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01988B - 带镜筒透镜 - Google Patents

带镜筒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1988B
CN115201988B CN202210372962.4A CN202210372962A CN115201988B CN 115201988 B CN115201988 B CN 115201988B CN 202210372962 A CN202210372962 A CN 202210372962A CN 115201988 B CN115201988 B CN 1152019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arrel
glass material
light
light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729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01988A (zh
Inventor
难波裕德
小方淳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01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1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01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1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7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the lens being in the form of a sphere or ba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提供带镜筒透镜,其能够气密性良好地将无需设置涂黑、黑化处理这类追加性的加工工序便能够抑制在内部产生反射光、散射光的透镜与镜筒一体化。具备金属制的镜筒、设于镜筒内的玻璃制的透镜部、以及在镜筒的径向上设于镜筒的内周面与透镜部的外缘部之间的玻璃制的光吸收部,构成透镜部的第一玻璃材料的屈服点至软化点的第一温度域与构成光吸收部的第二玻璃材料的屈服点至软化点的第二温度域具有重叠的温度域。

Description

带镜筒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镜筒内设有透镜部的带镜筒透镜。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光学透镜的固定构造中,在保持件开设有透镜收容用的圆形孔,在设于该圆形孔的向内的突缘部形成环状的槽,经由设于该槽中的粘合剂而粘合有光学透镜的入射侧或者射出侧的面。由此,目的在于在通过粘合剂将光学透镜固定于保持件的构造中,实现不在光学透镜产生成为波前像差的原因的应力的固定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2717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相机透镜等中,不希望在透镜内部产生反射光、散射光,为了防止反射光、散射光,存在采用在透镜的侧面实施涂黑、或者在侧面的表面实施黑化处理的构成的情况。此外,在需要抑制来自透镜的有效直径外的光的入射时,也存在对透镜的有效直径外的区域也实施涂黑处理的情况。涂黑、黑化处理通过涂装、蒸镀、电镀等来进行。
然而,对透镜实施涂黑、黑化处理,在透镜的制造工序中除了透镜的成型之外,还需要用于涂黑、黑化的加工工序。在导入这种加工工序的情况下,产生透镜的制造工序变得复杂化,用于加工工序的设备的导入成本增高这类问题。
而且,在将进行了涂黑、黑化处理的透镜配置于镜筒内的情况下,为了抑制新的反射光、散射光的产生,需要在镜筒内气密性良好地进行配置,但不损伤通过涂黑、黑化形成的层、且气密性良好地进行配置对制造工序需求较高的精度。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镜筒透镜,其能够气密性良好地将无需设置涂黑、黑化处理这类追加性的加工工序便能够抑制在内部产生反射光、散射光的透镜与镜筒一体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带镜筒的特征在于,具备:金属制的镜筒;玻璃制的透镜部,设于镜筒内;以及玻璃制的光吸收部,在镜筒的径向上设于镜筒的内周面与透镜部的外缘部之间,构成透镜部的第一玻璃材料的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第一温度域与构成光吸收部的第二玻璃材料的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第二温度域具有重叠的温度域。
由此,在透镜部的透镜面的成型加工时,也能够对光吸收部的形状进行加工,能够进行经由光吸收部的透镜部相对于镜筒的定位。因此,能够获得透镜面相对于镜筒的定位精度较高,且镜筒、光吸收部以及透镜部被气密性良好地一体化而成的带镜筒透镜。而且,无需设置涂黑、黑化处理这类追加性的加工工序,便能够抑制在内部产生反射光、散射光。
在本发明的带镜筒透镜中,优选的是上述重叠的温度域为10℃以上。
由此,在透镜部以及光吸收部的成型加工时,不会偏离能够进行加工的温度域,因此能够以较高的位置精度进行成型。
