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6333B - 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6333B
CN115246333B CN202211169763.XA CN202211169763A CN115246333B CN 115246333 B CN115246333 B CN 115246333B CN 202211169763 A CN202211169763 A CN 202211169763A CN 115246333 B CN115246333 B CN 1152463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charging
vehicle
rail
pi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697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46333A (zh
Inventor
陈军
姜龙
朱日彬
司冬梅
郑琦
李孟军
田苗
钱丽莉
张圆朦
焦阳
杨跃平
刘可龙
曹松钱
吴昊
黄致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anming Electric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anming Electric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anming Electric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anming Electric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6976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463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46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6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46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63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1Charging colum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包括机架,机架上安装有:第一轨道,第一轨道设置在车位的外围,行走主体,行走主体沿第一轨道行走,行走主体内设有供行走主体行走的第一电机;行走主体包括有底座、转动盘、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本体上设置有检测车上充电口位置以及车辆第一倾斜角度α1的第一传感器;其中,第二轨道展开时,充电桩本体沿着第二轨道行走以缩短充电桩本体与车上充电口的距离;另外,车辆无论在车位内停放的第一倾斜角度α1多少,充电桩本体均可对汽车进行充电,对车主来说较为方便且智能化。

Description

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停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
背景技术
国家电网实现在全国建设充电站,充电站用于向电动汽车提供充电设备,包括提供停车位以及充电桩。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能源汽车出行,充电站所提供的停车位和充电桩比较少,无法满足现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辆的充电需求。充电站包括有充电枪式充电装置,通过充电枪和充电线的配置,以使充电桩内的电输送至新能源汽车内,但是现有充电线的长度是一定的,用户在停车过程中会出现车身与车位之间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导致充电口与充电枪之间的距离增大,或者充电口与充电枪之间不处于同一侧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充电线被拉长,如果用户再有暴力拉线的情况,会导致充电线断裂以使充电桩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充电桩报废。
故,发明人提出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提出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用户在停车过程中会出现车身与车位之间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导致充电口与充电枪之间的距离增大,或者充电口与充电枪之间不处于同一侧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充电线被拉长,如果用户再有暴力拉线的情况,会导致充电线断裂以使充电桩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充电桩报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站,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第一轨道,所述第一轨道设置在车位的外围,且留有一供车辆进出车位的开口;行走主体,所述行走主体沿所述第一轨道行走,所述行走主体内设有供所述行走主体行走的第一电机;所述行走主体包括有底座、转动盘、充电桩本体,所述转动盘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充电桩本体相对活动连接在所述转动盘上,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侧壁折叠安装有可伸缩的第二轨道,所述充电桩本体内设有供所述充电桩本体沿所述第二轨道行走的第二电机;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置有检测车上充电口位置以及车辆第一倾斜角度α1的第一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二轨道展开时,所述充电桩本体沿着所述第二轨道行走以缩短充电桩本体与车上充电口的距离;
