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40782A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40782A
CN115440782A CN202211189568.3A CN202211189568A CN115440782A CN 115440782 A CN115440782 A CN 115440782A CN 202211189568 A CN202211189568 A CN 202211189568A CN 115440782 A CN115440782 A CN 115440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portions
layer
electrode
tou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895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媛媛
罗萍
张贵玉
颜俊
王志强
闵航
金贤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8956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407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40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407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包括:衬底基板、驱动层、发光器件层和触控层。其中触控层设置有相互绝缘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在第二电极中设置多个第一镂空部,并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一导电部分为两部分,即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其中第一子部与第二电极相邻设置,而第二子部则设置在第一镂空部对应的位置。这样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均与第二电极形成互容结构,由此增大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触控前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变化量增大,即增大了触控信号量,使得原来无法检测到的触控操作也可检测出来,有利于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屏由于其高对比度,广色域等特点,受到客户的青睐,得到迅速发展,其应用场景也在向着车载,笔记本(Note Book,简称NB)等大屏显示发展。
目前的显示屏通常具有触控功能,触摸显示屏作为人机交互设备具有直接、高效、准确、流畅、时尚等特点,极大程度提高了人机对话的效率和便利性。触摸屏可以分为电阻式、电容式和红外光学式等类型。通常,电容式触摸屏分为互电容式触摸屏和自电容式触摸屏。在互电容式触摸屏中,通常制作横向电极与纵向电极,在横向电极和纵向电极交叉的地方会形成电容器。当手指触摸到屏幕时,影响了触摸位置附近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大小,根据电容的变化情况,可以计算出触摸位置的坐标。
在车载应用场景中,由于有手套触控、手势触控等触控模式对触摸屏的触控信号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触控图案无法满足车载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增加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从而提高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触控信号量,同时也可以提升该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驱动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
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驱动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和
触控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驱动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互绝缘;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导电部和多个第一连接部,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导电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部和多个第二子部;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二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的位置,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部,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镂空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互不交叠。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触层、第二触控层和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之间。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导电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导电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相邻的所述第二导电部通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各所述第二导电部与各所述第二连接部围成所述多个第一镂空部;
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所述第一子部;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子部和多个第二子部组,所述第二子部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同一所述第一电极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部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组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三个所述第二导电部;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两个所述第二子部;
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所述第二子部组包括四个所述第二子部,四个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两行两列;同一所述第二子部组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子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子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行所述第二子部连接。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
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一子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二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第二导电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相邻的所述第二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导电部包括多个第三子部和多个第四子部;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二镂空部;所述第四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镂空部对应的位置,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子部,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镂空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互不交叠。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三子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子部;
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对应一个所述第四子部;
同一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子部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方向上同一侧的相邻的所述第二子部相互连接;
同一所述第二电极中的每个所述第三子部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侧的相邻的所述第四子部相互连接。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三子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子连接部,所述第一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子连接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
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子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三子部连接;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
