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1521A -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 Google Patents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81521A
CN115481521A CN202110606044.9A CN202110606044A CN115481521A CN 115481521 A CN115481521 A CN 115481521A CN 202110606044 A CN202110606044 A CN 202110606044A CN 115481521 A CN115481521 A CN 115481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method
preset threshold
determining
data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060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邬钢
张骏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060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81521A/zh
Priority to KR1020237040862A priority patent/KR20240004665A/ko
Priority to JP2023574287A priority patent/JP2024521214A/ja
Priority to EP22814808.6A priority patent/EP4344073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81930 priority patent/WO202225276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481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15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97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1/7103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
    • H04B1/7105Joint detection techniques, e.g. linear 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48Joint weighting
    • H04B7/0854Joint weighting using error minimizing algorithms, e.g. 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 [MMSE], "cross-correlation" or matrix i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78Arrangements involving sequen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 H04L25/03203Trellis search techniques
    • H04L25/03242Methods involving sphere decod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2CAD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e.g. collaborative CAD or distributed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0Noise analysis or noise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在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采用所述第一检测方法对所述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

Description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x Input Multiplex Output)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MIMO技术是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高频谱效率以提高系统容量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新无线接入技术(NR,New Radio)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满足国际电信联盟—高级国际移动通信(ITU IMT-Advanced)对于系统的高频谱效率要求,5G NR在采用单用户MIMO提高频谱效率的同时,还采用了多用户MIMO技术,即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下将多个并行的数据流发给不同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或不同UE采用相同的时频资源将数据发送给gNB。多用户MIMO中用户间的距离相对于单用户MIMO中天线间的距离要打,更容易采用多数据流进行并行传输,从而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相应的,对于5G NR的多用户MIMO检测技术就成为决定5G NR接收机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
常规的MIMO检测技术有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检测技术和球形译码(SD,Sphere Decoding)检测技术。SD检测技术在性能上能逼近最优性能,即最大似然(ML,Maximum Likelihood)算法的性能,而复杂度远低于ML算法,因此常被选做进行单用户MIMO检测技术。SD检测技术中包括QR分解预处理和搜索主体两个部分,对后一部分的搜索是要依据每个并行数据流的调制方式所对应的星座点符号来计算度量进行比较。而MMSE检测技术的复杂度又远低于SD检测技术,在某些场景下性能也可以和SD检测技术持平,仍有可应用的空间,MMSE检测技术是在不需要获得并行数据流的调制方式进行检测的。
在单用户MIMO下多天线并行数据流的调制方式是对本用户配置的调制方式,SD检测技术可以对每个数据流进行检测。然而在5G NR的下行多用户MIMO下,由于本用户不能获得其他用户的调制方式,使得本用户在进行SD检测时并不能像单用户MIMO那样根据每个数据流配置的调制方式进行检测。相关技术需要改变发送终端的处理流程,即采用块对角算法进行预编码,消除用户间的干扰,然后在接收终端采用MMSE算法,也就是需要发送终端和接收终端联合进行处理,实现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该方法包括:
在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
采用所述第一检测方法对所述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至少一个程序,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种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种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用户MIMO检测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
检测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检测方法对所述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针对接收的数据中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采用第一检测方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中并不需要获得第二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也不需要改变发送终端的处理流程,从而简单的实现了对接收数据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不同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随第一目标比值的变化曲线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D路径搜索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MIMO检测装置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进行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但是所述示例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申请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申请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特征可相互组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至少一个相关列举条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申请。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还将理解的是,当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由……制成”时,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至少一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申请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文明确如此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虽然是基于5G NR的下行多用户MIMO场景提出的,但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不仅适用于5G NR的下行多用户MIMO场景,也适用于任何采用多用户MIMO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的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主要针对下行数据的检测,这是由于上行数据的检测不存在无法获得UE的调制方式的问题。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第一方面,参照图1,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应用于第一UE,该方法包括:
