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57582B -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57582B
CN115257582B CN202210971849.8A CN202210971849A CN115257582B CN 115257582 B CN115257582 B CN 115257582B CN 202210971849 A CN202210971849 A CN 202210971849A CN 115257582 B CN115257582 B CN 1152575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semi
wire harness
new energy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18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57582A (zh
Inventor
周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Kainat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Kainat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Kainat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Kainat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7184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575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57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57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57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57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37Channels
    • H02G3/045Channels provided with perforations or slots permitting introduction or exit of wi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6Joints for connecting lengths of protective tubing or channels, to each other or to casings, e.g. to distribution boxes; Ensuring electrical continuity in the joi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属于线束技术领域,该新能源汽车线束包括束管,束管设为任意角度弯曲的弧形状,束管由多个束环构成,每两个束环之间均通过多个连接带连接,束管中的位于束环内均设置有限位机构,整个线束结构设置合理,针对新能源汽车内使用的占地空间小,对线路的保护性强,针对不同的接线需求,装置中设置有多个出线节点,便于装置的接线安装,同时装置对其内的线路维护保养较为便捷,内部线路的坏点查找方便,具有牢固和灵活的双重特征,且装置加工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线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目前市面上常见新能源汽车为纯电动汽车和电动混合汽车,是一种主要采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
在新能源汽车中的电路线一般通过绝缘胶带将线缆捆扎在一起,避免线缆散乱放置,当一个线束过长时,需要用到多个绝缘胶带进行捆扎,会造成对绝缘胶带的浪费,且绝缘胶带在长时间使用后会被磨损破皮,且绝缘胶带的边缘容易沾灰变黑,从而影响线束的使用,并且现有线束在牢固可靠性与灵活性之间无法兼得,因此,设计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线束对线路进行约束时通过绝缘胶带将线缆捆扎在一起,避免线缆散乱放置,当一个线束过长时,需要用到多个绝缘胶带进行捆扎,会造成对绝缘胶带的浪费,且绝缘胶带在长时间使用后会被磨损破皮,且绝缘胶带的边缘容易沾灰变黑,且现有线束在牢固可靠性与灵活性之间无法兼得,从而影响线束的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包括束管,所述束管设为任意角度弯曲的弧形状,所述束管由多个束环构成,每两个所述束环之间均通过多个连接带连接;
每个所述束环包括主半环,所述主半环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副半环,所述主半环上开设有插槽,且副半环插接于插槽内,所述副半环的表面与插槽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多个相匹配的卡齿和限位齿,
所述束环内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两个固定带,两个所述固定带固定于主半环的内壁上,两个所述固定带的另一端固定有束带;
