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59271B - 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59271B
CN115459271B CN202211381619.2A CN202211381619A CN115459271B CN 115459271 B CN115459271 B CN 115459271B CN 202211381619 A CN202211381619 A CN 202211381619A CN 115459271 B CN115459271 B CN 1154592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supply
circuit
power consumption
peri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816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59271A (zh
Inventor
梁帅伟
夏泉海
陈勇
张松艳
王京锋
林之
李群
沈晓挺
李永军
俞瑞玉
倪云珂
周琦
沈毅
乔月辉
张文雯
虞荻
虞家辉
黄建平
陈浩
李钟煦
于正平
王益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sha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Co ltd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Xiangshan County Power Supply Co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gsha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Co ltd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Xiangshan County Power Supply Co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gsha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Co ltd,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Xiangshan County Power Supply Co,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gsha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8161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92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59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9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59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92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information or by user interaction, e.g.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SCADA] 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32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the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10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systems management focussing at grid-level, e.g. load flow analysis, node profile computation, meshed network optimisation, 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or spinning reserv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5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 H02J2310/52The controlling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 not being the total disconnection of the load, i.e. entering a degraded mode or in current limit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5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 H02J2310/56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 upon which the selective controlling is based
    • H02J2310/58The condition being electric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5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 H02J2310/56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 upon which the selective controlling is based
    • H02J2310/58The condition being electrical
