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49072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49072A
CN115349072A CN202180025295.6A CN202180025295A CN115349072A CN 115349072 A CN115349072 A CN 115349072A CN 202180025295 A CN202180025295 A CN 202180025295A CN 115349072 A CN115349072 A CN 115349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ipe
usage
unit
ej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52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49072B (zh
Inventor
熊仓英二
吉见敦史
山田拓郎
岩田育弘
宫崎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49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9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49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90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using ej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25B2309/06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with cycle highest pressure above the supercritical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空调装置(1)包括热源侧单元(2)、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间单元(4)、两根连通配管(5、6)。中间单元(4)以使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个别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放热器起作用的方式进行切换。两根连通配管(5、6)连接热源侧单元(2)与中间单元(4)。中间单元(4)具有喷射器(41)和气液分离器(42)。喷射器(41)利用驱动流使在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升压。气液分离器(42)供从喷射器(41)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在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的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中,喷射器(41)起作用。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空调装置,所述空调装置通过室内单元与多个室外单元经由两根连通配管连接而成。作为这样的空调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70595号公报)公开了下述内容:在喷射器中,将高压制冷剂或中间压制冷剂设为驱动流,对冷冻循环蒸发行程后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吸引并使其升压,将升压后的制冷剂供给至低压侧的连通配管。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本公开的发明人注意到,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10所示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无法使用喷射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空调装置包括热源侧单元、多个利用侧单元、中间单元以及两根连通配管。热源侧单元具有压缩机和热源侧热交换器。多个利用侧单元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中间单元以使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个别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放热器起作用的方式进行切换。两根连通配管连接热源侧单元与中间单元。中间单元具有喷射器和气液分离器。喷射器利用驱动流使在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升压。气液分离器供从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在多个利用侧单元的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的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中,喷射器起作用。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中,在多个利用侧单元的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的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中,喷射器起作用。因此,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能够使用喷射器。
在第一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二观点的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第一配管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与气液分离器。第二配管从第一配管分岔,并且将制冷剂引导至喷射器的驱动流的入口。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中,通过从第一配管分岔的第二配管,能够增大喷射器的驱动流的流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中间单元向热源侧单元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
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在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的至少一者中,喷射器也起作用,在全制冷运转中,多个利用侧单元全部进行制冷,在冷热均等运转中,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均等。
在第三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中,在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的至少一者中,喷射器也起作用。因此,除了能够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使用喷射器,还能够在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的至少一者中使用喷射器。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四观点的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三配管,第三配管使在蒸发器中蒸发的制冷剂吸引至喷射器。在第三配管设置有开闭阀。连通配管具有连接热源侧单元与中间单元的低压侧的气体连通配管。中间单元还具有切换机构,切换机构对从蒸发器的出口向气体连通配管流动的制冷剂的路径以及从气液分离器的气体侧出口向气体连通配管流动的制冷剂的路径进行切换。空调装置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对开闭阀以及切换机构进行控制。
在第四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中,若通过控制部将开闭阀设为打开并且以使得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的气体侧出口向气体连通配管流动的方式对切换机构进行切换,那么,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喷射器起作用。另一方面,若通过控制部将开闭阀设为关闭并且以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气体连通配管流动的方式对切换机构进行切换,那么,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喷射器不起作用。因此,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能够对使喷射器起作用和使喷射器不起作用进行选择。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五观点的空调装置构成为喷射器在全制热运转以及制热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中不起作用,在全制热运转中,多个利用侧单元全部进行制热,在制热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中,多个利用侧单元的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
在第五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中,由于在全制热运转以及制热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制热主体运转)中使用喷射器的优点较小,因此,此处,构成为在全制热运转以及制热主体运转中使喷射器不起作用。
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压缩机将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喷出。
在第六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中,由于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在中间单元的一部分中流动,因此,能够使用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作为驱动流。因此,能够提高使用喷射器的效果。
在第六观点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空调装置中,在压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包含二氧化碳。
在第七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中,包含二氧化碳的制冷剂可设为超临界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使用喷射器的效果得到了提高的空调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概略性表示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框图。
图3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示了全制冷运转时喷射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动)。
图4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示了全制冷运转时喷射器不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动)。
图5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示了制冷主体运转时喷射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动)。
图6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示了制冷主体运转时喷射器不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动)。
图7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示了冷热均等运转时喷射器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动)。
图8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示了冷热均等运转时喷射器不起作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动)。