步骤100、在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第一UE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UE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第一UE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的数据包括两层或两层以上数据,每一层数据对应一个数据流,一个数据流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天线传输。
每一个UE可以占用两层或两层以上数据中的至少一层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判断接收的数据中是包括第一UE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UE的数据,还是仅包括第一UE的数据。
方法一、判断出第一目标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接收的数据中包括第一UE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UE的数据;判断出第一目标比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接收的数据中仅包括第一UE的数据;
其中,第一目标比值为第一UE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Power)与至少一个第二UE的RSRP之和的比值,即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31
其中,P1为第一UE的RSRP,P2i为第i个第二UE的RSRP。
方法二、判断出第二目标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确定接收的数据中包括第一UE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UE的数据;判断出第二目标比值小于第三预设阈值,确定接收的数据中仅包括第一UE的数据;
其中,第二目标比值为至少一个第二UE的RSRP之和与第一UE的RSRP的比值,即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32
下面描述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三预设阈值的确定方法。
针对信道相关性可以检测的情况和信道相关性不能检测的情况,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三预设阈值的确定方法均不相同。
(一)第一预设阈值的确定方法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判断出第一目标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在信道相关性可以检测的情况下,检测信道相关性;
根据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确定第一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信道相关性可以检测是指信道相关性可以准确检测;或者,可以检测到信道相关性,而不管信道相关性的准确度有多高。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检测方法检测信道相关性。例如,在一定的时频范围内对信道矩阵H的自相关矩阵HH做平均得到C,根据C的非主对角线元素的模的平方之和与主对角线元素的模的平方之和的比值确定信道相关性。但是实际信道存在时频变化,该比值在信道变化缓慢时可以比较准确的检测信道相关性,而在信道变化剧烈时就不能很好检测信道相关性。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确定第一预设阈值包括:
根据预先设置的信道相关性和第一预设阈值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具体的,在在第一对应关系中能够查找到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的情况下,直接查找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在在第一对应关系中查找不到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的情况下,对第一对应关系进行插值计算,得到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信道相关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信道的信道估计的相关性,可以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信道的信道估计采用相关性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到。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对应关系中信道相关性的种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先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具体的划分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将将信道相关性划分为高信道相关性和低信道相关性,高信道相关性是指信道相关性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低信道相关性是指信道相关性小于第五预设阈值。又如,可以将信道相关性按照可取值范围进行区间划分,每一个区间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认为是一样的。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对应关系中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可以通过仿真获得,也就是在设定信道相关性和检测方法的前提下,仿真接收数据的检测性能参数,得到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随第一目标比值的变化曲线;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分别得到对应的变化曲线,取同一信道相关性对应的所有的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的交点的第一目标比值作为该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例如,第一检测方法对应一条变化曲线,第二检测方法对应一条变化曲线,取第一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和第二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的交点的第一目标比值作为该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由此可见,在第二检测方法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第一检测方法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也不相同。在第一检测方法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第二检测方法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也不相同。
也就是说,第一预设阈值对应的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参数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六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检测性能参数可以是吞吐量或误码率等。
例如,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不同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随第一目标比值的变化曲线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将接收机的通信参数按照表1所示的参数进行设置,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检测,并获得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改变数据的发射功率,从而改变数据的RSRP,进而改变第一目标比值,重新对接收的数据进行检测,得到一系列第一目标比值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将这一系列第一目标比值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绘制成变化曲线。
保持信道相关性不变,改变检测方法重新进行检测,得到不同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分别得到高信道相关性下两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以及低信道相关性下两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从图2可以看出,高信道相关性下两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相交于一点(如图2中的点1所示),相交的点1对应的第一目标比值(如图2中为10分贝(dB))即为高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低信道相关性下两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也相交于一点(如图2中的点2所示),相交的点2对应的第一目标比值(如图2中为5)即为低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
表1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51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61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判断出第一目标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在信道相关性不能检测的情况下,获取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
