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申请箱体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此时,箱体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图2是本申请箱体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箱体装置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体装置100。箱体装置100包括箱体110、门体120和铰链组件130。其中,箱体110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具有开口。门体120用于封堵或开口。铰链组件130设置成在箱体110的枢轴侧,铰链组件130枢转连接门体120和箱体110,即实现箱体110和门体120之间的转动连接。门体120即可在铰链组件130的作用下相对箱体110打开或关闭。铰链组件130包括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2。第一连接件131设置于箱体110和门体120中的一者,第二连接件132设置于门体120和箱体110中的另一者。第一连接件131至少设有第一滑轴1311,第二连接件132至少设置有第一滑槽1321,在门体120相对于箱体110进行枢轴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滑轴1311沿第一滑槽1321移动。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31设置于门体120,第二连接件132设置于箱体110;或者第一连接件131设置于门体120,第二连接件132设置于箱体110。
其中,第一滑槽1321设置有第一过盈区域133,第一滑轴1311在第一过盈区域133与第一滑槽1321过盈配合。在第一过盈区域133的第一滑槽1321的至少一侧槽壁具有第一弹性段1331,第一弹性段1331具有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在门体120朝向箱体110转动至第一滑轴1311越过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后,第一弹性段1331的回弹力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可实现门体120的自动关闭。
本申请的箱体装置100在第一滑槽1321内设置第一过盈区域133,并且第一过盈区域133具有第一弹性段1331,当第一滑轴1311挤压并越过第一弹性段1331的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后,第一弹性段1331的回弹力驱动第一滑轴1311继续沿第一滑槽1321移动,门体120朝向箱体110侧继续转动,即使失去用户的推力,门体120仍然可以自动关闭。本申请的箱体装置100无需在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2上设置对应的自锁装置,简化自锁结构,降低成本,并且外观更简洁美观。
具体地,在门体1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1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用户推动门体120,第一滑轴1311沿第一滑槽1321移动,当门体120相对箱体110转动达到一定角度时,第一滑轴1311挤压第一弹性段1331,第一弹性段1331发生变形;当第一滑轴1311越过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后,即使用户不再推动门体120,第一弹性段1331变形产生的回弹力可转化形成自锁力,并推动第一滑轴1311继续沿第一滑槽1321移动,门体120继续向箱体110转动至箱体110与门体120的磁条相吸后,门体120处于关闭状态。用户无需将门体120完全推动至与箱体110闭合,而是将门体120关闭至一定角度后,门体120即可实现自动关闭,保证了门体120和箱体110的关闭紧密性,提高用户使用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盈区域133在第一滑槽1321内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第一滑轴1311在第一滑槽1321内移动至第一最高过盈点的位置时,门体120相对箱体110的打开角度为预设角度,可根据预设角度的具体值调整第一过盈区域133在第一滑槽1321内的设置位置,并调整第一弹性段1331的参数,以实现在预设角度下,利用第一弹性段1331的回弹力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实现门体120的自动关闭。其中,预设角度可以为10°-30°,例如10°、15°,30°等,预设角度还可以为30°-60°,例如30°、45°或者60°等,预设角度还可以大于60°或小于10°,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为了使得第一滑轴1311在第一滑槽1321内移动更顺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段1331设置成使得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滑槽1321的宽度由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的两侧向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逐渐减小,从而第一滑轴1311在第一滑槽1321内移动时,第一滑槽1321的宽度逐渐变化,第一滑轴1311可逐渐压缩或逐渐释放第一弹性段1331,第一滑轴1311在第一滑槽1321内移动顺畅,避免出现卡顿的情况,保证门体120开关门顺畅。需要说明的是,以与第一滑轴1311在第一滑槽1321内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一滑槽1321两侧槽壁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滑槽1321的宽度。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出现关门卡涩,同时为了形成较大的自锁力,第一弹性段1331包括位于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两侧的第一前侧过盈段1333和第一后侧过盈段1334,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时,第一滑轴1311先后经过第一前侧过盈段1333和第一后侧过盈段1334,第一后侧过盈段1334的坡度大于第一前侧过盈段1333的坡度。第一前侧过盈段1333的坡度相对较缓,利于门体120逐渐挤压第一前侧过盈段1333,第一滑轴1311经过第一前侧过盈段1333时,门体120关闭顺畅,避免出现关门卡涩,提升关门体120验。第一后侧过盈段1334的坡度相对较陡,第一滑轴1311越过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1332后,第一后侧过盈段1334的回弹过程较快,可形成较大的自锁力,以推动第一滑轴1311沿第一滑槽1321移动,第一后侧过盈段1334的回弹力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可实现门体120的自动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段1331为贴附在第一滑槽1321的槽壁上的弹性层。通过在第一滑槽1321的槽壁上设置第一弹性段1331,在门体120朝向箱体110转动至第一滑轴1311越过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后,第一弹性段1331的回弹力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可实现门体120的自动关闭。第一弹性段1331可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段1331由具有回弹性的第一滑槽1321的槽壁形成。第一滑槽1321的槽壁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132采用聚甲醛材料形成,例如聚甲醛材料等。
具体地,第一滑槽1321的两侧槽壁在第一过盈区域133均对应设置有第一弹性段1331。第一滑轴1311沿第一滑槽1321移动时,第一滑轴1311挤压两侧的第一弹性段1331,两侧的第一弹性段1331的回弹力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两侧槽壁的第一弹性段1331的回弹力可对第一滑轴1311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2中的一者上进一步设有第二滑轴1312,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2中的另一者上进一步设有第二滑槽1322,在门体120相对于箱体110进行枢轴转动时,第二滑轴1312沿第二滑槽1322移动,第二滑槽1322设置有第二过盈区域134,第二滑轴1312在第二过盈区域134与第二滑槽1322过盈配合,在第二过盈区域134的第二滑槽1322的至少一侧槽壁具有第二弹性段1341,第二弹性段1341具有第二最大过盈点1342,在门体120朝向箱体110转动至第二滑轴1312越过第二最大过盈点1342后,第二弹性段1341的回弹力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
本申请的箱体装置100可以采用单轴或双轴的铰链组件130,还可以采用三轴或三轴以上的铰链组件130。
