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49298A -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架构中侧链路通信的装置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架构中侧链路通信的装置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49298A
CN115349298A CN202180026204.0A CN202180026204A CN115349298A CN 115349298 A CN115349298 A CN 115349298A CN 202180026204 A CN202180026204 A CN 202180026204A CN 115349298 A CN115349298 A CN 1153492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mote
identifier
relay
user equipment
end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62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那森·艾德华·泰尼
林冠宇
王学龙
郑名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filed Critical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49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92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由中继UE执行的方法。中继UE在第一远程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第一RLC信道,其中第一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中继UE在第二远程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第二RLC信道,其中第二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或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中继UE在第一RLC信道上从第一远程UE接收传入侧链路传输,其中传入侧链路传输包括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中继UE在第二RLC信道上向第二远程UE发送传出侧链路传输,其中传出侧链路传输包括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和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中之一。

Description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架构中侧链路通信的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体上有关于移动通信,以及,更具体地,有关于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到用户设备中继架构中侧链路(sidelink,SL)通信的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典型的移动通信环境中,诸如移动电话(也称为蜂窝电话或小区电话)或平板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的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UE(也称为移动台(MobileStation,MS))可以将语音和/或数据信号发送到一个或多个蜂窝网络。UE和蜂窝网络之间的无线通信可以使用各种无线电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RAT)执行,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技术、通用封包无线电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技术、全球演进的增强数据速率(EnhancedData rates for Global Evolution,EDGE)技术、宽带码分多址接入(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技术、码分多址接入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 2000,CDMA-2000)技术、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ime Division-Synchronous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技术、全球互通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技术、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技术和先进的LTE(LTE-Advanced,LTE-A)技术等。
在各种电信标准中已采用这些RAT技术以提供使得不同无线设备能够在市政级、国家级、区域级甚至全球级别上进行通信的通用协议。新兴电信标准的示例是5G新无线电(New Radio,NR)。5G NR是对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3GPP)发布的LTE移动标准的增强集。其设计旨在通过提高频谱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改善服务来更好地支持移动宽带互联网接入。
在LTE和5G NR网络中,支持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以允许两个或多个UE直接相互通信。这种D2D通信也可以称为侧链路(SideLink,SL)通信,它可以应用于也称为车辆到万物(Vehicle-to-Everything,V2X)服务的车载通信服务。V2X统指经由使用车辆的所有接口进行的通信技术,包括车到车(Vehicle-to-Vehicle,V2V)、车到基础设施(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车到人(Vehicle-to-Person,V2P)和车到网络(Vehicle-to-Network,V2N)。具体地,在某些情况下,两个UE可能有数据要交换,但由于物理距离或障碍物,它们可能无法直接相互通信。为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考虑了UE到UE中继设计,其中中继UE可以用于在两个或更多远程(remote)UE之间转发数据。
在第2层(layer 2)UE到UE中继架构中,通过使用协议栈经由中间的中继UE数据从一个远程UE(UE l)传递到另一远程UE(UE2),其中协议栈的上层(例如,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是端到端的(即在远程UE之间终止),而底层(例如,无线电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介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是逐跳的(即,在每个远程UE和中继UE之间终止)。这意味着远程UE通过在底层中管理的一个或多个信道(例如,RLC信道)与中继UE交换数据,以及它们通过在上层管理的一个或多个承载(例如,SL无线电承载(SL Radio Bearer,SLRB))与另一个远程UE交换数据。为了正确地将数据从源远程UE路由到目标远程UE,中继UE需要知道上层承载(或承载通过中继系统所走的路径)与下层信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中继UE可以将传入(incoming)传输(例如,在入口RLC信道上从远程UE接收的数据封包)映射到传出(outgoing)传输(例如,在出口RLC信道上发送到远程UE的数据封包)。为了使该映射明确,用于上层承载/路径的标识符在中继UE的范围内应该是唯一的。