图9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示了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10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示了全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图11是本公开变形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1)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是利用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来进行大楼等的室内的制冷、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包括热源侧单元2、多个(此处是四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间单元4、连通配管5、6、51、52、53、54、61、62、63、64、图2所示的控制部70。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通过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间单元4、连通配管5、6、51、52、53、54、61、62、63、64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1构成为能够通过中间单元4使各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个别地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控制部70对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以及中间单元4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
(2)详细结构
(2-1)连通配管
连接热源侧单元2与中间单元4的连通配管是两根。此处,第一连通配管5以及第二连通配管6连接热源侧单元2与中间单元4。第一连通配管5是供压力比第二连通配管6内的制冷剂的压力高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是低压侧的气体连通配管。
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以及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连接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与中间单元4。此处,由于利用侧单元3a、3b、3c、3d配置有四个,因此,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以及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也各配置有四个。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分别从中间单元4中与第一连通配管5连接的配管分岔。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分别从中间单元中与第二连通配管6连接的配管分岔。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是连接热源侧单元2与中间单元4的连通配管为两根的两管式空调装置。
(2-2)热源侧单元
热源侧单元2设置于大楼等的屋顶或大楼等的周围。热源侧单元2通过第一连通配管5、第二连通配管6、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以及中间单元4与利用侧单元3a、3b、3c、3d连接,构成了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热源侧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切换机构22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3。
压缩机21是将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高压的设备。此处,使用通过压缩机用马达驱动旋转式、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进行旋转的密闭式结构的压缩机作为压缩机21。此外,此处,压缩机用马达能够通过逆变器等控制其转速,由此,能够控制压缩机21的容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21将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喷出。因此,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中流动。通过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包含二氧化碳。此处,作为制冷剂,使用二氧化碳。
切换机构22是能够对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四通切换阀。切换机构22是能够在热源侧放热状态与热源侧蒸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电动阀,其中,在热源侧放热状态下,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在热源侧蒸发状态下,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切换机构22是能够以下述方式对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流动进行切换的设备:在使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情况下,连接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在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2的虚线)。
另外,切换机构22不限定于由四通切换阀构成的机构,例如,也可构成为通过对多个电磁阀和制冷剂管进行组合而能够进行上述这样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的切换。
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热源侧热交换器23是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或者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
热源侧单元2还具有热源侧第一配管P21、热源侧第二配管P22、热源侧第三配管P23、热源侧第四配管P24、热源侧第一止回阀V21、热源侧第二止回阀V22、热源侧第三止回阀V23、热源侧第四止回阀V24。
在处于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热源侧放热状态时,制冷剂经过热源侧第一配管P21以及热源侧第二配管P22。热源侧第一配管P21连接第一连通配管5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热源侧第二配管P22连接第二连通配管6与切换机构22。
在处于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蒸发状态时,制冷剂经过热源侧第三配管P23以及热源侧第四配管P24。热源侧第三配管P23连接第一连通配管5与切换机构22。热源侧第四配管P24连接第二连通配管6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此处,热源侧第三配管P23以及热源侧第四配管P24从热源侧第二配管P22分岔而与热源侧第一配管P21连接。
热源侧第一止回阀V21配置于热源侧第一配管P21。热源侧第一止回阀V21仅允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出口向第一连通配管5的流动。热源侧第二止回阀V22配置于热源侧第二配管P22。热源侧第二止回阀V22仅允许制冷剂从第二连通配管6向压缩机21的吸入口的流动。热源侧第三止回阀V23配置于热源侧第三配管P23。热源侧第三止回阀V23仅允许制冷剂从压缩机21的喷出口向第一连通配管5的流动。热源侧第四止回阀V24配置于热源侧第四配管P24。热源侧第四止回阀V24仅允许制冷剂从第二连通配管6向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流动。
(2-3)利用侧单元
利用侧单元3a、3b、3c、3d通过埋入或悬挂等方式设置于大楼等的室内的天花板或者通过挂壁等的方式设置于室内的壁面。利用侧单元3a、3b、3c、3d通过第一连通配管5、第二连通配管6、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以及中间单元4与热源侧单元2连接,构成了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接着,对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结构进行说明。利用侧单元3a、3b、3c、3d包括彼此并联连接的第一利用侧单元3a、第二利用侧单元3b、第三利用侧单元3c、第四利用侧单元3d。
第一利用侧单元3a具有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31a和第一利用侧膨胀阀32a。第二利用侧单元3b具有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31b和第二利用侧膨胀阀32b。第三利用侧单元3c具有第三利用侧热交换器31c和第三利用侧膨胀阀32c。第四利用侧单元3d具有第四利用侧热交换器31d和第四利用侧膨胀阀32d。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与各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串联连接。
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是通过进行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来对室内的空调负载(热负载)进行处理的热交换器。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
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能够变更开度。通过调整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的开度,调整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的减压程度。具体而言,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是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进行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调节等。
利用侧第一配管P31a、P31b、P31c、P31d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与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在利用侧第一配管P31a、P31b、P31c、P31d中,在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与利用侧膨胀阀31a、31b、31c、31d之间配置有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利用侧第二配管P32a、P32b、P32c、P32d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2c、32d与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
另外,此处,对利用侧单元是四台的空调装置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公开也适用于台数更多或更少的利用侧单元与一台热源侧单元2连接而构成一个制冷剂回路的情况。
(2-4)中间单元
中间单元4以使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个别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放热器起作用的方式进行切换。中间单元4与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一起配置于大楼的室内。中间单元4与连通配管5、6、51、52、53、54、61、62、63、64一起夹设在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与热源侧单元2之间,构成了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中间单元4具有喷射器41、气液分离器42、切换机构43。
喷射器41利用驱动流使在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升压。详细而言,喷射器41是设置于制冷剂回路的升压机构,以将高压制冷剂作为驱动流对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进行吸引并使其升压,并将升压后的制冷剂向低压侧的第二连通配管6供给。
喷射器41在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制冷主体运转)中起作用。此处,喷射器41在制冷主体运转中也可不起作用。因此,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能够对使喷射器41起作用和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进行选择。
