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20097A - 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及厚度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及厚度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20097A
CN115220097A CN202110405503.7A CN202110405503A CN115220097A CN 115220097 A CN115220097 A CN 115220097A CN 202110405503 A CN202110405503 A CN 202110405503A CN 115220097 A CN115220097 A CN 115220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
seismic
model
invaded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55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英
曹自成
刘军
杨子川
杨林
龚伟
黄超
朱秀香
王鹏
张永升
韩俊
黄诚
肖重阳
况安鹏
陈俊安
林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Northwest Oil Field Co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Northwest Oil Fiel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Northwest Oil Field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4055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200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20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200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3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polarity, instant pha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6Subsurface mode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包括:对目标区域开展三维地震解释,建立含有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信息的侵入岩地质模型;对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形成相应的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利用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提取不同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信息下的地震幅度响应特征,建立用于表征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之间关联关系的预测初始模型;根据目标区域内已钻井的实钻数据,对预测初始模型进行校正,生成适用于目标区域侵入岩厚度预测的模型。本发明能够为火成岩发育区的火成岩厚度进行准确预测,为储层预测及钻井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Description

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及厚度预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成岩厚度预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及厚度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桑塔木组普遍发育侵入岩,大规模发育的火成岩对后期钻井设计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开展针对侵入岩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侵入岩地震响应特征和地质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期钻井设计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前,与国内外主流的火成岩相关研究不同,塔里木顺北地区桑塔木组火成岩为侵入岩,且未发现明显火山通道,侵入规模较大。侵入岩的出现,给钻井的设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由于侵入岩的厚度特征影响着钻井工艺的设计规划,所以有必要开展针对侵入岩厚度预测工作。
因此,现有技术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针对侵入岩的厚度进行随钻预测的模型及相应的预测方案,从而通过对侵入岩的研究,更好地为储层预测、钻井设计提供依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包括:步骤一、对目标区域开展三维地震解释,建立含有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信息的侵入岩地质模型;步骤二、对所述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形成相应的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步骤三、利用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提取所述不同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信息下的地震幅度响应特征,建立用于表征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之间关联关系的预测初始模型;步骤四、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已钻井的实钻数据,对所述预测初始模型进行校正,生成适用于目标区域侵入岩厚度预测的模型。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三中,从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中,提取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下的火成岩地震反射对应的最大波峰振幅数据,形成相应的统计数据列表;对所述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并拟合,从而生成所述预测初始模型。
优选地,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对所述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二中,根据所述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弹性波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得到正演剖面;根据所述正演剖面结合目标区域的三维地震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下的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四中,获取目标区域内多处已钻井的实际侵入角度信息和侵入岩实际厚度信息,利用预测初始模型,计算相应位置处的地震振幅属性的理论值;获取目标区域内多处已钻井的地震振幅属性的实际值,基于此,先对各处已钻井位置的地震振幅属性的实际值与相应的理论值进行比值计算,再计算各比值的平均值,得到平均振幅比;将所述平均振幅比作为乘法因子模块加载至所述预测初始模型中地震响应特征数据输入部分的前端,从而形成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系统,包括:侵入岩发育特征生成模块,其配置为对目标区域开展三维地震解释,建立含有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信息的侵入岩地质模型;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模块,其配置为对所述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形成相应的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初始模型生成模块,其配置为利用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提取所述不同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信息下的地震幅度响应特征,建立用于表征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之间关联关系的预测初始模型;模型校正模块,其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已钻井的实钻数据,对所述预测初始模型进行校正,生成适用于目标区域侵入岩厚度预测的模型。
