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1918A - 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11918A CN115411918A CN202210959214.6A CN202210959214A CN115411918A CN 115411918 A CN115411918 A CN 115411918A CN 202210959214 A CN202210959214 A CN 202210959214A CN 115411918 A CN115411918 A CN 1154119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 tube
- midpoint
- inverter
- switching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08000033999 Device dam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JMASRVWKEDWRBT-UHFFFAOYSA-N Galli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Ga]#N JMASRVWKEDWRB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27—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against abnormal temperatu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87—Neutral point clamped i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9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he static converters being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paralle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逆变器包括检测控制单元、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当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时,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形成电流路径。其中,检测控制单元,用于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根据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采用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保障电路正常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当发生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时,在一定电压范围,发电设备需要保证不脱网运行。同时依据相关标准,逆变器等发电设备需要在低电压穿越时,提供一定无功功率对电网进行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输出电流的升高,可能造成逆变器中部分器件(例如中点箝位二极管)过温,造成部分器件损坏。在现有技术方案中,一般选用规格较大器件或者限制输出能力,但是,这样会造成成本升高,在故障情况下发电能力受限或无法提供无功功率支撑。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能够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从而保障电路正常运行。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逆变器包括检测控制单元、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串联,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串联后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以及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当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且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导通时,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形成电流路径。在该逆变器中,检测控制单元与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耦合,用于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根据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从而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保障电路正常运行。并且,由于无需选择规格较大器件或者限制输出能力,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在保障发电能力的情况下提供无功功率支撑。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检测控制单元,还用于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其中,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为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通过增加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使得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且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导通情况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为0,从而电流不经过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这样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得到降低,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保障电路正常运行。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检测控制单元,用于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其中,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通过增加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减小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且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导通情况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从而减少经过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避免由于电流流经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时间过长而导致温度过高,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检测控制单元,还用于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的导通时长在一个开关周期内为第二时长,第二时长位于预设阈值区间内,预设阈值区间是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间范围,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也即,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将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的导通时长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时间范围内,从而实现基于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动态调节经过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不仅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而且保障逆变器的正常工作。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检测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检测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或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开始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当检测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不小于第三预设阈值、且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不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可以停止检测中点两个箝位二极管的温度。也即在未发生低电压穿越时不会对电路进行检测,保障电路的运行效率,减少电能损耗。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逆变器为三电平中性点箝位型逆变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逆变器中的检测控制单元,逆变器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串联,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串联后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以及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当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时,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形成电流路径。在该方法中,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根据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从而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保障电路正常运行。并且,由于无需选择规格较大器件或者限制输出能力,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在保障发电能力的情况下提供无功功率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其中,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为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通过增加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使得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且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导通情况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为0,使得电流不经过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这样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得到降低,从而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保障电路正常运行。