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4640A - 滑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滑动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44640A CN115244640A CN202180018033.7A CN202180018033A CN115244640A CN 115244640 A CN115244640 A CN 115244640A CN 202180018033 A CN202180018033 A CN 202180018033A CN 115244640 A CN115244640 A CN 1152446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rusions
- spacer
- bearing portion
- sliding mechanism
- sli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滑动机构具备圆筒状的轴承部、能够相对于轴承部沿着轴承部的延伸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轴部以及设置于轴承部与轴部之间的间隙内的环状的间隔件,且具有在轴承部与间隔件之间设置于轴承部或者间隔件并沿着周向并排配置的多个第一突起部以及在轴部与间隔件之间设置于轴部或者间隔件并沿着周向并排配置的多个第二突起部,多个第一突起部以及多个第二突起部在周向上配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间隔件能够以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突起部或者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突起部为支点而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滑动机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一种技术,即,在往复式燃气机中,关于在活塞设置且将活塞与工作缸之间的间隙密封的无端环,利用高弹性材料构成无端环的内周部,利用树脂构成无端环的外周部,而且,在无端环的外周侧设置缺口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4-103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无端环的外周部的整个区域在工作缸内滑动,因此活塞的滑动阻力比较高。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无法在抑制活塞的滑动阻力的同时抑制工作缸与活塞之间的晃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一实施方式的滑动机构具备:圆筒状的轴承部,其设置于支承体以及移动体中的一方;轴部,其设置于支承体以及移动体中的另一方,并插通于轴承部的筒内,且能够相对于轴承部沿着轴承部的延伸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以及环状的间隔件,其设置于轴承部与轴部之间的间隙内,所述滑动机构具有:多个第一突起部,它们在轴承部与间隔件之间设置于轴承部或者间隔件,并沿着周向并排配置;以及多个第二突起部,它们在轴部与间隔件之间设置于轴部或者间隔件,并沿着周向并排配置,多个第一突起部以及多个第二突起部在周向上配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间隔件能够以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突起部或者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突起部为支点而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一实施方式,在具有设置为能够在轴承部的筒内进行往复移动的轴部的滑动机构中,能够抑制轴部的滑动阻力,并且抑制轴承部与轴部之间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件的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开关装置的A-A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以及第二间隔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间隔件的俯视图。
图8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轴承部的内部放大示出的图。
图9是从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件的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件的仰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以及第二间隔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壳体的轴承部的内部(间隔件已被取下的状态)放大示出的图。
图13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壳体的轴承部的内部(安装了间隔件的状态)放大示出的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15是从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件的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以及第二间隔件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基于使用了本滑动机构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开关装置100的概要)
图1是使用了本滑动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滑动件120的往复移动方向)作为Z轴方向,在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中,将长边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短边方向作为Y轴方向。
图1所示的开关装置100例如在机动车等车辆的车室内设置于车辆的驾驶员能够操作的位置(例如中控台等)。开关装置100通过被驾驶员进行按钮操作,从而在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之间切换,由此能够切换与该开关装置100电连接的车载装置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开关装置100并不局限于在车辆的使用,也可以在车辆以外的机器(例如航空器、铁道车辆、游戏机、遥控器等)中使用。
如图1所示,开关装置100具备壳体110、滑动件120以及底罩150。开关装置100通过这些构件相互组合,从而在整体上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例如,壳体110、滑动件120以及底罩150通过使用了各种树脂材料(例如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等)的注塑成形而形成。
滑动件120与后述的轴部121、轴承部111、第一间隔件130、第二间隔件140一起构成滑动机构,且该滑动件120能够相对于壳体110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在壳体110的内部(底罩150的上表面),在未图示的基板上设置有按钮开关152(参照图2)。开关装置100通过被操作者进行滑动件120的压入操作,从而能够利用滑动件120按压按钮开关152,将按钮开关152切换为接通状态。
(开关装置100的结构)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件120的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开关装置100的A-A剖视图。
如图2所示,开关装置100除了利用图1进行了说明的壳体110、滑动件120以及底罩150以外,还具备第一间隔件130以及第二间隔件140。
