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9673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9673A
CN115149673A CN202210311720.4A CN202210311720A CN115149673A CN 115149673 A CN115149673 A CN 115149673A CN 202210311720 A CN202210311720 A CN 202210311720A CN 115149673 A CN115149673 A CN 115149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portions
neutral point
connec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117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晓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49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96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包括: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以及配置在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定子具有:绕组部,其具有将多个导体串联连接而成的多个导体连接体;以及定子铁芯,其设有供导体连接体穿过的多个槽。绕组部具有位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且供三个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电连接的中性点部。中性点部分具有供三个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中不同组合的两个连接的两个连接部。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用的马达中,以高效率化等为目的,正在进行使用分段线圈的绕组结构的研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三相的分段线圈的扁线在一处集中连接而作为中性点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42478号
在以往的结构中,由于将三相的扁线沿周向延伸而集中在一处进行连接,因此前端的连接部分成为悬臂结构,存在振动施加在连接部分上的负载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针对振动的强度优异的中性点部的马达。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包括: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以及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所述定子具有:绕组部,其具有将多个导体串联连接而成的多个导体连接体;以及定子铁芯,其设有供所述导体连接体穿过的多个槽。所述绕组部具有中性点部,所述中性点部位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且供三个所述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电连接。所述中性点部具有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供三个所述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中的不同组合的两个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振动的强度优异的中性点部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绕组部所构成的电路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导体连接体的绕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中性点部的立体图。
图6是一实施方式的两个中性点部的立体图。
图7是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变形例的中性点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马达;
2…定子;
3…转子;
7…瓷釉覆膜(第一覆膜);
8…覆膜部(第二覆膜);
10、110…中性点部;
10A…第一中性点部;
10B…第二中性点部;
11、111…连接部(连接部);
12、112…第二连接部(连接部);
20…定子铁芯;
30…绕组部;
30e、30f…线圈边端;
50…导体;
59…周向延伸部;
60、160…导体连接体;
60U…U相导体连接体(第一相导体连接体);
60V…V相导体连接体(第二相导体连接体);
60W…W相导体连接体(第三相导体连接体);
63…末端部;
64…第二末端部(末端部);
159U…第一周向延伸部;
159V…第二周向延伸部;
J…中心轴线;
S…槽。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为"上侧"、以负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是与Z轴方向平行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上侧称为"轴向一侧",将下侧称为"轴向另一侧"。另外,有时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进而,有时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从上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称为"周向一侧",将从上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称为"周向另一侧"。
