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98371A - 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98371A CN115498371A CN202211196574.1A CN202211196574A CN115498371A CN 115498371 A CN115498371 A CN 115498371A CN 202211196574 A CN202211196574 A CN 202211196574A CN 115498371 A CN115498371 A CN 1154983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ug
- pole
- array
- spacing
- coordin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708 edge det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09447 Y1-Y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7 fragm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62 fragment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79 visual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1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r clearance between spaced objects or spaced apert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00—General purpose image data processing
- G06T1/0014—Image feed-back for automatic industrial control, e.g. robot with camera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0002—Inspection of images, e.g. flaw detection
- G06T7/0004—Industrial image inspe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10—Segmentation; Edge detection
- G06T7/13—Edge dete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 G06T7/73—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Robotic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视觉检测单元设置于极片传输方向的上游,用于连续不重复采集极片的目标图像,并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目标图像中每个极耳的第一坐标;控制单元用于选取实时极耳间距数组及构建匹配数组;依序计算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匹配数组的差值;在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不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且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时,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或者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分切单元设置于极片传输方向的下游,用于接收控制单元发送的信息,在控制单元确定mark极耳后,裁切mark极耳,形成包含多个极耳的电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更加推动未来全球锂电池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锂电池企业正在呈飞速增长的趋势。产能和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锂电池在成为电芯之前的工序在生产过程中都要对产品进行分片(EA),两个mark孔之间的材料为一个EA。目前产品的分片(EA)是通过CCD或者光电感应器识别极片上的mark孔进行分片处理。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模切,分切,卷绕)等工位分片是通过CCD或者光电感应器识别mark的方式进行产品分切处理。但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感应识别mark的方式进行分切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机台速度、mark形状,粉尘,极片运动中震动,极片受到运动中拉力影响mark形变等。从而导致感应器识别产品的mark孔异常,产品分片失败,导致整个电芯生产工艺异常,最终导致整片产品的材料浪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及方法。可以根据极耳在电芯中的分布原则,确定与mark接近的极耳,从而根据极耳的位置对极片进行分片。
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包括:视觉检测单元、控制单元和分切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和所述视觉检测单元和所述分切单元信号连接;
所述视觉检测单元设置于极片传输方向的上游,用于连续不重复采集所述极片的目标图像,并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所述目标图像中每个极耳的第一坐标,所述第一坐标为相对于所述极片起点的绝对坐标;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视觉检测单元发送的信息,并根据多个所述极耳的第一坐标,获取多个相邻极耳之间的极耳间距,并依次选取预设数量的所述极耳间距作为实时极耳间距数组;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构建极耳间距的标准数组,所述标准数组是以mark点为节点向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或递减的极耳间距数组,并选取以最大极耳间距或最小极耳间距为起始的预设数量的所述标准数组为匹配数组;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依序计算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得到预设数量的实测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不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且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在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减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