或者,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二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四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内,且所述第四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三子连接部,所述第三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子部;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四子连接部,所述第四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
所述第三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四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三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子部;或者,所述第三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四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四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三子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镂空部,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子部;
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对应一个所述第四子部;
同一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子部均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两侧的相邻的所述第二子部相互连接;
同一所述第二电极中的每个所述第三子部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侧的相邻的所述第四子部相互连接。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三子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
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子连接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
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子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过孔与所述第三子部连接;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
或者,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二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四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内,且所述第四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四子连接部,所述第四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所述第四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子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四子连接部与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三子部形成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均包括凸出结构,所述凸出结构与所述凹陷结构相互嵌合设置。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覆盖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驱动层的一侧;
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封装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至少包括:
第一无机层,覆盖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驱动层的一侧;
第一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
第二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层背离所述第一无机层的一侧。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位于靠近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控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
或者,所述第二触控层位于靠近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触控层位于所述二触控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还包括:缓冲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缓冲层为所述触控层面向所述发光器件层一侧的最外侧的膜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为所述触控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一侧的最外侧的膜层。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采用金属网格。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包括:衬底基板、驱动层、发光器件层和触控层。其中触控层设置有相互绝缘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在第二电极中设置多个第一镂空部,并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一导电部分为两部分,即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其中第一子部与第二电极相邻设置,而第二子部则设置在第一镂空部对应的位置。这样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均与第二电极形成互容结构,由此增大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触控前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变化量增大,即增大了触控信号量,使得原来无法检测到的触控操作也可检测出来,有利于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沿图2中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中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沿图4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沿图6中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沿图7中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3为沿图12中c1-c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沿图12中c2-c2’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沿图12中c3-c3’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7为沿图16中c1-c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沿图16中c2-c2’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沿图16中c3-c3’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21为沿图20中d1-d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23为沿图22中d1-d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九;
图25为沿图24中e1-e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
图27为沿图26中e1-e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一;
图29为沿图28中f1-f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二;
图31为沿图30中f1-f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三;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四;
图34为沿图32中g1-g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沿图32中g2-g2’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沿图32中g3-g3’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沿图33中g1-g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沿图33中g2-g2’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沿图33中g3-g3’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发明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屏由于其高对比度,广色域等特点,受到客户的青睐,得到迅速发展,其应用场景也在向着车载,笔记本(Note Book,简称NB)等大屏显示发展。
目前的显示屏通常具有触控功能,触摸显示屏作为人机交互设备具有直接、高效、准确、流畅、时尚等特点,极大程度提高了人机对话的效率和便利性。触摸屏可以分为电阻式、电容式和红外光学式等类型。通常,电容式触摸屏分为互电容式触摸屏和自电容式触摸屏。在互电容式触摸屏中,通常制作横向电极与纵向电极,在横向电极和纵向电极交叉的地方会形成电容器。当手指触摸到屏幕时,影响了触摸位置附近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大小,根据电容的变化情况,可以计算出触摸位置的坐标。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驱动层2、发光器件层3和触控层4。