其中,所述车辆包括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呈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呈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一传感器还用于检测第四位置与第一轨道之间的水平距离L1,第二位置与第一轨道之间的水平距离L2,行走主体在第一轨道上从与第四位置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的时间间隔t1,可得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arctan(L2-L1)/(vt1),其中,v为行走主体在第一轨道上平均移动速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方案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车辆进入至充电桩车位中,行走主体上的第一电机带动行走主体运动以使行走主体沿第一轨道行走;以使行走主体上的第一传感器检测车上充电口的位置,且用机架上的第一传感器检测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然后行走主体沿着第一轨道行走至离充电口最近的第一倾斜角度位置处,转动盘转动相对应的倾斜角度,然后第二轨道展开,充电桩本体沿着第二轨道行走可以缩短充电本体与充电口的距离,充电桩本体可采用无线充电以减少电线对充电桩的影响。另外,车辆无论在车位内停放的第一倾斜角度多少,充电桩本体均可对汽车进行充电,对车主来说较为方便且智能化。上述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为车身的左上顶角、右上顶角、左下底角以及右下底角,通过上述四个位置的位置以及行走主体从与第一位置相对应处行走至第四位置相对应处所需的时间t1,以及行走主体的平均行走速度v,可以确定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表面上多个间隙中相邻间隙之间的距离L3,当L3/L4的值处于预设占比范围内时,则判定车上的间隙为充电口的位置,其中L4=vt1/cosα1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由于新能源车的大小有所区别,相对应的充电口的大小也有相对应的区别,通过车表面上多个间隙中相邻间隙之间的距离L3与车长度L4,且根据他们的比值是否处于预设占比范围内,来判断车上充电口的位置,以使充电桩能够沿着第一轨道滑动至与充电口相对应的第一倾斜角度位置,以减少充电桩与充电口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第四位置与第一轨道之间的水平距离L1,充电口与第一轨道之间的水平距离L6,行走主体在第一轨道上从与第四位置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移动至充电口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的时间间隔t2,可得车辆的第二倾斜角度α2=arctan(L6-L1)/(vt2)。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为了验证上述的第一倾斜角度是否正确,故采用对第四位置与第一轨道之间的水平距离L1,充电口与第一轨道之间的水平距离L6进行测量,以获得车辆的第二倾斜角度α2,当获得的第二倾斜角度α2与第一倾斜角度α1处于合理的误差范围内时,则认为第一倾斜角度α1正确;当获得的第二倾斜角度α2与第一倾斜角度α1处于误差范围外时,则可能由于车辆未停止等原因无法确定上述位置的精确点,应间隔一定时候后重新测量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伸缩的第二轨道包括第二轨道主体,所述第二轨道主体内设有空腔,所述第二轨道主体内滑动连接有第二轨道移动轨;其中,所述第二轨道移动轨朝着远离所述第二轨道主体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轨道展开。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考虑到行走主体在沿着第一轨道行走时,行走主体上的第二轨道会存在刮伤汽车表面的风险,故初始状态下,第二轨道折叠在行走本体上,且第二轨道的长度可伸缩以适应于车辆停放在不同倾斜角度下充电口至行走主体之间的不同水平距离,以缩短充电桩本体与充电口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有无线充电第一配合部,所述充电口上设有与所述无线充电第一配合部配合的无线充电第二配合部。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充电桩本体可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可减少电线对充电桩带来的影响,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为第一电磁感应接头和与第一电磁感应接头配合的充电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架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地面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轨道布置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一轨道的上表面所在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地面所在的水平高度。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其中,为了保证车辆不会撞击到第一轨道,故将第一轨道布置嵌在地面内,以使车辆仅压过第一轨道即可,车辆的行驶不会对第一轨道产生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盘与第二轨道移动轨之间还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转动盘传动连接的第一不完全齿轮,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同轴连接有转动轴,所述第二轨道展开时,所述第二轨道绕所述转动轴转动;所述转动轴上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同轴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二轨道移动轨固定连接。