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02635A - 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02635A
CN115502635A CN202211159506.8A CN202211159506A CN115502635A CN 115502635 A CN115502635 A CN 115502635A CN 202211159506 A CN202211159506 A CN 202211159506A CN 115502635 A CN115502635 A CN 115502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file
section bar
welding
hole
welding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595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文波
颜斌
熊铁锤
黄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Priority to CN20221115950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026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02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026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7/04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 B23K37/0426Fixtures for other work
    • B23K37/0435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7/003Coo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006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sistance We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在第一型材预先冲制出第一型材通孔和翻边结构,采用两次焊接的方式将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焊接在一起。嵌入第二型材中的翻边结构用于提高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沿着第一型材通孔的轴向的抗拉能力,形成在第一型材通孔中的第二型材凸块用于提高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沿着第一型材通孔的径向的抗拉能力。翻边结构与第一型材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型材凸块与第二型材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的稳定性,并减少了耗材使用,利于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型材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车身领域,经常需要将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连接。现有技术中,常采用铆钉机械连接。在作业时,通过铆枪产生的机械力将铆钉压入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中,以实现连接。
由于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主要靠铆钉连接,且铆钉是独立于第一型材的零件,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尤其是经受震动后,铆钉存在脱离的风险。焊接时,需要采用具有打铆钉功能的焊枪,焊枪的造价高,铆钉为耗材,不利于节约成本。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新型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成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通过在第一型材预先冲制出第一型材通孔和翻边结构,在焊接完成后,翻边结构嵌入第二型材中,在第一型材通孔中也形成有与第一型材熔接的第二型材凸块,提高了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便于操作,并减少了耗材使用,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中,第一型材的熔点高于第二型材的熔点;
包括如下步骤:
S01:在第一型材预先标记出第一焊接区域,在所述第一焊接区域中冲制出第一型材通孔,并在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的一侧形成一圈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环绕着所述第一型材通孔的一端开口;
S02:将第二型材和第一型材定位到焊接工装上,并使所述第二型材的第二焊接区域的表面与所述翻边结构接触;
S03:在所述第一焊接区域背对所述翻边结构的一侧配置一个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中具有第一冷却通道,所述第一电极盖住所述第一型材通孔的另一端开口;
在所述第二焊接区域背对所述第一型材的一侧配置一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中具有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型材接触;
S04:在第一时间段T1内施加第一电流I1和第一压力F1,所述第二焊接区域逐渐变软,所述翻边结构插入所述第二焊接区域中,所述第二型材与所述第一型材贴合;
S05:在第二时间段T2内施加第二电流I2和第二压力F2,所述第二压力F2大于所述第一压力F1,在所述第二压力F2作用下,所述翻边结构朝向所述第一型材侧弯曲变形,且所述翻边结构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之间的距离增大;
所述第二电流I2大于所述第一电流I1,所述第二焊接区域继续变软,所述第二焊接区域面向所述第一型材的一侧熔化形成的第二型材溶液,至少部分第二型材溶液被压入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所述第二焊接区域与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熔接;