另外,上下方向、上侧及下侧是仅用于说明各部的配置关系等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示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进而,作为轴向一侧及轴向另一侧进行说明的方向即使在相互替换的情况下,也能够再现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地,作为周向一侧θ1及周向另一侧θ2进行说明的方向即使在相互替换的情况下,也能够再现实施方式的效果。
<马达>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立体图。图2是马达1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内转子型的马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三相的交流马达。马达1的中心是中心轴线J。
马达1包括转子3和定子2。另外,马达1也可以具有省略图示的汇流条单元。在该情况下,汇流条单元配置在定子2的上侧并与定子2连接。
<转子>
如图2所示,转子3配置在环状的定子2的径向内侧。即,转子3在径向上与定子2相对。转子3具有轴3a、转子磁体3b和转子铁芯3c。转子3能够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
轴3a沿中心轴线J在轴向上延伸。轴3a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轴3a由省略图示的轴承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
转子铁芯3c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转子铁芯3c通过层叠电磁钢板而构成。转子铁芯3c的内周面固定于轴3a的外周面。在转子铁芯3c上设有供转子磁体3b插入并固定的保持孔3h。
转子磁体3b在径向上与定子2相对。转子磁体3b以埋入转子铁芯3c中的状态被保持。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磁体3b是八极(八磁极)。转子3的磁极数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转子磁体3b也可以是圆环状的环形磁体等其他方式的磁体。
<定子>
定子2与转子3隔着间隙在径向上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2配置在转子3的径向外侧。定子2包括定子铁芯20、绕组部30和多个绝缘纸6。
定子铁芯20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20由沿轴向层叠的多个电磁钢板构成。定子铁芯20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的芯背部21;以及从芯背部2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极齿部22。
多个极齿部2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在极齿部22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设有伞状部22a。伞状部22a相对于极齿部22向周向的两侧突出。即,伞形部22a的周向尺寸大于极齿部22的周向尺寸。伞状部22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转子3的外周面相对。
在极齿部22上安装有绕组部30。在周向上相邻的极齿部22彼此之间设有槽S。即,在定子铁芯20上设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槽S。
在槽S内收纳有绕组部30的导体50。另外,在槽S内各配置一个绝缘纸6。绝缘纸6在槽S内确保绕组部30与定子铁芯20的绝缘。
在一个槽S中设置有沿径向排列的多层的层。在一个槽内,在各个层上分别配置一个导体50。在槽S内,多个导体50沿径向排成一列。
槽S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部29h。开口部29h位于相邻的极齿部22的、位于前端的伞形部22a彼此之间。开口部29h的沿周向的宽度尺寸比导体50的沿周向的尺寸小。因此,导体50难以穿过开口部29h,能够抑制导体50从定子铁芯20脱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0具有四十八个极齿部22。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为四十八槽。另外,定子2的槽数根据转子磁体3b的极数及绕组部30的卷绕方式适当设定。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绕组部30所构成的电路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绕组部30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十二个)导体连接体60,构成分段线圈。十二个导体连接体60被分类为四个U相导体连接体(第一相导体连接体)60U、四个V相导体连接体(第二相导体连接体)60V、以及四个W相导体连接体(第三相导体连接体)60W。
同相的四个导体连接体60中的两个导体连接体60穿过彼此相邻的槽S而安装于定子铁芯20。在本说明书中,将穿过彼此相邻的槽S的两个导体连接体60称为连接体对69。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构成连接体对69的两个导体连接体60相互区别的情况下,将一方称为第一导体连接体60A,将另一方称为第二导体连接体60B。
导体连接体60具有第一末端部63和第二端部(末端部)64。第一末端部63和第二末端部64分别设置在导体连接体60的一个末端和另一个末端。导体连接体60在第一末端部63和第二末端部64之间安装于定子铁芯20,构成各相的线圈。导体连接体60在第一末端部63和第二末端部64处连接到汇流条单元5。