壳体110是“设置有圆筒状的轴承部的、支承体以及移动体中的一方”为“支承体”的情况下的一例,且是具有长方体形状的上部开口的箱型的构件。如图2所示,壳体110在底板部110A的中央部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轴承部111。在轴承部111的筒内111D中,从该轴承部111的上侧开口插通滑动件120的轴部121。如图2以及图4所示,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是配置第一间隔件130的部分。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是内径比上侧内周面111A小且位于Z轴负侧的配置第二间隔件140的部分。
滑动件120是“设置有插通于轴承部的筒内且能够相对于轴承部沿着轴承部的延伸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轴部的、支承体以及移动体中的另一方”为“移动体”的情况下的一例,且该滑动件120是具有比壳体110大一圈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且下部开口的箱型的构件。如图1所示,滑动件120以覆盖壳体110的上部以及侧部的方式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10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如图3以及图4所示,滑动件120具备轴部121。轴部121是从滑动件120的顶板面120A的中央垂下设置的、大致圆柱状的部分。轴部121插通于在壳体110设置的轴承部111的筒内111D,并伴随着滑动件120的压入操作在该筒内111D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轴部121构成为具有上侧外周面121A以及下侧外周面121B。下侧外周面121B与上侧外周面121A相比直径较小,且配置于Z轴负侧。轴部121的底面121C是按下按钮开关152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在壳体110的四个侧面各自设置有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槽116。与此相对,如图3所示,在滑动件120中,在四个内壁面各自设置有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肋124。滑动件120通过四个肋124分别在四个槽116各自的内侧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滑动,从而对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并且限制相对于壳体110的绕轴承部111的中心轴的方向的旋转。
另外,如图3所示,在滑动件120中,在顶板面120A的四个角部各自的附近位置垂下设置有圆柱状的限制部125。各限制部125在滑动件120向下方移动了规定量时,与立起设置于壳体110的底板部110A的圆柱状的限制部117的上表面相抵接,从而对滑动件120向下方的进一步移动进行限制。
底罩150是覆盖壳体110的底面的平板状的构件。在底罩150的上表面且中央设置有按钮开关152。通过在壳体110安装底罩150,由此按钮开关152从设置于壳体110的轴承部111的下侧开口配置于轴承部111的筒内111D。在进行了滑动件120的压入操作时,按钮开关152被滑动件120所具备的轴部121的底面121C(参照图3)按压,从而切换为接通状态。
第一间隔件130以及第二间隔件140是设置于壳体110所具备的轴承部111的内周面与滑动件120所具备的轴部1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圆环状的构件。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第一间隔件130设置于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与滑动件120的上侧外周面121A之间的间隙。另一方面,第二间隔件140设置于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与滑动件120的下侧外周面121B之间的间隙。因此,第二间隔件140与第一间隔件130相比,内径以及外径较小。第一间隔件130以及第二间隔件140能够不使滑动件120相对于壳体110产生晃动地,使该滑动件120沿上下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例如,第一间隔件130以及第二间隔件140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ABS等)而形成。
(第一间隔件130以及第二间隔件140的结构)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130以及第二间隔件140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130的俯视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间隔件140的俯视图。
如图5~图7所示,第一间隔件130以及第二间隔件140是圆环状的构件。第一间隔件130以及第二间隔件140使用树脂材料而形成。如图5所示,第二间隔件140与第一间隔件130相比,内径以及外径分别较小。
(第一间隔件130的结构)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间隔件130在其外周面130A沿着周向并排设置有多个第一突起部131。多个第一突起部131各自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突出且具有圆弧状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第一突起部131以等间隔(即,72°间隔)配置。多个第一突起部131一体地形成于第一间隔件130。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间隔件130在其内周面130B沿着周向并排设置有多个第二突起部132。多个第二突起部132各自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突出且具有圆弧状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第二突起部132以等间隔(即,72°间隔)配置。其中,五个第二突起部132各自设置于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突起部131的中间位置。即,五个第二突起部132各自在周向上设置于不与五个第一突起部131的任一个重叠的位置。多个第二突起部132一体地形成于第一间隔件130。
如图6所示,第一间隔件130配置于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虚线)与滑动件120的上侧外周面121A(虚线)之间的间隙。
因此,在第一间隔件130中,五个第一突起部131各自抵接于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五个第二突起部132各自抵接于滑动件120的上侧外周面121A并被按压。
因此,在组装前的第一间隔件130中,最大外径(通过五个第一突起部131各自的顶部的圆的直径)设计为与上侧内周面111A的内径相同的尺寸以上,最小内径(通过五个第二突起部132各自的顶部的圆的直径)设计为与上侧外周面121A的外径相同的尺寸以下。
这里,假设在滑动件120的上侧外周面121A的外径因部件制造误差而比第一间隔件130的上述最小内径稍大的情况下,滑动件120的上侧外周面121A将第一间隔件130的五个第二突起部132各自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按压(图中箭头A)。这里,在第一间隔件130中,五个第二突起部132各自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突起部131的中间位置。因此,在第一间隔件130中,成为该两个第一突起部131为支点的双支承式梁,该梁(两个第一突起部131之间的部分)被设置于其中间位置的第二突起部132按压,从而能够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弹性变形(图中箭头B)。由此,第一间隔件130能够吸收滑动件120的上侧外周面121A的部件制造误差,使滑动件120的上侧外周面121A与第二突起部132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31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之间的晃动。
