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96989A -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96989A
CN115396989A CN202110560345.2A CN202110560345A CN115396989A CN 115396989 A CN115396989 A CN 115396989A CN 202110560345 A CN202110560345 A CN 202110560345A CN 115396989 A CN115396989 A CN 115396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signal
nonlinear
linear
channe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03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强
王敬伦
邹志强
李化加
蒋培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6034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96989A/zh
Priority to EP22803790.9A priority patent/EP4318995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91129 priority patent/WO202224246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396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6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用于避免通信设备扫描波束所带来的时间耗费和能耗开销,节省通信设备的能耗开销。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所述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输出所述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所述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用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是所述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Description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非线性干扰源是限制通信系统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典型的非线性干扰有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PIM)干扰。通信系统中的无源互调是指无源器件工作在多个频率的高功率信号条件下,由于无源器件本身存在非线性而引起的互调效应。无源器件可以包括接头、馈线、天线、滤波器等。无源互调会产生新频率的无源互调信号。当该无源互调信号落在周围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频率范围内时,那么该无源互调信号会对通信系统带来干扰。因此,如何获取非线性干扰源的信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采用以下方案来获取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基站在预设下行波束集合的每个下行波束上发送至少两个下行信号。该至少两个下行信号经过非线性干扰源产生非线性干扰信号。基站接收该非线性干扰信号,并选择功率最大的非线性干扰信号对应的下行波束。然后,基站根据该下行波束估计非线性干扰源信道信息。
由此可知,上述技术方案中,基站需要设计数量巨大的精细化下行波束集合。基站需要扫描波束来确定下行波束集合。导致基站扫描波束所需耗费的时间较多,以及扫描波束带来的能耗开销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用于避免通信设备扫描波束所带来的时间耗费和能耗开销,节省通信设备的能耗开销。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由通信设备执行,例如,通信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或者,该方法可以由通信设备的部件执行,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或者,该方法由能够实现全部或部分通信设备功能的逻辑模块或软件实现。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该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用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并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而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也就是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通信设备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确定下行发送波束。从而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时间耗费,以及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能耗开销。节省通信设备的能耗开销。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上述实现方式通过接收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获取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从而实现对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获取。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这样可以提高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与第二非线性干扰源部分或全部相同。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与第二非线性干扰源部分或全部相同。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这样有利用于获取到更准确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协方差矩阵,第一协方差矩阵是发射天线和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协方差矩阵;第一协方差矩阵为N*N 维的矩阵,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协方差矩阵得到的。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协方差矩阵包括多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协方差矩阵确定的,这样有利于通信设备获取更为准确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并且,通信设备无需进行波束扫描,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空间,第一干扰空间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空间;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空间得到的。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干扰空间中每个列向量包括对应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空间确定的,这样有利于通信设备获取更为准确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信设备无需进行波束扫描,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指示第一干扰信道,第一干扰信道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信道得到的。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干扰信道中每个列向量包括对应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信道得到的。这样有利于通信设备获取更为准确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通信设备无需进行波束扫描,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当满足第一条件时,输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输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通信设备通过迭代过程获取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在迭代过程收敛的情况下,输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有利于提高通信设备获取的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当不满足第一条件时,根据第二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三信号,第二预编码权值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
输出至少两个第三信号;
至少两个第三信号用于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三信号激发第三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接收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
根据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三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未达到收敛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执行迭代过程。从而提高通信设备获取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得到的,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信设备获取某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时,应当考虑该信号发射方向的干扰。因此通信设备可以结合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而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有利于提高通信设备获取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若不满足第一条件,根据第三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四信号,第三预编码权值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
输出至少两个第四信号;
至少两个第四信号用于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四信号激发第四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接收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
根据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获取第四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某个信号发射方向的迭代未达到收敛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执行迭代过程。从而提高通信设备获取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
当未获取到N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时,根据第四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五信号,每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一个预编码权值,第四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
输出至少两个第五信号;
至少两个第五信号用于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五信号激发第五非线性干扰源的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接收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
根据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五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通信设备未获取到N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通信设备可以继续执行本申请的通信处理,以获取到N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协方差矩阵,第一协方差矩阵为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协方差矩阵;第一协方差矩阵为N*N 的矩阵,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协方差矩阵得到的。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协方差矩阵包括多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协方差矩阵得到的。这样有利于通信设备获取更为准确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并且,通信设备无需进行波束扫描,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空间,第一干扰空间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干扰空间;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空间得到的。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干扰空间中每个列向量对应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第一干扰空间中每个列向量包括对应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空间得到的。这样有利于通信设备获取更为准确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并且,通信设备无需进行波束扫描,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信道,第一干扰信道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信道得到的。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干扰信道中每个列向量对应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第一干扰信道中每个列向量包括对应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信道得到的。这样有利于通信设备获取到更为准确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并且,通信设备无需进行波束扫描,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得到的。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得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这样有利于获取更为准确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并且,通信设备无需进行波束扫描,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第二协方差矩阵、第三协方差矩阵、第二干扰空间、第三干扰空间、第二干扰信道、第三干扰信道;
第二协方差矩阵为发射天线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之间的协方差矩阵;第三协方差矩阵为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接收天线的信道之间的协方差矩阵;
第二干扰空间为发射天线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空间;第三干扰空间为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所述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空间;
第二干扰信道为发射天线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第三干扰信道为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接收天线的信道。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的内容,通过上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的内容可以确定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例如,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等。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在发射信号时规避第二非线性干扰源;或者,不在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所在的频率上接收信号;或者,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确定不同用户所属的频带,并通过频带调度对应的用户。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设备通过上述通信处理方法获取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那么通信设备可以结合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实现对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有效抑制或规避,从而提高通信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通信处理装置具有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通信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通信处理装置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储存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网络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例如发送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号和/或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网络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种的实现方式。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经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激发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然后,输出该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所述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用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由此可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并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而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也就是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通信设备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确定下行发送波束。从而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时间耗费,以及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能耗开销。节省通信设备的能耗开销。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一个效果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效果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效果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终端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用于避免通信设备扫描波束所带来的时间耗费和能耗开销,节省通信设备的能耗开销。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对本申请涉及的数学符号进行介绍。
1、EH为E的共轭转置。
2、|J|为J的取模。
3、QT为Q的转置。
4、[I]+代表对矩阵[I]的伪逆操作。