衬底基板1位于显示面板的底部,具有支撑和承载的作用。在具体实施时,衬底基板1通常采用玻璃基板;当应用于柔性显示面板时,衬底基板1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驱动层2位于衬底基板1之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驱动层可以采用薄膜工艺进行制作,驱动层2中包括信号走线、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电阻、电容等元件。驱动层2可以为用于传输驱动信号,从而控制显示面板进行图像显示。
发光器件层3位于驱动层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发光器件层3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发光器件3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OLED显示面板、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显示面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s,简称QLED)显示面板等,当采用不同类型的显示面板时,发光器件31各不相同。以OLED显示面板为例,OLED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器件为OLED器件。每个OLED器件对应连接所述驱动层2中的一个像素电路,从而受控于像素电路发出对应亮度的光线。
当采用OLED显示面板时,由于OLED器件需要隔绝水氧,通常需要对发光器件层3的表面形成封装层。封装层可以采用交替堆叠设置的无机层和有机层。作为一种最简易的结构,封装层至少包括第一无机层、第一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其中第一无机层覆盖发光器件层,用于隔绝水氧,保护发光器件;第二无机层位于第一无机层背离发光器件层的一侧,无机材料通常比较致密,可以起到隔绝水氧、保护等作用;第一有机层位于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之间,在相邻的无机层之间增加有机层,可以起到减小应力的作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为触控显示面板,因此在发光器件层3背离驱动层2的一侧还设置有触控层4。触控层4可以直接形成在封装层上(on-cell);或者,触控层4也可以单独制作,再与显示面板贴合(add-on),那么触控层4需要先设置一层基底,如采用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玻璃等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图2为相关技术中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沿图2中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41和多个第二电极42,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相互绝缘。其中,第一电极41沿第一方向延伸x,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二电极42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叉。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相互垂直,第一方向x可以为行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为列方向;或者,第一方向x可以为列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为行方向。
第一电极41可以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电极42可以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第一电极41可以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二电极42可以为触控驱动电极。由此构成互电容式触控模式。
如图3所示,触控层4包括:缓冲层4e、第一触控层4a、第一绝缘层4b、第二触控层4c和第二绝缘层4d。
其中,缓冲层4e为触控层面向发光器件层一侧的最外侧的膜层。在OLED触控显示面板中,缓冲层4e可以直接形成在封装层上。第二绝缘层4d为触控层背离发光器件层一侧的最外侧的膜层,对触控层进行绝缘保护。第一触控层4a、第二触控层4c和第一绝缘层4b均位于缓冲层4e和第二绝缘层4d之间,且第一绝缘层4b位于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之间,用于使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之间绝缘。
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可以采用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金属网格、纳米金属、碳纳米管等材料进行制作,在此不做限定。第一绝缘层4b位于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之间,使两个导电层绝缘,第二绝缘层4d位于第二触控层4c的最外侧,用于对触控层绝缘保护。
在图3中将第一触控层4a设置于下侧,将第二触控层4c设置于上侧,仅用于举例,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将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的位置互换,在此不做限定。
在相关技术中,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位于不同的触控层,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均为条状电极,两个电极的交叉位置形成电容器。当手指触摸到屏幕时,影响了触摸位置附近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大小,根据电容的变化情况,可以计算出触摸位置的坐标。
由于图2所示的电极结构只能在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的交叉位置可以形成电容,因此两个电极的相互作用区域有限,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之间的电容感应信号的变化量较小,导致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不高。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可以增加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设计出图4所示的触控图形。图4为相关技术中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为沿图4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均包括多个电极块,且各电极块均设置在第一触控层4a。其中,第二电极42中的电极块沿第二方向y相互连接,第一电极41中的电极块通过位于第二触控层4c中的跨桥沿第一方向x相互连接。同样地,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的位置可以互换,当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位置互换时,电极块可以设置在上侧触控层中,跨桥可以设置在下侧触控层中,在此不做限定。
将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的电极块均设置在同一触控层,并使相邻的电极块之间相距一定的间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从而提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容感应信号的变化量。
当该触控显示面板应用于车载显示场景时,下表为各种触控模式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
互容值 单位 手指触控 手套触控
Cm pf 0.624 0.624
Cm1 pf 0.562
Cm2 pf 0.622
ΔCm pf 0.062 0.002
ΔCm/Cm 9.94% 0.32%
其中,Cm表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Cm1表示手指触控模式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Cm2表示手套触控模式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ΔCm表示触控前后互容值的变化量,ΔCm/Cm表示触控前后的互容值的变化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手指触控模式来说,触控前后信号变化量为0.062pf,可以满足IC的检测规格。但是车载触控显示涉及到的触控模式较多,尤其是在手套触控、手势触控等触控模式下由于手指不会直接接触屏幕,采用手套触控模式时,触控前后信号变化量只有0.002pf,无法满足规格。
因此当应用于车载触控显示等场景时,对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信号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触控图案无法满足触控需求。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可以进一步增加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从而提高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触控信号量,同时也可以提升该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图8为沿图6中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沿图7中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中的导电部和连接部位于同一触控层时,导电部和连接部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导电部和连接部的厚度相等,本发明附图中为了便于区分导电部和连接部采用不同的厚度表示,其中导电部的厚度大于连接部的厚度,以下附图均适用。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电极41包括多个第一导电部41m和多个第一连接部41n,相邻的第一导电部41m通过第一连接部41n连接;多个第一导电部41m包括多个第一子部411和多个第二子部412。