根据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确定第一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信道相关性不能检测是指信道相关性不能准确检测,或者无法检测到信道相关性。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可以通过仿真获得,也就是在设定信道相关性和检测方法的前提下,仿真接收数据的检测性能参数,得到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随第一目标比值的变化曲线;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分别得到对应的变化曲线,取同一信道相关性对应的所有的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的交点的第一目标比值作为该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例如,第一检测方法对应一条变化曲线,第二检测方法对应一条变化曲线,取第一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和第二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的交点的第一目标比值作为该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由此可见,在第二检测方法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第一检测方法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也不相同。在第一检测方法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第二检测方法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也不相同。
也就是说,第二预设阈值对应的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参数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六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确定第一预设阈值包括:确定第一预设阈值为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的平均值。
例如,如图2所示,假设对于同一个第一检测方法和第二检测方法,高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为10dB,低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为5dB,那么第一预设阈值可以设置为7.5dB。
又如,当第一检测方法为MMSE检测方法,第二检测方法为SD-IRC检测方法,第一UE的调制方式为256-QAM时,如表2所示,高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为33dB;如表3所示,低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为28dB;那么第一预设阈值可以设置为30.5dB。
表2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71
表3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72
(二)第三预设阈值的确定方法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判断出第二目标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在信道相关性可以检测的情况下,检测信道相关性;
根据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确定第三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确定第三预设阈值包括:
根据预先设置的信道相关性和第三预设阈值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三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对应关系中信道相关性的种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先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具体的划分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将将信道相关性划分为高信道相关性和低信道相关性,高信道相关性是指信道相关性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低信道相关性是指信道相关性小于第五预设阈值。又如,可以将信道相关性按照可取值范围进行区间划分,每一个区间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认为是一样的。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对应关系中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三预设阈值可以通过仿真获得,也就是在设定信道相关性和检测方法的前提下,仿真接收数据的检测性能参数,得到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随第二目标比值的变化曲线;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分别得到对应的变化曲线,取同一信道相关性对应的所有的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的交点的第二目标比值作为该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三预设阈值。例如,第一检测方法对应一条变化曲线,第二检测方法对应一条变化曲线,取第一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和第二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的交点的第二目标比值作为该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三预设阈值。由此可见,在第二检测方法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第一检测方法对应的第三预设阈值也不相同。在第一检测方法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第二检测方法对应的第三预设阈值也不相同。
也就是说,第三预设阈值对应的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参数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六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判断出第二目标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在信道相关性不能检测的情况下,获取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五预设阈值;
根据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五预设阈值确定第三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五预设阈值可以通过仿真获得,也就是在设定信道相关性和检测方法的前提下,仿真接收数据的检测性能参数,得到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随第二目标比值的变化曲线;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分别得到对应的变化曲线,取同一信道相关性对应的所有的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的交点的第二目标比值作为该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五预设阈值。例如,第一检测方法对应一条变化曲线,第二检测方法对应一条变化曲线,取第一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和第二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的交点的第二目标比值作为该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五预设阈值。由此可见,在第二检测方法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第一检测方法对应的第五预设阈值也不相同。在第一检测方法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第二检测方法对应的第五预设阈值也不相同。
也就是说,第五预设阈值对应的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参数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六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五预设阈值确定第三预设阈值包括:
确定第三预设阈值为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五预设阈值的平均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第一UE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UE的调制方式确定检测性能最优的检测方法为第一检测方法。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第一UE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包括:
在第一UE的调制方式为低调制方式的情况下,确定第一检测方法为球形译码—低调制方式检测方法;
其中,在采用第一检测方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过程中,将第二UE的调制方式设置为与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相同;
其中,低调制方式为调制阶数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的调制方式,例如低调制方式可以是QPSK或两相相移键控(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等。