5、p*表示对p取共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定于第四代(4th generation,4G)通信系统,4.5G通信系统,5G通信系统,5.5G通信系统,6G通信系统,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系统,车联网(vehicleto everything,V2X)通信系统,多种通信系统融合的系统,或者未来演进的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以及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相关的通信系统等,以及其他此类通信系统。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可选的,该通信系统还包括网络设备。
本申请中,终端设备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终端设备、辅助驾驶中的终端设备、远程医疗(remotemedical)中的终端设备、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终端设备、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终端设备、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终端设备、智慧家庭(smart home) 中的终端设备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终端设备有时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设备、车载终端、工业控制终端、UE 单元、UE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机器终端、UE代理或UE装置等。终端设备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中,终端设备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在本申请中,终端设备可以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系统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本申请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中的终端设备。本申请的终端设备可以是作为一个或多个部件或者单元而内置于车辆的车载模块、车载模组、车载部件、车载芯片或者车载单元,车辆通过内置的所述车载模块、车载模组、车载部件、车载芯片或者车载单元可以实施本申请的方法。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车联网,例如车辆外联 (vehicle toeverything,V2X)、车间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vehicle, LTE-V)、车到车(vehicle to vehicle,V2V)等。
本申请中,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LTE 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NR中的基站(gNodeB或gNB)或收发点(transmission receiving point/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 3GPP后续演进的基站,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等。基站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小站,中继站,或,气球站等。多个基站可以支持上述提及的同一种技术的网络,也可以支持上述提及的不同技术的网络。基站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共站或非共站的TRP。
网络设备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或,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网络设备还可以是服务器,可穿戴设备,机器通信设备、或车载设备等。以下以网络设备为基站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多个网络设备可以为同一类型的基站,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基站。基站可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中继站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终端设备可以与不同技术的多个基站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与支持LTE网络的基站通信,也可以与支持5G网络的基站通信,还可以支持与LTE网络的基站以及5G网络的基站的双连接。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的网络设备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也可以通过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功能来实现,或者通过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来实现。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两种可能的应用场景。对于其他应用场景本申请仍适用,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A,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在图1A中,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网络设备1分别与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进行通信传输。网络设备1发送下行信号。下行信号激发非线性干扰源得到非线性干扰信号。网络设备1接收非线性干扰信号,并根据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图1A所示的应用场景中,非线性干扰源与网络设备1是独立分开的。实际应用中,非线性干扰源也可以是网络设备1上的非线性干扰源,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例如,网络设备1的天线上的接头、馈线等。
请参阅图1B,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在图1B 中,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网络设备2分别与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进行通信传输。网络设备1发送下行信号。下行信号激发非线性干扰源得到非线性干扰信号。网络设备2接收非线性干扰信号,并根据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处理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如基站)或终端(如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或者,通信处理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网络设备中的模块、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例如,网络设备为基站,基站包括多个模块,分别为天线、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和有源无线处理单元 (activeantenna unit,AAU)。而通信设备可以为BBU,或者,通信设备可以包括BBU 和AAU。或者,通信处理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或者,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处理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实现全部或部分通信设备功能的逻辑模块或软件。下面以执行主体为通信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2A,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在图2A中,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201、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
其中,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包括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例如,无源器件可以为接头、馈线、天线、滤波器等。有源器件可以为功率放大器。
例如,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可以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功率放大器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例如,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可以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无源器件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无源器件激发产生的非线性干扰信号可以包括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IM)干扰信号。无源互调是指无源器件工作在多个频率信号条件下,由于无源器件本身存在非线性而引起的互调效应。
第一预编码权值可以是通信设备确定的,或者是从其他通信设备获取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例如,通信设备获取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通信设备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设备获取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例如,通信设备从其他通信设备获取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例如,通信设备接收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通信设备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可以包括多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该多个信号发射方向包括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部分或全部信号发射空间内非线性干扰源所在的空间方向。
例如,通信设备在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全部发射空间内发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通信设备接收到六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源的非线性干扰信号。通信设备根据非线性干扰信号得到六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即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六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例如,通信设备在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覆盖的三个信号发射方向上发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通信设备接收该三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源的非线性干扰信号,并根据非线性干扰信号得到该三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即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三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上述步骤201中,第一预编码权值包括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覆盖的多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或者,第一预编码权值包括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覆盖的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设备在一次通信处理过程中获取多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具体的实施流程请参阅后文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设备在一次通信处理过程中获取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具体的实施流程请参阅后文图5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
202、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
其中,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用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关于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相关介绍可以参阅前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如图1A所示,网络设备1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网络设备1对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并发送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第一预编码权值是网络设备1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多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那么网络设备1在该多个信号发射方向发射该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或者,第一预编码权值是网络设备1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某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那么网络设备1在该信号发射方向发射该至少两个第一信号。
可选的,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与第二非线性干扰源部分或全部相同。
例如,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所有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包括非线性干扰源1、非线性干扰源2和非线性干扰源3、非线性干扰源4和非线性干扰源5。第一预编码权值是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三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这里以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包括非线性干扰源3、非线性干扰源4和非线性干扰源5为例进行介绍。
那么可知,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和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均包括非线性干扰源3、非线性干扰源4和非线性干扰源5。因此,通信设备可以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然后,通信设备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用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从而便于通信设备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准确获取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
下面结合非线性干扰源的具体形态进行举例说明。
例如,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包括接口1、接口2和接口3。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包括接口3、接口4和接口5。那么可知,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和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均包括接口3。因此,通信设备可以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通信设备再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用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这样便于通信设备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准确获取接口3到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信息。
可选的,上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3和步骤204。步骤203至步骤204可以在步骤202之后执行。
203、接收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步骤201至步骤202。进一步的,通信设备作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接收端,以执行步骤203至步骤204。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频率落在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频率范围。通信设备接收来自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后文以该实现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设备执行上述步骤201至步骤202。其他通信设备作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接收端,以执行步骤203至步骤204。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频率落在该其他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的接收频率范围。其他通信设备接收来自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
204、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其中,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第二干扰空间Ddl2、第三干扰空间Dul2、第二干扰信道Hdl2、第三干扰信道Hul2
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为发射天线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之间的协方差矩阵。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为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接收天线的信道之间的协方差矩阵。
第二干扰空间Ddl2为发射天线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空间。第三干扰空间 Dul2为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接收天线的信道空间。
第二干扰信道Hdl2为发射天线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第三干扰信道Hul2为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接收天线的之间信道。
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上述至少一项信息的方式有多种,下面示出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于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仍适用,下述示出的方式并不属于对本申请的限定。
方式1: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上述至少一项信息。
方式2: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上述至少一项信息的特征参数。
其中,特征参数用于确定上述至少一项信息。
方式3: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索引,该索引指示上述至少一项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信设备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在发射信号时规避第二非线性干扰源。例如,通信设备调整发射的信号的预编码权值,以避免下行信号激发非线性干扰源而产生非线性干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信设备不在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所在的频率上接收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信设备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确定不同用户所属的频带,并通过频带调度对应的用户。从而实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对用户的干扰影响得到最小化。
例如,通信设备为基站。通信设备将下行用户频带划分为两个子集,分别包括子集1 和子集2。子集1中的下行用户频带表示对上行用户频带影响较大的下行频带。子集2中的下行用户频带表示对上行用户频带影响较小的下行频带。基于非线性干扰信道与通信设备到用户的下行信道的相关性,通信设备通过子集2的下行用户频带调度相关性较高的用户,通过子集1的下行用户频带调度相关性较低的用户。从而减轻通信设备发送下行用户信号激发的非线性干扰信号对上行用户的干扰。