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转动盘转动的同时会带动第一不完全齿轮转动,第一不完全齿轮的齿圈为90度,即第一不完全齿轮仅最大程度能够带动第二齿轮转动90度,以使第二轨道绕转动轴转动角度最大限度为90度,以使第二轨道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同时,通过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的设置,带动第三齿轮转动,以使第三齿轮带动第一齿条运动,以使第一齿条推动第二轨道移动轨相对于第二轨道主体移动,即转动盘转动时第二轨道移动轨可相对于第二轨道主体移动,以保证适应于车辆停放在不同倾斜角度下充电口至行走主体之间的不同水平距离,以缩短充电桩本体与充电口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盘与充电桩本体之间还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传感器所在的高度。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充电口的高度针对不同车型会有所不同,但是充电口的高度根据车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高度,小型车充电口较低,中型车和普通轿车充电口高度适中,而suv车型的充电口高度较高。相对应的,可在转动盘与充电桩本体之间设置伸缩杆,通过伸缩杆的调节来调节第一传感器的高度,以适应不同的车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车辆进入车位内;S2:第一电机启动带动行走主体沿第一轨道行走,并通过第一传感器确定车上充电口的位置,并通过第一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的配合获得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S3:行走主体移动至第一轨道上与充电口相对应的水平位置处;S4: 转动盘转动第一倾斜角度α1以使充电桩本体与充电口的倾斜角度一致;S5:第二轨道展开,充电桩本体在第二电机的带动下沿着第二轨道移动以使充电桩本体与车上充电口的距离缩短;S6:充电桩本体对充电口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充电桩本体在第二电机的带动下复位,第二轨道收拢并复位。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采用上述的步骤,可达到车辆停放在停车位上无论第一倾斜角度是多少,充电桩本体均可对汽车进行充电,对车主来说较为方便且智能化。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5中还包括:所述转动盘通过传动组件带动第二轨道移动轨相对于第二轨道主体移动且第二轨道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以使充电桩本体沿着第二轨道移动。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转动盘转动的同时通过传动组件的作用以使第二轨道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以使充电桩本体与充电口之间的距离缩短,以方便充电桩本体对车辆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第一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行走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行走主体省略传动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行走主体省略传动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轨道和车位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轨道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侧视图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E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中第一传感器检测过程各个数值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各个间隙的示意图;
图11为传动箱内部的结构图;
图12为传动箱的结构图;
图13为本发明中充电桩本体在第二轨道上移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轨道;2、行走主体;3、底座;4、转动盘;5、充电桩本体;6、第一传感器;7、第二轨道主体;8、第二轨道移动轨;9、第一不完全齿轮;10、第二齿轮;11、转动轴;12、第一皮带轮;13、第二皮带轮;14、第三齿轮;15、第一齿条;16、传动箱;17、伸缩杆;18、皮带轮结构;19、传动轴;20、第一锥齿轮;21、第二锥齿轮;22、第一位置;23、第二位置;24、第三位置;25、第四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图13所示,一种充电站,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第一轨道1,所述第一轨道1设置在车位的外围,且留有一供车辆进出车位的开口;行走主体2,所述行走主体2沿所述第一轨道1行走,所述行走主体2内设有供所述行走主体2行走的第一电机;所述行走主体2包括有底座3、转动盘4、充电桩本体5,所述转动盘4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3上,所述充电桩本体5相对活动连接在所述转动盘4上,所述充电桩本体5的侧壁折叠安装有可伸缩的第二轨道,所述充电桩本体5内设有供所述充电桩本体5沿所述第二轨道行走的第二电机;所述充电桩本体5上设置有检测车上充电口位置以及车辆第一倾斜角度α1的第一传感器6;其中,所述第二轨道展开时,所述充电桩本体5沿着所述第二轨道行走以缩短充电桩本体5与车上充电口的距离;
