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43382A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43382A
CN115443382A CN202080100168.3A CN202080100168A CN115443382A CN 115443382 A CN115443382 A CN 115443382A CN 202080100168 A CN202080100168 A CN 202080100168A CN 115443382 A CN115443382 A CN 1154433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propeller fan
point
outer peripheral
rotation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01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43382B (zh
Inventor
福井智哉
新井俊胜
菊地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443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43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43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433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4Blad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4Blad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F04D29/386Skewed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16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 F04D29/161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164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of an axial flow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26Details of the casing section radially opposing blade ti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7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tip of a rotor bla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96Preventing, counteracting or reducing vibration or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所涉及的送风机具备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螺旋桨风扇和包围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的风管型的喇叭口。螺旋桨风扇具备多个叶片。叶片分别在外周部具备朝着当螺旋桨风扇旋转时在旋转轴方向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弯曲的翘曲部。螺旋桨风扇在比叶片弦的中央附近靠后缘侧的范围内,从内周缘起至翘曲部朝着气流的下游侧倾斜。另外,螺旋桨风扇在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在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相向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翘曲部的翘曲角度是90°以上。

Description

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备螺旋桨风扇以及包围该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的喇叭口的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送风机中,提出了具备螺旋桨风扇和包围该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的喇叭口的结构。这样的送风机被使用到换气扇以及空调机等中。在此,若螺旋桨风扇旋转,则在该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周缘附近,产生空气从压力面侧流入负压面侧的泄漏流,因该泄漏流导致在负压面侧产生叶片端旋涡。因而,对于具备螺旋桨风扇以及喇叭口的以往的送风机,以抑制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为目的,提出了以下结构:使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周部朝吸入侧弯曲,该弯曲部分的半径方向的宽度从前缘到后缘逐渐变大(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半径方向是指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起相对于该旋转轴垂直地延伸的方向。另外,以下,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螺旋桨风扇的叶片所具有的上述的弯曲部分称为翘曲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297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喇叭口中具有半开放型的喇叭口和风管型的喇叭口。对于半开放型的喇叭口和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周缘,自该外周缘的中央起至后缘为止的区域相向。另一方面,对于风管型的喇叭口和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周缘,大部分的区域相向。例如,在风管型的喇叭口的场合,当在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观察风管型的喇叭口和各个叶片时,叶片的外周缘的90%以上的范围与喇叭口相向。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送风机是具备半开放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
喇叭口具备沿着当螺旋桨风扇旋转时产生的气流的流动方向直径逐渐缩小的缩流部、以及供由缩流部引导的气流流动的圆筒部。在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的场合,相比具备半开放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区域变大。由于这样的喇叭口的形状差异,对于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和具备半开放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周缘周边的空气的流动差异较大。因而,即便将具备半开放型的喇叭口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送风机的螺旋桨风扇与风管型的喇叭口组合,也无法充分抑制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