通过在第二滑槽1322内设置第二过盈区域134,并且第二过盈区域134具有第二弹性段1341,当第二滑轴1312挤压并越过第二弹性段1341的第二最大过盈点1342后,第二弹性段1341的回弹力驱动第二滑轴1312继续沿第二滑槽1322移动,门体120朝向箱体110侧继续转动,即使失去用户的推力,门体120仍然可以自动关闭。本申请的箱体装置100通过第一弹性段1331和第二弹性段1341的回弹力,无需在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2上设置对应的自锁装置,简化自锁结构,降低成本,并且外观更简洁美观。
在门体1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1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用户推动门体120,第二滑轴1312沿第二滑槽1322移动,当门体120相对箱体110转动达到一定角度时,第二滑轴1312挤压第二弹性段1341,第二弹性段1341发生变形;当第二滑轴1312越过第二最大过盈点1342后,即使用户不再推动门体120,第二弹性段1341变形产生的回弹力可转化形成自锁力,并推动第二滑轴1312继续沿第二滑槽1322移动,门体120继续向箱体110转动至箱体110与门体120的磁条相吸后,门体120处于关闭状态。用户无需将门体120完全推动至与箱体110闭合,而是将门体120关闭至一定角度后,门体120即可实现自动关闭,保证了门体120和箱体110的关闭紧密性,提高用户使用便利性。
具体地,第二滑轴1312可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31上,对应第二滑槽132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32上,即第一滑轴1311和第二滑轴1312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31上,第一滑槽1321和第二滑槽132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32上。或者,第二滑槽1322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31上,对应第二滑轴131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32上,即第一滑轴1311和第二滑槽1322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31上,第二滑轴1312和第一滑槽1321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32上。
为了使得第二滑轴1312在第二滑槽1322内移动更顺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段1341设置成使得在自然状态下第二滑槽1322的宽度由第二最大过盈点1342的两侧向第二最大过盈点1342逐渐减小,从而第二滑轴1312在第二滑槽1322内移动时,第二滑槽1322的宽度逐渐变化,第二滑轴1312可逐渐压缩或逐渐释放第二弹性段1341,第二滑轴1312在第二滑槽1322内移动顺畅,避免出现卡顿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以与第二滑轴1312在第二滑槽1322内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二滑槽1322两侧槽壁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滑槽1322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段1341为贴附在第二滑槽1322的槽壁上的弹性层。通过在第二滑槽1322的槽壁上设置第二弹性段1341,在门体120朝向箱体110转动至第二滑轴1312越过第二最大过盈点1342后,第二弹性段1341的回弹力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可实现门体120的自动关闭。第二弹性段1341可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段1331由具有回弹性的第一滑槽1321的槽壁形成。第二滑槽1322的槽壁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进一步地,第二滑槽1322所在的连接件采用聚甲醛材料形成,例如聚甲醛材料等。
具体地,第二滑槽1322的两侧槽壁在第二过盈区域134均对应设置有第二弹性段1341。第二滑轴1312沿第二滑槽1322移动时,第二滑轴1312挤压两侧的第二弹性段1341,两侧的第二弹性段1341的回弹力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两侧槽壁的第二弹性段1341的回弹力可对第二滑轴1312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
进一步地,在门体120相对箱体110转动时,第一滑轴1311和第二滑轴1312分别同时进入和离开第一过盈区域133和第二过盈区域134,从而第一过盈区域133对第一滑轴1311的作用力和第二过盈区域134对第二滑轴1312的作用力可同时形成合力,门体120转动更流畅,避免开关门卡顿。
进一步地,在门体120相对箱体110转动时,第一滑轴1311和第二滑轴1312分别同时经过第一最大过盈点1332和第二最大过盈点1342,从而第一弹性段1331对第一滑轴1311的最大回弹力和第二弹性段1341对第二滑轴1312的最大回弹力可同时形成合力,并使得门体120向箱体110侧转动,门体120转动更流畅,更好实现门体120自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一过盈区域133可起到下述实施例中的自锁组件的作用,下述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可适应性结合至本申请中。
请参阅图5至图8,图5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此时,箱体装置处于打开状态;图6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此时,箱体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图7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体210装置200。箱体210装置200包括箱体210、门体220、铰链组件230和自锁组件240。其中,箱体210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具有开口。门体220用于封堵或开口。铰链组件230设置成在箱体210的枢轴侧,铰链组件230枢转连接门体220和箱体210,即实现箱体210和门体220之间的转动连接。门体220即可在铰链组件230的作用下相对箱体210打开或关闭。自锁组件240包括弹性件241和卡接件242,弹性件241设于箱体210和门体220中的一者上,卡接件242设于箱体210和门体220中的另一者上。卡接件242具有最凸点2421和锁止位2422,最凸点2421为卡接件242上使得弹性件241的弹性形变最大的位置点,当门体2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2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弹性件241与卡接件242彼此接触,并在弹性件241越过卡接件242的最凸点2421后进入锁止位2422,进而将门体220锁定于关闭状态。
其中,最凸点2421和锁止位2422之间呈连续的光滑过渡,在弹性件241从最凸点2421进入锁止位2422的过程中,弹性件241的形变逐渐恢复,弹性件241的回弹力被逐渐释放,从而门体2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210侧转动,可实现门体220的自动关闭。本申请的箱体210装置200的弹性件241的变形回弹释放过程平缓,无明显的受力突变拐点,避免门体220在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220关闭过程中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地,在门体2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2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用户推动门体220,当门体220相对箱体210转动达到一定角度后,卡接件242接触并挤压弹性件241,在弹性件241越过卡接件242的最凸点2421后,弹性件241变形产生的回弹力可转化为推动门体220继续向箱体210转动的自锁力,由于最凸点2421和锁止位2422之间呈连续的光滑过渡,且使得弹性件241的回弹力被逐渐释放,从而弹性件241的形变逐渐恢复,门体2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210侧转动,门体220继续向箱体210转动至箱体210与门体220的磁条相吸后,门体220处于关闭状态。用户无需将门体220完全推动至与箱体210闭合,而是将门体220关闭至一定角度后,门体220即可实现自动关闭,保证了门体220和箱体210的关闭紧密性,提高用户使用便利性。
其中,弹性件241可设置于门体220上,卡接件242可设置于箱体210上。或者,弹性件241可设置于箱体210上,卡接件242可设置于门体220上。
