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08957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08957B
CN115308957B CN202210973372.7A CN202210973372A CN115308957B CN 115308957 B CN115308957 B CN 115308957B CN 202210973372 A CN202210973372 A CN 202210973372A CN 115308957 B CN115308957 B CN 1153089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fan
display panel
line segment
fan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33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08957A (zh
Inventor
刘颀
张伟
张春旭
杨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Display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Display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Display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7337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089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08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08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08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08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4Electromagnetic shiel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27Through-hole 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 to the active element through an insulation layer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领域,用于防止显示面板形成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该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数据线和多条扇出线。对于任一条扇出线,包括彼此连接且异层设置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中,一条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与一条数据线相连,另一条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与另一条数据线相连。多条扇出线的长度相等。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一条扇出线中第一走线段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中第一走线段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中第二走线段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中第二走线段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智能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追求流畅的使用体验和多样性的功能体验的同时,人们也不断的追求更好的视觉体验,例如高对比度的显示装置,高屏占比的显示装置等。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于防止显示面板形成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扇出区。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数据线和多条扇出线。多条数据线位于显示区。多条数据线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且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多条扇出线位于扇出区。多条扇出线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对于任一条扇出线,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第一走线段与第二走线段异层设置。其中,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中,一条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与一条数据线相连,另一条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与另一条数据线相连。多条扇出线的长度相等。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一条扇出线中的第一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中的第一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中的第二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中的第二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设置对于任一条扇出线,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第一走线段与第二走线段异层设置。可以增大扇出线之间的间隙,便于扇出线的走线布局。也即,可以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调节扇出线的形状,以使多条扇出线的长度相等。通过使多条扇出线的长度相等,降低各个扇出线的电阻的差异。
同时,通过设置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中,一条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与一条数据线相连,另一条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与另一条数据线相连。多条扇出线的长度相等。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一条扇出线中的第一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中的第一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中的第二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中的第二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使得多条扇出线中的组成相同,可以更好的降低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的差异,使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相等,防止显示面板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中,一条所述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长度与另一条所述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长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扇出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两个边缘区域,以及位于两个所述边缘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所述多条扇出线中,位于所述边缘区域的扇出线定义为第一扇出线。所述第一扇出线,自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端,逐渐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中轴线,所述中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多条扇出线中,位于所述边缘区域的扇出线定义为第二扇出线。所述第二扇出线中包括蛇形走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扇出线中,所述第一走线段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一连接端部,所述第二走线段包括第二直线段和第二连接端部。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导电连接层,所述第一导电连接层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且所述第一导电连接层通过第二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直线段的线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端部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直线段的线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扇出线中,第一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一直线段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二直线段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一直线段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相邻设置,第一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四部分相邻设置。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一直线段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四部分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一直线段之间的间距。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虚拟走线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扇出线中,所述第一走线段包括第一蛇形走线和第三连接端部,所述第二走线段包括第二蛇形走线和第四连接端部。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导电连接层,所述第二导电连接层通过第三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三连接端部,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层通过第四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四连接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端部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蛇形走线的线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连接端部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蛇形走线的线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虚拟走线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蛇形走线与所述第二蛇形走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扇出线之间的电阻差小于或等于600Ω。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像素。多个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像素形成像素列。一条所述数据线与一列所述像素列电连接。任意两列所述像素列之间亮度的差异小于3个灰阶。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静电屏蔽电路。一个静电屏蔽电路与至少一条所述扇出线电连接。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A为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2B为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2C为图2B中A-A’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2D为图2B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3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4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扇出线和数据线连接示意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扇出区的结构图;
