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2573A -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2573A
CN115312573A CN202210931034.7A CN202210931034A CN115312573A CN 115312573 A CN115312573 A CN 115312573A CN 202210931034 A CN202210931034 A CN 202210931034A CN 115312573 A CN115312573 A CN 1153125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panel
light
color filt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310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310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125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12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25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包括底发光区;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薄膜晶体管层、有机膜层以及位于底发光区的发光器件层;本申请通过在底发光区设置一彩色滤光层,彩色滤光层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层靠近基底的一侧,当发光器件层所发出的光线到达彩色滤光层时,增强光线的散射效应,降低光线的损失,以达到扩大显示视角的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具有自发光、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高、响应时间短、对比度高、宽视角、使用温度范围广,可实现柔性显示与大面积全色显示等诸多优点,被业界公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显示器。
现有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主要包括顶发光型和底发光型两种,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除了要求显示器具备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画质细腻的特点外,也追求功能及显示模式上的突破;然而,现有顶发光有机二极管显示面板存在视角差,不同观察者角度影响较大等缺陷;现有的底发光有机二极管显示面板中彩色滤光层距离显示面板出光面较远,较难满足理想的广视角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用以缓解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底发光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薄膜晶体管层、有机膜层以及位于所述底发光区的发光器件层;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发光区的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散射粒子。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散射粒子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200纳米。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相邻两所述散射粒子的间距大于所述散射粒子的粒径。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散射粒子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以及有机硅树脂纳米粒子中的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和所述基底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所述有机膜层包括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过孔不暴露所述彩色滤光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孔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位于所述衬底上的缓冲层,所述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衬底和所述缓冲层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穿过所述有机膜层和所述缓冲层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过孔不暴露所述彩色滤光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孔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中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底发光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薄膜晶体管层、有机膜层以及位于所述底发光区的发光器件层;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底发光区设置一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当所述发光器件层所发出的光线到达所述彩色滤光层时,增强光线的散射效应,降低光线的损失,以达到扩大显示视角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请参阅图2~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所述显示面板1包括底发光区100;
所述显示面板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10、薄膜晶体管层20、有机膜层30以及位于所述底发光区100的发光器件层40;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1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发光区100的彩色滤光层50,所述彩色滤光层50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靠近所述基底10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具有自发光、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高、响应时间短、对比度高、宽视角、使用温度范围广,可实现柔性显示与大面积全色显示等诸多优点,被业界公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显示器;其中,现有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主要包括顶发光型和底发光型两种,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除了要求显示器具备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画质细腻的特点外,也追求功能及显示模式上的突破;然而,现有顶发光有机二极管显示面板存在视角差,不同观察者角度影响较大等缺陷;现有的底发光有机二极管显示面板中彩色滤光层距离显示面板出光面较远,较难满足理想的广视角需求。
请参阅图1,为现有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所述现有显示面板2包括底发光区100,所述现有显示面板2包括基底10、及层叠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的薄膜晶体管层20、有机膜层30、像素定义层60、发光器件层40以及封装层70,所述发光器件层40位于所述底发光区100;其中,所述现有显示面板2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发光区100的彩色滤光层50,所述彩色滤光层50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远离所述基底10的一侧;具体地,所述有机膜层30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上的钝化层31和平坦层32,所述彩色滤光层50位于所述钝化层31和所述平坦层3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现有显示面板1中,通常会在所述发光器件层40和所述基底10之间设置所述彩色滤光层50,通过所述彩色滤光层50对所述发光器件层40发出的光线进行滤光,可在保证出光的同时增加色域,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然而,由于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与所述现有显示面板2出光面之间包含多层结构(例如所述有机膜层30),导致光线容易在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与所述现有显示面板2出光面之间发生全反射及散射,从而导致光线在除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之外的方向的可视性效果较差,较难满足理想的广视角需求。
承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底发光区100设置一彩色滤光层50,所述彩色滤光层50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靠近所述基底10的一侧,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减少光线在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与所述有机膜层30之间的全反射与散射,当所述发光器件层40所发出的光线到达所述彩色滤光层50时,增强光线的散射效应,降低光线的损失,以达到扩大显示视角的效果。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所述显示面板1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所述显示面板1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为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包括底发光区100;所述显示面板1包括基底10、位于所述基底10上的薄膜晶体管层20、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远离所述基底10一侧的有机膜层30以及位于所述有机膜层30远离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一侧的发光器件层40,所述发光器件层40位于所述底发光区100内。
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基底10上的有源层21、栅极绝缘层22以及第一金属层23;其中,所述有源层21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物有源层21,所述有源层2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铟镓锌(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GZO),所述金属层的材料包括钼(Mo)、铝(Al)、铂(Pt)、钯(Pd)、银(Ag)、镁(Mg)、金(Au)、镍(Ni)、钕(Nd)、铱(Ir)、铬(Cr)、钙(Ca)、钛(Ti)、钽(Ta)和钨(W)中的至少一种金属。
