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80170A - 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80170A
CN115380170A CN202180027533.7A CN202180027533A CN115380170A CN 115380170 A CN115380170 A CN 115380170A CN 202180027533 A CN202180027533 A CN 202180027533A CN 115380170 A CN115380170 A CN 115380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charger
housing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75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谷真也
村上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80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801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充电器可以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进气口与排气口;内壁,该内壁从壳体的内表面延伸,并在该内壁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划分出收容空间;以及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具有送气口,并配置于收容空间。排气口可以与送气口对置地配置。进气口可以配置于比内壁靠离心风扇侧的位置。在离心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内壁与离心风扇之间的宽度可以为离心风扇的宽度的150%以下。

Description

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
背景技术
国际公开第2009/033865号公开了一种充电器。充电器具备:壳体,其具有进气口;以及离心风扇,其配置于壳体的内部。当在蓄电池组安装于充电器的状态下使离心风扇旋转时,空气会从设置于蓄电池组的排气口流向蓄电池组的外部,并从壳体的进气口流向壳体的内部。由此,蓄电池组得以冷却。
发明内容
在上述那样的充电器中,为了提高蓄电池组的冷却效率,要求降低刚从壳体内通过的空气的流路阻力。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能够降低从充电器的内部通过的空气的流路阻力的技术。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充电器。充电器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进气口与排气口;内壁,该内壁从壳体的内表面延伸,并在该内壁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划分出收容空间;以及离心风扇,其具有送气口,并配置于收容空间。排气口与送气口对置地配置。进气口配置于比内壁靠离心风扇侧的位置。在离心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内壁与离心风扇之间的宽度为离心风扇的宽度的150%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当离心风扇进行旋转时,空气从进气口吸引至收容空间并流向离心风扇。然后,从离心风扇输送的空气从排气口向壳体的外部排出。在上述结构中,在离心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内壁与离心风扇之间的宽度为离心风扇的宽度的150%以下,所以,能够抑制充电器大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进气口到离心风扇的空气流路的流路阻力。另外,壳体的排气口与离心风扇的送气口对置,所以,能够降低从排气口到送气口的空气流路的流路阻力。由此,能够降低从充电器的内部通过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蓄电池组BP的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上侧观察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下侧观察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立体图。
图4是将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左侧面附近放大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进气端口50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排气端口66的图。
图7是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进气端口50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8是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整体的剖视图。
图9是第1实施例的安装有电路基板84的下侧壳体12的俯视图。
图10是安装有蓄电池组BP的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第1收容空间100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1是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离心风扇96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2是第1实施例的下侧壳体12的冷却排气口44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3是第1实施例的下侧壳体12的第2肋94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下侧观察安装有第1实施例的第2管道部138的上侧壳体10的立体图。
图15是第1实施例的第2管道部138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下侧观察第1实施例的上侧壳体10的立体图。
图17是第1实施例的第2管道部138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8是第1实施例的下侧壳体12的排水口46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9是收容有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收容箱200的俯视图。
图20是安装有蓄电池组BP的第2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立体图。
图21是安装有蓄电池组BP的第2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剖视图。
图22是将图21的收容空间232附近放大的图。
图23是第3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立体图。
图24是第3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剖视图。
图25是将图24的收容空间232附近放大的图。
图26是第3实施例的充电器2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代表性且非限定性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说明。该详细说明单纯意图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例的详细内容展示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不意图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另外,以下公开的增加特征及发明可以与其他特征或发明分别使用或者一同使用,以提供进一步改善的充电器。
另外,以下的详细说明中公开的特征或工序的组合在广义上不是实施本发明时所必须的,仅是为了特别说明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具体例而进行记载。此外,在提供本发明的增加且有用的实施方式时,以下的代表性的具体例的各种特征、以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方案中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必须按此处记载的具体例或者所列举的顺序进行组合。
本说明书和/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全部特征意图有别于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特征的构成,作为针对申请时的公开以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特定事项的限定,分别且彼此独立地进行公开。此外,与全部的数值范围及群组或基团相关的记载意图作为针对申请时的公开以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特定事项的限定,对它们的中间构成进行公开。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充电器可以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进气口与排气口;内壁,该内壁从壳体的内表面延伸,并在该内壁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划分出收容空间;以及离心风扇,其具有送气口,并配置于收容空间。排气口可以与送气口对置地配置。进气口可以配置于比内壁靠离心风扇侧的位置。在离心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内壁与离心风扇之间的宽度可以为离心风扇的宽度的150%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当离心风扇进行旋转时,空气从进气口吸引至收容空间并流向离心风扇。然后,从离心风扇输送的空气从排气口向壳体的外部排出。在上述结构中,在离心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内壁与离心风扇之间的宽度为离心风扇的宽度的150%以下,所以,能够抑制充电器大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进气口到离心风扇的空气流路的流路阻力。另外,壳体的排气口与离心风扇的送气口对置,所以,能够降低从排气口到送气口的空气流路的流路阻力。由此,能够降低从充电器的内部通过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旋转轴方向上,进气口可以配置于内壁与离心风扇之间。
当进气口未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于内壁与离心风扇之间时,例如,当进气口配置于离心风扇的正上方时,从进气口吸引至收容空间的空气朝向内壁流动之后,进行折返而朝向离心风扇流动。在上述结构中,从进气口吸引至收容空间的空气不进行折返而到达离心风扇。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从进气口到离心风扇的空气流路的流路阻力。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从充电器的内部通过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充电器载置于载置面的情况下,空气可以从离心风扇的送气口朝向与载置面正交的下方输送。排气口可以配置于送气口的下侧。
例如水等液体有时会从壳体的进气口侵入至收容空间。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在液体侵入至收容空间内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排气口而向壳体的外部排出。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旋转轴方向上,内壁与离心风扇之间的宽度可以为离心风扇的叶片的直径的50%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大型化,并且能够提高被离心风扇吸入的空气的吸入效率。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充电器可以还具备肋,该肋以与排气口相邻的方式从壳体的内表面延伸。离心风扇可以由肋支承,以使得该离心风扇从壳体的内表面分离地配置。