此外,喷射器41还在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的至少一个运转中起作用。此处,在进行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时,能够对使喷射器41起作用和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进行选择。
此外,构成为喷射器41在全制热运转以及制热主体运转中不起作用。
喷射器41包括驱动流入口41a、吸引流入口41b、喷出口41c。驱动流入口41a供驱动流流入。驱动流入口41a与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连通。吸引流入口41b供在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流入。喷出口41c使在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升压并将其喷出。从喷出口41c喷出的制冷剂是气液两相状态的。
气液分离器42供从喷射器41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42包括制冷剂入口42a、液体侧出口42b、气体侧出口42c。制冷剂入口42a与喷射器41的喷出口41c连通。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42a流入。液体侧出口42b供分离后的液体制冷剂流出。气体侧出口42c供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流出。
切换机构43是三通阀。切换机构43对从蒸发器的出口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制冷剂路径和从气液分离器42的气体侧出口42c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制冷剂路径进行切换。此处,切换机构43也可以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方式进行切换。
中间单元4还具有中间第一配管P41、中间第二配管P42、中间第三配管P43、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中间第一开闭阀V41、中间第一止回阀V411、V412、V413、V414、V415、V416、V417、V418、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第三连接管P431、第三分岔管P432、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中间第四配管P44、中间第四开闭阀V44。
在中间单元4中与第一连通配管5连接的配管分岔成中间第一配管P41和中间第二配管P42。在中间单元4中与第二连通配管6连接的配管是中间第三配管P43。
中间第一配管P41连接第一连通配管5与连通配管51、52、53、54。高压的制冷剂流动于中间第一配管P41。
中间第一配管P41设置有喷射器41、气液分离器42以及中间第一开闭阀V41。中间第一开闭阀V41配置在第一连通配管5与喷射器41之间。此处,中间第一开闭阀V41是电动阀。
中间第一配管P41在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与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之间分岔成与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连通的四个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连接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连接的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和气液分离器42。
四个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分别配置有仅允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向蒸发器的入口的流动的中间第一止回阀V411、V412、V413、V414。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与中间第一止回阀V411、V412、V413、V414的入口连通。
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分别从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分岔而将制冷剂引导至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四个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将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与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连通。
第一分岔管P415通过第三连通配管51从与第一利用侧单元3a连接的第一连接管P411分岔。第一分岔管P416通过第三连通配管52从与第二利用侧单元3b连接的第一连接管P412分岔。第一分岔管P417通过第三连通配管53从与第三利用侧单元3c连接的第一连接管P413分岔。第一分岔管P418通过第三连通配管54从与第四利用侧单元3d连接的第一连接管P414分岔。
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配置有仅允许制冷剂从放热器的出口向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的流动的中间第二止回阀V415、V416、V417、V418。放热器的出口与中间第二止回阀V415、V416、V417、V418的入口连通。
中间第二配管P42连接第一连通配管5与连通配管61、62、63、64。高压制冷剂流动于中间第二配管P42。
中间第二配管P42分岔成与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连通的四个第二连接管P421、P422、P423、P424。四个第二连接管P421、P422、P423、P424分别设置有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对从蒸发器的出口向中间单元4流动的制冷剂路径以及从中间单元4向放热器的入口流动的制冷剂路径进行切换。
中间第三配管P43连接第二连通配管6与连通配管61、62、63、64。低压的制冷剂流动于中间第三配管P43。中间第三配管P43设置有切换机构43以及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
第三连接管P431连接切换机构43与气液分离器42的气体侧出口42c。
第三分岔管P432从中间第三配管P43分岔,将制冷剂引导至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第三分岔管P432连接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与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第三分岔管P432使喷射器41吸引在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
第三分岔管P432设置有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此处,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是电磁阀。
中间第四配管P44将中间第一配管P41的位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与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之间的部分与中间第三配管P43的位于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与切换机构43之间的部分连接。中间第四配管P44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以及切换机构43连通。
中间第四配管P44配置有中间第四开闭阀V44。此处,中间第四开闭阀V44是电动阀。
(2-5)控制部
控制部70对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以及中间单元4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
控制部70例如由计算机实现。计算机例如包括控制运算装置和存储装置。控制运算装置能够使用处理器。图2的控制部70包括作为处理器的CPU71。例如,控制运算装置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运算处理或顺序处理。此外,控制运算装置例如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或者按照程序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信息。存储装置能够用作数据库。控制部70包括作为存储装置的存储器72。
控制部70对热源侧单元2的压缩机21以及切换机构22、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中间单元4的切换机构43、中间第一开闭阀V41、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以及中间第四开闭阀V44进行控制。
详细而言,控制部70对中间单元4的中间第一开闭阀V41以及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进行控制,以使各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个别地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此外,控制部70对切换机构43、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以及中间第四开闭阀V44进行控制,以进行使喷射器41起作用的运转和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的运转。此外,此处,控制部70通过中间第一开闭阀V41的开度来控制喷射器41中的、在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放热后的制冷剂的升压程度。
此外,控制部70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在动力的回收量小于规定量的情况下,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在动力的回收量大于规定量的情况下,使喷射器41起作用。例如,控制部70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若设置于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小于规定温度,则进行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的运转,若达到规定温度以上,则进行使喷射器41起作用的运转。
(3)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具有全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冷热均等运转、制热主体运转以及全制热运转。全制冷运转是使各利用侧单元3a、3b、3c、3d全部进行制冷的运转。制冷主体运转是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的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冷热均等运转是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相等的冷热混合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是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的制热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全制热运转是使各利用侧单元3a、3b、3c、3d全部进行制热的运转。下文中,参照图3~图10,对空调装置1的五个运转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图3~图10中,粗线的配管表示制冷剂流动的配管,细线的配管表示没有制冷剂流动的配管。设置于粗线的配管的阀被打开,设置于细线的配管的阀被关闭。
此处,构成为,在全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喷射器41能够起作用,喷射器41也能够不起作用。另一方面,构成为在制热主体运转以及全制热运转中,喷射器41不起作用。
(3-1)全制冷运转
(3-1-1)喷射器起作用的情况
如图3所示,在全制冷运转中,例如,利用侧单元3a、3b、3c、3d全部进行制冷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全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且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运转)。