因此,中继UE和远程UE具有一种协调的方式来分配和管理用于端到端通信的标识符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由中继UE执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远程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其中第一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在第二远程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第二RLC信道,其中第二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或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在第一RLC信道上从第一远程UE接收传入(incoming)侧链路传输,其中传入侧链路传输包括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以及在第二RLC信道上向第二远程UE发送传出(outgoing)侧链路传输,其中传出侧链路传输包括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和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中之一。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形式中,传出侧链路传输包括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第二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基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确定第一RLC信道到用于传出侧链路传输的第二RLC信道的映射。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形式中,传出侧链路传输包括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第二RLC信道与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基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确定第一RLC信道到用于传出SL传输的第二RLC信道的映射。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可以包括SL无线承载(SL Radio Bearer,SLRB)ID和第二远程UE的信息,以及第二端到端标识符可以包括SLRB ID和第一远程UE的信息。例如,第一远程UE的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远程UE的第一UE ID,以及第二远程UE的信息可以包括第二远程UE的第二UE ID。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形式中,第一远程UE与中继UE之间的第一RLC信道通过以下方式建立:从第一远程UE接收第一重新配置消息;向第一远程UE发送第一重新配置完成消息。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在第一重新配置消息或第一重新配置完成消息中指示。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形式中,第二远程UE与中继UE之间的第二RLC信道通过以下方式建立:向第二远程UE发送第二重新配置消息;以及从第二远程UE接收第二重新配置完成消息。在第二重新配置完成消息中指示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第二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或者在第二重新配置完成消息中指示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第二RLC信道与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替代地,在第二重新配置消息中指示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第二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或者在第二重新配置消息中指示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第二RLC信道与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由第一远程UE执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远程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RLC信道,其中第一RLC信道与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在该RLC信道建立之后,在该第一远程UE和第二远程UE之间建立SLRB,其中SLRB与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以及在SLRB建立之后,在RLC信道上发送针对第二远程UE的SL传输,其中SL传输包括端到端标识符。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个实施形式中,第一远程UE与中继UE之间的RLC信道通过以下方式建立:向中继UE发送第一重新配置消息;以及从中继UE接收第一重新配置完成消息。第一远程UE可以确定端到端标识符,以及在第一重新配置消息中指示端到端标识符。替代地,可以在第一重新配置完成消息中指示端到端标识符。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形式中,第一远程UE与第二远程UE之间的SLRB通过以下方式建立:经由中继UE向第二远程UE发送第二重新配置消息;以及经由中继UE从第二远程UE接收第二重新配置完成消息。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形式中,端到端标识符包括SLRB ID和第二远程UE的信息。例如,第二远程UE的信息包括第二远程UE的UE ID。
本申请的其他方面和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在阅读以下用于在UE到UE中继架构中的SL通信的方法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时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后续的详细描述和示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申请,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用于第2层UE到UE中继架构的示例性用户平面协议栈的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UE的框图;
图3是示出在示例性第2层UE到UE中继架构中SLRB和RLC信道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图3的实施例的SLRB到RLC信道的映射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UE到UE中继架构中的连接建立进程的消息序列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UE到UE中继架构中RLC信道和SLRB的建立的消息序列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UE到UE中继架构中用于中继UE的支持SL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UE到UE中继架构中用于第一远程UE的支持SL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的目的在于说明本申请的基本原理,并且不应被视为具有限制意义。应该理解,实施例可以以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术语“包含”、“包含”、“包括”和/或“包括”,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指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
图1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用于第2层UE到UE中继架构的示例性用户平面协议栈的框图。
