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4937A - 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 Google Patents

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84937A
CN115284937A CN202111460190.1A CN202111460190A CN115284937A CN 115284937 A CN115284937 A CN 115284937A CN 202111460190 A CN202111460190 A CN 202111460190A CN 115284937 A CN115284937 A CN 1152849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onnector
rod
battery holder
connec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01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平
吉毅
顾明月
朱明厚
庄智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6019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849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84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49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80Exchanging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e.g. removable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电池架包括用于放置电池的架体,架体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池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一固定于架体的固定端,一与连接器相连的做动端,一与驱动机构相连的活动点,驱动机构通过驱动安装架连接架体,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活动点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传动机构联动带动连接器沿连接或远离电池的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平行。通过将驱动机构和做动端的运行路径设置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可缩短连接装置所占用的宽度、长度和高度三者中的至少一个,由此减少电池架的体积占用。

Description

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逐渐普及的今天,电池换电技术为电动车的续航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现有的电池换电技术以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的电池架为核心。在使用时,将电池移入电池架中,连接器驱动组件带动连接器与电池相连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但是现有的电池架存在以下的缺陷:
现有电池架中,连接器的驱动机构一般采用在连接器的运动方向上直接对连接器进行驱动,需要为连接器和驱动机构的运动预留出大量空间。因此需要在电池架中留出额外的容置空间,连接器的设置位置也受到相应限制,且增大了电池架的体积,提高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占用空间大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电池架,包括用于放置电池的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池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一固定于架体的固定端,一与连接器相连的做动端,一与驱动机构相连的活动点,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驱动安装架连接所述架体,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活动点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传动机构联动带动所述连接器沿连接或远离电池的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平行。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驱动机构和做动端的运行路径设置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可缩短连接装置所占用的宽度、长度和高度三者中的至少一个,由此减少电池架的体积占用,提高连接器设置的灵活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在本方案中,采用垂直转向的驱动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连接装置的体积占用。
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为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为所述固定端、另一端为所述做动端,所述连杆的铰接点为所述活动点。
在本方案中,该驱动机构作用于连杆的活动点以带动连杆弯折,由此缩短固定端与做动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从而使连接器和驱动机构间具有不同的运动路径。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以及驱动杆,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驱动杆移动,所述驱动杆连接于所述连杆的铰接点。
在本方案中,该动力源能够带动驱动杆伸缩移动,驱动杆作用于连杆的铰接点从而带动连杆发生弯折。
