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59627A -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59627A
CN115259627A CN202210909247.XA CN202210909247A CN115259627A CN 115259627 A CN115259627 A CN 115259627A CN 202210909247 A CN202210909247 A CN 202210909247A CN 115259627 A CN115259627 A CN 115259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filter
filter pressing
hole
fram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092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59627B (zh
Inventor
沈玉红
赵涛
马学彬
王乐阳
李天津
张帅
李振伟
曾学刚
潘如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Xianglong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Xianglo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Xianglong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Xianglo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0924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596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59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59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59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596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C02F11/15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treatment with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by treatment with ultrasonic wa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C02F11/121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mechanical de-watering
    • C02F11/12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mechanical de-watering using filter p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污泥处理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同轴、且间距可调的多个压滤组件,压滤组件之间设有筒体,筒体两端能够插接至环槽中以围合成多个压滤腔;压滤组件包括框体,框体两侧面处分设滤板,滤板分别形成阳极板和阴极板;压滤组件中心具有能开闭的进料孔;筒体包括能够沿轴向相对滑动的上半圆筒和下半圆筒,阳极板所在侧面的环槽为第一环槽,阴极板所在侧面的环槽为第二环槽,两个半圆筒分别与第一环槽可拆卸固定;下半圆筒与相邻阳极板所在压滤组件之间形成半环状缝隙;刮泥板能够将阳极板侧的干燥淤泥从半环状缝隙处挤出。本发明能够结合使用压滤和电渗透两种方式实现污泥脱水。

Description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浓缩、调治、脱水、稳定、干化等过程,污泥脱水处理是其中关键的步骤,常见污泥脱水设备包括板框压滤机、转鼓离心机和带式过滤压滤机。
相关技术方案中公开了一种电渗透污泥高干度脱水系统,先利用压滤的方式去除污泥中的大部分自由水;然后利用电渗透除去传统机械脱水所不能够脱除的部分水分。具体地,其包括多个电渗透压滤单元,电渗透压滤单元由阳极板组件、阴极板组件和筒体组成,阳极板组件和阴极板可滑动的设置于筒体中,并围合形成压滤腔室;在所述的筒体上设有供切泥机构执行切泥动作的切泥缝隙,在需要切泥时,通过移动筒体使切泥缝隙置于压滤腔室,并靠近阳极板组件,在非切泥状态下,则移动筒体使切泥缝隙离开压滤腔室。
发明人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下述缺点:
