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5670A - 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75670A
CN115475670A CN202211195364.0A CN202211195364A CN115475670A CN 115475670 A CN115475670 A CN 115475670A CN 202211195364 A CN202211195364 A CN 202211195364A CN 115475670 A CN115475670 A CN 115475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detection
chamber
sample
detec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953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瑞
谢红梅
何智强
秦风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angq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angq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angqi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angq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9536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756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75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756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15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interfacing components, e.g. fluidic, electrical, optical or mechanical interfa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302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munological test procedures
    • G01N33/5304Reaction vessels, e.g. agglutination pla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06Solid-phase reaction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0Integrating sample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in single entity, e.g. lab-on-a-chip concep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4Proces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 B01L2200/143Quality control, feedback systems
    • B01L2200/146Employing pressure sen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6Auxiliary integrated devices, integrated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10Means to control humidity and/or other gases
    • B01L2300/105Means to control humidity and/or other gases using desiccant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检测装置包括顶层、通道层、反应层、底层,通道层上设有在垂直高度上依次下降的样本腔、稀释腔、混匀腔、标记腔,液体可在重力作用由样本腔向标记腔顺序流动,从而保证了反应的充分性;稀释液预包装在稀释袋中,在加入样品后,通过下压按压部,刺破稀释袋,稀释液流入稀释腔中,有效防止长时间存放,稀释液变质的情况发生;第一混匀区内设有搅拌叶片,电机带动搅拌叶片旋转,从而快速高效地将样本与稀释液混合均匀;透气孔内设有疏水透气膜,利于气体交换;检测腔内设有干燥腔,防止长时间或潮湿环境储存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Description

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涉及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微流控又称为微流控芯片技术,该技术可将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几个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以可控流体贯穿整个系统,用以代替常规化学或生物实验室的各种功能,有着体积轻巧、使用样品及试剂量少、反应速度快、可大量平行处理以及即用即弃等优点。目前,微流控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微流控芯片的特点在于微通道网络及众多分析功能元件的集成化,可以根据生物分子间特异相互作用的原理,将生化分析过程集成于芯片表面,从而实现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成分的高通量快速检测。申请号为201910239730.X的专利公开微流控芯片及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利用虹吸作用和外界离心作用控制样本流至定量腔体中实现待测溶液的定量,但是离心操作比较难以控制进入检测腔体的样本量,也可能会因为离心力过大而造成反应物或检测物损失,易造成实验误差,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利用重力作用实现样本的流动,不需要借助外界设备即可完成整个反应过程。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依次包括通过卡合连接的顶层、通道层、反应层、底层;
所述顶层设有进样口、分布的透气孔;
所述透气孔包括与稀释腔连通的第一透气孔、与混匀腔连通的第二透气孔、与标记腔连通的第三透气孔、与检测腔连通的第四透气孔、与废液腔连通的第五透气孔;
