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1559A - 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81559A
CN115481559A CN202211046454.3A CN202211046454A CN115481559A CN 115481559 A CN115481559 A CN 115481559A CN 202211046454 A CN202211046454 A CN 202211046454A CN 115481559 A CN115481559 A CN 115481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ggregate
area
vertex
designated area
asphalt mix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464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强
周天澍
马占国
朱存贞
朱自维
韩东东
刘焕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to CN20221104645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815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81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15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5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particle-based method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CCOMPUTATIONAL CHEMISTRY; CHEM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G16C60/00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i.e.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or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their design, synthesis, processing, characterisation or util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具体为:步骤1:在Matlab中设置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部投放集料;步骤2:将集料轮廓信息导入PFC2D中,建立与集料轮廓对应的多边形墙体;步骤3:在PFC2D中构建与步骤1相同的指定区域,作为指定区域墙体;将步骤2中多边形墙体设置在指定区域墙体内;然后在指定区域墙体内生成圆形颗粒,布置满整个指定区域墙体;步骤4:模拟由多边形墙体构成的集料,将位于所有多边形墙体之外的圆形小颗粒识别为沥青砂浆颗粒;步骤5:建立空隙率为vv的二维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本发明能够有效避免生成畸形的集料,提高沥青混合料离散元建模效率。

Description

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离散元法是道路工程领域展开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分析常用的一种数值模拟技术,而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的合理建模是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模拟成功的重要基础。与三维沥青混合料模型相比,二维模型在计算效率上具有巨大优势。现有的二维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建模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沥青混合料截面图像,经数字图像处理后导入PFC2D软件中以达到建模的目的。另一类是通过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特征,利用随机重构技术,建立含级配特征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第一类方法仅通过沥青混合料的某个截面无法反映整个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材料组成。虽然第二类方法重构出的模型能够反映矿料级配特征,但现有的集料相交判别方法较为保守,导致在建立集料占比较高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时,耗时较长,甚至建模失败,且易生成不符合实际集料形状的凹多边形。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1、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沥青混合料的组成,在Matlab中设置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部投放集料;根据所有投放集料的大小设置N个档位,每个档位对应一个粒径范围;将所有的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依次编号;
步骤2:将步骤1生成的集料轮廓信息导入PFC2D中,并以每个集料轮廓信息为基础建立与集料对应的多边形墙体;
步骤3:在PFC2D中构建与步骤1相同的指定区域,作为指定区域墙体;按照步骤1中集料在指定区域内的位置,将步骤2中对应的多边形墙体设置在指定区域墙体内;然后在指定区域墙体内生成半径相同的圆形颗粒,布置满整个指定区域墙体;
步骤4:基于多边形墙体内的圆形颗粒,创建Clump来模拟由多边形墙体构成的集料,并将位于所有多边形墙体之外的圆形小颗粒识别为沥青砂浆颗粒;