(1)电渗透压滤单元分离布置,相邻电渗透压滤单元之间互不连通,需要预留设定的间隙距离以供安装,在设定长度内能够排布的电渗透压滤单元数量有限,不利于脱水效率的提升;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筒体、切泥缝隙及切泥机构等组成的电渗透压滤单元与相关技术方案中的多级压滤设备,无法结合。
(2)电渗透的过程中,需要间歇性的清理阳极板的干化污泥,避免污泥干裂层影响电渗脱水效果;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污泥的排出仅通过切泥机构的切泥过程,排出的都是干化的污泥,实际上整合了后续的干化过程,传统的污泥脱水后通过污泥干化场自然蒸发实现干化,耗费低;因此,上述技术方案中整个污泥脱水处理周期长且电能消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电渗透脱水技术无法结合到多级压滤设备中的问题,并且便于实现污泥脱水后的排出,降低能耗。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同轴且沿设定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压滤组件,相邻压滤组件之间设有筒体,所述筒体两端能够插接至压滤组件侧面的环槽中,每个筒体能够与相邻两个压滤组件之间围合成压滤腔,相邻两个压滤组件的间距能够调节。
所述压滤组件包括框体,框体的两个侧面处分别设置具有滤孔的滤板,所述滤板能够形成电极板,压滤腔两侧相对的滤板分别为阳极板和阴极板;所述压滤组件的中心具有能够开闭的进料孔,以实现相邻两个压滤腔的通断。
所述筒体包括能够沿轴向相对滑动的上半圆筒和下半圆筒,所述阳极板所在侧面处的环槽为第一环槽,所述阴极板所在侧面处的环槽为第二环槽,所述上半圆筒和下半圆筒分别与第一环槽可拆卸固定;
所述下半圆筒插接至第二环槽的一端具有铁磁性,所述第二环槽中设有电磁铁,使得下半圆筒能够随相邻阴极板所在的压滤组件同步移动,进而与相邻阳极板所在压滤组件之间形成半环状缝隙;所述压滤腔中靠近阳极板一侧设有刮泥板,所述刮泥板能够绕筒体的轴线进行旋转,以将阳极板侧的干燥淤泥从半环状缝隙处挤出。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压滤组件包括框体,所述进料孔为框体中心的第一通孔,所述框体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与框体同轴且能够转动的转盘,所述转盘的中心具有与筒体同轴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能够在随转盘转动时与第一通孔重叠或脱离重叠,进而实现进料孔的开闭。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框体的两侧分别具有台阶孔,两侧的台阶孔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每侧台阶孔包括由内到外且半径逐渐变大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中安装有所述转盘,所述第二安装孔中安装有所述滤板,第三安装孔中安装有滤布,所述滤板中部具有开口,所述滤板与转盘同轴固定。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刮泥板包括沿筒体径向的刮泥刀,所述刮泥刀通过连接杆与转盘固定。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每个框体两侧的转盘相互可拆卸固定,至少其中一个转盘为齿轮盘,框体中具有安装槽,安装槽一端与第一安装孔连通,另一端贯穿框体,所述安装槽中设有与齿轮盘啮合的齿条,齿条穿出框体的一端套设在第二滑杆处,所述第二滑杆能够在第二油缸的带动下移动,以驱动齿条沿自身延伸方向移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半圆筒与下半圆筒在其中一个侧边的接触端面处分别设置有转轴和转筒,转轴嵌套设置于转筒中,以使得下半圆筒能够相对于上半圆筒转动以及在设定范围内滑动;所述下半圆筒的外侧壁连接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下半圆筒沿转轴转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外壳,压滤组件及筒体均安装于外壳中,并通过外壳支撑;所述外壳下底面的一侧与转动架转动连接,另一侧安装顶升油缸,顶升油缸能够驱动外壳、筒体及压滤组件沿垂直筒体轴向的转动中心线转动。
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1)采用多个压滤组件,压滤组件之间设置筒体,以此形成多级压滤设备,并且滤板能够分别形成阴极板和阳极板,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沿筒体轴向依次分布的多级压滤腔,既能够实现多级压滤腔同步压滤脱水,也能够使得滤板通电形成阴极板和阳极板,实现电渗透脱水;相对于现有技术,便于提高电渗透脱水与压滤设备脱水组合在一起时的压滤腔数量,进而提高脱水效率。
