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4401A -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84401A
CN115484401A CN202210570435.4A CN202210570435A CN115484401A CN 115484401 A CN115484401 A CN 115484401A CN 202210570435 A CN202210570435 A CN 202210570435A CN 115484401 A CN115484401 A CN 1154844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display
zoom
item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04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胁舞希
梶山博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484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44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07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 H04N13/218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us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07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96Synchronisation thereof;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获得单元,被配置为获得第三图像,其中,经由第一光学系统拍摄的第一图像和经由第二光学系统拍摄的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三图像中并排布置,所述第二图像与所述第一图像具有视差;以及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基于用户操作在所述第三图像中设置要应用预定处理的目标区域。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为使得指示所述目标区域的所述项目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任一者的方式设置所述目标区域。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两个透镜光学系统的数码相机已为人熟知。通过将具有两个透镜光学系统的数码相机配设为沿同一方向拍摄图像,可从由各光学系统获得的、具有视差的两个图像生成180度角图像(半球形图像)或立体视图图像。通过将具有两个光学系统的数码相机配设为沿相反方向拍摄图像,可从由各光学系统获得的两个图像生成360度角图像(球形图像)。
在通过使用这种包括两个光学系统的数码相机进行具有视差的两个图像的图像拍摄过程中,用户在图像拍摄期间观察两个实时取景图像。在具有一个光学系统的普通数码相机的情况下,用户放大一张实时取景图像并显示这张放大图像来进行详细观察。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13-201527讨论了一种数码相机,所述数码相机具有一个光学系统,能够分别设置变焦框和自动对焦(AF)框在实时取景图像内的位置。在用户发出变焦指令的情况下,在实时取景图像上显示变焦框的位置处放大实时取景图像。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19-12881讨论了显示经由两个光学系统获得的球形图像,以及响应于来自用户的摄像准备指令,放大特定变焦目标区域中的实时取景图像并显示放大图像。
然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13-201527不包括对显示两个实时取景图像的情况的详细讨论,因此不存在对哪个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变焦框以及哪个实时取景图像放大的详细讨论。根据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19-12881,在用户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前,不知道变焦目标区域,即,要放大鱼眼图像的哪个部分。
本发明旨在使用户能够在显示经由多个光学系统获得的多个实时取景图像的状态下视觉观察变焦目标位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获得单元,被配置为获得第三图像,其中,经由第一光学系统拍摄的第一图像和经由第二光学系统拍摄的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三图像中并排布置,所述第二图像与所述第一图像具有视差;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基于用户操作,在所述第三图像中设置要应用预定处理的目标区域;第一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指示所述目标区域的项目的位置的位置指定;第二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放大所述目标区域的变焦指令;以及显示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显示单元上显示所述第三图像和所述项目,其中,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为使得指示所述目标区域的所述项目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任一者的方式设置所述目标区域,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所述位置指定将所述项目的位置变更为指定位置,以及在所述用户发出所述变焦指令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项目指示的所述目标区域控制对所述第三图像的放大。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图示数码相机的外观图。
图2是图示数码相机的硬件配置示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图示透镜单元的配置示例的示意图。
图4是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由数码相机进行的显示模式变更处理和在实时取景期间进行触下操作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A至图5F是图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附接有双透镜单元的数码相机上的实时取景显示的示例的图。
图6A和图6B是图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由数码相机进行的变焦框移动处理的流程图。
图7A和图7B是图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附接有双透镜单元的数码相机上的左实时取景图像与右实时取景图像之间的边界的图。
图8A和图8B是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由数码相机进行的变焦处理和摄像操作的流程图。
图9A至图9F是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由附接有双透镜单元的数码相机进行的变焦操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首先,将以电子设备为数码相机(摄像装置)的情况为例来描述示例性实施例。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00可拍摄双透镜图像并将双镜头图像在显示单元上显示。双透镜图像是具有并排布置的左图像和右图像并且在左图像与右图像之间具有横向视差的图像。数码相机100可对在显示单元上显示的图像的目标区域应用预定图像处理。预定图像处理的示例为变焦处理。在以下描述中,将详细描述变焦处理的情况。数码相机100在显示单元上显示通过响应于变焦指令放大目标区域而获得的放大图像。预定图像处理并不限于变焦处理。预定图像处理的示例可以包括用于检测目标区域中的亮度分布或色度分布并生成直方图或波形监视器的处理,以及用于将诸如对比度增强处理等滤波处理应用于目标区域的处理。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对用作可按下的物理部件的变焦按钮78进行的按下操作,来发出变焦指令。然而,可以通过在触摸面板70a上进行的捏大(pinch-out)操作来发出变焦指令。可以通过捏小(pinch-in)操作来取消放大显示。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00使指示目标区域的项目适合双透镜图像,以在双透镜图像上显示该项目。项目的示例包括指示目标区域的框形指示器和叠加在目标区域上的半透明彩色图像。数码相机100可基于用户操作变更项目的显示位置(即,项目所指示的目标区域)。在显示双透镜图像的情况下,数码相机100在项目的目标区域不跨越左图像和右图像两者的位置处显示项目。即,确定目标区域不包括左图像和右图像两者。换言之,将目标区域设置为包括左图像和右图像中的一者。
数码相机100以如下方式控制项目的显示:即使进行变更项目的显示位置(目标区域的位置)的用户操作,项目所指示的目标区域也不跨越左图像和右图像两者。
图1A和图1B图示了作为可应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的示例的数码相机100的外观图。图1A是数码相机100的正面透视图。图1B是数码相机100的背面透视图。如图1B中所示,显示单元28配设在数码相机100的背面,所述显示单元28用于显示图像和各种类型的信息。触摸面板70a是能够检测对显示单元28的显示表面(操作表面)进行的触摸操作的触摸检测单元。外部取景器显示单元43是配设在数码相机100顶部上的显示单元。外部取景器显示单元43显示数码相机100的各种设置值,所述各种设置值包括快门速度和光圈值。显示单元28可以内置在数码相机100中或者可拆卸地附接到数码相机100。此外,显示单元28可以是连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通信单元54的外部设备。
快门按钮61是用于接收摄像指令的操作单元。模式变更开关60是用于切换各种模式的操作单元。端子盖40是保护用于使外部设备的连接线缆与数码相机100连接的连接线缆连接器(未示出)的盖。操作单元70中包括的主电子拨盘71是旋转操作部件。可通过旋转主电子拨盘71来变更诸如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的设置值。电源开关72是用于使数码相机100接通电源和断开电源的操作部件。
操作单元70中包括的副电子拨盘73是用于移动选择框和滚动图像的旋转操作部件。操作单元70中包括的方向键74是能够分别对上部、下部、左部和右部进行按压的方向键(四向方向键)。数码相机100可基于方向键74的按压部分来进行操作。操作单元70中包括的设置按钮75是主要用于接收对选定项目的确认的按钮。运动图像按钮76是用于接收用以开始和停止运动图像拍摄(记录)的指令的按钮。
操作单元70中包括的变焦按钮78是用于在摄像模式下的实时取景显示期间打开和关闭变焦模式的操作按钮。在变焦模式为“ON”的情况下,可通过对主电子拨盘71进行的操作来放大和缩小实时取景(LV)图像。在回放模式下,变焦按钮78起用于放大再现图像并增加变焦倍率的变焦按钮的作用。操作单元70中包括的回放按钮79是用于在摄像模式与回放模式之间切换的操作按钮。在摄像模式下按下回放按钮79的情况下,数码相机100可进入回放模式并且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记录在记录介质200上的图像中的最新图像。
操作单元70中包括菜单按钮81。在按下菜单按钮81的情况下,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可在上面对各种设置进行设置的菜单画面。用户可通过使用方向键74和设置按钮75,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菜单画面上直观地进行各种设置。
多控制器82可在360度方向上倾斜,以接收分别对应于诸如上、下、左和右等八个方向中的不同一者的按键指令。也可按下多控制器82以触发指定功能。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是用于在多个不同显示模式之间切换的操作部件,所述多个不同显示模式与在显示单元28或电子取景器(EVF)29上显示的LV图像和诸如摄像信息的信息相关。显示模式在每次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时被切换,由此可以用户期望的显示模式拍摄图像并且可视觉观察与再现图像有关的信息。
通信端子10是用于数码相机100与透镜单元(可拆卸地附接)通信的通信端子。
目镜单元16是目镜取景器(透视取景器;下文中简称为取景器)的目镜部分。用户可通过目镜单元16视觉观察在内部设置的EVF 29上显示的视频图像。眼睛接近检测单元57是用于检测用户的眼睛是否接近目镜单元16的眼睛接近检测传感器。盖202是容纳记录介质200的狭槽的盖。握持部90是具有便于固持数码相机100的用户用右手握持的形状的固持部。快门按钮61和主电子拨盘71配设在以下位置处:即,在用右手的小指、无名指和中指握住握持部90来固持数码相机100的状态下,可用右手食指操作的位置处。副电子拨盘73配设在相同状态下可用右手拇指操作的位置处。
图2是图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00的配置示例的框图。在图2中,透镜单元150是包括摄像透镜的可换透镜单元。透镜103通常由多个透镜组成,但这里为了简单起见被图示为单个透镜。通信端子6是透镜单元150用以与数码相机100通信的通信端子。通信端子10是数码相机100用以与透镜单元150通信的通信端子。透镜单元150经由通信端子6和10与系统控制单元50通信。透镜单元150中的透镜系统控制电路4经由光圈驱动电路2控制光圈1,并且通过经由自动对焦(AF)驱动电路3使透镜103移位来调节焦点。此外,系统控制单元50经由通信端子6和10,识别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透镜单元150的类型。
快门101是可在系统控制单元50的控制下自由控制摄像单元22的曝光时间的焦平面快门。
摄像单元22是包括用于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电荷耦合器件(CCD)传感器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感器的图像传感器。摄像单元22可以包括将散焦量信息输出到系统控制单元50的图像平面相位差传感器。模数(A/D)转换器23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A/D转换器23用于将从摄像单元22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图像处理单元24对来自A/D转换器23的数据或来自存储器控制单元15的数据进行诸如像素插值和缩小的预定尺寸调整处理和颜色转换处理。图像处理单元24还使用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计算处理。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图像处理单元24获得的计算结果,进行曝光控制和测距控制。基于这些控制,进行透过透镜(TTL)AF处理、自动曝光(AE)控制和电子闪光灯(EF)(闪光灯预闪光)处理。图像处理单元24还使用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计算处理,并且基于图像处理单元24获得的计算结果进行TTL自动白平衡(AWB)处理。