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相邻的两条第一扇出线和第一虚拟走线结构的位置结构图;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相邻的两条第二扇出线和第二虚拟走线结构的位置结构图;
图9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扇出区的结构图;
图10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扇出区的结构图
图11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静电屏蔽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又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耦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然而,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2%。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请参阅图1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
示例性的,显示装置200还包括框架、显示驱动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以及其他电子配件等。
示例性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Mini LED(Mini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Mini LED)显示装置和Micro LED(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Micro LED)显示装置。
在显示装置200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200包括盖板玻璃、显示面板100以及背光组件。背光组件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光源。其中,背光组件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线,从而显示面板可以进行画面显示。在一些示例中,显示装置200中的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光学膜片,光学膜片位于背光模组靠近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光学膜片可以包括反射片、扩散板、增亮膜(棱镜片)、扩散片等,可以用于提高光线的亮度和均匀性。
示例性的,上述显示装置200可以是显示不论运动(例如,视频)还是固定(例如,静止图像)的且不论文字还是的图像的任何显示装置。更明确地说,预期所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实施应用在多种电子中或与多种电子装置关联,所述多种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移动电话、无线装置、个人数据助理(PDA)、手持式或便携式计算机、GPS接收器/导航器、相机、MP4视频播放器、摄像机、游戏控制台、手表、时钟、计算器、电视监视器、平板显示器、计算机监视器、汽车显示器(例如,里程表显示器等)、导航仪、座舱控制器和/或显示器、相机视图的显示器(例如,车辆中后视相机的显示器)、电子相片、电子广告牌或指示牌、投影仪、建筑结构、包装和美学结构(例如,对于一件珠宝的图像的显示器)等。
图2A为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显示区(英文全称:Active Area,简称AA区;也可称为有效显示区)AA。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扇出区(英文全称:Fanout)F和绑定区BB。绑定区BB包括驱动芯片(英文全称:Integrated Circuit,英文简称:IC)。
扇出区F分别与绑定区BB的一侧边缘和显示区AA的一侧边缘邻接。位于扇出区F内的多条扇出线10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与数据线DL电连接。位于扇出区F内的多条扇出线10在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逐渐靠近并收拢,并延伸至扇出区F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的绑定区BB,便于多条扇出线10与驱动芯片(英文全称:Integrated Circuit,英文简称:IC)电连接。利用扇出线10分别连接数据线DL和驱动芯片IC,将驱动芯片IC提供的驱动信号传输至数据线DL,用于控制显示面板100进行画面显示。
但是,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2A所示,多条扇出线10在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逐渐靠近并收拢,使得各个扇出线10的长度明显不一致。而各个扇出线10的长度不一致会导致各个扇出线10之间的电阻差异较为明显,从而也会影响经由扇出线10传递至数据线DL的信号(电流)大小不一致。并且,由于一列像素可以与一根数据线DL连接。各个像素列接收的信号不一致,导致其亮度不一致,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图2B为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图2C为图2B中A-A’向的一种剖面图,图2D为图2B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
结合图2A~图2D,以及结合表1所示,显示面板100可以为HTR(英文全称:HighTransmittance)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具有高透过率,高对比度等效果。
HTR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电极P1和第二电极P2。其中,第一电极P1可以为公共电极,第二电极P2可以为像素电极。可以将第二电极P2中的锯齿边缘设置在靠近栅线GL的一侧。由此,可以减少数据线DL上方的遮光部BM的宽度,例如缩小至8μm左右。同时在保证充电率的情况下,数据线DL的宽度也缩小,例如缩小至5μm。
表1、HTR显示面板内各个元件参数
项目 HTR显示面板
DP BM Size 7.5mm
扇出线 Gate Cu 4000
布线空间(mm) 5.115
宽度W/间隙S 3.2/7.2
Rmax/Rmin/△R 2901/511/2390
灰阶差异 17(补偿1000Ω后)
纵向条纹 产品不合格
如上表1所示,在HTR显示面板100中的扇出区F设有多条扇出线10。扇出线10单层走线设计,位于栅极金属层G(Gate),与栅线GL同层设置。扇出线10的材料一般采用铜(Cu),厚度在以及,相邻扇出线10的宽度为3.2μm、相邻两个在HTR显示面板100边框遮光部BM的宽度为7.5mm时,且扇出区由显示区指向下边框区的方向上的长度(布线空间)5.115mm。各个扇出线10之间的电阻差异较大。例如,各个扇出线10之间的电阻差值可以为2390Ω(Rmax-Rmin)。即便,可以利用绑定区BB内对该电阻差值进行补偿。但是补偿值有限,目前最高的补偿值可以为1000Ω,无法很好的补偿各个扇出线10之间的电阻差值,依旧会导致显示面板100出现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明暗条纹,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由此可知,各个扇出线10电阻差异较大,会导致显示面板100出现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明暗条纹,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图3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图4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扇出线和数据线连接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具有显示区AA和扇出区(英文全称:Fanout)F。
如图3所示,多个像素(sub pixel)P和数据线DL位于显示区AA。多条数据线DL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且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为了方便说明,本公开中上述多个像素P是以矩阵形式排列为例进行的说明。此时,沿水平方向X排列成一排的像素P称为一像素行,沿竖直方向Y排列成一排的像素P称为一像素列,一像素行可以与一根栅线GL连接,一像素列可以与一根数据线DL连接。像素P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像素P进行显示的像素电路,像素电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基板上。
其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交叉。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形成的夹角可以为锐角或者钝角。
以下以显示面板100为液晶显示面板为例,对像素P中的像素电路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像素电路包括晶体管M和液晶电容C。该液晶电容C的两个极板分别由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构成。晶体管M的栅极连接栅线GL,第一极连接数据线DL,第二极连接液晶电容C,用于将数据线DL上的数据信号传输至液晶电容C。
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条扇出线10。多条扇出线10位于扇出区F。多条扇出线10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列。
对于任一条扇出线10,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第一走线段11与第二走线段12异层设置。其中,相邻的两条扇出线10中,一条扇出线10的第一走线段11与一条数据线DL相连,另一条扇出线10的第二走线段12与另一条数据线DL相连。也即,相邻两条扇出线10中,一条扇出线10的第一走线段11与另一条扇出线10的第二走线段12相邻,一条扇出线10的第二走线段12与另一条扇出线10的第一走线段11相邻。
由此,可以实现相邻两条扇出线10中,相对应位置处的走线段异层设置。由此,可以有利于增大了邻两条扇出线10之间的间距,便于扇出线10的走线布局,从而可以通过调节扇出线10的形状,以实现多条扇出线10的长度相等,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同时,增大了相邻两条扇出线10之间的间距,也可以简化刻蚀扇出线10的工艺难度,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刻蚀扇出线10的良率。并且,增大了相邻两条扇出线10之间的间距,也可以便于加宽扇出线10,或者其他走线设计,降低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也可以降低各个扇出线10的阻抗,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其中,扇出线10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定的不可控的误差(如制作工艺误差、设备精度、测量误差等)。多条扇出线10的长度“相等”可以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也即,扇出线10的长度的浮动范围不超过其自身长度的2%,可以认为多条扇出线10的长度近似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多条扇出线10的长度相等时,可以默认多条扇出线10的宽度也是相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多条扇出线10的厚度均相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扇出线10的材料也可以相同。基于此,在使得多条扇出线10的长度相等时,可以使多条扇出线10的电阻相等。由此,可以防止各个扇出线10由于电阻差异较大导致显示面板100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可以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此外,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
由于多条扇出线10的长度相等。如此设置,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异层设置,也即,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需要两道刻蚀工艺形成,而在不同的刻蚀阶段,存在一定的不可控的误差(如制作工艺误差、设备精度、测量误差等),会导致第一走线段11的宽度和第二走线段12的宽度不等、第一走线段11的厚度和第二走线段12的厚度不等,基于此,均会导致第一走线段11的电阻和第二走线段12的电阻率不同。或者,也存在第一走线段11的材料和第二走线段12的材料不等的情况。基于此,也会导致第一走线段11的电阻和第二走线段12的电阻率不同。
