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04634A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04634A
CN115404634A CN202210348385.5A CN202210348385A CN115404634A CN 115404634 A CN115404634 A CN 115404634A CN 202210348385 A CN202210348385 A CN 202210348385A CN 115404634 A CN115404634 A CN 115404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air
disposed
air supply
laundry tr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83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允熙
金宰贤
刘炫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100892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161109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404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46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9/00Combinations of a washing machine with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in a common frame or the like, e.g. with rinsing apparatus
    • D06F29/02Combinations of a washing machine with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in a common frame or the like, e.g. with rinsing apparatus with liquid-extracting apparatu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9/00Combinations of a washing machine with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in a common frame or the like, e.g. with rinsing apparatus
    • D06F29/005Combinations of a washing machine with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in a common frame or the like, e.g. with rinsing apparatus the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being a drying applianc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0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73/00Apparatus for smoothing or removing creases from garments or other textile articles by formers, cores, stretchers, or internal fram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or steam 
    • D06F73/02Apparatus for smoothing or removing creases from garments or other textile articles by formers, cores, stretchers, or internal fram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or steam  having one or more treatment chamb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1/00Washing installations comprising an assembly of several washing machines or washing units, e.g. continuous flow assembli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2Casings; Tub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3Laundry 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烘干机,包括形成有第一投入口的第一箱体、开闭第一投入口的第一门及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一箱体内部且在内部容纳洗涤物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配置于第一箱体的上下方向且形成有第二投入口的第二箱体、开闭第二投入口的第二门、配置于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及可旋转地配置于外桶内且在内部容纳洗涤物的第二滚筒;护理机,包括配置于烘干机和洗衣机的一侧且形成有开口部的第三箱体和开闭开口部的第三门,形成有在内部容纳衣物的空间;管道系统,包括向第一滚筒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及与第一供气管道和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热交换通道;及加热装置,加热通过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包括复数个衣物处理器的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处理衣物的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根据其在居住空间内的用途,分别配置在诸如厨房、杂物间、客厅以及室外的不同空间中。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10-2020-0109194号中公开了一种洗衣机。洗衣机向外桶和滚筒供应水和洗涤剂,并通过旋转容纳洗涤物的滚筒来洗涤洗涤物。洗衣机通过外部水源向所述外桶或所述滚筒供水,利用泵将外桶内的水循环到滚筒或者将外桶内的水排出到外部。通常,为了供水和排水,洗衣机配置于厨房或杂物间。
洗衣机分开设置加热空气的加热器、送风风扇以及蒸汽发生装置,从而可以对洗涤物进行烘干或杀菌。
韩国授权专利10-2120993号中公开了一种烘干机。烘干机在使用加热装置和送风风扇来加热空气之后将其供应到滚筒内部,从而对容纳于滚筒内部的洗涤物进行烘干。通常,烘干机与洗衣机相邻配置,以便对结束洗涤的洗涤物进行烘干且容易地将含有水分的洗涤物投入到烘干机内。
烘干机可以使用产生蒸汽并将产生的蒸汽喷射到滚筒内部的蒸汽发生装置来对洗涤物进行杀菌或去除洗涤物的褶皱。为了产生所述蒸汽,可以向烘干机内供水,未蒸发的水可以被重复使用或排出到外部。另外,为了去除被烘干的洗涤物的气味,可以在烘干机上附加对循环的空气进行过滤的除臭功能。
韩国授权专利10-2254903中公开了一种护理机。护理机通过向容纳衣物的空间供应热风和蒸汽来对衣物进行烘干、除臭、除皱、除静电和/或杀菌(以下,也称为“护理”)。
护理机主要用于护理洗涤之后用户经常使用的衣物,如西装、外套。通常,用户将诸如西装、外套之类的衣物挂在衣柜中进行保管。因此,与洗衣机不同地,护理机可以在诸如衣帽间、客厅、卧室的空间与衣柜相邻配置或者代替衣柜。另一方面,护理机不仅可以对衣物或衣服进行护理,还可以对能够执行洗涤的所有对象进行护理,其中,所述对象包括:人们能够佩戴的对象,诸如鞋子、袜子、手套、帽子以及围巾;以及人们经常使用的对象,诸如玩偶、毛巾以及被子。
然而,配置在不同空间的现有的衣物处理器存在的问题是,用户需要将被分类的衣物运送到对该衣物进行护理的各个衣物处理器,因此作业路线变长且衣物管理变得不方便。
另外,麻烦的是,由于护理机配置在与洗衣机和烘干机不同的空间,因此需要将已洗涤的潮湿衣物或已烘干的衣物运送至配置有护理机的空间。
另外,在利用热风和蒸汽来处理衣物的现有的衣物处理器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各个装置需要单独设置有供水设备、排水设备、空气加热装置、蒸汽发生装置、泵、送风风扇、空气流路以及蒸汽流路等,因此衣物容纳空间变小。此外,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各个装置单独设置有加热装置和蒸汽发生装置等,因此系统整体成本和能耗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前述的问题和其他问题。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具有复数个衣物处理器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具有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在同一空间内执行洗涤、烘干以及护理衣物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使衣物处理所需的用户的作业路线变得最小。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在执行洗涤和烘干的空间内还能够处理不能高温烘干的衣物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改进洗涤、烘干以及护理衣物的作业容易性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降低在整个系统中产生的振动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通过降低门和控制面板等需要用户操作的构成要素的高度来提高用户的操作便利性。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具有向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供应空气的热风流路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使向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供应空气的热风流路的长度最小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扩展前后方向宽度的护理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包括扩展前后方向宽度的护理机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扩展衣物容纳空间的上下高度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扩展护理机内部的衣物容纳空间的上下高度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利用护理机的前后方向宽度和洗衣机/烘干机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差异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具有向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供应蒸汽的蒸汽流路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使向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供应蒸汽的蒸汽流路的长度最小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利用单个加热装置向复数个衣物处理器供应热风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利用单个加热装置向复数个衣物处理器供应蒸汽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容易排出在加热装置中产生的冷凝水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产生蒸汽所需的供水和排水容易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使向烘干机和护理机供应空气的热风流路的长度最小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最优化用于向烘干机和护理机供应热风的风扇的配置位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使向护理机供应的热风的热损失最小。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使与护理机连接的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的长度最小。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在没有额外的泵设备的情况下排出在加热装置中产生的冷凝水。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利用洗衣机的排水泵来管理冷凝水。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形成向护理机供应的热风的温度低于烘干机的温度。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利用在加热装置中产生的冷凝水。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使在洗衣机中产生的振动最小。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降低洗衣机箱体的晃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将复数个衣物处理器彼此结合。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向护理机的上部供应热风。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在护理机的上部回收热风。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降低洗衣机和烘干机门所在的高度。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降低投入洗涤物的投入口和控制面板的高度。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使结束洗涤的洗涤物的运送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防止在加热装置中加热和除湿的空气直接朝用户吐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将用于室内除湿的流路设置在高处。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上端部对齐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正面对齐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高度沿着水平方向恒定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前后方向的宽度恒定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可以是,防止在设置衣物处理装置时衣物处理装置因与周边结构物碰撞而损坏。
本发明的课题不限于以上提及的课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以下的描述来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课题。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烘干机,所述烘干机包括形成有第一投入口的第一箱体。
所述烘干机可以包括开闭所述第一投入口的第一门。
所述烘干机可以包括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洗衣机,所述洗衣机包括与所述第一箱体上下方向配置的第二箱体。
所述第二箱体可以包括第二投入口。
所述洗衣机可以包括开闭所述第二投入口的第二门。
所述洗衣机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
所述洗衣机可以包括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的第二滚筒。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烘干机的一侧方的护理机。
所述护理机可以配置于所述洗衣机的一侧方。
所述护理机可以包括形成有开口部的第三箱体。
所述护理机可以包括开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三门。
在所述护理机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与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护理机连接的管道系统。
所述管道系统可以包括向所述第一滚筒的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
所述管道系统可以包括向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
所述管道系统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热交换通道。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的加热装置。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第一衣物处理器,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包括形成有洗涤物投入口的箱体和开闭所述洗涤物投入口的门。
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可以包括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箱体内部的滚筒。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第二衣物处理器,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形成有衣物投入口的箱体和开闭所述衣物投入口的门。
在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
所述管道系统可以包括向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滚筒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
所述管道系统可以包括向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
所述管道系统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热交换通道。
所述热交换通道可以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端部和供空气吐出的吐出端部。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组合框架,所述组合框架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隔开的第一投入口和第二投入口且在中间配置有水平分隔壁。
在所述组合框架的上面板和所述水平分隔壁之间可以形成有烘干室。
所述第一滚筒可以配置于所述烘干室的内部。
在所述组合框架的下面板和所述水平分隔壁之间可以形成有洗涤室。
所述外桶和所述第二滚筒可以配置于所述洗涤室的内部。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组合框架的一侧方的侧方框架。
所述第二供气管道可以向所述侧方框架的内部供应空气。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在其内部包括配置有竖直分隔壁的单一框架。
在所述竖直分隔壁和所述单一框架的一侧面板之间可以配置有水平分隔壁。
以所述水平分隔壁为基准,洗涤室和烘干室可以在所述一侧面板和所述竖直分隔壁之间以沿着上下方向划分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竖直分隔壁和所述单一框架的另一侧面板之间可以形成有护理衣物的护理室。
所述烘干机可以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在所述洗衣机的一侧。
所述护理机可以配置在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洗衣机的上侧。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护理机的供气管道。
所述供气管道可以将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供应到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
所述加热装置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一滚筒的下侧。
所述洗衣机可以配置在所述烘干机的上侧。
所述加热装置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外桶之间。
所述加热装置可以具有加热要向所述护理机供应的空气的热交换单元。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位于比所述热交换单元更低的下侧的抽屉。
所述抽屉可以在其内部具有储存水的空间。
所述供气管道可以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下方延伸。
所述供气管道可以与形成在所述护理机的下部的供气口连接。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延伸的排气管道。
所述排气管道可以与形成在所述护理机的上部的排气口连接。
所述加热装置可以配置在所述烘干机的上侧。
所述供气管道可以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延伸。
所述供气管道可以与形成在所述护理机的上部的供气口连接。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下方延伸的排气管道。
所述排气管道可以与形成在所述护理机的下部的排气口连接。
所述烘干机可以配置在所述洗衣机的上侧。
所述洗衣机可以包括排出所述外桶内的水的排水泵。
所述加热装置可以配置在所述外桶的下侧。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下侧的排水盘。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连接所述排水盘和所述排水泵的排出管。
所述洗衣机可以包括与所述烘干机的下部结合的上面板。
所述洗衣机可以包括连接所述洗衣机的箱体和所述外桶的悬架。
所述洗衣机的箱体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外桶和所述护理机的箱体之间的侧面板。
所述侧面板可以面向所述护理机的箱体。
所述侧面板可以与所述护理机的箱体结合。
所述加热装置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一滚筒的上侧。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护理机的箱体之间的收纳箱体。
所述加热装置可以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更高的上侧。
所述第二滚筒可以朝所述第二投入口开口,以供容纳于其内部的洗涤物通过所述第二投入口引出。
所述第一滚筒可以位于所述第二滚筒的下侧。
所述第一滚筒可以朝所述第一投入口开口,以供从所述第二滚筒引出的洗涤物通过所述第一投入口投入。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除湿管道,所述除湿管道将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吐出到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
所述除湿管道可以位于比所述烘干机的门和所述洗衣机的门更高的上侧。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正面的上端部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齐。
所述烘干机、所述洗衣机以及所述加热装置中配置于最上侧的某一个的正面的上端部可以与所述护理机的正面的上端部对齐。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包括在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中。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具有复数个衣物处理器的衣物处理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具有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的衣物处理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在同一空间配置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从而能够在同一空间内执行洗涤、烘干以及护理。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无论衣物的种类如何,均能够在同一空间内护理衣物。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在执行洗涤、烘干以及护理作业时,能够减少用户运送衣物所需的负荷(作业量、路线等)。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在执行洗涤和烘干的空间内可以通过护理机护理无法高温烘干的衣物。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配置成洗衣机和护理机共用一面,从而能够降低在洗衣机中产生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在洗衣机和烘干机之间配置护理机的加热装置,从而能够扩展护理机内部衣物容纳空间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在护理机的后方空间配置热风流路,从而能够均匀地匹配整个系统的前后方向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在护理机的中间高度配置加热装置,从而能够使向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中的每一个供应热风的热风供应流路的长度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在护理机的中间高度配置蒸汽发生装置,从而能够使向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中的每一个供应蒸汽的蒸汽供应流路的长度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利用单个加热装置向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中的每一个供应热风。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利用单个蒸汽发生装置向洗衣机、烘干机以及护理机中的每一个供应蒸汽。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通过洗衣机的排水泵排出在蒸发器中产生的冷凝水,从而冷凝水的管理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通过洗衣机的供水管供应产生蒸汽所需的水,从而产生蒸汽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在护理机的侧方(Lateral side)配置向护理机供应热风的加热装置,从而能够增加护理机内部空间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利用烘干机的加热装置来向护理机供应热风,从而能够增加护理机内部空间的容积。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在衣物处理装置的下部配置加热装置,从而能够使与烘干机和护理机连接的热风流路的长度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减少连接加热装置和护理机的供气管道的长度,从而能够使向护理机供应的热风的热损失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通过洗衣机的排水泵排出在蒸发器中产生的冷凝水,从而冷凝水的管理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利用单个排水泵排出外桶内的水和在加热装置中产生的冷凝水,从而能够减少排水所需的部件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通过将洗衣机的箱体和护理机的箱体结合,从而能够降低在洗衣机中产生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由于在洗衣机和烘干机的上侧配置加热装置,从而能够使向护理机的上部供应热风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由于加热装置配置在烘干机和洗衣机的上侧,因此可以降低烘干机和洗衣机的门所在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由于洗衣机配置在烘干机的上侧,因此将结束洗涤的重衣物降到烘干机的投入口,从而能够容易地运送衣物。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由于除湿管道配置在烘干机和洗衣机的上侧,因此能够防止通过除湿管道吐出的高温干燥的空气直接朝用户吐出。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通过对齐衣物处理装置的上端部,从而复数个衣物处理器之间的结合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的记载来更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又一纵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图。
图5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又一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又一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背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组装的图。
图11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支撑块的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支撑块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辅助面板的动作示例图。
图17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辅助面板的动作示例图。
图18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19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图。
图21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下方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6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图。
图27是放大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背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28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分解图。
图29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30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31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32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图。
图33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34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35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下方立体图。
图36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37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38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9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图。
图40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41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42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43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44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视图。
图45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46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图。
图47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48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49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50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51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52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53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54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概念图。
图55是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与附图编号无关地,对相同或类似的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省去对其重复的说明。
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构成要素的后缀“模块”和“部”仅用于使说明书的制作变得容易,其本身并没有彼此区别的含义或作用。
另外,在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过程中,若判断为对于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使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主旨不清楚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另外,附图仅为了帮助理解本说明书公开的实施例,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思想不受附图的限制,应当理解为包括在本说明书的思想以及技术范围包括的所有变更、等同物及替代物。
第一、第二等包括序数的术语可以用于说明各种构成要素,但所述构成要素不受所述术语限制。所述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区分。
如果提及到某个构成要素“连接”或“连结”于另一构成要素,则应理解为可能是直接连接或连结于该另一构成要素,但也可能它们中间存在有其他构成要素。相反,如果提及到某个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连结”于另一构成要素,则应理解为它们中间不存在其他构成要素。
除非另有描述,否则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
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包括一个以上的衣物处理器(Laundry treating machine)。所述衣物处理器是指对对象物(例如,衣物、毛巾、被子等)执行洗涤、烘干和/或护理的装置。
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复数个相同种类的衣物处理器。例如,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烘干机1。例如,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洗衣机2。例如,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护理机3。
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不同种类的衣物处理器。例如,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
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复数个相同种类的衣物处理器和与其不同种类的衣物处理器。例如,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洗衣机、一个烘干机以及一个护理机。例如,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洗衣机、一个烘干机以及两个以上的护理机。
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不受衣物处理器的种类和数量限制,可以包括各种情况的组合。以下,以包括一个烘干机1、一个洗衣机2以及一个护理机3的衣物处理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可以被称为第一衣物处理器、第二衣物处理器以及第三衣物处理器中的某一个。例如,烘干机1可以被称为“第一衣物处理器”,洗衣机2可以被称为“第二衣物处理器”,护理机3可以被称为“第三衣物处理器”。
以下,“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包括序数的术语仅用于区分构成要素,并不限定所述构成要素。所述构成要素的名称不限于所述序数,可以包括其他序数。所述构成要素的名称可以独立使用而不包括所述序数。作为一例,烘干机1的构成要素的名称可以包括“第一”的序数,洗衣机2的构成要素的名称可以包括“第二”的序数,护理机3的构成要素的名称可以包括“第三”的序数。不过,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名称不限于上述的序数,而可以包括其他序数或者可以独立使用而不包括序数。
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控制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加热装置50的驱动的控制器81。控制器81可以安装(mounting)于印刷电路板(PCB)。控制器81可以基于从控制面板8接收的电信号来控制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加热装置50。控制器81可以与所述控制面板8通信。
烘干机1和洗衣机2可以上下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之间可以配置有控制面板8。控制面板8可以与护理机3上下配置。
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面板8向衣物处理装置输入命令。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控制面板8来操作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的驱动。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控制面板8来控制加热装置50的运转。控制面板8可以将通过用户的操作输入的电信号传递到控制器81。
在控制面板8的内部可以形成有配置印刷电路板(PCB,未图示)的空间。控制部可以安装(mounting)于PCB。所述控制部可以是控制器81。
或者,所述控制部可以位于控制面板8的背面。在控制面板8的背面可以形成有配置PCB的空间。控制器81可以安装于所述PCB。
或者,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机械室S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包括控制各自的驱动的控制器。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控制器可以安装于PCB。各个控制器可以相互通信。根据情况,至少一个控制器可以是能够控制其他控制器和设备的上位控制器。
控制面板8可以显示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状态。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面板8来确认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转状态的信息。
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加热装置50。加热装置50可以向烘干机1供应热风。加热装置50可以向护理机3供应热风。加热装置50可以向洗衣机2供应热风。供应到各个衣物处理器的热风可以再次流入加热装置50而循环。
只是,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将分别供应到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的热风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而不循环。即,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将供应到洗衣机2的外桶23的热风排出到洗衣机2的外部,可以将供应到烘干机1的第一滚筒13的热风排出到烘干机3的外部,可以将供应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的热风排出到护理机3的外部。
衣物处理装置可以包括机械室S(参照图2)。机械室S可以提供配置加热装置50的空间。机械室S可以是配置加热装置50和除了加热装置50之外的其他构成要素的空间的概念。在机械室S内可以配置有包括加热装置50在内的泵、送风风扇、空气流路、蒸汽装置、蒸汽流路、除湿装置、控制器、马达以及风扇罩体等。机械室S可以提供配置上述的运转要素(泵、送风风扇、空气流路、蒸汽装置、蒸汽流路、除湿装置、控制器、马达以及风扇罩体)的空间。
在本发明中,机械室S可以指如前所述那样配置加热装置50的空间,或者可以是包括加热装置50的上位概念。
机械室S可以包括单独的壳体(未图示)。在机械室S包括单独的壳体(未图示)的情况下,机械室S可以与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分开。与此不同地,机械室S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以及第三箱体30中的某一个的内部。若机械室S配置在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以及第三箱体30中的某一个的内部,则机械室S可以指配置包括加热装置50在内的各种构成要素的空间的概念。即,若机械室S配置在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以及第三箱体30中的某一个的内部,则机械室S可以指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以及第三箱体30的内部空间的一部分。
机械室S可以与烘干机1和洗衣机2上下配置。机械室S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上侧。机械室S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之间。机械室S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下侧。与此不同地,机械室S可以与护理机3上下配置。机械室S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的上侧或护理机3的下侧。
加热装置50可以向烘干机1供应热风。加热装置50可以回收供应到烘干机1的热风。
加热装置50可以向洗衣机2供应热风。加热装置50可以回收供应到洗衣机2的热风。
加热装置50可以向护理机3供应热风。加热装置50可以回收供应到护理机3的热风。
加热装置50可以向烘干机1供应蒸汽。加热装置50可以向洗衣机2供应蒸汽。加热装置50可以向护理机3供应蒸汽。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热泵装置。所述热泵装置可以包括压缩机51、冷凝器52、蒸发器53以及膨胀装置54(参照图5)。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风扇60(参照图5)。所述热泵装置可以被称为“热交换单元”。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加热在热交换通道42(参照图5)流动的空气的热交换单元。所述热交换单元可以是与制冷剂流路连接的热泵装置。所述热交换单元可以是以电为动力运转的加热器。所述热交换单元可以是发热装置。所述热交换单元可以包括所述加热器和冷却器(未图示)。所述冷却器可以配置在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所述冷却器可以配置在热交换通道42的内部。所述冷却器可以对通过热交换通道42的空气进行除湿和冷却。
加热装置50可以与烘干机1和洗衣机2上下配置。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上侧,或者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之间,或者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下侧。
加热装置50可以与护理机3上下配置。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的后方空间。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箱体20的内部。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三箱体30的内部。
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加热装置50(或机械室S)可以沿着上下方向排列,护理机3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洗衣机2的侧方(Lateral side)。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的侧方。
以下,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A。
图1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是在洗衣机2的上侧配置有烘干机1,在洗衣机2和烘干机1之间配置有加热装置50的情形的实施例。不过,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加热装置50的上下排列不限于此。
护理机3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一侧(Lateral side)。例如,护理机3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右侧。不过,护理机3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情形,护理机3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左侧。
护理机3的前后方向宽度可以小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前后方向宽度。
在护理机3的后方可以配置有后壳体310,后述的热风流路或蒸汽流路可以配置于所述后壳体310。
烘干机1包括:第一箱体10,在其正面形成有第一投入口12(参照图2);以及第一门11,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箱体10。
用户可以通过旋转第一门11来开放第一投入口12,可以通过第一投入口12将洗涤物投入到第一滚筒13的内部。
洗衣机2包括:第二箱体20,在其正面形成有第二投入口22(参照图2);以及第二门21,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箱体20。
用户可以通过旋转第二门21来开放第二投入口22,可以通过第二投入口22将洗涤物投入到第二滚筒24的内部。
护理机3包括:第三箱体30,在其内部形成容纳衣物的空间,形成有第三投入口32(参照图3);以及第三门31,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三箱体30。第三投入口32可以被称为“开口部”。
用户可以通过旋转第三门31来开放第三投入口32,可以通过第三投入口32将洗涤物投入到第三箱体30的内部。
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以及第三箱体30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上面板、下面板、前方面板、后方面板以及侧面板。上面板可以被称为“上侧壁”。下面板可以被称为“下侧壁”。前方面板可以被称为“前方壁”。后方面板可以被称为“后侧壁”。侧面板可以被称为“侧壁”。
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以及第三箱体30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一对侧面板。所述一对侧面板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彼此隔开。所述侧面板可以被称为“侧壁”。第一箱体10可以包括面向护理机3的第一内侧壁106和与第一内侧壁106隔开的第一外侧壁105。第二箱体20可以包括面向护理机3的第二内侧壁206和与第二内侧壁206隔开的第二外侧壁205。第三箱体30可以包括面向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第三内侧壁306和与第三内侧壁306隔开的第三外侧壁305。
第一箱体10可以包括第一上面板103、第一下面板104、第一前方面板101、第一后方面板102以及第一侧面板105、106。
第二箱体20可以包括第二上面板203、第二下面板204、第二前方面板201、第二后方面板202以及第二侧面板205、206。
第三箱体30可以包括第三上面板303、第三下面板304、第三前方面板301、第三后方面板302以及第三侧面板305、306。第三箱体30可以包括第三门31来代替第三前方面板301。
上述的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以及第三箱体30的说明可以同样适用于参照图1至图55说明的衣物处理装置。
烘干机1和护理机3之间的空间及洗衣机2和护理机3之间的空间可以配置有板(未图示)。所述板可以是减振材料。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可以通过所述板彼此结合。
烘干机1的第一上面板103和护理机3的第三上面板303可以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护理机3的第三上面板303和后壳体310的上侧壁313可以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烘干机1可以具有第一上侧面10c。第一上侧面10c可以是第一箱体10的顶面。第一上侧面10c可以是第一上面板103的顶面。
护理机3可以具有第三上侧面30c。第三上侧面30c可以是第三箱体30的顶面。
第一上侧面10c和第三上侧面30c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齐。第一上侧面10c和第三上侧面30c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不过,第一上侧面10c所在的高度和第三上侧面30c所在的高度可以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上侧面10c和第三上侧面30c之间可以形成有台阶。
对说明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过程中的“对齐”的含义进行定义。“对齐”可以指,复数个构成要素实质上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即,即使构成要素A和构成要素B没有配置在严格意义上的同一平面上,而是分别配置在具有规定间隔的两个平面上的情形,也可以表示为“对齐”。另外,在说明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过程中,“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含义包括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形。例如,即使构成要素A所在的第一平面和构成要素B所在的第二平面彼此平行地隔开,也可以表示为“A和B对齐”,或者可以表示为“A和B位于同一平面上”。
烘干机1可以具有第一前方面(10a或11a)。烘干机1的前方面10a可以指第一箱体10的前方面。第一前方面10a可以是第一前方面板101的前方面。
第一门11可以具有第一前方面11a。烘干机1的前方面11a可以指第一门11的前方面。
第一门11可以比第一箱体10的正面更向前方凸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门11的前方面11a称为烘干机1的前方面11a,也可以将第一箱体10的前方面10a称为烘干机1的前方面10a。
洗衣机2可以具有第二前方面(20a或21a)。洗衣机2的前方面20a可以指第二箱体20的前方面。第二前方面20a可以是第二前方面板201的前方面。
第二门21可以具有第二前方面21a。洗衣机2的前方面21a可以指第二门21的前方面。