具体来讲,在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区域,两者之间的距离近。因而,在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区域,空气从叶片的压力面侧流入负压面侧而产生的叶片端旋涡与喇叭口的圆筒部发生干涉。由此,在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区域,叶片的外周缘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紊乱而压力变动变大,噪音变大。由于该噪音随着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区域越大而变得越大,所以,相比具备半开放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的噪音变大。在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送风机以半开放型的喇叭口与螺旋桨风扇的组合为前提,研究了能抑制噪音的叶片形状。因而,即便组合风管型的喇叭口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送风机的螺旋桨风扇,也无法充分抑制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即,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以往的送风机存在着仍然无法充分抑制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这样的课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该送风机相比以往能降低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所涉及的送风机,其中,上述送风机具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螺旋桨风扇;以及包围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的喇叭口,上述螺旋桨风扇具备毂部和从上述毂部朝该毂部的外周侧突出的多个叶片,上述叶片分别在外周部具备翘曲部,该翘曲部朝着当上述螺旋桨风扇旋转时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弯曲,上述喇叭口具备直径沿着上述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缩小的缩流部和供由上述缩流部引导的上述气流流动的圆筒部,当在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观察上述喇叭口和各个上述叶片时,上述叶片的外周缘的90%以上的范围与上述喇叭口相向,在各个上述叶片中,将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的任意半径的圆设为假想圆,将以经过上述假想圆且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面剖切上述叶片时的剖面设为第1剖面,将上述第1剖面中的叶片弦线上的任意一点设为假想点,将通过将上述第1剖面中的自上述假想点起至上述叶片的前缘为止的距离除以上述第1剖面中的自上述假想点起至上述叶片的后缘为止的距离而得的值设为位置比,将当一边变更上述假想圆的上述半径一边将上述位置比相同的点连起来时所形成的线设为假想线,将以经过上述假想线且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面剖切上述叶片时的剖面设为第2剖面,将在经过上述旋转轴的平面上投影上述第2剖面而得的图设为投影图,在上述投影图中,将上述叶片的压力面与上述毂部的交点设为内周点,在上述投影图中,将上述翘曲部的上述压力面处的弯曲点设为翘曲点,在上述投影图中,将经过上述内周点且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直线设为第1直线,在上述投影图中,将经过上述内周点和上述压力面上的任意点的直线设为第2直线,在上述投影图中,将经过上述叶片的外周端的切线设为第3直线,将上述第1直线与上述第2直线所成的角度之中的朝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扩展的锐角的角度设为叶片倾斜角度,将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相对于上述第1直线朝着上述气流的上游侧扩展的方向设为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的正方向,将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相对于上述第1直线朝着上述气流的下游侧扩展的方向设为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的负方向,将上述第2直线经过上述翘曲点时的上述叶片倾斜角度设为第1叶片倾斜角度,将上述第2直线与上述第3直线所成的角度之中的朝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扩展且朝上述气流的上游侧扩展的角度设为翘曲角度,在该场合,在上述位置比至少是1以上的范围内,上述第1叶片倾斜角度成为负值,在上述喇叭口的上述圆筒部与上述叶片的上述外周缘在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相向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翘曲角度是90°以上。
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所涉及的送风机具备所谓风管型的喇叭口。本公开所涉及的送风机在位置比是至少1以上的范围内,第1叶片倾斜角度成为负值。因而,能抑制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旋转轴方向的长度。由此,在旋转轴方向,能减小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区域。另外,本公开所涉及的送风机在沿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翘曲角度为90°以上。由此,在沿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当空气从叶片的压力面侧流入负压面侧而产生的叶片端旋涡与喇叭口的圆筒部发生干涉时,能抑制外周缘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的紊乱,能抑制外周缘周边的压力变动。因而,本公开所涉及的送风机在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中能相比以往降低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的螺旋桨风扇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比较例1所涉及的送风机的图。
图4是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的螺旋桨风扇投影到与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正交的平面上的图。
图5是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第2剖面41投影到经过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图。
图6是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第2剖面42投影到经过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图。
图7是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第2剖面43投影到经过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图。
图8是用于说明比较例2所涉及的送风机中的叶片的外周缘周边的空气流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比较例3所涉及的送风机中的叶片的外周缘周边的空气流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中的叶片的外周缘周边的空气流的图。
图11是验证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翘曲部与噪音的关系的图。
图12是验证叶片的翘曲部的翘曲高度与噪音的关系的图。
图13是将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第2剖面41投影到经过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图。
图14是从与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观看该螺旋桨风扇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中的翘曲部的翘曲高度在叶片弦方向上的变化的图。
图16是验证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送风机的噪音抑制效果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中的翘曲部的翘曲高度在叶片弦方向上的变化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中的翘曲部的翘曲高度在叶片弦方向上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的螺旋桨风扇的立体图。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除了图1所示的螺旋桨风扇1以外还具备喇叭口50。关于喇叭口50,将在后叙述。
螺旋桨风扇1以旋转轴2为中心朝着图1中圆弧状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该螺旋桨风扇1具备成为该螺旋桨风扇1的旋转中心的毂部3、以及从该毂部3向该毂部3的外周侧突出的多个叶片10。多个叶片10例如从毂部3起在半径方向呈大致放射状扩展。另外,半径方向是指从旋转轴2起相对于该旋转轴2垂直地延伸的方向。
