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27262A - 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27262A
CN115127262A CN202210673891.1A CN202210673891A CN115127262A CN 115127262 A CN115127262 A CN 115127262A CN 202210673891 A CN202210673891 A CN 202210673891A CN 115127262 A CN115127262 A CN 115127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ort
heat exchange
gas injection
inje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738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惠鹏
刘宝珍
王祯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7389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272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27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27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1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7Capillary tub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通过设计压力调向阀、第一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第三换热管路;压力调向阀包括阀座和阀芯;阀座的内部具有阀腔;阀座上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第四连接口、第一注气口、第二注气口;阀芯可移动地设置在阀腔内,将阀腔分隔成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第一注气口与第一阀腔连通,第二注气口与第二阀腔连通;阀芯内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当阀芯向靠近第一注气口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压力调向阀导通;当冷媒从气管进入换热器与冷媒从液管进入换热器时,压力调向阀的通断状态不同,换热器内的冷媒流通路径不同。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家用分体式空调分成室内机、室外机;室内机、室外机都有各自的换热器,冷媒在换热器的管路中流动,从而实现室内外空气中能热量转移。其中热泵空调通过四通阀模块可以实现空调进行制冷、制热模式切换。
传统空调的换热器冷媒流路是固定的,即制冷模式下是正循环,那么制热模式则是冷媒按制冷模式下的正循环反向逆循环流动。
而且,在空调器中,室外换热器的管路中设计有单向阀,通过冷媒在管路中流动带动单向阀阀芯动作,从而实现单向阀的导通或关闭。但是,单向阀的阀芯经常出现动作失败的问题,严重影响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实现了冷媒从液管进入换热器与冷媒从气管进入换热器时,冷媒流通路径不同。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包括:
压力调向阀,其包括阀座和阀芯;所述阀座的内部具有阀腔;所述阀座上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第四连接口、第一注气口、第二注气口;所述阀芯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阀腔内,且将所述阀腔分隔成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所述第一注气口与所述第一阀腔连通,所述第二注气口与所述第二阀腔连通;所述阀芯内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当所述阀芯向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一流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二流道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口;
气管;
液管;
第一换热管路,其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气管,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一连接口,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连接口连接所述液管;
第二换热管路,其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四连接口,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三连接口连接所述气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一连接口;
第三换热管路,其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三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液管。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腔内壁上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止挡部,用于止挡所述阀芯继续向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的方向移动;
所述阀腔内壁上靠近所述第二注气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止挡部,用于止挡所述阀芯继续向靠近所述第二注气口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芯包括沿所述阀芯轴向布设的堵塞部和导通部;所述导通部具有所述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
当所述阀芯向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堵塞部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且所述第一流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流道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
当所述阀芯向靠近所述第二注气口的方向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导通部靠近所述第二注气口,且所述堵塞部堵住所述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第四连接口。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气口设置在所述阀座的轴向的一端,所述第二注气口设置在所述阀座的轴向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在所述阀座的径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第三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在所述阀座的径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流道沿所述阀芯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二流道也沿所述阀芯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间隔且平行设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座、阀腔、阀芯均为长方体状。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座水平设置,所述阀腔水平设置;
所述第一注气口设置在所述阀座的左端,所述第二注气口设置在所述阀座的右端;
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并排设置在所述阀座的顶端;
