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6417A -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86417A
CN110986417A CN201911168620.5A CN201911168620A CN110986417A CN 110986417 A CN110986417 A CN 110986417A CN 201911168620 A CN201911168620 A CN 201911168620A CN 110986417 A CN110986417 A CN 110986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auxiliary
main
economiz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686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余生
魏会军
徐嘉
余冰
杨欧翔
赵海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1116862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864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86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64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9High ambi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31Low ambient temper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源、第一换热器、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第二换热器、主四通阀,压缩源具有第一补气口及第二补气口,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具有第一主路口、第二主路口、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主四通阀具有分别与排气口、第一换热器、吸气口、第二换热器一一对应管路连接的主第一口、主第二口、主第三口、主第四口,第一主路口、第二主路口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管路连接,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与第一补气口、第二补气口管路连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防止在热泵系统模式切换时的冷媒在压缩源内反向倒流的现象发生。

Description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比传统的单补气热泵系统,双补气热泵系统可进一步提升热泵系统的制热及制冷能力、能效及工作压比,增强系统在低温、高温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基于该技术的空调热泵系统目前适用于更广泛的气候区域。现有技术中的双补气热泵系统的压缩机(也可以理解为压缩源)具有第一补气口(1015)和第二补气口(1016),由于在第一补气口(1015)处压缩机的工作压力高于在第二补气口(1016)处压缩机的工作压力,那么第一补气口(1015)、第二补气口(1016)分别补入的来自系统的中间压力P1、P2的冷媒应满足P1>P2,而当系统制冷/制热切换冷媒流向时,会导致P1、P2进入相反的补气口,压缩机及制冷系统中的冷媒将出现倒流现象,进而导致系统能效降低并危害运行可靠性,基于此种不足,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使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切换时补气流路同步切换,有效防止在热泵系统模式切换时的冷媒在压缩源内反向倒流的现象发生,提升热泵系统的能效及运行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源、第一换热器、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第二换热器、主四通阀,所述压缩源具有排气口、吸气口、第一补气口及第二补气口,且所述第一补气口处于所述第二补气口的冷媒流向的下游,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具有第一主路口、第二主路口、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所述主四通阀具有分别与所述排气口、第一换热器、吸气口、第二换热器一一对应管路连接的主第一口、主第二口、主第三口、主第四口,所述第一主路口、第二主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补气口、第二补气口管路连接,所述热泵系统无论处于制热模式还是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补气口的补气冷媒压力皆高于所述第二补气口的补气冷媒压力。
优选地,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包括辅四通阀、第一节流元件、第一经济器、第二节流元件、第二经济器、第三节流元件,所述辅四通阀具有辅第一口、辅第二口、辅第三口、辅第四口,所述辅第一口、辅第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路口、第二主路口贯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第一经济器的出液口、第二节流元件、第二经济器的出液口、第三节流元件依次串联于所述辅第二口与辅第三口之间,所述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为所述第一经济器具有的补气出口、第二经济器具有的补气出口。
优选地,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包括辅四通阀、第一节流元件、第一经济器、第二节流元件、第二经济器、第三节流元件,所述辅四通阀具有辅第一口、辅第二口、辅第三口、辅第四口,所述第一经济器、第二经济器分别具有与第一主路口贯通的第一入口及与第二主路口贯通的第二入口,所述辅第一口、辅第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路口、第二主路口贯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第一经济器的出液口、第二节流元件、第二经济器的出液口、第三节流元件依次串联,所述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为辅第二口、辅第四口贯通,所述第一经济器具有的补气出口、第二经济器具有的补气出口分别与辅第一口、辅第三口贯通。
优选地,所述压缩源包括二级压缩机,所述二级压缩机包括串联的低压级压缩部及高压级压缩部,所述第一补气口构造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上,所述第二补气口构造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上;或者,所述第一补气口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补气口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上;或者,所述第一补气口处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上,所述第二补气口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之间的管路上。
优选地,所述低压级压缩部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之间具有缓冲腔,所述第一补气口处于所述缓冲腔上,所述第二补气口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上;或者,所述第一补气口处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上,所述第二补气口处于所述缓冲腔上。
优选地,所述压缩源包括三级压缩机,所述三级压缩机包括串联的低压级压缩部、中压级压缩部及高压级压缩部,所述第一补气口处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与所述中压级压缩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补气口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与所述中压级压缩部之间的管路上。
优选地,所述压缩源包括单级压缩机,所述第一补气口及所述第二补气口分别处于所述单级压缩机的压缩部上,且所述第一补气口处于所述第二补气口的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