所述透气孔内设有疏水透气膜。
在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层设有样本腔、稀释腔、混匀腔、标记腔;
所述进样口贯穿所述顶层、与所述样本腔相连通;
所述样本腔与所述稀释腔相连通;
所述样本腔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和倒梯形的组合,所述倒梯形相对于所述正方形更靠近于所述稀释腔。
在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稀释腔的上方设有储存腔,所述稀释腔与所述储存腔之间设有流动孔。
在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存腔内设有按压部、储存袋、刺破件、限位部,所述按压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储存袋相连,所述刺破件位于所述储存腔的底部,并且在自由状态下不与所述储存袋接触,所述储存袋的下端部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在按压状态下,所述储存袋的下端部与所述刺破件接触。
在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包括按压键、按压柱、档条、弹簧,所述按压键的上端部与所述顶层的上表面齐平,所述按压键的下端部与所述按压柱的上端部连接,自由状态下所述档条的上端部与所述限位部的下端部接触,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按压柱的上半部,所述弹簧的下端部高于所述限位部。
在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混匀腔包括第一混匀区、第二混匀区;
所述第一混匀区内设有转轴、搅拌叶片、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混匀区的中心部位,所述搅拌叶片与所述转轴相连接,所述搅拌叶片关于所述转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混匀区的入口端;
所述通道层内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轴相连接;
所述第二混匀区为蛇形结构。
在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气孔贯穿顶层,与所述标记腔相连通,所述标记腔内包被有标记抗体。
在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应层内设有检测腔,所述检测腔包括主流道,所述主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标记腔相连通,所述主流道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第一检测区、第三检测区,所述主流道的另一端向背离所述标记腔的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主流道的尽头向两侧延伸形成第三检测区、第四检测区;
所述第一检测区内依次设有第一检测单元、第二检测单元、第三检测单元、第四检测单元、第五检测单元;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更加靠近所述主流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三检测单元更加靠近所述主流道,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相对于所述第四检测单元更加靠近所述主流道,所述第四检测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五检测单元更加靠近所述主流道。
在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下端部设有废液孔,所述废液孔与所述废液腔相连通;
所述检测单元内有检测卡,所述检测卡内有多个检测条带,所述检测条带上包被有不同的检测抗体;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下方设有干燥腔,所述干燥腔内设有干燥剂,所述干燥腔内设有通气孔,所述干燥腔与所述检测腔通过所述通气孔相连通;
所述底层设有废液腔,所述第五透气孔透过所述顶层、所述反应层、所述检测层与所述废液腔相连通;
所述标记腔的位置低于所述样本腔。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上述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进样口向加样腔中加入样本,等待1-30s,下压按压键,刺破件刺破储存袋,储存袋内的稀释液流出,并从流动孔流进稀释腔;
S2:稀释液带动样本流入第一混匀区,流经第一压力传感器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控制电机开始工作,电机带动搅拌叶片旋转,从而将样本与稀释液混合均匀;
S3:混合液进入第二混匀区,混合液流经第二压力传感器时,第二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即控制电机停止工作;
S4:混合液在第二混合区内充分混合后进入标记腔,在标记腔内混合液内的待测物与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待测物-一抗复合物;
S5:复合物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检测腔,经由主流道流入各分流道,再流入各检测单元,与检测条带上的检测抗体结合,多余液体流入废液腔。
本申请的优点有:本申请样本腔、稀释腔、混匀腔、标记腔在垂直高度上依次下降,从而液体可在重力作用由样本腔向标记腔顺序流动,标记腔的末端与检测腔相连通,液体由通道层向下流动至反应层,在反应层各检测单元的末端与底板上废液腔相连通,液体由反应层向下流动至底层,由于通道层和反应层之间的高度差,流进反应层中的液体难以回流至反应层,由于反应层和底层之间的高度差,流进废液腔中的液体难以回流至反应层,每一步中的液体都能够完全到达下一腔体中,从而保证了反应的充分性,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申请中稀释液预包装在储存袋中,在加入样品后,通过下压按压部,刺破储存袋,稀释液流入稀释腔中,有效防止长时间存放,稀释液变质的情况发生,同时也避免了稀释液现配现用、现场加样等繁琐的操作过程,只需轻轻一压,即可释放稀释液,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本申请第一混匀区内设有搅拌叶片,当稀释液带动样本流入第一混匀区、流经第一压力传感器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控制电机开始工作,电机带动搅拌叶片旋转,从而快速高效地将样本与稀释液混合均匀。本申请透气孔内设有疏水透气膜,利于气体交换,阻止液体从透气孔中溢出。此外本申请设有多个检测单元,能进行大量抗原物质的检测,只需在标记腔内包被好标记抗体,在检测腔包被好相应的检测抗体,即可进行多种抗原物质的检测。检测腔内设有干燥腔,干燥腔内设有干燥剂,干燥腔内设有通气孔,干燥腔与检测腔通过通气孔相连通,在检测条带长时间存储后,防止长时间储存或潮湿环境储存时对微流控芯片检测结果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微流控芯片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微流控芯片的示意图;
