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54258A - 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54258A
CN115454258A CN202211402401.0A CN202211402401A CN115454258A CN 115454258 A CN115454258 A CN 115454258A CN 202211402401 A CN202211402401 A CN 202211402401A CN 115454258 A CN115454258 A CN 115454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follower
dimensional model
visual angle
op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024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璇
周春娟
董鲁军
姜艳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nhu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uanh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uanhu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uanh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024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42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54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42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3Eye tracking inpu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0/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0/04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involving 3D image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19/00Indexing scheme for 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2219/20Indexing scheme for editing of 3D models
    • G06T2219/2016Rotation, translation, scal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包括:在视角跟随模式下,从至少一个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其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一操作信息;根据所述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获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本发明能够提升了跟随者的参与度,且在操作者切换方便,沟通更加明确,有利于意见的交换。

Description

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云端实时协同交互一般以在线会议或页面评论的方式实现。其中,在线会议通常需要通过会议软件,在打开三维的情况下进行屏幕共享,使参会人员可以实时看到主持人对模型的操作并进行反馈。页面评论通常需要以某一选定的空间位置为锚点,在页面固定位置进行评论录入,其他参与人员可以对某一条评论进行回复。
上述两种方案已在平面设计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平面设计通常由多个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为保证设计效果的一致性,同时需要将设计稿与其他部门同时进行提前沟通,因此所有的设计文件需要频繁地进行合并、更新。而传统的文件交换方式难以满足这种高频的交换。
现有技术中,对于通过会议模式进行的协同交互,首先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进行;其次,参会人员仅能看到主持人对三维模型的操作所投射的画面,而无法从自身角度实现对模型的自由操纵,本质上来说仍旧是参与会议,参会人员缺乏对模型本身谈论与理解的参与感,如需切换演示画面则需要在会议系统中更改演示人员,由于同一项目中往往存在多个工作人员,因此需要在会议中频繁进行演示人员的切换,不利于意见的交换,本质上仍旧是一种会议而非协作交互。
综上,现有的三维模型协同交互方法缺少参与感且在演示过程中角色切换较为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包括:
在接收到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从至少一个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其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一操作信息;
根据所述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获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
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在所述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
在获取跟随者确定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退出视角跟随模式,并基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相应地,在所述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在获取跟随者确定不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以及所述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所述节点信息通过如下步骤获得:
在鼠标停留在目标三维模型上的情况下,获取鼠标的屏幕坐标位置,并获取鼠标指向目标三维模型上的节点与屏幕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所述屏幕坐标位置以及所述垂直距离获得节点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包括:
从跟随者用户端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在跟随者用户端为多个的情况下,从不同跟随者用户端获取不同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以及跟随者用户端的标签信息;
相应地,所述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包括:
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以及标签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包括:
操作端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在接收到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从至少一个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其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一操作信息;
视角修改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获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
第一操作展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包括:
跟随端信息获取模块,用于从跟随者用户端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第二操作展示模块,用于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在视角跟随模式下,根据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与操作者的视角相一致后,在目标三维模型上会自动展示第一操作,上述展示过程非操作者界面的投影,也非操作者的远程控制,而是在跟随者用户端界面重新演绎第一操作,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仍有自主控制的空间,从而提升了跟随者的参与度,且在操作者切换方便,沟通更加明确,有利于意见的交换。另外,上述的协同交互无需下载额外的软件即可完成,所有的操作均可以在同一云端平台完成,减少操作过程中在不同软件中的切换,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未进入视角跟随模式跟随者A与操作B的视角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入视角跟随模式后跟随者A与操作B的视角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跟随者切换视角跟随模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传统的文件交换方式难以满足三维模型这种高频的交换沟通需求,而基于云端的协同交互在可以容纳多人同时在线工作的情况下,实时反馈修改内容,避免文件的频繁交换。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讨论的要点,则可以随时通过添加评论的方式进行沟通,项目组成员可对单一评论进行回复,也可以在工程中观察他人视角从而实现云端实时交互。不管是过程中或是完成后均可以通过在线会议的形式随时开展讨论,参会人员通过公开讨论实现协同交互。本发明基于云端平台实现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基于视角跟随功能从跟随者角度和操作者角度对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进行具体描述,其中,跟随者是指A用户进入跟随模式后跟随B用户的视角观察B用户对目标三维模型的操作,B用户即为操作者。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以及2所示,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包括:
S101,在接收到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从至少一个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其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一操作信息。
在本步骤中,用户A在用户端界面触发视觉跟随模式指令,也即跟随者用户端接收到用户A下发的进入视角跟随模式的指令信息,跟随者用户端还会将该指令信息以及用户A选中的观察对象信息发送给云端平台,云端平台根据选中的观察对象信息(也即操作者B的信息)从对应的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操作者对目标三维模型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信息(也即第一操作信息),并将上述信息发送至跟随者用户端。
其中,目标三维模型是指同一项目中用到的存储在云端平台的轻量化三维模型。第一操作信息包括操作者B选中目标三维模型上某个节点,对模型的平移、旋转、缩放、剖切,对模型进行显示或隐藏、模型颜色修改、模型位置变更、模型透明度变化等等一系列操作。
S102,根据所述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获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
在本步骤中,根据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进行修改,使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跟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保持一致,以图3a为例,在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之前,跟随者A与操作者B分别观察一个正方体的不同截面;如图3b所示,在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之后,跟随者A所观察的截面调整成与操作者B的一致。
S103,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
在本步骤中,跟随者用户端的视角与操作者用户端的视角一致之后,在跟随者用户端的界面展示第一操作,也即根据第一操作对跟随者用户端界面上的目标三维模型进行自动地相应操作,而非只是操作者B界面的投射,也不是操作者B的远程控制,在视角跟随过程中,跟随者A仍能独自在界面对目标三维模型进行操作,与操作者B进行更明确地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跟随者A可以在用户端界面打开多个窗口,并在不同窗口中选择不同的操作者B,对多个操作者B进行视角跟随,实现一个跟随者A观察N个操作者B的功能。且在操作者变更的情况下,跟随者只需要选择变更后的操作者,并进入与之相应地视角进行新的观察,其主动权在跟随者手中,跟随者可以在确定操作者之后,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与操作者进行明确清晰地沟通,而不是现有技术中单纯主讲人的界面切换。
在进入跟随模式之后,跟随者A的界面会同步展示操作者B所有的第一操作,例如操作者B对目标三维模型上节点的选择、对目标三维模型的剖切、零部件的移动、模型的旋转、缩放、动画播放、模型的显示或隐藏设置、颜色修改、位置变更、透明度调整等等,以提升跟随者A的参与感。
另外,上述跟随者用户端、云端平台以及操作者用户端之间采用WebSocket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从而降低了交互过程中信号传输的延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在视角跟随模式下,根据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与操作者的视角相一致后,在目标三维模型上会自动展示第一操作,上述展示过程非操作者界面的投影,也非操作者的远程控制,而是在跟随者用户端界面重新演绎第一操作,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仍有自主控制的空间,从而提升了跟随者的参与度,且在操作者切换方便,沟通更加明确,有利于意见的交换。另外,上述的协同交互无需下载额外的软件即可完成,所有的操作均可以在同一云端平台完成,减少操作过程中在不同软件中的切换,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跟随者切换视角跟随模式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所述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
在获取跟随者确定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退出视角跟随模式,并基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具体地,跟随者A在视角跟随模式下对目标三维模型进行操作,生成了第二操作信息,第二操作信息包括跟随者A选中目标三维模型上某个节点,对模型的平移、旋转、缩放、剖切,对模型进行显示或隐藏、模型颜色修改、模型位置变更、模型透明度变化等等一系列操作。
在视觉跟随模式下,跟随者初次对目标三维模型进行自由操作时,跟随者用户端界面会提示跟随者A是否继续跟随操作者B的视角,若选择继续跟随,则返回操作者B的视角,若选择退出则直接继续进行独立操作,完成视角跟随模式的退出。
