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18074A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18074A
CN118018074A CN202410411753.5A CN202410411753A CN118018074A CN 118018074 A CN118018074 A CN 118018074A CN 202410411753 A CN202410411753 A CN 202410411753A CN 118018074 A CN118018074 A CN 118018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representing
signal
up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117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018074B (zh
Inventor
赵大骞
郑国增
曹永照
曾勇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4117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180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8018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18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018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18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2Avoidance of ingress interference, e.g. ham radio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1Suppression of signals in the return path, i.e. bidirectional control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其中,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并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上行发送信号,B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获取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由来自B个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确定,其中,一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二通信装置,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由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确定第三预编码向量;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上行发送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高预编码的精度。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有多种组网形式,常见的包括集中式RAN(centralized RAN,CRAN)组网和分布式组网(如互联网协议RAN(internet protocol RAN,IPRAN))。在CRAN组网中,不同的RAN设备之间具有理想的回程(backhaul),即不同的RAN设备之间的传输时延很小,使得RAN设备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信息交互。而在IPRAN组网中,不同的RAN设备之间的回程是非理想的,即不同的RAN设备之间的传输时延较大,使得RAN设备之间无法进行实时信息的交互。
在多站协同理想回传场景下,借助于RAN设备间的实时信息交互能力可以实现相干联合传输(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CJT)的高效数据传输方式,并且所有RAN设备可以使用加权最小均方误差算法(weighted minimum mean-square error,WMMSE)集中计算以实现联合预编码。但在多站协同非理想回传场景下,随着RAN设备的增多,其联合预编码的计算复杂度随之增长,预编码精度难以保证,因此如何提高预编码的精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可以提高预编码的精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或者是能够和第一通信装置匹配使用的装置,下面以应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为例进行描述。该方法可以包括: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并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上行发送信号,B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获取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由来自B个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确定,其中,一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二通信装置,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由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确定第三预编码向量;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上行发送信号。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模式或者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模式下,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对前一次的接收信号(如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操作,即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发送,从而能够使得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得到干扰信息,在进行下行联合数据传输时可以根据干扰信息进行预编码更新,从而能够提高预编码的精度,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进一步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更新的预编码向量(如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多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对于非理想回传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口交互机制,可以使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上行发送信号获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通信装置之间的干扰信息,以实现高性能低复杂度的分布式联合预编码,从而可以降低信令开销和时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B个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其中,一个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来自一个第二通信装置,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由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得到,第四预编码向量为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一上行接收信号、第二上行接收信号和第一信号确定,其中,第一上行接收信号根据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二上行接收信号根据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确定,K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各个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根据第一上行接收信号、第二上行接收信号更新预编码向量,使用更新的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能够提升预编码的精度,从而提高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的准确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下行接收信号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与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下行接收信号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对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一信号的长度,/>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确定第三预编码向量包括:根据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根据前一次的接收信号(如第一下行接收信号)构造新的预编码向量(如第三预编码向量),并对前一次的接收信号进行加权后再次向多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通信装置对前一次的接收信号进行操作,能够使得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得到干扰信息,在进行下行联合数据传输时可以根据干扰信息进行预编码更新,从而能够提高预编码的精度,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预编码向量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下行等效信道,/>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N维单位矩阵,N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天线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通过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对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包括:根据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秩1矩阵;使用所述秩1矩阵对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所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对前一次的接收信号(如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操作,即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发送,从而能够使得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得到干扰信息,在进行下行联合数据传输时可以根据干扰信息进行预编码更新,从而能够提高预编码的精度,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上行发送信号为,其中,/>表示根据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的秩1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第二通信装置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或者是能够和第二通信装置匹配使用的装置,下面以应用于第二通信装置为例进行描述。该方法可以包括: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一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一通信装置,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由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K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一上行接收信号;接收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一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一通信装置,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由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由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来自K个第二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确定;根据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二上行接收信号;根据第一上行接收信号、第二上行接收信号和第一信号得到第四预编码向量。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在TDD或FDD模式下,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对前一次的接收信号(如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操作,即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发送,从而能够使得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得到干扰信息,在进行下行联合数据传输时可以根据干扰信息进行预编码更新,从而能够提高预编码的精度,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进一步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更新的预编码向量(如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多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对于非理想回传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口交互机制,可以使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上行发送信号获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通信装置之间的干扰信息,以实现高性能低复杂度的分布式联合预编码,从而可以降低信令开销和时延。