优选的,所述连杆包括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非连接端为所述固定端,所述第二杆体的非连接端为所述做动端,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销孔与第二销孔,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三销孔,所述第一销孔、所述第二销孔以及所述第三销孔之间通过第一销轴铰接于所述铰接点。
在本方案中,实现了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驱动杆之间的铰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动力源为气缸、液压缸或电机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与架体相连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杆体的非连接端开设有第四销孔,所述第一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五销孔,所述第四销孔与所述第五销孔之间通过第二销轴铰接。
在本方案中,使第一杆体能够通过支架固定于架体上,使第一杆体的非连接端成为一相对固定的固定端。
优选的,所述做动端通过第二连接架与所述连接器连接,所述第二杆体的非连接端开设有第六销孔,所述第二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七销孔,所述第六销孔与所述第七销孔之间通过第三销轴铰接。
在本方案中,实现了第二杆体与连接器之间的铰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点的移动路径包括第一限位位置,所述活动点到达所述第一限位位置时,所述连接器位于与电池的连接位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机构,将活动点的移动路径限位于和电池相连的第一限位位置,可避免连接器运动过限导致电池或连接器受损。
优选的,所述活动点在经过所述连杆的死点位置后到达所述第一限位位置,该第一限位位置靠近所述死点位置,所述死点位置对应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共线的位置。
在本方案中,由于第一限位位置靠近死点位置,因此连接器在第一限位位置处可通过连杆保持位置稳定而不会发生回退,驱动机构无需持续施力即可使连接器保持与电池连接,降低了驱动机构的损耗,提高了整体使用寿命,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整套系统的可靠性。
优选的,当所述活动点到达所述第一限位位置,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间具有177°-179°的夹角。
在本方案中,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角度接近180°,既可以保证活动点在第一限位位置时可以受到死点位置的限制,又可以防止第一限位位置距离死点位置过远导致连接器与电池分离时驱动机构的功耗增加。
优选的,所述活动点的移动路径包括第二限位位置,所述活动点到达所述第二限位位置时,所述连接器位于与电池的分离位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连接器限位于第二限位位置,可避免连杆因运动过限导致受损,还可以防止连接器的分离位置距离电池过远降低换电效率。
优选的,所述连接器包括安装座以及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杆体转动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安装座,实现了连接装置的模块化,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兼容性和灵活度。
优选的,所述安装座上还设置有连接架,所述第二杆体的非连接端开设有第六销孔,所述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七销孔,所述第六销孔与所述第七销孔之间通过第三销轴铰接。
在本方案中,实现了第二杆体与连接器之间的铰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部与配合部,所述导向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配合部设置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导向部与所述配合部相配合以限定所述连接器的移动方向。
在本方案中,通过导向组件的约束作用使连接器能够沿预定的移动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更准确的与电池实现对接。
优选的,导向部包括导轨,配合部包括滑块,安装座与支架之间通过导轨与滑块滑动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滑块在导轨上的滑动实现对安装座的滑动导向。
优选的,所述电池能够沿第三方向伸入所述架体中,所述连接装置设于所述电池移动路径的一侧。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连接装置设于电池一侧,能够降低对电池架在电池移动方向上的体积占用,并使电池架的整体布局更为合理。
优选的,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电池所处的平面。
在本方案中,将驱动机构设置成沿电池移动方向移动,能够降低驱动机构运动时对电池架在垂直于电池移动方向上的体积占用。将连接器设置成沿竖向方向移动,能够进一步减少电池架在电池所处的平面上的体积占用,使电池架的体积更为紧凑。
优选的,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电池所处的平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
在本方案中,将驱动机构设置成沿电池移动方向移动,能够降低驱动机构运动时对电池架在垂直于电池移动方向上的体积占用。将连接器设置成沿该第二方向滑动,能够减少电池架在高度方向上的体积占用,进而使电池架的体积更为紧凑。
优选的,所述连接头为电连接头,所述电连接头一端用于与电池进行电连接,另一端通过供电线与供电系统电连接。
在本方案中,能够通过电连接头实现对电池的供电。
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线托板,所述线托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线托板用于承载所述供电线。