叶片10分别具备前缘11、后缘12、内周缘13、外周缘14、压力面15、以及负压面16。前缘11是在叶片10的旋转方向成为前侧的缘部。后缘12是在叶片10的旋转方向成为后侧的缘部。内周缘13是叶片10的内周侧的缘部,是叶片10中的与毂部3连接的部位。外周缘14是叶片10的成为半径方向的外周端的部分。压力面15是叶片10的表面之中的压出空气的那侧的表面。在图1中,叶片10中的纸面下侧的表面成为压力面15。负压面16是叶片10中的与压力面15相反侧的表面。在图1中,叶片10中的纸面上侧的表面成为负压面16。
若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使螺旋桨风扇1旋转,则如图1中涂白箭头所示那样,在旋转轴2方向产生气流F。以下,有时也将气流F的上游侧简称为上游侧。另外,有时也将气流F的下游侧简称为下游侧。另外,未图示的电动机例如配置在毂部3的内部。但是,电动机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毂部3的内部,也可以配置在毂部3的下游侧等处。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分别在外周部具备朝上游侧弯曲的翘曲部20。即,在图1中,翘曲部20随着从毂部3沿半径方向离开而朝上方翘曲。
另外,在图1中,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为5片,但螺旋桨风扇1所具备的叶片10的片数并不限定于5片。另外,以下,有时图示1片叶片10地说明该叶片10,但其他的叶片10的构成也是与图示的叶片10相同的构成。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的图。该图2是在经过旋转轴2且与旋转轴2平行的平面上旋转投影出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的螺旋桨风扇1以及喇叭口50的图。另外,图3是用于说明比较例1所涉及的送风机的图。图3所示的比较例1所涉及的送风机200a组合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和比较例1所涉及的喇叭口250。另外,图3是在经过旋转轴2且与旋转轴2平行的平面上旋转投影出了螺旋桨风扇1以及比较例1所涉及的喇叭口250的图。另外,在图3中,在比较例1所涉及的喇叭口250的构成中,对发挥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相同的功能的构成标注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以及比较例1所涉及的喇叭口250包围螺旋桨风扇1的外周侧。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以及比较例1所涉及的喇叭口250具备:沿着气流F的流动方向直径逐渐缩小的缩流部51;以及供由缩流部51引导的气流F流动的圆筒部52。即,圆筒部52设置在缩流部51的下游侧。圆筒部52的直径成为与缩流部51中直径最小的部位相同的直径。另外,圆筒部52是直径不变化的部位。因而,圆筒部52是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以及比较例1所涉及的喇叭口250中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距离近的部分。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以及比较例1所涉及的喇叭口250在圆筒部52的下游侧还具备沿着气流F的流动方向直径逐渐扩大而供气流F流出的扩大部53。
在此,以往,在喇叭口中有半开放型的喇叭口和风管型的喇叭口。对于半开放型的喇叭口和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周缘,从该外周缘的中央起至后缘为止的区域相向。另一方面,对于风管型的喇叭口和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周缘,大部分的区域相向。例如,当在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观察风管型的喇叭口和各个叶片时,叶片的外周缘的90%以上的范围与喇叭口相向。
即,图3所示的比较例1所涉及的喇叭口250是半开放型的喇叭口。另外,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是风管型的喇叭口。即,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组合了风管型的喇叭口50和螺旋桨风扇1。另外,关于喇叭口50的形状,也可以在经过旋转轴2且与旋转轴2平行的剖面中,将缩流部51的曲率半径构成得大。另外,也可以将圆筒部52构成得长。但是,若增大缩流部51的曲率半径,则送风机100的大小会在半径方向变大。因而,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缩流部51,在经过旋转轴2且与旋转轴2平行的剖面中,构成为在入口侧曲率半径小而随着朝向圆筒部52曲率半径变大那样的椭圆曲线状。
接着,对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当说明叶片10的详细构成时,如图4所示那样定义假想圆R、第1剖面30、假想点31、位置比P、假想线SL、以及第2剖面40。
图4是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的螺旋桨风扇投影到与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正交的平面上的图。另外,在图3中,仅图示出1片叶片10。
如图4所示那样,将以螺旋桨风扇1的旋转轴2为中心的任意半径的圆设为假想圆R。将由经过假想圆R且与旋转轴2平行的面剖切叶片10时的剖面设为第1剖面30。将第1剖面30中的叶片弦线上的任意一点设为假想点31。将通过第1剖面30中的自假想点31起至叶片10的前缘11为止的距离除以第1剖面30中的自假想点31起至叶片10的后缘12为止的距离而得的值设为位置比P。将当一边变更假想圆R的半径一边连接了位置比P相同的点时所形成的线设为假想线SL。将由经过假想线SL且与旋转轴2平行的面剖切叶片10时的剖面设为第2剖面40。
另外,在图4中,作为假想线SL的一例,示出假想线SL1、假想线SL2以及假想线SL3。假想线SL1是前缘11附近的假想线SL,是位置比P为0.2的位置的假想线SL。假想线SL2是在第1剖面30中连接了前缘11与后缘12之间的中间点而得的假想线SL,是位置比P为1的位置的假想线SL。假想线SL3是后缘12附近的假想线SL,是位置比P为7.5的位置的假想线SL。另外,以下,将假想线SL1的位置处的第2剖面40设为第2剖面41。将假想线SL2的位置处的第2剖面40设为第2剖面42。将假想线SL3的位置处的第2剖面40设为第2剖面43。
图5是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第2剖面41投影到经过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图。图6是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第2剖面42投影到经过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图。另外,图7是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第2剖面43投影到经过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图。另外,在图5~图7中,螺旋桨风扇1的毂部3以及喇叭口50也投影到经过旋转轴2的平面上。
以下,利用图5~图7,对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在此,成为叶片端旋涡成因的外周缘14附近处的泄漏流通过在外周缘14附近流入自压力面15侧向负压面16侧的空气而产生。该泄漏流沿着压力面15的形状产生。因而,以下,以压力面15为基准,对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5~图7所示那样,定义内周点17、翘曲点21、第1直线L1、第2直线L2、第3直线L3、叶片倾斜角度α、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以及翘曲角度β。
具体来讲,在图5~图7所示的投影图中,将叶片10的压力面15与毂部3的交点设为内周点17。在图5~图7所示的投影图中,将翘曲部20的压力面15处的弯曲点设为翘曲点21。在图5~图7所示的投影图中,将经过内周点17且与旋转轴2垂直的直线设为第1直线L1。在图5~图7所示的投影图中,将经过内周点17和压力面15上的任意点的直线设为第2直线L2。另外,翘曲点21是压力面15上的任意点的一例。在图5~图7所示的投影图中,将经过叶片10的外周端18的切线设为第3直线L3。另外,外周端18是外周缘14上的1点。