步骤5:根据空隙相的构建方法,删除一定数量的沥青砂浆颗粒,形成沥青混合料空隙单元,建立空隙率为vv的二维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在指定区域内部投放集料的方法具体为:
步骤1.1:在Matlab中预设n个邻接区域,该n个邻接区域均与指定区域相领接,且该n个邻接区域够将指定区域包围;将该n个邻接区域的并集,记为poly3;
步骤1.2:在指定区域内随机生成一个集料的质心坐标(center.x,center.y),并随机确定该集料的顶点数量M,其中M1≤M≤M2,M1为顶点数量的下限值,M2为顶点数量的上限值;
步骤1.3:按下列公式生成第i个顶点极半径与极轴间的夹角θi
θi=b+a
其中,i=1,2,…,M;a=θi-1,a的初始值为0;b表示第i个顶点与第i-1个顶点的极半径间的夹角,b的表达式如下所述: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21
其中,λ为位于0至1之间的随机数;δ为角度的波动值,δ小于等于1;
步骤1.4:根据目前已经生成的区域的面积areacum,确定步骤1.2中需要生成的集料为第j档集料,第j档集料对应的粒径大小为[dj,dj+1],dj表示j档集料对应的粒径的下限值,dj+1表示j档集料对应粒径的上限值;并生成位于0至1之间的随机数η,按照如下公式计算需要生成的集料的每个顶点的极半径:
若η大于等于0.5,则第i个顶点的极半径ri为: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22
若η小于0.5,则第i个顶点的极半径ri为: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31
步骤1.5: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步骤1.2中需要生成的集料的每个顶点的横坐标xi和纵坐标yi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32
步骤1.6:对生成的集料顶点坐标向量进行凸优化,记凸优化后该集料所占区域为poly2;
步骤1.7:判断poly2和poly3之间是否存在交集,若是则转步骤1.2,重新生成区域poly2;否则将新生成的集料的面积记为area,并转步骤1.8:
步骤1.8:更新poly3:将poly2与poly3的并集作为新的poly3;更新areacum:将目前已经生成的区域的面积areacum与步骤1.7中面积area的之和作为更新后的区域面积areacum;
步骤1.9:判断更新后的areacum是否达到Ssum;Ssum为需要生成的所有集料构成的总面积,若是,则停止循环,否则转步骤1.2。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4中根据目前已经生成的区域的面积areacum,确定需要生成的集料为第j档集料具体为:
若areacum≤SS1,则生成的集料为第1档集料;其中SS1为投放的集料中所有的第1档集料构成的面积;
若SS1≤areacum≤SS1+SS2,则生成的集料为第2档集料;SS2为投放的集料中所有的第2档集料构成的面积;
若SS1+SS2+…SSp≤areacum≤SS1+SS2+…SSp+SSp+1,则生成的集料为第p+1档集料;3≤p≤N-1;SSp为投放的集料中所有的第p档集料构成的面积;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每一档集料中所有的集料构成的面积SSt
SSt=S·m·nt
其中,t=1,2,…,N;S为指定区域的面积,m为所有集料占沥青混合料试件的体积比;nt表示第t档集料与所有集料之间的质量比;m和n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41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42
其中,Vag表示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中集料所占体积;Vz表示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所占体积;nN+1N+1表示集料粒径为第N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上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ntt表示集料粒径为第t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下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nt+1t+1表示集料粒径为第t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上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n11表示集料粒径为第1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上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Vag和Vz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43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44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45
其中,ratio为沥青含量;ρ集料为集料表观密度;Vas为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中沥青所占体积,vv为预设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6中对生成的集料顶点坐标向量进行凸优化具体为:
步骤A:将生成的集料顶点坐标放置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其中,将y轴最小值的顶点作为起始点,记为P0,并认为该点属于经凸优化后的集料顶点;
步骤B:将剩余的M-1个顶点作为末端,将P0连接M-1个末端;统计M-1个连线与x轴正向的逆时针夹角;将该夹角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M-1个顶点按照对应的夹角顺序排列,得到按顺序排列的顶点P1~PM