其中,非线性干扰信道是指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这里通过向量 1表示该非线性干扰信道。这里通过向量2表示通信设备到用户之间的的下行信道。向量1 和向量2是经过归一化处理的。
非线性干扰信道与通信设备到用户的下行信道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向量1与向量2的内积表征。向量1与向量2的内积越大,相关性较高。向量1与向量2的内积越小,相关性越低。例如,向量1与向量2的内积大于或等于0.9时,则认为非线性干扰信道与下行信道之间的相关性较高。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并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而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也就是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通信设备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确定下行发送波束。从而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时间耗费,以及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能耗开销。节省通信设备的能耗开销。并且,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这样有利于获取到更准确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下面以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上述至少一项信息为例进行介绍。可选的,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第三干扰空间Dul2和第三干扰信道Hul2
在一些实施例方式中,上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4具体包括步骤2041和步骤2042。下面结合图2B介绍步骤2041和步骤2042。
步骤2041: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Y2确定第三协方差矩阵;
其中,第三协方差矩阵满足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21
Rul2为第三协方差矩阵,Y2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Y2 H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共轭转置。
L为用于通信设备接收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Y2的频域样点数或时域样点数。L为通信设备的上行带宽对应的频域样点数;或者,L为通信设备的上行带宽对应的时域样点数。
例如,通信设备的上行带宽为5Mb(兆),通信设备所使用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千赫兹)。那么通信设备在频域上占用300个子载波。300个子载波对应300个频域样点,因此,L为300。若通信设备包括10个发射天线,那么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Y2为10*300维的矩阵。
例如,通信设备的上行带宽为5Mb(兆),通信设备所使用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千赫兹)。通信设备在频域上占用300个子载波。通信设备对承载于300个子载波上的频域信号作傅里叶变换,得到对应的时域信号。时域信号包括512个时域样点。因此,L为512。若通信设备包括10个发射天线,那么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Y2为10*512维的矩阵。
步骤2042:根据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确定第三干扰空间Dul2和第三干扰信道Hul2
下面结合步骤2042a至步骤2042c介绍步骤2042。
步骤2042a:对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的第二左奇异矩阵U2
其中,第三协方差矩阵满足Rul2=U22V2 H
Rul2为第三协方差矩阵,U2为M*M维的矩阵,M为接收天线的数量。
2为M*M维的对角矩阵,∑2的第r个列向量上对应的主对角线元素为U2的第r列向量对应的奇异值,r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M的整数。∑2的主对角线元素均大于0,∑2中除了主对角线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均为0。
V2为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的右奇异矩阵,V2 H为V2的转置。
步骤2042b:按照∑2中的奇异值大小顺序从大到小从第二左奇异矩阵U2选择对应的P 个列向量,得到第三干扰空间Dul2
其中,P个列向量对应∑2中的奇异值分别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门限值。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例如,第三干扰空间Dul2=[d1,d2,…dP],db为U2中的第b个列向量,b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P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第三预设阈值的大小可以基于通信设备的热噪声功率设定。例如,第三预设阈值的取值为通信设备的热噪声的平均功率。
步骤2042c:将P个列向量分别乘以∑2中的P个列向量分别对应的奇异值,得到第三干扰信道Hul2
例如,第三干扰信道Hul2=[hul,1,hul,2,…hul,P],hul,b=U2中的第b个列向量db乘以∑2的第b行第b列元素。
可选的,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还包括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上述图2B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43。
步骤2043:根据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确定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
下面介绍通信设备根据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确定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的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下述示出的实现方式仅仅是一种示例,并不属于对本申请的限定。对于其他实现方式本申请仍适用。
下面结合步骤2043a介绍实现方式1。
步骤2043a:将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作为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实现方式1适用于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数量与接收天线数量一致,且发射天线位置与接收天线位置一致的场景。
下面结合步骤2043b至步骤2043c介绍实现方式2。
步骤2043b:确定每个发射天线距离最近的接收天线;
步骤2043c:将元素rxy作为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中的元素ref,得到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
其中,元素rxy为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中通信设备的第x个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的与第 y个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的相关信息。元素ref为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中通信设备的第e个发射天线与第f个发射天线分别发送的信号的相关信息。
第e个接收天线与第x个发射天线距离最近,第f个接收天线与第y个发射天线距离最近。e和f分别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M的整数,M为接收天线的数量。x和y分别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实现方式2适用于发射天线的数量与接收天线的数量不相等的场景。或者,实现方式2适用于发射天线位置与接收天线位置不一致的场景。
下面结合步骤2043d至步骤2043f介绍实现方式3。
步骤2043d:对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进行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rvec,ul
其中,rvec,ul为M2*1维的矩阵,M2为M的平方,M为接收天线的数量。
具体的,通信设备将第三协方差矩阵变换为一个列向量,得到rvec,ul。rvec,ul包括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中的所有元素。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为M*M维的矩阵。
例如,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31
通信设备按照Rul2的列向量顺序将Rul2中的元素排列为一个列向量,得到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1
步骤2043e:根据第一变换矩阵A和rvec,ul确定rvec,dl
其中,rvec,dl可以理解为是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经过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的矩阵。rvec,dl=A*rvec,ul
A为第一变换矩阵,第一变换矩阵是根据第一仿真数据确定的rvec,ul与rvec,dl之间的关系。
第一仿真数据包括通过遍历多种非线性干扰场景仿真得到的多组历史第三协方差矩阵Rul2与历史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
可选的,不同非线性干扰场景分别对应的非线性干扰参数不同。例如,非线性干扰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非线性干扰源的位置、非线性干扰源的数量、非线性干扰源的干扰功率。
例如,遍历多种非线性干扰场景获取第一仿真数据。第一仿真数据包括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2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3
i 的取值为[1,S5]之间的整数,S5为统计样本个数,S5为大于1的整数。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4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5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6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7
经过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的。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8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9
经过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的。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10
代表对矩阵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11
的伪逆操作。因此,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12
步骤2043f:通过rvec,dl确定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
例如,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13
那么通信设备可以确定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41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现方式3适用的场景并不限定。例如,上述实现方式3适用于发射天线的数量与接收天线的数量相等或不相等的场景。或者,上述实现方式3适用于发射天线位置与接收天线位置相同或不相同的场景。
步骤2043与步骤2042之间没有固定的执行顺序,可以先执行步骤2042,再执行步骤2043;或者,先执行步骤2043,再执行步骤2042;或者,依据情况同时执行步骤2042和步骤2043,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可选的,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第二干扰空间Ddl2。上述图2B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44。
步骤2044:确定第二干扰空间Ddl2
具体的,通信设备确定第二干扰空间Ddl2的方式有多种。下面介绍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于其他的实现方式本申请仍适用,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实现方式1:通信设备根据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确定第二干扰空间Ddl2
下面结合步骤2044a至步骤2044b介绍实现方式1。
步骤2044a:对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第一协方差矩阵Rdl2的第三左奇异矩阵U3
其中,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满足Rdl2=U3Σ3V3 H
U3为N*N维的矩阵,U3是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的左奇异矩阵。
Σ3为N*N维的对角矩阵,Σ3的第k个列向量上对应的主对角线元素为U3的第k个列向量对应的奇异值,k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Σ3的主对角线元素均大于 0,Σ3中除了主对角线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均为0。
V2是N*N维的矩阵,V2是第二协方差矩阵的右奇异矩阵,V2 H是V2的共轭转置。
步骤2044b:按照Σ3中的奇异值大小顺序从大到小从第三左奇异矩阵U3中选择对应的 G个列向量,得到得到第二干扰空间Ddl2
其中,G个列向量对应Σ3中的奇异值分别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门限值。
例如,Ddl2=[d1,d2,...,dG],dq=uq,uq是U2的第q个列向量,q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G的整数。G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第四预设门限值的大小基于热噪声的功率设定。
实现方式2:通信设备根据第三干扰空间Dul2确定第二干扰空间Ddl2
具体的,通信设备将第三干扰空间Dul2乘以第二变换矩阵B,得到第二干扰空间Ddl2
其中,第二变换矩阵B是根据第二仿真数据确定的第三干扰空间Dul2与第二干扰空间 Ddl2之间的关系。
第二仿真数据包括通过遍历多种非线性干扰场景仿真得到的多组历史第三干扰空间 Dul2与历史第二干扰空间Ddl2。关于非线性干扰场景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前述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遍历多种非线性干扰场景获取第二仿真数据。第二仿真数据包括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1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2
i 的取值为[1,S5]之间的整数,S5为统计样本个数,S5为大于1的整数。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3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4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5
经过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的,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6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7
经过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的。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8
代表对矩阵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9
的伪逆操作。因此,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510
可选的,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第二干扰信道Hdl2。上述图2B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45。
步骤2045:确定第二干扰信道Hdl2
通信设备确定第二干扰信道Hdl2的方式有多种,下面示出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1:通信设备根据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确定第二干扰信道Hdl2
下面结合步骤2045a至步骤2045c介绍实现方式1。
步骤2045a:对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第二协方差矩阵Rdl2的第三左奇异矩阵U3
步骤2045a与上述步骤2044a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步骤2044a的相关介绍。
步骤2044b:按照Σ3中的奇异值大小顺序从第三左奇异矩阵U3中选择对应的S个列向量。
其中,S个列向量对应的Σ3中的奇异值分别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第五预设门限值的大小基于热噪声的功率设定。
步骤2044c:通信设备将S2个列向量分别乘以Σ3中的与S2个列向量对应的奇异值,得到第二干扰信道Hdl2
例如,Hdl2=[hul,1,hul,2,...,hul,S],hul,j=uj*Σ(j,j),uj是U2的第j列向量,Σ(j,j)为Σ2中第j行第j列的主对角线元素。j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S2整数。S2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实现方式2:通信设备根据第三干扰信道Hul2确定第二干扰信道Hdl2
具体的,通信设备将第三干扰信道Hul2乘以第三变换矩阵C,得到第二干扰信道Hdl2
其中,第三变换矩阵C是根据第三仿真数据确定的第三干扰信道Hul2与第二干扰信道 Hdl2之间的关系;
第三仿真数据包括通过遍历多种非线性干扰场景仿真得到的多组历史第三干扰信道 Hul2与历史第二干扰信道Hdl2。关于非线性干扰场景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前述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遍历多种非线性干扰场景获取第三仿真数据。第三仿真数据包括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1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2
i 的取值为[1,S1]之间的整数,S1为统计样本个数。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3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4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5
经过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的,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6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7
经过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的。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8
代表对矩阵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9
的伪逆操作。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610
步骤2044与步骤2045之间没有固定的执行顺序,可以先执行步骤2044再执行步骤2045,或者,先执行步骤2045再执行步骤2044,或者,依据情况同时执行步骤2044至步骤2045,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在图3中,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301、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
其中,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例如,至少两个第一信号包括信号X1和信号X2。其中,信号X1满足X1=Pdl1*S1。信号X2满足X2=Pdl1*S2
其中,Pdl1是第一预编码权值。信号S1和信号S2为未经过预编码处理的信号。信号S1和信号S2可以分别为Z*F维的矩阵。
Z为第一预编码权值对应的信号发射方向数量,Z为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F为通信设备的下行带宽对应的频域样点;或者,F为通信设备的下行带宽对应的时域样点数。