需要说明的是,卡接件242的最凸点2421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弹性件241在经过卡接件242的最凸点2421的位置时,门体220相对箱体210的打开角度为预设角度,可根据预设角度的具体值调整卡接件242的最凸点2421的设置位置,并调整弹性件241的参数,以实现在预设角度下,利用第一弹性段的回弹力使得门体220向箱体210侧转动,实现门体220的自动关闭。其中,预设角度可以为10°-30°,例如10°、15°,30°等,预设角度还可以大于30°或者小于10°,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41呈钩状设置,并具有一固定端2411和自由端2412,在从固定端2411到自由端2412的方向上,弹性件241先远离卡接件242延伸,后朝向卡接件242延伸,自由端2412用于与卡接件242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件242包括位于最凸点2421两侧的第一接触段2423和第二接触段2424。当门体2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2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弹性件241先后与第一接触段2423和第二接触段2424接触。其中第二接触段2424连接最凸点2421和锁止位2422,第二接触段2424呈连续的光滑过渡。
在门体220由打开状态向箱体210侧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接触段2423先与弹性件241接触,第一接触段2423接触并挤压弹性件241;在弹性件241越过卡接件242的最凸点2421后,第二接触段2424与弹性件241接触,弹性件241变形产生的回弹力可转化为推动门体220继续向箱体210转动的自锁力,由于第二接触段2424呈连续的光滑过渡,弹性件241的形变逐渐恢复,使得弹性件241的回弹力被逐渐释放,从而门体2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210侧转动,直至弹性件241与锁止位2422接触,门体220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地,第二接触段2424呈向卡接件242外部突出的圆弧形设置。在随门体220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241在越过卡接件242的最凸点2421后,由于第二接触段2424呈向卡接件242外部突出的圆弧形设置,弹性件241沿第二接触段2424的最凸点2421逐渐移动至锁止位2422,弹性件241逐渐恢复形变,弹性件241的回弹力被逐渐释放,门体2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210侧转动,直至关闭状态,门体220转动顺畅,避免出现门体220关闭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220关闭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接触段2423呈连续的光滑过渡,在门体220关闭过程中,弹性件241与第一接触段2423接触,弹性件241变形过程平缓,避免门体220转动出现晃动和卡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触段2424呈圆弧形,第二接触段2424的圆弧半径大于等于5mm,例如5mm、8mm、10mm或者14mm等。第二接触段2424的弧长大于等于11mm,例如11mm、15mm或者18mm等。在门体220由打开状态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第二接触段2424可逐渐减小对弹性件241的挤压,弹性件241逐渐恢复形变,弹性件241的回弹力被逐渐释放,门体2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210侧转动,直至关闭状态,门体220转动顺畅,避免出现门体220关闭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220关闭噪声,提升用户体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接触段2424可由多段半径不同的圆弧形组成平滑的流线形,仅需弹性件241从最凸点2421进入锁止位2422的过程中,弹性件241的形变逐渐恢复,弹性件241的回弹力被逐渐释放。
其中,在弹性件241与第二接触段2424接触的过程中,门体220相对于箱体210的转动角度大于10°,例如10°、14°、16°或者20°等。弹性件241与第二接触段2424接触的过程中,门体220相对箱体210转动足够的角度,弹性件241可逐渐恢复形变,弹性件241的回弹力被逐渐释放,门体2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210侧转动,直至关闭状态,门体220转动顺畅,避免出现门体220关闭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220关闭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铰链组件230包括第一连接件231和第二连接件232,第一连接件231设于箱体210和门体220中的一者,第二连接件232设于另一者。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31设置于门体220,第二连接件232设置于箱体210;或者第一连接件231设置于门体220,第二连接件232设置于箱体210。
其中,第一连接件231和第二连接件232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滑轴2311和第一滑槽2321以及相互配合的第二滑轴2312和第二滑槽2322。其中在门体220相对于箱体210进行枢轴转动时,第一滑轴2311沿第一滑槽2321移动,第二滑轴2312沿第二滑槽2322移动。具体地,第一滑轴2311和第二滑轴2312可设置在第一连接件231上,对应第一滑槽2321和第二滑槽232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232上。或者,第一滑槽2321和第二滑槽2322设置在第一连接件231上,对应第一滑轴2311和第二滑轴231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232上。或者,第一滑轴2311和第二滑轴2312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件231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二连接件232上,对应第一滑槽2321和第二滑槽2322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二连接件232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件231上。
其中,由于双轴铰链的滑槽和滑轴并非是圆周运动,滑轴和滑槽之间的配合存在空间,第一滑轴2311与第一滑槽2321的槽壁之间的单边距离以及第二滑轴2312与第二滑槽2322的槽壁之间的单边距离小于或等于0.15mm。通过减小滑轴与滑槽的配合间隙,可减少滑轴在沿滑槽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晃动。
在弹性件241与第二接触段2424接触的过程中,第一滑轴2311在第一滑槽2321内的运行距离大于等于6mm,第二滑轴2312在第二滑槽2322内的运行距离大于等于5mm。第一滑轴2311和第二滑轴2312分别在第一滑槽2321和第二滑槽2322内移动足够距离,弹性件241可逐渐恢复形变,弹性件241的回弹力被逐渐释放,门体2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210侧转动,直至关闭状态,门体220转动顺畅,避免出现门体220关闭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220关闭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弹性件241和卡接件242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件231和第二连接件232上。第二接触段2424的圆弧半径大于等于14mm,例如14mm、16mm或者18mm等。由于第二接触段2424的圆弧半径大于等于14mm。在门体220由打开状态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第二接触段2424可逐渐减小对弹性件241的挤压,弹性件241逐渐恢复形变,弹性件241的回弹力被逐渐释放,门体2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210侧转动,直至关闭状态,门体220转动顺畅,避免出现门体220关闭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220关闭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弹性件241与第一接触段2423接触时,第一接触段2423在弹性件241与第一接触段2423所形成的接触点处的切线与弹性件241在接触点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10°,例如10°、8°或者5°。从而在门体220转动过程中,当门体220从打开状态转动至关闭状态时,当弹性件241开始于第一接触段2423接触时,第一接触段2423可逐渐压缩弹性件241,避免弹性件241与卡接件242开始接触时突然受力变形导致门体220发生晃动。