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63525A - 一种节温器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温器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63525A
CN115263525A CN202211045487.6A CN202211045487A CN115263525A CN 115263525 A CN115263525 A CN 115263525A CN 202211045487 A CN202211045487 A CN 202211045487A CN 115263525 A CN115263525 A CN 115263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inlet
notch
temperature
circulation port
cool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454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63525B (zh
Inventor
李晓君
易小峰
黎薇
卢俊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r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r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r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r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4548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635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63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63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63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635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5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systems with two or more lo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节温器总成,包括壳体、节温器和导流装置,壳体沿径向设有第一入水口、第二入水口、第三入水口,壳体沿轴向设置有大循环口、小循环口,节温器连接于壳体内,节温器包括感温体和封堵部,感温体能够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变化,驱动封堵部沿壳体的径向方向运动,以控制大循环口和/或小循环口的通断,导流装置连接于壳体内部,用于将壳体内的冷却水导流至大循环口和/或小循环口,导流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套接于感温体,本体设置有第一缺口,第一缺口设置于本体靠近感温体的一端,其中,第一缺口与第一入水口对应设置,第二入水口和第三入水口设置于本体的外侧,从而使感温体能够准确反馈经第一入水口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

Description

一种节温器总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温器总成。
背景技术
传统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缸体缸盖水套管路与多个冷却水管路并联布置,此布置使经缸体缸盖水套管路流出的冷却水会与其他冷却水管路流出的冷却水汇聚后共同进入节温器安装腔冲刷节温器的感温体,因此使节温器感温体接触的冷却水受其他各冷却水管路的影响,不能准确反馈缸体缸盖水套的出水温度,使节温器的开启或关闭的温度与盖体缸盖水套的出水温度存在4℃~6℃的温度差异,造成节温器不能够及时开启或关闭,使冷却水不能够及时进行大循环和/或小循环,导致夏季发动机存在高温的风险,冬季发动机存在采暖效果差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温器总成,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节温器感温体接触的冷却水受其他各冷却水管路的影响,不能准确反馈缸体缸盖水套的出水温度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温器总成,包括壳体、节温器和导流装置,所述壳体沿径向设有第一入水口、第二入水口、第三入水口,所述壳体沿轴向设置有大循环口、小循环口,所述节温器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节温器包括感温体和封堵部,所述感温体能够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变化,驱动所述封堵部沿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运动,以控制所述大循环口和/或所述小循环口的通断,所述导流装置连接于所述壳体内部,用于将所述壳体内的冷却水导流至所述大循环口和/或所述小循环口,所述导流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套接于所述感温体,所述本体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设置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感温体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一入水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入水口和所述第三入水口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外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感温体的长度为L1,所述第一缺口的长度为L2,L2≤L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本体还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设置于所述本体远离所述感温体的一端,经所述第二入水口和所述第三入水口流入所述壳体内的冷却水能够经所述第二缺口流入所述小循环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本体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第一缺口沿所述本体的径向相对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缺口贯穿所述本体靠近所述感温体的一端,所述第二缺口贯穿所述本体远离所述感温体的一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感温体靠近所述小循环口一侧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距离为L3,所述第二缺口的长度为L4,L4≤L3。