在跟随者A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之后,基于跟随者A独立的视角展示跟随者A对目标三维模型的操作过程,也即重新独立观察目标三维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在视角跟随期间,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使得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仍有一定的操作权利,在操作者演讲过程中,更能明确操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提升参与感。并在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之后,跟随者能独立观察目标三维模型,不用基于远程会议的形式将会议界面切换到自己打开的目标三维模型的界面,简化了切换流程。同一项目中的成员可以随时查看他人视角,同一个人的视角也可以同时被多人查看,视角切换灵活,上述跟随方式的进入与退出简单,更有利于实时沟通交流,在设计过程中即时进行意见的交换,在完成设计后实现在线预览、在线交付,打通部门壁垒、打通上下游,从设计师到实施人员、从公司内部到项目相关方,都可以通过在一定权限允许下查看项目进行状态并针对特定模型或模型整体进行评论,设计师实时获得反馈,避免交付后再进行返工,有效减少项目修改次数,增强项目可交付性,提高设计师、销售人员、实施人员、运维人员、供应商、项目相关方的满意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相应地,在所述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在获取跟随者确定不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以及所述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若跟随者A所采取的第二操作为在目标三维模型上选取节点,且跟随者A也明确不退出视角跟随模式,则目标三维模型上既显示操作者B选中的节点操作还显示跟随者A所选中的节点操作,从而方便两者之间的沟通以及意见交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在跟随模式下,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以及所述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从而便于操作者与跟随者之间的准确沟通以及意见交换。
进一步地,所述节点信息通过如下步骤获得:
在鼠标停留在目标三维模型上的情况下,获取鼠标的屏幕坐标位置,并获取鼠标指向目标三维模型上的节点与屏幕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所述屏幕坐标位置以及所述垂直距离获得节点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已有的协同交互方案已经在平面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三维模型领域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尝试阶段。而平面设计仅有两个维度即x轴和y轴构成的平面,三维模型则至少包括了由x轴、y轴、z轴构成的三维空间,无论是锚点的定位还是视角的切换都无法直接使用平面设计的方案。
因此,本实施例中首先需要解决空间位置的精准定位,不同于二维空间,三维模型存在于由xyz三个方向构成的空间中,因此,首先需要定位到空间中的某一个点,其次,因为三维模型结构树的特点,每一个三维模型都对应结构树中的一个节点,所以空间中定位到的点也需要反馈到模型及模型节点上,从而实现三者联动。
具体地,需要先获取鼠标空间坐标位置,鼠标的屏幕坐标位置为二维坐标,即由x轴、y轴两个数据构成。其次,获取鼠标位置与屏幕之间的距离,标记为z轴,此z轴仅在鼠标处于三维模型空间时生效,在模型之外的区域仅需使用x轴和y轴构成的二维坐标即可(或者可以理解为在模型之外的区域z的值永远为0)。
需要说明的是,z轴的数据取决于鼠标指向的模型上的节点与屏幕之间的垂直距离,这就要求轻量化三维模型有精确的尺寸信息,从而实现将鼠标位置垂直映射至模型节点之后,通过模型内部精确信息计算当前点到屏幕的垂直距离,再将此距离作为鼠标的z轴值,实现鼠标空间位置的精准选择、鼠标所指模型的准确选择以及模型对应节点的联接选取。
在确定鼠标所在的精确空间位置并实现与模型的连接后,可实现评论、标签、评论标点等信息与模型在空间位置上的关联,从而实现与模型的联动。
其中,标签是指不同用户在对同一三维模型进行节点选取后所生成的与用户信息相关的标签,评论是指用户针对选取的节点或空间位置交换意见所形成的评论内容,评论标点是指创建评论时在创建位置产生的标点,用于在评论未展开状态下显示评论在空间中的位置。
更具体地,评论可以分为节点评论与全局评论两种。其中,全局评论包括摄像机视角(即视角信息)、角色(即创建评论的用户在项目中所承担的角色,例如所有者、设计师、评审员、访客等)、评论创建的时间、截图、回复等多种信息。节点评论是与节点关联的评论,其除了全局评论中提到的信息之外,还包括节点信息。
另外,摄像机视角信息展示的是在评论创建时目标三维模型所处的状态(比如,模型是否剖切、是否有测量数据、面向屏幕的角度等状态信息),并在下次激活评论时同时展示创建时的摄像机视角,从而保证评论内容是针对特定视角与模型状态下所生成的,更具有针对性,方便各个参会者理解。
除此之外,评论的展示方式也有两种:
1、侧边栏的整体展示,其在界面中的侧边栏显示所有评论内容。
2、模型展示区以引线方式进行展示,也即以评论标点位置为锚点延伸出引线,引线另一端即为评论框,该评论框可自由拖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通过根据所述屏幕坐标位置以及所述垂直距离获得节点信息,实现模型节点的精准定位,为后续用户之间准确地沟通提供基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跟随者A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之后,跟随者A的角色变为独立操作者,还可以对三维模型的节点添加评论,实现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互动。
用户在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之后,可以在各自的视角角度观察目标三维模型,也可以实时查看项目中其他工作人员鼠标所在的位置。
另外,由于一个完整的三维模型包括大量节点,每一个节点对应三维模型中的一部分,当操作人点击某一个节点时,对应的模型会以高亮的形式显示,而多人同时在一个三维模型上进行操作时,每个人所点击的模型不再显示为高亮,而是以标签+用户名的方式展示,操作人通过点击标签+用户名来查看对应工作人员所操作的模型。所有评论以空间位置锚点精准定位到特定的三维模型节点,操作模型的过程中与模型同步移动,无论以何种视角进行查看都不会出现错乱的情况,并辅以绘制、文字、图片、附件等信息,更准确、有效地实现协同。
上述提到的多人协同时视角的实时切换、跟随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实时观察项目中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并可以通过点击对应工作人员的头像进行无缝视角切换,切换至对应的工作人员后可跟随被观察人的视角进行移动,包括对三维模型进行的操作(包括平移、旋转、缩放、剖切等)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工作状态。
除了上述功能之外,用户还能在三维空间中对模型进行标点、评论,通过在三维模型所在的空间位置中基于模型节点、模型特征、空间坐标实现定位,确保定位的准确性,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相互交换意见。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包括:
S501,从跟随者用户端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在本步骤中,若跟随者A在视角跟随模式下采取了第二操作,且该第二操作为模型节点的选取,则跟随者用户端将第二操作信息发送至云端平台,云端平台再将其发送至对应的操作者用户端。
S502,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在本步骤中,操作者用户端在接收到跟随者A选取的节点信息之后,会在操作者B所选取的节点的基础上展示,也即第一操作与第二操作均在操作者B的视角下显示在目标三维模型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通过根据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从而便于操作者与跟随者之间的意见交换。
进一步地,在跟随者用户端为多个的情况下,从不同跟随者用户端获取不同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以及跟随者用户端的标签信息。
相应地,所述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包括:
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以及标签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若多个跟随者A同时对一个操作者B进行视角跟随,则在跟随者A选取模型节点的时候,云端平台不仅接收到节点信息还有跟随者用户端的标签信息(即跟随者信息形成的标签,以区分不同节点所对应的用户),节点信息和标签信息均显示在操作者的界面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在跟随者用户端为多个的情况下,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以及标签信息,便于操作者与各个跟随者之间的意见交换。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与上文描述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包括操作端信息获取模块601、视角修改模块602以及第一操作展示模块603。
其中,操作端信息获取模块601,用于在接收到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从至少一个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其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一操作信息。
在本模块中,用户A在用户端界面触发视觉跟随模式指令,也即跟随者用户端接收到用户A下发的进入视角跟随模式的指令信息,跟随者用户端还会将该指令信息以及用户A选中的观察对象信息发送给云端平台,云端平台根据选中的观察对象信息(也即操作者B的信息)从对应的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操作者对目标三维模型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信息(也即第一操作信息),并将上述信息发送至跟随者用户端。
其中,目标三维模型是指同一项目中用到的三维模型。第一操作信息包括操作者B选中目标三维模型上某个节点,对模型的平移、旋转、缩放、剖切,对模型进行显示或隐藏、模型颜色修改、模型位置变更、模型透明度变化等等一系列操作。
视角修改模块602,用于根据所述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获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
在本模块中,根据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进行修改,使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跟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保持一致,以图3a为例,在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之前,跟随者A与操作者B分别观察一个正方体的不同截面;如图3b所示,在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之后,跟随者A所观察的截面调整成与操作者B的一致。
第一操作展示模块603,用于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
在本模块中,跟随者用户端的视角与操作者用户端的视角一致之后,在跟随者用户端的界面展示第一操作,也即根据第一操作对跟随者用户端界面上的目标三维模型进行自动地相应操作,而非只是操作者B界面的投射,也不是操作者B的远程控制,在视角跟随过程中,跟随者A仍能独自在界面对目标三维模型进行操作,与操作者B进行更明确地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跟随者A可以在用户端界面打开多个窗口,并在不同窗口中选择不同的操作者B,对多个操作者B进行视角跟随,实现一个跟随者A观察N个操作者B的功能。且在操作者变更的情况下,跟随者只需要选择变更后的操作者,并进入与之相应地视角进行新的观察,其主动权在跟随者手中,跟随者可以在确定操作者之后,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与操作者进行明确清晰地沟通,而不是现有技术中单纯主讲人的界面切换。
在进入跟随模式之后,跟随者A的界面会同步展示操作者B所有的第一操作,例如操作者B对目标三维模型上节点的选择、对目标三维模型的剖切、零部件的移动、模型的旋转、缩放、动画播放、模型的显示或隐藏设置、颜色修改、位置变更、透明度调整等等,以提升跟随者A的参与感。
另外,上述跟随者用户端、云端平台以及操作者用户端之间采用WebSocket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从而降低了交互过程中信号传输的延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在视角跟随模式下,根据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与操作者的视角相一致后,在目标三维模型上会自动展示第一操作,上述展示过程非操作者界面的投影,也非操作者的远程控制,而是在跟随者用户端界面重新演绎第一操作,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仍有自主控制的空间,从而提升了跟随者的参与度,且在操作者切换方便,沟通更加明确,有利于意见的交换。另外,上述的协同交互无需下载额外的软件即可完成,所有的操作均可以在同一云端平台完成,减少操作过程中在不同软件中的切换,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包括跟随端信息获取模块701以及第二操作展示模块702。
其中,跟随端信息获取模块701,用于从跟随者用户端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在本模块中,若跟随者A在视角跟随模式下采取了第二操作,且该第二操作为模型节点的选取,则跟随者用户端将第二操作信息发送至云端平台,云端平台再将其发送至对应的操作者用户端。
第二操作展示模块702,用于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在本模块中,操作者用户端在接收到跟随者A选取的节点信息之后,会在操作者B所选取的节点的基础上展示,也即第一操作与第二操作均在操作者B的视角下显示在目标三维模型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通过根据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从而便于操作者与跟随者之间的意见交换。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8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820、存储器(memory)830和通信总线840,其中,处理器810,通信接口820,存储器830通过通信总线8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810可以调用存储器830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所述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包括:在接收到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从至少一个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其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一操作信息;根据所述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获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
或执行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包括:从跟随者用户端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83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个方法所提供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所述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包括:在接收到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从至少一个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其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一操作信息;根据所述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获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
