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0604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80604A
CN115280604A CN202180020658.7A CN202180020658A CN115280604A CN 115280604 A CN115280604 A CN 115280604A CN 202180020658 A CN202180020658 A CN 202180020658A CN 115280604 A CN115280604 A CN 1152806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detection
detection member
stat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06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悠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80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06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14);和检测构件(13),配置成相对于第1壳体(10)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在两壳体(10、14)正规嵌合时被容许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构件(13)具有能挠曲移位的弹性部(42),第2壳体(14)具有与弹性部(42)干涉的干涉部(53)。弹性部(42)具有与干涉部(53)干涉而挠曲移位的挠曲状态、从该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挠曲状态向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在干涉部(53)设置有检测诱导部(63)。检测诱导部(63)在弹性部(42)的转移状态下利用弹性部(42)的弹性复原力与弹性部(42)滑接而将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诱导。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备能相互嵌合的一对连接器壳体和嵌合检测构件。在一对连接器壳体的一方设置有锁臂。另一方连接器壳体具有与锁臂的锁定部卡合的卡合部,在与一方连接器壳体嵌合时,通过锁定部和卡合部的卡合,与一方连接器壳体连结。嵌合检测构件能沿着嵌合方向滑动地安装于一方连接器壳体,通过滑动移动可否来检测连接器壳体相互的中途嵌合状态。该连接器在一对连接器壳体的嵌合过程中,用使连接器壳体相互嵌合的一操作,能一举完成壳体嵌合操作和嵌合检测构件的移动操作。这样的技术也被专利文献2至专利文献5公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737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3-192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681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5018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9-1479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用一操作能完成壳体的嵌合和检测构件的移动,因此能减少连接器壳体相互连接时的操作次数。但是,成为在嵌合过程中直接压入嵌合检测构件的操作,因此需要壳体的嵌合操作和嵌合检测构件的移动操作的两阶段的压入操作。
因此,本公开以提供能实现操作的简化的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能相互嵌合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和检测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正规嵌合时被容许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第2壳体及所述检测构件的任一方具有能挠曲移位的弹性部,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弹性部干涉的干涉部,所述弹性部具有与所述干涉部干涉而挠曲移位的挠曲状态、从所述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所述挠曲状态向所述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所述弹性部及所述干涉部的任一方具有检测诱导部,所述检测诱导部在所述弹性部的所述转移状态下利用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复原力与另一方滑接而将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检测位置诱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能实现操作的简化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阴侧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从后上方观看实施方式的检测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第2壳体的主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阳侧的连接器的相当于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其一),示出卡止部和被卡止部的卡止解除的状态。
