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57919A - 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57919A
CN115457919A CN202210333925.2A CN202210333925A CN115457919A CN 115457919 A CN115457919 A CN 115457919A CN 202210333925 A CN202210333925 A CN 202210333925A CN 115457919 A CN115457919 A CN 1154579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rightness value
brightness
screen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339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穆仕男
勾晓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ockwel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ockwel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ockwel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ockwel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3392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79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57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79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0Intensity circui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识别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其中,车内光感设备用于采集车内环境的亮度值;响应于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并将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根据第二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并将车内屏幕调节至目标亮度值。本申请中,实现了车内光感设备异常时的故障处理,强化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车内屏幕亮度异常导致的驾驶风险,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Description

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亮度调节领域,尤其涉及现代传感、信息融合等智能汽车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辆通过车内配置的屏幕为驾驶人员以及乘坐人员提出相关的服务,为了保证驾驶人员以及乘坐人员的视物体验,对于车辆内部配置的屏幕的亮度存在设定的标准。
相关技术中,当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比如车内光感设备出现异常导致的亮度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对于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的视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的驾驶体验以及乘坐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
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包括:识别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其中,车内光感设备用于采集车内环境的亮度值;响应于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并将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根据第二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并将车内屏幕调节至目标亮度值。
另外,本申请第一方面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将车内屏幕调节至目标亮度值,包括:根据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和目标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按照阶段亮度值的排序,逐次调节将车内屏幕的亮度值,直至车内屏幕的亮度值到达目标亮度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根据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和目标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包括:将目标亮度值和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作为门限值,以确定车内屏幕的亮度调整值区间;从亮度调整值区间中,获取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并将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确定为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将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包括:获取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之间的亮度值映射关系;根据亮度值映射关系和第一亮度值,确定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获取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之间的亮度值映射关系,包括:获取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曲线和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曲线;从第一亮度值曲线和第二亮度值曲线中,获取相同时间戳下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的第一测试亮度值和第二测试亮度值;构建第一测试亮度值和第二测试亮度值之间映射关系,并将映射关系确定为亮度值映射关系。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将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包括:将第一亮度值作为设定算法的输入,并将设定算法的输出结果确定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其中,设定算法用于根据第一亮度值计算获取第二亮度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监控到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操作,退出对车内屏幕的亮度的自动调节流程;从亮度调节操作中获取调节后亮度值,并保持车内屏幕的亮度值为调节后亮度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方法还包括:对车内光感设备进行监听;响应于监听到车内光感设备返回异常值,确定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异常。
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包括:识别模块,用于识别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其中,车内光感设备用于采集车内环境的亮度值;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并将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调节模块,用于根据第二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并将车内屏幕调节至目标亮度值。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
本申请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及装置,对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识别,当识别到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时,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根据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确定车内环境对应的第二亮度值,并根据第二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需要调节达到的目标亮度值。进一步地,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使得车内屏幕的亮度值达到目标亮度值。本申请中,在车内光感设备出现异常的场景下,通过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实现了车内光感设备异常时的故障处理,通过车外环境亮度值的转换获取车内环境的亮度值,进而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强化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车内屏幕亮度异常导致的驾驶风险,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应当理解,本申请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识别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其中,车内光感设备用于采集车内环境的亮度值。
