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93314B - 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93314B
CN115493314B CN202211079385.6A CN202211079385A CN115493314B CN 115493314 B CN115493314 B CN 115493314B CN 202211079385 A CN202211079385 A CN 202211079385A CN 115493314 B CN115493314 B CN 115493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solution
generator
exchange tub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793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93314A (zh
Inventor
臧云良
周陆允
诸琛
土井茂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Original Assignee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filed Critical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7938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933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93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331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6563 priority patent/WO202405160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93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3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3/00Boilers; Analysers; Rectif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7/00Absorbers; Adsor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生器,包括壳体和所述壳体所限定的壳体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容腔包括容腔上部、容腔中部和容腔下部,所述容腔上部中设置有第一换热管管群,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沉浸在所述上部溶液中,所述容腔下部中设置有第二换热管管群,所述容腔中部中设置有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从所述容腔上部中接收所述上部溶液,并将从所述容腔上部排出的所述上部溶液分布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上。本申请通过将换热管管群划分为两个换热管管群,上部满液式换热管管群的高度降低,减小了静液位压力对底部管道的影响;下部降膜式换热管管群远离高温热源入口,有效地防止了溶液在降膜式换热管管群处因温差太大而产生结晶。

Description

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溶液(例如溴化锂溶液)作为吸收剂的发生器。
背景技术
有些空调系统中包括发生器,这种空调系统在运行中需要向发生器注入稀浓度溶液(例如稀浓度溴化锂溶液)。发生器的功能是利用热源加热稀浓度溶液,使稀浓度溶液产生冷剂蒸汽,在运行中原来的稀溶液浓缩变成浓溶液。发生器有两种工作方式:满液式发生器和降膜式发生器。满液式发生器是一种将其换热管沉浸在稀溶液中的换热装置,高温热源在管内流动加热管外溶液,溶液浓缩并产生冷剂蒸汽;降膜式发生器是一种溶液分布在其换热管外壁的换热装置,溶液以膜状形态附着在热管外壁上,使得溶液浓缩并产生冷剂蒸汽。
发明内容
满液式发生器的不足之处在于:满液式发生器工作时,溶液进入高发生器,浸满换热管管群。但是由于静液位压力影响,满液式发生器底部的换热管管群的溶液沸点高,传热温差变小,导致满液式发生器换热效率由换热管管群顶部到底部逐渐降低。
降膜式发生器的不足之处在于:降膜式发生器工作时,溶液通过分配器均匀分布在换热管管群的顶部,在换热管外壁以膜状形态浓缩并产生冷剂蒸汽,浓缩后的溶液滴落到下排换热管继续浓缩发生。因为发生器降膜部分的换热管在高温热源入口处,高温热源入口处的热源温度高,传热温差大、溶液沸腾剧烈,因此单位溶液产生更多的冷剂蒸汽,溶液浓度更高。如果降膜式发生器在高温热源部分无法提供足够量的溶液并在换热管表面形成均匀的落膜,可能在会在换热管表面形成结晶点。
为了克服满液式发生器和降膜式发生器的不足之处,本申请将发生器分为三部分:容腔上部、容腔中部和容腔下部。容腔上部包括满液式换热管管群,用满液式方式运行;容腔下部包括降膜式换热管管群,用降膜式方式运行;容腔中部的分配器将容腔上部的溶液引入到容腔下部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的外壁上。
本申请发生器工作过程如下:稀溶液从发生器上部进入壳程的满液式换热管管群,稀溶液被管内热源加热浓缩产生冷剂蒸汽成为中间浓度溶液,中间浓度溶液从堰口流出,经过管道进入分配器。中间浓度溶液经过分配器均匀滴淋在至降膜式换热管管群(包括至少一排换热管)外壁上,形成一层液膜,液膜进一步被加热浓缩产生冷剂蒸汽成为浓溶液,冷剂蒸汽从两侧通道流出。管程侧的流体热源(例如:高温蒸汽或热水)先进入满液式换热管管群,加热稀溶液后冷凝为凝水(或热水温度降低),凝水进入降膜式换热管管群进一步加热溶液后排出。
本申请的结构至少具有两个技术效果:第一,对于上部满液式工作方式来说,因为将换热管管群划分为两个换热管管群(满液式换热管管群和降膜式换热管管群),上部满液式换热管管群的高度降低。由于高度降低,减小了静液位压力对底部管道的影响;第二,对于下部降膜式来说,由于高温热源先进入满液式部分,因此进入降膜式部分是低温热源,可以有效防止溶液在降膜式换热管管群处因温差太大而产生结晶。而且发生器降膜式部分的换热管不在高温热源入口处,从而进一步的防止因温差太大而产生结晶。