经由图像处理单元24和存储器控制单元15或者直接经由存储器控制单元15将从A/D转换器23输出的数据写入存储器32。存储器32存储由摄像单元22获得并由A/D转化器23数字转换的图像数据以及要在显示单元28和EVF 29上显示的图像数据。存储器32具有足够的存储容量来存储预定数量的静止图像或预定持续时间的运动图像和音频数据。
存储器32还用作图像显示存储器(视频存储器)。数模(D/A)转换器19将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图像显示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且将模拟信号提供给显示单元28和EVF 29。因此,经由D/A转换器19在显示单元28和EVF 29上显示写入存储器32的图像显示数据。显示单元28和EVF 29例如基于来自D/A转换器19的模拟信号在各显示设备上进行显示,所述显示设备为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可通过D/A转换器19将由A/D转换器23进行过一次A/D转换并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依次将模拟信号传送到显示单元28或EVF 29,来提供LV显示。下文将通过LV显示而显示出的图像称为LV图像。
经由外部取景器显示单元驱动电路44在外部取景器显示单元43上显示数码相机100的包括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的各种设置值。
非易失性存储器56是电可擦除可记录存储器。例如,将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用作非易失性存储器56。非易失性存储器56存储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常数和程序。本文中所采用的程序是指用于执行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在下文描述的流程图的各种处理过程的程序。
系统控制单元50是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或电路的控制单元,并且对数码相机100进行整体控制。系统控制单元50通过执行前述记录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中的程序来实现将在下文描述的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各种处理。系统存储器52例如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常数、变量和从非易失性存储器56读取的程序被加载到系统存储器52中。此外,系统控制单元50通过控制存储器32、D/A转换器19和显示单元28来进行显示控制。
系统计时器53是测量各种控制所用的时间和内置时钟的时间的计时单元。
操作单元70是用于将各种操作指令输入到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装置。
操作单元70中包括的模式变更开关60是用于将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模式切换为静止图像拍摄模式、运动图像拍摄模式和回放模式中的任一者的操作部件。静止图像拍摄模式包括以下模式:自动摄像模式、自动场景确定模式、手动模式、光圈优先模式(光圈值(Av)模式)、快门速度优先模式(时间值(Tv)模式))和程序AE模式(P模式)。静止图像拍摄模式还包括具有各摄像场景特定的摄像设置的各种场景模式以及自定义模式。用户可使用模式变更开关60直接切换到其中一种模式。另一选择是,用户可以使用模式变更开关60一次切换到摄像模式列表画面,然后使用另一操作部件选择显示的多个模式中的一者并切换到选定模式。运动图像拍摄模式可以类似地包括多个模式。
当不完全操作--即半按(摄像准备指令)数码相机100上的快门按钮61时,第一快门开关62接通以生成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响应于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开始诸如AF处理、AE处理、AWB处理和EF处理的摄像准备操作。
当完全操作--即完全按下(摄像指令)快门按钮61时,第二快门开关64接通以生成第二快门开关信号SW2。响应于第二快门开关信号SW2,系统控制单元50开始从读取来自摄像单元22的信号到将拍摄的图像作为图像文件写入记录介质200的一系列摄像处理操作。
操作单元70用作各种操作部件(接收单元),所述操作部件用作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操作的输入单元。操作单元70至少包括以下操作部件:模式变更开关60、快门按钮61、主电子拨盘71、电源开关72、副电子拨盘73、方向键74、设置按钮75、运动图像按钮76、变焦按钮78、回放按钮79、菜单按钮81和多控制器82。这些操作部件被统称为其他操作部件70b,而非单独的模块。
电源控制单元80包括电池检测电路、直流-直流(DC-DC)转换器和用于切换要通电的模块的开关电路,并且检测是否存在附接电池、电池类型和剩余电池电量。电源控制单元80还基于检测结果和来自系统控制单元50的指令来控制DC-DC转换器,并且在预定时间段内向包括记录介质200的各种组件提供预定电压。电源单元30包括诸如碱性电池和锂电池的一次电池、诸如镍-镉(NiCd)电池、镍-金属卤化物(NiMH)电池和锂离子(Li)电池的二次电池和/或交流电(AC)适配器。
记录介质接口(I/F)18是与诸如存储卡和硬盘的记录介质200一起的I/F。记录介质200是用于记录拍摄图像的记录介质,并且包括半导体存储器或磁盘。
通信单元54进行无线连接或有线连接,并且传输和接收视频和音频信号。通信单元54还可连接到无线局域网(LAN)和互联网。通信单元54还可使用
Figure BDA0003658913240000091
Figure BDA0003658913240000092
低耗与外部装备通信。通信单元54可传输由摄像单元22拍摄的图像(包括LV图像)和记录在记录介质200上的图像,并且从外部装备接收图像和各种类型的其他信息。
取向检测单元55检测数码相机100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取向。可基于取向检测单元55检测到的取向,来确定由摄像单元22拍摄的图像是用横向还是竖向固持的数码相机100拍摄的图像。系统控制单元50可基于取向检测单元55检测到的取向将取向信息添加到由摄像单元22拍摄的图像的图像文件,或者旋转图像并记录旋转后的图像。可将加速度传感器或陀螺仪传感器用作取向检测单元55。还可使用作为取向检测单元55的加速度传感器或陀螺仪传感器来检测数码相机100的运动(诸如,摇摄、倾斜、抬起以及数码相机100是否静止)。
眼睛接近检测单元57是检测眼睛(物体)向/从取景器的目镜单元16靠近(眼睛接近)和离开(眼睛分离)(接近检测)的眼睛接近检测传感器。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眼睛接近检测单元57检测到的状态,在显示单元28和EVF 29的显示(显示状态)与非显示(非显示状态)之间切换。更具体而言,至少在数码相机100处于摄像待机状态且显示目的地切换设置为自动切换时,系统控制单元50在非眼睛接近状态期间打开作为显示目的地的显示单元28并且关闭EVF 29。系统控制单元50在眼睛接近状态期间打开作为显示目的地的EVF 29并且关闭显示单元28。
例如,红外线接近传感器可用作眼睛接近检测单元57,并且可检测物体靠近包括EVF 29的取景器的目镜单元16。在物体靠近的情况下,从眼睛接近检测单元57的发光部(未图示)发出的红外线被物体反射,并且被红外线接近传感器的光接收部(未图示)接收。还可基于接收到的红外线量来确定物体离目镜单元16有多近(眼睛接近距离)。因此,眼睛接近检测单元57可进行眼睛接近检测,以检测物体到目镜单元16的接近距离。
在非眼睛接近状态(非靠近状态)下检测到物体靠近目镜单元16小于或等于预定距离的情况下,检测到眼睛接近。在眼睛接近状态(靠近状态)下检测到接近的物体从目镜单元16离开大于或等于预定距离的情况下,检测到眼睛分离。用于检测眼睛接近的阈值和用于检测眼睛分离的阈值可以不同。例如,两个阈值可能具有滞后。在检测到眼睛接近之后,眼睛接近状态持续直到检测到眼睛分离为止。在检测到眼睛分离之后,非眼睛接近状态持续直到检测到眼睛接近为止。红外接近传感器只是一个示例。可以采用可检测到可被检测用以进行眼睛接近确定的眼睛或物体的靠近的其他传感器作为眼睛接近检测单元57。
触摸面板70a和显示单元28可以一体配置。例如,触摸面板70a被配置为使得其透光率不干扰显示单元28上的显示,并且被附接到显示单元28的显示表面上。触摸面板70a的输入坐标与显示单元28的显示画面上的显示坐标相关联。这可提供图形用户界面(GUI),能够使用户就像直接操作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画面一样进行操作。系统控制单元50可检测触摸面板70a的以下操作或状态。
·没有触摸触摸面板70a的手指或笔新触摸触摸面板70a。换言之,开始触摸(下文中称为触下(touch-down))。
·手指或笔正在触摸触摸面板70a(下文中称为触摸(touch-on))。
·手指或笔在触摸触摸面板70a的同时移动(下文中称为触摸移动(touch-move))。
·正在触摸触摸面板70a的手指或笔松开。换言之,触摸结束(下文中称为触抬(touch-up))。
·没有东西触摸触摸面板70a(下文中称为触离(touch-off))。
在检测到触下的情况下,同时检测到触摸。在触下之后,通常连续检测到触摸,直到检测到触抬为止。在检测到正在触摸的同时也会检测到触摸移动。在检测到触摸并且触摸位置没有移动的情况下,未检测到触摸移动。在检测到正在触摸触摸面板70a的所有手指或笔的触抬之后,检测到触离。
这些操作和状态以及正在触摸触摸面板70a的手指和笔的位置坐标经由内部总线被通知给系统控制单元50。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通知的信息,确定对触摸面板70a进行了何种操作(触摸操作)。
在触摸移动中,可基于位置坐标的变化,分别根据触摸面板70a上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确定正在触摸面板70a上移动的手指或笔的移动方向。
在检测到预定距离或更长距离的触摸移动的情况下,确定进行了滑动操作。将触摸触摸面板70a的手指快速移动一段距离并立即松开手指的操作称为轻击。换言之,轻击是就如轻弹一样在触摸面板70a上快速移动手指的操作。在以预定速度或更高速度检测到预定距离或更长距离的触摸移动并且立即检测到触抬的情况下,确定进行了轻击(可确定在滑动操作之后立即进行了轻击)。
此外,将一起触摸多个位置(例如,两个位置)(进行多点触摸)并使触摸位置彼此靠近的触摸操作称为捏小。将触摸位置彼此分开的触摸操作称为捏大。捏大和捏小统称为缩放操作(pinch operation)(或简称为缩放)。触摸面板70a可以是包括电阻法、电容法、表面弹性波法、红外线法、电磁感应法、图像识别法和光学传感器法等各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的触摸面板。一些方法基于触摸面板上的接触来检测触摸。一些方法基于手指或笔向触摸面板的靠近来检测触摸。可以使用任何一种类型。
图3是图示透镜单元300的配置的示例的示意图。图3图示了透镜单元300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状态。在图3中所示的数码相机100的组件之中,与参照图2描述的组件相似的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将适当地省略组件的冗余描述。
透镜单元300是可拆卸地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一种可换镜头。透镜单元300是能够获得具有视差的左光学图像和右光学图像的双透镜单元。透镜单元300包括两个光学系统(摄像透镜),每个光学系统都具有180°的宽视角并且可拍摄前方半球角度的图像。具体而言,透镜单元300的两个光学系统可分别输入在横向方向上(水平角、方位角或偏航角)具有180°和在纵向方向上(垂直角、仰角和俯角或俯仰角)具有180°的视场(视角)的被摄体光学图像。
透镜单元300包括:右眼光学系统301R,其包括多个透镜和反射镜;左眼光学系统301L,其包括多个透镜和反射镜;以及透镜系统控制电路303。右眼光学系统301R对应于第一光学系统的示例。左眼光学系统301L对应于第二光学系统的示例。右眼光学系统301R和左眼光学系统301L分别包括透镜302R和透镜302L,所述透镜302R和透镜302L配设在被摄体侧上,沿相似方向定向并且具有彼此平行的光轴。右眼光学系统301R和左眼光学系统301L中的每一者为鱼眼透镜并且在摄像单元22(传感器)上形成圆形光学图像。经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输入的光学图像(左图像)和经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输入的光学图像(右图像)形成在作为摄像单元22的单个摄像单元的摄像表面上。摄像单元22获得包括右眼光学系统301R和左眼光学系统301L两者的光学图像的图像。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单元300是用于拍摄VR180图像的VR180透镜(双透镜单元)。VR180是双透镜立体视图的虚拟现实(VR)图像格式。作为VR180透镜,右眼光学系统301R和左眼光学系统301L中的每一者均包括能够拍摄180度角的鱼眼透镜。作为VR180透镜,也可使用能够覆盖比180度视角窄的约160度的宽视角的透镜,只要右眼光学系统301R和左眼光学系统301L都能够拍摄用于VR180双透镜VR显示的视频图像即可。VR180透镜可在附接有VR180透镜的相机的一个或两个图像传感器上经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形成右图像(第一图像)并且经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形成与右图像具有视差的左图像(第二图像)。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数码相机100具有以下配置:其中,右图像和左图像形成在作为摄像单元22的一个图像传感器(传感器)上,以生成其中对应于右图像的图像和对应于左图像的图像横向布置的图像(双透镜图像)。这里的双透镜图像包括对应于右图像的图像、对应于左图像的图像以及没有形成光学图像的区域(黑色区域)。