所述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并排设置在所述阀座的底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第三换热管路由上至下依次布设。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路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换热管数量、第二换热管路的换热管数量、第三换热管路的换热管数量相等。
一种空调器,包括:
压缩机;
四通阀,其具有排气阀口、吸气阀口、室内侧阀口、室外侧阀口;所述排气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所述吸气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管连接;
室内换热器,其气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
室外换热器,其采用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气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
其中,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压力调向阀的第一注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注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
或者,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压力调向阀的第一注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注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一注气口通过第一毛细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注气口通过第二毛细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
或者,
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一注气口通过第一毛细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注气口通过第二毛细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的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通过设计压力调向阀、第一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第三换热管路;压力调向阀包括阀座和阀芯;阀座的内部具有阀腔;阀座上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第四连接口、第一注气口、第二注气口;阀芯可移动地设置在阀腔内,将阀腔分隔成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第一注气口与第一阀腔连通,第二注气口与第二阀腔连通;阀芯内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当阀芯向靠近第一注气口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压力调向阀导通;第一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气管,第一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连接液管;第二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连接口,第三连接口连接气管;第二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连接口;第三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连接口,第三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液管;当冷媒从气管进入换热器与冷媒从液管进入换热器时,压力调向阀的通断状态不同,使得换热器内的冷媒流通路径不同,可以有效提升制冷制热效果,解决了制冷制热效果差的问题;而且,压力调向阀稳定可靠,保证换热器稳定可靠运行。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冷媒从气管进入换热器的流通路径示意图;
图3是压力调向阀的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是压力调向阀导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压力调向阀关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空调器的制热循环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所提出的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压缩机;20、四通阀;30、室内换热器;40、节流装置;
50、室外换热器;51、气管;52、液管;
53、第一换热管路;54、第二换热管路;55、第三换热管路;
56、第一毛细管;57、第二毛细管;
61、阀座;
62、阀腔;62-1、第一阀腔;62-2、第二阀腔;
63、阀芯;63-1、堵塞部;63-2、导通部;
63-2-1、第一流道;63-2-2、第二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 “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针对目前换热器在冷媒从液管进入时与冷媒从气管进入时的冷媒流通路径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实现了冷媒从液管进入换热器与冷媒从气管进入换热器时,冷媒流通路径不同,以提升换热能力,且压力调向阀稳定可靠,保证换热器工作稳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50,包括压力调向阀V1、气管51、液管52、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等,参见图1、图2所示。
压力调向阀V1,其包括阀座61和阀芯63,参见图3至图5所示。
阀座61的内部具有阀腔62;阀座61上具有第一连接口A1、第二连接口A2、第三连接口A3、第四连接口A4、第一注气口F1、第二注气口F2。第一连接口A1、第二连接口A2、第三连接口A3、第四连接口A4、第一注气口F1、第二注气口F2均与阀腔62连通。
阀芯63可移动地设置在阀腔62内,且阀芯63将阀腔62分隔成第一阀腔62-1和第二阀腔62-2;第一注气口F1与第一阀腔62-1连通,第二注气口F2与第二阀腔62-2连通;阀芯63内具有第一流道63-2-1和第二流道63-2-2。
第一注气口F1与第二注气口F2连接可以提供气压的设备。例如,第一注气口F1连接设备的高压口/低压口,第二注气口F2连接设备的低压口/高压口。设备的高压气体/低压气体通过第一注气口F1进入第一阀腔62-1,设备的低压气体/高压气体通过第二注气口F2进入第二阀腔62-2。例如,换热器50用于空调器中时,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注气口F1连接空调器的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室内侧阀口,第二注气口F2连接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室外侧阀口。第一阀腔62-1内的气压与第二阀腔62-2内的气压不同。
当第一阀腔62-1内的气压<第二阀腔62-2内的气压时,气压推动阀芯63朝向第一阀腔62-1的方向(即靠近第一注气口F1、远离第二注气口F2的方向)移动。当阀芯63向靠近第一注气口F1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连接口A1通过第一流道63-2-1连接第二连接口A2,第三连接口A3通过第二流道63-2-2连接第四连接口A4,即压力调向阀V1导通,参见图4所示。
当第一阀腔62-1内的气压>第二阀腔62-2内的气压时,推动阀芯63朝向第二阀腔62-2的方向(即远离第一注气口F1、靠近第二注气口F2的方向)移动。当阀芯63向靠近第二注气口F2的方向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阀芯63堵住第一连接口A1、第二连接口A2、第三连接口A3、第四连接口A4,即第一流道63-2-1不与第一连接口A1、第二连接口A2连通,第二流道63-2-2不与第三连接口A3、第四连接口A4连通,即压力调向阀V1关断,参见图5所示。