第二电极42包括多个第一镂空部42s,第二子部412设置于第一镂空部42s对应的位置,一个第一镂空部42s对应至少一个第二子部412,第二子部41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对应的第一镂空部42s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一子部41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一镂空部42s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互不交叠。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电极42中设置多个第一镂空部42s,并将第一电极41中的第一导电部41m分为两部分,即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其中第一子部411与第二电极42相邻设置,而第二子部412则设置在第一镂空部42s对应的位置。这样第一子部411、第二子部412均与第二电极42形成互容结构,由此增大了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触控前后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之间的互容值变化量增大,即增大了触控信号量,使得原来无法检测到的触控操作也可检测出来,有利于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在具体实施时,上述第一电极41可以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电极42可以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第一电极41可以触控感应电极,第二电极42可以为触控驱动电极,在此不做限定。
下表为采用图6或图7所示结构时,各种触控模式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
Figure BDA0003868795880000141
Figure BDA0003868795880000151
其中,Cm表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Cm1表示手指触控模式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Cm2表示手套触控模式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ΔCm表示触控前后互容值的变化量。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图形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触控图形,触控信号量(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Cm提升了(2.77-0.624)/0.624×100%=343%,手套触控模式的触控信号变化量由0.002提升到0.012,可以满足IC的检测规格,同时也提升了手指触控模式的触控信号量,可以提升手指触控模式的灵敏度等触控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电极42可以位于第一触控层4a,第一电极41可以位于第二触控层4c,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两者之间存在第一绝缘层4b进行绝缘保护。此时,第一导电部41m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电极4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区域,或者第一导电部41m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电极4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也可以不存在交叠区域。
将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导电层,通过设计合适的图形可以增大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相互作用区域,由于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之间存在第一绝缘层4b,因此对两者之间位置关系精度的要求并不高,易于制作。
可选地,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的位置可以互换,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的位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电极42和第一导电部41m可以位于第一触控层4a,第一连接部41n可以位于第二触控层4c,第一连接部41n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与第一导电部41m连接。其中,第一子部411与相邻的第二电极42之间存在间隙,第二子部412位于对应的第一镂空部42s内,且第二子部412与对应的第一镂空部42s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
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一导电部41m和第二电极42设置于第一触控层,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一连接部41n设置于第二触控层,可以简化第二触控层的图形。当第一导电部41m和第二电极42位于同一触控层时,需要使第一导电部41m与第二电极42之间相距设定的距离,避免第一导电部41m与第二电极之间电连接发生短路。同时,由于第一子部与第二电极之间,以及第二子部与第一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均存在间隙,相应地减小了触控电极的面积,相当于减少了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耦合面积,有利于降低触控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噪声。
可选地,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的位置可以互换,当两个触控层的位置互换后,第一连接部41n位于更靠近发光器件的触控层,而第一导电部41m和第二电极42均位于远离发光器件的触控层,第一连接部41n仅具有电连接的作用,其设置尺寸小于第一导电部41m和第二电极,这样设置有利于减小触控电极与发光器件之间的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电极42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导电部42m和多个第二连接部42n。其中,各第二导电部42m沿第一方向x排列,沿第二方向y延伸,相邻的第二导电部42m之间相距设定距离。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导电部42m之间设置有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二连接部42n,相邻的第二连接部42n之间相距设定的距离,第二连接部42n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二导电部42m。由此第二导电部42m与各第二连接部42n围成多个第一镂空部42s。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一子部411设置于相邻的第二电极42之间,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二子部412设置于第二电极42的第一镂空区域42s中,增加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而第一电极41沿第一方向x延伸,因此需要将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通过第一连接部42n相互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相邻的第二电极42之间设置有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一子部411;第一电极41包括沿第一方向x交替排列的多个第一子部411和多个第二子部组412g,第二子部组412g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部412;同一第一电极41中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412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组412g之间均通过第一连接部42n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第二子部组412g中第二子部412的数量以及排布规则与第一镂空部42s的分布有关。
以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为例,第二子部组412g包括两个第二子部412,且两个第二子部412沿第一方向x排列,那么同一个第一电极41中相邻的第二子部412通过第一连接部41n连接,相邻的第二子部412与第一子部411也通过第一连接部41n连接。而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412,或者相邻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的第一连接部41n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以图6和图7为例,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412,以及相邻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之间均采用两个第一连接部41n进行连接,可以保证电连接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第一镂空部42s中设置第二子部412的数量也可以导致第二子部组412g中第二子部412的数量以及排布规则产生变化。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三,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四。