透镜单元300经由透镜单元300的透镜安装单元304和数码相机100的相机安装单元305附接到数码相机100。因此,数码相机100的系统控制单元50与透镜单元300的透镜系统控制单元303经由数码相机100的通信端子10和透镜单元300的通信端子306电连接。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经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形成的右图像和经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形成的、与右图像具有视差的左图像并排形成在数码相机100的摄像单元22上。换言之,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和左眼光学系统301L形成的两个光学图像形成在一个图像传感器上。摄像单元22将形成的被摄体图像(光信号)转换为模拟电信号,以获得关于双透镜图像的图像数据。因此,使用透镜单元300,可从两个组件(光学系统)--即,右眼光学系统301R和左眼光学系统301L同时获得具有视差的两个图像(作为一组)。此外,用户可通过将获得的图像分割成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并以VR方式显示分割后的图像,来观看具有180度视角的立体VR图像,即VR180图像。
在传统的普通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入射在透镜单元上的光学图像绕光轴中心的点对称反转并且输入到图像传感器。如数码相机100的摄像装置通过进行反转图像传感器的读取顺序或反转读取图像的处理来生成实际(未反转的)图像。在双镜头单元的情况下,输入的光学图像被垂直对称反转而不是横向对称反转,即经由左眼光学系统获得的左图像被输入到图像传感器的左侧区域,而经由右眼光学系统获得的右图像被输入到图像传感器的右侧区域。当对这样的图像进行传统的反转处理时,关于数码相机100的左右与反转图像的左右相反。具体而言,经由左眼光学系统获得的左图像显示到右侧,而经由右眼光学系统获得的右图像显示到左侧。
本文中所采用的VR图像是指能够进行将在下文描述的VR显示的图像。VR图像的示例包括由全向相机(球形相机)拍摄的全向图像(球形图像),以及比能够在显示单元上一次显示的显示角度具有更宽视频视角(有效视频角度)的全景图像。VR图像不限于静止图像,还可以包括运动图像和实时图像(几乎实时从相机获得的图像)。VR图像的视频视角(有效视频角度)对应于横向方向上最多360°且垂直方向上最多360°的视场。即使图像的视角在横向方向上小于360°且在垂直方向上小于360°,图像也可作为比普通相机的视角具有更宽视角的图像或比能够一次在显示单元上显示的显示角度具有更宽视频视角的图像包括在VR图像中。由数码相机100使用透镜单元300拍摄的图像是一种类型的VR图像。例如,可通过将显示装置(能够显示VR图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模式设置为“VR视图”来对VR图像进行VR显示。用户可通过VR显示具有360°视角的VR图像并且变更显示装置在横向方向(水平旋转方向)上的取向,来观看横向无缝全向视频图像。
本文中所采用的VR显示(VR视图)是指用于显示视场对应于显示装置的取向并且能够变更VR图像的显示区域的视频图像的显示方法(显示模式)。VR显示的一个示例是“单透镜VR显示(单透镜VR视图)”,所述单透镜VR显示通过变换VR图像以在虚拟球体上进行映射(变形校正变换)来显示单个图像。VR显示的另一示例是“双透镜VR显示(双透镜VR视图)”,所述双透镜VR显示通过单独变换左眼VR图像和右眼VR图像以在各虚拟球体上进行映射,从而并排在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中显示图像。使用具有视差的左眼VR图像和右眼VR图像的“双透镜VR显示”能够实现立体视图。
在任意VR显示中,如果例如用户佩戴诸如头戴式显示器(HMD)的显示装置,则显示具有与用户面部方向对应的视场的视频图像。例如,在VR图像中具有以横向方向上0°(特定方位,诸如北)且垂直方向上90°(从顶点90°,即水平)为中心的视场的视频图像在某个时间点处显示的情况下,当显示装置的取向反转(例如,显示侧从南转向北)时,显示区域变更为相同VR图像中具有以横向方向上180°(反转方位,诸如南)且垂直方向上90°为中心的视场的视频图像。换言之,当佩戴HMD的用户将用户的头从北转向南(即,转回)时,HMD上显示的视频图像也从北图像变更为南图像。
通过使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透镜单元300拍摄的VR图像是前方具有180度角的VR180图像,在后方180度角没有视频图像。如果对该VR180图像进行VR显示并且将显示装置的取向变更到没有视频图像的一侧,则显示空白区域。
VR图像的这种VR显示在视觉上使用户感觉好像在VR图像(VR空间)中。显示VR图像的方法不限于包括变更显示装置的取向的方法。例如,可以基于用户操作使用触摸面板70a或方向键74来移动(滚动)显示区域。在VR显示期间(在显示模式“VR视图”期间),除了基于取向变更的显示区域的变更,可以基于对触摸面板70a进行的触摸移动操作、对鼠标进行的拖动操作或对方向键74的按压来变更显示区域。附接到VR护目镜(头戴式适配器)的智能手机是一种类型的HMD。
经由透镜单元300由上述配置的数码相机100拍摄的双透镜图像是包括经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和左眼光学系统301L输入到摄像单元22的右图像和左图像的图像。使用数码相机100的用户可以放大并显示LV图像的一部分或记录图像的一部分以检查细节。在放大图像时,可以始终将图像中要放大的区域的中心位置设置在整个图像的中心位置。
在放大双透镜图像的一部分以检查双透镜图像的细节的情况下,期望显示右图像和左图像中的一者的一部分。如果图像中要放大的区域的中心位置始终设置在整个图像的中心,则右图像和左图像两者的部分都包括在放大图像中。这导致用户难以直观地识别将原始图像的哪个部分显示为放大图像。具体而言,在放大图像中,右图像的左端部分在右侧显示,左图像的右端部分在左侧显示,所述放大图像是具有与图像拍摄视场中的横向位置关系不同的横向位置关系的图像。
将描述图4中所示的流程图以描述由数码相机100进行的处理,所述数码相机100进行适于使用与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透镜单元300相似的双透镜单元进行的图像拍摄的LV变焦处理。
图4是图示数码相机100在摄像模式下进行的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图4的流程图通过系统控制单元50将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中的程序加载到系统存储器52中并执行该程序来实现。图4的流程图在电源接通后数码相机100处于摄像待机状态时开始。当图4的流程图(下文中可以称为控制流程图)的处理过程开始时,系统控制单元50初始化控制变量并开始处理。
将参照图5A至图5F描述显示单元28在执行图4的控制流程图的处理过程中的显示示例。将在描述图4的控制流程图之后描述图5A至图5F中所示的显示示例的细节。
在步骤S401中,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中的标志(N)获得上次使用的显示模式,并且基于上次使用的显示模式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一个或多个LV图像和/或关于摄像的信息。例如,在通过通电开始流程图的处理过程的情况下,上次使用的显示模式对应于数码相机100上次断电时的那一刻的模式。在通过从摄像模式以外的模式(诸如,回放模式)切换到摄像模式开始流程图的情况下,上次使用的显示模式对应于在以上次的摄像模式进行处理时的那一刻的模式。
在步骤S402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在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的情况下(在步骤S40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03。在不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的情况下(在步骤S402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410。
在步骤S40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参照系统存储器52,并且确定指示显示模式的标志N是否为5(N=5)。在标志N为5的情况下(在步骤S403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04。在标志N不为5的情况下(在步骤S403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405。
在步骤S404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经由通信端子6和10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否是双透镜单元。在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404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06。在附接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即,附接的透镜单元是普通的单透镜单元或者没有附接透镜单元)(在步骤S40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408。双透镜单元包括左透镜和右透镜,每个透镜均为能够拍摄图像的、所配设的一侧在被摄体侧具有至少180度的视角的广角鱼眼透镜。在左眼光学系统301L和右眼光学系统301R中形成的左图像和右图像可由一个或两个图像传感器拍摄。
在步骤S405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指示显示模式的标志N递增1(N=N+1),并且将标志N存储在系统存储器52中。
在步骤S406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标志N设置为6(N=6),并且将标志N存储在系统存储器52中。
在步骤S407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显示单元28上以双透镜单元专用的显示模式显示LV图像和/或信息。图5F图示了该处理的显示示例。下面将详细描述图5F。
在步骤S408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标志N设置为1(N=1),并且将标志N存储在系统存储器52中。
在步骤S409中,系统控制单元50以与存储在系统存储器52中的标志N的数值对应的显示模式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LV图像和/或信息。图5A至图5E图示了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显示示例,每个显示示例对应于不同的显示模式。由于在步骤S404的确定为否的情况下处理也可到达该步骤S409,因此即使在未附接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即,在附接了单透镜单元或未附接透镜单元的情况下,显示单元28上的LV图像和/或信息也以与标志N(N=1)的数值对应的显示模式显示。
将参照图5A至图5F描述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和信息的显示示例。图5A至图5D以及图5F图示了双透镜单元附接到数码相机100并且显示两个LV图像的情况。在附接了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下,除了显示一个LV图像之外,提供相似的显示。在附接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如上面参照图4所述,显示模式将不会转变为图5F中所示的显示模式。每次用户进行显示模式变更操作(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时,均变更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信息。具体而言,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以上参照图4描述的分别指示不同显示模式的标志N的数值,提供图5A至图5F的任意一个显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是圆形鱼眼显示。然而,可以对LV图像的圆形鱼眼显示进行等距矩形转换处理,以提供等距矩形显示。
图5A图示了标志N=1的情况下--即,在数码相机100通电并且在摄像待机状态下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LV图像的情况下的显示模式。两个横向布置的LV图像(下文中可以称为LV图像500R和LV图像500L)与信息显示501a至501c一起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这里将两个横向布置的LV图像称为并排图像。信息显示501a至501c指示被认为是用户拍摄图像时期望的最小摄像信息。在图5A中所示的状态下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的情况下,显示模式转变为图5B中所示的显示模式。
图5B图示了标志N=2的情况的显示模式。在图5B中,除了LV图像500R和500L之外,还显示信息显示502a和502b,以及信息显示501a至501c。与信息显示501a至501c一样,信息显示502a和502b指示与摄像有关的各种类型的摄像信息(例如,当前设置的设置值和插入的记录介质200的类型)。由于除了信息显示501a至501c之外信息量也增加,因此用户可视觉观察更多的摄像信息。同时,LV图像的可见性可能会下降。在图5B中所示的状态下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的情况下,显示模式转变为图5C中所示的显示模式。
图5C图示了标志N=3的情况的显示模式。在图5C中,除了LV图像500R和500L之外,还显示作为当前拍摄的LV图像的直方图的信息显示503,以及信息显示501a至501c、502a和502b。信息显示503是横轴为亮度且纵轴为像素数的图。信息显示503提供对当前拍摄的LV图像的亮度程度、曝光水平的趋势以及整个LV图像的渐变的粗略指示。由于一些用户可能想要在摄像期间进行检查,因此显示信息显示503。信息显示503叠加在LV图像500L的相对较大的区域上,因此导致可见性下降。在图5C中所示的状态下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的情况下,显示模式转变为图5D中所示的显示模式。
图5D图示了标志N=4的情况的显示模式。在图5D的显示模式下,信息显示501a至501c、502a、502b和503全部隐藏,仅显示LV图像500R和500L。这种显示使得用户能够在不被各种类型的摄像信息困扰的情况下仅视觉观察LV图像的同时进行图像拍摄。在图5D中所示的状态下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的情况下,显示模式转变为图5E中所示的显示模式。
图5E图示了标志N=5的情况的显示模式。在图5E的显示模式下,不显示LV图像500R和500L,仅以类似表格的格式显示摄像相关信息。在图5E中所示的状态下按下显示模式切换按钮83的情况下,当附接了双透镜单元时,显示模式转变为图5F中所示的模式,而当附接了单透镜单元或未安装透镜单元时,显示模式转换为图5A中所示的模式。
图5F图示了标志N=6的情况的显示模式(图4中的步骤S407)。具体而言,在将双透镜单元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情况下,进入该显示模式。这里,显示单元28显示LV图像500R和500L、信息显示505和506以及变焦框511、对焦导引512和叠加在LV图像上的魔术窗口513R和513L(下文中统称为魔术窗口513)。信息显示505或意指右的“R”指示LV图像500R是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拍摄的LV图像(右图像)。信息显示506或意指左的“L”指示LV图像500L是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拍摄的LV图像(左图像)。