也就是说,在第一UE的调制方式为低调制方式的情况下,球形译码—低调制方式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优于MMSE检测方法,即检测性能较优的检测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球形译码—低调制方式检测方法本质上是采用球形译码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由于第一UE无法获得第二UE的调制方式,因此,将第二UE的调制方式统一设置成与第一UE的低调制方式相同的调制方式后,可以看成是单用于检测,也就是本质上是采用球形译码检测方法进行单用户检测。
下面简单介绍球形译码检测方法的检测过程。
假设多用户MIMO系统包括MT个发射数据流和MR>MT个接收天线,编码后的比特流映射到星座图上并形成MT个发射符号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81
其中,O是星座点集合。以MT=4,MR=4,一个第二UE为例,第一UE接收的数据表示为公式(1)。
Y=Hs+N0 (1)
其中,Y为接收的数据,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91
为信道估计矩阵,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92
为发射数据流,N0为噪声。
对公式(1)中的信道估计矩阵H做QR分解,即H=QR,然后对接收的数据Y做预处理,即公式(2)。
Z=QHY=QHQRs+QHN0=Rs+N'0 (2)
假设第i个发射符号第k个比特输出的似然比(LLR,Likelihood Ratio)值可以表示为LLRi,k,即公式(3)。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93
其中,xi,k为第i个发射符号第k个比特的值,DML=||Z-RsML||2为ML路径的欧式距离,sML为ML路径对应的发射符号,DMLC=||Z-RsMLC||2为ML路径的补集最大似然分类(MLC,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路径的欧式距离,sMLC为MLC路径对应的发射符号,补集表示各发射符号在星座图中去掉xi,k对应的路径后的路径集合。
最大似然检测可以采用上述两式进行路径的遍历搜索达到最优性能,但是运算量非常大,SD是将搜索过程简化成如图3所示的树形节点的搜索,取舍的问题。每个父节点下面均包含星座点数个子节点,从根节点到叶节点依次搜索;各层节点保留数对节点树进行取舍,最终在保留下来的几条完整路径中选择最优路径作为ML路径。图3中所示第一UE(即图3中的UE0)的发射符号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94
的调制方式为QPSK调制,第二UE(即图3中的UE1)的调制方式不能被第一UE获得,搜索中将第二UE的发射符号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95
的调制方式强制设置为QPSK,这样共有4个发射符号参与搜索。
假设各层保留节点数ns=(n4,n3,n2,n1)T取(4,1,1,1),其中,ni为父节点下面保留的子节点的个数,从图3中可见最终幸存下来的完整路径数为4(即图3中的虚线路径),最终这4条路径中的最优路径(即左边第二条虚线路径)即为ML路径。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第一UE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包括:
在第一UE的调制方式为高调制方式的情况下,确定第一检测方法为MMSE检测方法;
其中,高调制方式为调制阶数大于第四预设阈值的调制方式,例如,64-QAM、128-QAM、256-QAM等。
也就是说,在第一UE的调制方式为高调制方式的情况下,MMSE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优于球形译码—低调制方式,即检测性能较优的检测方法。
下面简单介绍MMSE检测方法的检测过程。
MMSE检测方法是将第一UE和第二UE进行联合检测,即公式(4)。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096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1
的前2路得到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2
的估计,再进行解调得到LLR值。
步骤101、采用第一检测方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仅包括第一UE的数据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采用第二检测方法对接收的数据中第一UE的数据进行单用户检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用户联合检测是指将接收的所有数据都认为是发送给UE的数据进行检测,单用户检测是指仅将第一UE的数据认为是发送给UE的数据,其他的数据认为是干扰信号进行检测。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检测方法可以是球形译码—干扰抑制合并(SD-IRC,Sphere Decoding-Interference Rejection Combination)检测方法等。
下面简单介绍SD-IRC检测方法的检测过程。
SD-IRC检测方法是指第一UE不与第二UE联合做球形译码检测,仅执行第一UE的单用户检测,在执行球形译码检测之前,第二UE被当做干扰和噪声合并进行IRC。
假设多用户MIMO系统包括MT个发射数据流和MR>MT个接收天线,编码后的比特流映射到星座图上并形成MT个发射符号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3
其中,O是星座点集合。以MT=4,MR=4,一个第二UE为例,第一UE接收的数据表示为公式(5)。
Y=H1s1+H2s2+N0 (5)
其中,Y为第一UE接收的数据,N0为噪声,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4
为第一UE对应的信道估计矩阵,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5
为第二UE对应的信道估计矩阵,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6
为第一UE对应的发射符号,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7
为第二UE对应的发射符号。
计算第一UE的干扰和噪声的协方差矩阵,即公式(6)。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8
其中,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9
为协方差矩阵。
对协方差矩阵进行cholescy分解得到公式(7)。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10
其中,V为协方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11
的上三角矩阵。
对上三角矩阵V进行逆操作得到公式(8),再执行公式(9)和公式(10)的白化处理,将白化处理结果输入到SD检测方法中进行2路数据的SD检测得到2路数据的似然比(LLR,Likelihood Ratio)值。
U=(V)-H (8)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12
Figure BDA00030922290800001013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假设图2中的第一种检测方法为球形译码—低调制方式检测方法,第二种检测方法为SD-IRC检测方法,那么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高信道相关性下,如果第一目标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第一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在第二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上面,也就是说,第一种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大于第二种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从而得出第一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更优,也就是球形译码—低调制方式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更优;如果第一目标比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第二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在第一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上面,也就是说,第二种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大于第一种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从而得出第二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更优,也就是SD-IRC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更优;在低信道相关性下,如果第一目标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第一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在第二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上面,也就是说,第一种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大于第二种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从而得出第一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更优,也就是球形译码—低调制方式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更优;如果第一目标比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第二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在第一种检测方法对应的变化曲线上面,也就是说,第二种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大于第一种检测方法对应的检测性能参数,从而得出第二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更优,也就是SD-IRC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更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针对接收的数据中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采用第一检测方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中并不需要获得第二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也不需要改变发送终端的处理流程,从而简单的实现了对接收数据的检测。