如图1所示,用于远程UE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包括SDAP层、PDCP层、适配层、RLC层、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除了适配层之外的所有这些层都可以建模在3GPP规范第16版中为SL通信已经开发的那些层中。适配层专用于中继环境,具有以支持通过中继UE转发的方式将上层承载映射到下层信道的功能。具体地,SDAP和PDCP层是端到端的(即在远程UE之间终止),而适配层、RLC、MAC和PHY层是逐跳的(即在一个远程UE和中继UE之间终止)。
应当理解的是,图1中所示的协议栈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可以跨不同的UE集合复制协议栈,从而例如单个中继UE可以在彼此对应的任意组合中具有多个同级(peer)远程UE。在一个示例中,远程UE 1可以通过相同的中继UE与远程UE 2和远程UE 3两者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UE 1和UE 2将实例化第一组协议栈,而UE 1和UE3将实例化第二组协议栈。
尽管未示出,但用于UE到UE中继架构的控制平面协议栈可以是相似的,除了应该省略SDAP层以及控制协议层(例如,PC5无线电资源控制(PC5 Radio Resource Control,PC5-RRC)层)应添加在PDCP层之上。
在第2层UE到UE中继架构中,存在两个不同级别的“承载”或“信道”构造,其中“信道”可以指的是由RLC层管理以及用于连接远程UE和中继UE的RLC信道,以及“承载”可以指的是由PDCP层管理以及用于连接远程UE和另一远程UE的SLRB。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UE的框图。
在实施例中,UE可以指的是中继UE或远程UE(即UE到UE中继架构中发送远程UE或接收远程UE)。
如图2所示,UE可以包括无线收发器10、控制器20、存储设备30、显示设备40和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设备50。
无线收发器10可以被配置为执行到其他UE和/或蜂窝网络中(例如,5G NR网络)中基站(base station,BS)以及来自UE和/或BS的无线发送和接收。
具体地,无线收发器10可以包括基带处理设备11、射频(Radio Frequency,RF)设备12和天线13。其中天线13可包括用于波束成形的天线阵列。
基带处理设备11被配置为执行基带信号处理并且控制用户标识卡(未示出)与RF设备12之间的通信。基带处理设备11可以包括多个硬件组件以执行基带信号处理,包括模拟数字转换(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ADC)/数字模拟转换(Digital-to-AnalogConversion,DAC)、增益调整、调制/解调、编码/译码以及等等。
RF设备12可以经由天线13接收RF无线信号,将接收的RF无线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由基带处理设备11处理,或者RF设备12从基带处理设备11接收基带信号,并将接收的基带信号转换为RF无线信号,然后通过天线13发送。RF设备12还可以包含多个硬件设备以执行射频转换。例如,RF设备12可以包括混频器,用于将基带信号与在所支持RAT中的射频中振荡的载波相乘,其中取决于使用的RAT,射频可为5G NR技术中使用至任何射频(例如,毫米波30GHz~300GHz)、LTE/LTE-A/TD-LTE技术中使用的900MHz、2100MHz或2.6GHz,或者其他射频。
控制器20可为通用处理器、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 Unit,MCU)、应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全息处理单元(Holographic Processing Unit,HPU)、神经处理单元(NeuralProcessing Unit,NPU)等,其包括提供以下功能的各种电路:数据处理和计算、控制无线收发器10与其他UE和/或BS进行无线通信、向存储设备30存储数据(例如,程序代码)和从存储设备30检索数据(例如,程序代码)、向显示设备40发送一系列帧数据(例如表示为文本消息、图形、图像等等)、以及经由I/O设备50接收用户输入信号或输出信号。
具体地,控制器20可以协调无线收发器10、存储设备30、显示设备40和I/O设备50的上述操作,以用于执行UE到UE中继架构中的SL通信的方法。
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器20可以合并到基带处理设备11中,以用作基带处理器。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控制器20的电路通常会包含晶体管,该晶体管以根据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和操作来控制电路的操作的方式配置。将进一步理解的是,晶体管的特定结构或互连通常会由编译程序确定,例如寄存器传输语言(Register TransferLanguage,RTL)编译程序。RTL编译程序可以由处理器根据与汇编语言代码非常相似的脚本上操作,以将脚本编译成最终电路的布局或制造所使用的形式。实际上,RTL以其在促进电子和数字系统的设计流程中的作用和用途而闻名。
存储设备30可为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器(例如,闪存或非挥发性随机接入存储器(Non-Volatile Random Access Memory,NVRAM))、磁存储装置(例如,硬盘磁盘或磁带)、光盘或其任何组合,用于存储图1所示的应用、通信协议(例如,用于与5G NR网络120通信的通信协议),和/或用于UE到UE中继架构中SL通信的方法的指令和/或程序代码。
显示设备40可为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显示器、或者电子纸显示器(Electronic Paper DisplayEPD)等,用于提供显示功能。替代地,显示设备40还可包括设置在其上或其下方的用于感测物体(例如手指或指示笔)的接触、连接或接近的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
I/O设备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按钮、键盘、鼠标、触摸板、摄像机、麦克风和/或扬声器等,以用作用于与用户交互的人机接口(Man-Machine Interface,MMI)。
应当理解,图2的实施例中描述的组件仅用于说明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申请的范围。例如,UE可以包括更多组件,例如电源和/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设备,其中电源可为向UE的所有其他组件提供电力的移动的/可更换的电池,并且GPS设备可以提供UE的位置信息,以供一些基于位置的服务或应用使用。或者,UE可以包括更少的组件。例如,UE可以不包括显示设备40和/或I/O设备50。
图3是示出在示例性第2层UE到UE中继架构中SLRB和RLC信道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存在三个远程UE和一个为这些远程UE服务的中继UE。具体地,远程UE1和远程UE 2在单个SLRB上彼此通信(在图3中表示为SLRB D(1,2)),以及远程UE 1和远程UE 3在三个不同的SLRB上彼此通信(在图3中表示为SLRB A(1,3)、SLRB B(1,3)和SLRB C(1,3))。尽管这些SLRB被示出为直接将远程UE彼此连接起来,但应该理解的是,这些端到端承载上的实际数据传递是通过中继UE。
此外,中继UE和这些远程UE基于各种RLC信道进行通信。例如,远程UE 1和中继UE在两个RLC信道上进行通信(在图3中表示为W(1,R)和X(1,R)),远程UE 2和中继UE在单个RLC信道上进行通信(在图3中表示为V(2,R)),以及远程UE 3和中继UE在两个RLC信道上进行通信(在图3中表示为Y(3,R)和Z(3,R))。
图3的实施例中SLRB到RLC信道的映射可以进一步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SLRB D(1,2)映射到RLC信道W(1,R)和V(2,R);SLRB A(1,3)映射到RLC信道W(1,R)和Y(3,R);SLRBB(1,3)映射到RLC信道X(1,R)和Y(3,R);SLRB C(1,3)映射到RLC信道X(1,R)和Z(3,R)。