在诸如数码相机100中的光学系统的光学系统中,由图像传感器(摄像单元22)拍摄的图像被垂直反转。垂直反转的图像被垂直反转180°并在显示单元28或EVF 29上显示。考虑到这种结构,将描述图3中所示的使用包括左眼光学系统301L和右眼光学系统301R的透镜单元(双透镜单元)的图像拍摄的情况。如上所述,如果经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和右眼光学系统301R拍摄并输入到摄像单元22的两个LV图像未经反转处理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则显示垂直反转的LV图像,这会损害可用性。因此,与附接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一样,对输入到摄像单元22的两个LV图像进行反转处理。
然而,当进行反转处理时,两个LV图像以经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获得的LV图像(右图像)在左侧区域中显示并且经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获得的LV图像(左图像)在右侧区域中显示的方式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具体而言,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使用一个图像传感器(摄像单元22)拍摄两个LV图像,因此用于识别图像传感器上的两个LV图像之间的边界并且交换左LV图像和右LV图像的处理的处理负荷在系统控制单元50中会高。因此,输入到摄像单元22的LV图像被垂直反转180°并且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而不交换左图像和右图像。
当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两个LV图像时,用户通常认为在左侧区域中显示的LV图像是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拍摄的图像,而在右侧区域中显示的LV图像是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拍摄的图像。换言之,在没有信息显示505和506的情况下,用户可能会搞错左LV图像和右LV图像横向反转的事实,并且除非用户意识到横向反转否则会在摄像期间混淆。因此,显示信息显示505和506使得用户可清楚地视觉识别哪个LV图像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拍摄以及哪个LV图像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拍摄。
叠加在LV图像500L上的变焦框511是响应于用户发出的变焦指令(将在图8A的步骤S801中描述)指示LV图像500L中要放大的区域的框显示。对焦导引512包括指示焦点检测区域的框和使用标记或颜色信息显示在重叠了所述框的位置处被摄体上的合焦程度的指示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合焦程度由焦点检测区域上方或下方显示的三个标记表示。图5F中的对焦导引512示出了在显示所述框的位置处未合焦并且处于后焦状态(合焦位置在被摄体后面并且被摄体未合焦)下的被摄体。在被摄体未合焦的情况下,对焦导引512显示为白色。一旦达成合焦状态,三个标记变为两个标记,并且对焦导引512显示为绿色。
魔术窗口513是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指示符,并且指示在用户移动视点之前初始显示的区域。魔术窗口513指示在从LV图像500R和500L生成180度图像(半球形图像)并在浏览器或HMD上再现180度图像时用户移动视点之前最初显示的区域。由于魔术窗口513在LV图像500R和500L上显示,因此可在摄像期间视觉观察在回放期间要初始显示的区域--即,观看者观看的初始区域。因此,用户可更有效地以期望构图拍摄期望被摄体的图像。
魔术窗口513是用于生成180度图像的指示符--即,被认为是在使用附接到数码相机100上的双透镜单元进行图像拍摄时对用户特别有用的特殊指示符。因此,在附接单透镜单元时不显示图5F中所示的显示模式。由于魔术窗口513在固定位置处显示,因此在用户查看魔术窗口513的区域之后,在后续摄像操作中不需要持续显示魔术窗口513。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变焦框511和对焦导引512叠加在LV图像500R和500L中的一者上。魔术窗口513叠加在LV图像500R和500L的各个图像上。变焦框511指示要放大的位置,因此期望单独显示。相反,对焦导引512可以在两个LV图像中的每一者上而不是其中一者上显示。
接下来,将描述在触摸面板70a上进行触下操作的情况下的处理。数码相机100的系统控制单元50在图像显示期间响应于在触摸面板70a上进行的触下操作,在图像中显示与对焦控制有关的项目和指示变焦区域的项目。在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而是传统的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在对应于触下的位置处显示指示合焦程度的对焦导引或指示AF目标区域的AF框。在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响应于触下操作,在显示左图像的区域和显示右图像的区域中的任意一个区域的中心处显示指示合焦程度的对焦导引(返回中心)。系统控制单元50还在对应于触下的位置处显示指示变焦区域的变焦框。在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在不包括左图像和右图像两者的位置处显示变焦框。
在步骤S410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在触摸面板70a上进行触下操作。在进行触下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410中为“是”),系统控制单元50存储指示按下操作的位置(触摸位置)的坐标(xt,yt),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411。在不进行触下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410中为“否”),处理进入图6A的步骤S601。
在步骤S411中,与步骤S404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经由通信端子6和10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否是双透镜单元。在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41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12。在附接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41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421。
在步骤S412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在步骤S410中对触摸面板70a进行的触下操作的触摸位置(触下位置)是否落入双透镜图像的右侧区域(区域701R)内。图7A和图7B是图示显示双透镜图像的显示示例的示意图。在触摸位置落入右侧区域(区域701R)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41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13。在触摸位置落入左侧区域(区域701L)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412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417。线705是分别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和左眼光学系统301L拍摄的LV图像(LV 700R与LV 700L)之间的边界线。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线705是将摄像单元22划分为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两个区域的中线。
在步骤S41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右侧区域的中心处显示对焦导引(将显示位置返回到中心)。在对焦导引已叠加在左侧区域或右侧区域中的LV图像上的情况下,将对焦导引移动到右侧区域的中心(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拍摄并在右侧区域中显示的LV图像的中心)。这里,图5F中的对焦导引512为显示示例。对焦导引包括指示焦点检测区域的框和使用标记的各显示位置之间的关系指示焦点检测区域中的合焦程度的多个标记。基于标记的显示位置之间的关系,用户可视觉观察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位置处的被摄体是否合焦,被摄体失焦多少以及当被摄体失焦时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被摄体向前或向后哪一侧失焦。对焦导引的显示模式不限于上述配置。例如,对焦导引可以使用颜色来指示合焦的程度。
在步骤S414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在步骤S410中对触摸面板70a进行的触下操作的触摸位置是否在边界附近。具体而言,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触摸位置是否落入图7A和图7B中所示的线705与从线705向右预定距离处的线之间的区域内。在触摸位置落入所述区域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414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15。在触摸位置未落入所述区域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41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416。这里,预定距离是变焦框横向长度的一半。预定距离可自由设置。触摸面板70a上的位置由xy坐标系表示。将由坐标Rmin表示从线705向右预定距离处的线的x坐标。换言之,在变焦框的中心坐标的x分量是坐标Rmin的情况下,变焦框的左侧与线705接触(重叠)。在变焦框的中心坐标的x分量小于坐标Rmin--即,落入区域702R内的情况下,变焦框跨越左侧区域与右侧区域之间的边界。
在步骤S415中,系统控制单元50使变焦框的中心位于坐标(Rmin,yt)处来显示变焦框。通过这样的控制,即使在用户在线705附近进行触下操作的情况下,变焦框也以不跨越线705且仅包括右侧区域中的图像的状态显示。
在步骤S416中,系统控制单元50使变焦框的中心位于触摸位置的坐标(xt,yt)处来显示变焦框。
在步骤S417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左侧区域的中心(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拍摄的、在左侧区域中显示的LV图像的中心)处显示对焦导引。在对焦导引已叠加在LV图像上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将对焦导引移动到左侧区域的中心。
在步骤S418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在步骤S410中对触摸面板70a进行的触下操作的触摸位置是否落入图7A和图7B中所示的线705与从线705向左预定距离处的线之间的区域内。在触摸位置落入所述区域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418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19。在触摸位置未落入所述区域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418中谓“否”),处理进入步骤S420。如步骤S414中所述,预定距离为变焦框横向长度的一半。预定距离可由用户自由设置。这里,将由坐标Lmax表示从线705向左预定距离处的线的x坐标。换言之,在变焦框的中心坐标的x分量为坐标Lmax的情况下,变焦框的右侧与线705接触(重叠)。在变焦框的中心坐标的x分量大于坐标Lmax--即,落入区域702L内的情况下,变焦框跨越左侧区域与右侧区域之间的边界。
在步骤S419中,系统控制单元50使变焦框的中心位于坐标(Lmax,yt)处来显示变焦框。
在步骤S420中,系统控制单元50使变焦框的中心位于触摸位置的坐标(x,yt)处来显示变焦框。
通过上述控制,即使在用户通过对包括线705附近的区域进行触摸操作来指定变焦框的位置的情况下,也会防止对焦框在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两个区域上显示。如果对焦框在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两个区域上显示并且用户进行变焦操作(按下变焦按钮78),如下所述,左LV图像与右LV图像之间的边界被放大,这可能会混淆用户。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防止对焦框在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两个区域上显示。
接下来,将描述在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透镜不是双透镜单元(而是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响应于触下操作而进行的控制。
在步骤S421中,系统控制单元50参考非易失性存储器56,并且确定对焦模式设置为AF模式还是手动对焦(MF)模式。在对焦模式设置为M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42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422。在对焦模式设置为A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42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23。在对焦模式是MF模式并且对焦导引显示设置为“ON”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显示对焦导引用以辅助通过MF操作的对焦。
在步骤S422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对焦导引移动到在步骤S410中由用户指定的触摸位置。
在步骤S42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步骤S410中由用户指定的触摸位置处显示指示合焦位置的AF框。
在步骤S424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步骤S410中进行的触下操作的触摸位置处显示变焦框。