图2为微流控芯片上表面(顶层)示意图;
图3为微流控芯片通道层示意图;
图4为微流控芯片反应层示意图;
图5为微流控芯片底层示意图;
图6为储存腔示意图;
图7为干燥腔示意图;
图中:1、顶层;2、通道层;3、反应层;4、底层;5、进样口;6、第一透气孔;7、第二透气孔;8、第三透气孔;9、第四透气孔;10、第五透气孔;11、样本腔;12、稀释腔;13、混匀腔;14、标记腔;15、储存腔;16、检测卡;17、储存袋;18、刺破件;19、限位部;20、第一混匀区;21、第二混匀区;22、转轴;23、搅拌叶片;24、第一压力传感器;25、电机;26、第二压力传感器;27、主流道;28、第一检测区;29、第二检测区;30、第三检测区;31、第四检测区;32、第一检测单元;33、第二检测单元;34、第三检测单元;35、第四检测单元;36、第五检测单元;37、第一分流道;38、第二分流道;39、第三分流道;40、第四分流道;41、第五分流道;42、第六分流道;43、干燥腔;44、通气孔;45按压键;46、按压柱;47、档条;48、弹簧;49、废液腔;50、流动孔;51、检测卡;52、干燥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对本申请作更详细的说明,它们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以下实施例中所用试剂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普通试剂。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顶层1、通道层2、反应层3、底层4,顶层1、通道层2、反应层3、底层4通过卡合相连。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顶层1、通道层2、反应层3、底层4的连接方式不限,可以为固定连接、活动连接等,优选为活动连接,更优选为卡合连接。
如图2所示,其中顶层1设有进样口5和分布的透气孔。其中透气孔包括与稀释腔12连通的第一透气孔6、与混匀腔13连通的第二透气孔7、与标记腔14连通的第三透气孔8、与检测腔连通的第四透气孔9、与废液腔49连通的第五透气孔10。
进一步地,第四透气孔9、第五透气孔10的数量为多个。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气孔6、第二透气孔7、第三透气孔8的数量不限,可以为多个。
更进一步地,透气孔内设有疏水透气膜。疏水透气膜利于气体交换,有效防止异物进入微流控芯片内部,同时也会阻止芯片内的液体从透气孔内溢出,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如图3所示,其中,通道层2设有样本腔11、稀释腔12、混匀腔13、标记腔14,进样口5贯穿顶层1、与样本腔11相连通;样本腔11与稀释腔12相连通,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样本腔11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和倒梯形的组合,倒梯形更靠近稀释腔12,便于样本完全流进稀释腔12;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样本腔11的截面形状不限。
第一透气孔6贯穿顶层1,与稀释腔12相连通,稀释腔12上方设有储存腔15,储存腔15位于第一透气孔6、进样口之间,稀释腔12与储存腔15之间设有流动孔,稀释腔12与储存腔15之间通过流动孔相连通,如图6所示,储存腔15内设有按压部16、储存袋17、刺破件18、限位部19,按压部16的下端部与储存袋17相连,刺破件18位于储存腔15的底部,并且在自由状态下(自由状态下即弹簧没有被按压的情况,即没有下压按压键的情况)不与储存袋17接触,储存袋17的下端部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在按压状态下(即下压按压键,弹簧被压缩的情况),储存袋17的下端部与刺破件18接触,刺破件18刺破储存袋17,储存袋17内的稀释液流出,并从流动孔50流进稀释腔12。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按压部16包括按压键45、按压柱46、档条47、弹簧48,按压键45的上端部与顶层1的上表面齐平,按压键45的下端部与按压柱46的上端部连接,自由状态下档条47的上端部与限位部19的下端部接触,弹簧48套设于按压柱46的上半部,弹簧48的下端部高于限位部19。
混匀腔13包括第一混匀区、第二混匀区,第二透气孔7贯穿顶层1,与第一混匀区相连通,第一混匀区位于稀释腔12与第二混匀区之间,第一混匀区与稀释腔12相连通,第一混匀区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第一混匀区内设有转轴22、搅拌叶片23、第一压力传感器24,转轴22位于第一混匀区的中心部位,搅拌叶片23与转轴22相连接,搅拌叶片23关于转轴22对称设置,压力传感器位于第一混匀区的入口端,进一步的,通道层2内设有电机25,电机25的输出轴与转轴22相连接,当样本与稀释液的混合液流入第一混匀区,流经第一压力传感器24时,第一压力传感器24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图中未示出),控制中心控制电机25开始工作。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更好的混匀效果,搅拌叶片23的形状可以为波浪形、纺锤形等,搅拌叶片23的数量不限,可以为2个、4个、6个、8个等。第一混匀区的内壁上可以设有各种形状的凸起。
第二混匀区与第一混匀区相连通,第二混匀区位于第一混匀区、标记腔14之间,第二混匀区为蛇形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混匀样本和稀释液。第二混匀区的出口端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6,当样本和稀释液的混合液流经第二压力传感器26时,第二压力传感器26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即控制电机25停止工作。
第三透气孔8贯穿顶层1,与标记腔14相连通,标记腔14内包被有标记抗体,混合液流经标记腔14时,混合液中抗原与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待测物-一抗的复合物,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标记抗体可以为荧光素、酶或生物素标记过的抗体,该抗体能与样本内的特定物质形成特异性结合,标记抗体为多个,进一步地,标记抗体的数量可以为5个、10个、20个、40个等,从而可以实现多抗原的检测。