在离心风扇抵接配置于壳体的内表面的情况下,因离心风扇旋转而产生的离心风扇的振动有时会传递至壳体从而产生噪音。在上述结构中,离心风扇通过支承于肋而从壳体的内表面分离地配置,所以,能够抑制因离心风扇旋转而产生的噪音。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肋可以配置于离心风扇的送气口的周缘部。
在肋配置为将离心风扇的送气口封堵的情况下,有时会通过因离心风扇旋转而产生的离心风扇的风噪声而使得噪音增大。在上述结构中,肋未将离心风扇的送气口封堵。由此,能够抑制因离心风扇旋转而产生的离心风扇的风噪声,从而能够抑制噪音增大。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部。排气口可以配置于凹部。
当排气口被供充电器载置的载置面封堵时,离心风扇的旋转使得在收容空间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会降低。由此,利用充电器充电的蓄电池组的冷却效率会降低。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在充电器载置于载置面的情况下,排气口也不会被封堵。由此,能够抑制在收容空间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降低。其结果,能够抑制利用充电器充电的蓄电池组的冷却效率降低。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充电器可以具备:壳体,其具有进气端口以及排气端口;以及风扇,其配置于壳体的内部,并形成从进气端口朝向排气端口的空气流。进气端口可以具有设置于壳体的侧面的多个第1进气口。多个第1进气口可以从壳体的侧面的侧方向朝着壳体的内部的方向开口。排气端口可以具有设置于壳体的多个排气口。多个第1进气口各自的内切圆可以小于多个排气口各自的内切圆。
在上述结构中,多个第1进气口设置于壳体的侧面,所以,与仅在壳体的底面设置有进气口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壳体的底面的面积,能够减小壳体的左右方向或者前后方向的尺寸。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进气口可以具有设置于壳体的底面的多个第2进气口。
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在液体从多个第1进气口侵入至壳体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液体从多个第2进气口向壳体的外部排出。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进气口可以与多个第2进气口分开设置。
在上述结构中,与多个第1进气口和多个第2进气口相连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异物从进气端口侵入至壳体的内部。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可以具有:从侧面凹陷的第1凹部;以及从底面凹陷的第2凹部。多个第1进气口可以配置于第1凹部。多个第2进气口可以配置于第2凹部。
当多个第1进气口、多个第2进气口被壁等面封堵时,通过风扇旋转而从多个第1进气口、多个第2进气口吸入至壳体的内部的空气的流量会降低。由此,壳体4的内部的电子部件等的冷却效率会降低。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在壁等面抵接于壳体的侧面与底面的情况下,多个第1进气口、多个第2进气口也不会被封堵。由此,能够抑制从多个第1进气口、多个第2进气口吸引至壳体的内部的空气的流量降低。其结果,能够抑制壳体的内部的电子部件等的冷却效率降低。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充电器可以还具备:从壳体的下侧内表面延伸的肋。肋可以在流经壳体内的空气流方向上配置于进气端口与排气端口之间。肋的末端部可以配置于比多个第1进气口靠上侧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肋的末端部配置于比多个第1进气口靠上侧的位置,所以,即便在异物从多个第1进气口侵入至壳体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肋而抑制异物侵入至壳体的深部。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充电器可以还具备:配置于壳体的内部并具有长边轴的电路基板。进气端口可以配置于比电路基板靠长边轴的第1方向侧的位置。排气端口可以配置于比电路基板靠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侧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从进气端口侵入至壳体的内部的空气朝向电路基板的长边轴流动。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对电路基板进行冷却。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蓄电池相关设备可以具备:上侧壳体,电子部件配置于该上侧壳体;下侧壳体,电路基板配置于该下侧壳体,并且该下侧壳体与上侧壳体进行组合;连接线,该连接线将电子部件与电路基板连接起来;以及管道,在该管道与上侧壳体之间将连接线包围,并且该管道将连接线从上侧壳体侧引导至下侧壳体侧。管道可以从上侧壳体侧朝向下侧壳体侧延伸。
在上述结构中,连接线与电子部件连接之后配置于上侧壳体与管道之间。接下来,连接线与电路基板连接之后将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进行组合。在上述结构中,能够通过将连接线配置于上侧壳体与管道之间的简单工序来确定连接线的配置。由此,能够使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的组装性提高。另外,在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进行组装之后,能够抑制连接线与电子部件的角部接触而损伤。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管道可以具备:第1管道部,其与上侧壳体一体形成,并具有能够使连接线进出的开口;以及第2管道部,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上侧壳体,并具有对第1管道部的开口进行覆盖的形状。
在上述结构中,在与电子部件连接的连接线从第1管道部的开口进入并配置于第1管道部之后,将第2管道部安装于上侧壳体。由此,开口被第2管道部覆盖。其结果,连接线包围在第1管道部、第2管道部以及上侧壳体之间。在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进行组合后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连接线被夹于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之间,能够使得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的组装性提高。另外,在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进行组装之后,能够抑制连接线与电子部件的角部接触而损伤。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上侧壳体可以还具备从内表面延伸的突出部。第2管道部可以具有:在第2管道部安装于上侧壳体的情况下接纳突出部的贯通孔。
当将第2管道部安装于上侧壳体时,连接线一旦成为被夹于第2管道部与上侧壳体之间的状态,连接线就有可能损伤。在上述结构中,第2管道部具有接纳突出部的贯通孔,所以,能够从贯通孔目视观察连接线是否被夹于第2管道部与上侧壳体之间。具体而言,在连接线被夹于第2管道部与上侧壳体之间的情况下,连接线会越过突出部从而连接线从贯通孔浮出。其结果,能够从贯通孔目视观察到连接线被夹于第2管道部与上侧壳体之间。由此,在连接线被夹于第2管道部与上侧壳体之间的情况下,将第2管道部从上侧壳体取下并对连接线的位置进行调整之后再次将其安装于上侧壳体,从而能够抑制在连接线被夹持的状态下对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进行组合。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2管道部可以具备:第1引导部,其对连接线进行引导;以及第2引导部,其与第1引导部分开设置,并且对侵入至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之间的液体进行引导。
例如水等液体有时会侵入至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之间的空间。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在第2引导部中流动的液体附着于由第1引导部引导的连接线。由此,能够抑制液体沿着连接线而到达电子部件、电路基板。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上侧壳体可以具有上侧凹部,该上侧凹部从蓄电池相关设备的上表面所对应的上侧壳体的上侧外表面凹陷。下侧壳体可以具有下侧凹部,该下侧凹部从与蓄电池相关设备的底面所对应的下侧壳体的下侧外表面凹陷。
在上述结构中,作业者通过用手抓住上侧凹部与下侧凹部进行把持,能够容易地携带蓄电池相关设备。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上侧壳体可以还具有配置于上侧凹部的上侧凸部。另外,下侧壳体可以还具有配置于下侧凹部的下侧凸部。
在上述结构中,当作业者用手抓住上侧凹部与下侧凹部进行把持时,作业者通过将手指钩挂于上侧凸部与下侧凸部,能够稳定地携带充电器。
充电器可以用于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充电器可以具备:壳体,其在内部划分出收容空间与基板空间,并具有进气口与排气口;风扇,其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并具有风扇进气口;以及电路基板,其配置于所述基板空间,并控制对所述蓄电池组的充电。所述收容空间可以经由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口而与所述充电器的外部空间连通。当所述风扇绕旋转轴进行旋转时,空气可以从所述进气口流入至所述收容空间并流向所述排气口,从而对充电中的所述蓄电池组进行冷却。在所述充电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情况下,在与重力方向平行的上下方向上,所述收容空间可以配置于比所述基板空间靠上侧的位置。
例如,在当风扇进行旋转时空气在收容空间与基板空间这两方流动的结构中,空气中所含的水、粉尘会侵入至基板空间。如果侵入的水、尘埃与电路基板接触,则有可能使电路基板的动作产生异常。在上述结构中,空气在收容空间中流动,所以,能够抑制空气中所含的水、尘埃侵入至基板空间。由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的动作产生异常,并且能够抑制充电器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可以具备: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风扇进气口对置的第1壁部;以及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所述进气口可以设置于所述第1壁部。所述排气口可以设置于所述第2壁部。