关于下行带宽与频域样点数以及下行带宽与时域样点数的相关说明示例可以参阅前述步骤2041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频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占用的频域样点数(也可以称为子载波数)。若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时域信号,则 F可以为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占用的时域样点数。
上述步骤301中的第一预编码权值包括多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
下面介绍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1: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第一预编码权值Pdl1是基于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得到的。
其中,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是发射天线和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协方差矩阵。第一协方差矩阵为N*N维的矩阵,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编码权值可以是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确定的;或者,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其他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确定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下面以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说明。下面结合步骤a至步骤c进行介绍。
步骤a:对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的第一左奇异矩阵U1
其中,第一协方差矩阵满足Rdl1=U11V1 H
Rdl1为第一协方差矩阵,第一左奇异矩阵U1为N*N维的矩阵,N为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数量。
V1为N*N维的矩阵,V1为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的右奇异矩阵。V1 H为V1的共轭转置。
1为N*N维的对角矩阵。∑1的第k列向量上对应的主对角线元素为第一左奇异矩阵U1的第k个列向量对应的奇异值。k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1的主对角线元素均大于0,∑1中除了主对角线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均为0。
步骤b:从第一左奇异矩阵U1中选择前Z个列向量,Z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N的整数;
其中,前Z个列向量为[udl,1,udl,2,…udl,Z]。udl,a为U1中的第a个列向量,a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Z的整数。
步骤c:对前Z个列向量进行共轭处理,得到第一预编码权值Pdl1
其中,第一预编码权值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71
向量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72
表示对向量udl,a中的元素取共轭。
第一左奇异矩阵U1包括多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通信设备可以结合前Z个列向量包括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从而实现通信设备准确获取前Z个列向量对应的信号发射方向上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来确定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实现方式2: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空间Ddl1。第一预编码权值Pdl1是基于第一干扰空间Ddl1得到的。
其中,第一干扰空间Ddl1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编码权值可以是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空间Ddl1确定的;或者,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其他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空间Ddl1确定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下面以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空间Ddl1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说明。下面结合步骤d至步骤e进行介绍。
步骤d:从第一干扰空间Ddl1中选择前Z个列向量。
其中,Z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干扰空间Ddl1的列数的整数。
例如,前Z个列向量为[ddl,1,ddl,2,…ddl,Z],ddl,a为第一干扰空间Ddl1的第a个列向量。a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Z的整数。
步骤e:对前Z个列向量进行共轭处理,得到第一预编码权值Pdl1
例如,第一预编码权值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81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82
分别为第一干扰空间Ddl1中的第a个列向量。a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Z的整数。向量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183
表示对向量ddl,a中的元素取共轭。
上述第一干扰空间中的每个列向量对应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第一干扰空间中每个列向量包括对应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通信设备可以根据前Z个列向量包括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从而实现通信设备准确获取前Z个列向量对应的信号发射方向上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来确定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实现方式3: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指示第一干扰信道Hdl1。第一干扰信道Hdl1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第一预编码权值Pdl1是基于第一干扰信道Hdl1得到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编码权值Pdl1可以是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信道Hdl1确定的;或者,第一预编码权值Pdl1是其他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信道Hdl1确定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下面以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信道Hdl1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Pdl1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说明。下面结合步骤f至步骤h进行介绍。
步骤f:从第一干扰信道Hdl1中选择前Z个列向量。
其中,Z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干扰信道Hdl1的列数。
例如,前Z个列向量为[hdl,1,hdl,2,…hdl,Z]。hdl,a是第一干扰信道Hdl1的第a个列向量。
步骤g:对前Z个列向量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处理后的前Z个列向量;
步骤h:对归一化处理后的前Z个列向量分别进行共轭处理,得到第一预编码权值Pdl1
上述第一干扰信道Hdl1中的每个列向量对应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第一干扰信道Hdl1中每个列向量包括对应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息。通信设备根据前Z个列向量包括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确定第一预编码权值。从而实现通信设备准确的获取前Z个列向量对应的信号发射方向上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来确定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302、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
步骤302与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的步骤202类似,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的步骤202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上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303至步骤304。步骤303至步骤304可以在步骤302之后执行。
303、接收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
304、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步骤303至步骤304与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203至步骤204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3至步骤204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上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305至步骤310。步骤305至步骤310可以在步骤304之后执行。
305、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若是,则执行步骤306;若否,则执行步骤3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上述步骤301至步骤304可以理解为通信设备获取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一次迭代过程。通过设备通过执行多次上述迭代过程以获取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可以理解为通信设备获取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执行迭代过程的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通信设备结合仿真或测试得到的经验值设定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例如,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3或4。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0.1dB(分贝)。
306、根据第二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三信号。
其中,第二预编码权值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第二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预编码权值类似,具体可以参阅前述步骤301中第一预编码权值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第一预编码权值是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中确定的三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第二预编码权值是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中确定的该三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
307、输出至少两个第三信号。
其中,至少两个第三信号用于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三信号激发第三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步骤302与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的步骤202类似,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的步骤202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308、接收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
309、根据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三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步骤308至步骤309与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203至步骤204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3至步骤204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309之后,通信设备可以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若是,则通信设备输出第三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若否,则通信设备再结合第三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执行类似上述步骤306至309的迭代过程。
例如,通信设备通过多次迭代过程可以获取第二预编码权值对应的三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从而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该三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310、输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若通信设备确定满足第一条件,通信设备可以输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关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4 中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信号发射方向范围内存在六个非线性干扰源。通信设备通过上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方法获取其中三个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如图4 所示,图4的横坐标表示非线性干扰源的索引。第一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索引为1,第二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索引为2,以此类推,第六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索引为6。图4的纵坐标表示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与非线性干扰源的实际空间方向之间的误差。图4中,迭代(Interation)0代表通信设备经过一次迭代过程得到的六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的与实际六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的误差。Interation1代表通信设备经过两次迭代过程得到的六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的与实际六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的误差。Interation2代表通信设备经过三次迭代过程得到的六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的与实际六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的误差。
由图4中可知,通信设备经过三次迭代过程后,通信设备获取到的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与非线性干扰源的实际空间方向的误差小于-15dB。
例如,通信设备通过三次迭代过程得到的第一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表示为向量 3,第一个非线性干扰源的实际空间方向为向量4。向量3和向量4均为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通信设备获取到的第一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与第一个非线性干扰源的实际空间方向之间的误差表示为:10*log10(1-a1 2),a1为向量3与向量4的内积。由上述图4可知,10*log10(1-a1 2)小于-15dB。
通信设备执行上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之后,通信设备可以获取到最后一次迭代过程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通信设备可以根据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执行一些相应的操作,具体请参阅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204中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并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而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也就是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通信设备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确定下行发送波束。从而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时间耗费,以及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能耗开销。节省通信设备的能耗开销。并且,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这样可以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度。
请参阅图5A,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在图5A中,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501、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
其中,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得到的。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信道信息得到的。
关于第一非线性干扰源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1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下面介绍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1: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得到的。
其中,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为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协方差矩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可以是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确定的;或者,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其他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确定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后文以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确定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为例进行介绍,具体的过程请参阅后文图8的相关介绍。
实现方式2: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空间Ddl1,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空间Ddl1得到的。
其中,第一干扰空间Ddl1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干扰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可以是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空间Ddl1确定的;或者,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其他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空间Ddl1确定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后文以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空间Ddl1确定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为例进行介绍,具体过程请参阅后文图9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介绍。