换言之,在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而是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下,无论对焦模式的设置如何,均在用户的触摸位置处显示变焦框和对焦导引。变焦框以与AF框和对焦导引指示的对焦检测区域相关联的方式显示。相反,在附接了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变焦框的显示位置不与对焦导引指示的对焦检测区域相关联。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附接了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对焦导引的显示位置固定到左LV图像或右LV图像的显示区域的中心。如果对焦导引的显示位置和变焦框的显示位置彼此同步移动,则变焦区域被限制在LV图像的中心区域,这导致可用性差。此外,在附接了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两个LV图像。因此,每个LV图像的尺寸小于或等于附接单个透镜单元时的LV图像的尺寸的一半。因此,与安装单透镜单元的情况相比,用户可能放大LV图像并且更详细地检查LV图像的次数更多。因此,变焦框(即,LV图像的变焦区域)不与对焦导引相关联,以便用户可自由地检查期望的位置。
对焦导引可以被配置为不固定到中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附接了双透镜单元时,对焦导引和变焦框也不会彼此同步移动。使用对焦导引微调焦点的用户可能还想要放大焦点位置以外的位置以观察更多细节。例如,在用户想要放大前述魔法窗口的内部区域或靠近以圆形鱼眼显示的LV图像的周边的区域并观察放大区域的情况下,不关联对焦导引的位置与变焦框的位置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可操作性。
图6A和图6B是关于在操作能够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发出方向指令的操作部件的情况下,数码相机100的显示控制的控制流程图。
数码相机100的系统控制单元50在显示双透镜图像和项目期间,响应于方向指令在双透镜图像中移动诸如变焦框的项目的位置(指定项目的位置)。在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而是传统的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方向指令,移动对焦导引或AF框以及变焦框。
在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方向指令移动变焦框。这里,系统控制单元50不移动对焦导引。此外,变焦框以不包括左图像和右图像两者的方式在显示单元28的右侧区域中显示。响应于将在边界附近显示的变焦框向左移动的指令,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的显示位置移动到左侧区域。变焦框以不包括左图像和右图像两者的方式在显示单元28的左侧区域中显示。响应于将在边界附近显示的变焦框向右移动的指令,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的显示位置移动到右侧区域。
在步骤S601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使用多控制器(MC)82或操作单元70的方向键74发出了方向指令。在发出了方向指令的情况下(在步骤S601中为“是”)中,处理进入步骤S602。在未发出方向指令的情况下(在步骤S60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617。
在步骤S602中,与步骤S411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获得经由通信端子6和10附接的透镜单元的类型,并且确定透镜单元是否是双透镜单元。在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60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07。在附接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602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603。
在步骤S603中,与步骤S421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数码相机100的当前设置对焦模式是AF模式还是MF模式。在当前对焦模式是A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603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04。在当前对焦模式是M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603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605。在当前设置的对焦模式是MF模式并且用于辅助MF对焦的对焦导引显示设置为“ON”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将对焦导引叠加到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上。
在步骤S604中,系统控制单元50沿在步骤S601中指示的方向移动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AF框。
在步骤S605中,系统控制单元50沿在步骤S601中指示的方向移动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对焦导引。在该过程中移动整个对焦导引时,可以移动指示焦点检测区域的框来代替移动整个对焦导引。在通过用户设置将对焦导引显示设置设为“OFF”的情况下,跳过该步骤S605。
在步骤S606中,系统控制单元50与AF框或指示在步骤S604或S605中移动的对焦导引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框的位置同步地移动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变焦框。
在步骤S607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使用MC 82或方向键74发出并在步骤S601中确定的方向指令是否是向右。在方向指令是向右的情况下(在步骤S607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08。如果不是(在步骤S607中为“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611。
在步骤S608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在步骤S601中发出方向指令之前变焦框的中心的x坐标是否是坐标Lmax。在中心的x坐标是坐标Lmax的情况下(在步骤S608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09。在中心的x坐标不是坐标Lmax的情况下(在步骤S608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610。如果在发出方向指令之前变焦框的中心的x坐标是Lmax,则变焦框的右侧在方向指令输入之前与线705接触。
在步骤S609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移动到对焦框的中心为坐标(Rmin,方向指令之前的y坐标)的位置。换言之,在左侧区域中显示变焦框使得变焦框的右侧与线705接触以及输入将变焦框进一步向右移动的指令的情况下,将变焦框移动到右侧区域。这种控制防止变焦框在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两个区域上显示。
在该步骤中,由于步骤S602的确定为“是”,因此将双透镜单元附接到数码相机100。因此,两个LV图像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并在显示单元28的相应左半部和右半部中显示。在移动变焦框的情况下,如果变焦框的显示位置被控制并允许通过跨越图7A和图7B中所示的线705来包括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两个区域,则当用户发出变焦指令时,显示包括左LV图像和右LV图像两者的放大图像,这可能使用户混淆。因此,在移动变焦框的情况下,并且在变焦框的左侧或右侧到达由线705指示的左侧区域与右侧区域之间的边界的情况下,整个变焦框在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中的一者中显示,以便变焦框不越过线705(不包括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两个区域)。
在步骤S610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的显示位置向右移动。这里,显示位置响应于一个方向指令移动的移动量是显示单元28的一个像素。在变焦框的右侧到达区域701R的右侧(显示单元28的右端)并且发出向右的移动指令(方向指令)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不移动变焦框。
在步骤S611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使用MC 82或方向键74发出并在步骤S601中确定的方向指令是否是向左。在方向指令是向左的情况下(在步骤S61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12。如果不是(在步骤S611中为“否”),则处理进入S615。
在步骤S612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在步骤S601中发出方向指令之前变焦框的中心的x坐标是否是坐标Rmin。在中心的x坐标是坐标Rmin的情况下(在步骤S61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13。在中心的x坐标不是坐标Rmin的情况下(在步骤S61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614。在发出方向指令之前变焦框的中心的x坐标是坐标Rmin的情况下,变焦框的左侧在输入方向指令之前与线705接触。
在步骤S61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移动到变焦框的中心为坐标(Lmax,方向指令之前的y坐标)的位置。换言之,在右侧区域中显示变焦框使得变焦框的左侧与线705接触的情况下,响应于将变焦框进一步向左移动的指令的输入,将变焦框移动到左侧区域。这种控制防止变焦框显示在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两个区域上显示。
在步骤S614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的显示位置向左移动。这里,显示位置响应于一个方向指令移动的移动量是显示单元28的一个像素。在变焦框的左侧到达区域701L的左侧(显示单元28的左端)并且发出向左的移动指令的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不移动变焦框。
在步骤S615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使用MC 82或方向键74发出并在步骤S601中确定的方向指令是否是向上或向下。在方向指令是向上或向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615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16。在方向指令不是向上也不是向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615中为“否”),处理进入S617。
在步骤S616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指示的垂直方向上移动变焦框的显示位置。这里,显示位置响应于一个方向指令移动的移动量是显示单元28的一个像素。
在步骤S602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将双透镜单元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情况下,响应于移动指令(方向指令)移动变焦框,但不将对焦导引从其当前显示的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基于在步骤S609、S610、S613、S614和S616中的方向指令进行的移动仅是变焦框的移动,而对焦导引保持位置不变(固定到显示对焦导引的区域中的LV图像的中心)。
已描述了在使用MC 82或方向键74输入方向指令的情况下对诸如变焦框和对焦导引的项目的移动控制的处理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在进行用于将诸如变焦框和对焦导引的项目的显示位置恢复到它们预定位置的操作的情况下的控制。系统控制单元50响应于预定操作(按下MC 82或设置按钮75)在预定位置处显示诸如变焦框和对焦导引的项目。在正在显示双透镜图像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响应于预定操作,在预定操作之前在显示项目的右侧区域或左侧区域的中央显示项目。另一方面,在未显示双透镜图像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响应于预定操作在画面中央显示项目。因此,可基于显示图像是否是双透镜图像的确定,适当控制项目的显示位置。
在步骤S617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按下MC 82的中心(替代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移动操作)或按下设置按钮75。在按下MC 82的中心或设置按钮75的情况下(在步骤S617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18。在没有按下MC 82的中心也没有按下设置按钮75的情况下(在步骤S617中为“否”),处理进入图8A的步骤S801。可将该步骤中按下MC 82的中心或设置按钮75确定为将当前显示的变焦框移动到显示变焦框的区域中的LV图像的中心(中心返回)的中心移动指令。
在步骤S618中,与步骤S411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获得经由通信端子6和10附接的透镜单元的类型,并且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否是双透镜单元。在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618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23。在附接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618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619。