所述主半环上设置有与连接带对应的卡齿槽,所述连接带表面设置为卡齿结构,所述连接带插入卡齿槽后只能进不能出;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卡扣槽,所述卡扣槽开设于主半环上,所述副半环上固定有卡扣,且卡扣与卡扣槽相卡接,所述主半环上通过弹簧连接有控制按钮,且控制按钮与卡扣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案中,整个线束结构设置合理,针对新能源汽车内使用的占地空间小,对线路的保护性强,针对不同的接线需求,装置中设置有多个出线节点,便于装置的接线安装,同时装置对其内的线路维护保养较为便捷,内部线路的坏点查找方便,具有牢固和灵活的双重特征,且装置加工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线束对线路进行约束时通过绝缘胶带将线缆捆扎在一起,避免线缆散乱放置,当一个线束过长时,需要用到多个绝缘胶带进行捆扎,会造成对绝缘胶带的浪费,且绝缘胶带在长时间使用后会被磨损破皮,且绝缘胶带的边缘容易沾灰变黑,从而影响线束的使用,并且现有线束在牢固可靠性与灵活之间无法兼得,本发明在使用时,通过将待接线路从束管上的束环中的限位机构插入,并使线路贯穿整个束管内,从另一端接出,接出时也需贯穿尾部束环中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会对束管内多个线路进行限位,每个束环为线路提供防护,而多个束环之间通过多个连接带进行连接,也使整个束管可进行任意方向的改变,以此达到改变束管内线路接出方向,而多个束环之间存在缝隙,使有特殊需求的接线在束管内可贯穿任意相邻束环之间的缝隙向外接线,且整个束管内可对多个不同类型的线路进行保护,装卸都较为便捷;
2、本方案中,每个束环中主半环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副半环,而整个束环呈柱状,提高了束环孔内面积,便于多线的贯穿,连接机构可让副半环在主半环上进行拆卸,可对束管内线路的局部坏点进行维修,较为便捷,而主半环上的插槽可使整个副半环向内插入,并通过多个卡齿及限位齿限制整个副半环在插槽内的位置,以此适配不同直径或多条线路的使用需求,配合两组限位机构,提高对束管内线路的固定效果,连接机构采用的常见的卡扣连接,并配合有控制按钮进行控制,让使用人员对拆开主半环上的副半环更加便捷,提高了对束环内局部线路检修的便捷度,在多个卡齿和限位齿的末端均固定采用微弹性橡胶材质的齿头可为副半环向插槽内插入提供充足空间,而多个卡齿和限位齿的根部会进行倒钩限制,使整个插槽只能插入无法拔出,防止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对线路约束的松动,将副半环采用微弹性塑料材质,且将副半环与插槽之间的间隙设为5-8㎜之间可使副半环向插槽内插入时具有张力,间隙为插入提供空间,限位机构的设置可以通过束带将束管内的线路进行约束,防止发生线路在束管内滑动,将束带设置于主半环与副半环的圆心处可使束带约束的线路处于整个束管的正中间,并将固定带和束带均采用弹性针织布材质可对线路进行捆绑,将多个卡齿和限位齿均设为相互嵌设的倒钩状可提高多个卡齿对副半环在插槽内位置限位效果,在主半环和副半环的内壁顶端均设置有防干扰层可避免外界对束管内线路电信号的传输造成干扰,并将主半环和副半环的内壁均经过光滑打磨处理可防止尖锐处对线路表皮造成刮伤,将多个连接带均采用涤纶纱材质可配合每两个束环之间的距离设置在3-5cm之间让整个束管可进行任意角度的调节,进而改变束管内线路连接方向,适配不同的接线需求;
3、本方案中,主半环上设置有与连接带对应的卡齿槽,连接带表面设置为卡齿结构,所述连接带插入卡齿槽后只能进不能出,如此可以根据电线的长度选择合适数量的束环进行拼接,相对于传统的线束而言,避免了线束过短无法拼接,或线束过长导致浪费的现象。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中束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图3的第二视角图;
图5为本发明中图3的右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5中A-A处的剖视图。
图中:1、束管;2、束环;201、主半环;202、副半环;203、齿头;204、控制按钮;205、插槽;206、卡齿;207、限位齿;3、连接带;301、卡齿槽;4、限位机构;401、固定带;402、束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6,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包括束管1,束管1设为任意角度弯曲的弧形状,束管1由多个束环2构成,每两个束环2之间均通过多个连接带3连接,束管1中的位于两个束环2内均设置有限位机构4。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整个线束结构设置合理,针对新能源汽车内使用的占地空间小,对线路的保护性强,针对不同的接线需求,装置中设置有多个出线节点,便于装置的接线安装,同时装置对其内的线路维护保养较为便捷,内部线路的坏点查找方便,具有牢固和灵活的双重特征,且装置加工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线束对线路进行约束时通过绝缘胶带将线缆捆扎在一起,避免线缆散乱放置,当一个线束过长时,需要用到多个绝缘胶带进行捆扎,会造成对绝缘胶带的浪费,且绝缘胶带在长时间使用后会被磨损破皮,且绝缘胶带的边缘容易沾灰变黑,从而影响线束的使用,并且现有线束在牢固可靠性与灵活性之间无法兼得,本发明在使用时,通过将待接线路从束管1上的首部束环2中的限位机构4插入,并使线路贯穿整个束管1内,从另一端接出,接出时也需贯穿尾部束环2中的限位机构4,限位机构4会对束管1内多个线路进行限位,每个束环2为线路提供防护,而多个束环2之间通过多个连接带3进行连接,也使整个束管1可进行任意方向的改变,以此达到改变束管1内线路接出方向,而多个束环2之间存在缝隙,使束管1内线路在特殊需求的线可贯穿两个束环2之间的缝隙向外接线,且整个束管1内可对多个不同类型的线路进行保护,装卸都较为便捷。
具体的,每个束环2包括主半环201,主半环201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副半环202,主半环201上开设有插槽205,且副半环202插接于插槽205内,副半环202的表面与插槽205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多个相匹配的卡齿206和限位齿207。