应当注意,SLRB不一定具有全局唯一ID。也就是说,不假定标识符A/B/C/D直接对应于所有UE已知的任何区别值。根据SL通信的3GPP规范,每个远程UE具有用于其与给定同级的承载的一组标识符,(对于接收UE,当承载设置时这些标识符由RRC重新配置侧链路(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中的信息元素SLRB-PC5-配置索引(SLRB-PC5-ConfigIndex)给出),但对于不同的UE这些标识符的索引可能会发生冲突。例如,在图3~4的场景中,远程UE 2可能具有与SLRB D相关联的索引1,而远程UE 3可能具有与SLRB A相关联的索引1。现在考虑在入口RLC信道W(1,R)上从远程UE 1到达中继UE的封包。根据图4场景中的映射,该封包可能与SLRB D或SLRB A相关联,为了在正确的出口RLC信道上将封包转发给正确的接收方,中继UE必须确定哪个SLRB参与。然而,由于逻辑信道仅对应于多个SLRB所映射的RLC信道,中继UE不能仅基于SL逻辑信道ID(Logical Channel ID,LCID)做出确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新颖的方面,端到端标识符与每个封包一起指示给中继UE,其中端到端标识符具体指的是可以帮助中继UE消除在特定RLC信道上所接收的封包路由歧义的信息。
为了进一步阐明,可以在建立RLC信道和/或SLRB时在中继UE和远程UE之间协商端到端标识符。端到端标识符可以在适配层中被指示,例如,作为与数据封包相关联的适配层报头或子报头的一部分。替代地,由于当接收到封包时适配层之下的层在中继UE中处理,所以可以在任何底层中指示端到端标识符,例如在MAC层指示SL LCID。
例如,如果在MAC层中指示端到端标识符,则可以将其理解为对LCID空间的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发送远程UE可以在MAC层(例如,在MAC子报头中)指示SL LCID以及对应于特定RLC信道对的“扩展LCID”。在图4的场景中,可以为RLC信道W(入口)和RLC信道V(出口)对分配一个扩展LCID,以及可以为RLC信道W(入口)和RLC信道Y(出口)对分配另一个扩展LCID。中继UE可以处理扩展LCID以确定出口RLC信道。
此外,端到端标识符可能还需要被提供给接收方远程UE。例如,在图4的场景中,考虑在RLC信道Y上到达远程UE 3的封包,远程UE 3需要确定它正在接收的封包是用于SLRB A还是SLRB B。因为每个LCID对应于一个RLC信道,并且相关的RLC信道(即RLC信道Y)有两个SLRB映射到,已知LCID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因此,中继UE可能有必要将端到端标识符连同数据封包一起传送给接收方远程UE。
在一个实施例中,端到端标识符可以是SLRB ID和发送远程UE和/或接收方远程UE的信息(例如,第2层UE ID,MAC地址)的组合。具体地,在图4的场景中,可以针对每个RLC信道单独分配端到端标识符,从而使得在RLC信道W的SLRB D上到达中继UE的封包可以伴随有端到端标识符值,且该端到端标识符值不同于中继UE在RLC信道V的SLRB D上发送的相同封包的端到端标识符值。例如,远程UE 1可以在RLC信道W上发送具有端到端标识符的封包,其中该端到端标识符包括SLRB ID(例如,SLRB D)和接收方远程UE(例如,远程UE 2)的UE ID,中继UE可以根据端到端标识符确定出口RLC信道为RLC信道V,并且在转发具有端到端标识符的封包之前,使用发送端远程UE(即远程UE 1)的UE ID替换端到端标识符中的UE ID。
在另一实施例中,端到端标识符可以是维持在中继UE处的路径标识符,该路径标识符对应于特定的一对RLC信道并且因此表示两个远程UE之间的传输路径。也就是说,端到端标识符可以在整个传输路径上是公用的(common)。例如,在图4的场景中,在SLRB D上发送的封包在RLC信道W(用于从远程UE 1到中继UE的传输)和RLC信道V(用于从中继UE到远程UE 2的传输)上可以被分配相同的端到端标识符。传输路径可以在建立SLRB之前或建立SLRB时确定(由中继UE,或由中继UE与一个或多个远程UE协商),以及路径ID(在中继UE处必须是唯一的)可以被分配以反映适用的RLC信道。因此,在SLRB建立时路径ID将与SLRB相关联,并且在SLRB上传输的每个封包都将伴随有包括在中继UE可见的协议层(例如,适配层)中的对应的路径ID。例如,发起SLRB建立的UE(例如,远程UE)可以在RRC重新配置侧链路(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中指示对应的路径ID以建立承载SLRB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或者响应的UE(例如,中继UE)可以在确认承载SLRB一个或多个的RLC信道的建立的RRC重新配置完成侧链路(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中指示路径ID。应该注意的是,与遵循3GPP规范第16版(release 16)的集成接入和回传(Integrated Accessand Backhaul,IAB)中使用的设计不同,其中目的地和路径ID包括在回传适配协议(Backhaul Adaptation Protocol,BA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中的报头中,而本申请中使用的端到端标识符只需要包括路径ID,中继UE确定出口RLC信道就足够了,以允许中继UE将封包转发到正确的目的UE。
图5是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UE到UE中继架构中的连接建立流程的消息序列图。
在UE到UE中继架构中,连接建立进程可以由想要向另一远程UE发送数据的远程UE发起。在实施例中,是远程UE 1由于想要向远程UE 2发送数据而发起连接建立进程。
在步骤
Figure BDA0003872193060000121
中,远程UE 1向中继UE发送直接通信(Direct Communication,DC)请求消息(例如,通过广播),并与中继UE执行认证和安全进程。
在步骤S503~S504中,中继UE向远程UE 2转发DC请求消息(例如,通过广播),并与远程UE 2执行认证和安全进程。
在步骤S505~S506中,中继UE从远程UE 2接收第一DC接受消息,并向远程UE 1发送第二DC接受消息。
此时,在远程UE 1接收到第二DC接受消息之后具有逐跳安全性的端到端中继传输被建立并且可用。
在步骤S507~S508中,远程UE 1与远程UE 2执行认证和安全过程,并通过端到端中继传输从远程UE 2接收DC接受消息。
此时,端到端安全的PC5-S连接被建立并且可用于后续的RLC信道和SLRB建立。注意远程UE 1和远程UE 2之间的PC5-S连接经过中继UE,但假设安全性是端到端的,因此中继UE无法读取正在这两个远程UE之间交换的数据封包或信令消息的内容。
图6是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UE到UE中继架构中RLC信道和SLRB建立的消息序列图。
在实施例中,RLC信道和SLRB建立发生在如图5的实施例中描述的连接建立进程完成之后,以在远程UE 1和远程UE 2之间提供端到端安全PC5-S连接。
在步骤S601中,远程UE 1向中继UE发送第一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请求为远程UE 1和中继UE之间的通信建立RLC信道。第一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可以包括仅用于某些协议层的配置(例如,仅在远程UE 1和中继UE之间终止的底层)。对于图1所示的协议栈,这意味着第一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可以包括PHY、MAC、RLC和适配层的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还可以指示端到端标识符的一个或多个值,以映射到由第一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配置的RLC信道(例如,在图4的场景中“建立RLC信道W,其将携带SLRB A”)。换言之,端到端标识符值可以由发起/发送远程UE分配。第一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还可以指示要建立的SLRB的目的地,从而使得中继UE可以触发与目的地/接收方远程UE的RLC信道的建立。第一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还可以指示要建立的SLRB的一个或多个参数,从而使得中继UE可以推断用于配置与目的地/接收方远程UE的RLC信道的适用参数。
在步骤S602中,中继UE以第一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进行响应,指示在步骤S601中请求的重新配置已经被执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可以指示要映射到由第一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配置的RLC信道的端到端标识符的一个或多个值。换言之,端到端标识符值可以由中继UE分配,而不是由发起/发送远程UE分配。
