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2629B -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2629B
CN111182629B CN201811334421.2A CN201811334421A CN111182629B CN 111182629 B CN111182629 B CN 111182629B CN 201811334421 A CN201811334421 A CN 201811334421A CN 111182629 B CN111182629 B CN 1111826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ell
interference
base station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344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82629A (zh
Inventor
邬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echip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3442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82629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16640 priority patent/WO2020094128A1/zh
Priority to EP19881888.2A priority patent/EP3879718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182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2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82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26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04J11/0059Out-of-cell use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发送无线资源配置信息RRC给所在小区的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

Description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采用大规模天线(Massive MIMO)作为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容量、扩展小区覆盖的关键技术。为了满足国际电信联盟-高级国际移动通信(ITU IMT-2020)对于5G系统的高系统容量的要求,第三代合作伙伴(3GPP)的5GNR(New Radio,新空口)采用了高达64天线端口的Massive MIMO,相对于第四代高级长期演进(4G LTE-A)的最大8天线端口有着很大的提升。此外,5G系统还采用了更加密集的站点部署组网形式,同时还通过部署小基站(Small cell)、中继(Relay)、微小区(Pico cell)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密小区的部署,3GPP的R16标准化讨论中已经专门开展了研究课题:IAB(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for NR,NR的综合接入和回程),使得终端在一定区域内捕获更多的频谱,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从而大幅提高系统容量。
然而,随着小区密度的增加,小区间的干扰问题更加突出,干扰成为制约性能的主要因素。在4G LTE-A中,就已经面临着异构网下的干扰环境了,用户设备(UE)会受到来自相邻小区的强干扰,干扰强度可能也会超过本小区的发射功率。为了对抗邻区的干扰,接收机要采用网络辅助的干扰抑制消除与抑制(NAICS:Network Assistant InterferenceCancelling and Suppression)技术。针对5G的复杂干扰环境下,3GPP R15标准化专门讨论了几种抗干扰技术,如采用先进接收机(即NAICS接收机)、SRS(Sounding referencesymbol,探测参考符号)干扰测量、协作波束赋形等抗干扰技术,然而,针对采用NAICS接收机的抗干扰技术,由于终端复杂度的限制,NAICS只能处理1~2个强干扰源,从而NAICS的处理能力有限,无法满足5G NR的密集组网的复杂干扰环境的需求;针对采用SRS干扰测量的抗干扰技术,SRS干扰测量可以面向UE之间的干扰,但不能解决小区间的干扰问题;针对采用协作波束赋形的抗干扰技术,需要所有UE对于每个波束都实时测量来自邻区基站的干扰和邻区终端的干扰,并将干扰测量结果上报,各个小区将各种干扰情况做成表格,根据干扰表格在小区间进行干扰协调,因为反馈量过大和时延长而难以实现。因此,如何在5G NR的复杂干扰环境下更好地降低干扰影响以实现高系统容量,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密集组网环境下的干扰、提高通信系统容量和终端的接收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应用于第一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无线资源配置信息RRC给所在小区的第一终端;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第一基站通过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混合波束赋形策略可以包括基于位置信息或波束编号信息而启动数字波束赋形和/或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使得基站的波束指向本小区的终端,能够有效减少来自邻区基站和邻区终端的干扰,且适用于不同的复杂的小区部署场景和多个干扰源的情形,提高了终端接收性能和通信系统容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四;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五;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六;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之四;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七;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的表述,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应当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提供了一种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运行系统架构的示意图,该运行系统架构包括:第一基站110、第一基站110所在小区对应的第一终端120、第二基站130、第二基站130所在小区对应的第二终端140。
这里,第一基站110、第二基站130可以是宏基站(gNB)、小基站(Small cell)、中继(Relay)、微基站(Micro cell)、微微基站(Pico cell)或者家庭基站(HeNB)等,第一基站110与第二基站130的结构可以对等,如第一基站110和第二基站130均为gNB、Small cell、Relay、Micro cell、Pico cell、HeNB之一;第一基站110与第二基站130的结构亦可以为不对等,如第一基站110为gNB,第二基站130可以为Small cell、Relay、Micro cell、Picocell、HeNB之一,或者第二基站130为gNB,第一基站110为Small cell、Relay、Micro cell、Pico cell、HeNB之一。第一终端120、第二终端140可以是与无线通信网络连接并且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用户设备(UE)。这里,“终端”可以被诸如“UE”、“移动站(MS)”、“移动订户站(MSS)”、“订户站(SS)”、“高级移动站(AMS)”、“无线终端(WT)”、“机器型通信(MTC)装置”、“机器对机器(M2M)装置”、“装置对装置(D2D)装置”、“站(STA)”等的术语替代。然而,说明书中提到的终端不限于此,可以是与本发明提供的无线通信网络连接的任何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干扰协调要处理的干扰包括干扰邻区的下行干扰和干扰终端的上行干扰。干扰邻区可以包括对等的同构小区,以及带中继或微小区的异构小区。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图,示例性地,该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中所示的第一基站,参照图2,该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发送无线资源配置信息RRC给所在小区的第一终端;
第一基站发送无线资源配置信息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协议)给第一终端,使能第一终端进行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这里,信号接收参数包括CSI-RSRP(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 Receive Power,信道状态信息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或CSI-RSRQ(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Receive Quality,信道状态信息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第一终端将测量的CSI-RSRP和/或CSI-RSRQ上报给第一基站。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会接收到包括干扰邻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从而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或CSI-RSRQ,并上传包含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或CSI-RSRQ给第一基站。
步骤202,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
这里,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是指,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低于预先设定的门限值。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一终端对于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或CSI-RSRQ测量值,当所述CSI-RSRP和/或CSI-RSRQ测量值均低于对应的设定门限时,则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是指,确定所述第一基站所在小区及其对应的干扰邻区内的第二终端上报的信息接收参数的测量值均符合设置条件。所述第一基站确定其所在小区对应的干扰邻区包括: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或CSI-RSRQ测量值,确定排序在第一和第二的两个测量值,根据所述排序在第一和第二的两个测量值确定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所述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分别为所述第一终端当前所在小区及对应的干扰邻区(第一终端位于该两个相邻小区的边缘)。如此,第一基站通过确定第一终端所在小区对应的干扰邻区,便于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对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及对应的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终端上传的测量值包括对应多个小区的CSI-RSRP,假定第一终端对应各小区生成的CSI-RSRP测量值为Ai,第一基站接收的测量值可以表示为{A1、……An},其中,i∈n,n为大于1的自然数。第一基站根据接收的测量值确定各Ai的值均小于第一设定门限时,则确定第一终端受到邻区干扰,且根据测量值中最大和次大对应的Ai,确定第一终端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终端上传的测量值包括对应多个小区的CSI-RSRQ,假定第一终端对应各小区生成的CSI-RSRQ测量值为Bi,第一基站接收的测量值可以表示为{B1、……Bn},其中,i∈n,n为大于1的自然数。第一基站根据接收的测量值确定各Bi的值均小于第二设定门限时,则确定第一终端受到邻区干扰,且根据测量值中最大和次大对应的Bi,确定第一终端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终端上传的测量值包括对应多个小区的CSI-RSRQ和CSI-RSRQ,假定第一终端根据CSI-RSRQ和CSI-RSRQ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对应各小区测量值为Ci,第一基站接收的测量值可以表示为{C1、……Cn},其中,i∈n,n为大于1的自然数。第一基站根据接收的测量值确定各Ci的值均小于第三设定门限时,确定第一终端受到邻区干扰,且根据测量值中最大和次大对应的Ci,确定第一终端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