优选地,所述初始模型生成模块,其进一步配置为从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中,提取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下的火成岩地震反射对应的最大波峰振幅数据,形成相应的统计数据列表,而后对所述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并拟合,从而生成所述预测初始模型。
优选地,在所述初始模型生成模块中,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对所述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
优选地,所述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模块,其进一步配置为根据所述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弹性波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得到正演剖面,以及根据所述正演剖面结合目标区域的三维地震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下的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预测侵入岩厚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一,获取目标区域内待预测处的侵入岩的侵入角度信息、以及地震响应特征信息;步骤二,根据所述侵入角度信息和所述地震响应特征信息,利用预设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确定在指定侵入角度的情况下不同厚度条件下的地震振幅变化信息,从而由实钻数据得到侵入岩厚度,其中,所述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采用如上述所述的方法构建得到。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以及侵入岩厚度预测方法。具体地,为了改善针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桑塔木组侵入岩厚度预测研究的空白,本发明从侵入岩的不同发育模式入手,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针对地质模型开展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研究,得到不同发育模式的火成岩地震响应特征;接着,通过提取地震振幅响应特征,建立火成岩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形成理论预测模板;最后,利用区内实钻井参数对理论模板进行校正,得到符合本区的实际厚度预测模型,从而实现火成岩厚度的准确预测。本发明能够为火成岩发育区火成岩厚度进行准确预测,精确预测火成岩厚度变化特征,进一步为后期储层预测及钻井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应用和推广前景广阔。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的步骤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中侵入岩地质模型的一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中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的一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中预测初始模型的一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中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一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系统的模块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方法的步骤图。
图9是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方法来实现火成岩厚度预测的第一个示例和第二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桑塔木组普遍发育侵入岩,大规模发育的火成岩对后期钻井设计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开展针对侵入岩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侵入岩地震响应特征和地质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期钻井设计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前,与国内外主流的火成岩相关研究不同,塔里木顺北地区桑塔木组火成岩为侵入岩,且未发现明显火山通道,侵入规模较大。侵入岩的出现,给钻井的设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由于侵入岩的厚度特征影响着钻井工艺的设计规划,所以有必要开展针对侵入岩厚度预测工作。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和系统首先对目标区域的地震振幅响应特征和侵入岩发育特征进行分析;而后,建立用于表征火成岩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特征响应三者之间关联关系的预测初始模型;接着利用目标区域内已钻井的实时钻井数据,对预测初始模型进行校正,从而形成符合目标区域实际地质特征的最终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侵入岩厚度预测方法,该方法在获得目标区域其他待钻井处的侵入角度信息以及地震响应特征信息后,利用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直接对目标地区的火成岩厚度进行准确预测,从而通过对侵入岩的研究,更好地为储层预测、钻井设计提供依据。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的步骤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的具体流程图。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以下简称“厚度预测模型建立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步骤S110对目标区域开展三维地震解释,建立含有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信息的侵入岩地质模型。在步骤S110中,首先需要确定待研究区域(目标区域)并获得目标区域的三维地震资料。而后,对目标区域开展地震解释研究。接着,根据当前待研究区的已有地球物理资料和地震解释成果,确定目标区域的侵入岩的发育模式,从而建立含有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条件信息的侵入岩地质模型。具体地,在构建侵入岩地质模型过程中,本发明实施例会根据目标区域的岩石物理参数统计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地球物理特征,建立了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下的火成岩地质模型,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模型基础。其中,侵入岩的发育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侵入岩的空间分布、侵入岩的侵入角度、以及侵入岩厚度等。
例如:在获得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后,对该区域内的桑塔木组的侵入岩发育状态进行研究,通过对三维地震解释工作的开展可知,该区域的侵入岩发育呈不同的侵入角度,从地震振幅能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由此,表明该区域的侵入岩厚度也有变化。根据步骤S110的分析,建立了含有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条件下的火成岩地质模型(侵入岩地质模型)。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中侵入岩地质模型的一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图展示了该区域的侵入岩空间分布特征,并展示出该区域侵入岩的侵入角度分布为0°、15°、30°、45°,以及侵入岩厚度分别为20m和40m。