应理解,第二方面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第二通信装置,第二方面的具体内容与第一方面的内容对应,第二方面相应特征以及达到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向K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并向K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上行接收信号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上行接收信号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上行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上行接收信号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表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的秩1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预编码向量与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是与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功率约束相关的对偶变量,/>表示M维单位矩阵,M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的天线数…,/>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一信号的长度,/>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预编码向量与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四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权重,用以确定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优先级,/>表示上行等效信道,表示共轭转置运算,/>是与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功率约束相关的对偶变量,/>表示M维单位矩阵,M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的天线数,/>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对第一通信装置/>的干扰信息,/>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取集合中除去/>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不等于/>的取值,/>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及其可能的实现中任一所述方法的模块/单元。该装置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为应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模块(例如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还可以为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第一通信装置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及其可能的实现中任一所述方法的模块/单元。该装置可以为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为应用于第二通信装置的模块(例如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还可以为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第二通信装置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一通信装置中的装置所执行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为第二通信装置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二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中的装置所执行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含程序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各方法中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保存程序指令和/或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当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在该通信系统中运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所述的任一种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理想回传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理想回传场景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作集扩张的场景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站协同的数据传输的场景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两个(项)”是指两个或三个及三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申请中“发送信息”可以理解为一个设备向另一个设备发送信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设备内部的一个逻辑模块向另一个逻辑模块发送信息。例如,“接入网设备发送信息”可以理解为接入网设备向另一个设备(如终端)发送信息,或者,可以理解为接入网设备中的逻辑模块1向接入网设备中的逻辑模块2发送信息。
本申请中“接收信息”可以理解为一个设备接收来自另一个设备的信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设备内部的一个逻辑模块接收来自另一个逻辑模块的信息。例如,“接入网设备接收信息”可以理解为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另一个设备(如终端)的信息,或者,可以理解为接入网设备中的逻辑模块1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中的逻辑模块2的信息。
本申请中“向…(例如终端)发送信息”可以理解为该信息的目的端是终端。可以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向终端发送信息。“从…(例如终端)接收信息”或者“接收来自…(例如终端)的信息”可以理解为该信息的源端是终端,可以包括直接或间接的从终端接收信息。信息在信息发送的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可能会被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格式变化等,但目的端可以理解来自源端的有效信息。本申请中类似的表述可以做类似的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系统架构进行介绍: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多分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通用移动通信(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系统、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enhanced data ratefor GSM evolution,EDGE)系统、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WiMAX)系统。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通信系统,例如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系统,高级的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5G)系统、新空口(newradio,NR)系统、开放接入网(open RAN,ORAN)系统、机器与机器通信(machine tomachine,M2M)系统、或者未来演进的其它通信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它的通信系统,只要该通信系统中存在实体可以发送控制信息,和发送(和/或接收)传输块,该通信系统中存在其它实体可以接收控制信息,和接收(和/或发送)传输块。
下面以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进行示例性讲解。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1000包括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100、核心网(core network,CN)200和互联网300。RAN100包括至少一个接入网设备(如图1中的110a和110b,统称为110)和至少一个终端(如图1中的120a-120j,统称为120)。RAN 100中还可以包括其它RAN节点,例如,无线中继设备和/或无线回传设备(图1中未示出)等。终端120通过无线的方式与接入网设备110相连。接入网设备110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与核心网200连接。核心网200中的核心网设备与RAN 100中的接入网设备110可以分别是不同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集成了核心网逻辑功能和无线接入网逻辑功能的同一个物理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RAN 100可以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相关的蜂窝系统,例如,4G、5G移动通信系统、或5G之后的演进系统(例如6G移动通信系统)。RAN 100还可以是开放式接入网(open RAN,O-RAN或ORAN)、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等。RAN 100还可以是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融合的通信系统。需要声明的是,图1中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的数量仅为示意性的,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具体限定。下面再对系统架构所涉及的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一、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又可以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或是用于向用户提供语音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也可以是物联网设备。例如,终端设备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车载设备(例如,汽车、自行车、电动车、飞机、船舶、火车、高铁等)、卫星终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智能销售点(point of sale,POS)机、客户终端设备(customer-premises equipment,CPE)、工业控制中的无线终端、智能家居设备(例如,冰箱、电视、空调、电表等)、智能机器人、机械臂、车间设备、无人驾驶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中的无线终端、飞行设备(例如,智能机器人、热气球、无人机、飞机)等。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其他具有终端功能的设备,例如,终端设备还可以是D2D通信中担任终端功能的设备。
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的设备形态不做限定,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终端设备中或者和终端设备匹配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二、接入网设备