其中,波束编号信息是指第一终端所在小区与干扰邻区波束配对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通过根据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能够满足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相对于干扰邻区处于设置场景,如同构或异构小区、室内或室外场景的干扰协调需求。所述设置场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相对于干扰邻区处于同构小区室外场景、同构小区室内场景、异构小区场景等。通过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可以分别基于第一终端的不同场景而相应设置波束赋形策略,满足第一终端在不同场景下和于不同场景之间切换过程中的干扰协调的要求。譬如,对于同构小区室外场景,能够收到较好的卫星导航信号,可以采用基于终端的位置信息采用混合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对于同构小区室内场景,由于有遮挡物,卫星导航信号接收质量不好,可以基于波束编号信息采用混合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对于异构小区场景,可以基于异构小区间的波束配对所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基站通过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根据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混合波束赋形策略可以包括基于位置信息或波束编号信息而启动数字波束赋形和/或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使得基站的波束指向本小区的终端,能够有效减少来自邻区基站和邻区终端的干扰,且适用于不同的复杂的小区部署场景和多个干扰源的情形,提高了终端接收性能和通信系统容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基站所在小区和第二基站所在小区互为干扰邻区,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可以互换,也就是说,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同样可以是应用于图1所示的第二基站,所述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应用于所述第二基站和应用于第一基站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根据是否可区分的结果相应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或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这里,第一基站采用基于终端的位置信息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包括:第一基站接收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位置信息可区分时,则表征模拟波束可以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区分开,从而第一基站可以对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抑制第二终端的干扰,相应的,第二基站对所述第二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抑制第一终端的干扰,从而完成干扰协调。反之,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不可区分时,表征模拟波束不能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区分开,从而第一基站在所选模拟波束下形成针对所述第一终端的数字波束,相应的,第二基站在所选模拟波束下形成针对所述第二终端的数字波束,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之前,还包括:
获取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或
所述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之后,包括:将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给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
这里,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之前,将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给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由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可互换,第二基站也会将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从而第一基站可以根据自身所在小区的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接收到的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基站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之后,通过X2接口将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传递给第二基站,同理,第二基站获取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之后,通过X2接口将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传递给第一基站。
第一基站获取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之后,通过判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差值是否符合设定的区分阈值,即可判定二者是否可以区分。根据是否可区分的结果相应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或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是否可区分的结果相应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或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可区分时,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不可区分时,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这里,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可区分时,则表征模拟波束可以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区分开,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互为干扰邻区,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二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不可区分时,则表征模拟波束不能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区分开,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与此同理,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二终端采用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可能是变化的,第一基站可以通过周期性发送RRC给第一终端,并基于第一终端上传的测量值,确定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启动定位查询,获得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并发送该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给第二基站;同理,第二基站可以通过周期性发送RRC给第二终端,并基于第二终端上传的测量值,确定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启动定位查询,获得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并发送该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给第一基站。第一基站或者第二基站根据获取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判断二者的位置信息是否可以区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给发射天线配置增益权重,根据所述增益权重形成模拟波束,将所述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指向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且所述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指向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
所述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包括: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根据所述反馈值,在所选模拟波束下配置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将所述数字波束指向所述第一终端。
这里,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包括:配置合适的增益权重生成模拟波束,以及使得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对准第一终端的位置,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对准第二终端的位置。通过配置合适的增益权重及根据终端的位置确定模拟波束的方向,能够最大程度抑制来自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干扰。其中,增益权重包括幅度和/或相位权重值,通过增益权重对发射天线的幅度、相位或者幅度和相位进行调整形成模拟波束,使得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对准第一终端的位置,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处于干扰邻区第二终端的位置。与此同理,第二基站将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对准第二终端的位置,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对准第一终端的位置,以抑制第一终端的干扰。
第一基站采用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包括: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根据所述反馈值,在所选模拟波束下配置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将所述数字波束指向所述第一终端。这里,第一基站可以周期性发送RRC给第一终端或者可以在确定需要进行数字波束赋形时发送RRC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本实施例中,该反馈值包括:CRI(CSI-RS ResourceIndicator,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及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第一终端可以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并上报该反馈值给第一基站,第一基站根据该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第一基站的数字波束对准第一终端,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包括:
向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定位请求,所述定位请求用于使能演进的服务移动位置中心E-SMLC向所述第一终端获取定位能力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且返回给所述MME;
接收所述MME返回的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
向MME发送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定位请求,所述定位请求用于使能E-SMLC向所述第一终端获取定位能力信息,并使能所述第一终端根据GNSS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返回的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这里,第一基站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基于网络侧GNSS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第一基站向MME发送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的第一定位请求;MME根据该第一定位请求向E-SMLC发送第二定位请求;E-SMLC根据该第二定位请求向第一终端发送定位能力查询请求;第一终端根据该定位能力查询请求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向E-SMLC请求辅助数据,第一终端根据E-SMLC提供的辅助数据进行GNSS定位测量,并将定位测量结果返回给E-SMLC;E-SMLC根据该定位测量结果计算出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并将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给MME;MME将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