在完成侵入岩地质模型的构建后,进入到步骤S120中。步骤S120对步骤S110所构建的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地震正演模拟、以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形成相应的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
具体地,在步骤S120中,首先会根据步骤S110所构建的侵入岩地质模型,依次开展弹性波地震正演模拟、以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从而得到正演剖面图。而后,根据当前得到的正演剖面图,结合目标区域的三维地震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下的地震响应特征,生成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从而获得目标区域侵入岩的地震识别信息。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中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的一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步骤S120,在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开展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并结合目标区域的实际地震资料,明确了侵入岩在不同侵入角度和不同厚度的组合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发育模式下所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即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参考图4。
在针对目标区域的侵入岩完成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后,进入到步骤S130中。步骤S130利用步骤S120所构建的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提取不同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信息下的地震幅度响应特征,建立用于表征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之间关联关系的预测初始模型。
在步骤S130中,需要先从步骤S120所构建的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中,提取出(由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后所形成的)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下的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所对应的最大波峰振幅数据(参考图4),从而利用这些最大波峰振幅数据来形成相应的统计数据列表。
然后,对当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并拟合,从而生成预测初始模型,由此便得到了理论预测模型。为了得到准确的理论预测模型,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完成对统计数据列表中一系列最大波峰振幅数据的插值处理,并对插值结果进行拟合处理,从而形成预测初始模型。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中预测初始模型的一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由于预测初始模型是采用数据插值和拟合后得到的模型,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预测初始模型是一种基于量化数据拟合而成的三维信息特征模型,用来表示侵入岩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振幅响应数据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参考图5。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步骤中的步骤S130会先从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中,提取出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下的火成岩(侵入岩)地震反射特征中的最大波峰振幅数据,然后对这些最大波峰振幅数据进行插值处理,并进行拟合,从而生成预测初始模型,继而得到了火成岩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三类属性信息之间的关系。
在完成理论预测模型的构建后,进入到步骤S140中,利用实际数据对当前理论模型进行校正。步骤S140根据目标区域内已钻井的实钻数据,对步骤S130所构建的预测初始模型进行校正,生成适用于目标区域侵入岩厚度预测的模型。
在本发明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考虑到理论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之间的差异,不能将这种表示实钻井厚度、侵入角度和振幅响应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模型直接应用于实际火成岩厚度的预测,需要对理论预测模型进行校正,从而得到符合目标区域的火成岩厚度预测模板。在步骤S140中,需要获取到针对当前已钻井处的地震振幅响应特征数据、侵入岩分布特征、侵入角度信息和侵入岩厚度信息,基于此,对预测初始模型进行校正,从而得到与目标区域的实际地质特征相符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
具体地,在预测初始模型校正过程中,首先需要获得目标区域内(多处)已钻井位置处的侵入岩实际厚度信息和侵入角度信息,利用预测初始模型计算出相应位置处的地震振幅属性的理论值;而后获取目标区域内多处已钻井的地震振幅属性的实际值,基于此,将各处已钻井位置的地震振幅属性的实际值与各自位置处的理论值进行比值计算,再计算多个比值的平均值,得到平均振幅比;最后,将当前平均振幅比作为乘法因子模块加载至预测初始模型中地震响应数据输入部分的前端,从而形成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完成初始模型的校正。参考图5和图6,输入至预测初始模型的地震振幅值是小变大,在得到实际钻井揭示的参数后,从而构造出符合实际参数的厚度预测模型。这样,使得需要输入至预测初始模型中的地震响应数据先乘以平均振幅比后再由预测初始模型预测出较为准确的侵入岩厚度量化值。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中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一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例如,在获得目标区域内顺北4井已钻井的实钻数据后,根据该类数据获得当前已钻井处的侵入岩厚度信息、侵入角度信息和地震振幅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可知,该井处的侵入岩有两套,厚度参数分别为28m、39m,倾角参数分别为9.54°和3.89°;振幅属性为6050和6950;根据理论模板,计算得到的振幅属性分别为1715和2194,从而计算得到平均振幅比为3.35,这样,利用以上属性参数对理论预测模板进行校正,得到符合顺北4井区的火成岩厚度预测模板,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建立的理论模型(预测初始模型)揭示的是一种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可以适用于实际资料,但是绝对数值不一定适用于实际资料。因此,通过实际钻井点,对这种理论模型(预测初始模型)所遵循的规律进行校正,使得本发明实施例所建立的用于目标区域侵入岩厚度预测的模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既符合规律,又符合本区实际资料特点,从图5和图6可知。
另一方面,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以下简称“厚度预测模型建立系统”)的系统。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系统的模块框图。如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厚度预测模型建立系统,包括:侵入岩发育特征生成模块71、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模块72、初始模型生成模块73和模型校正模块74。