    • H02J2310/60Limit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the network or in one section of the network, e.g. load shedding or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02B70/3225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22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控制方法包括: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包括工业用电标签和生活用电标签,将对应工业用电标签的负荷分支电路定义为一级电路,二级电路对应生活用电标签;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包括:控制多个二级电路中默契率较低的一者先于剩余的二级电路降低其用电量或者切断其与相应的用电对象之间的电连接;其中,供电系统对一级电路的供电优先级低于任一二级电路的供电优先级。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实际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方案精细化程度不足,导致降低了相关级别负荷的用电对象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常会按供电中断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将电力负荷分为多个级别的负荷。具体的,例如一级负荷为大型医院、炼钢厂、石油提炼厂或者矿井等,而当对其供电中断时,例如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的区域,如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或者将损坏主要设备并且难以长期修复,或者对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的,而二级负荷则例如可以为空调、广告照明、电开水器、保洁电源、商铺用电设备,当对其进行断电除时,尽管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但是相较于上述提及的对一级负荷断电造成的影响,对二级负荷的断电导致的结果是可预见和可控的。
结合实际情况,例如供电系统的发电量不足时,为最大程度上降低断电带来的影响,便需要调整对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的供电选择。
但是,相关技术中,却存在以下至少一种问题:面临供电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将除了一级负荷以外的其它级别的负荷直接进行统一的供电切断处理,尽管提高了对一级负荷的供电效率,但是该供电调节手段却不够精细化,导致降低了其它级别负荷的用电对象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实际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方案精细化程度不足,导致降低了相关级别负荷的用电对象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应用至供电系统;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对用电对象进行记录生成的用电登记信息,将对应用电登记信息的电力负荷划分成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根据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向用电输送电路发送电量调配信号;其中,用电输送电路与供电系统电连接,以将供电系统的电力输出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且用电标签与负荷分支电路一一对应;判断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是否满足安全供电条件;若否,则根据电量调配信号控制用电输送电路输出至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配比;若是,则控制供电系统按照各个负荷分支电路的额定用电需求进行供电;在判断不满足安全供电条件,且当获取由供电系统输入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的电力发生变化时,根据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若是,控制降低输入至该负荷分支电路中的用电量,并判定合作信号成功发送;若否,控制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发送限电说明信号;在判定合作信号成功发送后,控制用电输送电路生成对应合作信号成功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根据生成的第一响应信息的次数与发送合作信号的总次数之间的关系计算获取合作信号成功发送的默契率;根据默契率而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实际对电力负荷的调配过程,一方面,使得在供电系统不满足安全供电条件也即供电不足时,优先对其中级别较低的负荷分支电路进行降低供电处理,具体的,每一个电力负荷例如标记每一个对应级别的用电标签,例如一级用电标签则为一级负荷,二级用电标签则为二级负荷,而在进行调节降低或者切换二级负荷的过程中,对应二级负荷的负荷分支电路中的电力则发生变化。而同归属于二级负荷的多个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情况也不相同,一些二级负荷对应的用电对象记录的用电登记信息为民用生活的,则在对电力负荷调配过程中,对其进行的切断供电所造成的影响将低于其它二级负荷对应的用电对象记录的用电登记信息为商业用途的,例如购物商场等。于是,通过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也即将截取往常时间中的任一段时间段的用电情况进行检测而判断其为上述二级负荷中具体对应的用电登记信息,进而例如通过对该购物商场对应的负荷分支电路发送合作信号,以便于其用电对象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从而降低因为停止供电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结合利用对该用电对象进行的降低或者供电停止的操作可在下一时期中做出电量调配上的提高供电优先级的补偿,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了在整体的对电力负荷调配过程中对于对应的用电对象造成的影响和降低损失,进而提高了电力负荷调配的有效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根据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包括:获取该负荷分支电路在耗电忙碌期对应第i时刻的第一用电功率值;记第一用电功率值为Pfi,耗电忙碌期的时长为T1,记该负荷分支电路为二级电路;获取二级电路在耗电平淡期对应第j时刻的第二用电功率值;记第二用电功率值为Psj,耗电平淡期的时长为T2;判断对应历史时期中,二级电路对应耗电忙碌期与对应耗电平淡期之间的功率变化值是否满足邀约条件下的预设变化区间;其中,记功率变化值为ΔP;若是,则控制用电输送电路向二级电路发送合作信号;其中,预设变化区间的预设功率上限值为Pr2,预设功率下限值为Pr1;则当ΔP满足公式1时,则判断满足邀约条件;