图9是示出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其一),示出锁臂弹性移位的状态。
图10是示出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其二),示出弹性部处于转移状态的状态。
图11是示出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其二),示出锁臂刚刚弹性复原之后的状态。
图12是示出正规嵌合状态下的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正规嵌合状态下的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能相互嵌合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和检测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正规嵌合时被容许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第2壳体及所述检测构件的任一方具有能挠曲移位的弹性部,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弹性部干涉的干涉部,所述弹性部具有与所述干涉部干涉而挠曲移位的挠曲状态、从所述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所述挠曲状态向所述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所述弹性部及所述干涉部的任一方具有检测诱导部,所述检测诱导部在所述弹性部的所述转移状态下利用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复原力与另一方滑接而将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检测位置诱导。根据该结构,当使第1壳体及第2壳体正规嵌合时,检测构件被检测诱导部向检测位置诱导。检测诱导部利用弹性部的弹性复原力,在使作业人员的手不接触检测构件的情况下自动地向检测位置移动。因此,不需要在连接器嵌合后将检测构件向检测位置压入的操作,能实现操作的简化。
(2)优选地,所述第1壳体收纳所述检测构件。根据该结构,能避免如检测构件设置于壳体的外侧的情况那样,由于检测构件的原因使连接器大型化。
(3)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为树脂制,与所述检测构件或者所述第2壳体形成为一体。根据该结构,能容易形成与检测构件或者第2壳体为一体的弹性部。另外,与和检测构件或者第2壳体分体形成的情况比较,能减少部件数量。
(4)优选地,所述弹性部设置有一对,一对所述弹性部在与所述检测构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对置地配置,所述检测诱导部在与一对所述弹性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对。根据该结构,与弹性部是一个的情况比较,能容易产生更大的弹性复原力。另外,通过使一对对置地配置,从而能设为使弹性复原力平衡良好地作用的结构。
(5)优选地,所述检测诱导部设置于所述干涉部,在所述干涉部设置有挠曲诱导部,所述挠曲诱导部比所述检测诱导部先与所述弹性部接触,而将所述弹性部向挠曲状态诱导。根据该结构,通过挠曲诱导部,能容易将弹性部向挠曲状态诱导。
(6)优选地,所述弹性部设置于所述检测构件,所述弹性部具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在所述检测构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的情况下能与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被卡止部卡止,所述卡止部在所述弹性部处于所述挠曲状态的情况下被解除与所述被卡止部的卡止。根据该结构,通过卡止部与被卡止部卡止,从而可适当维持检测构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另外,因为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卡止在弹性部处于挠曲状态的情况下被解除,所以能设为在嵌合过程中自动解除的结构。其结果,不需要将卡止部和被卡止部的卡止解除的操作,能避免操作的复杂化。
(7)优选地,所述第1壳体具有将所述第2壳体保持成嵌合状态的能弹性移位的锁臂,所述锁臂具有以弹性移位的状态与所述检测构件接触而限制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的限制部。根据该结构,能防止如下:在连接器没有正规嵌合的状态下,检测构件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不期望地移动。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希望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连接器由能相互嵌合的阴阳连接器构成。如图1至图3所示,阴侧的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10、第1端子零件11、第1止动体12以及检测构件13。如图5至图7所示,阳侧的连接器具备第2壳体14、第2端子零件15以及第2止动体16。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14能相互嵌合。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两壳体10、14在开始嵌合时相互相对的面侧作为各自的前侧。上下方向以图1、图2、图5、图6、图9、图11以及图13的各图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宽度方向相当于图1及图5等的左右方向。本说明书中规定的方向也可以不必与实际的方向一致。