如图4所示,检测腔位于反应层3,检测腔包括主流道27、第一检测区28、第二检测区29、第三检测区30、第四检测区31,第四透气孔9透过顶层1、反应层3,与检测腔相连通,主流道27的一端与标记腔14相连通,主流道27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第一检测区28、第三检测区30,主流道27的另一端相背离标记腔14的方向延伸,并在主流道27的尽头向两侧延伸形成第三检测区30、第四检测区31,其中第一检测区28、第三检测区30位于同一侧,第二检测区29、第四检测区31位于同一侧。
在本申请的较优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区28内依次设有第一检测单元32、第二检测单元33、第三检测单元34、第四检测单元35、第五检测单元36,第一检测单元32相对于第二检测单元33更加靠近主流道27,第二检测单元33相对于第三检测单元34更加靠近主流道27,第三检测单元34相对于第四检测单元35更加靠近主流道27,第四检测单元35相对于第五检测单元36更加靠近主流道27。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检测单元的数量不限,可以大于五个,也可以小于五个,可以对称设置于主流道27两侧,也可以单独设置于主流道27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检测区28为代表说明检测区内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其他各检测区包括第二检测区29、第三检测区30……内部结构均与第一检测区28相同。第一检测区28内还包括内部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道37、第二分流道38、第三分流道39、第四分流道40、第五分流道41、第六分流道42,其中第一分流道37的一端与主流道27相连,第一分流道37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流道38的一端相连,第一分流道37、第二分流道38形成L形结构,第二分流道38的另一端与第三分流道39的一端相连,第三分流道39的另一端与第四分流道40的一端相连,第四分流道40的另一端与第五分流道41的一端相连,第五分流道41的另一端与第六分流道42相连。
其中第三分流道39相对于第二分流道38更加远离主流道27A端部向微流控芯片宽度方向两侧延伸的A线,此处A线仅为了说明各分流道的分布情况,第四分流道40相对于第三分流道39更加远离A线,第五分流道41相对于第四分流道40更加远离A线,第六分流道42相对于第五分流道41更加远离A线。
进一步地,第三分流道39到第二分流道38的距离为d,第四分流道40到第三分流道39的距离同样为d,第五分流道41到第四分流道40的距离同样为d,第六分流道42到第五分流道41的距离同样为d。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各相邻分流道之间的距离可以不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流道38与第一检测单元32相连,第一检测单元32的上端部与第二分流道38相连通,第一检测单元32的下端部设有废液孔,废液孔与废液腔49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各检测单元内有检测卡,检测卡内有多个检测条带,多个检测条带上包被有不同的检测抗体(二抗),检测抗体与标记抗体的类型、数量一一对应。在检测区待测样本-一抗复合物与检测条带上的检测抗体形成待测样本-一抗-二抗的三元复合物。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检测条带为一条,每个检测条带上均包被一种检测抗体,即每个检测区可进行5种抗原的检测,检测腔可进行20种抗原的检测。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检测条带为两条,每个检测条带上均包被一种检测抗体,即每个检测区可进行10种抗原的检测,检测腔可进行40种抗原的检测。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检测条带为两条,每个检测条带上均包被一种检测抗体,即每个检测区可进行15种抗原的检测,检测腔可进行60种抗原的检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标记腔14内包被有质控标记物,检测条带上设有质控线,质控线上包被有质控抗体。质控标记物与质控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质控标记物-质控抗体复合物,通过检测质控标记物-质控抗体复合物来判断微流控芯片的检测结果是否有效。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一检测单元32下方设有干燥腔43,干燥腔43内设有干燥剂,干燥腔43位于检测卡的正下方,干燥腔43内设有通气孔44,干燥腔43与检测腔通过通气孔44相连通,在检测条带长时间存储后,防止潮湿对微流控芯片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有助于提高微流控芯片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各检测单元下方均设有干燥腔43。
如图5所示,废液腔49位于底层4,第五透气孔10透过顶层1、反应层3、检测层与废液腔相连通,混合液在与检测抗体结合后,多余的混合液流入废液腔。
在本实施例中,标记腔14的位置略低于样本腔11,即在重力作用下,液体从样本腔11缓慢流向标记腔14。
本申请还包括使用上述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进样口5向加样腔中加入样本,等待1-30s,下压按压键,刺破件18刺破储存袋17,储存袋17内的稀释液流出,并从流动孔流进稀释腔12;
S2:稀释液带动样本流入第一混匀区,流经第一压力传感器24时,第一压力传感器24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控制电机25开始工作,电机25带动搅拌叶片23旋转,从而将样本与稀释液混合均匀;
S3:混合液进入第二混匀区,混合液流经第二压力传感器26时,第二压力传感器26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即控制电机25停止工作;
S4:混合液在第二混合区内充分混合后进入标记腔14,在标记腔14内混合液内的待测物与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待测物-一抗复合物;
S5:复合物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检测腔,经由主流道27流入各分流道,再流入各检测单元,混合液中的待测物-一抗复合物与检测抗体形成待测物-一抗-二抗三元复合物,通过检测检测区的三元复合物的量,计算得到样本中待测物的含量,未与检测抗体结合的混合液流入废液腔,质控标记物与质控线上的质控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质控标记物-质控抗体复合物,通过检测检测腔的质控标记物-质控抗体复合物来判断微流控芯片是否有效。