(2)采用筒体包括能够沿轴向相对滑动的上半圆筒和下半圆筒,阳极板所在侧面的环槽为第一环槽,阴极板所在侧面的环槽为第二环槽,上半圆筒和下半圆筒分别与第一环槽可拆卸固定;下半圆筒能够随相邻阴极板所在的压滤组件同步移动的方式,使得筒体与阳极板所在压滤组件之间能够形成环状缝隙,进而使得阳极板所在侧面积聚的干化污泥能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能够被设置在阳极板一侧的刮泥板从环状缝隙中挤出;相对于现有切泥机构及筒体处设置切泥缝的方式来说,能够适配应用到多级压滤设备中。
(3)压滤组件中心设置进料口以实现相邻两个压滤腔的通断,在一方面能使整个脱水处理装置的压滤腔只需要配备一根污泥输入管,减少管路连接,压滤过程中关闭进料口,实现各压滤腔独自进行压滤,提高压滤效果;另一方面,在电渗脱水过程中,能够分隔同一压滤组件两侧的阳极板和阴极板,避免因为距离较近以及良导体存在造成的相邻极板短路问题。
(4)进料孔中心设置第一通孔,框体两侧安装有转盘,转盘中心具有与筒体同轴的第二通孔,当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重叠或部分重叠时,进料口导通,当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完全不重叠时,进料口被断开。并且采用滤板及刮泥板分别与转盘固定的方式,因此只需要在转盘处设置一套旋转驱动机构就能够完成三种不同功能的需求,精简了结构,节约了压滤组件的内部空间。
(5)采用滤板随着转盘同步转动的方式,在使用本设备进行压滤脱水时,滤板上不同滤孔能够与滤布不同位置相对应,避免滤布同一位置长时间受高压而损毁。
(6)框体两侧的转盘中至少有一个为齿轮盘,通过齿条进行驱动,多个齿条采用同一个第二滑杆及第二油缸驱动,节省了驱动齿轮盘转动的机构的使用数量,精简了结构。
(7)上半圆筒与下半圆筒在其中一个侧边的接触端面处分别设置有转轴和转筒,下半圆筒外侧壁连接有驱动机构。使得下半圆筒能够相对于上半圆筒转动以及在设定范围内滑动;下半圆筒相对于上半圆筒的移动便于形成切泥的半环状缝隙,下半圆筒相对于上半圆筒的转动,便于实现污泥电渗脱水后的排料。
(8)压滤组件及筒体安装于外壳中并通过外壳支撑,使得压滤组件及筒体能够随外壳同步倾斜,有利于辅助实现下半圆筒转动打开压滤腔后的卸料。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剖开外壳后的部分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压滤组件与筒体配合时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压滤组件与筒体局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框体的剖面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框体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齿轮盘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圆盘的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圆盘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圆盘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齿轮盘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滤板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滤板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刮泥板的剖面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的主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下半圆筒上半圆筒沿轴向发生相对运动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下半圆筒与阳极板所在侧面的压滤组件之间形成半环状缝隙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1、压滤组件;2、筒体;3、导向套;4、第二油缸;5、第二滑杆;6、外壳;7、齿条;8、弹性拉索;9、第一滑杆;10、第一插销;11、第一伸缩杆;12、锥形筒;13、污泥输入管;14、转动架;15、支撑架;16、第二伸缩杆;17、第二插销;18、第三滑杆;19、顶升油缸;20、第三油缸;21、导向杆;22、第一油缸;23、第四滑杆;24、压滤腔;
101、刮泥板;102、固定螺钉;103、卡环;104、滤布;105、滤板;106、滤孔;107、集水孔;108、框体;109、转环;110、转盘;