例如,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4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60%,另一条扇出线10b,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由于存在一定的不可控的误差,无法直接保证第一走线段11的电阻率和第二走线段12的电阻率相同,基于上述结构,会导致扇出线10a的电阻和扇出线10b的电阻不同,依旧容易导致显示面板100出现明暗条纹,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设置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可以使各个扇出线10的组成相同,可以防止由于各个扇出线10中,由于第一走线段11和/或第二走线段12对于其扇出线10的占比不同,导致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不同的问题。从而可以会更有效的降低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的差异,使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相等,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4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60%,另一条扇出线10b,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4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60%。
示例性的,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45%、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5%,另一条扇出线10b,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45%、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5%。
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另一条扇出线10b,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在设置各个扇出线10的长度均相等的基础上,限定扇出线10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相邻两条扇出线10中,一条扇出线10的第一走线段11与另一条扇出线10的第二走线段12相邻,一条扇出线10的第二走线段12与另一条扇出线10的第一走线段11相邻。且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可以在便于扇出线10走线布局的情况下,更好调节各个扇出线10的长度,使各个扇出线10的长度可以相等,以及设置相同占比的走线段,可以更进一步的降低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的差异,使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相等,防止显示面板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其中,上述所述“长度”均可以理解为沿扇出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当走线具有弯折的情况下,其“长度”指的是包括其弯折方向上的长度。下文对于“长度”的解释同样适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栅极导电层和源漏导电层。源漏导电层位于栅极导电层靠近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一侧。也即,源漏导电层位于栅极导电层的上方。
在一些示例中,数据线DL位于源漏导电层SD、栅线GL位于栅极导电层G。基于此,对于任一条扇出线10,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第一走线段11与第二走线段12异层设置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第一走线段11与栅线GL同层,位于栅极导电层G;第二走线段12与数据线DL同层,位于源漏导电层SD。
如此设置,第一走线段11与栅线GL可以用同一道制图工艺形成,第二走线段12与数据线DL可以用同一道制图工艺形成。由此,可以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制程。此外,当扇出线10的第二走线段12与数据线DL电连接时,可以直接一体化形成,无需设置打孔工艺等,简化工艺难度。而当扇出线10的第一走线段11与数据线DL电连接时,第一走线段11与数据线DL可以通过过孔实现电连接。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走线段11与数据线DL的连接防止不做限定,也可以通过导电结构等跨桥方式连接。
示例性的,栅极导电层G的材料包括导电金属。该导电金属可以包括铝、铜、钼中的至少一种,本公开不限于此。
示例性的,源漏导电层SD的材料包括导电金属。该导电金属可以包括铜,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示例性的,栅极导电层G和源漏导电层SD之间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使栅极导电层和源漏导电层之间电绝缘。例如,绝缘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氮氧化硅和氧化硅的无机绝缘材料中的任一种。绝缘层的材料可以包括二氧化硅,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内相邻的两条扇出线10中,一条扇出线10a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与另一条扇出线10b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相等。
由于各个扇出线10的长度均相等,且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
在此基础上,设置相邻的两条扇出线10中,一条扇出线10a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与另一条扇出线10b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相等。也即,相邻的两条扇出线10中,扇出线10a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扇出线10a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扇出线10b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以及扇出线10b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均相等。
也即可以理解为,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另一条扇出线10b,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
如此设置,一方面,任一条扇出线10中的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各占一半,使得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和第二走线段12长度均衡,便于形成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简化扇出线10的制程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实现相邻两条扇出线10中,一条扇出线10的第一走线段11,与另一条扇出线10的第二走线段12相邻,与另一条扇出线10的第一走线段11不相邻。一条扇出线10的第二走线段12,与另一条扇出线10的第一走线段11相邻,与另一条扇出线10的第二走线段12不相邻。
由此,可以更好的实现相邻两条扇出线10中,相对应位置处的走线段异层设置。由此,可以有利于增大了邻两条扇出线10之间的间距,防止相邻两条扇出线10中第一走线段11之间相接触发生短路,和/或,防止相邻两条扇出线10中第二走线段12之间相接触发生短路。便于扇出线10的走线布局,提高显示面板100刻蚀扇出线10的良率。
其中,图5以在垂直第一走线段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在沿显示面板100厚度的方向上),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未交叠为例。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相邻的两条扇出线10中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至少部分交叠。但是,此时需设置相邻两条扇出线10连接端部位置处不交叠,也即相邻两条扇出线10连接端部位置处可交错设置,避免实现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时,发生短路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扇出线10的线宽在3.5μm~5μm。例如,第一走线段11的线宽在3.5μm~5μm。和/或,第二走线段12的线宽在3.5μm~5μm。
当扇出线10的线宽在等于或趋近于3.5μm时,扇出线10的线宽较窄,可以在防止扇出线10电阻过大的同时更好的节省扇出区F的空间,更便于走线布局。当扇出线10的线宽在等于或趋近于5μm时,扇出线10的线宽较宽,可以更好的降低扇出线10的电阻的同时防止扇出线10线宽过宽影响走线布局。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走线段11的线宽等于第二走线段12的线宽。可以更好的通过调节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和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改变扇出线10的电阻。以此,降低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的差异,使各个扇出线10的电阻相等,防止显示面板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00可以采用覆晶薄膜(Chip On Film,COF)技术。COF技术是一种将驱动芯片IC固定于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上晶粒软膜构装技术,运用软质附加电路板作封装芯片载体将芯片与软性基板电路接合的技术。常规的显示面板中,驱动芯片IC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下边框,而采用COF技术,将显示面板上的驱动芯片IC集成到FPC上组成COF柔性电路板,COF柔性电路板和绑定区BB电连接。将COF柔性电路板折到显示面板的背后,节省了下边框的空间,可实现下边框的窄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中的扇出区F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两个边缘区域F1,以及位于两个边缘区域F1之间的中间区域F2。多条扇出线10中,位于边缘区域F1的扇出线10定义为第一扇出线10A。第一扇出线10A自靠近显示区AA的一端至远离显示区AA的一端,逐渐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中轴线O,中轴线O平行于第二方向Y。
设置位于边缘区域F1的第一扇出线10A自靠近显示区AA的一端至远离显示区AA的一端,逐渐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中轴线O。可以使扇出区F呈现扇形,远离显示区AA一侧收紧,便于减小后续绑定宽度。
多条扇出线10中,位于边缘区域F1的扇出线10定义为第二扇出线10B。第二扇出线10B中包括蛇形走线S。
由于位于边缘区域F1的第一扇出线10A自靠近显示区AA的一端至远离显示区AA的一端,逐渐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中轴线O。会导致位于边缘区域F1内的第一扇出线10A的长度较长。设置第二扇出线10B中包括蛇形走线S,以使第二扇出线10B的长度与第一扇出线10A的长度相等。也即使得各个扇出线10的长度均相等。基于此,可以使多条扇出线10的电阻近似相等。由此,可以防止各个扇出线10由于电阻差异较大导致显示面板100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可以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其中,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也即,第二扇出线10B的长度与第一扇出线10A的长度的差值的浮动范围不超过各自长度的2%,可以认为第二扇出线10B的长度与第一扇出线10A的长度近似相等,也即各个扇出线10的长度均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扇出线10之间的电阻差小于或等于600Ω。具体图下:
第一种:多条第一扇出线10A之间的电阻差小于或等于600Ω。
示例性的,在对于任意两条第一扇出线10A:一条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另一条扇出线10b,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的情况下,限定各个走线段(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的偏差值在扇出线10长度的±1%上下浮动。