U相导体连接体60U、V相导体连接体60V和W相导体连接体60W的第二末端部64相互连接而构成中性点部10。即,绕组部30具有供三个导体连接体60的第二末端部64电连接的中性点部10。
中性点部10是Y接线的三相电路的中性点。通过设置中性点部10,U相导体连接体60U、V相导体连接体60V及W相导体连接体60W的末端部形成Y接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与各相的四个导体连接体60对应的四个Y接线,各个Y接线并联连接。即,多个导体连接体60形成4Y接线。
四个U相导体连接体60U的第一末端部63与一个U相用汇流条70连接。四个V相导体连接体60V的第一末端部63与一个V相用汇流条80连接。四个W相导体连接体60W的第一末端部63与一个W相用汇流条90连接。在U相用汇流条70、V相用汇流条80、W相用汇流条90中,分别流过相位每隔120°错开的交流电流。
根据本实施方式,同相的四个导体连接体60与一个相用汇流条70、80、90连接。即,本实施方式的绕组部30在三相中分别包括四个导体连接体60,各相的导体连接体60彼此通过相用汇流条70、80、90相互并联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绕组部30具有同相的四根导体连接体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果绕组部30具有至少两个导体连接体60且它们构成穿过周向相邻的槽S的连接体对69,则能够采用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绕组结构。因此,多个导体连接体60以M为自然数进行2×M的Y接线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M=2)。
图4是示出构成连接体对69的两个导体连接体60的绕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导体连接体60是将多个导体50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各个导体50是将扁线弯曲而构成的。因此,与使用圆线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槽S中的导体50的占空系数。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扁线"是指剖面形状为四边形或大致四边形的线材。在本说明书中,"大致四边形"包括四边形的角部带有圆角的圆角四边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导体50在表面具有瓷釉的覆膜。
构成导体连接体60的多个导体50被分类为末端用导体51、发夹形导体52、第一折返用导体54、第二折返用导体55。
各种导体50至少具有沿着轴向(Z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50a和位于下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连接部50j。直线部50a穿过槽S。即,导体连接体60的直线部50a被收纳在槽S中。导体连接体60的除了直线部50a以外的区域向定子铁芯20的上侧及下侧伸出。从定子铁芯20的上侧及下侧伸出的部分构成定子铁芯20的线圈边端30e(参照图1)。
连接部50j与其他导体50的连接部50j连接。一对导体50的连接部50j彼此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相互接合。连接部50j在将导体50安装于定子铁芯20之后沿周向折弯,并焊接于其他导体50的连接部50j。在安装于定子铁芯20之前的导体50中,连接部50j呈与直线部50a连续的直线状。导体50通过从定子铁芯20的上侧(轴向一侧)将连接部50j及直线部50a插入槽S而安装在定子铁芯20上。导体50的连接部50j沿周向折弯,并与其他连接部50j焊接,由此抑制导体50从定子铁芯20沿轴向脱离。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能够通过相对于定子铁芯20的槽S从上侧插入多个导体50并且在下侧接合而组装。因此,不需要复杂的组装工序,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接着,对各种导体50进行说明。
末端用导体51分别具有各一个的末端部63、64、直线部50a和连接部50j。在末端用导体51中,末端部63、64随着从直线部50a的上端朝向上侧而向周向一侧θ1倾斜延伸,连接部50j随着从直线部50a的下端朝向下侧而向周向另一侧θ2倾斜延伸。即,在末端用导体51中,末端部63、64和连接部50j的相对于直线部50a延伸的方向是周向的相反侧。
两个末端部63、64分别设置在导体连接体60的两端部。两个末端部63、64中的一个是第一末端部63,另一个是第二末端部64。如图3所示,第一末端部63与相用汇流条70、80、90连接。第二末端部64与其他相的第二末端部64连接而构成中性点部10。另外,关于第二末端部64的结构,使用图5等在后段详细地说明。
如图4所示,发夹形导体52具有两个直线部50a、两个连接部50j和一个跨接部50d。跨接部50d配置在发夹形导体52的上端部。跨接部50d将两个直线部50a彼此连接。即,在发夹形导体52中,两个直线部50a经由跨接部50d彼此相连。在发夹形导体52中,两个连接部50j分别与不同的直线部50a的下端相连。多个跨接部50d从定子铁芯20的上侧(轴向一侧)的端面突出。即,多个导体50包括在定子铁芯20的上侧具有将槽S之间相连的跨接部50d的导体。
在发夹形导体52中,两个直线部50a彼此以每极槽数s排列。在此,每极槽数s是指在转子3与定子2的组合中配置于转子3的一个磁极间的定子2的槽S的数量。每极槽数s由(定子2的全部槽数)/(转子3的磁极数)算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转子3的磁极数为8,定子2的槽数为48,因此每极槽数s为6。在发夹形导体52中,两个直线部50a彼此在周向上隔开六个槽。
在发夹形导体52中,两个连接部50j的折弯方向在周向上彼此相反。两个连接部50j中的位于周向一侧θ1的一方从直线部50a的下端向周向另一侧θ2延伸,位于周向另一侧θ2的另一方从直线部50a的下端向周向一侧θ1延伸。
第一折返用导体54具有两个直线部50a、两个连接部50j和一个第一折返部(折返部)50f。同样,第二折返用导体55具有两个直线部50a、两个连接部50j和一个第二折返部(折返部)50g。第一折返部50f和第二折返部50g分别配置在第一折返用导体54或第二折返用导体55的上端部。