或执行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包括:从跟随者用户端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包括:
在接收到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从至少一个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其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一操作信息;
根据所述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获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
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
在获取跟随者确定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退出视角跟随模式,并基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相应地,在所述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在获取跟随者确定不退出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以及所述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信息通过如下步骤获得:
在鼠标停留在目标三维模型上的情况下,获取鼠标的屏幕坐标位置,并获取鼠标指向目标三维模型上的节点与屏幕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所述屏幕坐标位置以及所述垂直距离获得节点信息。
5.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包括:
从跟随者用户端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跟随者用户端为多个的情况下,从不同跟随者用户端获取不同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以及跟随者用户端的标签信息;
相应地,所述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包括:
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以及标签信息。
7.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应用在跟随者用户端,包括:
操作端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在接收到进入视角跟随模式信息的情况下,从至少一个操作者用户端中获取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以及其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一操作信息;
视角修改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操作者的视角信息修改跟随者的视角信息,获得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
第一操作展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修改后跟随者的视角信息在目标三维模型上展示所述第一操作信息。
8.一种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装置应用在操作者用户端,包括:
跟随端信息获取模块,用于从跟随者用户端获取跟随者对目标三维模型的第二操作信息,所述第二操作信息为跟随者在目标三维模型选取的节点信息;
第二操作展示模块,用于基于操作者的视角信息展示所述第二操作信息。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或5-6任一项所述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
10.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或5-6任一项所述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
CN202211402401.0A 2022-11-10 2022-11-10 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54542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02401.0A CN115454258A (zh) 2022-11-10 2022-11-10 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02401.0A CN115454258A (zh) 2022-11-10 2022-11-10 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4258A true CN115454258A (zh) 2022-12-09

Family

ID=84295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02401.0A Pending CN115454258A (zh) 2022-11-10 2022-11-10 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54258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57361A1 (en) * 2003-06-17 2004-12-23 David Tabakman Zale Lewis System, computer product,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nd communicating knowledge with interactive three-dimensional renderings
CN102866919A (zh) * 2012-07-31 2013-01-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云端绘制的大规模三维场景多人协同创作方法
US20130120368A1 (en) * 2011-11-15 2013-05-16 Trimble Navigation Limited Browser-Base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a 3D Model
CN108513090A (zh) * 2017-02-24 2018-09-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群组视频会话的方法及装置
CN110599591A (zh) * 2019-09-10 2019-12-20 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 在线协同三维设计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86338A (zh) * 2020-03-24 2020-08-25 浙江赛伯乐众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远程协同的交互方法及系统
CN111915276A (zh) * 2020-08-04 2020-11-10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船舶三维模型的在线操作管理方法、系统以及终端
CN112017281A (zh) * 2019-05-29 2020-12-0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家装家居对象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139219A (zh) * 2021-04-26 2021-07-20 杭州新迪数字工程系统有限公司 面向协同的三维cad模型外部信息同步系统及方法