实现方式3: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信道Hdl1,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信道Hdl1得到的。
其中,第一干扰信道Hdl1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可以是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信道Hdl1确定的;或者,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其他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信道Hdl1确定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后文以通信设备根据第一干扰信道Hdl1确定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为例进行介绍,具体过程请参阅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介绍。
实现方式4: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得到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可以是通信设备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或者,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其他通信设备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后文以通信设备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为例进行介绍,具体过程请参阅图11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介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预编码权值为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多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该多个信号发射方向包括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全部发射空间内非线性干扰源所在的空间方向。
其中,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通常可以理解为非线性干扰信号的功率较大的非线性干扰源所在的空间方向。
例如,至少两个第二信号分别为信号X3和信号X4。其中,信号X3满足X3=Wdl0*Pdl0*S3。信号X4满足X4=Wdl0*Pdl0*S4
Wdl0为N*N维的单位矩阵,Pdl0为N*N维的矩阵,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N*F维的信号。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N*F维的频域信号或时域信号。
若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频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占用的频域样点数(也可以称为子载波数)。若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时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占用的时域样点数。
例如,通信设备通过发射天线所覆盖的全部发射空间内发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若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全部发射空间内有六个信号发射方向上存在非线性干扰源,该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该六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源得到非线性干扰信号。通信设备接收该非线性干扰信号,并根据该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该六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Pdl1可以通过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获取,具体获取方式可以参阅后文相关介绍。第一干扰权值Wdl1为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干扰权值。第一干扰权值满足Wdl1=Wdl0。那么第一预编码权值为Pdl1*Wdl0
例如,至少两个第一信号包括信号X1和信号X2。信号X1满足X1=Pdl1*Wdl1*S1。信号X2满足X2=Pdl1*Wdl1*S2
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未经预编码处理的信号。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1*F维的频域信号或时域信号。若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频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占用的频域样点数。若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时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占用的时域样点数。
F为通信设备的下行带宽对应的频域样点;或者,F为通信设备的下行带宽对应的时域样点数。
关于下行带宽与频域样点数以及下行带宽与时域样点数的相关说明示例可以参阅前述步骤2041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预编码权值为第二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部分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其中,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覆盖的全部发射空间内有k个信号发射方向上存在非线性干扰源。部分发射空间包括除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之外的其他信号发射方向。k为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源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的功率通常大于第二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源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的功率。
例如,至少两个第二信号分别为信号X3和信号X4。信号X3满足X3=Wdl2*Pdl0*S3,信号X4满足X4=Wdl2*Pdl0*S4
Pdl0为N*N维的矩阵,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21
wdl1为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Pdl1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22
为wdl1的共轭转置。
Wdl2可以理解为第二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干扰权值。Wdl1=Wdl0,Wdl0为N*N维的单位矩阵。
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N*F维的信号。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N*F维的频域信号或时域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频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占用的频域样点数(也可以称为子载波数)。若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时域信号,则 F可以为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占用的时域样点数。
例如,通信设备通过发射天线所覆盖的部分发射空间内发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若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部分发射空间内有五个信号发射方向上存在非线性干扰源,该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该五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源得到非线性干扰信号。通信设备接收该非线性干扰信号,并根据该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该五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Pdl2可以通过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获取,具体获取方式可以参阅后文相关介绍。第一干扰权值Wdl2为第二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干扰权值。第一干扰权值Wdl2满足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31
那么第一预编码权值为Pdl2*Wdl2
例如,至少两个第一信号包括信号X1和信号X2。信号X1满足X1=Pdl2*Wdl2*S1,信号X2满足X2=Pdl2*Wdl2*S2
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未经预编码处理的信号。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1*F维的频域信号或时域信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频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占用的频域样点数(也可以称为子载波数)。若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时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占用的时域样点数。
由此可知,通信设备在获取第二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时,规避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的干扰。从而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第二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预编码权值为第g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部分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其中,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覆盖的全部发射空间内有k个信号发射方向上存在非线性干扰源。部分发射空间包括除前g-1个信号发射方向之外的其他信号发射方向。k为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g为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前g-1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源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的功率通常均大于第g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源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的功率。
例如,至少两个第二信号分别为信号X3和信号X4。信号X3满足X3=Wdlg*Pdl0*S3,信号X4满足X4=Wdlg*Pdl0*S4
Pdl0为N*N维的矩阵,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
Wdlg为第g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干扰权值。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32
wdl,(g-1)为 Pdl(g-1)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33
为wdl,(g-1)的共轭转置。
Wdl(g-1)为第g-1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干扰权值。Pdl(g-1)为第g-1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初始预编码权值。
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N*F维的信号。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N*F维的频域信号或时域信号。
若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频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占用的频域样点数(也可以称为子载波数)。若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为时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3和信号S4分别占用的时域样点数。
例如,通信设备通过发射天线所覆盖的部分发射空间内发射至少两个第二信号。若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部分发射空间内有N-g+1个信号发射方向上存在非线性干扰源,该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该N-g+1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源得到非线性干扰信号。通信设备接收该非线性干扰信号,并根据该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包括该N-g+1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Pdlg可以通过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获取,具体获取方式可以参阅后文相关介绍。第一干扰权值Wdlg满足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41
那么第一预编码权值为Pdlg*Wdlg
例如,至少两个第一信号包括信号X1和信号X2。信号X1满足X1=Pdlg*Wdlg*S1,信号X2满足X2=Pdlg*Wdlg*S2
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未经预编码处理的信号。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1*F维的频域信号或时域信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频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占用的频域样点数。若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为时域信号,则F可以为信号S1和信号S2分别占用的时域样点数。
由此可知,通信设备在获取第g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时,规避前g-1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的干扰。从而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第g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选的,通信设备对wdl,(g-1)进行重正交化处理和归一化处理,得到 w'dl,(g-1)。然后,通信设备根据w'dl,(g-1)计算第一干扰权值Wdlg
其中,第一干扰权值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42
或者,第一干扰权值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43
其中,I为N*N维的矩阵。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44
具体的,通信设备循环执行下述公式1和公式2的计算,以得到w'dl,(g-1)。其中,c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g-1的整数。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45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46
上述实现方式中,通信设备对wdl,(g-1)进行重正交化处理和归一化处理。然后,通信设备确定Wdlg。这样,通信设备可以在获取第g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时,可以更好地避开前g-1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信号的干扰。从而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第g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502、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
503、接收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
504、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步骤502至步骤504与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2至步骤204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2至步骤204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并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得到的。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信道信息得到的。这样通信设备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确定下行发送波束。从而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时间耗费,以及避免扫描波束所带来的能耗开销。节省通信设备的能耗开销。并且,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得到的。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信道信息得到的。这样可以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度。
可选的,上述图5A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505至步骤510。步骤505至步骤510可以在步骤504之后执行。
505、判断是否获取到N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若是,则执行步骤510;若否,则执行步骤506。
例如,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信号发射方向的总数为6。通信设备判断是否获取到6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如果是,则执行步骤510;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506。
506、根据第四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五信号。
第四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二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二干扰权值得到的。第二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二干扰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
例如,上述步骤501中,第一预编码权值是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步骤506中,第四预编码权值是第二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
第二初始预编码权值与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类似,具体第二初始预编码权值的确定过程可以参考前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的确定过程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干扰权值与第一干扰权值类似,具体第二干扰权值的相关介绍可以参阅前述第一干扰权值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507、输出至少两个第五信号。
508、接收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
509、根据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三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步骤507至步骤509与前述步骤502至步骤504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步骤502至步骤504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510、输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如果通信设备获取到N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那么通信设备可以输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关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相关介绍请参考前述图2A 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4中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上述图5A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504a至步骤504d。下面结合图5B进行介绍。步骤504a至步骤504f可以在步骤504之后执行。可选的,步骤504a至步骤504f 在步骤505之前执行。