所述分切单元设置于所述极片传输方向的下游,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信息,在所述控制单元确定mark极耳后,裁切所述mark极耳,形成包含多个极耳的电芯。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依序更新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并再次计算当前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坐标的计算方法为以所述视觉检测单元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一张照片的第一行像素为绝对起点,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前拍摄的照片的张数乘每张照片包含的像素行数,加上所述第一坐标所在照片的像素行数,其中,行的方向为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坐标为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相接的极耳边缘坐标中的中心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CY=(Y1+Y2+...+Yn-1+Yn)/n,其中,CY为中心点坐标,Y1-Yn为所述极耳边缘的纵坐标,n为所述纵坐标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数量不超过一个电芯中包含的极耳数量且不少于两个;
所述预设容错值不超过1.5mm。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视觉检测单元通过边缘检测算法得到的极耳的第一坐标,所述第一坐标为相对于所述极片起点的绝对坐标,所述视觉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极片传输方向的上游;
根据多个所述极耳的第一坐标,获取多个相邻极耳之间的极耳间距,并依序选取预设数量的所述极耳间距作为实时极耳间距数组;
构建极耳间距的标准数组,所述标准数组是以mark点为节点向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或递减数组,并选取以最大极耳间距或最小极耳间距为起始的所述预设数量的所述标准极耳间距数组为匹配数组;
依序计算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得到所述预设数量的实测差值;
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不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且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在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减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
向设置在所述极片传输方向下游的分切单元发送分切信号,以使所述分切单元在确定mark极耳后,裁切所述mark极耳,形成包含多个极耳的电芯。
进一步地,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依序更新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并再次计算当前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
进一步地,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每个所述极耳的第一坐标,包括:
以所述视觉检测单元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一张照片的第一行像素为绝对起点,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前拍摄的照片的张数乘每张照片包含的像素行数,加上所述第一坐标所在照片的像素行数,其中,行的方向为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坐标为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相接的极耳边缘坐标中的中心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CY=(Y1+Y2+...+Yn-1+Yn)/n,其中,CY为中心点坐标,Y1-Yn为所述极耳边缘的纵坐标,n为所述纵坐标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数量不超过一个电芯中包含的极耳数量且不少于两个;
所述预设容错值不超过1.5mm。
本申请根据极耳在电芯中的分布原则,确定与mark接近的极耳,从而根据极耳的位置对极片进行分切。具体是通过视觉检测单元实时检测极耳并计算极耳的绝对位置,并通过控制单元根据其绝对位置获取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判断包含连续多个极耳间距的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标准匹配数组的差值是否小于误差值。结合极耳在电芯中递增或者递减的分布原则,如果小于,则确定当前的数据中具有mark极耳,并确定极耳间距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所在的极耳是mark极耳,并通过分切单元对该mark极耳进行分切。本申请极耳的尺寸相对于mark点更大,更容易识别。且与极片相接的极耳根部不易形变,避免了尺寸检测不准确,以及因为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导致的mark点识别异常从而导致分片失败。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的极耳和mark点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的极耳和mark点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附图标记:10、视觉检测单元;20、控制单元;30、分切单元;40、mark孔;50、极耳;60、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实施例。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人体,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人体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人体是一种“或”的关系。