通过采用网络侧GNSS,可以实现定位精度5米以下的精确定位,利于实现基于位置信息的模拟波束赋形。
其中,方案一尤其适用于第一基站所在小区与对应的干扰邻区构成同构小区,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处于室外的场景。
方案二:基于终端侧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第一基站向MME发送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的第一定位请求;MME根据该第一定位请求向E-SMLC发送第二定位请求;E-SMLC根据该第二定位请求向第一终端发送定位能力查询请求;第一终端根据该定位能力查询请求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向E-SMLC请求辅助数据,第一终端根据E-SMLC提供的辅助数据进行GNSS定位测量,并进行本地计算,得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并将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
通过采用终端侧的GNSS测量结果,便于实现基于位置信息的模拟波束赋形。
其中,方案二尤其适用于第一基站所在小区与对应的干扰邻区构成同构小区,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处于室外的场景。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基站根据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通过获取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根据是否可区分的结果相应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或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在位置可区分时,通过模拟波束赋形使得第一基站的模拟波束的波峰指向第一终端,波谷指向第二终端。在位置不可区分时,在所选模拟波束下通过数字波束赋形,使得第一基站的数字波束对准第一终端,进行干扰协调。能够有效减少来自邻区终端和邻区基站的干扰,提高了终端接收性能和通信系统容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起第一干扰协调请求;
收到所述干扰邻区的第二干扰协调请求后,采用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这里,第一基站采用基于波束编号信息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进入室内场景或者被遮挡物遮挡时,由于卫星导航信号接收质量不好,导致基站无法获取位置信息,则通过波束编号信息进行干扰协调,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干扰协调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向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起第一干扰协调请求之前,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采用基于终端的位置信息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譬如,第一基站或者第二基站通过基于终端的位置信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或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之后,第一基站根据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仍符合设置条件时,则启动根据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波束赋形,或者第二基站根据第二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仍符合设置条件时,则启动根据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波束赋形。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或第二基站采用基于终端的位置信息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的方案同前所述,在此不赘述。
所述第一基站采用基于波束编号信息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包括: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起第一干扰协调请求;且第一基站收到所述干扰邻区的第二干扰协调请求后,采用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与此同理,第二基站所在小区与所述第一基站所在小区互为干扰邻区,第二基站同样采用基于波束编号信息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第二基站向第一基站发起第二干扰协调请求,并收到第一基站所在小区的第一干扰协调请求后,采用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向所述第二终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是指与干扰邻区进行波束配对确定的波束编号信息。第一基站可以根据第一终端上报的测量值确定干扰邻区,所述第一基站确定干扰邻区包括: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或CSI-RSRQ测量值,确定排序在第一和第二的两个测量值,根据所述排序在第一和第二的两个测量值确定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所述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分别为所述第一终端当前所在小区及对应的干扰邻区(第一终端位于该两个相邻小区的边缘)。如此,通过确定第一终端所在小区对应的干扰邻区,便于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对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及对应的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此处的配对是指在网络规划期预先设置好的两个小区之间的互相干扰较小的波束编号组合,这样,通过选择合适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就可以减小两个小区间的干扰。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对于难以获得终端的精确位置信息的场景,通过采用模拟波束的波束编号来区分终端,由各小区间协调将波束编号间相对干扰较小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有效减少了两个小区间的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选择与干扰邻区配对的预设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根据所述反馈值,在所选模拟波束下配置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将所述数字波束指向所述第一终端。
如果在通过基于波束编号信息的模拟波束赋形后,两个小区间的干扰仍然存在,如第一基站根据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测量值仍低于设定门限时,则向第一终端进行数字波束赋形。这里,第一终端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第一终端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并上报该反馈值给第一基站,第一基站根据该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第一基站的数字波束对准第一终端,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与此同理,第二基站根据第二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测量值仍低于设定门限时,则向第二终端进行数字波束赋形。这里,第二终端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第二终端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并上报该反馈值给第二基站,第二基站根据该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第二基站的数字波束对准第二终端,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第一基站对采用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后,在干扰仍未消除的情形下,进一步通过数字波束赋形,使得第一基站的数字波束对准第一终端,进一步抑制干扰,提高终端接收性能和通信系统容量,尤其适用于第一基站所在小区与对应的干扰邻区构成同构小区,且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从室外场景切换到室内场景后的干扰协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选择与所在小区对应的干扰邻区间波束配对所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其中,所述所在小区与所述干扰邻区构成异构小区。
这里,第一基站采用基于异构小区间的波束配对所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干扰邻区即为本小区对应的异构小区,此处的配对是指在网络规划期预先设置好的两个小区之间的互相干扰较小的波束编号组合,这样,通过选择合适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就可以减小两个小区间的干扰。
第一基站所在小区与干扰邻区构成异构小区的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可以为小基站(Small cell)、中继(Relay)或微小区(Pico cell)等形式,而第二基站可以为不同于第一基站的5G NR的宏基站(gNB)。
第一基站发送RRC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还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RRC。第一终端根据第一基站发送的RRC生成第一测量值,根据第二基站发送的RRC生成第二测量值,第一终端将生成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上报给第一基站,第一基站将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转发给第二基站。第一基站确定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均低于对应的设定门限时,此时,第一基站可以确认第一终端移动至第二基站(宏基站)干扰较高的区域,第一基站选择与第二基站配对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该波束编号信息为在网络规划期预先设置好的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互相干扰较小的波束编号组合,这样,通过选择合适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就可以减小两个小区间的干扰。与此同理,第二基站确定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均低于对应的设定门限时,选择与第一基站配对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使得第二基站的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对准第一终端。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基站根据第一终端上传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根据异构小区在网络规划期预先设置好的波束配对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可以有效减小两个小区间的干扰。
相关技术一般通过对各个资源块的干扰测量反馈进行干扰协调,需要实时反馈大量的各个波束所测量的干扰信息,举例来说,5G中一个UE的单端口单载波100MHz带宽,如果是30kHz子载波间隔就有272个资源块需要进行干扰测量和反馈。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基于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混合波束赋形,减小来自邻区基站的干扰和邻区终端的干扰,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复杂的小区部署场景和多个干扰源,提高终端的接收性能和系统容量,同时可以避免实时反馈大量的各个波束所测量的干扰信息。本实施例中,一个UE仅需要一份定位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并利用系统的小区测量信息CSI-RSRP和CSI-RSRQ,就能实现干扰协调,大大降低了测量和反馈的复杂度,并将模拟和数字波束赋形相结合,降低了大规模天线处理实现干扰协调的复杂度。