<第1壳体10>
第1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具有方块状的壳体主体20。壳体主体20具有多个(在图1中为四个)第1腔21。各第1腔21在壳体主体20中在宽度方向配置成1列。如图2所示,壳体主体20在各第1腔21的下表面具有能挠曲的第1矛状部22。第1端子零件11从后方插入到第1腔21,与第1矛状部22卡止成防脱状态。壳体主体20具有与上下的各第1腔21连通、并在下表面开口的第1安装孔23。第1止动体12从下方插入到第1安装孔23。
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主体20具有在前后贯穿并开口的收纳空间24。在收纳空间24收纳检测构件13。收纳空间24形成以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的截面形状,形成于多个第1腔21的上方。在收纳空间24的后端上壁形成有在上下贯穿的贯穿部25。贯穿部25通过从壳体主体20的后表面向前方切口而形成,在从上方观看的俯视时呈凹形。在贯穿部25从下方贯穿检测构件13的后述的突状部43。
如图3所示,在收纳空间24设置有被卡止部26及被卡止突起27。被卡止部26设置于收纳空间24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且靠近前方的位置。被卡止部26形成朝向前方变凸的形态的半月形截面,在上下方向延伸。被卡止部26的上下两端与收纳空间24的上下壁面分别连接。被卡止部26与检测构件13的后述的卡止部47卡止。如图3所示,被卡止部26的后表面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后方倾斜的形态。被卡止突起27在收纳空间24的左右壁面的靠近后部的位置设置有一对。一对被卡止突起27以从收纳空间24的左右壁面朝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呈爪状突出的方式形成。被卡止突起27与检测构件13的后述的卡止突起48卡止。
如图1及图2所示,第1壳体10具有锁臂28。锁臂28形成从壳体主体20的上表面前端向上方突出、并且从其上端向后方延伸的悬臂状。锁臂28能以前端部的与壳体主体20的连接部分为支点向下方弹性移位。在壳体主体20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立起设置有一对保护壁36。锁臂28配置成被两保护壁36从左右方向保护的状态。
如图2所示,锁臂28具有锁定突起32、解除锁定部33、限制部34以及支承面部35。锁定突起32在锁臂28的上表面的前后中间部形成爪状地突出设置。锁定突起32在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14正规嵌合时与第2壳体14的锁定部58卡合。解除锁定部33在锁臂28的后端部呈阶梯状较高地形成。解除锁定部33在使处于正规嵌合状态的两壳体10、14脱离时被按压。
在两壳体10、14开始嵌合时,锁臂28的锁定突起32干涉锁定部58,锁臂28以前端侧为支点向下方弹性移位。锁臂28通过锁定突起32卡止于第2壳体14的锁定部58,从而将两壳体10、14保持成嵌合状态(参照图11、图13)。
限制部34限制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移动。限制部34在锁臂28的后端部面对后方。限制部34设置成在锁臂28弹性移位的状态下能与检测构件13的后述的限制接纳部44接触。支承面部35在锁臂28的后端部面对下方。支承面部35设置成在锁臂28处于自然状态且检测构件13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下能与检测构件13的后述的支承部45接触,通过与支承部45接触,从而限制锁臂28向下方弹性移位而阻止解除锁定。
<第1端子零件11、第1止动体12>
如图2所示,第1端子零件11为导电金属制,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形态。第1端子零件11配置于壳体主体20的第1腔21内。第1端子零件11通过第1矛状部22在第1腔21内初级卡止。第1端子零件11在连接器正规嵌合时与阳侧的连接器的第2端子零件15连接。第1止动体12为合成树脂制,形成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第1止动体12插入到壳体主体20的第1安装孔23,二级限制第1端子零件11从第1腔21向后方脱落。
<检测构件13>
如图1至图3所示,检测构件13收纳于第1壳体10的收纳空间24。检测构件13以其整体收纳于收纳空间24内的大小设置。检测构件13配置成相对于第1壳体10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参照图2、图3)和检测位置(参照图12、图13)。检测构件13在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14正规嵌合时从待机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
检测构件13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至图4所示,检测构件13具有检测构件主体40、一对弹性部42、突状部43。检测构件主体40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形态。检测构件主体40形成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上下贯穿的贯穿孔41。贯穿孔41可用作使检测构件13从检测位置返回待机位置时的治具孔。
如图3及图4所示,一对弹性部42从检测构件主体4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前方突出。一对弹性部42一对弹性部42为在左右方向相互对置的形态。两弹性部42能以与检测构件主体40的连接部分为支点向左右方向挠曲移位。各弹性部42分别具有干涉突起46、卡止部47以及卡止突起48。这些干涉突起46、卡止部47以及卡止突起48在两弹性部42之间成对,分别配置于左右对称的位置。