第一换热管路53,其第一端口连接气管51,第一换热管路53的第二端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连接口A1,压力调向阀V1的第二连接口A2连接液管52。
第二换热管路54,其第一端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四连接口A4,第三连接口A3连接气管51;第二换热管路54的第二端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连接口A1。
第三换热管路55,其第一端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四连接口A4,第三换热管路55的第二端口连接液管52。
当冷媒从液管52进入换热器50时,如果压力调向阀V1导通,从液管52内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其中第一路冷媒进入第三换热管路55,从第三换热管路55流出的冷媒流至第四连接口A4,然后进入第二流道,经第三连接口A3流至气管51;其中第二路冷媒流至第二连接口A2,然后进入第一流道,从第一连接口A1流出,从第一连接口A1流出的冷媒又分为两路,一路冷媒进入第二换热管路54,从第二换热管路54流出的冷媒流至第四连接口A4,然后经过第二流道、第三连接口A3流至气管51;另一路冷媒进入第一换热管路53,从第一换热管路53流出的冷媒进入气管51,参见图1所示。
可以看出,当冷媒从液管52进入换热器50,且压力调向阀V1导通时,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并联。
当冷媒从气管51进入换热器50时,如果压力调向阀V1关断,从气管51内流出的冷媒先流至第一换热管路53,从第一换热管路53流出后再流至第二换热管路54,从第二换热管路54流出后再流至第三换热管路55,从第三换热管路55流出的冷媒进入液管52,参见图2所示。
可以看出,当冷媒从气管51进入换热器50,且压力调向阀V1关断时,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串联。
因此,当压力调向阀V1导通时,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并联;当压力调向阀V1关断时,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串联。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注气口F1与第二注气口F2处的压力不同,当冷媒从液管52进入换热器50与冷媒从气管51进入换热器50切换时,切换第一注气口F1与第二注气口F2处的压力大小关系,从而切换第一阀腔与第二阀腔内的气压大小关系,进而改变压力调向阀V1的通断状态。即,当冷媒从液管52进入换热器50与冷媒从气管51进入换热器50时,压力调向阀V1的通断状态不同,从而使得换热器50内的冷媒的流通路径不同。
例如,当冷媒从液管52进入换热器50时,控制第一注气口F1处的压力<第二注气口F2的压力,使得第一阀腔62-1内的压力<第二阀腔62-2内的压力,从而使得压力调向阀V1导通。当冷媒从气管51进入换热器50时,控制第一注气口F1处的压力>第二注气口F2的压力,使得第一阀腔62-1内的压力>第二阀腔62-2内的压力,从而使得压力调向阀V1关断。
或者,当冷媒从气管51进入换热器50时,控制第一注气口F1处的压力<第二注气口F2的压力,使得第一阀腔62-1内的压力<第二阀腔62-2内的压力,从而使得压力调向阀V1导通。当冷媒从液管52进入换热器50时,控制第一注气口F1处的压力>第二注气口F2的压力,使得第一阀腔62-1内的压力>第二阀腔62-2内的压力,从而使得压力调向阀V1关断。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设计压力调向阀V1、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压力调向阀V1包括阀座61和阀芯63;阀座61的内部具有阀腔62;阀座61上具有第一连接口A1、第二连接口A2、第三连接口A3、第四连接口A4、第一注气口F1、第二注气口F2;阀芯63可移动地设置在阀腔62内,将阀腔62分隔成第一阀腔62-1和第二阀腔62-2;第一注气口F1与第一阀腔62-1连通,第二注气口F2与第二阀腔62-2连通;阀芯63内具有第一流道63-2-1和第二流道63-2-2;当阀芯63向靠近第一注气口F1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压力调向阀V1导通;第一换热管路53的第一端口连接气管51,第一换热管路53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连接口A1,第二连接口A2连接液管52;第二换热管路54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连接口A4,第三连接口A3连接气管51;第二换热管路54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连接口A1;第三换热管路55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连接口A4,第三换热管路55的第二端口连接液管52;当冷媒从气管51进入换热器50与冷媒从液管52进入换热器50时,压力调向阀V1的通断状态不同,使得冷媒的流通路径不同。即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下换热器50的冷媒流通路径不同,可以有效提升制冷制热效果,解决了制冷制热效果差的问题;而且,压力调向阀稳定可靠,保证换热器50稳定可靠运行。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阀腔内壁上靠近第一注气口F1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止挡部,用于止挡阀芯63继续向靠近第一注气口F1的方向移动,防止阀芯63损坏阀腔62。当阀芯63向靠近第一注气口F1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阀芯63与第一止挡部抵接,不再继续向靠近第一注气口F1的方向移动。
阀腔内壁上靠近第二注气口F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止挡部,用于止挡阀芯63继续向靠近第二注气口F2的方向移动,防止阀芯63损坏阀腔62。当阀芯63向靠近第二注气口F2的方向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阀芯63与第二止挡部抵接,不再继续向靠近第二注气口F2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压力调向阀V1的通断状态稳定性,阀芯63包括沿阀芯63轴向布设的堵塞部63-1和导通部63-2;导通部63-2具有所述的第一流道63-2-1和第二流道63-2-2。
当阀芯63向靠近第一注气口F1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堵塞部63-1靠近第一注气口F1,堵塞部63-1与第一止挡部抵接,且第一流道63-2-1连接第一连接口A1与第二连接口A2,第二流道63-2-2连接第三连接口A3与第四连接口A4,压力调向阀V1导通。
当阀芯63向靠近第二注气口F2的方向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导通部63-2靠近第二注气口F2,导通部63-2与第二止挡部抵接,且堵塞部63-1堵住第一连接口A1、第二连接口A2、第三连接口A3、第四连接口A4,压力调向阀V1关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阀座61的加工设计,第一注气口F1设置在阀座61的轴向的一端,第二注气口F2设置在阀座61的轴向的另一端;第一连接口A1与第二连接口A2在阀座61的径向上相对设置;第三连接口A3与第四连接口A4在阀座61的径向上相对设置。
为了便于阀芯63的加工设计,第一流道63-2-1沿阀芯63的径向设置,第二流道63-2-2也沿阀芯63的径向设置,第一流道63-2-1与第二流道63-2-2间隔且平行设置。