本申请样本腔、稀释腔、混匀腔、标记腔在垂直高度上依次下降,从而液体可在重力作用由样本腔向标记腔顺序流动,标记腔的末端与检测腔相连通,液体由通道层向下流动至反应层,在反应层各检测单元的末端与底板上废液腔相连通,液体由反应层向下流动至底层,由于通道层和反应层之间的高度差,流进反应层中的液体难以回流至反应层,由于反应层和底层之间的高度差,流进废液腔中的液体难以回流至反应层,每一步中的液体都能够完全到达下一腔体中,从而保证了反应的充分性,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申请中稀释预包装在稀释袋中,在加入样品后,通过下压按压部,刺破稀释袋,稀释液流入稀释腔中,有效防止长时间存放,稀释液变质的情况发生,同时也避免了稀释液现配现用、现场加样等繁琐的操作过程,只需轻轻一压,即可释放稀释液,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本申请第一混匀区内设有搅拌叶片,当稀释液带动样本流入第一混匀区,流经第一压力传感器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控制电机开始工作,电机带动搅拌叶片旋转,从而快速高效地将样本与稀释液混合均匀。本申请透气孔内设有疏水透气膜,利于气体交换,阻止液体从透气孔中溢出。此外本申请设有多个检测单元,能进行大量抗原物质的检测,只需在标记腔内包被好标记抗体,在检测腔包被好相应的检测抗体,即可进行多种抗原物质的检测。检测腔内设有干燥腔,干燥腔内设有干燥剂,干燥腔内设有通气孔,干燥腔与检测腔通过通气孔相连通,在检测条带长时间存储后,防止长时间储存或潮湿环境储存时对微流控芯片检测结果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微流控芯片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通过卡合连接的顶层、通道层、反应层、底层;
所述顶层设有进样口、分布的透气孔;
所述透气孔包括与稀释腔连通的第一透气孔、与混匀腔连通的第二透气孔、与标记腔连通的第三透气孔、与检测腔连通的第四透气孔、与废液腔连通的第五透气孔;
所述透气孔内设有疏水透气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层设有样本腔、稀释腔、混匀腔、标记腔;
所述进样口贯穿所述顶层、与所述样本腔相连通;
所述样本腔与所述稀释腔相连通;
所述样本腔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和倒梯形的组合,所述倒梯形相对于所述正方形更靠近于所述稀释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腔的上方设有储存腔,所述稀释腔与所述储存腔之间设有流动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腔内设有按压部、储存袋、刺破件、限位部,所述按压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储存袋相连,所述刺破件位于所述储存腔的底部,并且在自由状态下与所述储存袋不接触,所述储存袋的下端部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在按压状态下,所述储存袋的下端部与所述刺破件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包括按压键、按压柱、档条、弹簧,所述按压键的上端部与所述顶层的上表面齐平,所述按压键的下端部与所述按压柱的上端部连接,自由状态下所述档条的上端部与所述限位部的下端部接触,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按压柱的上半部,所述弹簧的下端部高于所述限位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混匀腔包括第一混匀区、第二混匀区;
所述第一混匀区内设有转轴、搅拌叶片、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混匀区的中心部位,所述搅拌叶片与所述转轴相连接,所述搅拌叶片关于所述转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混匀区的入口端;
所述通道层内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轴相连接;
所述第二混匀区为蛇形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气孔贯穿顶层,与所述标记腔相连通,所述标记腔内包被有标记抗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层内设有检测腔,所述检测腔包括主流道,所述主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标记腔相连通,所述主流道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第一检测区、第三检测区,所述主流道的另一端向背离所述标记腔的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主流道的尽头向两侧延伸形成第三检测区、第四检测区;
所述第一检测区内依次设有第一检测单元、第二检测单元、第三检测单元、第四检测单元、第五检测单元;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更加靠近所述主流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三检测单元更加靠近所述主流道,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相对于所述第四检测单元更加靠近所述主流道,所述第四检测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五检测单元更加靠近所述主流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下端部设有废液孔,所述废液孔与所述废液腔相连通;
检测单元内有检测卡,所述检测卡内有多个检测条带,所述检测条带上包被有不同的检测抗体;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下方设有干燥腔,所述干燥腔内设有干燥剂,所述干燥腔内设有通气孔,所述干燥腔与所述检测腔通过所述通气孔相连通;
所述底层设有废液腔,所述第五透气孔透过所述顶层、所述反应层、所述检测层与所述废液腔相连通;
所述标记腔的位置低于所述样本腔。
10.上述权利1-9中任一项所述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进样口向加样腔中加入样本,等待1-30s,下压按压键,刺破件刺破储存袋,储存袋内的稀释液流出,并从流动孔流进稀释腔;
S2:稀释液带动样本流入第一混匀区,流经第一压力传感器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控制电机开始工作,电机带动搅拌叶片旋转,从而将样本与稀释液混合均匀;