其中,所述车辆包括有第一位置22、第二位置23、第三位置24以及第四位置25,所述第一位置22与所述第四位置25呈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二位置23与所述第三位置24呈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一传感器6还用于检测第四位置25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1,第二位置23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2,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上从与第四位置25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移动至第二位置23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的时间间隔t1,可得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arctan(L2-L1)/(vt1),其中,v为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上平均移动速度。
第一传感器6作为优选的是采用激光传感器,第一传感器6采用下面的方式检测车行走主体2从与第四位置25相对应处行走至第二位置23相对应处所需的时间t1:参考图9所示,当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的右部分上滑动时,充电桩本体5上的第一传感器6会检测到水平距离Lx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的情况,第四位置25即为拐点的位置,第一传感器6检测并记录拐点的L1的数值;然后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的右部分上继续滑动,第一传感器6会检测到水平距离Lx逐渐增大,直到第一传感器6会有一部分时间检测不到水平距离Lx,表明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的过渡部分(圆弧部分),此时第二位置23也即为拐点的位置,第一传感器6检测并记录该拐点的L2的数值,且第一传感器6会检测到上述第二位置23和第四位置25之间的时间,并乘以行走主体2的行走速度,即可得到第二位置23与第四位置25之间的水平距离。并最后采用公式计算第一倾斜角度α1
本实施例中,充电站可以设置在居民区、高速服务区等,以满足电动车车辆在不同状况下的充电需求。机架包括充电站内的底板,遮阳棚或遮阳板,充电站包括多个车位,车位与相邻车位之间非紧贴设置,中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供第一轨道1的布设以及行走主体2的行走,且由于考虑到车辆倾斜停放后车辆会超出车位线,故第一轨道1与车位线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距离,以保证行走主体2在行走时不会触碰车位内的车。
第一轨道1呈环形轨道设置,设置在地面上,且高出第一轨道1高出地面的水平面,第一轨道1为环形轨道且带有一开口,车可通过该开口进入至车位内,由于车上的充电口一般是设置在车身的两侧侧壁上的,通过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上行走,以使充电桩本体5上第一传感器6对车身的侧壁,以及车身的长度进行扫描以确定充电口的位置。第一传感器6可以精确的扫描车身侧壁上的间隙,由于车身侧壁是有多个不同钣金件组成的。举例,针对一般车型来说,钣金件与钣金件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较小通常为1cm左右,而根据钣金件的长度,两个间隙之间的长度较大,超过50cm以上,而充电口上的盖板的长度通常为6~10cm,且盖板的两端与钣金之间均存在间隙,即当第一传感器6检测到两个间隙处于6~10cm的预设范围值内时,即可判定充电口在此位置。
上述的第一位置22、第二位置23、第三位置24以及第四位置25为车身的左上顶角、右上顶角、左下底角以及右下底角,通过上述四个位置以及行走主体2从与第四位置25相对应处行走至第二位置23相对应处所需的时间t1,以及行走主体2的平均行走速度v,可以确定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
由于第一传感器6是安装在充电桩本体5上,而充电桩本体5是沿着第一轨道1滑动的,第一轨道1是平行于车位线设置的,故第一传感器6处于水平扫描的状态,故第一传感器6检测出行走主体2从与第四位置25相对应处行走至第二位置23相对应处所需的时间t1,行走主体2的平均行走速度v,可得到第四位置25与第二位置23之间的水平距离,并通过第四位置25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1,第二位置23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2,从而获得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
行走主体2包括一底座3和一转动盘4,转动盘4转动连接在底座3上,通过第一传感器6检测出车的第一倾斜角度α1,以使充电桩本体5要对充电口进行充电时,带动转动盘4相应转动第一倾斜角度α1,以保证充电桩本体5与车身保持相对平行状态,以便于充电桩本体5更好的与充电口进行配合,对充电口进行充电。
行走主体2主要采用第一电机进行驱动,第一电机在图中未示出,底座3上转动连接有四个第一轮体(图中未示出),四个第一轮体关于底座3中心对称,第一电机是带动第一轮体转动的,以使第一轮体在第一轨道1上滑动,行走主体2的移动速度由第一电机的输出功率、以及行走主体2的重量所决定,而行走主体2的重量不会变化,则第一电机的输出功率大小与行走主体2的移动速度正相关。
行走主体2上设置有充电桩本体5,充电桩本体5在初始状态下是设置在转动盘4上,且第二电机此时也未启动,加上充电桩本体5的一侧有第二轨道的限制,保证充电桩本体5不发生移动。
与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上行走同理,充电桩本体5底部转动连接有四个第二轮体(图中未示出),第二电机在图中也未示出,第二电机是带动第二轮体转动的。当充电桩本体5需要移动以缩短充电桩本体5与充电口的距离时,第二轨道展开(第二轨道是沿着充电桩本体转动90度后展开),第二电机启动,带动充电桩本体5沿着第二轨道行走,以缩短充电本体与充电口的距离。
【第二实施例】参考图1-图13所示,所述第一传感器6用于检测车表面上多个间隙中相邻间隙之间的距离L3,当L3/L4的值处于预设占比范围内时,则判定车上的间隙为充电口的位置,其中L4=vt1/cosα1