接入网设备为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节点,又可以称为网络设备,还可以称为RAN节点(或设备)。接入网设备用于帮助终端实现无线接入。通信系统1000中的多个接入网设备110可以为同一类型的节点,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节点。在一些场景下,接入网设备110和终端120的角色是相对的,例如,图1中网元120i可以是直升机或无人机,其可以被配置成移动基站,对于那些通过网元120i接入到RAN 100的终端120j来说,网元120i是基站;但对于基站110a来说,网元120i是终端。接入网设备110和终端120有时都称为通信装置,例如图1中网元110a和110b可以理解为具有基站功能的通信装置,网元120a-120j可以理解为具有终端功能的通信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基站(base station)、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odeB)、传输接收点(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oint,TRP)、发射点(transmitting point,TP)、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第六代(6th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卫星、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节点、移动交换中心非陆地通信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NTN)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网设备,即可以部署于高空平台或者卫星等。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宏基站(如图1中的110a)、微基站或室内站(如图1中的110b)、中继节点或施主节点、或者是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接入网设备还可以是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车联网通信、无人机通信、机器通信中担任基站功能的设备。可选的,接入网设备还可以是服务器,可穿戴设备,车辆或车载设备等。例如,车辆外联(vehicle to everything,V2X)技术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为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
本申请中的接入网设备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也可以通过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功能来实现,或者通过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来实现。本申请中的接入网设备还可以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接入网设备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
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由多个接入网设备协作协助终端实现无线接入,不同接入网设备分别实现基站的部分功能。例如,接入网设备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 unit,CU ),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CU-控制面(control plane,CP),CU-用户面(user plane,UP),或者无线单元(radio unit,RU)等。CU和DU可以是单独设置,或者也可以包括在同一个网元中,例如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中。RU可以包括在射频设备或者射频单元中,例如包括在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有源天线处理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或远程射频头(remote radio head,RRH)中。可以理解的是,接入网设备可以为CU节点、或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设备。此外,CU可以划分为接入网RAN中的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N中的接入网设备,在此不做限制。
在不同系统中,CU(或CU-CP和CU-UP)、DU或RU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例如,在ORAN系统中,CU也可以称为O-CU (开放式CU),DU也可以称为O-DU,CU-CP也可以称为O-CU-CP,CU-UP也可以称为O-CU-UP,RU也可以称为O-RU。为描述方便,本申请中以CU,CU-CP,CU-UP、DU和RU为例进行描述。本申请中的CU(或CU-CP、CU-UP)、DU和RU中的任一单元,可以是通过软件模块、硬件模块、或者软件模块与硬件模块结合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接入网设备的形态不作限定,用于实现接入网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接入网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接入网设备中或者和接入网设备匹配使用。
网络设备和/或终端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移动的。网络设备和/或终端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人造卫星上。本公开对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相同的场景或不同的场景,例如,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同时部署在陆地上;或者,网络设备部署在陆地上,终端设备部署在水面上等,不再一一举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另外,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所包含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数量和类型仅仅是一种举例,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制于此。例如,还可以包括更多的或者更少的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终端设备。为简明描述,不在附图中一一描述。此外,在如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尽管示出了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但是该应用场景中可以并不限于包括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例如还可以包括核心网设备或者用于承载虚拟化网络功能的设备等,这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下面先给出本申请实施例可能出现的技术术语的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应理解,下述各个技术术语的定义仅为举例。例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上述定义的范围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本申请各实施例不作限制。
(1)相干协同传输机制(CJT)
终端设备由于具有移动性,可以从一个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中心移动到该接入网设备的边缘区域。该边缘区域位于多个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之内,因此,其他的信号传输会对该终端设备造成很强的干扰,使该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性能变得很差。为了提高位于边缘区域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性能,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和新无线(new radio,NR)引入了相干协同传输(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CJT)机制。
CJT机制是多个接入网设备通过相干传输的方式为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多个接入网设备之间彼此 知 道 所 有的 数 据 信 息 和 它 们 与终 端 设 备 之 间 的 信道 状 态 信 息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因此,这多个接入网设备就像是分布式的多个天线阵列,可以一起对要传输的同一层数据做预编码。所谓“相干传输”,指的是多个接入网设备可以共同传输某个数据流,使得多个接入网设备的发送信号在到达终端设备的时候能够同向叠加,从而成倍的提升接收信号的功率,并大幅度降低干扰。换句话说,相干传输可以将多个接入网设备之间的干扰全部变成有用信号,避免彼此之间的干扰,可以显著提升数据传输性能。
以图1为例,在CJT机制下,接入网设备110a和接入网设备110b为终端设备120b提供CJT。此时,终端设备120b接收到的信号中,有用信号来自于全部两个接入网设备。而在单站传输或非相干协同传输(non-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NCJT)机制下,只有某个服务接入网设备才会提供有用的信号,其他接入网设备都会对服务接入网设备带来干扰。因此,CJT机制可以显著提升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plus noise ratio,SINR)。
(2)预编码技术
如果发送端能够获知信道的某些信息(预编码的前提条件),就可以利用该信息对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以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和链路可靠性。利用发送端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t the transmitter,CSIT)对发送信号进行预处理的技术称为预编码技术。
预编码的目的:如果不采用预编码技术,基站在同一时频资源上发送多个用户的信号就会造成用户之间的干扰。各个用户受其接收天线数目的限制,很难独自消除来自其他用户的干扰,恢复出所需要的信号。为了解决复用用户之间的干扰问题,基站需要根据CSIT 对发送信号进行预编码。除此之外,在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链路中采用预编码技术,通过将大量的复杂计算放置在拥有计算性能较好的发送端,可以降低接收机的复杂度。
(3)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预编码
MMSE预编码通过最小化接收信号与原始信号之间的均方误差来优化传输性能。它考虑了信道噪声的影响,适用于不同信噪比情况。MMSE预编码最小化接收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均方误差,适用于不同的信噪比情况。MMSE预编码最小化接收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均方误差,考虑噪声的影响。
(4)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和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 FDD)
TDD和FDD是通信系统中的两大双工模式。对于TDD模式,上下行数据传输按照时间分配交叉进行。对于FDD,上下行数据分别处于不同的频段同时进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适用于TDD模式或FDD模式。
首先,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本申请所具体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Rel-18中对CJT的增强主要集中在理想回传场景上。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理想回传场景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是理想回传场景下的CJT,其中,站点间TRPs的回传是理想的。然而非理想回传架构目前在大多数地区也进行了广泛部署,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理想回传场景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是非理想回传场景下的CJT,其中,站点间TRPs的回传是非理想的。对于理想回传和非理想回传的带宽和时延参数以及NCJT和CJT的方式可以见下表1:
表1 理想回传和非理想回传对应的参数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相较于理想回传,非理想回传的带宽受限并且具有较高的时延。因此,在Rel-19中,对于非理想回传场景,需要考虑在带宽时延受限的情况下,使能CJT增强功能。
目前关于M-TRP(多TRP)的预编码的实现包括多种技术方案,以下示例性的列举如下,其中:
方案:集中式预编码。首先,每个TRP获取信道矩阵并通过回传信令将其转发给BBU;然后,BBU根据信道矩阵通过交替优化计算收权和发权,随后通过回传信令将TRP-specific的发权反馈给每个TRP,最后,每个终端设备计算自己的收权。
该方案的缺点:如图4所示,对于传统权值最小均方误差(weighted minimum meansquare error,WMMSE)预编码而言,集群(cluster)内所有用户权值集中计算,随着协作集的扩张,其计算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预编码精度较差;传统WMMSE预编码对各个TRP之间的信令交互要求高,部署成本较高;难以保证所有TRPs都通过前传/回传连接到同一个BBU,存在跨BBU的情况(非理想前传/回传)。
因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包括:如何提高基于多站协同非理想回传场景下的预编码精度,如何降低信令开销和时延。本申请实施例,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对前一次的接收信号(如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操作,即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发送,从而能够使得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得到干扰信息,在进行下行联合数据传输时可以根据干扰信息进行预编码更新,从而能够提高预编码的精度,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进一步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更新的预编码向量(如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多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对于非理想回传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口交互机制,可以使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上行发送信号获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通信装置之间的干扰信息,以实现高性能低复杂度的分布式联合预编码,从而可以降低信令开销和时延。