S06:静止冷却预设时间,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二型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形成的第二型材凸块与所述第一型材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球面凸部,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球面凸部;
其中,所述第一球面凸部、所述第一型材通孔及所述第二球面凸部同轴布置。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其中0.3KA≤I1<15KA,0.5KN≤F1≤1.2KN;15KA≤I2≤40KA,4KN≤F1≤10KN。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在冲制形成所述翻边结构时,将所述翻边结构冲制呈喇叭口状。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翻边结构为向外扩张的弧形结构。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在冲制形成所述翻边结构后,在所述翻边结构的末端打磨形成有尖端。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在沿着从所述翻边结构的根部至末端的方向上,所述翻边结构的厚度逐渐变薄。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型材上具有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相应地,所述第二型材上具有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二焊接区域;
在每个所述第一焊接区域中冲制出一个所述第一型材通孔和所述翻边结构;
焊接时,每个所述翻边结构都插入所述第二型材的焊接区域中,每个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都填充有第二型材溶液;
焊接完成后,每个所述翻边结构都嵌入所述第二型材中,每个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都形成有所述第二型材凸块。
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将所述第一焊接区域与所述第二焊接区域沿着预设顺序依次焊接;或者,
将多个所述第一焊接区域与多个所述第二焊接区域同步焊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结构,其中,第一型材的熔点高于第二型材的熔点;
所述第一型材的第一焊接区域中具有第一型材通孔,并在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的一侧形成一圈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环绕着所述第一型材通孔的一端开口;
所述第一型材与所述第二型材采用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连接;
所述翻边结构嵌入所述第二型材的第二焊接区域中,并与所述第二型材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嵌入有第二型材凸块,所述第二型材凸块与所述第一型材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第一型材预先冲制出第一型材通孔和翻边结构,采用两次焊接的方式将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焊接在一起。在第一次焊接时,采用较小电流的将第二焊接区域加热变软,以将翻边结构完全插入变软的第二焊接区域中。接下来进行第二次焊接,施加较大的电流和压力,在第二型材的顶压作用下,翻边结构弯折变形增大径向尺寸,第二焊接区域继续变软,其面向第一型材的一侧熔化形成有第二型材溶液,第二型材溶液会被压入第一型材通孔中。第二次焊接过程中,第一焊接区域与第二焊接区域的接触面相熔接。在冷却预设时间后,嵌入第二型材中的翻边结构与第二型材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在第一型材通孔中的第二型材凸块与第一型材也固定连接在一起。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嵌入第二型材中的翻边结构用于提高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沿着第一型材通孔的轴向的抗拉能力,形成在第一型材通孔中的第二型材凸块用于提高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沿着第一型材通孔的径向的抗拉能力。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翻边结构与第一型材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型材凸块与第二型材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减少了耗材使用,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所采用的第一型材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所采用的第二型材的剖视图;
图3为在第一焊接区域冲制出第一型材通孔和翻边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将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放置在一起的示意图,该图省略了焊接工装;
图5为在第一型材上布置有第一电极,在第二型材上布置有第二电极的示意图;
图6为在第一阶段的熔接过程中,翻边结构插入第二焊接区域中的示意图;
图7为在第二阶段的熔接过程中,第一型材通孔填充有第二型材溶液的示意图;
图8为完成连接的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的剖视图;
图9为翻边结构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0为翻边结构处于被压变形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1为第一电极中具有第一冷却通道的示意图;
图12为第二电极中具有第二冷却通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1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中,第一型材的熔点高于第二型材的熔点。