另一方面,假设在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的内径因部件制造误差而比第一间隔件130的上述最大外径稍小的情况下,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将第一间隔件130的五个突起部131各自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内侧按压(图中箭头C)。这里,在第一间隔件130中,五个第一突起部131各自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突起部132的中间位置。因此,在第一间隔件130中,成为该两个第二突起部132为支点的双支承式梁,该梁(两个第二突起部132之间的部分)被设置于其中间位置的第一突起部131按压,从而能够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内侧弹性变形(图中箭头D)。由此,第一间隔件130能够吸收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的部件制造误差,使滑动件120的上侧外周面121A与第二突起部132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31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之间的晃动。
(第二间隔件140的结构)
如图5以及图7所示,第二间隔件140在其外周面140A沿着周向并排设置有多个第一突起部141。多个第一突起部141各自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突出且具有圆弧状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第一突起部141以等间隔(即,72°间隔)配置。多个第一突起部141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于第二间隔件140。
另外,如图5以及图7所示,第二间隔件140在其内周面140B沿着周向并排设置有多个第二突起部142。多个第二突起部142各自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内侧突出且具有圆弧状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第二突起部142以等间隔(即,72°间隔)配置。其中,五个第二突起部142各自设置于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突起部141的中间位置。即,五个第二突起部142各自在周向上设置于不与五个第一突起部141中的任一个重叠的位置。多个第二突起部142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于第二间隔件140。
如图7所示,第二间隔件140配置于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虚线)与滑动件120的下侧外周面121B(虚线)之间的间隙。
因此,在第二间隔件140中,五个第一突起部141各自抵接于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五个第二突起部142各自抵接于滑动件120的下侧外周面121B并被按压。
因此,在组装前的第二间隔件140中,最大外径(通过五个第一突起部141各自的顶部的圆的直径)设计为与中间内周面111B的内径相同的尺寸以上,最小内径(通过五个第二突起部142各自的顶部的圆的直径)设计为与下侧外周面121B的外径相同的尺寸以下。
这里,假设在滑动件120的下侧外周面121B的外径因部件制造误差而比第二间隔件140的上述最小内径稍大的情况下,滑动件120的下侧外周面121B将第二间隔件140的五个第二突起部142各自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按压(图中箭头E)。这里,在第二间隔件140中,五个第二突起部142各自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突起部141的中间位置。因此,在第二间隔件140中,成为该两个第一突起部141为支点的双支承式梁,该梁(两个第一突起部141之间的部分)被设置于其中间位置的第二突起部142按压,从而能够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弹性变形(图中箭头F)。由此,第二间隔件140能够吸收滑动件120的下侧外周面121B的部件制造误差,使滑动件120的下侧外周面121B与第二突起部142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41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之间的晃动。
另一方面,假设在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的内径因部件制造误差而比第二间隔件140的上述最大外径稍小的情况下,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将第二间隔件140的五个第一突起部141各自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内侧按压(图中箭头G)。这里,在第二间隔件140中,五个第一突起部141各自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突起部142的中间位置。因此,在第二间隔件140中,成为该两个第二突起部142为支点的双支承式梁,该梁(两个第二突起部142之间的部分)被设置于其中间位置的第一突起部141按压,从而能够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内侧弹性变形(图中箭头H)。由此,第二间隔件140能够吸收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的部件制造误差,使滑动件120的下侧外周面121B与第二突起部142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41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之间的晃动。
(第一间隔件130以及第二间隔件140的卡合机构)
图8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10的轴承部111的内部放大示出的图。
如图8所示,轴承部111从上方依次具有上侧内周面111A、中间内周面111B、下侧内周面111C。中间内周面111B与上侧内周面111A相比内径较小。下侧内周面111C与中间内周面111B相比内径较小。
另外,如图8所示,在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的对置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具有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凹陷的形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112A。在槽部112A的内部形成有爪部113A(“限制间隔件的移动的限制部”的一例)。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第一间隔件130在对置的两个部位具备垂下设置的卡合爪133。在第一间隔件130配置于上侧内周面111A的内侧时,卡合爪133收纳在形成于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的槽部112A内,并通过卡扣构造卡合于在槽部112A内形成的爪部113A。由此,第一间隔件130被限制沿上下方向的移动,不会因滑动件120的轴部121的在上下方向上的滑动阻力而移动。
另外,如图8所示,在轴承部111的下侧内周面111C的对置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具有朝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凹陷的形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112B。在槽部112B的内部形成有爪部113B(“限制间隔件的移动的限制部”的另一例)。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第二间隔件140在对置的两个部位具备垂下设置的卡合爪143。在第二间隔件140配置于中间内周面111B的内侧时,卡合爪143收纳在形成于轴承部111的下侧内周面111C的槽部112B内,并通过卡扣构造卡合于在槽部112B内形成的爪部113B。由此,第二间隔件140被限制沿上下方向的移动,不会因滑动件120的轴部121的在上下方向上的滑动阻力而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通过使第一间隔件130的外径比第二间隔件140的外径大,从而能够将限制向下方的移动的环状面不相互干涉地设置。另外,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第一间隔件130的卡合爪133能够不与第二间隔件140干涉地卡合于槽部112A内的爪部113A。
