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1114B - 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21114B
CN115521114B CN202211286143.4A CN202211286143A CN115521114B CN 115521114 B CN115521114 B CN 115521114B CN 202211286143 A CN202211286143 A CN 202211286143A CN 115521114 B CN115521114 B CN 1155211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mixture
concrete
preparation
recycled concre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861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21114A (zh
Inventor
杜明胜
李预奇
李家财
向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Zhongyangming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Zhongyangming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Zhongyangming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Zhongyangming Building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8614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211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21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11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211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11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0/00Processes, in general, for influencing or mod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mpositions, e.g. their setting or hardening ability
    • C04B40/0028Aspects relating to the mixing step of the mortar preparation
    • C04B40/0039Premixtures of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03/00Function or property of ingredi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2103/60Agent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physical or biological attack
    • C04B2103/65Water proofers or repel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20Resistance against chemical, physical or biological attack
    • C04B2111/27Water resistance, i.e. waterproof or water-repell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本申请的C30再生混凝土,主要由如下原料制成:水泥、水、外加剂、粉煤灰、再生粗集料、再生细集料、防水剂、石灰石粉、硅灰、玄武岩纤维,防水剂主要由如下原料制成:多孔材料、丙烯酸乳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复合胶凝材料;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水泥、水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A;将再生粗集料、再生细集料、防水剂、玄武岩纤维、石灰石粉、硅灰、粉煤灰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B;将外加剂、混合物A、混合物B混合均匀,即得。本申请制得的再生混凝土吸水率低,抗压强度较佳。

Description

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建筑垃圾废弃量逐年增长,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就被运往郊外或城市周边进行简单填埋或露天堆存,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还污染了环境。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对砂石骨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我国每年浇筑混凝土量较高,而混凝土中砂石骨料又占总质量的70%以上,用量十分巨大。为了满足砂石骨料的需求,需要开采山石,而大量开采山石的行为会加速资源的消耗。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和应用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
现有技术中,将废弃建筑物混凝土形成的建筑垃圾碎化后形成再生混凝土进行循环利用,不仅处理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且也节省了混凝土的制备成本。而再生混凝土是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代替砂石等天然粗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制而成的新混凝土。
混凝土块在破碎时容易产生裂缝,应用到再生混凝土中,一方面,破碎的混凝土块本身粒径较大,使得混凝土中形成较多的孔隙,另一方面,混凝土块产生的裂缝进一步增加了再生混凝土的孔隙率,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吸水性,使得混凝土的耐久性变差。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吸水性,本申请提供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C30再生混凝土,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水泥100-150份、水70-80份、外加剂1-2份、粉煤灰40-50份、再生粗集料350-450份、再生细集料240-300份、防水剂1-3份、石灰石粉5-10份、硅灰5-10份、玄武岩纤维2-3份,所述防水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多孔材料8-10份、丙烯酸乳液2-3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5-8份、复合胶凝材料2-3份;所述复合胶凝材料由硫铝酸盐水泥、氢氧化钙、硬石膏、矿渣微粉按质量比(10-15):(2-6):(2-6):(70-80)组成。
优选的,所述外加剂为减水剂,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氨基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所述粉煤灰的粒径为10-30μm。
优选的,所述硅灰的粒径为1-3μm。