包括如下步骤:
S01:在第一型材1预先标记出第一焊接区域11,在第一焊接区域11中冲制出第一型材通孔12,并在第一焊接区域11的一侧形成一圈翻边结构13,翻边结构13环绕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一端开口。
S02:将第二型材2和第一型材1定位到焊接工装上,并使第二型材2的第二焊接区域21的表面与翻边结构13接触。
S03:在第一焊接区域11背对翻边结构13的一侧配置一个第一电极3,第一电极3中具有第一冷却通道31,第一电极3盖住第一型材通孔12的另一端开口。
在第二焊接区域21背对第一型材1的一侧配置一个第二电极4,第二电极4中具有第二冷却通道41,第二电极4与第二型材2接触。
S04:在第一时间段T1内施加第一电流I1和第一压力F1,第二焊接区域21逐渐变软,翻边结构13插入第二焊接区域21中,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贴合。
S05:在第二时间段T2内施加第二电流I2和第二压力F2,第二压力F2大于第一压力F1,在第二压力F2作用下,翻边结构13朝向第一型材1侧弯曲变形,且翻边结构13的末端131与第一型材通孔12之间的距离增大。
第二电流I2大于第一电流I1,第二焊接区域21面向第一型材1的一侧熔化形成的第二型材溶液22,至少部分第二型材溶液22被压入第一型材通孔12中,第二焊接区域21与第一焊接区域11熔接。
S06:静止冷却预设时间,翻边结构13与第二型材2固定连接,第一型材通孔12中形成的第二型材凸块23与第一型材1固定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用于将熔点不同的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连接在一起。第一型材1可选择钢板或钢材,其熔点在1500℃左右。第二型材2可选择铝板或铝材,其熔点在600℃左右。
采用两段焊接法,将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焊接在一起,具体如下:
第一步:先在第一型材1上规划出第一焊接区域11。然后采用冲压工具,在第一焊接区域11中冲制出第一型材通孔12,同时在第一焊接区域11面向第二型材2的焊接侧形成一圈翻边结构13,翻边结构13环绕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一端开口。翻边结构13与第一型材1为一体式结构,其是在冲制第一型材通孔12时由冲压出的钢片直接形成。翻边结构13比第一型材1薄,可被第二型材2作用压弯。
具体地,可采用套筒和活塞机构来冲制第一型材通孔12。将套筒垫在第一焊接区域11的底部,活塞从上往下冲击第一型材2,从而形成第一型材通孔12。冲制第一型材通孔12时的钢片向下凸起在套筒中,钢片保持与第一型材连接。可根据实际需要,将钢片的中部剪除,形成环形结构。然后采用锥形或梯形的扩孔器对环形结构的钢片施加作用,使其形成为向第一型材通孔12的四周倾斜延伸的翻边结构13。
第二步:将第二型材2和第一型材1定位到焊接工装上,焊接工装上具有夹具,夹持住第二型材2和第一型材1。焊接工装为现有的设备,在此不再详述。
第二型材2对应第一焊接区域11的区域为第二焊接区域21。第二焊接区域21的表面与翻边结构13接触。根据实际需要,第二型材2可处于第一型材1的上方,也可处于第一型材1的下方。优选地,第二型材2布置在第一型材1的下方,在压力和第一型材1的重力作用下,利于在后续操作中将翻边结构13插入熔化的第二焊接区域21中,也利于第二型材溶液流入第一型材通孔12中。
第三步:布置电极以提供电流,并可通过电极给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施加压力。具体地,在第一焊接区域11上配置一个第一电极3,第一电极3处于第一焊接区域11的非焊接侧,也即是第一电极3与翻边结构13处于第一焊接区域11的相对两侧。第一电极3盖住第一型材通孔12的开口,还可避免压入第一型材通孔12中的第二型材溶液溅出。第一电极3中具有第一冷却通道31,用于冷却液(例如水)流通,使得第一电极3的表面温度不会太高,可避免第一型材1的非焊接侧温度过高,以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在第二焊接区域21上配置一个第二电极4,第二电极4与第二型材2接触。第二电极4处于第二焊接区域21的非焊接侧,也即是第二电极4处于第二焊接区域21背对第一型材1的一侧。第二电极4中具有第二冷却通道41,用于冷却液(例如水)流通,使得第二电极4的表面温度不会高于第二型材2的熔点,从而可避免第二型材2的非焊接侧熔化,也可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通过单独的冷却液供给通道控制,以实现相应的表面温度控制。
第二电极4与第一电极3的极性相反,如第一电极3为正极,则第二电极4为负极。如第一电极3为负极,则第二电极4为正极。
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的中心线为电流流通路径,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的中心线所在的局部区域温度最高,离上述中心线越远,则第二型材2的温度越低。第二型材2的软化区域及熔化区域都是围绕着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的中心线。第二型材2的软化需要的温度相对较低,软化区域相对较大。第二型材2的熔化需要的温度相对较高,熔化区域相对较小。翻边结构13的末端131一般处于第二型材2的软化区域中。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通孔12的正对,且面积稍大于第一型材通孔12的区域一般为熔化区域。
本发明中,外部输入电源是频率为50Hz交流电,最终输出到焊材的焊接电流可以是交流电或直流电。利用电流加热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以使得第二焊接区域21软化或熔化。
第四步:第一阶段焊接,目的是将翻边结构13插入第二焊接区域21中。
具体地,向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提供第一电流I1,并通过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分别压紧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压力为F1。供电时间和施加压力的时间为T1,当然根据需要,在停止供电后,还可继续向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施加压力。
第一阶段焊接操作中,在电流的加热作用,加热温度在还未达到第二型材2的熔点。如第二型材2为铝板或铝材,则加热温度在300℃-660℃之间。在加热温度作用下,第二焊接区域21逐渐变软,翻边结构13较容易插入第二焊接区域21中。