如以上说明那样,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由于壳体110的轴承部111与间隔件130、140通过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多个第一突起部131、141而始终以点抵接,因此能够抑制两者之间的晃动。
另外,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由于滑动件120的轴部121与间隔件130、140通过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多个第二突起部132、142而以点抵接,因此能够减小接触面积,抑制两者之间的滑动阻力。
并且,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作为以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突起部131、141或者第二突起部132、142为支点的双支承式梁,该梁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吸收轴承部111或者轴部121的部件制造误差,从而能够维持第一突起部131、141与壳体110的轴承部111始终抵接的状态以及第二突起部132、142与滑动件120的轴部121始终抵接的状态下的适度的滑动阻力。
因而,根据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在具有设置为能够在轴承部111的筒内进行往复移动的轴部121的滑动机构中,能够抑制轴部121的滑动阻力,并且抑制轴承部111与轴部121之间的晃动。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图11,对使用了本滑动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2进行说明。以下,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2,主要对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变更部位进行说明。
图9是从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件120-2的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件120-2的仰视图。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130-2以及第二间隔件140-2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2在滑动件120-2的轴部121的上侧外周面121A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并排设置有五个第二突起部122,在滑动件120-2的轴部121的下侧外周面121B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并排设置有五个第二突起部123。
伴随着该变更,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2未在第一间隔件130-2的内周面130B设置多个第二突起部132,且未在第二间隔件140-2的内周面140B设置多个第二突起部142。
如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不同的点在于,多个第二突起部122、123不设置于间隔件130-2、140-2侧,而是设置于滑动件120-2的轴部121侧。
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2关于在间隔件130-2、140-2的内周面130B、140B与滑动件120-2的轴部121的外周面121A、121B之间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即,72°间隔)设置有五个第二突起部,且在周向上五个第一突起部中的各个第一突起部与五个第二突起部中的各个第二突起部设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相同。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同样地,即使在滑动件120-2的轴部121产生了部件制造误差的情况下,间隔件130-2、140-2通过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也能够吸收轴部121的部件制造误差,使轴部121的第二突起部122、123与间隔件130-2、140-2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31、141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之间的晃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同样地,即使在壳体110的轴承部111产生了部件制造误差的情况下,间隔件130-2、140-2通过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吸收轴承部111的部件制造误差,使轴部121的第二突起部122、123与间隔件130-2、140-2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31、141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之间的晃动。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使用了本滑动机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3进行说明。以下,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3,主要对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变更部位进行说明。
图12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壳体110-3的轴承部111的内部(间隔件130-3、140-3已被取下的状态)放大示出的图。图13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壳体110-3的轴承部111的内部(安装了间隔件130-3、140-3的状态)放大示出的图。
如图12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3在壳体110-3的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并排设置有五个第一突起部114,且在壳体110-3的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并排设置有五个第一突起部115。
伴随着该变更,如图13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3未在第一间隔件130-3的外周面130A设置多个第一突起部131,且未在第二间隔件140-3的外周面140A设置多个第一突起部141。
如此,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不同的点在于,多个第一突起部114、115不设置于间隔件130-3、140-3侧,而是设置于壳体110-3的轴承部111侧。
但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3关于在间隔件130-3、140-3的外周面130A、140A与壳体110-3的轴承部111的内周面111A、111B之间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即,72°间隔)设置有五个第一突起部,且在周向上五个第一突起部中的各个第一突起部与五个第二突起部中的各个第二突起部设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相同。
