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3539B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3539B
CN115143539B CN202210783027.7A CN202210783027A CN115143539B CN 115143539 B CN115143539 B CN 115143539B CN 202210783027 A CN202210783027 A CN 202210783027A CN 115143539 B CN115143539 B CN 115143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odule
voltage
air conditioner
mai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830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43539A (zh
Inventor
陶淦
柴云瀚
何成军
林文涛
柳东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8302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435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43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3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43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3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6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by electric means, e.g. ionisers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35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by electric means, e.g. ionisers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purific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sterilisation; by oz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包括:健康模块,其产生负高压;隔离单元,其包括检测模块、驱动模块和DC‑DC隔离电源模块;检测模块与主控基板连接;DC‑DC隔离电源模块具有第三分布电容,且接收第一电压并隔离输出第二电压;驱动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驱动部分和第二驱动部分,第一驱动部分接收第一电压,第二驱动部分接收第二电压,在主控基板检测到已接入健康模块时,驱动模块输出驱动电压至健康模块;在健康模块和隔离单元同时工作时,主控基板对电气盒的电压低于产生打火的电压。本发明能够在空调搭配健康模块工作时,避免健康模块产生的负高压对主控基板的损坏。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健康的重视需求,各大空调厂商在空调器上都搭配设计了净化/杀菌模块单元。目前,业内主流的健康模块主要有三种:负离子模块、Nanoe模块和正负离子模块。
健康模块的工作原理都是在一个比较低的输入电压下,升压到4000V以上,电离空气,能产生负离子、正离子以及臭氧,实现净化空气,杀灭细菌。
离子的具体过程为负高压电极尖端使气体分子电离产生正离子和自由电子,正离子由于受到负高压电极的强引力作用而向尖端电极移动并最终被中和掉,而自由电子因受到负高压电极较大的斥力作用而被高速放出,在与中性气体分子碰撞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分子离子反应,从而形成相应的气态负离子(例如,O2-、OH-等)。
在某些环境下,负离子会累积,形成负高压,就会使室内基板带电器件对低电位放电,损坏室内基板器件。
如何在确保使用健康模块的同时,确保室内基板上带电器件安全,是具有健康模块的空调器所要探讨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通过引入隔离单元,减小因负高压而产生的主控基板对电气盒的电压,避免在高温潮湿环境下产生打火现象,降低主控基板及其上电器件被损坏的风险。
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接地外壳和电气盒,所述电气盒内设有主控基板,所述主控基板对所述电气盒具有第一分布电容,所述电气盒对所述接地外壳具有第二分布电容;
健康模块,其产生负高压;
隔离单元,其包括检测模块、驱动模块和DC-DC隔离电源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与所述主控基板连接,用于检测是否接入所述健康模块;
所述DC-DC隔离电源模块具有第三分布电容,且接收第一电压并隔离输出第二电压;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驱动部分和第二驱动部分,所述第一驱动部分接收第一电压,第二驱动部分接收第二电压,在所述主控基板检测到已接入所述健康模块时,所述驱动模块输出驱动电压至所述健康模块;
在所述健康模块和隔离单元同时工作时,所述主控基板对所述电气盒的电压应低于产生打火的电压。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通过引入隔离单元及第三分布电容,降低负高压产生的主控基板对电气盒的电压,避免产生打火现象,损坏主控基板及其上电器件。
其中,隔离单元受控于主控基板在检测到已接入健康模块后,通过驱动模块输出驱动电压至健康模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高压高温潮湿环境中,为避免DC-DC隔离电源模块受影响,所述DCD-C隔离电源模块具有满足加强绝缘的耐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隔离单元的驱动,设计驱动模块如下,第一驱动部分为光耦,该光耦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一上拉电阻,第二引脚连接所述主控基板的控制输出端,第四引脚连接第二上拉电阻,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分包括:
第一驱动控制元件,其驱动控制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三引脚;
第二驱动控制元件,其驱动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控制元件输出所述驱动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健康模块接入时进行检测,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端子排,所述端子排包括:
第一端子,其连接至第一电平;
第二端子,其分别连接所述主控基板的一I/O口和第二电平,所述第二电平不同于第一电平;
第三端子,其连接至所述主控基板的控制输出端。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室内机需要搭配健康模块时,会有线接查到端子排,此时为了检测到健康模块,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短接,使所述一I/O口检测到第一电平,并使所述控制输出端输出低电平。
所述另一I/O口输出低电平时,光耦打开,进入工作状态。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隔离单元的驱动,选择所述第一驱动控制元件为高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其控制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三引脚;
所述第二驱动控制元件为低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其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控制元件的输出端输出所述驱动电压。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级驱动设计为使用NPN三极管,将第二级驱动设计为使用PNP三极管,因此,所述高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为NPN三极管;
所述低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为PNP三极管。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驱动控制元件设计为PNP三极管,将第二驱动控制元件设计为NPN三极管,只要能够满足驱动能力,且能够为健康模块提供驱动电压即可。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指示隔离单元的工作状态,所述室内机还包括:
指示模块,其由所述驱动电压供电,用于指示所述隔离单元的工作状态。
在搭配健康模块使用时,只有隔离单元工作,才能够使主控基板相对电气盒的电压降低至打火电压以下,避免损坏主控基板及其上电器件。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线控器,所述主控基板与所述线控器的线控器基板连接;
在所述主控基板检测到已接入所述健康模块时,所述线控器基板控制显示对应所述健康模块的控制模式。
此种方式便于在线控器的显示屏上向用户直观显示该健康模块的控制模式,从而进行控制。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耦考虑CTR衰减的因素,设计最小衰减电流传输比;
根据所述最小衰减电流传输比,获取衰减后的电流传输比,并计算所述光耦的输出电流,所述输出电流能够驱动所述第一驱动控制元件。
考虑DC-DC隔离电源模块的使用寿命,而考虑光耦的CTR衰减的因素,便于确保具有健康模块的空调器的可靠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因素至少包括温度变化、寿命变化和CTR下限值的误差。
光耦随温度变化而产生CTR衰减,光耦随年限使用而产生CTR衰减,光耦具有CTR范围,且由于该CTR范围的下限值变化导致的误差而产生CTR衰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健康模块和电气盒之间的关联图;
图2为本发明中DC-DC隔离电源模块与健康模块和电气盒之间的关联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实施例的结构框图一;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实施例中驱动模块的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实施例中DC-DC隔离电源模块的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实施例中检测模块和驱动模块的电路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实施例的结构框图二;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实施例中检测模块、驱动模块和指示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空调器的基本运行原理]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冷媒气体。所排出的冷媒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冷媒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冷媒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冷媒。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冷媒,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冷媒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冷媒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外风机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的部分,并且节流装置(如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执行制热模式,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执行制冷模式。