锂电池制作工艺中的中的分片是指对极片进行切割,是形成完整电芯之前的工艺。目前是通过CCD或者光电感应器识别极片上的mark孔进行分片处理,如图1和图2所示,图示中圈出位置即为mark孔,mark孔通常位于极耳上或者靠近极耳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mark孔位于极耳上会上下摆动严重,或者位于极片边缘受到设备向前的拉力导致其发生形变。而上述因素会导致通过感应识别mark孔的方式进行分片的稳定性较差,产品分片失败导致整个分切生产工艺异常,最终导致整个极片产品的材料浪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如图3所示,包括视觉检测单元10、控制单元20和分切单元30,控制单元20分别和视觉检测单元10以及分切单元30信号连接。其中,控制单元20可以是计算机设备,或者控制芯片、服务器等具有运算功能的电子设备,分切单元30为分切机。定义如图3所示从左至右为分切系统的生产方向,则左侧为极片60传输方向的上游,右侧为极片60传输方向的下游。
视觉检测单元10设置于极片60传输方向的上游,用于连续不重复采集极片60的目标图像,并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目标图像中每个极耳50的第一坐标,第一坐标为相对于极片60起点的绝对坐标。具体的,连续不重复地采集是指经过视觉检测单元10的极片60将持续全部被采集到且采集的极片60没有重复的像素点。采集图像的宽度、高度和采集间隔需要根据移动的速度来确定。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视觉检测单元140设置为CCD相机进行拍照采集目标图像。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每个极耳50的第一坐标包括: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极片60的边缘,以极片60边缘为基准外扩100mm区域为检测极耳50区域。图片背景为黑色,产品极耳50为白色,通过二值化图像处理找到产品极耳50区域。遍历获取整个极耳50区域所有点的坐标信息,得到第一坐标。
控制单元20用于获取视觉检测单元10发送的信息,并根据多个极耳50的第一坐标,获取多个相邻极耳50之间的极耳50间距,并依次选取预设数量的极耳50间距作为实时极耳50间距数组。控制单元20还用于构建极耳50间距的标准数组,标准数组是以mark孔40为节点向极片60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或递减的极耳50间距数组,并选取以最大极耳50间距或最小极耳50间距为起始的预设数量的标准数组为匹配数组。
标准数组是根据用户需求设定的极耳50工艺参数。通常来说,为了保证分片的后续工艺中极片60卷绕时,每个极耳50都重叠在同一位置,即为了保证位于内卷的极耳50和位于外卷的极耳50在同一位置,则位于内卷的极耳50之间的间距会小于位于外卷的极耳50之间的间距。而这个间距参数是根据当前工艺需求所设定的标准工艺参数,该标准工艺参数是等差递增或递减的极耳50间距数组。
且由于标准极耳50间距数据中选取的数组间距间隔太小,则分片的间距数太少会出现数据串位的情况。因此,需要获取预设数量的间距来避免上述情况,通常预设数量不超过一个电芯中包含的极耳50数量且不少于两个。
控制单元20还用于依序计算实时极耳50间距数组与匹配数组的差值,得到预设数量的实测差值。控制单元20还用于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不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且匹配数组为沿极片60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时,最大极耳50间距中的上游极耳50或者最小极耳50间距中的下游极耳50为当前mark孔40最接近的mark极耳50;在匹配数组为沿极片60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减时,最大极耳50间距中的下游极耳50或者最小极耳50间距中的上游极耳50为当前mark孔40最接近的mark极耳50。
分切单元30设置于极片60传输方向的下游,用于接收控制单元20发送的信息,在控制单元20确定mark极耳50后,裁切mark极耳50,形成包含多个极耳50的电芯。
实时极耳50间距数组与匹配数组进行比较,能够确定实时极耳50间距数组的分布是否与匹配数组相符合。如果相符,则根据极耳50的标准分布规律即可确定对应的mark极耳50。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通常预设容错值不超过1.5mm。
其具体原理如下:电芯的切割是根据两个相邻的mark点确定的。而一个电芯中包含多个极耳50,电芯卷绕时,极耳50随极片60卷绕,要保证每个极耳50都重叠,则极耳50的间距分布是以一个mark点为起点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的。因此,mark点就位于最大极耳50间距与最小极耳50间距之间。所以,标准数据中包括最大极耳50间距或者最小极耳50间距,只需要确定实时极耳50间距数组与标准数组符合,则表明当前这组数据中,存在最大极耳50间距或者最小极耳50间距,则可以确定该组数据中存在mark点,且一定位于最大或者最小极耳50间距所在位置。至于位于上游或者下游则取决于当前数组是递增数组或者递减数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取代了常规的mark点检测,而是根据极耳50的排布规律,对极耳50进行检测以及计算极耳50间距,对其极耳50间距进行匹配,从而判断当前极耳50间距中是否存在靠近mark点的mark极耳50,并在检测到mark极耳50时,对该极片60进行分切。通过检测目标更大且更稳定的极耳50来确定分切位置,避免了尺寸检测不准确,以及因为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导致的mark点识别异常从而导致分片失败。
如果选取的实时极耳50间距数组与标准数组不相符,则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控制单元20还用于在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依序更新所述实时极耳50间距数组,并再次计算当前所述实时极耳50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根据先进先出原则,依次遍历实时极耳50间距数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坐标的计算方法为以视觉检测单元10拍摄极片60的第一张照片的第一行像素为绝对起点,计算第一坐标前拍摄的照片的张数乘每张照片包含的像素行数,加上第一坐标所在照片的像素行数,其中,行的方向为所述极片60的长度方向。概括为公式:第一坐标=((图片数量-1)*图片行数+极耳Y坐标所在行数)*K值(像素比例值)。通过对拍摄的第一坐标的照片和历史拍摄图像张数的像素行数进行统计计算,可方便地得出第一坐标的绝对坐标。
第一坐标可以是检测的极耳50中的任意一个位置点的坐标,但是为了避免mark孔40易形变导致的检测不稳定,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坐标为极耳50与极片60相接的极耳50边缘坐标中的中心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CY=(Y1+Y2+...+Yn-1+Yn)/n,其中,CY为中心点坐标,Y1-Yn为所述极耳50边缘的纵坐标,n为所述纵坐标的数量。如图2所示,第一坐标位于极耳50的根部,即极耳50与极片60相接位置,保证了极耳50坐标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视觉检测单元通过边缘检测算法得到的极耳的第一坐标,所述第一坐标为相对于所述极片起点的绝对坐标,所述视觉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极片传输方向的上游。