具体地,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生器,所述发生器包括壳体和所述壳体所限定的壳体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容腔包括容腔上部、容腔中部和容腔下部,所述容腔中部设置在所述容腔上部与所述容腔下部之间,所述容腔上部中设置有第一换热管管群,并且所述容腔上部中容纳有上部溶液,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至少部分沉浸在所述上部溶液中,所述容腔下部中设置有至少一排第二换热管管群,以及所述容腔中部中设置有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从所述容腔上部中接收所述上部溶液,并将从所述容腔上部排出的所述上部溶液分布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上。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上部还设置有容器,所述上部溶液容纳在所述容器中。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容腔中还设有溶液引入通道,所述溶液引入通道将所述上部溶液引入至所述分配器中。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上部还设置有堰口,所述堰口构成所述溶液引入通道的流体入口。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完全沉浸在所述上部溶液中,其中所述堰口的高度设置在不低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最上端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还包括:流体入口,其中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流体连通,并用于向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中输入流体热源,以及流体出口,所述流体热源流经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的过程中加热所述上部溶液之后流入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继续加热分布在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上的下部溶液,所述流体热源加热所述下部溶液之后从所述流体出口排出。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中设有分配通道,所述分配通道将从所述容腔上部中引入的溶液分布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上。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通道为通孔。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两侧换热管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中部换热管的口径。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容腔还包括:溶液补充入口,所述溶液补充入口用于向所述分配器补充溶液。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的底部沿所述发生器的长度方向倾斜放置,使得所述分配器的底部沿所述长度方向具有倾斜角度。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的底部倾斜角度在5°以内。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上部的底部设有通孔,从而所述容腔上部的底部构成所述分配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壳体壁,所述发生器还包括两个溶液入口,其中所述两个溶液入口用于输入所述上部溶液,所述两个溶液入口分别从所述壳体容腔上部的两端穿过所述壳体壁进入到所述壳体容腔内部,并且所述堰口设置在所述两个溶液入口之间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上设有翅片,或者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的表面是粗糙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如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发生器。
附图说明
本申请这些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可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得到更好地理解,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A示出了本申请空调系统100示意性的部件框图;
图1B示出了本申请空调系统100另一个示意性的部件框图;
图2A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内部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其示出了本申请发生器120的第一个实施例;
图2B示出了图2A所示发生器120的俯视图;
图3A示出了图2A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B示出了图3A中所示分配器307更详细结构的视图;
图3C示出了图3B中分配通道314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二个实施例,其与图3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
图5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三个实施例,其与图3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
图6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四个实施例,其与图2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
图7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五个实施例,其与图2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
图8A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六个实施例,其与图3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
图8B示出了图8A中所示带有翅片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的轴向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C示出了图8A中所示带有翅片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的径向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5所示发生器520中控制器508的框图,示出了该控制器508的具体部件及连接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本申请空调系统100示意性的部件框图,示出了包括两个发生器的空调系统100的应用环境。