优选地,所述第一经济器包括闪蒸器或者中间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经济器包括闪蒸器或者中间换热器。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经济器包括中间换热器时,所述第一经济器具有的第一入口包括第一高压入口、第一低压入口,所述第一高压入口对应连接第一支路,所述第一低压入口对应连接第二支路,且所述第二支路上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连接于第一主路口与第一经济器之间;和/或,当所述第二经济器包括中间换热器时,所述第二经济器具有的第二入口包括第二高压入口、第二低压入口,所述第二高压入口对应连接第三支路,所述第二低压入口对应连接第四支路,且所述第四支路上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三支路与所述第四支路并联连接于第一经济器与第二经济器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前述的双补气热泵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运行工作模式;
根据获取的工作模式,控制主四通阀、辅四通阀的流路切换。
优选地,
当所述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主四通阀的主第一口与主第二口接通、主第三口与主第四口接通,同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辅第一口与辅第二口接通、辅第三口与辅第四口接通;或者,当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主四通阀的主第一口与主第四口接通、主第二口与主第三口接通,同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辅第一口与辅第四口接通、辅第二口与辅第三口接通。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在实现对系统主循环流路中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前述的第一补气口及第二补气口对所述压缩源进行二次补气,具有相应的流路切换功能,使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切换时补气流路同步切换,有效防止在热泵系统模式切换时的冷媒在压缩源内反向倒流的现象发生,提升热泵系统的能效及运行可靠性;而双补气热泵系统还具有更大的环境适用范围,保证系统在高温和低温下均能高效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的系统原理图(制热工况下);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的系统原理图(制冷工况下);
图3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的系统原理图(制热工况下);
图4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的系统原理图(制冷工况下);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中的压缩源为双级压缩机的补气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中的压缩源为双级压缩机的补气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中的压缩源为三级压缩机的补气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中的压缩源为单级压缩机的补气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中的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补气热泵系统中的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的再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表示为:
101、压缩源;1011、低压级压缩部;1012、高压级压缩部;1013、缓冲腔;1014、中压级压缩部;1015、第一补气口;1016、第二补气口;102、第一换热器;103、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1、第一主路口;1032、第二主路口;104、第二换热器;105、主四通阀;106、辅四通阀;1071、第一节流元件;1072、第二节流元件;1073、第三节流元件;1081、第一经济器;1082、第二经济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源101、第一换热器102、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第二换热器104、主四通阀105,所述压缩源101具有排气口、吸气口、第一补气口1015及第二补气口1016,且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的冷媒流向的下游,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具有第一主路口1031、第二主路口1032、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所述主四通阀105具有分别与所述排气口、第一换热器102、吸气口、第二换热器104一一对应管路连接的主第一口、主第二口、主第三口、主第四口,所述第一主路口1031、第二主路口1032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2、第二换热器104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第二补气口1016管路连接,所述热泵系统无论处于制热模式还是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的补气冷媒压力皆高于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的补气冷媒压力。该技术方案中,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在实现对系统主循环流路中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前述的第一补气口1015及第二补气口1016对所述压缩源101进行二次补气,具有相应的流路切换功能,使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切换时补气流路同步切换,有效防止在热泵系统模式切换时的冷媒在压缩源101内反向倒流的现象发生,提升热泵系统的能效及运行可靠性;而双补气热泵系统还具有更大的环境适用范围,保证系统在高温和低温下均能高效可靠运行。
作为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包括辅四通阀106、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一经济器1081、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二经济器1082、第三节流元件1073,所述辅四通阀106具有辅第一口、辅第二口、辅第三口、辅第四口,所述辅第一口、辅第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路口1031、第二主路口1032贯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一经济器1081的出液口、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二经济器1082的出液口、第三节流元件1073依次串联于所述辅第二口与辅第三口之间,所述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为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具有的补气出口、第二经济器1082具有的补气出口。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辅四通阀106具有的四个口之间的切换作用实现对第一补气口1015及第二补气口1016中的补气压力的高低保证,而无需使流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三节流元件1073的冷媒流向反向,从而简化系统的控制,同时也保证了在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中的第一经济器或者第二经济器中冷媒在系统制冷制热模式切换时进入压缩机内,进一步提高了系统运行可靠性。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双补气热泵系统处于制热模式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此时所述第一换热器102处于室内侧),冷媒的循环过程为:压缩源101高压Pd的排气经主四通阀105进入第一换热器102(室内侧),冷凝放热(室内制热)后形成高压液态冷媒;冷媒进入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的入口,在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内,冷媒经辅四通阀106的辅第一口、辅第二口、第一节流元件1071节流为中压P1的两相冷媒,经第一经济器1081气液分离后,中压P1的气态冷媒从第一经济器1081的出气口流入压缩机的第一补气口1015;中压P1的液态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1072节流为中压P2的两相冷媒,经第二经济器1082气液分离后,中压P2的气态冷媒从第二经济器1082的出气口流入压缩机的第二补气口1016;中压P2的液态冷媒经第三节流元件1073节流为低温低压的冷媒后进入辅四通阀106辅第四口、辅第三口进入第二换热器104中吸收热量,形成低压Ps的气态冷媒;经主四通阀105流入压缩机吸气口。压缩机在压缩过程中依次从第一补气口、第二补气口分别补入中压P2的冷媒、中压P1的冷媒,最终压缩至排气压力Pd的高压冷媒后排出压缩机。相应的所述热泵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参见图2所示即可。