504a: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若是,则执行步骤504f,若否,则执行步骤504b。
关于第一条件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305中第一条件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504b:根据第三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四信号;
其中,第三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三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得到的。第三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第一干扰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权值得到的。例如,第三预编码权值等于第三初始预编码权值乘以第一干扰权值。
例如,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中确定的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初始预编码权值。第三初始预编码权值是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中确定的该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初始预编码权值。通信设备通过多次迭代过程获取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从而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第三初始预编码权值与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类似,关于第三初始预编码权值的确定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图5A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501中第一预编码权值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504c:输出至少两个第四信号;
504d:接收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
504e:根据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四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通信设备通过多次迭代过程获取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预编码权值。从而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该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504f:输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步骤504c至步骤504f与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305至步骤310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305至步骤310的具体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所覆盖的信号发射方向范围内存在六个非线性干扰源。通信设备通过上述图5A和图5B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处理方法获取到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具体如图6所示,图6的横坐标表示非线性干扰源的索引。第一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索引为1,第二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索引为2,以此类推,第六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索引为6。图6的纵坐标表示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与非线性干扰源的实际空间方向之间的误差。图6中,通信设备通过三次迭代过程获取第四个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通信设备获取到的第四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与第四个非线性干扰源的实际空间方向的误差小于-15dB。
如图7所示,通信设备通过上述图5A和图5B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处理方法获取到第二个信号发射方向上的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图7中,通信设备通过三次迭代过程获取第二个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信息。通信设备获取到的第二个非线性干扰源的空间方向与第二个非线性干扰源的实际空间方向的误差小于-15dB。
下面结合图8至图11分别介绍通信设备确定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的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8,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801、对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的第一左奇异矩阵U1
其中,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满足Rdl1=U11V1 H
U1为N*N维的矩阵,N为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的数量。
V1为N*N维的矩阵,V1为第一协方差矩阵Rdl1的右奇异矩阵。V1 H为V1的共轭转置。
1为N*N维的对角矩阵。∑1的第k列向量上对应的主对角线元素为U1的第k列向量对应的奇异值。k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1的主对角线元素均大于0,∑1中除了主对角线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均为0。
802、从第一左奇异矩阵U1中选择第一个列向量,并对第一个列向量进行共轭处理,得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
具体的,上述步骤802中,通信设备从U1中选择第一个列向量,并对第一个列向量进行共轭处理,得到第一预编码权值。
例如,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为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初始预编码权值Pdl1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71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72
表示对向量u1中的元素取共轭。u1是第一左奇异矩阵U1中的第一个列向量。
上述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左奇异矩阵U1包括多个信号发射方向上发射天线到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非线性信道信息。通信设备可以通过上述步骤801至步骤802确定当前待处理的信号发射方向的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这样可以提高通信设备后续获取到的该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度。并且有利于加快收敛,有效降低迭代次数。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来确定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9,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901、从第一干扰空间Ddl1中选择第一个列向量,并对第一个列向量进行共轭处理,得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
例如,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为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初始预编码权值Pdl1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73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74
表示对向量d1中的元素取共轭。d1是第一干扰空间Ddl1中的第一个列向量。
上述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干扰空间Ddl1中每个列向量对应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第一干扰空间Ddl1中每个列向量包括对应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该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为该信号发射方向的发射天线到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非线性信道信息。通信设备从第一干扰空间Ddl1确定当前待处理的信号发射方向的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这样可以提高通信设备后续获取到的该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度。有利于加快收敛,有效降低迭代次数。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来确定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10,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1001、从第一干扰信道Hdl1中选择第一个列向量;
1002对第一个列向量进行共轭处理,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
上述步骤1001至步骤1002以通信设备确定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初始预编码权值为例进行介绍。对于其他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初始预编码权值的确定过程同样适用。
上述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干扰信道Hdl1中每个列向量对应的一个信号发射方向。第一干扰信道中每个列向量包括对应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该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为该信号发射方向的发射天线到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非线性信道信息。通信设备可以通过上述步骤1001至步骤1002确定当前待处理的信号发射方向的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这样可以提高通信设备后续获取到的该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度。有利于加快收敛,有效降低迭代次数。无需通过扫描波束的方式来确定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节省波束扫描带来的能耗开销,提高通信设备获取到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的准确性。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处理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11,通信处理方法包括:
1101、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一信号接收权值;
在步骤1101中,通信设备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一信号接收权值的方式有多种,下面示出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示出的实现方式仅仅是一种示例,并不属于对本申请的限定。对于其它实现方式,本申请仍适用。
下面结合步骤1101a至步骤1101b介绍实现方式1。
步骤1101a:对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每个时域样点或每个频域样点对应的列向量进行平均,得到第一中间矩阵。
其中,第一中间矩阵Zu'l1满足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81
其中,T为通信设备接收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时域样点数或频域样点数。yt为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的第t个时域样点或第t个频域样点对应的列向量。
例如,通信设备的上行带宽为5Mb(兆),通信设备所使用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千赫兹)。那么通信设备在频域上占用300个子载波。300个子载波对应300个频域样点,因此,L为300。若通信设备包括10个发射天线,那么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为10*300维的矩阵。那么每个频域样点对应的一个列向量。第1个子载波对应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的第一个列向量。第2个子载波对应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的第二个列向量。以此类推,第300个子载波对应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的第300个列向量。
例如,通信设备的上行带宽为5Mb(兆),通信设备所使用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千赫兹)。那么通信设备在频域上占用300个子载波。通信设备对承载于300个子载波的频域信号作傅里叶变换,得到时域信号,该时域信号包括512个时域样点。因此,L为512。若通信设备包括10个发射天线,那么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为10*512维的矩阵。那么,第1个时域样点对应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的第一个列向量,第2个时域样点对应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的第二个列向量。以此类推,第300个时域样点对应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的第300个列向量。
步骤1101b:对第一中间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一信号接收权值。
其中,第一信号接收权值Zul1满足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91
Zul1为第一信号接收权值,Zu'l1为第一中间矩阵,|Zu'l1|为Zu'l1的取模。
下面结合步骤1101c至步骤1101d介绍实现方式2。
步骤1101c:确定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第t个时域样点或第t个频域样点上对应的列向量。
其中,t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T的整数,T为通信设备接收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时域样点数或频域样点数。
步骤1101d:对该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一信号接收权值。
其中,第一信号接收权值Zul1满足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92
Zul1为第一信号接收权值,yt为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第t个时域样点或第t个频域样点上对应的列向量。|yt|为yt的取模。
下面结合步骤1101e至步骤1101g介绍实现方式3。
步骤1101e:对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Y1中每个时域样点或每个频域样点对应的列向量进行平均,得到第一中间矩阵。
步骤1101e与前述实现方式1中的步骤1101a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实现方式1中的步骤1101a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1101f:利用瑞利(Rayleigh)商、Zu'l1和第四协方差矩阵Rul1计算得到第二中间矩阵。
其中,第二中间矩阵满足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93
Z”ul1为第二中间矩阵,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94
关于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95
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前述步骤1101d 中关于第一中间矩阵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96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97
的共轭转置。第四协方差矩阵Rul1为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到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的协方差矩阵。I为M*M维的单位矩阵。
步骤1101g:对第二中间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一信号接收权值。
第一信号接收权值满足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298
其中,Zul1为第一信号接收权值,|Z”ul1|为Z”ul1的取模。
1102、根据第一信号接收权值确定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
在步骤1102中,通信设备根据第一信号接收权值确定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的方式有多种,下面示出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示出的实现方式仅仅是一种示例,并不属于对本申请的限定。对于其它实现方式,本申请仍适用。
下面结合1102a至1102b介绍实现方式1。
步骤1102a:对第一信号接收权值Zul1进行共轭处理,得到第三中间矩阵Z*ul1
其中,Z*ul1为M*1维的矩阵,M为接收天线的数量。
步骤1102b:将第三中间矩阵Z*ul1作为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现方式1适用于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数与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数一致,且接收天线的位置与发射天线的位置一致的场景。
下面结合1102c至1102e介绍实现方式2。
步骤1102c:对第一信号接收权值Zul1进行共轭处理,得到第三中间矩阵Z*ul1
其中,Z*ul1为M*1维的矩阵。Z*ul1中的第r行对应的元素为通信设备的第r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元素,r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M的整数,M为接收天线的数量。
步骤1102d:确定每个发射天线距离最近的接收天线;
步骤1102e:将每个发射天线距离最近的接收天线对应的第三中间矩阵Z*ul1中的元素作为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中该发射天线对应的元素。
例如,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为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初始预编码权值Pdl1。Pdl1中第w行对应的元素为第w个发射天线对应的元素,Pdl1为N*1维的矩阵。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w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下面介绍通信设备确定Pdl1中的元素的过程。
通信设备分别寻找N个发射天线中每个发射天线距离最近的接收天线。通信设备将第三中间矩阵Z*ul1中与该发射天线距离最近的接收天线对应的元素作为Pdl1中的该发射天线对应的元素。
例如,通信设备寻找与发射天线w距离最近的接收天线v。那么通信设备可以确定Zdl1(w)=Pdl1(v)。Zdl1(w)为第三中间矩阵Z*ul1中第w个接收天线对应的元素,Pdl1(v)为Pdl1中第v个发射天线对应的元素。w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v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M的整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现方式2适用于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数与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数不相等的场景。上述实现方式2也适用于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的位置与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的位置不一致的场景。