同理,第一传感器6采用下面的方式检测车表面上多个间隙中相邻间隙之间的距离L3,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的右部分上滑动时,且已经越过第四位置25时,如图10所示,以一般车型举例,第一传感器6先对准A处,并接收到信号,而后随着行走主体2继续滑动,第一传感器6对准B处,此时可记录A处与B处之间的间隔,例如为1cm左右,该处为钣金件与钣金件的连接处。而后行走主体2继续滑动,其中还会检测到钣金件与钣金件的连接处,如图10靠近充电口与钣金件一端的连接处为B1,而当第一传感器6对准C处,C处为充电口与钣金件一端的连接处。此时可记录B1处与C处之间的间隔,例如为40cm,行走主体2继续滑动,对准D处。当记录C处与D处之间的间隔,为10cm,而后与车长L4进行比值处理,比值处于预设范围内,则D处为充电口与钣金件另一端的连接处。即可得C处至D处之间为充电口。
其中,举例说明,B级车身长度一般为4.5~5m,相对应的充电口的长度为30cm~50cm,即预设范围应该为6%~10%。
【第三实施例】参考图1-图13所示,所述第一传感器6检测第四位置25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1,充电口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6,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上从与第四位置25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移动至充电口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的时间间隔t2,即可得车辆的第二倾斜角度α2=arctan(L6-L1)/(vt2)。
为了验证上述的第一倾斜角度是否正确,以及充电口的判断是否正确。故采用对第四位置25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1,充电口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6进行测量,以获得车辆的第二倾斜角度α2,当获得的第二倾斜角度α2与第一倾斜角度α1处于合理的误差范围内时,则认为倾斜角度α1正确;当获得的第二倾斜角度α2与第一倾斜角度α1处于误差范围外时,则测量不准确,需重新进行测量。合理的误差范围优选的是1%内。
【第四实施例】参考图1-图13所示,所述可伸缩的第二轨道包括第二轨道主体7,所述第二轨道主体7内设有空腔,所述第二轨道主体7内滑动连接有第二轨道移动轨8;其中,所述第二轨道移动轨8朝着远离所述第二轨道主体7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轨道展开。
如图2、3所示,第二轨道的数量为一个,初始状态下,第二轨道倚靠充电桩本体5靠近车位的一侧,以使第二轨道展开时,第二轨道由折叠状态转动为展开状态;且由于车辆停放的第一倾斜角度α1不同,车辆上的充电口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均不同,相对应的充电桩本体5至充电口所需要滑动的距离也不同,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不同,车辆上充电口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也不同,相对应的,车辆上充电口与行走本体之间的直线距离也不同,故将第二轨道设置成可伸缩的第二轨道,以使第二轨道的长度可变化,车辆停放在不同第一倾斜角度下充电口至行走主体2之间的不同水平距离,以缩短充电桩本体5与充电口之间的距离。
展开过程如下:第二轨道绕着第二轨道的底部进行转动,转动角度为90度,第二轨道从竖直状态转动成为水平状态,且,在第二轨道转动过程中,第二轨道移动轨8也相对应的移动,缩短充电桩本体5与充电口之间的距离。
具体的,第二轨道包括有第二轨道主体7和第二轨道移动轨8,第二轨道主体7内设有空腔,该空腔用于容纳第二轨道移动轨8,通过第二轨道移动轨8相对于第二轨道主体7滑动,以使第二轨道的长度变长或者变短。
第二轨道与转动盘4之间还连接有用于支撑第二轨道的支撑件(图中未示出),以使第二轨道展开后,在支撑件的作用下保证第二轨道的平衡,支撑件可以为铰接伸缩杆17。
且如车辆停放与车位之间未存在第一倾斜角度时,应保证第二轨道的长度小于第一轨道与车位线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是,第二轨道底部设置有转动轴11,转动轴11与第二轨道主体7固定连接,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即转动轴11转动的同时可采用第二轨道绕着转动轴11为圆心进行转动。
【第五实施例】参考图1-图13所示,所述充电桩本体5上设有无线充电第一配合部,所述充电口上设有与所述无线充电第一配合部配合的无线充电第二配合部。
充电桩本体5可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可减少电线对充电桩带来的影响,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为第一电磁感应接头和与第一电磁感应接头配合的充电部。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可直接对汽车进行充电,无线充电的方式具体可采用谐振式充电方式,由供电设备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
【第六实施例】参考图1-图13所示,所述机架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地面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轨道1布置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一轨道1的上表面所在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地面所在的水平高度。
作为优选的是,地面可预先设置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可容纳第一轨道1布置安装,第一轨道1内嵌入地面中,第一轨道1的上表面所在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地面所在的水平高度,汽车的行驶不会撞击第一轨道1,保证了第一轨道1的正常运作,以使行走主体2可沿着第一轨道1正常滑动。
【第七实施例】参考图1-图13所示,所述转动盘4与第二轨道移动轨8之间还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转动盘4传动连接的第一不完全齿轮9,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9啮合有第二齿轮10,所述第二齿轮10同轴连接有转动轴11,所述第二轨道展开时,所述第二轨道绕所述转动轴11转动;所述转动轴11上连接有第一皮带轮12,所述第一皮带轮12通过皮带连接有第二皮带轮13,所述第二皮带轮13同轴连接有第三齿轮14,所述第三齿轮14啮合有第一齿条15,所述第一齿条15与第二轨道移动轨8固定连接。