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本体上的两个挡板,两个所述挡板沿所述本体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缺口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入水口的两侧的所述壳体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挡板沿所述本体的径向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小循环口的内径为D1,所述本体的外径为D2,D1<D2,所述本体远离所述感温体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节温器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封堵部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大循环口处,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于靠近所述固定座一端,用于与所述固定座配合控制所述大循环口的通断,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于远离所述固定座一端,用于控制所述小循环口的通断,所述导流装置与所述固定座之间具有间隙。
本申请中,仅经第一入水口流出的冷却水能够冲刷节温器的感温体,经第二入水口和第三入水口流出的冷却水不经过感温体,因此,本申请的节温器的感温体接触的冷却水不会受第二入水口和第三入水口流出的冷却水的影响,从而使感温体能够准确反馈经第一入水口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提高节温器的工作效率,且第一入水口与感温体正对,感温体能够与第一入水口流出的冷却水充分接触,提高了感温体的灵敏度,使感温体能够根据第一入水口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及时驱动封堵部控制大循环口和/或小循环口的通断,从而使冷却水能够及时进入大循环口进行大循环和/或进入小循环口进行小循环。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节温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节温器总成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节温器总成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节温器总成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2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壳体;
11-第一入水口;
12-第二入水口;
13-第三入水口;
14-大循环口;
15-小循环口;
2-温度传感器;
3-节温器;
31-感温体;
311-外壳;
312-介质容纳件;
313-工作介质;
314-顶杆;
315-弹性件;
32-封堵部;
321-第一密封件;
322-第二密封件;
33-固定座;
4-导流装置;
41-本体;
411-第一缺口;
412-第二缺口;
42-挡板;
5-间隙;
6-第一入水管;
7-第二入水管;
8-第三入水管;
9-大循环管;
10-小循环管。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温器总成,如图1~图5所示,包括壳体1、节温器3和导流装置4,壳体1沿径向设有第一入水口11、第二入水口12、第三入水口13,壳体1沿轴向设置有大循环口14、小循环口15,节温器3连接于壳体1内,节温器3包括感温体31和封堵部32,感温体31能够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变化,驱动封堵部32沿壳体1的径向方向运动,以控制大循环口14和/或小循环口15的通断,导流装置4连接于壳体1内部,用于将壳体1内的冷却水导流至大循环口14和/或小循环口15,导流装置4包括本体41,本体41套接于感温体31,本体41设置有第一缺口411,第一缺口411设置于本体41靠近感温体31的一端,其中,第一缺口411与第一入水口11对应设置,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设置于本体41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第一入水口11、第二入水口12、第三入水口13、大循环口14、小循环口15均与节温器3所在壳体1内的腔体连通,冷却水经第一入水口11流出进入壳体1内时,由于第一缺口411与第一入水口11的位置相对应,冷却水能够直接经第一缺口411进入本体41内,充分冲刷节温器3的感温体31,然后冷却水经本体41的内壁的导流进入大循环口14进行大循环和/或进入小循环口15进行小循环,同时,由于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设置在本体41的外侧,冷却水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进入壳体1内时,能够直接冲刷本体41的外壁,经本体41的外壁导流后直接进入大循环口14进行大循环和/或进入小循环口15进行小循环。在该过程中,仅经第一入水口11流出的冷却水能够冲刷节温器3的感温体,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出的冷却水不经过感温体31,因此,本申请的节温器3的感温体31接触的冷却水不会受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出的冷却水的影响,从而使感温体31能够准确反馈经第一入水口11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提高节温器3的工作效率,且第一入水口11与感温体31正对,感温体31能够与第一入水口11流出的冷却水充分接触,提高了感温体31的灵敏度,使感温体31能够根据第一入水口11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及时驱动封堵部32控制大循环口14和/或小循环口15的通断,从而使冷却水能够及时进入大循环口14进行大循环和/或进入小循环口15进行小循环。