将第1直线L1与第2直线L2所成的角度之中的朝螺旋桨风扇1的外周侧扩展的锐角的角度设为叶片倾斜角度α。将第2直线L2经过翘曲点21时的叶片倾斜角度α设为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另外,在图5中,作为第2直线L2的一例,示出经过翘曲点21的第2直线L2。此时,在图5中,第1直线L1与第2直线L2重叠。因而,图5未图示叶片倾斜角度α。另外,在图6以及图7中,作为第2直线L2的一例,也示出经过翘曲点21的第2直线L2。因而,在图6以及图7中,作为叶片倾斜角度α的一例,示出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将第2直线L2与第3直线L3所成的角度之中的朝螺旋桨风扇1的外周侧扩展且朝气流F的上游侧扩展的角度设为翘曲角度β。另外,叶片倾斜角度α的正负方向如以下那样定义。将叶片倾斜角度α相对于第1直线L1朝着气流F的上游侧扩展的方向设为叶片倾斜角度α的正方向。将叶片倾斜角度α相对于第1直线L1朝着气流F的下游侧扩展的方向设为叶片倾斜角度α的负方向。即,在图5~图7中,在叶片倾斜角度α相对于第1直线L1朝着纸面下侧扩展的场合,叶片倾斜角度α成为负值。
如图5~图7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中,在位置比P是至少1以上的范围内,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成为负值。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中,在相比前缘11与后缘12之间的中间点靠后缘12侧的范围内,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成为负值。进而,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中,在位置比P是至少1以上的范围内,翘曲点21相比第1直线L1而位于气流F的下游侧。另外,在图5~图7所例示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中,在从位置比P为0.2的前缘11附近起至后缘12为止,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成为负值。
通过这样构成螺旋桨风扇1,能抑制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的旋转轴2方向的长度。由此,在旋转轴2方向,能减小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相向的区域。在此,在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中,在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区域,两者之间的距离变近。因而,在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以往的送风机中,在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区域,因空气从叶片的压力面侧流入负压面侧而产生的叶片端旋涡与喇叭口的圆筒部发生干涉。由此,在喇叭口的圆筒部与叶片的外周缘相向的区域,叶片的外周缘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紊乱,压力变动变大,噪音变大。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由于能减小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相向的区域,即能减小噪音变大的区域,所以,能降低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
另外,如图5~图7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中,在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在与旋转轴2垂直的方向相向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中,翘曲角度β成为90°以上。在图5~图7所例示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中,在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在与旋转轴2垂直的方向相向的范围的整个区域,翘曲角度β都是90°以上。通过这样构成,在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中,能进一步降低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以下,关于其理由,使用图8~图10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用于说明比较例2所涉及的送风机中的叶片的外周缘周边的空气流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比较例3所涉及的送风机中的叶片的外周缘周边的空气流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中的叶片的外周缘周边的空气流的图。
比较例2所涉及的送风机200b以及比较例3所涉及的送风机200c具备螺旋桨风扇201。另外,在图8以及图9中,在螺旋桨风扇201的构成中,对于发挥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相同的功能的构成,标注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相同的附图标记。螺旋桨风扇201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不同之处是螺旋桨风扇201的翘曲角度β。螺旋桨风扇201的翘曲角度β小于90°。另外,以往的螺旋桨风扇的翘曲角度β也与螺旋桨风扇201同样,翘曲角度β小于90°。即,螺旋桨风扇201具备以往存在的一般的翘曲角度的翘曲部220。
另外,比较例2所涉及的送风机200b是组合了螺旋桨风扇201与比较例1所涉及的送风机200a中说明的喇叭口250的送风机。即,比较例2所涉及的送风机200b是具备半开放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另外,比较例3所涉及的送风机200c是组合了螺旋桨风扇201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的送风机。即,比较例3所涉及的送风机200c是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
如图8所示那样,在组合了半开放型的喇叭口250与设有一般的翘曲角度的翘曲部220的螺旋桨风扇201的场合,因空气从叶片10的压力面15侧流入负压面16侧的泄漏流而产生的叶片端旋涡W由于设置翘曲部220而变得稳定。另外,由于喇叭口250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的距离远,所以,叶片10附近的压力变动缓和,噪音降低。
但是,如图9所示那样,在风管型的喇叭口50与设有一般的翘曲角度的翘曲部220的螺旋桨风扇201的场合,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存在于叶片10的外周缘14附近。因而,在图9中由虚线示出的范围内,叶片端旋涡W与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发生干涉,叶片10的外周缘14周边的空气的流动大幅紊乱。并且,由于产生叶片10的外周缘14周边的空气的大紊乱,所以,在喇叭口50的壁面也产生大的压力变动,成为噪音增大的原因。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与图9所示的比较例3所涉及的送风机200c同样地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5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的螺旋桨风扇1中,在沿与旋转轴2垂直的方向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相向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翘曲角度β是90°以上。如图10所示那样,在翘曲角度β是90°以上的范围内,相比翘曲角度β小于90°的场合,泄漏流的朝向气流F的上游侧的分量变大,能减小朝向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的分量。另外,能增大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的距离。因而,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能抑制叶片端旋涡W与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干涉,能抑制叶片10的外周缘14周边的空气紊乱。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能抑制喇叭口50的壁面处的压力变动,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应于叶片10的形状,泄漏流强的区域有所变化。因而,翘曲角度β是90°以上的范围优选是泄漏流强的区域。另外,优选的是,泄漏流越强,则使翘曲角度β越大。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中,叶片10的外周缘14的大部分与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以及扩大部53在与旋转轴2垂直的方向相向。因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叶片10的外周缘14,在比叶片弦的中央附近靠后缘12侧的位置,泄漏流变强。因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优选的是,在比叶片弦的中央附近靠后缘12侧的位置,将翘曲角度β设为90°以上。