在步骤S603中,中继UE向远程UE 2发送第二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RLC信道以用于中继UE和远程UE 2之间的通信。第二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可以包括仅针对某些协议层的配置(例如,在中继和远程UE 2之间终止的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还可以指示端到端标识符的一个或多个值,以映射到由第二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配置的RLC信道(例如,“建立RLC信道Y,其将携带SLRB A”)。第二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中指示的端到端标识符值可以与在步骤S601~S602中分配的用于相同SLRB的端到端标识符值相同或不同。
在步骤S604中,远程UE 2向中继UE发送第二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指示在步骤S603中请求的重配置已经执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还可以指示要映射到由第二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配置的RLC信道的端到端标识符的一个或多个值。第二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中指示的端到端标识符值可以与在步骤S601~S602中分配的用于相同SLRB的端到端标识符值相同或不同。
在步骤S605中,远程UE 1向远程UE 2发送第三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经由中继UE,使用远程UE 1和远程UE 2之间的安全的PC5-S连接)。第三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可以包括仅用于某些协议层(例如,在远程UE之间终止的上层)的配置。在图1所示的协议栈中,这意味着第三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可能仅包括PDCP和SDAP层的配置。第三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可以配置远程UE1和远程UE 2之间的一个或多个SLRB,其可以映射到在步骤S601和S603中配置的RLC信道。
在步骤S606中,远程UE 2向远程UE 1发送第三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消息,指示在步骤S605中请求的重配置已经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的实施例中,当在步骤S601~S604中建立RLC信道时,SLRB还不存在。也就是说,步骤S601~S604包括为不存在的承载配置传输,假设以后可以建立承载。替代地,也可以在步骤S601之前执行步骤S605~S606,即在建立对应的RLC信道之前设置SLRB。这种替代方案可能会造成在没有底层支持的情况下SLRB存在的情况,以及在执行步骤S601~S604并且建立对应的RLC信道之前,将无法为SLRB传输实际业务流量。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UE到UE中继架构中用于中继UE支持SL通信的方法流程图。
在步骤S701中,中继UE在第一远程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第一RLC信道,其中第一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例如,可以通过图6的步骤S601~S602中描述的用于SL通信的RRC重新配置进程来建立第一RLC信道。
在步骤S702中,中继UE在第二远程UE与中继UE之间建立第二RLC信道,其中第二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或第二端到端标识相关联。例如,可以通过图6的步骤S603~S604中描述的用于SL通信的RRC重新配置进程来建立第二RLC信道。
在步骤S703中,中继UE在第一RLC信道上从第一远程UE接收传入SL传输,其中传入SL传输包括第一端到端标识符。
在步骤S704中,中继UE在第二RLC信道上向第二远程UE发送传出SL传输,其中,传出SL传输至少包括数据封包以及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和第二个端到端标识符二者中之一。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出SL传输可以至少包括数据封包和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第二RLC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例如,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可以是路径标识符,中继UE可以使用该路径标识符来唯一地确定用于两个远程UE之间的SLRB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的映射,以及该路径标识符在整个传输路径中是公用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响应于第二RLC信道与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传出SL传输可以至少包括数据封包和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例如,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可以由第一RLC信道和第二RLC信道承载的SLRB的标识符(例如,SLRB标识符)以及目的地/接收方远程UE的信息(例如,UE ID或MAC地址)组成,而第二端到端标识符可以由第一RLC信道和第二RLC信道承载的SLRB的标识符(例如,SLRB标识符)以及发送/发起远程UE的信息(例如,UE ID或MAC地址)组成。也就是说,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和第二端到端标识符可以被单独分配用于第一RLC信道和第二RLC信道中的每一个,并且中继UE可以基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确定第一RLC信道到用于传出SL传输的第二RLC信道的映射。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UE到UE中继架构中用于第一远程UE支持SL通信的方法流程图。
在实施例中,第一远程UE可以指的是通过UE到UE中继与另一个远程UE发起SL通信的远程UE。
在步骤S801中,第一远程UE在第一远程UE和中继UE之间建立RLC信道,其中第一RLC信道与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例如,可以通过图6的步骤S601~S602中描述的用于SL通信的RRC重新配置进程来建立RLC信道。
在步骤S802中,在RLC信道建立之后,第一远程UE在第一远程UE和第二远程UE之间建立SLRB,其中SLRB与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例如,可以通过图6的步骤S605~S606中描述的用于SL通信的RRC重新配置进程来建立SLRB。
在步骤S803中,在SLRB建立之后,第一远程UE在RLC信道上发送针对第二远程UE的SL传输,其中SL传输包括端到端标识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可以是路径标识符,中继UE可以使用该路径标识符来唯一地确定用于两个远程UE之间的SLRB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的映射,并且该路径标识符在整个传输路径中是公用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端到端标识符可以专门分配用于RLC信道,并且它可以由SLRB和目的地/接收方远程UE的信息(例如,UE ID或MAC地址)组成。
应当注意,即使前述实施例针对单跳设置,本申请的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多跳设置。如果在发送远程UE和接收远程UE之间存在两个或多个中继UE,则每个中继UE需要知道如何将端到端标识符映射到其自己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这意味着当SLRB建立时,它们必须与中继UE已知的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中继UE可以在建立时进行通信以建立相互同意的端到端标识符。然后,为了在多跳设置中发送封包,每个中继UE应用如上所述的转发进程。