1081、第一插销孔;1082、第一环槽;1083、第三安装孔;1084、第二安装孔;1086、第一安装孔;1087、凸环安装槽;1088、第一通孔;1089、第二环槽;
1101、齿轮盘;1102、转盘凸环;1103、圆盘;1104、第二通孔;
1011、刮泥刀;1012、连接杆;1051、开口;1052、环状凸起;
201、刚性筒体段;202、柔性筒体段;203、上半圆筒;204、下半圆筒;205、弹簧;2031、转轴;2041、转筒。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表示本申请仅能通过该优选实施例实现,该优选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基于本申请提供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常见的污泥处理流程一般包括浓缩、调治、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污泥脱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污泥脱水环节应尽可能缩小污泥的含水量,便于实现后续的干化操作,节省干化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能源。
在其中一些压滤式脱水机构中,提及了多级压滤脱水设备,压滤板组件的两侧面处分别设置滤板、滤布及集水孔等部件,每相邻两个压滤板组件之间都形成一个压滤腔。相比于每两个压滤板组件单独组成一个压滤单元,相邻压滤单元之间分隔设置的方式来说,多级压滤式脱水机构能够在长度范围确定的情况下,排布更多的压滤腔,进而提高脱水的效率。
在一些压滤式与电渗透结合的脱水设备中,受限于阳极板处干污泥层清除的需要,其设置筒体,筒体上设置切泥缝,阳极板和阴极板能够在筒体中滑动,切泥缝在电渗透作业时不与压滤腔连通,在需要切泥时与压滤腔连通,切泥机构从筒体外部伸入切泥缝然后完成切泥。
在将多级压滤式设备与电渗透结合时,相关技术方案中的阴极板与阳极板在筒体内滑动,筒体外壁处设置切泥缝等结构与多级压滤式设备的结构设置存在较大的冲突,难以实现配合。
另外,正如前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循环从切泥缝处切除然后排出干污泥层的污泥。虽然这种方式排出的污泥含水率整体较低,但是其相当于整合了污泥干化的过程,相对于现有采用露天的污泥干化场来说,能耗很高。尤其是其无法向操作人员提供除了“切泥缝与切泥机构配合排料”之外能够排出筒体中污泥的方式及相应的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同轴且沿设定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压滤组件1,相邻压滤组件1之间设有筒体2,筒体2两端能够插接至压滤组件1侧面的环槽中,每个筒体2能够与相邻两个压滤组件1之间围合成压滤腔24,相邻两个压滤组件1的间距能够调节。
上述筒体2与压滤组件1之间形成多级压滤设备,为了使得该多级压滤设备能够具有电渗透的功能,本实施例中压滤组件1包括框体108,框体108的两个侧面处分别设置具有滤孔106的滤板105,滤板105能够通电形成电极板,压滤腔24两侧相对的滤板105分别为阳极板和阴极板;压滤组件1的中心具有能够开闭的进料孔,以实现相邻两个压滤腔24的通断。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外壳6,压滤组件1及筒体2均安装于外壳6中,并通过外壳6支撑。
本实施例中,多个压滤组件同轴设置,压滤组件的外轮廓呈圆盘形或椭圆盘结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方形板等结构,此时的轴线指的是贯穿厚度方向的中心线。
本实施例中,通过污泥输送管向压滤腔24输送污泥,因为多个压滤腔24通过进料孔实现连通或断开,因此仅在首端或者尾端的一个压滤腔24处连通污泥输送管即可,以靠近污泥输送管的一端为首端,首端的压滤腔24与污泥输送管连通,首端的压滤组件1通过锥形筒12止抵,锥形筒12的大端贴合首端压滤组件1的外侧面,锥形筒12与外壳固定,锥形筒12可以与首端的压滤组件1固定并围合成锥形的进料空间,使得污泥输送管与该进料空间连通;也可以将污泥输送管直接从首端压滤组件1的侧面穿入压滤腔24中。
多个压滤组件1之间的距离调节后能够改变压滤腔24的大小,进而对污泥压缩脱水,为了保证多个压滤组件1能够沿设备的轴向相对滑动,首端的压滤组件1通过第一油缸22驱动,相邻压滤组件1之间安装导向件,用于实现压滤组件1沿轴向相对滑动时的导向,此处的导向件为第一滑杆9,如图1所示,第一滑杆9配套穿过压滤组件1处的导向孔。
第一油缸22驱动通过挤压首端压滤组件1,然后通过相互挤压使得多个压滤组件1整体向着锥形筒12的方向运动,并进行止抵。当第一油缸22的活塞杆回缩时,为了使得多个压滤组件1整体朝向首端运动,相邻压滤组件1通过弹性拉索8连接。