公式1: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ΔP=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一个具体实例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用于表示在耗电忙碌期的平均用电功率值,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用于表示在耗电平淡期的平均 用电功率值。而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用于表示在耗电忙碌期与在耗电平淡期用电的功率变化 值,可以理解的是,当该功率变化值在预设功率上限值Pr2与预设功率下限值Pr1之间时,则 被认为是满足邀约条件。具体的说,供电系统在耗电忙碌期常见的会出现不满足安全供电 条件,也即输出电力不足的情况,于是,也即可选择在Pr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包括工业用电标签和生活用电标签,将对应工业用电标签的负荷分支电路定义为一级电路,二级电路对应生活用电标签;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包括:控制多个二级电路中默契率较低的一者先于剩余的二级电路进行降低其用电量或者切断其与相应的用电对象之间的电连接;其中,供电系统对一级电路的供电优先级高于任意二级电路的供电优先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还包括:默契率较高的二级电路接受供电系统的供电时长高于剩余的默契率较低的二级电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供电系统包括常规电源和不间断电源;根据电量调配信号控制用电输送电路输出至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配比包括:控制不间断电源由充电模式转变成供电模式;其中,充电模式包括不间断电源接收由常规电源输入的电力,供电模式包括向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进行供电。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根据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包括:若在下一时期中,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满足安全供电条件时,则控制用电输送电路与二级电路之间导通;控制不间断电源由供电模式转变至充电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控制不间断电源由充电模式转变成供电模式包括:获取 常规电源在第二预设时间内的发电量;若发电量满足下述公式2时,则控制常规电源根据电 量调配信号控制用电输送电路断开与二级电路的电连接;控制不间断电源与常规电源向一 级电路供电;其中,第二预设时间为T3,发电量为WQ,一级电路对应第二预设时间内的额定 需求功率为PT3,供电系统的发电量损耗系数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6
公式2: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还包括:默契率较高的二级电路接受供电系统供电的供电优先级高于剩余的默契率较低的二级电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例中,功率变化值是否满足邀约条件下的预设变化区间包括:获取供电系统在历史时期为二级电路输出的总电能,计算获取与总电能对应的输出平均功率;记总电能为Wq;获取二级电路在耗电忙碌期内的用电高峰上限功率值以及用电高峰下限功率值,以及获取二级电路在耗电平淡期的用电低谷上限功率值以及用电低谷下限功率值;记用电高峰上限功率值为Pfmax,用电高峰下限功率值为Pfmin,用电低谷上限功率值为Psmax,用电低谷下限功率值为Psmin;根据Wq、Pfmax、Pfmin、Psmax与Psmin修正Pr1与Pr2;
其中,公式3: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8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9
,k1和k2 分别为对应的修正系数,1≥k1>0.8,1≥k2>0.5。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调配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用电对象记录的用电登记信息,将对应用电登记信息的电力负荷划分成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调配模块,用于根据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向用电输送电路发送电量调配信号;其中,用电输送电路用于与供电系统电连接,以将供电系统的电力输出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是否满足安全供电条件;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由供电系统输入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的电力;第二判断模块,用于根据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若判断为是,则由调配模块控制降低输入至该负荷分支电路中的用电量,并通过第二判断模块判断合作信号成功发送;调节模块,用于根据合作信号成功发送的默契率而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其中,供电系统通过用电输送电路为电连接于相应的负荷分支电路上的用电对象供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结合实际对电力负荷的调配过程,一方面,使得在供电系统不满足安全供电条件也即供电不足时,优先对其中级别较低的负荷分支电路进行降低供电处理,具体的,每一个电力负荷例如标记每一个对应级别的用电标签,例如一级用电标签则为一级负荷,二级用电标签则为二级负荷,而在进行调节降低或者切换二级负荷的过程中,对应二级负荷的负荷分支电路中的电力则发生变化。而同归属于二级负荷的多个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情况也不相同,一些二级负荷对应的用电对象记录的用电登记信息为民用生活的,则在对电力负荷调配过程中,对其进行的切断供电所造成的影响将低于其它二级负荷对应的用电对象记录的用电登记信息为商业用途的,例如购物商场等,同样的,该类型的二级负荷的用电量是高于一级负荷的。于是,通过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使其也即将截取往常时间中的任一段时间段的用电情况进行检测而判断其为上述二级负荷中具体对应的用电登记信息,进而例如通过对该购物商场对应的负荷分支电路发送合作信号,以便于其用电对象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从而降低了因为停止供电而造成的损失;