在进气口未设置于第1壁部的情况下,从进气口流入至收容空间的空气在较大地改变流动方向之后流动到风扇进气口。另外,在排气口未设置于第2壁部的情况下,从风扇送出的空气在较大地改变流动方向之后流动到排气口。在上述结构中,进气口设置于第1壁部,排气口设置于第2壁部,所以,从进气口流入至收容空间的空气不较大地改变流动方向就能够流动到风扇进气口,从风扇送出的空气也不较大地改变流动方向就能够流动到排气口。由此,能够降低在收容空间中流动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风扇进气口之间的距离可以为所述风扇的叶片的直径的50%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大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进气口流动到风扇进气口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风扇进气口之间的距离可以为所述风扇的叶片的直径的25%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大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进气口流动到风扇进气口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距离可以为所述风扇的宽度的200%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大型化。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所述第1壁部与所述风扇进气口之间的距离可以为所述风扇的宽度的150%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大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进气口流动到风扇进气口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蓄电池组可以具有蓄电池排气口,该蓄电池排气口将所述蓄电池组的内部空间与所述蓄电池组的外部空间连通。当所述风扇进行旋转时,所述蓄电池组的内部的空气可以从所述蓄电池排气口与所述进气口流入至所述收容空间并流向所述排气口,从而对充电中的所述蓄电池组进行冷却。
在由风扇送出的空气对蓄电池组进行冷却的结构中,由风扇送出并流入至蓄电池组的内部的空气有可能仅在蓄电池组内的一部分的蓄电池单格的周围流动。由此,有可能无法均匀地对蓄电池组进行冷却。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因风扇旋转而产生的负压,蓄电池组的内部的空气从蓄电池排气口与进气口流入至收容空间。由此,蓄电池组的内部的空气在蓄电池组内的所有蓄电池单格的周围流动。其结果,能够均匀地对蓄电池组进行冷却。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蓄电池组安装于所述充电器的情况下,所述进气口可以与所述蓄电池排气口对置。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使蓄电池组的内的部空气容易从蓄电池排气口与进气口流入至收容空间。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器可以还具备用于安装所述蓄电池组的蓄电池安装部。在所述充电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情况下,所述基板空间可以配置于比所述蓄电池安装部靠下侧的位置,所述收容空间可以配置于与所述蓄电池安装部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有效利用基板空间的上侧空间且是收容空间以外的空间。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可以是离心风扇。
因离心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静压高于因轴流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静压。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在蓄电池组的流路阻力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空气流向蓄电池组的内部。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当从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所述充电器时,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口可以不重合。
在风扇为离心风扇的情况下,空气从风扇向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送出。在当从沿着旋转轴的方向观察充电器时进气口与排气口重合的结构中,从风扇送出的空气多次变更流动方向而流动到排气口。由此,从风扇到排气口的空气的流路阻力变大。在上述结构中,与当从沿着旋转轴的方向观察充电器时进气口与排气口重合结构相比,能够减少从风扇送出的空气变更流动方向的次数。由此,能够降低从风扇到排气口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可以是轴流风扇。
在上述结构中,空气在收容空间中流动而不会因轴流风扇的旋转而使得空气流的方向发生变化。由此,能够减小在收容空间中流动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当从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所述充电器时,所述进气口可以与所述风扇以及所述排气口至少局部重合。
在风扇为离心风扇的情况下,空气从风扇的排气口向沿着旋转轴的方向送出。在上述结构中,当从沿着旋转轴的方向观察充电器时,进气口与风扇以及排气口至少局部重合,所以,能够降低从风扇到排气口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可以具备:主体壳体,其具有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中的一方;以及罩部件,其具有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中的另一方,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进行拆装。所述收容空间可以由所述主体壳体与所述罩部件划分出。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罩部件从主体壳体取下,能够容易地对收容空间进行维护。
(第1实施例)
参照图1~图19对第1实施例的充电器2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充电器2是用于对蓄电池组BP进行充电的蓄电池相关设备。此外,在变形例中,可以选择用于确认蓄电池组BP性能的蓄电池检查器等蓄电池相关设备。蓄电池组BP是用于向电动工具、电动作业机等电气设备(省略图示)供电的电源。蓄电池组BP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电气设备进行拆装。本实施例的充电器2构成为:对从电气设备取下的状态下的蓄电池组BP进行充电。以下,在将充电器2载置于载置面的情况下,将与载置面正交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使蓄电池组BP相对于充电器2沿着图2中的方向A、B滑动的方向被投影于载置面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如图2所示,充电器2具备壳体4与蓄电池安装部6。壳体4具备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下侧壳体12组装于上侧壳体10。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通过螺栓(省略图示)固定。在充电器2载置于载置面的情况下,下侧壳体12的下表面与载置面对置。
如图2所示,在上侧壳体10上设置有2个蓄电池安装部6。蓄电池安装部6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蓄电池安装部6沿图2中的方向A、B能够滑动地接纳蓄电池组BP。方向A表示将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6的方向,方向B表示将蓄电池组BP从蓄电池安装部6取下的方向。在蓄电池安装部6的一对罩安装开口16(图2中仅图示出一方的罩安装开口16)的边缘部安装有罩18。当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6时,罩18被蓄电池组BP朝方向A推下。在该情况下,蓄电池组BP与作为电子部件的一例的蓄电池安装部6的连接端子(省略图示)电连接。当罩18被施力部件(省略图示)朝方向B施力而使得蓄电池组BP从蓄电池安装部6取下时,罩18被朝方向B推起。在该情况下,罩18对蓄电池安装部6的连接端子进行覆盖。
在上侧壳体10的上侧外表面设置有凹部22和凸部23。凹部22配置于上侧壳体10的上侧外表面的后部。
另外,凸部23配置于凹部22。凸部23从凹部22的底面朝向上侧突出。凸部23沿左右方向延伸。
在上侧壳体10的上侧外表面与蓄电池安装部6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冷却进气端口24。冷却进气端口24配置于蓄电池安装部6的前侧。冷却进气端口24分别具有多个冷却进气口26。多个冷却进气口26将壳体4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多个冷却进气口26分别相互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冷却进气口26的开口形状为近似正方形。与冷却进气口26的开口形状为长孔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异物从多个冷却进气口26侵入至壳体4的内部。
如图3所示,在下侧壳体12设置有凹部30、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4个)凸部31以及凹部32。凹部30配置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外表面的后部。当从上侧俯视观察充电器2时,凹部30配置于与上侧壳体10的凹部22重合的位置。另外,多个凸部31配置于凹部30。凸部31从凹部30的底面朝下侧突出。凸部31分别相互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地配置。作业者通过用一只手抓住凹部22与凹部30而能够容易地把持充电器2。另外,作业者通过将手指钩挂于在凹部22中配置的凸部23、在凹部30中配置的凸部31而能够稳定地把持充电器2。
凹部32与上侧壳体10的蓄电池安装部6分别对应地设置。凹部32配置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外表面的前部。在前后方向上,凹部32分别配置于彼此相同的位置。
凹部34设置于下侧壳体12的右侧外表面。凹部34沿前后方向延伸。凹部36设置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外表面。凹部36配置于下侧壳体12的右端部。凹部36沿前后方向延伸。凹部36与凹部34相连。
充电器2还具备壁安装部40。壁安装部40设置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外表面的左端部与右端部。壁安装部40与下侧壳体12一体形成。壁安装部40具有横孔41与卡合口42。横孔41从壁安装部40的侧部朝向右侧开口。卡合口42将壁安装部40的底部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卡合口42能够与固定于壁的螺钉等固定物卡合。通过卡合口42卡合于固定物,能够将充电器2固定于壁。在该情况下,充电器2的底面沿着壁进行配置。
在下侧壳体12的下侧外表面设置有冷却排气口44与排水口46。冷却排气口44配置于下侧壳体12的前部。冷却排气口44分别配置于各个凹部32。冷却排气口44将壳体4的内部与外部连通。
排水口46配置于下侧壳体12的前部。排水口46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夹持各个凹部32。排水口46将壳体4的内部与外部连通。
下侧壳体12具有进气端口50。进气端口50与右侧的壁安装部40相邻地配置。进气端口50具有多个第1进气口52与多个第2进气口54。多个第1进气口52与多个第2进气口54分开设置。多个第1进气口52配置于下侧壳体12的右侧外表面的凹部34。多个第1进气口52分别在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多个第1进气口52将下侧壳体12的右侧外表面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多个第1进气口52从下侧壳体12的右侧外表面的侧方(即右侧)朝向壳体4的内部开口。多个第2进气口54配置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外表面的凹部36。第2进气口54的开口形状与第1进气口52的开口形状相同。多个第2进气口54分别在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相互分离地配置。多个第2进气口54分别配置于比卡合口42靠后侧的位置。多个第2进气口54将下侧壳体12的下侧外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多个第2进气口54的数量少于多个第1进气口52的数量。