US20210312393A1 (en) * 2020-04-02 2021-10-07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Cloud-based collaborative industrial automation design environment
CN114579023A (zh) * 2021-12-13 2022-06-03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建模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928619A (zh) * 2022-04-29 2022-08-19 厦门图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46341A (zh) * 2021-03-31 2022-10-04 比目鱼(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智能参数化bim模型建立软件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57361A1 (en) * 2003-06-17 2004-12-23 David Tabakman Zale Lewis System, computer product,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nd communicating knowledge with interactive three-dimensional renderings
US20130120368A1 (en) * 2011-11-15 2013-05-16 Trimble Navigation Limited Browser-Base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a 3D Model
CN102866919A (zh) * 2012-07-31 2013-01-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云端绘制的大规模三维场景多人协同创作方法
CN108513090A (zh) * 2017-02-24 2018-09-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群组视频会话的方法及装置
CN112017281A (zh) * 2019-05-29 2020-12-0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家装家居对象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599591A (zh) * 2019-09-10 2019-12-20 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 在线协同三维设计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86338A (zh) * 2020-03-24 2020-08-25 浙江赛伯乐众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远程协同的交互方法及系统
US20210312393A1 (en) * 2020-04-02 2021-10-07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Cloud-based collaborative industrial automation design environment
CN111915276A (zh) * 2020-08-04 2020-11-10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船舶三维模型的在线操作管理方法、系统以及终端
CN115146341A (zh) * 2021-03-31 2022-10-04 比目鱼(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智能参数化bim模型建立软件
CN113139219A (zh) * 2021-04-26 2021-07-20 杭州新迪数字工程系统有限公司 面向协同的三维cad模型外部信息同步系统及方法
CN114579023A (zh) * 2021-12-13 2022-06-03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建模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928619A (zh) * 2022-04-29 2022-08-19 厦门图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社荣等: "基于BIM-P3E/C的水电工程进度成本协同研究", 《水力发电学报》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71805B2 (en) Persistent network resource and virtual area associations for realtime collaboration
US801090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ed synchronized co-browsing
US8407605B2 (en) Application sharing
US9749367B1 (en) Virtualization of physical spaces for online meetings
EP3769509B1 (en) Multi-endpoint mixed-reality meetings
US20110316845A1 (en) Spatial association between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DE112013000487T5 (de) Erweiterte gemeinsame Bildschirmnutzung in einer elektronischen Besprechung
CN108664683A (zh) 虚拟现实维护和维修
Marques et al. Remote asynchronous collaboration in maintenance scenarios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and annotations
CN112486383B (zh) 审图分享方法及相关装置
Shen et al. Product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nd augmentation in collaborative design
US2020018637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5454258A (zh) 三维模型的协同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08900794B (zh) 用于远程会议的方法和装置
CN114884914B (zh) 一种应用程序同屏交流方法、系统
CN116450021A (zh) 大屏搭建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463283B (zh) 一种回看应用程序历史内容的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3391737A (zh) 界面的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EP4254943A1 (en) Head-tracking based media selection for video communications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US11966572B2 (en) Commenting feature for graphic design systems
CN114254239A (zh) 一种网络站点配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Giabbanelli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Collaborative Augmented Reality Environment for Systems Science
CN116260932A (zh) 一种3d远程会议方法、系统及介质
CN115048551A (zh) 一种自动生成会议记录的视频会议系统
KR20240002828A (ko) 가상 공간에 있는 3d 오브젝트 상의 특정 위치와 연동된 메모를 공유할 수 있는 실시간 vr 회의시스템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