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47808A - 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47808A
CN115347808A CN202110517405.2A CN202110517405A CN115347808A CN 115347808 A CN115347808 A CN 115347808A CN 202110517405 A CN202110517405 A CN 202110517405A CN 115347808 A CN115347808 A CN 115347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control
control signal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174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正辉
龙谭
赵鸣
文先仕
韦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1740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47808A/zh
Priority to EP22806640.3A priority patent/EP431892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91402 priority patent/WO202223767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347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78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1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operating from a three-phase input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16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83Conver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or output configuration
    • H02M1/009Conver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or output configuration having two or more independently controlled outpu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87Neutral point clamped i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控制方法,方法包括: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负载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所述目标类型故障与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具有关联关系;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第一负载停止工作。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第一控制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Description

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三相电源供电的应用系统例如空调系统中,三相供电电路可以通过全母线负载的方式来为变频压缩机提供工作电压,并通过半母线负载的方式来为直流风机提供工作电压。目前,全母线负载和半母线负载均工作的情况下,若全母线负载突然出现故障,由于不能及时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造成工作电路中的电容的中点电位严重偏移,导致电容容易出现过压现象,进一步造成储电电容出现损坏的情况。
而目前针对上述情况并没有可靠有效的控制方法,导致目前的控制效率较低,使供电控制电路的故障率较高。
申请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控制方法、电路、系统及设备,解决了目前在全母线负载突然出现故障时,不能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相供电电路中的储能电容出现过压现象导致损坏的概率,提高了三相四线供电电路的控制效率,降低了供电控制电路的故障率。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一种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管理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第一控制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负载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所述目标类型故障与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具有关联关系;
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第二方面,一种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目标通信通道;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如下步骤: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负载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所述目标类型故障与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具有关联关系;
所述目标通信通道,用于与所述第二控制设备通信连接,传输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第二负载停止工作。
第三方面,一种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第一负载、第二负载、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用于对输入的交流电信号进行整流处理,得到直流电信号,并为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的所述第一负载、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所述第二负载、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提供工作电源;
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和所述第一负载进行监测,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第二负载进行管理控制。
第四方面,一种空调设备,所述空调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负载为直流风机负载,所述第二负载为压缩机负载。
第五方面,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控制程序,所述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在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时,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这样,第一控制设备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将用于指示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发送第二控制设备,来使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解决了目前在全母线负载突然出现故障时,不能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相供电电路中的储能电容出现过压现象导致损坏的概率,提高了三相四线供电电路的控制效率,降低了供电控制电路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系统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控制系统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序变化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五;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参照图1所示,方法应用于管理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第一控制设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
其中,第一负载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目标类型故障与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具有关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类型故障指的是会对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中的储能电容造成过压或损坏的故障。第一负载可以指的是半母线负载,即第一负载由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中的一根母线提供工作电源。在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时,立即生成用于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
步骤102、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