如图4所示,在下侧壳体12还设置有凹部58与凹部60,在上侧壳体10的左侧外表面还设置有凹部62。凹部58设置于下侧壳体12的左侧外表面。凹部58沿前后方向延伸。凹部60设置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外表面。凹部60配置于下侧壳体12的左端部。凹部60沿前后方向延伸。凹部60与凹部58相连。
另外,壳体4具有排气端口66。排气端口66具有多个第1排气口68以及多个第2排气口70。多个第1排气口68跨越下侧壳体12的左侧外表面与下侧外表面而设置,并跨越凹部58与凹部60而配置。多个第1排气口68的形状为近似L字形状。多个第1排气口68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多个第2排气口70设置于上侧壳体10的左侧外表面的凹部62。第2排气口70的开口形状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第2排气口7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与第1排气口68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同。多个第2排气口7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多个第2排气口70与多个第1排气口68分开设置。多个第2排气口70的数量与多个第1排气口68的数量相同。多个第2排气口70的数量少于进气端口50的多个第1进气口52的数量、多个第2进气口54的数量。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1进气口52的面积小于第1排气口68的面积、第2排气口70的面积。另外,第1进气口52的内切圆74小于第1排气口68的内切圆76、第2排气口70的内切圆76。同样地,第2进气口54的面积小于第1排气口68的面积、第2排气口70的面积。另外,第2进气口54的内切圆74小于第1排气口68的内切圆76、第2排气口70的内切圆76。由此,在后面叙述的第1风扇86进行旋转而使得空气从进气端口50吸引至壳体4的内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异物和液体从多个第1进气口52、多个第2进气口54侵入至壳体4的内部,并且能够使侵入至壳体4的内部的异物、液体容易从多个第1排气口68、多个第2排气口70排出。
如图8所示,充电器2具备第1肋80。第1肋80在壳体4的内部配置于进气端口50的附近。第1肋80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内表面朝向上侧延伸。如图7所示,第1肋80的末端部80a(即上端部)配置于比多个第1进气口52靠上侧的位置。另外,第1肋80的末端部80a的高度位置与上侧壳体10和下侧壳体12的接合面11的高度位置相同。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充电器2还具备电路基板84与第1风扇86。电路基板84配置于壳体4的内部。电路基板84安装于下侧壳体12。如图9所示,电路基板84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边轴。
如图8所示,第1风扇86在壳体4的内部配置于电路基板84与排气端口66之间。第1风扇86与排气端口66的右侧相邻地配置。第1风扇86是轴流风扇。此外,在变形例中,第1风扇86也可以是各种风扇,例如,可以是离心风扇。第1风扇86配置为:第1风扇86的旋转轴RX1沿左右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减小配置第1风扇86而所需的区域。
第1风扇86的动作由搭载于电路基板84的控制部(省略图示)控制。当第1风扇86进行旋转时,会形成从进气端口50朝向排气端口66的空气流。其结果,壳体4的外部的空气从进气端口50吸引到壳体4的内部,并沿着电路基板84的长边轴流动。在该情况下,空气中所含的异物、液体与第1肋80碰撞而难以越过第1肋80向电路基板84侧移动。异物、液体从多个第2进气口54向壳体4的外部排出。沿电路基板84的长边方向流动的空气与越过第1肋80移动至电路基板84侧的异物一起穿过第1风扇86而从排气端口66向壳体4的外部排出。
如图10所示,充电器2与蓄电池安装部6分别对应地具备内壁90、支承壁92、第2肋94(参照图11~图13)、离心风扇96以及风扇连接线98(参照图12)。内壁90在壳体4的内部划分出第1收容空间100。第1收容空间100与供壳体4内的电路基板84配置的第2收容空间101分开设置。第1收容空间100经由上侧壳体10的冷却进气口26而与壳体4的外部连通,并且经由下侧壳体12的冷却排气口44而与壳体4的外部连通。
内壁90具备上侧内壁104与下侧内壁106。上侧内壁104从上侧壳体10的上侧内表面朝向下侧延伸。下侧内壁106具备第1下侧内壁108与第2下侧内壁110。第1下侧内壁108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内表面朝向上侧延伸。第2下侧内壁110从第1下侧内壁108的上端部朝向上侧延伸。在将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组合后的情况下,上侧内壁104的下端与第1下侧内壁108的上端部抵接,第2下侧内壁110的上端部配置于比上侧内壁104的下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在前后方向上,第2下侧内壁110与上侧内壁104重叠,并配置于比上侧内壁104靠第2收容空间101侧的位置。利用上侧内壁104与下侧内壁106形成迷宫式构造。由此,即便在液体(例如水)侵入至第1收容空间10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从第1收容空间100到达第2收容空间101。
如图10、图11所示,支承壁92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内表面朝向上侧延伸。支承壁92配置于第1收容空间100。支承壁92对离心风扇96进行支承,抑制离心风扇96在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
如图11所示,第2肋94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内表面朝向上侧延伸。第2肋94与冷却排气口44相邻地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第2肋94与冷却排气口44交替地排列。第2肋94的上端部与离心风扇96抵接。由此,第2肋94对离心风扇96进行支承。另外,由此,离心风扇96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内表面分离地配置。
离心风扇96例如是西洛克风扇。离心风扇96配置于第1收容空间100。如图10所示,离心风扇96配置于比下侧内壁106靠前侧的位置。离心风扇96配置于比冷却进气口26靠前侧的位置。另外,冷却进气口26配置于比内壁90靠离心风扇96侧的位置。离心风扇96配置为:离心风扇96的旋转轴RX2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减小配置离心风扇96而所需的区域。
离心风扇96具备风扇壳体114与叶片116。风扇壳体114以内壁90与风扇壳体114之间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1为风扇壳体114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2的150%以下的方式配置于第1收容空间100。此外,在变形例中,内壁90与风扇壳体114之间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1可以为风扇壳体114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2的100%以下。风扇壳体114具有风扇进气口120与风扇送气口122(参照图11)。风扇进气口120与内壁90对置。风扇进气口120朝向前侧开口。如图11所示,风扇送气口122朝向下侧开口。在风扇送气口122的下侧配置有冷却排气口44。风扇送气口122与冷却排气口44对置。如图13所示,第2肋94的上端部配置并抵接于风扇送气口122的周缘部。风扇送气口122被第2肋94封堵。
叶片11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风扇壳体114的内部。如图10所示,叶片116设计为:内壁90与风扇壳体114之间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1为叶片116的直径D1的50%以下。此外,在变形例中,叶片116可以设计为:内壁90与风扇壳体114之间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1为叶片116的直径D1的25%以下。
当离心风扇96的叶片116进行旋转时,壳体4的外部的空气从冷却排气口44吸引至第1收容空间100,并从风扇进气口120吸引至风扇壳体114的内部。然后,空气通过叶片116的旋转而从风扇送气口122朝向下方送气,并从冷却排气口44向壳体4的外部排出。另外,风扇送气口122未被第2肋94封堵,所以能够抑制空气与第2肋94碰撞而使得离心风扇96的噪音增大。
在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6的情况下,蓄电池组BP的蓄电池排气口118配置于冷却进气口26的正上方。由此,当离心风扇96的叶片116进行旋转时,蓄电池组BP的内部的空气从冷却进气口26吸引至第1收容空间100。由此,在蓄电池组BP的内部形成空气流来对蓄电池组BP进行冷却。
图12所示的风扇连接线98将离心风扇96与电路基板84电连接。此外,在图12中,为了容易理解风扇连接线98的配线构造,省略了离心风扇96、电路基板84的图示。风扇连接线98被夹持于第1夹持槽124、第2夹持槽126以及第3夹持槽128。第1夹持槽124设置于下侧内壁106,第2夹持槽126与第3夹持槽128设置于下侧内壁106的附近的下侧壳体12。风扇连接线98从离心风扇96朝向电路基板84依次穿过第1夹持槽124、第2夹持槽126、第3夹持槽128。在上下方向上,第2夹持槽126的下端部配置于比第1夹持槽124的下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第3夹持槽128的下端部配置于比第2夹持槽126的下端部靠上侧的位置。通过该结构,即便在液体(例如水)侵入至第1收容空间100而使得液体附着于风扇连接线98的情况下,该液体也不会沿着风扇连接线98而朝从第1夹持槽124向第2夹持槽126的方向以及从第2夹持槽126向第3夹持槽128的方向进行移动。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到达电路基板84。
如图14所示,充电器2与蓄电池安装部6分别对应地还具备第1连接线132与管道134。第1连接线132将蓄电池安装部6的连接端子(省略图示)与电路基板84电连接。第1连接线132从上侧壳体10侧向下侧壳体12侧延伸。
管道134将第1连接线132从上侧壳体10侧引导至下侧壳体12侧。管道134具备第1管道部136与第2管道部138。如图16所示,第1管道部136与上侧壳体10一体形成。第1管道部136配置于上侧壳体10的后部。第1管道部136从上侧壳体10的上侧内表面与后侧内表面延伸。第1管道部136从上侧壳体10侧朝向下侧壳体12侧延伸到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的接合面11的附近。第1管道部136具有开口142。开口142以能够使得第1连接线132进出的方式进行开口。另外,第1管道部136具有抑止构造144。抑止构造144通过以使得第1管道部136从后侧朝向前侧扩展的方式使第1管道部136的前侧的角部凹陷而形成。由此,第1连接线132能够容易进入开口142,并且能够抑制第1连接线132越过第1管道部136。由此,能够容易地通过目视观察来确认第1连接线132的配线是否正常。另外,能够抑制第1连接线132被夹于第2管道部138与上侧壳体10之间。其结果,能够抑制第1连接线132的一部分从第1管道部136的开口142向第1管道部136的外侧脱出。
第2管道部138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上侧壳体10。如图15所示,第2管道部138具备第1引导部148、2个第2引导部150以及分隔部152。第1引导部148、2个第2引导部150以及分隔部152一体形成。第1引导部148具备基部156、侧部158以及伸出部160。当第2管道部138安装于上侧壳体10时,基部156与上侧壳体10的上侧内表面对置。在基部156与上侧壳体10之间配置有将第1连接线132与蓄电池安装部6的连接端子连接起来的连接部分。侧部158从基部156的周缘部向与基部156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当基部156安装于上侧壳体10时,侧部158抑制第1连接线132从上侧壳体10与基部156之间脱出。