在本方案中,通过线托板容纳线束,可使理线更为整齐有序,避免供电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或缠绕导致故障。
优选的,所述连接头为液冷连接头,所述液冷连接头一端用于与电池进行液冷连接,另一端通过液冷管与冷却系统相连接。
在本方案中,可通过液冷连接头对充电中的电池进行冷却。
优选的,所述液冷管包括进液管以及出液管,所述液冷连接头包括与所述进液管连接的进液口以及与所述出液管连接的出液口;冷却液通过所述进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进入电池,再从电池中通过所述出液口以及所述出液管返回所述冷却系统。
在本方案中,冷却液经进液管进入电池的冷却回路中对电池进行冷却,被加热的冷却液经出液管返回冷却系统,由此将电池内的热量带出。
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管道架,所述管道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管道架用于固定所述液冷管。
在本方案中,管道架能够用于约束冷却管路,使管路走线更为整齐,避免管路在连接器运行时发生移动或缠绕导致漏液、堵塞等故障。
优选的,所述电池架包括沿竖向间隔布置的多层托板,所述托板用于放置电池,每层所述托板处均对应设有所述连接装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多层托板,能够同时对多个电池进行充电操作,效果更高且结构更为紧凑。
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具有电连接头的第一连接装置和具有液冷连接头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分设于所述托板两侧。
在本方案中,能够同时对电池进行充电操作和冷却操作。
优选的,所述驱动安装架沿竖向布置,多个所述连接装置上的驱动机构均与所述驱动安装架相连。
一种换电站或储能站,包括如上文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架。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通过设计传动机构,使驱动机构和连接器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向,提高连接器设置的灵活性降低了连接器驱动组件所占用电池架空间的宽度、长度和高度三者中的至少一个,由此降低了电池架的整体体积,获得了更高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另一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液冷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池架 10
架体 11
托板 12
驱动安装架 13
连接装置 20
支架 21
第一连接架 22
第五销孔 23
第二销轴 24
第二连接架 25
第三方向 30
第一连接装置 40
第二连接装置 50
传动机构 100
第一方向 110
第二方向 120
第一杆体 130
第一销孔 131
第四销孔 132
第二杆体 140
第二销孔 141
第六销孔 142
第三销轴 143
第一限位机构 150
限位支架 151
限位螺栓 152
第二限位机构 160
连接器 200
安装座 210
连接架 211
第七销孔 212
连接头 220
电连接头 230
接头 231
供电线 232
液冷连接头 240
管接口 241
液冷管 242
管道架 243
驱动机构 300
动力源 310
驱动杆 320
第三销孔 321
第一销轴 322
导向组件 400
导轨 410
滑块 4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架10,包括架体11,该架体由架体四根呈矩状分布的立柱、用于连接该立柱的多根横杆以及设于由立柱围设而成的方形空间中的托板12构成,该托板12用于放置电池。
该架体11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池的连接装置20,该连接装置20包括传动机构100、连接器200与驱动机构300。该传动机构100具有一与架体11固定铰接的固定端,一与连接器200相连的做动端,一与驱动机构300相连的活动点。该驱动机构300通过驱动安装架13连接架体11。
运行时,驱动机构300能够带动活动点沿第一方向110移动,以使传动机构100联动带动连接器200沿连接或远离电池的第二方向120移动,该第一方向110与第二方向120不平行。
通过传动机构100使驱动机构300和连接器200的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向。相比连接器200、驱动机构300处于同一轴线上的现有连接装置20来说,能够缩短连接装置20所占用空间的宽度、长度和高度三者中的至少一个,由此减少连接装置20的体积占用,并提高连接装置20设置的灵活性。从而在将该连接装置20应用于电池架10中时,能够起到降低电池架10整体体积,使结构更为紧凑的效果。
结合图3、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110与第二方向120相垂直。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连接装置20的体积占用。当然,本发明不局限于使第一方向110与第二方向120垂直,在他种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110与第二方向120间也可以具有0°-180°之间的其他夹角。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小整体体积占用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300包括动力源310以及驱动杆320,该动力源310用于驱动驱动杆320沿第一方向110来回移动,该驱动杆320与活动点相连,进而能够带动活动点沿第一方向110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该动力源310可为气缸、液压缸或电机中的至少一种。当动力源310为气缸时,该驱动杆320可以为能够相对气缸的缸筒进行伸缩的活塞杆。当动力源310为液压缸时,该驱动杆320可以为能够相对液压缸的缸筒进行伸缩的活塞杆。当动力源310为电机时,该驱动杆320上可以带有和连接电机轴的齿轮相啮的齿轨,通过齿轨将电机的转动转化为驱动杆320的伸缩运动。当然,该电机也可以是直接带动驱动杆320伸缩移动的直线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该传动机构100为连杆,该连杆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做动端,该连杆的铰接点为活动点。在使用时,驱动杆320作用于该活动点由此使连杆发生弯折。从而使连杆的固定端和做动端之间的距离缩短,带动与做动端相连的连接器200往固定端方向(即第二方向120)移动。而此时该驱动机构300沿偏离固定端和做动端连线的第一方向110移动。由于该第二方向120是沿着固定端和做动端间的连线移动的,而第一方向110是沿偏离固定端和做动端连线方向移动的,由此实现了使第一方向110与第二方向120相互不平行的效果。