第二方面,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至少一个程序,当至少一个程序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种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
其中,处理器为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PU)等;存储器为具有数据存储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更具体如SDRAM、DDR等)、只读存储器(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闪存(FLASH)。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存储器通过总线相互连接,进而与计算设备的其它组件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种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MIMO检测装置的组成框图。
第四方面,参照图4,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用户MIMO检测装置,该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一UE中,该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401,用于在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
检测模块402,用于采用第一检测方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检测模块402还用于:
在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仅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采用第二检测方法对接收的数据中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进行单用户检测。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1具体用于采用以下方式实现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
判断出第一目标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其中,第一目标比值为第一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与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之和的比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1还用于:
在信道相关性可以检测的情况下,检测信道相关性;
根据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确定第一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1具体用于采用以下方式实现根据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确定第一预设阈值:
根据预先设置的信道相关性和第一预设阈值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1还用于:
在信道相关性不能检测的情况下,获取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
根据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确定第一预设阈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1具体用于采用以下方式实现根据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确定第一预设阈值:
确定第一预设阈值为不同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的平均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1具体用于采用以下方式实现所述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
判断出第二目标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比值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之和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比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1具体用于采用以下方式实现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
在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为低调制方式的情况下,确定第一检测方法为球形译码—低调制方式检测方法;
其中,在采用第一检测方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过程中,将第二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设置为与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相同;
其中,低调制方式为调制阶数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的调制方式。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1具体用于采用以下方式实现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
在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为高调制方式的情况下,确定第一检测方法为最小均方误差检测方法;
其中,高调制方式为调制阶数大于第四预设阈值的调制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多用户MIMO检测装置的具体实现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的多用户MIMO检测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它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器、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它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它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本文已经公开了示例实施例,并且虽然采用了具体术语,但它们仅用于并仅应当被解释为一般说明性含义,并且不用于限制的目的。在一些实例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可单独使用与特定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素,或可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阐明的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

Claims (13)

1.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该方法包括:
在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
采用所述第一检测方法对所述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在判断出所述接收的数据中仅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二检测方法对所述接收的数据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进行单用户检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其中,所述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括:
判断出第一目标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一目标比值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之和的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其中,在所述判断出第一目标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在信道相关性可以检测的情况下,检测所述信道相关性;
根据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确定所述第一预设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确定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包括:
根据预先设置的信道相关性和第一预设阈值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检测到的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其中,在所述判断出第一目标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在信道相关性不能检测的情况下,获取不同所述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
根据不同所述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确定所述第一预设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其中,所述根据不同所述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确定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不同所述信道相关性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的平均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其中,所述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括:
判断出第二目标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比值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之和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比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为低调制方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检测方法为球形译码—低调制方式检测方法;
其中,在采用所述第一检测方法对所述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过程中,将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设置为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相同;
其中,所述低调制方式为调制阶数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的调制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为高调制方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检测方法为最小均方误差检测方法;
其中,所述高调制方式为调制阶数大于第四预设阈值的调制方式。
1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至少一个程序,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
13.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判断出接收的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和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调制方式确定第一检测方法;
检测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检测方法对所述接收的数据进行多用户联合检测。
CN202110606044.9A 2021-05-31 2021-05-31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Pending CN1154815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6044.9A CN115481521A (zh) 2021-05-31 2021-05-31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KR1020237040862A KR20240004665A (ko) 2021-05-31 2022-03-21 다중 사용자 다중 입출력 검측 방법과 장치, 전자 설비, 매체
JP2023574287A JP2024521214A (ja) 2021-05-31 2022-03-21 マルチユーザ多入力多出力検出方法および装置、電子デバイス、媒体
EP22814808.6A EP4344073A1 (en) 2021-05-31 2022-03-21 Multi-user multiplex-input multiplex-output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dium
PCT/CN2022/081930 WO2022252760A1 (zh) 2021-05-31 2022-03-21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6044.9A CN115481521A (zh) 2021-05-31 2021-05-31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1521A true CN115481521A (zh) 2022-12-16

Family

ID=84322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06044.9A Pending CN115481521A (zh) 2021-05-31 2021-05-31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344073A1 (zh)
JP (1) JP2024521214A (zh)
KR (1) KR20240004665A (zh)
CN (1) CN115481521A (zh)
WO (1) WO202225276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79346C (zh) * 2004-02-17 2009-04-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装置及方法
US8116242B2 (en) * 2006-07-18 2012-02-14 Motorola Mobility, Inc. Receiver having multi-antenna log likelihood ratio generation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CN101442390A (zh) * 2007-11-19 2009-05-27 电子科技大学 空间相关MIMO的Turbo均衡接收方法与装置
CN102387488B (zh) * 2010-09-03 2015-04-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终端空间归属判决方法及基站
CN107342797B (zh) * 2016-04-29 2021-11-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3273106B (zh) * 2018-11-06 2024-01-12 诺基亚通信公司 上行链路数据流的处理
CN111182629B (zh) * 2018-11-09 2023-04-07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521214A (ja) 2024-05-28
EP4344073A1 (en) 2024-03-27
KR20240004665A (ko) 2024-01-11
WO2022252760A1 (zh) 2022-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17801B2 (en) Method of demodulating MDCM signal using hard decision and method of demodulating MDCM signal using soft decision
RU2319307C2 (ru) Частично когерентные сигнальные совокупности для систем с множеством антенн
US8654910B1 (en) Co-channe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with multiple receive antennas for BICM
US20090257530A1 (en) Radius adaptive sphere decoding with probabilistic noise constraint
CN101453444B (zh) 星座图简化装置和方法、接收机
CN104243377B (zh) 一种干扰抑制方法和装置
CN103986562A (zh) 抑制同频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US8953727B2 (en) Method of detection of signal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MIMO channel
CN109286587B (zh) 一种多有源广义空间调制检测方法
Kosasih et al. A Bayesian receiver with improved complexity-reliability trade-off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US902570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 desired signal in the presence of an interfering signal
CN109981151A (zh) 大规模mimo系统中改进的高斯树近似消息传递检测算法
US9066247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ignal detection
US9059828B1 (en) Full search MIMO detector for recovering single or multiple data stream in a multiple antenna receiver
WO2016121625A1 (en) Method for decoding block of data received over communication channel and receiver
CN107222248B (zh) 信道质量指示确定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CN115481521A (zh)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CN112187332B (zh)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软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7205273B (zh) 一种dci盲探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936751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KR20090128061A (ko)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시스템에서 신호 검출을 위한 장치 및방법
CN104660529A (zh) 一种增强型下行控制信道的接收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734756A (zh) 一种mimo系统检测方法和装置
KR101020301B1 (ko) 공간 다중화 방식의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을 위한 신호 검출 방법
Apalina et al. Two-Level Index Modulation for Noncoherent Recep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