为了进一步简化压力调向阀V1的结构,方便设计,便于实现,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阀座61、阀腔62、阀芯63均为长方体状。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阀芯63自身重量对压力调向阀V1的通断状态产生影响,阀座61水平设置,阀腔62水平设置;第一注气口F1设置在阀座61的左端,第二注气口F2设置在阀座61的右端;第一连接口A1和第三连接口A3并排设置在阀座61的顶端;第二连接口A2和第四连接口A4并排设置在阀座61的底端;阀芯63的顶端面与阀腔62的顶端面滑动接触;阀芯63的底端面与阀腔62的底端面滑动接触,阀芯63在阀腔62内左右滑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由上至下依次布设,使得整个换热器50换热均匀性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器50的换热均匀性,第一换热管路53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换热管,第二换热管路54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换热管,第三换热管路55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换热管;第一换热管路53的换热管数量、第二换热管路54的换热管数量、第三换热管路55的换热管数量相等。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50,当应用于空调器时,既可以作为室外换热器使用,也可以作为室内换热器使用。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中换热器的设计,本实施例二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0、四通阀20、室内换热器30、节流装置40、室外换热器50等,参见图6、图7所示;其中,室外换热器50采用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换热器。即,将实施例一中的换热器作为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使用。
压缩机10,其具有排气管和吸气管。
四通阀20,其具有排气阀口、吸气阀口、室内侧阀口、室外侧阀口;排气阀口与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吸气阀口与压缩机的吸气管连接,室内侧阀口与室内换热器的气管连接,室外侧阀口与室外换热器的气管连接。制热模式下,排气阀口与室内侧阀口连通,吸气阀口与室外侧阀口连通,参见图6所示;制冷模式下,排气阀口与室外侧阀口连通,吸气阀口与室内侧阀口连通,参见图7所示。
室内换热器30,其气管与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连接。
室外换热器50,其气管51与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连接;室外换热器50的液管52与室内换热器40的液管连接。
其中,
室外换热器50的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注气口F1与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二注气口F2与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连接;
或者,
室外换热器50的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注气口F1与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二注气口F2与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连接。
(一)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50的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注气口F1与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二注气口F2与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连接;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处的气体经第一注气口F1进入第一阀腔62-1,室内侧阀口处的气体经第二注气口F2进入第二阀腔62-2。
制热模式下,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的气压<室内侧阀口的气压,因此,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阀腔62-1内的气压<第二阀腔62-2内的气压,压力调向阀V1导通。参见图6所示,制热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导通,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四通阀20的排气阀口,然后经室内侧阀口进入室内换热器30,从室内换热器30流出的冷媒经节流装置40进入室外换热器50的液管52,冷媒从液管52进入室外换热器50,从液管52内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其中第一路冷媒进入第三换热管路55,从第三换热管路55流出的冷媒流至压力调向阀V1的第四连接口A4,然后进入第二流道,经第三连接口A3流至气管51;其中第二路冷媒流至第二连接口A2,然后进入第一流道,从第一连接口A1流出,从第一连接口A1流出的冷媒又分为两路,一路冷媒进入第二换热管路54,从第二换热管路54流出的冷媒流至第四连接口A4,然后经过第二流道、第三连接口A3流至气管51;另一路冷媒进入第一换热管路53,从第一换热管路53流出的冷媒进入气管51,从气管51流出的冷媒进入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然后经吸气阀口进入压缩机30。
可以看出,制热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导通,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并联。
制冷模式下,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的气压>室内侧阀口的气压,因此,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阀腔62-1内的气压>第二阀腔62-2内的气压,压力调向阀V1关断。参见图7所示,制冷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关断,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四通阀20的排气阀口,然后经室外侧阀口进入室外换热器50的气管51,从气管51内流出的冷媒先流至第一换热管路53,从第一换热管路53流出后再流至第二换热管路54,从第二换热管路54流出后再流至第三换热管路55,从第三换热管路55流出的冷媒进入液管52;从液管52流出的冷媒经节流装置40进入室内换热器30,从室内换热器30流出的冷媒进入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然后经吸气阀口进入压缩机10。
可以看出,制冷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关断,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串联。
因此,制热循环时,压力调向阀V1为导通状态,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并联。制冷循环时,压力调向阀V1为关断状态,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串联。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与制冷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的通断状态不同,从而使得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的串并连方式不同,进而使得室外换热器50的冷媒流通路径不同,可以有效提升制冷制热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注气口F1通过第一毛细管56与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二注气口F2通过第二毛细管57与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连接,简单方便,成本低。
(二)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50的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注气口F1与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二注气口F2与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连接;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处的气体经第一注气口F1进入第一阀腔62-1,室外侧阀口处的气体经第二注气口F2进入第二阀腔62-2。