本申请提供了多种通信方法,下面将分别通过如下各实施例进行描述。这些通信方法有些仅针对部分流程,有些可以应用于任意一个或多个流程。应理解的是,这些通信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使用。
应理解的是,通信方法有可能会随着技术方案的演进而发生变化,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下面描述的过程。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场景的描述仅为举例,并不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仅能运用为描述场景中,同样适用于存在类似问题的场景等。
下述实施例(如下述图5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终端设备,本实施例中由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功能也可以由第一通信装置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来执行。下述实施例中的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接入网设备,本实施例中由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功能也可以由第二通信装置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做统一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适用于下行联合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支持多个第一通信装置和多个第二通信装置的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的协作集扩张的多第一通信装置和多第二通信装置的系统架构),具体的第二通信装置的个数可以与协作集大小有关。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进行描述。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交互示意图。图5所示的方法可以是多个(如K个)第一通信装置和多个(如B个)第二通信装置中的任一第一通信装置(以第一通信装置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表示第一通信装置集合,K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和任一第二通信装置(以第二通信装置/>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b/>,表示第二通信装置集合,B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执行的步骤。如图5所示,该通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501: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
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其中,第一预编码向量也可以理解为是第一通信装置/>的接收权。第一信号可以是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信号,本实施例对第一信号的类型不作限制。
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在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之前,可以先初始化第一预编码向量。第一预编码向量也可以理解为是第一通信装置/>的初始预编码向量。示例性的,第一预编码向量为/>,可以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
S502:第一通信装置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相应的,B个第二通信装置中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包括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
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后,可以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示例性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用其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导频序列)/>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
S503:第二通信装置根据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一上行接收信号。
第二通信装置接收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后,可以根据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一上行接收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行接收信号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示例性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可以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可以理解的,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从第一上行接收信号中获取上行等效信道,即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干扰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502和S503可以理解为是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第一上行阶段。
S504: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并向K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相应的,K个第一通信装置中的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包括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
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其中,第二预编码向量可以理解为是第二通信装置/>的初始预编码向量,也可以理解为是第二通信装置/>的发送权。示例性的,第二通信装置/>用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
S505: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下行接收信号。/>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多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下行发送信号之后,可以获取第一下行接收信号。其中,第一下行接收信号可以为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DMRS),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信号,本实施例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的类型不作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与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示例性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可以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对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一信号的长度,/>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由上述描述可知,/>,/>表示第一通信装置集合,/>表示/>,即/>为/>中的任一数值,由于/>,则可以存在/>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504和S505可以理解为是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第一下行阶段。
S506: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三预编码向量,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
其中,对于确定第三预编码向量的实施方式,可以示例性给出如下两种:
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根据第一下行接收信号和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示例性的,第三预编码向量可以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
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示例性的,第三预编码向量可以满足:
/>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下行等效信道,/>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其中/>表示/>可以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可以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N维单位矩阵,N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天线数。
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具体的,可以根据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秩1矩阵,使用秩1矩阵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示例性的,第二上行发送信号为/>,其中,/>表示根据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的秩1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
可以理解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构造新的预编码向量(如第三预编码向量),并对前一次的接收信号(如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加权后再次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
其中,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可以为新的DMRS(与第一下行接收信号不同),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新的信号,本实施例对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的类型不作限制。
S507:第一通信装置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相应的,B个第二通信装置中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506和S507可以理解为是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第二上行阶段。
S508:第二通信装置根据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二上行接收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行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示例性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可以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表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的秩1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由上述描述可知,/>表示第一通信装置集合,/>表示/>,即/>为/>中的任一数值,由于/>,则可以存在/>的情况。/>,/>表示第二通信装置集合,/>表示,即/>为/>中的任一数值,由于/>,则可以存在/>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第二通信装置根据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二上行接收信号,该第二上行接收信号与第一信号求相关之后,可以包含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干扰信息。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从相同的接收信号中恢复所有第一通信装置的干扰信息,而不需要通过前传/回传信令交换每个第二通信装置与每个第一通信装置之间的干扰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节省信令开销和时延。