显然的,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结构,对于具有多个铰接点的连杆来说(例如三连杆结构),该活动点也可以是设置在位于多个铰接点之间的杆体上。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传动机构100还可以是绳组件,该绳组件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做动端,该驱动机构300与绳组件的连接点为活动点。运行时,驱动机构300作用于该活动点以缩短固定端和做动端之间的直线距离,使做动端朝接近固定端的方向移动。由此使连接做动端的连接器200能够具有与驱动机构300不同的运动方向。更佳的,该绳组件上还可以绕设有动滑轮,该动滑轮连接驱动机构300,动滑轮构成活动点。采用以上结构可绳组件使用更顺滑。
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杆为沿竖直方向布置(即第二方向120)的双连杆,其包括第一杆体130和第二杆体140,该第一杆体130的非连接端(即第一杆体130的上端)与架体11上的相对固定位置可转动连接,由此构成该固定端。该第二杆体140的非连接端(即第二杆体140的下端)为做动端。该第一杆体130的连接端(即第一杆体130的下端)上开设有第一销孔131。该第二杆体140的连接端(即第二杆体140的上端)上开设有第二销孔141。该驱动杆320的端部设有连接部,该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三销孔321。该第一销孔131、第二销孔141和第三销孔321之间通过第一销轴322铰接于该铰接点。由此,实现了连杆与驱动杆320间的铰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20还包括与架体11相连的支架21,该支架21可以包括一中部镂空的竖板。该竖板的四角处具有与用于和架体11固定连接的螺栓,并通过该螺栓实现与架体11的固定连接。
该传动机构100设于支架21的一侧,该支架21的开口上方处设有第一连接架22,该第一连接架22上开设有第五销孔23,该第一杆体130的非连接端(即上端)上开设有第四销孔132。该第四销孔132和第五销孔23之间通过第二销轴24铰接。
由此,使第一杆体130能够通过支架21可相对旋转地固定于架体11上,使第一杆体130的非连接端成为一相对固定的固定端。
该连接器200对应设于支架21的另一侧,即与传动机构100所处方向相反的一侧,并通过穿过支架21中部的开口的第二连接架25与传动机构100的做动端(即第二杆体140的非连接端)相接。该第二连接架25上开设有第七销孔212,该第二杆体140的非连接端开设有第六销孔142,该第六销孔142与第七销孔212之间通过第三销轴143铰接。
由此,实现了第二杆体140与连接器200之间的铰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杆的活动路径还包括第一限位位置,当活动点达到该第一限位位置时,连接器200位于与电池的连接位置。
通过将活动点的移动路径限位于和电池相连的第一限位位置,可避免连接器200运动过限导致电池或连接器200受损。
当驱动机构300驱动连杆以联动带动连接器200运行至与电池相连接的位置时,为使连接器200能够持续与电池保持连接。驱动机构300需时刻为连接器200提供一驱动力,增大了能量损耗。
为解决以上问题,活动点在经过连杆的死点位置后到达第一限位位置,该第一限位位置靠近该死点位置,该死点位置对应第一杆体130和第二杆体140共线的位置。
由于第一限位位置靠近死点位置,当活动点位于第一限位位置时,即使连接器200受到外力时,活动点仍能受到死点位置的限制,连接器200的受力几乎不会被传递至驱动机构300,驱动机构300仅凭借自身的内摩擦力即可使活动点维持第一限位位置而无需对活动点持续施力,因此该驱动机构300可在将活动点带动至第一限位位置时关闭,降低了驱动机构300的损耗,提高了整套系统的可靠性
更佳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位置满足以下关系:当活动点到达第一限位位置,第一杆体130和第二杆体140间具有177°-179°的夹角。
在本方案中,第一杆体130和第二杆体140之间角度接近180°,既可以保证活动点在第一限位位置时可以受到死点位置的限制,又可以防止第一限位位置距离死点位置过远导致连接器200与电池分离时驱动机构300的功耗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点的移动路径还包括第二限位位置,活动点到达第二限位位置时,连接器200位于与电池的分离位置。通过将连接器200限位于第二限位位置,可避免连杆因运动过限导致受损,还可以防止连接器200的分离位置距离电池过远降低换电效率。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限位机构150将活动点限位于该第一限位位置,通过第二限位机构160将活动点限位于第二限位位置。该第一限位机构150和第二限位机构160具有具体一致或相同的结构,其均包括安装在相对固定位置的限位支架151以及设于旋设于该限位支架151上的限位螺栓152,该限位螺栓152面朝第一杆体130的一端设有用于和第一杆体130相抵的限位座。采用这样的结构,可通过旋动限位螺栓152实现对第一限位位置或第二限位位置的微调,使用灵活性更高。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在第一杆体130的活动路径上设置限位部件,或通过对该第一杆体130的非连接端设置转动角度限制结构等方式实现活动点的第一限位位置以及第二限位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200包括安装座210以及连接头220,该连接头220固定设置在安装座210上,该安装座210与第二杆体140转动连接。通过设置安装座210,实现了连接装置20的模块化,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兼容性和灵活度。
具体的,安装座210上设置有连接架211,第二杆体140的非连接端开设有第六销孔142,连接架211上开设有第七销孔212,第六销孔142与第七销孔212之间通过第三销轴143铰接。由此实现了第二杆体140和连接器200之间的铰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装置20还包括导向组件400,该导向组件400包括导向部和配合部,该导向部对应设置在连接器200一侧的支架21上,该配合部设于该安装座210上,该配合部与导向部相配合以对安装座210上的连接器200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定。通过导向部对连接器200的移动方向进行约束,使连接器200能够更精准的与电池对接。