此时,在热源侧单元2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22切换成热源侧放热状态(图3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中间单元4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将中间第一开闭阀V41以及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打开,并且将中间第四开闭阀V44关闭。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以制冷剂从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的出口向中间单元4流动的方式切换。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43以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42的气体侧出口42c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方式切换。
在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的开度根据各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负载进行调节。
如此,若通过控制部70来控制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以及中间单元4的构成设备,那么,在热源侧单元2中,从压缩机21喷出的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放热。上述制冷剂经过热源侧第一配管P21并经由热源侧第一止回阀V21从热源侧单元2流出。
从热源侧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一连通配管5被送至中间单元4。被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经过中间第一配管P41并经由中间第一开闭阀V41而流入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上述制冷剂与流入吸引流入口41b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蒸发后的制冷剂)混合,并从喷出口41c喷出。从喷射器41流出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在气液分离器42中分离并从液体侧出口42b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分岔,经由中间第一止回阀V411、V412、V413、V414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a、3b、3c、3d。送至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剂经由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与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上述制冷剂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冷却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冷。
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被送至中间单元4。被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经由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经过中间第四配管P44而在中间第三配管P43中汇流。汇流后的制冷剂流入第三分岔管P432,经由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流入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在喷射器41中,上述汇流后的制冷剂与上述从驱动流入口41a流入的作为驱动流的制冷剂混合,从而升压。升压且被喷出的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在气液分离器42中分离且从气体侧出口42c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三连接管P431中流动,通过切换机构43流入中间第三配管P43。经由切换机构43流入中间第三配管P43的制冷剂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经过热源侧第二配管P22,经由热源侧第二截止阀V22以及切换机构22被吸入压缩机21。
如此,在进行上述全制冷运转时,使喷射器41起作用,使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蒸发的制冷剂升压后,使其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返回至压缩机21。
(3-1-2)喷射器不起作用的情况
为了在中间单元4中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如图4所示的那样将中间第一开闭阀V41打开,并且将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以及中间第四开闭阀V44关闭。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中间单元4流动。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43被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
在该情况下,从热源侧单元2经过第一连通配管5送至中间单元4的高压的制冷剂经过中间第一配管P41并经由中间第一开闭阀V41流入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上述制冷剂从喷射器41的喷出口41c喷出,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在气液分离器42中分离并从液体侧出口42b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分岔,经由中间第一止回阀V411、V412、V413、V414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a、3b、3c、3d。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剂经由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被送至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
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被送至中间单元4。被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经由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而在中间第三配管P43中汇流。由于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汇流后的制冷剂在不在第三分岔管P432中流动的情况下(在不朝向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的情况下)朝切换机构43流动。经由了切换机构43的制冷剂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经由热源侧第二止回阀V22和切换机构22被吸入压缩机21。
如此,在进行上述全制冷运转时,使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蒸发的制冷剂在不通过喷射器41升压的情况下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返回至压缩机21。
(3-2)制冷主体运转
(3-2-1)喷射器起作用的情况
如图5所示,在制冷主体运转中,例如,利用侧单元3b、3c、3d进行制冷运转且利用侧单元3a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且利用侧热交换器31a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运转)。
此时,在热源侧单元2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22切换成热源侧放热状态(图3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中间单元4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将中间第一开闭阀V41以及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打开,并且将中间第四开闭阀V44关闭。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2、V423、V424以制冷剂从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的出口向中间单元4流动的方式切换。另一方面,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1以制冷剂从中间单元4向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的入口流动的方式切换。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43以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42的气体侧出口42c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方式切换。
在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的开度根据利用侧单元3a的制热负载以及利用侧单元3b、3c、3d的制冷负载进行调节。
如此,当通过控制部70来控制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以及中间单元4的构成设备时,与全制冷运转相同地,从压缩机21喷出的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23从热源侧单元2向第一连通配管5流出。
经过第一连通配管5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中间第一配管P41中流动,其余部分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三通阀V421从中间单元4流出。上述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1向利用侧单元3a流入。
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a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中与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放热。上述制冷剂经由利用侧膨胀阀32a从利用侧单元3a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a中加热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热。
从利用侧单元3a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1流入中间单元4的第一连接管P411。上述制冷剂从第一连接管P411流动至第一分岔管P415,经由中间第二止回阀V415,并且在点A处与经由中间第一开闭阀V41流经中间第一配管P41的制冷剂汇流。
汇流后的制冷剂流入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上述制冷剂与流入吸引流入口41b的、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中蒸发后的制冷剂混合,并从喷出口41c喷出。从喷射器41流出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在气液分离器42中分离并从液体侧出口42b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管P412、P413、P414分岔,经由中间第一止回阀V412、V413、V414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2、53、54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b、3c、3d。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b、3c、3d的制冷剂经由利用侧膨胀阀32b、32c、32d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中与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上述制冷剂从利用侧单元3b、3c、3d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中冷却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冷。