如图1A所示,本申请空调系统100包括蒸发器110、第一发生器120、吸收器130、第二发生器140和冷凝器150,其中第一发生器120设有流体入口182(此处的流体可以是高温蒸汽或热水)、流体出口184(此处的流体可以是高温蒸汽的凝水或相较于流体入口处温度更低的流体)、溶液入口186、溶液出口187以及冷剂蒸汽出口188(具体参见图2A的描述)。空调系统100包括溶液循环路线和冷剂循环路线。
溶液循环路线的通路为:进入吸收器130内的浓溶液吸收来至蒸发器110的冷剂蒸汽后成为稀溶液,稀溶液经过第一溶液泵160后分别流入第一发生器120和第二发生器140。流入第一发生器120内的稀溶液被高温蒸汽加热后浓缩为浓溶液,流入第二发生器140内的稀溶液被来至第一发生器120的冷剂蒸汽加热后浓缩为浓溶液。来自第一发生器120和第二发生器140内的浓溶液混合后,由第二溶液泵170输送到吸收器130吸收来至蒸发器110的冷剂蒸汽,完成溶液循环。
冷剂循环路线的通路为:第一发生器120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发生器140换热管内,加热第二发生器140内的溶液后冷凝为冷剂水,冷剂水和第二发生器140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进入冷凝器150,在冷凝器150中进一步冷凝。从冷凝器150出来的冷剂水进入到蒸发器110内,在蒸发器110换热管外壁吸热蒸发为冷剂蒸汽,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130被浓溶液吸收,吸收冷剂蒸汽后的溶液进入第一发生器120和第二发生器140后被加热产生冷剂蒸汽,完成冷剂循环。
图1B示出了本申请空调系统100另一示意性的部件框图。相对于图1A示出的部件框图,图1B的部件框图中不包括第二发生器140,示出了包括一个发生器120的空调系统100的应用环境。
如图1B所示,本申请空调系统100包括蒸发器110、发生器120、吸收器130和冷凝器150,其中发生器120设有流体入口182(此处的流体可以是高温蒸汽或热水)、流体出口184(此处的流体可以是高温蒸汽的凝水或相较于流体入口处温度更低的流体)、溶液入口186、溶液出口187以及冷剂蒸汽出口188(具体参见图2A的描述)。空调系统100包括溶液循环路线和冷剂循环路线。
溶液循环路线的通路为:进入吸收器130内的浓溶液吸收来至蒸发器110的冷剂蒸汽后成为稀溶液,稀溶液经过第一溶液泵160后流入发生器120。流入发生器120内的稀溶液被高温蒸汽加热后浓缩为浓溶液,由第二溶液泵170输送到吸收器130吸收来至蒸发器110的冷剂蒸汽,完成溶液循环。
冷剂循环路线的通路为:发生器120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150,在冷凝器150中进行冷凝。从冷凝器150出来的冷剂水进入到蒸发器110内,在蒸发器110换热管外壁吸热蒸发为冷剂蒸汽,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130被浓溶液吸收,吸收冷剂蒸汽后的溶液进入发生器120后被加热产生冷剂蒸汽,完成冷剂循环。
下文以图1A示出的第一发生器和图1B示出的发生器为例介绍本申请发生器的具体结构。
图2A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内部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其示出了本申请发生器120第一个实施例的一些具体结构。
如图2A所示,发生器120包括壳体200,壳体200两端为圆拱形,中间为方形。壳体200的左端上部设有溶液入口186,用于向发生器120输入待浓缩的稀溶液;壳体200的顶部设有冷剂蒸汽出口188,用于输出壳体空腔中的冷剂蒸汽;壳体200的底部设有溶液出口187,用于排出浓缩后的溶液。壳体200的右端上部设有从侧面示出的流体入口182,用于向发生器120输入高温热源;壳体200的右端下部设有从侧面示出的流体出口184,用于输出高温热源发生热交换后产生的凝水。
还是参考图2A,发生器120的壳体容腔中设有从侧面视图示出的堰口252和溶液引入通道256,其中堰口252是溶液引入通道256的流体入口,溶液引入通道256用于将壳体容腔上部304中的溶液引入容腔中部306的分配器307中(参见图3A)。发生器120的侧面剖视图还示出了分配器307的入口孔254,用于将来自溶液引入通道256的溶液引入至分配器307中。
图2B示出了图2A所示发生器120的俯视图,更清楚地示出了溶液入口186与冷剂蒸汽出口188的位置关系。参考图2B,其示出了俯视状态下的溶液入口186、冷剂蒸汽出口188和流体入口182。图2B还示出了俯视状态下的溶液引入通道256。
图3A示出了图2A中沿A-A线的剖视图,以示出发生器120内部的更多部件。
参考图3A,发生器120包括壳体200,壳体200包括壳体壁322和壳体容腔303。其中,壳体容腔303包括容腔上部304、容腔下部308以及设置在容腔上部304与容腔下部308之间的容腔中部306。其中,容腔上部304还设置有容器360,用于容纳上部溶液。
具体地,壳体200的容腔上部304中设置有数排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上部溶液通过溶液入口186输入到容腔上部304中,以使得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能够完全沉浸在上部溶液中。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也可以部分沉浸在上部溶液中。
壳体200的容腔中部306中设有分配器307,该分配器307包括入口孔254,用于将溶液引入通道256中的溶液引入至分配器307中。图3A还示出了图2A中另一观察视角的堰口252和溶液引入通道256,其中,堰口252是溶液引入通道256的位于容腔上部304中的流体入口,溶液引入通道256用于将壳体容腔上部304中的溶液引入至分配器307中。为了使容腔上部304中的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完全沉浸在上部溶液中,堰口252的高度设置在不低于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最上端的位置(如图3A中水平线353(虚线)所表示),以使得只有在上部溶液的液面等于或高于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最上端水平线353时,上部溶液才会通过堰口252流入溶液引入通道256,从而保证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完全沉浸在上部溶液中。
壳体200的容腔下部308中设置有至少一排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来自分配器307中的溶液390分布到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中换热管的外壁,并在外壁上形成一层液膜。作为一个实施例,可以用均匀滴淋的方式,将溶液390分布到靠上排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的外壁上以膜状形态浓缩并产生冷剂蒸汽,浓缩后的溶液滴落到下排换热管继续浓缩发生。壳体200的容腔下部308还设有溶液出口187,用于排出浓缩后的溶液。此外,壳体容腔303的两侧设有冷剂蒸汽通道332和334,用于将容腔下部308中产生的冷剂蒸汽引导至冷剂蒸汽出口188排出。