具体的,该导向部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120延伸的导轨410,该配合部包括设于安装座210上的与导轨相对应位置的带有滑槽的滑块420,该滑槽嵌入导轨410以使滑块420能够沿导轨410滑动进而实现对连接器200运动方向的滑动导向,使连接器200能够沿第二方向120精准的实现与电池的对接。导轨410以及滑块42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本实施例中优选为2个。
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池能够通过换电站或储能站中的电池转运设备沿第三方向30伸入架体11之中,具体的来说,该设于架体11内的托板12沿第三方向30延伸并分布于架体11两侧,沿第三方向30伸入架体11内的电池能够搁置于该架体11两侧的托板12上。该连接装置20设于电池移动路径的一侧,即托板12的一侧。通过将连接装置20设于电池移动路径一侧,能够降低电池架10在电池移动方向上的体积占用使电池架10的整体布局更为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110与第三方向30平行,即驱动机构300的运行方向是与电池的移动方向平行的,该第二方向120垂直于电池所处的平面,即连接器200是沿竖向方向移动的。具体的来说,当电池位于托板12上时,连接器200位于电池的上方,该连接器200在降下时与电池相连接,在升起时解除与电池的连接。采用以上布局,可避免在电池充电时因驱动机构300故障导致连接器200与电池断开的问题,保障了充电过程的正常进行。其次,还能避免连接器200在连接时冲击电池导致电池位置发生变动。提高了运行精度并降低了对接失败的概率。
通过将驱动机构300设置成沿电池移动方向移动,能够降低驱动机构300运动时的横向空间需求,相比现有结构对电池架10在垂直于电池移动方向上的体积占用更低,进而降低电池架10的整体宽度占用。将连接器200设置成沿竖向方向移动,能够进一步减少电池架10在水平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使电池架10能够具有更为紧凑的体积。
如图6,在本发明中,连接头220共有两种,其中一种为电连接头230,该电连接头230包括接头231与供电线232,该接头231朝下布置,用于与电池连接。该供电线232穿过支架21中部的开口并水平向外延伸至与供电系统电连接。
运行时,电连接头230在导向组件400的约束下沿竖直方向升降。当电连接头230降至对应活动点处于第一限位位置时,电连接头位于与电池相连接的位置。当电连接头230升起至对应活动点处于第二限位位置时,电连接头230位于与电池相分离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电连接头230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装置20还包括线托板12,其设置于安装座210,并穿过支架21上的开口朝背离安装座210的方向水平延伸。该线托板12的两侧设有挡板。该线托板12用于承载供电线232,在使用时,可将供电线232通过绑线带绑在线托板12上,或者不使用绑线带,仅通过挡板的约束作用实现对供电线232的约束。
通过线托板12约束供电线232,可使走线更为整齐,便于后续维护检修,通过也能避免连接器200运行时供电线232移动或缠绕导致故障。
如图7,在本发明中,另一种连接头220为液冷连接头240,该液冷连接头240包括管接口241与液冷管242,该管接口241朝下布置,用于与电池连接。该液冷管242穿过支架21中部的开口并水平向外延伸至与换电站或储能站中的冷却系统连接。当液冷连接头240降至对应活动点处于第一限位位置时,液冷连接头240位于与电池相连接的位置。当液冷连接头240升起至对应活动点处于第二限位位置时,液冷连接头240位于与电池相分离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液冷连接头240对充电中的电池进行冷却。
该液冷管242包括进液管以及出液管,该管接口241包括与进液管连通的进液口以及与出液管相连通的出液口。当管接口241连接电池时,冷却系统的冷却液通过进液管进入电池中的冷却回路,在流经冷却回路后,被加热的冷却液流经出液口、出液管回流至冷却系统,从而将电池的热量通过冷却液带出。降低电池充电时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液冷连接头240还包括管道架243,管道架243设置在安装座210上,管接口241和液冷管242穿设于安装座210上,该管道架243和安装座210之间弹性浮动连接。由此避免管接口241在连接电池时产生的冲击致使管接口241受损。另外,管道架243还能够用于约束液冷管242,使管路走线更为整齐,避免管路在连接器200运行时缠在一起导致漏液,堵塞等故障。
为使电池架10能够同时对多个电池进行充电,优选在本实施例中,该架体11上设有沿竖向间隔布置的多层托板12,每层托板12均可以用于放置电池。在每层托板12处均对应设有该连接装置20。通过设置多层托板12,能够同时对多个电池进行充电操作,效率更高且结构更为紧凑。
为能够同时对电池实施充电和冷却操作。连接装置20包括具有电连接头230的第一连接装置40和具有液冷连接头240的第二连接装置50,具体的来说,该第一连接装置40和第二连接装置50固定于架体11上,且分别对应设于两侧托板12的侧上方位置。
第一连接装置40和第二连接装置50能够同时与托板12上的电池相连以实现对电池的充电和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安装架13为沿竖直方向布置的长条形并与架体11连接固定。该驱动安装架13与驱动机构300的非活动端,即液压缸或气缸的缸筒端相连,从而为驱动机构300的驱动杆320的活动提供支撑,使驱动杆320能够带动活动点沿第一方向移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电站或储能站,包括如上文的电池架10。通过采用上述的电池架10,可以提高电池架10中连接器设置的灵活性,减小电池家架10的空间占用,提高换电站或储能站的空间利用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于驱动机构300和连接器200的运行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300的运行方向(即第一方向110)平行于该电池的移动方向(即第三方向30)。该连接器200的运行方向(即第二方向120)平行于电池所处的平面且垂直于该电池的移动方向(即第三方向30)。(图中未显示)
