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9462A -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9462A
CN115119462A CN202110295125.1A CN202110295125A CN115119462A CN 115119462 A CN115119462 A CN 115119462A CN 202110295125 A CN202110295125 A CN 202110295125A CN 115119462 A CN115119462 A CN 115119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ooling
liquid
cooling liquid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951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戈云飞
王国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9512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19462A/zh
Priority to EP22770336.0A priority patent/EP4287800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79572 priority patent/WO202219398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119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9462A/zh
Priority to US18/240,452 priority patent/US2023041347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63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85Servers; Data center room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81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该散热组件包括:液冷板,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液冷板具有与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并与冷却液流道联通,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泵入端口与冷却液出口相连,泵出端口与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散热组件。

Description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电子设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虽然电子设备的大范围普及促使其设计款式越来越丰富,但仍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繁多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对终端电子消费类产品的功能性要求愈发显现,在产品设计中,工程师为了进一步增多产品所具有的功能,会进行大量的模块、结构堆叠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随着电子设备内部模块、结构的增多,电子设备的功耗也在逐步提高。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通常通过被动散热(自然对流)的方式可以满足产品的散热要求。但随着电子设备功率的进一步提高,在保证电子设备体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依靠自然对流难以满足产品的温升要求,继而降低电子产品性能,带来不友好的用户体验。
因此,目前的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上述提及问题中至少一个。
现有技术中采用冷却液循环散热作为主动制冷的散热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激光显示等设备。冷却液的比热容较大、与发热器件的接触更为充分、流速较快且可控等优势,冷却液循环散热的热流密度可以达到自然对流的100倍以上。在本申请中,发明人发现:冷却液循环散热的小型化有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如下:
冷却液泵的小型化难度极大,很难兼顾高流量与高压头。流量不足会导致由于冷却液自身温升造成的热阻较大,降低换热效率;压头过低使得冷却液泵难以克服流道对冷却液的阻力,该阻力的主要来源是冷却液的因自身粘性与冷却液流道壁产生的摩擦力,继而导致流量不足;电子设备对液冷板的轻量化与薄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液冷板材质普遍为铝合金、铜、不锈钢等,厚度通常在毫米级别以上,给电子设备的轻薄、便携性带来了较大阻碍;冷却液循环散热一般采用外循环散热,需要配置储水装置,在电子设备上难以实现。此外,冷却液循环散热的小型化还有冷却液流道与热源的换热系数较低、冷却液泵的尺寸较大、风扇尺寸较大以及风扇的噪声难以克服等问题,用户体验极不友好。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散热组件,包括:液冷板,所述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所述液冷板具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所述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上并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联通,所述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所述泵入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泵出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散热组件。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液冷板,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具有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所述液冷板具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所述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上并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联通,所述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所述泵入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泵出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壳体组件。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为前面所述的,所述壳体组件中的压电陶瓷泵与主板电连接,电池以及所述主板,所述电池以及所述主板位于所述壳体组件所限定出的电子设备容纳空间内部,所述主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由此,该电子设备因具有前面所述的具有较好均温性能的壳体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用户体验较好。