其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工作使室内换热器(在室内机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室内换热器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室内换热器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加压后,在室外换热器(在室外机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室外风机,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换热器(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室外换热器(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
[空调器]
在本申请中,空调器指中央空调器/多联机空调器。
中央空调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机、至少一个室外机和至少一个线控器,在存在多个室内机和一个线控器时,室内机互联通讯并均与线控器通讯,且该线控器可由室内机进行供电。
在空调器搭配健康模块时,健康模块一般设置在室内机侧,用于净化/杀菌室内空气。
其中健康模块指的能够产生负高压的模块,例如,负离子模块、Nanoe模块等。
参见图1,以健康模块30产生4.6kV的负高压为例进行说明。
室内机包括接地外壳20和电气盒10,主控基板11和(为主控基板11提供电能的)电源均位于电气盒10内。
电容C1'为主控基板11对电气盒10的分布电容,电容C2'为电气盒10对接地外壳20的分布电容。
一般,电容C1'的电容值C1约为=100pf,电容C2'正常情况下的电容值C2约为20pf。
此时,主控基板11对电气盒10的电压为:4600V*20pf/(100pf+20pf)=766V。
假设,在高温潮湿环境下,电容C2'的电容值C2会变成约100pf,此时,主控基板11对电气盒10的电压为:4600V*100pf/(100pf+100pf)=2300V。
此时,若主控基板11距电气盒10的距离小于1mm的话,就会打火,损坏主控基板11及其上电器件。
如此,在高温潮湿环境下,如果室内机侧存在健康模块30,会向主控基板11引入高压,导致击穿主控基板11上某些电器件。
为此,本申请通过引入隔离单元40,将高压隔离掉,彻底解决主控基板11高温潮湿情况下打火的问题。
参见图2,其示出DC-DC隔离电源模块43与电气盒10和健康模块30之间的关联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DC-DC隔离电源模块43具有第三分布电容C3'。
按照高温潮湿情况下,电容C1'和电容C2'的电容值均为100pf。
在引入第三分布电容C3'后,主控基板11对电气盒10的电压变为:4600V*C3/2/(C3+100pf+100pf)。
设定第三分布电容C3'的电容值C3=2pf,则如上4600V*C3/2/(C3+100pf+100pf)=22V,远远小于2300V,彻底解决了打火的风险。
其中,第三分布电容C3'的电容值C3与DC-DC隔离电源模块43的结构有关系。
[隔离单元]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隔离单元40包括检测模块42、驱动模块41和DC-DC隔离电源模块43。
该隔离单元40可以设计为以一个基板(例如,PCB板)为载体的一体式结构。
为了适应高温潮湿环境,DC-DC隔离电源模块43需要满足加强绝缘的绝缘耐压。
此处的绝缘耐压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择。
在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选择绝缘耐压至少要在6kV以上。
此外,为了使整个隔离单元40不会受到高温潮湿的影响,在整个隔离单元40上涂覆三防漆。
绝缘耐压不同,所具有的第三分布电容C3'的电容值C3也不同,具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检测模块42用于检测是否已经接入健康模块30,且与主控基板11连接。
主控基板11能够在检测模块42检测到已接入健康模块30时,主控基板11向驱动模块41输出驱动信号。
驱动模块41接收驱动信号后开始工作,用于为隔离单元40提供足够的驱动电流,使驱动模块41输出驱动电压,该驱动电压用于向健康模块30提供输入电压。
DC-DC隔离电源模块43具有相互隔离的初级侧和次级侧,初级侧接收第一电压,次级侧输出第二电压,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均为驱动模块41提供电能。
第一电压相对主控基板11的地GND1而言,第二电压相对健康模块30的地GND2而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DC-DC隔离电源模块43的第一电压为VCC,第二电压为VOUT。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VCC=VOUT=12V。
驱动模块41包括第一驱动部分和第二驱动部分,第一驱动部分接收驱动信号及第一电压,第二驱动部分接收第一驱动部分的输出信号及第二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第一驱动部分为光耦PC1。
光耦PC1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一上拉电阻R1,第二引脚连接主控基板11的控制输出端,其中控制输出端输出如上所述的驱动信号。
在本申请中,该驱动信号为主控基板11输出的低电平,被光耦PC1的第二引脚接收。
第三引脚向第二驱动部分输出信号,第四引脚连接第二上拉电阻R2。
第二驱动部分包括两级驱动:第一级驱动采用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第二级驱动采用第二驱动控制元件。
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驱动控制端连接光耦PC1的第三引脚,用于接收光耦PC1的输出信号。
第二驱动控制元件的驱动控制端连接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输出端,用于接收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用于控制第二驱动控制元件输出驱动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检测模块42可以包括端子排CN1。