S509: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一上行接收信号、第二上行接收信号和第一信号确定第四预编码向量。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四预编码向量与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示例性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可以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是与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功率约束相关的对偶变量,/>表示M维单位矩阵,M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的天线数…,/>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一信号的长度,/>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四预编码向量与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示例性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可以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权重,用以确定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优先级,/>表示上行等效信道,/>表示共轭转置运算,/>是与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功率约束相关的对偶变量,/>表示M维单位矩阵,M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的天线数,/>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对第一通信装置/>的干扰信息,/>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取集合中除去/>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不等于/>的取值,/>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由上述描述可知,,/>表示第二通信装置集合。/>表示/>中除了/>的集合,/>表示/>中除了/>的集合,即/>为/>中除/>之外的任一数值。也就是说,/>
可以理解的,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可以获得分布式联合预编码设计所需的干扰信息,从而能够在确定第四预编码向量时提高预编码的精度。
进一步的,还可以包括:
S510: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
S511:第二通信装置向K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相应的,K个第一通信装置中的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B个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下行相干联合数据。
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之后,可以下行传输进行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其中,该下行传输可以承载包括但不限于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PDS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等。换句话说,该下行传输,既可以是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如PDCCH;也可以是下行数据的传输,如PDSCH;还可以是下行信号的传输,如CSI-RS;或者,还可以是下行控制信令、下行数据和下行信号的任意组合,如PDCCH+PDSCH、PDCCH+CSI-RS、PDSCH+CSI-RS、PDCCH+PDSCH+CSI-RS。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508-S511可以理解为是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第二下行阶段。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在TDD模式或FDD模式下,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对前一次的接收信号(如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操作,即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发送,从而能够使得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得到干扰信息,在进行下行联合数据传输时可以根据干扰信息进行预编码更新,从而能够提高预编码的精度,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进一步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更新的预编码向量(如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多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对于非理想回传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口交互机制,可以使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上行发送信号获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通信装置之间的干扰信息,以实现高性能低复杂度的分布式联合预编码,从而可以降低信令开销和时延。
结合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对于多站协同的场景,下面以2个第一通信装置和3个第二通信装置为例进行示意进一步说明上述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可以理解的,图6中的第一通信装置为2个、第二通信装置为3个仅为示例,本申请中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数量还可以是其它数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站协同的数据传输的场景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第一通信装置1和第一通信装置2分别初始化它们的第一预编码向量,如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一预编码向量为,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一预编码向量为/>
S2:UL-1:第一通信装置1和第一通信装置2分别用其第一预编码向量对各自的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如第一通信装置1使用对其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第一通信装置2使用/>对其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第一通信装置1向第二通信装置1~3发送/>,第一通信装置2向第二通信装置1~3发送/>
第二通信装置1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1的和来自第一通信装置2的/>后,可以根据/>和/>确定第一上行接收信号/>;第二通信装置2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1的/>和来自第一通信装置2的/>后,可以根据和/>确定第一上行接收信号/>;第二通信装置3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1的/>和来自第一通信装置2的/>后,可以根据/>和/>确定第一上行接收信号/>
S3:DL-1:每个第二通信装置用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并向第一通信装置1和第一通信装置2发送第一下行发送信号。例如,第二通信装置1通过其相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以及通过其相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并将第二通信装置1的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发送至第一通信装置1和第一通信装置2;第二通信装置2通过其相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以及通过其相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并将第二通信装置2的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发送至第一通信装置1和第一通信装置2;第二通信装置3通过其相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以及通过其相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并将第二通信装置2的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发送至第一通信装置1和第一通信装置2。
每个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1~3的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后,可以获取其对应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如第一通信装置1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1~3的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和/>后,可以获取其对应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为/>;第一通信装置2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1~3的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和/>后,可以获取其对应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为
每个第一通信装置计算其对应的第三预编码向量。如第一通信装置1计算其对应的第三预编码向量为,第一通信装置2计算其对应的第三预编码向量为/>
S4:UL-2:每个第一通信装置使用其对应的第三预编码向量构造秩1矩阵,再使用秩1矩阵对其对应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如第一通信装置1使用其对应的秩1矩阵对其对应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其对应的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第二通信装置1~3发送其对应的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第一通信装置2使用其对应的秩1矩阵/>对其对应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其对应的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第二通信装置1~3发送其对应的第二上行发送信号/>
每个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装置1~2的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和/>后,可以根据这2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二上行接收信号。如第二通信装置1根据/>和/>得到其对应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第二通信装置2根据/>得到其对应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第二通信装置3根据/>得到其对应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
S5:DL-2:对于每个第一通信装置,每个第二通信装置更新其与每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于第二通信装置1而言,第二通信装置1对于第一通信装置1更新其第四预编码向量为,第二通信装置1对于第一通信装置2更新其第四预编码向量为;对于第二通信装置2而言,第二通信装置2对于第一通信装置1更新其第四预编码向量为,第二通信装置2对于第一通信装置2更新其第四预编码向量为/>;对于第二通信装置3而言,第二通信装置3对于第一通信装置1更新其第四预编码向量为,第二通信装置3对于第一通信装置2更新其第四预编码向量为