从利用侧单元3b、3c、3d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2、63、64被送至中间单元4。被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经由三通阀V422、V423、V424在中间第三配管P43中汇流。汇流后的制冷剂流入第三分岔管P432,经由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流入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流入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的低压的制冷剂在喷射器41中与上述从驱动流入口41a流入的作为驱动流的制冷剂混合,从而升压。升压且被喷出的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在气液分离器42中分离且从气体侧出口42c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三连接管P431中流动,通过切换机构43流入中间第三配管P43,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经由热源侧第二止回阀V22和切换机构22被吸入压缩机21。
如此,在进行上述制冷主体运转时,使喷射器41起作用,使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中蒸发的制冷剂升压,然后使其返回至压缩机21。
(3-2-2)喷射器不起作用的情况
为了在中间单元4中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如图6所示的那样将中间第一开闭阀V41和第四开闭阀V44打开,并且将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关闭。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2、V423、V424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中间单元4流动。另一方面,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1被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中间单元4向放热器的入口流动。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43被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
在该情况下,从热源侧单元2经过第一连通配管5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中间第一配管P41中流动,其余部分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三通阀V421从中间单元4流出,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1,向利用侧单元3a流入。
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a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中进行热交换后,从利用侧单元3a流出。从利用侧单元3a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1流入中间单元4的第一连接管P411,在第一分岔管P415中流动。接着,经由中间第二止回阀V415的制冷剂在点A处与经由中间第一开闭阀V41而流经中间第一配管P41的制冷剂汇流。
汇流后的制冷剂流入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从喷出口41c喷出,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动至中间第四配管P44,其余部分通过第一连接管P412、P413、P414分岔,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2、53、54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b、3c、3d。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b、3c、3d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中进行热交换后,从利用侧单元3b、3c、3d流出。
从利用侧单元3b、3c、3d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2、63、64被送至中间单元4。在中间单元4中经由三通阀V422、V423、V424的各制冷剂与流经中间第四配管P44的制冷剂汇流。由于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汇流后的制冷剂不朝向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而是朝向切换机构43流动。上述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43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经由热源侧第二止回阀V22和切换机构22被吸入压缩机21。
如此,在进行上述制冷主体运转时,使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b、31c、31d中蒸发的制冷剂在不通过喷射器41升压的情况下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返回至压缩机21。
(3-3)冷热均等运转
(3-3-1)喷射器起作用的情况
如图7所示,在冷热均等运转中,例如,利用侧单元3c、3d进行制冷运转且利用侧单元3a、3b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31c、31d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且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运转)。
此时,在热源侧单元2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22切换成热源侧放热状态(图7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中间单元4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将中间第一开闭阀V41以及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打开,并且将中间第四开闭阀V44关闭。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3、V424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中间单元4流动。另一方面,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1、V422被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中间单元4向放热器的入口流动。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43以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42的气体侧出口42c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方式切换。
在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的开度根据利用侧单元3a、3b的制热负载以及利用侧单元3c、3d的制冷负载进行调节。
如此,当通过控制部70来控制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以及中间单元4的构成设备时,与全制冷运转相同地,从压缩机21喷出的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23从热源侧单元2向第一连通配管5流出。
经过第一连通配管5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中间第一配管P41中流动,其余部分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三通阀V421、V422从中间单元4流出。上述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1、62向利用侧单元3a、3b流入。
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a、3b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中与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放热。上述制冷剂经过利用侧膨胀阀32a、32b从利用侧单元3a、3b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中加热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热。
从利用侧单元3a、3b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1、52流入中间单元4的第一连接管P411、P412。上述制冷剂从第一连接管P411、P412流经第一分岔管P415、P416,经由中间第二止回阀V415、V416,并且在点A处与经由中间第一开闭阀V41流经中间第一配管P41的制冷剂汇流。
汇流后的制冷剂流入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上述制冷剂与流入吸引流入口41b的、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c、31d中蒸发后的制冷剂混合,并从喷出口41c喷出。从喷射器41流出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在气液分离器42中分离并从液体侧出口42b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管P413、P414分岔,经由中间第一止回阀V413、V414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3、54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c、3d。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c、3d的制冷剂经由利用侧膨胀阀32c、32d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1c、31d。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1c、31d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c、31d中与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上述制冷剂从利用侧单元3c、3d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c、31d中冷却后的室内空气被送往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冷。
从利用侧单元3c、3d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3、64被送至中间单元4。被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经由三通阀V423、V424在中间第三配管P43中汇流。汇流后的制冷剂流入第三分岔管P432,经由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流入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流入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的低压的制冷剂在喷射器41中与上述从驱动流入口41a流入的作为驱动流的制冷剂混合,从而升压。升压且被喷出的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在气液分离器42中分离且从气体侧出口42c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三连接管P431中流动,通过切换机构43流入中间第三配管P43,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经由热源侧第二止回阀V22和切换机构22被吸入压缩机21。
如此,在进行上述冷热均等运转时,使喷射器41起作用,使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c、31d中蒸发的制冷剂升压,然后使其返回至压缩机21。
(3-3-2)喷射器不起作用的情况