实现中,可以通过车内配置的屏幕对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提供相关的服务。比如,通过车内的中控屏为驾驶人员提供导航服务,再比如,可以通过车内的副驾驶屏幕为副驾驶位置的乘坐人员提供娱乐服务等。
其中,车内屏幕的亮度对于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的视物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当车内屏幕的亮度与车内环境的亮度值存在差异时,存在可能导致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的视物出现异常,进而使得车辆的行驶安全,以及车内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的车辆使用体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比如,在车内屏幕亮度高于车内环境亮度的场景下,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在查看车内屏幕的内容之后存在可能无法看清楚车外环境的物体。再比如,在车内屏幕亮度低于车内环境亮度的场景下,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存在无法看清车内屏幕内容的情况。
在一些实现中,可以通过车内设置的车内光感设备,对车内环境的亮度进行识别以及相关数据采集,从而实现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调整。
其中,在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可能出现运行状态异常,因此,需要对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听和识别。
可选地,车内光感设备存在设定的状态返回码,可以通过对状态返回码的详细信息的读取,确定当前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
可选地,可以通过对车内光感设备采集上传的车内环境的亮度数据的判断,实现对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的判断。
S102,响应于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并将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在一些实现中,车内屏幕的亮度依赖于车内光感设备采集上传的亮度数据进行调节,其中,可以通过设定方法对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
可选地,可以读取车内光感设备发送的状态返回码的详细信息,当状态返回码的详细信息为异常指示信息时,即可确定当前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
可选地,可以对车内光感设备采集上传的车内环境的亮度数据进行判断,当车内光感设备采集上传的亮度值超过设定范围时,即可判断,当前车内光感设备采集上传的亮度数据存在异常,进而确定当前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
进一步地,在车内光感设备出现异常的场景下,可以通过车外环境的亮度数据实现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
可选地,可以在车辆的外部配置设定的光感设备,并控制车外光感设备对车外环境的亮度数据进行采集,其中,可以将车外环境的亮度值确定为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车外环境的亮度值与车内环境的亮度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在一些实现中,可以获取车外环境的亮度值与车内环境的亮度值之间的设定关联关系,进而根据获取到的设定关联关系对采集到的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进行转换,进而获取车内环境对应的第二亮度值。
在另一些实现中,可以基于设定的转化算法对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进行相关算法处理,并根据算法处理后的结果,确定车内环境对应的第二亮度值。
S103,根据第二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并将车内屏幕调节至目标亮度值。
实现中,车内环境的亮度与车内屏幕的亮度之间存在设定的关联关系,可以通过设定的关联关系获取车内环境的亮度对应的车内屏幕的亮度。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需要达到的亮度值,并将其确定为车内屏幕对应的目标亮度值。
可选地,可以根据设定算法对第二亮度值进行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果确定车内屏幕对应的目标亮度值。
可选地,还可以根据设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对第二亮度值进行相关的处理,进而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确定车内屏幕对应的目标亮度值。
进一步地,根据确定的车内屏幕对应的目标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可选地,可以根据设定的亮度调节方法调节车内屏幕的亮度,使得车内屏幕的亮度可以由当前亮度值调整至目标亮度值。可选地,还可以根据设定的亮度调节的效果要求调节车内屏幕的亮度,直至车内屏幕的亮度值达到目标亮度值,此处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车内屏幕的亮度值达到目标亮度值时,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可以在车内屏幕的内容和车外环境的物体之间实现正常的视物切换。可以理解为,在该场景下,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对于车内屏幕内容的查看不会影响其对车外环境物体的观察,相应地,对于车外环境物体的观察也不会影响其对车内屏幕内容的查看。
本申请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对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识别,当识别到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时,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根据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确定车内环境对应的第二亮度值,并根据第二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需要调节达到的目标亮度值。进一步地,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使得车内屏幕的亮度值达到目标亮度值。本申请中,在车内光感设备出现异常的场景下,通过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实现了车内光感设备异常时的故障处理,通过车外环境亮度值的转换获取车内环境的亮度值,进而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强化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车内屏幕亮度异常导致的驾驶风险,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上述实施例中,关于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可结合图2进一步理解,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根据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和目标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
为降低对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的视物影响程度,可以基于设定的方法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或者基于设定的目标效果调节车内屏幕的亮度值。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和确定的目标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需要调整的亮度差值,根据获取到的亮度差值以及车内屏幕亮度调整的设定规则,将车内屏幕的亮度值由当前亮度值调节到目标亮度值。
可选地,可以平滑渐变的调整车内屏幕的亮度,可以理解为,获取车内屏幕的亮度差值对应的多个亮度值,作为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通过将车内屏幕的亮度值逐个调整至阶段亮度值,进而达到对车内屏幕的亮度的平滑渐变调节。
其中,可以将目标亮度值和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作为门限值,以确定车内屏幕的亮度调整值区间。
