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88826B - 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88826B
CN115388826B CN202211352721.XA CN202211352721A CN115388826B CN 115388826 B CN115388826 B CN 115388826B CN 202211352721 A CN202211352721 A CN 202211352721A CN 115388826 B CN115388826 B CN 1153888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al joint
coordinate system
plane
establishing
meas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527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88826A (zh
Inventor
锁旭宏
王强
岳远征
刘兆权
宁进进
成益品
董理科
朱岭
李瀚�
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2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5272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888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88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88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88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88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2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or details thereof, where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is not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nspecified or not releva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15/00Surveying instrum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3/00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9/00Measuring inclination, e.g. by clinometers, by lev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05Geographic mod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属于沉管隧道施工领域,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包括:在地面建立平面坐标系,将最终接头设置于平面坐标系内;获取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计算获得同一端面中相同高度的两个角落点连线的中点的平面坐标;将中点投影至最终接头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投影点,连接两个端面所对应的两个第一投影点以形成线段,以该线段作为第一基线;以第一基线中的任意一点作为最终接头坐标系的原点建立最终接头坐标系。通过地面上的平面坐标系以确认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能够在任意场景下在该最终接头坐标系下对最终接头进行测量。

Description

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海底建筑隧道建设中沉管法是常用施工方法。管节两端采用可拆卸的钢制端封门,端封门安装完成后,管节就成为一个密封的箱体。很多个箱体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海底隧道,而建设过程中最后一节沉管称为最终接头。
然而,最终接头从制作到安装,需要在不同的几个地方完成,最终接头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才能保证最终接头顺利安装。使用常规测量方法,无法做到整个过程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统一,需要研究一种新测量方法,统一测量基准。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通过将最终接头设置于平面坐标系内,通过平面坐标系在最终接头上建立最终接头坐标系,测量在最终接头坐标系内进行,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最终接头测量标准不统一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包括:
在地面建立平面坐标系,将最终接头设置于平面坐标系内;
获取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计算获得同一端面中相同高度的两个角落点连线的中点的平面坐标;将中点投影至最终接头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投影点,连接两个端面所对应的两个第一投影点以形成线段,以该线段作为第一基线;
以第一基线中的任意一点作为最终接头坐标系的原点建立最终接头坐标系。
在技术方案中,通过地面上的平面坐标系以确认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坐标点准确,测量精度高。因此获取的第一投影点的坐标以及定位出的第一基线的位置同样准确,以第一基线上的点建立出的最终接头坐标系相较于最终接头的定位准确。能够在任意场景下在该最终接头坐标系下对最终接头进行测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地面建立平面坐标系的具体步骤为:在地面建立矩形的工作区域,在工作区域内建立平面坐标系。