并且,在门体220从关闭状态转动至打开状态的过程中,当弹性件241从与第一接触段2423接触到脱离第一接触段2423的过程中,弹性件241可逐渐释放回弹力,门体220转动顺畅,避免出现门体220打开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220转动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9至13,图9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此时,箱体装置处于打开状态;图10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此时,箱体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图11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B部分的放大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体装置300。箱体装置300包括箱体310、门体320、铰链组件330和自锁组件340。其中,箱体310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具有开口。门体320用于封堵或开口。铰链组件330设置成在箱体310的枢轴侧,铰链组件330枢转连接门体320和箱体310,即实现箱体310和门体320之间的转动连接。门体320即可在铰链组件330的作用下相对箱体310打开或关闭。铰链组件330包括第一连接件331和第二连接件332。第一连接件331设置于箱体310和门体320中的一者,第二连接件332设置于门体320和箱体310中的另一者。第一连接件331至少设有滑轴3310,第二连接件332至少设置有滑槽3320,在门体320相对于箱体310进行枢轴转动的过程中,滑轴3310沿滑槽3320移动。具体地,第一连接件331设置于门体320,第二连接件332设置于箱体310;或者第一连接件331设置于门体320,第二连接件332设置于箱体310。自锁组件340包括弹性件341和卡接件342,当门体3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3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弹性件341与卡接件342从彼此分离过渡成彼此接触。
其中,当卡接件342接触并挤压弹性件341,弹性件341在卡接件342作用下所产生的弹性形变形成回弹力,该回弹力可推动滑轴3310沿滑槽3320移动,进而转化为推动门体320继续向箱体310转动的自锁力,门体320可逐渐向箱体310侧转动至门体320处于关闭状态。与此同时,弹性件341在卡接件342作用下所产生的弹性形变可形成一侧向推动力,由于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移动,滑轴3310与滑槽3320具有一定的配合间隙,该侧向推动力在滑轴3310和滑槽3320的槽壁之间产生沿滑轴3310的径向的相对运动趋势,导致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晃动,进而导致门体320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晃动和顿挫。箱体装置300进一步设置有力分解机构350,力分解机构350将侧向推动力分解成第一力分量,并将门体320的重力分解成第二力分量,第一力分量和第二力分量互为反向。通过设置力分解机构350,可利用门体320的重力的分力平衡弹性件341弹性形变形成的侧向推动力在滑轴3310的径向的分力,从而使得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顺畅移动,减小甚至避免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晃动。本申请的箱体装置300的门体320转动顺畅,规避滑轴3310和滑槽3320由于设计及制造公差造成的间隙配合问题,减小甚至避免出现门体320开关门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320开关门噪声,提升用户体验。本申请的力分解机构350及自锁组件340结构简易,工艺成熟,制造方便,成本低廉。
需要说明的是,卡接件342挤压并压缩弹性件341,弹性件341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回弹力一部分形成侧向推动力,以在滑轴3310和滑槽3320的槽壁之间产生沿滑轴3310的径向的相对运动趋势,弹性件341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回弹力的另一部分可推动滑轴3310沿滑槽3320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力分解机构350包括设置于滑轴3310上的第一接触部351以及设置于滑槽3320的槽壁上的第二接触部352。其中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彼此接触,且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倾斜设置,进而将侧向推动力和门体320的重力沿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的倾斜方向分解成第一力分量和第二力分量。门体320的重力分解出的第二力分量可平衡弹性件341的侧向推动力分解出的第一分力量,从而使得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顺畅移动,减小甚至避免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晃动,进而使得门体320转动顺畅,减小甚至避免出现门体320关闭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320开关门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地,第一接触部351位于滑轴3310靠近第一连接件331的一端,第二接触部352位于滑槽3320的槽口;或者,第一接触部351位于滑轴3310远离第一连接件331的一端,第二接触部352位于滑槽3320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槽3320包括第一滑槽3321和第二滑槽3322,滑轴3310包括第一滑轴3311和第二滑轴3312。第一接触部351设置于第一滑轴3311和第二滑轴3312中的至少一者,第二接触部352对应设置于第一滑槽3321和第二滑槽3322中的至少一者。具体地,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设置于第一滑轴3311和第一滑槽3321;或者,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设置于第二滑轴3312和第二滑槽3322;或者,第一滑轴3311和第二滑轴3312内均设置有第一接触部351,对应地,第一滑槽3321和第二滑槽3322内均设置有第二接触部352。
为了增大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的接触面积,减少磨损,第一接触部351和和第二接触部352为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相同的斜面,从而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呈面接触,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的接触面积增大,可减少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移动时,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之间的磨损,提升门体320移动顺畅度,提高箱体装置300的使用寿命。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可以为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不同的斜面,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呈线接触。或者,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可以为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倾斜设置且形状贴合的曲面,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呈面接触。或者第一接触部351和的人接触部可以为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倾斜设置且形状不完全贴合的曲面,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呈线接触。或者,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中的一个可以为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倾斜设置的斜面或曲面,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中的另一个为直角形,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呈线接触。