也即,限定一条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或者50%±1%;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或者50%±1%;另一条扇出线10b,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或者50%±1%;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或者50%±1%。
基于此,结合下表2所示,当各个走线段(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的偏差值在扇出线10长度的±1%上下浮动时,可以使多条第一扇出线10A之间的电阻差小于或等于10Ω。
以扇出线10a为例:表2中:
第一走线段+0%表示,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时,无发生误差。也即,此时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
第一走线段-1%表示,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时,发生-1%的误差。也即,此时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49%。
第一走线段+1%表示,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时,发生+1%的误差。也即,此时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1%。
表2第一走线长度占比、第二走线长度占比与电阻、灰阶的关系表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上表2所示,在扇出线10a和扇出线10b内,当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偏差值浮动范围相同时。也即,在保证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时,扇出线10a和扇出线10b最大差值为2.6Ω,该电阻差值已经在极小的范围内,可以使得流经第一扇出线10A至数据线DL的信号差值较小。从而,使得与多条数据线DL对应连接的各个像素列之间的灰阶差异较小,降低显示面板100内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异。
在一些示例中,各个像素列的之间亮度的差值小于3个灰阶。
示例性的,结合上表2所示,例如,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值小于1个灰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在误差浮动范围较小时,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值小于0.08、0.06、0.04或0.03中任一值个灰阶。
由此可知,在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时;在扇出线10误差在±1范围内浮动时,各个像素列的亮度差值小于1灰阶,可以显著降低显示面板100内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异,防止显示面板100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可以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第二种:多条第二扇出线10B之间的电阻差小于或等于600Ω。
示例性的,在对于任意两条第二扇出线10B:一条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另一条扇出线10b,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的情况下,限定各个走线段(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的偏差值在扇出线10长度的±1%上下浮动。
也即,限定一条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或者50%±1%;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或者50%±1%;另一条扇出线10b,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或者50%±1%;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b的长度的比例为50%,或者50%±1%。
基于此,结合下表3所示,当各个走线段(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的偏差值在扇出线10长度的±1%上下浮动时,可以使多条第二扇出线10B之间的电阻差小于或等于10Ω。
以扇出线10a为例。表3中:
第一走线段+0%表示,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时,无发生误差。也即,此时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
第一走线段-1%表示,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时,发生-1%的误差。也即,此时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49%。
第一走线段+1%表示,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0%时,发生+1%的误差。也即,此时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占该扇出线10a的长度的比例为51%。
表3第一走线长度占比、第二走线长度占比与电阻、灰阶的关系表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上表3所示,在扇出线10a和扇出线10b内,当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偏差值浮动范围相同时,也即,在保证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时,相邻的扇出线10a和扇出线10b最大差值为2.6Ω,该电阻差值已经在极小的范围内,可以使得流经第一扇出线10A至数据线DL的信号差值较小。从而,使得与多条数据线DL对应连接的各个像素列之间的灰阶差异较小,降低显示面板100内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异。
在一些示例中,各个像素列的之间亮度的差值小于3个灰阶。
示例性的,结合上表2所示,例如,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值小于1个灰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在误差浮动范围较小时,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值小于0.08、0.06、0.04或0.03中任一值个灰阶。
由此可知,在保证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时,在扇出线10误差在±1范围内浮动时,各个像素列的亮度差值小于1灰阶,可以显著降低显示面板100内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异,防止显示面板100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可以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表2和表3所示,无论是对于第一扇出线10A还是对于第二扇出线10B,通过上述方式均可以使得各个扇出线10之间的电阻差值较低,可以显著降低显示面板100内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异,防止显示面板100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可以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表2和表3所示,在对于任意两条扇出线10: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走线段11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扇出线10a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扇出线10b中的第二走线段12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时:当各个走线段(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的偏差值在扇出线10长度的±1%上下浮动时,可以使多条扇出线10之间的电阻差小于或等于600Ω。该电阻差值已经在很小的范围内,可以使得流经扇出线10至数据线DL的信号差值较小。从而,使得与多条数据线DL对应连接的各个像素列之间的灰阶差异较小,降低显示面板100内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异。
示例性的,使得与多条数据线DL对应连接的各个像素列之间的灰阶差小于3。例如,与多条数据线DL对应连接的各个像素列之间的灰阶差小于1、0.08、0.06、0.04或0.03中任一值。
示例性的,第一扇出线10A总电阻和第二扇出线10B总电阻的最大差值约在400Ω左右(2480Ω-2024Ω)。相对于一些实现方式中电阻差值在2300Ω左右,在400Ω电阻差值范围内可利用绑定区BB内的补偿结构将其补偿,从而降低显示面板100内各个像素列之间的亮度差异,防止显示面板100出现明暗条纹的问题,可以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例如,可以使多条扇出线10之间的电阻差小于或等于500Ω、400Ω、300Ω、200Ω、100Ω、50Ω或30Ω中任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包括第一直线段L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第二走线段12包括第二直线段L2和第二连接端部M2。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导电连接层Q1,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且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
第一导电连接层Q1与第一走线段11异层设置,通过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并且,第一导电连接层Q1与第二走线段12异层设置。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由此实现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透明电极层I,透明电极层I位于源漏导电层SD远离栅极导电层G的一侧。第一导电连接层Q1可以位于透明电极层I。透明电极层还可以包括像素电极或公共电极。
示例性的,透明电极层I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但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至少一个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
示例性的,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一个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
当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一个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时,可以设置第一过孔K1的尺寸与第一导电连接层Q1的宽度大致相等,只要使得沿垂直第一导电连接层Q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导电连接层Q1覆盖第一过孔K1即可,保证可以实现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电连接。此外,设置第一过孔K1的尺寸与第一导电连接层Q1的宽度大致相等,可以增加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的接触面积,降低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一连接端部M1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
示例性的,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多个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
当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多个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时,可以设置多个第一过孔K1沿第一直线段L1的延伸方向排布,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过孔K1沿垂直第一直线段L1的延伸方向排布,或者,多个第一过孔K1阵列排布。只要使得沿垂直第一导电连接层Q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导电连接层Q1覆盖全部第一过孔K1即可,保证可以实现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电连接。此外,设置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多个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时,第一过孔K1的直径较小一些,可以有利于降低第一过孔K1的刻蚀工艺难度,提高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的搭接良率。