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其中,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为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通过增加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从而减小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且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导通情况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从而减少经过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避免由于电流流经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时间过长而导致温度过高,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二时长,第二时长位于预设阈值区间内,预设阈值区间是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间范围,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也即,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将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的导通时长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时间范围内,从而实现基于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动态调节经过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不仅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而且保障逆变器的正常工作。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发生低电压穿越时,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或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大于第四预设阈值。只有在发生低电压穿越时,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可能超过安全范围。当检测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或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开始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当检测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不小于第三预设阈值、且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不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可以停止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也即在未发生低电压穿越时不会对电路进行检测,保障电路的运行效率,减少电能损耗。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系统,该供电系统中包括光伏阵列模块以及与光伏阵列连接的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逆变器,光伏阵列用于将转化的电能发送给逆变器进行逆变处理。在该逆变器中,通过检测控制单元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根据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从而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保障电路正常运行。由于无需选择规格较大器件或者限制输出能力,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在保障发电能力的情况下提供无功功率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的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的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控制单元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三电平工作模式下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示意图;
图6是逆变器工作在“+1”电平时的电流流向的示意图;
图7是逆变器工作在“-1”电平时的电流流向的示意图;
图8是逆变器工作在“0”电平时的电流流向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二电平工作模式下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三电平工作模式下另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系统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可适用于新能源智能微网领域、输配电领域或者新能源领域(如光伏并网领域或者风力并网领域)、光储发电领域(如对家用设备(如冰箱、空调)或者电网供电),或者风储发电领域,或者大功率变换器领域(如将直流电转换为大功率的高压交流电)等多种应用领域,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做限制。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系统可适配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光储供电应用场景、风储供电应用场景、纯储能供电应用场景或者其它应用场景,下面将以储能供电应用场景为例进行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的一应用场景示意图。在纯储能供电应用场景下,如图1所示,供电系统中包括电池包和逆变器,其中,逆变器可以为直流(direct current,DC)/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变换器。在供电系统对负载供电的过程中,逆变器可以将电池包输出的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以供交流电网中的通信基站或者家用设备等交流负载使用。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的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在光伏系统应用场景下,所述逆变器可以光伏逆变器。光伏阵列的输出端可以连接光伏逆变器的输入端,光伏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到交流电网,光伏逆变器可将光伏阵列输入的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送入交流电网。在图2所示的光伏系统中,光伏阵列可以为光伏组件组,一个光伏组件组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光伏组串并联组成,一个光伏组串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光伏组件串联得到。这里的光伏组件可为太阳能电池板、光伏板、或者储能电池。换句话说,在图2所示的光伏系统中,一个光伏组串可以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太阳能电池板、光伏板、或者储能电池串联得到的一个光伏串列,多个光伏串列的输出电流可以为光伏逆变器提供直流输入电压,通过光伏逆变器进行电压功率转换之后为交流电网中的蓄电池、通信基站或者家用设备等用电设备使用。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在发生低电压穿越时,逆变器等发电设备需要提供一定无功功率对电网进行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升高,可能导致逆变器中部分器件(例如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过高,造成部分器件损坏。因此在低电压穿越期间,通过检测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改变调制方式,减少流经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在确保无功功率支撑的情况下,避免器件过热导致电气损坏。
下面将结合图3至图10对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供电系统及其工作原理进行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和/或”表示其中一个,也可以表示全部,例如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可以表示第一开关管T1或者第二开关管T2,也可以表示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的一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逆变器包括至少一个桥臂10和检测控制单元20,桥臂10可以包括第一开关管T1、第二开关管T2、第三开关管T3、第四开关管T4、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第一开关管T1、第二开关管T2、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串联,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串联后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的串联连接点、以及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的串联连接点。桥臂10还可以包括续流二极管D1、续流二极管D2、续流二极管D3和续流二极管D4。其中,续流二极管D1与第一开关管T1串联,续流二极管D2与第二开关管T2串联,续流二极管D3与第三开关管T3串联,续流二极管D4与第四开关管T4串联。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控制单元20的一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检测控制单元20可以包括一个温度检测单元21和一个控制器22。其中,温度检测单元21可以包括热敏电阻或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单元21与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耦合,用于检测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控制器22可以分别连接温度检测单元21和第一开关管T1、第二开关管T2、第三开关管T3、第四开关管T4。可选的,控制器22分别与温度检测单元21、第一开关管T1、第二开关管T2、第三开关管T3、第四开关管T4无线连接,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制。控制器22用于获取温度检测单元21检测到的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然后根据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控制第一开关管T1、第二开关管T2、第三开关管T3或第四开关管T4的关断或导通。
上述第一开关管T1、第二开关管T2、第三开关管T3、第四开关管T4可以是采用硅半导体材料(silicon,Si),或者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碳化硅(silicon carbide,SiC),或者氮化镓(gallium nitride,GaN),或者金刚石(diamond),或者氧化锌(zinc oxide,ZnO),或者其它材料制成的MOSFET、IGBT、可控功率开关器件或者二极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逆变器为三电平中性点箝位型(neutral pointclamped,NPC)逆变器。在正常情况下,三电平中性点箝位型逆变器工作在三电平工作模式下。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三电平工作模式下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示意图。检测控制单元20通过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T1、第二开关管T2、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的导通或关断。在上半周期内,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电平状态包括为“+1”、“0”,在下半周期内,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电平状态包括为“0”和“-1”。其中,电平状态“+1”、电平状态“0”和电平状态“-1”的维持时长可以各不相同,也可以相同。为了方便描述,定义电流方向:当电流从逆变器的输出端流出,电流方向为正,当电流从逆变器的输出端流入,电流方向为负。