其中,小循环口15与水泵连通,大循环口14与散热器连通。进行小循环时,冷却水可经水泵流回发动机,使发动机升温,进行大循环时,冷却水可经散热器、水泵流回发动机,使发动机降温,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其中,第一入水口11可用于与发动机的缸体缸盖水套连通,因此冷却水经过缸体缸盖水套加热后,不会受第二入水口12、第三入水口13流出的冷却水影响,能够经第一入水口11直接进入壳体1内,并经第一缺口411进入本体41内冲刷感温体31,使得感温体31能够准确反馈缸体缸盖水套的出水温度,节温器3的封堵部32能够及时开启或关闭大循环口14和/或小循环口15,使冷却水能够及时进行大循环和/或小循环,从而能够及时调节发动机的温度,避免夏季发动机存在高温、冬季发动机存在采暖效果差的风险,且能够降低节温器3在控制大循环口14和/或小循环口通断的过程中缸体缸盖水套温度波动幅度,有益于燃料在燃烧室内平稳燃烧,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另外,其中,第二入水口12可用于与废气再循环系统(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回水管连通,第三入水口13可用于与机冷器回水管连通,第二入水口12、第三入水口13还可用于与增压器回水管等冷却水的回水管连通,以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在此不做限制。
具体地,节温器总成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2可设置于第一入水口11处,用于监测第一入水口11处的冷却水温度,并向发动机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Unit,ECU)发送温度信号,第一入水口11与发动机的缸体缸盖水套连通时,冷却水经过缸体缸盖水套加热后,能够首先通过温度传感器2,再经第一入水口11流入第一缺口411冲刷节温器本体31,以使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缸体缸盖水套的温度,以使ECU能够收到该温度信号后修正发动机喷油时间和点火时间,进一步保证燃料在燃烧室内平稳燃烧。
此外,节温器3蜡式节温器,当然也可以为电子节温器等,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节温器3为蜡式节温器,感温体31包括外壳311和穿设于外壳311内的介质容纳件312,封堵部32设置于介质容纳件312的两端,介质容纳件312内设置有能够根据温度变化调节体积的工作介质313,感温体31还包括顶杆314,顶杆314的一端至少部分设置于介质容纳件312内,另一端与固定座33抵接。
其中,该工作介质313可以为石蜡,当然,工作介质313也可以为其他能够根据温度调节体积的材料,在此不做限制。
当冷却水接触感温体31时,冷却水的温度能够经外壳311传递至介质容纳件312内的工作介质313。发动机在升温过程中,工作介质313随温度的升高逐渐融化体积增大,顶杆314能够顶紧固定座33,使介质容纳件312带动封堵部32沿远离固定座33的方向运动,开启大循环口14,使冷却水可以进入大循环口14进行大循环,避免发动机的温度过高,且当工作介质313完全融化时,封堵部32能够封堵小循环口15,使冷却水仅进行大循环,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率。发动机在降温过程中,工作介质313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凝固体积缩小,介质容纳件312能够在弹性件315的作用下,带动封堵部32朝固定座33的方向运动,开启小循环口15,使冷却水能够进行小循环,避免发动机的温度过低,且当工作介质313完全凝固时,封堵部32能够关闭大循环口14,使冷却水仅进行小循环,以提高发动机的升温效率。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本体41还设置有第二缺口412,第二缺口412设置于本体41远离感温体31的一端,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能够经第二缺口412流入小循环口15。
本实施例中,当感温体31接触的冷却水温度较低,驱动封堵部32开启小循环口14时,经第一入水口11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能够经感温体31和本体41内壁导流,进入小循环口15,同时,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水能够经本体41的外壁导流,流入第二缺口412,并经第二缺口流入小循环口15,从而能够实现冷却水的小循环,且该第二缺口412远离与感温体31,能够保证冷却水在进行小循环时,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能够流入小循环口15的同时,提高导流装置4的导流效果,避免冷却水在本体41的外周部大量聚集而流入第一缺口411,进一步避免感温体31接触的冷却水受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的冷却水的影响。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节温器3还包括固定座33,封堵部32包括第一密封件321和第二密封件322,固定座33固定于大循环口14处,第一密封件321设置于靠近固定座33一端,用于与固定座33配合控制大循环口14的通断,第二密封件322设置于远离固定座33一端,用于控制小循环口15的通断,导流装置4与固定座33之间具有间隙5。
本实施例中,当感温体31接触的冷却水的温度较高,驱动封堵部32开启大循环口15时,经第一入水口11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能够经感温体31和本体41内壁导流,进入大循环口14,同时,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水能够经本体41的外壁导流,流入导流装置4与固定座33之间的间隙5,并经间隙5流入大循环口14,从而能够实现冷却水的大循环,且该间隙5的设置能够在冷却水进行大循环时,避免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在本体41的外壁大量聚集,经第二缺口412和第一缺口411进入本体41内部接触感温体31,进一步避免感温体31接触的冷却水受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的冷却水的影响。
其中,如图1~图4所示,节温器总成还包括沿壳体1径向设置的第一入水管6、第二入水管7、第三入水管8,以及沿壳体1轴向设置的大循环管9的小循环管10,第一入水管6、第二入水管7、第三入水管8、大循环管9的小循环管10,分别通过第一入水口11、第二入水口12、第三入水口13、大循环口14、小循环口15与壳体1内连通。第一入水管6、第二入水管7、第三入水管8和小循环管10可以为与壳体1一体成型结构,大循环管9可以为单独部件,以使节温器3的固定座33能够固定在大循环管9和壳体1之间,并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提升节温器3与壳体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节温器总成的结构稳定程度,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限制。