作为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的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包括辅四通阀106、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一经济器1081、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二经济器1082、第三节流元件1073,所述辅四通阀106具有辅第一口、辅第二口、辅第三口、辅第四口,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第二经济器1082分别具有与第一主路口1031贯通的第一入口及与第二主路口1032贯通的第二入口,所述辅第一口、辅第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路口1031、第二主路口1032贯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一经济器1081的出液口、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二经济器1082的出液口、第三节流元件1073依次串联,所述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为辅第二口、辅第四口贯通,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具有的补气出口、第二经济器1082具有的补气出口分别与辅第一口、辅第三口贯通。也即,此技术方案中将上一技术方案中的辅四通阀106的位置进行了改进,使之处于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及第二经济器1082的补气气流的下游位置,从而在具备前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的基础上,还因为补气温差较小,使相应的传热热损小,因为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的性能。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双补气热泵系统处于制热模式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此时所述第一换热器102处于室内侧),冷媒的循环过程为:压缩机高压Pd的排气经主四通阀105进入第一换热器102(室内侧),冷凝放热(室内制热)后形成高压液态冷媒;冷媒进入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的入口。在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内,经第一节流元件1071节流为中压P1的两相冷媒,经第一经济器1081气液分离后,中压P1的气态冷媒从第一经济器1081的出气口流出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中压P1的液态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1072节流为中压P2的两相冷媒,经第二经济器1082气液分离后,中压P2的气态冷媒从第二经济器1082流出的中压P2的液态冷媒经第三节流元件1073节流为低温低压的冷媒后流出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出口,来自第一经济器1081的中压为P1的冷媒经辅四通阀106流入压缩机的第一补气口1015,来自第二经济器1082的中压为P2的冷媒经辅四通阀106流入压缩机的第二补气口1016。来自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的冷媒进入第二换热器104中吸收热量,形成低压Ps的气态冷媒;经主四通阀105流入压缩机吸气口。压缩机进气在压缩过程中依次从第一补气口、第二补气口分别补入中压P2的冷媒、中压P1的冷媒,最终压缩至排气压力Pd的高压冷媒后排出压缩机。相应的所述热泵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参见图4所示即可。
所述压缩源101的结构型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如图5所示,所述压缩源101包括二级压缩机,所述二级压缩机包括串联的低压级压缩部1011及高压级压缩部1012,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构造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构造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上;或者,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上;或者,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之间的管路上。进一步地,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之间具有缓冲腔1013,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缓冲腔1013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上;或者,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缓冲腔1013上。
还例如图7所示,所述压缩源101包括三级压缩机,所述三级压缩机包括串联的低压级压缩部1011、中压级压缩部1014及高压级压缩部1012,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与所述中压级压缩部1014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与所述中压级压缩部1014之间的管路上。再例如图8所示,所述压缩源101包括单级压缩机,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分别处于所述单级压缩机的压缩部上,且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的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
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包括闪蒸器或者中间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经济器1082包括闪蒸器或者中间换热器。具体的,如图9及图10所示,当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包括中间换热器时,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具有的第一入口包括第一高压入口、第一低压入口,所述第一高压入口对应连接第一支路,所述第一低压入口对应连接第二支路,且所述第二支路上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1071,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连接于第一主路口1031与第一经济器1081之间;和/或,当所述第二经济器1082包括中间换热器时,所述第二经济器1082具有的第二入口包括第二高压入口、第二低压入口,所述第二高压入口对应连接第三支路,所述第二低压入口对应连接第四支路,且所述第四支路上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1072,所述第三支路与所述第四支路并联连接于第一经济器1081与第二经济器1082之间。
可以理解的,前述的主四通阀105及辅四通阀106可以采用惯常的四通阀即可,当然其也可以采用多个三通阀或者二通阀进行组合后形成相应的四通功能的阀组,而作为业内公知,本发明不做特别限定。所述的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三节流元件1073则可以采用惯常的毛细管、电子膨胀管、膨胀机等,而作为业内公知,本发明不做特别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前述的双补气热泵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运行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至少包括制热模式及制冷模式;