第二门21可以比第二箱体20的正面更向前方凸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二门21的前方面21a称为洗衣机2的前方面21a,也可以将第二箱体20的前方面20a称为洗衣机2的前方面20a。
护理机3可以具有第三前方面31a。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指第三门31的前方面。
烘干机1的前方面(10a或11a)和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对齐。烘干机1的前方面(10a或11a)和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洗衣机2的前方面(20a或21a)和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对齐。洗衣机2的前方面(20a或21a)和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烘干机1的前方面(10a或11a)和洗衣机2的前方面(20a或21a)可以对齐。烘干机1的前方面(10a或11a)和洗衣机2的前方面(20a或21a)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
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与第一箱体10的前方面10a和第二箱体20的前方面20a对齐。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与第一箱体10的前方面10a和第二箱体20的前方面20a位于同一平面上。
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与第一门11的前方面11a和第二门21的前方面21a对齐。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与第一门11的前方面11a和第二门21的前方面21a位于同一平面上。
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与烘干机1和洗衣机2中的每一个门11、21的前方面11a、21a对齐,也可以与烘干机1和洗衣机2中的每一个箱体10、20的前方面10a、20a对齐。如图12所示,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中的每一个门11、21的前方面11a、21a与箱体10、20的前方面10a、20a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与烘干机1和洗衣机2中的每一个门11、21和箱体10、20的前方面10a、11a、20a、21a同时对齐。
烘干机1的正面10a的上端部107和护理机3的正面31a的上端部307可以对齐。烘干机1的正面10a的上端部107和护理机3的正面31a的上端部307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
烘干机1可以具有第一上端部107。第一上端部107可以指第一箱体10的正面10a的上端部。第一上端部107可以指第一前方面板101的上端部。
护理机3可以具有第二上端部307。第二上端部307可以指第三门31的上端部。
第一上端部107和第二上端部30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齐。第一上端部107和第二上端部307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上端部107和第二上端部30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形成台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上端部107和第二上端部30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齐。
第一上侧面10c可以与第一上端部107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不过,第一上侧面10c可以位于比第一上端部107更低的下侧。第一上侧面10c可以与第一上端部107在前后方向上对齐。
第三上侧面30c可以与第二上端部307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不过,第三上侧面30c可以位于比第二上端部307更低的下侧。第三上侧面30c可以与第二上端部307在前后方向上对齐。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具有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且分别结合于第一上端部107和第二上端部307的连接器92。连接器92可以被称为“上连接器”。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上连接器92,将第一箱体10和第三箱体30结合;以及下连接器90(参照图42),将第二箱体20和第三箱体30结合。上连接器92可以将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中配置于上侧的某一个与第三箱体30结合。下连接器90可以将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中配置于下侧的另一个与第三箱体30结合。
连接器92可以从上端部107、307向后方延伸。连接器92可以将第一上端部107和第二上端部307彼此连接。连接器92可以将第一上侧面10c和第三上侧面30c彼此连接。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塔9,所述塔9可以包括烘干机1和洗衣机2。塔9可以包括加热装置50。
塔9可以是烘干机1和洗衣机2上下排列的结合体。在加热装置50配置于护理机3的一侧的情况下,塔9可以是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加热装置50上下排列的结合体。
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加热装置50可以上下排列,可以上下排列而构成塔9。在塔9内,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加热装置50排列的顺序可以不限于图1所示的顺序。例如,洗衣机2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上侧,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比烘干机1和洗衣机2更高的上侧。
塔9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的一侧方(Lateral side)。
塔9的前方面和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对齐。塔9的前方面和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塔9的前方面可以指第一门11的前方面11a和第二门21的前方面21a。塔9的前方面也可以指第一箱体10的前方面10a、第二箱体20的前方面20a以及控制面板8的前方面。
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91和护理机3的正面31a的上端部307可以对齐。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91和护理机3的正面31a的上端部307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91可以指第一上端部107。不过,在洗衣机2配置于烘干机1的上侧的情况下,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91可以指洗衣机2的正面的上端部。另外,在加热装置50配置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上侧的情况下,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91可以指加热装置50的正面的上端部。
塔9的上侧面9c和护理机3的上侧面30c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齐。塔9的上侧面9c和护理机3的上侧面30c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连接器92可以连接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91和护理机3的正面的上端部307。连接器92可以连接塔9的上侧面9c和护理机3的上侧面30c。
护理机3的第三侧面板305和后壳体310的侧壁315可以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烘干机1的前方面板101、洗衣机2的前方面板201以及控制面板8可以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烘干机1的前方面10a、洗衣机2的前方面20a以及控制面板8的前方面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
护理机3的第三门31可以与烘干机1的前方面板101、洗衣机2的前方面板201以及控制面板8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或者,护理机3的第三门31可以与烘干机1的第一门11和洗衣机2的第二门21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洗衣机2的第二下面板204和护理机3的第三下面板304可以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以下,参照图2,说明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加热装置50的内部结构。图2是沿着纵向切开衣物处理装置A的烘干机1和洗衣机2而示出其内部结构的图。
洗衣机2可以包括:第二箱体20;第二门21,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箱体20;外桶23,配置于第二箱体20的内部;第二滚筒24,可旋转地配置于外桶23内且在内部容纳衣物;马达25,向第二滚筒24传递动力;排水泵26,将在衣物处理装置A中产生的水排出到外部;供水阀27,与外部水源(未图示)连接;以及抽屉28,储存洗涤剂。抽屉28可以被称为“洗涤剂箱”。
排水泵26可以通过第一排水管261与外桶23连接。排水泵26可以将经由第一排水管261和排出管532流入的水通过第二排水管262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不过,排出管532可以与第二排水管262直接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在蒸发器53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排出管532和第二排水管262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
供水阀27可以开闭连接外部水源(未图示)和洗衣机2的供水管线278、279(参照图9)。供水阀27可以调节从所述外部水源流入洗衣机2内部的水的流量。供水阀27可以与第一供水管271连接。第一供水管271可以与储存洗涤剂的抽屉28连接。经由第一供水管271流入到抽屉28内的水可以与抽屉28内的洗涤剂一起通过第二供水管272流入到外桶23内。
烘干机1可以包括:第一箱体10;第一门11,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箱体10;以及第一滚筒13,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一箱体10内,在内部容纳衣物。
烘干机1可以包括旋转第一滚筒13的马达133(参照图5)。滑轮可以固定于马达133的旋转轴。皮带可以连接所述滑轮和滚筒的圆周面。由此,马达133的旋转力可以通过滑轮和皮带传递到滚筒13。
马达133可以配置于第一滚筒13的下侧。马达133可以配置于加热装置50。马达133可以配置于热交换通道42的侧方(Lateral side)。在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参照图5)可以设置有马达安装部133s(参照图6)。
与此不同地,马达133可以直接连接于第一滚筒13,从而旋转第一滚筒13。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上面板203的上侧。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冷凝器52,通过使高温的制冷剂和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加热空气;风扇60,吹送通过冷凝器52而被加热的空气;以及蒸发器53,通过使流入到加热装置50内的空气和低温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对空气进行冷却和除湿。冷凝器52和蒸发器53可以被称为“热交换单元”。
在通过冷凝器52的同时被加热的空气(以下,称为“热风”)可以通过风扇60吹送,可以供应到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中的至少一方。
加热装置50可以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与第一滚筒13连接。在加热装置50中产生的热风可以由风扇60吹送,并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供应到第一滚筒13的内部。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从加热装置50向上侧延伸。
加热装置50可以通过第三供气管道48与外桶23连接。在加热装置50中产生的热风可以由风扇60吹送,并通过第三供气管道48供应到外桶23的内部。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从加热装置50向下侧延伸。
在加热装置50中产生的热风可以由风扇60吹送,并通过除湿管道46供应到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除湿管道46可以配置在后述的基板575和第二上面板203之间。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通过除湿管道46供应到室内空间。在除湿管道46的前方可以配置有开放构件463。开放构件463可以开闭除湿管道46的前方。开放构件463可以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箱体10或第二箱体20。
供气管道43、45、48可以被称为第一供气管道、第二供气管道以及第三供气管道中的某一个。例如,可以将与烘干机1连接的供气管道称为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将与护理机3连接的供气管道称为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将与洗衣机2连接的供气管道称为第三供气管道48。供气管道43、45、48可以被称为供应管。第一供气管道43、第二供气管道45以及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分别被称为第一供应管、第二供应管以及第三供应管中的某一个。例如,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被称为第一供应管,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被称为第二供应管,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被称为第三供应管。
供应到烘干机1、洗衣机2或护理机3的空气可以回收到加热装置50。
加热装置50可以通过第一排气管道41与第一滚筒13连接。经由第一供气管道43流入到第一滚筒13内的热风可以在烘干容纳于第一滚筒13内部的洗涤物之后通过第一排气管道41回收到加热装置50内。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从第一滚筒13向下侧延伸。
加热装置50可以通过第三排气管道47与外桶23连接。经由第三供气管道48流入到外桶23内的热风可以在烘干容纳于第二滚筒24内部的洗涤物之后通过第三排气管道47回收到加热装置50内。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从外桶23向上侧延伸。
排气管道41、44、47可以被称为第一排气管道、第二排气管道以及第三排气管道中的某一个。例如,可以将与烘干机1连接的排气管道称为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将与护理机3连接的排气管道称为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将与洗衣机2连接的排气管道称为第三排气管道47。第一排气管道41、第二排气管道44以及第三排气管道47中的每一个可以被称为第一回收管、第二回收管以及第三回收管中的某一个。例如,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被称为第一回收管,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被称为第二回收管,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被称为第三回收管。
在加热装置50中产生的热风供应到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在烘干容纳于各个衣物处理器1、2、3的衣物之后可以回收到加热装置50。即,在加热装置50中产生的热风可以在衣物处理装置A内循环。与烘干容纳于一个衣物处理器的衣物的情形相比,烘干容纳于复数个衣物处理器1、2、3中的每一个的衣物之后回收到加热装置50的热风含有更多的水分。
蒸发器53可以通过使回收到加热装置50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降低回收的空气的温度并去除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回收到加热装置50的空气与蒸发器53进行热交换,从而可以产生冷凝水。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排水盘531,所述排水盘531配置在蒸发器53的下侧。排水盘531可以容纳在蒸发器53中产生的冷凝水。
排水盘531可以通过排出管532与排水泵26连接。排出管532可以从排水盘531向下侧延伸而与排水泵26连接。
容纳于排水盘531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排出管532流入到排水泵26,可以通过排水泵26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
烘干机1可以具有第一后方面10b。第一后方面10b可以指第一箱体10的后方面。
洗衣机2可以具有第二后方面20b。第二后方面20b可以指第二箱体20的后方面。
塔9可以具有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W2。可以将从门11、21的前方面11a、21a至后方面10b、20b的宽度定义为第一宽度W1。可以将从箱体10、20的前方面10a、20a至后方面10b、20b的宽度定义为第二宽度W2。
烘干机1和洗衣机2可以分别具有所述第一宽度W1和所述第二宽度W2。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前后方向宽度可以相同。
塔9可以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高度9H。塔9的高度9H可以定义为烘干机1和洗衣机2中的每一个的高度之和。不过,在加热装置50配置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外部的情况下,塔9的高度9H可以定义为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加热装置50中的每一个的高度之和。
以下,参照图3,对护理机3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沿着纵向切开衣物处理装置A的护理机3而示出其内部结构的图。
护理机3可以包括第三箱体30,所述第三箱体30在其内部形成容纳衣物的空间33。
护理机3可以包括:衣架36,挂有衣物;以及内面板34,限定容纳衣物的空间33的下部。内面板34可以被称为“内板”。
内板34可以位于比外桶23更低的下侧。内板34可以位于比第二滚筒24更低的下侧。不过,在烘干机1配置于洗衣机2的下侧的情况下,内板34可以位于比第一滚筒13更低的下侧。因此,内板34的配置高度降低,从而能够增加护理机3内部空间的容积。
衣架36可以配置在第三上面板303和第三下面板304之间,也可以配置成比第三下面板304更靠近第三上面板303。
衣架36可以位于比第一滚筒13更高的上侧。衣架36也可以位于与第一滚筒13的上部对应的高度。不过,在烘干机1配置于洗衣机2的下侧的情况下,衣架36可以位于比外桶23更高的上侧或比第二滚筒24更高的上侧,或者可以位于与外桶23或第二滚筒24的上部对应的高度。因此,衣架36的配置高度变高,从而能够增加护理机3内部空间的容积。
内面板34可以配置在第三上面板303和第三下面板304之间,可以配置成比第三上面板303更靠近第三下面板304。
容纳于第三箱体30的内部空间33的衣物G可以位于衣架36和内面板34之间。
内部空间33的高度H可以指衣架36和内面板34之间的高度。内部空间33的高度H可以指上面板303和内面板34之间的上下间隔。与加热装置50配置在内面板34和第三下面板304之间的情形相比,内部空间33的高度H可以进一步扩展。因此,与现有的护理机不同地,本发明的护理机3可以容纳在上下方向上占用高度较大的衣物G,如长外套或西装。
另外,与现有的护理机相比,本发明的护理机3可以扩展前后方向宽度以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前后方向宽度匹配。因此,与现有的护理机相比,本发明的护理机3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容纳更多的衣物。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的前后方向宽度W3可以指第三门31和第三后方面板302之间的宽度。
护理机3可以具有第三后方面30b。第三后方面30b可以指第三箱体30的后方面。
护理机3可以具有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3、W4、W5。可以将从第三门31的内侧面至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内侧面的宽度定义为第三宽度W3。第三宽度W3可以是护理机3内部空间33的前后方向宽度。可以将从第三门31的前方面31a至第三箱体30的后方面30b的宽度定义为第四宽度W4。可以将从第三门31的前方面31a至第二排气管道44的后方面44b的宽度定义为第五宽度W5。不过,第一宽度W1、第二宽度W2、第三宽度W3、第四宽度W4以及第五宽度W5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命名的,在上文中定义的各个宽度W1、W2、W3、W4、W5可以被称为第一宽度、第二宽度、第三宽度、第四宽度以及第五宽度中的某一个。
护理机3内部空间33的前后方向宽度W3可以小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前后方向宽度W1、W2。第三箱体30的前后方向宽度W4可以小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前后方向宽度W1、W2。
护理机3和管道44的前后方向宽度之和W5可以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前后方向宽度W1、W2相同。不过,护理机3和管道44的前后方向宽度之和W5也可以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前后方向宽度W1、W2相近或者可以是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前后方向宽度W1、W2以下。
在本发明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A中,通过在容纳衣物的空间33的后方配置供气管道45和排气管道44,由此可以对齐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前方面。
护理机3可以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高度3H。护理机3的高度3H可以定义为从护理机3的上侧面30c至下侧面的长度。
护理机3的上下方向高度3H可以与塔9的上下方向高度9H相同。不过,护理机3的上下方向高度3H也可以与塔9的上下方向高度9H相近或者可以是塔9的上下方向高度9H以上。
在内面板34和第三下面板304之间可以形成有收纳空间35。收纳空间35可以容纳袜子、内衣、帽子、围巾、手套等体积相对小的种类的衣物。只是,收纳空间35可以指配置供气管道45和排气管道44的空间。
内面板34可以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连接。第三箱体30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
内面板34可以包括:第一内面板341,与第三下面板304的上侧隔开;以及第二内面板342,从第一内面板341向上侧倾斜地延伸。第二内面板342可以从第一内面板341朝第三后方面板302向上侧倾斜地延伸。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于第二内面板342。在第二内面板342可以形成有朝内部空间33开口的供气口308。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于供气口308。从加热装置50供应的热风可以通过供气口308吐出到内部空间33。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包括配置在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后方的第一热风管道451和配置在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前方的第二热风管道452。
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配置在后壳体310的内部。第二热风管道452可以配置于收纳空间35内。第一热风管道451和第二热风管道452可以与第三后方面板302结合。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在后壳体310内向上方延伸而与加热装置50连接。第二热风管道452可以向上方延伸而与第二内面板342结合。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于第三后方面板302。在第三后方面板302可以形成有朝内部空间33开口的排气口309。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以对应于排气口309的方式结合于第三后方面板302。吐出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的热风可以在烘干衣物G之后通过排气口309流入到第二排气管道44。
供气口308可以位于护理机3的下部,排气口309可以位于护理机3的上部。不过,供气口308和排气口309的位置不限于上述的情形。例如,供气口308可以位于护理机3的上部,排气口309可以位于护理机3的下部。在这种情况下,供气口308可以位于比衣架36更高的上侧。通过供气口308位于衣架36的上侧,可以去除堆积在衣物G的上部的灰尘。另外,可以是供气口308和排气口309中的一个位于上部而另一个位于下部,通过供气口308供应的空气在整个内部空间33均匀地扩散之后,通过排气口309回收到加热装置50。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第三后方面板302而延伸到后壳体310内。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第三后方面板302,从而在后壳体310内向下方延伸并连接到加热装置50。
护理机3可以包括从第三下面板304向下侧凸出的滚子39。滚子39可以以沿着前后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护理机3的滚子结构可以同样适用于洗衣机2的第二下面板204。在衣物处理装置A移动时,洗衣机2和护理机3的滚子可以支撑衣物处理装置A的荷重。
以下,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A中的管道系统进行说明。图4中基准线Y的左侧是示出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管道系统的图,图4中基准线Y的右侧是示出护理机3的管道系统的图。图4中基准线Y的左侧是利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面切开烘干机1和洗衣机2而概念性地示出管道系统的图,图4中基准线Y的右侧是为了表示管道系统而概念性地示出护理机3的背面的图。图4的说明中使用的方位概念可以与图1中的方位相同。
可以将图4中的基准线Y的左侧称为第一概念图S1。可以将图4中的基准线Y的右侧称为第二概念图S2。
“管道系统”可以是统称热风在衣物处理装置A中循环的流路的概念。“管道系统”可以是统称相互连接加热装置50、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的流路的概念。“管道系统”可以是统称在加热装置50中加热的空气流动的流路的概念。
加热装置50可以加热空气并将被加热的空气供应到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中的每一个。
管道系统可以包括加热空气的热交换通道42。管道系统可以包括连接加热装置50和烘干机1的第一供气管道43。管道系统可以包括连接加热装置50和护理机3的第二供气管道45。管道系统可以包括连接加热装置50和洗衣机2的第三供气管道48。管道系统可以包括与加热装置50连接的除湿管道46。被热交换通道42加热的空气由风扇60吹送,从而可以供应到第一供气管道43、第二供气管道45、第三供气管道48以及除湿管道46中的至少一方。
管道系统可以包括连接加热装置50和烘干机1的第一排气管道41。管道系统可以包括连接加热装置50和护理机3的第二排气管道44。管道系统可以包括连接加热装置50和洗衣机2的第三排气管道47。供应到烘干机1的被加热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气管道41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供应到护理机3的被加热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排气管道44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供应到洗衣机2的被加热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三排气管道47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在加热装置50的内部可以设置有供空气流动的热交换通道42。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配置于热交换通道42内的热交换单元。热交换单元可以加热在热交换通道42内流动的空气。热交换单元可以包括冷凝器52和蒸发器53。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风扇60。风扇60可以吹送热交换通道42内的空气。风扇60可以配置于冷凝器52的下游侧。与蒸发器53和冷凝器52热交换而被加热的空气可以由风扇60吹送。风扇60可以配置在热交换通道42的内部。
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供应到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除湿管道46中的至少一方。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包围风扇60的送风管道420。管道系统可以包括送风管道420。风扇60可以配置在送风管道420的内部。
送风管道420的内部空间可以是热交换通道42的一部分。
风扇60和送风管道420可以配置在热交换通道42的吐出端部42B。吐出端部42B可以位于冷凝器52和蒸发器53的下游侧。
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一供气管道43连接的第一吐出端口425。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连接的第二吐出端口427。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三供气管道48连接的第三吐出端口426。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除湿管道46连接的第四吐出端口428。
第一吐出端口42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上侧凸出。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第一吐出端口425。
第二吐出端口427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第三箱体30和第二吐出端口427。
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下侧凸出。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三吐出端口426。
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朝与第二吐出端口427相反的方向凸出。除湿管道46可以与第四吐出端口428连接。
在送风管道420的内部可以配置有后述的切换装置70(参照图6)的旋转体71。旋转体71与驱动马达711连接,可以在送风管道420的内部旋转。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通过切换装置70的驱动流入到第一供气管道43、第二供气管道45、第三供气管道48以及除湿管道46中的至少一方。
除了后述的切换装置70之外,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A还可以包括单独的分配装置(未图示)。所述分配装置可以将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分配给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除湿管道46中的每一个。即,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分配装置同时供应到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除湿管道46中的每一个。所述分配装置可以配置在送风管道420的内部,也可以配置在与送风管道420连接的分配流路(未图示)。所述分配装置可以是阀。所述分配装置可以包括致动器和切换风门。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同时包括切换装置70和所述分配装置,或者可以仅包括切换装置70,或者可以仅包括所述分配装置。
经由第一供气管道43流入到第一滚筒1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一滚筒1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一排气管道41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一滚筒13可以包括配置于前方侧的前方盖131和配置于后方侧的后方盖132。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与后方盖132连接,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与前方盖131连接。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从第一滚筒13向下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的第一流入端口421。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上侧延伸。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上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一排气管道41的第一开闭阀41a。第一开闭阀41a可以调节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量。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供应到第一滚筒13内时,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第二供气管道45流入到第三箱体30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三箱体30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二排气管道44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于第三箱体30的第三后方面板302。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第三箱体30和热交换通道4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从第三箱体30的上部向下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50和第二箱体20之间的第一管道区间441。第一管道区间441可以配置在后述的基板575(参照图6)和第二箱体20的第二上面板203之间。第一管道区间441可以在后述的隔开空间55(参照图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的第二流入端口422。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下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二排气管道44的第二开闭阀44a。第二开闭阀44a可以调节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量。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二供气管道45供应到第三箱体30内时,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第二开闭阀44a可以配置于第一管道区间441。
经由第三供气管道48流入到外桶2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外桶2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三排气管道47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从外桶23的上部向上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的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向下侧延伸。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第一管道区间441向下侧延伸。
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的底面向下侧凸出。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三排气管道47的第三开闭阀47a。第三开闭阀47a可以调节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量。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三供气管道48供应到外桶23内时,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除湿管道46流动的热风可以通过朝前方开口的吐出口462供应到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经由除湿管道46流动的热风可以通过吐出口462供应到室内空间。
除湿管道46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50和第二箱体20之间的第二管道区间461。第二管道区间461可以配置在后述的基板575(参照图6)和第二箱体20的第二上面板203之间。第二管道区间461可以在后述的隔开空间55(参照图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的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前方延伸。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向前方延伸。
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的一侧面向前方凸出。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连通室内空间和第二排气管道44。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包括朝前方开口的外部空气流入口49。经由外部空气流入口49流入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配置于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的第四开闭阀49a。第四开闭阀49a可以调节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的空气流量。第四开闭阀49a可以切断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流入除湿管道46时,第四开闭阀49a可以切断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的空气流动。
以下,参照图5至图7,对加热装置50进行说明。参照图5至图7说明的关于加热装置50的说明可以同样适用于参照图1至图55说明的所有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壳体570的形状、送风管道420的形状、是否配置滚筒马达133、吐出端口425、426、427、428的开口方向以及流入端口421、422、423、424的开口方向等可以根据构成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处理器的相对配置位置而不同。
参照图5,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壳体570、压缩机51、冷凝器52、蒸发器53以及膨胀装置54。
压缩机51、冷凝器52、蒸发器53以及膨胀装置54可以通过制冷剂流路连接。热泵装置可以包括压缩机51、冷凝器52、蒸发器53以及膨胀装置54。
排水盘531可以配置在蒸发器53的下侧。
壳体570可以提供配置压缩机51、冷凝器52、风扇60以及蒸发器53的空间。压缩机51、冷凝器52、风扇60、蒸发器53以及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于壳体570。
壳体570包括:盖573;基板575,与盖573的下侧隔开;前方壁574,配置在冷凝器53的前方;第一侧壁571,配置在冷凝器53的一侧;以及第二侧壁572,配置在冷凝器53的另一侧。
旋转烘干机1的第一滚筒13的滚筒马达133可以配置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滚筒马达133可以配置在壳体570的上侧。壳体570可以提供用于安装滚筒马达133的马达配置部133s。
冷凝器52、风扇60以及蒸发器53可以配置在基板575的上侧。
热交换通道42可以指由基板575、前方壁574、第一侧壁571以及第二侧壁572包围的空间。可以不包括盖573,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通道42的上部可以是开放的状态。热交换通道42可以与配置在加热装置50的后侧部的风扇60连通。热交换通道42内部的空气可以由风扇60吹送。热交换通道42也可以被称为“加热流路”。冷凝器52和蒸发器53可以配置在热交换通道42的内部。热交换通道42可以指一部分开放的空间。
热交换通道42可以指由盖573、基板575、前方壁574、第一侧壁571以及第二侧壁572包围的空间。盖573可以覆盖热交换通道42的上部。热交换通道42可以指盖573和基板575之间的空间。盖573、基板575、前方壁574、第一侧壁571以及第二侧壁572可以形成包围热交换通道42的“加热管道”。所述加热管道可以与风扇60连通,所述加热管道内的空气可以由风扇60吹送。冷凝器52和蒸发器53可以配置于所述加热管道内。热交换通道42可以指四面被遮蔽的管道。
在加热装置5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热交换通道42。热交换通道42可以指加热装置50内部空间的一部分。
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位于热交换通道42的前方。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覆盖热交换通道42的前方。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与前方壁574连接。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形成于壳体570。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插入并固定于第一流入端口421。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于机械室S的内部。控制器81可以控制配置于机械室S的构成要素的驱动。机械室S可以提供配置PCB(未图示)的空间,控制器81可以安装于PCB。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蒸汽发生装置502,产生蒸汽;以及除湿装置504,去除通过热交换通道42流动的空气的水分。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通过加热水来产生蒸汽。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配置在冷凝器52和风扇60之间。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被风扇60加压,从而可以供应到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中的每一个。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分别供应到第一滚筒13、第二滚筒24以及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除湿装置504可以在常温条件(约25摄氏度)下对空气进行除湿。除湿装置504可以通过使用干燥剂的方式来对空气进行除湿。在除湿装置504的内部可以填充有沸石。可以定期更换在除湿装置504内填充的沸石。
除湿装置504可以配置在冷凝器52和风扇60之间。即使压缩机51没有驱动时,除湿装置504也可以对在热交换通道42中流动的空气进行除湿。
切换装置70可以调节从风扇60吹送的空气的方向。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机械室S的内部。
参照图6,切换装置70可以调节向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除湿管道46供应的热风。
切换装置70可以包括可旋转地设置于送风管道420内部的旋转体71。切换装置70可以包括使旋转体71旋转的驱动马达711。旋转体71可以通过驱动马达711在送风管道420内部旋转。风扇60可以配置在旋转体71的内部。
驱动马达711可以使旋转体71旋转。驱动齿轮712可以固定于驱动马达711的旋转轴。驱动齿轮712可以是小齿轮或正齿轮(Spur Gear)。
从动齿轮713可以与驱动齿轮712啮合而旋转。从动齿轮713可以固定于旋转体71,或者可以与旋转体71形成一体。从动齿轮713可以是齿圈(Ring Gear)。从动齿轮713可以是环状的齿条。
驱动齿轮712和从动齿轮713可以彼此啮合。通过驱动齿轮712的旋转,从动齿轮713可以以风扇60的旋转轴为中心沿着周向移动。在从动齿轮713沿着周向移动时,固定有从动齿轮713的旋转体71也可以以风扇60的旋转轴为中心沿着周向移动。
驱动马达712可以配置在送风管道420的外部。在送风管道420的面向旋转体71的一面(例如,背面)可以具有切开部714。切开部714可以位于与从动齿轮713对应的位置。驱动齿轮712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到切开部714。驱动齿轮712和从动齿轮713可以在切开部714彼此啮合。
驱动马达711的旋转轴可以与送风管道420的背面平行配置。由此,可以减小驱动马达711和驱动齿轮712在前后方向上占用的体积。
驱动马达711可以是能够控制旋转位置、旋转角度以及旋转方向的马达。作为一例,驱动马达可以是BLDC(Brushless Direct Current:无刷直流)马达。或者,驱动马达711可以是步进马达(Step Motor)。驱动马达711可以与控制面板8和/或控制器81电连接。驱动马达711可以从控制面板8和/或控制器81接收电信号来控制旋转。控制面板8和/或控制器81可以通过控制驱动马达711的旋转角度来控制供应热风的方向。
另一方面,驱动马达711可以以马达使旋转体旋转的各种已知方式来旋转旋转体71。例如,皮带-滑轮式、复数个齿轮的啮合或者马达的旋转轴可以与旋转体一体地旋转。
送风管道420可以与第一供气管道43、第二供气管道45、第三供气管道48以及除湿管道46连接。
送风管道420可以与马达座64连接,旋转风扇60的风扇马达(未图示)固定于所述马达座64。马达座64可以配置在送风管道420的背面。驱动马达711、驱动齿轮712以及从动齿轮713可以比马达座64更靠近径向外侧。
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第一吐出端口425、第二吐出端口427、第三吐出端口426以及第四吐出端口428。
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连接于第一吐出端口425。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插入到第一吐出端口425。第一吐出端口42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朝向上侧。第一吐出端口425可以提供上下开口的供气口。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于第二吐出端口427。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插入到第二吐出端口427。第二吐出端口427可以从送风管道420朝向侧方。第二吐出端口427可以提供在左右方向上开口的供气口。
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连接于第三吐出端口426。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插入到第三吐出端口426。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在送风管道420朝向下侧。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提供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供气口。
除湿管道46可以连接于第四吐出端口428。除湿管道46可以插入到第四吐出端口428。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朝向与第二吐出端口427相反的方向。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在送风管道420朝向侧方。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提供在左右方向上开口的供气口。
加热装置50可以分别与第一排气管道41、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三排气管道47以及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连接。第三排气管道47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经过第二排气管道44与加热装置50连接。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的第一流入端口421和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的第二流入端口422。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向上方延伸,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向下方延伸。第一流入端口421和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凸出。
经由第一排气管道41、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三排气管道47以及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流入到加热装置50内的空气,可以通过风扇60的吸力经由热交换通道42而流入到风扇60。
参照图7,在第一排气管道41、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三排气管道47以及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流动的空气可以在热交换通道42合并而流入到风扇60。
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的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向下侧凸出。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与室内空间连通的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向前方凸出。经由外部空气流入口49流入到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经由第二排气管道44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的空气可以与经由第一排气管道41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的空气汇合而流向风扇60。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576,从基板575向下侧延伸;以及第二支撑板577,从基板575向下侧延伸且与第一支撑板576隔开。
在第一支撑板576和第二支撑板577之间可以形成有隔开空间55。
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三供气管道48以及除湿管道46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三供气管道48以及除湿管道46可以配置在第一支撑板576和第二支撑板577之间。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三供气管道48以及除湿管道46可以配置在基板575的下侧。
除湿管道42可以配置在基板575的下侧且朝前方延伸,可以通过热风吐出口462将空气吐出到前方。若后述的开放构件463(参照图10)开放隔开空间55的前方,则通过热风吐出口462吐出的空气可以向衣物处理装置A的前方吐出。
可以将位于基板575的下侧的第二排气管道44的一部分定义为第一管道区间441。
可以将位于基板575的下侧的除湿管道46的一部分定义为第二管道区间461。
以下,参照图8,说明在切换装置70中调节吹送空气的方向的方法。图8的(a)是通过切换装置70的驱动向第一供气管道43供应空气时的动作示例图,图8的(b)是通过切换装置70的驱动同时向第一供气管道43和第二供气管道45供应空气时的动作示例图。参照图8说明的关于切换装置70的说明可以同样适用于参照图1至图55说明的所有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吐出端口425、426、427、428的开口方向、排气管道41、44、47的配置以及连接结构等可以根据构成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处理器的相对配置位置而不同。