值得说明的是,容腔上部304中的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的管程与容腔下部308中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的管程流体连通,从而使得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中的流体热源(例如:高温蒸汽)在冷凝为凝水后可以流入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中以进一步加热下部溶液。
具体地,参照图2A和图3A,发生器120的流体热源(例如:高温蒸汽)通过管程侧的流体入口182进入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的管程。高温蒸汽在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中完成第一步热交换后,以凝水的形式进入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凝水在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中完成第二步热交换后,从管程侧流体出口184排出。
图3B示出了图3A中所示位于容腔中部306中的分配器307更详细结构的视图,图3C示出了图3B中分配通道314的结构示意图,以示出分配器307的具体结构。
如图3B所示,分配器307中设有入口孔254(参见以上图2A的描述)和分配通道314,该分配通道314用于将来自容腔上部304的溶液(中间浓度溶液)输送到容腔下部308中。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分配器307为抽屉形状部件,其具有四个侧壁372和底部374,分配通道314可以设置在分配器307的底部374上,用于将进入分配器307的溶液390分布到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上。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分配通道314可以是通孔316。参照图3C中分配通道314的局部放大图的剖视图,通孔316的孔口自上向下倾斜,使得孔边缘317与分配器307的底部374形成倾斜角度α,从而方便溶液从通孔316滴落。当溶液从容腔上部304进入分配器307时,该通孔316使得从容腔上部304引入的溶液(中间浓度溶液)滴漏到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的顶部,以进行后续的浓缩操作。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容腔上部304的底部可以作为分配器307。具体地,在容腔上部304的底部设置通孔,使得容腔上部304中的上部溶液流过该通孔并直接分布到容腔下部308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上。
图4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二个实施例,其与图3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
由于图4所示的发生器420的结构与图3A中发生器120的结构相似,因此结构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结构上的区别在于,图4所示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484中两侧的换热管替换为小管径,即降膜式换热管管群484两侧换热管的口径小于中部换热管的口径,从而增加冷剂蒸汽的流通面积,降低冷剂蒸汽流动速度。为弥补损失的换热面积,可以增加换热管列数以达到相同的换热面积。
对于降膜式发生器,溶液的流量由换热管管群顶部到底部逐渐减少,而产生的冷剂蒸汽量逐渐增大。经研究表明,降膜式换热系数与流过降膜换热管的溶液流量成正比,与冷剂蒸汽流速及换热管径成反比。因此在替换为小管径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484之后,图4中发生器420的换热系数优于图3A中发生器120。
图5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三个实施例,其与图3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
由于图5所示的发生器520的结构与图3A中发生器120的结构相似,因此结构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结构上的区别在于,图5所示发生器520增加了稀溶液补充管路510,用于向分配器307补充溶液,以进一步提高发生器降膜式部分的换热管系数,并有效控制该部分溶液滴淋的稳定性。
具体地,参见图5,补充管路510是溶液入口186处流体管路的支路,其与溶液引入通道256流体连通。补充管路510包括溶液补充入口502和补液阀504。为了有效控制补液阀504的开闭,在该实施例中,发生器520还设置有位于满液式换热管管群出口处的液位传感器512、壳程压力传感器514、溶液出口温度传感器516以及控制器508。通过连接线522接收液位传感器512提供的参数或通过连接线524接收壳程压力传感器514提供的参数以及通过连接线526接收溶液出口温度传感器516提供的参数,控制器508可以通过连接线532控制补液阀504的开闭。
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稀溶液补充管路510提供的溶液量占溶液入口186处提供溶液量的1%~50%。
图6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四个实施例,其与图2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
由于图6示出的发生器620的结构与图2A中发生器120的结构相似,因此结构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结构上的区别在于,图6所示发生器620中分配器607的底部沿发生器620的长度方向倾斜放置,使得分配器607的底部沿所述长度方向具有倾斜角度β。分配器607底部的倾斜放置可以使中间浓度溶液均匀地分配在降膜式换热管管群的外表面,从而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分配器607底部的倾斜角度β在5°以内。
图7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五个实施例,其与图2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
由于图7示出的发生器720的结构与图2A中发生器120的结构相似,因此结构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结构上的区别在于,图7所示发生器720具有两个用于输入上部溶液的溶液入口754,755。这两个溶液入口754,755分别从壳体容腔303上部的两端穿过壳体壁322进入壳体容腔303内部。相应地,堰口752设置在溶液入口754,755之间的位置,例如,堰口752可以设置在溶液入口754,755连线的中点位置。