另外,如图1~图4所示,第二入水管7和第三入水管8可与第一入水管6垂直设置,且第二入水管7和第三入水管8可沿壳体1的径向相对设置,以保证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不与第一缺口411相对,保证感温体31接触的冷却水不受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的冷却水的影响,当然,第二入水管7和第三入水管8也可以为其他设置结构,只要保证,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不与第一缺口411相对即可,且壳体1上也可以设置其他支路水管,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第二缺口412与第一缺口411沿本体41的径向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缺口411与第一入水口11对应设置,当第二缺口412与第一缺口411沿径向相对设装置时,第二缺口412距第一缺口的距离最远,且能够缩短第二缺口412与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的距离,提高导流效率,避免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流入第一缺口411,影响感温体31接触的冷却水的温度。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缺口411贯穿本体41靠近感温体31的一端,第二缺口412贯穿本体41远离感温体31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该结构能够在冷却水流入第一缺口411和/或第二缺口412时,降低对冷却水的阻挡,从而提高冷却水流入第一缺口411和/或第二缺口412的效率,避免冷却水大量聚集,从而提高导流装置的导流效率,且能够降低导流装置4沿轴向的长度,节约材料和成本,更易于加工制造。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感温体31的长度为L1,第一缺口411的长度为L2,L2≤L1。
本实施例中,当L2≤L1,经第一入水口11流入第一缺口411的冷却水能够充分冲刷感温体31,且该结构中的第一缺口411的不会太大,能够增加经第一缺口411流入本体41内的冷却水的流速,从而进一步提高冲刷感温体1的效果,提高感温体31的灵敏度,且能够降低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水在本体41外壁导流时流入第一缺口411的风险。
其中,若L2>L1,则第一缺口411太大,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在本体41的外壁上导流的过程中易进入第一缺口411,从而对冲刷感温体31的冷却水的温度造成影响,使感温体31不能及时驱动封堵部32控制大循环口14和/或小循环口15的通断。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感温体31靠近小循环口15一侧与壳体1的内壁的距离为L3,第二缺口412的长度为L4,L4≤L3。
本实施例中,当L4≤L3时,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在本体41的外壁上导流的过程中能够流入第二缺口412,进而能够进入小循环口15进行小循环,且该结构的第二缺口412不会太大,能够避免冷却水经第二缺口412进入本体41内时冲刷感温体31,还能够降低在冷却水进行大循环时,部分冷却水经第二缺口412进入本体41的水量,从而避免对冲刷感温体31的冷却水的温度造成影响,提高感温体31的驱动封堵部32控制大循环口14和/或小循环口15的通断的精度。
其中,若L4>L3,则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流入第二缺口412时会冲刷感温体31,使感温体31不能准确反馈经第一入水口11流入的冷却水的温度,使感温体31不能及时驱动封堵部32控制大循环口14和/或小循环口15的通断。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导流装置4还包括形成于本体41上的两个挡板42,两个挡板42沿本体41的周向设置于第一缺口411的两侧,并与第一入水口11的两侧的壳体1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两个挡板42能够提高导流装置的导流效果,冷却水从第一入水口11入第一缺口411时,第一缺口411两侧的两个挡板42能够阻挡冷却水,且能够使冲击到挡板42上的冷却水沿挡板42流入第一缺口411,从而提高经第一入水口11流入第一缺口411的冷却水量,提高对感温体31的冲刷效果,从而提高感温体31的测量精度,同时,两个挡板42还能够阻挡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到本体41外壁的冷却水,沿本体41的周向流入第一缺口411,防止流入第一缺口411的冷却水的温度受其他支路的冷却水的影响,避免感温体31识别的温度与经第一入水口11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存在温度差,进一步提高感温体31的驱动封堵部32控制大循环口14和/或小循环口15的通断的精度。
其中,挡板42沿导流装置4轴向的长度可以与第一缺口411的长度相同,也可以大于第一缺口411的长度,以使挡板42有更好导流效果,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内侧设置有卡槽,挡板42与卡槽卡接连接,以提高挡板42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防止导流装置在壳体1内活动,提高节温器总成的结构稳定性,且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当然,挡板42与壳体1也可以是焊接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挡板42沿本体41的径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挡板42沿本体41径向延伸设置时,两个挡板42之间具有角度,两个挡板42之间的距离沿本体41径向方向逐渐增大,从而使本体41上的第一缺口411的尺寸可以减小,使冷却水从第一入水口11流入第一缺口411时的流速可以增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感温体31的冲刷强度,从而提高感温体31的测量精度。
当然,两个挡板42也可以为平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小循环口15的内径为D1,本体41的外径为D2,D1<D2,本体41远离感温体31的一端与壳体1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当D1<D2时,能够满足位于本体41内的第二密封件322可以封堵小循环口15,且使壳体1设有小循环口15一侧形成台阶,以使导流装置4的本体41能够与台阶抵接,从而能够提高导流装置4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进一步防止导流装置4在壳体1内活动,避免第一缺口411的第二缺口412的位置改变降低导流效果,提高了节温器总成的结构稳定性,且本体41远离感温体31的一端与壳体1连接,使本体41与壳体1设有小循环口15一侧形成台阶之间没有空隙,从而使冷却水在经第二缺口412流入时,避免冷却水从本体41与壳体1之间的空隙流出,使冷却水可以统一进入小循环口15,进行小循环,提高冷却水流人小循环口15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导流装置4的导流效果。