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通信通道是用于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的特定通道,可以是第一控制设备与第二控制设备之间的原有通信通道,也可以是为了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而设置的专用通信通道。这样,第二控制设备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后,响应第一控制信号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在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时,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这样,第一控制设备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将用于指示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发送第二控制设备,来使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解决了目前在全母线负载突然出现故障时,不能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相供电电路中的储能电容出现过压现象导致损坏的概率,提高了三相四线供电电路的控制效率,降低了供电控制电路的故障率。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参照图2所示,方法应用于管理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第一控制设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若监测到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或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
其中,第一负载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目标类型故障与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具有关联关系,第一电容是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中除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外的储能电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指的是第二负载在正常工作时,突然出现停机的故障,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指的是第一电容的电压较高,超出第一电容的最大承受范围的情况。由于第一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或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时,均会导致第二电容出现过压或损坏等情况,因此,为了保护第二电容,需控制与第二电容并联的第一负载快速停止工作,进而使第一负载停止消耗第二电容对应的电压,从而保证了第二电容不会出现过压或损坏的情况。
步骤202、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
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通过第一控制设备与第二控制设备之间的目标通信通道快速地将生成的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以使第二控制设备快速地响应第一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需说明的是,目标通信通道包括有线通信通道或无线通信通道。其中,无线通信通道可以是在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中设置匹配的无线通信模块来实现的。
基于前述实施例,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电路图可以参照图3所示,具体包括:交流输入端31、电感器件模块32、整流模块33和储能模块34。其中,交流输入端31包括:第一相交流输入端A、第二相交流输入端B和第三相交流输入端C,交流输入端31接入的是外部输入的市交流电;电感器件模块32包括:3个电感器件L1、L2和L3;整流模块33包括:6个二极管D1、D2、D3、D4、D5和D6,和6个双向开关管T1、T2、T3、T4、T5和T6;储能模块34包括:2个电容C1和C2;母线E1和母线E2。电感器件模块32将交流输入端31输入的交流电压信号传输至整流模块33,整流模块33对接收到的交流电压信号进行整流处理,得到直流信号,并存储在储能模块34中。
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第一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之间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可以参照图4或图5所示,第一负载与电容C1并联,第二负载与电容C1和C2并联,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为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提供直流电压。其中,第一控制设备用于对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进行监控,并对第二负载的工作参数进行管理控制,并通过控制第二控制设备来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其中,图4所示为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只有一个通信通路F1,图5所示为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具有两个通信通路F2和F3。在图5中,假设通信通路F2为用于传输第一控制信号的专用通道,对应的通信通路F3为用于传输第一控制设备发送给第二控制设备以对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进行控制的第二控制信号。其中,在图4和图5中,电容C1为前述第一电容,电容C2为前述第二电容。
这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将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有效提高了第一控制信号的传输效率,保证了第二控制设备能够快速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并响应第一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使第一电容不会出现过压或损坏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在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时,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这样,第一控制设备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将用于指示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发送第二控制设备,来使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解决了目前在全母线负载突然出现故障时,不能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相供电电路中的储能电容出现过压现象导致损坏的概率,提高了三相四线供电电路的控制效率,降低了供电控制电路的故障率。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参照图6所示,方法应用于管理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第一控制设备,第一控制设备与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包括用于传输第二控制信号的传输通道和目标通信通道,第二控制信号是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的参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若监测到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或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
其中,第一负载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目标类型故障与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具有关联关系,第一电容是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中除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外的储能电容。
步骤402、若第一控制信号的形式为数据帧形式,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
其中,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第一负载最大时,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图5所示的连接电路示意图,在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具有至少两个通信通道F2和F3时,可以通过其中的一个只用于传输第一控制信号的目标通信通道F2将数据帧形式的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并且目标通信通道F2发送第一控制信号频率较高。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是根据大量实验得到的一个小于第一负载最大时,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的经验值,也可以是用户根据第一负载最大时,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来进行设置得到的一个值。