风扇60可以是西洛克风扇(sirocco fan)。风扇60可以通过旋转沿着与旋转轴61交叉的方向吹送空气。风扇60可以沿着与旋转方向相接的方向吹送空气。从风扇60吹送的空气以旋转轴61为中心集中在规定角度范围内。
风扇60可以包括:旋转轴61,与风扇马达(未图示)连接而旋转;复数个叶片62,沿着旋转轴61的径向外侧方向隔开;以及外主体63,与叶片62连接,沿着风扇60的旋转方向延伸。外主体63可以是环形。旋转轴61和叶片62可以通过外主体63连接。若旋转轴61旋转,则外主体63和叶片62也可以与旋转轴61一起旋转。
旋转体71可以包括:旋转板71a,形成有从动齿轮713;涡旋件71b,与旋转板71a连接;以及轴贯通口71c,形成于旋转板71a。
旋转板71a可以是圆盘形状,可以位于风扇60的后方。从动齿轮713可以以环形形成在旋转板71a的一侧面。从动齿轮713可以与旋转板71a形成一体。若从动齿轮713和驱动齿轮711啮合而旋转,则旋转板71a可以以与风扇6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旋转板71a可以包括供旋转轴61贯穿的轴贯通口71c。旋转轴61可以穿过轴贯通口71c而与风扇马达(未图示)连接。
风扇60可以配置在热交换通道42和旋转板71a之间。即,旋转板71a可以配置在比热交换通道42和风扇60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旋转板71a可以在送风管道420内部配置在比风扇60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
涡旋件71b可以与旋转板71a形成一体。若旋转板71a旋转,则涡旋件71b也可以旋转。涡旋件71b可以沿着风扇60的旋转方向延伸。涡旋件71b可以配置成包围风扇60。风扇60可以配置在涡旋件71b的内部。
涡旋件71b可以包括送风通道72。送风通道72可以指涡旋件71b的外周面中被切开的部位。涡旋件71b可以覆盖风扇60的外侧,送风通道72也可以指未被涡旋件71b覆盖的风扇60的外侧区域。从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通过送风通道72吐出到送风管道420的外部。
若涡旋件71b通过旋转板71a的旋转而旋转,则送风通道72的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即,通过涡旋件71b的旋转,送风通道72的位置可以以旋转轴61为中心发生变化。驱动马达711通过旋转涡旋件71b来改变送风通道72的位置,从而可以调节从送风管道420吐出的空气的方向。
送风管道420的纵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由此,可以排除通过涡旋件71b的旋转而涡旋件71b和送风管道420发生干涉。
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第一壁420a,位于风扇60的上侧;第二壁420b,位于风扇60的下侧;第三壁420c,位于风扇60的一侧;以及第四壁420d,位于风扇60的另一侧。
第一吐出端口425可以从第一壁420a向上侧凸出。第二吐出端口427可以从第三壁420c向侧方凸出。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从第二壁420b向下侧凸出。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从第四壁420d向侧方凸出。
根据图8的(a),驱动马达711可以使旋转体71旋转第一角度,若旋转体71旋转所述第一角度,则从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供应到第一供气管道43。此时,送风通道72可以仅与第一吐出端口425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仅供应到烘干机1。
根据图8的(b),驱动马达711可以使旋转体71旋转第二角度,若旋转体711旋转所述第二角度,则从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同时供应到第一供气管道43和第二供气管道45。此时,送风通道72可以与第一吐出端口425的内部空间和第二吐出端口427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同时供应到烘干机1和护理机3。送风通道72可以包括:第一送风通道72a,与第一吐出端口425的内部空间连通;以及第二送风通道72b,与第二吐出端口427的内部空间连通。从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送风通道72a供应到烘干机1。从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送风通道72b供应到护理机3。
用户可以通过向控制面板8输入信号来控制切换装置70。若信号输入到控制面板8,则所述信号传递到驱动马达711,从而可以控制驱动马达711的旋转角度。例如,若用户向控制面板8输入向烘干机1供应热风的信号,则驱动马达711可以旋转旋转体71,使得送风通道72移动到如图8的(a)所示的位置。例如,若用户向控制面板8输入同时向烘干机1和护理机3供应热风的信号,则驱动马达711可以旋转旋转体71,使得送风通道72移动到如图8的(b)所示的位置。
以下,参照图9,说明加热装置50向各个衣物处理器1、2、3供应热风和蒸汽的结构。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上面板203的上侧。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箱体10内部。
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第二上面板203的上侧。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箱体10内部。
送风管道420可以与第一供气管道43、第二供气管道45以及第三供气管道48连接。
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上方延伸。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与第一滚筒13连接。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与护理机3连接。
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下方延伸。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通过隔开空间55延伸到第二箱体20的内部。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第一蒸汽供应管502a,连接蒸汽发生装置502和第一滚筒13;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连接蒸汽发生装置502和护理机3;以及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连接蒸汽发生装置502和外桶23。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配置于加热装置50内。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一蒸汽供应管502a喷射到第一滚筒13的内部。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喷射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喷射到第二滚筒24的内部。
第一蒸汽供应管502a可以从蒸汽发生装置502向上方延伸而与第一滚筒13连接。
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可以从蒸汽发生装置502向侧方延伸而与护理机3连接。
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可以从蒸汽发生装置502向下方延伸而与外桶23连接。
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由风扇60形成的送风力流向第一滚筒13、第二滚筒24以及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即,风扇60可以加压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并使其流向第一滚筒13、第二滚筒24以及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第一蒸汽供应管502a、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以及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中的每一个可以配置有控制蒸汽的流动量的阀(未图示)。控制器81可以通过调节所述阀(未图示)的开度来调节向第一滚筒13、第二滚筒24以及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供应的蒸汽量。
洗衣机2可以与向外桶23供应冷水的冷水供水管278和向外桶23供应热水的热水供水管279连接。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与从冷水供水管278或热水供水管279分支的第三供水管277连接。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与从热水供水管279分支的第三供水管277连接。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通过第三供水管277接收热水。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通过加热经由第三供水管277供应的水来生成蒸汽。
供水端口273、274可以配置成比第二下面板204更靠近第二上面板203。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配置在第二上面板203和第一滚筒13之间。由此,因蒸汽发生装置502和供水管278、279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所以第三供水管277的长度可以变短。
以下,参照图10,对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加热装置50的基板575可以与洗衣机2的第二上面板203的上侧隔开。在基板575和第二上面板203之间可以形成有隔开空间55。
烘干机1的第一侧面板105、106可以比基板575更向下侧凸出。第一侧面板105、106可以被称为“第一侧壁”。
第一侧壁105、106可以包括:第一外侧壁105,形成衣物处理装置A的一侧面;以及第一内侧壁106,面向第三箱体30。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从基板575向下侧延伸的第一支撑板576。第一支撑板576可以配置在第一外侧壁105的内侧。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从基板575向下侧延伸的第二支撑板577。第二支撑板577可以配置在第一内侧壁106的内侧。
基板575和支撑板576、577可以是一体。第一外侧壁105和第一支撑板576可以是一体。第一内侧壁106和第二支撑板577可以是一体。
第一侧壁105、106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一凸起105a、106a。第一外侧壁105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一外侧凸起105a。第一内侧壁106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一内侧凸起106a。第一凸起105a、106a可以从第一侧壁105、106的下端向下侧凸出。
第二箱体20可以包括供第一凸起105a、106a插入的第一凹槽203a。第一凹槽203a可以形成于第二上面板203。第一凹槽203a可以形成在与第一凸起105a、106a上下对应的位置。
支撑板276、277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二凸起576a、577a。第一支撑板276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二外侧凸起576a。第二支撑板577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二内侧凸起577a。第二凸起576a、577a可以从支撑板576、577的下端向下侧凸出。
第二箱体20可以包括供第二凸起576a、577a插入的第二凹槽203b。第二凹槽203b可以形成于第二上面板203。第二凹槽203b可以形成在与第二凸起576a、577a上下对应的位置。
第一凸起105a、106a和第二凸起576a、577a可以被称为“凸起”。第一凹槽203a和第二凹槽203b可以被称为“凹槽”。
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可以通过将凸起105a、106a、576a、577a插入到凹槽203a、203b来结合。
机械室S形成在基板575的上侧。因此,机械室S可以与第二上面板203上侧隔开。
隔开空间55可以形成在第一支撑板576和第二支撑板577之间。
第二排气管道44、除湿管道46以及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第二排气管道44、除湿管道46以及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配置在第二上面板203和基板575之间。
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朝第二上面板203向下方凸出。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管道48a,从送风管道420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连接管道48b,与外桶23连接。
第一连接管道48a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内。
第二连接管道48b可以从第二上面板203向下方延伸而与外桶23连接。第二连接管道48b可以在其内侧形成有供第一连接管道48a插入的第一插入口48s。
第一连接管道48a插入到第一插入口48s,从而可以固定于第二连接管道48b。
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内。
第三流入端口424插入到形成于第三排气管道47的内侧的第二插入口47s,从而可以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道47。
在组装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时,通过将第一连接管道48a和第三流入端口424分别插入并固定到第一插入口48s和第二插入口47s,从而可以使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的组装和对齐变得容易。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配置于隔开空间55的后方的辅助面板58。
辅助面板58可以遮蔽隔开空间55的后方侧。辅助面板58可以结合于第一后方面板102和第二后方面板202。第一后方面板102和第二后方面板202可以通过辅助面板58彼此连接。
辅助面板58可以包括供第二排气管道44穿过的管道贯通口59。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辅助面板58而延伸到隔开空间55内。
辅助面板58可以与第一侧面板105、106和支撑板576、577结合。
开放构件463可以遮蔽隔开空间55的前方侧。开放构件463可以配置在除湿管道46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的前方。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铰链463a,与开放构件463连接;以及马达463b,使铰链463a旋转。
铰链463a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第一前方面板101。铰链463a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开放构件463可以以铰链463a为旋转轴在前后方向上旋转。开放构件463可以与铰链463a形成为一体。若马达463b旋转铰链463a,则开放构件463可以与铰链463a一起旋转。开放构件463可以朝前方旋转,开放隔开空间55的前方。若开放构件463开放隔开空间55的前方,则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空气可以经由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通过除湿管道46的空气可以吐出到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
控制器81可以与马达463b电连接。控制器81可以控制马达463b的驱动。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控制面板8来开放隔开空间55。
以下,参照图11,对衣物处理装置A的前后方向宽度进行说明。参照图11说明的关于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的宽度可以同样适用于参照图1至图55说明的所有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
护理机3的前后方向宽度W4可以小于塔9的前后方向宽度W1。在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和塔9的前方面对齐时,在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和塔9的后方面10b、20b之间可以形成有间隔X。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可以比塔9的后方面10b、20b更靠近前方,可以位于比塔9的后方面10b、20b向前所述间隔X的位置。
烘干机1的第一内侧壁106的一部分和洗衣机2的第二内侧壁206的一部分可以比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更靠近后方。第一内侧壁106的一部分和第二内侧壁206的一部分可以露出到第三箱体30的后方。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配置在护理机3内部空间33的后方的后壳体310。后壳体310可以配置在第三箱体30的后方。
后壳体310可以分别结合于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
后壳体310可以提供容纳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的空间。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容纳于后壳体310的内部。
将热风循环到护理机3的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配置在第三箱体30的后方。
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比第三后方面板302更靠近后方。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从加热装置50向下方延伸而与内面板34连接。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面向洗衣机2的第二内侧壁206。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与第二内侧壁206平行配置。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包括第一热风管道451和第二热风管道452。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451a,与加热装置50连接;第一延伸部451b,从第一连接部451a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连接部451c,与第二热风管道452连接。
第一连接部451a可以贯穿第一箱体10的第一内侧壁106。第一连接部451a可以与送风管道420连接,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流入其中。第一连接部451a可以从加热装置50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延伸部451b可以从第一连接部451a向下侧弯折。第一延伸部451b可以从第一连接部451a的一端向下方延伸。第一延伸部451b可以面向洗衣机2的第二内侧壁206,可以与第二内侧壁206平行配置。
第二连接部451c可以与第三箱体30的第三后方面板302结合。第二连接部451c可以与第二热风管道452结合。即,在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二连接部451c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三后方面板302。第二连接部451c可以从第一延伸部451b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供水端口273、274可以连接于与外部水源(未图示)连接的供水管278、279。外桶23可以通过供水管278、279从外部水源(未图示)接收水。
外桶23可以通过冷水供水管278接收冷水,也可以通过热水供水管279接收热水。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从冷水供水管278或热水供水管279分支的冷却管275。冷却管275可以从冷水供水管278分支。
冷却管275可以配置成从冷水供水管278分支,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进行热交换。冷却管275可以与第二供气管道45平行地延伸,也可以与第二供气管道45接触。在第二供气管道45内流动的热风可以与在冷却管275内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温度。冷却管275可以配置成与第一延伸部451b进行热交换,也可以与第一延伸部451b接触。
冷却管275可以与排水泵26连接。从冷水供水管278分支而流入到冷却管275的水可以在与第二供气管道45内流动的热风进行热交换之后流入到排水泵26。排水泵26可以将通过冷却管275流入的水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
在护理机3中处理的衣物可以是高温烘干时容易受损的衣物。在护理机3中烘干的衣物可能需要接收比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中处理衣物时更低温度的热风。在加热装置50中产生的高温的热风可以直接供应到烘干机1或洗衣机2。相反,有必要在向护理机3供应之前冷却加热装置50中产生的高温的热风。因此,在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A中,利用洗衣机2的供水管275、278、279,将比向烘干机1和洗衣机2供应的热风更低温度的热风供应到护理机3,从而可以防止容纳于护理机3内部的衣物受损。另外,通过排水泵26将用于降低向护理机3供应的热风的温度的水排出到外部,由此可以有效地管理用于冷却热风的水。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441,与护理机3连接;第二延伸部442,从第三连接部441向下方延伸;以及第四连接部443,与加热装置50连接。
第三连接部441可以与第三箱体30的第三后方面板302结合。第三连接部441可以与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连通,在护理机3的内部循环的空气可以流入其中。第三连接部441可以与排气口309连接。第三连接部441可以从第三箱体30向后方延伸。第三连接部441与第三箱体30连接的位置可以位于第三上面板303和衣架36之间。排气口309可以位于第三上面板303和衣架36之间。
第二延伸部442可以从第三连接部441向下侧弯曲。第二延伸部442可以从第三连接部441向下侧延伸。第二延伸部442可以从第三连接部441的一端向下方延伸。第二延伸部442可以面向烘干机1的第一内侧壁106,可以与第一内侧壁106平行配置。
第四连接部443可以延伸到隔开空间55内。第四连接部443可以从第二延伸部44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第四连接部443可以在隔开空间55内连接于加热装置50。
后壳体310可以具有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6。后壳体310的前后方向宽度W6可以小于塔9的前后方向宽度W1。后壳体310的前后方向宽度W6可以具有与所述间隔X相同的尺寸。
后壳体310的后方面310b可以与塔9的后方面10b、20b对齐。后壳体310的后方面310b可以与塔9的后方面10b、20b位于同一平面上。
后壳体310的前后方向宽度W6和护理机3的前后方向宽度W4之和(W4+W6)可以与塔9的前后方向宽度W1相同。不过,后壳体310的前后方向宽度W6和护理机3的前后方向宽度W4之和(W4+W6)可以与塔9的前后方向宽度W1相近或者可以是塔9的前后方向宽度W1以上。
在本发明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A中,通过在护理机3的后方配置后壳体310,从而可以形成恒定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即,通过在护理机3的后方配置后壳体310,从而在对齐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和塔9的前方面的同时可以对齐后壳体310的后方面310b和塔9的后方面10b、20b。
后壳体310可以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高度310H。后壳体310的高度310H可以与护理机3的高度3H和塔9的高度9H相同。不过,后壳体310的高度310H也可以与护理机3的高度3H和塔9的高度9H相近或者低于护理机3的高度3H和塔9的高度9H。
后壳体310可以通过贯穿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紧固板317的紧固构件316固定到护理机3。紧固板317可以以上下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紧固板317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结合于后壳体310和第三箱体30中的每一个的侧壁。紧固构件316可以贯穿后壳体310和第三箱体30中的每一个的侧壁和紧固板317。
以下,参照图12,对衣物处理装置A的前方面和后方面的对齐结构进行说明。参照图12说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对齐结构可以同样适用于参照图1至图55说明的所有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
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和塔9的前方面9a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齐。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和塔9的前方面9a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
门11、21可以配置于箱体10、20的内部,其前方面11a、21a可以与箱体10、20的前方面10a、20a位于同一平面上。门11、21的前方面11a、21a可以是触摸屏,用户可以通过触摸门11、21的前方面11a、21a来开放门11、21。
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箱体10、20的前方面10a、20a以及门11、21的前方面11a、21a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齐。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箱体10、20的前方面10a、20a以及门11、21的前方面11a、21a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
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可以比塔9的后方面9b更靠近前方。塔9的后方面9b可以包括烘干机1的后方面10b和洗衣机2的后方面20b。
后壳体310的后方面310b可以与塔9的后方面9b在水平方向上对齐。后壳体310的后方面310b和塔9的后方面9b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和后壳体310的后方面310b之间可以形成有空间,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配置于所述空间的内部。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具有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衣物处理装置A的前后方向宽度W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保持相同。
以下,参照图13,说明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A'的对齐结构。
护理机3'可以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高度H1。护理机3'的高度H1可以是从第三箱体30的上侧面30c至第三箱体30的下侧面30d的长度。
塔9'可以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高度H2。塔9'的高度H2可以是从第一箱体10的上侧面10c至第二箱体20的下侧面20d的长度。
护理机3'的高度H1可以高于塔9'的高度H2。护理机3'的上侧面30c可以位于比塔9'的上侧面10c更高的位置。在护理机3'的上侧面30c和塔9'的上侧面10c之间可以形成高度差H3。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辅助面板93,所述辅助面板93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箱体10。辅助面板93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可移动地配置于塔9'。
辅助面板93从第一箱体10向上方移动,可以形成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91'。辅助面板93可以上下可移动地配置于第一箱体10的内部。辅助面板93可以上下可引出地配置于第一前方面板101的内部。也可以不同地表达为,辅助面板93形成烘干机1的正面的上端部。辅助面板93的上端部可以是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辅助面板93的上端部可以是烘干机1的正面的上端部。
辅助面板93的上端部91'可以与护理机3'的正面的上端部307在水平方向上对齐。辅助面板93的上端部91'可以与护理机3'的正面的上端部307位于同一平面上。
辅助面板93向第一箱体10的上侧凸出的高度H4可以与护理机3'的上侧面30c和烘干机1的上侧面10c之间的高度差H3相同。即,辅助面板93可以向第一箱体10的上侧凸出护理机3'和塔9”的高度差H3。
辅助面板93可以从第一箱体10的上侧面10c向上侧凸出。在辅助面板93的后方可以形成有面向护理机3'的空间。虽然未图示,在第一箱体1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额外的壳体(未图示)或收纳盒(未图示),所述壳体(未图示)或所述收纳盒(未图示)可以被辅助面板93遮挡,从而无法从前方观察到所述壳体(未图示)或所述收纳盒(未图示)。
护理机3'可以具有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8。护理机3'的宽度W8可以是从第三门31的前方面31a至第三箱体30的后方面30b的长度。
塔9'可以具有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7。塔9'的宽度W7可以是从箱体10、20的前方面10a、20a或门11、21的前方面11a、21a至箱体10、20的后方面10b、20b的长度。
护理机3'的宽度W8可以小于塔9'的宽度W7。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可以比塔9'的后方面10b、20b更靠近前方。在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和塔9'的后方面10b、20b之间可以形成深度差X。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支撑块38,所述支撑块38连接于护理机3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支撑块38可以结合于第三箱体30的后方面板302。支撑块38可以从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向后方凸出。支撑块38可以从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凸出规定的宽度W9。支撑块38从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凸出的宽度W9可以与护理机3'和塔9'的深度差X相同。即,支撑块38可以从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凸出护理机3'和塔9'的深度差X。
在第三箱体30的后方面板302可以形成有向前方凹陷的块收纳槽37。块收纳槽37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可以提供收纳支撑块38的空间。
块收纳槽37和支撑块38可以以上下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支撑块38中的某一个可以配置在沿着水平方向与烘干机1对应的位置。复数个支撑块38中的另一个可以配置在沿着水平方向与洗衣机2对应的位置。可以将配置在沿着水平方向与烘干机1对应的位置的支撑块38称为“第一支撑块”。可以将配置在沿着水平方向与洗衣机2对应的位置的支撑块38称为“第二支撑块”。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389,所述接近传感器389感测位于护理机3的后方的物体的接近程度。
接近传感器389可以配置于第三箱体30的后方面板302。接近传感器389可以感测接近第三箱体30的后方面板302的物体的接近程度。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侧方支撑块38',所述侧方支撑块38'配置于护理机3'的与面向塔9'的一侧面相反的另一侧面305,可以朝与面向塔9'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侧方支撑块38'可以配置于第三箱体30的外侧壁305。在第三箱体30的外侧壁305可以凹陷形成有侧方块收纳槽37'。侧方块收纳槽37'可以提供容纳侧方支撑块38'的空间。
侧方支撑块38'可以朝与面向塔9'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可以向外侧壁305的一侧方凸出。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与室内空间的壁面相邻配置。此时,在护理机3'的一侧方和后方可以设置有壁面。在将衣物处理装置A'设置到室内空间时,支撑块38、38'可以防止衣物处理装置A'和壁面之间的碰撞。另外,在衣物处理装置A'设置于室内空间的状态下,支撑块38、38'可以缓冲在洗衣机2中产生的振动。在洗衣机2中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与壁面接触的支撑块38、38'吸收到壁面。另外,支撑块38可以防止护理机3'的第三门31因护理机3'和塔9'的深度差X而比塔9'的前方面更靠近后方。即,可以通过将支撑块38配置在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和壁面之间来保持护理机3'和壁面之间的隔开空间,从而可以对齐护理机3'的前方面31a和塔9'的前方面。
以下,参照图14和图15,说明驱动支撑块38的结构。图14是放大示出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的一部分的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支撑块38可以可旋转地连接于护理机3'。支撑块38可以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三箱体30的后方面板302。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旋转轴383,沿着水平方向贯穿支撑块38;以及马达381,通过马达轴382与旋转轴383连接。马达381可以被称为“块马达”。
后方面板302可以具有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在后方面板302的内部可以形成有配置马达381的马达收纳空间384。马达381可以产生使旋转轴383旋转的动力,旋转轴383可以通过马达轴382的旋转而旋转。
旋转轴383可以贯穿块收纳槽37的一侧壁371和另一侧壁372。一侧壁371和另一侧壁372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面向。
支撑块38可以以旋转轴383为中心沿着前后方向旋转。支撑块38以旋转轴383为中心向后方旋转,从而可以向护理机3'的后方凸出。支撑块38可以以旋转轴383为中心向前方旋转,从而可以收纳在块收纳槽37的内部。
支撑块38可以从护理机3'的后方面30b向后方凸出规定的宽度W9。支撑块38可以向后方凸出护理机3'和塔9'的深度差X(W9=X)。
支撑块38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38a,与护理机3'结合;以及第二支撑部38b,配置于第一支撑部38a的后端且包括弹性体。
第一支撑部38a可以在块收纳槽37的内部与第三箱体30可旋转地结合。
第二支撑部38b可以形成第一支撑部38a的后端部。第二支撑部38b可以由具有高弹性系数的材料制成。由此,在支撑块38与位于护理机3'的后方的物体碰撞的情况下,可以缓冲施加到衣物处理装置A'的冲击。
支撑块38的后端部38b可以与塔9'的后方面10b、20b在水平方向上对齐。
控制器81可以与接近传感器39和马达381电连接。控制器81可以从接近传感器39接收位于护理机3'的后方的物体的接近程度的信息。
控制器81可以在接近传感器39中测量的接近程度为预设的基准值以上时控制马达381,使得支撑块38向护理机3'的后方凸出。在接近传感器39中测量的接近程度为所述基准值以上时,马达381可以使旋转轴383旋转,使得支撑块38向后方旋转。在接近传感器39中测量的接近程度小于所述基准值时,马达381可以旋转旋转轴383,使得支撑块38向前方旋转,支撑块38可以收纳在块收纳槽37的内部。
以下,参照图16,对辅助面板93的运转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说明衣物处理装置A'的辅助面板93按照第一运转实施例运转的原理的图。
辅助面板93可以配置成能够从第一箱体10向上方引出。第一箱体10可以包括第一前方面板101,所述第一前方面板101具有规定的厚度且在其内部形成有空间,辅助面板93可以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前方面板101的内部。
辅助面板93可以包括:面板主体932,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第一箱体10;齿条933,从面板主体932向下侧延伸;以及感测部931,配置在面板主体932的正面的上端部。
面板主体932从烘干机1的上侧面10c向上侧凸出,可以形成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91'。塔9'的正面的上端部91'可以指面板主体932的上端部。
齿条933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可以形成上下隔开的复数个齿(Gear tooth)。
感测部931可以配置在面板主体932的上端部。感测部931可以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面向第三门31。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马达94,产生动力;以及驱动齿轮95,与马达94连接而旋转。
马达94可以提供用于升降辅助面板93的动力。马达94可以被称为“面板马达”。
驱动齿轮95可以从马达94接收动力而旋转。驱动齿轮95可以是正齿轮,可以与齿条933啮合。
若马达94旋转驱动齿轮95,则与驱动齿轮95啮合的齿条933可以沿着上下方向移动。面板主体932可以与齿条933形成一体,可以与齿条933一起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驱动齿轮95和齿条933可以被称为“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包括驱动齿轮95和齿条933,可以将在马达94中产生的动力传递到面板主体932。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传送部311,所述传送部311配置于第三门31的上端部307且在水平方向上发送规定的信号。
传送部31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送电信号。传送部31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送电波。传送部31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送红外线信号。传送部31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电磁力。传送部311可以是永磁铁。
感测部931可以感测传送部311发送的信号。感测部931可以是Hall IC传感器(霍尔IC传感器)。感测部931可以是红外线感测装置。感测部931可以是磁铁。
作为一例,感测部931和传送部311可以收发红外线信号。感测部931可以是在水平方向上发射红外线,并感测已发射的红外线中反射回来的红外线的装置。传送部311可以是反射镜。感测部931可以感测在水平方向上发射到传送部311并被传送部311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当辅助面板93的上端部91'和第三门31的上端部307在水平方向上对齐时,感测部931可以感测被传送部311反射回来的红外线。
作为又一例,感测部931和传送部311可以收发磁信号(Magnetic signal)。感测部931可以是Hall IC传感器,可以是感测磁场变化的装置。传送部311可以是永磁铁。感测部931可以感测从传送部311产生的磁力。另外,感测部931和传送部311可以是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永磁铁。当辅助面板93的上端部91'和第三门31的上端部307在水平方向上对齐时,感测部931可以感测传送部311的磁性。
控制器81可以与感测部931和马达94电连接。当辅助面板93的上端部91'和第三门31的上端部307在水平方向上对齐时,感测部931可以感测从传送部311传递的信号。若在感测部931中感测到从传送部311传递的信号,则控制器81可以使马达94的驱动停止。因此,当塔9'的上端部91'和护理机3的上端部307在水平方向上对齐时,马达94的驱动停止,从而可以停止辅助面板93的上下移动。
以下,参照图17,说明辅助面板93'的另一方式的运转方式。图17是说明衣物处理装置A'的辅助面板93'按照第二运转实施例运转的原理的图。
除了感测部931'和传送部311'收发信号的方式之外,第二运转实施例的辅助面板93'运转的方式可以与第一运转实施例的辅助面板93运转的方式相同。
感测部931'可以以面向上方的方式配置于辅助面板93'的上端部91'。传送部31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从护理机3的上端部307朝塔9'延伸,可以位于比辅助面板93'更高的上侧。
感测部931'可以感测从传送部311'传递的信号。作为一例,感测部931'通过与传送部311'的接触,在其内部流动的电流值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感测感测部931'与传送部311'的接触。作为另一例,感测部931'和传送部311'可以是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的永磁铁,若感测部931'和传送部311'彼此接近,则感测部931'可以感测传送部311'的极性并附着到传送部311'。
控制器81可以控制马达94'的驱动。马达94'可以通过旋转驱动齿轮95'来使齿条933'向上方移动。若齿条933'向上方移动,则作为与齿条933'一体的面板主体932'可以与齿条933'一起向上方移动。在面板主体932'向上方移动时,感测部931'可以与传送部311'接触。感测部931'可以通过与传送部311'接触,从而感测从传送部311'传递的信号。若感测部931'感测到从传送部311'传递的信号,则控制器81可以使马达94'的驱动停止。因此,在塔9'的上端部91'和护理机3的上端部307在水平方向上对齐时,马达94'的驱动停止,从而可以停止辅助面板93'的上下移动。
以下,参照图18,对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A”进行说明。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配置在烘干机1”的上侧或护理机3”的上侧的上壳体901、902。
上壳体901、902可以包括:第一上壳体901,配置在烘干机1”的上侧;以及第二上壳体902,配置在护理机3”的上侧。上壳体901、902可以仅配置有第一上壳体901和第二上壳体902中的一个。第一上壳体901可以包含于烘干机1”。第二上壳体902可以包含于护理机3”。第一上壳体901可以形成烘干机1”的正面的上端部。第二上壳体902可以形成护理机3”的正面的上端部。
第一上壳体901可以是在其内部形成有空间901s的收纳盒。第二上壳体902可以是在内部形成有空间902s的收纳盒。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第一塔T1,所述第一塔T1包括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第一上壳体901。
衣物处理装置A”可以包括第二塔T2,所述第二塔T2包括护理机3”和第二上壳体902。
第一上壳体901可以形成第一塔T1的正面的上端部901a。第二上壳体902可以形成第二塔T2的正面的上端部902a。
第一塔T1的正面的上端部901a和第二塔T2的正面的上端部902a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齐。第一塔T1的正面的上端部901a和第二塔T2的正面的上端部902a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
第一塔T1的高度H9和第二塔T2的高度H10可以相同。第一塔T1和第二塔T2可以并排配置。
包括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洗涤单元9”的高度H5可以小于护理机3”的高度H6。第一上壳体901的高度H7可以大于第二上壳体902的高度H8。
洗涤单元9”的高度H5和第一上壳体901的高度H7之和(H5+H7)可以与护理机3”的高度H6和第二上壳体902的高度H8之和(H6+H8)相同。
通过在衣物处理装置A”中配置上壳体901、902,即便存在洗涤单元9”和护理机3”的高度差,也可以均匀地匹配衣物处理装置A”的高度,还可以提供能够收纳衣物处理装置A”的零部件的空间。
参照图1至图18说明的关于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加热装置50的说明,可以同样适用于参照图19至图55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即便在参照图19至图55说明衣物处理装置的过程中没有在图19至图55中示出对应的构成要素,图1至图18所示的构成要素的说明也可以同样适用于图19至图55的说明。例如,即便在图19至图55中没有示出后壳体310,在参照图19至图55说明时,参照图1至图18说明的关于后壳体310的说明可以同样适用于图19至图55的说明。
以下,参照图19至图23,说明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B、B'。
参照图19,在衣物处理装置B中,可以在洗衣机2的下侧配置有烘干机1,可以在烘干机1的下部配置有加热装置50。
洗衣机2的第二上面板203和护理机3的第三上面板303可以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烘干机1的第一下面板104和护理机3的第三下面板304可以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内部。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下部,也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
参照图20,衣物处理装置B包括连接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加热装置50的管道系统。
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一供气管道43连接的第一吐出端口425。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连接的第二吐出端口427。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除湿管道46连接的第四吐出端口428。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分支,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形成在第三供气管道48从第二供气管道45分支的部位。
第一吐出端口42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上侧凸出。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第一吐出端口425。
第二吐出端口427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护理机3和第二吐出端口427。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供气口308和第二吐出端口427。
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向上侧凸出。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三吐出端口426。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二供气管道45。
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朝与第二吐出端口427相反的方向凸出。除湿管道46可以与第四吐出端口428连接。
经由第一供气管道43流入到第一滚筒1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一滚筒1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一排气管道41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一滚筒13可以包括配置于前方侧的前方盖131和配置于后方侧的后方盖132。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与后方盖132连接,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与前方盖131连接。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从第一滚筒13向下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的第一流入端口421。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上侧延伸。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上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B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一排气管道41的第一开闭阀41a。第一开闭阀41a可以调节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量。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供应到第一滚筒13内时,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第二供气管道45流入到第三箱体30内的热风可以在烘干容纳于第三箱体30内的衣物之后通过第二排气管道44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于第三箱体30的第三后方面板30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第三箱体30的第三内侧壁306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排气口309和热交换通道4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从第三箱体30的下部向侧方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的第二流入端口422。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侧方延伸。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第三排气管道47向侧方延伸。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第一管道区间471向侧方延伸。
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第三排气管道47的一侧面向侧方凸出。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和第二流入端口42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和第三排气管道47。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衣物处理装置B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二排气管道44的第二开闭阀44a。第二开闭阀44a可以调节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量。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二供气管道45流入到第三箱体30内时,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第三供气管道48流入到外桶2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外桶2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三排气管道47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从外桶23的上部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50的基板575和第一下面板104之间的第一管道区间471。第一管道区间471可以配置于加热装置50的隔开空间55内。第一管道区间441可以在隔开空间5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的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下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B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三排气管道47的第三开闭阀47a。第三开闭阀47a可以调节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量。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三供气管道48流入到外桶23内时,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