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的多种设置形态,均可将侧向推动力和门体320的重力沿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的倾斜方向分解成第一力分量和第二力分量,第二力分量可平衡第一分力量,从而使得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顺畅移动,减小甚至避免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晃动,进而使得门体320转动顺畅,减小甚至避免出现门体320开关门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320开关门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当第一接触部351和和第二接触部352为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相同的斜面时,为了增大重力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的倾斜方向分解成的第二力分量,避免门体320在竖直方向发生晃动,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的倾斜角度大于等于45°,且小于90°,例如45°、60°、或者70°等,从而可增大重力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的倾斜方向分解成的第二力分量,使得第二分力量大于等于第一分力量,避免门体320在竖直方向发生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在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上的正投影的宽度大于等于0.6mm,例如0.6mm,0.75mm或者1mm等。通过增大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在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上的正投影的宽度,可增大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的接触面积,减小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之间的压强,减小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之间的磨损,提升门体320移动顺畅度,提高箱体装置30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351在滑轴3310的轴向截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大于第二接触部352在滑轴3310的轴向截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此时,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存在高度差,第一接触部351面大于第二接触面,当滑轴3310与滑槽3320在滑轴3310的轴向有相对移动时,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可始终保持接触,使得侧向推动力和门体320的重力沿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滑轴3310的径向截面的倾斜方向分解成第一力分量和第二力分量。从而门体320的重力分解出的第二力分量可平衡弹性件341的侧向推动力分解出的第一分力量,从而使得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顺畅移动,减小甚至避免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晃动,进而使得门体320转动顺畅,减小甚至避免出现门体320开关门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320开关门噪声,提升用户体验。除此之外,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存在高度差,第一接触部351面大于第二接触面,可提高力分解机构350的适应性,抵消一定的制造和安装误差。
在弹性件341与卡接件342彼此分离时,滑轴3310的外周壁与滑槽3320的槽壁沿滑轴3310的径向具有径向间隙A,第一接触部351与第二接触部352的接触区域沿滑轴3310的轴向具有活动余量B,活动余量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第一预设值为第一接触部351的倾斜角度β的正切值tanβ与径向间隙A的乘积,即B≥A*tanβ。从而滑轴3310与滑槽3320可完全通过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实现接触,门体320的重力可完全作用于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门体320的重力分解出的第二力分量可充分平衡弹性件341的侧向推动力分解出的第一分力量,使得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顺畅移动,避免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晃动,进而使得门体320转动顺畅,避免出现门体320开关门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320开关门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同样地,滑轴3310的自由端与滑槽3320底壁具有一定间隙,从而滑轴3310与滑槽3320可完全通过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实现接触,门体320的重力可完全作用于第一接触部351和第二接触部352,门体320的重力分解出的第二力分量可充分平衡弹性件341的侧向推动力分解出的第一分力量,使得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顺畅移动,避免滑轴3310在滑槽3320内晃动。
请参阅图14至图17,图14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此时,箱体装置处于打开状态;图15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此时,箱体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图16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体装置400。箱体装置400包括箱体410、门体420、铰链组件430和自锁组件440。其中,箱体410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具有开口。门体420用于封堵或开口。铰链组件430设置成在箱体410的枢轴侧,铰链组件430枢转连接门体420和箱体410,即实现箱体410和门体420之间的转动连接。门体420即可在铰链组件430的作用下相对箱体410打开或关闭。铰链组件430包括第一连接件431和第二连接件432。第一连接件431设置于箱体410和门体420中的一者,第二连接件432设置于门体420和箱体410中的另一者。第一连接件431至少设有滑轴4310,第二连接件432至少设置有滑槽4320,在门体420相对于箱体410进行枢轴转动的过程中,滑轴4310沿滑槽4320移动。具体地,第一连接件431设置于门体420,第二连接件432设置于箱体410;或者第一连接件431设置于门体420,第二连接件432设置于箱体410。自锁组件440包括弹性件441和卡接件442,当门体4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4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弹性件441与卡接件442从彼此分离过渡成彼此接触。
其中,当卡接件442接触并挤压弹性件441,弹性件441在卡接件442作用下所产生的弹性形变形成回弹力,该回弹力可推动滑轴4310沿滑槽4320移动,进而转化为推动门体420继续向箱体410转动的自锁力,门体420可逐渐向箱体410侧转动至门体420处于关闭状态。与此同时,弹性件441在卡接件442作用下所产生的弹性形变可形成一侧向推动力,由于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移动,滑轴4310与滑槽4320具有一定的配合间隙,该侧向推动力在滑轴4310和滑槽4320的槽壁之间产生沿滑轴4310的径向的相对运动趋势,导致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晃动,进而导致门体420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晃动和顿挫。其中,滑槽4320包括过渡区域450,在弹性件441与卡接件442的至少部分接触过程中,滑轴4310位于过渡区域450内。当滑轴4310位于过渡区域450内时,滑轴4310与滑槽4320的槽壁之间具有第一径向间隙,当滑轴4310位于过渡区域450以外的至少部分其他槽段时,滑轴4310与滑槽4320的槽壁之间具有第二径向间隙,第一径向间隙小于第二径向间隙。通过设置过渡区域450,当滑轴4310位于过渡区域450内,滑轴4310与滑槽4320的槽壁之间的第一径向间隙小于滑轴4310位于至少部分其他槽段时的第二径向间隙,过渡区域450可减小甚至避免滑轴4310在侧向推动力下产生的在滑轴4310和滑槽4320的槽壁之间的滑动。本申请的箱体装置400的门体420转动顺畅,规避滑轴4310和滑槽4320由于设计及制造公差造成的间隙配合问题,减小甚至避免出现门体420关闭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420关闭噪声,提升用户体验。本申请的力分解机构及自锁组件440结构简易,工艺成熟,制造方便,成本低廉。