在步骤S619中,与步骤S421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数码相机100的当前对焦模式设置为AF模式还是MF模式。在当前对焦模式设置为A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619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20。在当前对焦模式设置为M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619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621。
在步骤S620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AF框移动到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的中心。
在步骤S621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对焦导引移动到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的中心。
在步骤S622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与AF框的位置或对焦导引的焦点检测区域同步地移动到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的中心。
在步骤S623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在右侧区域中的LV图像上显示变焦框。换言之,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在图7B中所示的区域701R中显示变焦框。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在区域701R中显示变焦框的情况下(在步骤S623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625。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不在区域701R中显示变焦框的情况下(在步骤S623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624。
在步骤S624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的显示位置移动到在左侧区域中显示的LV图像的中心。具体而言,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移动到在图7B中所示的区域701L中显示的LV图像的中心。
在步骤S625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的显示位置移动到在右侧区域中显示的LV图像的中心。具体而言,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框移动到在图7B中所示的区域701R中显示的LV图像的中心。
已经描述了在进行用于将诸如变焦框和对焦导引的项目的显示位置恢复到其预定位置的操作的情况下的控制的处理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当按下变焦按钮78时要进行的变焦处理和变焦倍率变更处理。
图8A和图8B是关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放大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的操作和摄像操作的控制流程图。将参照图9A至图9F描述执行图8A和图8B的控制流程图时显示单元28的显示示例。在描述了图8A和图8B的控制流程图之后,将在下面描述图9A到图9F中所示的显示示例的细节。
在步骤S801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按下了变焦按钮78。在按下了变焦按钮78的情况下(在步骤S80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02。在未按下变焦按钮78的情况下(在步骤S80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19。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对变焦按钮78进行的按下操作来发出变焦指令,所述变焦按钮78是被配置为可以被按下的物理部件。但是,也可以通过在触摸面板70a上进行的捏大操作来发出变焦指令,并且可以通过在触摸面板70a上进行的捏小操作来取消放大显示。
在步骤S802中,与步骤S411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获得经由通信端子6和10附接的透镜单元的类型,并且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否是双透镜单元。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80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03。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802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12。
在步骤S80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显示变焦框的位置处的LV图像放大到6倍,并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放大LV图像。预先设置变焦处理执行之前显示的变焦框的尺寸,以便当以6倍的变焦倍率进行变焦处理时,在显示单元28上整个显示放大图像。基于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未被放大的状态(x1变焦),确定该处理中6倍的变焦倍率。图9C和图9D图示了该处理中的放大显示示例。
在步骤S804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进行了移动变焦位置(放大区域)的操作。在进行了移动变焦位置的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804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05。在未进行移动变焦位置的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80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06。如参照图6A和图6B的控制流程图所述,通过使用82或方向键74发出的方向指令,来进行移动变焦位置的操作。操作也可以通过对触摸面板70a进行的操作来进行。
在步骤S805中,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步骤S804中移动变焦位置的操作,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的左右两个显示区域中的当前放大区域内移动变焦位置。换言之,即使在变焦处理的目标区域在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中的任一者中与线705接触并且进行使变焦框的中心更靠近线705的移动操作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仍确定移动操作无效并且不移动变焦位置。
如步骤S607至S614中所述,由于在LV图像为x1变焦的状态下,用户可视觉观察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变焦框和变焦框的移动,因此即使在使变焦框从显示区域移动到另一区域的控制下,用户也不会丢失变焦框的轨迹。相反,当显示放大图像时变焦位置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区域,用户难以直观地了解正在显示放大图像的哪个位置。
以用户想要观察右侧区域中的LV图像的左端(与线705接触的变焦框的左侧)作为示例情况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在用户正在观察右侧区域中的LV图像的左端部分的放大显示的情况下,如果用户无意地进行了移动变焦框的操作并且要放大和显示的部分被切换到左侧区域中的LV图像的右端部分,则用户可能会混淆。因此,在显示放大图像的状态下,在用户发出移动变焦位置的指令并且变焦位置处于LV图像的端部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不横跨左区域和右区域移动变焦位置。
在步骤S806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进行了左右切换操作。在进行了左右切换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806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07。在未进行左右切换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806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08。左右切换操作是指从两个横向布置的图像的左图像和右图像中的一者切换到另一者的操作。具体而言,左右切换操作是指按下具有左右切换功能的按钮(例如,信息按钮(未示出))。
在步骤S807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变焦位置从按下具有左右切换功能的按钮之前设置变焦位置的区域移动到另一区域,并且提供放大显示。在该过程中,变焦位置以如下方式移动:即,使变焦位置在按下具有左右切换功能的按钮之前设置变焦位置的区域中的相对位置在移动到另一区域之后仍保持不变。例如,在右侧区域的LV图像被放大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计算从右侧区域中的LV图像的中心到变焦位置的距离。响应于用户进行的左右切换操作,系统控制单元50将计算出的从LV图像的中心到变焦位置的距离应用到距另一区域(这里,左侧区域)中的LV图像的中心的距离,来确定变焦位置并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放大图像。
在这样的控制下,想要检查在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中显示的两个LV图像的相同位置的用户可通过较少的操作而容易地在左LV图像与右LV图像之间切换。这减少了摄像的检查时间。
在步骤S808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按下了变焦按钮78。
在按下了变焦按钮78的情况下(在步骤S808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09。在未按下变焦按钮78的情况下(在步骤S808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04。
在步骤S809中,系统控制部50参考系统存储器52,并且确定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的放大倍率是否为15倍。在变焦倍率为15倍的情况下(在步骤S809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10。在变焦倍率不是15倍的情况下(在步骤S809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11。
在步骤S810中,系统控制单元50取消LV图像的放大状态,并且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未放大的(x1变焦)LV图像。图9A和图9B图示了这里的显示示例。
在步骤S811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叠加在LV图像上的变焦框的显示位置处的LV图像放大到15倍的变焦倍率,并且显示放大图像。基于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未被放大的状态(x1变焦),确定该处理中的15倍的变焦倍率。图9E和图9F图示了这里的显示示例。
在步骤S812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叠加在LV图像上的变焦框的显示位置处的LV图像放大到6倍的变焦倍率,并且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放大图像。基于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未被放大的状态(x1变焦),确定该处理中的6倍的变焦倍率。
在步骤S813中,与步骤S804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进行了移动变焦位置的操作。在进行了移动变焦位置的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813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14。在未进行移动变焦位置的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813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15。
在步骤S814中,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移动变焦位置的操作,在LV图像的显示区域内移动变焦位置。在该步骤中,由于步骤S802的确定为“否”,因此附接到数码相机100的透镜单元是单透镜单元。换言之,由于在显示单元28上仅显示一个LV图像,因此可移动变焦位置而无需考虑如在步骤S805中区域是左还是右的确定。
在步骤S815中,与步骤S808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按下了变焦按钮78。在按下了变焦按钮78的情况下(在步骤S815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16。在未按下变焦按钮78的情况下(在步骤S815中为“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813。
在步骤S816中,系统控制单元50参考系统存储器52,并且确定LV图像的当前变焦倍率是否为15倍。在当前变焦倍率为15倍的情况下(在步骤S816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17。在当前变焦倍率不是15倍的情况下(在步骤S816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18。
在步骤S817中,与步骤S810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取消LV图像的放大状态,并且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未放大的(xl变焦)LV图像。