综上,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过孔K1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外,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过孔K1的形状也不做限定,可以为圆形或方形等形状。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一个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
示例性的,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一个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
当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一个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时,可以设置第二过孔K2的尺寸与第一导电连接层Q1的宽度大致相等,只要使得沿垂直第一导电连接层Q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导电连接层Q1覆盖第二过孔K2即可,保证可以实现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二连接端部M2电连接。此外,设置第二过孔K2的尺寸与第一导电连接层Q1的宽度大致相等,可以增加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二连接端部M2的接触面积,降低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二连接端部M2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二连接端部M2出现断路等搭接不良的问题。
示例性的,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多个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
当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多个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时,可以设置多个第二过孔K2沿第二直线段L2的延伸方向排布,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二过孔K2沿垂直第二直线段L2的延伸方向排布,或者,多个第二过孔K2阵列排布。只要使得沿垂直第一导电连接层Q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导电连接层Q1覆盖全部第二过孔K2即可,保证可以实现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二连接端部M2电连接。此外,设置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多个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时,第二过孔K2的直径较小一些,可以有利于降低第二过孔K2的刻蚀工艺难度,提高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二连接端部M2的搭接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中在第一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包括第一直线段L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第二走线段12包括第二直线段L2和第二连接端部M2。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导电连接层Q1,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且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
基于此,设置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等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和/或,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等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
上述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如图5所示的第一走线段11。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等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相当于第一走线段11在任意位置处的宽度均相等。一方面,可以降低工艺难度,简化工艺制程。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扇出区F的空间,有利于扇出线10的走线布局。
第二种:如图5所示的第二走线段12。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等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相当于第二走线段12在任意位置处的宽度均相等。一方面,可以降低工艺难度,简化工艺制程。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扇出区F的空间,有利于扇出线10的走线布局。
第三种:如图5所示的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等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且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等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相当于第一走线段11在任意位置处的宽度均相等,且第二走线段12在任意位置处的宽度均相等。一方面,可以降低工艺难度,简化工艺制程。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扇出区F的空间,有利于扇出线10的走线布局。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扇出区的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100中在第一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包括第一直线段L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第二走线段12包括第二直线段L2和第二连接端部M2。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导电连接层Q1,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且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
基于此,设置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大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和/或,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大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
上述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如图6所示的第一走线段11。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DM1大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DL1。
第一走线段11通过第一连接端部M1与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设置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DM1大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DL1,可以增加第一走线段11与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位置处的面积。一方面,增大第一走线段11第一连接端部M1的面积,便于设置第一过孔K1,实现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第一过孔K1电连接至第一连接端部M1。另一方面,增大第一走线段11第一连接端部M1的面积,可以降低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一连接端部M1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DM1大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DL1的范围不做限定,可以根据扇出区F的空间进行调节设置。
第二种:如图6所示的第二走线段12。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DM2大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DL2。
第二走线段12通过第二连接端部M2与第一走线段11电连接,设置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DM2大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DL2,可以增加第二走线段12与第一走线段11电连接位置处的面积。一方面,增大第二走线段12第二连接端部M2的面积,便于设置第二过孔K2,实现第一导电连接层Q1通过第二过孔K2电连接至第二连接端部M2。另一方面,增大第二走线段12第二连接端部M2的面积,可以降低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二连接端部M2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一导电连接层Q1和第二连接端部M2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大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的范围不做限定,可以根据扇出区F的空间进行调节设置。
第三种:如图6所示的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DM1大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DL1,且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DM2大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DL2。
第一走线段11通过第一连接端部M1与第二走线段12通过第二连接端部M2电连接,设置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DM1大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DL1,且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DM2大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DL2。可以增大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位置处的面积。既可以便于设置第一过孔K1和第二过孔K2,有利于实现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还可以降低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一连接端部M1和第二连接端部M2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DM1大于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DL1的范围不做限定;以及,对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DM2大于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DL2的范围不做限定,可以根据扇出区F的空间进行调节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直线段L1的“线宽DL1”为沿垂直第一直线段L1延伸方向上的宽度。第一连接端部M1的“线宽DL2”为沿垂直。第一连接端部M1延伸方向上的宽度。第二直线段L2的“线宽DL2”为沿垂直第二直线段L2延伸方向上的宽度。第二连接端部M2的“线宽DM2”为沿垂直第二连接端部M2延伸方向上的宽度。