端子排CN1包括第一端子引脚5、第二端子引脚4和第三端子引脚2。
第一端子引脚5连接至第一电平(参见图6中的高电平+5V)。
第二端子引脚4分别连接主控基板的一I/O口(记为IN1口)和第二电平(参见图6中的通过下拉电阻R11拉低的低电平GND1)。
在需要搭配健康模块30时,会有线插到端子排CN1中,此时,为了检测到健康模块30,会短接第一端子引脚5和第二端子引脚4,IN1口处接收到第一电平,此时主控基板11会认为已接入健康模块30。
第三端子引脚2连接至主控基板11的控制输出端(记为IN2口)
主控基板11在IN1口处接收到第一电平时,在IN2口处输出驱动信号。
该驱动信号传输至第一驱动部分,具体地该驱动信号传输至光耦PC1的第二引脚,由此打开光耦PC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模块42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实现,只要能够实现在健康模块30接入时,主控基板11能够向第一驱动部分发送驱动信号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线控器(未示出)的线控器基板(未示出)与主控基板11连接,在主控基板11检测到已接入健康模块30时,线控器基板控制显示对应该健康模块30的控制模式。
该控制模式显示在线控器的显示面板上,并可由用户通过显示面板操作该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4和图6,第二驱动部分包括第一驱动控制元件和第二驱动控制元件。
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驱动控制端连接光耦PC1的第三引脚,输出端连接第二驱动控制元件的驱动控制端,第二驱动控制元件的输出端输出驱动电压。
在健康模块30接入时,光耦PC1工作,且光耦PC1输出高电平,因此,第一驱动控制元件为高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例如NPN三极管Q2,第二驱动控制元件为低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例如PNP三极管Q3。
参见4和图6,针对NPN三极管Q2,设置有基极下拉电阻R3以及与基极下拉电阻R3并联的电容C3。
基极下拉电阻R3用于保证NPN三极管Q2的正常工作,防止NPN三极管Q2受噪声信号的干扰而产生误动作,使晶体管截止更可靠;且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不能出现悬空,当输入信号不确定时(如输入信号为高阻态时),加基极下拉电阻R3,就能使有效接地,且能够在NPN三极管Q2关断时通过基极下拉电阻R3放电。
此外,还可针对NPN三极管Q2设置基极限流电阻(未示出),用于限制流入NPN三极管Q2基极的电流,避免在光耦PC1输出的电平不稳定或高电平时避免烧毁NPN三极管Q2,保护NPN三极管Q2。
仍参见4和图6,针对PNP三极管Q3,设置基极限流电阻R4/R5和基极上拉电阻R6。
基极限流电阻R4/R5用于限制流入PNP三极管Q3基极的电流,避免在输出高电流时烧毁PNP三极管Q3,保护PNP三极管Q3。
由于基极端的信号在初始化时可能输出电平不稳定,基极上拉电阻R6能够将基极上拉至一个确定的高电平,防止出现误动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模块41也可以实际如下。
第一驱动部分为光耦PC1。
光耦PC1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一上拉电阻R1,第二引脚连接主控基板11的控制输出端,其中控制输出端输出如上所述的驱动信号。
第三引脚接地,第四引脚分别连接上拉电阻R2和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驱动控制端。
在检测到健康模块30时,光耦PC1工作,且在第四引脚处输出低电平至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驱动控制端。
第二驱动部分包括两级驱动:第一级驱动采用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第二级驱动采用第二驱动控制元件。
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驱动控制端连接光耦PC1的第四引脚,用于接收光耦PC1的输出信号。
第二驱动控制元件的驱动控制端连接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输出端,用于接收所输出的输出信号,用于控制第二驱动控制元件输出驱动电压。
在健康模块30接入时,光耦PC1工作,且光耦PC1输出低电平,因此,第一驱动控制元件为低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例如PNP三极管,第二驱动控制元件为高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例如NPN三极管。
因此,不对驱动模块41进行限制,只要能够实现隔离单元40的驱动并能够向健康模块30输出驱动电压即可。
[验证阶段]
如上所述的,若使用健康模块30,需要设计隔离单元40,因此,会涉及如上所述的驱动模块41,只要驱动模块41具有足够的驱动电流,就能够启动驱动模块41,使隔离单元40工作。
如上所述的,以驱动模块41的一种实施例为例进行验证说明。
驱动模块41中主要涉及到NPN三极管Q2和PNP三极管Q3的设计。
如下,通过计算验证驱动模块41是否满足驱动需求。
NPN三极管Q2驱动PNP三极管Q3,NPN三极管Q2反推到光耦PC1的选型。
因此,驱动模块41设计的核心是先反推PNP三级管Q3,再反推NPN三极管Q2,最后反推光耦PC1。
考虑到加强绝缘,因此光耦PC1的耐压应在5000V以上,例如,可以选择LTV817或者PC817,其耐压为5000V以上,CTR(current transfer ratio,电流传输比)为200%~400%。
考虑到健康模块30的最大工作电流Imax(即,隔离单元40满载工作电流),以及PNP三极管Q3的放大倍数,获取PNP三极管Q3的驱动电流Ib1。
例如,选择PNP三极管Q3为型号为2SA1900的三极管,其放大倍数最小为120,由此,可以计算PNP三极管Q3的驱动电流Ib1=Imax/12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选择市面上大部分健康模块30的最大工作电流Imax=200mA。
此时,驱动电流Ib1=200mA/120=1.67mA。
因此,只要PNP三极管Q3的驱动电流Ib1大于1.67mA,则能够驱动PNP三极管Q3。
之后,反推NPN三极管Q2。