本实施例中,电池在托板12上时其连接部位于电池的侧表面。将驱动机构300设置成沿电池移动方向移动,能够降低驱动机构300运动时对电池架10在垂直于电池移动方向上的体积占用。将连接器200设置成沿该第二方向120滑动,能够减少电池架10在高度方向上的体积占用,从而在同样高度的电池架10内可以设置更多层的托板12,提高电池架10中的电池放置密度,提高换电站或储能站内的空间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机构300的运行方向(即第一方向110)、连接器200的运行方向(即第二方向120)以及电池的移动方向(即第三方向30)之间的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记载。第一方向110、第二方向120以及第三方向30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由电池上连接部的所在位置,连接器在电池架上的设置位置以及对电池架空间的利用需求确定。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00的运行方向(即第一方向110)还可以垂直于电池的移动方向(即第三方向30),连接器200的运行方向(即第二方向120)也可以相应的平行或垂直于电池的移动方向(即第三方向30)。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8)

1.一种电池架,包括用于放置电池的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池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一固定于架体的固定端,一与连接器相连的做动端,一与驱动机构相连的活动点,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驱动安装架连接所述架体,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活动点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传动机构联动带动所述连接器沿连接或远离电池的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为所述固定端、另一端为所述做动端,所述连杆的铰接点为所述活动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以及驱动杆,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驱动杆移动,所述驱动杆连接于所述连杆的铰接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非连接端为所述固定端,所述第二杆体的非连接端为所述做动端,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销孔与第二销孔,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三销孔,所述第一销孔、所述第二销孔以及所述第三销孔之间通过第一销轴铰接于所述铰接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为气缸、液压缸或电机中的至少一种。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与架体相连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杆体的非连接端开设有第四销孔,所述第一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五销孔,所述第四销孔与所述第五销孔之间通过第二销轴铰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做动端通过第二连接架与所述连接器连接,所述第二杆体的非连接端开设有第六销孔,所述第二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七销孔,所述第六销孔与所述第七销孔之间通过第三销轴铰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点的移动路径包括第一限位位置,所述活动点到达所述第一限位位置时,所述连接器位于与电池的连接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点在经过所述连杆的死点位置后到达所述第一限位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位置靠近所述死点位置,所述死点位置对应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共线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活动点到达所述第一限位位置,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间具有177°-179°的夹角。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点的移动路径包括第二限位位置,所述活动点到达所述第二限位位置时,所述连接器位于与电池的分离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安装座以及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杆体转动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还设置有连接架,所述第二杆体的非连接端开设有第六销孔,所述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七销孔,所述第六销孔与所述第七销孔之间通过第三销轴铰接。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部与配合部,所述导向部设置在所述连接装置的支架上,所述配合部设置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导向部与所述配合部相配合以限定所述连接器的移动方向。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括导轨,所述配合部包括滑块,所述安装座与所述支架之间通过所述导轨与滑块滑动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能够沿第三方向伸入所述架体中,所述连接装置设于所述电池移动路径的一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电池所处的平面。