伸出部160从基部156的周缘部的后端部延伸。如图17所示,伸出部160配置于壳体4的后部。伸出部160在上下方向上从上侧壳体10侧延伸至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的接合面11。伸出部160以随着从前侧朝向后侧而从上侧朝向下侧的方式倾斜。如图14所示,当第1管道部136安装于上侧壳体10时,伸出部160对第1管道部136的开口142进行覆盖。由此,第1连接线132被管道134包围。第1连接线132被伸出部160与第1管道部136朝向壳体4的后侧引导,并且被从上侧壳体10侧向下侧壳体12侧引导。
如图15所示,2个第2引导部150分别利用分隔部152而与第1引导部148分隔开。2个第2引导部150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在2个第2引导部150之间配置有基部156的一部分。如图18所示,当第2管道部138安装于所述上侧壳体10时,第2引导部150的底面随着朝向前侧而朝向下侧倾斜。另外,第2引导部150的末端部朝向下侧壳体12的排水口46的上侧延伸。由此,从设置于上侧壳体10的罩安装开口16(参照图2)侵入至壳体4的内部的液体(例如水)被第2引导部150引导而朝向前侧流动。另外,在第2引导部150中流动的液体从第2引导部150的末端部朝向排水口46流动,并从排水口46向壳体4的外部排出。
如图15所示,第2管道部138具有多个贯通孔164。多个贯通孔164设置于基部156与侧部158。贯通孔164将基部156或者侧部158贯通。当第2管道部138安装于上侧壳体10时,贯通孔164接纳后面叙述的突出部168。
如图16所示,充电器2具备多个突出部168。多个突出部168从上侧壳体10的上侧内表面朝向下侧延伸。在第2管道部138未安装于上侧壳体10的情况下,突出部168能够抑制第1连接线132从由第2管道部138与上侧壳体10包围的区域脱离。由此,当第2管道部138安装于上侧壳体10时,能够抑制第1连接线132被夹于第2管道部138与上侧壳体10之间。当第2管道部138安装于上侧壳体10的情况下,多个突出部168分别被对应的贯通孔164接纳。
充电器2有时被收容于图19所示的收容箱200来携带。在图19中,在收容箱200载置于载置面的情况下,将与载置面正交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以下,使用上述坐标系来对收容箱200、充电器2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收容箱200具有朝向上侧开口的开口部202。另外,收容箱200具备盖部(省略图示),盖部从上侧将开口部202封堵。在收容箱200中,除了充电器2以外还收容有蓄电池组BP等充电器2的附属品、工具等。充电器2的附属品、工具配置于收容箱200中的未配置充电器2的区域(图19中在白色方块中绘制2条斜线的区域)。由此,能够同时携带充电器2与附属品。
当充电器2收容于收容箱200时,充电器2立起配置,下侧壳体12的凹部30与收容箱200的内侧侧面对置。另外,上侧壳体10的凹部22与下侧壳体12的凹部30均配置于收容箱200的盖部侧(即收容箱200的上侧)。由此,作业者能够用一只手抓住凹部22与凹部30进行把持,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充电器2从收容箱200取出,另外,能够容易地将充电器2收容于收容箱200。此外,作业者通过将手指钩挂于凸部23与凸部31,能够稳定地抓住充电器2。
本实施例的充电器2具备:壳体4,该壳体4具有冷却进气口26与冷却排气口44;内壁90,该内壁90从壳体4的内表面延伸,并且在该内壁90与壳体4的内表面之间划分出第1收容空间100;以及离心风扇96,其具有风扇送气口122,并配置于第1收容空间100。冷却排气口44与风扇送气口122对置地配置。如图10所示,冷却进气口26配置于比内壁90靠离心风扇96侧的位置。在离心风扇96的旋转轴RX2方向上,内壁90与离心风扇96之间的宽度W1为离心风扇96的宽度W2的150%以下。在该结构中,当离心风扇96进行旋转时,空气从冷却进气口26吸引至第1收容空间100并流向离心风扇96。然后,从离心风扇96输送的空气从冷却排气口44向壳体4的外部排出。在上述结构中,在离心风扇96的旋转轴RX2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上,内壁90与离心风扇96之间的宽度W1为离心风扇96的宽度W2的150%以下,所以,能够抑制充电器2大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冷却进气口26到离心风扇96的空气流路的流路阻力。另外,壳体4的冷却排气口44与离心风扇96的风扇送气口122对置,所以,能够降低从冷却排气口44到风扇送气口122的空气流路的流路阻力。由此,能够降低从充电器2的内部通过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旋转轴RX2方向上,冷却进气口26配置于内壁90与离心风扇96之间。在此,当冷却进气口26在旋转轴RX2方向上未配置于内壁90与离心风扇96之间时,例如,当冷却进气口26配置于离心风扇96的正上方时,从冷却进气口26吸引至第1收容空间100的空气朝向内壁90流动之后,进行折返而朝向离心风扇96流动。在上述结构中,从冷却进气口26吸引至第1收容空间100的空气不进行折返而到达离心风扇96。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从冷却进气口26到离心风扇96的空气流路的流路阻力。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从充电器2的内部通过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另外,在充电器2载置于载置面的情况下,空气从离心风扇96的风扇送气口122朝向与载置面正交的下方输送。如图11所示,冷却排气口44配置于风扇送气口122的下侧。例如水等液体有时会从壳体4的冷却进气口26侵入至第1收容空间100。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在液体侵入至第1收容空间100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冷却排气口44而向壳体4的外部排出。
另外,在旋转轴RX2方向上,内壁90与离心风扇96之间的宽度W1为离心风扇96的叶片116的直径D1的50%以下。在该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2大型化,并且能够提高被离心风扇96吸入的空气的吸入效率。
另外,充电器2还具备以与冷却排气口44相邻的方式从壳体4的内表面延伸的第2肋94。如图11所示,离心风扇96由第2肋94支承,以使得该离心风扇96从壳体4的内表面分离地配置。在此,在离心风扇96抵接配置于壳体4的内表面的情况下,因离心风扇96旋转而产生的离心风扇96的振动有时会传递至壳体4,从而产生噪音。在上述结构中,离心风扇96通过支承于第2肋94而从壳体4的内表面分离地配置,所以,能够抑制因离心风扇96旋转而产生的离心风扇96的噪音。
另外,如图13所示,第2肋94配置于离心风扇96的风扇送气口122的周缘部。在第2肋94配置为将离心风扇96的风扇送气口122封堵的情况下,有时因离心风扇96旋转而产生的离心风扇96的风噪声会使得噪音增大。在上述结构中,第2肋94未将离心风扇96的风扇送气口122封堵。由此,能够抑制因离心风扇96旋转而产生的离心风扇96的风噪声,从而能够抑制离心风扇96的噪音增大。
另外,如图3所示,在壳体4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部32。冷却排气口44配置于凹部32。在此,当利用供充电器2载置的载置面将冷却排气口44封堵时,离心风扇96的旋转会使得在第1收容空间100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降低。由此,利用充电器2充电的蓄电池组BP的冷却效率会降低。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在充电器2载置于载置面的情况下,冷却排气口44也不会被封堵。由此,能够抑制在第1收容空间100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降低。其结果,能够抑制利用充电器2充电的蓄电池组BP的冷却效率降低。
另外,本实施例的充电器2具备:壳体4,其具有进气端口50以及排气端口66;以及第1风扇86,其配置于壳体4的内部,并形成从进气端口50朝向排气端口66的空气流。进气端口50具有设置于壳体4的侧面的多个第1进气口52。多个第1进气口52从壳体4的侧面的侧方向朝着壳体4的内部的方向开口。排气端口66具有设置于壳体4的多个排气口68、70。如图5以及图6所示,多个第1进气口52各自的内切圆74小于多个排气口68、70各自的内切圆76。在该结构中,多个第1进气口52设置于壳体4的侧面,所以,与仅在壳体4的底面设置有进气口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壳体4的底面的面积,能够减小壳体4的左右方向或者前后方向的尺寸。
另外,如图3所示,进气端口50具有设置于壳体4的底面的多个第2进气口54。在该结构中,即便在液体从多个第1进气口52侵入至壳体4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液体从多个第2进气口54向壳体4的外部排出。
另外,如图3所示,多个第1进气口52与多个第2进气口54分开设置。在该结构中,与多个第1进气口52和多个第2进气口54相连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异物从进气端口50侵入至壳体4的内部。
另外,如图3所示,壳体4具有:从侧面凹陷的凹部34;以及从底面凹陷的凹部36。凹部34是第1凹部的一例,凹部36是第2凹部的一例。多个第1进气口52配置于凹部34。多个第2进气口54配置于凹部36。在此,当壁等面将多个第1进气口52、多个第2进气口54封堵时,第1风扇86旋转会使得从多个第1进气口52、多个第2进气口54吸入至壳体4的内部的空气的流量降低。由此,壳体4的内部的电子部件等的冷却效率会降低。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在壁等面抵接于壳体4的侧面与底面的情况下,多个第1进气口52、多个第2进气口54也不会被封堵。由此,能够抑制从多个第1进气口52、多个第2进气口54吸引至壳体4的内部的空气的流量降低。其结果,能够抑制壳体4的内部的电子部件等的冷却效率降低。
另外,充电器2还具备:从壳体4的下侧内表面延伸的第1肋80。第1肋80在流经壳体4内的空气流方向上配置于进气端口50与排气端口66之间。如图7所示,第1肋80的末端部80a配置于比多个第1进气口52靠上侧的位置。在该结构中,第1肋80的末端部80a配置于比多个第1进气口52靠上侧的位置,所以,即便在异物从多个第1进气口52侵入至壳体4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肋80而抑制异物侵入至壳体4的深部。
另外,充电器2还具备:配置于壳体4的内部并具有长边轴的电路基板84。如图8以及图9所示,进气端口50配置于比电路基板84靠长边轴的第1方向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的位置。排气端口66配置于比电路基板84靠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左侧)的位置。在该结构中,从进气端口50侵入至壳体4的内部的空气朝向电路基板84的长边轴流动。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对电路基板84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蓄电池相关设备的充电器2具备:上侧壳体10,作为电子部件的蓄电池安装部6的连接端子配置于该上侧壳体10;下侧壳体12,电路基板84配置于该下侧壳体12,并且该下侧壳体12与上侧壳体10进行组合;第1连接线132,该第1连接线132将连接端子与电路基板84连接起来;以及管道134,在该管道134与上侧壳体10之间将第1连接线132包围,并且该管道134将第1连接线132从上侧壳体10侧引导至下侧壳体12侧。如图17所示,管道134从上侧壳体10侧朝向下侧壳体12侧延伸。在该结构中,第1连接线132与连接端子连接之后配置于上侧壳体10与管道134之间。接下来,第1连接线132与电路基板84连接之后将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进行组合。在上述结构中,能够通过将第1连接线132配置于上侧壳体10与管道134之间的简单工序来确定第1连接线132的配置。由此,能够使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的组装性提高。另外,在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进行组装之后,能够抑制第1连接线132与蓄电池安装部6的连接端子的角部接触而损伤。