考虑NPN三极管Q2的放大倍数,获取NPN三极管Q2的驱动电流Ib2。
例如,选择NPN三极管Q2为型号为DTC014的三极管,其放大倍数最小为120,由此,可以计算NPN三极管Q2的驱动电流Ib2=Ib1/120=1.67mA/120=13.9uA。
因此,只要NPN三极管Q2的驱动电流Ib2大于13.9uA,则能够确保隔离单元40正常工作。
为了方便反推光耦PC1,根据NPN三极管Q2的驱动电流Ib2计算NPN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Ub=0.7V+R*13.9uA=0.84V。
其中,R为NPN三极管Q2的内置电阻,设计为10KΩ。
因此,NPN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至少大于0.84V,才能够确保隔离单元40正常工作。
若驱动NPN三极管Q2,对光耦PC1也要做最严格的设计考虑,主要考虑影响光耦PC1的CTR衰减的因素,设计最小衰减电流传输比CTRmin。
该因素主要包括光耦PC1的温度变化引起的CTR衰减、寿命变化引起的CTR衰减和CTR下限值的误差引起的CTR衰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设计光耦PC1随温度变化衰减15%,光耦PC1 随10年寿命变化衰减20%,CTR下限值的误差衰减20%,再加上考虑CTR设计余量衰减40%。
因此,最小衰减电流传输比CTRmin=(1-15%)*(1-20%)*(1-20%)*(1-40%)=32.6%。
根据最小衰减电流传输比CTRmin,获取衰减后的电流传输比CTR'。
CTR'在CTRmin*200%至CTRmin*400%之间,即,CTR'在65.2%至130.4%。
参见图6,在光耦PC1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1(为4.7KΩ)上拉至VCC(即为+12V)时,光耦PC1一次侧的电流If=(12V-1.2V)/4.7KΩ=2.3mA。
其中,光耦PC1的二极管压降一般为1.2V。
根据衰减后的电流传输比CTR',计算光耦PC1的输出电流Ic=CTR'*If。
因此,光耦PC1的输出电流Ic最小为65.2%*2.3mA=1.5mA。
参见图6,Ic=I1+I2,且I1=U/R3,I2=(U-0.7V)/R
因此,可以计算出U=5V,大于如上计算的0.84V,因此,驱动模块41满足驱动需求。
在涉及到其他类型的驱动控制元件时,同样可以根据如上所述的验证方式验证是否满足驱动需求。
在搭配健康模块30时,设计驱动模块41能够实现隔离单元40的驱动,从而为健康模块30提供电能;DC-DC隔离电源模块43能够提供相互隔离的第一电压VCC和第二电压VOUT,且满足加强绝缘的需求,能够隔离健康模块30产生的负高压,避免负高压对主控基板11及其上电器件的损坏。
参见图7和8,空调器还包括指示模块50。
该指示模块50由驱动电压供电,用于指示隔离单元40的工作状态,其中驱动电压指的是图8中A点处的电压。
首先,主控基板11检测到已接入健康模块30时,向光耦PC1发送驱动信号并打开光耦PC1。
其次,光耦PC1向NPN三极管Q2输出高电平的驱动控制信号,使NPN三极管Q2驱动导通。
之后NPN三极管Q2向PNP三极管Q3输出低电平的驱动控制信号,使PNP三极管Q3驱动导通,从而输出驱动电压。
在存在驱动电压的情况下,则说明隔离单元40处于工作状态,此时指示模块50才会输出指示。
该指示模块50可以为指示电路,例如该指示电路可以为声音指示电路、光指示电路或声光指示电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该光指示电路可以由限流电阻R8和LED串联而成,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输出驱动电压,驱动电压通过限流电阻R8驱动LED1点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接地外壳和电气盒,所述电气盒内设有主控基板,所述主控基板对所述电气盒具有第一分布电容,所述电气盒对所述接地外壳具有第二分布电容;
健康模块,其产生负高压;
隔离单元,其包括检测模块、驱动模块和DC-DC隔离电源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与所述主控基板连接,用于检测是否接入所述健康模块;
所述DC-DC隔离电源模块具有第三分布电容,且接收第一电压并隔离输出第二电压;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驱动部分和第二驱动部分,所述第一驱动部分接收所述第一电压,所述第二驱动部分接收第二电压,在所述主控基板检测到已接入所述健康模块时,所述驱动模块输出驱动电压至所述健康模块;
在所述健康模块和隔离单元同时工作时,所述主控基板对所述电气盒的电压低于产生打火的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DC-DC隔离电源模块具有满足加强绝缘的耐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部分为光耦,所述光耦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一上拉电阻,第二引脚连接所述主控基板的控制输出端,第四引脚连接第二上拉电阻;
所述第二驱动部分包括:
第一驱动控制元件,其驱动控制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三引脚;
第二驱动控制元件,其驱动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控制元件输出所述驱动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端子排,所述端子排包括:
第一端子,其连接至第一电平;
第二端子,其分别连接所述主控基板的一I/O口和第二电平,所述第二电平不同于第一电平;
第三端子,其连接至所述主控基板的控制输出端;
在所述检测模块接入时,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短接,所述一I/O口检测到第一电平,并使所述控制输出端输出低电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控制元件为高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其控制端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三引脚;