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备散热组件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制备散热组件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单向阀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冷却液流道;11:通孔;21:泵入口端;22:泵出口端;80:阻挡层;110:第一盖体;120:第二盖体;130:隔板;140:阻隔结构;150:冷却液入口及冷却液出口;151:冷却液入口;152:冷却液出口;160:旋转连接头;170:摄像头通孔;200:压电陶瓷泵;220:支撑板;230:底座;240:流体容纳空间;241:第一单向阀;242:第二单向阀;251:压电陶瓷片;252:单向阀上盖;253:单向阀膜片;2531:镂空区域;2532:实体部;254:单向阀下盖;310:电子设备后盖;311:第一膜片;320:第一粘结层;330:第一水氧阻隔膜;340:第二水氧阻隔膜;350:第二粘结层;360:装饰层;2100:电子设备中框;2101:中框正面;2102:中框背面;313:中框芯片区域;314:中框电池区域;315:中框槽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散热组件,参考图1和图2,包括:液冷板,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10,冷却液流道10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液冷板具有与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200,压电陶瓷泵200设置在液冷板上并与冷却液流道10联通,压电陶瓷泵200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泵入端口与冷却液出口相连,泵出端口与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散热组件。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液冷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冷却液流道密封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压电陶瓷泵的结构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压电陶瓷泵可以包括:压电振膜,压电振膜包括压电陶瓷片251以及与压电陶瓷片相接触的支撑板,压电陶瓷片251的表面具有可产生电场的电极,电场可控制压电陶瓷片251发生震荡;以及阀体结构,阀体结构设置于压电振膜以及液冷板之间,阀体结构可控制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中的一个打开,另一个关闭。可通过利用压电陶瓷泵功耗低、尺寸小、易组装等,获得具有较好均温性能的散热组件。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3-图15,压电陶瓷泵可以包括压电振膜,底座230以及阀体结构,压电振膜包括压电陶瓷片251以及与压电陶瓷片相接触的支撑板220,压电陶瓷片的表面上具有可产生电场的电极(图中未示出),该电场可控制压电陶瓷片251发生震荡。具体而言,压电陶瓷片251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可具有两个电极,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令压电陶瓷片处于电场之中。由此,可实现压电陶瓷片的可控震荡,以产生令冷却液体流动的动力。支撑板220位于压电陶瓷片和底座230之间,例如支撑板可以为不锈钢板。该支撑板的厚度可以较薄,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撑压电陶瓷片与加大振幅的作用即可。例如,支撑板和压电陶瓷片可紧贴在一起,二者整体的厚度可以为0.2mm左右。底座230位于支撑板远离压电陶瓷片的一侧,具体可以包括环绕支撑板的侧壁以及与侧壁相连的底面,底面上可具有泵入端口21以及泵出端口22,即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位于底座远离支撑板一侧的表面上,由此,底座在泵入端口、泵出端口所在的底面,以及支撑板之间限定出流体容纳空间240,从而可以利用流体容纳空间另一侧的压电陶瓷片的震荡为流体容纳空间内的流体提供泵入以及泵出的动力。也即是说,底座需要为该压电陶瓷泵限定出一个空腔结构,底座部分的整体厚度可以为2mm左右。阀体结构设置于流体容纳空间内部,并可在所述压电振膜震荡时,循环控制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中的一个打开,另一个关闭。阀体结构的具体结构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在循环控制冷却液体在流体容纳空间内的泵入和泵出即可。例如,参考图13-15,阀体结构可以包括两个第二方向设置的单向阀(如图中所示出的241以及242),盖体位于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处,两个盖体打开的方向相反,且盖体完全覆盖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联通的开口。由此,在压电陶瓷片发生第一方向震荡时,朝向第一方向打开的盖体被打开,朝向第二方向打开的盖体被关闭。而在压电陶瓷片下一个震荡动作,即发生第二方向震荡时,则朝向第一方向打开的盖体被关闭,朝向第二方向打开的盖体被打开。由此,可令流体自泵入端口进入流体容纳空间内部,并自泵出端口流出容纳空间之外,以实现冷却液体的循环流动。冷却液的进出方向如图14以及图15中箭头所示出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图16和图17,阀体结构还可直接位于液冷板上。阀体结构的组成不受特别限制,单向阀膜片253被配置为可随着压电陶瓷片251的震荡发生震荡,阀体结构的其他部分上具有与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相对应的通孔,上述通孔配合单向阀膜片253中的镂空区域2531,可以依次控制冷却液入口打开的同时令冷却液出口关闭,并令冷却液出口打开的同时令冷却液入口关闭,由此实现冷却液的泵入和泵出。
具体地,参考图16和图17,阀体结构可以包括单向阀上盖252、单向阀膜片253、单向阀下盖254。并且压电陶瓷泵还可具有底座230,以为压电陶瓷泵内部提供冷却液流通的空间。其中单向阀下盖254上也可具有一大一小连个通孔,单向阀上盖252的通孔位置和单向阀下盖254的通孔位置一致,但单向阀上盖252上大通孔在单向阀下盖254上的投影处为单向阀下盖254上小通孔的位置,且单向阀上盖252上小通孔在单向阀下盖254上的投影处为单向阀下盖254上大通孔的位置。单向阀膜片253可以为弹性的薄膜,厚度可以为0.005mm左右,具有两个形状一致的镂空区域2531,两个镂空区域2531中均具有一个实体部2532,该实体部2532在单向阀上盖252以及单向阀下盖254上的正投影,均可覆盖单向阀上盖252以及单向阀下盖254上的小通孔。该阀体结构的单向阀膜片253可随着压电陶瓷片251的震荡发生第一方向或是负向的震荡。由此,当单向阀膜片发生第一方向震荡时,单向阀膜片向着单向阀上盖一侧运动,此时的实体部遮挡住单向阀上盖的小通孔,而大通孔未被完全遮盖,此时单向阀上盖的大通孔一侧的流道被打开,小通孔一侧的流道被关闭。反之,当单向阀膜片发生第二方向震荡时,单向阀膜片向着单向阀下盖一侧运动,此时的实体部遮挡住单向阀下盖的小通孔,而大通孔未被完全遮盖,此时单向阀上盖的大通孔一侧的流道被关闭,小通孔一侧的流道被打开。
具体地,参考图3和图17,由于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的压电陶瓷泵直接设置于液冷板上,因此可以利用液冷板的板体结构为压电振膜和阀体结构提供支撑,充当泵体的底座。并且,可通过对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的位置以及大小进行设计,进一步实现压电陶瓷泵的减薄。具体地,例如阀体结构可以只包括:单向阀上盖252和单向阀膜片253,单向阀上盖252和单向阀膜片253间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结合。其中单向阀上盖252上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面积大于第二通孔的面积,单向阀膜片253位于单向阀上盖252以及液冷板之间,单向阀膜片253被配置为可随着压电陶瓷片251的震荡发生震荡,单向阀膜片253具有两个形状一致的镂空区域2531,两个镂空区域2531中均具有一个实体部2532,实体部2532在单向阀上盖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处,并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液冷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冷却液入口151以及冷却液出口152,且第一通孔在液冷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150中的一个,第二通孔在液冷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150中的另一个范围内,并且,与第二通孔相对应的实体部在单向阀上盖252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实体部在液冷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150中的一个。
该阀体结构的单向阀膜片253可随着压电陶瓷片251的震荡发生第一方向或是负向的震荡。由此,当单向阀膜片发生第一方向震荡时,单向阀膜片向着单向阀上盖一侧运动,此时的实体部遮挡住单向阀上盖的第二通孔,而第一通孔未被完全遮盖,此时单向阀上盖的第一通孔一侧的流道被打开,第二通孔一侧的流道被关闭。反之,当单向阀膜片发生第二方向震荡时,单向阀膜片向着远离单向阀上盖的一侧,即向着液冷板一侧运动,此时的实体部遮挡住液冷板上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一个,而液冷板上与第二通孔对应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另一个未被完全遮盖,此时单向阀上盖的第一通孔一侧的流道被关闭,第二通孔一侧的流道被打开。由此,可以省略单向阀下盖(图中未示出)以及泵体的底座,从而对压电陶瓷泵进行减薄。