以图10和图11所示的结构为例,第二电极42可以包括三个第二导电部42m;一个第一镂空部42s内对应设置两个第二子部412。此时,第二子部组412g包括四个第二子部412,四个第二子部412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排列成两行两列。通过将第一子部411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大于第二子部412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可以使第一子部411对应两行第二子部412设置,那么可以使两行第二子部412均与相邻的第一子部411连接,以构成第一电极41。同样地,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412,以及相邻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之间可以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一连接部41n进行连接,以图10和图11为例,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412,以及相邻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之间可以采用两个第一连接部41n进行连接,保证电连接的有效性。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五,图13为沿图12中c1-c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为沿图12中c2-c2’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5为沿图12中c3-c3’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六,图17为沿图16中c1-c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8为沿图16中c2-c2’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9为沿图16中c3-c3’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6所示,在第一电极41包括第一导电部41m和第一连接部41n,第一导电部41m包括第一子部411、第二子部412,第二电极包括第一镂空部42s的基础上,第二电极42包括多个第二导电部42m和多个第二连接部42n,相邻的第二导电部42m通过第二连接部42n连接;多个第二导电部42m包括多个第三子部421和多个第四子部422。
第一电极41包括多个第二镂空部41s,第四子部422设置于第二镂空部41s对应的位置,一个第二镂空部41s对应至少一个第四子部422,第四子部42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对应的第二镂空部41s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三子部42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二镂空部41s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互不交叠。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电极42中设置多个第一镂空部42s,并将第一电极41中的第一导电部41m分为两部分,即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其中第一子部411与第二电极42相邻设置,而第二子部412则设置在第一镂空部42s对应的位置。在第一电极41中设置多个第二镂空部41s,并将第二电极42中的第二导电部42m分为两部分,即第三子部421和第四子部422,其中第三子部421与第一电极41相邻设置,而第四子部422则设置在第二镂空部41s对应的位置。这样在第一子部411与第三子部421之间可以形成互容结构的基础上,第二子部412均与第三子部421,以及第四子部422与第一子部411之间也形成互容结构,由此增大了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触控前后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之间的互容值变化量增大,有利于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5所示,第一连接部41n和第二连接部42n位于第二触控层4a,第一子部411和第三子部421位于第一触控层4a,第二子部412和第四子部422可以位于第二触控层4c,第一连接部41n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与第一子部411连接,第二连接部42n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与第三子部421连接。此时,第一子部41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四子部42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区域,或者第一子部41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四子部42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也可以不存在交叠区域。同样地,第二子部41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三子部42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区域,或者第二子部41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三子部42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也可以不存在交叠区域。
将第一子部411和第三子部421设置于第一触控层4a,将第二子部412和第四子部422设置于第二触控层4c,使得属于第一电极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位于不同的触控层,属于第二电极的第三子部421和第四子部422位于不同的触控层,因此第一子部411与第二子部412之间需要第一连接部41n通过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因此第三子部421与第四子部422之间需要第二连接部42n通过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但是对于第二子部412和第四子部422在第二触控层的设置位置的精度要求并不高,易于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图19所示,第一连接部41n和第二连接部42n位于第二触控层4a,第一子部411和第三子部421位于第一触控层4a,第二子部412和第四子部422也可以位于第一触控层4a,第一连接部41n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与第一导电部41m连接,第二连接部42n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与第二导电部42m连接。其中,第二子部412位于对应的第一镂空部42s内,且第二子部412与对应的第一镂空部42s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第四子部422位于对应的第二镂空部41s内,且第四子部422与对应的第二镂空部41s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
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一导电部41m和第二电极中的第二导电部42m均设置于第一触控层,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一连接部41n和第二电极中的第二连接部42n均设置于第二触控层,可以简化第二触控层的图形。由于第一导电部41m和第二导电部42m位于同一触控层时,需要使第一导电部41m与第二导电部42m之间均相距设定的距离,避免第一导电部41m与第二导电部42m之间电连接发生短路。同时,由于第一导电部41m与第二导电部42m之间存在间隙,相应地减小了触控电极的面积,相当于减少了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耦合面积,有利于降低触控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6所示,一个第三子部421包括一个第一镂空部42s,一个第一镂空部42s对应设置一个第二子部412;一个第一子部411包括一个第二镂空部41s,一个第二镂空部41s对应设置一个第四子部422;即在第一电极的中心位置设置了第二电极,在第二电极的中心位置设置第一电极,由此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原本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对于每个第一电极41来说,同一第一电极41中的每个第一子部411均通过第一连接部41n与第二方向y上同一侧的相邻的第二子部412相互连接。对于每个第二电极42来说,同一第二电极42中的每个第三子部421均通过第二连接部42n与第一方向x上同一侧的相邻的第四子部422相互连接。以图12和图16为例,每行第一子部411通过第一连接部41n与位于下侧的一行第二子部412连接,每列第三子部421通过第二连接部42n与位于右侧的一列第四子部422连接。这样可以在增加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的同时,保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足够的数量以及结构一致性。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七,图21为沿图20中d1-d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0中d2-d2’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4,图20中d3-d3’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5。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八,图23为沿图22中d1-d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3中d2-d2’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8,图22中d3-d3’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图23所示,第一连接部41n包括第一子连接部41n1和第三子连接部41n2;其中,第一子连接部41n1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第三子连接部41n2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一子部411,由此可以提升第一电极41中各第一导电部41m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一导电部41m之间产生断路。
参见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子连接部41n1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41n,因此第一子连接部41n1通常位于第二触控层4c,如图21和图23所示,第三子连接部41n2也可以位于第二触控层4c,那么第一子连接部41n1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连接相邻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第三子连接部41n2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连接相邻的第一子部411。