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相邻的两条第一扇出线和第一虚拟走线结构的位置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100内,相邻的两条第一扇出线10A中,第一条第一扇出线10Aa的第一直线段L1包括第一部分L11和第二部分L12,第二条第一扇出线10Ab的第二直线段L2包括第三部分L21和第四部分L22。第一部分L11与第二条第一扇出线10Ab的第一直线段L1相邻设置,第二部分L12与第三部分L21相邻设置,第一条第一扇出线10Aa的第二直线段L2与第四部分L22相邻设置。第一部分L11与第二条第一扇出线10Ab的第一直线段L1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条第一扇出线10Aa的第二直线段L2与第四部分L22之间的间距。第二部分L12与第三部分L21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部分L11与第二条第一扇出线10Ab的第一直线段L1之间的间距。
由于为了使得各个扇出线10的长度相等,各个扇出线10的弯折情况由于其位置的不同并不一致。基于此,除最外侧两条扇出线10,其他扇出线10均可以设置不同程度的弯折情况。如图7所示,相邻两条第一扇出线10A均具有弯折区。示例性的,第一直线段L1的延伸方向和第一连接端部M1的延伸方向相交。也即,第一扇出线10A在第一连接端部M1的位置处发生弯折。以保证相邻两条第一扇出线10A的长度相等。
如上设置,相邻两条第一扇出线10A之间存在第一容纳空间R1。第一容纳空间R1由第二部分L12、第三部分L21、以及相邻两条第一扇出线10A的第一连接端部M1和第二连接端部M2形成。
基于此,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虚拟走线结构W1。第一虚拟走线结构W1位于第一容纳空间R1内。也即,第一虚拟走线结构W1位于第二部分L12与第三部分L21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一部分第一虚拟走线结构W1a与第一走线段11同层、另一部分第一虚拟走线结构W1b与第二走线段12同层。如此设置,可以补偿第一容纳空间R1位置处的刻蚀速率,与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刻蚀速率不同的问题。平衡扇出区F内第一走线段11所在金属层和第二走线段12所在金属层的刻蚀速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沿第二部分L12指向第三部分L21的方向上,第一虚拟走线结构W1a和第一虚拟走线结构W1b交替设置。由于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也是交替设置的,可以使得相邻第一虚拟走线结构W1a之间的间隙、相邻第一虚拟走线结构W1b之间的间隙、相邻第一走线段11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第二走线段12之间的间隙的大致相等,进一步平衡扇出区F内第一走线段11所在金属层和第二走线段12所在金属层的刻蚀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中扇出区F内,在第二扇出线10B中,第一走线段11包括第一蛇形走线S1和第三连接端部M3,第二走线段12包括第二蛇形走线S2和第四连接端部M4。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导电连接层Q2,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且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
第二导电连接层Q2与第一走线段11异层设置,通过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并且第二导电连接层Q2与第二走线段12异层设置。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由此实现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透明电极层I,透明电极层I位于源漏导电层SD远离栅极导电层G的一侧。第一导电连接层Q1可以位于透明电极层I。第一导电连接层Q1还可以包括像素电极或公共电极。
示例性的,透明电极层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但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
示例性的,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一个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
当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一个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时,可以设置第三过孔K3的尺寸与第二导电连接层Q2的宽度大致相等,只要使得沿垂直第二导电连接层Q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导电连接层Q2覆盖第三过孔K3即可,保证可以实现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三连接端部M3电连接。此外,设置第三过孔K3的尺寸与第二导电连接层Q2的宽度大致相等,可以增加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三连接端部M3的接触面积,降低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三连接端部M3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三连接端部M3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
示例性的,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多个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
当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多个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时,可以设置多个第三过孔K3沿第三连接端部M3的延伸方向排布,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三过孔K3沿垂直第三连接端部M3的延伸方向排布,或者,多个第三过孔K3阵列排布。只要使得沿垂直第二导电连接层Q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导电连接层Q2覆盖全部第三过孔K3即可,保证可以实现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三连接端部M3电连接。此外,设置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多个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时,第三过孔K3的直径较小一些,可以有利于降低第三过孔K3的刻蚀工艺难度,提高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三连接端部M3的搭接良率。
综上,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三过孔K3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一个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
示例性的,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一个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
当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一个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时,可以设置第四过孔K4的尺寸与第二导电连接层Q2的宽度大致相等,只要使得沿垂直第二导电连接层Q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导电连接层Q2覆盖第四过孔K4即可,保证可以实现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四连接端部M4电连接。此外,设置第四过孔K4的尺寸与第二导电连接层Q2的宽度大致相等,可以增加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四连接端部M4的接触面积,降低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四连接端部M4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四连接端部M4出现断路等搭接不良的问题。
示例性的,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多个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
当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多个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时,可以设置多个第四过孔K4沿第四连接端部M4的延伸方向排布,也可以设置多个第四过孔K4沿垂直第四连接端部M4的延伸方向排布,或者,多个第四过孔K4阵列排布。只要使得沿垂直第二导电连接层Q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导电连接层Q2覆盖全部第四过孔K4即可,保证可以实现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四连接端部M4电连接。此外,设置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多个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时,第四过孔K4的直径较小一些,可以有利于降低第四过孔K4的刻蚀工艺难度,提高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四连接端部M4的搭接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中在第二扇出线10B中,第一走线段11包括第一蛇形走线S1和第三连接端部M3,第二走线段12包括第二蛇形走线S2和第四连接端部M4。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导电连接层Q2,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且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
基于此,设置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等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和/或,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等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
上述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如图5所示的第一走线段11。设置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等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相当于第一走线段11在任意位置处的宽度均相等。一方面,可以降低工艺难度,简化工艺制程。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扇出区F的空间,有利于扇出线10的走线布局。
第二种:如图5所示的第二走线段12。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等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相当于第二走线段12在任意位置处的宽度均相等。一方面,可以降低工艺难度,简化工艺制程。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扇出区F的空间,有利于扇出线10的走线布局。
第三种:如图5所示的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设置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等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且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等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相当于第一走线段11在任意位置处的宽度均相等,且第二走线段12在任意位置处的宽度均相等。一方面,可以降低工艺难度,简化工艺制程。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扇出区F的空间,有利于扇出线10的走线布局。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100中在第二扇出线10B中,第一走线段11包括第一蛇形走线S1和第三连接端部M3,第二走线段12包括第二蛇形走线S2和第四连接端部M4。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导电连接层Q2,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且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