下面结合1102f至1102g介绍实现方式3。
步骤1102f:将第一信号接收权值Zul1乘以第四变换矩阵D,得到D*Zul1
其中,第四变换矩阵D是根据第四仿真数据确定的第一信号接收权值与初始预编码权值之间的关系。第四仿真数据包括通过遍历多种非线性干扰场景下仿真得到的多组历史信号接收权值与历史初始预编码权值。关于非线性干扰场景的相关介绍请参阅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遍历多种非线性干扰场景获取第四仿真数据。第四仿真数据包括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1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2
i 的取值为[1,S5]之间的整数,S5为统计样本个数,S5为大于1的整数。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3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4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5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6
经过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的,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7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8
经过矩阵向量化处理得到的。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9
代表对矩阵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010
的伪逆操作。那么,
Figure RE-GDA0003302241790000311
步骤1102g:对D*Zul1进行共轭处理,得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
例如,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为第一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的初始预编码权值Pdl1。Pdl1=(D*Zul1)*
上述实现方式3适用的场景较多。例如,上述实现方式3适用于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数与接收天线数相等或不相等的场景。例如,上述实现方式3适用于通信设备的发射天线的位置与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的位置一致或不一致的场景。
相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给出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相应的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相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或者是软件和硬件结合。
图12给出了一种通信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通信处理装置1200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支持网络设备实现上述方法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等,还可以是支持终端设备实现上述方法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等。通信处理装置1200可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具体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
通信处理装置12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01,所述处理器1201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可以实现一定的控制功能。所述处理器12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专用处理器等。例如,可以是基带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处理装置(如,基站、基带芯片、终端、终端芯片、分布单元(distribute unit,DU)或集中单元(central unit,CU)等)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处理器1201也可以存储有指令和/或数据1203,所述指令和/ 或数据1203可以被所述处理器运行,使得通信处理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
在另一种可选的设计中,处理器1201中可以包括用于实现接收和发送功能的收发单元。例如,该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电路,或者是接口,或者是接口电路。用于实现接收和发送功能的收发电路、接口或接口电路可以是分开的,也可以集成在一起。上述收发电路、接口或接口电路可以用于代码/数据的读写,或者,上述收发电路、接口或接口电路可以用于信号的传输或传递。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处理装置1200可以包括电路,所述电路可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或接收或者通信的功能。
可选的,通信处理装置1200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202,其上可以存有指令 1204,所述指令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被运行,使得通信处理装置12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存储器中还可以存储有数据。可选的,处理器中也可以存储指令和/或数据。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
可选的,通信处理装置12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1205和/或天线1206。所述处理器1201 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对通信处理装置1200进行控制。所述收发器1205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收发装置或收发模块等,用于实现收发功能。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处理装置1200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图2A、图2B、图3、图5A、图5B、图8、图9、图10和图11描述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执行图2A、图2B、图3、图5A、图5B、图8、图9、图10和图11对应的方法实施例所对应的各种实现方式的方法及各种实现方式相互结合的方法。
本申请中描述的处理器和收发器可实现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模拟IC、射频集成电路RFIC、混合信号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电子设备等上。该处理器和收发器也可以用各种IC工艺技术来制造,例如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nMetal-oxide-semiconductor,N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ositive channel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PMOS)、双极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双极CMOS(BiCMOS)、硅锗(SiGe)、砷化镓(GaAs)等。
以上实施例描述中的通信处理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但本申请中描述的通信处理装置的范围并不限于此,而且通信处理装置的结构可以不受图12的限制。通信处理装置可以是独立的设备或者可以是较大设备的一部分。例如,通信处理装置可以是:
(1)独立的集成电路IC,或芯片,或,芯片系统或子系统;
(2)具有一个或多个IC的集合,可选的,该IC集合也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存储部件;
(3)ASIC,例如调制解调器(MSM);
(4)可嵌入在其他设备内的模块;例如,基站中的BBU,或者,基站中的AAU和BBU;
(5)接收机、终端、智能终端、蜂窝电话、无线设备、手持机、移动单元、车载设备、网络设备、云设备、人工智能设备、机器设备、家居设备、医疗设备、工业设备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处理装置,该通信处理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通信处理方法。下面提供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3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13所示,终端设备130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析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被进一步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为了便于说明,图13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3中的处理器集成了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设备1300的收发单元1311,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1300的处理单元1312。如图13所示,终端设备1300包括收发单元1311和处理单元131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31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31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31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可选的,上述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可以是集成在一起的一个单元,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多个单元。上述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可以在一个地理位置,也可以分散在多个地理位置。
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处理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通信处理装置1400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集成电路,芯片等等)。或者,该通信处理装置1400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的部件(例如,集成电路,芯片等等)。该通信处理装置1400也可以是其他通信模块,用于实现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该通信处理装置140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402(或称为处理单元)。可选的,还可以包括收发模块1401(或称为收发单元)和存储模块1403(或称为存储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14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实现,或者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来实现;或者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收发器实现;或者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所述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
通信处理装置1400具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终端的功能,比如,通信处理装置 1400包括终端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终端设备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means)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还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详细可进一步参考前述对应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描述。或者,通信处理装置1400具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设备的功能,比如,通信处理装置1400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设备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means)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还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详细可进一步参考前述对应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描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处理装置1400中各个模块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图2A、图2B、图3、图5A、图5B、图8、图9、图10和图11描述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执行图2A、图2B、图3、图5A、图5B、图8、图9、图10和图11对应的方法实施例所对应的各种实现方式的方法及各种实现方式相互结合的方法。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一种通信处理装置1400包括:处理模块1401。
处理模块1401,用于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该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用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一种通信处理装置1400包括:处理模块1401和收发模块1402。
处理模块1401,用于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收发模块1402,用于输出至少两个第一信号;该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用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可选的,收发模块1402还用于:
接收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
处理模块1401还用于:
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可选的,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与第二非线性干扰源部分或全部相同。
可选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协方差矩阵,第一协方差矩阵是发射天线和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协方差矩阵;第一协方差矩阵为N*N维的矩阵,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协方差矩阵得到的。
可选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空间,第一干扰空间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空间;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空间得到的。
可选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指示第一干扰信道,第一干扰信道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信道得到的。
可选的,收发模块1402具体用于:
当满足第一条件时,输出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可选的,处理模块1401还用于:
当不满足第一条件时,根据第二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三信号,第二预编码权值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
收发模块1402还用于:
输出至少两个第三信号;
至少两个第三信号用于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三信号激发第三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接收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
处理模块1401还用于:
根据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三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可选的,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得到的,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
可选的,处理模块1401还用于:
若不满足第一条件,根据第三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四信号,第三预编码权值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
收发模块1402还用于:
输出至少两个第四信号;
至少两个第四信号用于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四信号激发第四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接收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
处理模块1401还用于:
根据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获取第四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可选的,处理模块1401还用于:
当未获取到N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时,根据第四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五信号,每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一个预编码权值,所四发射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
收发模块1402还用于:
输出至少两个第五信号;
至少两个第五信号用于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五信号激发第五非线性干扰源的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接收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
处理模块1401还用于:
根据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五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可选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协方差矩阵,第一协方差矩阵为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协方差矩阵;第一协方差矩阵为N*N的矩阵,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协方差矩阵得到的。
可选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空间,第一干扰空间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干扰空间;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空间得到的。
可选的,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信道,第一干扰信道是发射天线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干扰信道得到的。
可选的,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得到的。
可选的,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第二协方差矩阵、第三协方差矩阵、第二干扰空间、第三干扰空间、第二干扰信道、第三干扰信道;
第二协方差矩阵为发射天线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之间的协方差矩阵;第三协方差矩阵为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接收天线的信道之间的协方差矩阵;
第二干扰空间为发射天线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空间;第三干扰空间为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所述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空间;