如图3及图4所示,一对干涉突起46在弹性部42的顶端部(前端部)以向内侧方向呈楔状突出的方式形成。干涉突起46在两壳体10、14的嵌合过程中与第2壳体14的后述的干涉部53干涉。与干涉部53干涉的干涉突起46使弹性部42挠曲移位。由此,弹性部42在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能取得挠曲状态、从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挠曲状态向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的各状态。在挠曲状态下,在弹性部42蓄积基于挠曲移位的弹性复原力(弹性能量)。在转移状态下,弹性部42一边释放弹性复原力一边向复原状态转移。此外,弹性部42的复原状态不仅包括没有产生弹性复原力的自然状态,也包括没有将蓄积的弹性复原力全部释放而残留一部分的状态。
如图3及图4所示,一对卡止部47分别在弹性部4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靠近前方的位置上以向内侧方向突出的爪状的方式形成。一对卡止部47在弹性部42处于不产生挠曲的自然状态且检测构件13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能与被卡止部26接触。在该状态下,检测构件13被限制向检测位置移动。详细地,如图3所示,卡止部47的前表面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内侧而向前方倾斜的形态,与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后方倾斜的被卡止部26的后表面啮合。一对卡止部47在弹性部42的挠曲状态下被解除与被卡止部26的卡止。在该状态下,检测构件13被解除向卡止部47的前方(检测位置)移动的限制。
如图3及图4所示,一对卡止突起48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比卡止部47靠近检测构件主体40的靠后端的位置。一对卡止突起48分别形成为向左右外侧方向突出的爪状。一对卡止突起48在检测构件13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能与被卡止突起27接触。由此,检测构件13被阻止从收纳空间24向后方脱落。
如图2及图3所示,突状部43在从上方观看的俯视时从检测构件主体4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前方突出。突状部43形成为向比检测构件主体40及一对弹性部42的上表面靠上方突出。突状部43在从左右方向观看的侧视时形成后端部比前端部高的台阶状。在突状部43中,后端部的前端构成能与锁臂28的限制部34接触的限制接纳部44,后端部的上端构成能与锁臂28的支承面部35接触的支承部45。突状部43的侧面作为与贯穿部25的内侧壁面滑接的导向面执行功能。
如图3所示,检测构件13在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一对卡止部47与被卡止部26卡止,从而被限制在收纳空间24内向前方移位,并通过一对卡止突起48分别与一对被卡止突起27卡止,从而被限制在收纳空间24内向后方移位。
<第2壳体14>
第2壳体14为合成树脂制。如图5至图7所示,第2壳体14具有端子收纳部51、罩部52以及干涉部53。另外,第2壳体14在罩部52的下方具有装配支架的装配部,该支架用于将连接器固定于车身等固定对象。
如图5至图7所示,端子收纳部51呈方块状。端子收纳部51具有多个第2腔54。各第2腔54在端子收纳部51中在宽度方向配置成1列。如图6所示,端子收纳部51在各第2腔54的下表面具有能挠曲的第2矛状部55。第2端子零件15从后方插入到第2腔54,与第2矛状部55卡止成防脱状态。端子收纳部51具有与各第2腔54连通、并在下表面开口的第2安装孔56。第2止动体16从下方插入到该第2安装孔56。
如图5至图7所示,罩部52形成从端子收纳部51向前方突出的方筒状。如图5及图6所示,罩部52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向下突出的一对导向壁57。两导向壁57形成沿着上下方向的板状,从罩部52的内底面到开口端遍及罩部52的全长而形成。在罩部52的前端的两导向壁57之间向下方突出设置有锁定部58。锁定部58呈爪状,并且前表面向上倾斜地配置。锁定部58的后表面以比前表面陡的角度向上倾斜地配置。锁定部58在两壳体10、14嵌合时卡止于锁臂28的锁定突起32(参照图11、图13)。
如图5至图7所示,干涉部53从罩部52的内底面中的第2腔54的开口上方向前方突出地设置。干涉部53在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与弹性部42干涉。另外,干涉部53以房檐状的方式保护从罩部52的内底面的第2腔54开口突出到罩部52内的第2端子零件15的突片部。
如图7所示,干涉部53构成为具有:截面为矩形的棒状部61,从罩部52的内底面中心部朝向前方呈直线状延伸;和扩宽部62,在该棒状部61的顶端向宽度方向扩大。扩宽部62具有检测诱导部63及挠曲诱导部64。检测诱导部63及挠曲诱导部64与一对弹性部42对应,分别设置有左右一对。
如图7所示,一对检测诱导部63分别形成从棒状部61的左右两侧面的顶端向宽度方向外侧呈锥形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检测诱导部63在弹性部42从挠曲状态向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下利用弹性部42的弹性复原力与弹性部42滑接而将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诱导。