步骤S2:根据多个所述极耳的第一坐标,获取多个相邻极耳之间的极耳间距,并依序选取预设数量的所述极耳间距作为实时极耳间距数组。
步骤S3:构建极耳间距的标准数组,所述标准数组是以mark点为节点向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或递减数组,并选取以最大极耳间距或最小极耳间距为起始的所述预设数量的所述标准极耳间距数组为匹配数组。
步骤S4:依序计算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得到所述预设数量的实测差值。
步骤S5: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不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且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在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减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
步骤S6:向设置在所述极片传输方向下游的分切单元发送分切信号,以使所述分切单元在确定mark极耳后,裁切所述mark极耳,形成包含多个极耳的电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
步骤S7: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依序更新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并再次计算当前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1,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每个所述极耳的第一坐标,包括:
以所述视觉检测单元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一张照片的第一行像素为绝对起点,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前拍摄的照片的张数乘每张照片包含的像素行数,加上所述第一坐标所在照片的像素行数,其中,行的方向为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坐标为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相接的极耳边缘坐标中的中心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CY=(Y1+Y2+...+Yn-1+Yn)/n,其中,CY为中心点坐标,Y1-Yn为所述极耳边缘的纵坐标,n为所述纵坐标的数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数量不超过一个电芯中包含的极耳数量且不少于两个;所述预设容错值不超过1.5mm。
本申请根据极耳在电芯中的分布原则,确定与mark接近的极耳,从而根据极耳的位置对极片进行分切。具体是通过视觉检测单元实时检测极耳并计算极耳的绝对位置,并通过控制单元根据其绝对位置获取相邻极耳之间的间距。判断包含连续多个极耳间距的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标准匹配数组的差值是否小于误差值。结合极耳在电芯中递增或者递减的分布原则,如果小于,则确定当前的数据中具有mark极耳,并确定极耳间距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所在的极耳是mark极耳,并通过分切单元对该mark极耳进行分切。本申请极耳的尺寸相对于mark点更大,更容易识别。且与极片相接的极耳根部不易形变,避免了尺寸检测不准确,以及因为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导致的mark点识别异常从而导致分片失败。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视觉检测单元、控制单元和分切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和所述视觉检测单元及所述分切单元信号连接;
所述视觉检测单元设置于极片传输方向的上游,用于连续不重复采集所述极片的目标图像,并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所述目标图像中每个极耳的第一坐标,所述第一坐标为相对于所述极片起点的绝对坐标;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视觉检测单元发送的信息,并根据多个所述极耳的第一坐标,获取多个相邻极耳之间的极耳间距,并依次选取预设数量的所述极耳间距作为实时极耳间距数组;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构建极耳间距的标准数组,所述标准数组是以mark点为节点向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或递减的极耳间距数组,并选取以最大极耳间距或最小极耳间距为起始的预设数量的所述标准数组为匹配数组;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依序计算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得到预设数量的实测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不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且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在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减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
所述分切单元设置于所述极片传输方向的下游,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信息,在所述控制单元确定mark极耳后,裁切所述mark极耳,形成包含多个极耳的电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依序更新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并再次计算当前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坐标的计算方法为以所述视觉检测单元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一张照片的第一行像素为绝对起点,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前拍摄的照片的张数乘每张照片包含的像素行数,加上所述第一坐标所在照片的像素行数,其中,行的方向为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坐标为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相接的极耳边缘坐标中的中心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CY=(Y1+Y2+...+Yn-1+Yn)/n,其中,CY为中心点坐标,Y1-Yn为所述极耳边缘的纵坐标,n为所述纵坐标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数量不超过一个电芯中包含的极耳数量且不少于两个;