制热模式下,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的气压<室内侧阀口的气压,因此,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阀腔62-1内的气压>第二阀腔62-2内的气压,压力调向阀V1关断。制热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关断,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四通阀20的排气阀口,然后经室内侧阀口进入室内换热器30,从室内换热器30流出的冷媒经节流装置40进入室外换热器50的液管52,冷媒从液管52进入室外换热器50,从液管52内流出的冷媒先流至第三换热管路55,从第三换热管路55流出后再流至第二换热管路54,从第二换热管路54流出后再流至第一换热管路53,从第一换热管路53流出的冷媒进入气管51,从气管51流出的冷媒进入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然后经吸气阀口进入压缩机30。
可以看出,在制热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关断,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串联。
在制冷模式下,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的气压>室内侧阀口的气压,因此,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阀腔62-1内的气压<第二阀腔62-2内的气压,压力调向阀V1导通。制冷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导通,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四通阀20的排气阀口,然后经室外侧阀口进入室外换热器50的气管51,从气管51内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其中第一路冷媒进入第一换热管路53,从第一换热管路53流出的冷媒流至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连接口A1,然后进入第一流道,经第二连接口A2流至液管52;其中第二路冷媒流至第三连接口A3,然后进入第二流道,从第四连接口A4流出的冷媒又分为两路,一路冷媒进入第二换热管路54,从第二换热管路54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连接口A1,然后经过第一流道、第二连接口A2流至液管52;另一路冷媒进入第三换热管路55,从第三换热管路55流出的冷媒进入液管52;从液管52流出的冷媒经节流装置40进入室内换热器30,从室内换热器30流出的冷媒进入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然后经吸气阀口进入压缩机10。
可以看出,制冷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导通,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并联。
因此,制热循环时,压力调向阀V1为关断状态,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串联。制冷循环时,压力调向阀V1为导通状态,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并联。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与制冷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的通断状态不同,从而使得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的串并连方式不同,进而使得室外换热器50的冷媒流通路径不同,可以有效提升制冷制热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压力调向阀V1的第一注气口F1通过第一毛细管与四通阀20的室内侧阀口连接,压力调向阀V1的第二注气口F2通过第二毛细管与四通阀20的室外侧阀口连接,简单方便,成本低。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室外换热器50中设计压力调向阀V1、第一换热管路53、第二换热管路54、第三换热管路55;第一换热管路53的第一端口连接气管51,第一换热管路53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连接口A1,第二连接口A2连接液管52;第二换热管路54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连接口A4,第三连接口A3连接气管51;第二换热管路54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连接口A1;第三换热管路55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连接口A4,第三换热管路55的第二端口连接液管52;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与制冷模式下,压力调向阀V1的通断状态不同,使得室外换热器50的冷媒流通路径不同,可以有效提升制冷制热效果,解决了制冷制热效果差的问题。而且,压力调向阀稳定可靠,保证室外换热器稳定可靠运行,使得空调器正常稳定工作。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将压力换向阀的第一阀腔、第二阀腔与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室内侧阀口对应连通,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切换时,第一阀腔与第二阀腔的气压大小关系切换,从而进行压力换向阀可靠稳定的阀芯调向。
当空调器运行时,空调器内的冷媒形成高压侧冷媒(压缩机排气管内的冷媒)和低压侧冷媒(压缩机吸气管内的冷媒),高压侧冷媒与低压侧冷媒之间的压力差形成的力可以实现较大的推动力,四通阀也是通过该压力差实现制冷制热模式切换而不会出现内部阀芯动作失败的现象。压力调向阀通过压力差推动阀芯动作,从而实现阀芯稳定可靠动作。因为四通阀的阀芯动作,可以使压力调向阀的阀芯左右两侧切换所连通的是高压还是低压,从而实现压力调向阀阀芯的左右动作。如图6所示,制热模式下,四通阀20的阀芯向左动作,压力调向阀左侧的第一阀腔通过第一毛细管与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通,压力调向阀右侧的第二阀腔通过第二毛细管与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通,室外侧阀口内的冷媒压力<室内侧端口的冷媒压力,压力换向阀的阀芯向左运动,压力换向阀导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个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力调向阀,其包括阀座和阀芯;所述阀座的内部具有阀腔;所述阀座上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第四连接口、第一注气口、第二注气口;所述阀芯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阀腔内,且将所述阀腔分隔成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所述第一注气口与所述第一阀腔连通,所述第二注气口与所述第二阀腔连通;所述阀芯内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当所述阀芯向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一流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二流道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口;
气管;
液管;
第一换热管路,其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气管,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一连接口,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连接口连接所述液管;
第二换热管路,其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四连接口,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三连接口连接所述气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一连接口;
第三换热管路,其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三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液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腔内壁上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止挡部,用于止挡所述阀芯继续向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的方向移动;