其中,若D1≥D2,则本体41远离感温体31的一端与壳体1连接强度降低,且本体41与壳体之间易有空隙,冷却水经第二缺口412易从本体41与壳体1之间的空隙流出,从而降低冷却水流入小循环口15的效率。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321的外径为D3,D2≤D3,以使感温体31驱动封堵部32在壳体1内沿径向移动时,第一密封件321可以与本体41抵接,从而避免冷却水在进行大循环时,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到本体41外壁上的冷却水能够经间隙5流入大循环口14,进行大循环,降低冷却水经第一密封件321与本体41之间的空隙流入本体41风险,从而降低感温体31接触的冷却水受支路冷却水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感温体31的测量精度。
工作原理:
大循环状态:当发动机温度较高时,冷却水经第一入水口11流入壳体1,经挡板42导流至第一缺口411,流入本体41内充分冲刷感温体31,使感温体31驱动封堵部32的第一密封件321开启大循环口14,第二密封件322封堵小循环口,从而使冷却水在本体41内壁的导流下流入大循环口14,同时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经本体41的外壁导流,经本体41与固定座33之间的间隙5流入大循环口14,冷却水流入大循环口14后可经散热器与水泵返回发动机,进行大循环,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率,避免发动机的温度过高。
小循环状态:发动机温度较低时,冷却水经第一入水口11流入壳体1,经挡板42导流至第一缺口411,流入本体41内充分冲刷感温体31,使感温体31驱动封堵部32的第一密封件321封堵大循环口14,第二密封件322开启小循环口,从而使冷却水在本体41内壁的导流下流入小循环口15,同时,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经本体41的外壁导流,流入至第二缺口412,经第二缺口412流入小循环口15,冷却水流入小循环口15后经水泵返回发动机,进行小循环,提高发动机的升温效率,避免发动机的温度过低。
大、小循环混合状态:冷却水经第一入水口11流入壳体1,经挡板42导流至第一缺口411,流入本体41内充分冲刷感温体31,此时冷却水的温度使感温体31驱动封堵部32移动,使第一密封件321开启大循环口14,同时第二密封件322开启小循环口,冷却水在本体41内壁的导流下可分别流入大循环口14和小循环口15,同时,经第二入水口12和第三入水口13流入壳体1内的冷却水,经本体41的外壁导流,可向两侧分流,分别经第二缺口412流入小循环口15,经本体41与固定座33之间的间隙5流入大循环口14,同时进行大循环和小循环,以保证发动机在适合的温度下工作,有益于燃料在燃烧室平稳燃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沿径向设有第一入水口(11)、第二入水口(12)、第三入水口(13),所述壳体(1)沿轴向设置有大循环口(14)、小循环口(15);
节温器(3),所述节温器(3)连接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节温器(3)包括感温体(31)和封堵部(32),所述感温体(31)能够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变化,驱动所述封堵部(32)沿所述壳体(1)的径向方向运动,以控制所述大循环口(14)和/或所述小循环口(15)的通断;
导流装置(4),所述导流装置(4)连接于所述壳体(1)内部,用于将所述壳体(1)内的冷却水导流至所述大循环口(14)和/或所述小循环口(15);
所述导流装置(4)包括本体(41),所述本体(41)套接于所述感温体(31),所述本体(41)设置有第一缺口(411),所述第一缺口(411)设置于所述本体(41)靠近所述感温体(31)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缺口(411)与所述第一入水口(1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入水口(12)和所述第三入水口(13)设置于所述本体(41)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体(31)的长度为L1,所述第一缺口(411)的长度为L2,L2≤L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41)还设置有第二缺口(412),所述第二缺口(412)设置于所述本体(41)远离所述感温体(31)的一端,经所述第二入水口(12)和所述第三入水口(13)流入所述壳体(1)内的冷却水能够经所述第二缺口(412)流入所述小循环口(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缺口(412)与所述第一缺口(411)沿所述本体(41)的径向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411)贯穿所述本体(41)靠近所述感温体(31)的一端;
所述第二缺口(412)贯穿所述本体(41)远离所述感温体(31)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体(31)靠近所述小循环口(15)一侧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的距离为L3,所述第二缺口(412)的长度为L4,L4≤L3。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4)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本体(41)上的两个挡板(42);
两个所述挡板(42)沿所述本体(41)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缺口(411)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入水口(11)的两侧的所述壳体(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温器(3)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42)沿所述本体(41)的径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循环口(15)的内径为D1,所述本体(41)的外径为D2,D1<D2;
所述本体(41)远离所述感温体(31)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节温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3)还包括固定座(33),所述封堵部(32)包括第一密封件(321)和第二密封件(322);
所述固定座(33)固定于所述大循环口(14)处;
所述第一密封件(321)设置于靠近所述固定座(33)一端,用于与所述固定座(33)配合控制所述大循环口(14)的通断;
所述第二密封件(322)设置于远离所述固定座(33)一端,用于控制所述小循环口(15)的通断;
所述导流装置(4)与所述固定座(33)之间具有间隙(5)。