在本发明的带镜筒透镜中,优选的是第一玻璃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即第一玻璃化转变温度,比第二玻璃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即第二玻璃化转变温度更高。
由此,在成型后的冷却过程中,即使在第一玻璃材料成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透镜部被成型后,在光吸收部的端面中,也继续跟随模具的成型面、透镜部的外缘部的塑性变形,因此能够实现较高的形状转印性。例如,在圆环状的第二玻璃材料内配置球状或者比照球的立体状的第一玻璃材料进行成型时,透镜部的周缘部的形状容易形成,能够提高透镜部与光吸收部的紧贴性。与此相对,在以低温加热、冷却软质玻璃来形成透镜的方法中,在固定透镜时不能控制透镜面的位置,因此特别是在形成非球面透镜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光轴错位等问题。
在本发明的带镜筒透镜中,优选的是第一玻璃材料与第二玻璃材料的折射率之差为±2.5%以内。
由此,在透镜部与光吸收部的边界的光的反射得到抑制,因此从透镜部射向光吸收部的光容易向光吸收部入射,在光吸收部内适当地进行光的吸收。由此,边界中的光的反射得到抑制,并且在光吸收部中能够吸收的光被可靠地吸收,因此能够抑制返回透镜部内的杂散光、不利光的产生。
在本发明的带镜筒透镜中,优选的是透镜部在透镜部的光轴的方向的端面的至少一方具有发挥规定的折射作用的透镜面。
由此,能够提供无需通过透镜部的内部的浓度梯度进行光路控制,或者除了上述浓度控制之外,还能够通过透镜面控制光路的透镜部。
在本发明的带镜筒透镜中,优选的是以与透镜面连续的方式配置的由第二玻璃材料构成的面位于透镜面与镜筒之间。
由此,能够与基于第一玻璃材料的透镜部的成型一同将基于第二玻璃材料的光吸收部成型。
在本发明的带镜筒透镜中,优选的是透镜部具备具有透镜面的中央部,以及在透镜部的径向上设于中央部的外缘的周缘部,光吸收部的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相对于周缘部的厚度之比为0.8以上。
由此,能够与基于第一玻璃材料的透镜部的成型一同将基于第二玻璃材料的光吸收部成型,并且能够确保与镜筒之间的紧贴强度。
在本发明的带镜筒透镜中,优选的是第二玻璃材料具有第一玻璃材料所没有的光吸收带。
由此,能够在光吸收部中吸收入射到透镜部的光中的、具有光吸收带的波长的光,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带镜筒透镜,其能够气密性良好地将无需设置追加性的加工工序便能够抑制在内部产生反射光、散射光的透镜与镜筒一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镜筒透镜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成型模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向图2所示的下模具导入镜筒、透镜部的原材料以及光吸收部的原材料的工序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向图2所示的下模具导入镜筒、透镜部的原材料以及光吸收部的原材料,并通过上模具进行成型的工序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带镜筒透镜的镜筒、透镜部以及光吸收部所对应的构成中的用于反射率的测定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5的(a)、(b)、(c)所示的构成中的、反射率相对于测定光的波长的变化以及模拟值的反射率变化的图表。
图7是表示在向折射率不同的两张玻璃板相互接合而成的样品的表面入射测定光的情况下,从接合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反射率相对于向样品的表面入射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表。
图8是表示在向折射率不同的两张玻璃板相互接合而成的样品的表面入射测定光的情况下,从接合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反射率相对于向样品的表面入射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表。
图9是表示在向折射率不同的两张玻璃板相互接合而成的样品的表面入射测定光的情况下,从接合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反射率相对于向样品的表面入射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 带镜筒透镜
20、120 镜筒
20a、120a 内周面
20b 外周面
21 底面
30、130 透镜部
30a、130a 外缘部
30m 透镜部的原材料
31 第一透镜面
31m 原材料的底部的中心部
32 第二透镜面
33 端面
40、140 光吸收部
40m 光吸收部的原材料
41 端面
42 内周面
50 成型模
51 上模具
51a 模具部件
51b 下表面
51c 第一光学面
52 下模具
52a 底壁部
52b 上表面
52c 第二光学面
52d 圆环凹部
52e 侧壁部
52f 内周面
61 金属镜
62 玻璃材料层
63 滤光器层
131 透镜面
132 平面
133 端面
141 端面
A1、A11 中央部
A2、A12 周缘部
AX 光轴
B11、B12、B13、B14、B15、B16、B17 实施例2的样品