虽然已经以示例的方式以及根据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但是应该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仍可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范围应由以下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和保护。
在权利要求中使用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术语来修辞权利要求元素本身并不表示一个权利要求元素相对于另一个权利要求具有任何优先权、优先次序或顺序或执行方法实施的时间顺序,然而,这种“第一”、“第二”等序数术语仅用作标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一个权利要求元素与具有相同名称的另一个元素(但使用序数词),进而区分权利要求元素。

Claims (20)

1.一种方法,由中继用户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
在第一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之间建立第一无线链路控制信道,其中该第一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与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
在第二远程用户设备和该中继用户设备之间建立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其中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与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或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
在该第一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上从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接收传入侧链路传输,其中该传入侧链路传输包括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以及
在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上向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发送传出侧链路传输,其中该传出侧链路传输包括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和该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中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传出侧链路传输包括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与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基于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确定第一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到用于该传出侧链路传输的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的映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传出侧链路传输包括该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与该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基于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确定第一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到用于该传出侧链路传输的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的映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包括侧链路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和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的信息,以及该第二端到端标识符包括该侧链路无线电承载标识符和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的该信息包括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的第一用户设备标识符,以及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的该信息包括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的第二用户设备标识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与该中继用户设备之间的该第一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通过以下方式建立:
从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重新配置消息;以及
向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重新配置完成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在该第一重新配置消息中指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在该第一重新配置完成消息中指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与该中继用户设备之间的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通过以下方式建立:
向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重新配置消息;以及
从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重新配置完成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重新配置完成消息中指示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与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或者在该第二重新配置完成消息中指示该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与该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重新配置消息中指示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与该第一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或者在该第二重新配置消息中指示该第二端到端标识符,以响应于该第二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与该第二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
14.一种方法,由第一远程用户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
在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之间建立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其中该第一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与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