在技术方案中,通过工作区域建立平面坐标系,能够精准的控制平面坐标系的面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获取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的具体步骤为:获取工作区域四个角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将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个角落点投影至平面坐标系以形成第二投影点,在工作区域的四个角处设置全站仪,利用投点法获取第二投影点在平面坐标系上的平面坐标。
在技术方案中,获取了工作区域四个角的坐标,利用全站仪即可精准的获取第二投影点的平面坐标,误差小,精确度高。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最终接头坐标系具有X、Y、Z轴,Y轴为第一基线延伸方向,定义X轴垂直于Y轴且位于最终接头上表面内,Z轴垂直于X轴和Y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建立基准平面步骤,具体为:在最终接头的上表面建立第二基线,第二基线与第一基线垂直,以第二基线与第一基线所在的平面作为最终接头上表面的基准平面。
在技术方案中,通过基准平面可以在后续工作中测量最终接头上表面与基准平面是否重叠,即可确认最终接头是否发生弯曲。并且该基准平面跟随最终接头,为统一标准。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建立高程基线步骤,具体为:在最终接头的两侧面选取与最终接头底面平行的直线作为高程基线,高程基线距离最终接头底面的距离为预设值。
在技术方案中,通过高程基线可以在施工过程中确认外挂设备的高度是否发生改变。高程基线跟随最终接头,为统一标准。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应用上述的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所建立的测量基准进行测量,包括以下步骤:
本体几何尺寸测量:获取最终接头两个端面的角落点在最终接头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通过各角落点的三维坐标之间数值的差值,确定本体的几何尺寸;
吊点测量:在最终接头顶部架设全站仪,在最终接头坐标系下,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最终接头顶部预埋吊点的中心位置的坐标;
小梁测量:小梁伸出最终接头的端面为测量端面,在测量端面的上、中、下部位布设多个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获取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在最终接头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通过多个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的三维坐标获取小梁在最终接头坐标系中的位置,以确认小梁与最终接头的位置关系。
在技术方案中,本体的几何尺寸通过各角落点的三维坐标确定,各角落的三维坐标、吊点的坐标和小梁的位置均在同一个坐标系下完成。因此最终接头可以在任意位置下进行测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小梁测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小梁复核步骤,具体为:在最终接头的侧壁上部与下部分别建立沿最终接头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连接点,将连接两连接点的线段定义为竖向基准线,获取测量端面的顶部以及底部距离竖向基准线的距离D1和D2,通过比较D1与的D2的数值以确认小梁与最终接头的位置关系。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以基准平面为基准,测量最终接头上表面的平整度,以确认最终接头是否发生形变。
在技术方案中,在同一标准下,最终接头在任意状态下均可以进行测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施工过程中,以高程基线为基准,测量最终接头侧壁外挂设备高度,以确认外挂设备是否发生高度位置的改变。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地面上的平面坐标系以确认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坐标点准确,测量精度高。因此获取的第一投影点的坐标以及定位出的第一基线的位置同样准确,以第一基线上的点建立出的最终接头坐标系相较于最终接头的定位准确。能够在任意场景下在该最终接头坐标系下对最终接头进行测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最终接头测量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最终接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最终接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最终接头部分的侧视图。
图中:
100、最终接头;200、小梁;300、第一基线;400、第二基线;500、高程基线;600、竖向基准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所示,在本发明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包括:
S100:在地面建立平面坐标系,将最终接头100设置于平面坐标系内;
S200:获取最终接头100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
S201:计算获得同一端面中相同高度的两个角落点连线的中点的平面坐标;
S202:将中点投影至最终接头100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投影点,连接两个端面所对应的两个第一投影点以形成线段,以该线段作为第一基线300;
S300:以第一基线300中的任意一点作为最终接头100坐标系的原点建立最终接头100坐标系。通过地面上的平面坐标系以确认最终接头100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坐标点准确,测量精度高。因此获取的第一投影点的坐标以及定位出的第一基线300的位置同样准确,以第一基线300上的点建立出的最终接头100坐标系相较于最终接头100的定位准确。能够在任意场景下在该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下对最终接头100进行测量。