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件442具有最凸点4421,最凸点4421为卡接件442上使得弹性件441的弹性形变最大的位置点,此时,弹性件441达到最大形变,弹性件441在卡接件442作用下所产生的弹性形变形成的侧向推动力达到最大,此时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更易发生晃动。其中,至少在最凸点4421前后的预定接触范围内,滑轴4310位于过渡区域450内,从而可减小甚至避免最凸点4421前后的预定接触范围内,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的晃动,减小甚至避免门体4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4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地,在门体4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4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用户推动门体420,当门体420相对箱体410转动达到一定角度后,卡接件442接触并挤压弹性件441,在弹性件441越过卡接件442的最凸点4421后,弹性件441变形产生的回弹力可转化为推动门体420继续向箱体410转动的自锁力,门体4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410侧转动,门体420继续向箱体410转动至箱体410与门体420的磁条相吸后,门体420处于关闭状态。用户无需将门体420完全推动至与箱体410闭合,而是将门体420关闭至一定角度后,门体420即可实现自动关闭,保证了门体420和箱体410的关闭紧密性,提高用户使用便利性。由于在最凸点4421前后的预定接触范围内,滑轴4310位于过渡区域450内,可减小甚至避免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的晃动,减小甚至避免门体4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4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在弹性件441与卡接件442的最凸点4421接触时,滑轴4310位于过渡区域450内的预设参考点C1。过渡区域450内的滑槽4320的宽度从预设参考点C1向两侧逐渐变宽,从而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移动时,随着弹性件441在卡接件442作用下所产生的弹性形变形成的侧向推动力的增大,在更易发生径向偏移的位置,过渡区域450内滑槽4320的宽度逐渐变窄,可减小甚至避免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的晃动,减小甚至避免门体4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4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以与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与滑槽4320两侧槽壁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为滑槽4320的宽度。例如,其他区域的滑槽4320的宽度为6mm,设置过渡区域450后,预设参考点C1处的滑槽4320的宽度为5.8mm,过渡区域450内的滑槽4320的宽度从预设参考点C1向两侧逐渐变宽。
为了有效避免门体4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当滑轴4310位于过渡区域450内时,滑轴4310与滑槽4320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可避免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的晃动,避免门体4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4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滑轴4310位于其他槽段时,滑轴4310与滑槽4320之间形成间隙配合,从而利于滑轴4310在其他滑槽4320内顺畅移动,提高门体420转动的顺畅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区域450的滑槽4320的至少一侧槽壁具有弹性段453,弹性段453用于对位于过渡区域450内的滑轴4310提供沿滑轴4310径向的弹性支撑。具体地,滑槽4320的两侧槽壁在过渡区域450均对应设置有弹性段453。滑轴4310沿滑槽4320移动时,滑轴4310挤压两侧的弹性段453,两侧的弹性段453的回弹力对位于过渡区域450内的滑轴4310提供沿滑轴4310径向的有效弹性支撑。两侧槽壁的弹性段453的回弹力可对滑轴4310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使得门体420向箱体410侧转动。
其中,弹性段453为贴附在第一滑槽4321的槽壁上的弹性层,弹性层可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段453由具有回弹性的滑槽4320的槽壁形成。滑槽4320的槽壁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432采用聚甲醛材料形成,例如聚甲醛材料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弹性件441与卡接件442的最凸点4421接触时,滑轴4310位于过渡区域450内的预设参考点C1。弹性段453为贴附在第一滑槽4321的槽壁上的弹性层。弹性段453沿滑槽4320宽度方向的厚度由预设参考点C1向两侧逐渐减小,从而弹性段453可为滑轴4310提供的过盈量由预设参考点C1向两侧逐渐减小,过渡区域450内的滑槽4320的宽度从预设参考点C1向两侧逐渐变宽,可避免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的晃动,避免门体4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4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
其中,在预设参考点C1处,滑轴4310与滑槽4320之间的过盈量为0-1mm,例如0mm、0.5mm或者1mm等。当滑轴4310与滑槽4320之间的过盈量为0mm时,滑轴4310与滑槽4320的预设参考点C1呈接触但没有相互作用力的状态,可减小滑轴4310在滑槽4320内的晃动。滑轴4310与滑槽4320之间的过盈量可根据弹性层的弹性系数以及滑轴4310与滑槽4320的槽壁之间的间隙等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槽4320包括第一滑槽4321和第二滑槽4322,滑轴4310包括第一滑轴4311和第二滑轴4312,过渡区域450包括位于第一滑槽4321的第一过渡区域451以及位于第二滑槽4322的第二过渡区域452,在门体420相对于箱体410进行枢轴转动时,第一滑轴4311沿第一滑槽4321移动,第二滑轴4312沿第二滑槽4322移动,第一滑轴4311和第二滑轴4312分别同时进入和离开第一过渡区域451和第二过渡区域452。从而第一过渡区域451对第一滑轴4311的作用力可减小甚至避免第一滑轴4311在侧向推动力下产生的在第一滑轴4311和第一滑槽4321的槽壁之间的滑动,第二过渡区域452对第二滑轴4312的作用力可减小甚至避免第二滑轴4312在侧向推动力下产生的在第二滑轴4312和第二滑槽4322的槽壁之间的滑动,第一滑轴4311和第二滑轴4312分别同时进入和离开第一过渡区域451和第二过渡区域452,可使得门体420转动更流畅,减小甚至避免出现门体420关闭过程中的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420关闭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其中,第二过渡区域452的参数设置于第一过渡区域45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在第一滑槽4321内设置第一过渡区域451。
具体地,第一滑轴4311和第二滑轴4312可设置在第一连接件431上,对应第一滑槽4321和第二滑槽432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432上。或者,第一滑槽4321和第二滑槽4322设置在第一连接件431上,对应第一滑轴4311和第二滑轴431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432上。或者,第一滑轴4311和第二滑轴4312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件431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二连接件432上,对应第一滑槽4321和第二滑槽4322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二连接件432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件431上。
本申请的箱体装置400可以采用单轴或双轴的铰链组件430,还可以采用三轴或三轴以上的铰链组件430。