优选的,所述再生粗集料为碎砖石、废混凝土块、天然骨料的任意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的再生粗集料在混凝土中作为骨架存在,多个再生粗集料之间形成多个孔隙,防水剂、硅灰、再生细集料在水泥的作用下填充至孔隙内,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玄武岩纤维的加入便于加强混凝土各结构之间连接的牢固性,防水剂中的多孔材料质轻,外壳呈刚性,便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开裂能力,丙烯酸乳液具有粘性,便于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粘附在多孔材料的表面,从而封堵多孔材料的部分孔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具有极强的憎水性,从而在多孔材料外层形成一个憎水层,进而提高多孔材料的憎水性,复合胶凝材料进一步包覆在憎水层的外周,从而在提高多孔材料憎水性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多孔材料的孔隙量,进而提高防水剂在混凝土中的防水性能,提高混凝土的防水性和抗压强度。
优选的,所述防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丙烯酸乳液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混合,得到混合物一,将混合物一与多孔材料混合,得到混合物二,将混合物二与复合胶凝材料混合,即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丙烯酸乳液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混合后,丙烯酸乳液粘附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的外层,形成粘结层,进而提高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的粘结性,将带有粘结层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与多孔材料混合,便于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粘附在多孔材料上,粘结层的存在便于提高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在多孔材料表面的粘结强度,复合胶凝材料便于进一步包覆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外层,进而提高多孔材料的防水性,进而提高防水剂的强度和防水性,便于提高混凝土的防水性以及抗压强度。
优选的,所述多孔材料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的质量比为(8-9):(6-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多孔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之间的质量比进行优化,使得二者的质量比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在多孔材料表面的附着量,提高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在多孔材料外侧形成的憎水层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防水剂的防水性能。
优选的,所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级配为0-20um占比20-25%,20-30um占比30-35%,30-45um占比25-30%,45-120um占比15-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的粒径由多种尺寸组成,便于使得小粒径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填充在大粒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形成的孔隙中,一方面便于提高憎水层的稳定性和密实度,一方面便于更好的封堵多孔材料的孔隙,同时,进一步提高多孔材料的强度,进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优选的,所述多孔材料由陶粒、空心玻璃微珠按质量比(8-10):(2-3)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心玻璃微珠与陶粒相互配合,便于填充再生粗集料形成的孔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延长混凝土吸水时的吸水路径,阻碍了水分的传输速率,进而降低混凝土的吸水率,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空心玻璃微珠的外壳刚性很强,同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便于提高混凝土的弹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开裂能力;陶粒的表面是一层坚硬的外壳,外观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也有可能呈不规则碎石状,同时,陶粒的内部结构特征呈细密蜂窝状微孔,这些微孔是封闭型的,便于减轻混凝土的质量,同时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优选的,所述陶粒为垃圾陶粒、生物污泥陶粒、粉煤灰陶粒中的任意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垃圾陶粒是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后,经造粒、焙烧生产出烧结陶粒,具有原料充足、成本低、能耗少、质轻高强等特点;生物污泥陶粒是以生物污泥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烘干、磨碎、成球、烧结成的陶粒,称为污水处理生物污泥陶粒;用生物污泥代替部分黏土来烧制陶粒既节省黏土,又保护农田,也起到了一定的环保作用;粉煤灰陶粒是以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加入胶结料和水,经加工成球,烧结烧胀或自然养护而成。
优选的,所述玄武岩纤维为改性玄武岩纤维,所述改性玄武岩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玄武岩纤维浸渍在甲基硅油中,在玄武岩纤维表面形成防水层,即得。
优选的,所述甲基硅油的浓度为15-30wt%。
优选的,所述防水层的厚度为2-3nm。
优选的,所述玄武岩纤维密度2550-2750kg/m3,纤维长度10-20mm,直径15-20μm,拉伸强度2.0-4.0×103MPa,拉伸弹性模量80-100GPa。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玄武岩纤维放置在甲基硅油中,部分甲基硅油留存在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形成防水层,从而赋予玄武岩纤维防水性,同时,防水层的厚度较薄,不影响玄武岩纤维的使用。
优选的,所述硅灰的级配为0-1.5um占比20-40%,1.5-3.0um占比30-50%,3.0-4.5um占比15-3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灰在再生混凝土中有火山灰效应和微填料效应。硅灰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与Ca(OH)2反应,形成均匀分布的硅酸钙凝胶;不仅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密实度,也增加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对硅灰的粒径进行级配,硅灰微小的球形颗粒填满水泥颗粒的空隙,提高水泥颗粒的级配和粒度分布,使水泥浆致密,硅灰的二次水化产物再次堵塞毛细通道。硅灰微填料作用细化了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进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中还包括5-8重量份数的酪蛋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酪蛋白与混凝土中的钙离子结合,从而使得再生混凝土中的钙离子不容易与再生混凝土中的硅酸盐水解形成的氢氧根结合形成氢氧化物,减少混凝土出现泛碱的情况,同时,提高酪蛋白与水泥、石灰石粉之间的结合能力,有利于分子间互相交联以形成网络结构,进而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减少混凝土受到压力出现开裂的情况。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混合物A制备:将水泥、水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A;若需加入酪蛋白,在当前步骤中加入;