第一折返部50f和第二折返部50g将两个直线部50a彼此相连。即,在第一折返用导体54和第二折返用导体55中,两个直线部50a分别经由第一折返部50f或第二折返部50g彼此相连。
在第一折返用导体54及第二折返用导体55中,两个连接部50j向周向一侧θ1折弯。即,在第一折返用导体54和第二折返用导体55中,两个连接部50j分别从直线部50a的下端向周向一侧θ1延伸。
在第一折返用导体54和第二折返用导体55中,各自的两个直线部50a彼此的距离互不相同。在第一折返用导体54中,两个直线部50a在周向上以每极槽数s+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槽)排列。另一方面,在第二折返用导体55中,两个直线部50a在周向上以每极槽数s-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槽)排列。因此,第一折返部50f与第二折返部50g相比,向周向的跨接量大两个槽。在第一导体连接体60A上设有一个第一折返用导体54。另一方面,在第二导体连接体60B上设有一个第二折返用导体55。
接着,对第一导体连接体60A及第二导体连接体60B的绕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一导体连接体60A中,两个末端用导体51分别配置在第一导体连接体60A的两端,在大致中间配置有第一折返用导体54。第一导体连接体60A在从第一末端部63到第一折返部50f之间,朝向周向另一侧θ2每隔六个槽进行波状卷绕。另外,第一导体连接体60A在从第一折返部50f到第二末端部64之间,朝向周向一侧θ1每隔六个槽进行波状卷绕。
在此,在第一导体连接体60A中,将在第一末端部63与第一折返部50f之间向周向另一侧θ2波状卷绕的区域称为第一部分61。另外,在第一导体连接体60A中,将在第一折返部50f与第二末端部64之间向周向一侧θ1波状卷绕的区域称为第二部分62。即,第一导体连接体60A具有:第一末端部63;从第一末端部63向周向另一侧θ2波状卷绕的第一部分61;与第一部分61的周向另一侧θ2的端部连接的第一折返部50f;从第一折返部50f向周向一侧θ1波状卷绕的第二部分62;以及与第二部分62的周向一侧θ1的端部连接的第二末端部64。
在第二导体连接体60B中,两个末端用导体51分别配置在第二导体连接体60B的两端的末端,在大致中间配置有第二折返用导体55的第二导体连接体60B在从第一末端部63到第二折返部50g之间(第一部分61)朝向周向另一侧θ2每隔六个槽进行波状卷绕。另外,第二导体连接体60B在从第二折返部50g到作为第二末端部64的第二末端部64之间(第二部分62),朝向周向一侧θ1每隔六个槽进行波状卷绕。即,第二导体连接体60B具有:第一末端部63;第一部分61,其从第一末端部63向周向另一侧θ2进行波状卷绕;第二折返部50g,其与第一部分61的周向另一侧θ2的端部连接;第二部分62,其从第二折返部50g向周向一侧θ1进行波状卷绕;以及第二末端部64,其与第二部分62的周向一侧θ1的端部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导体连接体60在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中以每极槽数s进行波状卷绕。即,导体连接体60以全节距卷绕方式安装在定子铁芯20上。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配置在同一槽S内的多个导体50全部是同相的导体连接体60的一部分。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在一个槽S内使不同相的导体连接体60绝缘,容易确保绝缘。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组部30具有第一末端部63、第二末端部64、跨接部50d以及折返部50f、50g。第一末端部63、第二末端部64、跨接部50d以及折返部50f、50g在定子铁芯20的上侧构成线圈边端30e。另一方面,连接部50j在定子铁芯20的下侧构成线圈边端30f。
末端部63、64配置在线圈边端30e的最内周。即,末端部63、64位于多个跨接部50d的径向内侧。另一方面,折返部50f、50g配置在线圈边端30e的最外周。即,折返部50f、50g配置在多个跨接部50d的径向外侧。
第一末端部63从定子铁芯20向上侧(轴向一侧)延伸,与在图1中省略的相用汇流条70、80、90连接。另一方面,第二末端部64构成中性点部10。端部63、64朝定子铁芯20的上侧延伸。因此,中性点部10位于定子铁芯20的上侧。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中性点部10的立体图。
中性点部10构成为U相导体连接体60U、V相导体连接体60V及W相导体连接体60W的第二末端部64彼此相互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中性点部10的U相的第二末端部64U、V相的第二末端部64V和W相的第二末端部64W的基端朝向周向另一侧θ2依次排列。
构成中性点部10的三个第二末端部64分别具有倾斜部64a和折弯部64b。倾斜部64a与直线部50a的上端连接。第二末端部64的倾斜部64a随着从直线部50a的上端部朝向上侧而向周向一侧θ1倾斜。第二末端部64的折弯部64b与倾斜部64a的上端部连接。折弯部64b从周向一侧θ1朝向周向另一侧折弯成发夹状。另外,折曲部64b从与折曲部64b的边界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如图1所示,一个导体连接体60的第二末端部64在周向上与另一导体连接体60的第一末端部63或另一导体连接体60的第二末端部64相邻。第一末端部63与第二末端部64同样,具有随着从直线部50a的上端部朝向上侧而向周向一侧θ1倾斜的倾斜部63a。第一末端部63、第二末端部64的所有倾斜部63a、64a的倾斜方向彼此一致。由此,抑制第一末端部63与第二末端部64的干涉。另外,多个第一末端部63及第二末端部64的一部分在周向上与其他导体连接体60的跨接部50d相邻。跨接部50d与倾斜部63a、64a同样,随着从直线部50a的上端部朝向上侧而向周向一侧θ1倾斜。即,倾斜部63a、64a的倾斜方向与跨接部50d的倾斜方向一致。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末端部63及第二末端部64与跨接部50d干涉。