B21、B22、B23、B24、B25、B26 实施例2的样品
B31、B32、B33、B34 实施例2的样品
D3、D4 厚度
D13、D14 最大厚度
E1 作为实施例1的构成
R1、R2、R3 参考构成
S1、S2、S3、S4、S5 测定对象面
SS3、SS5 模拟值。
具体实施方式
<带镜筒透镜的构成>
参照图1的(a)、(b)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镜筒透镜的构成。在图1的(a)中,示出了透镜部30为双凸透镜的带镜筒透镜10的例子,在图1的(b)中,示出了透镜部130为平凹透镜的带镜筒透镜110的例子。图1的(a)、(b)为沿着透镜部30、130的光轴AX的剖面图。作为带镜筒透镜所具有的透镜部,只要在透镜部的光轴方向的端面的至少一方,具有发挥规定的折射作用的透镜面即可,也可以是图1的(a)、(b)以外的形状的透镜,例如平凸透镜、双凹透镜。
图1的(a)所示的带镜筒透镜10具备镜筒20、配置于镜筒20的内侧的透镜部30、以及在镜筒20的径向上配置于镜筒20与透镜部30之间的光吸收部40。图1的(b)所示的带镜筒透镜110也为相同的构成,具备镜筒120、配置于镜筒120的内侧的透镜部130、以及在镜筒120的径向上配置于镜筒120与透镜部130之间的光吸收部140。
<镜筒20、120>
镜筒20、120为中空圆筒状的金属制,通过金属材料的成型来制造。构成镜筒20、120的金属材料是具有比透镜部30、130、以及光吸收部40、140中使用的玻璃材料的软化点高的熔点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不锈钢。
<透镜部30>
图1的(a)所示的透镜部30由玻璃形成,以与镜筒20共用光轴AX的方式配置于镜筒20内。透镜部30在光轴AX的方向的两端面分别具有发挥规定的折射作用的两个透镜面31、32。两个透镜面31、32在光轴AX方向上,分别形成向外突出的凸面。由此,透镜部30构成双凸透镜。另外,两个透镜面31、32可以是球面或非球面中的任一个。
这里,在光轴AX方向上,有时将透镜部30的第一透镜面31侧称作上侧,将第二透镜面32侧称作下侧。
透镜部30具有相对于光轴AX旋转对称的形状,在相对于光轴AX的径向上,具有具备两个透镜面31、32的中央部A1、以及设于中央部A1的外缘的周缘部A2。周缘部A2具有作为与镜筒20的内周面20a对置的外周面的外缘部30a。周缘部A2在光轴AX的方向上厚度D3恒定。
<透镜部130>
图1的(b)所示的透镜部130由玻璃形成,以与镜筒120共用光轴AX的方式配置于镜筒120内。透镜部130在光轴AX的方向的一方的端面具有发挥规定的折射作用的透镜面131。透镜部130的另一方的端面为平面132。透镜面131在光轴AX方向上,形成向内侧凹陷的凹面。由此,透镜部130构成平凹透镜。另外,透镜面131也可以是球面或非球面中的任一个。
透镜部130具有相对于光轴AX旋转对称的形状,在相对于光轴AX的径向上,具有具备透镜面131的中央部A11、以及设于中央部A11的外缘的周缘部A12。周缘部A12具有作为与镜筒120的内周面120a对置的外周面的外缘部130a。周缘部A12随着远离光轴AX,增加光轴AX方向上的厚度,在外缘部130a中具有最大厚度D13。
<光吸收部40>
图1(a)所示的光吸收部40由玻璃形成,设于镜筒20的内周面20a、与透镜部30的外缘部30a之间。光吸收部40在光轴AX的方向上厚度D4恒定。光吸收部40的厚度D4与透镜部30的周缘部A2的厚度D3相同。光吸收部40的上侧的端面41形成与周缘部A2的上侧的端面33相同的平面,在透镜面31与镜筒20的内周面20a之间与透镜面31连续。
<光吸收部140>
图1的(b)所示的光吸收部140由玻璃形成,设于镜筒120的内周面120a、与透镜部130的外缘部130a之间。光吸收部140随着远离光轴AX,光轴AX的方向上的厚度增加,在镜筒120的内周面120a具有最大厚度D14。光吸收部140的上侧的端面141形成与周缘部A12的上侧的端面133连续的曲面,在透镜面131与镜筒120的内周面120a之间与透镜面131连续。
<玻璃材料>
构成透镜部30、130的玻璃材料即第一玻璃材料,具有玻璃化转变温度、屈服点以及软化点,作为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温度范围具有第一温度域。
对于构成光吸收部40、140的玻璃材料即第二玻璃材料,也具有玻璃化转变温度、屈服点以及软化点,作为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温度范围具有第二温度域。
第一玻璃材料的第一温度域与第二玻璃材料的第二温度域具有相互重叠的温度域。该重叠的温度域优选的是设为10℃以上。这样由于具有重叠的温度域,因此能够在镜筒20内,在放入透镜部30的原材料30m与光吸收部40的原材料40m这两方的状态下同时进行成型(参照图4)。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经由光吸收部40的、透镜部30相对于镜筒20的定位,能够获得透镜面31相对于镜筒20的定位精度较高的带镜筒透镜10。这对于图1的(b)所示的透镜部130也相同。此外,以下,以图1的(a)所示的带镜筒透镜10为例进行说明,但除了特别叙述的情况,对于图1的(b)所示的带镜筒透镜110也相同。出于进一步容易获得透镜面31相对于镜筒20的定位精度较高的带镜筒透镜10的观点,上述的重叠的温度域优选的是20℃以上,特别优选的是50℃以上。
另一方面,在重叠的温度域小于10℃的情况下,第一玻璃材料与第二玻璃材料的能够成型的温度域的偏差变大,因此,难以将透镜部30的原材料30m与光吸收部40的原材料40m放入镜筒20内并同时进行成型。因此,通过上述的工序,进行经由光吸收部40的、透镜部30相对于镜筒20的定位的难度增高。