图6是逆变器工作在“+1”电平时的电流流向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当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电平状态为“+1”时,控制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导通,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若电流方向为正,电流路径1为:直流正极DC+,第一开关管T1,第二开关管T2,电源/负载。若电流方向为负,电流路径2为:电源/负载,续流二极管D2,续流二极管D1,直流正极DC+。
图7是逆变器工作在“-1”电平时的电流流向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电平状态为“-1”时,控制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导通,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关断。若电流方向为负,电流路径3为:电源/负载,第三开关管T3,第四开关管T4,直流负极DC-。若电流方向为正,电流路径4为:直流负极DC-,续流二极管D4,续流二极管D3,电源/负载。
图8是逆变器工作在“0”电平时的电流流向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当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电平状态为“0”时,控制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导通,第一开关管T1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若电流方向为正,电流路径5为:中性电位点N,中点箝位二极管D5,第二开关管T2,电源/负载。若电流方向为负,电流路径6为:电源/负载,第三开关管T3,中点箝位二极管D6,中性电位点N。
从图6至图8可以看出,当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导通、且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时,或者当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导通、且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关断时,电流不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当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导通、且第一开关管T1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时,中点箝位二极管D5与第二开关管T2形成电流路径,电流从逆变器的输入端流入,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与第二开关管T2,从逆变器的输出端流出。或者,当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导通、且第一开关管T1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时,第三开关管T3与中点箝位二极管D6形成电流路径,电流从逆变器的输出端流入,经过第三开关管T3与中点箝位二极管D6,从逆变器的输入端流出。
综上所述,在第一开关管T1关断且第四开关管T4关断的情况下,电流可以经过中性电位点N与电源/负载之间的电流路径,也即电流可以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在第一开关管T1导通或第四开关管T4导通的情况下,电流经过直流正极DC+与电源/负载之间的电流路径,或者直流负极DC-与电源/负载之间的电流路径,而不经过中性电位点N与电源/负载之间的电流路径,也即电流不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
在发生低电压穿越时,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高。如果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很长,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产生高温,使其承受的热应力可能超过安全范围。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检测控制单元20检测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根据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调节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电流。从而保障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保障电路正常运行。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其中,开关周期可以为一个固定时长。在一个开关周期内,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可以包括“+1”、“0”和“-1”三种电平状态。也即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可以出现如下三种情况: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导通、且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或者,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导通、且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关断。或者,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导通、且第一开关管T1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其中,在一个开关周期内,“+1”、“0”和“-1”三种电平状态的维持时长可以各不相同,也可以相同。导通时长可以为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控制单元20,用于当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其中,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通过增加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使得电流全部经过上述电流路径1、电流路径2、电流路径3或电流路径4,而不经过上述电流路径5或电流路径6,也即使得电流不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
例如,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二电平工作模式下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示意图。当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增加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的“+1”电平状态或“-1”电平状态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使得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的“0”电平状态的维持时长为0。如图9所示,在开关周期1内,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电平状态只包括“+1”电平状态和“-1”电平状态,在开关周期2内,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电平状态也只包括“+1”电平状态和“-1”电平状态。在开关周期1和开关周期2内“0”电平状态的维持时长均为0。也即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只会出现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导通、且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和/或第三开关管T3和第四开关管T4导通、且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关断的情况,而不会出现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导通、且第一开关管T1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的情况。这样,电流不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
通过将三电平工作模式调制为二电平工作模式,控制第一开关管T1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且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导通情况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为0,使得电流不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这样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得到降低,保障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保障电路正常运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控制单元20,用于当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其中,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通过增加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使得电流尽可能长时间经过上述电流路径1、电流路径2、电流路径3或电流路径4,而尽可能短时间经过上述电流路径5或电流路径6,从而减少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电流。
例如,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三电平工作模式下的另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示意图。当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增加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中“+1”电平状态或“-1”电平状态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从而减小“0”电平状态的维持时长,使得在一个开关周期内“0”电平状态的维持时长小于预设时长。如图10所示,在开关周期1内,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包括“+1”、“0”和“-1”三种电平状态,“0”电平状态的维持时长为T1。在开关周期2内,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包括“+1”、“0”和“-1”三种电平状态,“0”电平状态的维持时长为T2。T1和T2控制在很短时间范围内,使得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导通、且第一开关管T1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情况的维持时长小于预设时长。从而减少了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电流。