进一步,侵入岩发育特征生成模块71按照上述步骤S110所述的方法实施,配置为对目标区域开展三维地震解释,建立含有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信息的侵入岩地质模型。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模块72按照上述步骤S120所述的方法实施,配置为对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形成相应的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初始模型生成模块73按照上述步骤S130所述的方法实施,配置为利用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提取不同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信息下的地震幅度响应特征,建立用于表征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之间关联关系的预测初始模型。模型校正模块74按照上述步骤S140所述的方法实施,配置为根据目标区域内已钻井的实钻数据,对预测初始模型进行校正,生成适用于目标区域侵入岩厚度预测的模型。
优选地,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模块72进一步配置为根据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弹性波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得到正演剖面,以及根据正演剖面结合目标区域的三维地震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下的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
优选地,初始模型生成模块73进一步配置为从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中,提取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下的火成岩地震反射对应的最大波峰振幅数据,形成相应的统计数据列表,而后对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并拟合,从而生成预测初始模型。其中,在初始模型生成模块中,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对所述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
另外,基于上述厚度预测模型建立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预测侵入岩厚度的方法。利用上述厚度预测模型建立方法所构建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开展目标区域内其他位置侵入岩(例如:未钻井位置处的侵入岩)的厚度预测工作,为储层研究、钻井设计等提供必要的支撑,降低勘探开发风险。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方法的步骤图。如图8所示,首先,步骤S801获取目标区域内待预测处的侵入岩的侵入角度信息、以及地震响应特征信息。由此,利用该步骤S801获得了目标区域内未钻井或无井位置处的侵入岩的侵入角度信息及地震响应特征信息,从而进入到步骤S802中。
步骤S802根据步骤S801获得的侵入角度信息和地震响应特征信息,利用预设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确定在指定侵入角度的情况下不同厚度条件下的地震振幅变化(曲线)信息,从而由实钻数据得到侵入岩厚度。在步骤S802中,首先需要根据步骤S801所获得的待预测位置处的侵入角度信息和地震响应特征信息,利用采用上述厚度预测模型建立方法所构建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得到在当前侵入角度条件下对应的第一曲线。其中,第一曲线为随不同厚度条件变化的地震振幅变化曲线。而后,利用当前第一曲线,在根据随钻过程中实时获取到的地震振幅响应特征数据(测井数据中获得),迅速得到准确的侵入岩厚度数据。
图9是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方法来实现火成岩厚度预测的第一个示例和第二个示例的效果示意图。图9(a)、图9(b)分别展示了两火成岩预测结果。图9a展示了在侵入角度为9.54°时不同厚度条件下的地震振幅变化曲线,曲线中星号标记表示在实钻过程中获得的地震振幅所对应的侵入岩实际厚度,厚度28m;圆圈标记表示在实钻过程中获得的地震振幅所对应的侵入岩预测厚度,厚度30m。图9b展示了在侵入角度为3.89°时不同厚度条件下的地震振幅变化曲线,曲线中星号标记表示在实钻过程中获得的地震振幅所对应的侵入岩实际厚度,厚度39m;圆圈标记表示在实钻过程中获得的地震振幅所对应的侵入岩预测厚度,厚度36m。由此,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以及侵入岩厚度预测方法。具体地,为了改善针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桑塔木组侵入岩厚度预测研究的空白,本发明从侵入岩的不同发育模式入手,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针对地质模型开展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研究,得到不同发育模式的火成岩地震响应特征;接着,通过提取地震振幅响应特征,建立火成岩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形成理论预测模板;最后,利用区内实钻井参数对理论模板进行校正,得到符合本区的实际厚度预测模型,从而实现火成岩厚度的准确预测。本发明能够为火成岩发育区火成岩厚度进行准确预测,精确预测火成岩厚度变化特征,进一步为后期储层预测及钻井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应用和推广前景广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这里所公开的特定结构、处理步骤或材料,而应当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这些特征的等同替代。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味着限制。
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指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说明书通篇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并不一定均指同一个实施例。
虽然本发明所披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对目标区域开展三维地震解释,建立含有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信息的侵入岩地质模型;
步骤二、对所述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形成相应的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
步骤三、利用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提取所述不同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信息下的地震幅度响应特征,建立用于表征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之间关联关系的预测初始模型;
步骤四、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已钻井的实钻数据,对所述预测初始模型进行校正,生成适用于目标区域侵入岩厚度预测的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三中,
从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中,提取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下的火成岩地震反射对应的最大波峰振幅数据,形成相应的统计数据列表;
对所述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并拟合,从而生成所述预测初始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对所述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二中,
根据所述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弹性波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得到正演剖面;
根据所述正演剖面结合目标区域的三维地震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下的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四中,