步骤C:将P0与P1连接成P0-P1的线段;
步骤D:将上一个顶点与当前顶点Pc连接成线段;c=2,3,4…,M;
步骤E:判断当前所有线段构成的轮廓中,每个顶点是否都为凸出的顶点,如果是则保留顶点Pc并转步骤F;否则转步骤E;
步骤E:删除上一个顶点以及与上一个顶点相关的线段,将上上一个顶点作为上一个顶点,并转步骤D;
步骤F;判断所有顶点是否遍历完毕,若是则停止循环;否则转步骤D。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具体为:根据所需生成的空隙面积以及单个圆形颗粒所占面积,计算出所需删除的圆形颗粒数量,接着,随机删除沥青砂浆相中相应的圆形颗粒数量,完成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相的构建;所述所需生成的空隙面积的表达式SSV如下所示:
SSV=S·vv
其中,S为指定区域的面积,vv为预设的孔隙率。
进一步的,设置8个档位,第一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26.5,31.5];第二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9,26.5],第三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6,19];第四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3.2,16;第五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9.5,13.2];第六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4.75,9.5];第七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2.36,4.75];第八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18,2.36];单位均为mm。
有益效果:基于本发明中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集料占比较高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的快速、精确建模,同时,对集料进行凸优化,能够有效避免生成畸形的集料,提高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离散元模拟的准确性,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AC-13沥青混合料级配曲线;
图3为基于Matlab算法AC13沥青混合料集料生成示意图;
图4为集料凸优化方法示意图;
图5为基于集料轮廓信息生成的多边形集料墙体示意图;
图6为PFC2D中均布的圆形小球颗粒示意图;
图7为PFC2D模型中AC13集料生成示意图;
图8为PFC2D模型中带有空隙的AC13沥青混合料试件生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沥青混合料的组成,在Matlab中设置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部投放集料;根据所有投放集料的大小设置N个档位,每个档位对应一个粒径范围;将所有的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依次编号;本实施例中设置指定区域为半径为50mm的圆形区域,本实施例中的采用的AC-13的矿料级配曲线如图2所示。
所述在圆形区域内投放集料,具体流程为:
步骤①:确定要生成的AC-13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其中,矿料级配中部分筛孔的通过率如下表所示;
粒径/mm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通过率/% 100 100 100 100 95 79.7 49.8 37.6 26.4
按照上述表格,本实施例中设置8个档位,第一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26.5,31.5];第二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9,26.5],第三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6,19];第四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3.2,16];第五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9.5,13.2];第六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4.75,9.5];第七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2.36,4.75];第八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18,2.36];单位均为mm。
步骤②:分别利用下列公式计算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中集料、沥青的体积以及混合料试件的体积: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61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62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63
式中:ratio—沥青含量;ρ集料—集料表观密度;Vag—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中集料所占体积;ρ沥青—沥青密度;Vas—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中沥青所占体积;vv—空隙率;Vz—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所占体积。
本实施例中,ratio=4.85%;ρ集料=2640kg/m3;ρ沥青=1100kg/m3;vv=4%。