第一阶段焊接操作的最后阶段,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完全贴合,翻边结构13完全插入第二焊接区域21中。在第一阶段焊接操作时,翻边结构13可缓慢插入第二焊接区域21中。
第五步:第二阶段焊接,目的是:将翻边结构13压弯,并在第一型材通孔12形成第二型材凸块23。
具体地,向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提供第二电流I2,I2大于I1。同时通过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分别压紧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压力为F2,F2大于F1。供电时间和施加压力的时间为T2,当然根据需要,在停止供电后,还可继续向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施加压力。
第二焊接区域21的焊接侧继续软化或熔化,第二压力F2可由第二型材2的非焊接侧或未软化区传递给翻边结构13,从而使得翻边结构13受压朝向第一型材1侧弯曲,翻边结构13的末端131与第一型材通孔12之间的距离增大,增加了翻边结构13在第二焊接区域21中的横向尺寸(沿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径向),利于提高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沿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轴向的抗拉能力。
第二阶段焊接时,可瞬间给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施加第二压力F2,以使得翻边结构13变形。
第二阶段焊接操作中,电流较大,加热温度高于第二型材2的熔点。如第二型材2选择铝板或铝材,则加热温度在600℃-700℃之间。在高温作用下,第二焊接区域21的焊接侧继续变软直至熔化形成有第二型材溶液22。在翻边结构13变形后,还可继续给第二型材2和第一型材1施加压力。在压力作用下,第二型材溶液22会因压力被压入第一型材通孔12中。在第二型材溶液22进入第一型材通孔12的过程中,翻边结构13起到导向作用。一般情况下,第二焊接区域21的焊接区域处于翻边结构13的范围内。
进入第一型材通孔12中的第二型材溶液22,在冷却后即形成第二型材凸块23。在该过程中第二型材2发生了相变,在冷却后会提高硬度,利于提升连接稳定性。
第二阶段焊接操作中,第一焊接区域11与第二焊接区域21的接触面相熔接在一起,连接结构稳定。
第六步:静止冷却以形成钢铝焊接结构。在冷却预设时间后,嵌入第二型材2中的翻边结构13与第二型材2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在第一型材通孔12中的第二型材凸块23与第一型材1也固定连接在一起。在翻边结构13的作用下,可以提高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沿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轴向的抗拉能力。在第二型材凸块23的作用下,可以提高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沿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径向的抗拉能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嵌入第二型材2中的翻边结构13用于提高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沿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轴向的抗拉能力,形成在第一型材通孔12中的第二型材凸块23用于提高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沿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径向的抗拉能力。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翻边结构13与第一型材1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型材凸块23与第二型材2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型材1与第二型材2的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减少了耗材使用,利于降低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型材通孔12为圆形孔,第一电极3具有第一球面凸部31,第二电极4具有第二球面凸部41。
其中,第一球面凸部31、第一型材通孔12及第二球面凸部41同轴布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球面凸部31、第一型材通孔12及第二球面凸部41同轴布置,第二球面凸部41当然也与翻边结构13同轴布置。
如此布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第一球面凸部31与第二球面凸部41之间的距离最小,利于电流在该区域局部快速加热,提高加热效果。
第二:利于压紧力的直线传递,以将第一型材1与第二型材2的夹紧。
第三:利于通过第二球面凸部41挤压变软的第二焊接区域21,使得与翻边结构13或第一型材通孔12相对应的区域变形凸起进入第一型材通孔12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0.3KA≤I1<15KA,0.5KN≤F1≤1.2KN;15KA≤I2≤40KA,4KN≤F1≤10KN。
也即是,在第一段焊接操作时,电流大小选择在0.3-15KA之间,压力大小选择在0.5-1.2KN之间。在第二段焊接操作时,电流大小选择在15-40KA之间,压力大小选择在4-10KN之间。
第一段焊接操作及第二段焊接的操作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T1可选择在5-10个周波之间,T2可选择在5-15个周波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型材2的厚度为D。
在冲制形成第一型材通孔12时,翻边结构13朝向第二型材2侧的延伸量为L。
如1mm≤D<1.8mm,则0.7mm≤L≤1.4mm。
如D≥1.8mm,则1.5mm≤L≤2mm。
也即是,在翻边结构13处于初始状态时,其凸出第一型材1的延伸量为L。
当第二型材2的厚度在1-1.8mm之间时,则L选择在0.7-1.4mm之间。
当第二型材2的厚度大于1.8mm时,则L在1.5mm-2mm之间。