通过如图7设置分布在壳体容腔303上部的两端的溶液入口754,755,以及位于中间位置的堰口752,可以使中间浓度溶液在分配器307的中间位置流入,从而均匀的分布在降膜式换热管外表面。
图8A示出了图1A-图1B所示发生器120的第六个实施例,其与图3A中的发生器120取自相同的观察视角,图8B示出了图8A中所示带有翅片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的轴向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C示出了图8A中所示带有翅片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的径向局部放大示意图。
由于图8A示出的发生器820的结构与图3A中发生器120的结构相似,因此结构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结构上的区别在于,图8A所示的发生器820中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采用带有翅片的换热管,从而提高了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的换热系数。带有翅片890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的轴向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8B所示,带有翅片890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的径向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8C所示。如图8B和图8C所示,数个翅片890分布在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管壁的外侧,增加了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与待浓缩的中间浓度溶液39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降膜式换热管管群884的换热系数。
类似的,还可以对降膜式换热管管群进行表面粗糙处理以进一步提高降膜式换热管管群的换热系数。
以下参考图3A-图8C来描述本申请的发生器浓缩稀溶液的具体工作过程。
待浓缩的稀溶液通过溶液入口186进入容腔上部304的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中,通过满液式换热管管群382中高温蒸汽加热,稀溶液初步浓缩成为中间浓度溶液,同时产生冷剂蒸汽。
经初步浓缩的中间浓度溶液从堰口252流入溶液引入通道256,并通过溶液引入通道256经过分配器的入口孔254流至容腔中部306的分配器307中。分配器307将中间浓度溶液390分布到容腔下部308的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的外壁,并在外壁上形成一层液膜,该液膜在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的外壁以膜状形态被降膜式换热管管群384内的凝水热源加热,使得中间浓度溶液浓缩为浓溶液,同时产生冷剂蒸汽。
容腔下部308中产生的冷剂蒸汽通过冷剂蒸汽通道332和334向上流动(如箭头394所示),与容腔上部304中产生的冷剂蒸汽(如箭头392所示)汇聚(如箭头396所示),最终从位于发生器120上部的冷剂蒸汽出口188排出。容腔下部308浓缩后的浓溶液从位于壳体容腔303下部的溶液出口187流出(参见以上图2A的描述)。至此,发生器120完成了对稀溶液的浓缩。
图9示出了图5所示发生器520中控制器508的框图,示出了该控制器508的具体部件及连接关系。
如图9所示,控制器508包括总线902、处理器904、存储器906、输入接口908和输出接口910。处理器904、存储器906、输入接口908和输出接口910连接到总线902。处理器904可以从存储器906中读出程序(或指令),并执行该程序(或指令)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器904还可以将数据或程序(或指令)写入存储器906中。存储器906可以存储程序(指令)或数据。通过执行存储器906中的指令,处理器904可以控制存储器906、输入接口908和输出接口910。在本申请中,控制器508能够存储图5所示各传感器的输入参数,并根据接收到的输入参数控制补液阀504的开闭。
输入接口908配置为通过连接线522、524、526分别接收来自液位传感器512或壳程压力传感器514和溶液出口温度传感器516提供的传感器参数,并且将这些参数的数据转换成处理器904可识别的信号并存储在存储器906中。
处理器904配置为根据存储在存储器906中的传感器参数生成控制补液阀504的开闭参数。作为一个实施例,液位传感器512、壳程压力传感器514和溶液出口温度传感器516提供的传感器参数可以存储在存储器906中,处理器904能够从存储器906中读取所述参数并生成控制补液阀504的开闭参数。
输出接口910配置为从处理器904接收补液阀504的开闭参数,将该参数转换为补液阀504的控制信号,补液阀504通过连接线532从输出接口910接收可执行的控制信号从而控制补液阀504的开闭。
本申请的空调控制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先进技术效果:
第一、相对于满液式发生器,本申请提供的发生器通过容腔分层的方式在容腔上部中设置满液式换热管管群,使得容腔上部中溶液填充量更少,从而上部溶液的沸点更低,减小了过高的溶液静压对传热效率的不利影响。
第二、相对于全降膜式发生器,本申请提供的发生器在容腔下部中设置降膜式换热管管群,可以使其远离容腔上部的高温蒸汽热源,从而有效防止降膜式换热管管群外壁结晶,提高了发生器的稳定性。
第三、本申请通过提供图4至图8C所示的实施例(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发生器的不同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发生器的换热效率。
尽管已经结合以上概述的实施例的实例描述了本申请,但是对于本领域中至少具有普通技术的人员而言,各种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等同方案,无论是已知的或是现在或可以不久预见的,都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效果和/或技术问题是示例性而不是限制性的;所以本说明书中的披露可能用于解决其他技术问题和具有其他技术效果和/或可以解决其他技术问题。因此,如上陈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实例旨在是说明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因此,本申请旨在包括所有已知或较早开发的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等同方案。