步骤③: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粒径大于等于1.18mm的集料所占体积比,以及各档集料占总集料的质量比: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71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72
式中:m—大于等于1.18mm的集料占据沥青混合料试件的体积比;nt—第t档集料与所有集料之间的质量比,nN+1N+1表示集料粒径为第N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上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ntt表示集料粒径为第t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下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nt+1t+1表示集料粒径为第t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上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n11表示集料粒径为第1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上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Vag和Vz的表达式如下所示;本实施例中共有N=8个档位的集料,nt中的t的取值1~8,表示粒径分别位于26.5-31.5mm,19-26.5mm,16-19mm,13.2-16mm,9.5-13.2mm,4.75-9.5mm,2.36-4.75mm以及1.18-2.36mm之间的集料占1.18mm以上集料(也就所有集料)质量的百分比。
步骤④:按照下列公式分别计算各档集料所占面积以及空隙所占面积;
SSt=S·m·nt (6)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73
SSV=S·vv (8)
式中:S—指定区域的面积;SSi—第i档集料所占面积;Ssum—需生成的集料总面积;SSV—空隙所占面积。
步骤⑤:在Matlab中预设n个邻接区域,该n个邻接区域均与指定区域相领接,且该n个邻接区域够将指定区域包围;将该n个邻接区域的并集,记为poly3。
步骤⑥:判断所生成集料的累加面积areacum是否已超出Ssum,若未超出,则进入步骤⑦。否则,集料全部生成完毕,循环结束。
步骤⑦:在指定区域内,随机生成一个集料的质心坐标(center.x,center.y),并随机确定该集料的顶点数量M,其中M1≤M≤M2,本实施例中M1=6,M2=10;M1为顶点数量的下限值,M2为顶点数量的上限值。
步骤⑧:遍历该集料所有顶点,按下列公式生成第i个顶点与上一个顶点(即第i-1个顶点)的极半径间的夹角b以及第i个顶点的极半径与极轴间的夹角θi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81
θi=b+a (10)
其中,i=1,2,…,M;a=θi-1,a的初始值为0。
步骤⑨:根据目前已经生成的区域的面积areacum(也即是上一步生成的区域面积),确定步骤1.2中需要生成的集料为第j档集料,第j档集料对应的粒径大小为[dj,dj+1],dj表示j档集料对应的粒径的下限值,dj+1表示j档集料对应粒径的上限值;并生成位于0至1之间的随机数η,按照如下公式计算需要生成的集料的每个顶点的极半径:
若η大于等于0.5,则第i个顶点的极半径为: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82
若η小于0.5,则第i个顶点的极半径为: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83
式中:j—表示第j档集料,j取值1~8;dj—表示第j档集料的下限;dj+1—表示第j档集料的上限。
步骤⑩:判断该集料顶点是否遍历完毕,若未遍历完毕,则进入步骤⑧、否则,进入步骤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84
步骤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85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该集料各顶点坐标: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86
其中,xi为生成的集料的第i个顶点的横坐标,yi为生成的集料的第i个顶点的纵坐标;将生成的所有的顶点坐标组成数组,方便Matlab软件处理。
步骤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91
对生成的集料顶点坐标向量进行凸优化,凸优化的该集料所占区域为poly2。
步骤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92
对集料所占区域poly2与poly3进行逻辑判断,分析两区域是否存在公共区域、若存在公共区域,则认为该集料为相交集料,返回步骤⑥,重新生成区域poly2;若不存在公共区域,则认为该集料不是相交集料,符合集料生成要求,并转步骤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93
步骤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094
取poly2与poly3的并集,记为新的poly3,并按照下列公式完成新生成集料的面积累加;然后进入步骤⑥。
areacum=areacum+area(15)
式中:areacum—已生成集料的累加面积;area—表示新生成的集料面积。公式15的含义为更新生成的总得区域面积areacum:将上一步已经生成的总的区域面积与当前集料生成的区域面积累加后作为,当前生成的区域面积areacum。
本实施例中基于Matlab算法采用AC13沥青混合料集料生成在指定区域内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所述在指定区域投放集料的步骤⑨中,由areacum确定该生成集料粒径范围的具体方法如下:
若areacum≤SS1,则生成的集料为第1档集料;其中SS1为投放的集料中所有第1档集料构成的面积。
若SS1≤areacum≤SS1+SS2,则生成的集料为第2档集料;SS2为投放的集料中所有第2档集料构成的面积。