如此可确保翻边结构13不会穿出第二型材2,并为第二型材2和第一型材1提供有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冲制形成翻边结构13时,将翻边结构13冲制呈喇叭口状,开口大,便于被朝向第一型材1侧压弯以变形,也利于引导铝材或第二型材溶液进入第一型材通孔12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9-10所示,翻边结构13为向外扩张的弧形结构,更加利于被朝向第一型材1侧压弯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在冲制形成翻边结构13后,在翻边结构13的末端131打磨形成有尖端,利于插入第二焊接区域21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在沿着从翻边结构13的根部至末端131的方向上,翻边结构13的厚度逐渐变薄,既便于形成尖端,又可确保翻边结构13与第一型材1连接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型材1上具有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焊接区域11,相应地,第二型材2上具有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焊接区域21。
在每个第一焊接区域11中冲制出一个第一型材通孔12和翻边结构13。
焊接时,每个翻边结构13都插入第二型材2的焊接区域中,每个第一型材通孔12中都填充有第二型材溶液。
焊接完成后,每个翻边结构13都嵌入第二型材2中,每个第一型材通孔12中都形成有第二型材凸块23。
本实施例中,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之间有多个翻边结构13和第二型材凸块23,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的连接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焊接区域11与第二焊接区域21沿着预设顺序依次焊接。或者,将多个第一焊接区域11与多个第二焊接区域21同步焊接。
本实施例中,可以按照一定的次序依次焊接一个第一焊接区域11与第二焊接区域21,也可以将多个第一焊接区域11与多个第二焊接区域21一次同步焊接。
在同步焊接时,需要在每个第一焊接区域11上配置一个第一电极3,在每个第二焊接区域21上配置一个第二电极4。可采用同步伸缩机构来一体驱动所有的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同步伸缩机构可由多个活塞或伸缩杆组成,每个活塞或伸缩杆驱动一个电极。
如图1-8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结构,其中,第一型材1的熔点高于第二型材2的熔点。
第一型材1的第一焊接区域11中具有第一型材通孔12,并在第一焊接区域11的一侧形成一圈翻边结构13,翻边结构13环绕着第一型材通12孔的一端开口。
其中,第一型材1与第二型材2采用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连接。
翻边结构13嵌入第二型材2的第二焊接区域21中,并与第二型材2固定连接。第一型材通孔12中嵌入有第二型材凸块23,第二型材凸块23与第一型材1固定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结构,嵌入第二型材2中的翻边结构13用于提高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沿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轴向的抗拉能力,嵌入在第一型材通孔12中的第二型材凸块23用于提高第二型材2与第一型材1沿着第一型材通孔12的径向的抗拉能力。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结构,翻边结构13与第一型材1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型材凸块23与第二型材2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型材1与第二型材2的连接的稳定性。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中,第一型材的熔点高于第二型材的熔点;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01:在第一型材预先标记出第一焊接区域,在所述第一焊接区域中冲制出第一型材通孔,并在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的一侧形成一圈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环绕着所述第一型材通孔的一端开口;
S02:将第二型材和第一型材定位到焊接工装上,并使所述第二型材的第二焊接区域的表面与所述翻边结构接触;
S03:在所述第一焊接区域背对所述翻边结构的一侧配置一个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中具有第一冷却通道,所述第一电极盖住所述第一型材通孔的另一端开口;
在所述第二焊接区域背对所述第一型材的一侧配置一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中具有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型材接触;
S04:在第一时间段T1内施加第一电流I1和第一压力F1,所述第二焊接区域逐渐变软,所述翻边结构插入所述第二焊接区域中,所述第二型材与所述第一型材贴合;
S05:在第二时间段T2内施加第二电流I2和第二压力F2,所述第二压力F2大于所述第一压力F1,在所述第二压力F2作用下,所述翻边结构朝向所述第一型材侧弯曲变形,且所述翻边结构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之间的距离增大;
所述第二电流I2大于所述第一电流I1,所述第二焊接区域继续变软,所述第二焊接区域面向所述第一型材的一侧熔化形成的第二型材溶液,至少部分第二型材溶液被压入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所述第二焊接区域与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熔接;
S06:静止冷却预设时间,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二型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形成的第二型材凸块与所述第一型材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球面凸部,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球面凸部;