另外,如图15所示,管道134具备:第1管道部136,其与上侧壳体10一体形成,并具有能够使第1连接线132进出的开口142;以及第2管道部138,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上侧壳体10,并具有对第1管道部136的开口142进行覆盖的形状。在该结构中,在与连接端子连接的第1连接线132从第1管道部136的开口142进入并配置于第1管道部136之后,将第2管道部138安装于上侧壳体10。由此,开口142被第2管道部138覆盖。其结果,第1连接线132包围在第1管道部136、第2管道部138以及上侧壳体10之间。在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进行组合后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1连接线132被夹于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之间,能够使得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的组装性提高。另外,在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进行组装之后,能够抑制第1连接线132与蓄电池安装部6的连接端子的角部接触而损伤。
另外,上侧壳体10还具备从内表面延伸的突出部168。如图14所示,第2管道部138具有:在第2管道部138安装于上侧壳体10的情况下接纳突出部168的贯通孔164。当将第2管道部138安装于上侧壳体10时,第1连接线132一旦成为被夹于第2管道部138与上侧壳体10之间的状态,第1连接线132就有可能损伤。在上述结构中,第2管道部138具有接纳突出部168的贯通孔164,所以,能够从贯通孔164目视观察第1连接线132是否被夹于第2管道部138与上侧壳体10之间。具体而言,在第1连接线132被夹于第2管道部138与上侧壳体10之间的情况下,第1连接线132会越过突出部168,从而第1连接线132从贯通孔164浮出。其结果,能够从贯通孔164目视观察到第1连接线132被夹于第2管道部138与上侧壳体10之间。由此,在第1连接线132被夹于第2管道部138与上侧壳体10之间的情况下,将第2管道部138从上侧壳体10取下并对第1连接线132的位置进行调整之后再次将其安装于上侧壳体10,从而能够抑制在第1连接线132被夹持的状态下对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进行组合。
另外,如图15所示,第2管道部138具备:第1引导部148,其对第1连接线132进行引导;以及第2引导部150,其与第1引导部148分开设置,并且对侵入至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之间的液体进行引导。在此,例如水等液体有时会侵入至上侧壳体10与下侧壳体12之间的空间。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在第2引导部150中流动的液体附着于由第1引导部148引导的第1连接线132。由此,能够抑制液体沿着第1连接线132而到达电子部件、电路基板84。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上侧壳体10具有凹部22,该凹部22从与充电器2的上表面对应的上侧壳体10的上侧外表面凹陷。凹部22是上侧凹部的一例。下侧壳体12具有凹部30,该凹部30从与充电器2的底面对应的下侧壳体12的下侧外表面凹陷。凹部30是下侧凹部的一例。在该结构中,作业者通过用手抓住凹部22与凹部30进行把持,能够容易地携带充电器2。
另外,上侧壳体10还具有配置于凹部22的凸部23。下侧壳体12还具有配置于凹部30的凸部31。在该结构中,当作业者用手抓住凹部22与凹部30进行把持时,作业者通过将手指钩挂于凸部23与凸部31,能够稳定地携带充电器2。
(第2实施例)
参照图20~图22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20所示,充电器203是用于对蓄电池组BP进行充电的蓄电池相关设备。以下,在将充电器203载置于载置面P的情况下,将与载置面P正交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
如图21所示,充电器203具备壳体204与蓄电池安装部206。壳体204具备主体壳体210与罩部件212。主体壳体210具备下侧部分216与上侧部分218。当充电器203载置于载置面P时,下侧部分216的下壁与载置面P对置。
如图20所示,蓄电池安装部206与主体壳体210一体形成。蓄电池安装部206配置于下侧部分216的上侧且是上侧部分218的前侧。在蓄电池安装部206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蓄电池组BP。当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206时,蓄电池安装部206在左右方向上将蓄电池组BP夹入。
如图21所示,在下侧部分216的上壁安装有蓄电池连接部220。当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206时,蓄电池连接部220与蓄电池组BP的端子(省略图示)电连接。
蓄电池组BP具有蓄电池进气端口222与蓄电池排气端口224。蓄电池进气端口222具有多个蓄电池进气口226。蓄电池进气口226将蓄电池组BP的前壁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蓄电池排气端口224具有多个蓄电池排气口228。蓄电池排气口228将蓄电池组BP的后壁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蓄电池组BP的内部空间经由蓄电池进气端口222与蓄电池排气端口224而与蓄电池组BP的外部空间连通。在蓄电池组BP的内部具有多个蓄电池单格BC。
上侧部分218从下侧部分216的上壁后部向上侧延伸。上侧部分218配置于比蓄电池安装部206靠后侧的位置。当从左侧(或者右侧)观察充电器203时,上侧部分218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形状。当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206时,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与蓄电池组BP的后壁对置。
上侧部分218具有进气端口234。进气端口234具有多个进气口236。进气口236将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进气口236配置于上侧部分218的上部。多个进气口236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当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206时,进气口236配置于与蓄电池排气口228对置的位置。
罩部件212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安装于上侧部分218的后端部。罩部件212与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对置。罩部件212具有排气端口240。排气端口240具有多个排气口242。排气口242将罩部件212的后壁212a贯通。排气口242配置于罩部件212的下部。当罩部件212安装于上侧部分218时,排气口242配置于相对于进气口236向下侧偏离的位置。即,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充电器203时,排气口242与进气口236不重合。
充电器203还具备内壁290。内壁290与下侧部分216以及上侧部分218一体形成。内壁290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下侧部分216的上壁大致相同的位置。内壁290将壳体204的内部空间分为基板空间230与收容空间232。基板空间230由下侧部分216与内壁290划分出。收容空间232由上侧部分218、罩部件212以及内壁290划分出。收容空间232经由多个进气口236与多个排气口242而与充电器203的外部空间连通。
在充电器203载置于载置面P的情况下,收容空间232夹着内壁290而配置于基板空间230的上侧。另外,在充电器203载置于载置面P的情况下,基板空间230配置于蓄电池组BP的下侧,收容空间232配置于蓄电池组BP的后侧。
充电器203还具备电路基板284与风扇296。电路基板284配置于基板空间230。电路基板284固定于下侧部分216的下壁。电路基板284沿着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而配置。电路基板284能够从外部接受电力供给而执行对蓄电池组BP进行充电的控制。
风扇296例如是离心风扇,离心风扇例如是西洛克风扇。风扇296配置于收容空间232。风扇296配置于比内壁290靠上侧的位置。风扇296在前后方向上与进气口236对置。另外,风扇296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比排气口242靠上侧的位置。风扇296的旋转轴RX2沿前后方向延伸。旋转轴RX2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
如图22所示,风扇296具备风扇壳体314与叶片316。风扇壳体314具有风扇进气口320与风扇送气口322。风扇进气口320将风扇壳体314的前壁在前后方向上贯通。风扇进气口320在前后方向上与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对置。另外,风扇进气口320在前后方向上与进气口236对置。风扇送气口322将风扇壳体314的下壁在上下方向上贯通。风扇送气口322与内壁290对置。
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与风扇进气口320之间的距离L1为风扇壳体314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2的50%以下,在本实施例中,距离L1为宽度W2的30%。另外,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与罩部件212的后壁212a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L3(即,进气口236与排气口242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宽度W2的200%以下,在本实施例中,宽度W3为宽度W2的140%。
叶片316收容于风扇壳体314的内部。叶片316通过被电路基板284(参照图21)控制而绕旋转轴RX2进行旋转。叶片316将朝向后侧(即,沿着旋转轴RX的方向)流动的空气朝向下侧(即,与旋转轴RX正交的方向)送出。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与风扇进气口320之间的距离L1为叶片316的直径D1(即,叶片31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的50%以下,在本实施例中,距离L1为直径D1的15%。此外,距离L1可以为叶片316的直径D1的25%以下。与距离L1大于叶片316的直径D1的25%且为50%以下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从进气口236流动到风扇进气口320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接下来,对风扇296进行动作时的空气流进行说明。当风扇296绕旋转轴RX2进行旋转时,在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与风扇进气口320之间的空间产生负压。空气首先从蓄电池进气口226(参照图21)流入至蓄电池组BP的内部空间,并在所有蓄电池单格BC的周围流动。由此,所有蓄电池单格BC得以冷却。然后,空气从蓄电池排气口228向蓄电池组BP的外部空间流出。流出的空气从进气口236流入至收容空间232。此外,空气从风扇进气口320流入至风扇壳体314的内部。然后,空气通过叶片316朝向下侧送出,并从风扇送气口322向风扇壳体314的外部(即,收容空间232)流出。流出的空气使流动方向从下侧变更为后侧,并从排气口242向充电器203的外部流出。
(效果)
本实施例的充电器203用于对蓄电池组BP进行充电。充电器203具备:壳体204,其在内部划分出收容空间232与基板空间230,并具有进气口236与排气口242;风扇296,其配置于收容空间232,并具有风扇进气口320;以及电路基板284,其配置于基板空间230,并控制对蓄电池组BP的充电,收容空间232经由进气口236与排气口242而与充电器203的外部空间连通,当风扇296绕旋转轴RX2进行旋转时,空气从进气口236流入至收容空间232并流向排气口242,从而对充电中的蓄电池组BP进行冷却,在充电器203载置于载置面P的情况下,在与重力方向平行的上下方向上,收容空间232配置于比基板空间230靠上侧的位置。