若SS1+SS2+…SSp≤areacum≤SS1+SS2+…SSp+SSp+1,则生成的集料为第p+1档集料;3≤p≤N-1;SSp为投放的集料中所有第p档集料构成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对应为:
若areacum≤SS1,则该生成集料粒径范围应位于区间[26.5mm,31.5mm];
若SS1≤areacum≤SS1+SS2,则该生成集料粒径范围应位于区间[19mm,26.5mm];
若SS1+SS2≤areacum≤SS1+SS2+SS3,则该生成集料粒径范围应位于区间[16mm,19mm];
若SS1+SS2+SS3≤areacum≤SS1+SS2+SS3+SS4,则该生成集料粒径范围应位于区间[13.2mm,16mm];
若SS1+SS2+SS3+SS4≤areacum≤SS1+SS2+SS3+SS4+SS5,则该生成集料粒径范围应位于区间[9.5mm,13.2mm];
若SS1+SS2+SS3+SS4+SS5≤areacum≤SS1+SS2+SS3+SS4+SS5+SS6,则该生成集料粒径范围应位于区间[4.75mm,9.5mm];
若SS1+SS2+SS3+SS4+SS5+SS6≤areacum≤SS1+SS2+SS3+SS4+SS5+SS6+SS7,则该生成集料粒径范围应位于区间[2.36mm,4.75mm];
若SS1+SS2+SS3+SS4+SS5+SS6+SS7≤areacum≤SS1+SS2+SS3+SS4+SS5+SS6+SS7+SS8,则该生成集料粒径范围应位于区间[1.18mm,2.36mm]。
所述在指定区域投放集料的步骤
Figure BDA0003822566060000101
中,集料凸优化如图4所示,具体流程为:
步骤A:将生成的集料顶点坐标放置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其中,将y轴最小值的顶点作为起始点,记为P0,并认为该点属于经凸优化后的集料顶点。
步骤B:将剩余的M-1个顶点作为末端,将P0连接M-1个末端;统计M-1个连线与x轴正向的逆时针夹角;将该夹角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M-1个顶点按照对应的夹角顺序排列,得到按顺序排列的顶点P1~PM
步骤C:将P0与P1连接成P0-P1的线段。
步骤D:将上一个顶点与当前顶点Pc连接成线段;c=2,3,4…,M;
步骤E:判断当前所有线段构成的轮廓中,每个顶点是否都为凸出的顶点,如果是则保留顶点Pc并转步骤F;否则转步骤E。
步骤E:删除上一个顶点以及与上一个顶点相关的线段,将上上一个顶点作为上一个顶点,并转步骤D。
例如:P4与P3连接后,所有线段(P0-P1,P1-P2,P2-P3,P4-P3)构成的轮廓中每个顶点(P0,P1,P2,P3,P4)都是向外凸出的,此时保留P4
P5与P4连接后,发现所有线段构成的轮廓中顶点P4向内凹,则此时删除顶点P4,删除与P4相关的线段(线段P5-P4以及线段P4-P3);再次连接顶点P5与P3,发现所有线段构成的轮廓中顶点P3向内凹,则此时删除顶点P3,线段P5-P3以及线段P3-P2;再次连接顶点P5与P2,所有线段构成的轮廓中每个顶点都是向外凸出的,此时保留P5
步骤F;判断所有顶点是否遍历完毕,若是则停止循环;否则转步骤D。
本实施例中依次连接P0与栈内点P1、P2、P5、P7、P9以及P11即为该集料经凸优化后的集料。
(2)将步骤1生成的集料轮廓信息导入PFC2D中,并以每个集料轮廓信息为基础建立多边形墙体,如图5所示。并从1开始,给多边形墙体连续编号。
(3)在PFC2D中构建与步骤1相同的指定区域,作为指定区域墙体;按照步骤1中集料在指定区域内的位置,将步骤2中对应的多边形墙体设置在指定区域墙体内;然后在指定区域墙体内生成半径为0.3mm的圆形颗粒(本实施例中按照规则“六边形”的排列方式,生成圆形颗粒),布置满整个指定区域墙体如图6所示。
(4)将位于墙体内的圆形颗粒根据墙体编号进行分组,未被分组的圆形颗粒被识别为沥青砂浆相。接着,利用Clump命令将每个组中的圆形颗粒进行组装,生成若干单个多边形集料,并将位于所有多边形墙体之外的圆形小颗粒识别为沥青砂浆部分,如图7所示。
(5)根据上述计算出的所需生成的空隙面积以及单个圆形颗粒所占面积,计算出所需删除的圆形颗粒数量,接着,随机删除沥青砂浆相中相应的圆形颗粒数量,完成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相的构建,如图8所示。
从图8中可以看出,基于本发明中提出的方法生成的集料含量较大且更符合集料真实形态特征的二维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本发明提出的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二维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建模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Claims (6)

1.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沥青混合料的组成,在Matlab中设置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部投放集料;根据所有投放集料的大小设置N个档位,每个档位对应一个粒径范围;将所有的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依次编号;
步骤2:将步骤1生成的集料轮廓信息导入PFC2D中,并以每个集料轮廓信息为基础建立与集料对应的多边形墙体;
步骤3:在PFC2D中构建与步骤1相同的指定区域,作为指定区域墙体;按照步骤1中集料在指定区域内的位置,将步骤2中对应的多边形墙体设置在指定区域墙体内;然后在指定区域墙体内生成半径相同的圆形颗粒,布置满整个指定区域墙体;
步骤4:基于多边形墙体内的圆形颗粒,创建Clump来模拟由多边形墙体构成的集料,并将位于所有多边形墙体之外的圆形小颗粒识别为沥青砂浆颗粒;
步骤5:根据空隙相的构建方法,删除一定数量的沥青砂浆颗粒,形成沥青混合料空隙单元,建立空隙率为vv的二维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在指定区域内部投放集料的方法具体为:
步骤1.1:在Matlab中预设n个邻接区域,该n个邻接区域均与指定区域相领接,且该n个邻接区域够将指定区域包围;将该n个邻接区域的并集,记为poly3;
步骤1.2:在指定区域内随机生成一个集料的质心坐标(center.x,center.y),并随机确定该集料的顶点数量M,其中M1≤M≤M2,M1为顶点数量的下限值,M2为顶点数量的上限值;