另外,图5~图7所示的翘曲部20的翘曲宽度La优选设为以下那样的尺寸。具体来讲,在图5~图7所示的投影图中,将翘曲点21与外周端18之间的与旋转轴2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翘曲宽度La。将内周点17与外周端18之间的与旋转轴2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叶片宽度Lc。在该场合,翘曲宽度La优选是叶片宽度Lc的10%以下的长度。这是因为,能看出有着若翘曲宽度La过长则螺旋桨风扇1的送风能力降低的倾向。
另外,图5~图7所示的翘曲部20的翘曲高度Lb优选设为以下那样的尺寸。具体来讲,在图5~图7所示的投影图中,将翘曲点21与外周端18之间的旋转轴2方向的长度设为翘曲高度Lb。在该场合,翘曲高度Lb优选是叶片宽度Lc的10%以下的长度。这是因为,能看出有着若翘曲高度Lb过长则噪音等级变差的倾向。
最后,介绍验证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的噪音抑制效果时的验证结果。
图11是验证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翘曲部与噪音的关系的图。图11的横轴是流量系数。另外,图11的纵轴是比噪音等级。另外,图11的曲线C1是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的验证结果。图11的曲线C2是比较例3所涉及的送风机200c的验证结果。即,图11的曲线C2是组合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与具备以往存在的一般的翘曲角度的翘曲部220的螺旋桨风扇201的送风机的验证结果。图11的曲线C3是组合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与未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的验证结果。另外,曲线C3的螺旋桨风扇是除了没有设置翘曲部以外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同样的构成。
如图11所示那样,在具备翘曲部220的螺旋桨风扇201的场合,与未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相比,抑制了噪音。但是,例如从流量系数0.35附近可知,在流量系数大的高风量的动作点处,具备翘曲部220的螺旋桨风扇201相比没有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几乎未表现出噪音抑制效果。即,对于没有翘曲角度β是90°的范围的螺旋桨风扇201,在流量系数大的高风量的动作点处,几乎没有表现出噪音抑制效果。另一方面,可知的是,对于具备翘曲部20的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从流量系数小的低风量的动作点起到流量系数大的高风量的动作点为止,相比具备翘曲部220的螺旋桨风扇201以及没有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降低了噪音。
图12是验证叶片的翘曲部的翘曲高度与噪音的关系的图。图12的横轴是送风机的风量。另外,图12的纵轴是比噪音等级。另外,图12的曲线C4是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中将翘曲高度Lb设为叶片宽度Lc的10%以下的场合的、送风机100的验证结果。图12的曲线C5是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中使翘曲高度Lb大于叶片宽度Lc的10%的场合的、送风机100的验证结果。图12的曲线C6是组合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喇叭口50与没有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的验证结果。另外,曲线C6的螺旋桨风扇是除了没有设置翘曲部以外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同样的构成。
如图12所示那样,在具备翘曲部20的螺旋桨风扇1的场合,相比没有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抑制了噪音。另外,可知的是,在将翘曲高度Lb设为叶片宽度Lc的10%以下的场合,能更加抑制噪音。
以上,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具备以旋转轴2为中心旋转的螺旋桨风扇1、以及包围螺旋桨风扇1的外周侧的喇叭口50。螺旋桨风扇1具备毂部3、以及从毂部3朝该毂部3的外周侧突出的多个叶片10。叶片10分别在外周部具备朝着当螺旋桨风扇1旋转时在旋转轴2方向产生的气流F的上游侧弯曲的翘曲部20。喇叭口50具备沿着气流F的流动方向直径逐渐缩小的缩流部51、以及供由缩流部51引导的气流F流动的圆筒部52。另外,当在与旋转轴2垂直的方向分别观察喇叭口50和各个叶片10时,叶片10的外周缘14的90%以上的范围与喇叭口50相向。在各个叶片10中,将以螺旋桨风扇1的旋转轴2为中心的任意半径的圆设为假想圆R。将由经过假想圆R且与旋转轴2平行的面剖切叶片10时的剖面设为第1剖面30。将第1剖面30中的叶片弦线上的任意一点设为假想点31。将通过将第1剖面30中的自假想点31起至叶片10的前缘11为止的距离除以第1剖面30中的自假想点31起至叶片10的后缘12为止的距离而得的值设为位置比P。将一边变更假想圆R的半径一边将位置比P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时所形成的线设为假想线SL。将由经过假想线SL且与旋转轴2平行的面剖切叶片10时的剖面设为第2剖面40。将把第2剖面40投影到经过旋转轴2的平面上的图设为投影图。在投影图中,将叶片10的压力面15与毂部3的交点设为内周点17。在投影图中,将翘曲部20的压力面15处的弯曲点设为翘曲点21。在投影图中,将经过内周点17且与旋转轴2垂直的直线设为第1直线L1。在投影图中,将经过内周点17和压力面15上的任意点的直线设为第2直线L2。在投影图中,将经过叶片10的外周端18的切线设为第3直线L3。将第1直线L1和第2直线L2所成的角度之中的朝螺旋桨风扇1的外周侧扩展的锐角的角度设为叶片倾斜角度α。将叶片倾斜角度α相对于第1直线L1朝着气流F的上游侧扩展的方向设为叶片倾斜角度α的正方向。将叶片倾斜角度α相对于第1直线L1朝着气流F的下游侧扩展的方向设为叶片倾斜角度α的负方向。将第2直线L2经过翘曲点21时的叶片倾斜角度α设为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将第2直线L2和第3直线L3所成的角度之中的朝螺旋桨风扇1的外周侧扩展且朝气流F的上游侧扩展的角度设为翘曲角度β。在这样定义了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以及翘曲角度β的场合,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在位置比P是至少1以上的范围内,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成为负值。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在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在与旋转轴2垂直的方向相向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翘曲角度β是90°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中,在位置比P是至少1以上的范围内,第1叶片倾斜角度α1成为负值。因而,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能抑制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的旋转轴2方向的长度,如上述那样,能降低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在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与叶片10的外周缘14在与旋转轴2垂直的方向相向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翘曲角度β为90°以上,如上述那样,能进一步降低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风机100在具备风管型的喇叭口的送风机中相比以往能降低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
实施方式2.