请参阅图18至图20,图18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此时,箱体装置处于打开状态;图19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此时,箱体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图20是本申请箱体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箱体装置500。箱体装置500包括箱体510、门体520、铰链组件530和自锁组件540。其中,箱体510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具有开口。门体520用于封堵或开口。铰链组件530设置成在箱体510的枢轴侧,铰链组件530枢转连接门体520和箱体510,即实现箱体510和门体520之间的转动连接。门体520即可在铰链组件530的作用下相对箱体510打开或关闭。铰链组件530包括第一连接件531和第二连接件532。第一连接件531设置于箱体510和门体520中的一者,第二连接件532设置于门体520和箱体510中的另一者。第一连接件531至少设有滑轴5310,第二连接件532至少设置有滑槽5320,在门体520相对于箱体510进行枢轴转动的过程中,滑轴5310沿滑槽5320移动。具体地,第一连接件531设置于门体520,第二连接件532设置于箱体510;或者第一连接件531设置于门体520,第二连接件532设置于箱体510。自锁组件540包括弹性件541和卡接件542,当门体5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5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弹性件541与卡接件542从彼此分离过渡成彼此接触。卡接件542具有最凸点5421和锁止位5422,最凸点5421为卡接件542上使得弹性件541的弹性形变最大的位置点,当门体5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5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弹性件541与卡接件542彼此接触,并在弹性件541越过卡接件542的最凸点5421后进入锁止位5422,进而将门体520锁定于关闭状态。
其中,在弹性件541与卡接件542形成接触前,滑轴5310在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内运动,在弹性件541与卡接件542形成接触并到达最凸点5421前,滑轴5310在滑槽5320的第二区间D2内运动,在弹性件541从最凸点5421到达锁止位5422的过程中,滑轴5310在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内运动,其中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的靠近锁止位5422的至少部分区间的宽度大于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的宽度。在门体520转动至接近关闭状态,即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时,由于在弹性件541靠近锁止位5422对应的第三区间D3的至少部分区间的宽度大于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的宽度,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配合间隙较大,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摩擦力较小,避免影响弹性件541的回弹力,有效提升小角度关门的顺畅性,提升箱门装置的品质。
具体地,在门体520由打开状态相对箱体510转动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用户推动门体520,当门体520相对箱体510转动达到一定角度后,卡接件542接触并挤压弹性件541,在弹性件541越过卡接件542的最凸点5421后,弹性件541变形产生的回弹力可转化为推动门体520继续向箱体510转动的自锁力,门体520受回弹力逐渐向箱体510侧转动,门体520继续向箱体510转动至箱体510与门体520的磁条相吸后,门体520处于关闭状态。然而,在弹性件541越过卡接件542的最凸点5421后,门体520无外力作用下,关门需要靠弹性件541的回弹力来自动闭合门体520,此时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若此时区域内的门体520无法有效实际闭合,导致门封条和门体520存在缝隙,且由于关门角度已经较小,冰箱上设计的开门报警功能已经判定门体520闭合,不再起提示报警功能,冰箱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门体520漏冷以及凝露和结冰现象严重。本申请中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时,由于在弹性件541靠近锁止位5422对应的第三区间D3的至少部分区间的宽度大于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的宽度,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配合间隙较大,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摩擦力较小,避免影响弹性件541的回弹力,有效提升小角度关门的顺畅性,提升箱门装置的品质,避免出现门体520未关闭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本申请的箱体装置500,用户无需将门体520完全推动至与箱体510闭合,而是将门体520关闭至一定角度后,门体520即可实现自动关闭,并且保证了门体520和箱体510的关闭紧密性,提高用户使用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区间D3的宽度沿远离第二区间D2的方向逐渐变宽,从而在弹性件541由最凸点5421接近锁止位5422的过程中,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的配合间隙逐渐增大。一方面,可逐渐减小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摩擦力,避免影响弹性件541的回弹力,有效提升小角度关门的顺畅性,确保门体520关闭于箱体510上;另一方面,第三区间D3的宽度沿远离第二区间D2的方向逐渐变宽,可在弹性件541越过最凸点5421时,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减小甚至避免门体5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5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区间D3包括第一子区间和第二子区间。在弹性件541从最凸点5421到达锁止位5422的过程中,滑轴5310先后经过第一子区间和第二子区间。第一子区间靠近第二区间D2,第二子区间远离第二区间D2。滑轴5310位于第一子区间时,弹性形刚越过卡接件542的最凸点5421,为了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第一子区间的宽度小于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的宽度,减小甚至避免门体5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5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滑轴5310位于第二子区间时,弹性件541接近卡接件542的锁止位5422,为了减小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摩擦力,第二子区间的宽度大于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的宽度,可有效减小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摩擦力,避免影响弹性件541的回弹力,有效提升小角度关门的顺畅性,确保门体520关闭于箱体51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区间D3的长度大于第二区间D2的长度,从而第三区间D3的第一子区间和第二子区间均有足够的长度。当弹性件541形刚越过卡接件542的最凸点5421,第一子区间可设置一定长度,以适应弹性件541回弹力的释放,有效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减小甚至避免门体5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5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当弹性件541接近卡接件542的锁止位5422时,第二子区间可设置一定长度,增大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滑动间隙,有效减小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摩擦力,有效提升小角度关门的顺畅性,确保门体520关闭于箱体510上。具体地,第三区间D3的长度为8mm,第二区间D2的长度为4.5mm。