其中,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均可以是一个控制芯片,例如可以是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信号还可以包括以下形式之一:高低电平信号形式和电压信号形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生成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形式除了数据帧形式外,还可以是至少一个高低电平信号,例如以高电平为1,低电平为0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控制设备输出1010……的持续高低规律变化电平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接收到该规律的变化电平时,立即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电压信号形式可以是电压阈值的形式,例如在第二负载、第二电容和第一负载均正常工作时,第一控制设备可以通过目标通信通道持续输出一个高电压阈值信号,例如4伏特(V)的电压信号,在第一控制设备监测到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或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时,第一控制设备将目标通信通道输出电压信号变成一个低电压阈值信号,例如1V的电压信号,这样,在第二控制设备接收到1V的电压信号时,立即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需说明的是,目标通信通道包括有线通信通道或无线通信通道。
其中,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是第一控制设备通过有线形式或无线信号的形式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的。
这样,采用单独新增的目标通信通道来传输各种形式的第一控制信号,有效保证了传输第一控制信号的效率,使第一控制信号能够快速地传输至第二控制设备,以便第二控制设备能够迅速地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有效地保护了第一电容。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实施例,该应用实施例中包括:三电平整流电路即前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全母线负载即前述第二负载、半母线负载即前述第一负载、控制器1即前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控制器2即前述第二控制设备;其中,控制器1对全母线负载、三电平整流电路进行控制,控制器2在控制器1的控制下对半母线负载进行控制。
其中,控制器1和控制器2之间具有两路通信线路1和2。通信线路1为控制器1和控制器2之间新增的通信线路,即前述目标通信通道。在通信线路1中发送数据帧即前述第一控制信号时,发送的相邻数据帧之间的时间差值小于时间间隔1;时间间隔小于在半母线负载最大时,半母线电压由最低控制半母线电压跌至最低允许电压所需时间。
通信线路1仅用于传输控制半母线负载的通断的信号,例如前述用于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通信线路1可以由一根或多根通信线组成。第一控制信号由一个或一组高低电平构成,或者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是两个电压代表或两个电压阈值进行区分,比如第一控制信号小于1V时,表明需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通信线路1可以是无线通信。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通信线路2用于传输的是用于控制半母线负载的速度控制、速度反馈等其他信息。
对应的通信线路1、通信线路2、全母线负载、半母线负载之间的工作时序图可以参照图7所示,全母线负载在t1时刻出现停机故障时,第一控制设备中通信线路2中发送第二控制信号的时序不发生任何改变,第一控制设备在t2时刻生成得到第一控制信号,并在t2时刻将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在t3时刻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在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时,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这样,第一控制设备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将用于指示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发送第二控制设备,来使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解决了目前在全母线负载突然出现故障时,不能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相供电电路中的储能电容出现过压现象导致损坏的概率,提高了三相四线供电电路的控制效率,降低了供电控制电路的故障率。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参照图8所示,方法应用于管理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第一控制设备,目标通信通道还用于传输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基于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和目标标识信息,生成数据帧形式的第一控制信号。
其中,目标标识信息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二负载停止工作,目标类型故障包括以下故障至少之一: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第一电容是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中除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外的储能电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图4所示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在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只有一个用于通信的通信通道F1,且第一控制设备与第二控制设备之间是通过数据帧来进行通信时,若第一控制设备监测到第二负载和第一电容均未出现故障即正常工作时,第一控制设备基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生成第二控制信号,并将第二控制信号按照一定的数据帧发送频率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以便第二控制设备基于第二控制信号指示的工作参数来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若第一控制设备监测到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或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第一控制设备基于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和目标标识信息生成数据帧形式的第一控制信号,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是第一控制设备基于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时,将目标标识信息增加第二控制信号的数据帧的头部或其他位置处,以实现将目标标识信息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
步骤502、以预设时长为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的通信间隔,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
其中,预设时长小于第一负载最大时,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时长为根据大量实验得到的一个小于第一负载最大时,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的经验值,预设时长也可以是用户根据第一负载最大时,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来确定得到的一个时长值。预设时长小于第一控制设备发送第二控制信号的发送间隔,这样,第一控制设备能够快速的将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以使第二控制设备能够迅速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在第二电容在出现过压或损坏前平衡了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之间的电压。
需说明的是,目标通信通道包括有线通信通道或无线通信通道。
这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降低传输间隔,使第一控制信号能够快速地传输至第二控制设备,以便第二控制设备能够迅速地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有效地保护了第一电容。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实施例,该应用实施例中包括:三电平整流电路即前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全母线负载即前述第二负载、半母线负载即前述第一负载、控制器1即前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控制器2即前述第二控制设备;其中控制器1对全母线负载、三电平整流电路进行控制,控制器2在控制器1的控制下对半母线负载进行控制。