(2)另一方面,结合利用对该用电对象进行的降低或者供电停止的操作可在下一时期中做出电力负荷调配上的提高供电优先级的补偿,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了在整体的对电力负荷调配过程中对于对应的用电对象造成的影响和降低损失,进而提高了电力负荷调配的有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调配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调配装置;10-第一获取模块;20-调配模块;30-第一判断模块;40-第二获取模块;50-第二判断模块;60-调节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1,获取对用电对象进行记录生成的用电登记信息,将对应用电登记信息的电力负荷划分成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
步骤S2,根据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向用电输送电路发送电量调配信号;其中,用电输送电路与供电系统电连接,以将供电系统的电力输出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且电力负荷与负荷分支电路一一对应;
步骤S3,判断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是否满足安全供电条件;具体的,安全供电条件例如可以是将供电系统通过用电输送电路将电量输送至相应的负荷分支电路中的最低总电量与供电系统的实际总电量之间的比较关系,也即当实际总电量不满足该最低总电量时,表示供电系统的实际总电量是不足以满足当地用电区域的正常用电需求。而只有当供电系统满足安全供电条件时,也即供电系统的实际总电量大于最低总电量时,则表示能够满足与用电输送电路电连接的多个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需求,进而能够使得满足当地用电区域的正常用电需求。
进一步的说,当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满足安全供电条件时,则无需调配输出至不同负荷分支电路上的用电配比,也即控制供电系统按照各个负荷分支电路的额定用电需求进行供电。于是,此时的供电系统能够满足各个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需求。
步骤S4,若否,则根据电量调配信号控制用电输送电路输出至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配比;其中,每一个用电标签对应每一个负荷分支电路;
步骤S5,当获取由供电系统输入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的电力发生变化时,根据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步骤S5是基于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不满足安全供电条件下进行的。
步骤S6,若是,则控制降低输入至该负荷分支电路中的用电量,并判定合作信号成功发送。
若根据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判断不向其发送合作信号时,则可以理解为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量很大或者理解为其对电量的依赖性很高,而若是对其进行断电或者限电处理则会对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结合上述分析内容,该用电对象从理性判断也不会接受该合作信号,自然的,本技术方案也不会对该用电对象发送合作信号。于是,当判断不向该负荷分支电路发送合作信号时,则控制供电系统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发送限电说明信号,限电说明信号具体内容包括降低对其供电的原因,例如为优先对其它负荷分支电路供电的解释说明。便于使得接收限电说明信号的用电对象能够获悉被限电的原因,以减少该用电对象被限电造成的不满情绪。
步骤S61,在判定合作信号成功发送后,控制用电输送电路生成对应合作信号成功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
步骤S62,根据生成的第一响应信息的次数与发送合作信号的总次数之间的关系计算获取合作信号成功发送的默契率;
步骤S63,根据默契率而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
其中,供电系统通过用电输送电路为电连接于相应的负荷分支电路上的用电对象供电。需要注意的是,默契率越高,则对应的供电优先级越高,也即对其进行供电的优先级越高。相对的,默契率越低,则对应的供电优先级越低,也即对其进行供电的优先级越低。
举例来说,供电系统可以理解为常见的发电站,该发电站用于为相应地区进行供电,也即市电系统。具体的,用电登记信息例如包括商电用电信息、民电用电信息和工业用电信息。与商电用电信息相匹配的用电对象例如为商场和写字楼等;民电用电信息的用电对象例如为住宅;工业用电信息的用电对象例如为工厂等。
进一步的,每一个负荷分支电路相互之间可近似看作并联关系,也即任意负荷分支电路与供电系统之间的导通或者断开都不会对剩余的负荷分支电路与供电系统之间的导通或者断开造成影响。
结合实际对电力负荷的调配过程,一方面,使得在供电系统不满足安全供电条件也即供电不足时,优先对其中级别较低的负荷分支电路进行降低供电处理,具体的,每一个电力负荷例如标记每一个对应级别的用电标签,例如一级用电标签则为一级负荷,二级用电标签则为二级负荷,而在进行调节降低或者切换二级负荷的过程中,对应二级负荷的负荷分支电路中的电力则发生变化。而同属于二级负荷的多个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情况也不相同,一些二级负荷对应的用电对象记录的用电登记信息为民用生活的,则在对电力负荷调配过程中,对其进行的切断供电所造成的影响将低于其它二级负荷对应的用电对象记录的用电登记信息为商业用途的,例如购物商场等。于是,通过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使其也即将截取往常时间中的任一段时间段的用电情况进行检测而判断其为上述二级负荷中具体对应的用电登记信息,进而例如通过对该购物商场对应的负荷分支电路发送合作信号,以便于其用电对象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从而降低了因为停止供电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结合利用对该用电对象进行的降低或者供电停止的操作可在下一时期中做出电力负荷调配上的补偿,同时也是提高对其的供电优先级,也即提高对其供电的优先级,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了在整体的对电力负荷调配过程中对于对应的用电对象造成的影响和降低损失,进而提高了电力负荷调配的有效性。
优选的,步骤S5具体包括:
步骤S51,获取该负荷分支电路在耗电忙碌期对应第i时刻的第一用电功率值;记第一用电功率值为Pfi,耗电忙碌期的时长为T1,记该负荷分支电路为二级电路;
步骤S52,获取二级电路在耗电平淡期对应第j时刻的第二用电功率值;记第二用电功率值为Psj,耗电平淡期的时长为T2;