为了能够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实现的进一步理解,下面分别以多种应用场景为例,对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具体实现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应用场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其中,以第一基站为gNB1、第二基站为gNB2、且第一基站gNB1所在小区(下称为本小区)与对应的干扰邻区(下称为邻区)构成同构小区,且第一终端UE1与第二终端UE2处于室外场景为例,本小区的基站gNB1和邻区的基站gNB2可以是具有相同处理能力的5G NR宏基站,期望用户UE1和干扰用户UE2位于两个小区的边缘且位置可区分,期望用户UE1的干扰主要来自于gNB2的下行和UE2的上行干扰,请结合参阅图4,所述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gNB1发送RRC至UE1。
gNB1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1,使能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402,gNB2发送RRC至UE2。
gNB2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2,使能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403,UE1进行测量计算。
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1在接收到包含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404,UE2进行测量计算。
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2在接收到包括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405,UE1上报测量值。
UE1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1。
步骤406,UE2上报测量值。
UE2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2。
步骤407,gNB1发送干扰协调请求给gNB2。
gNB1根据接收到的UE1的测量值判断UE1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1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UE1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1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1确定UE1受到gNB2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2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同理,gNB2根据接收到的UE2的测量值判断UE2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2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出UE2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2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2确定UE2受到gNB1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1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步骤408,gNB1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MME。
需要说明的是,gNB1可以根据UE1的测量值确定UE1存在干扰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也可以是gNB1在接收到干扰邻区(如gNB2)发送的干扰协调请求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
步骤409,gNB2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MME。
需要说明的是,gNB2可以根据UE2的测量值确定UE2存在干扰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也可以是gNB2在接收到干扰邻区(如gNB1)发送的干扰协调请求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
步骤410,MME发送定位请求给E-SMLC。
MME根据接收到的定位查询请求向E-SMLC(Evolved Serving Mobile LocationCenter,演进的服务移动位置中心)发起定位请求。
步骤411,E-SMLC发送定位能力查询信息给UE1。
步骤412,E-SMLC发送定位能力查询信息给UE2。
步骤413,UE1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请求辅助数据。
步骤414,UE2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请求辅助数据。
步骤415,E-SMLC向UE1提供辅助数据并请求测量。
步骤416,E-SMLC向UE1提供辅助数据并请求测量。
步骤417,UE1进行定位测量。
UE1利用辅助数据进行GNSS测量,生成定位测量结果。
步骤418,UE2进行定位测量。
UE2利用辅助数据进行GNSS测量,生成定位测量结果。
步骤419,UE1上传定位测量结果给E-SMLC。
步骤420,UE2上传定位测量结果给E-SMLC。
步骤421,E-SMLC进行位置计算。
E-SMLC根据UE1的定位测量结果计算出UE1的位置信息;根据UE2的定位测量结果计算出UE2的位置信息。
步骤422,E-SMLC发送位置信息给MME。
E-SMLC将计算出的UE1的位置信息、UE2的位置信息发送给MME。
步骤423,MME发送位置信息给gNB1和gNB2。
在一实施方式中,MME将UE1和UE2的位置信息均分别发送给gNB1和gNB2。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MME将UE1的位置信息发送给gNB1,将UE2的位置信息发送给gNB2,然后,gNB2将UE2的位置信息通过X2接口传给gNB1;gNB1将UE1的位置信息通过X2接口传给gNB2。
步骤424,gNB1、gNB2分别启动干扰协调。
gNB1根据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启动干扰协调,同理,gNB2根据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启动干扰协调。
步骤425,gNB1向UE1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在本实施例中,UE1和UE2的位置信息可区分,模拟波束可将两个UE区分开,则gNB1进行模拟波束赋形,给发射天线配置合适的增益权重(幅度和相位)形成模拟波束,使得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对准UE1的位置,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处于UE2的位置,抑制UE2的干扰。
步骤426,gNB2向UE2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同理,gNB2进行模拟波束赋形,给发射天线配置合适的增益权重(幅度和相位)形成模拟波束,使得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对准UE2的位置,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处于UE1的位置,抑制UE1的干扰。
请参阅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3所示的应用场景。请参阅图5,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gNB1发送RRC至UE1。
gNB1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1,使能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502,gNB2发送RRC至UE2。
gNB2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2,使能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503,UE1进行测量计算。
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1在接收到包含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504,UE2进行测量计算。
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2在接收到包括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505,UE1上报测量值。
UE1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1。
步骤506,UE2上报测量值。
UE2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2。
步骤507,gNB1发送干扰协调请求给gNB2。
gNB1根据接收到的UE1的测量值判断UE1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1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出UE1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1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1确定UE1受到gNB2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2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同理,gNB2根据接收到的UE2的测量值判断UE2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2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出UE2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2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2确定UE2受到gNB1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1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步骤508,gNB1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MME。
需要说明的是,gNB1可以根据UE1的测量值确定UE1存在干扰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也可以是gNB1在接收到干扰邻区(如gNB2)发送的干扰协调请求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
步骤509,gNB2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MME。
需要说明的是,gNB2可以根据UE2的测量值确定UE2存在干扰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也可以是gNB2在接收到干扰邻区(如gNB1)发送的干扰协调请求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
步骤510,MME发送定位请求给E-SMLC。
MME根据接收到的定位查询请求向E-SMLC(Evolved Serving Mobile LocationCenter,演进的服务移动位置中心)发起定位请求。
步骤511,E-SMLC发送定位能力查询信息给UE1。
步骤512,E-SMLC发送定位能力查询信息给UE2。
步骤513,UE1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请求辅助数据。
步骤514,UE2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请求辅助数据。
步骤515,E-SMLC向UE1提供辅助数据。
步骤516,E-SMLC向UE1提供辅助数据。
步骤517,UE1进行定位计算。
UE1利用辅助数据进行GNSS测量,生成对应的位置信息。
步骤518,UE2进行定位测量。
UE2利用辅助数据进行GNSS测量,生成对应的位置信息。
步骤519,UE1上传位置信息给gNB1。
步骤520,UE2上传位置信息给gNB2。
步骤521,gNB1、gNB2分别启动干扰协调。
gNB1收到UE1上传的位置信息后,gNB1将UE1的位置信息通过X2接口传给gNB2。gNB2收到UE1上传的位置信息后,gNB2将UE2的位置信息通过X2接口传给gNB1。gNB1根据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启动干扰协调,同理,gNB2根据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启动干扰协调。