每个第二通信装置通过其与每个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之后,向每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如第二通信装置1使用其对于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并向第一通信装置1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第二通信装置1使用其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并向第一通信装置2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第二通信装置2使用其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并向第一通信装置1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第二通信装置2使用其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并向第一通信装置2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第二通信装置3使用其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1的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并向第一通信装置1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第二通信装置3使用其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第四预编码向量对第一通信装置2的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并向第一通信装置2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在TDD模式或FDD模式下,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对前一次的接收信号(如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操作,即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发送,从而能够使得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得到干扰信息,在进行下行联合数据传输时可以根据干扰信息进行预编码更新,从而能够提高预编码的精度,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进一步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更新的预编码向量(如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多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该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对于非理想回传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口交互机制,可以使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上行发送信号获得每个第二通信装置与第一通信装置之间的干扰信息,以实现高性能低复杂度的分布式联合预编码,从而可以降低信令开销和时延。
上述内容阐述了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实施例,为了便于更好地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通信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如图7所示,该通信装置700,至少包括:处理单元701和收发单元702;其中:
当通信装置700用于实现第一通信装置的功能时:
处理单元701,用于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
收发单元702,用于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上行发送信号,B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处理单元701还用于:
获取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由来自B个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确定,其中,一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二通信装置,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由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
确定第三预编码向量;
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
收发单元702还用于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上行发送信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收发单元702还用于接收B个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其中,一个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来自一个第二通信装置,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由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得到,第四预编码向量为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一上行接收信号、第二上行接收信号和第一信号确定,其中,第一上行接收信号根据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二上行接收信号根据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确定,K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下行接收信号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与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下行接收信号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对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一信号的长度,/>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701确定第三预编码向量,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预编码向量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下行等效信道,/>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N维单位矩阵,N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天线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701通过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对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秩1矩阵;使用所述秩1矩阵对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所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上行发送信号为,其中,/>表示根据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的秩1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
当通信装置700用于实现第二通信装置的功能时:
收发单元702,用于接收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一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一通信装置,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由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K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处理单元701,用于根据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一上行接收信号;
收发单元702还用于接收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一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一通信装置,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由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由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来自K个第二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确定;
处理单元701还用于:
根据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二上行接收信号;
根据第一上行接收信号、第二上行接收信号和第一信号得到第四预编码向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701还用于通过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
收发单元702还用于向K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701还用于通过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
收发单元702还用于向K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上行接收信号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上行接收信号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上行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上行接收信号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表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的秩1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预编码向量与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是与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功率约束相关的对偶变量,/>表示M维单位矩阵,M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的天线数…,/>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一信号的长度,/>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预编码向量与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权重,用以确定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优先级,/>表示上行等效信道,表示共轭转置运算,/>是与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功率约束相关的对偶变量,/>表示M维单位矩阵,M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的天线数,/>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对第一通信装置/>的干扰信息,/>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取集合中除去/>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不等于/>的取值,/>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
有关上述处理单元701和收发单元702更详细的描述可以直接参考上述图5和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加赘述。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装置8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1,处理器801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可以实现一定的控制功能。处理器8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处理器等。例如可以是基带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装置(如,基站、基带芯片,终端、终端芯片,DU或CU等)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处理器801也可以存有指令803和/或数据,所述指令803和/或数据可以被所述处理器运行,使得所述装置8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
在另一种可选的设计中,处理器801中可以包括用于实现接收和发送功能的收发单元。例如该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电路,或者是接口,或者是接口电路,或者是通信接口。用于实现接收和发送功能的收发电路、接口或接口电路可以是分开的,也可以集成在一起。上述收发电路、接口或接口电路可以用于代码/数据的读写,或者,上述收发电路、接口或接口电路可以用于信号的传输或传递。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装置800可以包括电路,所述电路可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或接收或者通信的功能。
可选的,所述装置800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802,其上可以存有指令804和/或数据,所述指令804和/或数据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被运行,使得所述装置8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存储器中还可以存储有数据。可选的,处理器中也可以存储指令和/或数据。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例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对应关系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中,或者存储在处理器中。