例如,在当风扇296进行旋转时空气在收容空间232与基板空间230这两方流动的结构中,空气中所含的水、粉尘会侵入至基板空间230。如果侵入的水、尘埃与电路基板284接触,则有可能使电路基板284的动作产生异常。在上述结构中,空气在收容空间232中流动,所以,能够抑制空气中所含的水、尘埃侵入至基板空间230。由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284的动作产生异常,并且能够抑制充电器203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
另外,壳体204具备:在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上与风扇进气口320对置的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以及在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上与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对置的罩部件212的后壁212a。进气口236设置于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排气口242设置于罩部件212的后壁212a。
在进气口236未设置于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的情况下,从进气口236流入至收容空间232的空气在较大地改变流动方向之后流动到风扇进气口320。另外,在排气口242未设置于罩部件212的后壁212a的情况下,从风扇296送出的空气在较大地改变流动方向之后流动到排气口242。在上述结构中,进气口236设置于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排气口242设置于罩部件212的后壁212a,所以,从进气口236流入至收容空间232的空气不较大地改变流动方向就能够流动到风扇进气口320,从风扇296送出的空气也不较大地改变流动方向就能够流动到排气口242。由此,能够降低在收容空间232中流动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另外,在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上,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与风扇进气口320之间的距离L1为风扇296的叶片316的直径D1的50%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203大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进气口236流动到风扇进气口320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另外,在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上,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与风扇进气口320之间的距离L1为风扇296的叶片316的直径D1的25%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203大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进气口236流动到风扇进气口320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另外,在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上,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与罩部件212的后壁212a之间的距离L3为风扇296的宽度W2的200%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203大型化。
另外,在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上,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与风扇进气口320之间的距离L1为风扇296的宽度W2的150%以下。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充电器203大型化,并且能够降低从进气口236流动到风扇进气口320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另外,蓄电池组BP具有蓄电池排气口228,该蓄电池排气口228将蓄电池组BP的内部空间与所述蓄电池组的外部空间连通。当风扇296进行旋转时,蓄电池组BP的内部的空气从蓄电池排气口228与进气口236流入至收容空间232并流向排气口242,从而对充电中的蓄电池组BP进行冷却。
在由风扇296送出的空气对蓄电池组BP进行冷却的结构中,由风扇296送出并流入至蓄电池组BP内部的空气有可能仅在蓄电池组BP内的一部分的蓄电池单格BC的周围流动。由此,有可能无法均匀地对蓄电池组BP进行冷却。在上述结构中,因风扇296旋转而产生的负压使得蓄电池组BP的内部的空气从蓄电池排气口228与进气口236流入至收容空间232。由此,蓄电池组BP的内部的空气在蓄电池组BP内的所有蓄电池单格BC的周围流动。其结果,能够均匀地对蓄电池组BP进行冷却。
另外,在蓄电池组BP安装于充电器203的情况下,进气口236与蓄电池排气口228对置。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使蓄电池组BP的内部空气容易从蓄电池排气口228与进气口236流入至收容空间232。
另外,充电器203还具备安装蓄电池组BP的蓄电池安装部206。在充电器203载置于载置面P的情况下,基板空间230配置于比蓄电池安装部206靠下侧的位置,收容空间232配置于与蓄电池安装部206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有效利用基板空间230的上侧空间且是收容空间232以外的空间。
另外,风扇296作为离心风扇而发挥功能。
因离心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静压高于因轴流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静压。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在蓄电池组BP的流路阻力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空气流向蓄电池组BP的内部。
另外,当从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观察充电器203时,进气口236与排气口242不重合。
在风扇296作为离心风扇而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空气从风扇296向与旋转轴RX2正交的方向送出。在当从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观察充电器203时进气口236与排气口242与重合的结构中,从风扇296送出的空气多次变更流动方向而流动到排气口242。由此,从风扇296到排气口242的空气的流路阻力变大。在上述结构中,与当从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观察充电器203时进气口236与排气口242重合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从风扇29送出的空气变更流动方向的次数。由此,能够降低从风扇296到排气口242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另外,壳体204具备:主体壳体210,其具有进气口236;以及罩部件212,其具有排气口242,并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210进行拆装。在主体壳体210与罩部件212之间划分出收容空间232。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罩部件212从主体壳体210取下,能够容易地对收容空间232进行维护。
(对应关系)
上侧部分218的前壁218a是“第1壁部”的一例。罩部件212的后壁212a是“第2壁部”的一例。
(第3实施例)
参照图23~图26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例中,仅对与第2实施例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与第2实施例相同的点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如图23所示,在第3实施例中,充电器403除了具备壳体204、蓄电池安装部206以及内壁290(参照图24)以外,还具备杆450。杆45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蓄电池连接部220。杆450在上端部附近具备卡合爪452。卡合爪452朝向后侧延伸。当蓄电池组BP安装于电池安装部206时,卡合爪452卡合于蓄电池组BP。由此,能够抑制蓄电池组BP从蓄电池安装部206脱离。如图24所示,在杆450的下端部附近与蓄电池连接部220之间设置有施力部件454。施力部件454向使卡合爪452朝着蓄电池组BP的方向对杆450的下端部施力。在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206的状态下,如果杆450被朝向下侧压入,则杆450进行转动,从而卡合爪452与蓄电池组BP的卡合得以解除。由此,能够将蓄电池组BP从蓄电池安装部206取下。另外,当用户离开被压入的杆450时,卡合爪452通过施力部件454的作用力而朝向蓄电池组BP移动,并卡合于蓄电池组BP。
如图25所示,上侧部分218从下侧部分216的上壁的后部朝向上侧延伸。上侧部分218具有排气端口440。排气端口440具有多个排气口442。排气口442将上侧部分218的后壁218b贯通。收容空间232经由多个排气口442而与充电器403的外部空间连通。
罩部件212以能够从前侧取下的方式安装于上侧部分218。罩部件212配置于比上侧部分218靠前侧且比下侧部分216靠上侧的位置。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与上侧部分218的后壁218b对置。当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206时,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与蓄电池组BP的后壁对置。此外,在图25中,用虚线示出蓄电池组BP。
罩部件212具有进气端口434。进气端口434具有多个进气口436。进气口436将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多个进气口436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收容空间232经由进气口436而与充电器403的外部空间连通。进气口436配置于与排气口442对置的位置。即,当在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上观察充电器403时,进气口436的至少一部分与排气口242重合。另外,当蓄电池组BP安装于蓄电池安装部206时,进气口436配置于与蓄电池排气口228对置的位置。
在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设置有肋446。肋446与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一体形成。肋446在进气口236的下端部附近与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连接。肋446从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朝向后方上侧延伸。当从前侧观察充电器403时,肋446能够抑制通过进气口436而目视看到收容空间232。
内壁290从下侧部分216与上侧部分218的连接部位附近朝向前侧延伸,并与下侧部分216连接。内壁290将壳体204的内部空间分为基板空间230与收容空间232。
如图24所示,在基板空间230配置有第1风扇86。第1风扇86例如是轴流风扇。当第1风扇86绕旋转轴RX1进行旋转时,空气会从下侧部分216的下侧进气端口50(图23参照)流入至基板空间230。流入的空气在电路基板284上流动并流动至第1风扇86。由此,电路基板284得以冷却。然后,空气由第1风扇86送出,并从下侧部分216的下侧排气端口66向充电器403的外部空间流出。
充电器403还具备风扇496。风扇496例如是轴流风扇。风扇496配置于收容空间232。风扇496配置于内壁290上。当从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观察充电器403时,风扇496与进气口436以及排气口442这两方至少局部重合。