为了提高第一油缸22驱动压滤组件1移动时的平稳性,在第一油缸22的两侧分别设置导向杆21和导向套3,导向杆21与首端的压滤组件1固定,导向套3与外部的支架或者外壳6固定,导向杆21插接在导向套3中。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滤板105在未通电的情况下为用于实现压滤脱水的普通滤板105;在通电的情况下,根据电路连接,分别形成阳极板和阴极板。正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710848625.7中公开的技术方案,其包括阳极板和阴极板,本实施例在该部分的结构设置参考上述技术方案即可,不对其导线连接方式以及电压、电流控制等做出改进,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压滤腔24中靠近阳极板一侧的干化污泥层能够被切除,以避免影响后续的电渗透脱水,筒体2包括能够沿轴向相对滑动的上半圆筒203和下半圆筒204,阳极板所在侧面处的环槽为第一环槽1082,阴极板所在侧面处的环槽为第二环槽1089,上半圆筒203和下半圆筒204分别与第一环槽1082可拆卸固定。为了实现密封,在第一环槽1082和第二环槽1089处分别设置密封件。
下半圆筒204插接至第二环槽1089的一端具有铁磁性,第二环槽1089中设有电磁铁,利用磁性实现二者固定,使得下半圆筒204能够随相邻阴极板所在的压滤组件1同步移动,进而与相邻阳极板所在压滤组件1之间形成半环状缝隙;压滤腔24中靠近阳极板一侧设有刮泥板101,刮泥板101能够绕筒体2的轴线进行旋转,以将阳极板侧的干燥淤泥从半环状缝隙处挤出。
上述上半圆筒203和下半圆筒204可以分别通过插销与第一环槽1082实现可拆卸连接,具体的,上半圆筒203处设置第一插销10,压滤组件1相应位置设置第一插销孔1081,上半圆筒203插入第一环槽1082后通过第一插销10和第一插销孔1081实现可拆卸固定。下半圆筒204处设置第二插销17,压滤组件1相应位置设置第二插销孔(图中未示出),下半圆筒204插入第一环槽1082后通过第二插销17和第二插销孔实现可拆卸固定。
为了实现进料孔的开闭,压滤组件1包括框体108,进料孔为框体108中心的第一通孔1088,框体108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与框体108同轴且能够转动的转盘110,转盘110的中心具有与筒体2同轴的第二通孔1104,第二通孔1104能够在随转盘110转动时与第一通孔1088重叠或脱离重叠,进而实现进料孔的开闭。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088和第二通孔1104均采用扇形孔,两个扇形孔同轴布置。第一通孔的弧度大于π,第二通孔的弧度小于π,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弧度之和为2π。
框体108的两侧分别具有台阶孔,两侧的台阶孔通过第一通孔1088连通,每侧台阶孔包括由内到外且半径逐渐变大的第一安装孔1086、第二安装孔1084和第三安装孔1083;第一安装孔1086中安装有转盘110,第二安装孔1084中安装有滤板105,第三安装孔1083中安装有滤布104,滤板105中部具有开口1051,滤板105与转盘110同轴固定。
滤布104的中心也具有开口,滤布104背离框体108中心的外圈与框体108固定,靠近框体108中心的内圈与转环109固定,转环109嵌套于滤板105的开口1051处,并通过滤板105实现轴向和径向限位。
具体地,滤布104分别通过卡环103压接在框体侧面,然后卡环103通过固定螺钉102与框体108固定。
本实施例中,为了收集并排出滤孔106处的水,在框体108中设置集水孔107,集水孔107设置在第一安装孔1086和第二安装孔1084之间,其同样作为台阶孔的一部分。集水孔107通过管路与外部的集水箱(图中未示出)连通。
本实施例中,转动盘的侧面设置转盘凸环1102,转盘凸环1102插接至框体108中的凸环安装槽1087中,凸环安装槽1087设置在第一安装孔1086的底壁面处。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086与第二安装孔1084之间要预留集水孔107,而第一安装孔1086中设置转盘110,第二安装孔1084中设置滤板105,为了实现二者的同轴固定,在滤板105的侧面设置环状凸起1052,环状凸起1052横跨集水孔107,滤板105可以在环状凸起1052处通过螺钉或者螺栓等连接件与转盘110可拆卸固定。
每个框体108两侧的转盘110相互可拆卸固定,至少其中一个转盘110为齿轮盘1101,如图所示,成对使用的转盘中,另一个为不带齿的圆盘1103,框体108中具有安装槽(图中未示出),安装槽一端与第一安装孔1086连通,另一端贯穿框体108,安装槽中设有与齿轮盘1101啮合的齿条7,齿条7穿出框体108的一端套设在第二滑杆5处,第二滑杆5能够在第二油缸4的带动下移动,以驱动齿条7沿自身延伸方向移动。
具体的,第二油缸4的缸体通过外壳6的内壁固定,为了保证第二滑杆5运动时的平稳性,在外壳6的内壁处设置第一伸缩杆11,第一伸缩杆11包括与外壳6固定的第一杆套以及与第二滑杆5固定的第一伸出杆,第一伸出杆嵌套设置在第一杆套中。
刮泥板101包括沿筒体2径向的刮泥刀1011,刮泥刀1011通过连接杆1012与转盘110固定。