所述阀腔内壁上靠近所述第二注气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止挡部,用于止挡所述阀芯继续向靠近所述第二注气口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括沿所述阀芯轴向布设的堵塞部和导通部;所述导通部具有所述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
当所述阀芯向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堵塞部靠近所述第一注气口,且所述第一流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流道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
当所述阀芯向靠近所述第二注气口的方向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导通部靠近所述第二注气口,且所述堵塞部堵住所述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第四连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气口设置在所述阀座的轴向的一端,所述第二注气口设置在所述阀座的轴向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在所述阀座的径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第三连接口与第四连接口在所述阀座的径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流道沿所述阀芯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二流道也沿所述阀芯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间隔且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阀腔、阀芯均为长方体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水平设置,所述阀腔水平设置;
所述第一注气口设置在所述阀座的左端,所述第二注气口设置在所述阀座的右端;
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并排设置在所述阀座的顶端;
所述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并排设置在所述阀座的底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第三换热管路由上至下依次布设。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路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换热管数量、第二换热管路的换热管数量、第三换热管路的换热管数量相等。
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
四通阀,其具有排气阀口、吸气阀口、室内侧阀口、室外侧阀口;所述排气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连接,所述吸气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管连接;
室内换热器,其气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
室外换热器,其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气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
其中,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压力调向阀的第一注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注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
或者,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压力调向阀的第一注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注气口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一注气口通过第一毛细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注气口通过第二毛细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
或者,
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一注气口通过第一毛细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内侧阀口连接,所述压力调向阀的第二注气口通过第二毛细管与所述四通阀的室外侧阀口连接。
CN202210673891.1A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Pending CN1151272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3891.1A CN115127262A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3891.1A CN115127262A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27262A true CN115127262A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77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73891.1A Pending CN115127262A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2726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13958B2 (en) Air conditioner having indoor and outdoor units
CN105546861B (zh) 热泵系统
WO2020082741A1 (zh)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CN110986417A (zh)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4536910U (zh) 一种低温热回收系统
WO2021057137A1 (zh) 制冷系统及冷库
CN107806717B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CN217817534U (zh) 空调机组
US12072131B2 (en) Heat exchanger design for climate control system
CN115127262A (zh) 一种具有压力调向阀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5245597U (zh) 一种双压缩机式制冷系统
CN212690915U (zh) 一种四通阀、换热系统及空调机组
CN209819923U (zh) 制冷、制热、热水三联供系统
CN109340919B (zh) 空调器
CN210510379U (zh) 一种空调用四通阀
CN218993734U (zh) 热泵机组
TWI803677B (zh) 製冷系統
CN215808984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1852871A (zh)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CN217686020U (zh) 用于冷冻机组的室外机、冷冻机组
CN218296216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0207427B (zh) 换热器、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219346629U (zh) 一种空调系统
EP4008973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6924801U (zh) 用于冷冻机组的室外机、冷冻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