如图7所示,一对挠曲诱导部64形成从一对检测诱导部63的各顶端向宽度方向内侧呈锥形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一对挠曲诱导部64在嵌合过程中分别比检测诱导部63先与弹性部42接触,将各弹性部42向挠曲状态诱导。一对挠曲诱导部64相对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面以比检测诱导部63的倾斜角陡的角度倾斜。干涉部53的前端面形成以将一对挠曲诱导部64的前端连接的方式在左右方向延伸的竖直面。在干涉部53的前端面与上下各面之间实施C倒角(参照图5、图6)。
如图5及图7所示,第2壳体14在干涉部53的后方具有从罩部52的内底面开口到后表面的一对通孔65。通孔65是用于在第2壳体14成形时形成干涉部53的检测诱导部63的脱模孔。通过该通孔65,能从第2壳体14的后表面目视连接器嵌合时的弹性部42和干涉部53的状态。
<第2端子零件15、第2止动体16>
第2端子零件15为导电金属制,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形态。如图6所示,第2端子零件15配置于端子收纳部51的第2腔54内。第2端子零件15通过第2矛状部55在第2腔54内初级卡止。第2端子零件15在连接器正规嵌合时与阴侧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零件11连接。第2止动体16为合成树脂制,形成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第2止动体16插入到端子收纳部51的第2安装孔56,二级限制第2端子零件15从第2腔54向后方脱落。
<两连接器的嵌合方法及作用>
首先,对检测构件13向第1壳体10的组装进行说明。检测构件13从第1壳体10的后方组装。在检测构件13的组装中,使成为检测构件13的前端侧的一对弹性部42的顶端从第1壳体10的后端侧进入收纳空间24。于是,一对弹性部42的顶端的各干涉突起46与收纳空间24内的被卡止部26干涉。通过以干涉突起46与被卡止部26干涉的状态将检测构件13进一步压入,从而一对弹性部42各自以与检测构件主体40的连接部侧即后端侧为支点,以向外侧方向扩开的方式分别挠曲移位,两干涉突起46越过被卡止部26。当两干涉突起46越过被卡止部26时,两弹性部42变为弹性复原的复原状态。
然后,当使检测构件13向收纳空间24内进一步进入时,则检测构件13后端部的两卡止突起48干涉收纳空间24内的两被卡止突起27。通过以两卡止突起48与被卡止突起27干涉的状态将检测构件13进一步压入,从而两弹性部42以后端侧为支点向内侧方向分别挠曲移位,两卡止突起48越过两被卡止突起27。这样,检测构件13达到待机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检测构件13变为不产生弹性部42的挠曲移位的自然状态。
检测构件13在位于待机位置且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被卡止部26与两卡止部47的前方对置。如上所述,被卡止部26的后表面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后方倾斜的形态,卡止部47的前表面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内侧而向前方倾斜的形态。因此,即使想要在该状态下将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压入,该按压力也在卡止部47及被卡止部26的卡止变得更牢固的方向作用。因此,难以使处于该状态的检测构件13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
另外,在检测构件13位于待机位置且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两被卡止突起27与两卡止突起48的后方对置。因此,也难以向后方拔出检测构件13。这样,位于待机位置且为自然状态的检测构件13变为被限制向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另外,在检测构件13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构件13后端部的检测构件主体40突出到比第1壳体10的后端靠后方(参照图2、图3)。另外,如图2所示,突状部43为进入贯穿部25内并向上方突出的状态。
接着,对两连接器的嵌合进行说明。在两连接器嵌合时,第1壳体10插入到第2壳体14的罩部52。检测构件13伴随第1壳体10而移动,以使得在后端部的一对卡止突起48处被一对被卡止突起27按压。当使第1壳体10进一步移动时,则罩部52内的干涉部53进入收纳空间24,与弹性部42干涉。具体地,弹性部42中的前端部的一对干涉突起46与干涉部53的一对挠曲诱导部64分别接触。
当两连接器的嵌合进行、检测构件13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则两干涉突起46一边在挠曲诱导部64的表面滑动一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一对挠曲诱导部64分别是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向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因此,一对挠曲诱导部64各自使接触的各干涉突起46一边滑动一边向宽度方向外侧离去。由此,各弹性部42被向挠曲状态诱导。当弹性部42变为挠曲状态时,如图8所示,卡止部47和被卡止部26的卡合被解除。
另一方面,锁臂28在两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弹性移位,如图9所示,变为以前端侧为支点向下方弹性移位的状态。详细地,锁臂28伴随第1壳体10向前方移动而前进,与设置于罩部52的锁定部58干涉,向下方弹性移位。由此,锁臂28后端部的限制部34变为位于突状部43的限制接纳部44前方的状态。这样,检测构件13在两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变为被限制部34限制向检测位置移动的状态。锁臂28早于上述的卡止部47和被卡止部26的卡合解除变为向下方弹性移位的状态。因此,即使是卡止部47和被卡止部26的卡止已解除的状态,检测构件13在锁臂28弹性复原、连接器的正规嵌合完成之前也不能向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构件13在卡止部47和被卡止部26的卡止被解除、且连接器的正规嵌合完成、锁臂28从挠曲移位的状态复原而变为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能向检测位置移动。