在上述提及下半圆筒204在靠近第一环槽1082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二插销17及第二销孔与框体108可拆卸固定的情况下,为了使得本装置能够自动形成切泥的缝隙,进而将污泥排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插销17的一端插接在压滤组件1处的第二插销孔处,另一端贯穿出压滤组件1并且套设在第三滑杆18上,第二插销17能够随着压滤组件1沿第三滑杆18同步滑动,当第三滑杆18沿着第二插销17的延伸方向运动时,能够同步实现多个下半圆筒204与压滤组件1的锁闭操作,进而使得下半圆筒204能够随着相邻阴极板所在侧的压滤组件1同步运动,并与相邻阳极板之间形成缝隙。
为了实现第三滑杆18的驱动,在外壳6的内壁处安装第三油缸20以及第二伸缩杆16,第二伸缩杆16的结构与第一伸缩杆11相同。
上半圆筒203与下半圆筒204在其中一个侧边的接触端面处分别设置有转轴2031和转筒2041,以使得下半圆筒204能够相对于上半圆筒203转动以及在设定范围内滑动;为了实现设定范围内滑动,可以在转轴2031上设置轴肩(图中未示出)。下半圆筒204的外侧壁连接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下半圆筒204沿转轴2031转动。
具体地,此处的驱动机构采用第四油缸(图中未示出),第四油缸的缸体与外壳6的内壁转动连接,其活塞杆的末端套设在第四滑杆23的外部,第四滑杆23与下半圆筒204之间设置连杆(图中未示出),连杆的一端套设在第四滑杆23的外部,另一端与下半圆筒204外壁处的连接点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正常压滤过程中,筒体2及压滤组件1的轴线均水平设置,但是为了实现筒体2内污泥在脱水后的卸料,使得外壳6下底面的一侧与转动架14转动连接,另一侧通过支撑架15的上表面实现支撑,并安装顶升油缸19,顶升油缸19能够驱动外壳6、筒体2及压滤组件1沿垂直筒体2轴向的转动中心线转动。
压滤腔24最大的空间为筒体2插入第一环槽的一端刚越过密封件时,当筒体2为刚性材质时,压滤腔24的最小空间为筒体2完全插入第一环槽并顶在其底壁上时,
为了提高污泥的压缩比,压滤组件1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筒体2采用柔性筒体段202和刚性筒体段201串联的方式,在两个刚性筒体段201之间同轴串联一个柔性筒体段202,该柔性筒体段202由内外两层波纹管以及同轴嵌套于两层波纹管之间的弹簧205组成。
工作原理:以附图的方向为例,当需要利用本装置进行脱水时,按照下述步骤执行操作:
首先第一油缸22带动末端压滤组件1向左运动至极限位置,弹性拉索8处于刚要受拉变形的阶段,此时筒体2插入第二环槽1089的一端未脱离与压滤组件1的接触,压滤腔24处于容积最大的状态。
污泥输入管13从首端的压滤腔24开始输入污泥,然后经进料孔后依次将污泥输送至不同的压滤腔24中,当压滤腔24填充满后,继续送给污泥一段时间,实现进料时的压滤脱水。
进料时的压滤脱水完毕后,第二油缸4带动齿条7运动,齿轮盘1101旋转,使得第一通孔1088和第二通孔1104完全脱离重叠,进料孔关闭。
第一油缸22的活塞杆伸出,带动末端的压滤组件1向右运动,然后依次将驱动力向右传递,直至首端压滤组件1;首端压滤组件1通过锥形筒12止抵;每个压滤腔24内部实现压滤脱水,水穿过滤布104和滤孔106后进入集水孔107,然后通过管路进入外部的集水箱中。
当压滤脱水完成后,第一油缸22保持当前状态,滤板105通电并分别形成阳极板和阴极板,污泥中形成电场,水朝向阴极板运动,并最终在压力的作用下从阴极板处的滤孔106进入集水孔107。电渗透一段时间后,阳极板处滤布104外侧积聚一层干化污泥层,该干化污泥层影响电渗透的继续进行。
此时,滤板105停止供电,然后第一油缸22回缩一段距离泄压,第三油缸20带动第三滑杆18运动,进而使得第二插销17打开,下半圆筒204与第二环槽1089脱离固定,电磁铁通电使得下半圆筒204插入第一环槽1082的一端与第一环槽1082固定。然后第一油缸22的活塞杆继续向左回缩,下半圆筒204随着相邻阴极板的压滤组件1向左运动,并最终使得下半圆筒204与压滤组件1的框体108之间形成半环状缝隙。
齿条7往复移动带动齿轮盘1101转动,进而带动刮泥板转动,干化污泥层被切割并从半环状缝隙处挤出。然后第一油缸22的活塞杆向右伸出,整个压滤腔24重新封闭,进料孔关闭,继续进行电渗透脱水。
当电渗透脱水达到设定时间或含水率要求时,停止供电,进行污泥的卸料。
具体地,第三油缸20驱动带动第二插销17处于拔出状态,第一油缸22的活塞杆向左回缩,电磁铁通电,带动下半圆筒204与阳极板所在框体108侧面之间形成半环状缝隙,并且此时转轴与转套之间通过轴肩限位,无法再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然后电磁铁断电,第一油缸22继续回缩,使得弹性拉索8被拉伸并处于弹性变形阶段,直至下半圆筒与阴极板所在侧面之间也形成缝隙。
然后驱动机构带动下半圆筒204以转轴2031和转筒2041的中心轴线为转动中心,相对于上半圆筒203打开,使得筒体2内腔的污泥掉落。
在卸料的过程中,可以驱动顶升油缸19,使得筒体2呈现一端高、一端低的状态,方便卸料。