通过像以下那样构成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的形状,能进一步降低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关于没有特别叙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同样,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构成,使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图13是将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第2剖面投影到经过该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图。另外,在图13中,记载了2根第2直线L2。第1根第2直线L2是经过翘曲点21的第2直线L2。第2根第2直线L2是经过在后叙述的中间弯曲部19的压力面15处的弯曲点即翘曲点19a的第2直线L2。
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分别在内周缘13与翘曲部20之间具备中间弯曲部19。另外,在将第2剖面40投影到经过旋转轴2的平面上的投影图中,当从内周点17朝螺旋桨风扇1的外周侧观看叶片10时,在中间弯曲部19向负压面16侧弯曲。通过这样构成各叶片10,沿着压力面15流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空气在中间弯曲部19向气流F的上游侧转向,被翘曲部20引导。因而,通过这样构成各叶片10,能将沿着压力面15流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空气顺畅地引导至外周端18。因此,通过这样构成各叶片10,能更加抑制喇叭口50的壁面处的压力变动,能更加降低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
在此,在将第2剖面40投影到经过旋转轴2的平面上的投影图中,将从内周点17朝螺旋桨风扇1的外周侧沿着压力面15移动了单位长度时的叶片倾斜角度α的变化量设为叶片倾斜角度α的变化率。在这样定义了叶片倾斜角度α的变化率的场合,内周点17与中间弯曲部19之间的上述变化率小于中间弯曲部19与翘曲部20的翘曲点21之间的上述变化率。另外,中间弯曲部19与翘曲部20的翘曲点21之间的上述变化率小于翘曲部20的翘曲点21与外周端18之间的上述变化率。通过这样构成各叶片10,能使沿着压力面15流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空气逐渐朝着气流F的上游侧转向。因而,通过这样构成各叶片10,能将沿着压力面15流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空气顺畅地引导至外周端18。因此,通过这样构成各叶片10,能进一步抑制喇叭口50的壁面处的压力变动,能进一步抑制因叶片端旋涡导致的噪音。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关于翘曲部20的翘曲高度Lb的叶片弦方向上的变化,没有特别提及。也可以使翘曲部20的翘曲高度Lb在叶片弦方向像本实施方式3那样变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关于没有特别叙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同样,关于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的功能以及构成,使用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图14是从与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观看该螺旋桨风扇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中的翘曲部的翘曲高度在叶片弦方向上的变化的图。另外,在图14中,仅记载了螺旋桨风扇1所具有的多片叶片10之中的1片叶片10。
如图14所示那样,将一边变更位置比P一边将外周端18连起来时所形成的线设为曲线L18。即,曲线L18成为叶片10的外周缘14。另外,如图14所示那样,将一边变更位置比P一边将翘曲部20的翘曲点21连起来时所形成的线设为曲线L21。图15是将曲线L18以及曲线L21在图14的旋转方向θ展开的图。另外,图15的纵轴Z表示旋转轴2方向。即,图15是一边变更位置比P一边绘制外周端18以及翘曲点21的图。另外,对于图15所示的曲线L18以及曲线L21,纸面右侧成为前缘11侧,纸面左侧成为后缘12侧。
对于在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的外周缘14附近产生的叶片端旋涡,在螺旋桨风扇1在高风量侧动作的场合和螺旋桨风扇1在低风量侧动作的场合,产生位置以及轨迹差异较大。在螺旋桨风扇1在高风量侧动作的场合,叶片端旋涡在叶片10的外周缘14附近,在比叶片弦的中央附近靠前缘11侧的位置变强。因而,在螺旋桨风扇1在高风量侧动作的情形较多的场合,优选的是,如本实施方式3那样,在比叶片弦的中央附近靠前缘11侧的位置,设置翘曲高度Lb成为最大值的部位。换言之,在螺旋桨风扇1在高风量侧动作的情形较多的场合,优选的是,各叶片10在位置比P小于1的范围内具备翘曲高度Lb成为最大值的部位。通过这样构成叶片10,当螺旋桨风扇1在高风量侧动作时,在叶片端旋涡变强的区域,能更为减小产生叶片端旋涡的泄漏流中的朝向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的分量,能更为抑制喇叭口50的壁面处的压力变动。因此,通过这样构成叶片10,螺旋桨风扇1在高风量侧动作时的噪音抑制效果得到提高。
作为参考,介绍验证了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的噪音抑制效果时的验证结果。
图16是验证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送风机的噪音抑制效果的图。图16的横轴是流量系数。另外,图16的纵轴是比噪音等级。另外,图16的曲线C7是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的验证结果。图16的曲线C8是组合了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喇叭口50与未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的验证结果。另外,曲线C8的螺旋桨风扇是除了没有设置翘曲部以外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同样的构成。
如图16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相比使用了没有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从流量系数小的低风量的动作点起至流量系数大的高风量的动作点为止,抑制了噪音。另外,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送风机100例如从流量系数0.3附近可知,相比使用了没有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在流量系数大的高风量的动作点处,噪音抑制效果特别高。
实施方式4.
也可以使翘曲部20的翘曲高度Lb在叶片弦方向像本实施方式4那样变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关于没有特别叙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任一者同样,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任一者相同的功能以及构成,使用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任一者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中的翘曲部的翘曲高度在叶片弦方向上的变化的图。该图17是与实施方式3中所示的图15同样地展开了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中的曲线L18以及曲线L21的图。
在螺旋桨风扇1在低风量侧动作的场合,叶片端旋涡在叶片10的外周缘14附近,在比叶片弦的中央附近靠后缘12侧的位置变强。因而,在螺旋桨风扇1在低风量侧动作的情况较多的场合,优选的是,如本实施方式4那样,在比叶片弦的中央附近靠后缘12侧的位置,设置翘曲高度Lb成为最大值的部位。可是,在具有若在后缘12设置翘曲高度Lb成为最大值的部位则螺旋桨风扇1在后缘12的外周侧压力上升变大的特征的螺旋桨风扇的场合,导致送风机100的送风性能的降低。因而,在螺旋桨风扇1在低风量侧动作的情况较多的场合,优选的是,在比叶片弦的中央附近靠后缘12侧且不是后缘12的部位,设置翘曲高度Lb成为最大值的部位。即,在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叶片10的翘曲部20,比叶片弦的中央附近靠后缘12侧的部分例如成为朝着气流F的上游侧凸起的形状。换言之,在螺旋桨风扇1在低风量侧动作的情况较多的场合,优选的是,各叶片10在位置比P大于1的范围且不是后缘12的部位,具备翘曲高度Lb成为最大值的部位。
通过这样构成叶片10,当螺旋桨风扇1在低风量侧动作时,在叶片端旋涡变强的区域,能更为减小产生叶片端旋涡的泄漏流中的朝向喇叭口50的圆筒部52的分量,能更为抑制喇叭口50的壁面处的压力变动。因此,通过这样构成叶片10,螺旋桨风扇1在低风量侧动作时的噪音抑制效果得到提高。
作为参考,介绍验证了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的噪音抑制效果时的验证结果。
在实施方式3所示的图16中,作为曲线C9,也示出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的验证结果。如图16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送风机100相比使用了没有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从流量系数小的低风量的动作点起到流量系数大的高风量的动作点为止,抑制了噪音。另外,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送风机100例如从流量系数0.2附近可知,相比使用了没有设置翘曲部的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在流量系数小的低风量的动作点处,噪音抑制效果特别高。
实施方式5.