如图10所示,当两连接器的嵌合进一步进行时,在两干涉突起46越过挠曲诱导部64,达到设置于比挠曲诱导部64靠后方(从检测构件13观看,向检测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的检测诱导部63。由此,弹性部42变为从挠曲状态向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弹性部42将在挠曲状态下蓄积的弹性复原力通过干涉突起46赋予给检测诱导部63。在该状态下,连接器的嵌合完成,如图11所示,当锁臂28向复原方向移位而被解除限制部34限制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移动的限制时,则检测构件13利用弹性部42的弹性复原力自动地向检测位置移动。
检测诱导部63与弹性部42的干涉突起46滑接,将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诱导。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检测诱导部63是随着从第2壳体14的前方朝向后方而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干涉突起46一边使弹性部42的弹性复原力作用于检测诱导部63一边在检测诱导部63上滑动,沿着检测诱导部63的表面向斜内侧方向前进。伴随于此,检测构件13整体前进,达到图12及图13所示的检测位置。此时,两弹性部42以从两侧夹持干涉部53的方式与两检测诱导部63滑接。因此,两弹性部42在各检测诱导部63分别平衡良好地滑动而向复原状态转移。
如图13所示,在已达到检测位置的检测构件13中,突状部43的支承部45进入锁臂28的支承面部35的下方。由此,锁臂28向下方的弹性移位被限制,两壳体10、14以防脱状态被维持。另外,在该状态下,检测构件13的后端位于比收纳空间24内的后端靠前方。
在使两壳体10、14脱离时,在形成于检测构件13后部的贯穿孔41中插入未图示的治具并拉拽,使检测构件13后退。在该状态下,只要按压解除锁定部33使锁臂28向下方挠曲,将锁定部58和锁定突起32的卡止状态解除即可。
如上,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14;和检测构件13,配置成相对于第1壳体10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在两壳体10、14正规嵌合时被容许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构件13具有能挠曲移位的弹性部42,第2壳体14具有与弹性部42干涉的干涉部53。弹性部42具有与干涉部53干涉而挠曲移位的挠曲状态、从该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挠曲状态向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在干涉部53设置有检测诱导部63。检测诱导部63在弹性部42的转移状态下通过弹性部42的弹性复原力与弹性部42滑接而将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诱导。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当使两壳体10、14正规嵌合时,检测构件13被检测诱导部63向检测位置诱导。检测诱导部63利用弹性部42的弹性复原力,在作业人员的手不触摸检测构件13的情况下使检测构件13自动地向检测位置移动。因此,不需要在连接器嵌合后将检测构件向检测位置压入的操作,能实现操作的简化。
另外,第1壳体10收纳有检测构件13,因此能避免如检测构件设置于壳体的外侧的情况那样,由于检测构件的原因而使连接器大型化。
另外,弹性部42为树脂制,与检测构件13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容易形成与检测构件13一体的弹性部42。因此,能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弹性部42设置有一对,一对弹性部42在检测构件13的移动方向的正交方向即左右方向相互对置地配置,检测诱导部63在与一对弹性部4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对,因此与弹性部是一个的情况比较,能容易产生更大的弹性复原力。另外,通过使一对对置地配置,从而能设为使弹性部的弹性复原力平衡良好地作用的结构。
另外,检测诱导部63设置于干涉部53,在干涉部53设置有挠曲诱导部64,挠曲诱导部64在嵌合过程中比检测诱导部63先与弹性部42接触,而将弹性部42向挠曲状态诱导。挠曲诱导部64设置于比将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的前方作为前方的情况下的检测诱导部63靠后方的位置、即第2壳体14的前后方向上的检测诱导部63的前方位置。挠曲诱导部64构成为将弹性部42向挠曲状态诱导。因此,通过挠曲诱导部64,能容易将弹性部42向挠曲状态诱导。
另外,弹性部42设置于检测构件13,弹性部42具有卡止部47,卡止部47在检测构件13位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能与设置于第1壳体10的被卡止部26卡止,卡止部47在弹性部42处于挠曲状态的情况下被解除与被卡止部26的卡止。因此,通过卡止部47与被卡止部26卡止,从而可适当地维持检测构件13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另外,因为卡止部47与被卡止部26的卡止在弹性部42处于挠曲状态的情况下被解除,所以能设为在嵌合过程中自动解除的结构。其结果,不需要将卡止部47和被卡止部26的卡止解除的操作,能避免操作的复杂化。