当卸料完成后,驱动机构及第一油缸22等带动整个装置复位至等待接收新污泥注入的状态。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在不偏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同轴且沿设定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压滤组件,相邻压滤组件之间设有筒体,所述筒体两端能够插接至压滤组件侧面的环槽中,每个筒体能够与相邻两个压滤组件之间围合成压滤腔,相邻两个压滤组件的间距能够调节;
所述压滤组件包括框体,框体的两个侧面处分别设置具有滤孔的滤板,所述滤板能够形成电极板,压滤腔两侧相对的滤板分别为阳极板和阴极板;
所述压滤组件的中心具有能够开闭的进料孔,以实现相邻两个压滤腔的通断;
所述筒体包括能够沿轴向相对滑动的上半圆筒和下半圆筒,所述阳极板所在侧面处的环槽为第一环槽,所述阴极板所在侧面处的环槽为第二环槽,所述上半圆筒和下半圆筒分别与第一环槽可拆卸固定;
所述下半圆筒插接至第二环槽的一端具有铁磁性,所述第二环槽中设有电磁铁,使得下半圆筒能够随相邻阴极板所在的压滤组件同步移动,进而与相邻阳极板所在压滤组件之间形成半环状缝隙;所述压滤腔中靠近阳极板一侧设有刮泥板,所述刮泥板能够绕筒体的轴线进行旋转,以将阳极板侧的干燥淤泥从半环状缝隙处挤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滤组件包括框体,所述进料孔为框体中心的第一通孔,所述框体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与框体同轴且能够转动的转盘,所述转盘的中心具有与筒体同轴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能够在随转盘转动时与第一通孔重叠或脱离重叠,进而实现进料孔的开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两侧分别具有台阶孔,两侧的台阶孔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每侧台阶孔包括由内到外且半径逐渐变大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中安装有所述转盘,所述第二安装孔中安装有所述滤板,第三安装孔中安装有滤布,所述滤板中部具有开口,所述滤板与转盘同轴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布的中心具有开口,所述滤布背离框体中心的外圈与框体固定,靠近框体中心的内圈与转环固定,所述转环嵌套于滤板的开口处,并通过滤板实现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框体两侧的转盘相互可拆卸固定,至少其中一个转盘为齿轮盘,框体中具有安装槽,安装槽一端与第一安装孔连通,另一端贯穿框体,所述安装槽中设有与齿轮盘啮合的齿条,齿条穿出框体的一端套设在第二滑杆处,所述第二滑杆能够在第二油缸的带动下移动,以驱动齿条沿自身延伸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泥板包括沿筒体径向的刮泥刀,所述刮泥刀通过连接杆与转盘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圆筒和下半圆筒在靠近第一环槽的一端分别通过插销及销孔与框体可拆卸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以靠近污泥输送管的一端为首端,首端的压滤腔与污泥输送管连通,首端的压滤组件通过锥形筒止抵,末端的压滤组件通过第一油缸驱动,相邻压滤组件之间安装导向件,用于实现压滤组件沿轴向相对滑动时的导向,相邻压滤组件通过弹性拉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圆筒与下半圆筒在其中一个侧边的接触端面处分别设置有转轴和转筒,转轴嵌套设置在转筒中,以使得下半圆筒能够相对于上半圆筒转动以及在设定范围内滑动;所述下半圆筒的外侧壁连接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下半圆筒沿转轴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压滤组件及筒体均安装于外壳中,并通过外壳支撑;
所述外壳下底面的一侧与转动架转动连接,另一侧安装顶升油缸,顶升油缸能够驱动外壳、筒体及压滤组件沿垂直筒体轴向的转动中心线转动。
CN202210909247.XA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1152596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9247.XA CN115259627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09247.XA CN115259627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59627A true CN115259627A (zh) 2022-11-01
CN115259627B CN115259627B (zh) 2023-10-20

Family