(2)混合物B制备:将再生粗集料、再生细集料、防水剂、玄武岩纤维、石灰石粉、硅灰、粉煤灰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B;
(3)混凝土制备:将外加剂、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A、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B混合均匀,即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混凝土制备工艺简单,且制得的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较佳,防水性较强,本申请的混凝土中加入的防水剂穿插填充在再生粗集料形成的孔隙中,同时在玄武岩纤维的作用下,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减少混凝土吸收的水分从再生粗集料形成的孔隙中穿过,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防水性和抗压强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的C30再生混凝土中防水剂、硅灰、再生细集料填充在再生粗集料形成的孔隙中,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进而减少混凝土中的孔隙,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吸水率,提高混凝土的防水性和抗压强度。
2、本申请的C30再生混凝土中的防水剂采用独特的制备方式,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在丙烯酸乳液的作用下在多孔材料表面形成憎水层,同时,复合胶凝材料进一步包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进而提高憎水层的强度,从而提高防水剂的防水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的再生粗集料为碎砖石、废混凝土块、天然骨料的任意一种。
本申请的再生细集料由工业废渣、细砂按质量比(1-2):(1-2)组成,进一步可选的,再生细集料由工业废渣、细砂按质量比1:1组成,再生细集料的粒径为0.1mm。
本申请的水泥为P.O42.5硅酸盐水泥。
本申请的外加剂为减水剂,减水剂为聚羧酸减水剂。
本申请的石灰石粉的细度满足45μm方孔筛筛余量≤15wt%,石灰石粉中CaCO3的重量百分比含量≥85%。
本申请的矿渣微粉的粒径为20-30μm。
防水剂的制备例
制备例1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多孔材料8kg、丙烯酸乳液2k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5kg、复合胶凝材料2kg,复合胶凝材料由硫铝酸盐水泥、氢氧化钙、硬石膏、矿渣微粉按质量比10:2:2:70组成,多孔材料为陶粒,陶粒为垃圾陶粒,矿渣微粉的粒径为20-30μm,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的粒径为30μm。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丙烯酸乳液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混合,得到混合物一,将混合物一与多孔材料混合,得到混合物二,将混合物二与复合胶凝材料混合,即得。
制备例2-4
制备例2-4为原料组分配比不同的防水剂,每个制备例的防水剂的各组分的配比如表1所示,原料配比单位为kg。
表1制备例1-4的防水剂的原料配比
制备例2-4与制备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各组分的配比不同,其他与制备例1完全相同。
制备例2-4的防水剂的制备方法与制备例1完全相同。
制备例5
本制备例与制备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级配为0-20um占比20%,20-30um占比30%,30-45um占比30%,45-120um占比20%。其他与制备例3完全相同。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的制备方法与制备例3完全相同。
制备例6
本制备例与制备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多孔材料由陶粒、空心玻璃微珠按质量比8:2组成,复合胶凝材料由硫铝酸盐水泥、氢氧化钙、硬石膏、矿渣微粉按质量比15:6:6:80组成,其他与制备例5完全相同。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的制备方法与制备例5完全相同。
制备例7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多孔材料10kg、丙烯酸乳液3k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8kg、复合胶凝材料3kg,复合胶凝材料由硫铝酸盐水泥、氢氧化钙、硬石膏、矿渣微粉按质量比10:2:2:70组成。其他与制备例3完全相同。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多孔材料、丙烯酸乳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复合胶凝材料混合,即得。
制备例8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多孔材料10kg、丙烯酸乳液3kg,多孔材料为陶粒。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多孔材料与丙烯酸乳液混合,即得。
制备例9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多孔材料10kg、丙烯酸乳液3k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8kg,多孔材料为陶粒,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的粒径为30μm。
本制备例的防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多孔材料、丙烯酸乳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混合,即得。
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水泥100kg、水70kg、外加剂1kg、粉煤灰40kg、再生粗集料350kg、再生细集料240kg、防水剂1kg、石灰石粉5kg、硅灰5kg、玄武岩纤维2kg,防水剂为制备例1制得的防水剂,水泥为P.O42.5硅酸盐水泥,再生粗集料为碎砖石,再生细集料由工业废渣、细砂按质量比1:1组成,再生细集料的粒径为0.1mm,石灰石粉的细度满足45μm方孔筛筛余量≤15wt%,石灰石粉中CaCO3的重量百分比含量≥85%,硅灰的粒径为3μm,粉煤灰的粒径为10μm。
本实施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混合物A制备:将水泥、水加入水泥搅拌机中以160r/min的转速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A;
(2)混合物B制备:将再生粗集料、再生细集料、防水剂、玄武岩纤维、石灰石粉、硅灰、粉煤灰加入砂石搅拌机中以120r/min的转速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B;
(3)混凝土制备:将外加剂、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A、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B加入混凝土搅拌机中以130r/min的转速混合均匀,即得。
实施例2-3
实施例2-3原料组分配比不同的C30再生混凝土,每个实施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原料配比如表2所示,原料配比单位为kg。
表2实施例1-3C30再生混凝土的原料配比
序号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水泥 100 130 150
70 75 80
外加剂 1 1 2
粉煤灰 40 45 50
再生粗集料 350 400 450
再生细集料 240 280 300
防水剂 1 2 3