也可以使翘曲部20的翘曲高度Lb在叶片弦方向上像本实施方式5那样变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关于没有特别叙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任一者同样,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任一者相同的功能以及构成,使用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任一者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中的翘曲部的翘曲高度在叶片弦方向上的变化的图。该图18是将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螺旋桨风扇1的叶片10中的曲线L18以及曲线L21与实施方式3所示的图15同样地展开的图。
如实施方式3以及实施方式4所示那样,通过使翘曲高度Lb为最大值的部位不同,能与螺旋桨风扇1的风量相应地有效地抑制噪音。因而,在螺旋桨风扇1在多个风量的动作点经常动作的场合等,也可以如图18所示那样,在从前缘11到后缘12之间的多个部位,设置翘曲高度Lb变长的部位。在这样的场合,各叶片10在从前缘11到后缘12之间具备翘曲高度Lb成为极值的多个部位。另外,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各叶片10具备1个极小值Lb1和1个极大值Lb2来作为翘曲高度Lb的极值。
通过这样构成叶片10,在多个风量的动作点处,螺旋桨风扇1进行动作时的噪音抑制效果得到提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螺旋桨风扇,2旋转轴,3毂部,10叶片,11前缘,12后缘,13内周缘,14外周缘,15压力面,16负压面,17内周点,18外周端,19中间弯曲部,19a翘曲点,20翘曲部,21翘曲点,30第1剖面,31假想点,40(41、42、43)第2剖面,50喇叭口,51缩流部,52圆筒部,53扩大部,100送风机,200a、200b、200c送风机(比较例),201螺旋桨风扇(比较例),220翘曲部(比较例),250喇叭口(比较例),F气流,L1第1直线,L2第2直线,L3第3直线,L18曲线,L21曲线,La翘曲宽度,Lb翘曲高度,Lb1极小值,Lb2极大值,Lc叶片宽度,P位置比,R假想圆,SL(SL1、SL2、SL3)假想线,W叶片端旋涡,α叶片倾斜角度,α1第1叶片倾斜角度,β翘曲角度。

Claims (8)

1.一种送风机,其中,
上述送风机具备:
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螺旋桨风扇;以及
包围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的喇叭口,
上述螺旋桨风扇具备毂部和从上述毂部朝该毂部的外周侧突出的多个叶片,
上述叶片分别在外周部具备翘曲部,该翘曲部朝着当上述螺旋桨风扇旋转时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弯曲,
上述喇叭口具备直径沿着上述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缩小的缩流部和供由上述缩流部引导的上述气流流动的圆筒部,
当在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观察上述喇叭口和各个上述叶片时,上述叶片的外周缘的90%以上的范围与上述喇叭口相向,
在各个上述叶片中,
将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的任意半径的圆设为假想圆,
将以经过上述假想圆且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面剖切上述叶片时的剖面设为第1剖面,
将上述第1剖面中的叶片弦线上的任意一点设为假想点,
将通过将上述第1剖面中的自上述假想点起至上述叶片的前缘为止的距离除以上述第1剖面中的自上述假想点起至上述叶片的后缘为止的距离而得的值设为位置比,
将当一边变更上述假想圆的上述半径一边将上述位置比相同的点连起来时所形成的线设为假想线,
将以经过上述假想线且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面剖切上述叶片时的剖面设为第2剖面,
将在经过上述旋转轴的平面上投影上述第2剖面而得的图设为投影图,
在上述投影图中,将上述叶片的压力面与上述毂部的交点设为内周点,
在上述投影图中,将上述翘曲部的上述压力面处的弯曲点设为翘曲点,
在上述投影图中,将经过上述内周点且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直线设为第1直线,
在上述投影图中,将经过上述内周点和上述压力面上的任意点的直线设为第2直线,
在上述投影图中,将经过上述叶片的外周端的切线设为第3直线,
将上述第1直线与上述第2直线所成的角度之中的朝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扩展的锐角的角度设为叶片倾斜角度,
将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相对于上述第1直线朝着上述气流的上游侧扩展的方向设为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的正方向,
将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相对于上述第1直线朝着上述气流的下游侧扩展的方向设为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的负方向,
将上述第2直线经过上述翘曲点时的上述叶片倾斜角度设为第1叶片倾斜角度,
将上述第2直线与上述第3直线所成的角度之中的朝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扩展且朝上述气流的上游侧扩展的角度设为翘曲角度,
在该场合,
在上述位置比至少是1以上的范围内,上述第1叶片倾斜角度成为负值,
在上述喇叭口的上述圆筒部与上述叶片的上述外周缘在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相向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翘曲角度是90°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上述叶片分别在上述叶片的内周缘与上述翘曲部之间具备中间弯曲部,
在上述投影图中,当从上述内周点朝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观看上述叶片时,上述叶片在上述中间弯曲部朝上述叶片的负压面侧弯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在上述投影图中,
在将从上述内周点朝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侧沿着上述压力面移动了单位长度时的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的变化量设为上述叶片倾斜角度的变化率的场合,
上述内周点与上述中间弯曲部之间的上述变化率小于上述中间弯曲部与上述翘曲点之间的上述变化率,
上述中间弯曲部与上述翘曲点之间的上述变化率小于上述翘曲点与上述外周端之间的上述变化率。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在上述投影图中,
将上述翘曲点与上述外周端之间的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翘曲宽度,
将上述内周点与上述外周端之间的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叶片宽度,
在该场合,
上述翘曲宽度是上述叶片宽度的10%以下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在上述投影图中,
将上述翘曲点与上述外周端之间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长度设为翘曲高度,
将上述内周点与上述外周端之间的与上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叶片宽度,
在该场合,
上述翘曲高度是上述叶片宽度的10%以下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在上述投影图中,在将上述翘曲点与上述外周端之间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长度设为翘曲高度的场合,
上述叶片在上述位置比小于1的范围内具备上述翘曲高度成为最大值的部位。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在上述投影图中,在将上述翘曲点与上述外周端之间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长度设为翘曲高度的场合,