基于此,设置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DM3大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DS1。和/或,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DM4大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DS2。
上述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如图6所示的第一走线段11。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DM3大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DS1。
第一走线段11通过第三连接端部M3与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设置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DM3大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DS1,可以增加第一走线段11与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位置处的面积。一方面,增大第一走线段11第三连接端部M3的面积,便于设置第三过孔K3,实现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第三过孔K3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部M3。另一方面,增大第一走线段11第三连接端部M3的面积,可以降低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三连接端部M3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三连接端部M3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DM3大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DS1的范围不做限定,可以根据扇出区F的空间进行调节设置。
第二种:如图6所示的第二走线段12。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DM4大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DS2。
第二走线段12通过第四连接端部M4与第一走线段11电连接,设置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DM4大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DS2,可以增加第二走线段12与第一走线段11电连接位置处的面积。一方面,增大第二走线段12第四连接端部M4的面积,便于设置第四过孔K4,实现第二导电连接层Q2通过第四过孔K4电连接至第四连接端部M4。另一方面,增大第二走线段12第四连接端部M4的面积,可以降低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四连接端部M4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二导电连接层Q2和第四连接端部M4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对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DM4大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DS2的范围不做限定,可以根据扇出区F的空间进行调节设置。
第三种:如图6所示的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DM3大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DS1,且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DM4大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DS2。
第一走线段11通过第三连接端部M3与第二走线段12通过第二连接端部M2电连接,设置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DM3大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DS1,且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DM4大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DS2。可以增大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位置处的面积。既可以便于设置第三过孔K3和第四过孔K4,有利于实现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电连接。还可以降低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的接触电阻,防止第三连接端部M3和第四连接端部M4出现搭接不良的问题。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DM3大于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DS1的范围不做限定;以及,对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DM4大于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DS2的范围不做限定,可以根据扇出区F的空间进行调节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蛇形走线S1的“线宽DS1”为沿垂直第一蛇形走线S1延伸方向上的宽度。第三连接端部M3的“线宽DM3”为沿垂直第三连接端部M3延伸方向上的宽度。第二蛇形走线S2的“线宽DS2”为沿垂直第二蛇形走线S2延伸方向上的宽度。第四连接端部M4的“线宽DM4”为沿垂直第四连接端部M4延伸方向上的宽度。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相邻的两条第二扇出线和第二虚拟走线结构的位置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位于第一蛇形走线S1与第二蛇形走线S2之间。
在第一蛇形走线S1与第二蛇形走线S2之间存在第二容纳空间R2。第二容纳空间R2由第一蛇形走线S1、第三连接端部M3、第四连接端部M4、第二蛇形走线S2以及相邻的第二扇出线10B形成。
基于此,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位于第二容纳空间R2内。也即,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位于同一条第二扇出线10B中的第一蛇形走线S1与第二蛇形走线S2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一部分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a与第一走线段11同层、另一部分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b与第二走线段12同层。如此设置,可以补偿第二容纳空间R2位置处的刻蚀速率,与第一走线段11和第二走线段12刻蚀速率不同的问题。平衡扇出区F内第一走线段11所在金属层和第二走线段12所在金属层的刻蚀速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a与第一走线段11相邻,使得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a可以与第一走线段11同步刻蚀。以及,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b与第二走线段12相邻,第二虚拟走线结构W2b可以与第二走线段12同步刻蚀。进一步平衡扇出区F内第一走线段11所在金属层和第二走线段12所在金属层的刻蚀速率。
图9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扇出区的结构图。图10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扇出区的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显示面板100中在第一扇出线10A中,第一走线段11包括第一直线段L1和第一连接端部M1,第二走线段12包括第二直线段L2和第二连接端部M2。沿垂直第一走线段11所在金属层的方向上,第一连接端部M1和第二连接端部M2至少部分交叠,在该交叠部分处,第一连接端部M1和第二连接端部M2通过第五过孔K5电连接。
对于第五过孔K5的形状、大小、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图11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静电屏蔽电路的电路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静电屏蔽电路ESD。多个静电屏蔽电路ESD中,一个静电屏蔽电路ESD与至少一条扇出线10电连接。
如图12所示,静电屏蔽电路ESD包括四个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
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和控制极电连接至扇出线10,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电连接至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和第一极。
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电连接至扇出线10,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极和第二极电连接至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
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和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电连接至公共层COM。
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极和第二极电连接至公共层COM。
基于此,在扇出线10流经大电流时,大电流流经静电屏蔽电路ESD,并通过公共层COM导出,避免扇出线10将其导入至显示面板100内的数据线DL内,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静电屏蔽电路ESD可以是TVS(Transient VoltageSuppresser,瞬态电压抑制器)管、压敏电阻、稳压二极管以及ESD保护电路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对ESD保护器件的具体类型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上述示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区和扇出区,所述扇出区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两个边缘区域,以及位于两个所述边缘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多条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多条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且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多条扇出线,位于所述扇出区;所述多条扇出线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对于任一条扇出线,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所述第一走线段与所述第二走线段异层设置;
其中,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中,一条所述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与一条所述数据线相连,另一条所述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与另一条所述数据线相连;
所述多条扇出线的长度相等;对于任意两条所述扇出线:一条所述扇出线中的第一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所述扇出线中的第一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一条所述扇出线中的第二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与另一条所述扇出线中的第二走线段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相同;
所述多条扇出线中,位于所述边缘区域的扇出线定义为第一扇出线;所述第一扇出线,自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端,逐渐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中轴线,所述中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在所述第一扇出线中,所述第一走线段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一连接端部,所述第二走线段包括第二直线段和第二连接端部;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导电连接层,所述第一导电连接层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且所述第一导电连接层通过第二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端部;