石灰石粉 5 8 10
硅灰 5 8 10
玄武岩纤维 2 2 3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各组分的配比不同,且防水剂采用制备例2制得的防水剂,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各组分的配比不同,且防水剂采用制备例3制得的防水剂,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2-3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4-7
实施例4-7为采用不同制备例制得的防水剂的C30再生混凝土,每个实施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的防水剂采用的制备例如表3所示。
表3实施3-7的C30再生混凝土采用的防水剂
序号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防水剂 制备例3 制备例4 制备例5 制备例6 制备例7
实施例4-7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不同制备例制得的防水剂,其他与实施例3完全相同。
实施例4-7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完全相同。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玄武岩纤维为改性玄武岩纤维,改性玄武岩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玄武岩纤维浸渍在甲基硅油中,在玄武岩纤维表面形成防水层,即得。甲基硅油的浓度为25wt%,防水层的厚度为2nm,其他与实施例6完全相同。
本实施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6完全相同。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8的不同之处在于:硅灰的级配为0-1.5um占比40%,1.5-3.0um占比30%,3.0-4.5um占比30%,其他与实施例8完全相同。
本实施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8完全相同。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水泥150kg、水80kg、外加剂2kg、粉煤灰50kg、再生粗集料450kg、再生细集料300kg、防水剂3kg、石灰石粉10kg、硅灰10kg、玄武岩纤维3kg、酪蛋白6kg。其他与实施例9完全相同。
本实施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混合物A制备:将水泥、水、酪蛋白加入水泥搅拌机中以160r/min的转速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A;
(2)混合物B制备:将再生粗集料、再生细集料、防水剂、玄武岩纤维、石灰石粉、硅灰、粉煤灰加入砂石搅拌机中以120r/min的转速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B;
(3)混凝土制备:将外加剂、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A、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B加入混凝土搅拌机中以130r/min的转速混合均匀,即得。
对比例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防水剂由制备例8制得,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本对比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防水剂由制备例9制得,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本对比例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检测方法
抗压强度检测:取实施例1-10及对比例1-2制得的混凝土,依据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的检测方法对混凝土28天的抗压强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吸水率检测:取实施例1-10及对比例1-2制得的混凝土,依据ASTM C1585-2013《测量水硬水泥混凝土吸水率的标准试验方法》中的检测方法对混凝土的吸水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实施例1-10及对比例1-2的C30再生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
结合实施例1及对比例1-2,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抗压强度高于对比例1-2的抗压强度,且实施例1的混凝土的吸水率小于对比例1-3的吸水率,实施例1中加入的防水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在丙烯酸乳液的作用下粘附在多孔材料的表面形成憎水层,同时,复合胶凝材料包裹在憎水层的外部,进而提高憎水层的强度和防水性。
结合实施例1-3,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对混凝土各组分的配比进行调整,制得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以及吸水率均有所变化,混凝土各组分的配比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较大。
结合实施例3-7,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结合实施例3、实施例4可以看出,对防水剂各组分的配比进行调整,混凝土的吸水率也随之改变,结合实施例3、实施例5可以看出,实施例5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于实施例3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实施例5的混凝土的吸水率低于实施例3的混凝土的吸水率,主要由于实施例5的防水剂采用级配式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从而提高多孔材料外层的憎水层的密实性,进而提高防水剂的防水效果,降低混凝土的吸水率;结合实施例3、实施例6可以看出,实施例6通过对防水剂中的多孔材料进行复配,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同时降低混凝土的吸水率;结合实施例3、实施例7可以看出,实施例7制得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以及防水情况较差,主要由于实施例7的防水剂是将防水剂的各组分混合,多孔材料外层未形成憎水层所致。
结合实施例6、实施例8,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8对玄武岩纤维进行改性,在玄武岩纤维外层包裹憎水层,从而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防水性。
结合实施例8-9,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9制得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以及防水性均优于实施例8制得的混凝土的,实施例9采用级配式的硅灰,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少混凝土中的孔隙量,从而提高混凝土的防水性和抗压强度。
结合实施例9-10,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10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于实施例9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实施例10的混凝土中加入有酪蛋白,酪蛋白的加入便于在混凝土中形成网络结构,从而减少混凝土受到压力出现开裂的情况,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9)