其中,所述第一球面凸部、所述第一型材通孔及所述第二球面凸部同轴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0.3KA≤I1<15KA,0.5KN≤F1≤1.2KN;
15KA≤I2≤40KA,4KN≤F1≤10K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冲制形成所述翻边结构时,将所述翻边结构冲制呈喇叭口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结构为向外扩张的弧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冲制形成所述翻边结构后,在所述翻边结构的末端打磨形成有尖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沿着从所述翻边结构的根部至末端的方向上,所述翻边结构的厚度逐渐变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型材上具有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相应地,所述第二型材上具有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二焊接区域;
在每个所述第一焊接区域中冲制出一个所述第一型材通孔和所述翻边结构;
焊接时,每个所述翻边结构都插入所述第二型材的焊接区域中,每个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都填充有第二型材溶液;
焊接完成后,每个所述翻边结构都嵌入所述第二型材中,每个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都形成有所述第二型材凸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焊接区域与所述第二焊接区域沿着预设顺序依次焊接;或者,
将多个所述第一焊接区域与多个所述第二焊接区域同步焊接。
10.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结构,其中,第一型材的熔点高于第二型材的熔点;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材的第一焊接区域中具有第一型材通孔,并在所述第一焊接区域的一侧形成一圈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环绕着所述第一型材通孔的一端开口;
所述第一型材与所述第二型材采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连接;
所述翻边结构嵌入所述第二型材的第二焊接区域中,并与所述第二型材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型材通孔中嵌入有第二型材凸块,所述第二型材凸块与所述第一型材固定连接。
CN202211159506.8A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Pending CN1155026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9506.8A CN115502635A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9506.8A CN115502635A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02635A true CN115502635A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05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59506.8A Pending CN115502635A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0263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38494B (zh) 用于接合同种和异种材料的电阻焊接紧固件、设备和方法
JP4032313B2 (ja)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溶接用ボルトおよびその溶接方法
EP3072626B1 (en) Joining device and joining method
WO2014196268A1 (ja) 樹脂部材の接合装置、接合構造及び接合方法
JP5468350B2 (ja) 異種金属板の接合方法
CN104797372A (zh) 焊接辅助结合零件和用该零件连接元件的方法
CN109794670B (zh) 轻合金与钢的异种金属材料电阻铆焊系统及其焊接方法
CN104540628A (zh) 焊接辅助接合零件和用该零件连接元件的方法
JP2004516140A (ja) 熱的に補助された機械的な接合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205599847U (zh) 一种自冲粘铆连接装置
CN111112813B (zh) 异种材料接合方法
US20180236528A1 (en) Hybrid workpiece joining
JP6900692B2 (ja) リベットを用いた接合方法とその実施に使用する装置
CN106660179B (zh) 焊接辅助接合件及其连接、制造方法,模具及其制造方法
JP6431329B2 (ja) 異材接合用ピアスメタル及び異材接合方法
CN115502635A (zh) 一种第一型材与第二型材的连接方法及连接结构
US6373021B1 (en) Method for electrical resistance welding a metal tube to a metal sheet
JP2008221321A (ja) 摩擦点接合方法
KR100501655B1 (ko) 알루미늄판재 접합용 자기압입 마찰리벳 및 이것을 이용한알루미늄판재의 접합방법
KR102394629B1 (ko) 핫스탬핑 강판의 접합방법
KR102305670B1 (ko) 이종소재 접합 엘리먼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저항 스폿 용접방법
KR102584822B1 (ko) 알루미늄재의 스폿 용접 방법 및 알루미늄재
US7053330B2 (en) Projection weld-bonding system and method
WO2021246036A1 (ja) 接合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7485912B2 (ja) 継手構造の製造方法、継手構造、及び自動車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