控制器1与控制器2之间只有一个通信线路3。这样,将用于指示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指示信息即前述目标标识信息,嵌在用于指示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的每一信号帧即前述第二控制信号的头部或其他位置处,从而得到前述的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器1通过高波特率和短通信帧间隔,将第一控制信号通过通信线路3发送至控制器2,使控制器1发送最长帧的时间小于在半母线负载最大时半母线电压由最低控制半母线电压跌至最低允许电压所需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在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时,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这样,第一控制设备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将用于指示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发送第二控制设备,来使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解决了目前在全母线负载突然出现故障时,不能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相供电电路中的储能电容出现过压现象导致损坏的概率,提高了三相四线供电电路的控制效率,降低了供电控制电路的故障率。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参照图9所示,方法应用于管理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第一控制设备,目标通信通道还用于传输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基于目标标识信息,生成数据帧形式的第一控制信号。
其中,目标标识信息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二负载停止工作,目标类型故障包括以下故障至少之一: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第一电容是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中除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外的储能电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图4所示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在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只有一个用于通信的通信通道F1,且第一控制设备与第二控制设备之间是通过数据帧来进行通信时,若第一控制设备监测到第二负载和第一电容均未出现故障即正常工作时,第一控制设备基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生成第二控制信号,并将第二控制信号按照一定的数据帧发送频率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以便第二控制设备基于第二控制信号指示的工作参数来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若第一控制设备监测到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或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第一控制设备基于目标标识信息,生成只具有目标标识信息的第一控制信号,即第一控制设备生成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单独控制信号。
步骤602、基于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的优先级顺序,暂停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二控制信号。
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的发送优先级高于第二控制信号的发送优先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控制信号的发送优先级顺序设置为最高,当第一控制设备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时,由于第一控制信号的优先级顺序最高,暂停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
步骤603、以预设时长为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的通信间隔,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
其中,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第一负载最大时,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暂停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后,通过目标通信通道按照预设时长通信间隔,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
需说明的是,目标通信通道包括有线通信通道或无线通信通道。
这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降低传输间隔,使第一控制信号能够快速地传输至第二控制设备,以便第二控制设备能够迅速地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有效地保护了第一电容。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实施例,该应用实施例中包括:三电平整流电路即前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全母线负载即前述第二负载、半母线负载即前述第一负载、控制器1即前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控制器2即前述第二控制设备;其中,控制器1对全母线负载、三电平整流电路进行控制,控制器2在控制器1的控制下对半母线负载进行控制。
控制器1与控制器2之间只有一个通信线路3。这样,基于用于指示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指示信息即前述目标标识信息,生成目标信号帧即前述的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器1打断当前通信线路3中正常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通过高波特率和短通信帧间隔,将目标信号帧通过通信线路3发送至控制器2,并使控制器1发送最长帧的时间小于在半母线负载最大时半母线电压由最低控制半母线电压跌至最低允许电压所需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在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时,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这样,第一控制设备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将用于指示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发送第二控制设备,来使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解决了目前在全母线负载突然出现故障时,不能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相供电电路中的储能电容出现过压现象导致损坏的概率,提高了三相四线供电电路的控制效率,降低了供电控制电路的故障率。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控制设备,参照图10所示,该第一控制设备7可以包括:处理器71和目标通信通道72;其中:
处理器71,用于实现如下步骤: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其中,第一负载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目标类型故障与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具有关联关系;
目标通信通道72,用于与第二控制设备通信连接,传输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二负载停止工作。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目标类型故障包括以下故障至少之一: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其中,第一电容是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中除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外的储能电容。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与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包括用于传输第二控制信号的传输通道和目标通信通道,第二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处理器执行步骤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若第一控制信号的形式为数据帧形式,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其中,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第一负载最大时,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与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包括用于传输第二控制信号的传输通道和目标通信通道,第二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第一控制信号还包括以下形式之一:高低电平信号形式和电压信号形式。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步骤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基于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和目标标识信息,生成数据帧形式的第一控制信号;其中,目标标识信息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二负载停止工作;
