段能够分别展平、以及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弯折,以使所述第三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依次叠置;
所述第三区段与所述第一区段叠置时,所述第三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使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第三区段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之间;
所述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还包括第二屏幕;
所述第二屏幕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且与所述第二区段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相对两侧;或
所述第二屏幕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且与所述第三区段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支撑件的相对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区段与所述第一区段叠置,且所述第二屏幕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时,所述第二屏幕背离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共面;或
所述第三区段与所述第一区段叠置,且所述第二屏幕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时,所述第三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共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三支撑件无容纳腔,或者所述第三支撑件设置有第三容纳腔,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沿叠置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容纳腔沿所述叠置方向的尺寸,所述叠置方向为所述第一区段、所述第二区段和所述第三区段的叠置方向。
4.一种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包括:
支撑机构,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
第一屏幕,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区段、第一弯折段、第二区段、第二弯折段和第三区段;
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且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凸出,并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侧形成第一收容腔;
所述第一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三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
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二弯折段能够分别展平、以及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弯折,以使所述第三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依次叠置;
所述第三区段与所述第一区段叠置时,所述第三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使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第三区段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之间;
所述第一屏幕还包括第四区段,所述第四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三区段背离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侧;
所述第四区段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且与所述第三区段位于所述第三支撑件相对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区段与所述第一区段叠置时,所述第三区段背离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共面。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还包括两个转轴组件;
一个所述转轴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弯折段弯折成设定的形状;
另一所述转轴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之间,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弯折段弯折成设定的形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包括驱动件和两个转板;两个所述转板间隔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段或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同一面;
所述驱动件驱动两个所述转板转动,使两个所述转板朝向所述第一弯折段或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共面;以及使两个所述转板朝向所述第一弯折段或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延伸相交于设定的角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两个所述转板之间,且用于接触并支撑所述第一弯折段或所述第二弯折段。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包括驱动件和两个转板;两个所述转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段或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同一面,两个所述转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折段或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连接处间隔一距离;
所述驱动件驱动两个所述转板转动,使两个所述转板朝向所述第一弯折段或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共面;以及使两个所述转板朝向所述第一弯折段或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表面相向且平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转板朝向所述第一弯折段或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共面时,两个所述转板的间距小于设定值或者两个所述转板接触。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所述转轴组件包括驱动件和两个转板,两个所述转板间隔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同一面,所述驱动件驱动两个所述转板转动,使两个所述转板朝向所述第一弯折段的表面共面,以及使两个所述转板朝向所述第一弯折段的表面延伸相交于设定的角度;
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所述转轴组件包括另一驱动件和两个另一转板,两个另一所述转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同一面,两个另一所述转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连接处间隔一距离,另一所述驱动件驱动两个另一所述转板转动,使两个另一所述转板朝向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表面共面,以及使两个另一所述转板朝向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表面相向且平行。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凸出,并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形成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和所述第一收容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处的相对两侧;
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所述转轴组件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
13.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所述第二腔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14.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还包括扣合件,所述扣合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侧设置有扣孔,所述扣合件与所述扣孔扣合连接。
CN202210248825.XA 2022-03-14 2022-03-14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Active CN1155251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8825.XA CN115525101B (zh) 2022-03-14 2022-03-14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8825.XA CN115525101B (zh) 2022-03-14 2022-03-14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5101A CN115525101A (zh) 2022-12-27
CN115525101B true CN115525101B (zh) 2023-07-07

Family

ID=84694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48825.XA Active CN115525101B (zh) 2022-03-14 2022-03-14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2510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44383B1 (ko) * 2018-08-07 2022-09-16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회전 샤프트 연결 구조체 및 절첩식 장치
CN211702082U (zh) * 2019-11-07 2020-10-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终端
CN113141422B (zh) * 2020-01-19 2022-09-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3364896A (zh) * 2020-03-04 2021-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5101A (zh)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80403B (zh) 转动连接组件及折叠式终端设备
CN113202857B (zh)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1739417B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US8120899B2 (en) Portable display device
EP3376741B1 (en) Mobile terminal
US20220353355A1 (en) Foldable mobile terminal
CN111179762A (zh)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
CN110827695B (zh) 电子设备
EP418428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hinge module
CN112037658B (zh) 柔性显示装置
US11181942B1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212034155U (zh) 折叠机构、壳体、电子装置
CN209859506U (zh) 柔性显示装置
CN115525101B (zh) 屏幕双内折的终端设备
CN116658513B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6838696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2034154U (zh) 折叠机构、壳体、电子装置
CN111045485B (zh) 电子设备
CN116055591A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212519061U (zh) 电子装置
CN214474731U (zh) 电子设备
CN212034152U (zh) 电子装置
CN114913771B (zh) 电子设备
EP4184487A1 (en) Rotating mechanism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19321659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