作为透镜部30所使用的第一玻璃材料,若选择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即第一玻璃化转变温度比第二玻璃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即第二玻璃化转变温度更高的材料,则在第二玻璃材料的内侧配置第一玻璃材料并进行成型时,沿着透镜部30的周缘部A2的外缘部30a,形成光吸收部40的内表面形状,因此能够提高透镜部30与光吸收部40的紧贴性。
而且,由于第二玻璃材料与第一玻璃材料相比相对容易变形,因此在冷却过程中,第一玻璃材料成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透镜部30跟随上模具51的第一光学面51c而成型,但在光吸收部40的端面41中,继续跟随上模具51的下表面51b(成型面)的塑性变形。此外,对于光吸收部40的内周面42,也继续跟随透镜部30的外缘部30a的形状的塑性变形。因此,能够提高形状转印性。
与此相对,在采取使用钠钙玻璃等软质玻璃以低温进行加热、冷却的工序的情况下,在将透镜部30固定于镜筒20时,不能控制透镜面31的位置,因此特别是在非球面透镜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光轴错位等问题。
第一玻璃材料与第二玻璃材料优选的是将折射率之差设为±2.5%以内。通过该折射率之差为±2.5%以内,能够抑制在透镜部30与光吸收部40的边界的光的反射,特别是能够抑制从透镜部30侧射向光吸收部40侧的光在边界反射并返回透镜部30内的杂散光的产生,并且能够在光吸收部40内可靠地吸收射向光吸收部40侧的光。出于更稳定地享受这种光学的效果的观点,上述的折射率之差优选的是设为±1.5%以内,特别优选的是设为±0.5%以内。
如上述那样,光吸收部40配置于镜筒20的内周面20a与透镜部30的外缘部30a之间,通过在镜筒20内配置透镜部30的原材料30m与光吸收部40的原材料40m并一体地进行成型,从而形成具有与透镜部30的透镜面31连续的端面41的规定的形状。通过该形状,能够防止从透镜部30侧射向光吸收部40的光在边界反射、或者入射到光吸收部40的光在镜筒20的内周面20a反射等,不利于透镜部30的成像的杂散光返回透镜部30。而且,无需如以往的带镜筒透镜那样,在镜筒等向保持部件组装之前,对透镜实施黑化处理等追加工序。
如图1的(a)所示,在沿河光轴AX的方向上,透镜部30的周缘部A2的厚度D3恒定,光吸收部40的厚度D4也恒定,周缘部A2的厚度D3与光吸收部40的厚度D4相互相同,端面33与端面41形成相同平面。
另一方面,在图1的(b)所示的带镜筒透镜110中,在沿着光轴AX的方向上,透镜部130的周缘部A12越接近镜筒120越厚,在与光吸收部140的边界部分成为最大厚度D13。对于光吸收部140,也在沿着光轴AX的方向上,越接近镜筒120越厚,在与镜筒120的内周面120a的边界部分成为最大厚度D14。光吸收部140的最大厚度D14比透镜部130的周缘部A12的最大厚度D13大。
透镜部的周缘部的厚度与光吸收部的厚度的关系不限于图1的(a)、图1的(b)所示的关系,但光吸收部的光轴AX的方向上的厚度相对于透镜部的周缘部的厚度之比优选的是0.8以上。由此,在图1的(a)的带镜筒透镜10中,能够充分地确保透镜部30与光吸收部40之间的相互的固定强度。此外,能够通过光吸收部40可靠地吸收从透镜部30的中央部A1射向周缘部A2的光,在透镜部30中,能够在抑制了杂散光的基础上进行成像。这些效果在图1的(b)所示的带镜筒透镜110中也相同。
光吸收部40的第二玻璃材料具有透镜部30的第一玻璃材料所没有的光吸收带。例如在第二玻璃材料具有能够吸收波长比可见光长的区域的光的光吸收带的情况下,使光吸收部40吸收入射到透镜部30的光中的波长比可见光长的光,从而能够通过减少了该波长区域的光量的光进行成像。
此外,也可以使第一玻璃材料与第二玻璃材料具有能够吸收相互不同的波长区域的光的光吸收带。例如若设为通过第一玻璃材料吸收紫外光,并且通过第二玻璃材料吸收红外光,则在透镜部30中,能够通过减少了紫外光与红外光的光进行成像。
<带镜筒透镜的制造工序>
接下来,对带镜筒透镜1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带镜筒透镜10使用图2所例示的、具备上模具51与下模具52的成型模50进行制造。
上模具51具有作为整体呈大致圆板状的模具部件51a,在该模具部件51a中,在与下模具52对置的下表面51b的中央,具有作为与透镜部30的第一透镜面31对应的凹曲面的第一光学面51c。
下模具52具有作为整体呈大致圆板状的底壁部52a,在底壁部52a中,具备与上模具51的下表面51b对置的上表面52b,在上表面52b的中央具备作为与透镜部30的第二透镜面32对应的凹曲面的光学面52c。
在底壁部52a中,沿着其上表面52b的外周缘,设有向下侧凹设的圆环凹部52d。而且,侧壁部52e在底壁部52a的外周部以中空筒状向上方、即向上模具51侧延伸。侧壁部52e与圆环凹部52d连接,其内周面52f具有与镜筒20的外周面20b对应的内径。
如图3或者图4所示,向下模具52内导入镜筒20、透镜部30的原材料30m以及光吸收部40的原材料40m。镜筒20使外周面20b在内周面52f上滑动地向下模具52内插入,底面21的外周部分向下模具52的圆环凹部52d内配置。