当弹性件541与卡接件542从彼此分离过渡成彼此接触,且弹性件541接近卡接件542的最凸点5421时,弹性件541的回弹力较大,为了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滑槽5320的第二区间D2的靠近最凸点5421的至少部分区间的宽度小于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的宽度,从而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减小甚至避免门体5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5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在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以及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的靠近锁止位5422的至少部分区间时,弹性件541不与卡接件542接触或者弹性件541与卡接件542的相互作用力很小,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移动不易出现晃动,为了提高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移动的顺畅度,将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的宽度和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的靠近锁止位5422的至少部分区间的宽度设置成使得滑槽5320和滑轴5310沿滑轴5310的径向间隙配合,从而可减小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摩擦力,提高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移动的顺畅度,门体520相对箱体510转动顺畅,提高箱体装置500的品质。
在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二区间D2的靠近最凸点5421的至少部分区间时,弹性件541的回弹力较大,为了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将滑槽5320的第二区间D2的靠近最凸点5421的至少部分区间的宽度设置成使得滑槽5320和滑轴5310沿滑轴5310的径向过盈配合,从而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减小甚至避免门体5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5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在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的靠近最凸点5421的至少部分区间时,弹性件541的回弹力较大,为了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将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的靠近最凸点5421的至少部分区间的宽度设置成使得滑槽5320和滑轴5310沿滑轴5310的径向过盈配合,从而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减小甚至避免门体5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5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槽5320的第二区间D2中与滑轴5310的径向过盈配合的部分具有弹性段,弹性段用于对位于该区间内的滑轴5310提供沿滑轴5310径向的弹性支撑。具体地,滑槽5320的两侧槽壁在该区间均对应设置有弹性段。其中,弹性段为贴附在滑槽5320的槽壁上的弹性层,弹性层可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段由具有回弹性的滑槽5320的槽壁形成。滑槽5320的槽壁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532采用聚甲醛材料形成,例如聚甲醛材料等。
同样地,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中与滑轴5310的径向过盈配合的部分具有弹性段,弹性段用于对位于该区间内的滑轴5310提供沿滑轴5310径向的弹性支撑。具体地,滑槽5320的两侧槽壁在该区间均对应设置有弹性段。其中,弹性段为贴附在滑槽5320的槽壁上的弹性层,弹性层可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段由具有回弹性的滑槽5320的槽壁形成。滑槽5320的槽壁采用具有回弹性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材料等。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532采用聚甲醛材料形成,例如聚甲醛材料等。
除此之外,第二区间D2的宽度沿远离第三区间D3的方向逐渐变宽。当弹性件541与卡接件542从彼此分离过渡成彼此接触,且弹性件541接近卡接件542的最凸点5421时,弹性件541的回弹力逐渐较大。为了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第二区间D2的宽度沿远离第三区间D3的方向逐渐变宽,即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第二区间D2的配合间隙在靠近第三区间D3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可减小甚至避免滑轴5310在滑槽5320内的晃动,减小甚至避免门体520在开关门过程中出现晃动和顿挫感,减少门体520开关门过程中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当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时,滑轴5310与滑槽5320之间具有第一径向间隙。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的靠近锁止位5422的至少部分区间时,滑轴5310与滑槽5320之间具有第二径向间隙。第二径向间隙与第一径向间隙的差值不小于0.15mm,例如0.15mm、0.3mm、0.45mm等。通过设置第二径向间隙与第一径向间隙具有足够的差值,可使得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的靠近锁止位5422的至少部分区间时,充分增大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配合间隙,减小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摩擦力,有效提升关门的顺畅性,提升箱门装置的品质。
具体地,滑轴5310的直径为5.95mm。滑轴5310位于滑槽5320的第一区间D1时,滑槽5320的宽度为6.1mm,关门所需的力约为6N,第一径向间隙为0.15mm。弹性件541与卡接件542的最凸点5421接触时,滑轴5310位于第二区间D2和第三区间D3的衔接处,此处滑槽5320的宽度最小,为5.8mm,关门所需的力约为12N。当弹性件541越过卡接件542的最凸点5421后,无外力作用,门体520依靠弹性件541的回弹力自动闭合,当滑轴5310移动至滑槽5320的第三区间D3的靠近锁止位5422的至少部分区间时,滑槽5320的宽度为6.25mm,第二径向间隙为0.3mm,此时第二径向间隙与第一径向间隙的差值为0.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槽5320包括第一滑槽5321和第二滑槽5322,滑轴5310包括第一滑轴5311和第二滑轴5312,在门体520相对于箱体510进行枢轴转动时,第一滑轴5311沿第一滑槽5321移动,第二滑轴5312沿第二滑槽5322移动。第一滑槽5321包括上述的第一区间D1、第二区间D2和第三区间D3。若第一滑轴5311在第一滑槽5321的第三区间D3移动时,第二滑轴5312已经在第二滑槽5322内定位旋转,可将弹性件541靠近锁止位5422时第二滑槽5322的槽段宽度设置为大于其他槽段的宽度,利于第二滑轴5312在第二滑槽5322内转动。若第一滑轴5311在第一滑槽5321的第三区间D3移动时,第二滑轴5312沿第二滑槽5322内移动,第二滑槽5322也可设置为包括上述的第一区间D1、第二区间D2和第三区间D3。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配合间隙较大,滑轴5310与滑槽5320的摩擦力较小,避免影响弹性件541的回弹力,有效提升小角度关门的顺畅性,提升箱门装置的品质。
具体地,第一滑轴5311和第二滑轴5312可设置在第一连接件531上,对应第一滑槽5321和第二滑槽532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532上。或者,第一滑槽5321和第二滑槽5322设置在第一连接件531上,对应第一滑轴5311和第二滑轴5312设置在第二连接件532上。或者,第一滑轴5311和第二滑轴5312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件531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二连接件532上,对应第一滑槽5321和第二滑槽5322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二连接件532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件531上。
本申请的箱体装置500可以采用单轴或双轴的铰链组件530,还可以采用三轴或三轴以上的铰链组件530。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的箱体装置。即采用上述门体、箱体以及门体和箱体之间的铰链组件。制冷设备可以是冰箱、冷柜、酒柜、生鲜柜等。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