可选地,第一子连接部41n1可以位于第二触控层4c,第三子连接部41n2也可以位于第一触控层4a,那么第一子连接部41n1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连接相邻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第三子连接部41n2在第一触控层4a进行构图时,与第一子部411一起形成,从而将相邻的第一子部411进行连接。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九,图25为沿图24中e1-e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4中e2-e2’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4,图24中e3-e3’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5。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图27为沿图26中e1-e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6中e2-e2’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8,图26中e3-e3’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图27所示,第二连接部42n包括第二子连接部42n1和第四子连接部42n2;其中,第二子连接部42n1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421和第四子部422,第四子连接部42n2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421,由此可以提升第二电极42中各第二导电部42m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导电部42m之间产生断路。
参见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子连接部42n1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部42n,因此第二子连接部42n1通常位于第二触控层4c,如图25和图27所示,第四子连接部42n2位于第一触控层4a,那么第二子连接部42n1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421和第四子部422,第四子连接部42n2在第一触控层进行构图时,与第三子部421一起形成,从而将相邻的第三子部421进行连接。
可选地,第二子连接部42n1和第四子连接部42n2可以均位于第二触控层4c,那么第二子连接部42n1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421和第四子部422,第四子连接部42n2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421。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一,图29为沿图28中f1-f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8中f2-f2’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4,图28中f3-f3’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5。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二,图31为沿图30中f1-f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0中f2-f2’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8,图30中f3-f3’方向的截面结构可以参见图1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图31所示,第一连接部41n包括第一子连接部41n1和第三子连接部41n2,同时第二连接部42n包括第二子连接部42n1和第四子连接部42n2,其中,第一子连接部41n1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第三子连接部41n2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一子部,第二子连接部42n1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和第四子部,第四子连接部42n2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由图28和图30可以看出,第三子连接部41n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四子连接部42n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具有交叠区域,为了避免两者产生电连接,可以将第三子连接部41n2和第四子连接部42n2分别设置在两个触控层,以图29和图31为例,可以将第三子连接部41n2设置在第二触控层4c,将第四子连接部42n2设置在第一触控层4a。可选地,也可以将第三子连接部41n2设置在第一触控层4a,将第四子连接部42n2设置在第二触控层4c。同时设置第一子连接部41n1、第二子连接部42n1、第三子连接部41n2和第四子连接部42n2,可以同时保证第一电极中第一导电部41m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第二电极中第二导电部42m的连接稳定性。
值得说明的是,图12~图31所示的实施例均以第一触控层4a位于靠近发光器件的一侧,第二触控层4c位于远离发光器件的一侧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的位置互换,相应地可以将第一触控层4a包括的触控图形与第二触控层4c包括的触控图形进行互换,在此不做限定。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三,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十四。图34为沿图32中g1-g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5为沿图32中g2-g2’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6为沿图32中g3-g3’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7为沿图33中g1-g1’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8为沿图33中g2-g2’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9为沿图33中g3-g3’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也可以包含不同数量的镂空部,以图32和图33所示的结构为例,一个第三子部421包括两个第一镂空部42s,一个第一镂空部42s对应一个第二子部412;一个第一子部411包括一个第二镂空部41s,一个第二镂空部41s对应一个第四子部422。在一个第三子部421中设置一个以上的第一镂空部42s,并在每个第一镂空部42s中均设置一个第二子部412,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本发明实施例仅以设置两个第一镂空部42s进行举例说明,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一镂空部42s,或者也可以设置一个以上的第二镂空部41s,在此不做限定。
对于每个第一电极41来说,同一第一电极41中的每个第一子部411均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41n与在第二方向y上两侧的相邻的第二子部412相互连接,以使第一电极41形成轴对称结构。对于每个第二电极42来说,同一第二电极42中的每个第三子部421均通过第二连接部42n与在第一方向x上同一侧的相邻的第四子部422相互连接。以图32和图33为例,每行第一子部411通过第一连接部41n与位于上下两侧的两行第二子部412连接,每列第三子部421通过第二连接部42n与位于右侧的一列第四子部422连接。这样可以在增加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的同时,保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足够的数量以及结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图36所示,第一电极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电极的第三子部421位于第一触控层4a;第一电极的第二子部412和第一连接部41n位于第二触控层4c,第二电极的第四子部422和第二连接部42n位于第二触控层4c。第一连接部41n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与第一子部411连接,第二连接部42b通过第一绝缘层4b过孔与第三子部421连接。此时,第一子部41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四子部42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区域,或者第一子部41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四子部42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也可以不存在交叠区域。同样地,第二子部41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三子部42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存在交叠区域,或者第二子部41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三子部42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也可以不存在交叠区域。
将第一子部411和第三子部421设置于第一触控层4a,将第二子部412和第四子部422设置于第二触控层4c,使得属于第一电极的第一子部411和第二子部412位于不同的触控层,属于第二电极的第三子部421和第四子部422位于不同的触控层,因此第一子部411与第二子部412之间需要第一连接部41n通过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因此第三子部421与第四子部422之间需要第二连接部42n通过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但是对于第二子部412和第四子部422在第二触控层的设置位置的精度要求并不高,易于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7~图39所示,第一电极的第一子部411、第二子部412和第二电极的第三子部421、第四子部422均位于第一触控层4a;第一电极的第一连接部41n和第二电极的第二连接部42n位于第二触控层4c。第一连接部41n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与第一导电部41m连接,第二连接部42n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与第二导电部42m连接。其中,第二子部412位于对应的第一镂空部42s内,且第二子部412与对应的第一镂空部42s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第四子部422位于对应的第二镂空部41s内,且第四子部422与对应的第二镂空部41s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