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同样地,即使在滑动件120的轴部121产生了部件制造误差的情况下,间隔件130-3、140-3通过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也能够吸收轴部121的部件制造误差,使轴部121与第二突起部132、142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14、115与间隔件130-3、140-3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之间的晃动。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同样地,即使在壳体110-3的轴承部111产生了部件制造误差的情况下,间隔件130-3、140-3通过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也能够吸收轴承部111的部件制造误差,使轴部121与第二突起部132、142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14、115与间隔件130-3、140-3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之间的晃动。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6,对使用了本滑动机构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进行说明。以下,关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主要对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变更部位进行说明。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壳体110-4的外观立体图。图15是从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件120-4的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130-4以及第二间隔件140-4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14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壳体110-4在壳体110-4的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并排设置有五个第一突起部114,在壳体110-4的轴承部111的中间内周面111B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并排设置有五个第一突起部115。
另外,如图15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在滑动件120-4的轴部121的上侧外周面121A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并排设置有五个第二突起部122,在滑动件120-4的轴部121的下侧外周面121B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并排设置有五个第二突起部123。
伴随着该变更,如图16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未在第一间隔件130-4的内周面130B设置多个第二突起部132,未在第二间隔件140-4的内周面140B设置多个第二突起部142。
另外,如图16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未在第一间隔件130-4的外周面130A设置多个第一突起部131,未在第二间隔件140-4的外周面140A设置多个第一突起部141。
如此,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不同的点在于,多个第一突起部114、115不设置于间隔件130-4、140-4侧,而是设置于壳体110-4的轴承部111侧。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不同的点在于,多个第二突起部122、123不设置于间隔件130-4、140-4侧,而是设置于滑动件120-4的轴部121侧。
但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关于在间隔件130-4、140-4的内周面130B、140B与滑动件120-4的轴部121的上侧外周面121A、下侧外周面121B之间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即,72°间隔)设置有五个第二突起部,且在周向上五个第一突起部中的各个第一突起部与五个第二突起部中的各个第二突起部设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相同。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关于在间隔件130-4、140-4的外周面130A、140A与壳体110-4的轴承部111的上侧内周面111A、中间内周面111B之间沿着周向以等间隔(即,72°间隔)设置有五个第一突起部,且在周向上五个第一突起部中的各个第一突起部与五个第二突起部中的各个第二突起部设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相同。
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同样地,即使在滑动件120-4的轴部121产生了部件制造误差的情况下,间隔件130-4、140-4通过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也能够吸收轴部121的部件制造误差,使轴部121的第二突起部132、142与间隔件130-4、140-4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14、115与间隔件130-3、140-3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之间的晃动。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同样地,即使在壳体110-4的轴承部111产生了部件制造误差的情况下,间隔件130-4、140-4通过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也能够吸收轴承部111的制造误差,使轴部121的第二突起部132、142与间隔件130-4、140-4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抵接,并且能够使第一突起部114、115与间隔件130-3、140-3抵接而消除与轴承部111之间的晃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或者变更。
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设置有两个间隔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有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间隔件。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有五个第一突起部以及五个第二突起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别设置有四个以下或者六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以及四个以下或者六个以上的第二突起部。在该情况下,多个第一突起部以及多个第二突起部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内容同样地,优选为沿着周向以等间隔设置。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有相互对置的两个卡合爪,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别设置有一个以下或者三个以上的卡合爪。在该情况下,对应的爪部(限制部)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内容同样地,优选为设置于与周向的卡合爪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10(支承体)设置有轴承部,在滑动件120(移动体)设置有轴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壳体110(支承体)设置有轴部,在滑动件120设置有轴承部。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在2020年4月1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073685号的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国际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开关装置
110 壳体(支承体)
110A 底板部
111 轴承部
111A 上侧内周面
111B 中间内周面