对应的,目标通信通道还用于传输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处理器执行步骤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以预设时长为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的通信间隔,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步骤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基于目标标识信息,生成数据帧形式的第一控制信号;其中,目标标识信息用于指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二负载停止工作;
对应的,目标通信通道还用于传输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处理器执行步骤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基于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的优先级顺序,暂停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的发送优先级高于第二控制信号的发送优先级;
以预设时长为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的通信间隔,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预设时长小于第一负载最大时,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目标通信通道包括有线通信通道或无线通信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单元和模块之间信息交互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图1~2、图6和图8~9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中的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在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时,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这样,第一控制设备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将用于指示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发送第二控制设备,来使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解决了目前在全母线负载突然出现故障时,不能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快速及时地控制半母线负载停止工作的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相供电电路中的储能电容出现过压现象导致损坏的概率,提高了三相四线供电电路的控制效率,降低了供电控制电路的故障率。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系统,参照图11所示,该控制系统8可以包括: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81、第一负载82、第二负载83、第一控制设备84和第二控制设备85;其中:
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81,用于对输入的交流电信号进行整流处理,得到直流电信号,并为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的第一负载82、连接于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83、第一控制设备84和第二控制设备85提供工作电源;
第一控制设备84,用于对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和第一负载进行监测,实现如图1~2、图6和图8~9所示的方法的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第二控制设备85,用于对第二负载进行管理控制。
其中,第一控制设备84与前述第一控制设备7为同一设备。第二控制设备85通常是在第一控制设备84的控制下对第二负载进行管理控制的。
需说明的是,控制系统中各设备之间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可以参照图4和图5所示的电路连接示意图,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空调设备为包括图11所示的控制系统的空调器,其中,第一负载为直流风机负载,第二负载为压缩机负载。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示例性的,假设空调设备的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中,第二负载即压缩机负载与第一负载即直流风机负载同时工作,其中,压缩机负载的工作功率为3000瓦特(W),直流风机负载的工作功率为100W时,由于直流风机负载所消耗的功率相比压缩机负载所消耗的功率小很多。因此,在全母线电压给主负载即压缩机负载供电,下半母线给小负载即直流风机供电的情况下,电解电容C1和C2均可以提供功率1650W的电压,上半母线电容即电解电容C1可以给压缩机负载供电1650W,下半母线电容C2在给直流风机负载供电100W的同时也给主负载压缩机负载供电1550W,此时电解电容C1和C2供电功率相差较少,电解电容C1和C2之间的中点电位平衡,电解电容C1和C2两端各自的电压也在各自对应的耐受电压范围内。但在压缩机负载故障不消耗功率时,整个工作电路中只有直流风机负载消耗100W的功率,导致电解电容C1和C2等效的一个大电容两端因为三电平整流模组输出的电压达到650V,而电解电容C1和C2是通过串联分压的,这样,在压缩机负载故障时,工作电路只有直流风机负载快速消耗能量,使下半母线电容C2电量很快被消耗,但电解电容C1和C2等效的一个大电容的两端的电压不变,导致上半母线电解电容C1的电压快速上升,导致电解电容C1的电压很可能超出其电压耐受值,进一步导致电解电容C1炸裂形成严重事故。
这样,在第一控制设备确定第二负载停止工作之后,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告知第二控制器第二负载已停止工作,需立即控制第一负载停止工作,这样使上半母线与下半母线都没有负载,电解电容C1和C2平分全母线电压,从而保证电解电容C1不会被损坏。其中,由于使用目标通信通道且目标通信通道通信速度快,使主控反应及时从而能保证电容免受损害。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简称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该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图1~2、图6和图8~9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管理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第一控制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负载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所述目标类型故障与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具有关联关系;
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第一负载停止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类型故障包括以下故障至少之一:所述第二负载出现停机故障和第一电容出现过压故障;其中,所述第一电容是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中除与所述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外的储能电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与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包括用于传输第二控制信号的传输通道和所述目标通信通道,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包括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所述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包括:
若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形式为数据帧形式,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其中,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小于所述第一负载最大时,所述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所述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与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之间包括用于传输第二控制信号的传输通道和所述目标通信通道,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包括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还包括以下形式之一:高低电平信号形式和电压信号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包括:
若监测到所述目标类型故障,基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和目标标识信息,生成数据帧形式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目标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第二负载停止工作;
对应的,所述目标通信通道还用于传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所述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包括:
以预设时长为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通信间隔,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包括:
若监测到所述目标类型故障,基于目标标识信息,生成数据帧形式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目标标识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第二负载停止工作;
对应的,所述目标通信通道还用于传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负载的工作参数,所述通过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设备,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的优先级顺序,暂停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发送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发送优先级;
以预设时长为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通信间隔,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长小于所述第一负载最大时,所述第一负载所需的最低工作电压降低至与所述第一负载并联的第二电容允许的最低电压的时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通信通道包括有线通信通道或无线通信通道。
9.一种第一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目标通信通道;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如下步骤:若监测到目标类型故障,确定用于指示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一负载停止工作的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负载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所述目标类型故障与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第二负载具有关联关系;
所述目标通信通道,用于与第二控制设备通信连接,传输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第二负载停止工作。
10.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第一负载、第二负载、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用于对输入的交流电信号进行整流处理,得到直流电信号,并为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一根母线的所述第一负载、连接于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的两根母线的所述第二负载、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提供工作电源;
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三相三电平供电电路和所述第一负载进行监测,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第二负载进行管理控制。
11.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负载为直流风机负载,所述第二负载为压缩机负载。
12.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控制程序,所述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110517405.2A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3478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17405.2A CN115347808A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EP22806640.3A EP4318924A1 (en) 2021-05-12 2022-05-07 Control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PCT/CN2022/091402 WO2022237674A1 (zh) 2021-05-12 2022-05-07 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17405.2A CN115347808A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7808A true CN115347808A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46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17405.2A Pending CN115347808A (zh) 2021-05-12 2021-05-12 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18924A1 (zh)
CN (1) CN115347808A (zh)
WO (1) WO202223767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55317A (ja) * 2012-06-06 2013-12-19 Meidensha Corp 3レベルインバータの制御装置
CN104253554A (zh) * 2013-06-26 2014-12-31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和逆变器拓扑
CN212305171U (zh) * 2020-09-30 2021-01-05 重庆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电子电路和空调器
CN112271700A (zh) * 2020-10-14 2021-01-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母线电容的硬件保护装置、保护方法和一种用电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18924A1 (en) 2024-02-07
WO2022237674A1 (zh)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0434B (zh) 电力变换装置
KR100923220B1 (ko) 스위칭 모드 전원 공급기의 대기전력 최소화장치
CN106855695B (zh) 机器人安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3855679A (zh) 过压保护电路、包含其的驱动器和电源及过压保护方法
EP2955833B1 (en) Method for voltage dip compensation of inverter
JP2007290845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CN110149007B (zh) 一种交流有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及供电方法
CN106611997B (zh) 不断电电力供应系统及方法
KR20090089378A (ko) Dc 전력 시스템
CN113839546B (zh) 一种中点钳位电路、控制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11010533A (zh) 一种自动上报ar摄像机供电及网络连接状态的方法及系统
CN103401254A (zh) 高低压配电网自动无功补偿系统的监测装置
CN115347808A (zh) 一种控制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2510814A (zh) Ups供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WO2014024731A1 (ja) 連系系統切替装置及び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CN108693429B (zh) 一种放电晶闸管的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及控制装置
JP6772827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5162329A (zh) 电子装置及其电源供应器的输出功率的识别方法
CN210958188U (zh) 一种基于冗余切换的整流装置对装置并联控制系统
US3548289A (en) Apparatus for supervising the current supplied to loads via antiparallel-connected thyristors
US20200195188A1 (en) Management of the number of active power cells of a variable speed drive
CN117458486B (zh) 矿区智能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和矿区智能供电系统
CN111463780A (zh) 一种石油钻机作业环境的电网稳定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821474A (zh) 供电系统、网络设备及供电控制方法
CN110768254B (zh) 供电电路、供电电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