具体地,减薄后的压电陶瓷泵的压电振膜的厚度范围可以为0.15-0.25mm,单向阀上盖的厚度范围可以为0.17-0.23mm,单向阀膜片的厚度范围可以为0.03-0.07mm,压电陶瓷泵的总厚度范围可以为0.35-0.55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当液冷板上设置压电陶瓷泵一侧的盖体(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随着压电陶瓷泵中的压电陶瓷片发生形变时,可采用液冷板上设置压电陶瓷泵一侧的盖体(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直接充当单向阀下盖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减薄该散热组件的整体厚度。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首先对该散热组件能够实现上述有益效果的原理进行简单说明:
液冷板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个散热组件,可用于内部匀热或与外部的冷源做热交换,以帮助电子设备保持更低的使用温度。通过与热源直接接触,热源的能量通过液冷板的外壳进入冷却流体中,冷却流体在液体泵的驱动下将热量带到流经的低温区域,经过液冷板的外壳通过自然对流或强迫冷却的方式被带离电子设备中。现有技术中液冷板通常为刚性不可弯曲的金属材质,虽然金属材质的导热率较高,较为有利于热量在液冷板中的输送,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轻薄化是人机体验最重要也是影响最显著的一环,金属材质液冷板体积较大,电子设备中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放置,且金属材质会对电子设备的射频天线造成屏蔽与干扰,影响电子设备的运行稳定性。
在本申请中,发明人采用了压电陶瓷泵作为冷却流体的驱动泵,微型压电陶瓷泵的尺寸较传统机械泵小的多,且由于压电陶瓷本身导电性极差,工作电流极低,故压电陶瓷泵的驱动功率极低,通常在几十毫瓦的量级,小尺寸、低能耗便于其在电子设备上搭载。此外,压电陶瓷泵还摒弃了传统液泵中的电磁线圈,不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任何的电磁干扰,有利于提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在本发明中,参考图1、图4和图7,发明人将冷却液流道10通过刻蚀、激光、机械加工等方式直接加工在盖体(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上,从而在盖体(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上形成连通的槽道,并将冷却流体,例如水或有机液体,密封在冷却液流道内部,并将压电陶瓷泵200安装在冷却液流道10内的任意位置上,用于驱动冷却流体在冷却液流道10内流动,最终得到了超薄化、低成本、易组装、低电磁干扰的具有较好均温性能的壳体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为了防止冷却液不经过冷却液流道直接在泵入端口和泵出端口之间流通,出现液体短路,参考图5和图6,冷却液流道中可进一步包括阻挡结构140,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相邻设置,阻挡结构140位于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之间将冷却液流道划分为供水区域和回水区域,供水区域的一侧与冷却液入口相连,回水区域与冷却液出口相连,供水区域和回水区域在远离冷却液入口的一侧联通。通过阻挡结构的设置将冷却液流道划分成供水区域和回水区域,进而可通过压电陶瓷泵的设置加快冷却液流速,提高散热组件的均温性能。具体地,当液冷板具有如图4和5中所示出的结构时,阻挡结构140可以为隔筋,将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入口之间间隔开。即: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可以位于图4中示出的阻挡结构140的上下两侧。以图4中靠近摄像头通孔170处为泵的出水口为例,此时,经压电陶瓷泵泵出的冷却液在第一盖体中靠近摄像头通孔170的区域流动,由于阻挡结构140的存在,此处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被间隔开,泵的出口泵出的冷却液不会不经过第一盖体的上部分结构而直接被泵的入水口的压力吸入泵内部。冷却液可以在摄像头通孔170的下部流入第一盖体的下部分区域,流经完整的冷却液流道之后,自泵的进水口实现循环。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中的流通方向可如图4中箭头所示出的。
或者,参考图6,阻挡结构140也可以为冷却液入口151和冷却液出口152之间的间隙。该间隙可以为凸起,由此也可以起到阻挡泵的出口泵出的冷却液经过第一盖体的上部分结构而直接被泵的入水口的压力吸入泵内部的功能。由此,可令冷却液流经整个冷却液流道之后,再被泵吸入,进行下一次循环。
具体地,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中的流通方向可如图6中箭头所示出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4和图6,冷却液流道的流道宽度以及排布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冷却液流道可以为S型,冷却液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当供水区域和回水区域均为S型时,冷却流体在对应区域的流动路径最长,故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时间最长,热交换效果最好,有助于获得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的均温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冷却液流道的深度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冷却液流道的深度可不小于25微米。当冷却液流道的深度小于25微米时,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体积较少,冷却效果不足以满足使用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为了保证压电陶瓷泵具有足够的压头,以形成流速足以进行散热的冷却液流速,压电陶瓷泵以及冷却液流道的体积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压电陶瓷泵以及冷却液流道的体积可被配置为令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速达到不小于0.5ml/min。当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速小于0.5ml/min时,冷却液(例如水等)介质将无法有效地对热源的热量进行发散。具体地,发明人发现压电陶瓷泵中的压电陶瓷片的厚度H和直径D的至少之一需要满足:0.1mm≤H≤0.5mm;3mm≤D≤12mm的要求。具体而言,压电陶瓷片可以在电场作用下进行震荡,机械震荡可为冷却液提供流动的动力,通常的压电陶瓷片为上、下两个表面涂覆有导电材料(用于形成电极)的薄片,压电陶瓷片的材料、尺寸决定压电陶瓷泵可提供的动力。压电陶瓷片的具体材料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锆基陶瓷。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对于电子设备而言,通常散热组件的面积不能过小,否则无法有效地将热量从热源均温至热源以外的区域,即散热组件的大小至少应当覆盖电子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热源,以及热源以外面积足够大的非热源区域。发明人发现,以常用的电子设备(如手机等移动终端、PAD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的体积而言,压电陶瓷片的厚度在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0.5mm,直径不小于3mm且不大于12mm的情况下,既可为散热组件提供足够的动力,保证散热组件内密封的冷却液体的流速达到不小于0.5ml/min,同时也可以确保散热组件体积、重量适中,可较为简单地在电子设备中进行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为了进一步加强泵出端口处流体的缓冲作用,与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相邻处的冷却液流道可以具有缓冲段,缓冲段的宽度可大于非缓冲段处冷却液流道的宽度。