步骤522,gNB1向UE1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在本实施例中,UE1和UE2的位置信息可区分,模拟波束可将两个UE区分开,则gNB1进行模拟波束赋形,给发射天线配置合适的增益权重(幅度和相位)形成模拟波束,使得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对准UE1的位置,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处于UE2的位置,抑制UE2的干扰。
步骤523,gNB2向UE2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同理,gNB2进行模拟波束赋形,给发射天线配置合适的增益权重(幅度和相位)形成模拟波束,使得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对准UE2的位置,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处于UE1的位置,抑制UE1的干扰。
请参阅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应用场景结构示意图之三。其中,本小区的基站gNB1和邻区的基站gNB2都是具有相同处理能力的5G NR宏基站,期望用户UE1和干扰用户UE2位于两个小区的边缘且位置不可区分,期望用户UE1的干扰主要来自于gNB2的下行和UE2的上行干扰。
请参阅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四,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6所示的应用场景。请参阅图7,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1,gNB1发送RRC至UE1。
gNB1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1,使能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702,gNB2发送RRC至UE2。
gNB2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2,使能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703,UE1进行测量计算。
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1在接收到包含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704,UE2进行测量计算。
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2在接收到包括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705,UE1上报测量值。
UE1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1。
步骤706,UE2上报测量值。
UE2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2。
步骤707,gNB1发送干扰协调请求给gNB2。
gNB1根据接收到的UE1的测量值判断UE1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1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UE1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1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1确定UE1受到gNB2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2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同理,gNB2根据接收到的UE2的测量值判断UE2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2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出UE2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2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2确定UE2受到gNB1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1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步骤708,gNB1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MME。
需要说明的是,gNB1可以根据UE1的测量值确定UE1存在干扰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也可以是gNB1在接收到干扰邻区(如gNB2)发送的干扰协调请求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
步骤709,gNB2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MME。
需要说明的是,gNB2可以根据UE2的测量值确定UE2存在干扰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也可以是gNB2在接收到干扰邻区(如gNB1)发送的干扰协调请求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
步骤710,MME发送定位请求给E-SMLC。
MME根据接收到的定位查询请求向E-SMLC(Evolved Serving Mobile LocationCenter,演进的服务移动位置中心)发起定位请求。
步骤711,E-SMLC发送定位能力查询信息给UE1。
步骤712,E-SMLC发送定位能力查询信息给UE2。
步骤713,UE1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请求辅助数据。
步骤714,UE2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请求辅助数据。
步骤715,E-SMLC向UE1提供辅助数据并请求测量。
步骤716,E-SMLC向UE1提供辅助数据并请求测量。
步骤717,UE1进行定位测量。
UE1利用辅助数据进行GNSS测量,生成定位测量结果。
步骤718,UE2进行定位测量。
UE2利用辅助数据进行GNSS测量,生成定位测量结果。
步骤719,UE1上传定位测量结果给E-SMLC。
步骤720,UE2上传定位测量结果给E-SMLC。
步骤721,E-SMLC进行位置计算。
E-SMLC根据UE1的定位测量结果计算出UE1的位置信息;根据UE2的定位测量结果计算出UE2的位置信息。
步骤722,E-SMLC发送位置信息给MME。
E-SMLC将计算出的UE1的位置信息、UE2的位置信息发送给MME。
步骤723,MME发送位置信息给gNB1和gNB2。
在一实施方式中,MME将UE1和UE2的位置信息均分别发送给gNB1和gNB2。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MME将UE1的位置信息发送给gNB1,将UE2的位置信息发送给gNB2,然后,gNB2将UE2的位置信息通过X2接口传给gNB1;gNB1将UE1的位置信息通过X2接口传给gNB2。
步骤724,gNB1、gNB2分别启动干扰协调。
gNB1根据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启动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由于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不可区分,执行步骤725;同理,gNB2根据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启动干扰协调,由于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不可区分,执行步骤726。
步骤725,gNB1发送RRC至UE1。
gNB1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1,使能UE1进行信道状态信息CRI、RI、PMI及CQI的计算。
步骤726,gNB2发送RRC至UE1。
gNB2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2,使能UE2进行信道状态信息CRI、RI、PMI及CQI的计算。
步骤727,UE1进行反馈计算。
UE1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UE1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
步骤728,UE2进行反馈计算。
UE2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UE2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
步骤729,UE1上报反馈值给gNB1。
UE1上报计算生成的反馈值给gNB1,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
步骤730,UE2上报反馈值给gNB2。
UE2上报计算生成的反馈值给gNB1,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
步骤731,gNB1、gNB2分别启动干扰协调。
gNB1根据UE1上报的反馈值启动干扰协调,同理,gNB2根据UE2上报的反馈值启动干扰协调。
步骤732,gNB1进行混合波束赋形。
gNB1根据接收的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gNB1的数字波束对准UE1,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步骤733,gNB2进行混合波束赋形。
gNB2根据接收的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gNB2的数字波束对准UE2,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请参阅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五,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6所示的应用场景。请参阅图8,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1,gNB1发送RRC至UE1。
gNB1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1,使能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802,gNB2发送RRC至UE2。
gNB2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2,使能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803,UE1进行测量计算。
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1在接收到包含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804,UE2进行测量计算。
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2在接收到包括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805,UE1上报测量值。
UE1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1。
步骤806,UE2上报测量值。
UE2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2。
步骤807,gNB1发送干扰协调请求给gNB2。
gNB1根据接收到的UE1的测量值判断UE1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1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UE1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1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1确定UE1受到gNB2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2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同理,gNB2根据接收到的UE2的测量值判断UE2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2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UE2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2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2确定UE2受到gNB1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1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步骤808,gNB1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MME。
需要说明的是,gNB1可以根据UE1的测量值确定UE1存在干扰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也可以是gNB1在接收到邻区(如gNB2)发送的干扰协调请求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
步骤809,gNB2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MME。