在该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建立之后,在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和第二远程用户设备之间建立侧链路无线电承载,其中该侧链路无线电承载与该端到端标识符相关联;以及
在该侧链路无线电承载建立之后,在该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上发送针对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的侧链路传输,其中该侧链路传输包括该端到端标识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与该中继用户设备之间的该无线电链路控制信道通过以下方式建立:
向该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重新配置消息;以及
从中该继用户设备接收第一重新配置完成消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确定该端到端标识符;以及
在该第一重新配置消息中指示该端到端标识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重新配置完成消息中指示该端到端标识符。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远程用户设备与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之间的该侧链路无线电承载通过以下方式建立:
经由该中继用户设备向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重新配置消息;以及
经由该中继用户设备从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接收第二重新配置完成消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端到端标识符包括侧链路无线电承载标识符以及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的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的该信息包括该第二远程用户设备的用户设备标识符。
CN202180026204.0A 2020-03-30 2021-02-26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架构中侧链路通信的装置及其方法 Pending CN1153492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20/082142 2020-03-30
PCT/CN2020/082142 WO2021195867A1 (en) 2020-03-30 2020-03-30 Bearer mapping for ue-to-ue relay
PCT/CN2021/078025 WO2021196933A1 (en) 2020-03-30 2021-02-26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sidelink (sl) communication in a user equipment (ue) -to-ue relaying archite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9298A true CN115349298A (zh) 2022-11-15

Family

ID=77926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6204.0A Pending CN115349298A (zh) 2020-03-30 2021-02-26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中继架构中侧链路通信的装置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856625B2 (zh)
CN (1) CN115349298A (zh)
WO (2) WO20211958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009821A (ko) 2021-07-09 2023-01-17 아서스테크 컴퓨터 인코포레이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ue-대-네트워크 릴레잉을 지원하기 위한 무선 베어러 구성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23230921A1 (en) * 2022-05-31 2023-12-07 Nec Corporation Methods, devices, and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
CN115866801A (zh) * 2022-06-17 2023-03-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端到端通信建立方法及系统
DE102022206393A1 (de) * 2022-06-24 2024-01-04 Continental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GmbH Verfahren zur ermöglichung von kommunikation in einem zweiten kommunikationskanal durch vermittlung in einem ersten kommunikationskanal
WO2023245647A1 (en) * 2022-06-24 2023-12-28 Zte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e-controlled smart node
JP2024066289A (ja) * 2022-11-01 2024-05-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63625A1 (en) * 2014-04-24 2015-10-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layer-2 entitie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873895B2 (en) * 2014-12-19 2020-12-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lay select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736061A (zh) * 2015-01-16 2018-02-23 夏普株式会社 为侧链路通信选择同步信号源的方法及装置
US10530461B2 (en) * 2015-03-25 2020-0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ay discovery and association messages
WO2016163835A1 (en) * 2015-04-09 2016-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l2 entity in channel change for relay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567977B2 (en) * 2015-04-09 2020-02-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criteria for relay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139667A1 (en) * 2015-05-29 2018-05-17 Nokia Technologies Oy Minimization of service interruption during relay reselection in device-to-device (d2d) based user equipment (ue)-to-network relay