也即是说,通过将压电陶瓷泵的泵入、泵出端口与第一或是第二盖体结合处的冷却液流道的横截面积加大(即宽度方向加大)的方式,可以对泵出或是泵入的流体进行进一步缓冲。具体地,缓冲段的宽度可以为至少2倍于非缓冲段处冷却液流道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液冷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冷却液流道10密封于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之间,形成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材料的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形成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材料可以分别独立地包括聚酯、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可均为硬质盖体,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材料为塑料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种时,因为塑料以及玻璃材料的可塑性较强,便于制备具有不同形貌结构的散热组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地,在获得前述的具有均温效果的散热组件后,可以将该散热组件直接贴合在现有电子设备的盖体上,即作为外挂式的散热组件附在电子设备盖体上,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该散热组件的适用范围,且外挂式的散热组件有效避免了冷却流体气化后进入电子设备内部,导致电子设备内部进水,进而导致对电子设备内部的电子元件的损坏。当形成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的的材料为上述的有机材料时,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具有较好的耐弯折性能,有利于降低散热组件的加工成型难度和提高其适用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形成冷却液流道,以及冷却液流道的具体形状均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密封冷却液,并令冷却液在压电陶瓷泵提供的动力下进行循环流动即可。例如,参考图1,第一盖体110朝向第二盖体120的一侧可以具有第一凹槽,第二盖体120朝向第一盖体110的一侧可以具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形成冷却液流道10,也即是说,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上均可以具有非贯穿性的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形状一致,二者在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进行封合处理之后,共同形成冷却液流道。同时,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上还可以具有贯穿盖体的通孔,该通孔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构成的冷却液流道联通,通孔构成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具有通孔的一侧盖体上。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凹槽处第一盖体的厚度,以及第二凹槽处第二盖体的厚度分别独立地为不小于25微米。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形成冷却液流道,以及冷却液流道的具体形状均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密封冷却液,并令冷却液在压电陶瓷泵提供的动力下进行循环流动即可。例如,参考图4,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中的可以一个表面具有凹槽,凹槽和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中的另一个形成冷却液流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7,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之间形成冷却液流道10,以及冷却液流道10的具体形状均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密封冷却液,并令冷却液在压电陶瓷泵200提供的动力下进行循环流动即可。例如,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可进一步具有隔板,隔板具有镂空图案,镂空图案构成冷却液流道,且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上具有两个贯穿盖体的通孔,通孔与镂空图案构成的冷却液流道联通,通孔构成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形成隔板的材料可与形成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的材料保持一致,即形成隔板的材料可以为聚酯、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种。
如前所述,形成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以及隔板的材料不受特别限制,分别独立的包括聚酯、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种,故由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封合处理形成的液冷板或者由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隔板封合处理而成的液冷板可以根据所采用的材料不同获得刚性液冷板或柔性液冷板,即由液冷板与压电陶瓷泵组合形成的散热组件可以为刚性的,也可以为柔性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当形成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中的至少一个的材料为柔性材料时,散热组件可进一步包括:水氧阻隔膜,水氧阻隔膜位于柔性材料形成的盖体远离冷却液流道的一侧,具体地,上述柔性材料可以为高分子材料。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制备本发明前面描述的散热组件的制备方法进行简单描述,该方法包括:提供液冷板,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液冷板具有与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在液冷板的一侧设置压电陶瓷泵,并令压电陶瓷泵与冷却液流道联通,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泵入端口与冷却液出口相连,泵出端口与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简便地获得前述的液冷板。
具体地,该方法可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00:提供液冷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该步骤中提供液冷板。如前所述,形成液冷板的材料、结构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在液冷板内部具有密封且联通的冷却液流道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8,提供液冷板可以包括:首先,在第一盖体的一侧形成第一凹槽,并在第二盖体的一侧形成第二凹槽。关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材料,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需要在后续处理中进行封合处理以形成密闭的空间,因此需要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面积相一致。具体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以是通过对盖体进行刻蚀处理而形成的,具体地,刻蚀处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光刻、激光、直写等,以第一盖体为例,第二盖体的制备方法与第一盖体的制备方法相类似,例如,可以通过旋涂、喷涂或覆膜的方式在盖体的表面形成阻挡层80,随后可以采用光刻、激光、直写等方式在阻挡层上刻蚀阻挡层,以令刻蚀后的阻挡层80’覆盖用于形成第一盖体的板材110’的部分表面并暴露除需要形成凹槽的位置,暴露的盖体材料使用干法刻蚀、湿法刻蚀或机械加工的方式去除,去除深度可以被精确控制,从而可以形成第一凹槽或是第二凹槽。在该步骤中,还可以包括在盖体上形成贯穿的通孔11的操作,例如可以形成两个通孔,该通孔可构成与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图中未示出)。