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从第三排气管道47的一侧面向前方凸出。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连通室内空间和第三排气管道47。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包括朝前方开口的外部空气流入口49。通过外部空气流入口49流入的空气可以与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参照图21,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下部,可以向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中的每一个供应热风。
向护理机3供应热风的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配置在第三箱体30的后方。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配置在内面板34的下侧。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比第三后方面板302更靠近后方。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从加热装置50向侧方延伸而与内面板34连接。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贯穿烘干机1的第一内侧壁106。第二供气管道45贯穿第一内侧壁106而延伸到后壳体310的内部。
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与第一内侧壁106结合。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与送风管道420连接,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流入其中。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从加热装置50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第二热风管道452可以从第一热风管道451向上侧弯折。第二热风管道452可以从第一热风管道451的一端向上方延伸。
护理机3的供气口308可以位于护理机3的下部。由于加热装置50和供气口308配置在衣物处理装置B的下部,因此连接加热装置50和供气口308的第二供气管道45的长度可以变短。由此,可以使在加热装置50中加热的空气朝供气口308流动的途中产生的热损失最小。另外,从加热装置50供应的热风通过位于护理机3的下部的供气口308吐出到内部空间33,因此热风可以均匀地扩散到护理机3的上部。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配置在内面板34的下侧。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与形成于内面板34的排气口309连接。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而与加热装置50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支撑板577而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
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分支。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从第一热风管道451分支。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在第三箱体30的后方从第一热风管道451分支。
衣物处理装置B可以包括调节阀453,所述调节阀453配置在第三供气管道48从第二供气管道45分支的位置。
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在第二供气管道45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在第一热风管道451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节阀453可以开闭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调节阀453可以仅开放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中的某一个。调节阀453可以均开放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向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供应的空气的流量。调节阀453可以将由风扇60向第二供气管道45吹送的空气分配给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
控制器81可以控制调节阀453。控制器81可以通过控制调节阀453来将从风扇60供应到第二供气管道45的热风向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供应。控制器81可以通过控制调节阀453来将从风扇60供应到第二供气管道45的热风向外桶23内供应。
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向上方延伸。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面向第一内侧壁106。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向上方延伸,贯穿第二内侧壁206而与外桶23连接。第二滚筒24可以通过第三供气管道48接收在加热装置50中被加热的热风。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从外桶23延伸而贯穿第二内侧壁206。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47a,贯穿第二内侧壁206而与外桶23连接;延伸部47b,从第一连接部47a向下侧延伸;以及第二连接部47c,从延伸部47b弯折而与加热装置50连接。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支撑板577。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贯穿第一内侧壁106。
风扇60可以配置成比第一外侧壁105更靠近第一内侧壁106。风扇60可以与护理机3相邻配置。风扇60可以配置成比第一前方面板101更靠近第一后方面板102。风扇60可以比护理机3的第三后方面板302更靠近后方。风扇60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和第一下面板104之间。风扇60可以配置在基板575和第一滚筒13之间。
调节向第一供气管道43和第二供气管道45供应空气的切换装置70可以位于与护理机3的下部对应的高度。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和第一下面板104之间。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和基板575之间。
通过上述的配置结构,可以使第一供气管道43和第二供气管道45的长度最小。即,通过使风扇60和切换装置70与第一滚筒13和护理机3均相邻配置,从而能够使第一供气管道43和第二供气管道45的长度最小。因此,可以减小在加热装置50中被加热的空气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和第二供气管道45流动的途中产生的热损失。
衣物处理装置B可以包括蒸汽发生装置502。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通过加热水来产生蒸汽。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配置在加热装置50的内部。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通过第一蒸汽供应管502a与第一滚筒13连接。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通过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与护理机3连接。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一蒸汽供应管502a供应到第一滚筒13的内部。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供应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参照图22,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衣物处理装置B的下部,管道系统可以与衣物处理装置B的下部连接。
加热装置50的基板575可以位于比第一下面板104更高的上侧。在基板575的下侧可以形成有隔开空间55。
隔开空间55可以形成在第一支撑板576和第二支撑板577之间。
衣物处理装置B可以包括辅助面板58和第一下面板104。
辅助面板58可以遮蔽隔开空间55的后方侧。辅助面板58可以与第一后方面板102和第一侧面板105、106结合。
第一下面板104可以遮蔽隔开空间55的下侧。第一下面板104可以与支撑板576、577和辅助面板58结合。
第一支撑板576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一凸起576a。第二支撑板577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二凸起577a。第一凸起576a和第二凸起577a可以被称为“凸起”。
第一下面板104可以包括供凸起576a、577a插入的凹槽104a。凹槽104a可以从第一下面板104的顶面向下侧凹陷。
通过将凸起576a、577a插入到凹槽104a,从而第一下面板104可以与加热装置50结合。
除湿管道46和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可以将位于隔开空间55内的第三排气管道47定义为第一管道区间471,可以将位于隔开空间55内的除湿管道46定义为第二管道区间461。
除湿管道46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除湿流路46的前方侧可以形成有热风吐出口462。在加热装置50中被加热的空气可以由风扇60吹送,从而通过除湿管道46供应到室内空间。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可以延伸到隔开空间55内。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第三内侧壁306和第二支撑板577。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在隔开空间55内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参照图23,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直接连接加热装置50和洗衣机2,而不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
第三供气管道480和第三排气管道470可以直接连接于加热装置50。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直接连接于加热装置50而不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连接于送风管道420。
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下侧凸出。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从送风管道420的第二壁420b向下侧凸出。
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与第三供气管道480连接。从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供应到与第三吐出端口426连接的第三供气管道480的内部。
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包括:第一供气部480a,与第三吐出端口426连接;第二供气部480b,从第一供气部480a向后方延伸;以及第三供气部480c,从第二供气部480b向上侧延伸。
第一供气部480a可以从第三吐出端口426向下侧延伸。第一供气部480a可以在隔开空间55内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第二供气部480b可以在隔开空间55内向后方延伸。第二供气部480b的一部分可以位于隔开空间55内,第二供气部480b的其余部分可以位于隔开空间55的外部。第二供气部480b的后端部可以配置在比第一后方面板102更靠近后方的位置。
第三供气部480c可以从第二供气部480b向上侧延伸而与洗衣机2连接。第三供气部480c的端部可以与外桶23连接。第三供气部480c可以配置在第一后方面板102和第二后方面板202的后方。第三供气部480c可以面向第一后方面板102和第二后方面板202。
第三排气管道470可以经过洗衣机2和烘干机1的后方与加热装置50连接。即,第三排气管道470可以在第一后方面板102和第二后方面板202的后方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而不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延伸。
第三排气管道470可以包括:第一管道区间471,配置于隔开空间55内;以及管道延伸部472,与第一管道区间471连接。
第一管道区间471可以在隔开空间55内向前方延伸。第一管道区间471可以连接于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第二排气管道440可以在内面板34的下侧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可以在隔开空间55内连接于第一管道区间471。第二排气管道440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一管道区间471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第一管道区间471可以包括与管道延伸部472连通的连通孔471a。连通孔471a可以向后方开放。管道延伸部472可以插入到连通孔471a,固定于第一管道区间471。
管道延伸部472可以包括:第一管道延伸部472a,与第一管道区间471连接;以及第二管道延伸部472b,从第一管道延伸部472a向上侧延伸。
第一管道延伸部472a可以从第一管道区间471向后方延伸,可以配置在隔开空间55的外部。第一管道延伸部472a可以配置在比第一后方面板102更靠近后方的位置。
第二管道延伸部472b可以从第一管道延伸部472a向上侧弯折。第二管道延伸部472b可以与外桶23连接。第二管道延伸部472b的端部可以与外桶23连接。第二管道延伸部472a可以配置在第一后方面板102和第二后方面板202的后方。第二管道延伸部472a可以面向第一后方面板102和第二后方面板202。
不过,与衣物处理装置B的洗衣机2和护理机3连接的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可以以如图21的结构设置供气管道,以如图23的结构设置排气管道。另外,也可以以如图23的结构设置供气管道,以如图21的结构设置排气管道。
以下,参照图24至图30,说明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C、C'。
参照图24,在衣物处理装置C中,可以在洗衣机2的下侧配置有烘干机1,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之间配置有加热装置50。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和外桶23之间。
洗衣机2的第二上面板203和护理机3的第三上面板303可以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烘干机1的第一下面板104和护理机3的第三下面板304可以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抽屉14,所述抽屉14在其内部具有储存水的空间。抽屉14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抽屉14可以配置成靠近护理机3。抽屉14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上部。抽屉14可以配置在比第一门11更高的上侧。
抽屉14可以包括第一把手141。用户可以通过握持第一把手141来引出抽屉14。用户可以将抽屉14引出到第一箱体10的外部,从而可以去除储存于其内部的水。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洗涤剂供应装置15,所述洗涤剂供应装置15在其内部具有储存洗涤剂的空间。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配置成比抽屉14更远离护理机3。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与抽屉14隔开。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上部。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配置在比第一门11更高的上侧。
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包括第二把手151。用户可以通过握持第二把手151来引出洗涤剂供应装置15。用户可以将洗涤剂供应装置15引出到第一箱体10的外部,从而可以在其内部填充洗涤剂。
储存于洗涤剂供应装置15的洗涤剂可以通过洗涤剂泵152(参照图28)输送到配置于洗衣机2的上部的洗涤剂箱28。
参照图25,在加热装置50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掉落到抽屉14。
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机械室S的内部。排水泵26可以与热交换通道42的一侧隔开。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内部。
第一供水管271可以分支为第三供水管275。从第一供水管271分支的第三供水管275可以与洗涤剂供应装置15连接。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用经由第三供水管275接收的水来溶解洗涤剂,被溶解的洗涤剂可以通过洗涤剂泵152(参照图28)输送到洗涤剂箱28。
机械室S可以位于第二箱体20的内部。机械室S可以指第二箱体20内部空间的一部分。
烘干机1可以包括旋转第一滚筒13的马达133。滑轮134可以固定于马达133的旋转轴。皮带可以连接滑轮134和滚筒13的圆周面。马达133的旋转力可以通过滑轮134和皮带传递到滚筒13。
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第一下面板104的上侧。在第一滚筒13和第一下面板104之间可以形成有配置马达133的空间。
抽屉14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和外桶23之间。抽屉14可以配置在加热装置50的下侧。抽屉14可以配置在蒸发器53的下侧。抽屉14可以配置在排水盘531的下侧。
抽屉14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抽屉14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上部。抽屉14可以配置在第一上面板103和第一滚筒13之间。
抽屉14可以在其内部具有储存蒸发器53中产生的冷凝水的空间148。
抽屉14可以与第一后方面板102的前方隔开。在抽屉14和第一后方面板102之间可以形成有后方空间149,第一供气管道43穿过所述后方空间149。抽屉14可以包括后方壁142,所述后方壁142与第一后方面板102的前方隔开且面向第一后方面板102。后方空间149可以形成在第一后方面板102和后方壁142之间。
在蒸发器53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储存在抽屉14的内部空间148。在蒸发器53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重力掉落,可以容纳于抽屉14的内部空间148。
排水盘531可以配置在蒸发器53和抽屉14之间。在蒸发器53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在暂时储存到排水盘531之后掉落到抽屉14的内部空间148。不过,在蒸发器53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直接掉落到抽屉14,而不包括排水盘531。即,在不包括排水盘531的情况下,抽屉14可以配置成在蒸发器53的下侧面向蒸发器53,在蒸发器53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直接掉落到抽屉14的内部空间148。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连接排水盘531和抽屉14的排出管532。排出管532可以从排水盘531向下侧延伸而与抽屉14连接。
抽屉14可以包括:前述的后方壁142;头部145,与后方壁142的前方隔开;以及顶盖(roof)144,从后方壁142朝前方延伸。
第一把手141可以在头部145凹陷形成。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水位传感器143,所述水位传感器143测量储存于抽屉14内的水的量。水位传感器143可以配置于后方壁142,可以固定于后方壁142。
顶盖144可以与头部145的后方隔开。顶盖144可以从后方壁142的上端朝前方延伸。
排水盘531可以包括朝下侧开口的第一孔531a。抽屉14可以包括朝上侧开口的第二孔144a。第一孔531a和第二孔144a可以彼此连通。第一孔531a和第二孔144a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面向。
排出管532可以贯穿第一孔531a和第二孔144a。排出管532可以贯穿第一孔531a而向下侧延伸,可以贯穿第二孔144a而延伸到抽屉14的内部空间148。第一孔531a和第二孔144a可以通过排出管532彼此连通。不过,第一孔531a和第二孔144a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面向而直接连通。具体而言,通过以第一孔531a和第二孔144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面向的方式相邻配置排水盘531的底面和顶盖144的顶面,从而可以连通第一孔531a和第二孔144a。在这种情况下,在排水盘531和顶盖144之间可以配置有额外的填料(未图示),而不包括排出管532。
在蒸发器53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在暂时储存到排水盘531之后通过排出管532储存到抽屉14的内部。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连接排水泵26和排水盘531的第二排出管533。可以将连接排水盘531和抽屉14的排出管532称为“第一排出管532”,可以将连接排水盘531和排水泵26的排出管533称为“第二排出管533”。
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排水盘531的一侧,第二排出管533可以从排水盘531向侧方延伸而与排水泵26连接。第二排出管533可以将储存于排水盘531内部的水输送到排水泵26。排水泵26和排水盘531可以配置在基板575的上侧。排水泵26可以位于比排水盘531更低的下侧。储存于排水盘531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第二排出管533流入到排水泵26。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第一阀261a,调节在第一排水管261内流动的水量;以及第二阀533a,调节在第二排出管533内流动的水量。
控制器81可以与排水泵26、第一阀261a以及第二阀533a电连接。
控制器81可以与水位传感器143电连接,可以从水位传感器143接收储存于抽屉14内部的水量的信息。若水位传感器143的测量值为预设值以上,则控制器81可以向控制面板8传递信号。所述信号可以在控制面板8上显示需要清空储存于抽屉14内部的水的信息。若水位传感器143的测量值为预设值以上,则控制面板8可以在外部显示需要清空抽屉14内部的水的信息。用户可以识别显示在控制面板8上的信息,可以通过引出抽屉14来去除储存于抽屉14内的水。
在洗衣机2运转中且第一阀261a处于开放状态时,控制器81可以开放第二阀533a。即,控制器81可以在洗衣机2运转中开放第二阀533a,使得排水盘531内部的冷凝水与外桶23内的水一起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C的外部。在洗衣机2执行衣物量感测程序、洗涤程序、脱水程序、冲洗程序以及漂洗程序等过程时,第二阀533a可以被开放。
在洗衣机2未运转且第一阀261a处于关闭状态时,控制器81可以关闭第二阀533a。即,在洗衣机2未运转时,控制器81可以关闭第二阀533a,使得排水盘531内部的冷凝水掉落到抽屉14的内部而不流入排水泵26。
储存于排水盘531的冷凝水量可以小于通过第一排水管261流入到排水泵26的水量。因此,若在洗衣机2未运转而没有水通过第一排水管261流入的状态下,为排出排水盘531内部的冷凝水而运转排水泵26,则排水泵26的叶轮可能在没有浸没在足够的水位的状态下旋转。当所述叶轮在没有浸没在足够的水位的状态下旋转时,所述叶轮可能空转,可能在所述叶轮中产生过多的热量,因而排水泵的寿命可能变短,能效可能降低。因此,在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C中,仅在洗衣机2运转的情况下利用排水泵26自动排出排水盘531内部的冷凝水,在洗衣机2未运转的情况下可以使冷凝水掉落到抽屉14并在抽屉14内储存冷凝水。
在第一排出管532可以配置有开闭第一排出管532的第三阀532a。控制器81可以与第三阀532a电连接。
在洗衣机2运转时,控制器81可以关闭第三阀532a。因此,在洗衣机2运转时,排水盘531内部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排水泵26排出。
在洗衣机2未运转时,控制器81可以开放第三阀532a。因此,在洗衣机2未运转时,排水盘531内部的冷凝水可以掉落到抽屉14的内部。
抽屉14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和第一下面板104之间。抽屉14可以配置成与滚筒马达133在水平方向上隔开。抽屉14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下部。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可以将第一滚筒13下侧的较宽的空间用作抽屉14的配置空间。
洗衣机2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二箱体20内的分隔壁208。分隔壁208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分隔壁208可以配置在外桶23的下侧。分隔壁208可以配置在第二下面板204的上侧。
机械室S可以指分隔壁208和第二下面板204之间的空间。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分隔壁208的下侧。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机械室S的内部。第一排水管261可以从外桶23向下侧延伸而贯穿分隔壁208。第一排水管261可以贯穿分隔壁208而延伸到机械室S的内部。第一排水管261可以在机械室S的内部与排水泵26连接。
在加热装置50的盖573和分隔壁208之间可以配置有缓冲构件209。缓冲构件209可以是减振构件。缓冲构件209可以降低在洗衣机2中产生的振动。洗衣机2可以包括与外桶23连接的悬架231。悬架231可以衰减在外桶23中产生的振动。悬架231可以与分隔壁208连接。可以通过悬架231和缓冲构件209降低在外桶23中产生并传递到第二壳体20的振动。悬架231可以与盖573连接。
参照图26,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连接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加热装置50的管道系统。
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一供气管道43连接的第一吐出端口425。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连接的第二吐出端口427。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三供气管道48连接的第三吐出端口426。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除湿管道46连接的第四吐出端口428。
第一吐出端口42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下侧凸出。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第一吐出端口425。
第二吐出端口427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供气口308和第二吐出端口427。
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上侧凸出。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三吐出端口426。
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朝与第二吐出端口427相反的方向凸出。除湿管道46可以与第四吐出端口428连接。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从第一滚筒13向上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的第一流入端口421。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向下侧延伸。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第一管道区间441向下侧延伸。
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的底面向下侧凸出。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第一流入端口421。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一排气管道41的第一开闭阀41a。第一开闭阀41a可以调节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量。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供应到第一滚筒13内时,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第二供气管道45流入到第三箱体30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三箱体30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二排气管道44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配置在第三箱体30的后方。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第三箱体30和热交换通道4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从第三箱体30的上部向下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50和第二箱体20之间的第一管道区间441。第一管道区间441可以配置在基板575和第一箱体10的第一上面板103之间。第一管道区间441可以在隔开空间5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的第二流入端口422。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下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二排气管道44的第二开闭阀44a。第二开闭阀44a可以调节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量。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二供气管道45供应到第三箱体30内时,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第二开闭阀44a可以配置于第一管道区间441。
经由第三供气管道48流入到外桶2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外桶2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三排气管道47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从外桶23的上部向下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的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上侧延伸。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上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三排气管道47的第三开闭阀47a。第三开闭阀47a可以调节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量。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三供气管道48供应到外桶23时,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
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的一侧面向前方凸出。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连通室内空间和第二排气管道44。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包括朝前方开口的外部空气流入口49。经由外部空气流入口49流入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参照图27,配置在加热装置50内部的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向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供应蒸汽。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上面板103的上侧。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洗衣机2的第二箱体20内部。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连接蒸汽发生装置502和外桶23;以及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连接蒸汽发生装置502和护理机3。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配置于加热装置50内。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喷射到外桶23的内部。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喷射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可以从蒸汽发生装置502向侧方延伸而与护理机3连接。
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可以从蒸汽发生装置502向上方延伸而与外桶23连接。
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通过由风扇60形成的送风力流向第二滚筒24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即,风扇60可以加压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并使其流向第二滚筒24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和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中的每一个可以配置有控制蒸汽的流动量的阀(未图示)。控制器81可以通过调节所述阀(未图示)的开度来调节向第二滚筒24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供应的蒸汽量。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配置于烘干机1内部的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具有复数个蒸汽发生装置502、506。可以将配置于加热装置50的蒸汽发生装置502称为“第一蒸汽发生装置”,可以将配置于烘干机1内部的蒸汽发生装置506称为“第二蒸汽发生装置”。
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连接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和第一滚筒13;以及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连接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和护理机3。
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配置于第一箱体10内。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喷射到第一滚筒13内。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喷射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可以从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向侧方延伸而与护理机3连接。
在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和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中的每一个可以配置有控制蒸汽的流动量的阀(未图示)。控制器81可以通过调节所述阀(未图示)的开度来调节向第一滚筒13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供应的蒸汽量。
参照图28,在加热装置50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储存于抽屉14的内部。
在基板575和第一上面板103之间可以形成有隔开空间55。
第二侧面板205、206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一凸起205a、206a。第二外侧壁205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一外侧凸起205a。第二内侧壁106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一内侧凸起206a。第一凸起205a、206a可以从第二侧面板205、206的下端向下侧凸出。
第一箱体10可以包括供第一凸起205a、206a插入的第一凹槽103a。第一凹槽103a可以形成于第一上面板103。第一凹槽103a可以形成在与第一凸起205a、206a对应的位置。
支撑板276、277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二凸起576a、577a。第一支撑板276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二外侧凸起576a。第二支撑板577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二内侧凸起577a。第二凸起576a、577a可以从支撑板576、577的下端向下侧凸出。
第一箱体10可以包括供第二凸起576a、577a插入的第二凹槽103b。第二凹槽103b可以形成于第一上面板103。第二凹槽103b可以形成在与第二凸起576a、577a对应的位置。
第一凸起205a、206a和第二凸起576a、577a可以被称为“凸起”。第一凹槽103a和第二凹槽103b可以被称为“凹槽”。
通过将凸起205a、206a、576a、577a插入到凹槽103a、103b,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可以结合。
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朝第一上面板103向下方凸出。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管道43a,从送风管道420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连接管道43b,与第一滚筒13连接。
第一连接管道43a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内。
第二连接管道43b可以从第一上面板103向下方延伸而与第一滚筒13连接。第二连接管道43b可以形成有第一插入口43s,第一连接管道43a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口43s的内侧。
第一连接管道43a可以插入到第一插入口43s,固定于第二连接管道43b。
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内。
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插入到形成在第一排气管道41的内侧的第二插入口41s,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道41。
在组装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时,第一连接管道43a和第一流入端口421分别插入并固定于第一插入口43s和第二插入口41s,从而能够使第一箱体10和第二箱体20的组装和对齐变得容易。
抽屉14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可以配置在第一上面板103的下侧。
抽屉14可以配置在第一后方面板102的前方,可以比第一供气管道43更靠近前方。由于抽屉14比第一供气管道43更靠近前方,因此可以避免第一供气管道43和抽屉14之间的干涉。
抽屉14可以配置在比第一排气管道41更低的下侧。由于抽屉14位于比第一排气管道41更低的下侧,因此可以避免第一排气管道41和抽屉14之间的干涉。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从第一滚筒13向上侧延伸,可以绕过抽屉14的一侧以避免与抽屉14之间的干涉。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弯曲地延伸,可以在抽屉14的外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包括与第一流入端口421结合的端口插入部41a。端口插入部41a可以与第一上面板103连接。端口插入部41a可以配置在比抽屉14更高的上侧。
在抽屉14的一侧可以配置有洗涤剂供应装置15。洗涤剂供应装置15与抽屉14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隔开。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配置在第一上面板103的下侧,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
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通过洗涤剂供应管153与洗涤剂泵152连接。洗涤剂供应装置15可以与从第一供水管271分支的第三供水管275连接。储存于洗涤剂供应装置15内的洗涤剂可以溶解于通过第三供水管275供应的水。若洗涤剂泵152驱动,则储存于洗涤剂供应装置15内的洗涤剂可以通过洗涤剂供应管153流入到洗涤剂泵152内。洗涤剂泵152可以通过洗涤剂输送管154与洗衣机2的洗涤剂箱28连接。洗涤剂泵152可以通过洗涤剂输送管154将流入到洗涤剂泵152的洗涤剂挤压到洗涤剂箱28。
第二箱体20可以包括第一排出孔579,排出管532贯穿所述第一排出孔579。第一箱体10可以包括第二排出孔103c,排出管532贯穿所述第二排出孔103c。第一排出孔579可以在从基板575向下侧凸出的凸台中上下开口。第二排出孔103c可以在第一上面板103中上下开口。
排出管532可以从排水盘531向下侧延伸而穿过第一排出孔579。穿过第一排出孔579的排出管532可以向下侧延伸而穿过第二排出孔103c。穿过第二排出孔103c的排出管532可以朝抽屉14的内部空间148延伸。
穿过第一排出孔579的排出管532可以与除湿管道46相邻配置,以与在除湿管道46内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排出管532可以与除湿管道46接触。不过,排出管532可以与除湿管道46隔开且在排出管532和除湿管道46之间配置有额外的热传递构件(未图示)。排出管532可以在穿过第一排出孔579之后与除湿管道46接触。排出管532可以在与除湿管道46接触之后穿过第二排出孔103c。排出管532内部的冷凝水可以在通过第一排出孔579之后与在除湿管道46内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除湿管道46内流动的空气可以与排出管532内部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参照图29,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之间,可以向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中的每一个供应热风。
使热风在护理机3中循环的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配置在第三箱体30的后方。
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比第三后方面板302更靠近后方。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从加热装置50向下方延伸而与供气口308连接。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面向烘干机1的第一内侧壁106。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与第一内侧壁106平行配置。
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451a,与加热装置50连接;第一延伸部451b,从第一连接部451a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连接部451c,与第二热风管道452连接。
第一连接部451a可以贯穿第二箱体20的第二内侧壁206。第一连接部451a可以与送风管道420连接,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流入其中。第一连接部451a可以从加热装置50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延伸部451b可以从第一连接部451a向下侧弯折。第一延伸部451b可以从第一连接部451a的一端向下方延伸。第一延伸部451b可以面向烘干机1的第一内侧壁106,可以与第一内侧壁106平行配置。
第二连接部451c可以与第三箱体30的第三后方面板302结合。第二连接部451c可以与第二热风管道452结合。第二连接部451c可以从第一延伸部451b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441,与排气口309连接;第二延伸部442,从第三连接部441向下方延伸;以及第四连接部443,与加热装置50连接。
第三连接部441可以与第三箱体30的第三后方面板302结合。第三连接部441可以与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连通,在护理机3的内部循环的空气可以流入其中。第三连接部441可以从第三箱体30向后方延伸。第三连接部441与第三箱体30连接的位置可以位于第三上面板303和衣架36之间。
第二延伸部442可以从第三连接部441向下侧弯曲。第二延伸部442可以从第三连接部441向下侧延伸。第二延伸部442可以从第三连接部441的一端向下方延伸。第二延伸部442可以面向洗衣机2的第二内侧壁206,可以与第二内侧壁206平行配置。
第四连接部443可以延伸到隔开空间55内。第四连接部443可以从第二延伸部44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第四连接部443可以在隔开空间55连接于加热装置50。
参照图30,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包括烘干机1、护理机3以及加热装置50。
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C'可以不包括洗衣机。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上侧。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的侧方。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配置在热交换通道42的上侧的盖573。盖573可以形成加热装置50的顶面。
盖573可以遮蔽热交换通道42的上部。盖573可以配置在冷凝器52和蒸发器53的上侧。
用户可以将盖573与加热装置50分离。若用户分离盖573,则冷凝器52、蒸发器53以及风扇60可以露出到外部。用户可以清扫露出到外部的冷凝器52、蒸发器53以及风扇60。即,由于没有其他结构物配置在加热装置50的上侧,因此可以分离盖573来清扫加热装置50的内部结构物。
以下,参照图31至图36,说明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D、D'。
参照图31,在衣物处理装置D中,可以在洗衣机2的上侧配置有烘干机1,可以在洗衣机2的下部配置有加热装置50。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外桶23的下侧。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箱体20的内部。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箱体20内部空间的下部。
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机械室S的内部。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内部(参照图33)。
容纳于排水盘531的冷凝水被排水泵26排出,从而可以通过第二排水管262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D的外部。
参照图32,衣物处理装置D包括连接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加热装置50的管道系统。
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一供气管道43连接的第一吐出端口425。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连接的第二吐出端口427。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三供气管道48连接的第三吐出端口426。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除湿管道46连接的第四吐出端口428。
第一吐出端口42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下侧凸出。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第一吐出端口425。
第二吐出端口427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供气口308和第二吐出端口427。
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上侧凸出。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三吐出端口426。
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朝与第二吐出端口427相反的方向凸出。除湿管道46可以与第四吐出端口428连接。
经由第一供气管道43流入到第一滚筒1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一滚筒1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一排气管道41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一滚筒13可以包括配置于前方侧的前方盖131和配置于后方侧的后方盖132。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与后方盖132连接,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与前方盖131连接。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从第一滚筒13向下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旋转第一滚筒13的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第二箱体20的上侧。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第一排气管道41的一侧。马达133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与第一排气管道41并排配置。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在从第一滚筒13向下侧延伸之后沿着水平方向弯折。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第一排气管道41的一部分可以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可以形成有容纳第一排气管道41的一部分和马达133的空间。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之后露出到第一箱体10的外部。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的第一流入端口421。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下侧延伸。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50和第二箱体20之间的第一管道区间411。第一管道区间411可以配置在基板575和第二箱体20的第二下面板204之间。第一管道区间411可以在隔开空间5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一排气管道41的第一开闭阀41a。第一开闭阀41a可以调节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量。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供应到第一滚筒13内时,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第二供气管道45流入到第三箱体30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三箱体30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二排气管道44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贯穿第三箱体30的第三后方面板302。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热交换通道42和供气口308。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第三内侧壁306。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护理机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排气口309和热交换通道4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从第三箱体30的下部向侧方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的第二流入端口422。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第一排气管道41向下侧延伸。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第一管道区间411向下侧延伸。