每个束环2中主半环201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副半环202,而整个束环2呈柱状,提高了束环2孔内面积,便于多线的贯穿,连接机构可让副半环202在主半环201上进行拆卸,可对束管1内线路的局部坏点进行维修,较为便捷,而主半环201上的插槽205可使整个副半环202向内插入,并通过多个卡齿206及限位齿207限制整个副半环202在插槽205内的位置,以此适配不同直径或多条线路的使用需求,配合两组限位机构4,提高对束管1内线路的固定效果。
具体的,连接机构包括卡扣槽,卡扣槽开设于主半环201上,副半环202上固定有卡扣,且卡扣与卡扣槽相卡接,主半环201上通过弹簧连接有控制按钮204,且控制按钮204与卡扣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采用的常见的卡扣连接,并配合有控制按钮204进行控制,让使用人员对拆开主半环201上的副半环202更加便捷,提高了对束环2内局部线路检修的便捷度。
具体的,多个卡齿206和限位齿207的末端均固定有齿头203,且齿头203采用微弹性橡胶材质。
本实施例中:在多个卡齿206和限位齿207的末端均固定采用微弹性橡胶材质的齿头203可为副半环202向插槽205内插入提供充足空间,而多个卡齿206和限位齿207的根部会进行倒钩限制,使整个插槽205只能插入无法拔出,防止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对线路约束的松动。
具体的,副半环202采用微弹性塑料材质,副半环202与插槽205之间的间隙设为5-8mm之间。
本实施例中:将副半环202采用微弹性塑料材质,且将副半环202与插槽205之间的间隙设为5-8mm之间可使副半环202向插槽205内插入时具有张力,间隙为插入提供空间。
具体的,限位机构4包括两个固定带401,两个固定带401固定于主半环201的内壁上,两个固定带401的另一端固定有束带402。
本实施例中:两组限位机构4的设置可以通过两个束带402将束管1内的线路进行约束,防止发生线路在束管1内滑动。
具体的,束带402设置于主半环201与副半环202的圆心处,固定带401和束带402均采用弹性针织布材质。
本实施例中:将束带402设置于主半环201与副半环202的圆心处可使束带402约束的线路处于整个束管1的正中间,并将固定带401和束带402均采用弹性针织布材质可对线路进行捆绑。
具体的,多个卡齿206和限位齿207均设为相互嵌设的倒钩状。
本实施例中:将多个卡齿206和限位齿207均设为相互嵌设的倒钩状可提高多个卡齿206对副半环202在插槽205内位置限位效果。
本实施例中:主半环201上设置有与连接带3对应的卡齿槽301,连接带表面设置为卡齿结构,连接带3插入卡齿槽301后只能进不能出,连接带3上的卡齿结构与卡齿槽301均设为相互嵌设的倒钩状,如此可以根据电线的长度选择合适数量的束环2进行拼接,相对于传统的线束而言,避免了线束过短无法拼接,或线束过长导致浪费的现象。
具体的,主半环201和副半环202的内壁顶端均设置有防干扰层,主半环201和副半环202的内壁均经过光滑打磨处理。
本实施例中:在主半环201和副半环202的内壁顶端均设置有防干扰层可避免外界对束管1内线路电信号的传输造成干扰,并将主半环201和副半环202的内壁均经过光滑打磨处理可防止尖锐处对线路表皮造成刮伤。
具体的,多个连接带3均采用涤纶纱材质,每两个束环2之间的间距设置在3-5cm之间。
本实施例中:将多个连接带3均采用涤纶纱材质可配合每两个束环2之间的间距设置在3-5cm之间让整个束管1可进行任意角度的调节,进而改变束管1内线路连接方向,适配不同的接线需求。
本发明在使用时,根据电线的长度,选择合适数量的束环2进行拼接,将相邻束环上的连接带3插入到对应的卡齿槽301内,通过将待接线路从束管1上的首部束环2中的限位机构4插入,并使线路贯穿整个束管1内,从另一端接出,接出时也需贯穿尾部束环2中的限位机构4,限位机构4会对束管1内多个线路进行限位,每个束环2为线路提供防护,而多个束环2之间通过多个连接带3进行连接,也使整个束管1可进行任意方向的改变,以此达到改变束管1内线路接出方向,而多个束环2之间存在缝隙,使束管1内线路在特殊需求的线可贯穿两个束环2之间的缝隙向外接线,且整个束管1内可对多个不同类型的线路进行保护,装卸都较为便捷,每个束环2中主半环201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副半环202,而整个束环2呈柱状,提高了束环2孔内面积,便于多线的贯穿,连接机构可让副半环202在主半环201上进行拆卸,可对束管1内线路的局部坏点进行维修,较为便捷,而主半环201上的插槽205可使整个副半环202向内插入,并通过多个卡齿206及限位齿207限制整个副半环202在插槽205内的位置,以此适配不同直径或多条线路的使用需求,配合限位机构4,提高对束管1内线路的固定效果,连接机构采用的常见的卡扣连接,并配合有控制按钮204进行控制,让使用人员对拆开主半环201上的副半环202更加便捷,提高了对束环2内局部线路检修的便捷度,在多个卡齿206和限位齿207的末端均固定采用微弹性橡胶材质的齿头203可为副半环202向插槽205内插入提供充足空间,而多个卡齿206和限位齿207的根部会进行倒钩限制,使整个插槽205只能插入无法拔出,防止装置使用过程中出现对线路约束的松动,将副半环202采用微弹性塑料材质,且将副半环202与插槽205之间的间隙设为5-8㎜之间可使副半环202向插槽205内插入时具有张力,间隙为插入提供空间,限位机构4的设置可以通过两个束带402将束管1内的线路进行约束,防止发生线路在束管1内滑动,将束带402设置于主半环201与副半环202的圆心处可使束带402约束的线路处于整个束管1的正中间,并将固定带401和束带402均采用弹性针织布材质可对线路进行捆绑,将多个卡齿206和限位齿207均设为相互嵌设的倒钩状可提高多个卡齿206对副半环202在插槽205内位置限位效果,在主半环201和副半环202的内壁顶端均设置有防干扰层可避免外界对束管1内线路电信号的传输造成干扰,并将主半环201和副半环202的内壁均经过光滑打磨处理可防止尖锐处对线路表皮造成刮伤,将多个连接带3均采用涤纶纱材质可配合每两个束环2之间的间距设置在3-5cm之间让整个束管1可进行任意角度的调节,进而改变束管1内线路连接方向,适配不同的接线需求,整个线束结构设置合理,针对新能源汽车内使用的占地空间小,对线路的保护性强,针对不同的接线需求,装置中设置有多个出线节点,便于装置的接线安装,同时装置对其内的线路维护保养较为便捷,内部线路的坏点查找方便,具有牢固和灵活的双重特征,且装置加工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线束对线路进行约束时通过绝缘胶带将线缆捆扎在一起,避免线缆散乱放置,当一个线束过长时,需要用到多个绝缘胶带进行捆扎,会造成对绝缘胶带的浪费,且绝缘胶带在长时间使用后会被磨损破皮,且绝缘胶带的边缘容易沾灰变黑,从而影响线束的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束管(1),所述束管(1)设为任意角度弯曲的弧形状,所述束管(1)由多个束环(2)构成,每两个所述束环(2)之间均通过多个连接带(3)连接;