步骤S53,判断对应历史时期中,二级电路对应耗电忙碌期与对应耗电平淡期之间的功率变化值是否满足邀约条件下的预设变化区间;其中,记功率变化值为ΔP;
步骤S54,若是,则控制用电输送电路向二级电路发送合作信号;
其中,预设变化区间的预设功率上限值为Pr2,预设功率下限值为Pr1;则当ΔP满足公式1时,则判断满足邀约条件;
公式1: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0
;ΔP=
Figure 142025DEST_PATH_IMAGE002
具体的,(
Figure 793586DEST_PATH_IMAGE003
)用于表示在耗电忙碌期的平均用电功率值,(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1
)用于表 示在耗电平淡期的平均用电功率值。而(
Figure 760274DEST_PATH_IMAGE002
)用于表示在耗电忙碌期与在耗 电平淡期的功率变化值,也即ΔP=
Figure 889904DEST_PATH_IMAGE002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功率变化值在 预设功率上限值与预设功率下限值之间时,则被认为是满足邀约条件,于是,可选择对应满 足该邀约条件的用电对象发送合作信号,对应的,该用电对象可选择接受或者拒绝。
在一个具体实例中,结合上述具体内容,当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不足时,则根据邀约条件向相应的用电对象发送合作信号,若用电对象接收合作信号时,则意味着用电对象已做好被停电或者被降低用电量的准备,从而能够使得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用电对象可针对上述接收合作信号所带来的停电或者被降低用电量的情况作准备以降低带来的损失。具体的,供电系统在耗电忙碌期易出现输出电力不足的情况,于是根据上述与相应的用电对象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使得供电系统对其进行的供电量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减缓对于重点供电对象的供电压力,进而降低对其出现断电供给造成的严重损害,也即通过停止或者降低对二级负荷的供电,以将输出电力重点输出至对应一级负荷,从而确保了一级负荷的正常运行,降低了导致其断电而造成的社会损失。
进一步的,结合上述具体实例内容,除却一级负荷不满足合作信号的要求之外,能够接受合作信号的例如其它级别负荷的用电对象,例如上述提及的二级负荷,或者是指被停止供电不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等的级别负荷,例如餐饮或者服装等商场类型对应的用电对象。
当然,上述内容提及的当耗电忙碌期的用电平均值和耗电平淡期的用电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落入由预设功率上限值与预设功率下限值形成的预设波动区间时,可由此对对应用电对象在耗电忙碌期进行断电操作所造成的损失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于是,通过限制只有当耗电忙碌期的用电平均值和耗电平淡期的用电平均值之间的用电差值落入预设波动区间内才被认为满足邀约条件,以避免了该用电对象盲目配合邀约而对其实际生活或者实际商业活动造成重大损失。
优选的,步骤S53具体包括:
步骤S531,获取供电系统在历史时期为二级电路输出的总电能,计算获取与总电能对应的输出平均功率;记总电能为Wq;
步骤S532,获取二级电路在耗电忙碌期内的用电高峰上限功率值以及用电高峰下限功率值,以及获取二级电路在耗电平淡期的用电低谷上限功率值以及用电低谷下限功率值;记用电高峰上限功率值为Pfmax,用电高峰下限功率值为Pfmin,用电低谷上限功率值为Psmax,用电低谷下限功率值为Psmin;
步骤S533,根据Wq、Pfmax、Pfmin、Psmax与Psmin修正Pr1与Pr2;
其中,公式3: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3
,k1和k2 分别为对应的修正系数,1≥k1>0.8,1≥k2>0.5。
举例来说,常见的,可取第一天的晚上十点至次日早上八点之间的时间段为用电低谷时间段,共计10个小时;取第一天的早上八点至当天的晚上十点之间的时间段为用电高峰时间段,共计14个小时。而对应历史时期中的耗电忙碌期可以理解成包括多个用电高峰时间段,同样的,历史时期中的耗电平淡期可以理解成包括多个耗电平淡期时间段。
进一步的,(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4
)用于表示在历史时期中的平均用电功率,(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5
) 用于表示对应历史时期中的耗电忙碌期中的用电功率的平均波动值,同样的,(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6
)用于表示对应历史时期中的耗电平淡期中的用电功率的平均波动值。而(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7
)用于表示对应历史时期中的耗电忙碌期时的最大理想用电功率, 简单来说,当对应的用电对象在历史时期的耗电忙碌期的用电功率大于上述提及的最大理 想用电功率时,则判断其不满足邀约条件,也即若对该用电对象发送合作信号,会导致其因 停电或者限制用电量的情况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样的,该用电对象在理性判断下也 不会考虑接受对应的合作信号,因此,对该用电对象发送合作信号并不符合实际需求。
相对的,在处于历史时期中的耗电平淡期时,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8
)用于表示最小理想用电功率,而当在历史时期的耗电 平淡期的用电功率小于上述提及的最小理想用电功率时,则同样判断其不满足邀约条件。 结合实际情况,在一个具体实例中,当提出让用电对象接受被停电或者限制用电量时,则意 味着用电对象的本身收益受到损害,而为了使得合作信号被接受更具合理性,使其还应包 括补偿条款,例如可使得用电对象在接受合作信号后,且在后续用电过程中受到停电或者 限制用电量时,则触发补偿条款,触发条款例如包括对应给予用电对象在耗电平淡期提供 优惠用电,例如适当降低用电单价或者在耗电平淡期累计用电超过预设用电量时,对超过 预设用电量的部分进行一定的减免等。结合上述分析内容,也即当历史时期的耗电平淡期 的用电功率小于最小理想用电功率时,则表示用电对象对于补偿条款对其给予的补偿并不 能够满足接受合作信号所造成的损失,或者说当用电对象在耗电平淡期的用电量过小时, 补偿条款所带来的收益过低,因此,该用电对象在理性判断下也不会考虑接受对应的合作 信号,因此,对该用电对象发送合作信号也同样不符合实际需求。
进一步的,考虑到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在输出至二级负荷的过程中,会发生损耗,因此,结合修正系数k1和k2以使得用电对象用电能够与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相适配。而k1和k2的具体取值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不再赘述。