进一步地,所述有源层21包括有源段211和与所述有源段211连接的导体段212,所述导体段212包括与所述第一金属层23连接的搭接部212A、及位于所述搭接部212A与所述有源段211之间的导体子部212B,所述导体子部212B上开设有凹槽212C;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1,在所述现有的显示面板2中,通常需要对有源层21的搭接部212A进行导体化制程从而提升有源层21对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3的接触面的连接特性,而在所述有源层21导体化后,所述搭接部212A中的载流子会有向着所述有源段211扩散的趋势,所述凹槽212C用于防止所述有源层21导体化制程后,所述搭接部212A中的载流子朝着所述有源段211扩散,提升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层23包括间隔设置的源极23A和漏极23C,所述源极23A和所述漏极23C与所述有源层21的搭接部212A连接;具体地,所述搭接部212A包括与所述源极23A接触的第一搭接部212A1、及与所述漏极23C接触的第二搭接部212A2,所述有源段211位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2A1和所述第二搭接部212A2之间;所述导体子部212B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2A1和所述有源段211之间的第一导体子部212B1、及位于所述第二搭接部212A2和所述有源段211之间的第二导体子部212B2;其中,所述第一导体子部212B1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12C1,所述第二导体子部212B2上开设有第二凹槽212C2。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导体子部212B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搭接部212A1和所述有源段211之间的第一导体子部212B1、及位于所述第二搭接部212A2和所述有源段211之间的第二导体子部212B2,所述第一导体子部212B1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12C1,从而减小所述第一导体子部212B1的总体面积,同时,所述第二导体子部212B2上开设有第二凹槽212C2,从而减小所述第二导体子部212B2的总体面积,进而减弱载流子向所述有源段211的扩散,提升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层23还包括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22远离所述有源层21一侧的栅极23B,所述栅极23B位于所述源极23A和所述漏极23C之间,且所述栅极23B对应所述有源段211设置,即,所述有源层21、所述栅极绝缘层22以及所述栅极23B依次层叠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源极23A、所述漏极23C以及所述栅极23B位于同一膜层,可以在同一工序中制作,最大化的减少所述显示面板1的工艺流程,节约制作成本。
承上,所述栅极23B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源极23A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栅极23B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漏极23C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进而避免由同一所述第一金属层23制作的所述栅极23B、所述源极23A以及所述漏极23C会在栅极绝缘层22上部分接触,从而影响了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的电学特性。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0包括层叠设置的衬底11、遮光层12以及缓冲层13,所述衬底11包括但不限于柔性衬底和刚性衬底中的一种,所述遮光层12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有源层21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所述遮光层12可以对射向所述有源层21的光进行遮挡,从而减少因光照射所述有源层21产生的光生载流子导致的漏电流增加,进而保持所述显示面板1工作时的稳定性,所述缓冲层13的包括但不限于单层氮化硅(Si3N4)、单层二氧化硅(SiO2)、单层氮氧化硅(SiONx),或是以上膜层的双层结构,其中,所述栅极绝缘层22上开设有与所述遮光层12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图中未标记),所述缓冲层13上开设有与所述遮光层12相对应的第二通孔(图中未标记),所述漏极23C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遮光层1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层40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有机膜层30上的第一电极41、发光层42以及第二电极43;其中,所述第一电极41包括但不限于阳极,所述第二电极43包括但不限于阴极,所述有机膜层30上开设有暴露部分所述源极23A或所述漏极23C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电极41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源极23A或所述漏极23C连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机膜层30上开设有暴露部分所述漏极23C的第三通孔(图中未标记),所述第一电极41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漏极23C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41远离所述有机膜层30一侧的像素定义层60,所述像素定义层60上开设暴露所述第一电极41的开孔,所述发光层42位于所述开孔内,所述发光层42通过所述开孔与所述第一电极41连接,所述第二电极43通过所述开孔与所述发光层42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41的材料和所述第二电极43的材料均可以为透明导电材料,其中,所述透明导电材料优选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材料;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阳极、所述发光层42、所述阴极以及所述封装层70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膜层,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过多赘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发光区100的彩色滤光层50,所述彩色滤光层50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靠近所述基底10的一侧;具体地,所述彩色滤光层50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和所述基底10之间,所述彩色滤光层50对应所述发光器件层40设置,所述彩色滤光层50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层42在所述基底10上的正投影重叠;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所述彩色滤光层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以所述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和所述基底10之间为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底发光区100设置彩色滤光层50,所述彩色滤光层50对所述发光层42发出的光线进行滤光,可在保证出光的同时增加色域,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并且,所述彩色滤光层50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靠近所述基底10的一侧,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施例减少光线在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与所述有机膜层30之间的全反射与散射,当所述发光器件层40所发出的光线到达所述彩色滤光层50时,增强光线的散射效应,降低光线的损失,以达到扩大显示视角的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彩色滤光层50包括多个散射粒子51,所述散射粒子51均匀分布于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中;进一步地,所述散射粒子5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以及有机硅树脂纳米粒子中的一种;所述散射粒子5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球形。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中掺杂有多个散射粒子51,提高光色转换效率,当所述发光器件层40所发出的光线到达所述彩色滤光层50时,所述散射粒子51对光线进行散射,增强了光线在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中的漫反射,减小了光线在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中的镜面反射,使所述发光器件层40所发出的光线多角度射出,降低光线的损失,以达到扩大显示视角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射粒子51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200纳米,其中,相邻两所述散射粒子51的间距大于所述散射粒子51的粒径;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相邻两所述散射粒子51的间距大于所述散射粒子51的粒径,从而增加光线的出光面积,进而增加出光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截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机膜层30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上的钝化层31和平坦层32,所述彩色滤光层50位于所述钝化层31和所述基底10之间;所述有机膜层30包括第一过孔301,所述第一过孔301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50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过孔301不暴露所述彩色滤光层50;其中,所述第一电极41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301的深度小于所述有机膜层30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孔301穿过所述平坦层32,且所述第一过孔301不穿过所述钝化层31,即,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与所述第一电极41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有机膜层30包括第一过孔301,所述第一过孔301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50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过孔301不暴露所述彩色滤光层50;其中,所述第一电极41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从而减小所述发光器件层40与所述彩色滤光层50的间距,以减少所述发光器件层40所发光线的损失,进而减少混色现象,提高所述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彩色滤光层50可以包括多个散射粒子51,所述散射粒子51均匀分布于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中,其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在重复说明。