US10542414B2 (en) * 2015-09-25 2020-01-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direct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257677B2 (en) * 2015-10-16 2019-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ith evolv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US10484517B2 (en) * 2017-02-10 2019-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for layer 2 based device-to-device relay
WO2018164821A1 (en) * 2017-03-10 2018-09-13 Intel IP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ue), evolved node-b (enb) and methods of paging in accordance with a relay arrangement
CN108809897A (zh) 2017-04-28 2018-11-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发现及中继转发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JP7055149B2 (ja) * 2017-05-04 2022-04-15 ブラックベリー リミテッド 公衆警報システムメッセージの提供
US10912114B2 (en) * 2017-05-05 2021-0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aying in a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503481B2 (en) * 2019-03-28 2022-11-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7148565B2 (ja) * 2019-05-10 2022-10-05 華碩電腦股▲ふん▼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SLRB(Sidelink Radio Bearer)設定のためのUE(User Equipment)能力情報を報告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4556993B (zh) * 2019-08-19 2023-06-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对中继的认证
US11516876B2 (en) * 2019-08-19 2022-1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configuration for sidelink
WO2021096193A1 (ko) * 2019-11-14 2021-05-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릴레이 통신
US11849503B2 (en) * 2020-02-07 2023-1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ximity service multi-hop relay configuration
US11825330B2 (en) * 2020-03-13 202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US11689957B2 (en) * 2020-03-13 2023-06-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for sidelink relay service
US11792770B2 (en) * 2020-03-20 2023-10-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restrictions for relayed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US20210298043A1 (en) * 2020-03-20 2021-09-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of a re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96933A1 (en) 2021-10-07
US20230136875A1 (en) 2023-05-04
US11856625B2 (en) 2023-12-26
WO2021195867A1 (en) 2021-10-07
US20230422325A1 (en)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56625B2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sidelink (SL) communication in a user equipment (UE)-to-UE relaying architecture
CN116711449A (zh) 用于多链路对等通信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TWI746975B (zh) 處理服務品質流到資料無線承載映射更新之使用者設備及方法
CN107113593A (zh) 使用ue到ue中继的发现和通信
US20120295614A1 (en) Modular cell phone for laptop computers
EP2449845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paging messages for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
WO2017215275A1 (zh) 实现业务连续性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15004342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on in a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346761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packet flow in inter-system mobility
EP3474601A1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protocol data unit session and a network slice
EP4277404A2 (en) Technologies for nr coverage enhancement
CN110612737A (zh) 用于通过RQoS定时器确定RQoS支持的装置和方法
EP4128984A1 (e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15707036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6530208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0027345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Terminal Positioning Operations
CN115699816A (zh) 用于在双连接下进行侧行链路中继通信的方法
CN112351460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1109868A1 (zh) 一种通信方法与通信装置
US929424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common control channe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TWI792616B (zh) 從側鏈路中繼失敗中恢復的裝置和方法
WO2022001720A1 (zh)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86753B (zh) 使用多种无线技术进行多径通信的无线通信设备和方法
US10004092B2 (en) Network-controlled terminal-to-terminal direct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KR20150035218A (ko) 무선통신 단말기, 무선통신 시스템 및 무선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