为了在中间单元4中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如图8所示的那样将中间第一开闭阀V41打开,并且将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以及中间第四开闭阀V44关闭。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3、V424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中间单元4流动。另一方面,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1、V422被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中间单元4向放热器的入口流动。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43被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
在该情况下,从热源侧单元2经过第一连通配管5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中间第一配管P41中流动,其余部分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三通阀V421、V422从中间单元4流出,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1、62,向利用侧单元3a、3b流入。
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a、3b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中进行热交换后,从利用侧单元3a、3b流出。从利用侧单元3a、3b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1、52流入中间单元4的第一连接管P411、P412,在第一分岔管P415、P416中流动。接着,在点A处与经由中间第一开闭阀V41流经中间第一配管P41的制冷剂汇流。
汇流后的制冷剂流入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从喷出口41c喷出,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管P413、P414分岔,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3、54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c、3d。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c、3d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c、31d中进行热交换后,从利用侧单元3c、3d流出。
从利用侧单元3c、3d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3、64被送至中间单元4。被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经由三通阀V423、V424在中间第三配管P43中汇流。由于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汇流后的制冷剂不流经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而是朝向切换机构43流动。上述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43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经由热源侧第二止回阀V22和切换机构22被吸入压缩机21。
如此,在进行上述冷热均等运转时,使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c、31d中蒸发的制冷剂在不通过喷射器41升压的情况下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返回至压缩机21。
(3-4)制热主体运转
如图9所示,在制热主体运转中,例如,利用侧单元3d进行制冷运转且利用侧单元3a、3b、3c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31d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且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运转)。
此时,在热源侧单元2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22切换成热源侧蒸发状态(图9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中间单元4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将中间第一开闭阀V41以及中间第三开闭阀V44打开,并且将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关闭。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4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中间单元4流动。另一方面,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1、V422、V423被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中间单元4向放热器的入口流动。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43被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此外,此处,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43以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方式切换。
在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的开度根据利用侧单元3a、3b、3c的制热负载以及利用侧单元3d的制冷负载进行调节。
如此,当通过控制部70对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以及中间单元4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时,从压缩机21喷出的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经过切换机构22而流入热源侧第三配管P23,经由热源侧第三止回阀V23,从热源侧单元2向第一连通配管5流出。
经过第一连通配管5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中间第一配管P41中流动,其余部分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三通阀V421、V422、V423从中间单元4流出。上述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1、62、63向利用侧单元3a、3b、3c流入。
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a、3b、3c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中与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放热。上述制冷剂经过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从利用侧单元3a、3b、3c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中加热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热。
从利用侧单元3a、3b、3c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1、52、53流入中间单元4的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上述制冷剂从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流经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经由中间第二止回阀V415、V416、V417,并且在点A处与经由中间第一开闭阀V41流经中间第一配管P41的制冷剂汇流。
汇流后的制冷剂流入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从喷出口41c喷出,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接着,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中间第四配管P44中流动,其余部分在第一连接管P414中流动。在第一连接管P414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中间第一止回阀V414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4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d。被送至利用侧单元3d的制冷剂经由利用侧膨胀阀32d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1d。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1d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d中与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上述制冷剂从利用侧单元3d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d中冷却后的室内空气被送往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冷。
从利用侧单元3d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4被送至中间单元4。被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经由三通阀V424在中间第三配管P43中与流经中间第四配管P44的制冷剂汇流。由于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汇流后的制冷剂不流经喷射器41的吸引流入口41b,而是朝向切换机构43流动。上述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43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第四配管P24,经由热源侧第四止回阀V24进一步流入热源侧第一配管P21,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被吸入压缩机21。
如此,在进行上述制热主体运转时,使制冷剂在不通过喷射器41升压的情况下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返回压缩机21。
(3-5)全制热运转
如图10所示,在全制热运转中,例如,利用侧单元3a、3b、3c、3d全部进行制热运转(即,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全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且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运转)。
此时,在热源侧单元2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22切换成热源侧蒸发状态(图10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中间单元4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将中间第四开闭阀V44打开,并且将中间第一开闭阀V41以及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关闭。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被切换为使得制冷剂从中间单元4向放热器的入口流动。此外,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切换机构43以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方式切换。
在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在控制部70的作用下,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32d的开度根据各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热负载进行调节。
如此,当通过控制部70对热源侧单元2、利用侧单元3a、3b、3c、3d以及中间单元4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时,从压缩机21喷出的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经过切换机构22,经由热源侧第三止回阀V23,从热源侧单元2向第一连通配管5流出。