在镜筒20的内侧配置呈中空圆筒状的光吸收部40的原材料40m,在该原材料40m的内侧配置球状或者比照球的立体状的透镜部30的原材料30m。该原材料30m底部的中心部31m被配置为位于下模具52的第二光学面52c上(参照图4)。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施加第一玻璃材料的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温度域与第二玻璃材料的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温度域的重叠温度域的温度,且通过上模具51的下降对下模具52内的原材料30m、40m加压,从而使原材料30m、40m塑性变形,同时将透镜部30与光吸收部40成型。
如上述那样,在第一玻璃材料与第二玻璃材料中,由于对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温度域设有10℃以上的重叠的温度域,因此在通过上模具51的第一光学面51c与下模具52的第二光学面52c,在透镜部30分别对透镜面31、32进行成型加工时,也能够加工光吸收部40的形状,从而也能够进行经由光吸收部40的、透镜部30相对于镜筒20的定位。因此,能够获得透镜面31、32相对于镜筒20的定位精度较高的带镜筒透镜。此外,由于无需如以往的透镜那样,为了具有光吸收功能而实施黑化处理等追加工序,因此不会产生制造工序的复杂化等。而且,在光吸收部40中,能够抑制入射到透镜部30的光在镜筒20的内周面20a反射等而产生的杂散光相对于透镜部的成像成为有害光。
(实施例1)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带镜筒透镜10所对应的构成,设置图5的(a)、图5的(b)、图5的(c)所示的构成E1、R1、R2、R3,对于向该构成入射的光在各层中以何种程度反射进行了测定。
在图5的(a)的左侧所示的比较用的第一参考构成R1中,在铝制的金属镜61之上,作为与透镜部30对应的玻璃材料层62,载置有直径6mm、厚度2.1mm的株式会社住田光学玻璃制的K-PBK40(型号)(玻璃化转变温度:501℃、屈服点:549℃、软化点:626℃)。
在图5的(a)的右侧所示的、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构成E1中,在与镜筒20对应的金属镜61之上,载置与光吸收部40对应的滤光器层63,而且,在该滤光器层63上,载置有与透镜部30对应的玻璃材料层62。在该构成E1中,金属镜61与第一参考构成R1共用。滤光器层63为俯视5mm×5mm的正方形、且厚度1mm的株式会社住田光学玻璃制的近红外吸收滤光器SCM504(型号)(玻璃化转变温度:508℃、屈服点:556℃、软化点:620℃(预测值))。玻璃材料层62为与第一参考构成R1的玻璃材料层62相同的构成,使用了株式会社住田光学玻璃制的K-PBK40。
这里,上述K-PBK40(玻璃材料层62)与上述近红外吸收滤光器SCM504(滤光器层63)的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温度域重叠。具体而言,近红外吸收滤光器SCM504的从屈服点556℃至软化点620℃的64℃的温度域包含在K-PBK40的从屈服点549℃至软化点626℃的温度域中。
图5的(b)所示的比较用的第二参考构成R2是与第一参考构成R1的玻璃材料层62相同的构成的玻璃材料层62。
图5的(c)所示的比较用的第三参考构成R3是在作为实施例1的构成E1中未设有金属镜61的构成,具体而言,在滤光器层63上载置有玻璃材料层62。
对于上述构成E1、R1~R3,通过以下的条件进行反射率的测定。
测定机器:使用了工业用显微镜USPM-RU(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制)的反射率测定功能。使焦点聚焦于测定对象面来测定反射率。
测定光:入射角度45度,光斑直径0.1mm
测定光的波长范围:380nm~800nm
在上述构成E1、R1~R3中,玻璃材料层62均配置于最上部,如虚线的箭头所示,使测定光从玻璃材料层62的上表面入射。
测定对象面如下所述。
S1:金属镜61的上表面(图5的(a))
S2:玻璃材料层62的上表面或者底面(图5的(a)、图5的(b)、图5的(c))
S3:金属镜61与玻璃材料层62的界面(图5的(a))
S4:第三参考构成R3的滤光器层63的底面(图5的(c))
S5:金属镜61与滤光器层63的界面(图5的(a))
对于上述测定对象面S3、S5通过以下的条件进行模拟,计算与380nm~800nm的波长范围的光相应的反射率的模拟值。
(1)针对测定对象面S3的模拟值SS3:“玻璃材料层62与金属镜61之间的反射率”ד玻璃材料层62的两面透射率”ד玻璃材料层62的吸收系数”
(2)针对测定对象面S5的模拟值SS5:
“玻璃材料层62、滤光器层63、以及金属镜61之间的反射率”ד玻璃材料层62的两面透射率”ד玻璃材料层62的吸收系数”
图6是表示图5的(a)、图5的(b)、图5的(c)所示的构成的各测定对象面S1~S5中的与测定光的波长相应的反射率的变化,以及模拟值SS3、SS5中的反射率的变化的图表。
如图6所示,第一参考构成R1中的测定对象面S3、以及与之对应的模拟值SS3,即金属镜61与玻璃材料层62的界面中的反射率在全波长范围内,成为与金属镜61的上表面即测定对象面S1中的反射率相近的、70%以上的较高的值。
在测定对象面S2、S4中,在全波长范围内成为5%左右的较低的反射率。
另一方面,作为实施例1的构成E1中的测定对象面S5、以及与之对应的模拟值SS5,即金属镜61与滤光器层63的界面中的反射率在比550nm更大的波长区域急剧地减少,在比650nm更大的红色区域以及近红外区域中大致为零。因此,可知若在显示出较高的反射率的金属镜61上,经由滤光器层63配置玻璃材料层62,则从玻璃材料层62入射到滤光器层63的光通过滤光器层63的光吸收功能近红外区域的光被吸收,几乎不返回玻璃材料层62。
(实施例2)