每个所述束环(2)包括主半环(201),所述主半环(201)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副半环(202),所述主半环(201)上开设有插槽(205),且副半环(202)插接于插槽(205)内,所述副半环(202)的表面与插槽(205)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多个相匹配的卡齿(206)和限位齿(207),
所述束环(2)内设置有限位机构(4),所述限位机构(4)包括两个固定带(401),两个所述固定带(401)固定于主半环(201)的内壁上,两个所述固定带(401)的另一端固定有束带(402);
所述主半环(201)上设置有与连接带(3)对应的卡齿槽(301),所述连接带表面设置为卡齿结构,所述连接带(3)插入卡齿槽(301)后只能进不能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卡扣槽,所述卡扣槽开设于主半环(201)上,所述副半环(202)上固定有卡扣,且卡扣与卡扣槽相卡接,所述主半环(201)上通过弹簧连接有控制按钮(204),且控制按钮(204)与卡扣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卡齿(206)和限位齿(207)的末端均固定有齿头(203),且齿头(203)采用微弹性橡胶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半环(202)采用微弹性塑料材质,所述副半环(202)与插槽(205)之间的间隙设为5-8㎜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402)设置于主半环(201)与副半环(202)的圆心处,所述固定带(401)和束带(402)均采用弹性针织布材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卡齿(206)和限位齿(207)均设为相互嵌设的倒钩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3)上的卡齿结构与卡齿槽(301)均设为相互嵌设的倒钩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半环(201)和副半环(202)的内壁顶部均设置有防干扰层,所述主半环(201)和副半环(202)的内壁均经过光滑打磨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带(3)均采用涤纶纱材质,每两个所述束环(2)之间的间距设置在3-5cm之间。
CN202210971849.8A 2022-08-15 2022-08-15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Active CN1152575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1849.8A CN115257582B (zh) 2022-08-15 2022-08-15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1849.8A CN115257582B (zh) 2022-08-15 2022-08-15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57582A CN115257582A (zh) 2022-11-01
CN115257582B true CN115257582B (zh) 2023-07-14

Family

ID=83751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1849.8A Active CN115257582B (zh) 2022-08-15 2022-08-15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57582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2356A (ja) * 1996-05-31 1997-12-12 Yazaki Corp 車輌の開閉部用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
JPH11113135A (ja) * 1997-09-30 1999-04-2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ケーブル保護管装置
JP2000173352A (ja) * 1998-12-01 2000-06-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ハーネスの組立方法
CN1623056A (zh) * 2002-07-05 2005-06-01 未来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176211A (ja) * 2012-02-24 2013-09-05 Yazaki Corp ハーネス用外装保護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44287A (ja) * 2015-01-30 2016-08-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線プロテクタ