上述叶片分别在上述位置比大于1的范围且不是上述后缘的部位具备上述翘曲高度成为最大值的部位。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在上述投影图中,在将上述翘曲点与上述外周端之间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长度设为翘曲高度的场合,
上述叶片分别在上述前缘与上述后缘之间具备上述翘曲高度成为极值的多个部位。
CN202080100168.3A 2020-04-30 2020-04-30 送风机 Active CN1154433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8281 WO2021220469A1 (ja) 2020-04-30 2020-04-30 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43382A true CN115443382A (zh) 2022-12-06
CN115443382B CN115443382B (zh) 2024-06-14

Family

ID=74673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0168.3A Active CN115443382B (zh) 2020-04-30 2020-04-30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95965B2 (zh)
EP (1) EP4145000A4 (zh)
JP (1) JP6837611B1 (zh)
CN (1) CN115443382B (zh)
WO (1) WO20212204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40336A (ja) * 2021-03-12 2022-09-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冷凍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36371A (ja) * 2009-03-30 2010-10-21 Daikin Ind Ltd 軸流送風機、空気調和機及び換気扇
CN102893034A (zh) * 2010-05-13 2013-0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轴流风机
CN103946556A (zh) * 2011-11-10 2014-07-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室外冷却单元
CN104487712A (zh) * 2012-07-12 2015-04-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螺旋桨风扇及具备其的送风机、空气调节机以及供热水用室外机
AU2015413794A1 (en) * 2015-11-02 2018-05-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lower, out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2018193876A (ja) * 2017-05-12 2018-12-06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0914553A (zh) * 2017-08-14 202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叶轮、送风机及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9702B2 (ja) 2001-12-21 2005-03-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5418538B2 (ja) 2011-04-28 2014-0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
CN105992877B (zh) * 2014-02-14 2021-07-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轴流鼓风机
US10830254B2 (en) * 2017-05-12 2020-11-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36371A (ja) * 2009-03-30 2010-10-21 Daikin Ind Ltd 軸流送風機、空気調和機及び換気扇
CN102893034A (zh) * 2010-05-13 2013-0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轴流风机
CN103946556A (zh) * 2011-11-10 2014-07-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室外冷却单元
CN104487712A (zh) * 2012-07-12 2015-04-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螺旋桨风扇及具备其的送风机、空气调节机以及供热水用室外机
AU2015413794A1 (en) * 2015-11-02 2018-05-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lower, out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2018193876A (ja) * 2017-05-12 2018-12-06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EP3619436A1 (en) * 2017-05-12 2020-03-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0914553A (zh) * 2017-08-14 202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叶轮、送风机及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20469A1 (ja) 2021-11-04
JPWO2021220469A1 (zh) 2021-11-04
JP6837611B1 (ja) 2021-03-03
US11795965B2 (en) 2023-10-24
EP4145000A4 (en) 2023-06-28
CN115443382B (zh) 2024-06-14
EP4145000A1 (en) 2023-03-08
US20230122146A1 (en)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59071B2 (ja) 送風機
US8011891B2 (en) Centrifugal multiblade fan
JP4818184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
JP6218862B2 (ja) 軸流送風機
JPH08121391A (ja) 軸流送風機
CN111656019B (zh) 轴流送风机
KR101251130B1 (ko) 프로펠러 팬
KR20050119071A (ko) 원심팬 및 이를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JP4818310B2 (ja) 軸流送風機
CN115443382B (zh) 送风机
JP4839901B2 (ja) ジェットファン
JP5682751B2 (ja) 多翼送風機
CN110939603A (zh) 叶片及使用其的轴流叶轮
US11572890B2 (en) Blade and axial flow impeller using same
JP4606054B2 (ja) 軸流ファン
JP3744489B2 (ja) 送風機
JP2006125229A (ja) シロッコファン
WO2020115872A1 (ja) 遠心送風機
CN111288562A (zh) 一种导流圈及空调器
JP7487854B1 (ja) 送風機
JP7409246B2 (ja) ターボファン
WO2023242950A1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軸流送風機
JP4444307B2 (ja) 送風機
WO2020110167A1 (ja) 翼車および軸流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