刻蚀完成之后将盖体表面残存的阻挡层清洗去除即可获得第一盖体或是第二盖体。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形成方式可以相同,随后可以通过对位标识或在对位机台的协助下,将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对准并封合。对于塑胶材料形成的盖体,例如聚合物材料形成的盖体而言,封合工艺可以选择热键合、激光封焊等无焊料焊接,或胶粘、中间层粘接等有界面剂封合。完成封合并通过检漏后,即可获得均温板体。
或者,参考图9,也可不在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上形成凹槽,而是提供隔板,隔板上形成有镂空图案,基于该镂空图案形成冷却液流道。具体地,可首先对形成阻挡层的材料80进行刻蚀,进而利用刻蚀后的阻挡层80’形成贯穿隔板的板材130’的镂空图案,进而获得隔板130。该镂空图案为联通的曲线图形。对隔板进行刻蚀的操作可以与前述的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操作一致,所不同的是,对隔板进行刻蚀时,可以不对刻蚀深度进行控制,形成贯穿隔板的镂空图案即可。随后,可以在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上形成贯穿盖体的通孔,以便构成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最后,将隔板密封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即可形成液冷板。此时,隔板的厚度即冷却液流道的深度,可通过对隔板的厚度进行控制,控制形成的冷却液流道的深度。
S200:在液冷板的一侧设置压电陶瓷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该步骤中,将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的一侧。具体地,可以将压电陶瓷泵安装在液冷板预留的接口,即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处,接口处通过点胶、熔接等方式进行密封。关于压电陶瓷泵的结构以及工作的方式,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可简便地获得前述的散热组件。该方法可获得整体厚度较薄的散热组件,且压电陶瓷泵以及液冷板的设计可保证液冷板内部的冷却液可具有一定的流速,以满足均温散热的需求。并且,该液冷板的加工方式简单,生产成本较低,有利于实现大尺寸、大规模的制备。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液冷板,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具有冷却液流道,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液冷板具有与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压电陶瓷泵,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并与冷却液流道联通,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泵入端口与冷却液出口相连,泵出端口与冷却液入口相连。由此,可通过压电陶瓷泵加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从而加快冷却流体之间的传热,最终得到温度均一的冷却流体,进而得到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壳体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可将壳体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其中第一盖体的结构不受特别限制,参考图4,第一盖体110可为电子设备后盖,如玻璃后盖。或者,参考图10,例如第一盖体110可包括电子设备后盖310及第一膜片311,第一膜片311和第二盖体120之间具有冷却液流道。具体地,电子设备盖体310可以为玻璃后盖。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0,壳体组件的结构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壳体组件还可以包括以下结构的至少之一:第一水氧阻隔膜330,第一水氧阻隔膜330位于第一膜片311远离第二盖体120的一侧,第二水氧阻隔膜340,第二水氧阻隔膜340位于第二盖体120远离第一膜片311的一侧,装饰层360,装饰层360位于第二盖体120远离第一盖体的一层,具体地,装饰层可包括以下结构的至少之一:纹理子层、镀膜子层、颜色子层以及盖底油墨子层。
具体地,壳体组件还可以仅包括第一水氧阻隔膜;壳体组件还可以仅包括第二水氧阻隔膜;壳体组件还可以仅包括装饰层;壳体组件可以仅包括第一水氧阻隔膜和第二水氧阻隔膜;壳体组件还可以仅包括第一水氧阻隔膜和装饰层;壳体组件还可以仅包括第二水氧阻隔膜和装饰层;壳体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水氧阻隔膜、第二水氧阻隔膜和装饰层。对于壳体组件进一步包括的结构不受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具体地,当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水氧阻隔膜、第二水氧阻隔膜和装饰层时,参考图10,壳体组件可包括:第一粘结层320,第一粘结层320位于电子设备后盖朝向310第一膜片311的一侧,第一水氧阻隔膜330,第一水氧阻隔膜330位于第一膜片311远离第二盖体120的一侧,第一膜片311以及第二盖体120之间具有冷却液流道,第一膜片311以及第二盖体120位于第一水氧阻隔膜330远离第一粘结层320的一侧,且第一膜片311和第二盖体120是由柔性材料形成的,第二水氧阻隔膜340,第二水氧阻隔膜340位于第二盖体120远离第一膜片311的一侧,第二粘结层350,第二粘结层350位于第二水氧阻隔膜340远离第二盖体120的一侧,装饰层360,装饰层360位于第二盖体120远离第一盖体的一层,即远离第一膜片311或电子设备后盖310的一侧,装饰层360包括以下结构的至少之一:纹理子层、镀膜子层、颜色子层以及盖底油墨子层。通过装饰层的设置可获得具有较好视觉效果和较高美观度的壳体组件且通过第一水氧阻隔膜和第二水氧阻隔膜的设置可进行隔水隔气,减小冷却液流道内的流体泄露对电子元件造成的损害,同时还减少了冷却液流道内因气泡聚集而产生的流量下降现象的发生,由此,具有上述结构的壳体组件可直接作为电子设备盖体进行使用,进而减小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提高了壳体组件的适用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的胶层种类不受特别限制,例如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可以为光学胶层。光学胶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较高、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固化收缩小等特点,有助于形成结构稳定性良好的壳体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装饰层中所包括的纹理子层、镀膜子层、颜色子层以及盖底油墨子层的厚度不受特别限制,例如纹理子层的厚度范围可以为15-25微米,镀膜子层的厚度范围可以为180-220微米,盖底油墨子层的厚度范围可以为15-25微米。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1,壳体组件的结构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壳体组件可具有框体结构,液冷板固设于框体结构的一侧。具体地,电子设备中框2100可以对设备起到支撑与匀热作用。中框的正面2101与显示屏通过胶粘的方式结合,背面2102通过胶粘与电池盖结合。电子设备内部芯片与中框的芯片区域313通过导热界面材料软接触或直接硬接触。为了保证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较小,中框电池区域314可以做掏空处理。预先安装的压电陶瓷泵200的液冷板1000可以通过胶粘、激光焊接、卡扣或螺钉固定等方式与中框2100装配,压电陶瓷泵200可以放置在中框为其预留的槽位315内,从而不增添电子设备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壳体组件的结构不受特别限制,例如液冷板包括折叠部、第一液冷部和第二液冷部,第一液冷部和第二液冷部之间通过折叠部连接,且可在折叠部处进行与电子设备后盖折叠方向一致的折叠。由此,可将该壳体组件应用于可折叠设备中。