Claims (16)

1.一种发生器,所述发生器包括壳体(200)和所述壳体(200)所限定的壳体容腔(303),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容腔(303)包括容腔上部(304)、容腔中部(306)和容腔下部(308),所述容腔中部(306)设置在所述容腔上部(304)与所述容腔下部(308)之间,
所述容腔上部(304)中设置有第一换热管管群(382),并且所述容腔上部(304)中容纳有上部溶液,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382)至少部分沉浸在所述上部溶液中,
所述容腔下部(308)中设置有至少一排第二换热管管群,以及
所述容腔中部(306)中设置有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从所述容腔上部(304)中接收所述上部溶液,并将从所述容腔上部(304)排出的所述上部溶液分布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腔上部(304)还设置有容器(360),所述上部溶液容纳在所述容器(360)中,和/或
所述发生器用于空调系统(100),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蒸发器(110)、吸收器(130)和冷凝器(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容腔(303)中还设有溶液引入通道(256),所述溶液引入通道(256)将所述上部溶液引入至所述分配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腔上部(304)还设置有堰口,所述堰口构成所述溶液引入通道(256)的流体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382)完全沉浸在所述上部溶液中,其中所述堰口的高度设置在不低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382)最上端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还包括:
流体入口(182),其中所述流体入口(182)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382)流体连通,并用于向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382)中输入流体热源,以及
流体出口(184),所述流体热源流经所述第一换热管管群(382)的过程中加热所述上部溶液之后流入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继续加热分布在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上的下部溶液,所述流体热源加热所述下部溶液之后从所述流体出口(184)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器中设有分配通道(314),所述分配通道(314)将从所述容腔上部(304)中引入的溶液分布到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通道(314)为通孔(31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两侧换热管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中部换热管的口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容腔(303)还包括:
溶液补充入口(502),所述溶液补充入口(502)用于向所述分配器补充溶液。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器的底部沿所述发生器的长度方向倾斜放置,使得所述分配器的底部沿所述长度方向具有倾斜角度β。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器的底部倾斜角度β在5°以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腔上部(304)的底部设有通孔,从而所述容腔上部(304)的底部构成所述分配器。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200)还包括壳体壁(322),
所述发生器还包括两个溶液入口(754,755),
其中所述两个溶液入口(754,755)用于输入所述上部溶液,所述两个溶液入口(754,755)分别从所述壳体容腔(303)上部的两端穿过所述壳体壁(322)进入到所述壳体容腔(303)内部,并且所述堰口设置在所述两个溶液入口(754,755)之间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上设有翅片(890),或者所述第二换热管管群的表面是粗糙表面。
16.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系统(100)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生器。
CN202211079385.6A 2022-09-05 2022-09-05 发生器 Active CN1154933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9385.6A CN115493314B (zh) 2022-09-05 2022-09-05 发生器
PCT/CN2023/116563 WO2024051607A1 (zh) 2022-09-05 2023-09-01 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9385.6A CN115493314B (zh) 2022-09-05 2022-09-05 发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3314A CN115493314A (zh) 2022-12-20
CN115493314B true CN115493314B (zh) 2023-11-28

Family

ID=84468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79385.6A Active CN115493314B (zh) 2022-09-05 2022-09-05 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93314B (zh)
WO (1) WO20240516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93314B (zh) * 2022-09-05 2023-11-28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发生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1987A (en) * 1995-05-25 1996-10-08 American Standard Inc.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with vapor-liquid separator