转动盘4在转动的同时,通过传动组件的作用会带动转动轴11转动,转动轴11设置在第二轨道的底部,转动轴11是与第二轨道固定连接的,以使第二轨道展开时第二轨道绕着转动轴11进行转动,且第二轨道绕着转动轴11转动的同时,转动轴11上的第一皮带轮12和第二皮带轮13的作用带动第三齿轮14转动,第三齿轮14带动第一齿条15移动,以使第一齿条15带动第二轨道移动轨8移动,可让第二轨道移动轨8相对于第二轨道主体7移动。
第一不完全齿轮9是通过下面结构与转动盘4传动连接的,转动盘4通过皮带轮结构18连接有传动轴19,传动轴19上通过第一锥齿轮20和第二锥齿轮21以及第一不完全齿轮9、第二齿轮10与转动轴11进行连接。图中转动盘4上设置有传动箱16。转动盘4连接有驱动源,通过驱动源的作用带动转动盘4转动,与此同时通过皮带轮结构18带动传动轴19转动。
其中,第二锥齿轮21是与第一不完全齿轮9同轴连接的,第一锥齿轮20和第二锥齿轮21是垂直啮合的。
【第八实施例】参考图1-图13所示,所述转动盘4与充电桩本体5之间还连接有伸缩杆17,所述伸缩杆17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传感器6所在的高度。
充电口的高度针对不同车型会有所不同,但是充电口的高度根据车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高度,小型车充电口较低,中型车和普通轿车充电口高度适中,而suv车型的充电口高度较高。相对应的,可在转动盘4与充电桩本体5之间设置伸缩杆17,通过伸缩杆17的调节来调节第一传感器6的高度,以适应不同的车型。
【第九实施例】参考图1-图13所示,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车辆进入车位内;S2:第一电机启动带动行走主体2沿第一轨道1行走,并通过第一传感器6确定车上充电口的位置,并通过第一传感器6与第一传感器6的配合获得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S3:行走主体2移动至第一轨道1上与充电口相对应的水平位置处;S4:转动盘4转动第一倾斜角度α1以使充电桩本体5与充电口的倾斜角度一致;S5:第二轨道展开,充电桩本体5在第二电机的带动下沿着第二轨道移动以使充电桩本体5与车上充电口的距离缩短;S6:充电桩本体5对充电口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充电桩本体5在第二电机的带动下复位,第二轨道收拢并复位。
【第十实施例】参考图1-图13所示,在步骤S5中还包括:所述转动盘4通过传动组件带动第二轨道移动轨8相对于第二轨道主体7移动且第二轨道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以使充电桩本体5沿着第二轨道移动。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充电站,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安装有:
第一轨道(1),所述第一轨道(1)设置在车位的外围,且留有一供车辆进出车位的开口;
行走主体(2),所述行走主体(2)沿所述第一轨道(1)行走,所述行走主体(2)内设有供所述行走主体(2)行走的第一电机;
所述行走主体(2)包括有底座(3)、转动盘(4)、充电桩本体(5),所述转动盘(4)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3)上,所述充电桩本体(5)相对活动连接在所述转动盘(4)上,所述充电桩本体(5)的侧壁折叠安装有可伸缩的第二轨道,所述充电桩本体(5)内设有供所述充电桩本体(5)沿所述第二轨道行走的第二电机;
所述充电桩本体(5)上设置有检测车上充电口位置以及车辆第一倾斜角度α1的第一传感器(6);
其中,所述第二轨道展开时,所述充电桩本体(5)沿着所述第二轨道行走以缩短充电桩本体(5)与车上充电口的距离;
其中,所述车辆包括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呈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呈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一传感器(6)还用于检测第四位置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1,第二位置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2,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上从与第四位置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的时间间隔t1,可得车辆的第一倾斜角度α1=arctan(L2-L1)/(vt1),其中,v为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上平均移动速度;
所述第一传感器(6)用于检测车表面上多个间隙中相邻间隙之间的距离L3,当L3/L4的值处于预设占比范围内时,则判定车上的间隙为充电口的位置,其中L4=vt1/cosα1
所述第一传感器(6)检测第四位置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1,充电口与第一轨道(1)之间的水平距离L6,行走主体(2)在第一轨道(1)上从与第四位置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移动至充电口的水平位置对应处的时间间隔t2,可得车辆的第二倾斜角度α2=arctan(L6-L1)/(vt2);所述第二倾斜角度α2 用于验证所述第一倾斜角度α1
所述可伸缩的第二轨道包括第二轨道主体(7),所述第二轨道主体(7)内设有空腔,所述第二轨道主体(7)内滑动连接有第二轨道移动轨(8);
其中,所述第二轨道移动轨(8)朝着远离所述第二轨道主体(7)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轨道展开;
所述转动盘(4)与第二轨道移动轨(8)之间还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转动盘(4)传动连接的第一不完全齿轮(9),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9)啮合有第二齿轮(10),所述第二齿轮(10)同轴连接有转动轴(11),所述第二轨道展开时,所述第二轨道绕所述转动轴(11)转动;所述转动轴(11)上连接有第一皮带轮(12),所述第一皮带轮(12)通过皮带连接有第二皮带轮(13),所述第二皮带轮(13)同轴连接有第三齿轮(14),所述第三齿轮(14)啮合有第一齿条(15),所述第一齿条(15)与第二轨道移动轨(8)固定连接;