CN202211045487.6A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节温器总成 Active CN1152635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45487.6A CN115263525B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节温器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45487.6A CN115263525B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节温器总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3525A true CN115263525A (zh) 2022-11-01
CN115263525B CN115263525B (zh) 2024-02-20

Family

ID=83754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45487.6A Active CN115263525B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节温器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6352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3918A (zh) * 2022-03-24 2022-07-15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温器总成及汽车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36548A (ja) * 1998-05-22 1999-12-07 Fuji Thomson Kk 自動車エンジン冷媒循環回路制御用熱応動弁
JP2004263586A (ja) * 2003-02-28 2004-09-24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冷却装置
CN2791271Y (zh) * 2005-05-17 2006-06-28 江苏法尔胜技术开发中心 装甲车辆石蜡/记忆合金双重驱动节温器
JP2016031143A (ja) * 2014-07-30 2016-03-07 幸雄 大西 サーモスタット
CN106545403A (zh) * 2015-09-21 2017-03-2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节温器、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CN211008849U (zh) * 2019-12-16 2020-07-14 重庆斯凯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温器总成
CN214007298U (zh) * 2020-12-01 2021-08-2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节温器壳体、节温器总成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36548A (ja) * 1998-05-22 1999-12-07 Fuji Thomson Kk 自動車エンジン冷媒循環回路制御用熱応動弁
JP2004263586A (ja) * 2003-02-28 2004-09-24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冷却装置
CN2791271Y (zh) * 2005-05-17 2006-06-28 江苏法尔胜技术开发中心 装甲车辆石蜡/记忆合金双重驱动节温器
JP2016031143A (ja) * 2014-07-30 2016-03-07 幸雄 大西 サーモスタット
CN106545403A (zh) * 2015-09-21 2017-03-2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节温器、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CN211008849U (zh) * 2019-12-16 2020-07-14 重庆斯凯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温器总成
CN214007298U (zh) * 2020-12-01 2021-08-2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节温器壳体、节温器总成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3918A (zh) * 2022-03-24 2022-07-15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温器总成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3525B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7921B (zh) 用于具有两个冷却剂传感器的应用中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诊断
CN103352752B (zh) 具有分流冷却功能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相应的车辆
CN115263525A (zh) 一种节温器总成
WO1995033920A1 (en) A combined bypass and thermostat assembly
CN103670656B (zh) 一种节温器
CN110332965A (zh) 一种水流量传感器及燃气热水器
CN108252791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热管理模块
CN109595064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水路循环结构
CN218816630U (zh) 一种应用双电控流通阀发动机冷却装置
CN211423448U (zh) 电控式水阀
CN111441860A (zh) 一种应用电子温控阀的发动机发热管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201013435Y (zh) 多功能水泵
KR20020044142A (ko) 배기가스 재순환시스템
CN213063739U (zh) 一种应用电子温控阀的发动机热管理系统
CN109888979A (zh) 电机壳体水冷结构
CN207673421U (zh) 具有加热锅炉的内燃机冷却循环系统
CN213654974U (zh) 汽车节温器总成壳体
GB2290123A (en) A combined bypass and thermostat assembly
CN217029085U (zh) 一种节温器座组件
CN203604035U (zh) 节温器座及节温器总成
CN217270423U (zh) 一种水套排气管用冷却水路及发动机
CN107975413A (zh) 具有加热锅炉的内燃机冷却循环系统
CN216975049U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盖和冷却腔结构
CN201125776Y (zh) 一种柴油机滑阀式节温器衬套
CN110645377A (zh) 电控式水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