在步骤S100中,在地面建立平面坐标系的具体步骤为:在地面建立矩形的工作区域,在工作区域内建立平面坐标系。通过工作区域建立平面坐标系,能够精准的控制平面坐标系的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在地面建立的工作区域具有四个角,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分别为K1、K2、K3、K4。其中,K1与K2之间的距离为50m;K2与K3之间的距离为100m;K3与K4之间的距离为50m;K4与K1之间的距离为100m。
在其它实施例中,K1、K2、K3、K4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在步骤S200中,获取最终接头100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的具体步骤为:获取工作区域四个角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将最终接头100两个端面上各个角落点投影至平面坐标系以形成第二投影点,在工作区域的四个角处设置全站仪,利用投点法获取第二投影点在平面坐标系上的平面坐标。获取了工作区域四个角的坐标,利用全站仪即可精准的获取第二投影点的平面坐标,误差小,精确度高。
在一实施例中,以K1为原点建立平面坐标系,根据K2、K3、K4与K1的距离和方向得知K2、K3、K4的平面坐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能够以K1、K2、K3、K4中的任意一点为原点。最终接头100设置于平面坐标系中,其长度方向与平面坐标系的任意一轴向相同。
更具体地,设最终接头100的两个端面分别为端面A和端面B,端面A上的各个角落点为A1、A2、A3、A4、A5和A6,端面B上的各个角落点为B1、B2、B3、B4、B5和B6。端面A靠近K1和K2,端面B靠近K3和K4。通过拉尺、水准仪或水平仪将角落点A1、A2、A3、A4、A5、A6、B1、B2、B3、B4、B5和B6投影至地面以获得多个第二投影点。分别在K1、K2、K3和K4上架设全站仪,在K1、K2、K3和K4对各投影点进行距离测量。根据各个投影点距离K1、K2、K3和K4的方向和距离即可获得各投影点的平面坐标。
在其它实施例中,通过测高仪得出A1、A2、A3、A4、A5、A6、B1、B2、B3、B4、B5和B6的高度,K1、K2、K3和K4上架设全站仪配合测高仪获得A1、A2、A3、A4、A5、A6、B1、B2、B3、B4、B5和B6的三维坐标,删除各三维坐标中的高度数值即可得出A1、A2、A3、A4、A5、A6、B1、B2、B3、B4、B5和B6投影至平坐标系中的第二投影点的平面坐标。
在步骤S201中,计算获得同一端面中相同高度的两个角落点连线的中点的平面坐标的具体步骤为:获取同一端面中相同高度的两个角落点的平面坐标后,保留两个平面坐标中相同的数值,取两个平面坐标中不同数值的中间值,获得的平面坐标即对应的中点平面坐标。
在一实施例中,以A1和A2为同一高度为例;在平面坐标系中,A1的投影点坐标为 (Xa1,Ya1),A2为的投影点坐标为(Xa2,Ya2)。若Ya1=Ya2,则中点的平面坐标为
Figure 319677DEST_PATH_IMAGE001
;若Xa1 =Xa2,则中点平面坐标为
Figure 449307DEST_PATH_IMAGE002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同一端面中相同高度的两个角落 点连线的中点的平面坐标。
值得注意的是,当A端面上多个相同高度的两个角落点连线的中点的坐标相同,并且B端面上多个相同高度的两个角落点连线的中点的坐标相同,则进行下一步骤。如果不同,则代表最终接头100的高度方向与平面坐标系不垂直,或最终接头100的制造误差不符合标准。
在步骤S202中,将中点投影至最终接头100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投影点的具体步骤为,利用投点法或拉线将中的投影至最终接头100的上表面。第一投影点相较于对应的中点坐标仅在于高度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对应的两中点做出第一基线300后,第一基线300的长度方向与最终接头100的长度方向一致,且第一基线300为最终接头100上表面的中线。
在步骤S300中,以第一基线300中的任意一点作为最终接头100坐标系的原点建立最终接头100坐标系的具体步骤为,以第一基线300的中点作为最终接头100坐标系的原点。定义最终接头100坐标系的X、Y、Z轴,Y轴为第一基线300延伸方向,X轴垂直于Y轴且位于最终接头100上表面所在的平面,Z轴垂直于X轴和Y轴。
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基线300朝向端面B方向为Y轴正方向,以第一基线300朝向A端面的方向为B方向。以右手法则定义X轴的正方向和负方向,以高于最终接头100坐标系原点的方向为Z轴正方形,低于原点的方向为Z轴负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建立最终接头100坐标系步骤之后或之前,还包括建立基准平面步骤,具体为:在最终接头100的上表面建立第二基线400,第二基线400与第一基线300垂直,以第二基线400与第一基线300所在的平面作为最终接头100上表面的基准平面。通过基准平面可以在后续工作中测量最终接头100上表面与基准平面是否重叠,即可确认最终接头100是否发生弯曲。并且该基准平面跟随最终接头100,为统一标准。
进一步地,第二基线400设置时避让最终接头100上的密封环,方便在运输或动态过程中对第二基线400的检测和参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建立最终接头100坐标系步骤之后或之前,还包括建立高程基线500步骤,具体为:在最终接头100的两侧面选取与最终接头100底面平行的直线作为高程基线500,高程基线500距离最终接头100底面的距离为预设值。通过高程基线500可以在施工过程中确认外挂设备的高度是否发生改变。高程基线500跟随最终接头100,为统一标准。
建立高程基线500的具体步骤为,在最终接头100的侧壁的两端分别建立高程点,各高程点距离最终接头100底面的距离相同。将两个高程点连接的直线或线段作为高程基线500。高程点距离最终接头100底面的距离即上述预设值,预设值优选为1m。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最终接头100测量方法,应用上述的最终接头100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所建立的测量基准进行测量,包括以下步骤:
本体几何尺寸测量:获取最终接头100两个端面的角落点在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通过各角落点的三维坐标之间数值的差值,确定本体的几何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本体几何尺寸测量的步骤中,利用全站仪对最终接头100上的角落点A1、A2、A3、A4、A5、A6、B1、B2、B3、B4、B5和B6进行测量,以分别获得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下各角落点的三维坐标。根据各角落点三维坐标的数值和方向即可获得最终接头100的长、宽、高等数据。例如,三维坐标系中的单位为1m;假设A1的三维坐标为(-20,-40,20),A2的三维坐标为(20,-40,20),则可以确定在最终接头100上角落点A1与角落点A2之间宽度方向的距离为20-(-20)=40m,高度为20m。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最终接头100上的角落点A1、A2、A3、A4、A5、A6、B1、B2、B3、B4、B5和B6的三维坐标在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中建立模型。通过模型方便施工,或施工过程中的测量。
吊点测量:在最终接头100顶部架设全站仪,在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下,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最终接头100顶部预埋吊点的中心位置的坐标;
吊点测量的具体步骤为,在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中已知三维坐标的点位设置全站仪,全站仪测量预埋吊点的角度与距离确定预埋吊点中心位置在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
小梁200测量:小梁200伸出最终接头100的端面为测量端面,在测量端面的上、中、下部位布设多个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获取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在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通过多个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的三维坐标获取小梁200在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中的位置,以确认小梁200与最终接头100的位置关系。本体的几何尺寸通过各角落点的三维坐标确定,各角落的三维坐标、吊点的坐标和小梁200的位置均在同一个坐标系下完成。因此最终接头100可以在任意位置下进行测量。
小梁200测量的具体步骤为,在测量端面顶部沿其宽度间隔设置三个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在测量端面底部沿其宽度间隔设置三个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在测量端面两侧的中部分别设置一个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在最终接头100坐标系中已知的坐标点处架设全站仪,依次对各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的角度和距离进行测量以获得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的三维坐标。比对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的三维坐标中Y轴的数值,如Y值相同,则确认测量端面处于竖直状态,以确认小梁200的长度方向与最终接头100的长度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小梁200测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小梁200复核步骤,其包括:在最终接头100的侧壁上部与下部分别建立沿最终接头100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连接点,将连接两连接点的线段定义为竖向基准线600,获取测量端面的顶部以及底部距离竖向基准线600的距离D1和D2,通过比较D1与的D2的数值以确认小梁200与最终接头100的位置关系。
请参照图3和图5,小梁200复核的具体步骤中,建立竖向基准线600后,通过钢尺测量测量端面的顶部以及底部距离竖向基准线600的水平距离以获得D1和D2的数值,如果D1和D2的数值相同,则确认小梁200相较于最终接头100没有发生倾斜。如果D1和D2的数值不同,则确认竖向基准线600上对应D1和D2测量点的高度h,通过D1、D2和h的数值即可测量出小梁200相较于最终接头100倾斜的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果小梁200发生倾斜,则以测量端面、D1距离竖向基准线600的水平距离、D2距离竖向基准线600的水平距离以及竖向基准线600上对应D1和D2测量点的高度h建立出直角梯形;测量端面为直接梯形的斜边,h为直角边,D1和D2分别为长边和短边,通过长边减短边的数值以及h的数值,利用三角函数即可获得测量端面的倾斜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最终接头100的端面拉线,拉线与最终接头100坐标系的X轴方向平行。通过观察或钢尺测量拉线与测量端面是否平行,即可确认小梁200是否发生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最终接头100的两侧均设置有小梁200。因此侧壁上设置有两条竖向基准线600。具体步骤为,在最终接头100侧壁的两端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连接点。通过高程基线500丈量位于底端的两个连接点是否处于统一水平线,在高程基线500的上方丈量固定值以建立与高程基线500平行的横向基准线。通过测量上方两个连接点至高程基线500的距离已确认上方的两个连接点是否处于统一水平线,通过高程基线500完成连接点的复核,确认连接点的位置准确,以保证竖向基准线600的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施工或运输中还包括对最终接头100形变复核,其步骤包括:以基准平面为基准,测量最终接头100上表面的平整度,以确认最终接头100是否发生形变。因为基准平面在最终接头100上作为标准,最终接头100在任意状态下均可以进行测量。
最终接头100形变复核的具体步骤为,在最接头坐标系顶面或外部,利用全站仪对最终接头100的上表面进行测量,测量出最终接头100上表面与基准平面是否处于同一平面,以确认最终接头100是否发生形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施工过程中还包括外挂设备复核,以高程基线500为基准,测量最终接头100侧壁外挂设备高度,以确认外挂设备是否发生高度位置的改变。
外挂设备复核的具体步骤为,安装外挂设备后,利用钢尺或者全站仪测量外挂设备与高程基线500竖直方向的距离。在施工过程中利用钢尺或者全站仪重新对外挂设备与高程基线500竖直方向的距离再次进行检测,通过两次检测数值的比对,即可确认外挂设备是否发生高度位置的改变。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所建立的测量基准进行测量,包括以下步骤:
本体几何尺寸测量:获取最终接头两个端面的角落点在最终接头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通过各角落点的三维坐标之间数值的差值,确定本体的几何尺寸;
吊点测量:在最终接头顶部架设全站仪,在最终接头坐标系下,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最终接头顶部预埋吊点的中心位置的坐标;
小梁测量:小梁伸出最终接头的端面为测量端面,在测量端面的上、中、下部位布设多个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获取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在最终接头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通过多个竖向倾角监测特征点的三维坐标获取小梁在最终接头坐标系中的位置,以确认小梁与最终接头的位置关系;
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包括建立最终接头坐标系步骤,具体为:
在地面建立平面坐标系,将最终接头设置于平面坐标系内;
获取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计算获得同一端面中相同高度的两个角落点连线的中点的平面坐标;将中点投影至最终接头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投影点,连接两个端面所对应的两个第一投影点以形成线段,以该线段作为第一基线;
以第一基线中的任意一点作为最终接头坐标系的原点建立最终接头坐标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小梁测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小梁复核步骤,具体为:在最终接头的侧壁上部与下部分别建立沿最终接头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连接点,将连接两连接点的线段定义为竖向基准线,获取测量端面的顶部以及底部距离竖向基准线的距离D1和D2,通过比较D1与的D2的数值以确认小梁与最终接头的位置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基准平面为基准,测量最终接头上表面的平整度,以确认最终接头是否发生形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施工过程中,以高程基线为基准,测量最终接头侧壁外挂设备高度,以确认外挂设备是否发生高度位置的改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中,在地面建立平面坐标系的具体步骤为:在地面建立矩形的工作区域,在工作区域内建立平面坐标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中,获取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角落点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平面坐标的具体步骤为:获取工作区域四个角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将最终接头两个端面上各个角落点投影至平面坐标系以形成第二投影点,在工作区域的四个角处设置全站仪,利用投点法获取第二投影点在平面坐标系上的平面坐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中,最终接头坐标系具有X、Y、Z轴,Y轴为第一基线延伸方向,定义X轴垂直于Y轴且位于最终接头上表面内,Z轴垂直于X轴和Y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中,还包括建立基准平面步骤,具体为:在最终接头的上表面建立第二基线,第二基线与第一基线垂直,以第二基线与第一基线所在的平面作为最终接头上表面的基准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最终接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中,还包括建立高程基线步骤,具体为:在最终接头的两侧面选取与最终接头底面平行的直线作为高程基线,高程基线距离最终接头底面的距离为预设值。
CN202211352721.XA 2022-11-01 2022-11-01 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Active CN1153888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2721.XA CN115388826B (zh) 2022-11-01 2022-11-01 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2721.XA CN115388826B (zh) 2022-11-01 2022-11-01 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88826A CN115388826A (zh) 2022-11-25
CN115388826B true CN115388826B (zh) 2023-02-17

Family

ID=84115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52721.XA Active CN115388826B (zh) 2022-11-01 2022-11-01 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88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39547B (zh) * 2023-09-01 2023-10-27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管节受限空间内横倾测量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24323A (ja) * 2007-03-09 2008-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テレオ写真計測装置、ステレオ写真計測方法及びステレオ写真計測用プログラム
JP2013015519A (ja) * 2012-06-26 2013-01-24 Baybig Co Ltd 3次元相対座標計測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07621259A (zh) * 2017-09-01 2018-01-23 中交第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浮态标定系统及方法