所述转动盘(4)通过皮带轮结构(18)连接有传动轴(19),传动轴(19)上通过第一锥齿轮(20)和第二锥齿轮(21)以及第一不完全齿轮(9)、第二齿轮(10)与转动轴(11)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5)上设有无线充电第一配合部,所述充电口上设有与所述无线充电第一配合部配合的无线充电第二配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地面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轨道(1)布置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一轨道(1)的上表面所在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地面所在的水平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盘(4)与充电桩本体(5)之间还连接有伸缩杆(17),所述伸缩杆(17)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传感器(6)所在的高度。
CN202211169763.XA 2022-09-26 2022-09-26 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 Active CN1152463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69763.XA CN115246333B (zh) 2022-09-26 2022-09-26 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69763.XA CN115246333B (zh) 2022-09-26 2022-09-26 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6333A CN115246333A (zh) 2022-10-28
CN115246333B true CN115246333B (zh) 2023-01-17

Family

ID=83700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69763.XA Active CN115246333B (zh) 2022-09-26 2022-09-26 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46333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5868A (zh) * 2015-05-11 2015-07-22 武汉工程大学 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
CN106100052A (zh) * 2016-07-22 2016-11-09 安徽恒瑞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多项充电桩
CN110562086A (zh) * 2019-09-24 2019-12-13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自动充电机器人、充电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CN209833405U (zh) * 2019-04-30 2019-12-24 四川君之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式充电桩
WO2020022654A1 (ko) * 2018-07-23 2020-01-30 최해동 전기차량 충전시스템
CN210390839U (zh) * 2019-07-31 2020-04-24 江苏鲸充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DE102020200292A1 (de) * 2020-01-13 2021-07-1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tomatischen Laden eines elektrisch angetriebenen Kraftfahrzeugs
DE102020101923A1 (de) * 2020-01-28 2021-07-29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Ladesystem für ein zumindest teilweise elektrisch betriebenes Fahrzeug
WO2021170369A1 (de) * 2020-02-27 2021-09-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Lade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autonomen laden eines elektrofahrzeugs
CN214164765U (zh) * 2021-01-29 2021-09-10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4523868A (zh) * 2022-03-04 2022-05-24 上海桥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值守全自动新能源充电机器人
CN217124588U (zh) * 2022-05-09 2022-08-05 朱至鸣 一种自动充电桩用导向辅助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70993B2 (en) * 2013-05-31 2017-09-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WO2015197826A1 (en) * 2014-06-27 2015-12-30 Easycharge.Me Gmbh Ceiling mounted charging station and parking structure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DE102018104759A1 (de) * 2018-03-02 2019-09-05 Forward Ttc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elbsttätigen Verbinden eines Aufladeanschlusses mit einer Aufladeanschlussaufnahme eines Fahrzeugs, insbesondere eines Landfahrzeugs