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第一排气管道41的底面向下侧凸出。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排气口309和第二流入端口42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排气口309和第一排气管道41。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二排气管道44的第二开闭阀44a。第二开闭阀44a可以调节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量。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二供气管道45供应到第三箱体30内时,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第三供气管道48流入到外桶23内的热风在烘干外桶23内容纳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三排气管道47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从外桶23的上部向下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的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上侧延伸。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上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三排气管道47的第三开闭阀47a。第三开闭阀47a可以调节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量。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三供气管道48供应到外桶23内时,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
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从第一排气管道41的一侧面向前方凸出。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连通室内空间和第一排气管道41。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的空气与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包括朝前方开口的外部空气流入口49。经由外部空气流入口49流入的空气可以与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参照图33,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加热装置50的内部。
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加热装置50的内部。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机械室S的内部。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第二箱体20的内部。在机械室S配置于第二箱体20内部的情况下,排水泵26可以配置于作为第二箱体20内部空间的一部分的机械室S。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盖573和基板575之间。排水泵26可以配置在外桶23的下侧,可以配置在与蒸发器53相同的高度或者低于蒸发器53的位置。
盖573可以包括向下方凸出的遮蔽壁573a。遮蔽壁573a可以划分配置排水泵26的空间和热交换通道42。遮蔽壁573a可以切断热交换通道42内的空气流向排水泵26。遮蔽壁573a可以与第二侧壁572和前方壁574连接。排水泵26可以位于遮蔽壁573a的一侧,热交换通道42可以位于遮蔽壁573a的另一侧。排出管532可以贯穿遮蔽壁573a而与排水泵26连接。
排水泵26可以通过排出管532与排水盘531连接。排水泵26可以将经由排出管532流入的冷凝水通过第二排水管262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D的外部。排水泵26可以将经由第一排水管261流入的外桶23内的水通过第二排水管262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D的外部。
排水泵26可以利用经由排出管532流入的冷凝水来冷却第二供气管道45内的热风。
排水泵26可以包括:冷却水供应管265,供流入到排水泵26的水流出;以及冷却水回收管268,供通过冷却水供应管265流出的水流入到排水泵26。
外桶23内的水和排水盘531的冷凝水可以流入到排水泵26内,并可以通过排水泵26挤压并吐出到冷却水供应管265。在冷却水供应管265可以配置有流量调节阀266,所述流量调节阀266调节通过冷却水供应管265吐出的水的流量。流量调节阀266可以与控制器81电连接。控制器81可以通过调节流量调节阀266的开度来调节通过冷却水供应管265吐出的水的流量。
冷却水供应管265可以包括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67。冷却水供应管265可以配置成,从排水泵26朝第二供气管道45延伸而包围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将在冷却水供应管265中包围第二供气管道45的部位定义为热交换部267。冷却水供应管265可以与第二供气管道45接触,也可以包围第二供气管道45。另外,冷却水供应管265可以与第二供气管道45相邻配置,在冷却水供应管265和第二供气管道45之间可以配置有额外的热交换构件(未图示)。
热交换部267可以配置成包围第二热风管道452。热交换部267可以在包围第二热风管道452后横穿第一热风管道451而朝排水泵26延伸。在热交换部267内部流动的水可以与在第二供气管道45内部流动的热风进行热交换,可以冷却所述热风。
经由冷却水供应管265流动的水可以通过冷却水回收管268流入到排水泵26。在热交换部267中与第二供气管道45的内部热风进行热交换后的水可以通过冷却水回收管268流入到排水泵26。冷却水供应管265、热交换部267以及冷却水回收管268可以是一体。在冷却水回收管268可以配置有防止水逆流的止回阀269。止回阀269可以防止排水泵26内部的水通过冷却水回收管268逆流到热交换部267。因此,流入到排水泵26的水可以向冷却水供应管265吐出并通过冷却水回收管268回收到排水泵26,可以防止反方向的流动。
经由冷却水回收管268流入到排水泵26的水可以通过第二排水管262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D的外部。用于冷却第二供气管道45的水可以通过排水泵26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D的外部。
利用上述的排水泵26和冷却水供应管265的冷却结构可以同样适用于除湿管道46的冷却。冷却水供应管265可以从排水泵26延伸并包围除湿管道46,且可以具有热交换部267。在热交换部267内流动的水可以冷却除湿管道46内的热风,在冷却除湿管道46内的热风之后可以通过冷却水回收管268回收到排水泵26。
除湿管道46的冷却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同样适用于冷却第二供气管道45的方式的说明。
第二排水管26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二供气管道45相邻配置。第二排水管262可以从排水泵26向衣物处理装置D的外部延伸,延伸的部位中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进行热交换。第二排水管26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包围第二供气管道45,也可以与第二供气管道45接触。在第二排水管262内流动的水可以冷却第二供气管道45内部的热风。第二排水管26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二供气管道45相邻配置,在第二排水管262和第二供气管道45之间可以配置有额外的热传递构件(未图示)。
第二排水管262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除湿管道46相邻配置。第二排水管262可以从排水泵26向衣物处理装置D的外部延伸,延伸的部位中的一部分可以与除湿管道46相邻配置。第二排水管26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包围除湿管道46,也可以与除湿管道46接触。在第二排水管262内流动的水可以冷却除湿管道46内部的热风。第二排水管26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除湿管道46相邻配置,在第二排水管262和除湿管道46之间可以配置有额外的热传递构件(未图示)。
冷却在第二供气管道45和除湿管道46的内部流动的热风的方式可以选择性地使用利用上述的冷却水供应管265的方式(以下,称为“第一方式”)和利用上述的第二排水管262的方式(以下,称为“第二方式”)中的一个。不过,在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D中,可以同时使用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作为冷却在第二供气管道45和除湿管道46的内部流动的热风的方式。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包括循环管263,所述循环管263与排水泵26连接,将通过排出管532流入到排水泵26的冷凝水喷向蒸发器53。
循环管263可以从排水泵26朝蒸发器53延伸。排水泵26可以将通过排出管532流入的冷凝水排出到循环管263。另外,排水泵26也可以将通过第一排水管261流入的外桶23内的水排出到循环管263。
在循环管263的一端可以配置有喷嘴264。喷嘴264可以配置成面向蒸发器53。通过循环管263流动的冷凝水可以通过喷嘴264喷射到蒸发器53。
喷射到蒸发器53的冷凝水在清扫蒸发器53的表面之后可以容纳于排水盘531。容纳于排水盘531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排出管532再次流入到排水泵26。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包括配置于循环管263的阀263a。阀263a可以与控制器81电连接。控制器81可以调节阀263a的开度。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利用循环管263和喷嘴264来清扫蒸发器53。另外,可以将用于清扫的冷凝水通过排水盘531和排出管532容易地排出到衣物处理装置D的外部。如上所述,利用冷凝水的清扫方式可以同样适用于冷凝器52的清扫。
参照图34,加热装置50可以向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中的每一个供应热风。
使热风在护理机3中循环的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配置在第三箱体30的后方。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配置在内面板34的下侧。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比第三后方面板302更靠近后方。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从加热装置50向侧方延伸而与供气口308连接。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贯穿洗衣机2的第二内侧壁206。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贯穿第二内侧壁206而延伸到后壳体310的内部。
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贯穿第二箱体20的第二内侧壁206。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与送风管道420连接,由风扇60吹送的空气可以流入其中。第一热风管道451可以从加热装置50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第二热风管道452可以从第一热风管道451向上侧弯折。第二热风管道452可以从第一热风管道451的一端向上方延伸。第二热风管道452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的收纳空间35内,也可以配置在内面板34的下侧。
在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热风管道451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三后方面板302。
向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供应热风的供气口308可以位于护理机3的下部。由于加热装置50和供气口308配置在衣物处理装置D的下部,因此连接加热装置50和供气口308的第二供气管道45的长度可能会变短。因此,可以使在加热装置50中加热的空气流向供气口308的途中产生的热损失最小。另外,由于从加热装置50供应的热风经由位于护理机3的下部的供气口308吐出到内部空间33,因此热风可以均匀地扩散到护理机3的上部。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配置在内面板34的下侧。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与形成于内面板34的排气口309连接。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而与加热装置50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支撑板577而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
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从加热装置50向上方延伸。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与送风管道420结合。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面向第二后方面板202。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上方延伸,可以贯穿第一后方面板102而与第一滚筒13连接。第一滚筒13可以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接收在加热装置50中被加热的热风。
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包括:第一供气部431,与加热装置50连接;第二供气部432,从第一供气部431向上侧延伸;以及第三供气部433,与第一滚筒13连接。
第一供气部431可以与送风管道420结合。第一供气部431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内。
第二供气部432可以从第一供气部431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第二供气部432可以面向第二后方面板202和第一后方面板102。
第三供气部433可以从第二供气部43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第三供气部433可以贯穿第一后方面板102而与第一滚筒13结合。第三供气部433可以与后方盖132结合。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从第一滚筒13延伸而贯穿第一内侧壁106。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包括:第一排气部41a,贯穿第一内侧壁106而与第一滚筒13连接;第二排气部41b,从第一排气部41a向下侧延伸;以及第三排气部41c,从第二排气部41b弯折并向侧方延伸。
第一排气部41a可以贯穿第一内侧壁106,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一排气部41a可以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而与前方盖131结合。
第二排气部41b可以从第一排气部41a向下侧延伸,可以面向第二内侧壁206。
第三排气部41c可以从第二排气部41b向侧方弯折,可以与第一管道区间411连接。第三排气部41c可以贯穿支撑板577而与第一管道区间411连接。不过,第三排气部41c也可以是包括第一管道区间411的概念。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支撑板577。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贯穿第二内侧壁206。
风扇60可以配置成比第二外侧壁205更靠近第二内侧壁206。风扇60可以与护理机3相邻配置。风扇60可以配置成比第二前方面板201更靠近第二后方面板202。风扇60可以比护理机3的第三后方面板302更靠近后方。风扇60可以配置在外桶23和第二下面板204之间。风扇60可以配置在基板575和外桶23之间。
调节向第一供气管道43、第二供气管道45以及第三供气管道48供应的空气的切换装置70可以位于与护理机3的下部对应的高度。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外桶23的下侧。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外桶23和第二下面板204之间。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外桶23和基板575之间。
通过上述的配置结构,可以使第一供气管道43和第二供气管道45的长度最小。即,通过使风扇60和切换装置70与第一滚筒13和护理机3均相邻配置,从而能够使第一供气管道43和第二供气管道45的长度最小。因此,可以减小在加热装置50中加热的空气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和第二供气管道45流动的途中产生的热损失。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包括蒸汽发生装置502、506。可以将配置于加热装置50内部的蒸汽发生装置502称为“第一蒸汽发生装置”。可以将配置于烘干机1内部的蒸汽发生装置506称为“第二蒸汽发生装置”。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通过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与外桶23连接。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通过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与护理机3连接。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供应到第二滚筒24的内部。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供应到护理机3内部空间33。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与风扇60相邻配置。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风扇60的送风力供应到第二滚筒24和/或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通过上述的配置结构,可以使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和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的长度最小。即,通过使风扇60和蒸汽发生装置502与第二滚筒24和护理机3均相邻配置,从而能够使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和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的长度最小。因此,可以防止由蒸汽发生装置502生成的蒸汽在通过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和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流动的途中产生的损失。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包括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通过加热水来产生蒸汽。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与供水管278、279连接。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通过供水管278、279接收水。
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通过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与第一滚筒13连接。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通过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与护理机3连接。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供应到第一滚筒13的内部。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供应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可以与护理机3的上部连接。通过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流入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的蒸汽可以均匀地扩散到下方。
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配置成比第一外侧壁105更靠近第一内侧壁106。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配置成比第一前方面板101更靠近第一后方面板102。
通过上述的配置结构,可以使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和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的长度最小。即,通过使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与第一滚筒13和护理机3均相邻配置,从而能够使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和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的长度最小。因此,可以防止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中产生的蒸汽通过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和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流动的途中产生的损失。
参照图35,加热装置50可以与管道系统连接。
加热装置50的基板575可以位于比第二下面板204更高的上侧。在基板575的下侧可以形成有隔开空间55。
隔开空间55可以形成在第一支撑板576和第二支撑板577之间。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包括辅助面板58和第二下面板204。
辅助面板58可以遮蔽隔开空间55的后方侧。辅助面板58可以与第二后方面板202和第二侧面板205、206结合。
辅助面板58可以包括供第一供气管道43贯穿的管道贯通口58a。
第一供气管道43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内。第一供气部431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内。
第一供气部431可以包括:连接部431a,与送风管道420连接;以及延伸部431b,从连接部431a向后方延伸。
连接部431a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连接部431a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下侧延伸。连接部431a可以从第一吐出端口425向下侧延伸。
延伸部431b可以从连接部431a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延伸部431b可以贯穿管道贯通口58a而向后方延伸。
第二供气部432可以从延伸部431b的后端部向上侧延伸。第二供气部432可以从比辅助面板58更靠近后方的位置向上侧延伸。
第二下面板204可以遮蔽隔开空间55的下侧。第二下面板204可以与支撑板576、577和辅助面板58结合。
第一支撑板576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一凸起576a。第二支撑板577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二凸起577a。第一凸起576a和第二凸起577a可以被称为“凸起”。
第二下面板204可以包括供凸起576a、577a插入的凹槽204a。凹槽204a可以从第二下面板204的顶面向下侧凹陷。
通过将凸起576a、577a插入到凹槽204a,从而第二下面板204可以与加热装置50结合。
除湿管道46和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可以将位于隔开空间55内的第一排气管道41定义为第一管道区间411,可以将位于隔开空间55内的除湿管道46定义为第二管道区间461。
除湿管道46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除湿流路46的前方侧可以形成有热风吐出口462。在加热装置50中被加热的空气可以由风扇60吹送,从而通过除湿管道46供应到室内空间。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第一排气管道41的前方侧可以形成有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室内空间的空气可以通过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流入到第一排气管道41。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可以在隔开空间55内延伸。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贯穿第三内侧壁306和第二支撑板577。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在隔开空间55内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参照图36,衣物处理装置D'的加热装置50可以通过供气管道430和排气管道410与烘干机1连接。
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而不与加热装置50直接连接。在第一供气管道430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的情况下,可以不形成第一吐出端口425。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从第一热风管道451向上侧延伸。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从第一热风管道451分支。
第一排气管道410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0合并。第一排气管道410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0合并,而不与加热装置50直接连接。
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包括与第二供气管道450结合的第一供气部436和与第一滚筒13连接的第二供气部437。
第一供气部436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向上侧延伸。第一供气部436可以比第三后方面板302更靠近后方。第一供气部436可以面向第二侧面板206。
第二供气部437可以从第一供气部436的上端部向侧方延伸。第二供气部437可以延伸到第一箱体10的内部。第二供气部437可以与第一滚筒13的后方盖132结合。
衣物处理装置D'可以包括调节阀453,所述调节阀453可以配置在第一供气管道430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的位置。
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在第二供气管道450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在第一热风管道451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节阀453可以开闭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调节阀453可以仅开放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中的某一个。调节阀453可以均开放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向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供应的空气的流量。调节阀453可以将由风扇60向第二供气管道450吹送的空气分配给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
控制器81可以控制调节阀453。控制器81可以通过控制调节阀453来将从风扇60向第二供气管道450供应的热风供应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控制器81可以通过控制调节阀453来将从风扇60供应到第二供气管道450的热风向第一滚筒13内供应。
第一排气管道410可以经过护理机3的后方与第二排气管道440合并。即,第一排气管道410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延伸。第一排气管道410可以贯穿第三后方面板302而与第二排气管道440合并。从第一滚筒13流出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气管道410流动,从而可以与在第二排气管道440内流动的空气汇合。
第一排气管道410可以包括:第一排气部413,与第一滚筒13连接;第二排气部414,从第一排气部413向下侧延伸;以及第三排气部415,与第二排气管道440结合。
第一排气部413的一部分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第一排气部413可以与第一滚筒13结合。第一排气部413的一部分可以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排气部413可以贯穿第一内侧壁106而延伸到后壳体310的内部。第一排气部413可以在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后方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第二排气部414可以从第一排气部413的端部向下侧延伸。第二排气部414可以面向第三后方面板302。第二排气部414可以配置在后壳体310的内部。
第三排气部415可以从第二排气部414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第三排气部415可以贯穿第三后方面板302而向前方延伸。第三排气部415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0合并。
不过,与烘干机1和护理机3连接的供气管道及排气管道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例如,可以以如图34的结构设置供气管道,以如图36的结构设置排气管道。另外,也可以以如图36的结构设置供气管道,以如图34的结构设置排气管道。
以下,参照图37至图44,说明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E、E'、E”。
参照图37,在衣物处理装置E中,可以在洗衣机2的上侧配置有烘干机1,可以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上侧配置有加热装置50。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也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的上侧。
加热装置50可以与烘干机1分开设置。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上侧。
参照图38,加热装置50可以位于比外桶23和第一滚筒13更高的上侧。
使第一滚筒13旋转的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也可以安置在第一下面板104的上侧。
机械室S可以是第一箱体10内部空间的一部分。机械室S可以指第一箱体10的上部空间。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于机械室S。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配置在第一箱体10内部的分隔壁108。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108的上侧。
分隔壁108可以划分配置第一滚筒13的空间和机械室S。分隔壁108可以配置在加热装置50和第一滚筒13之间。
分隔壁108可以与第一箱体10形成一体,也可以与第一箱体10分离。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108和第一上面板103之间。机械室S可以形成在分隔壁108和第一上面板103之间。不过,在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上侧,在这种情况下,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上面板103的上侧,可以具有额外的壳体(未图示)。
参照图39,衣物处理装置E包括与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连接的管道系统。
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一供气管道43连接的第一吐出端口425。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连接的第二吐出端口427。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三供气管道48连接的第三吐出端口426。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除湿管道46连接的第四吐出端口428。
第一吐出端口42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下侧凸出。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第一吐出端口425。
第二吐出端口427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第三箱体30和第二吐出端口427。
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三吐出端口426。
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朝与第二吐出端口427相反的方向凸出。除湿管道46可以与第四吐出端口428连接。
经由第一供气管道43流入到第一滚筒1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一滚筒1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一排气管道41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一滚筒13可以包括配置于前方侧的前方盖131和配置于后方侧的后方盖132。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与后方盖132连接,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与前方盖131连接。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从第一滚筒13向上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的第一流入端口421。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向下侧延伸。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第一管道区间441向下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一排气管道41的第一开闭阀41a。第一开闭阀41a可以调节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量。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供应到第一滚筒13内时,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第二供气管道45流入到第三箱体30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三箱体30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二排气管道44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于第三箱体30的第三后方面板302。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于护理机3的上部。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与形成于护理机3的上部的供气口308连接。
第三箱体30的上面板303可以随着靠近后方而向下侧倾斜。第三箱体30的上面板303可以以朝第三后方面板302向下侧倾斜的方式延伸。
供气口308可以形成在上面板303倾斜的部位。供气口308可以以朝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向下侧倾斜的方式呈开口。供气口308可以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呈开口。
供气口308可以位于第三上面板303和衣架36之间。供气口308可以位于比衣架36更高的上侧。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位于比第二供气管道45更低的下侧。排气口309可以位于比供气口308更低的下侧。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排气口309和热交换通道4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从第三箱体30的上部向侧方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50和第一滚筒13之间的第一管道区间441。第一管道区间441可以配置在基板575和分隔壁108之间。第一管道区间441可以在隔开空间5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的第二流入端口422。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下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二排气管道44的第二开闭阀44a。第二开闭阀44a可以调节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量。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二供气管道45供应到第三箱体30内时,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第二开闭阀44a可以配置在第三排气管道47和第二排气管道44汇合的位置的上游侧。
经由第三供气管道48流入到外桶2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外桶2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三排气管道47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从外桶23的上部向上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在外桶23的上部向侧方延伸,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上方延伸。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与第二排气管道44合并。在第三排气管道47内流动的空气可以与在第二排气管道44内流动的空气汇合。
在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形成有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的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向下侧延伸。
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的底面向下侧凸出。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三排气管道47的第三开闭阀47a。第三开闭阀47a可以调节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量。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三供气管道48供应到外桶23内时,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除湿管道46流动的热风可以通过朝前方开口的吐出口462供应到衣物处理装置E的外部。经由除湿管道46流动的热风可以通过吐出口462供应到室内空间。
除湿管道46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50和第一滚筒13之间的第二管道区间461。第二管道区间461可以配置在基板575和分隔壁108之间。第二管道区间461可以在隔开空间5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的一侧面向前方凸出。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连通室内空间和第二排气管道44。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包括朝前方开口的外部空气流入口49。通过外部空气流入口49流入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参照图40,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热泵装置。
与另一实施例A不同地,本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E的加热装置50可以不包括马达安置部133s(参照图5)。
旋转烘干机1的滚筒13的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下部。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
参照图41,加热装置50可以向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供应热风。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108的上侧。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第一箱体10内部。
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108的上侧。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第一箱体10内部。
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穿过隔开空间55,贯穿第一后方面板102。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贯穿第一后方面板102而与第一滚筒13连接。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而贯穿第一内侧壁106。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上方弯折。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与护理机3的上部连接。
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与外桶23连接。
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包括:第一供气部481,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二供气部482,从第一供气部481向下侧延伸;以及第三供气部483,从第二供气部482向侧方延伸。
第一供气部481可以与送风管道420连接,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一供气部481可以贯穿第一内侧壁106而延伸到后壳体310的内部。第一供气部481可以配置在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后方。
第二供气部482可以从第一供气部481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第二供气部482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下方延伸。第二供气部482可以面向第一内侧壁106和第二内侧壁206。
第三供气部483可以从第二供气部482的下端部向侧方延伸。第三供气部483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侧方延伸而贯穿第二内侧壁206。第三供气部483可以贯穿第二内侧壁206,在第二箱体20的内部与外桶23连接。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合并。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向上方延伸而与第二排气管道44合并。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包括:第一排气部471,与外桶23连接;以及第二排气部472,从第一排气部471向上方延伸。
第一排气部471可以与外桶23连接,可以贯穿第二内侧壁206。第一排气部471可以贯穿第二内侧壁206,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侧方延伸。
第二排气部472可以从第一排气部471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第二排气部472可以面向第一内侧壁106和第二内侧壁206。
第二排气部472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第二排气部472的上端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的下部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二排气部472可以结合于第三流入端口424。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与护理机3的上部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侧方延伸。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在隔开空间55内向前方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隔开空间55可以形成在基板575和分隔壁208之间。第一管道区间441、第二管道区间461以及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配置于加热装置50内。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一蒸汽供应管502a喷射到第一滚筒13的内部。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喷射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由风扇60形成的送风力流向第一滚筒13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即,风扇60可以加压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并使其流向第一滚筒13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在第一蒸汽供应管502a和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中的每一个可以配置有控制蒸汽的流动量的阀(未图示)。控制器81可以通过调节所述阀(未图示)的开度来调节向第一滚筒13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供应的蒸汽量。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配置于洗衣机2内部的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具有复数个蒸汽发生装置502、506。可以将配置于加热装置50的蒸汽发生装置502称为“第一蒸汽发生装置”,可以将配置于洗衣机2内部的蒸汽发生装置506称为“第二蒸汽发生装置”。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第三蒸汽供应管506a,连接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和外桶23;以及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连接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和护理机3。
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配置于第二箱体20内。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三蒸汽供应管506a喷射到第二滚筒24内。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喷射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第三蒸汽供应管506a和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中的每一个可以配置有控制蒸汽的流动量的阀(未图示)。控制器81可以通过调节所述阀(未图示)的开度来调节向第二滚筒24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供应的蒸汽量。
参照图42,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衣物处理装置E的上部。
洗衣机2的第二上面板203可以与烘干机1的第一下面板104结合。第一下面板104可以配置在第二上面板203的上侧。第一下面板104和第二上面板203可以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未图示)来结合。另外,在第一下面板104和第二上面板203中的一个形成有凸起(未图示),在另一个形成有凹槽(未图示),从而第一下面板104和第二上面板203可以通过将凸起插入到凹槽的结合方式来结合。
烘干机1可以降低洗衣机2的上下方向振动。由于第一箱体10在第二箱体20的上侧与第二箱体20结合,从而能够降低第二箱体20的振动。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从第二箱体20向下侧凸出的滚子29。滚子29可以从第二下面板204向下侧凸出。
可以将从第二箱体20向下侧凸出的滚子29称为“第一滚子”。可以将从第三箱体30向下侧凸出的滚子38称为“第二滚子”。第一滚子29和第二滚子38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隔开。
滚子29、38可以支撑衣物处理装置E的荷重,在移动衣物处理装置E时滚子29、38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旋转。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从第三箱体30向下侧凸出的支腿39。支腿39可以从第三外侧壁305向下侧凸出。
支腿39可以支撑衣物处理装置E的荷重。支腿39可以以沿着前后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
从第三箱体30向下侧凸出的支腿39可以同样配置于洗衣机2。即,洗衣机2可以包括从第二箱体20向下侧凸出的支腿(未图示)。
洗衣机2的支腿(未图示)可以是与护理机3的支腿38相同的结构。洗衣机2的支腿(未图示)可以从第二外侧壁205向下侧凸出。洗衣机2的支腿(未图示)可以以沿着前后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