接下来,关于相邻的两个材料的折射率的差异对反射率的影响,参照图7~图9进行说明。图7~图9是表示在向折射率不同的两张玻璃板相互接合而成的样品(实施例2)的表面入射测定光的情况下,通过模拟计算从接合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反射率(纵轴,单位%)相对于向样品的表面入射的入射角(横轴,单位: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结果的图表。
图7、图8、以及图9中的样品的折射率分别如以下的表1、表2、以及表3所示。图7所示的样品B11~B17、以及图9所示的样品B31~B34设为入射侧的玻璃板即第一张玻璃板的折射率n1比第二张玻璃板的折射率n2高的构成,图8所示的样品B21~B26设为与入射侧的玻璃板的折射率n1相比,第二张玻璃板的折射率n2较高的构成。
在图7以及表1所示的样品中,作为折射率之差的、|n1-n2|(n1与n2之差的绝对值)相对于n1的比率(单位%)按照B11、B12、B13、B14、B15、B16、B17的顺序变大,|n1-n2|设为在B16与B17中相同。
如图7所示,在任一样品中,均在入射角为0度~60度的范围内,反射率为零。关于|n1-n2|相对于n1的比率最大的样品B17,反射率从入射角70度附近增大,在76度附近反射率成为100%的全反射状态。|n1-n2|相对于n1的比率越小,反射率开始增大的入射角越大,反射率成为100%的全反射状态的入射角也相同。
根据该结果,若为|n1-n2|相对于n1的比率为2.5%以下的样品B11~B16,则反射率成为100%是在入射角80度附近以上,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带镜筒透镜10那样,在将光吸收部40配置于透镜部30的径向外侧的构成中,可认为从透镜部30向光吸收部40入射的入射光的绝大多数以比80度足够小的入射角入射,因此能够期待透镜部30与光吸收部40的界面处的强反射或者全反射得到抑制的效果。
表1
在图8以及表2所示的样品中,作为折射率之差的、|n1-n2|相对于n1的比率(单位%)按照B21、B22、B23、B24、B25、B26的顺序变大。
如图8所示,在任一样品中,均在入射角为0度~70度的范围内,反射率为零。关于|n1-n2|相对于n1的比率最大的样品B26,反射率从入射角75度附近增大,在90度反射率成为100%的全反射状态。|n1-n2|相对于n1的比率越小则反射率开始增大的入射角越大。此外,反射率成为100%的全反射状态的入射角在任一样品中均为90度,在小于90度中,未达到全反射状态。
根据该结果,若为|n1-n2|相对于n1的比率为2.5%以下的样品B21~B25,则反射率开始增大的是入射角80度附近以上,因此在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带镜筒透镜10那样,在将光吸收部40配置于透镜部30的径向外侧的构成中,可认为从透镜部30向光吸收部40的入射光的绝大多数以比80度足够小的入射角入射,因此能够期待透镜部30与光吸收部40的界面处的强反射得到抑制的效果。
表2
在图9以及表3所示的样品中,关于作为折射率之差的、|n1-n2|相对于n1的比率(单位%),B31与B34为2.5,B32比2.5大,B33比2.5小。此外,|n1-n2|在B31、B32、以及B33中设为相同。
如图9所示,关于|n1-n2|相对于n1的比率最大的样品B32,反射率从入射角70度附近增大,在77度附近反射率成为100%的全反射状态。|n1-n2|相对于n1的比率越小则反射率开始增大的入射角越大,反射率成为100%的全反射状态的入射角也相同。
根据该结果,若为|n1-n2|相对于n1的比率为2.5%以下的样品B31、B33、B34,则反射率成为100%的是入射角78度以上,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带镜筒透镜10那样,在将光吸收部40配置于透镜部30的径向外侧的构成中,可认为从透镜部30向光吸收部40的入射光的绝大多数以比78度小足够量的入射角入射,因此能够期待透镜部30与光吸收部40的界面处的强反射或者全反射得到抑制的效果。此外,样品B31、B34的|n1-n2|相对于n1的比率为2.5,彼此相同,另一方面,虽然|n1-n2|为不同的数值,但在图9中示出了大致相同的变化。
表3
/>

Claims (6)

1.一种带镜筒透镜,其特征在于,具备:金属制的镜筒;玻璃制的透镜部,设于所述镜筒内;以及玻璃制的光吸收部,在所述镜筒的径向上,设于所述镜筒的内周面与所述透镜部的外缘部之间,构成所述透镜部的第一玻璃材料的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第一温度域与构成所述光吸收部的第二玻璃材料的从屈服点至软化点的第二温度域具有重叠的温度域,所述第二玻璃材料是与所述第一玻璃材料相比能够吸收近红外区域的光的近红外吸收玻璃,所述重叠的温度域为10°C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镜筒透镜,所述第一玻璃材料与所述第二玻璃材料的折射率之差为±2.5%以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镜筒透镜,所述透镜部在所述透镜部的光轴的方向的端面的至少一方,具有发挥规定的折射作用的透镜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镜筒透镜,以与所述透镜面连续的方式配置的由所述第二玻璃材料构成的面位于所述透镜面与所述镜筒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镜筒透镜,所述透镜部具备具有所述透镜面的中央部,以及在所述透镜部的径向上设于所述中央部的外缘的周缘部,所述光吸收部的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相对于所述周缘部的厚度之比为0.8以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镜筒透镜,所述透镜部具备具有所述透镜面的中央部,以及在所述透镜部的径向上设于所述中央部的外缘的周缘部,所述光吸收部的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相对于所述周缘部的厚度之比为0.8以上。