CN209488079U (zh) * 2018-11-07 2019-10-11 天津欧立德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的电缆保护器
CN112585388A (zh) * 2018-06-18 2021-03-30 易格斯有限公司 用于悬挂式应用的、尤其作为用于钻孔设施的辅助回路的线路导向装置
CN212968927U (zh) * 2020-09-15 2021-04-13 青岛吉松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减震保护管
CN114745942A (zh) * 2022-04-01 2022-07-12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屏蔽线槽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2356A (ja) * 1996-05-31 1997-12-12 Yazaki Corp 車輌の開閉部用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
JPH11113135A (ja) * 1997-09-30 1999-04-2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ケーブル保護管装置
JP2000173352A (ja) * 1998-12-01 2000-06-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ハーネスの組立方法
CN1623056A (zh) * 2002-07-05 2005-06-01 未来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176211A (ja) * 2012-02-24 2013-09-05 Yazaki Corp ハーネス用外装保護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44287A (ja) * 2015-01-30 2016-08-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線プロテクタ
CN112585388A (zh) * 2018-06-18 2021-03-30 易格斯有限公司 用于悬挂式应用的、尤其作为用于钻孔设施的辅助回路的线路导向装置
CN209488079U (zh) * 2018-11-07 2019-10-11 天津欧立德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的电缆保护器
CN212968927U (zh) * 2020-09-15 2021-04-13 青岛吉松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减震保护管
CN114745942A (zh) * 2022-04-01 2022-07-12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屏蔽线槽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57582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57582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线束
CN218828306U (zh) 一种组合式线束结构及车辆
CN212796759U (zh) 一种汽车用电线线束
CN209767028U (zh) 一种多截面形式可组合的电线电缆分线器
CN216535307U (zh) 一种用于心电监护仪的线路梳理导向块
CN217468890U (zh) 一种可拆分使用的汽车端子引线
CN220042912U (zh) 用于电缆铺设的电缆扎带
CN215497972U (zh) 电子线束生产理线器
CN218828939U (zh) 一种计算机组装用排列束线装置
CN216468206U (zh) 一种带有捆绑结构的电瓶车线束
CN214626209U (zh) 一种用于配线架后部线缆管理的理线器
CN210806675U (zh) 一种智能家居电器线束
CN212257803U (zh) 一种新型网线分线装置
CN214311031U (zh) 一种通信光缆的引导安装装置
CN212325734U (zh) 一种能方便收纳的电发夹
CN211239136U (zh) 一种条状卡扣式支架
CN218216478U (zh) 可塑性抗缠绕线束
CN218647677U (zh) 一种具有阻燃效果的船用电缆
CN218618104U (zh) 一种可退式扎带
CN214012593U (zh) 一种非屏蔽线缆
CN213799528U (zh) 一种汽车线路整理约束装置
CN218730075U (zh) 一种带有导向装置的车用线束
CN214476564U (zh) 一种防抽出电缆
CN219959975U (zh) 一种机柜走线用线卡
CN212114233U (zh) 一种瞬态保护的抗干扰数据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7

Address after: 230011 Second floor of A type 1 # plant of Anhui Guoxuan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east of Hemo Road, Yaohai Industrial Zone, Xinzhan District,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EFEI KAINAT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0, Shooting Field Road,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100071

Applicant before: Zhou Lei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