第二干扰信道为发射天线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第三干扰信道为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接收天线的信道。
可选的,处理模块1401还用于:
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在发射信号时规避第二非线性干扰源;或者,不在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所在的频率上接收信号;或者,根据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确定不同用户所属的频带,并通过频带调度对应的用户。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些可选的特征,在某些场景下,可以不依赖于其他特征,比如其当前所基于的方案,而独立实施,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应的效果,也可以在某些场景下,依据需求与其他特征进行结合。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给出的装置也可以相应的实现这些特征或功能,在此不予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到本申请实施例列出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可以通过电子硬件、电脑软件,或两者的结合进行实现。这样的功能是通过硬件还是软件来实现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整个系统的设计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相应的应用,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实现所述的功能,但这种实现不应被理解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本申请所描述的方案可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这些技术可以用硬件、软件或者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硬件实现,用于在通信装置(例如,基站,终端、网络实体、或芯片)处执行这些技术的处理单元,可以实现在一个或多个通用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件、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中。通用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通过计算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核,或任何其它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功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功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 (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SSD))等。
可以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个实施例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可以理解,在本申请中,“当…时”、“若”以及“如果”均指在某种客观情况下装置会做出相应的处理,并非是限定时间,且也不要求装置实现时一定要有判断的动作,也不意味着存在其它限定。
本申请中的“同时”可以理解为在相同的时间点,也可以理解为在一段时间段内,还可以理解为在同一个周期内。
本申请中对于使用单数表示的元素旨在用于表示“一个或多个”,而并非表示“一个且仅一个”,除非有特别说明。本申请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至少一个”旨在用于表示“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旨在用于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
本文中术语“……中的至少一个”或“……中的至少一种”,表示所列出的各项的全部或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单独存在C,同时存在A和B,同时存在B和C,同时存在A、B和C这六种情况,其中A 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C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
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与A对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描述的系统、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可以互相参考。在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实施方式/实施方法/实现方法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实施方式/实施方法/实现方法之间的术语和/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实施方式/实施方法/实现方法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实施方式、实施方法、或实现方法。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所述第一预编码权值与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是根据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的,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是至少两个第二信号激发第一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输出所述至少两个第一信号;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用于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是所述至少两个第一信号激发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与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部分或全部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协方差矩阵,所述第一协方差矩阵是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协方差矩阵;所述第一协方差矩阵为N*N维的矩阵,所述N为所述发射天线的数量,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所述第一协方差矩阵得到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空间,所述第一干扰空间是发射天线到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空间;所述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所述第一干扰空间得到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指示第一干扰信道,所述第一干扰信道是发射天线到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所述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所述第一干扰信道得到的。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满足第一条件时,输出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所述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不满足第一条件时,根据第二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三信号,所述第二预编码权值与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
输出所述至少两个第三信号;
所述至少两个第三信号用于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所述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是所述至少两个第三信号激发第三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接收所述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
根据所述第三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三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所述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权值是基于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第一干扰权值得到的,所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和所述第一干扰权值是基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得到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不满足第一条件,根据第三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四信号,所述第三预编码权值与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
输出所述至少两个第四信号;
所述至少两个第四信号用于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所述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是所述至少两个第四信号激发第四非线性干扰源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接收所述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
根据所述第四非线性干扰信号获取第四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所述第一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对应的迭代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号之间的功率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未获取到N个信号发射方向的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时,根据第四预编码权值生成至少两个第五信号,每个信号发射方向对应一个预编码权值,所述第四发射权值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相关,所述N为发射天线的数量;
输出所述至少两个第五信号;
所述至少两个第五信号用于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的激发,所述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是所述至少两个第五信号激发第五非线性干扰源的得到的非线性干扰信号;
接收所述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
根据所述第五非线性干扰信号确定第五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协方差矩阵,所述第一协方差矩阵为发射天线到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协方差矩阵;所述第一协方差矩阵为N*N的矩阵,所述N为所述发射天线的数量,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所述第一协方差矩阵得到的。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空间,所述第一干扰空间是发射天线到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的干扰空间;所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所述第一干扰空间得到的。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第一干扰信道,所述第一干扰信道是发射天线到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所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所述第一干扰信道得到的。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始预编码权值是基于所述第一非线性干扰信号得到的。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信道信息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第二协方差矩阵、第三协方差矩阵、第二干扰空间、第三干扰空间、第二干扰信道、第三干扰信道;
所述第二协方差矩阵为发射天线到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之间的协方差矩阵;所述第三协方差矩阵为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接收天线的信道之间的协方差矩阵;
所述第二干扰空间为所述发射天线到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之间的信道空间;所述第三干扰空间为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所述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空间;
所述第二干扰信道为所述发射天线到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的信道;所述第三干扰信道为所述第二非线性干扰源到所述接收天线的信道。
17.一种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处理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通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处理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模块。
19.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储存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560345.2A 2021-05-21 2021-05-21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53969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0345.2A CN115396989A (zh) 2021-05-21 2021-05-21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EP22803790.9A EP4318995A1 (en) 2021-05-21 2022-05-06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22/091129 WO2022242466A1 (zh) 2021-05-21 2022-05-06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0345.2A CN115396989A (zh) 2021-05-21 2021-05-21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6989A true CN115396989A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14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0345.2A Pending CN115396989A (zh) 2021-05-21 2021-05-21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18995A1 (zh)
CN (1) CN115396989A (zh)
WO (1) WO20222424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38320B2 (en) * 2010-09-01 2016-09-0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Iterative nonlinear precoding and feedback for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U-MIMO) with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impairments
CN112205056A (zh) * 2018-05-16 2021-01-0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具有波束控制和无源互调感知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协同调度
WO2019220180A1 (en) * 2018-05-16 2019-11-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ation pattern modif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ference sources in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fdd) systems
CN108988935B (zh) * 2018-08-21 2020-09-25 清华大学 非线性功放约束下的星地协同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465042B (zh) * 2019-01-22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方法及装置
WO2021079322A1 (en) * 2019-10-22 2021-04-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tatistica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18995A1 (en) 2024-02-07
WO2022242466A1 (zh) 2022-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36152B2 (en) Methods,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system, remote radio unit and base band unit system for handling uplink signals
US20220255596A1 (en) Methods,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System, Remote Radio Unit and Base Band Unit System for Handling Downlink Signals
KR20190123442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기 간섭 신호의 제거 방법 및 장치
CN114614955A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2152741A (zh) 信道模型的训练方法及装置
WO2022037188A1 (zh) 一种无源互调源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8018074A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CN114667685B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KR20150016875A (ko)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간섭 정렬 방법 및 장치
US20230103108A1 (en)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3123062A1 (zh) 虚拟信道样本的质量评估方法和设备
CN115396989A (zh) 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23125340A1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240187050A1 (en) Method for obtaining precoding matrix and apparatus
CN115001552B (zh) 经由天线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70459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4021405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 recep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262687A1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23092310A1 (zh) 信息处理方法、模型生成方法及设备
CN118118067A (zh)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
CN11805776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636793A (zh) 一种mimo通信系统中天线选择方法和系统
CN115278512A (zh) 一种识别终端设备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18160231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8018068A (zh) 适合于波束成形的方法、分布式基站系统的基带单元系统和无线电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