CN202210372962.4A 2021-04-12 2022-04-11 带镜筒透镜 Active CN1152019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7267 2021-04-12
JP2021067267A JP2022162423A (ja) 2021-04-12 2021-04-12 鏡筒付レン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1988A CN115201988A (zh) 2022-10-18
CN115201988B true CN115201988B (zh) 2024-04-26

Family

ID=83510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72962.4A Active CN115201988B (zh) 2021-04-12 2022-04-11 带镜筒透镜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6416A1 (zh)
JP (1) JP2022162423A (zh)
CN (1) CN115201988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0240A (ja) * 1991-09-25 1993-04-02 Kyocera Corp 屈折率分布型レンズの固定構造
JPH05294645A (ja) * 1992-04-15 1993-11-09 Copal Co Ltd ガラスレンズの成形装置
CN1532157A (zh) * 2003-03-25 2004-09-29 ������������ʽ���� 带有保持架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04354647A (ja) * 2003-05-28 2004-12-16 Kyocera Corp 光学素子の固定構造及び固定方法
JP2005092088A (ja) * 2003-09-19 2005-04-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学部品および金属ホルダ
JP2009040658A (ja) * 2007-08-10 2009-02-26 Hitachi Maxell Ltd 光学素子成形装置及び鏡筒付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0018461A (ja) * 2008-07-09 2010-01-28 Hoya Corp 成形型、精密プレス成形用プリ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0243659A (ja) * 2009-04-02 2010-10-28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光学レンズ−ホルダー複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レンズ−ホルダー複合体
JP2013024988A (ja) * 2011-07-19 2013-02-04 Canon Inc 光学素子用の遮光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素子
CN203759336U (zh) * 2014-02-11 2014-08-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光学折射率匹配层的光学镜组
CN104321678A (zh) * 2012-02-22 2015-01-2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镜筒一体型透镜的制造方法
JP2016184082A (ja) * 2015-03-26 2016-10-20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37626B (zh) * 2011-03-28 2016-06-11 柯尼卡美能達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透鏡單元之製造方法、以及攝像透鏡單元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0240A (ja) * 1991-09-25 1993-04-02 Kyocera Corp 屈折率分布型レンズの固定構造
JPH05294645A (ja) * 1992-04-15 1993-11-09 Copal Co Ltd ガラスレンズの成形装置
CN1532157A (zh) * 2003-03-25 2004-09-29 ������������ʽ���� 带有保持架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04354647A (ja) * 2003-05-28 2004-12-16 Kyocera Corp 光学素子の固定構造及び固定方法