所述预设容错值不超过1.5mm。
6.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视觉检测单元通过边缘检测算法得到的极耳的第一坐标,所述第一坐标为相对于所述极片起点的绝对坐标,所述视觉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极片传输方向的上游;
根据多个所述极耳的第一坐标,获取多个相邻极耳之间的极耳间距,并依序选取预设数量的所述极耳间距作为实时极耳间距数组;
构建极耳间距的标准数组,所述标准数组是以mark点为节点向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或递减数组,并选取以最大极耳间距或最小极耳间距为起始的所述预设数量的所述标准极耳间距数组为匹配数组;
依序计算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得到所述预设数量的实测差值;
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不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且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增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在所述匹配数组为沿极片传输的上游等差递减时,所述最大极耳间距中的下游极耳或者所述最小极耳间距中的上游极耳为当前mark孔最接近的mark极耳;
向设置在所述极片传输方向下游的分切单元发送分切信号,以使所述分切单元在确定mark极耳后,裁切所述mark极耳,形成包含多个极耳的电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实测差值中的最大值超过预设容错值时,依序更新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并再次计算当前所述实时极耳间距数组与所述匹配数组的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获取每个所述极耳的第一坐标,包括:
以所述视觉检测单元拍摄所述极片的第一张照片的第一行像素为绝对起点,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前拍摄的照片的张数乘每张照片包含的像素行数,加上所述第一坐标所在照片的像素行数,其中,行的方向为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坐标为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相接的极耳边缘坐标中的中心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CY=(Y1+Y2+...+Yn-1+Yn)/n,其中,CY为中心点坐标,Y1-Yn为所述极耳边缘的纵坐标,n为所述纵坐标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数量不超过一个电芯中包含的极耳数量且不少于两个;
所述预设容错值不超过1.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96574.1A CN115498371B (zh) | 2022-09-28 | 2022-09-28 | 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96574.1A CN115498371B (zh) | 2022-09-28 | 2022-09-28 | 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98371A true CN115498371A (zh) | 2022-12-20 |
CN115498371B CN115498371B (zh) | 2023-08-25 |
Family
ID=84471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96574.1A Active CN115498371B (zh) | 2022-09-28 | 2022-09-28 | 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498371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14258A (zh) * | 2023-03-27 | 2023-04-25 | 超音速人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锂电池的电芯膜切参数自动调整方法及系统 |
WO2024138645A1 (zh) * | 2022-12-30 | 2024-07-0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53754A (ja) * | 1994-11-29 | 1996-06-11 | Toshiba Corp | タブic切離し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CN101950816A (zh) * | 2010-09-21 | 2011-01-19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方形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芯及其制作方法 |
CN107409492A (zh) * | 2015-03-18 | 2017-11-28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识别装置 |
CN111257346A (zh) * | 2020-02-20 | 2020-06-09 | 清华大学 | 基于投影过滤的pcb定位装置及方法 |
CN111750788A (zh) * | 2019-03-28 | 2020-10-09 | 广东风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
CN112184816A (zh) * | 2020-09-28 | 2021-01-05 | 珠海博明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电池极耳的锂电池柔性定位方法 |
CN113725473A (zh) * | 2021-11-04 | 2021-11-30 | 广州市易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卷绕极耳错位实时纠偏系统及方法 |
CN216450703U (zh) * | 2021-10-19 | 2022-05-06 |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的电芯及二次电池 |
CN114713997A (zh) * | 2022-03-24 | 2022-07-08 |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极耳定位方法、极耳加工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5036554A (zh) * | 2021-02-23 | 2022-09-09 | 西门子股份公司 | 锂电池卷绕机中的裁切系统、控制方法、控制器及介质 |
-
2022