需要说明的是,gNB2可以根据UE2的测量值确定UE2存在干扰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也可以是gNB2在接收到邻区(如gNB1)发送的干扰协调请求时,发送定位查询请求给移动性管理功能体MME。
步骤810,MME发送定位请求给E-SMLC。
MME根据接收到的定位查询请求向E-SMLC(Evolved Serving Mobile LocationCenter,演进的服务移动位置中心)发起定位请求。
步骤811,E-SMLC发送定位能力查询信息给UE1。
步骤812,E-SMLC发送定位能力查询信息给UE2。
步骤813,UE1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请求辅助数据。
步骤814,UE2上报定位能力信息给E-SMLC并请求辅助数据。
步骤815,E-SMLC向UE1提供辅助数据。
步骤816,E-SMLC向UE1提供辅助数据。
步骤817,UE1进行定位计算。
UE1利用辅助数据进行GNSS测量,生成对应的位置信息。
步骤818,UE2进行定位测量。
UE2利用辅助数据进行GNSS测量,生成对应的位置信息。
步骤819,UE1上传位置信息给gNB1。
步骤820,UE2上传位置信息给gNB2。
步骤821,gNB1、gNB2分别启动干扰协调。
gNB1收到UE1上传的位置信息后,gNB1将UE1的位置信息通过X2接口传给gNB2。gNB2收到UE1上传的位置信息后,gNB2将UE2的位置信息通过X2接口传给gNB1。gNB1根据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启动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由于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不可区分,执行步骤822;同理,gNB2根据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启动干扰协调,由于UE1的位置信息和UE2的位置信息不可区分,执行步骤823。
步骤822,gNB1发送RRC至UE1。
gNB1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1,使能UE1进行信道状态信息CRI、RI、PMI及CQI的计算。
步骤823,gNB2发送RRC至UE1。
gNB2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2,使能UE2进行信道状态信息CRI、RI、PMI及CQI的计算。
步骤824,UE1进行反馈计算。
UE1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第一终端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
步骤825,UE2进行反馈计算。
UE2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第二终端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
步骤826,UE1上报反馈值给gNB1。
UE1上报计算生成的反馈值给gNB1,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
步骤827,UE2上报反馈值给gNB2。
UE2上报计算生成的反馈值给gNB1,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
步骤828,gNB1、gNB2分别启动干扰协调。
gNB1根据UE1上报的反馈值启动干扰协调,同理,gNB2根据UE2上报的反馈值启动干扰协调。
步骤829,gNB1进行混合波束赋形。
gNB1根据接收的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gNB1的数字波束对准UE1,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步骤830,gNB2进行混合波束赋形。
gNB2根据接收的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gNB2的数字波束对准UE2,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请参阅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六;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3或者图6所示的应用场景中。请参阅图9,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01,gNB1发送RRC至UE1。
gNB1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1,使能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902,gNB2发送RRC至UE2。
gNB2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2,使能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903,UE1进行测量计算。
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1在接收到包含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904,UE2进行测量计算。
UE2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2在接收到包括干扰小区在内的多个小区的RRC时,会生成对应多个小区的测量值。
步骤905,UE1上报测量值。
UE1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1。
步骤906,UE2上报测量值。
UE2上报生成的测量值给gNB2。
步骤907,gNB1发送干扰协调请求给gNB2。
gNB1根据接收到的UE1的测量值判断UE1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1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UE1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1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1确定UE1受到gNB2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2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同理,gNB2根据接收到的UE2的测量值判断UE2是否存在干扰。具体地,对于UE2测量的多个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如果各小区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确定其中最大和次大的两个测量值,即可判定UE2当前对应的两个相邻小区,确定UE2对应的干扰邻区,然后和干扰邻区进行干扰协调。本实施例中,gNB2确定UE2受到gNB1的干扰,可以通过X2接口向gNB1发起干扰协调请求。
步骤908,gNB1、gNB2选择波束编号。
gNB1和gNB2各自收到邻区的干扰协调请求后,都选择与干扰邻区配对的预设的波束编号信息,以进行模拟波束赋形。选择的波束编号是gNB1和gNB2的波束配对所对应的编号。波束配对是在网络规划时期就生成好的相互干扰较小的配对组合。
步骤909,gNB1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gNB1根据选择的波束编号进行模拟波束赋形,以减少相邻小区间的干扰。可选地,gNB1根据模拟波束赋形后UE1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CSI-RSRP和CSI-RSRQ都仍低于设定门限时,gNB1进一步可以执行步骤911,进行数字波束赋形。
步骤910,gNB2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gNB2根据选择的波束编号进行模拟波束赋形,以减少相邻小区间的干扰。可选地,gNB2根据模拟波束赋形后UE2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CSI-RSRP和CSI-RSRQ都仍低于设定门限时,gNB2进一步可以执行步骤912,进行数字波束赋形。
步骤911,gNB1发送RRC至UE1。
gNB1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1,使能UE1进行信道状态信息CRI、RI、PMI及CQI的计算。
步骤912,gNB2发送RRC至UE1。
gNB2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2,使能UE2进行信道状态信息CRI、RI、PMI及CQI的计算。
步骤913,UE1进行反馈计算。
UE1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第一终端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
步骤914,UE2进行反馈计算。
UE2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第二终端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
步骤915,UE1上报反馈值给gNB1。
UE1上报计算生成的反馈值给gNB1,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
步骤916,UE2上报反馈值给gNB2。
UE2上报计算生成的反馈值给gNB1,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
步骤917,gNB1、gNB2分别启动干扰协调。
gNB1根据UE1上报的反馈值启动干扰协调,同理,gNB2根据UE2上报的反馈值启动干扰协调。
步骤918,gNB1进行混合波束赋形。
gNB1根据接收的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gNB1的数字波束对准UE1,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步骤919,gNB2进行混合波束赋形。
gNB2根据接收的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gNB2的数字波束对准UE2,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请参阅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之四。其中,本小区是小基站(Small cell)、中继(Relay)或微小区(Pico cell)等形式,而干扰基站是5G NR的宏基站(gNB),UE的数据信道与微小区通信,控制信道与宏小区直接通信或由微小区转发,UE在微小区内会受到来自于宏小区的数据信道的强干扰。
请参阅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七,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0所示的应用场景。请参阅图11,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1,Relay发送RRC至UE1。
Relay发送RRC给所在小区的UE1,使能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1102,gNB发送RRC至UE2。
gNB发送RRC给UE1,使能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
步骤1103,UE1进行测量计算。
UE1进行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生成包含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需要说明的是,UE1在接收到Relay发送的RRC和gNB发送的RRC,因此,UE1生成包含Relay对应的CSI-RSRP和CSI-RSRQ和gNB对应的CSI-RSRP和CSI-RSRQ的测量值。
步骤1104,UE1上报测量值给Relay。
UE1将生成的测量值上报给Relay。
步骤1105,Relay上报测量值给gNB。
Relay接收到测量值后将其上报给gNB。
步骤1106,Relay和gNB分别进行干扰协调。
如果测量值中的CSI-RSRP和CSI-RSRQ测量值都低于设定门限时,则判定UE已经移动到宏小区干扰较高的区域,此时,Relay和gNB分别根据接收到的测量值进行干扰协调。具体地,Relay与gNB进行波束配对来选择波束编号,以进行模拟波束赋形。选择的波束编号是Relay和gNB的波束配对所对应的编号。波束配对是在网络规划时期就生成好的相互干扰较小的配对组合。
步骤1107,Relay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Relay根据选择的波束编号进行模拟波束赋形,以保证Relay的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对准UE。
步骤1108,gNB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gNB根据选择的波束编号进行模拟波束赋形,以保证gNB的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对准UE,以抑制宏小区的干扰。
结合上述的多个实施例,可以得知,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基于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混合波束赋形,减小来自邻区基站的干扰和邻区终端的干扰,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小区部署场景和多个干扰源,提高终端的接收性能和系统容量,同时可以避免实时反馈大量的各个波束所测量的干扰信息。本实施例中,一个UE仅需要一份定位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并利用系统的小区测量信息CSI-RSRP和CSI-RSRQ,就能实现干扰协调,大大降低了测量和反馈的复杂度,并将模拟和数字波束赋形相结合,降低了大规模天线处理实现干扰协调的复杂度。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基于大规模天线的小区间干扰协调装置,参照图12,该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1201,用于发送无线资源配置信息RRC给所在小区的第一终端;