JP2005092088A (ja) * 2003-09-19 2005-04-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学部品および金属ホルダ
CN1877376A (zh) * 2003-09-19 2006-1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使用与金属架相结合的光透射元件的光学组件
JP2009040658A (ja) * 2007-08-10 2009-02-26 Hitachi Maxell Ltd 光学素子成形装置及び鏡筒付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0018461A (ja) * 2008-07-09 2010-01-28 Hoya Corp 成形型、精密プレス成形用プリ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0243659A (ja) * 2009-04-02 2010-10-28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光学レンズ−ホルダー複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レンズ−ホルダー複合体
JP2013024988A (ja) * 2011-07-19 2013-02-04 Canon Inc 光学素子用の遮光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素子
CN104321678A (zh) * 2012-02-22 2015-01-2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镜筒一体型透镜的制造方法
CN203759336U (zh) * 2014-02-11 2014-08-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光学折射率匹配层的光学镜组
JP2016184082A (ja) * 2015-03-26 2016-10-20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1988A (zh) 2022-10-18
JP2022162423A (ja) 2022-10-24
US20220326416A1 (en) 2022-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13779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689647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I567415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I529415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I591376B (zh)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537588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CN108957689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746296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EP1536250A1 (en) Lens with ir cut filt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small camera
TWI516793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CN114002811A (zh) 光学透镜组
CN11390022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5793192A (zh) 光学透镜组
CN107272147B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201525518A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CN106896471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6526796A (zh) 光学镜片组
CN108279479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065135B (zh) 一种小型化的高清镜头组和成像系统
TW201541117A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201447357A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CN109307923A (zh) 光学成像系统
US10845571B2 (en) Optical lens
CN212379645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59686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