根据获取的工作模式,控制主四通阀105、辅四通阀106的流路切换。
具体的,当所述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主四通阀105的主第一口与主第二口接通、主第三口与主第四口接通,同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106的辅第一口与辅第二口接通、辅第三口与辅第四口接通;或者,当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主四通阀105的主第一口与主第四口接通、主第二口与主第三口接通,同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106的辅第一口与辅第四口接通、辅第二口与辅第三口接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源(101)、第一换热器(102)、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第二换热器(104)、主四通阀(105),所述压缩源(101)具有排气口、吸气口、第一补气口(1015)及第二补气口(1016),且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的冷媒流向的下游,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具有第一主路口(1031)、第二主路口(1032)、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所述主四通阀(105)具有分别与所述排气口、第一换热器(102)、吸气口、第二换热器(104)一一对应管路连接的主第一口、主第二口、主第三口、主第四口,所述第一主路口(1031)、第二主路口(1032)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2)、第二换热器(104)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第二补气口(1016)管路连接,所述热泵系统无论处于制热模式还是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的补气冷媒压力皆高于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的补气冷媒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包括辅四通阀(106)、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一经济器(1081)、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二经济器(1082)、第三节流元件(1073),所述辅四通阀(106)具有辅第一口、辅第二口、辅第三口、辅第四口,所述辅第一口、辅第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路口(1031)、第二主路口(1032)贯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一经济器(1081)的出液口、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二经济器(1082)的出液口、第三节流元件(1073)依次串联于所述辅第二口与辅第三口之间,所述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为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具有的补气出口、第二经济器(1082)具有的补气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补气及切换组件(103)包括辅四通阀(106)、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一经济器(1081)、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二经济器(1082)、第三节流元件(1073),所述辅四通阀(106)具有辅第一口、辅第二口、辅第三口、辅第四口,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第二经济器(1082)分别具有与第一主路口(1031)贯通的第一入口及与第二主路口(1032)贯通的第二入口,所述辅第一口、辅第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路口(1031)、第二主路口(1032)贯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071)、第一经济器(1081)的出液口、第二节流元件(1072)、第二经济器(1082)的出液口、第三节流元件(1073)依次串联,所述第一补气支口、第二补气支口分别为辅第二口、辅第四口贯通,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具有的补气出口、第二经济器(1082)具有的补气出口分别与辅第一口、辅第三口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源(101)包括二级压缩机,所述二级压缩机包括串联的低压级压缩部(1011)及高压级压缩部(1012),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构造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构造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上;或者,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上;或者,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之间的管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之间具有缓冲腔(1013),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缓冲腔(1013)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上;或者,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缓冲腔(1013)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源(101)包括三级压缩机,所述三级压缩机包括串联的低压级压缩部(1011)、中压级压缩部(1014)及高压级压缩部(1012),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高压级压缩部(1012)与所述中压级压缩部(1014)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处于所述低压级压缩部(1011)与所述中压级压缩部(1014)之间的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源(101)包括单级压缩机,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及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分别处于所述单级压缩机的压缩部上,且所述第一补气口(1015)处于所述第二补气口(1016)的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包括闪蒸器或者中间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经济器(1082)包括闪蒸器或者中间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包括中间换热器时,所述第一经济器(1081)具有的第一入口包括第一高压入口、第一低压入口,所述第一高压入口对应连接第一支路,所述第一低压入口对应连接第二支路,且所述第二支路上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1071),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连接于第一主路口(1031)与第一经济器(1081)之间;和/或,当所述第二经济器(1082)包括中间换热器时,所述第二经济器(1082)具有的第二入口包括第二高压入口、第二低压入口,所述第二高压入口对应连接第三支路,所述第二低压入口对应连接第四支路,且所述第四支路上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1072),所述第三支路与所述第四支路并联连接于第一经济器(1081)与第二经济器(1082)之间。
10.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补气热泵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运行工作模式;