优选的,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包括工业用电标签和生活用电标签,将对应工业用电标签的负荷分支电路定义为一级电路,二级电路对应生活用电标签;步骤S63具体还包括:
步骤S64,控制多个二级电路中默契率较低的一者先于剩余的二级电路进行降低其用电量或者切断其与相应的用电对象之间的电连接;
其中,供电系统对一级电路的供电优先级高于任意二级电路的供电优先级,简单来说,当供电系统的供电总量不足以满足当地所有的一级电路和所有的二级电路的用电需求时,则先对二级电路先采取限电或者断电,以使得优先满足一级电路的正常用电需求。
进一步的,在上述具体实例的基础上,一级电路例如对应电连接的电力负荷可以是如上所述的一级负荷,相对的,二级电路电连接的电力负荷例如可以是如上所述的二级负荷,当然,二级电路电连接的电力负荷也可以是供电优先级低于一级负荷的其它电力负荷。
进一步的,步骤S63具体还包括:
步骤S641,默契率较高的二级电路接受供电系统的供电时长高于剩余的默契率较低的二级电路;和/或,
步骤S642,默契率较高的二级电路接受供电系统供电的供电优先级高于剩余的默契率较低的二级电路,也即供电优先级越高的,则供电系统对其进行供电的优先级越高。
优选的,供电系统包括常规电源和不间断电源;步骤S4具体包括:
步骤S41,控制不间断电源由充电模式转变成供电模式;
其中,充电模式包括不间断电源接收由常规电源输入的电力,供电模式包括向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进行供电。
进一步的,步骤S41具体包括:
步骤S411,获取常规电源在第二预设时间内的发电量;
步骤S412,若发电量满足下述公式2时,则控制常规电源根据电量调配信号控制用电输送电路断开与二级电路的电连接;
步骤S413,控制不间断电源与常规电源向一级电路供电;
其中,第二预设时间为T3,发电量为WQ,一级电路对应第二预设时间内的额定需求 功率为PT3,供电系统的发电量损耗系数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9
公式2: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0
优选的,步骤S5具体包括:
步骤S55,若在下一时期中,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满足安全供电条件时,则控制用电输送电路与二级电路之间导通;
步骤S56,控制不间断电源由供电模式转变至充电模式。
实施例二:
参见图2,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调配装置100的模块示意图,具体的,调配装置100例如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0,用于根据用电对象记录的用电登记信息,将对应用电登记信息的电力负荷划分成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调配模块20,用于根据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向用电输送电路输出电量调配信号;其中,用电输送电路用于与供电系统电连接,以将供电系统的电力输出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判断模块30,用于判断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是否满足安全供电条件;第二获取模块40,用于获取由供电系统输入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的电力;第二判断模块50,用于根据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若判断为是,则由调配模块控制降低输入至该负荷分支电路中的用电量,并通过第二判断模块判断合作信号成功发送;调节模块60,用于根据合作信号成功发送的默契率而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其中,供电系统通过用电输送电路为电连接于相应的负荷分支电路上的用电对象供电。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应用至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对用电对象进行记录生成的用电登记信息,将对应所述用电登记信息的电力负荷划分成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
根据所述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向用电输送电路发送电量调配信号;其中,所述用电输送电路与所述供电系统电连接,以将所述供电系统的电力输出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且所述电力负荷与所述负荷分支电路一一对应;
判断所述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是否满足安全供电条件;
若否,则根据所述电量调配信号控制所述用电输送电路输出至所述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配比;若是,则控制所述供电系统按照各个所述负荷分支电路的额定用电需求进行供电;
在判断不满足所述安全供电条件,且当获取由所述供电系统输入至所述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的电力发生变化时,根据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所述根据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包括:
获取该负荷分支电路在耗电忙碌期对应第i时刻的第一用电功率值;记所述第一用电功率值为Pfi,所述耗电忙碌期的时长为T1,记该负荷分支电路为二级电路;
获取所述二级电路在耗电平淡期对应第j时刻的第二用电功率值;记所述第二用电功率值为Psj,所述耗电平淡期的时长为T2;
判断对应所述历史时期中,所述二级电路对应所述耗电忙碌期与对应所述耗电平淡期之间的功率变化值是否满足邀约条件下的预设变化区间;其中,记所述功率变化值为ΔP;
若是,则控制所述用电输送电路向所述二级电路发送所述合作信号;
其中,所述预设变化区间的预设功率上限值为Pr2,预设功率下限值为Pr1;则当ΔP满足公式1时,则判断满足所述邀约条件;
公式1:
Figure 101330DEST_PATH_IMAGE001
;ΔP=
Figure 239051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701256DEST_PATH_IMAGE003
用于表示在耗电忙碌期的平均用电功率值,
Figure 924427DEST_PATH_IMAGE004
用于表示在耗电平淡期的平均用电功率值,ΔP=
Figure 130280DEST_PATH_IMAGE002
用于表示在所述耗电忙碌期与在所述耗电平淡期的功率变化值;
若是,控制降低输入至该负荷分支电路中的用电量,并判定所述合作信号成功发送;若否,控制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发送限电说明信号;