构成中性点部10的三个第二末端部64中的U相用的第二末端部64U具有周向延伸部59。另外,三个第二末端部64中的V相用、W相用的第二末端部64V、64W具有端子部58V、58W。周向延伸部59及端子部58V、58W分别从折弯部64b向周向另一侧θ2延伸。
端子部58V、58W沿周向排列配置。周向延伸部59穿过端子部58V、58W的上侧,并分别与端子部58V、58W接触。周向延伸部59分别与端子部58V、58W连接。周向延伸部59和端子部58V构成第一连接部(连接部)11。另外,周向延伸部59和端子部58W构成第二连接部(连接部)12。即,V相导体连接体60V的第二末端部64V与周向延伸部59连接而构成第一连接部11,W相导体连接体60W的第二末端部64W与周向延伸部59连接而构成第二连接部12。
两个连接部11、12分别通过焊接而连接。在采用电阻焊接作为焊接方法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电极从上下夹持周向延伸部59和端子部58V、58V并流过电流来进行焊接。另外,如后所述,在连接部11、12中,所连接的第二末端部64彼此之间除去了瓷釉覆膜。
根据本实施方式,三个导体连接体60通过将第二末端部64彼此直接连接而设置中性点部10,从而构成三相电路。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将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与汇流条连接而构成中性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部10具有两个连接部11、12,两个所述连接部11、12供三个导体连接体60的第二末端部64中不同的组合的两个连接。因此,中性点部10具有沿周向排列的两个连接部11、12。因此,中性点部10构成为从绕组部30延伸出来的门型。由此,提高了中性点部10的刚性。即使在对中性点部10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中性点部10也难以共振,能够降低对中性点部10的连接部11、12施加的应力。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中性点部10连接的连接部11、12不易产生损伤。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性点部10的连接部11、12连接有两个第二末端部64。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接部11、12处不需要接合三个以上的第二末端部64。因此,在通过电阻焊接等焊接方法形成连接部11、12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地进行焊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绕组部30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中性点部10。四个中性点部10被分为第一组G1和第二组G2这两组。各个组G1、G2的两个中性点部10彼此在径向上排列配置。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至少两个中性点部10在径向上排列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多个中性点部10在径向上排列,能够将各个中性点部10的连接部11、12在径向上排列配置。由此,在连接部11、12的第二末端部64彼此的连接工序中,能够缩短连接夹具的移动距离,其结果是,能够缩短连接工序所需的生产节拍时间。进而,与将多个中性点部10沿轴向层叠的情况等相比,能够抑制中性点部10相对于线圈边端30e沿轴向突出,能够实现马达1的小型化。
图6是第一组G1(或第二组G2)的两个中性点部10的立体图。分别与沿径向排列的两个中性点部10连接的两个U相导体连接体60U穿过沿周向相邻的槽S。另外,分别与沿径向排列的两个中性点部10连接的两个V相导体连接体60V穿过沿周向相邻的槽S。进而,分别与沿径向排列的两个中性点部10连接的两个W相导体连接体60W穿过沿周向相邻的槽S。这样,分别与沿径向排列的两个中性点部10连接的同相的导体连接体60彼此穿过沿周向相邻的槽S而构成连接体对69。
在此,在沿径向排列的两个中性点部10中,将位于径向外侧的一方称为第一中性点部10A,将位于径向内侧的另一方称为第二中性点部10B。第一中性点部10A的折弯部64b的沿径向的长度比第二中性点部10B的折弯部64b的沿径向的长度长。
第二末端部64从线圈边端30e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线圈边端30e的上侧且径向外侧延伸而与中性点部10连接。因此,与第一中性点部10A连接的第二末端部64从第二中性点部10B的径向内侧延伸到径向外侧。与第一中性点部10A相连的导体连接体60的第二末端部64在折弯部64b处穿过第二中性点部10B的下侧或上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中性点部10A相连的第二末端部64与第二中性点部10B在轴向上重叠配置。中性点部10彼此即使相互接触也几乎没有电流流过。因此,能够将与第一中性点部10A相连的第二末端部64和第二中性点部10B在轴向上接近配置,能够使配置两个中性点部10的空间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末端部64从线圈边端30e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伸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第二末端部64可从线圈边端30e的径向外端延伸。即,第二末端部64只要从线圈边端30e的径向一侧的端部向线圈边端30e的上侧且径向另一侧延伸并在中性点部10处连接即可。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在沿径向排列的两个中性点部中,与位于径向另一侧的中性点部10相连的导体连接体60的第二末端部64穿过位于径向一侧的中性点部的轴向一侧或另一侧即可。