- 2022-09-28 CN CN202211196574.1A patent/CN1154983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53754A (ja) * | 1994-11-29 | 1996-06-11 | Toshiba Corp | タブic切離し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CN101950816A (zh) * | 2010-09-21 | 2011-01-19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方形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芯及其制作方法 |
CN107409492A (zh) * | 2015-03-18 | 2017-11-28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识别装置 |
CN111750788A (zh) * | 2019-03-28 | 2020-10-09 | 广东风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极耳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
CN111257346A (zh) * | 2020-02-20 | 2020-06-09 | 清华大学 | 基于投影过滤的pcb定位装置及方法 |
CN112184816A (zh) * | 2020-09-28 | 2021-01-05 | 珠海博明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电池极耳的锂电池柔性定位方法 |
CN115036554A (zh) * | 2021-02-23 | 2022-09-09 | 西门子股份公司 | 锂电池卷绕机中的裁切系统、控制方法、控制器及介质 |
CN216450703U (zh) * | 2021-10-19 | 2022-05-06 |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的电芯及二次电池 |
CN113725473A (zh) * | 2021-11-04 | 2021-11-30 | 广州市易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卷绕极耳错位实时纠偏系统及方法 |
CN114713997A (zh) * | 2022-03-24 | 2022-07-08 |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极耳定位方法、极耳加工系统及存储介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38645A1 (zh) * | 2022-12-30 | 2024-07-0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CN116014258A (zh) * | 2023-03-27 | 2023-04-25 | 超音速人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锂电池的电芯膜切参数自动调整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98371B (zh) | 2023-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498371A (zh) | 一种基于锂电池极耳间距的分片系统及方法 | |
CN114549531B (zh) | 一种锂电池卷绕OverHang对中纠偏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14799573B (zh) | 一种锂电池极片的模切装置及方法 | |
CN116523921B (zh) | 一种针对极耳翻折情况的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15797346B (zh) | 极耳状态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WO2024183211A1 (zh) | 一种基于gprs通讯的温湿度监测装置及数据传输方法 | |
CN112634254A (zh) | 绝缘子缺陷检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8380353B (zh) | 一种芯片的刻蚀工艺在线识别方法及系统 | |
CN114581446A (zh) | 一种叠片电池的电芯异常检测方法及系统 | |
CN115593884A (zh) | 极片料线位置抓取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1950491A (zh) | 一种人员密度的监控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6454338B (zh) | 电子设备图片显示效果检测方法及装置 | |
CN112766266B (zh) | 基于分阶段概率统计的文本方向矫正方法、系统及装置 | |
JP2015215183A (ja) | 欠陥分析装置及び欠陥分析方法 | |
CN217359628U (zh) | 一种锂电池极片尺寸检测装置 | |
CN103134757A (zh) | 一种基于双目异质机器视觉的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 |
CN110470217B (zh) | 电芯收尾状态的检测方法 | |
CN115385167B (zh) | 一种锂电池智能匹配物料的系统及方法 | |
CN114229387A (zh) | 一种皮带机物料流量的识别系统及方法 | |
CN106998464A (zh) | 检测视频图像中刺状噪声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3130338A (zh) | 电池片的交叠质量检测方法、装置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 |
CN115802013B (zh) | 基于智能照明的视频监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8378898B (zh) | 一种中控包装箱的生产风险监测系统 | |
CN117395590B (zh) | 一种电机动铁芯自动化装配系统 | |
CN104071629A (zh) | 在胶带分切机中使用的异物检测方法、异物检测装置及其胶带分切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10000 3, building 9, two South Road, Dashi street, Dashi street,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China.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Yiho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1449 101-301, building 3, No. 9, Huijiang Shinan Second Road, Dashi street,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EHOLLY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