在步骤S818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叠加在LV图像上的变焦框的显示位置处的LV图像放大到15倍的变焦倍率,并且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放大图像。基于在显示部28上显示的LV图像未被放大的状态(x1变焦),确定该处理中15倍的变焦倍率。
在步骤S819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第一快门开关62是否接通。在第一快门开关62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S819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20。在第一快门开关62未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S819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29。第一快门开关62接通是指如上所述快门按钮61被半按的状态。换言之,可确定用户将要进行图像拍摄。
在步骤S820中,与步骤S411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获得经由通信端子6和10附接的透镜单元的类型,并且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否是双透镜单元。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820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23。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820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21。
在步骤S821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对焦模式是否设置为AF模式。在对焦模式设置为A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82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22。在对焦模式不设置为AF模式的情况下(对焦模式设置为MF模式)(在步骤S82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23。AF模式和MF模式经由设置菜单画面或通过使用在透镜单元150外部设置的开关来切换。
在步骤S822中,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AF框的位置进行AF处理。
在步骤S823中,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包括AE和AWB处理的其他摄像准备处理。
在步骤S824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第二快门开关64是否接通。在第二快门开关64接通的情况下--即,快门按钮61被完全按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824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25。在第二快门开关64未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S82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28。
在步骤S825中,与步骤S411相似,系统控制单元50获得经由通信端子6和10附接的透镜单元的类型,并且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否是双透镜单元。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825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26。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附接的透镜单元不是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在步骤S825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27。
在步骤S826中,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一系列摄像处理,直到将由双透镜单元拍摄的图像和双透镜信息作为图像文件记录在记录介质200上。
在步骤S827中,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一系列摄像处理,直到将所拍摄的图像和正常(单)透镜信息作为图像文件记录在记录介质200上。
在步骤S828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第一快门开关62是否保持接通。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第一快门开关62保持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S828中为“是”),处理返回到步骤S824。如果未保持接通(在步骤S828中为“否”),则处理进入S829。
在步骤S829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检测到除了前述操作之外的任何操作。在检测到任何其他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829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830。在没有检测到任何其他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829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31。具体而言,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按下了菜单按钮81还是播放按钮79。
在步骤S830中,系统控制单元50开始进行与检测到的操作对应的处理。在按下了菜单按钮81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显示设置用菜单画面。在按下了回放按钮79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显示存储在记录介质200中的图像。
在步骤S831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摄像待机状态是否结束。例如,在摄像待机状态因断电而结束的情况下(在步骤S831中为“是”),图8A和图8B的控制流程图结束。在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摄像待机状态未结束的情况下(在步骤S831中为“否”),处理返回到图4的步骤S401。
将参照图9A至图9F描述当用户发出变焦指令时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
图9A图示了放大倍率为xl(即,没有变焦)并且变焦框903叠加在左侧区域(即,经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拍摄的LV图像(LV 900R))上的显示示例。显示单元28显示经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拍摄的LV 900R和经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拍摄的LV 900L。如上所述,在左侧区域中显示的LV 900R是经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拍摄的LV图像,而在右侧区域中显示的LV900L是经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拍摄的LV图像。
显示项目901和902经显示以通知用户横向反转。显示项目901显示“R”,指示右。显示项目902显示“L”,指示左。在图9A中所示的状态下按下变焦按钮78一次的情况下,状态转变为图9C中所示的状态。在按下左右切换按钮(未示出)一次的情况下,状态转变为图9B中所示的状态,其中叠加在LV 900R上的变焦框903移动到LV 900L中与变焦框904比较相似的位置。
图9B图示了变焦倍率为xl(即,没有变焦)并且变焦框904叠加在右侧区域(即,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拍摄的LV图像(LV 900L))上的显示示例。在图9B中,变焦框904叠加在LV900L上。在图9B中所示的状态下按下变焦按钮78一次的情况下,状态转变为图9D中所示的状态。在按下左右切换按钮一次的情况下,状态转变到图9A中所示的状态,其中叠加在LV900L上的变焦框904移动到LV 900R中与变焦框903比较相似的位置。
图9C图示了将LV 900R放大到6倍变焦倍率的显示示例。指示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放大图像是由哪个光学系统拍摄的显示项目901叠加在作为放大LV图像的LV 910R上。另外,变焦框913叠加在6倍放大的图像上。
图9D图示了将LV 900L放大到6倍变焦倍率的显示示例。指示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放大图像是由哪个光学系统拍摄的显示项目902叠加在作为放大LV图像的LV 910L上。另外,变焦框914叠加在6倍放大的图像上。
图9E图示了将LV 900R放大到15倍变焦倍率并且显示为LV 920R的显示示例。
指示由右眼光学系统301R拍摄的LV图像的显示项901叠加在作为15放大倍的图像的LV 920R上并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
图9F图示了将LV 900L放大到15倍变焦倍率并显示为LV 920L的显示示例。
指示由左眼光学系统301L拍摄的LV图像的显示项902叠加在作为15放大倍的图像的LV 920L上并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
换言之,图9A和图9B图示了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变焦倍率为x1(即,没有变焦)的情况的LV图像,图9C和图9D图示了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变焦倍率为x6的情况的LV图像,并且图9E和图9F图示了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变焦倍率为x15的情况的LV图像。
每次按下变焦按钮78时,按照x1、x6、x15和x1的顺序变更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LV图像的变焦倍率。在按下左右切换按钮并且变焦倍率为x1的情况下,切换显示区域使得变焦框叠加在另一LV图像上。具体而言,在变焦框叠加在左侧区域中显示的LV 900R上的情况下,切换显示区域使得变焦框叠加在右侧区域中显示的LV 900L上。在变焦倍率不同于x1的情况下,将变焦位置切换到另一LV图像区域中比较相似的位置处。这里,变焦倍率保持不变。
在以上描述中,通过使用具有专用功能的操作按钮来进行用于发出切换显示模式的指令、移动变焦框或变焦位置的指令以及变焦指令的操作。另一选择是,可以将功能分配给可自由分配各种功能的一个或多个按钮。
如上所述,当使用包括两个附接的光学系统(双透镜单元)的透镜单元拍摄图像时,防止摄像期间指示LV图像的变焦位置的变焦框在两个LV图像之间的边界上显示。经由两个光学系统拍摄的两个LV图像并排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并且变焦框不在两个LV图像之间的边界上显示或跨越两个LV图像之间的边界移动。这可以防止包括两个LV图像的图像在用户发出变焦指令时被放大并显示,从而可减少用户的混淆。
在两个LV图像以xl变焦(未放大)显示的情况下,响应于在变焦框到达在左侧区域中显示的LV图像的右端的状态下从用户发出的进一步向右的移动指令,移动变焦框以跳过两个LV图像之间的边界。
更具体而言,控制变焦框从左侧区域中的LV图像的右端移动到右图像中的LV图像的左端。这可以防止变焦框指示的区域包括两个LV图像,并且可在两个LV图像之间平滑地移动变焦框。
另一方面,在两个LV图像中的任一个被放大的情况下,即使对到达当前放大图像的边界侧端(左侧区域被放大的情况的右端或右侧区域被放大的情况的左端)的变焦框进一步进行变焦位置的移动指令,变焦框也不沿指示的方向移动。换言之,在用户难以在视觉上观察当前变焦位置的状况下,变焦位置不会移动到区域(LV图像之间的边界)之外。这可以防止意外跨越LV图像之间的边界,并且可减少用户的混淆。
在附接了包括两个光学系统的透镜单元(双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对焦导引和变焦框彼此不同步(非同步)。当与附接了双透镜单元的情况相同显示两个LV图像并且在不放大LV图像的情况下难以观察整个LV图像的细节时,无论对焦位置如何,用户可能都想要放大LV图像并且更详细地检查LV图像。因此,对焦导引和变焦框彼此不同步,从而用户不仅可以放大包括指示焦点检测位置的框的对焦导引的位置,还可以放大期望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附接了普通透镜单元(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下,对焦导引或AF框与变焦框彼此基本同步,从而变焦框的位置也随着对焦导引或自动对焦框的移动而移动。由于在附接了单透镜单元的情况下,与显示两个LV图像时相比,在显示单元28上仅以更大尺寸显示一个LV图像,因此与附接了双透镜单元的情况的LV图像相比,用户可以x1变焦容易地观察LV图像的细节。
由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的前述各种控制可以由单个硬件进行。多个硬件(例如多个处理器或电路)可以共享处理以进行对整个数码相机100的整体控制。
虽然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示例性实施例,并且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化也包括在本发明中。此外,前述示例性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适当地组合。