具体地,参考图12,第一盖体110与第二盖体120可通过旋转连接头进行折叠对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压电陶瓷泵可包括:压电振膜,压电振膜包括压电陶瓷片以及与压电陶瓷片相接触的支撑板,压电陶瓷片的表面具有可产生电场的电极,电场可控制压电陶瓷片发生震荡;以及阀体结构,阀体结构设置于压电振膜以及液冷板之间,阀体结构位于液冷板上,压电振膜位于阀体结构远离液冷板的一侧,阀体结构包括:单向阀上盖和单向阀膜片,单向阀上盖上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面积大于第二通孔的面积,单向阀膜片位于单向阀上盖以及液冷板之间,单向阀膜片被配置为可随着压电陶瓷片的震荡发生震荡,单向阀膜片具有两个形状一致的镂空区域,两个镂空区域中均具有一个实体部,实体部在单向阀上盖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且,且第一通孔在液冷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一个,第二通孔在液冷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另一个的范围内。壳体组件中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以及工作方式与前述散热组件中的压电陶瓷泵的结构以及工作方式相类似,关于压电陶瓷泵的结构以及工作的方式,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冷却液流道中可进一步包括阻挡结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相邻设置,阻挡结构位于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之间将冷却液流道划分为供水区域和回水区域,供水区域的一侧与冷却液入口相连,回水区域与冷却液出口相连,供水区域和回水区域在远离冷却液入口的一侧联通。壳体组件中的阻挡结构与前述散热组件中的阻挡结构相类似,关于阻挡结构,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液冷板可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朝向第二盖体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第二盖体朝向第一盖体的一侧具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形成冷却液流道,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上具有贯穿盖体的通孔,通孔构成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壳体组件中的液冷板的结构与前述散热组件中的液冷板的结构相类似,关于液冷板的结构,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液冷板可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进一步具有隔板,隔板具有镂空图案,镂空图案构成冷却液流道,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上具有两个贯穿盖体的通孔,通孔构成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壳体组件中的液冷板的结构与前述散热组件中的液冷板的结构相类似,关于液冷板的结构,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液冷板应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压电陶瓷泵以及冷却液流道的体积被配置为可令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速达到不小于0.5ml/min;冷却液流道的深度不小于25微米;以及压电陶瓷泵的压电陶瓷片的厚度H和直径D的至少之一满足:0.1mm≤H≤0.5mm;3mm≤D≤12mm。壳体组件中的液冷板的结构参数与前述散热组件中液冷板的结构参数相一致,关于液冷板的结构参数,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制备本发明前面描述的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进行简单描述,该方法包括:提供液冷板,将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由此,通过该方法可获得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的壳体组件,即上述的壳体组件,因此该方法具有上述的壳体组件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该壳体组件中的液冷板及压电陶瓷泵的制备方法可以与上述的散热组件中的液冷板和压电陶瓷泵的制备方法相一致,也就是说该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具有上述散热组件制备方法的全部特征及优点。总得来说,通过该方法可制得具有较好均温性能的壳体组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制备上述的壳体组件时,将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结合密封和将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这两个步骤之间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即可以先将将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结合密封后,再将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也可以先将压电陶瓷泵设置在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上,再将将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结合密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当第一盖体包括电子设备后盖和第一膜片时,可先将第一膜片与第二盖体结合密封,以获得冷却液流道,将第一膜片和第二盖体贴合到电子设备后盖上,以获得液冷板,再将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贴合处理的方式不受特别限制,例如贴合处理可包括滚轮贴合、压合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当电子设备后盖为平面玻璃后盖时,可采用滚轮贴合工艺,在将第一膜片和第二盖体贴合到电子设备后盖上后,再进行贴合处理,最后将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例如当电子设备后盖为3D玻璃时,可有先将第一膜片和第二盖体贴覆在电子设备后盖的内表面,再利用真空压合治具进行贴合处理,确保贴合平整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将第一膜片与第二盖体结合密封的方式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将第一膜片与第二盖体结合密封的方式包括键合、胶粘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当第一盖体包括电子设备后盖和第一膜片时,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提供电子设备后盖,将第一粘结层贴合在电子设备后盖朝向第一膜片的一侧,去除第一粘结层远离电子设备后盖一侧的离型膜,将第一水氧阻隔膜贴合在第一膜片远离第二盖体的一侧,将第一膜片以及第二盖体结合密封,将第一膜片和第二盖体贴合在第一水氧阻隔膜远离第一粘结层的一侧,将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液冷板上,将第二水氧阻隔膜贴合在第二盖体远离第一膜片的一侧,将第二粘结层贴合在第二水氧阻隔膜远离第二盖体的一侧,去除第二粘结层远离第二水氧阻隔膜一侧的离型膜,将装饰层位于贴合在第二盖体远离第一盖体的一层,即远离第一膜片或电子设备后盖的一侧,从装饰层远离第二粘结层的一侧进行贴合处理。