根据获取的工作模式,控制主四通阀(105)、辅四通阀(106)的流路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主四通阀(105)的主第一口与主第二口接通、主第三口与主第四口接通,同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106)的辅第一口与辅第二口接通、辅第三口与辅第四口接通;或者,当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主四通阀(105)的主第一口与主第四口接通、主第二口与主第三口接通,同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106)的辅第一口与辅第四口接通、辅第二口与辅第三口接通。
CN201911168620.5A 2019-11-25 2019-11-25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09864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8620.5A CN110986417A (zh) 2019-11-25 2019-11-25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8620.5A CN110986417A (zh) 2019-11-25 2019-11-25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6417A true CN110986417A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86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68620.5A Pending CN110986417A (zh) 2019-11-25 2019-11-25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8641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7014A (zh) * 2020-07-02 2020-09-2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3686044A (zh) * 2021-08-30 2021-11-23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热泵机组
CN114992910A (zh) * 2022-05-26 2022-09-02 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闪蒸罐和经济器的三级压缩空气源热泵机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6329A (en) * 1990-06-25 1991-10-15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Heat pump systems
US20090260380A1 (en) * 2006-03-27 2009-10-22 Masakazu Okamoto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3968477A (zh) * 2013-02-01 2014-08-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6352587A (zh) * 2016-10-31 2017-01-25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211345916U (zh) * 2019-11-25 2020-08-2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双补气热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6329A (en) * 1990-06-25 1991-10-15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Heat pump systems
US20090260380A1 (en) * 2006-03-27 2009-10-22 Masakazu Okamoto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3968477A (zh) * 2013-02-01 2014-08-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6352587A (zh) * 2016-10-31 2017-01-25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211345916U (zh) * 2019-11-25 2020-08-2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双补气热泵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7014A (zh) * 2020-07-02 2020-09-2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1707014B (zh) * 2020-07-02 2024-05-28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3686044A (zh) * 2021-08-30 2021-11-23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热泵机组
CN113686044B (zh) * 2021-08-30 2023-10-27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热泵机组
CN114992910A (zh) * 2022-05-26 2022-09-02 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闪蒸罐和经济器的三级压缩空气源热泵机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32635B (zh) 一种双级压缩多补气制冷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07366621B (zh) 带有三级补气的滚动转子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WO2015158138A1 (zh) 制冷装置
CN107860151B (zh) 热泵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US8931298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7576090B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110608544B (zh) 多缸多级切换压缩机双源热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空调机
CN110986417A (zh)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269136B (zh) 空调系统
CN110986414B (zh) 一种采用喷射器增效的多温区和大温跨热泵循环系统
CN109386985B (zh)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CN110500804B (zh) 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0320448U (zh) 一种双级压缩多补气制冷热泵系统和空调器
US11300329B2 (en) Two-pipe enhanced-vapor-injection outdoor unit and multi-split system
CN108800393B (zh) 空调系统
CN110608539A (zh) 一种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
CN102252412A (zh) 无氟变频空调系统
CN211345916U (zh) 双补气热泵系统
US20220205687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7806717B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CN110806036A (zh) 一种热泵的回油控制及压缩机变容量控制系统和空调器
CN214841173U (zh) 一种双四通阀多联机的水力模块
CN111076444A (zh) 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1486609B (zh) 一种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11290622U (zh) 一种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