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扇出线中,第一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一直线段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二直线段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一直线段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相邻设置,第一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四部分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一直线段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四部分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条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所述第一直线段之间的间距;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一虚拟走线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且一部分所述第一虚拟走线结构与所述第一走线段同层、另一部分所述第一虚拟走线结构与所述第二走线段同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中,一条所述扇出线的第一走线段的长度与另一条所述扇出线的第二走线段的长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扇出线中,位于所述中间区域的扇出线定义为第二扇出线;
所述第二扇出线中包括蛇形走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部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直线段的线宽;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端部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直线段的线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扇出线中,所述第一走线段包括第一蛇形走线和第三连接端部,所述第二走线段包括第二蛇形走线和第四连接端部;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导电连接层,所述第二导电连接层通过第三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三连接端部,且所述第二导电连接层通过第四过孔电连接至所述第四连接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连接端部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蛇形走线的线宽;和/或,
所述第四连接端部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二蛇形走线的线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虚拟走线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蛇形走线与所述第二蛇形走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扇出线之间的电阻差小于或等于600Ω。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像素形成像素列;一条所述数据线与一列所述像素列电连接;
任意两列所述像素列之间亮度的差异小于3个灰阶。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静电屏蔽电路,一个静电屏蔽电路与至少一条所述扇出线电连接。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973372.7A 2022-08-15 2022-08-15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53089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3372.7A CN115308957B (zh) 2022-08-15 2022-08-15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3372.7A CN115308957B (zh) 2022-08-15 2022-08-15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08957A CN115308957A (zh) 2022-11-08
CN115308957B true CN115308957B (zh) 2024-03-22

Family

ID=83862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3372.7A Active CN115308957B (zh) 2022-08-15 2022-08-15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0895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7971A (ja) * 2002-02-27 2003-09-12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
KR20070016088A (ko) * 2005-08-02 2007-02-07 산요 엡슨 이미징 디바이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CN106707646A (zh) * 2017-02-07 2017-05-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206301112U (zh) * 2016-10-18 2017-07-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7479275A (zh) * 2017-08-08 2017-12-1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412802A (zh) * 2019-06-27 2019-11-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0092083U (zh) * 2019-03-20 2020-02-18 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扇出区布线结构
CN114497118A (zh) * 2020-10-23 2022-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721193A (zh) * 2022-04-21 2022-07-08 滁州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57121B1 (ko) * 2004-09-03 2011-08-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전극 패드 구조
JP4305486B2 (ja) * 2006-09-28 2009-07-29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2017122770A (ja) * 2016-01-05 2017-07-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CN111816118B (zh) * 2020-08-28 2020-12-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7971A (ja) * 2002-02-27 2003-09-12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
KR20070016088A (ko) * 2005-08-02 2007-02-07 산요 엡슨 이미징 디바이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CN206301112U (zh) * 2016-10-18 2017-07-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6707646A (zh) * 2017-02-07 2017-05-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7479275A (zh) * 2017-08-08 2017-12-1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0092083U (zh) * 2019-03-20 2020-02-18 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扇出区布线结构
CN110412802A (zh) * 2019-06-27 2019-11-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497118A (zh) * 2020-10-23 2022-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721193A (zh) * 2022-04-21 2022-07-08 滁州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08957A (zh)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11058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1184156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tile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999598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70222777A1 (en) Electrooptic device, wiring boar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71027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EP3310135B1 (en) Display device
KR20000057871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90280013A1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1177295B2 (en)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JP2023525186A (ja) アレイ基板、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016174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948859B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237422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493815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5308957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0492624C (zh) 外引脚结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光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4265516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90025659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06210809A (ja) 配線基板および実装構造体、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1494044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91065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0262148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524208B1 (ko) 칩온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
US2021027873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04774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기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