111C 下侧内周面
111D 筒内
112A、112B 槽部
113A、113B 爪部(限制部)
120 滑动件(移动体)
121 轴部
121A 上侧外周面
121B 下侧外周面
121C 底面
130 第一间隔件
130A 外周面
130B 内周面
131 第一突起部
132 第二突起部
133 卡合爪
140 第二间隔件
140A 外周面
140B 内周面
141 第一突起部
142 第二突起部
143 卡合爪
150 底罩
152 按钮开关。
Claims (8)
1.一种滑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机构具备:
圆筒状的轴承部,其设置于支承体以及移动体中的一方;
轴部,其设置于支承体以及移动体中的另一方,并插通于所述轴承部的筒内,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轴承部沿着所述轴承部的延伸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以及
环状的间隔件,其设置于所述轴承部与所述轴部之间的间隙内,
所述滑动机构具有:
多个第一突起部,它们在所述轴承部与所述间隔件之间设置于所述轴承部或者所述间隔件,并沿着周向并排配置;以及
多个第二突起部,它们在所述轴部与所述间隔件之间设置于所述轴部或者所述间隔件,并沿着周向并排配置,
多个所述第一突起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突起部在周向上配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
所述间隔件能够以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突起部或者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突起部为支点而在半径方向上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以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突起部为支点,被在周向上设置于该两个第二突起部之间的所述第一突起部从半径方向上的外侧按压,从而能够向半径方向上的内侧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滑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以沿着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突起部为支点,被在周向上设置于该两个第一突起部之间的所述第二突起部从半径方向上的内侧按压,从而能够向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弹性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突起部设置于所述间隔件的外周面,
所述多个第二突起部设置于所述间隔件的内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的所述多个第一突起部以及所述多个第二突起部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机构具有对所述间隔件沿所述轴承部的延伸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部与所述轴部之间的间隙内,在所述轴承部的延伸方向上具有两个所述间隔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间隔件的半径互不相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73685 | 2020-04-16 | ||
JP2020073685 | 2020-04-16 | ||
PCT/JP2021/007163 WO2021210277A1 (ja) | 2020-04-16 | 2021-02-25 | スライド機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44640A true CN115244640A (zh) | 2022-10-25 |
Family
ID=78085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18033.7A Pending CN115244640A (zh) | 2020-04-16 | 2021-02-25 | 滑动机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97971B2 (zh) |
CN (1) | CN115244640A (zh) |
WO (1) | WO202121027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266220A (ja) * | 1986-05-15 | 1987-11-19 | Mitsutoyo Corp | 測定器の軸受装置 |
JPS6421212A (en) * | 1987-07-13 | 1989-01-24 | Sanyo Electric Co | Sliding bearing apparatus |
DE19625551B4 (de) * | 1996-06-26 | 2008-08-21 | Kühl, Gudrun | Spielfrei einstellbare Geradführung |
US20030089875A1 (en) * | 2001-11-15 | 2003-05-15 | Hall Randy Jerold | Control valve stem split guide bushing |
-
2021
- 2021-02-25 CN CN202180018033.7A patent/CN115244640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2-25 WO PCT/JP2021/007163 patent/WO20212102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2-25 JP JP2022515233A patent/JP7397971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397971B2 (ja) | 2023-12-13 |
WO2021210277A1 (ja) | 2021-10-21 |
JPWO2021210277A1 (zh) | 2021-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84933B2 (en) | Input device | |
US8698030B2 (en) | Input device | |
JP5593569B2 (ja) | 入力装置 | |
JP2012509817A (ja) | 自動車に回転自在に支持されるフラップのためのプッシュ−プッシュ機構を含む駆動手段 | |
JP4567003B2 (ja) | 車両シート用戻り止め取り付け部材 | |
US20150008715A1 (en) | Recliner for motor vehicle having wedge | |
CN107845533B (zh) | 多方向操作装置 | |
US20190115173A1 (en) | Multi-operating switch unit for vehicles | |
US11710610B2 (en) | Input apparatus | |
JP2007512173A5 (zh) | ||
CN115244640A (zh) | 滑动机构 | |
KR101725720B1 (ko) | 컵 홀더 | |
CN108058648B (zh) | 存储箱 | |
JP201516729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WO2018079209A1 (ja) | 燃料タンクの内蔵部品の取付構造 | |
US10012287B2 (en) | Powertrain mechanism with drive plate | |
US20230154701A1 (en) | Composite input device | |
CN111164329B (zh) | 推力滑动轴承 | |
JP2008298131A (ja) | フリクションダンパ | |
JP2007173098A (ja) | 多方向スイッチ装置 | |
WO2020255495A1 (ja) | 操作装置 | |
JP7171902B2 (ja) | 回転式伸縮装置 | |
WO2020246441A1 (ja) | 操作装置 | |
JP200714413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KR102006282B1 (ko) | 엘라스토머를 활용한 자동차용 컵 홀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