ID=83746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09247.XA Active CN115259627B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5962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83668A (ja) * 2009-10-13 2011-04-28 Justec Co Ltd 汚泥濃縮装置及び固液分離システム
CN105967489A (zh) * 2016-06-24 2016-09-28 湖北合加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渗透污泥高干脱水设备的滤板及压滤组件
CN106746465A (zh) * 2017-01-18 2017-05-31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连续电渗透的污泥脱水系统及其污泥脱水方法
CN107381996A (zh) * 2017-09-19 2017-11-24 饶宾期 电渗透压滤协同污泥脱水装置
CN107555754A (zh) * 2017-09-19 2018-01-09 饶宾期 节能型电渗透污泥高干度脱水方法
CN108404474A (zh) * 2018-05-20 2018-08-17 饶宾期 对开型多腔室压滤污泥脱水方法
CN114702223A (zh) * 2022-06-02 2022-07-05 山东祥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83668A (ja) * 2009-10-13 2011-04-28 Justec Co Ltd 汚泥濃縮装置及び固液分離システム
CN105967489A (zh) * 2016-06-24 2016-09-28 湖北合加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渗透污泥高干脱水设备的滤板及压滤组件
CN106746465A (zh) * 2017-01-18 2017-05-31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连续电渗透的污泥脱水系统及其污泥脱水方法
CN107381996A (zh) * 2017-09-19 2017-11-24 饶宾期 电渗透压滤协同污泥脱水装置
CN107555754A (zh) * 2017-09-19 2018-01-09 饶宾期 节能型电渗透污泥高干度脱水方法
CN108404474A (zh) * 2018-05-20 2018-08-17 饶宾期 对开型多腔室压滤污泥脱水方法
CN114702223A (zh) * 2022-06-02 2022-07-05 山东祥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59627B (zh)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60790B (zh) 一种板框压滤机
CN103697679A (zh) 固液分离脱水干化一体机
CN108671613A (zh) 一种转鼓真空过滤式给水工业废水处理装置
CN114702223B (zh)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器
CN115259627A (zh)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CN209957630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压滤装置
CN109632956B (zh) 一种泵用零部件加工探伤设备
CN209143921U (zh) 一种棉织物染料的废水处理装置
CN107381997B (zh) 电渗透压滤协同污泥脱水方法
CN110711415B (zh) 一种液压连续式压滤机
CN219290777U (zh) 一种干湿分离垃圾回收装置
CN112316525A (zh) 一种集成式固液分离设备
CN115893793B (zh) 一种基于水体污泥回收处理的压滤脱水装置
CN114712928B (zh) 一种用于处理钛白粉生产副产物的转鼓过滤机及使用方法
CN118615776A (zh) 一种洞内快捷污液处理方法
CN217041937U (zh) 一种活性炭吸附装置
KR100441168B1 (ko) 전기삼투압 필터프레스 탈수장치
CN213885192U (zh) 一种集成式固液分离设备
CN214218529U (zh) 旋转式液压挤压污泥深度脱水设备
CN212451131U (zh) 一种污泥压滤机
CN210620568U (zh) 一种污泥脱水用带式压滤机
CN210251377U (zh) 一种箱式压滤机滤饼自动输出装置
CN221565989U (zh) 一种污泥脱水装置
CN221309737U (zh) 一种石油钻采加工用过滤装置
CN217698086U (zh) 一种气动脱水压滤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