可选的,所述装置8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805和/或天线806。所述处理器801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对所述装置800进行控制。所述收发器805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收发装置或收发模块等,用于实现收发功能。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装置800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图5和图6描述的方法。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800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存储器8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该处理器801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处理单元701执行的操作,收发器805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收发单元702执行的操作,收发器805还用于向该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发送信息。上述第一通信装置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内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5和图6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各种方法,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800可以为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为第二通信装置中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者芯片系统,或者电路),存储器8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该处理器801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确定单元701执行的操作,收发器805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收发单元702执行的操作,收发器805还用于接收来自该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息。上述第二通信装置或者第二通信装置内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5和图6方法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各种方法,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描述的处理器和收发器可实现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模拟IC、射频集成电路(radiofrequencyinterfacechip,RFIC)、混合信号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 ,PCB)、电子设备等上。该处理器和收发器也可以用各种IC工艺技术来制造,例如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etal-oxide-semiconductor ,NMOS)、P 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ositive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PMOS)、双极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Transistor ,BJT)、双极 CMOS(BiCMOS)、硅锗(SiGe)、砷化镓(GaAs)等。
以上实施例描述中的装置可以是第一通信设备或者第二通信设备,但本申请中描述的装置的范围并不限于此,而且装置的结构可以不受图8的限制。装置可以是独立的设备或者可以是较大设备的一部分。例如所述装置可以是:
(1)独立的集成电路IC,或芯片,或芯片系统或子系统;
(2)具有一个或多个IC的集合,可选的,该IC集合也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存储部件;
(3)ASIC,例如调制解调器(MSM);
(4)可嵌入在其他设备内的模块;
(5)接收机、终端、智能终端、蜂窝电话、无线设备、手持机、移动单元、车载设备、网络设备、云设备、人工智能设备、机器设备、家居设备、医疗设备、工业设备等等;
(6)其他等等。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第一通信装置(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9所示,第一通信装置90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析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被进一步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9中的处理器集成了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第一通信装置900的收发单元901,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第一通信装置900的处理单元902。如图9所示,第一通信装置900包括收发单元901和处理单元9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9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9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9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可选的,上述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可以是集成在一起的一个单元,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多个单元。上述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可以在一个地理位置,也可以分散在多个地理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902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处理单元701执行的操作,收发单元901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收发单元702执行的操作。该第一通信装置900还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5和图6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各种方法,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与第一通信装置相关的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与第二通信装置相关的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上述任一个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上述所涉及的设备的各组成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执行包括上述图5和图6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意一种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具体描述可以参考图5和图6所示的方法。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硬盘(hard diskdrive,HDD)、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申请实施例装置中的模块/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7)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并向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B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获取第一下行接收信号,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由来自所述B个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确定,其中,一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二通信装置,所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由第二通信装置通过第二预编码向量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
确定第三预编码向量;
通过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对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并向所述B个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B个第二通信装置的B个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其中,一个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来自一个第二通信装置,所述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由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得到,所述第四预编码向量为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第一上行接收信号、第二上行接收信号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接收信号根据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上行接收信号根据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确定,K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与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对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一信号的长度,/>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三预编码向量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下行等效信道,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N维单位矩阵,N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天线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对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秩1矩阵;
使用所述秩1矩阵对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所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为,其中,/>表示根据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的秩1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下行接收信号。
1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一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一通信装置,所述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由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K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根据所述K个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一上行接收信号;
接收来自所述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一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来自一个第一通信装置,所述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由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三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下行接收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所述第一下行接收信号由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来自K个第二通信装置的K个第一下行发送信号确定;
根据所述K个第二上行发送信号确定第二上行接收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上行接收信号、所述第二上行接收信号和所述第一信号得到第四预编码向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四预编码向量对下行传输数据进行预编码;