所述第二驱动控制元件为低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其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控制元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控制元件的输出端输出所述驱动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为NPN三极管;
所述低电平导通的开关元件为PNP三极管。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指示模块,其由所述驱动电压供电,用于指示所述隔离单元的工作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线控器,所述主控基板与所述线控器的线控器基板连接;
在所述主控基板检测到已接入所述健康模块时,所述线控器基板控制显示对应所述健康模块的控制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考虑CTR衰减的因素,设计最小衰减电流传输比;
根据所述最小衰减电流传输比,获取衰减后的电流传输比,并计算所述光耦的输出电流,所述输出电流能够驱动所述第一驱动控制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因素至少包括温度变化、寿命变化和CTR下限值的误差。
CN202210783027.7A 2022-07-05 2022-07-05 空调器 Active CN1151435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83027.7A CN115143539B (zh) 2022-07-05 2022-07-05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83027.7A CN115143539B (zh) 2022-07-05 2022-07-05 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3539A CN115143539A (zh) 2022-10-04
CN115143539B true CN115143539B (zh) 2023-06-27

Family

ID=83410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83027.7A Active CN115143539B (zh) 2022-07-05 2022-07-05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43539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9302A (en) * 1979-10-01 1982-03-09 Consan Pacific Incorporated Antistatic equipment employ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 sources
WO2008002052A1 (en) * 2006-06-26 2008-01-03 Mi Ae Lee Electric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CN201311011Y (zh) * 2008-09-10 2009-09-16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健康模块
WO2012127857A1 (ja) * 2011-03-22 2012-09-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4696451U (zh) * 2015-05-31 2015-10-07 成都归谷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双电源负离子发生器
CN204757177U (zh) * 2015-07-24 2015-11-11 北京世纪信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富氧仪
CN106969441A (zh) * 2017-05-12 2017-07-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负离子发生装置
CN207563103U (zh) * 2017-12-29 2018-07-03 东莞市金都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静电吸附式空气净化器的控制电路
CN207716478U (zh) * 2017-10-14 2018-08-10 佛山市顺德区合捷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油烟机空气净化模块
CN209764934U (zh) * 2019-01-18 2019-12-10 武汉国电西高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测量装置
CN112696742A (zh) * 2021-02-02 2021-04-2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13462773U (zh) * 2020-10-28 2021-06-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系统、散热电路及电路板和电器盒
CN214013855U (zh) * 2020-10-19 2021-08-2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空调器
WO2021196327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系统的控制方法、空调器系统、服务器及介质
CN113685963A (zh) * 2020-05-19 2021-11-23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净化控制电路和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19711B2 (en) * 2018-01-27 2021-05-25 Static Clean International, Inc. Static-neutralization system and high-voltage power supply for use in conjunction therewith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9302A (en) * 1979-10-01 1982-03-09 Consan Pacific Incorporated Antistatic equipment employ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 sources