经过第一连通配管5送至中间单元4的制冷剂在中间第二配管P42中流动,经由三通阀V421、V422、V423、V424从中间单元4流出。上述制冷剂经过第四连通配管61、62、63、64向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入。
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a、3b、3c、3d的高压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与从室内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放热。上述制冷剂经过利用侧膨胀阀32a、32b、32c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另一方面,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加热后的室内空气被送至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热。
从利用侧单元3a、3b、3c、3d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流入中间单元4的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上述制冷剂从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流经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经由中间第二止回阀V415、V416、V417、V418流入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从喷射器41的喷出口41c喷出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42的制冷剂入口42a。从气液分离器42的液体侧出口42b流出的制冷剂流动至中间第四配管P44,经由中间第四开闭阀V44流入中间第三配管P43,朝向切换机构43流动。上述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43从中间单元4流出。
从中间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被送至热源侧单元2的制冷剂经由热源侧第四止回阀V24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上述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被吸入压缩机21。
如此,在进行上述全制热运转时,使制冷剂在不通过喷射器41升压的情况下经过第二连通配管6返回压缩机21。
(4)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包括热源侧单元2、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间单元4、两根连通配管5、6。热源侧单元2具有压缩机2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3。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中间单元4对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以个别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放热器起作用的方式进行切换。两根连通配管5、6连接热源侧单元2与中间单元4。中间单元4具有喷射器41和气液分离器42。喷射器41利用驱动流使在蒸发器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升压。气液分离器42供从喷射器41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在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的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制冷主体运转)中,喷射器41起作用。
由此,如图5所示,在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的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中,喷射器41起作用。因此,在进行制冷主体运转时,能够使用喷射器41。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在进行制冷主体运转时能够回收动力。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还包括第一配管(此处是由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利用侧第一配管P31a、P31b、P31c、P31d构成的)和第二配管(此处是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第一配管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31c、31d与气液分离器42。第二配管从第一配管分岔,并且将制冷剂引导至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
通过从第一配管分岔的第二配管,能够增大喷射器41的驱动流的流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中间单元4向热源侧单元2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在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的至少一者中,喷射器41也起作用,在全制冷运转中,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全部进行制冷,在冷热均等运转中,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均等。
由此,喷射器41还在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的至少一者中起作用。因此,除了能够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制冷主体运转)时使用喷射器41,还能够在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的至少一者中使用喷射器4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除了能够在进行制冷主体运转时进行动力的回收以外,还能够在进行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的至少一者时进行动力的回收。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还包括使在蒸发器中蒸发的制冷剂吸引至喷射器41的第三配管(此处是第三分岔管P432)。在作为第三配管的第三分岔管P432设置有开闭阀(此处是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连通配管具有连接热源侧单元2与中间单元4的低压侧的气体连通配管(此处是第二连通配管6)。中间单元4还具有切换机构43,切换机构43对从蒸发器的出口向作为气体连通配管的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制冷剂的路径以及从气液分离器42的气体侧出口42c向作为气体连通配管的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制冷剂的路径进行切换。空调装置1还包括控制部70,控制部70对作为开闭阀的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以及切换机构43进行控制。
如图5所示,若通过控制部70将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打开并且以使得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42的气体侧出口42c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方式对切换机构43进行切换,那么,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喷射器41起作用。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若通过控制部70将中间第三开闭阀V432关闭并且以使得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出口向第二连通配管6流动的方式对切换机构进行切换,那么,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喷射器41不起作用。因此,在进行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时,能够对使喷射器41起作用和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进行选择。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构成为喷射器在全制热运转以及制热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制热主体运转)中不起作用,在全制热运转中,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全部进行制热,在制热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制热主体运转)中,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3c、3d的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
由于在全制热运转以及制热主体运转中使用喷射器41的优点较小,因此,此处,如图9和图10所示的那样,构成为在全制热运转以及制热主体运转中使喷射器41不起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1将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喷出。由此,由于在中间单元4的一部分中流动有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因此,能够将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用作驱动流。因此,能够提高使用喷射器41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通过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包含二氧化碳。由此,包含二氧化碳的制冷剂能够设为超临界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使用喷射器41的效果得到了提高的空调机。
(5)变形例
(5-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设置于中间单元4,不过,也可以是,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中的至少一部分构成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在本变形例中,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分别从第三连通配管51、52、53、54分岔。
(5-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放热的制冷剂从喷射器41的驱动流入口41a流入,吸引流不流动至吸引流入口41b,不过,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变形例中,构成为在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侧单元3a、3b、3c、3d中放热的制冷剂不经过喷射器41。
(5-3)变形例C
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作为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制冷剂,优选是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压力高的二氧化碳或包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制冷剂,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用二氧化碳或包含二氧化碳的混合制冷剂以外的制冷剂。例如,也可以使用饱和温度达到65℃时饱和压力为4.5MPa以上的制冷剂。作为这样的制冷剂,例如可使用R410A。另外,也可以使用从压缩机21排出时处于临界状态的氟利昂类的制冷剂。作为这样的氟利昂类的制冷剂,例如可使用R23。
(5-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设置有中间第一止回阀V411、V412、V413、V414,不过,中间第一止回阀V411、V412、V413、V414也可以是电动阀,此外,也可省略。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设置有中间第二止回阀V415、V416、V417、V418,不过,中间第二止回阀V415、V416、V417、V418也可以是电动阀,此外,也可省略。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1所示,在第一连接管P411、P412、P413、P414与第一分岔管P415、P416、P417、P418的连接部设置有三通阀V41a、V41b、V41c、V41d。