如图4所示,导体50的表面被作为绝缘性覆盖层的瓷釉覆膜(第一覆膜)7覆盖。导体50的表面在连接部11、12处从瓷釉覆膜7露出。进而,导体50覆膜盖部(第二覆膜)8从连接部11、12的上方覆盖。由此,表面从瓷釉覆膜7露出的部分被绝缘性的覆膜部8覆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第二末端部64处将导体50彼此电连接,并且能够提高与其他导体50的绝缘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径向排列的多个中性点部10被一个覆膜部8覆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多个中性点部10在径向上排列配置,因此能够将它们集中覆盖而形成覆膜部8,能够简化覆膜工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覆膜部8例如通过粉体涂装而形成。另外,覆膜部8也可以是绝缘带。
(变形例)
图7是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变形例的中性点部110的立体图。
三个导体连接体160(U相导体连接体160U、V相导体连接体160V、W相导体连接体160W)的第二末端部164电连接而构成中性点部110。
U相导体连接体160U的第二末端部164U具有向周向另一侧θ2延伸的第一周向延伸部159U。V相导体连接体160V的第二末端部164V具有向周向另一侧θ2延伸的第二周向延伸部159V。W相导体连接体160W的第二末端部164W具有端子部158。
第一周向延伸部159U延伸到第二周向延伸部159V的上侧并与第二周向延伸部159V接触。第一周向延伸部159U与第二周向延伸部159V连接。第一周向延伸部159U和第二周向延伸部159V构成第一连接部(连接部)111。
第二周向延伸部159V延伸到端子部158的上侧并与端子部158接触。第二周向延伸部159V与端子部158连接。第二周向延伸部159V和端子部158构成第二连接部(连接部)112。
根据本变形例,中性点部110具有供三个导体连接体160的第二末端部164中不同组合的两个连接的两个连接部111、112,由此提高了刚性。由此,即使在对中性点部110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连接部111、112也难以产生损伤。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但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只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马达1是三相马达的情况,但也可以是五相马达等其他马达。

Claims (6)

1.一种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包括:
能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以及
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
所述定子包括:
绕组部,所述绕组部具有将多个导体串联连接而成的多个导体连接体;以及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设有供所述导体连接体穿过的多个槽,
所述绕组部具有中性点部,所述中性点部位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且供三个所述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电连接,
所述中性点部具有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供三个所述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中的不同组合的两个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多个所述导体连接体被分类为第一相导体连接体、第二相导体连接体和第三相导体连接体,
所述第一相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具有在周向上延伸的周向延伸部,
所述第二相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与所述周向延伸部连接而构成所述连接部,
所述第三相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与所述周向延伸部连接而构成所述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多个所述导体连接体被分类为第一相导体连接体、第二相导体连接体和第三相导体连接体,
所述第一相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周向延伸部,
所述第二相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具有第二周向延伸部,所述第二周向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周向延伸部连接而构成所述连接部,并且沿周向延伸,
所述第三相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与所述第二周向延伸部连接而构成所述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绕组部具有多个所述中性点部,
至少两个所述中性点部沿径向排列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绕组部具有位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线圈边端,
所述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从所述线圈边端的径向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线圈边端的轴向一侧且径向另一侧延伸而在所述中性点部处连接,
在沿径向排列的两个所述中性点部中,与位于径向另一侧的第一中性点部相连的所述导体连接体的末端部穿过位于径向一侧的第二中性点部的轴向一侧或另一侧。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体的表面被绝缘性的第一覆膜覆盖,