另外,第1壳体10具有将第2壳体14保持成嵌合状态的能弹性移位的锁臂28,锁臂28具有以弹性移位的状态与检测构件13接触而限制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的移动的限制部34。因此,能防止如下:在连接器没有正规嵌合的状态下,检测构件13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不期望地移动。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弹性部设置于检测构件,干涉部设置于第2壳体,但是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弹性部设置于第2壳体,干涉部设置于检测构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检测诱导部设置于干涉部,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为,检测诱导部设置于弹性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壳体收纳有检测构件,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为,检测构件配置于第1壳体的外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弹性部为树脂制,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弹性部由金属等弹性体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弹性部与检测构件形成为一体,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弹性部也可以与第2壳体设置成一体。此外,弹性部与检测构件或者第2壳体为一体不是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弹性部对置地设置有一对,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弹性部设置一或者三个以上。另外,在弹性部设置有一对(两个)的情况下,弹性部也可以不对置,而是各自分开地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壳体是阴连接器的壳体,第2壳体是阳连接器的壳体,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为,第1壳体是阳连接器的壳体,第2壳体阴连接器的壳体。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1壳体
11:第1端子零件
12:第1止动体
13:检测构件
14:第2壳体
15:第2端子零件
16:第2止动体
20:壳体主体
21:第1腔
22:第1矛状部
23:第1安装孔
24:收纳空间
25:贯穿部
26:被卡止部
27:被卡止突起
28:锁臂
32:锁定突起
33:解除锁定部
34:限制部
35:支承面部
36:保护壁
40:检测构件主体
41:贯穿孔
42:弹性部
43:突状部
44:限制接纳部
45:支承部
46:干涉突起
47:卡止部
48:卡止突起
51:端子收纳部
52:罩部
53:干涉部
54:第2腔
55:第2矛状部
56:第2安装孔
57:导向壁
58:锁定部
61:棒状部
62:扩宽部
63:检测诱导部
64:挠曲诱导部
65:通孔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具备:
能相互嵌合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和
检测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正规嵌合时被容许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
所述第2壳体及所述检测构件的任一方具有能挠曲移位的弹性部,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弹性部干涉的干涉部,
所述弹性部具有与所述干涉部干涉而挠曲移位的挠曲状态、从所述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所述挠曲状态向所述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
所述弹性部及所述干涉部的任一方具有检测诱导部,所述检测诱导部在所述弹性部的所述转移状态下利用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复原力与另一方滑接而将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检测位置诱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1壳体收纳所述检测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部为树脂制,与所述检测构件或者所述第2壳体形成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部设置有一对,一对所述弹性部在与所述检测构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对置地配置,
在与一对所述弹性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对所述检测诱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检测诱导部设置于所述干涉部,
在所述干涉部设置有挠曲诱导部,所述挠曲诱导部比所述检测诱导部先与所述弹性部接触,而将所述弹性部向挠曲状态诱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部设置于所述检测构件,