在目标亮度值高于当前亮度值的场景下,可以将目标亮度值作为上限值,将当前亮度值作为下限值,进而生成车内屏幕的亮度调整值区间,进一步地,根据亮度值调整值区间将车内屏幕调亮。
在目标亮度值低于当前亮度值的场景下,可以将当前亮度值作为上限值,将目标亮度值作为下限值,进而生成车内屏幕的亮度调整值区间,进一步地,根据亮度值调整至区间将车内屏幕调暗。
进一步地,从亮度调整值区间中,获取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并将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确定为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
可选地,可以从亮度调整值区间中,基于设定的数字间隔获取区间中的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并将获取到的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确定为阶段亮度值。
比如,设定亮度调整值区间为[L0,LN],基于设定的数字间隔,将亮度调整值区间中的L3、L7、L11作为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
进一步地,根据获取到的阶段亮度值,实现对车内屏幕亮度的平滑渐变调节。
S202,按照阶段亮度值的排序,逐次调节将车内屏幕的亮度值,直至车内屏幕的亮度值到达目标亮度值。
实现中,阶段亮度值存在设定的排序,可以基于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和目标亮度值之间的关系,确定阶段亮度值中每个亮度值之间的排序。
可选地,当目标亮度值高于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时,需要将车内屏幕的亮度由低调高,在该场景下,阶段亮度值会由低至高进行排序。
可选地,当目标亮度值低于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时,需要将车内屏幕的亮度由高调低,在该场景下,阶段亮度值会由高至低进行排序。
进一步地,根据阶段亮度值的排序,将车内屏幕的亮度逐步调节至各个阶段亮度值对应的亮度,进而将车内屏幕的亮度由当前亮度值平滑地调节至目标亮度值。
比如,设定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为A,目标亮度值为E,阶段亮度值为B、C、D,其中,阶段亮度值的调节顺序为B-C-D。则可以将车内屏幕由当前亮度值A调节至阶段亮度值B,再将车内屏幕由阶段亮度值B调节至阶段亮度值C,然后将车内屏幕由阶段亮度值C调节至阶段亮度值D,进一步地,将车内屏幕由阶段亮度值D调节至目标亮度值E。
本申请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根据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和目标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亮度调节的阶段亮度值,按照阶段亮度值的排序,对车内平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进而使得车内屏幕由当前亮度值调节至目标亮度值。本申请中,通过阶段亮度值,使得车内屏幕的亮度得以实现平滑渐变调整,避免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前后差异过大对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的视物的影响,优化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的效果和方法,避免了驾驶人员的驾驶风险,提高了驾驶安全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上述实施例中,关于获取第一亮度值对应的第二亮度值,,可结合图3进一步理解,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301,将所述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实现中,为了实现根据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的准确调节,可以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先行转化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进而根据转化后获取到的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实现对车内屏幕的准确调节。
作为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可以通过获取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和车内环境的亮度之间的关联关系,获取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对应的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可选地,可以获取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之间的亮度值映射关系。
实现中,当车外环境的亮度与车内环境的亮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其中,车外环境亮度和车内环境亮度之间存在设定的映射关系。进一步地,基于该映射关系,可以对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进行相关处理,从而确定在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的时间戳下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可选地,可以获取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曲线和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曲线。
为了获取车外环境亮度和车内环境亮度之间的准确映射关系,可以基于相同的时间对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和车内环境的亮度值进行识别采集。
其中,根据设定时间范围内采集到的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可以生成车外环境对应的亮度值曲线,其中,可以将该亮度值曲线确定为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曲线。
相应地,可以根据相同设定时间范围采集到的车内环境的亮度值,生成陈内环境对应的亮度值曲线,并将该亮度值曲线确定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曲线。
进一步地,从第一亮度值曲线和第二亮度值曲线中,获取相同时间戳下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的第一测试亮度值和第二测试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曲线对应的亮度值采集时间范围,与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曲线对应的亮度值采集时间范围相同,因此,可以将第一亮度值曲线与第二亮度值曲线进行对比。
其中,可以设定时间戳下第一亮度值曲线上的亮度值确定为车外环境的第一测试亮度值,将相同设定时间戳下第二亮度值曲线上的亮度值确定为车内环境的第二测试亮度值。
进一步地,构建第一测试亮度值和第二测试亮度值之间映射关系,并将映射关系确定为亮度值映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测试亮度值与第二测试亮度值之间存在设定的强关联关系,可以基于该设定的强关联关系,构建第一测试亮度值和第二测试亮度值之间的映射关系。
其中,第一测试亮度值和第二测试亮度值,即为相同时间戳下采集到的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和车内环境的亮度值,因此,可以将第一测试亮度值与第二测试亮度值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为车内环境的亮度与车外环境的亮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确定为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之间的亮度值映射关系。
进一步地,根据亮度值映射关系和第一亮度值,确定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后,可以基于该第一亮度值查询亮度值映射关系,根据映射确定该第一亮度值对应的亮度值,并将该亮度值确定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比如,设定亮度值映射关系中亮度值A与亮度值B之间存在映射关系,亮度值C与亮度值D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其中,亮度值A为600lux,亮度值B为36lux,亮度值C为1000lux,亮度值D为59lux。
进一步地,设定采集到的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为600lux,则根据上述亮度值映射关系可以确定,该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对应的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为36lux。