通过增加冲宽度调制信号的“+1”或“-1”电平状态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减少“0”电平状态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这样减少了第一开关管T1和第四开关管T4关断、且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导通情况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从而减小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电流。避免由于电流流经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时间过长而导致温度过高,保障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从而保障电路正常运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控制单元20,用于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二时长,第二时长位于预设阈值区间内,预设阈值区间是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间范围。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
当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可以将冲宽度调制信号的“+1”、“-1”和“0”电平状态的维持时长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时间范围内,使得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的导通时长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基于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动态调节经过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电流,不仅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而且保障逆变器的正常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控制单元20,可以实时检测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根据实时检测到的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调节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电流。也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实时检测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保障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发生低电压穿越时,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或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大于第四预设阈值。只有在发生低电压穿越时,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可能超过安全范围。检测控制单元20,用于当检测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或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开始检测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当检测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不小于第三预设阈值、且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不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可以停止检测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在未发生低电压穿越时不会对电路进行检测,保障电路的运行效率。
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系统的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供电系统2中包括供电模块20和逆变器21(如上述图3至图10所示的逆变器),该逆变器21的输出端可连接交流负载或者交流电网。在纯储能供电应用场景下,供电模块20可以由多个电池包串并联组成,一个电池包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电池单元(电池单元的电压通常在2.5V到4.2V之间)串并联组成,形成最小的能量存储和管理单元。可选的,上述供电模块还可以为发电组件,该发电组件可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能发电组件、风能发电组件、氢能发电组件以及油机发电组件。在光储混合供电场景下,上述供电模块20为光伏阵列,该光伏阵列可以由多个光伏组串串并联组成,其中一个光伏组串可包括多个光伏组件(也可以称为太阳能电池板或者光伏板。逆变器21可以将供电模块20输出的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以供交流电网和/或交流负载使用。在逆变器21中,检测控制单元可以检测逆变器中每个桥臂中的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根据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温度,调节第一开关管T1和/或第四开关管T4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中点箝位二极管D6的电流。避免因为中点箝位二极管D5和/或中点箝位二极管D6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从而保障电路正常运行。
如图12所示,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适用于逆变器(图3-图10)中的检测控制单元,逆变器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串联,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串联后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以及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当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且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导通时,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形成电流路径。该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S1201,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检测控制单元实时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也即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可以对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发生低电压穿越时,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或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大于第四预设阈值。只有在发生低电压穿越时,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可能超过安全范围。当检测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或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开始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当检测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不小于第三预设阈值、且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不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可以停止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也即在未发生低电压穿越时不会对电路进行检测,保障电路的运行效率。
S1202,根据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
其中,开关周期可以为一个固定时长。在一个开关周期内,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可以包括“+1”、“0”和“-1”三种电平状态。也即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可以出现如下三种情况: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导通、且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或者,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导通、且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关断。或者,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导通、且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其中,在一个开关周期内,“+1”、“0”和“-1”三种电平状态的维持时长可以各不相同,也可以相同。导通时长可以为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通过增加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的导通时长,控制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且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导通情况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为0,使得电流不经过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得到降低,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通过增加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的导通时长,减少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关断、且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导通情况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维持时长,从而减小经过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避免由于电流流经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时间过长而导致温度过高,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二时长,第二时长位于预设阈值区间内,预设阈值区间是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间范围。正常工作状态表示逆变器中的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的工作状态。也即,当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将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的导通时长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时间范围内,从而实现基于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动态调节经过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不仅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而且保障逆变器的正常工作。