所述导体的所述表面在所述连接部处从所述第一覆膜露出,并被第二覆膜从所述连接部的上方覆盖。
CN202210311720.4A 2021-03-29 2022-03-28 马达 Pending CN1151496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4646A JP2022152032A (ja) 2021-03-29 2021-03-29 モータ
JP2021-054646 2021-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9673A true CN115149673A (zh) 2022-10-04

Family

ID=83192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11720.4A Pending CN115149673A (zh) 2021-03-29 2022-03-28 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11298A1 (zh)
JP (1) JP2022152032A (zh)
CN (1) CN115149673A (zh)
DE (1) DE1020221070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36359A4 (en) * 2018-11-09 2021-09-29 Aisin Aw Co., Ltd. Armature and armature production process
WO2023163089A1 (ja) * 2022-02-25 2023-08-31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11810A (ja) * 2005-01-27 2006-08-10 Denso Corp セグメント連接型回転電機
US7830062B2 (en) * 2006-12-12 2010-11-09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having round and angular coils
JP5740931B2 (ja) * 2010-03-03 2015-07-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分割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JP5382469B2 (ja) * 2011-07-13 2014-01-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用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
JP6204188B2 (ja) * 2013-12-27 2017-09-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6113247B1 (ja) * 2015-10-22 2017-04-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11298A1 (en) 2022-09-29
DE102022107053A1 (de) 2022-09-29
JP2022152032A (ja) 2022-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21828B2 (en) Segment connection type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US10355547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5704394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US9847684B2 (en)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11146136B2 (en) Bus bar assembly for electric machine winding
CN115149673A (zh) 马达
US20200280231A1 (en) Stator
US20220286006A1 (en) Motor
US20220311301A1 (en) Motor
US20230369921A1 (en) Stator and motor
US20220393535A1 (en) Motor
CN111478477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JP2006187164A (ja) 回転電機
CN113708521B (zh) 一种卷绕的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2953069B (zh) 旋转电机
US20220320936A1 (en) Stator and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20311299A1 (en) Stator and motor
US20220311302A1 (en) Stator and motor
WO2023228734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US20220286008A1 (en) Motor
WO2023140071A1 (ja) モータステ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モータ
WO2023163089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CN218888246U (zh) 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及电机
US20240030769A1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electric machine
CN109891716B (zh) 设置有具有改良配置的互连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