KR20090102927A (ko) * 2008-03-27 2009-10-01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액체분배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흡수식 냉온수기
CN202452766U (zh) * 2012-02-03 2012-09-26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在制冷空调系统中使用的改进型降膜式蒸发器
CN103983046A (zh) * 2014-06-09 2014-08-13 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宽窄通道板式满液发生器和降膜吸收器及氨水吸收制冷机
CN216384660U (zh) * 2021-10-25 2022-04-26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基于横管降膜-满液蒸发的制冷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9965B2 (ja) * 1999-12-13 2006-11-22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再生器及び吸収冷温水機
CN1502954A (zh) * 2002-11-20 2004-06-09 上海理工大学 全板翅式热质交换器组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CN201535592U (zh) * 2009-07-24 2010-07-28 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降膜式发生器的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CN201535596U (zh) * 2009-12-03 2010-07-28 重庆大学 竖直管内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式制冷发生器
CN206410355U (zh) * 2016-12-30 2017-08-15 天津中易正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CN110411067B (zh) * 2019-07-30 2021-05-11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低温烟气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的降膜发生器
CN114459168A (zh) * 2022-02-23 2022-05-10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半降膜式溴化锂冷水机组用高温发生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15493314B (zh) * 2022-09-05 2023-11-28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发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1987A (en) * 1995-05-25 1996-10-08 American Standard Inc.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with vapor-liquid separator
KR20090102927A (ko) * 2008-03-27 2009-10-01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액체분배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흡수식 냉온수기
CN202452766U (zh) * 2012-02-03 2012-09-26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在制冷空调系统中使用的改进型降膜式蒸发器
CN103983046A (zh) * 2014-06-09 2014-08-13 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宽窄通道板式满液发生器和降膜吸收器及氨水吸收制冷机
CN216384660U (zh) * 2021-10-25 2022-04-26 东莞理工学院 一种基于横管降膜-满液蒸发的制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3314A (zh) 2022-12-20
WO2024051607A1 (zh) 2024-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93314B (zh) 发生器
NO159404B (no) Anordning ved forflytning av roer mellom et borehull og etroerlager.
JPS58205084A (ja) 薄膜蒸発式熱交換器
JP2008095976A (ja) 2段吸収冷凍機
JP2021505836A (ja) 潜熱交換器チャンバの配置
CN209071001U (zh) 一种用于乏燃料池非能动冷却的插入式热管蒸发段换热器
CN108847292A (zh) 一种用于乏燃料池非能动冷却的插入式热管蒸发段换热器
US20210190444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1174099A (ja) 熱交換器、再生器及び吸収冷温水機
JPH01244286A (ja) シェル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110530066A (zh) 低压制冷剂满液式蒸发器
CN111521049A (zh) 一种高效的分离式重力热管蒸发器
JP2573806Y2 (ja) シェル・アンド・チューブ式吸収凝縮器
CN115394466B (zh) 氚化水汽收集装置
CN111829376B (zh) 一种镜像对称的环路热管
SU709103A1 (ru) Пленочный испаритель
CN215462041U (zh) 一种蒸汽式汽化装置
CN211198614U (zh) 一种节能磷酸浓缩系统
CN113465427B (zh) 一种旋转对称环路热管换热装置
JP2003269701A (ja) 清浄蒸気発生装置
JPS6314293Y2 (zh)
CN112146494B (zh) 一种旋转对称的温控振动环路热管
SU1091015A1 (ru) Вертикальна теплова труба
JPH0723822B2 (ja) 縦式吸収器用伝熱管
JPS58210440A (ja) ヒ−トパイプ式太陽熱温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