通过上述方法可获得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的壳体组件,即该壳体组件为前述的壳体组件,因此该方法具有前述的壳体组件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总得来说,通过该方法可制得快速散热、温度均一、尺寸小型化的壳体组件。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为上述的,壳体组件中的压电陶瓷泵与主板电连接,电池以及主板,电池以及主板位于壳体组件所限定出的电子设备容纳空间内部,主板与电池电连接。由此,该电子设备因具有前面的具有较好均温性能的壳体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用户体验较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壳体组件上具有压电陶瓷泵,因此需要外接电路以控制该压电陶瓷泵的工作。因此,可以令该壳体组件的压电陶瓷泵中的电极与主板电连接,具体地,可以令压电陶瓷泵的压电振膜中可产生电场的电极通过金属弹片与主板相连。由此,可简便地实现对压电陶瓷泵的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壳体组件中的液冷板上的冷却液流道被划分为供水区域和回水区域,供水区域的一侧与冷却液入口相连,回水区域与冷却液出口相连,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泵入端口与冷却液出口相连,泵出端口与冷却液入口相连,具体地,电子设备可进一步包括热源芯片,热源芯片位于供水区域一侧。电子设备热量产生主要来自于电池以及主板上的芯片,一般情况下,电子设备上电池以及主板区域的温度会高于其它部分,通过在电子设备上设置上述壳体组件,可通过壳体组件内部的供水区域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流体将热源区域,即热源芯片所在区域的热量快速转移置回水区域,进而实现匀热均温的效果。且通过对壳体组件内部冷却液流道的设计,可以实现在简单匀热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供水区域和回水的定制化分布,即可通过冷却液流道的走向以及位置设计,合理布局,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不易接触到的位置的温度,降低频繁接触位置的温度。由此,该电子设备因具有上述具有较好均温性能的壳体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用户体验较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壳体组件在该电子设备中的具体位置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将该壳体组件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内部,例如设置在电池以及屏幕之间。或者,也可以将该壳体组件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壳体处。该壳体组件具有自支撑性能,且厚度较薄,因此设置位置可以根据电子设备内部部件的情况进行合理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2)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冷板,所述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所述液冷板具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
压电陶瓷泵,所述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上并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联通,所述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所述泵入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泵出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陶瓷泵包括:
压电振膜,所述压电振膜包括压电陶瓷片以及与所述压电陶瓷片相接触的支撑板,所述压电陶瓷片的表面具有可产生电场的电极,所述电场可控制所述压电陶瓷片发生震荡;以及
阀体结构,所述阀体结构设置于所述压电振膜以及所述液冷板之间,所述阀体结构可控制所述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中的一个打开,另一个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结构位于所述液冷板上,且所述阀体结构包括:单向阀上盖和单向阀膜片,所述单向阀上盖上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面积,所述单向阀膜片位于所述单向阀上盖以及所述液冷板之间,所述单向阀膜片被配置为可随着所述压电陶瓷片的震荡发生震荡,所述单向阀膜片具有两个形状一致的镂空区域,两个所述镂空区域中均具有一个实体部,所述实体部在单向阀上盖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处,
并且,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液冷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液冷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另一个范围内,
并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应的所述实体部在所述单向阀上盖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所述实体部在所述液冷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相邻设置,且所述冷却液入口与冷却液出口之间设置阻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陶瓷泵以及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体积被配置为可令所述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速达到不小于0.5ml/m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
所述冷却液流道的深度不小于25微米;以及
所述压电陶瓷片的厚度H和直径D的至少之一满足:
0.1mm≤H≤0.5mm;
3mm≤D≤1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相邻处的所述冷却液流道具有缓冲段,所述缓冲段的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宽度大于非缓冲段处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冷却液流道密封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
形成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的材料分别独立地包括聚酯、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朝向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第一盖体的一侧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
所述第一盖体或所述第二盖体上具有贯穿盖体的通孔,所述通孔构成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
任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处所述第一盖体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处所述第二盖体的厚度分别独立地为不小于25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中的一个表面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中的另一个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进一步具有隔板,所述隔板具有镂空图案,所述镂空图案与构成所述冷却液流道,
所述第一盖体或所述第二盖体上具有两个贯穿盖体的通孔,所述通孔构成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中的至少一个为柔性材料,
所述散热组件进一步包括:水氧阻隔膜,所述水氧阻隔膜位于所述柔性材料形成的盖体远离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一侧。
13.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冷板,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具有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且所述液冷板具有与所述冷却液流道相联通的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