作为另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可以通过设定算法对第一亮度值进行处理,根据处理后的结果确定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对应的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可选地,将第一亮度值作为设定算法的输入,并将设定算法的输出结果确定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其中,设定算法用于根据第一亮度值计算获取第二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亮度值与第二亮度值之间存在设定的算法,可以将第一亮度值作为设定算法的输入,基于设定的计算过程输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比如,可以通过设定算法确定第一亮度值与第二亮度值之间的转化参数,根据该转化参数实现第一亮度值向第二亮度值的转化计算,进而确定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对应的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本申请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根据车外环境与车内环境之间的亮度值映射关系,确定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对应的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或者,根据设定的算法对第一亮度值进行运算,根据运算的结果确定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对应的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本申请中,通过车外环境亮度值的转换获取车内环境的亮度值,进而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提高了获取车内屏幕的亮度值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的精度。
在一些实现中,存在可能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人工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可结合图4理解,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1,响应于监控到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操作,退出对车内屏幕的亮度的自动调节流程。
实现中,屏幕的亮度对于屏幕内容的呈现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申请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可以根据车外环境的亮度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因此,当采集到的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较低时,根据该第一亮度值调节的车内屏幕的亮度存在可能无法满足车内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的需求。
在该场景下,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存在可能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人工调节。
因此,当监控到车内屏幕存在亮度调节操作时,可以判断,当前根据车外环境的亮度调节后的车内屏幕的亮度,无法满足车内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的需求。
进一步地,可以在设定规则下暂停对车内屏幕的自动亮度调节,并退出对车内屏幕进行亮度调节的自动调节流程。
S402,从亮度调节操作中获取调节后亮度值,并保持车内屏幕的亮度值为调节后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人工调节后,获取调节后的车内屏幕的亮度值,作为调节后亮度值。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车内的驾驶人员和/或乘坐人员对车内屏幕的视物要求,可以将车内屏幕的亮度值维持在调节后亮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当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出现变化时,可以根据当前获取到的调节后亮度值判断是否需要再次启动车内屏幕亮度的自动调节流程。
比如,当根据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获取到的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高于当前获取到的调节后亮度值,且当前车内屏幕的亮度维持在调节后亮度值满足设定时长时,即可重新进入车内屏幕亮度的自动调节流程。
本申请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当监控到车内屏幕存在人为的亮度调节操作时,退出对车内屏幕的亮度的自动调节流程。获取当前人为亮度调节后,车内屏幕的调节后亮度值,并维持车内屏幕的亮度值处于该调节后亮度值。本申请中,维持车内屏幕处于人工亮度调节后的调节后亮度值,提高了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的稳定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上述实施例中,关于车内光感设备的异常判断,可结合图5进一步理解,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501,对车内光感设备进行监听。
实现中,可以基于设定方法对车内的光感设备进行监听,比如,可以通过车内的中控系统。其中,车内光感设备可以将其运行状态、运行记录等相关信息传输至车内的中控系统。
进一步地,车内的中控系统可以对车内光感设备回传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结果判断当前车内光感设备的相关状态,进而实现对车内光感设备的监听。
S502,响应于监听到车内光感设备返回异常值,确定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异常。
在一些场景中,车内光感设备运行状态正常时,其采集到的车内环境的亮度值存在设定的亮度值范围,因此,当车内光感设备采集到的亮度值不属于设定的亮度值范围时,即可判断,当前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可能出现异常。
在另一些场景中,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存在设定的状态返回码,可以通过状态返回码的具体信息判断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其中,当获取到的车内光感设备的状态返回码中携带的是设定的异常值时,即可判断当前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可能出现异常。
本申请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通过对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监听,判断车内光感设备是否出现异常。当监听到车内光感设备出现异常时,即可控制车外光感设备对车外环境的亮度值进行采集,通过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实现了车内光感设备异常时的故障处理,强化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功能的稳定性。
为更好理解上述实施例,可结合图6,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在车内光感设备运行正常的场景下,通过车内光感设备采集车内环境的亮度值,根据采集到的车内环境的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
相应地,在车内光感设备运行异常的场景下,可以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根据第一亮度值获取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通过获取到的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
进一步地,根据目标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的阶段亮度值,并根据阶段亮度值实现对车内屏幕亮度的平滑渐变调整,直至车内屏幕的亮度达到目标亮度值。比如,可以通过阶段亮度值实现车内的中控屏、副驾驶位置的屏幕以及驾驶员位置的触摸屏的平滑渐变的亮度调节。
本申请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在车内光感设备出现异常的场景下,通过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实现了车内光感设备异常时的故障处理,通过车外环境亮度值的转换获取车内环境的亮度值,进而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强化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车内屏幕亮度异常导致的驾驶风险,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与上述几种实施例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相对应,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与上述几种实施例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相对应,因此上述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在下述实施例中不再详细描述。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700,包括识别模块71、获取模块72、调节模块73,其中:
识别模块71,用于识别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其中,车内光感设备用于采集车内环境的亮度值;