已经通过使用示例性实施例应用于数码相机100的示例描述了前述示例性实施例。然而,该示例不是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可应用于任何能够显示使用两个光学系统拍摄的图像的电子设备。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可应用于个人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终端、便携式图像查看器、包括显示器的打印机装置、数码相框、音乐播放器、游戏机、电子书阅读器、家用电器、车载装置和医疗设备。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成像装置主体,还适用于经由有线或无线通信与摄像装置(诸如网络摄像机)通信并远程控制摄像装置的电子设备。远程控制摄像装置的装备的示例包括智能手机、平板个人计算机(PC)和台式PC。可通过电子设备基于对控制装置进行的操作或由电子设备进行的处理向摄像装置通知用于各种操作和设置的命令,来远程控制摄像装置。电子设备能够经由有线或无线通信接收由摄像装置拍摄的LV图像并显示所述LV图像。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用户可在显示经由多个光学系统获得的多个LV图像的状态下视觉观察变焦位置。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给予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此类修改和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11)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获得单元,被配置为获得第三图像,其中,经由第一光学系统拍摄的第一图像和经由第二光学系统拍摄的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三图像中并排布置,所述第二图像与所述第一图像具有视差;
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基于用户操作,在所述第三图像中设置要应用预定处理的目标区域;
第一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区域的项目的位置的位置指定;
第二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用于放大所述目标区域的变焦指令;以及
显示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显示单元上显示所述第三图像和所述项目,
其中,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为
使得指示所述目标区域的所述项目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任一者的方式设置所述目标区域,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所述位置指定将所述项目的位置变更为指定位置,以及
在所述用户发出所述变焦指令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项目指示的所述目标区域控制对所述第三图像的放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触摸检测单元,被配置为检测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表面上进行的触摸操作,
其中,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在对所述触摸检测单元进行的所述触摸操作的触摸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边界的预定区域内的情况下,以所述目标区域包括所述触摸位置所在的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一者和所述边界的方式控制所述目标区域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预定区域为横向尺寸为所述项目的横向尺寸的一半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显示所述第三图像并且所述项目的一侧接触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边界的状态下,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在由所述项目指示的目标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两者的位置上进行所述项目的位置指定的情况下,不将所述项目设置在由所述项目指示的所述目标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两者的位置处,而是进行控制以将所述项目的位置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在进行所述位置指定之前设置有所述项目的一个图像变更到另一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左右切换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项目所指示的所述目标区域从所述第一图像切换到所述第二图像,
其中,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用户发出用于所述左右切换单元的指令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区域从所述第一图像中的位置切换到所述第二图像中的相互对应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三图像被放大并且所述项目的一侧接触所述第一图像与所述第二图像之间的边界的状态下,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在由所述项目指示的所述目标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两者的位置上进行所述位置指定的情况下,不将所述项目设置在由所述项目指示的所述目标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两者的位置处,而是进行控制以不将所述项目的位置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在进行所述位置指定之前设置有所述项目的一个图像变更到另一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摄像单元,所述摄像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在一个摄像表面上形成经由所述第一光学系统输入的光学图像和经由所述第二光学系统输入的光学图像来拍摄所述第三图像,
其中,所述第一图像为与经由所述第一光学系统输入的所述光学图像对应的图像,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图像为与经由所述第二光学系统输入的所述光学图像对应的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变焦指令,将所述目标区域的变焦倍率设置为不变焦、6倍变焦和15倍变焦中的至少一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中心返回指令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将所述项目返回到实时取景图像的中心的中心返回指令,
其中,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中心返回指令,进行控制以将所述项目的位置变更到上面显示所述项目的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一者的中心。
10.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得步骤,获得第三图像,其中,经由第一光学系统拍摄的第一图像和经由第二光学系统拍摄的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三图像中并排布置,所述第二图像与所述第一图像具有视差;
设置步骤,基于用户操作,在所述第三图像中设置要应用预定处理的目标区域;
第一接收步骤,接收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区域的项目的位置的位置指定;
第二接收步骤,接收用于放大所述目标区域的变焦指令;以及
显示控制步骤,在显示单元上显示所述第三图像和所述项目,
其中,以使得指示所述目标区域的所述项目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任一者的方式设置所述目标区域,
其中,基于用户进行的所述位置指定,将所述项目的位置变更为指定位置,并且
其中,在所述用户发出所述变焦指令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项目指示的所述目标区域控制对所述第三图像的放大。
11.一种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存储用于使电子设备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的程序。
CN202210570435.4A 2021-05-31 2022-05-24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Pending CN1154844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1344A JP2022183843A (ja) 2021-05-31 2021-05-31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21-091344 2021-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4401A true CN115484401A (zh) 2022-12-16

Family

ID=81851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0435.4A Pending CN115484401A (zh) 2021-05-31 2022-05-24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9977B2 (zh)
EP (1) EP4099681A1 (zh)
JP (1) JP2022183843A (zh)
CN (1) CN11548440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83843A (ja) * 2021-05-31 2022-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7897B2 (ja) * 2003-02-27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JP2005045328A (ja) * 2003-07-22 2005-02-17 Sharp Corp 3次元画像撮像装置
JP5676608B2 (ja) * 2010-06-29 2015-02-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立体撮影装置、および指示判定方法
JP5936404B2 (ja) 2012-03-23 2016-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642420B2 (ja) * 2014-02-26 2020-02-05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JP6765956B2 (ja) * 2016-12-27 2020-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000050B2 (ja) 2017-06-29 2022-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TWI704408B (zh) * 2018-08-22 2020-09-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JP2022183843A (ja) * 2021-05-31 2022-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83843A (ja) 2022-12-13
US20220385828A1 (en) 2022-12-01
EP4099681A1 (en) 2022-12-07
US11949977B2 (en)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77329B (zh)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9218608B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WO2018021165A4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EP4099681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3364945A (zh) 电子装置、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661941B (zh) 电子设备
CN112040095B (zh) 电子装置、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US20240020073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2021092958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US20230281768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US20220385877A1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storage medium
JP2022183844A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15250330A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US20230209177A1 (en) Imaging apparatus
US20240073511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20398688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206930B (zh) 显示控制设备、其控制方法及记录介质
US11438512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230412931A1 (en) Display control device,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US20220385829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20385883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2023181634A (ja)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23117615A (ja)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21158559A (ja) 電子機器、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3102947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