S3:混合液进入第二混匀区,混合液流经第二压力传感器时,第二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即控制电机停止工作;
S4:混合液在第二混合区内充分混合后进入标记腔,在标记腔内混合液内的待测物与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待测物-一抗复合物;
S5:复合物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检测腔,经由主流道流入各分流道,再流入各检测单元,与检测条带上的检测抗体结合,多余液体流入废液腔。
CN202211195364.0A 2022-09-28 2022-09-28 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54756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5364.0A CN115475670A (zh) 2022-09-28 2022-09-28 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5364.0A CN115475670A (zh) 2022-09-28 2022-09-28 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75670A true CN115475670A (zh) 2022-12-16

Family

ID=84393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95364.0A Pending CN115475670A (zh) 2022-09-28 2022-09-28 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7567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3412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成都斯马特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控生化试剂盘及生化检验分析方法
CN117505098A (zh) * 2023-12-29 2024-02-06 天津芥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维轨道位置调节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轨道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3412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成都斯马特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控生化试剂盘及生化检验分析方法
CN117233412B (zh) * 2023-11-13 2024-02-02 成都斯马特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控生化试剂盘及生化检验分析方法
CN117505098A (zh) * 2023-12-29 2024-02-06 天津芥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维轨道位置调节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轨道系统
CN117505098B (zh) * 2023-12-29 2024-04-30 天津芥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维轨道位置调节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轨道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71129B2 (ja) 反応試薬区域に流体を均一に塗布する方法
CN115475670A (zh) 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方法
US10105701B2 (en) Microfluidic distributing device
JP4707035B2 (ja) マイクロ流体装置における混合
US20200094252A1 (en) Microfluidic chip for separating and detecting whole blood sample and detection method thereof
US712571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litting of specimens into multiple channels of a microfluidic device
US10092900B2 (en) Plurality of reaction chambers in a test cartridge
US8858897B2 (en) Microfluidic chip for analysis for fluid sample
JP2007502979A5 (zh)
CN102989533B (zh) 高通量自动定量分配和混合的微流控芯片、方法及应用
US9416776B2 (en) Microfluidic distributing device
JP2007520693A (ja) 被検体物のマイクロ流体デバイスへの取り込みならびに収納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09504732A (ja) 簡易入口チャンネル
TW201425573A (zh) 多通道微流體光盤檢測系統及其應用
JP2009168818A (ja) 血液生化学反応のための微細流動装置に試薬を保存する方法及び微細流動装置を用いた生化学的検査方法
WO2008047875A1 (fr) Appareil de mesure de microanalyse et procédé de mesure de microanalyse utilisant cet appareil
JP5137007B2 (ja) マイクロチップ
CN210787395U (zh) 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
JP5137014B2 (ja) マイクロチップ
JP5077945B2 (ja) マイクロチップ
CN111378557B (zh) 用于产生液珠的管状结构及液珠产生方法
CN220214973U (zh) 离心式生化检测芯片
CN110736844A (zh) 一种心肌肌钙蛋白的检测方法
KR100960670B1 (ko) 모세관을 이용한 랩온어칩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3176401A (zh) 生物芯片的基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