上述的滚子和支腿可以支撑衣物处理装置E的荷重。另外,上述的滚子和支腿可以降低在洗衣机2中产生的振动。在洗衣机2中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所述滚子和所述支腿吸收到地面。所述滚子和所述支腿可以降低第二箱体20的晃动。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配置在第二箱体20和第三箱体30之间的板90。板90可以将第二箱体20和第三箱体30结合。板90可以被称为“连接器”。板90可以被称为“下连接器”。
板90可以包括:第一板96,配置在第二内侧壁206和第三内侧壁306之间;第二板97,连接第二下面板204和第三下面板304;以及柄98,从第二板92的底面向上侧凹陷。
第一板96可以在第二箱体20和第三箱体30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第一板96可以与第二箱体20和第三箱体30接触。第一板96可以由高弹性的材质构成。第一板96可以包括减振材料。
第一板96可以降低在洗衣机2中产生的振动。第一板96可以吸收在洗衣机2中产生的振动。第一板96可以防止第二箱体20的晃动。尤其,在第二滚筒24高速旋转时,第二内侧壁206可能会因由第二滚筒24产生的振动而在左右方向上晃荡。第一板96配置于第二内侧壁206和第三内侧壁306,从而可以防止第二内侧壁206晃荡的同时与第三内侧壁306碰撞而产生噪音的现象。
第二板97可以在第二下面板204和第三下面板304的下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板97可以通过贯穿第二板97的紧固构件99与第二下面板204和第三下面板304结合。
板90和第三箱体30可以降低洗衣机2的振动。第三箱体30配置于第二箱体20的侧方,从而可以衰减在洗衣机2中沿着水平方向产生的振动。板90配置在第二箱体20和第三箱体30之间,从而可以提升由第三箱体30引起的减振效果。尤其,板90可以包括高弹性的材质或减振材料,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在洗衣机2中产生的振动。另外,由于板90将第二箱体20和第三箱体30结合,从而可以降低在第二箱体20中产生的振动。第三箱体30可以在第二箱体20的一侧支撑第二箱体20。
柄98可以在板90上凹陷形成。柄98可以提供用户能够握持的空间。用户可以握住柄98移动衣物处理装置E。
开放构件463可以遮蔽隔开空间55的前方侧。开放构件463可以配置在除湿管道46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的前方。开放构件463可以遮蔽热风吐出口462和外部空气流入口49的前方。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铰链463a,与开放构件463连接;以及马达463b,旋转铰链463a。
铰链463a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第一前方面板101。铰链463a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开放构件463可以以铰链463a为旋转轴在前后方向上旋转。开放构件463与铰链463a可以形成为一体。若马达463b旋转铰链463a,则开放构件463可以与铰链463a一起旋转。开放构件463可以朝前方旋转,从而可以开放隔开空间55的前方。若开放构件463开放隔开空间55的前方,则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空气可以经由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通过除湿管道46的空气可以吐出到衣物处理装置A的外部。
控制器81可以与马达463b电连接。控制器81可以控制马达463b的驱动。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控制面板8来开放隔开空间55。
除湿管道46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配置在比第一门11和第二门21更高的上侧。由于除湿管道46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的配置位置变高,因此可以防止通过除湿管道46流动的高温干燥的空气直接吐向用户。除湿管道46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配置在与护理机3的上部对应的高度。
参照图43,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
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而不与加热装置50直接连接。在第三供气管道480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的情况下,可以不形成第三吐出端口426。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从第一热风管道451向下侧分支。
第二供气管道450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二供气管道450可以在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后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在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后侧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向下侧延伸。第三供气管道480可以延伸到第二箱体20的内部而与外桶23连接。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调节阀453,所述调节阀453配置在第三供气管道480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的位置。
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在第二供气管道450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在第一热风管道451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节阀453可以开闭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0。调节阀453可以仅开放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0中的某一个。调节阀453可以均开放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0。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向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0供应的空气的流量。调节阀453可以将由风扇60吹送到第二供气管道450的空气分配给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三供气管道480。
控制器81可以控制调节阀453。控制器81可以通过控制调节阀453来将从风扇60供应到第二供气管道450的热风向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供应。控制器81可以通过控制调节阀453来将从风扇60供应到第二供气管道450的热风向第二滚筒24内供应。
不过,与洗衣机2和护理机3连接的供气管道的结构可以选择性地使用图41或图43中说明的供气管道的结构。即,可以将与洗衣机2和护理机3连接的供气管道设置成如图41那样或者如图43那样。
参照图44,在护理机3和塔9之间可以配置有收纳箱体950。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烘干机1、洗衣机2、护理机3以及加热装置50。
不过,加热装置50的配置位置可以不限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上侧。即,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之间,也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下侧。另外,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和外桶23的上侧,也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和外桶23之间,或者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和外桶23的下侧。在图44中说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E”中,尽管配置加热装置50的位置发生变化,但是供气管道4500和排气管道4400都可以横穿形成在收纳箱体950的后方的空间来连接护理机3和加热装置50。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配置在护理机3的一侧的收纳箱体950。收纳箱体9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护理机3之间。收纳箱体950可以配置在洗衣机2和护理机3之间。收纳箱体950可以配置在加热装置50和护理机3之间。收纳箱体950可以配置在第一内侧壁106和第三内侧壁306之间。收纳箱体950可以配置在第二内侧壁206和第三内侧壁306之间。
收纳箱体950的高度可以以各种方式形成。例如,收纳箱体950可以仅配置在护理机3和洗衣机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护理机3和烘干机1之间可以形成有中空的空间。另外,收纳箱体950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和洗衣机2之间的空间以及护理机3和烘干机1之间的空间。
收纳箱体950可以包括第一收纳箱体951和第二收纳箱体952。
第一收纳箱体951可以配置在第二收纳箱体952的下侧。第一收纳箱体951的上下方向高度可以大于第二收纳箱体952的上下方向高度。
收纳箱体950可以提供容纳衣物处理装置E”的零部件的空间。在收纳箱体950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衣架、洗涤剂桶、柔顺剂桶、掸子等。另外,在收纳箱体950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衣物或洗涤物。
衣物处理装置E”可以包括连接加热装置50和护理机3的供气管道4500和排气管道4400。供气管道4500和排气管道4400可以与护理机3的上部连接。
供气管道4500和排气管道4400可以横穿收纳箱体950的后方空间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供气管道4500和排气管道4400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可以通过形成在收纳箱体950的后方的空间。
由于收纳箱体950配置在护理机3和加热装置50之间,因此可以延长供气管道4500和排气管道4400的长度。即,图44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E”的供气管道4500的长度L1可以长于图37至图43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E的供气管道45的长度。另外,图44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E”的排气管道4400的长度L2可以长于图37至图43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E的排气管道44的长度。
排气管道4400的长度L2可以长于供气管道4500的长度L1。通过排气管道4400的空气在流入加热装置50之前可以被充分冷却。
容纳于护理机3内部的衣物可以是比在烘干机1内部烘干的衣物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的衣物。在加热装置50中加热并向烘干机1供应的高温的空气直接供应到护理机3的情况下,护理机3内部的衣物可能受损。因此,通过上述的结构延长供气管道4500的长度,从而在加热装置50中加热的空气在通过供气管道4500的同时可以以被冷却成适当温度的状态供应到护理机3,由此能够防止容纳于护理机3内部的衣物受损。另外,通过上述的结构延长排气管道4400的长度,从而护理机3内部的空气在通过排气管道4400的同时可以以被冷却的状态流入到加热装置50,由此能够提高加热装置50中的热交换效率。
以下,参照图45至图49,说明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F、F'。
参照图45,在衣物处理装置F中,在洗衣机2的下侧可以配置有烘干机1,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上侧可以配置有加热装置50。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箱体10的内部,可以配置在外桶23的上侧。
加热装置50可以与洗衣机2分开设置。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箱体20的上侧。
参照图46,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包括与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连接的管道系统。
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一供气管道43连接的第一吐出端口425。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二供气管道45连接的第二吐出端口427。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第三供气管道48连接的第三吐出端口426。送风管道420可以包括与除湿管道46连接的第四吐出端口428。
第一吐出端口42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第一吐出端口425。
第二吐出端口427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连接供气口308和第二吐出端口427。
第三吐出端口426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下侧凸出。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三吐出端口426。
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凸出。第四吐出端口428可以朝与第二吐出端口427相反的方向凸出。除湿管道46可以与第四吐出端口428连接。
经由第一供气管道43流入到第一滚筒1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一滚筒1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一排气管道41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一滚筒13可以包括配置于前方侧的前方盖131和配置于后方侧的后方盖132。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与后方盖132连接,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与前方盖131连接。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连接第一滚筒1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从第一滚筒13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向后方延伸,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上方延伸。
旋转烘干机1的滚筒13的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马达133可以配置在第一箱体10的下部。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配置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可以与马达133在水平方向上隔开。第一排气管道41和马达133可以在第一滚筒13的下侧沿着水平方向并排配置。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与第二排气管道44合并。在第一排气管道41内流动的空气可以与在第二排气管道44内流动的空气汇合。
在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形成有与第一排气管道41连接的第一流入端口421。第一流入端口421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向下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一排气管道41的第一开闭阀41a。第一开闭阀41a可以调节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量。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一供气管道43供应到第一滚筒13内时,第一开闭阀41a可以切断第一排气管道41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第二供气管道45流入到第三箱体30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第三箱体30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二排气管道44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第二供气管道45和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与第三箱体30的第三后方面板302连接。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与护理机3的上部连接。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与形成在护理机3的上部的供气口308连接。
第三箱体30的上面板303可以随着靠近后方而向下侧倾斜。第三箱体30的上面板303可以朝第三后方面板302向下侧倾斜地延伸。
供气口308可以形成在上面板303倾斜的部位。供气口308可以以朝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向下侧倾斜的方式呈开口。供气口308可以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呈开口。
供气口308可以位于第三上面板303和衣架36之间。供气口308可以位于比衣架36更高的上侧。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位于比第二供气管道45更低的下侧。排气口309可以位于比供气口308更低的下侧。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连接护理机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从第三箱体30的上部向侧方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50和外桶23之间的第一管道区间441。第一管道区间441可以配置在基板575和分隔壁208之间。第一管道区间441可以在隔开空间5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的第二流入端口422。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二流入端口422可以从加热装置50的壳体570向下侧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二排气管道44的第二开闭阀44a。第二开闭阀44a可以调节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量。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二供气管道45供应到第三箱体30内时,第二开闭阀44a可以切断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流动。第二开闭阀44a可以配置在第一排气管道41和第二排气管道44汇合的位置的上游侧。
经由第三供气管道48流入到外桶23内的热风在烘干容纳于外桶23内的衣物之后可以通过第三排气管道47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
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热交换通道42。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从外桶23的上部向上侧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在热交换通道42的流入端部42A可以形成有与第三排气管道47连接的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热交换通道42向下侧延伸。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向下侧延伸。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第一管道区间441向下侧延伸。
第三流入端口424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的底面向下侧凸出。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三流入端口424。第三排气管道47可以连接外桶23和第二排气管道44。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三排气管道47的第三开闭阀47a。第三开闭阀47a可以调节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量。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在热风没有通过第三供气管道48供应到外桶23内时,第三开闭阀47a可以切断第三排气管道47内的空气流动。
经由除湿管道46流动的热风可以通过朝前方开口的吐出口462供应到衣物处理装置F的外部。经由除湿管道46流动的热风可以通过吐出口462供应到室内空间。
除湿管道46可以包括位于加热装置50和第二箱体20之间的第二管道区间461。第二管道区间461可以配置在基板575和分隔壁208之间。第二管道区间461可以在隔开空间5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从第二排气管道44的一侧面向前方凸出。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连通室内空间和第二排气管道44。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包括朝前方开口的外部空气流入口49。经由外部空气流入口49流入的空气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内的空气汇合而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内。
参照图47,加热装置50可以向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供应热风。
机械室S可以是第二箱体20内部空间的一部分。机械室S可以指第二箱体20的上部空间。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于机械室S。
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二箱体20内部的分隔壁208。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208的上侧。
分隔壁208可以划分配置外桶23的空间和机械室S。分隔壁208可以配置在加热装置50和外桶23之间。
分隔壁208可以与第二箱体20形成一体,也可以与第二箱体20分离。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208和第二上面板203之间。机械室S可以形成在分隔壁208和第二上面板203之间。不过,在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箱体20的上侧,在这种情况下,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上面板203的上侧,且可以具有额外的壳体(未图示)。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208的上侧。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洗衣机2的第二箱体20的内部。
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分隔壁208的上侧。切换装置70可以配置在洗衣机2的第二箱体20的内部。
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与第一滚筒13连接。
第一供气管道43可以包括:第一供气部431,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二供气部432,从第一供气部431向下侧延伸;以及第三供气部433,从第二供气部432向侧方延伸。
第一供气部431可以与送风管道420连接,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一供气部431可以贯穿第二内侧壁206而延伸到后壳体310的内部。第一供气部431可以配置在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后方。
第二供气部432可以从第一供气部431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第二供气部432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下方延伸。第二供气部432可以面向第一内侧壁106和第二内侧壁206。
第三供气部433可以从第二供气部432的下端部向侧方延伸。第三供气部433可以在后壳体310内部向侧方延伸而贯穿第一内侧壁106。第三供气部433可以贯穿第一内侧壁106,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与第一滚筒13连接。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与供气口308连接。
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而贯穿第二内侧壁206。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上方弯折。第二供气管道45可以与护理机3的上部连接。
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下方延伸。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通过隔开空间55。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贯穿分隔壁208,向下方延伸而与外桶23连接。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合并。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向上方延伸而与第二排气管道44合并。
第一排气管道41可以包括:第一排气部411,与第一滚筒13连接;以及第二排气部412,从第一排气部411向上方延伸。
第一排气部411可以与第一滚筒13连接,可以贯穿第一内侧壁106。第一排气部411可以贯穿第一内侧壁106,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侧方延伸。
第二排气部412可以从第一排气部411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第二排气部412可以面向第一内侧壁106和第二内侧壁206。
第二排气部412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连接。第二排气部412的上端可以与第二排气管道44的下部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包括向下侧凸出的第一流入端口421,第二排气部412可以结合于第一流入端口421。
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与护理机3的上部连接。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在后壳体310的内部向侧方延伸。第二排气管道44可以在隔开空间55向前方延伸而与热交换通道42连接。
隔开空间55可以形成在基板575和分隔壁208之间。第一管道区间441、第二管道区间461以及第三供气管道48可以配置于隔开空间55。
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配置于加热装置50内。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喷射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喷射到第二滚筒24的内部。
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可以从蒸汽发生装置502向侧方延伸而与护理机3连接。
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可以从蒸汽发生装置502向下方延伸而与外桶23连接。
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由风扇60形成的送风力流向第二滚筒24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即,风扇60可以加压在蒸汽发生装置502中产生的蒸汽并使其流向第二滚筒24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在第二蒸汽供应管502b和第三蒸汽供应管502c中的每一个可以配置有控制蒸汽的流动量的阀(未图示)。控制器81可以通过调节所述阀(未图示)的开度来调节向第二滚筒24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供应的蒸汽量。
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包括配置于烘干机1内部的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具有复数个蒸汽发生装置502、506。可以将配置于加热装置50的蒸汽发生装置502称为“第一蒸汽发生装置”,可以将配置于烘干机1内部的蒸汽发生装置506称为“第二蒸汽发生装置”。
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包括: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连接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和第一滚筒13;以及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连接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和护理机3。
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可以配置于第一箱体10内。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喷射到第一滚筒13内。在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通过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喷射到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
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可以从第二蒸汽发生装置506向侧方延伸而与护理机3连接。
第一蒸汽供应管506a和第四蒸汽供应管506b中的每一个可以配置有控制蒸汽的流动量的阀(未图示)。控制器81可以通过调节所述阀(未图示)的开度来调节向第一滚筒13和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中的每一个供应的蒸汽量。
供水端口273、274可以配置成比第二下面板204更靠近分隔壁208。第一蒸汽发生装置502可以配置在第二上面板203和分隔壁208之间。由此,因第一蒸汽发生装置502和供水管278、279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所以与第一蒸汽发生装置502连接的供水管278、279的长度可以变短。
参照图48,可以将通过洗衣机2的第二投入口22引出的衣物降到烘干机1的第一门11并通过第一投入口12投入。
第一门11可以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第一门11可以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旋转。
第一门11可以朝第一方向Q移动而开放第一投入口12。第一方向Q可以是以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向。
第一门11可以包括第一把手11b。第一把手11b可以从第一门11的外周面朝径向内侧凹陷。用户可以握持第一把手11b来旋转第一门11。
第二门21可以沿着水平方向移动。第二门21可以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旋转。
第二门21可以朝第二方向P移动而开放第二投入口22。第二方向P可以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向。
第二门21可以包括第二把手21b。第二把手21b可以从第二门21的外周面朝径向内侧凹陷。用户可以握持第二把手21b来旋转第二门21。
在洗衣机2中结束洗涤之后,用户可以开放第二门21,将第二滚筒24内部的洗涤物通过第二投入口22拿出到第二箱体20的外部。在洗衣机2中结束洗涤时,用户可以开放第一门11。用户可以将从洗衣机2拿出的湿的洗涤物运送到下侧并投入到第一滚筒13的内部。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F,由于将从洗衣机2拿出的湿的状态的重洗涤物运送到下方,因此与洗衣机2配置在烘干机1的下侧而将湿的状态的重洗涤物举升至上方时相比,可以减少用户的作业强度。另外,由于加热装置50配置在洗衣机2的上侧而投入口12、22的高度变低,因此将第二滚筒24内部的洗涤物通过第二投入口22拿出并运送到第一投入口12变得容易。此外,用户可以将通过第二投入口22拿出的洗涤物降到第一门11,从而可以将安置于第一门11的上侧的洗涤物投入到第一滚筒13的内部。
开放构件463可以遮蔽隔开空间55的前方侧。开放构件463可以配置在除湿管道46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的前方。开放构件463可以遮蔽热风吐出口462和外部空气流入口49的前方。
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包括:铰链463a,与开放构件463连接;以及马达463b,旋转铰链463a。
铰链463a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第二前方面板201。铰链463a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开放构件463可以以铰链463a为旋转轴在前后方向上旋转。开放构件463可以与铰链463a形成为一体。若马达463b旋转铰链463a,则开放构件463可以与铰链463a一起旋转。开放构件463可以朝前方旋转而开放隔开空间55的前方。若开放构件463开放隔开空间55的前方,则衣物处理装置F的外部空气可以通过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通过除湿管道46的空气可以吐出到衣物处理装置F的外部。
控制器81可以与马达463b电连接。控制器81可以控制马达463b的驱动。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控制面板8来开放隔开空间55。
除湿管道46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配置在比第一门11和第二门21更高的上侧。由于配置除湿管道46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的位置变高,因此可以防止通过除湿管道46流动的高温干燥的空气直接朝用户吐出。除湿管道46和外部空气流入端口423可以配置在与护理机3的上部对应的高度。
参照图49,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
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而不与加热装置50直接连接。在第一供气管道430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的情况下,可以不形成第一吐出端口425。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从第一热风管道451向下侧分支。
第二供气管道450可以从送风管道420向侧方延伸。第二供气管道450可以在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后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在第三后方面板302的后侧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向下侧延伸。第一供气管道430可以延伸到第一箱体10的内部而与第一滚筒13连接。
衣物处理装置F'可以包括调节阀453,所述调节阀453可以配置在第一供气管道430从第二供气管道450分支的位置。
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在第二供气管道450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在第一热风管道451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节阀453可以开闭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调节阀453可以仅开放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中的某一个。调节阀453可以均开放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调节阀453可以调节向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供应的空气的流量。调节阀453可以将由风扇60向第二供气管道450吹送的空气分配给第二热风管道452和第一供气管道430。
控制器81可以控制调节阀453。控制器81可以通过控制调节阀453来将从风扇60供应到第二供气管道450的热风向护理机3的内部空间33供应。控制器81可以通过控制调节阀453来将从风扇60供应到第二供气管道450的热风向第一滚筒13内供应。
不过,与烘干机1和护理机3连接的供气管道的结构可以选择性地使用图47或图49中说明的供气管道的结构。即,可以将与烘干机1和护理机3连接的供气管道设置成如图47那样或者设置成如图49那样。
参照图50,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J。
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J可以包括组合框架961和配置在组合框架961的一侧方的护理机3。
护理机3可以包括配置在组合框架961的一侧方的第三箱体962。第三箱体962或第三箱体962的一部分可以被称为“侧方框架”。
衣物处理装置J包括配置在组合框架961的中间的水平分隔壁965。
在组合框架961的下面板967和水平分隔壁965之间可以形成有配置外桶23和第二滚筒24的洗涤室963。
在组合框架961的正面可以形成有第二投入口22,衣物处理装置J可以包括开闭第二投入口22的第二门968。
在组合框架961的上面板966和水平分隔壁965之间可以形成有配置第一滚筒13的烘干室964。
在组合框架961的正面可以形成有第一投入口12,衣物处理装置J可以包括开闭第一投入口12的第一门969。
水平分隔壁965可以划分洗涤室963和烘干室964。可以以水平分隔壁965为基准,在下侧形成有洗涤室963,在上侧形成有烘干室964。不过,也可以以水平分隔壁965为基准,在下侧形成有烘干室964,在上侧形成有洗涤室963。
水平分隔壁965可以与组合框架961分离。水平分隔壁965可以组装到组合框架961,在水平分隔壁965组装到组合框架961之前,洗涤室963和烘干室964可以彼此连通。
可以将水平分隔壁965的上侧划分为烘干机1,可以将水平分隔壁965的下侧划分为洗衣机2。不过,可以是水平分隔壁965的上侧为洗衣机2,下侧为烘干机1。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水平分隔壁965的上侧。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室964的内部。不过,加热装置50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配置位置。加热装置50可以与水平分隔壁965上下配置。
参照图51,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K。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K包括单一框架970。
衣物处理装置K可以包括:竖直分隔壁971,配置于单一框架970内;以及水平分隔壁972,配置在竖直分隔壁971和单一框架970的一侧面板978之间。
以水平分隔壁972为基准,洗涤室973和烘干室974可以在一侧面板978和竖直分隔壁971之间以沿着上下方向划分的方式形成。
洗涤室973可以形成在单一框架970的下面板977和水平分隔壁972之间。
在单一框架970的前方可以形成有第二投入口22,衣物处理装置K可以包括开闭第二投入口22的第二门973a。
烘干室974可以形成在单一框架970的上面板976和水平分隔壁972之间。
在单一框架970的前方可以形成有第一投入口12,衣物处理装置K可以包括开闭第一投入口12的第一门374a。
在竖直分隔壁971和另一侧面板979之间可以形成有护理衣物的护理室975。
在单一框架970的前方可以形成有第三投入口32,衣物处理装置K可以包括开闭第三投入口32的第三门975a。
竖直分隔壁971可以划分洗涤室973和护理室975。竖直分隔壁971可以划分烘干室974和护理室975。以竖直分隔壁971为基准,在一侧可以形成有洗涤室973和烘干室974,在另一侧可以形成有护理室975。即,在竖直分隔壁971和一侧面板978之间可以形成有彼此连通的洗涤室973和烘干室974,在竖直分隔壁971和另一侧面板979之间可以形成有护理室975。
竖直分隔壁971可以与单一框架970分离。竖直分隔壁971可以组装到单一框架970,在竖直分隔壁971组装到单一框架970之前,洗涤室973、烘干室974以及护理室975可以彼此连通。
水平分隔壁972可以划分洗涤室973和烘干室974。可以以水平分隔壁972为基准,在下侧形成有洗涤室973,在上侧形成有烘干室974。不过,也可以以水平分隔壁972为基准,在下侧形成有烘干室974,在上侧形成有洗涤室973。
水平分隔壁972可以与单一框架970分离。水平分隔壁972可以组装到单一框架970,在水平分隔壁972组装到单一框架970之前,洗涤室973和烘干室974可以彼此连通。
可以将水平分隔壁972的上侧划分为烘干机1,可以将水平分隔壁972的下侧划分为洗衣机2。不过,也可以是水平分隔壁972的上侧为洗衣机2,下侧为烘干机1。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水平分隔壁972的上侧。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室974的内部。不过,加热装置50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配置位置。加热装置50可以与水平分隔壁972上下排列。
参照图52,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L。
衣物处理装置L可以包括烘干机1、洗衣机2、第一护理机3、加热装置50以及第二护理机3'。
烘干机1和洗衣机2可以配置在第二护理机3'的下侧。烘干机1和洗衣机2可以配置在第一护理机3的侧方。
第二护理机3'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上侧。第二护理机3'可以配置在第一护理机3的侧方。
不过,烘干机1、洗衣机2、第一护理机3以及第二护理机3'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配置位置。例如,在第二护理机3'的上侧可以并排配置有烘干机1和洗衣机2。另外,烘干机1、洗衣机2、第一护理机3以及第二护理机3'可以沿着水平方向排列。
第二护理机3'的上下方向高度可以小于第一护理机3的上下方向高度。第二护理机3'的左右方向宽度可以大于第一护理机3的左右方向宽度。第二护理机3'的左右方向宽度可以大于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左右方向宽度。
在第二护理机3'的内部可以容纳衬衫、外套、裤子等占用高度较小的衣物。
第二护理机3'的上下方向高度可以小于第一护理机3的上下方向高度。
在第一护理机3的内部可以容纳长外套、长款衣等占用高度较大的衣物。
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护理机3'的内部。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上侧。不过,加热装置50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配置位置。例如,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的内部,也可以配置在洗衣机2的内部,或者可以配置在第一护理机3的内部。另外,加热装置50可以配置在第二护理机3'的上侧,也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和洗衣机2的下侧。
加热装置50可以向烘干机1、洗衣机2、第一护理机3以及第二护理机3'中的每一个供应热风和蒸汽。
参照图53,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M。
衣物处理装置M可以在其内部包括配置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的外箱体990。
烘干机1、洗衣机2以及护理机3可以固定在外箱体990的内部。塔9和护理机3可以固定在外箱体990的内部。
外箱体990可以包括:上框架991;下框架992,与上框架991的下侧隔开;第一侧框架993,连接上框架991和下框架992;以及第二侧框架994,连接上框架991和下框架992且与第一侧框架993隔开。
上框架991可以连接塔9的上部和护理机3的上部。
上座999b可以固定在上框架991的下侧。上座999b可以由弹性体制成。上座999b可以配置在塔9和上框架991之间。上座999b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和上框架991之间。
下框架992可以与塔9的下部和护理机3的下部连接。
下座999c可以固定在下框架12的下侧。下座999c可以由弹性体制成。下座999c可以配置在塔9和下框架992之间。下座999c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和下框架992之间。
外箱体990可以包括从下框架992的底面向上侧凹陷的柄992a。用户可以通过握持柄992a来移动衣物处理装置M。
外箱体990可以包括滚子995,所述滚子995从下框架992的底面向下侧凸出。在用户通过握持柄992a来移动衣物处理装置M时,滚子995在支撑衣物处理装置M的荷重的同时可以沿着地面滚动(Rolling)。作为滚子995的种类,可以使用轴承。
第一侧框架993可以与塔9的侧壁连接。
第二侧框架994可以与护理机3的侧壁连接。
在塔9和护理机3之间可以配置有第一板999a。第一板999a可以由弹性体制成,其可以是减振材料。
在塔9和第一侧框架993之间可以配置有第一侧板999d。第一侧板999d可以由弹性体制成,其可以是减振材料。
在护理机3和第二侧框架994之间可以配置有第二侧板999e。第二侧板999e可以由弹性体制成,其可以是减振材料。
外箱体990可以包括可旋转地连接于侧框架993、994的外门997、998。
外门997、998可以包括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侧框架993的第一外门997和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侧框架994的第二外门998。
第一外门997可以在塔9的前方旋转。第一外门997可以遮蔽塔9的前方,以防止从外部看到塔9。
第一外门997可以包括:上门997a,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一衣物处理器1(图53为基准的烘干机)的前方;以及下门997b,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二衣物处理器2(图53为基准的洗衣机)的前方。
上门997a和下门997b中的每一个可以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侧框架993。上门997a和下门997b可以是分开的部件。
上门997a可以通过铰链996连接于第一侧框架993,可以具有第一把手997c。第一把手997c可以在上门997a的一面凹陷形成。
上门997a可以遮蔽第一衣物处理器1或2的前方,以防止从外部看到第一衣物处理器1或2。上门997a可以遮蔽控制面板8的前方,以防止从外部看到控制面板8。不过,在上门997a中,可以仅与控制面板8对应的部位由透明的材质制成,此时,在门997关闭的状态下,也可以从外部看到控制面板8。
下门997b可以通过铰链996连接于第一侧框架993,可以具有第二把手997d。第二把手997d可以在下门997b的一面凹陷形成。
下门997b可以遮蔽第二衣物处理器1或2的前方,以防止从外部看到第二衣物处理器1或2。
第二门998可以在护理机3的前方旋转。第二门998可以遮蔽护理机3的前方,以防止从外部看到护理机3。
第二门998可以通过铰链996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侧框架994,可以具有第三把手998a。第三把手998a可以在第二门998的一面凹陷形成。
参照图54,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N。
衣物处理装置N可以包括复数个烘干机1a、1b。复数个烘干机1a、1b可以包括:第一烘干机1a;以及第二烘干机1b,配置在第一烘干机1a的一侧。
第一烘干机1a可以包括:第一烘干箱体100a;以及第一烘干滚筒13a,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一烘干箱体100a内。
第二烘干机1b可以包括:第二烘干箱体100b;以及第二烘干滚筒13b,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二烘干箱体100b内。
第一烘干箱体100a和第二烘干箱体100b可以彼此结合,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在复数个烘干机1a、1b的下侧可以配置有加热装置50。加热装置50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配置位置,可以配置在烘干机1a、1b的上侧或复数个烘干机1a、1b之间的空间或复数个烘干机1a、1b的后方或复数个烘干机1a、1b的侧方等。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热泵装置。热泵装置可以包括压缩机51、冷凝器52、蒸发器53、膨胀装置54、风扇60、切换装置70以及制冷剂管511。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加热要向烘干滚筒13a、13b供应的空气的热交换通道42。冷凝器52和蒸发器53可以配置在热交换通道42的内部。
第一烘干滚筒13a可以连接于与加热装置50连接的第一热风供应管430a。第一烘干滚筒13a可以连接于与加热装置50连接的第一热风回收管410a。通过第一热风供应管430a流入到第一烘干滚筒13a内部的热风可以通过第一热风回收管410a从第一烘干滚筒13a排出。
第二烘干滚筒13b可以连接于与加热装置50连接的第二热风供应管430b。第二烘干滚筒13b可以连接于与加热装置50连接的第二热风回收管410b。通过第二热风供应管430b流入到第二烘干滚筒13b内部的热风可以通过第二热风回收管410b从第二烘干滚筒13b排出。
切换装置70可以与第一热风供应管430a和第二热风供应管430b连接。切换装置70可以调节流入第一热风供应管430a和第二热风供应管430b的热风的流量。
流入到第一热风供应管430a的热风流入第一烘干滚筒13a的内部,从而可以烘干第一烘干滚筒13a内部的洗涤物。
流入到第二热风供应管430b的热风流入第二烘干滚筒13b的内部,从而可以烘干第二烘干滚筒13b内部的洗涤物。
流入到第一烘干滚筒13a内部的热风可以流入第一热风回收管410a。流入到第二烘干滚筒13b内部的热风可以流入第二热风回收管410b。
流入到第一热风回收管410a和第二热风回收管410b的空气可以流入热交换通道42。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的空气可以与蒸发器53和冷凝器52进行热交换。通过了热交换通道42的空气可以由风扇60再次供应到烘干滚筒13a、13b。
参照图55,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O。
衣物处理装置O可以包括复数个护理机3a、3b。复数个护理机3a、3b可以包括:第一护理机3a;以及第二护理机3b,配置在第一护理机3a的一侧。
衣物处理装置O可以包括箱体30,所述箱体30在内部形成容纳衣物的空间。第一护理机3a和第二护理机3b可以配置在箱体30的内部。另外,箱体30可以形成一体形成的第一护理机3a和第二护理机3b的外形。一体形成的第一护理机3a和第二护理机3b可以被分隔壁301彼此分开。
在第一护理机3a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第一空间33a,在第二护理机3b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第二空间33b。
衣物处理装置O可以包括划分第一空间33a和第二空间33b的分隔壁301。分隔壁301可以与箱体30一体形成。
第一护理机3a可以包括第一供气口308a和第一排气口309a。
第二护理机3b可以包括第二供气口308b和第二排气口309b。
在复数个护理机3a、3b的下侧可以配置有加热装置50。加热装置50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配置位置,可以配置在护理机3a、3b的上侧或复数个护理机3a、3b之间的空间或复数个护理机3a、3b的后方或复数个护理机3a、3b的侧方等。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热泵装置。热泵装置可以包括压缩机51、冷凝器52、蒸发器53、膨胀装置54、风扇60、切换装置70以及制冷剂管511。
第一护理机3a可以包括连接第一供气口308a和加热装置50的第一热风供应管450a。第一护理机3a可以包括连接第一排气口309a和加热装置50的第一热风回收管440a。经由第一热风供应管450a流入到第一空间33a内部的热风可以通过第一热风回收管440a从第一空间33b排出。
第二护理机3b可以包括连接第二供气口308b和加热装置50的第二热风供应管450b。第二护理机3b可以包括连接第二排气口309b和加热装置50的第二热风回收管440b。经由第二热风供应管450b流入到第二空间33b内部的热风可以通过第二热风回收管440b从第二空间33b排出。
切换装置70可以与第一热风供应管450a和第二热风供应管450b连接。切换装置70可以调节流入第一热风供应管450a和第二热风供应管450b的热风的流量。
流入到第一热风供应管450a的热风可以通过第一供气口308a供应到第一空间33a的内部。
流入到第二热风供应管450b的热风可以通过第二供气口308b供应到第二空间33b的内部。
流入到第一空间33a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排气口309a流入到第一热风回收管440a。