如图25所示,风扇壳体514具有风扇进气口520与风扇送气口522。风扇进气口520将风扇壳体514的前壁在前后方向上贯通。风扇进气口520在前后方向上与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对置。另外,风扇进气口520在前后方向上与进气口436对置。当从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观察充电器403时,风扇进气口520与进气口436至少局部重合。风扇送气口522将风扇壳体514的后壁在前后方向上贯通。风扇送气口522在前后方向上与上侧部分218的后壁218b对置。另外,风扇送气口522在前后方向上与排气口442对置。当从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观察充电器403时,风扇送气口522与排气口442至少局部重合。
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与风扇进气口520之间的距离L1为风扇壳体514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2的50%以下,在本实施例中,距离L1为宽度W2的30%。另外,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与上侧部分218的后壁218b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L3(即,进气口436与排气口44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宽度W2的200%以下,在本实施例中,距离L3为宽度W2的140%。
叶片516收容于风扇壳体514的内部。叶片516通过被电路基板284(参照图24)控制而绕旋转轴RX2进行旋转。叶片516将空气朝向后侧(即,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送出。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与风扇进气口520之间的距离L1为叶片516的直径D1(即,叶片51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的50%以下,在本实施例中,距离L1为直径D1的15%。此外,距离L1可以为叶片516的直径D1的25以下。与距离L1大于叶片516的直径D1的25%且为50%以下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从进气口436流动到风扇进气口520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如图26所示,上侧部分218在内部具有连通通路460。连通通路460配置于收容空间232的右侧且是基板空间230的上侧。连通通路460沿上下方向延伸。连通通路460与基板空间230以及收容空间232连通。另外,上侧部分218具有夹持槽462。夹持槽462与连通通路460的左侧相邻配置。
风扇496经由风扇连接线598而与电路基板284电连接。风扇连接线598经由连通通路460而从收容空间232延伸到基板空间230。另外,风扇连接线598被夹于夹持槽462。
接下来,对风扇296进行动作时的空气流进行说明。如图25所示,当风扇496绕旋转轴RX2进行旋转时,在罩部件212的前壁212b与风扇进气口520之间的空间产生负压。空气首先从蓄电池进气口(省略图示)流入至蓄电池组BP的内部,并在蓄电池单格(省略图示)的周围流动。由此,蓄电池单格得以冷却。然后,空气从蓄电池排气口228向蓄电池组BP的外部空间流出。流出的空气从进气口436流入至收容空间232。此外,空气从风扇进气口520流入至风扇壳体514的内部。然后,空气通过叶片516而朝向后侧送出,并从风扇送气口522向风扇壳体514的外部(即,收容空间232)流出。流出的空气不改变流动方向而从排气口442向充电器403的外部流出。
(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496作为离心风扇而发挥功能。
在上述结构中,空气在收容空间232中流动,而不会因轴流风扇的旋转使得空气流的方向发生变化。由此,能够减小在收容空间232中流动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另外,当从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观察充电器403时,进气口436与风扇496以及排气口442至少局部重合。
在风扇496作为离心风扇而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空气从风扇送气口522向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送出。在上述结构中,当从沿着旋转轴RX2的方向观察充电器403时,进气口436与风扇496以及排气口442至少局部重合,所以,能够降低从风扇496到排气口442的空气的流路阻力。
在一实施方式中,充电器2可以不具备第2肋94。在该情况下,离心风扇96抵接于下侧壳体12的下侧内表面,风扇送气口122配置于冷却排气口44的正上方。
在一实施方式中,风扇送气口122开口的方向不限定于下方。例如,风扇送气口122可以在前方开口,还可以在左右方向开口。
在一实施方式中,凹部32可以不设置于下侧壳体12。
在一实施方式中,进气端口50可以不具备多个第2进气口54而仅具备多个第1进气口52。
在一实施方式中,凹部34与凹部36可以不设置于下侧壳体12。
在一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进气口5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倾斜地开口。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1管道部136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上侧壳体10进行拆装。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1引导部148与第2引导部150可以由独立部件构成。

Claims (7)

1.一种充电器,具备:
壳体,该壳体具有进气口与排气口;
内壁,该内壁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延伸,并在该内壁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之间划分出收容空间;以及
离心风扇,其具有送气口,并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
所述排气口与所述送气口对置地配置,
所述进气口配置于比所述内壁靠所述离心风扇侧的位置,
在所述离心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所述内壁与所述离心风扇之间的宽度为所述离心风扇的宽度的15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所述进气口配置于所述内壁与所述离心风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充电器载置于载置面的情况下,空气从所述离心风扇的所述送气口朝向与所述载置面正交的下方输送,
所述排气口配置于所述送气口的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所述内壁与所述离心风扇之间的宽度为所述离心风扇的叶片的直径的5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器还具备肋,该肋以与所述排气口相邻的方式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延伸,
所述离心风扇由所述肋支承,以使得所述离心风扇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分离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配置于所述离心风扇的所述送气口的周缘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部,
所述排气口配置于所述凹部。
CN202180027533.7A 2020-04-16 2021-04-15 充电器 Pending CN1153801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3474 2020-04-16
JP2020073474 2020-04-16
PCT/JP2021/015536 WO2021210629A1 (ja) 2020-04-16 2021-04-15 充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80170A true CN115380170A (zh) 2022-11-22

Family

ID=78084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7533.7A Pending CN115380170A (zh) 2020-04-16 2021-04-15 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4444A1 (zh)
JP (1) JP7392122B2 (zh)
CN (1) CN115380170A (zh)
DE (1) DE112021001694T5 (zh)
WO (1) WO20212106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5592A (en) * 1979-05-09 1981-05-05 Carlini Gerardo P V Centrifugal fan
JPH10270879A (ja) * 1997-03-26 1998-10-09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KR100495158B1 (ko) * 2003-07-11 2005-06-10 (주)동성이엔씨 대용량 충전기
JP2008186291A (ja) * 2007-01-30 2008-08-14 Toshiba Corp 携帯型電子機器
JP6443663B2 (ja) * 2014-10-31 2018-12-26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
US10986758B2 (en) * 2015-10-28 2021-04-20 Makita Corporation Char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1001694T5 (de) 2023-01-19
JP7392122B2 (ja) 2023-12-05
JPWO2021210629A1 (zh) 2021-10-21
US20230114444A1 (en) 2023-04-13
WO2021210629A1 (ja)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4855B2 (ja) 電動手工具装置
CN104742197B (zh) 电刨
CN108063196B (zh) 电池包和电动工具
JP7107399B2 (ja) 充電装置
CN112388741A (zh) 电动作业机
JPWO2017142039A1 (ja) 電動作業機
CN112813897A (zh) 鼓风机
US11759076B2 (en) Dust collector
CN112388740A (zh) 电动作业机
CN115380170A (zh) 充电器
JP7438004B2 (ja) バッテリ関連機器
JP2014072020A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機器
JP6747394B2 (ja) 電池装置
JP2021169795A (ja) 充電器
CN215078062U (zh) 清洁机器人
JP4094413B2 (ja) ファンケース構造
US20210242529A1 (en) Battery cell
JP5193499B2 (ja) バッテリボックスの収納構造
JP2020191243A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機器
JP5332969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967195B1 (ja)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US20240120756A1 (en) Battery charger
JP7277596B2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電動パワーユニット、および作業機
JP2018187699A (ja) 電動工具
WO2023191040A1 (ja) 作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