获取模块72,用于响应于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并将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调节模块73,用于根据第二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并将车内屏幕调节至目标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调节模块73,还用于:根据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和目标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按照阶段亮度值的排序,逐次调节将车内屏幕的亮度值,直至车内屏幕的亮度值到达目标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调节模块73,还用于:将目标亮度值和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作为门限值,以确定车内屏幕的亮度调整值区间;从亮度调整值区间中,获取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并将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确定为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模块72,还用于:获取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之间的亮度值映射关系;根据亮度值映射关系和第一亮度值,确定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模块72,还用于:获取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曲线和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曲线;从第一亮度值曲线和第二亮度值曲线中,获取相同时间戳下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的第一测试亮度值和第二测试亮度值;构建第一测试亮度值和第二测试亮度值之间映射关系,并将映射关系确定为亮度值映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模块72,还用于:将第一亮度值作为设定算法的输入,并将设定算法的输出结果确定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其中,设定算法用于根据第一亮度值计算获取第二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调节模块73,还用于:响应于监控到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操作,退出对车内屏幕的亮度的自动调节流程;从亮度调节操作中获取调节后亮度值,并保持车内屏幕的亮度值为调节后亮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识别模块71,还用于:对车内光感设备进行监听;响应于监听到车内光感设备返回异常值,确定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异常。
本申请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对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识别,当识别到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时,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根据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确定车内环境对应的第二亮度值,并根据第二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需要调节达到的目标亮度值。进一步地,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使得车内屏幕的亮度值达到目标亮度值。本申请中,在车内光感设备出现异常的场景下,通过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实现了车内光感设备异常时的故障处理,通过车外环境亮度值的转换获取车内环境的亮度值,进而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强化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车内屏幕亮度异常导致的驾驶风险,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为达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图8示出了可以用来实施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电子设备800的示意性框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申请的实现。
如图8所示,设备800包括存储器81、处理器82及存储在存储81上并可在处理器8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2执行程序指令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
对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识别,当识别到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时,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根据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确定车内环境对应的第二亮度值,并根据第二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需要调节达到的目标亮度值。进一步地,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使得车内屏幕的亮度值达到目标亮度值。本申请中,在车内光感设备出现异常的场景下,通过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实现了车内光感设备异常时的故障处理,通过车外环境亮度值的转换获取车内环境的亮度值,进而提高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的精度,强化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车内屏幕亮度异常导致的驾驶风险,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82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提出的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
对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识别,当识别到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时,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根据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确定车内环境对应的第二亮度值,并根据第二亮度值获取车内屏幕需要调节达到的目标亮度值。进一步地,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进行调节,使得车内屏幕的亮度值达到目标亮度值。本申请中,在车内光感设备出现异常的场景下,通过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亮度值对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实现了车内光感设备异常时的故障处理,通过车外环境亮度值的转换获取车内环境的亮度值,进而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强化了车内屏幕亮度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车内屏幕亮度异常导致的驾驶风险,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系统的系统(SOC)、负载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用于实施本身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出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为了提出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出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出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出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格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格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格)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格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互联网和区块链网格。