向所述K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预编码后的下行相干联合传输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二预编码向量对第一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并向所述K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下行发送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接收信号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接收信号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上行发送信号,/>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16.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行接收信号与所述第三预编码向量、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行接收信号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表示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三预编码向量确定的秩1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三预编码向量,/>表示共轭转置运算,/>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其中/>表示/>取集合/>中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等于或不等于/>的取值,/>表示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下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即/>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预编码向量与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一上行接收信号,/>表示共轭转置运算,/>是与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功率约束相关的对偶变量,/>表示M维单位矩阵,M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的天线数,/>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号,/>表示第一信号的长度,/>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二上行阶段获取的第二上行接收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预编码向量与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中的一项或多项有关。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预编码向量满足:
其中,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四预编码向量,/>表示分配给第一通信装置/>的权重,用以确定K个第一通信装置的优先级,/>表示上行等效信道,/>表示共轭转置运算,/>是与每个第二通信装置功率约束相关的对偶变量,/>表示M维单位矩阵,M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的天线数,/>表示第二通信装置/>对第一通信装置/>的干扰信息,表示第二通信装置/>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预编码向量,/>表示/>取集合/>中除去/>的任意值,并且/>的取值不等于/>的取值,/>表示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预编码向量。
2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或者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
2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1-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所述存储器。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6.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存储器和接口电路,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所述接口电路和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410411753.5A 2024-04-08 2024-04-08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Active CN1180180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11753.5A CN118018074B (zh) 2024-04-08 2024-04-08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11753.5A CN118018074B (zh) 2024-04-08 2024-04-08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18074A true CN118018074A (zh) 2024-05-10
CN118018074B CN118018074B (zh) 2024-08-09

Family

ID=90946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11753.5A Active CN118018074B (zh) 2024-04-08 2024-04-08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1807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18075A (zh) * 2024-04-08 2024-05-1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0388A (zh) * 2011-03-28 2012-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基站多用户下行传输的分布式预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06031266A (zh) * 2014-04-02 2016-10-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低复杂度的多小区下行相干联合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33496A (zh) * 2016-08-12 2018-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信令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217550A (zh) * 2019-07-12 2021-0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预编码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23170655A1 (en) * 2022-03-11 2023-09-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ype ii precoder matrix indicator (pmi) enhancement for 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 (cjt)
WO2024020965A1 (en) * 2022-07-28 2024-02-01 Zte Corporation A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codebook for 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 (cj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0388A (zh) * 2011-03-28 2012-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基站多用户下行传输的分布式预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06031266A (zh) * 2014-04-02 2016-10-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低复杂度的多小区下行相干联合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33496A (zh) * 2016-08-12 2018-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信令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217550A (zh) * 2019-07-12 2021-0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预编码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23170655A1 (en) * 2022-03-11 2023-09-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ype ii precoder matrix indicator (pmi) enhancement for 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 (cjt)
WO2024020965A1 (en) * 2022-07-28 2024-02-01 Zte Corporation A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codebook for 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 (cjt)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ATONG XU等: "A Two-Step Precoding Scheme for Multi-User Joint Transmission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ystem", 《 2012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FALL)》, 6 September 2012 (2012-09-06), pages 1 - 5, XP032294594, DOI: 10.1109/VTCFall.2012.6399019 *
HUAWEI等: "RWS-210437, NR enhancements for DL MIMO", 《3GPP TSG RAN MEETING #92-E》, 8 June 2021 (2021-06-08), pages 1 - 14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18075A (zh) * 2024-04-08 2024-05-1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CN118018075B (zh) * 2024-04-08 2024-08-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18074B (zh) 2024-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27213B1 (en) Time-revers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18018074B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US11956031B2 (en) Communication of measurement results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WO2018086486A1 (zh)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介质
WO2020216145A1 (zh) 数据发送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690031A (zh) 用于基于多阵面及/或多波束码本的pusch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09565318A (zh) 终端装置,基站,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14500185A (zh) 信道估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236984A (zh) 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US1149618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medium
US1071522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signalling in uplink precoding
CN117769871A (zh) Ntn中的重复上行链路传输
WO2023169514A1 (zh) 一种通信的方法与装置
CN118018075B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KR20160019649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18019113B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系统
CN115244863A (zh) 更新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5656532B (zh) 一种非理想状态信道的信息发送和接收方法
WO2023125340A1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24077446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4021405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 recep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321692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125370A1 (zh) 信道质量指示计算或获取方法与装置、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09474396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US20240204891A1 (en) Interference rejection in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