具体实现中,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中检测控制单元所执行的更多操作可参见图2至图10所示的逆变器及其工作原理中控制单元所执行的实现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检测控制单元检测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根据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第一开关管和/或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从而保障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承受的热应力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过热导致器件损坏,保障电路正常运行。并且,由于无需选择规格较大器件或者限制输出能力,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在保障发电能力的情况下提供无功功率支撑。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检测控制单元、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串联,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串联后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当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关断时,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形成电流路径;
所述检测控制单元与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耦合,用于检测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根据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增加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减少流经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所述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为所述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二时长,所述第二时长位于预设阈值区间内,所述预设阈值区间是所述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间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或所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开始检测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为三电平中性点箝位型逆变器。
7.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逆变器中的检测控制单元,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串联,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串联后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串联连接点,当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关断时,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形成电流路径;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
根据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包括:
当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增加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减少流经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增加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包括:
当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超过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一时长,所述第一时长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为所述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的最大值。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调节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控制流经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电流包括:
当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为第二时长,所述第二时长位于预设阈值区间内,所述预设阈值区间是所述逆变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或所述第四开关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间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或所述逆变器并网点的电流大于第四预设阈值时,开始检测所述两个中点箝位二极管的温度。
12.一种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光伏阵列以及与所述光伏阵列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逆变器,所述光伏阵列用于将转化的电能发送给逆变器进行逆变处理。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59214.6A CN115411918A (zh) | 2022-08-10 | 2022-08-10 | 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 |
EP23190732.0A EP4322383A1 (en) | 2022-08-10 | 2023-08-10 | Inver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59214.6A CN115411918A (zh) | 2022-08-10 | 2022-08-10 | 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11918A true CN115411918A (zh) | 2022-11-29 |
Family
ID=84159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59214.6A Pending CN115411918A (zh) | 2022-08-10 | 2022-08-10 | 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322383A1 (zh) |
CN (1) | CN115411918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590312A1 (en) * | 2011-11-04 | 2013-05-08 | Alstom Technology Ltd |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 with neutral-point-clamped (NPC) topology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uch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
JP5784235B2 (ja) * | 2012-08-10 | 2015-09-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3レベル電力変換装置 |
WO2018033964A1 (ja) * | 2016-08-16 | 2018-02-22 |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系統連系インバータ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
2022
- 2022-08-10 CN CN202210959214.6A patent/CN115411918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8-10 EP EP23190732.0A patent/EP4322383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322383A1 (en) | 2024-0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259104A1 (zh) | 开关控制装置及方法、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组加热控制系统 | |
EP3793017B1 (en) | Battery heating system | |
EP3633843B1 (en) | Current converter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 |
US12107534B2 (en) | Photovoltaic system, inverter, and bus voltage control method for inverter | |
KR20140085555A (ko) | 재생 가능한 에너지원들을 위한 전력 컨버전 시스템 및 방법 | |
EP2768131B1 (en) | Inverter device | |
CN202872626U (zh) | 太阳能模块 | |
EP4262042A1 (en) | Energy storage system | |
CN116345514A (zh) | 储能系统和储能管理系统 | |
CN115833575A (zh) | 一种储能变流器、平衡电路的控制方法以及储能系统 | |
US20230396068A1 (en) | Power Conversion Module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 |
US20230299690A1 (en) | Neutral point clamped inverter and photovoltaic power supply system | |
CN107769389B (zh) | 一种隔离对称式串联反激电路的电池储能系统 | |
CN115411918A (zh) | 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 | |
CN113938001B (zh) | 三电平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供电系统 | |
CN109075718B (zh) | 功率调节和ups模块 | |
CN113131509B (zh) | 一种光伏逆变器 | |
CN117458849B (zh) | 一种柔性直流换流阀子模块拓扑结构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 |
CN220172915U (zh) | 供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217642744U (zh) | 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 | |
CN212627706U (zh) | 功率单元和电机驱动系统 | |
CN111799837B (zh) |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US20240097615A1 (en) |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 |
CN114244167B (zh) | 一种多电平拓扑及其故障保护控制方法、新能源发电系统 | |
US20230198259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stabilizing an ac voltage gri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