步骤1.3:按下列公式生成第i个顶点极半径与极轴间的夹角θi
θi=b+a
其中,i=1,2,…,M;a=θi-1,a的初始值为0;b表示第i个顶点与第i-1个顶点的极半径间的夹角,b的表达式如下所述:
Figure FDA0003822566050000011
其中,λ为位于0至1之间的随机数;δ为角度的波动值,δ小于等于1;
步骤1.4:根据目前已经生成的区域的面积areacum,确定步骤1.2中需要生成的集料为第j档集料,第j档集料对应的粒径大小为[dj,dj+1],dj表示j档集料对应的粒径的下限值,dj+1表示j档集料对应粒径的上限值;并生成位于0至1之间的随机数η,按照如下公式计算需要生成的集料的每个顶点的极半径:
若η大于等于0.5,则第i个顶点的极半径ri为:
Figure FDA0003822566050000021
若η小于0.5,则第i个顶点的极半径ri为:
Figure FDA0003822566050000022
步骤1.5: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步骤1.2中需要生成的集料的每个顶点的横坐标xi和纵坐标yi
Figure FDA0003822566050000023
步骤1.6:对生成的集料顶点坐标向量进行凸优化,记凸优化后该集料所占区域为poly2;
步骤1.7:判断poly2和poly3之间是否存在交集,若是则转步骤1.2,重新生成区域poly2;否则将新生成的集料的面积记为area,并转步骤1.8:
步骤1.8:更新poly3:将poly2与poly3的并集作为新的poly3;更新areacum:将目前已经生成的区域的面积areacum与步骤1.7中面积area的之和作为更新后的区域面积areacum;
步骤1.9:判断更新后的areacum是否达到Ssum;Ssum为需要生成的所有集料构成的总面积,若是,则停止循环,否则转步骤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4中根据目前已经生成的区域的面积areacum,确定需要生成的集料为第j档集料具体为:
若areacum≤SS1,则生成的集料为第1档集料;其中SS1为投放的集料中所有的第1档集料构成的面积;
若SS1≤areacum≤SS1+SS2,则生成的集料为第2档集料;SS2为投放的集料中所有的第2档集料构成的面积;
若SS1+SS2+…SSp≤areacum≤SS1+SS2+…SSp+SSp+1,则生成的集料为第p+1档集料;3≤p≤N-1;SSp为投放的集料中所有的第p档集料构成的面积;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每一档集料中所有的集料构成的面积SSt
SSt=S·m·nt
其中,t=1,2,…,N;S为指定区域的面积,m为所有集料占沥青混合料试件的体积比;nt表示第t档集料与所有集料之间的质量比;m和n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FDA0003822566050000031
Figure FDA0003822566050000032
其中,Vag表示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中集料所占体积;Vz表示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所占体积;nN+1N+1表示集料粒径为第N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上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ntt表示集料粒径为第t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下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nt+1t+1表示集料粒径为第t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上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n11表示集料粒径为第1档集料对应的粒径范围上限值时,该集料在筛孔的通过率;Vag和Vz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Figure FDA0003822566050000033
Figure FDA0003822566050000034
Figure FDA0003822566050000035
其中,ratio为沥青含量;ρ集料为集料表观密度;Vas为单位质量沥青混合料试件中沥青所占体积,vv为预设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6中对生成的集料顶点坐标向量进行凸优化具体为:
步骤A:将生成的集料顶点坐标放置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其中,将y轴最小值的顶点作为起始点,记为P0,并认为该点属于经凸优化后的集料顶点;
步骤B:将剩余的M-1个顶点作为末端,将P0连接M-1个末端;统计M-1个连线与x轴正向的逆时针夹角;将该夹角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M-1个顶点按照对应的夹角顺序排列,得到按顺序排列的顶点P1~PM
步骤C:将P0与P1连接成P0-P1的线段;
步骤D:将上一个顶点与当前顶点Pc连接成线段;c=2,3,4…,M;
步骤E:判断当前所有线段构成的轮廓中,每个顶点是否都为凸出的顶点,如果是则保留顶点Pc并转步骤F;否则转步骤E;
步骤E:删除上一个顶点以及与上一个顶点相关的线段,将上上一个顶点作为上一个顶点,并转步骤D;
步骤F;判断所有顶点是否遍历完毕,若是则停止循环;否则转步骤D。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具体为:根据所需生成的空隙面积以及单个圆形颗粒所占面积,计算出所需删除的圆形颗粒数量,接着,随机删除沥青砂浆相中相应的圆形颗粒数量,完成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相的构建;所述所需生成的空隙面积的表达式SSV如下所示:
SSV=S·vv