波束赋形模块1202,用于根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
在一实施例中,波束赋形模块1202还用于:
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根据是否可区分的结果相应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或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确定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可区分时,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通过模拟波束赋形,给发射天线配置合适的增益权重(幅度和/或相位)形成模拟波束,使得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对准第一终端的位置,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处于干扰邻区第二终端的位置,抑制第二终端的干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确定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不可区分时,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此时,由于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的位置不可区分,模拟波束不能将两个终端分开,本实施例进一步通过数字波束赋形,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第一基站的数字波束对准第一终端,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可选地,波束赋形模块12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之前,获取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或
所述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之后,将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给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波束赋形模块120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RRC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根据所述反馈值进行数字波束赋形。第一基站可以周期性发送RRC给第一终端或者可以在确定需要进行数字波束赋形时发送RRC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本实施例中,该反馈值包括:CRI(CSI-RSResource Indicator,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及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第一终端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并上报该反馈值给第一基站,第一基站根据该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第一基站的数字波束对准第一终端,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在一实施例中,波束赋形模块1202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包括:
向MME发送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定位请求,所述定位请求用于使能E-SMLC向所述第一终端获取定位能力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导航定位功能GNSS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后返回给所述MME;
接收所述MME返回的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该实施例采用网络侧GNSS可以实现定位精度5米以下的精确定位,利于实现基于位置信息的模拟波束赋形。
在一实施例中,波束赋形模块1202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包括:
向MME发送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定位请求,所述定位请求用于使能E-SMLC向所述第一终端获取定位能力信息,使能所述第一终端根据GNSS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接收所述UE返回的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终端侧的GNSS测量结果,以实现基于位置信息的模拟波束赋形。
在一实施例中,波束赋形模块1202还用于:
发送第一干扰协调请求给所述第一终端当前的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当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进入室内场景或者被遮挡物遮挡时,由于卫星导航信号接收质量不好,导致基站无法获取准确的位置信息,则通过波束编号信息进行干扰协调,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干扰协调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波束赋形模块1202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如果在通过基于波束编号信息的模拟波束赋形后,两个小区间的干扰仍然存在,如第一基站根据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CSI-RSRP和CSI-RSRQ都低于设定门限时,则向第一终端进行数字波束赋形。具体地,第一终端根据接收的RRC,使能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的计算,该反馈值包括:CRI、RI、PMI及CQI,第一终端根据使得数字波束赋形的系统容量最大的要求生成反馈值并上报该反馈值给第一基站,第一基站根据该反馈值,在所选的模拟波束下给发射端口配置合适的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使得第一基站的数字波束对准第一终端,完成混合波束赋形下的干扰协调。
在一实施例中,波束赋形模块1202还用于:
选择与所在小区对应的干扰邻区间波束配对所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其中,所述所在小区与所述干扰邻区构成异构小区。。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装置中的各模块,均可由位于所述装置中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MPU,Microprocessor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等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如图13所示,所述基站1300包括处理器1301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13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1302;其中,存储器1302上存储有可执行程序13021,处理器1301用于运行可执行程序13021时,执行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该基站还包括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303。该基站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30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3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2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3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304。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前述任一实施例对应的方法。该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等。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以准。

Claims (10)

1.一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应用于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无线资源配置信息RRC给所在小区的第一终端;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所述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符合设置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其中,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根据是否可区分的结果相应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或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其中,所述根据是否可区分的结果相应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或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可区分时,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不可区分时,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之后,根据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起第一干扰协调请求;
收到所述干扰邻区的第二干扰协调请求后,采用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起第一干扰协调请求,包括:
接收所述根据是否可区分的结果相应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或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之后,所述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仍然符合设置条件时,向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起第一干扰协调请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向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号接收参数的测量值,确定所述测量值仍然符合设置条件时,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根据所述反馈值,在所选模拟波束下配置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将所述数字波束指向所述第一终端。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与干扰邻区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是否可区分之前,还包括:获取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发送的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或
所述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之后,包括:将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给干扰邻区对应的第二基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模拟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信息给发射天线配置增益权重,根据所述增益权重形成模拟波束,将所述模拟波束的波峰方向指向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且所述模拟波束的波谷方向指向所述第二终端的位置;
所述向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数字波束赋形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基于RRC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值,根据所述反馈值,在所选模拟波束下配置预编码码本形成数字波束,将所述数字波束指向所述第一终端。
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包括:
向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定位请求,所述定位请求用于使能演进的服务移动位置中心E-SMLC向所述第一终端获取定位能力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终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且返回给所述MME;
接收所述MME返回的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
向MME发送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的定位请求,所述定位请求用于使能E-SMLC向所述第一终端获取定位能力信息,并使能所述第一终端根据GNSS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返回的所述第一终端的位置信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波束编号信息采用对应的混合波束赋形策略进行干扰协调,包括:
选择与所在小区对应的干扰邻区间波束配对所对应的波束编号信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其中,所述所在小区与所述干扰邻区构成异构小区。
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
CN201811334421.2A 2018-11-09 2018-11-09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1826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4421.2A CN111182629B (zh) 2018-11-09 2018-11-09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PCT/CN2019/116640 WO2020094128A1 (zh) 2018-11-09 2019-11-08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EP19881888.2A EP3879718A4 (en) 2018-11-09 2019-11-08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INFORMATION HOLD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4421.2A CN111182629B (zh) 2018-11-09 2018-11-09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2629A CN111182629A (zh) 2020-05-19
CN111182629B true CN111182629B (zh) 2023-04-07

Family

ID=70611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4421.2A Active CN111182629B (zh) 2018-11-09 2018-11-09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879718A4 (zh)
CN (1) CN111182629B (zh)
WO (1) WO20200941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4520A (zh) * 2020-11-26 2022-05-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干扰测量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2788614B (zh) * 2021-01-13 2023-04-07 上海闻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赋形的方法和装置、波束赋形系统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1924124B2 (en) 2021-05-24 2024-03-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t of rules for triggering coordinated beamforming
CN115481521A (zh) * 2021-05-31 2022-12-16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CN114584995B (zh) * 2022-04-07 2024-05-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 干扰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87808A1 (ja) * 2008-01-07 2009-07-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アナログ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通信システム
CN101686078A (zh) * 2008-09-26 2010-03-3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31446A (zh) * 2009-06-25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小区间干扰的抑制方法以及基站
CN102045758A (zh) * 2009-10-20 201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小区间干扰协调的方法、基站及系统
CN103369539A (zh) * 2012-04-06 2013-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协调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127347A (ko) * 2012-05-10 2013-1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아날로그 및 디지털 하이브리드 빔포밍을 통한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089070A2 (ko) * 2014-12-05 2016-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간섭 제거 대상 셀을 선정하는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치
US10193604B2 (en) * 2015-05-01 2019-01-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Device, network,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data transmission under scheduling decoding delay in mmWave communication
MY191242A (en) * 2016-03-03 2022-06-10 Idac Holding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eam control in beamformed systems
US10505618B2 (en) * 2016-08-10 2019-12-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n wireless systems
CN108337065A (zh) * 2017-01-18 2018-07-27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US10588102B2 (en) * 2017-01-24 2020-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rdinated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restricted measurement
CN108347273B (zh) * 2017-01-25 2021-06-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复用和数据解析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87808A1 (ja) * 2008-01-07 2009-07-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アナログ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通信システム
CN101686078A (zh) * 2008-09-26 2010-03-3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31446A (zh) * 2009-06-25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小区间干扰的抑制方法以及基站
CN102045758A (zh) * 2009-10-20 201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小区间干扰协调的方法、基站及系统
CN103369539A (zh) * 2012-04-06 2013-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协调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79718A4 (en) 2022-08-03
CN111182629A (zh) 2020-05-19
WO2020094128A1 (zh) 2020-05-14
EP3879718A1 (en) 202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438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ell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744439B (zh) 波束改變指令接收失敗期間的回退波束選擇程序
CN111182629B (zh) 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07534467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8774800B2 (en) UE initiated frequency partitioning based CoMP scheme for downlink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JP2019537385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端末の無線リンクモニタリングを行う方法及びそれをサポートする装置
KR2018009135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탐색 및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US11272387B2 (en) Manag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20210069042A (ko) 신호 송신 방법, 장치,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한 저장 매체
EP3103277A1 (en) Autonomous determination of overlapping coverage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1039798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lecting a coordination node i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et
CN111163494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小区切换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EP3038423B1 (en) Antenna system and processing method
CN111756426B (zh) 一种选择接收波束的方法及装置
WO2021221963A9 (en) Multiple channel state feedback reports for mu-mimo scheduling assistance
EP2603987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702765A (zh) 双工通信
CN110506432B (zh) 一种协作小区确定方法及网络设备
US11202220B2 (en) Method of adapting report mapping based on beamforming
JPWO2020166411A1 (ja)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および基地局
EP3864761A1 (en) Measurement reporting in wireless network
US10805121B2 (en)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 performed therein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3925257B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inter-cell interference estimation
CN117121537A (zh) 增强型交叉链路干扰测量和管理
CN114584996B (zh) 一种基于业务的干扰优化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