WO2008002052A1 (en) * 2006-06-26 2008-01-03 Mi Ae Lee Electric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CN201311011Y (zh) * 2008-09-10 2009-09-16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健康模块
WO2012127857A1 (ja) * 2011-03-22 2012-09-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4696451U (zh) * 2015-05-31 2015-10-07 成都归谷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双电源负离子发生器
CN204757177U (zh) * 2015-07-24 2015-11-11 北京世纪信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富氧仪
CN106969441A (zh) * 2017-05-12 2017-07-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负离子发生装置
CN207716478U (zh) * 2017-10-14 2018-08-10 佛山市顺德区合捷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油烟机空气净化模块
CN207563103U (zh) * 2017-12-29 2018-07-03 东莞市金都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静电吸附式空气净化器的控制电路
CN209764934U (zh) * 2019-01-18 2019-12-10 武汉国电西高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测量装置
WO2021196327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系统的控制方法、空调器系统、服务器及介质
CN113685963A (zh) * 2020-05-19 2021-11-23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净化控制电路和空调器
CN214013855U (zh) * 2020-10-19 2021-08-2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空调器
CN213462773U (zh) * 2020-10-28 2021-06-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系统、散热电路及电路板和电器盒
CN112696742A (zh) * 2021-02-02 2021-04-2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义亨.《控制工程中的电磁兼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第第1版版),115-1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3539A (zh) 202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24480B1 (en) Vapor line pressure control
US5316073A (en) Twinning control
US20180224146A1 (en) Device employable in different circuit configurations using parallel wiring harnesses, a hvac system employing the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hvac unit
CN115143539B (zh) 空调器
CN114502862A (zh) 热泵装置
JP7175936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2032824B (zh) 空调机
US6205801B1 (en) Room air conditioner with timer controlled auxiliary power plug
CN111750509A (zh) 一种过零检测电路及空调器
KR100826601B1 (ko) 시스템 에어컨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2565940B1 (ko) 휴대용 공기조화장치
US7784290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s having diagnostic devices
JP4270836B2 (ja) エアコンの動作設定装置
KR20070072259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오결선 감지장치
US20200154562A1 (en) Air conditioner
WO2023210036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8189248A (ja) 空気調和機
JP300542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故障診断表示装置
JP7261947B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685981B (zh) 一种空调器和控制方法
CN113685998A (zh) 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及空调器
JPH1025996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23497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전원장치
JP4086427B2 (ja) 機器の制御装置
JP2001050632A (ja) 機器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