其中,S为指定区域的面积,vv为预设的孔隙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8个档位,第一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26.5,31.5];第二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9,26.5],第三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6,19];第四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3.2,16];第五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9.5,13.2];第六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4.75,9.5];第七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2.36,4.75];第八个档位对应的粒径范围为[1.18,2.36];单位均为mm。
CN202211046454.3A 2022-08-30 2022-08-30 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Pending CN1154815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46454.3A CN115481559A (zh) 2022-08-30 2022-08-30 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46454.3A CN115481559A (zh) 2022-08-30 2022-08-30 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1559A true CN115481559A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22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46454.3A Pending CN115481559A (zh) 2022-08-30 2022-08-30 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815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0141A (zh) * 2023-12-04 2024-01-05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离散元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模拟方法及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0141A (zh) * 2023-12-04 2024-01-05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离散元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模拟方法及设备
CN117350141B (zh) * 2023-12-04 2024-04-05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离散元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模拟方法及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3903B (zh) 三维实体模型的四面体网格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05139444B (zh) 基于岩心二维颗粒图像的三维颗粒结构重建方法
CN111222235B (zh) 一种随机生成多结构层沥青路面离散元模型的方法
CN115481559A (zh) 基于相交判别和凸优化的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CN109739585B (zh) 基于spark集群并行化计算的交通拥堵点发现方法
CN109241646B (zh) 基于椭圆堆叠和随机场的多因素二维土石混合体生成方法
CN108921945B (zh) 结合居中轴线与实体模型的孔隙网络模型构建方法
CN1877640A (zh) 一种基于三角形插值曲面细分的几何数据细分方法
CN111737871A (zh) 一种结合岩土材料特性的落石轨迹三维预测分析方法
CN112685942A (zh) 一种复杂胎面花纹有限元网格快速划分方法
CN111815117A (zh) 一种基于Grasshopper平台城市易涝程度模拟评价方法
CN110001066B (zh) 一种三维打印最少分区填充方向确定方法
CN108509532B (zh) 一种应用于地图的聚点方法和装置
CN111159927A (zh) 基于体素矩阵的三维不规则形状颗粒投放的数值建模方法
CN115050431B (zh)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三维细观结构的建模分析方法
CN1702656A (zh) 一种基于权重的平面布图规划方法
CN115205486A (zh) 混凝土三维细观数值模型构建方法及氯离子传输仿真系统
CN114441566A (zh) 一种建筑固体废弃物路用再生骨料形态特征评价方法
Menzel Evolvable free-form deformation control volumes for evolutio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CN113405966B (zh) 一种水泥基材料颗粒堆积体系孔径分布计算方法
CN113642096B (zh) 一种网格加筋结构承载力的快速分析方法
CN106529011B (zh) 一种用于sph算法的并行分区实现方法
CN111144612A (zh) 一种加油站位置点预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7350141B (zh) 基于离散元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模拟方法及设备
CN110414076A (zh) 一种考虑水囊影响的混凝土细观模型的建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