流入到第二空间33b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排气口309b流入到第二热风回收管440b。
加热装置50可以包括热交换通道42,所述热交换通道42可以加热要向护理机3a、3b中的每一个内部空间33a、33b供应的空气。冷凝器52和蒸发器53可以配置于热交换通道42。
流入到第一热风回收管440a和第二热风回收管440b的空气可以流入热交换通道42。
流入到热交换通道42的空气可以在通过蒸发器53和冷凝器52的同时被加热。
在热交换通道42中被加热的空气可以通过风扇60供应到护理机3a、3b的内部空间33a、33b而循环。
以上,示出和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例,显然,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本发明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实施,不能单独理解这种修改实施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
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修改而实施,其权利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因此,只要是变形的实施例包括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的构成要素,就应该视为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前述的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彼此并不排他或不同。可以混合使用或组合前述的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的各个构成或功能。
例如,意味着特定实施例和/或附图中说明的A构成和其他实施例和/或附图中说明的B构成可以结合。即,即使是没有直接说明构成之间的结合,也意味着可以结合,除非说明不能结合。
上述详细的说明不应解释为在所有方面是限制性的,而应视为是示例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应由权利要求书中的合理解释来确定,本发明等效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
下面是一些示例:
示例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形成有第一投入口的第一箱体、开闭所述第一投入口的第一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且在内部容纳洗涤物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下方向且形成有第二投入口的第二箱体、开闭所述第二投入口的第二门、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且在内部容纳洗涤物的第二滚筒;护理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洗衣机的一侧方且形成有开口部的第三箱体和开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三门,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滚筒的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热交换通道;以及加热装置,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示例2.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三箱体的一侧方与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沿着上下方向配置。
示例3.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机械室,所述机械室形成在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中的某一个的内部,所述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机械室的内部。
示例4.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基板;第一壁,从所述基板向上侧延伸;第二壁,从所述基板向上侧延伸,与所述第一壁隔开;以及盖,配置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上侧,所述热交换通道为由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以及所述盖包围的空间。
示例5.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蒸发器,配置在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内部;以及冷凝器,配置在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内部,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
示例6.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连接的第一吐出端口和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第二吐出端口。
示例7.在示例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三箱体的一侧方,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从所述第二吐出端口向侧方延伸而与所述护理机连接。
示例8.在示例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送风管道的内部。
示例9.在示例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调节由所述风扇吹送的空气的吐出方向,使得所述吹送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一供气管道或所述第二供气管道。
示例10.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一排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热交换通道;以及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护理机和所述热交换通道。
示例11.在示例1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供应到所述第一滚筒内部的空气在所述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供气管道以及所述第一排气管道的内部循环,供应到所述第三箱体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在所述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以及所述第二排气管道的内部循环。
示例12.在示例1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护理机包括:供气口,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位于所述第三箱体的上部和下部中的某一方;以及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连接,位于所述第三箱体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方。
示例13.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三供气管道,所述第三供气管道与所述热交换通道连接,向所述第二滚筒的内部供应空气。
示例14.在示例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热交换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之间,所述第一供气管道从所述热交换通道向上方和下方中的某一方向延伸而与所述第一滚筒连接,所述第三供气管道从所述热交换通道向上方和下方中的另一方向延伸而与所述外桶连接。
示例15.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包括除湿管道,所述除湿管道与所述热交换通道连接,向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供应空气。
示例16.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连接所述护理机和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第二排气管道,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基板,配置在所述热交换通道的下侧;第一支撑板,从所述基板向下侧凸出;以及第二支撑板,从所述基板向下侧凸出,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隔开,所述第二排气管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管道区间。
示例17.在示例1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端口,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端口在所述管道区间的一端部朝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形成开口。
示例18.在示例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蒸汽发生装置,配置于所述加热装置,生成要向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的蒸汽;第一蒸汽供应管,连接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和所述第一滚筒;以及第二蒸汽供应管,连接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和所述护理机。
示例19.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衣物处理器,包括形成有洗涤物投入口的箱体、开闭所述洗涤物投入口的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且容纳洗涤物的滚筒;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形成有衣物投入口的箱体、开闭所述衣物投入口的门以及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滚筒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端部和供空气吐出的吐出端部且在所述吐出端部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热交换通道;以及加热装置,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示例20.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衣物处理器,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滚筒;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一侧方且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二箱体;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滚筒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和向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一侧方与所述滚筒上下方向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热交换通道,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示例2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组合框架,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的第一投入口和第二投入口,在中间配置有水平分隔壁;第一门,开闭所述第一投入口;第二门,开闭所述第二投入口;护理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组合框架的一侧方且形成有开口部和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侧方框架以及开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三门,在上文中,在所述组合框架的上面板和所述水平分隔壁之间形成有供第一滚筒可旋转地配置的烘干室,在所述组合框架的下面板和所述水平分隔壁之间形成有供外桶和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外桶内的第二滚筒配置的洗涤室;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滚筒的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所述侧方框架的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的热交换通道;以及加热装置,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示例22.在示例2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烘干室或所述侧方框架的内部。
示例23.在示例2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水平分隔壁和所述第一滚筒之间。
示例24.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单一框架,在其内部配置有竖直分隔壁和设置在所述竖直分隔壁和所述一侧面板之间的水平分隔壁,以所述水平分隔壁为基准,洗涤室和烘干室可以在所述一侧面板和所述竖直分隔壁之间以沿着上下方向划分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竖直分隔壁和另一侧面板之间形成有护理衣物的护理室;第一门、第二门以及第三门,在上文中,容纳洗涤物的第一滚筒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烘干室,外桶和容纳洗涤物的第二滚筒配置于所述洗涤室,所述第二滚筒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在所述单一框架形成有用于向所述第一滚筒投入洗涤物的第一投入口、用于向所述第二滚筒投入洗涤物的第二投入口以及用于向所述护理室引入衣物的开口部,所述第一门、所述第二门以及所述第三门与所述单一框架连接,分别开闭所述第一投入口、所述第二投入口以及所述开口部;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滚筒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所述护理室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的热交换通道;以及加热装置,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示例25.在示例2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烘干室或所述护理室。
示例26.在示例2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烘干室配置在所述洗涤室的上侧,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水平分隔壁和所述第一滚筒之间。
示例27.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衣物处理器,包括形成有洗涤物投入口的箱体、开闭所述洗涤物投入口的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且容纳洗涤物的滚筒;第二衣物处理器,具有形成有衣物投入口的箱体、开闭所述衣物投入口的门以及在所述箱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滚筒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端部和供空气吐出的吐出端部且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与所述吐出端部连接的热交换通道;以及加热装置,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示例28.在示例2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箱体内部。
示例29.在示例2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侧。
示例30.在示例2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一流入端口,形成于所述热交换通道的流入端部,使空气流入所述热交换通道;以及第二流入端口,形成于所述热交换通道的流入端部,使空气流入所述热交换通道,与所述第一流入端口隔开。
示例31.在示例3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一排气管道,与所述第一流入端口连接,排出所述滚筒内部的空气;以及第二排气管道,与所述第二流入端口连接,排出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内部空间的空气。
示例32.在示例3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第一开闭阀,配置于所述第一排气管道,开闭所述第一排气管道;以及第二开闭阀,配置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开闭所述第二排气管道。
示例33.在示例2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选择性地开放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
示例34.在示例2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为包括通过制冷剂流路连接的压缩机、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的热泵装置。
示例35.在示例3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内部。
示例36.在示例2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所述加热器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通道内。
示例37.在示例3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通道内的冷却器,所述冷却器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
示例38.在示例3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通道内的风扇。
示例39.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形成有第一投入口的第一箱体、开闭所述第一投入口的第一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且在内部容纳洗涤物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下方向上且形成有第二投入口的第二箱体、开闭所述第二投入口的第二门、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且在内部容纳洗涤物的第二滚筒;护理机,包括配置于所述洗衣机和所述烘干机的一侧方且形成有开口部的第三箱体和开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三门,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滚筒的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的热交换通道;加热装置,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示例40.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护理机中的某一个。
示例41.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
示例42.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箱体配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上侧,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箱体之间。
示例43.在示例2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上面板的上侧。
示例44.在示例2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箱体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滚筒的下侧的空间即机械室,所述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机械室。
示例45.在示例4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旋转所述第一滚筒的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配置于所述机械室。
示例46.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为包括通过制冷剂流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的热泵装置。
示例47.在示例4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内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示例48.在示例4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基板,配置有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两侧壁,与所述基板连接,立设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的两侧;以及盖,配置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的上侧,所述热交换通道为由所述基板、所述两侧壁以及所述盖包围的空间。
示例49.在示例4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基板,配置有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第一支撑板,从所述基板朝下侧方向凸出;以及第二支撑板,从所述基板朝下侧方向凸出,面向所述第一支撑板,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配置所述管道系统的一部分的空间。
示例50.在示例4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配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上侧。
示例51.在示例4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朝所述第二箱体向下侧凸出的凸起,所述第二箱体包括:第二上面板,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侧;以及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二上面板,供所述凸起插入。
示例52.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热交换通道包括:流入端部,供所述第一滚筒内部的空气和所述护理机内部空间的空气流入;以及吐出端部,经由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通过所述吐出端部供应到所述第一供气管道或所述第二供气管道,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一流入端口,形成于所述流入端部,供所述第一滚筒内部的空气流入;第二流入端口,形成于所述流入端部,供所述护理机内部空间的空气流入;第一吐出端口,形成于所述吐出端部,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连接;以及第二吐出端口,形成于所述吐出端部,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
示例53.在示例5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一排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一流入端口;以及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第二流入端口。
示例54.在示例5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护理机包括:供气口,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以及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供气口形成在所述护理机的下部,所述排气口形成在所述护理机的上部。
示例55.在示例5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供气口位于低于配置所述加热装置的高度的位置,所述排气口位于高于配置所述加热装置的高度的位置。
示例56.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配置于所述管道系统内部的风扇。
示例57.在示例5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内部。
示例58.在示例5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还包括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吐出侧且在内部配置有所述风扇;所述送风管道包括:第一吐出端口,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连接;以及第二吐出端口,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
示例59.在示例5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送风管道的截面具有包括上、下、左、右侧壁的正方形形状,所述第一吐出端口和所述第二吐出端口可以形成在所述送风管道的上、下、左、右侧壁中彼此不同的侧壁。
示例60.在示例5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配置于所述送风管道,调节从所述风扇吹送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示例61.在示例6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旋转体,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送风管道的内部,具有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吐出端口或所述第二吐出端口连通的送风通道;以及驱动马达,旋转所述旋转体。
示例62.在示例6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旋转体包括:旋转板,与所述驱动马达连接;以及涡旋件,与所述旋转板连接,形成有所述送风通道。
示例63.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三供气管道,与所述热交换通道连接,向所述外桶内供应空气;第三排气管道,供所述外桶内的空气流入所述热交换通道;第三吐出端口,连接所述热交换通道和所述第三供气管道;以及第三流入端口,连接所述热交换通道和所述第三排气管道。
示例64.在示例5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二排气管道,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三流入端口形成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
示例65.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还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端口,供外部空气流入,与所述热交换通道连接;以及除湿管道,将在所述热交换通道中被热交换的空气排出到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
示例66.在示例6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还包括第二排气管道,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热交换通道,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端口形成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
示例67.在示例6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热交换通道和所述除湿管道的第四吐出端口,所述除湿管道配置于所述加热装置的下侧,从所述第四吐出端口朝前方延伸,形成有将被热交换的所述空气吐出到外部的吐出口。
示例68.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管道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第二排气管道,所述第二排气管道配置于形成在所述热交换通道的下侧的空间,其包括在所述空间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管道区间。
示例69.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热交换通道包括吐出端部,经由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通过所述吐出端部供应到所述第一供气管道或所述第二供气管道,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一吐出端口,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连接,形成在所述吐出端部的上侧;以及第二吐出端口,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形成于所述吐出端部的一侧。
示例70.在示例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热交换通道包括流入端部,所述流入端部供所述第一滚筒内部的空气或所述护理机内部空间的空气流入,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一流入端口,形成在所述流入端部的上侧;以及第二流入端口,形成在所述流入端部的下侧。
示例7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容纳洗涤物的滚筒;洗衣机,与所述烘干机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烘干机的一侧;护理机,配置在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洗衣机的上侧,形成有容纳衣物的内部空间;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滚筒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端部和供空气吐出的吐出端部的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与所述吐出端部连接;以及加热装置,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示例72.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箱体内的滚筒;护理机,配置于所述烘干机的一侧,具有容纳衣物的内部空间;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滚筒的下侧,加热要向所述滚筒供应的空气;以及供气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护理机,将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供应到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
示例73.在示例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供气管道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一侧方延伸而与所述护理机连接。
示例74.在示例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护理机包括位于所述内部空间的下部的供气口,所述供气管道与所述供气口连通,与所述护理机的下部连接。
示例75.在示例7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护理机包括内面板,所述内面板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侧,形成有所述供气口,所述内面板包括:第一内面板,水平地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侧;以及第二内面板,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内面板向上侧弯折,所述供气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内面板。
示例76.在示例7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护理机包括形成所述内部空间的第三箱体,所述供气管道包括:第一热风管道,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配置在所述第三箱体的后方;以及第二热风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热风管道和所述内面板,配置在所述第三箱体的内部。
示例77.在示例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对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进行加压,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护理机的一侧,配置于所述滚筒的下侧。
示例78.在示例7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箱体包括:第一侧面板,与所述护理机相邻配置;以及第二侧面板,配置成比所述第一侧面板更远离所述护理机,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比所述第二侧面板更靠近所述第一侧面板。
示例79.在示例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供气管道包括:第一供气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滚筒,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上侧延伸;以及第二供气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护理机,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侧方延伸。
示例80.在示例7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送风管道,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在其内部容纳风扇;以及切换装置,配置于所述送风管道,调节从所述风扇吹送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送风管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侧,位于与所述护理机的下部对应的高度。
示例81.在示例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滚筒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和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第二排气管道配置在所述护理机的下部。
示例82.在示例8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内面板,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侧;以及排气口,形成于所述内面板,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排气管道在所述内面板的下侧朝所述加热装置向侧方向延伸。
示例83.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的第二滚筒,所述洗衣机配置于所述烘干机的上侧;护理机,包括配置于所述洗衣机和所述烘干机的一侧且具有容纳衣物的内部空间的第三箱体;以及加热装置,加热要向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的空气,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滚筒的下侧。
示例84.在示例8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护理机包括位于所述内部空间的下部的供气口,所述供气管道与所述供气口连通,与所述护理机的下部连接。
示例85.在示例8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护理机包括内面板,所述内面板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侧,向上侧弯折地延伸,形成有所述供气口。
示例86.在示例8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供气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一滚筒,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上侧延伸;第二供气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护理机,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侧方延伸;以及第三供气管道,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分支,与所述外桶连接。
示例87.在示例8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三供气管道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外部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分支。
示例88.在示例8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加热装置;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第三排气管道,连接所述外桶和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连接于所述第三排气管道。
示例89.在示例8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热交换单元,加热通过所述第一排气管道、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以及所述第三排气通道流入的空气;以及基板,安置有所述热交换单元,在所述基板和所述第一箱体之间形成有隔开空间,所述第三排气管道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隔开空间的内部。
示例90.在示例8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端口,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连通,配置于所述隔开空间内;以及除湿管道,接收由所述热交换单元加热的空气,在所述隔开空间内朝前方延伸。
示例9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的第二滚筒,所述洗衣机配置于所述烘干机的上侧;护理机,包括配置于所述洗衣机和所述烘干机的一侧且具有容纳衣物的内部空间的第三箱体;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滚筒的下侧,加热要向所述第一滚筒供应的空气;以及供气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三箱体,将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供应到所述第三箱体的内部空间。
示例92.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侧的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的第二滚筒;护理机,包括配置在所述洗衣机和所述烘干机的一侧且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三箱体;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外桶之间,具有加热要向所述护理机供应的空气的热交换单元;以及抽屉,位于比所述热交换单元更低的下侧,在内部具有储存水的空间。
示例93.在示例9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排水盘,所述排水盘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下侧,位于比所述抽屉更高的上侧。
示例94.在示例9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排水盘形成有朝下侧开口的第一孔,所述抽屉形成有朝上侧开口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面向。
示例95.在示例9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排出管,所述排出管从所述排水盘向下侧延伸,连接所述排水盘和所述抽屉。
示例96.在示例9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排水泵,排出所述外桶内的水;第一排水管,连接所述外桶和所述排水泵;第一排出管,连接所述排水盘和所述抽屉;以及第二排出管,连接所述排水盘和所述排水泵。
示例97.在示例9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基板,在所述基板的上侧配置有所述排水泵和所述排水盘,所述排水泵配置在比所述排水盘更低的位置。
示例98.在示例9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阀,调节在所述第一排水管内流动的水量;第二阀,调节在所述第一排出管内流动的水量;第三阀,调节在所述第二排出管内流动的水量;以及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阀、所述第二阀以及所述第三阀电连接,在所述洗衣机运转时,所述控制器开放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三阀且关闭所述第二阀。
示例99.在示例9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洗涤剂供应装置,所述洗涤剂供应装置在内部具有储存洗涤剂的空间,所述洗涤剂供应装置在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一滚筒之间与所述抽屉在水平方向上隔开。
示例100.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烘干机的上侧,加热要向所述第一滚筒供应的空气;护理机,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加热装置的一侧,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供气管道,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下方延伸,与形成于所述护理机的下部的供气口连接;以及排气管道,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延伸,与形成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的排气口连接。
示例101.在示例10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之间的高度。
示例102.在示例10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热交换通道,加热通过所述排气管道流入的空气;冷凝器,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通道内;蒸发器,在所述热交换通道内配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游侧;以及盖,可分离地配置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的上侧。
示例103.在示例10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抽屉,所述抽屉配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下侧,在内部具有储存水的空间。
示例104.在示例10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抽屉位于所述烘干机的上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
示例105.在示例10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洗衣机,所述洗衣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侧的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的第二滚筒,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外桶之间。
示例106.在示例10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洗衣机的下部,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
示例107.在示例10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热交换单元,使通过所述排气管道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排水盘,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下侧,所述洗衣机包括与所述外桶和所述排水盘连接的排水泵。
示例108.在示例10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在所述第二箱体内部形成有配置所述加热装置的机械室,所述排水泵配置于所述机械室的内部。
示例109.在示例10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供气管道包括:第一供气管道,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下方延伸,与所述第一滚筒连接;第二供气管道,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侧方延伸,与形成于所述护理机的下部的供气口连接;第三供气管道,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上方延伸,与所述外桶连接,所述排气管道包括:第一排气管道,从所述第一滚筒向上方延伸,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第二排气管道,从所述排气口向下方延伸,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以及第三排气管道,从所述外桶向下方延伸,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
示例110.在示例10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供气管道包括:第一连接部,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侧方延伸;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前方延伸,所述第二排气管道包括:第三连接部,从所述排气口向后方延伸;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三连接部向下方延伸;以及第四连接部,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侧方延伸,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
示例11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烘干机的上侧,加热要向所述第一滚筒供应的空气;护理机,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加热装置的一侧,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供气管道,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延伸,与形成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的供气口连接;以及排气管道,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下方延伸,与形成于所述护理机的下部的排气口连接。
示例112.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配置在所述烘干机的下侧的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的外桶、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的第二滚筒以及排出所述外桶内的水的排水泵,护理机,配置于所述洗衣机和所述烘干机的一侧,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外桶的下侧,具有加热要向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的空气的热交换单元;排水盘,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下侧;以及排出管,连接所述排水盘和所述排水泵。
示例113.在示例1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在所述外桶的下侧形成有配置所述加热装置的空间即机械室,所述排水泵配置于所述机械室。
示例114.在示例1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二箱体的下部。
示例115.在示例1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安置有所述热交换单元,所述排水泵配置在所述基板的上侧。
示例116.在示例1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热交换通道,配置有所述热交换单元;以及遮蔽壁,划分配置有所述排水泵的空间和所述热交换通道。
示例117.在示例11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供气管道,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下游侧,连接所述热交换通道和所述第一滚筒;第二供气管道,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下游侧,连接所述热交换通道和所述护理机;第一排气管道,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上游侧,连接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热交换通道;以及第二排气管道,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上游侧,连接所述护理机和所述热交换通道,所述热交换单元与通过所述第一排气管道和所述第二排气管道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示例118.在示例11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排水管,连接所述外桶和所述排水泵;以及第二排水管,与所述排水泵连接,将所述外桶内的水排出到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所述第二排水管的至少一部分包围所述第二供气管道。
示例119.在示例11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冷却水供应管,与所述排水泵连接;热交换部,与所述冷却水供应管连接,包围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以及冷却水回收管,连接所述热交换部和所述排水泵。
示例120.在示例11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端口,与所述热交换通道连接;以及除湿管道,在所述热交换单元的下游侧与所述热交换通道连接,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连通,所述除湿管道配置在比所述排水泵更低的下侧。
示例121.在示例12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排水管,连接所述外桶和所述排水泵;以及第二排水管,与所述排水泵连接,将所述外桶内的水排出到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所述第二排水管的至少一部分包围所述除湿管道。