(5-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间单元4具有一个喷射器41,不过,也可具有多个喷射器4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包括一个中间单元4,不过,也可包括多个中间单元4。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和细节的多种变更。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
2:热源侧单元
3a、3b、3c、3d:利用侧单元
4:中间单元
5、6、51、52、53、54、61、62、63、64:连通配管
21:压缩机
23:热源侧热交换器
31a、31b、31c、31d:利用侧热交换器
P31a、P31b、P31c、P31d:利用侧第一配管
41:喷射器
41a:驱动流入口
41b:吸引流入口
41c:喷出口
42:气液分离器
42a:制冷剂入口
42b:液体侧出口
42c:气体侧出口
43:切换机构
70:控制部
P411、P412、P423、P414:第一连接管P415、P416、P417、P418:第一分岔管P432:第三分岔管
V432:第三开闭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70595号公报。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源侧单元(2),所述热源侧单元具有压缩机(2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3);
多个利用侧单元(3a、3b),多个所述利用侧单元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
中间单元(4),所述中间单元以使多个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个别地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放热器起作用的方式进行切换;以及
两根连通配管(5、6),所述连通配管连接所述热源侧单元与所述中间单元,
所述中间单元具有:
喷射器(41),所述喷射器利用驱动流使在所述蒸发器中蒸发的制冷剂升压;以及
气液分离器(42),所述气液分离器供从所述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
在多个所述利用侧单元的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的制冷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中,所述喷射器起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配管(P411、51、P31a),所述第一配管连接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器;以及
第二配管(P415),所述第二配管从所述第一配管分岔,将制冷剂引导至所述喷射器的驱动流的入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全制冷运转以及冷热均等运转中的至少一者中,所述喷射器也起作用,在所述全制冷运转中,多个所述利用侧单元全部进行制冷,在所述冷热均等运转中,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与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均等。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配管(P432),所述第三配管使在所述蒸发器中蒸发的制冷剂吸引至所述喷射器,
在所述第三配管设置有开闭阀(V432),
所述连通配管具有连接所述热源侧单元与所述中间单元的低压侧的气体连通配管(6),
所述中间单元还具有切换机构(43),所述切换机构对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向所述气体连通配管流动的制冷剂的路径以及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体侧出口(42c)向所述气体连通配管流动的制冷剂的路径进行切换,
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控制部(70),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开闭阀以及所述切换机构进行控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构成为所述喷射器在全制热运转以及制热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中不起作用,在所述全制热运转中,多个所述利用侧单元全部进行制热,在制热主体的冷热混合运转中,多个所述利用侧单元的制热运转负载的总和大于制冷运转负载的总和。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将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喷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包含二氧化碳。
CN202180025295.6A 2020-03-31 2021-03-29 空调装置 Active CN1153490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2742A JP7469621B2 (ja) 2020-03-31 2020-03-31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0-062742 2020-03-31
PCT/JP2021/013191 WO2021200787A1 (ja) 2020-03-31 2021-03-29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9072A true CN115349072A (zh) 2022-11-15
CN115349072B CN115349072B (zh) 2024-05-07

Family

ID=77927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5295.6A Active CN115349072B (zh) 2020-03-31 2021-03-29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27378A1 (zh)
EP (1) EP4113033A4 (zh)
JP (1) JP7469621B2 (zh)
CN (1) CN115349072B (zh)
WO (1) WO20212007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6343A (zh) * 2022-05-24 2023-12-01 开利公司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57940A (ja) * 2006-09-04 2008-03-13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271011A (ja) * 2009-05-25 2010-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3282730A (zh) * 2011-01-04 2013-09-04 开利公司 喷射器循环
WO2014103407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6070595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20170234582A1 (en) * 2014-12-05 2017-08-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7923666A (zh) * 2015-08-14 2018-04-17 丹佛斯有限公司 具有至少两个蒸发器组的蒸气压缩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2904B2 (ja) * 2005-02-24 2008-1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6070596A (ja) 2014-09-30 2016-05-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R3053288B1 (fr) * 2016-06-30 2018-07-2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ircuit de climatisation reversibl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edes de fonctionneme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57940A (ja) * 2006-09-04 2008-03-13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271011A (ja) * 2009-05-25 2010-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3282730A (zh) * 2011-01-04 2013-09-04 开利公司 喷射器循环
WO2014103407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6070595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20170234582A1 (en) * 2014-12-05 2017-08-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7923666A (zh) * 2015-08-14 2018-04-17 丹佛斯有限公司 具有至少两个蒸发器组的蒸气压缩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13033A1 (en) 2023-01-04
EP4113033A4 (en) 2023-08-23
US20230027378A1 (en) 2023-01-26
JP2021162204A (ja) 2021-10-11
CN115349072B (zh) 2024-05-07
JP7469621B2 (ja) 2024-04-17
WO2021200787A1 (ja)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63358B1 (en) Air conditioner
JP5324749B2 (ja) 冷凍装置
JP5332604B2 (ja) 冷暖同時運転型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513725A (ja) 再熱およびエコノマイザ機能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
EP2557377A1 (en) Air conditioning and hot-water supply composite system
JP444196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909093B2 (ja)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JPWO201104869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378104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584285A1 (en) Refrigerating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11373216B (zh)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装置
JP2010048506A (ja)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WO2021065678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5349072A (zh) 空调装置
JP5186398B2 (ja) 空気調和機
US20230021512A1 (en) Air conditioner
GB2526486A (en) Air conditioner
KR100524719B1 (ko)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의 유량 가변형 바이패스 장치
JP3543448B2 (ja) 熱搬送装置
CN114450543B (zh) 空调机
CN114450542B (zh)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US11397015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4076346A (zh) 一拖多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