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格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服务端可以是云服务器,又称为云计算服务器或云主机,是云计算服务体系中的一项主机产品,以解决了传统物理主机与VPS服务(“VirtualPrivate Server”,或简称“VPS”)中,存在的管理难度大,业务扩展性弱的缺陷。服务器也可以为分布式系统的服务器,或者是结合区块链的服务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申请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其中,所述车内光感设备用于采集车内环境的亮度值;
响应于所述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并将所述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二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并将所述车内屏幕调节至目标亮度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车内屏幕调节至目标亮度值,包括:
根据所述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和所述目标亮度值,获取所述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
按照所述阶段亮度值的排序,逐次调节将所述车内屏幕的亮度值,直至所述车内屏幕的亮度值到达所述目标亮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和所述目标亮度值,获取所述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包括:
将所述目标亮度值和所述车内屏幕的当前亮度值作为门限值,以确定所述车内屏幕的亮度调整值区间;
从所述亮度调整值区间中,获取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并将所述至少一个亮度调整值确定为所述车内屏幕的阶段亮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包括:
获取所述车外环境和所述车内环境之间的亮度值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亮度值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亮度值,确定所述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车外环境和所述车内环境之间的亮度值映射关系,包括:
获取所述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曲线和所述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曲线;
从所述第一亮度值曲线和所述第二亮度值曲线中,获取相同时间戳下所述车外环境和所述车内环境的第一测试亮度值和第二测试亮度值;
构建所述第一测试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测试亮度值之间映射关系,并将所述映射关系确定为所述亮度值映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包括:
将所述第一亮度值作为设定算法的输入,并将所述设定算法的输出结果确定为所述车内环境的所述第二亮度值,其中,所述设定算法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亮度值计算获取所述第二亮度值。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监控到所述车内屏幕的亮度调节操作,退出对所述车内屏幕的亮度的自动调节流程;
从所述亮度调节操作中获取调节后亮度值,并保持所述车内屏幕的亮度值为所述调节后亮度值。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车内光感设备进行监听;
响应于监听到所述车内光感设备返回异常值,确定所述车内光感设备的所述运行状态异常。
9.一种屏幕亮度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模块,用于识别车内光感设备的运行状态,其中,所述车内光感设备用于采集车内环境的亮度值;
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控制车外光感设备采集车外环境的第一亮度值,并将所述第一亮度值转换为车内环境的第二亮度值;
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亮度值确定车内屏幕的目标亮度值,并将所述车内屏幕调节至目标亮度值。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333925.2A 2022-03-30 2022-03-30 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4579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3925.2A CN115457919A (zh) 2022-03-30 2022-03-30 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3925.2A CN115457919A (zh) 2022-03-30 2022-03-30 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7919A true CN115457919A (zh) 2022-12-09

Family

ID=84297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33925.2A Pending CN115457919A (zh) 2022-03-30 2022-03-30 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5791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7155B2 (en) Time-segmented signal ti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ffic light,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577510A (zh) 应用于车辆的展示信息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21082279A (ja) 交通信号の制御方法、装置、コンピュータ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CN110910665A (zh) 信号灯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设备
US9776510B2 (en) Primary objective task display methods and systems
US10050467B2 (en) Vehicle battery status detection by tracking a temperature gradient
EP3637331A1 (en) Vehic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thod
CN110865835A (zh) 配置文件更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313962A (zh) 信号灯故障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A2866486C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playing information
US11113364B2 (en) Time series data analysis control method and analysis control device
CN115457919A (zh) 屏幕亮度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29249A (zh) 车辆内部亮度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31785A (zh) 车辆的速度限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212345A1 (zh) 飞行器状态管理方法、装置、系统、遥控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581526A (zh) 障碍物检测的测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599174A (zh) 一种交通指标的异常检测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5450742A (zh) 风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66861A (zh) 车内环境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267312B (zh) 一种adc电压检测补偿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901968A (zh) 获取混动车辆的行驶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6243943A (zh) 升级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云平台、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7272521A (zh) 车辆场景编排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US10254912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non-intrusive system data pipe
CN116781601A (zh) 充电桩的通信链路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