CN111337175A (zh) * 2020-04-01 2020-06-26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全断面浇筑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11678506A (zh) * 2020-07-24 2020-09-18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新型沉管标定方法
CN113607103A (zh) * 2021-08-31 2021-11-05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折棍式测量绳、沉管定位系统及测量定位方法
CN114440844A (zh) * 2022-03-14 2022-05-06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高寒环境下大曲率沉管一次标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0196A (zh) * 2017-11-07 2018-05-11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基线的地铁隧道三维变形监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24323A (ja) * 2007-03-09 2008-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テレオ写真計測装置、ステレオ写真計測方法及びステレオ写真計測用プログラム
JP2013015519A (ja) * 2012-06-26 2013-01-24 Baybig Co Ltd 3次元相対座標計測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07621259A (zh) * 2017-09-01 2018-01-23 中交第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浮态标定系统及方法
CN111337175A (zh) * 2020-04-01 2020-06-26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全断面浇筑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11678506A (zh) * 2020-07-24 2020-09-18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新型沉管标定方法
CN113607103A (zh) * 2021-08-31 2021-11-05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折棍式测量绳、沉管定位系统及测量定位方法
CN114440844A (zh) * 2022-03-14 2022-05-06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高寒环境下大曲率沉管一次标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合龙口状态测量;锁旭宏,刘国辉,张德津,管明雷;《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0731;第39卷(第4期);全文 *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测控技术;张秀振;《中国港湾建设》;20181031;第38卷(第10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88826A (zh) 2022-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88826B (zh) 最终接头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CN112686836B (zh) 墙壁施工方法及装置
CN114439042A (zh) 沉管隧道安装精度检验方法
CN114440844A (zh) 高寒环境下大曲率沉管一次标定方法
CN109297453B (zh) 衬砌台车弧形模板的线形测量方法
CN112066959B (zh) 一种沉管隧道端钢壳安装测量方法
CN110779503B (zh) 一种三维精密控制网测量方法
JP3803237B2 (ja) 鋼構造体構成部材の製作システムおよび該システム用仮組立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RU2442112C1 (ru) Способ градуировки резервуара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вместимост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ей высоте его наполнения
CN111974960A (zh) 连铸机分段式扇形段更换导轨的整体安装方法
CN114689106B (zh) 传感器标定方法、机器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162409B (zh) 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测量方法
KR101934319B1 (ko) 측량 방법 및 측량 장치
KR100809533B1 (ko) 공간의 정밀 계측을 위한 글로벌 좌표 생성방법
CN113818486B (zh) 一种钢壳管节分段拼接精度控制方法
CN112902845B (zh) 轨迹式顶管自动导向方法
CN114293664A (zh) 一种超高精度预埋件群组快速安装工艺
JP2010077729A (ja) 回り階段製造用治具とそれを用いた回り階段の製造方法
CN100487373C (zh) 一种热辐射管脚支座的安装方法
CN114018293B (zh)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精度检测方法
CN214739639U (zh) 一种墙体抹灰抄平装置
CN116657649B (zh)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安装方法
CN109466690A (zh) 一种船舶锚台部件的安装方法
CN113806848B (zh) 树状多节段空间角度弯折相贯构件的制作方法
CN110539844B (zh) 一种船体分段在双斜切胎架上的装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