在判定所述合作信号成功发送后,控制所述用电输送电路生成对应所述合作信号成功发送的第一响应信息;
根据生成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的次数与发送所述合作信号的总次数之间的关系计算获取所述合作信号成功发送的默契率;
根据所述默契率而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包括工业用电标签和生活用电标签,将对应所述工业用电标签的负荷分支电路定义为一级电路,所述二级电路对应所述生活用电标签;所述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包括:
控制多个所述二级电路中所述默契率较低的一者先于剩余的所述二级电路降低其用电量或者切断其与相应的所述用电对象之间的电连接;
其中,所述供电系统对所述一级电路的供电优先级高于任一所述二级电路的供电优先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还包括:
所述默契率较高的所述二级电路接受所述供电系统的供电时长高于剩余的所述默契率较低的所述二级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常规电源和不间断电源;所述根据所述电量调配信号控制所述用电输送电路输出至所述负荷分支电路的用电配比包括:
控制所述不间断电源由充电模式转变成供电模式;
其中,所述充电模式包括所述不间断电源接收由所述常规电源输入的电力,所述供电模式包括向所述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进行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该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包括:
若在所述下一时期中,所述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满足所述安全供电条件时,则控制所述用电输送电路与所述二级电路之间导通;
控制所述不间断电源由所述供电模式转变至所述充电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不间断电源由充电模式转变成供电模式包括:
获取所述常规电源在第二预设时间内的发电量;
若所述发电量满足下述公式2时,则控制所述常规电源根据所述电量调配信号控制所述用电输送电路断开与所述二级电路的电连接;
控制所述不间断电源与所述常规电源向所述一级电路供电;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为T3,所述发电量为WQ,所述一级电路对应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的额定需求功率为PT3,所述供电系统的发电量损耗系数为
Figure 388086DEST_PATH_IMAGE005
公式2:
Figure 286772DEST_PATH_IMAGE006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还包括:
所述默契率较高的所述二级电路接受所述供电系统供电的供电优先级高于剩余的所述默契率较低的所述二级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变化值是否满足邀约条件下的预设变化区间包括:
获取所述供电系统在所述历史时期为所述二级电路输出的总电能,计算获取与所述总电能对应的输出平均功率;记所述总电能为Wq;
获取所述二级电路在所述耗电忙碌期内的用电高峰上限功率值以及用电高峰下限功率值,以及获取所述二级电路在所述耗电平淡期的用电低谷上限功率值以及用电低谷下限功率值;记所述用电高峰上限功率值为Pfmax,所述用电高峰下限功率值为Pfmin,用电低谷上限功率值为Psmax,用电低谷下限功率值为Psmin;
根据Wq、Pfmax、Pfmin、Psmax与Psmin修正Pr1与Pr2;
其中,公式3:
Figure 997239DEST_PATH_IMAGE007
Figure 741204DEST_PATH_IMAGE008
,k1和k2分别为对应的修正系数,1≥k1>0.8,1≥k2>0.5。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的调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用电对象记录的用电登记信息,将对应所述用电登记信息的电力负荷划分成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
调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不同级别的用电标签向用电输送电路发送电量调配信号;其中,所述用电输送电路用于与供电系统电连接,以将所述供电系统的电力输出至多个负荷分支电路;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供电系统的输出电力是否满足安全供电条件;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由所述供电系统输入至所述多个负荷分支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的电力;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负荷分支电路在历史时期的用电情况而判断是否向其发送合作信号;若判断为是,则由所述调配模块控制降低输入至该负荷分支电路中的用电量,并通过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合作信号成功发送;
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合作信号成功发送的默契率而调节对该负荷分支电路在下一时期中的供电优先级;
所述第二判断模块还用于获取该负荷分支电路在耗电忙碌期对应第i时刻的第一用电功率值;记所述第一用电功率值为Pfi,所述耗电忙碌期的时长为T1,记该负荷分支电路为二级电路;
获取所述二级电路在耗电平淡期对应第j时刻的第二用电功率值;记所述第二用电功率值为Psj,所述耗电平淡期的时长为T2;
判断对应所述历史时期中,所述二级电路对应所述耗电忙碌期与对应所述耗电平淡期之间的功率变化值是否满足邀约条件下的预设变化区间;其中,记所述功率变化值为ΔP;
若是,则控制所述用电输送电路向所述二级电路发送所述合作信号;
其中,所述预设变化区间的预设功率上限值为Pr2,预设功率下限值为Pr1;则当ΔP满足公式1时,则判断满足所述邀约条件;
公式1:
Figure 587938DEST_PATH_IMAGE001
;ΔP=
Figure 657525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855288DEST_PATH_IMAGE003
用于表示在耗电忙碌期的平均用电功率值,
Figure 668523DEST_PATH_IMAGE004
用于表示在耗电平淡期的平均用电功率值,ΔP=
Figure 635342DEST_PATH_IMAGE002
用于表示在所述耗电忙碌期与在所述耗电平淡期的功率变化值;
其中,所述供电系统通过所述用电输送电路为电连接于相应的所述负荷分支电路上的用电对象供电。