1.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水泥100-150份、水70-80份、外加剂1-2份、粉煤灰40-50份、再生粗集料350-450份、再生细集料240-300份、防水剂1-3份、石灰石粉5-10份、硅灰5-10份、玄武岩纤维2-3份,所述防水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多孔材料8-10份、丙烯酸乳液2-3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5-8份、复合胶凝材料2-3份;所述复合胶凝材料由硫铝酸盐水泥、氢氧化钙、硬石膏、矿渣微粉按质量比(10-15):(2-6):(2-6):(70-80)组成;所述防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丙烯酸乳液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混合,得到混合物一,将混合物一与多孔材料混合,得到混合物二,将混合物二与复合胶凝材料混合,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材料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的质量比为(8-9):(6-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级配为0-20um占比20-25%,20-30um占比30-35%,30-45um占比25-30%,45-120um占比15-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材料由陶粒、空心玻璃微珠按质量比(8-10):(2-3)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为垃圾陶粒、生物污泥陶粒、粉煤灰陶粒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玄武岩纤维为改性玄武岩纤维,所述改性玄武岩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玄武岩纤维浸渍在甲基硅油中,在玄武岩纤维表面形成防水层,即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灰的级配为0-1.5um占比20-40%,1.5-3.0um占比30-50%,3.0-4.5um占比15-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中还包括5-8重量份数的酪蛋白。
9.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C30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混合物A制备:将水泥、水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A;若需加入酪蛋白,在当前步骤中加入;
(2)混合物B制备:将再生粗集料、再生细集料、防水剂、玄武岩纤维、石灰石粉、硅灰、粉煤灰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B;
(3)混凝土制备:将外加剂、步骤(1)制得的混合物A、步骤(2)制得的混合物B混合均匀,即得。
CN202211286143.4A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55211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86143.4A CN115521114B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86143.4A CN115521114B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1114A CN115521114A (zh) 2022-12-27
CN115521114B true CN115521114B (zh) 2023-07-21

Family

ID=84704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86143.4A Active CN115521114B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2111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2930A (zh) * 2019-07-10 2019-09-27 广州市建筑集团混凝土有限公司 再生混凝土
CN112759329A (zh) * 2021-01-18 2021-05-07 深圳市正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生产工艺
CN113461372B (zh) * 2021-07-23 2022-04-01 成都志达商品混凝土厂 一种轻集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1114A (zh)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01199A (zh) 一种膨胀抗裂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95963B (zh) 一种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
CN113816696A (zh) 一种基于再生细骨料内养护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80892B (zh) 一种节能可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62052A (zh) 一种改性橡胶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915887A (zh) 利用陶瓷废料制备夹心型免烧陶粒的方法
CN108191281B (zh) 一种再生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强化方法
CN111807792A (zh) 一种石英玻璃粉末塑性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14613B (zh) 一种耐盐腐蚀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73093A (zh) 一种低收缩高强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Volpe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mortars based on magnesium potassium phosphate cement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N115340329A (zh) 再生细骨料-氧化镁基膨胀剂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KR101086980B1 (ko) 고강도 경량콘크리트
CN111943545B (zh) 一种人工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51874B (zh) 一种现浇轻质墙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5521114B (zh) 一种c30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99779A (zh) 一种无机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78025B (zh) 一种高强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96926A (zh) 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5353412A (zh) 一种硅酸钙镁轻质保温隔热墙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06767B (zh) 一种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CN109574598B (zh) 一种环保耐久型建筑材料的制备工艺
CN109574599B (zh) 一种环保耐久型建筑材料
CN113307578A (zh) 一种多功能型uhpc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12353B (zh) 一种保温砂浆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