压电陶瓷泵,所述压电陶瓷泵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上并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联通,所述压电陶瓷泵具有泵入端口以及泵出端口,所述泵入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泵出端口与所述冷却液入口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电子设备后盖及第一膜片,第一膜片和第二盖体之间具有冷却液流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盖体为电子设备后盖。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以下结构的至少之一:
第一水氧阻隔膜,所述第一水氧阻隔膜位于所述第一膜片远离所述第二盖体的一侧,
第二水氧阻隔膜,所述第二水氧阻隔膜位于所述第二盖体远离所述第一膜片的一侧,
装饰层,所述装饰层位于所述第二盖体远离第一盖体的一层,所述装饰层包括以下结构的至少之一:纹理子层、镀膜子层、颜色子层以及盖底油墨子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具有框体结构,所述液冷板固设于所述框体结构的一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3-1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包括折叠部、第一液冷部和第二液冷部,所述第一液冷部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之间通过所述折叠部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陶瓷泵包括:
压电振膜,所述压电振膜包括压电陶瓷片以及与所述压电陶瓷片相接触的支撑板,所述压电陶瓷片的表面具有可产生电场的电极,所述电场可控制所述压电陶瓷片发生震荡;以及
阀体结构,所述阀体结构设置于所述压电振膜以及所述液冷板之间,所述阀体结构位于所述液冷板上,所述压电振膜位于所述阀体结构远离所述液冷板的一侧,所述阀体结构包括:单向阀上盖和单向阀膜片,所述单向阀上盖上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面积大于第二通孔的面积,所述单向阀膜片位于所述单向阀上盖以及所述液冷板之间,所述单向阀膜片被配置为可随着所述压电陶瓷片的震荡发生震荡,所述单向阀膜片具有两个形状一致的镂空区域,两个镂空区域中均具有一个实体部,所述实体部在单向阀上盖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并且,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液冷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液冷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冷却液入口以及冷却液出口中的另一个的范围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
所述压电陶瓷泵以及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体积被配置为可令所述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流速达到不小于0.5ml/min;
所述冷却液流道的深度不小于25微米;以及
所述压电陶瓷泵的压电陶瓷片的厚度H和直径D的至少之一满足:
0.1mm≤H≤0.5mm;
3mm≤D≤12mm。
2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为权利要求13-20任一项所述的,所述壳体组件中的压电陶瓷泵与主板电连接,
电池以及所述主板,所述电池以及所述主板位于所述壳体组件所限定出的电子设备容纳空间内部,所述主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进一步包括热源芯片,所述热源芯片位于冷却液入口附近。
CN202110295125.1A 2021-03-19 2021-03-19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1194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5125.1A CN115119462A (zh) 2021-03-19 2021-03-19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EP22770336.0A EP4287800A1 (en) 2021-03-19 2022-03-07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PCT/CN2022/079572 WO2022193981A1 (zh) 2021-03-19 2022-03-07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US18/240,452 US20230413479A1 (en) 2021-03-19 2023-08-31 Heat-dissipation assembly,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5125.1A CN115119462A (zh) 2021-03-19 2021-03-19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9462A true CN115119462A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23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95125.1A Pending CN115119462A (zh) 2021-03-19 2021-03-19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1946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718A1 (zh) * 2022-11-15 2024-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液冷散热装置、散热系统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718A1 (zh) * 2022-11-15 2024-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液冷散热装置、散热系统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32287U (zh)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15420349U (zh) 散热组件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347817B (zh) 电子设备壳体及其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
US7420807B2 (en) Cooling device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529915B2 (ja) 圧電ポンプ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
TWM582533U (zh) 微型壓電泵浦
CN101389200A (zh) 微型液体冷却系统及其微型流体驱动装置
CN206251548U (zh) 气冷散热装置
TW201825821A (zh) 流體控制裝置
TW202203736A (zh) 浸沒式冷卻裝置及具有該浸沒式冷卻裝置的電子設備
CN115118798A (zh) 散热组件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3051299A1 (zh) 电子设备的壳体和电子设备
CN115119462A (zh)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13314782B (zh) 散热组件、电池包和机器人
US20030121644A1 (en) Heat transport device
CN113573547A (zh) 散热组件、方法、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13412030A (zh) 散热组件、制备方法、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JP3781018B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WO2022193981A1 (zh) 散热组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JP4778319B2 (ja) 圧電ファン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その駆動方法
CN113676631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709209B (zh) 液體散熱模組
CN206224363U (zh) 气冷散热装置
WO2021190552A1 (zh) 移动终端及中框组件
CN206517728U (zh) 气冷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