CN110027431A (zh) * 2019-04-11 2019-07-19 安徽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一对多汽车充电桩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5868A (zh) * 2015-05-11 2015-07-22 武汉工程大学 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
CN106100052A (zh) * 2016-07-22 2016-11-09 安徽恒瑞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多项充电桩
WO2020022654A1 (ko) * 2018-07-23 2020-01-30 최해동 전기차량 충전시스템
CN209833405U (zh) * 2019-04-30 2019-12-24 四川君之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式充电桩
CN210390839U (zh) * 2019-07-31 2020-04-24 江苏鲸充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0562086A (zh) * 2019-09-24 2019-12-13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自动充电机器人、充电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DE102020200292A1 (de) * 2020-01-13 2021-07-1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tomatischen Laden eines elektrisch angetriebenen Kraftfahrzeugs
DE102020101923A1 (de) * 2020-01-28 2021-07-29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Ladesystem für ein zumindest teilweise elektrisch betriebenes Fahrzeug
WO2021170369A1 (de) * 2020-02-27 2021-09-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Lade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autonomen laden eines elektrofahrzeugs
CN214164765U (zh) * 2021-01-29 2021-09-10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4523868A (zh) * 2022-03-04 2022-05-24 上海桥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值守全自动新能源充电机器人
CN217124588U (zh) * 2022-05-09 2022-08-05 朱至鸣 一种自动充电桩用导向辅助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6333A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2866B2 (en) Method for rapid battery exchange in electric vehicles
CN108437838B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平台的偏移自调装置
CN206254812U (zh) 电动汽车小型自动充换电站
CN112590612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源更换装置及方法
CN109707196B (zh) 一种双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
CN115246333B (zh) 一种停车充电管理方法、充电站
CN108412262A (zh) 一种立体电动自行车停车装置
CN106285097A (zh) 立体自动化车库
CN109515238B (zh)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智能化充电桩
WO2010116566A1 (en) Inductive power supply apparatus
CN116985656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户外电容控制式充电桩
CN216268768U (zh) 一种带有升降功能的充电桩
CN105863329A (zh) 一种立体无避让平行四边形停车机构
CN110641311B (zh) 一种基于全方位扫描定位的插接电源优化的智能充电桩
CN205688896U (zh) 一种立体无避让平行四边形停车机构
CN210768021U (zh) 一种旋转式共享充电停车一体机
CN108749593B (zh)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CN210591443U (zh) 一种升降式停车台板
CN209568763U (zh) 具有充电功能的立体循环停车库
CN208572021U (zh) 一种光伏阵列的清扫系统
CN208325630U (zh) 一种无人机无线充电装置设计
CN108678466B (zh) 一种全自动壁挂停车场
CN113756627A (zh) 一种立体车库充电停车系统及充电停车方法
CN112709475A (zh) 一种停车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19382226U (zh) 路灯供电停车位用汽车无线充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