示例122.在示例12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冷却水供应管,与所述排水泵连接;热交换部,与所述冷却水供应管连接,包围所述除湿管道;以及冷却水回收管,连接所述热交换部和所述排水泵。
示例123.在示例11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通过制冷剂流路与所述热交换单元连接,所述热交换单元包括:冷凝器,加热在所述热交换通道内的空气;以及蒸发器,配置在所述冷凝器的上游侧,对所述热交换通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所述排水盘配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下侧。
示例124.在示例12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与所述排水泵连接,将通过所述排出管流入到所述排水泵的冷凝水喷向所述蒸发器。
示例125.在示例1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分隔壁,所述分隔壁配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配置在所述外桶的下侧,所述排水泵和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分隔壁的下侧。
示例126.在示例12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连接所述外桶和所述排水泵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贯穿所述分隔壁与所述排水泵连接。
示例127.在示例12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盖,所述盖位于比所述排水泵更高的上侧,配置在所述分隔壁的下侧,在所述分隔壁和所述盖之间配置有缓冲构件。
示例128.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一侧方的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的第二滚筒;护理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的一侧方且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三箱体;以及加热装置,加热要向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的空气。
示例129.在示例12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箱体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三箱体之间,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
示例130.在示例12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收纳盒,所述第二箱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箱体的高度,所述收纳盒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下侧。
示例131.在示例12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二护理机,所述第二护理机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配置在所述第三箱体的一侧方,所述第三箱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的高度,所述第二护理机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的上侧。
示例132.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箱体的下部结合的上面板且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下侧的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的第二滚筒以及连接所述箱体和所述外桶且衰减所述外桶的振动的悬架;以及护理机,包括配置于所述洗衣机的一侧且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三箱体,所述第二箱体包括侧面板,所述侧面板配置在所述外桶和所述第三箱体之间,面向所述第三箱体,结合于所述第三箱体。
示例133.在示例13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板,所述板配置在所述侧面板和所述第三箱体之间,将所述侧面板和所述第三箱体结合。
示例134.在示例13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板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在所述侧面板和所述第三箱体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板包括减振材料。
示例135.在示例13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将所述板、所述第二箱体以及所述第三箱体结合的紧固构件,所述板还包括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在所述第二箱体和所述第三箱体的下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紧固构件贯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二箱体,贯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箱体。
示例136.在示例13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滚子,从配置于所述外桶的下侧的下面板向下侧凸出,所述滚子的至少一部分旋转。
示例137.在示例13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支腿,所述支腿从所述洗衣机的侧面板向下侧凸出,以沿着前后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
示例138.在示例13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加热要向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供应的空气,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外桶更高的上侧。
示例139.在示例13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三箱体的一侧,与所述外桶和所述第一滚筒沿着上下方向排列,位于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对应的高度。
示例140.在示例1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供气管道,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下侧延伸,与所述第一滚筒连接;以及第二供气管道,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侧方延伸,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连接。
示例141.在示例13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从所述第一滚筒向上侧延伸,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以及第二排气管道,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向侧方延伸。
示例142.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下侧的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的第二滚筒;护理机,包括配置在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洗衣机的一侧且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三箱体;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滚筒的上侧,加热要向所述第一滚筒供应的空气;第一供气管道,将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供应到所述第一滚筒,与所述第一滚筒连接;以及第二供气管道,将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供应到所述护理机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连接。
示例143.在示例14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供气管道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下侧延伸而与所述第一滚筒连接,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侧方延伸而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连接。
示例144.在示例14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护理机包括:第一上板,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上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上板,从所述第一上板向下侧倾斜地延伸;以及供气口,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二上板朝所述内部空间开口。
示例145.在示例14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从所述第一滚筒向上侧延伸而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以及第二排气管道,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向侧方延伸而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
示例146.在示例14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配置有所述第二供气管道的位置高于配置有所述第二排气管道的位置。
示例147.在示例14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吐出所述外桶内部的空气的第三排气管道,所述第三排气管道从所述外桶延伸而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合并。
示例148.在示例14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三供气管道,所述第三供气管道将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供应到所述外桶的内部,在所述护理机的后方形成的空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示例149.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与所述第一箱体上下配置的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的第二滚筒;护理机,包括与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洗衣机的一侧隔开且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三箱体;加热装置,加热要向所述第一滚筒供应的空气,与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外桶上下配置;收纳箱体,配置在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三箱体之间;第一供气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一滚筒;以及第二供气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护理机,横穿所述收纳箱体的后方空间而延伸。
示例150.在示例14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护理机和所述加热装置,横穿所述收纳箱体的后方空间而延伸。
示例151.在示例15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供气管道的延伸长度短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的延伸长度。
示例152.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形成有第一投入口的第一箱体和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且提供洗涤物容纳空间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形成有第二投入口且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侧的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配置于所述外桶的内部且提供洗涤物容纳空间的第二滚筒;以及加热装置,加热要向所述第一滚筒供应的空气,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更高的上侧,所述第二滚筒朝所述第二投入口开口,以供容纳于所述第二滚筒内部的洗涤物通过所述第二投入口引出,所述第一滚筒位于所述第二滚筒的下侧,朝所述第一投入口开口,以供从所述第二滚筒引出的洗涤物通过所述第一投入口投入。
示例153.在示例15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第一门,具有第一把手,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箱体,开闭所述第一投入口;以及第二门,具有第二把手,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第二箱体,开闭位于比所述第一投入口更高的上侧的第二投入口,所述第二门位于所述加热装置的下侧。
示例154.在示例15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门从所述第一箱体向下方旋转而开放所述第一投入口。
示例155.在示例15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二箱体的上部。
示例156.在示例15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滚筒之间的分隔壁,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分隔壁的上侧。
示例157.在示例15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除湿管道,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流入所述除湿管道,与所述第二箱体的外部连通,所述除湿管道位于所述第二投入口的上侧。
示例158.在示例15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护理机,所述护理机配置在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洗衣机的一侧,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所述护理机配置在所述加热装置的一侧,接收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
示例159.在示例15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滚筒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所述护理机包括第三箱体,所述第三箱体面向所述第二箱体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箱体结合。
示例160.在示例15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护理机的高度大于所述洗衣机的高度,所述第二滚筒位于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对应的高度。
示例161.在示例15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一滚筒的第一供气管道,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在所述护理机的后方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示例162.在示例15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护理机和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第一排气管道在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加热装置之间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连接。
示例163.在示例15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护理机的第二供气管道,所述加热装置位于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对应的高度,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从所述加热装置向侧方延伸,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连接。
示例164.在示例15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护理机的第二排气管道,所述加热装置位于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对应的高度,所述第二排气管道从所述护理机的上部向侧方延伸而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
示例165.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侧的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的第二滚筒;加热装置,加热要向所述第一滚筒供应的空气,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更高的上侧;以及护理机,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所述护理机配置在所述洗衣机和所述加热装置的一侧,包括面向所述第二箱体的一侧面且与所述第二箱体结合的第三箱体。
示例166.在示例16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板,所述板配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和所述第三箱体之间,与所述第二箱体和所述第三箱体结合,所述板包括减振材料。
示例167.在示例16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箱体包括:第二下面板,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侧;以及第二侧面板,配置在所述第三箱体的一侧,所述第二下面板与所述第一箱体的上面板结合,所述第二侧面板与所述第三箱体的侧面板结合。
示例168.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第一箱体、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侧的第二箱体、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二门、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的第二滚筒;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外桶的上侧,具有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单元;以及除湿管道,将在所述加热装置中加热的空气吐出到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的外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门更高的上侧。
示例169.在示例16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端口,与所述第二箱体的外部连通;热交换通道,与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端口连接,配置有所述热交换单元,位于所述外桶的上侧;以及风扇,配置于所述热交换通道,与所述除湿管道连接,所述除湿管道和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端口配置在所述热交换通道和所述外桶之间。
示例170.在示例16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配置在所述除湿管道和所述外桶之间的分隔壁。
示例171.在示例17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安置有所述热交换单元,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分隔壁之间形成有配置所述除湿管道的隔开空间。
示例172.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衣物处理器,包括在前方具有第一投入口的第一箱体、结合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前方而开闭所述第一投入口的第一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侧且在前方具有第二投入口的第二箱体、结合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前方而开闭所述第二投入口的第二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第二滚筒;第三衣物处理器,包括在前方具有用于投入衣物的开口部的第三箱体和开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三门,配置在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和所述第二衣物处理装置的一侧方,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对齐。
示例173.在示例1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示例174.在示例1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箱体形成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所述第三门形成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
示例175.在示例1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分别结合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
示例176.在示例1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顶面和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示例177.在示例1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配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上侧,形成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所述上壳体的正面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在水平方向上对齐。
示例178.在示例17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辅助面板,所述辅助面板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箱体,形成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所述第二箱体的顶面所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顶面所在的高度,所述辅助面板的正面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在水平方向上对齐。
示例179.在示例17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马达,产生动力;动力传递装置,连接所述马达和所述辅助面板;感测部,配置在所述辅助面板的正面的上端部,与所述马达电连接;以及传送部,配置在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在水平方向上发送规定的信号,在所述感测部和所述传送部在水平方向上对齐时,所述马达结束驱动。
示例180.在示例17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马达,产生动力;动力传递装置,连接所述马达和所述辅助面板;感测部,配置在所述辅助面板的正面的上端部,与所述马达电连接;以及传送部,从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位于比所述辅助面板更高的上侧,向下方发送规定的信号,在从所述传送部传递的信号到达所述感测部时,所述马达结束驱动。
示例18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烘干机,包括在前方具有第一投入口的第一箱体、结合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前方而开闭所述第一投入口的第一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第一滚筒;洗衣机,包括与所述第一箱体上下配置且在前方具有第二投入口的第二箱体、结合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前方而开闭所述第二投入口的第二门、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部的第二滚筒;护理机,包括在前方形成有开口部且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三箱体以及开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三门,配置在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洗衣机的一侧方;以及加热装置,在所述护理机的一侧方具有规定的高度,与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洗衣机上下配置,加热要向所述第三箱体的内部空间供应的空气,所述烘干机、所述洗衣机以及所述加热装置中配置于最上侧的某一个的正面的上端部与所述护理机的正面的上端部对齐。
示例182.在示例18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烘干机、所述洗衣机以及所述加热装置中配置于最上侧的某一个的正面的上端部与所述护理机的正面的上端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示例183.在示例18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烘干机配置在所述洗衣机的上侧,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比所述烘干机的正面的上端部更低的下侧,所述烘干机的正面的上端部和所述护理机的正面的上端部在水平方向上对齐。
示例184.在示例18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洗衣机配置在所述烘干机的上侧,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比所述洗衣机的正面的上端部更低的下侧,所述洗衣机的正面的上端部和所述护理机的正面的上端部在水平方向上对齐。
示例185.在示例18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盖,所述盖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的上侧,配置在与所述护理机的顶面相同的水平面上。
示例186.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衣物处理器,包括在前方具有投入口的第一箱体、结合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前方而开闭所述投入口的第一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滚筒;以及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一侧方且在前方具有开口部且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二箱体以及结合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前方而开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二门,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前方面和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前方面对齐。
示例187.在示例18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前方面和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前方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示例188.在示例18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一侧方与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上下配置,加热要向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内部空间供应的空气;以及供气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箱体,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前后方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前后方向宽度,所述供气管道配置在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后方,与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后方面对齐。
示例189.在示例18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后壳体,所述后壳体配置在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后方,容纳所述供气管道,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后方面和所述后壳体的后方面在水平方向上对齐。
示例190.在示例18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三衣物处理器,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包括与所述第一箱体上下配置的第三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三箱体内部第二滚筒,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前方面和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的前方面对齐。
示例191.在示例19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和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中配置于上侧的某一个的正面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正面的上端部在水平方向上对齐。
示例192.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衣物处理器,包括在前方具有投入口的第一箱体、结合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前方而开闭所述投入口的第一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的滚筒;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一侧方且在前方具有开口部且在内部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二箱体以及结合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前方而开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二门;以及支撑块,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结合,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空间的前后方向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前后方向宽度,所述支撑块配置在所述空间的后方。
示例193.在示例19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支撑块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后方面向后方延伸,所述支撑块的后端与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后方面对齐。
示例194.在示例19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第三衣物处理器,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上侧的第三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三箱体内部的第二滚筒,所述支撑块包括:第一支撑块,配置在与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对应的高度;以及第二支撑块,配置在与所述第三衣物处理器对应的高度。
示例195.在示例19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沿着水平方向贯穿所述支撑块的旋转轴,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后方面板,与所述支撑块连接;块收纳槽,在所述后方面板凹陷地形成,收纳所述支撑块,所述旋转轴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块收纳槽的内部,所述支撑块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旋转。
示例196.在示例19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马达,与所述旋转轴结合,旋转所述旋转轴;接近传感器,感测位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后方的物体的接近程度;控制器,与所述接近传感器和所述马达电连接,从所述接近传感器接收所述接近程度的信息,在所述接近程度为预设的基准值以上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马达,使得所述支撑块向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后方凸出。
示例197.在示例19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还包括侧方支撑块,所述侧方支撑块配置在与面向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一侧面相反的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另一侧面,朝与面向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示例198.在示例19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支撑块还包括: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结合,从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向后方延伸;以及第二支撑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后端且包括弹性体。

Claims (20)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
烘干机,包括形成有第一投入口的第一箱体、开闭所述第一投入口的第一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且在内部容纳洗涤物的第一滚筒;
洗衣机,包括与所述第一箱体上下配置且形成有第二投入口的第二箱体、开闭所述第二投入口的第二门、配置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的外桶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外桶内且在内部容纳洗涤物的第二滚筒;
护理机,包括配置于所述烘干机和所述洗衣机的一侧方且形成有开口部的第三箱体和开闭所述开口部的第三门,在所述第三箱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
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滚筒的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所述第三箱体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热交换通道;以及
加热装置,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三箱体的一侧方与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上下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包括机械室,所述机械室形成在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中的某一箱体的内部,
所述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机械室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基板;
第一壁,从所述基板向上侧延伸;
第二壁,从所述基板向上侧延伸,与所述第一壁隔开;以及
盖,配置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上侧,
所述热交换通道为由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以及所述盖包围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蒸发器,配置在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内部;以及
冷凝器,配置在所述热交换通道的内部,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连接的第一吐出端口和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第二吐出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三箱体的一侧方,
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从所述第二吐出端口向侧方延伸并与所述护理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送风管道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包括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调节由所述风扇吹送的空气的吐出方向,使得吹送的所述空气流入所述第一供气管道或所述第二供气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管道系统包括:
第一排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热交换通道;以及
第二排气管道,连接所述护理机和所述热交换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供应到所述第一滚筒的内部的空气在所述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供气管道以及所述第一排气管道的内部循环,
供应到所述第三箱体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在所述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以及所述第二排气管道的内部循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护理机包括:
供气口,与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位于所述第三箱体的上部和下部中的某一方;以及
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连接,位于所述第三箱体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三供气管道,所述第三供气管道与所述热交换通道连接,向所述第二滚筒的内部供应空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之间,
所述第一供气管道从所述热交换通道向上方和下方中的某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滚筒连接,
所述第三供气管道从所述热交换通道向上方和下方中的另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外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管道系统包括除湿管道,所述除湿管道与所述热交换通道连接,向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供应空气。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包括连接所述护理机和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第二排气管道,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基板,配置在所述热交换通道的下侧;
第一支撑板,从所述基板向下侧凸出;以及
第二支撑板,从所述基板向下侧凸出,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隔开,
所述第二排气管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管道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管道系统包括外部空气流入端口,所述外部空气流入端口在所述管道区间的一端部朝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形成开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
蒸汽发生装置,配置于所述加热装置,生成要向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三箱体的内部空间供应的蒸汽;
第一蒸汽供应管,连接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和所述第一滚筒;以及
第二蒸汽供应管,连接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和所述护理机。
19.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
第一衣物处理器,包括形成有洗涤物投入口的第一箱体、开闭所述洗涤物投入口的门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且容纳洗涤物的滚筒;
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形成有衣物投入口的第二箱体、开闭所述衣物投入口的门以及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衣物的空间;
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滚筒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向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热交换通道,所述热交换通道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端部和供空气吐出的吐出端部,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与所述吐出端部连接;以及
加热装置,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20.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
第一衣物处理器,包括第一箱体和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的滚筒;
第二衣物处理器,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一侧方且在内部具有容纳衣物的空间的第二箱体;
管道系统,包括向所述第一衣物处理器的滚筒内部供应空气的第一供气管道和向所述第二衣物处理器的内部空间供应空气的第二供气管道;以及
加热装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一侧方与所述滚筒上下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供气管道和所述第二供气管道连接的热交换通道,加热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的空气。
CN202210348385.5A 2021-05-28 2022-04-01 衣物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54046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10069528 2021-05-28
KR10-2021-0069528 2021-05-28
KR20210071149 2021-06-01
KR10-2021-0071149 2021-06-01
KR1020210089232A KR20220161109A (ko) 2021-05-28 2021-07-07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089232 2021-07-07
KR10-2021-0110913 2021-08-23
KR1020210110915A KR20220161114A (ko) 2021-05-28 2021-08-23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110914 2021-08-23
KR1020210110914A KR20220161113A (ko) 2021-05-28 2021-08-23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110913A KR20220161112A (ko) 2021-05-28 2021-08-23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110915 2021-08-23
KR1020210120161A KR20220161118A (ko) 2021-05-28 2021-09-09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120155 2021-09-09
KR10-2021-0120154 2021-09-09
KR10-2021-0120161 2021-09-09
KR1020210120154A KR20220161115A (ko) 2021-05-28 2021-09-09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120155A KR20220161116A (ko) 2021-05-28 2021-09-09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126520A KR20220161125A (ko) 2021-05-28 2021-09-24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126520 2021-09-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4634A true CN115404634A (zh) 2022-11-29

Family

ID=818508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8385.5A Pending CN115404634A (zh) 2021-05-28 2022-04-01 衣物处理装置
CN202210348985.1A Pending CN115404638A (zh) 2021-05-28 2022-04-01 衣物处理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8985.1A Pending CN115404638A (zh) 2021-05-28 2022-04-01 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20220380956A1 (zh)
EP (2) EP4095304A1 (zh)
CN (2) CN11540463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51862A (zh) * 2022-12-07 2023-03-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烘干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308701B1 (it) * 1999-02-16 2002-01-10 Iar Siltal Spa Macchina di lavaggio combinata
US20020017117A1 (en) * 2000-07-25 2002-02-14 Sunshine Richard A. Integrated laundry center
US11255040B2 (en) * 2004-10-22 2022-02-22 Whirlpool Corporation Modular laundry system
KR100595263B1 (ko) * 2004-11-10 2006-07-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 장치의 리프레쉬 모드 제어 방법
US7562543B2 (en) * 2005-12-30 2009-07-21 Whirlpool Corporation Vertical laundry module with backsplash
US7320234B2 (en) * 2006-01-24 2008-01-22 Hershey John P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combined laundry washer and dryer
KR101430456B1 (ko) * 2007-11-12 2014-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보조의류처리장치
KR102120993B1 (ko) 2013-09-04 2020-06-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건조기
CN108950976A (zh) * 2017-05-27 2018-12-07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设备
CN110055712A (zh) * 2018-01-18 2019-07-26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洗干一体机
KR20200109194A (ko) 2019-03-12 2020-09-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탈취 성능을 향상한 세탁장치
KR102254903B1 (ko) 2019-10-28 2021-05-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95304A1 (en) 2022-11-30
CN115404638A (zh) 2022-11-29
US20220380956A1 (en) 2022-12-01
EP4095305A1 (en) 2022-11-30
US20220380957A1 (en)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27704B1 (ko) 의류관리장치
CN115404634A (zh) 衣物处理装置
KR20200080962A (ko) 의류 관리기
CN115404636A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15404635A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15404637A (zh) 衣物处理装置
KR102633220B1 (ko) 의류처리장치
CN115404632A (zh) 衣物处理装置
KR20230147026A (ko) 의류처리장치
JP6947454B2 (ja) 洗濯機
CN115404633A (zh) 衣物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