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截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彩色滤光层50设置于所述衬底11和所述缓冲层13之间,所述显示面板1包括穿过所述有机膜层30和所述缓冲层13的第一过孔301,所述第一过孔301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50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过孔301不暴露所述彩色滤光层50;其中,所述第一电极41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孔301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机膜层30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上的钝化层31和平坦层32,所述第一过孔301贯穿所述平坦层32和所述钝化层31,且不贯穿所述缓冲层13,即,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与所述第一电极41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显示面板1包括穿过所述有机膜层30和所述缓冲层13的第一过孔301,所述第一过孔301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50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过孔301不暴露所述彩色滤光层50;其中,所述第一电极41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孔301内,从而减小所述发光器件层40与所述彩色滤光层50的间距,以减少所述发光器件层40所发光线的损失,进而减少混色现象,提高所述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并且,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彩色滤光层50设置于所述衬底11和所述缓冲层13之间,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缩短了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与所述显示面板1出光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光线在所述彩色滤光层50与所述有机膜层30之间的全反射与散射,当所述发光器件层40所发出的光线到达所述彩色滤光层50时,增强光线的散射效应,降低光线的损失,以达到扩大显示视角的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显示面板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在重复说明。
在具体应用时,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头盔、台式机电脑、智能电视或者数码相机等设备的显示屏,甚至可以应用在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上。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底发光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薄膜晶体管层、有机膜层以及位于所述底发光区的发光器件层;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底发光区设置一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当所述发光器件层所发出的光线到达所述彩色滤光层时,增强光线的散射效应,以达到扩大显示视角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底发光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底、薄膜晶体管层、有机膜层以及位于所述底发光区的发光器件层;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发光区的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散射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粒子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200纳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散射粒子的间距大于所述散射粒子的粒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粒子的材料包括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以及有机硅树脂纳米粒子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和所述基底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所述有机膜层包括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过孔不暴露所述彩色滤光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位于所述衬底上的缓冲层,所述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衬底和所述缓冲层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穿过所述有机膜层和所述缓冲层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过孔不暴露所述彩色滤光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孔内。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CN202210931034.7A 2022-08-04 2022-08-0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53125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31034.7A CN115312573A (zh) 2022-08-04 2022-08-0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31034.7A CN115312573A (zh) 2022-08-04 2022-08-0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2573A true CN115312573A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59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31034.7A Pending CN115312573A (zh) 2022-08-04 2022-08-04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1257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41113B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0373985B2 (en) Display device using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9037471B (zh) 具有镜面功能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TWI757241B (zh) 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發光裝置、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397130B (zh) 畫素結構的製作方法以及畫素結構
CN110838558A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2310319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20210408185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20220293891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006892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EP3327778B1 (en) Array substrat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32919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245899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312573A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US2022009370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ut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CN108695444B (zh) 显示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3193012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1217152B (zh) 像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55513B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08368B1 (en)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reflection structure facing opening in transition region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5685629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220077269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4017995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043652B2 (en) Display panel with quantum dot thin film
US2024012203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