所述弹性部具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在所述检测构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的情况下能与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被卡止部卡止,
所述卡止部在所述弹性部处于所述挠曲状态的情况下被解除与所述被卡止部的卡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1壳体具有将所述第2壳体保持成嵌合状态的能弹性移位的锁臂,
所述锁臂具有以弹性移位的状态与所述检测构件接触而限制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的限制部。
CN202180020658.7A 2020-03-10 2021-02-17 连接器 Pending CN1152806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0596 2020-03-10
JP2020040596A JP7424116B2 (ja) 2020-03-10 2020-03-10 コネクタ
PCT/JP2021/005787 WO2021182035A1 (ja) 2020-03-10 2021-02-1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0604A true CN115280604A (zh) 2022-11-01

Family

ID=77672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0658.7A Pending CN115280604A (zh) 2020-03-10 2021-02-1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5720A1 (zh)
JP (1) JP7424116B2 (zh)
CN (1) CN115280604A (zh)
WO (1) WO20211820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0718B2 (ja) * 2021-01-25 2024-05-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02022101311A1 (de) * 2022-01-20 2023-07-20 Md Elektronik Gmbh Steckverbind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1053B2 (ja) 2002-08-05 2007-04-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8218116A (ja) 2007-03-02 2008-09-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WO2011069610A1 (en) * 2009-12-11 2011-06-16 Fci Automotive Holding Connector assembly
JP5653150B2 (ja) 2010-09-16 2015-01-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JP6435849B2 (ja) 2014-12-22 2018-12-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800921B2 (ja) 2018-08-01 2020-12-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82035A1 (ja) 2021-09-16
JP2021144787A (ja) 2021-09-24
US20230125720A1 (en) 2023-04-27
JP7424116B2 (ja)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30911B1 (ko) 커넥터 위치 보장 부재를 구비한 전기 커넥터
EP1089393B1 (en) A connector
US4993967A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a double locking mechanism
US6019629A (en) Connector
US7267569B2 (en) Connector with a shorting terminal
US6537098B2 (en) Connector fitting construction using resilient force
CN115280604A (zh) 连接器
CN112688106B (zh) 连接器
JP5510346B2 (ja) コネクタ
JP4725500B2 (ja) コネクタ
CN114175416B (zh) 连接器
JP3817089B2 (ja)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JP2000133381A (ja)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CN111448719B (zh) 连接器
JP7230739B2 (ja) コネクタ
CN114586243B (zh) 连接器
JP3767140B2 (ja) コネクタ
CN111448720B (zh) 连接器
JP3598990B2 (ja) コネクタ
CN114080734B (zh) 连接器
JP4270076B2 (ja) コネクタ
EP1241739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24074565A (ja) コネクタ
JP2022147894A (ja) コネクタ
CN112350124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