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一导电部41m和第二电极中的第二导电部42m均设置于第一触控层,将第一电极中的第一连接部41n和第二电极中的第二连接部42n均设置于第二触控层,可以简化第二触控层的图形。由于第一导电部41m和第二导电部42m位于同一触控层时,需要使第一导电部41m与第二导电部42m之间均相距设定的距离,避免第一导电部41m与第二导电部42m之间电连接发生短路。同时,由于第一导电部41m与第二导电部42m之间存在间隙,相应地减小了触控电极的面积,相当于减少了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耦合面积,有利于降低触控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图39所示,第二连接部42n可以包括第二子连接部42n1和第四子连接部42n2;第二子连接部42n1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421和第四子部422,第四子连接部42n2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421,由此可以提升第二电极42中各第二导电部42m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二导电部42m之间产生断路。
参见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子连接部42n1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部42n,因此第二子连接部42n1通常位于第二触控层4c,而第四子连接部42n2位于第一触控层4a,那么第二子连接部42n1通过第一绝缘层4b的过孔连接相邻的第三子部421和第四子部422,第四子连接部42n2在第一触控层进行构图时,与第三子部421一起形成,从而将相邻的第三子部421进行连接。
如图32和图33所示,第三子部421沿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大于第四子连接部42n2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使得第四子连接部42n2与连接的两个第三子部421形成凹陷结构;此时,可以将第一子部41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均设置凸出结构,从而使得凸出结构与凹陷结构相互嵌合设置,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图32~图39所示的实施例均以第一触控层4a位于靠近发光器件的一侧,第二触控层4c位于远离发光器件的一侧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一触控层4a和第二触控层4c的位置互换,相应地可以将第一触控层4a包括的触控图形与第二触控层4c包括的触控图形进行互换,在此不做限定。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发明构思进行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设计不同的结构用于增大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由此来提高触控前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互容值变化量,即增大了触控信号量,有利于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显示面板,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该显示装置可以适用于车载,NB,手机,穿戴等应用领域,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显示面板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驱动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
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驱动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和
触控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驱动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互绝缘;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导电部和多个第一连接部,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导电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部和多个第二子部;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二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的位置,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部,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镂空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互不交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触层、第二触控层和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导电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导电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相邻的所述第二导电部通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各所述第二导电部与各所述第二连接部围成所述多个第一镂空部;
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所述第一子部;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子部和多个第二子部组,所述第二子部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同一所述第一电极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部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组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三个所述第二导电部;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两个所述第二子部;
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所述第二子部组包括四个所述第二子部,四个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两行两列;同一所述第二子部组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子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子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行所述第二子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
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一子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二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多个第二导电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相邻的所述第二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导电部包括多个第三子部和多个第四子部;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二镂空部;所述第四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镂空部对应的位置,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子部,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镂空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互不交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三子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子部;
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对应一个所述第四子部;
同一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子部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方向上同一侧的相邻的所述第二子部相互连接;
同一所述第二电极中的每个所述第三子部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侧的相邻的所述第四子部相互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三子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子连接部,所述第一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子连接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
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子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三子部连接;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