获取目标区域内多处已钻井的实际侵入角度信息和侵入岩实际厚度信息,利用预测初始模型,计算相应位置处的地震振幅属性的理论值;
获取目标区域内多处已钻井的地震振幅属性的实际值,基于此,先对各处已钻井位置的地震振幅属性的实际值与相应的理论值进行比值计算,再计算各比值的平均值,得到平均振幅比;
将所述平均振幅比作为乘法因子模块加载至所述预测初始模型中地震响应特征数据输入部分的前端,从而形成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
6.一种用于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侵入岩发育特征生成模块,其配置为对目标区域开展三维地震解释,建立含有不同厚度和不同侵入角度组合信息的侵入岩地质模型;
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模块,其配置为对所述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形成相应的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
初始模型生成模块,其配置为利用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提取所述不同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信息下的地震幅度响应特征,建立用于表征厚度、侵入角度和地震响应之间关联关系的预测初始模型;
模型校正模块,其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区域内已钻井的实钻数据,对所述预测初始模型进行校正,生成适用于目标区域侵入岩厚度预测的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始模型生成模块,其进一步配置为从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中,提取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厚度和不同角度组合下的火成岩地震反射对应的最大波峰振幅数据,形成相应的统计数据列表,而后对所述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并拟合,从而生成所述预测初始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初始模型生成模块中,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对所述统计数据列表进行插值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模块,其进一步配置为根据所述侵入岩地质模型,开展弹性波地震正演模拟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得到正演剖面,以及根据所述正演剖面结合目标区域的三维地震资料,确定目标区域的不同侵入岩发育模式下的地震响应特征,生成所述侵入岩地震剖面模型。
10.一种用于预测侵入岩厚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一,获取目标区域内待预测处的侵入岩的侵入角度信息、以及地震响应特征信息;
步骤二,根据所述侵入角度信息和所述地震响应特征信息,利用预设的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确定在指定侵入角度的情况下不同厚度条件下的地震振幅变化信息,从而由实钻数据得到侵入岩厚度,其中,所述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采用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构建得到。
CN202110405503.7A 2021-04-15 2021-04-15 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及厚度预测方法 Pending CN1152200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5503.7A CN115220097A (zh) 2021-04-15 2021-04-15 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及厚度预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5503.7A CN115220097A (zh) 2021-04-15 2021-04-15 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及厚度预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20097A true CN115220097A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05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5503.7A Pending CN115220097A (zh) 2021-04-15 2021-04-15 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及厚度预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200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16214B2 (en) Dolomite reservoir prediction method and system based on well and seismic combin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AU2011356685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regarding models of underground formations
WO2009062935A1 (en) Forming a geological model
CN109655894B (zh) 碳酸盐岩古河道地震反演低频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0097637A (zh) 一种三维地质属性模型时空插值方法及系统
CN102879820A (zh) 基于三角网格的三维表层模型构建方法
CN113672853A (zh) 一种测井曲线自动标准化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0058298B (zh) 一种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方法及系统
RU2745152C1 (ru) Способ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модели геологической проводки скважины с оперативной петрофизической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ей данных гис в режиме реального времени и система, реализующая способ
CN111260791B (zh) 一种更新地质导向模型的方法
CN115220097A (zh) 建立侵入岩厚度预测模型的方法和系统、及厚度预测方法
CN113409463B (zh) 一种包括尖灭处理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0309597A (zh) 基于构型界面的阻流带模型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283574A (zh) 低频模型构建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53342A (zh) 联合测井数据构建复杂三维地震模型标签方法
CN108647443B (zh) 融合ArcGIS与熵权法的地面沉陷程度测算方法
CN111722276A (zh) 岩石钻井的地震导向方法及系统
CN113219534B (zh) 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质控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824565B (zh) 一种空变子波体的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1308549B (zh) 基于模型反演的变速成图方法
CN109541683B (zh) 一种地下点坝倾斜地层模型网格的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09408837B (zh) 一种校正地质导向模型的方法
CN112558154A (zh) 一种正交各向异性介质速度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02096102A (zh) 一种用于地震勘探的数字化建模方法
CN108510586B (zh) 一种构建地质导向地层模型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