CN202211381619.2A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 Active CN1154592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81619.2A CN115459271B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81619.2A CN115459271B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9271A CN115459271A (zh) 2022-12-09
CN115459271B true CN115459271B (zh) 2023-03-10

Family

ID=84310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81619.2A Active CN115459271B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5927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5089A (zh) * 2021-06-23 2021-11-02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能调控方法及系统
CN113964824A (zh) * 2021-10-19 2022-01-21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区域电力调控方法
WO2022077588A1 (zh) * 2020-10-12 2022-04-2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可调节负荷参与需求响应的调用方法、系统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99177B (zh) * 2018-05-23 2021-09-07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动态优先级的居民用户自动需求响应策略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77588A1 (zh) * 2020-10-12 2022-04-2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可调节负荷参与需求响应的调用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3595089A (zh) * 2021-06-23 2021-11-02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能调控方法及系统
CN113964824A (zh) * 2021-10-19 2022-01-21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区域电力调控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粒子群寻优的家电负荷有序使用策略研究;孙毅等;《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80628(第02期);第22-2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9271A (zh) 2022-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32676B2 (en) Uninterruptible fuel cell system
US690283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alanced control of backup power
KR101259728B1 (ko) 마이크로그리드 운전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US9360903B2 (e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power supply to devices
KR20080099320A (ko) 가요성 부하 우선순위로 고-가용성 전력 기반 시설을 제공하여 관리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472582B1 (ko) 마이크로그리드 기반의 지능형 전력수요관리 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EP2763269B1 (en) Energy control system, energy control device, and energy control method
CN113453088B (zh) 用于通信基站的应急组合式后备电源一体设备
JP3756020B2 (ja) 電力管理装置
JP2006288079A (ja) 電力設備接続装置、電力供給システム、電力設備接続方法および電力系統運用方法。
CN115459271B (zh) 一种对电力负荷进行调配的控制方法和调配装置
JP2019201453A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管理方法
US20230187966A1 (en) Non-current equalization ups apparatus, current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parallel ups system
WO2013047840A1 (ja)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電力管理装置及び電力管理方法
CN110783908B (zh) 供电调配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和供电调配设备
JP6128999B2 (ja) 電力融通システム及び該電力融通システム用の制御手順決定装置
CN111756067A (zh) 一种分布式电源群并入电网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JP2019092384A (ja) 電力管理装置及び電力管理方法
KR20200079598A (ko) Dc ups 전력 제어 시스템
CN107634889A (zh) 一种设备智能协同方法及装置
CN114362125B (zh) 一种储能供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7026419B1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11290288B (zh) 直流能源路由器和智能家居管理系统
CN108870600B (zh) 一种机组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一种空调器
JP2024027713A (ja) 電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