或者,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二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四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内,且所述第四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三子连接部,所述第三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子部;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四子连接部,所述第四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
所述第三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四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三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子部;或者,所述第三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四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四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三子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镂空部,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子部;
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对应一个所述第四子部;
同一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子部均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两侧的相邻的所述第二子部相互连接;
同一所述第二电极中的每个所述第三子部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侧的相邻的所述第四子部相互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三子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
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子连接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
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子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过孔与所述第三子部连接;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存在或不存在交叠区域;
或者,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二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四子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内,且所述第四子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镂空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隙。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四子连接部,所述第四子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子部,所述第四子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子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四子连接部与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三子部形成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均包括凸出结构,所述凸出结构与所述凹陷结构相互嵌合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
15.如权利要求2~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覆盖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驱动层的一侧;
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封装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
1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至少包括:
第一无机层,覆盖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驱动层的一侧;
第一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
第二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层背离所述第一无机层的一侧。
17.如权利要求2~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层位于靠近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控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
或者,所述第二触控层位于靠近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触控层位于所述二触控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还包括:缓冲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缓冲层为所述触控层面向所述发光器件层一侧的最外侧的膜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为所述触控层背离所述发光器件层一侧的最外侧的膜层。
19.如权利要求2~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采用金属网格。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1189568.3A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4407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9568.3A CN115440782A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9568.3A CN115440782A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40782A true CN115440782A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48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9568.3A Pending CN115440782A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407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82007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325732B2 (en) Touch window having improved electrode pattern structure
US8922501B2 (en) Capacitive sensing device comprising cross-shaped sensing elements
CN112198990B (zh)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345984B (zh) 显示设备
KR101323033B1 (ko) 정전용량 방식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09388294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KR101818258B1 (ko) 표시장치용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09491544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3868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452508B (zh) 電容式觸碰面板的佈局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N11158069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158533B (zh) 检测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38413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007258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KR101853037B1 (ko) 정전용량 방식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WO2024032593A1 (zh) 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
KR101370383B1 (ko) 터치윈도우
CN218273359U (zh) 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
CN218383922U (zh) 触控显示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544078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110151A9 (zh)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装置
KR20230124841A (ko) 표시 기판 및 표시 장치
CN11239484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74494B (zh) 触控结构、触控面板及触控驱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