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电池所处的平面且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为电连接头,所述电连接头一端用于与电池进行电连接,另一端通过供电线与供电系统电连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线托板,所述线托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线托板用于承载所述供电线。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为液冷连接头,所述液冷连接头一端用于与电池进行液冷连接,另一端通过液冷管与冷却系统相连接。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包括进液管以及出液管,所述液冷连接头包括与所述进液管连接的进液口以及与所述出液管连接的出液口;冷却液通过所述进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进入电池,再从电池中通过所述出液口以及所述出液管返回所述冷却系统。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管道架,所述管道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管道架用于固定所述液冷管。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架包括沿竖向间隔布置的多层托板,所述托板用于放置电池,每层所述托板处均对应设有所述连接装置。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具有电连接头的第一连接装置和具有液冷连接头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分设于所述托板两侧。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安装架沿竖向布置,多个所述连接装置上的驱动机构均与所述驱动安装架相连。
28.一种换电站或储能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架。
CN202111460190.1A 2021-12-02 2021-12-02 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Pending CN1152849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0190.1A CN115284937A (zh) 2021-12-02 2021-12-02 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0190.1A CN115284937A (zh) 2021-12-02 2021-12-02 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4937A true CN115284937A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18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0190.1A Pending CN115284937A (zh) 2021-12-02 2021-12-02 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8493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8859A1 (zh) * 2021-12-02 2023-06-08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器防退组件、连接装置、电池架以及换电站或储能站
WO2023098883A1 (zh) * 2021-12-02 2023-06-08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器驱动组件、连接装置、电池架以及换电站或储能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8859A1 (zh) * 2021-12-02 2023-06-08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器防退组件、连接装置、电池架以及换电站或储能站
WO2023098883A1 (zh) * 2021-12-02 2023-06-08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器驱动组件、连接装置、电池架以及换电站或储能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77123U (zh) 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CN115284937A (zh) 电池架、换电站或储能站
EP4201758A1 (en) Battery conveying system, battery swapping station, and battery swapping method
CN217347543U (zh) 连接器驱动组件、连接装置、电池架以及换电站、储能站
CN212667169U (zh) 换电系统
WO2023098883A1 (zh) 连接器驱动组件、连接装置、电池架以及换电站或储能站
CN218367455U (zh) 连接器防退组件、连接装置、电池架以及换电站或储能站
WO2023098727A1 (zh) 可升降平台、换电站以及换电控制方法
WO2019114548A1 (zh) 用于充换电站的收线装置及充换电站
CN112590608A (zh) 换电系统
JP2014134079A (ja) 機械式駐車装置
CN115556620A (zh) 模块化的换电装置
CN111845438B (zh) 一种换电站用电池缓存系统
CN115837858A (zh) 连接器防退组件、连接装置、电池架以及换电站或储能站
CN114537210B (zh) 一种无人机换电装置、换电平台及无人机
CN118124530A (zh) 换电设备
CN219247047U (zh) 电连接器装置和换电站
CN212529378U (zh) 换电站
CN219133878U (zh) 电池架及充换电站
CN218112599U (zh) 一种电池仓
CN217730259U (zh) 一种可拓展的集成换电站
CN112591365A (zh) 一种穿梭子车
CN217197840U (zh) 连接装置底盘、连接装置总成、船舶、充换电站
CN219419777U (zh) 一种补能座及能量补给站
CN217453969U (zh) 一种开箱机械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