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8384B - 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18384B CN115118384B CN202210527981.XA CN202210527981A CN115118384B CN 115118384 B CN115118384 B CN 115118384B CN 202210527981 A CN202210527981 A CN 202210527981A CN 115118384 B CN115118384 B CN 1151183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target data
- sequence
- bit
- str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9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28—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 H04L25/03866—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using scramb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传送的比特流,并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并采用将比特序列映射到复数序列的操作处理灵活地分配到交织处理、循环移位处理以及资源映射中的一个中进行,从而能够实现将常规实现方式中对多个复数序列的读写操作,替换为同时对多个比特序列的读写操作,因此,能够减少PDCCH信道的数据传输量和内存的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层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端是LTE(Long Time Evolution,长期演进)基站侧物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负责把上行和下行的调度信息从基站发送到用户设备。基站发送端系统有着严格的时序要求,对实时性要求很高,PDCCH和其他物理层信道一样,必须在系统要求的时刻前完成处理。因此,如何满足系统的实时性是LTE物理层设计和开发的挑战之一。PDCCH是按照时隙的粒度进行处理的(典型的时隙时长为1ms、500us、125us等等)。物理层下行所有信道的典型处理时间区间为时隙时长(即从处理启动到处理完成需要在典型处理时间区间内),减少PDCCH的处理时间,一方面有利于达成PDCCH必须在1ms内完成一个子帧的处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节省了系统开销,为PDCCH之外的其他信道模块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系统可以支持更多的特性,更高的规格,甚至记录更详细的日志等等)。
常规技术,以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为例,其发送端的的处理流程如附图1所示,是按照协议规定的流程来进行的,发送端信号处理模块按顺序包括DCI(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比特生成、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复用、加扰、调制、层映射和预编码、交织、循环移位、资源映射等。但是上述处理流程步骤多,运算量高,处理时间长。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供一种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处理流程步骤多,运算量高,处理时间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传送的比特流,并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其中,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所述循环移位处理、以及所述资源映射处理中的一个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加扰及交织模块,用于获取待传送的比特流,并将所述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循环移位模块,用于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资源映射模块,用于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其中,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所述循环移位处理、以及所述资源映射处理中的一个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本发明提供的PDS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传送的比特流,并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并采用将比特序列映射到复数序列的操作处理灵活地分配到交织处理、循环移位处理以及资源映射中的一个中进行,能够实现:将常规实现方式中对多个复数序列的读写操作,替换为同时对多个比特序列的读写操作,因此,能够减少PDCCH信道的数据传输量和内存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示出了常用技术中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具体示例性数据流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常用技术与实施例一对比的发送端的数据流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每个B比特序列内部的排列格式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具体示例性数据流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常用技术与实施例二对比的发送端的数据流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具体示例性数据流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的常用技术与实施例三对比的发送端的数据流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图1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图15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图16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图1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图18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图19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描述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它的包含。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电路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指示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常用技术中,由于在调制处理之前的数据流是以比特序列的形式存在的,通常是将8个比特存放在内存的一个字节中,例如,对于LTE PDCCH信道固定使用QPSK(Quadrature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调制方式,这种调制方式把2个比特映射为一个复数(代表一个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幅度调制)符号)。通常情况下,使用32比特保存一个复数,其中16比特为实数部分,其余16比特为虚数部分。因此,调制之后的数据位宽相应增加了16倍(以8比特为例,调制后映射为4个复数,需要使用4个32比特,即16字节,16*8/8=16),故,常用技术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容量,以及较大的数据传输量。并且由于PDCCH信道数据处理的步骤较多,每个步骤都需要先读入数据,完成处理后再写出数据,故,常用技术需要多次访问内存。再者,预编码模块中需要进行复数的乘法,运算量较大,因此,常用技术也造成了总的运算量较大的问题。
有鉴于常用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改变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减少数据传输量和内存占用空间,降低对内存总数据的访问量。
经研究,在PDCCH信道数据处理中,加扰模块的最小处理单位是1个比特,调制模块的最小处理单位是连续2个比特(也可以说是一个复数),层映射和预编码模块的最小处理单位是每个天线上的连续2个复数,交织、循环移位和资源映射模块的最小处理单位是一个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资源粒子组),也就是每个天线上连续4个复数。因此,这些模块共同的最小处理单位就是一个REG,也就是加扰前的连续8个比特,同时也是每个天线上的连续四个复数。
为此,发明人基于上述研究发现:若能将加扰模块到资源映射模块之间的数据处理过程看作是对两种类型的REG的处理:一种是针对REG内部的比特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的处理,例如,加扰、调制、及预编码处理,它们的本质是如何把REG内部的比特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例如,连续的8比特构成一个REG,将一个REG转换为4个复数),并且不同的REG之间是独立处理的;另一种是针对多个REG之间排列的顺序变化的处理,例如交织和循环移位处理,它们的本质是以REG为最小处理单位,进行重新排序;并且,若这两种类型的REG在处理时也是相互独立的,则可以利用上述两种类型的REG的处理特点,对其中的REG处理的步骤进行合并,以实现总处理步骤数量的减少,从而不仅能够减少数据量的传输,降低内存占用空间,还能够降低对内存总数据的访问量。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参阅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获取待传送的比特流,并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
步骤S20,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
步骤S30,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所述循环移位处理、以及所述资源映射处理中的一个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
以下将具体描述步骤S10至S30。
在步骤S10中,基站侧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携带调度分配和其他控制信息,具体包含传输格式、资源分配、上行调度许可、功率控制以及上行重传信息等。一般来说,在一个子帧内,可以有多个PDCCH。UE需要首先解调PDCCH中的DCI(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然后才能够在相应的资源位置上解调属于UE自己的PDSCH(包括广播消息,寻呼,UE的数据等)。
PDCCH信道在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比特生成后,经过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等步骤后获得一组待传送的比特流,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在加扰模块输入之前的待传送的比特流看作为原始比特流,通常情况下,可按照3GPP协议的规定对输入比特和扰码比特这两个序列进行一对一的异或操作。假设输入比特为b_in(i),i=0,1,2,…M_bit-1,其中M_bit为PDCCH原始比特流的总比特数。加扰后的输出是b(i)=(b_in(i)+c(i))mod2。其中,c(i)是扰码序列,i=0,1,2,…M_bit-1。
需要说明的是,输入至加扰模块的比特流中的比特数目与DCI中的生成的比特数目一般不相等,原因是,在DCI比特生成后经过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等步骤后会把原先比特流的长度发生改变。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Resource Element Group,REG),示例性地,例如,将加扰之前的连续8个比特划分为一个资源粒子组,所有比特按照连续的8个比特依次循环得到多个资源粒子组,若不能循环,则自动退出结束。其中,一个资源粒子组(REG)可看作是同一OFDM符号内的连续RE(ResourceElement)块,一般由连续四个属于某信道的RE构成,每一子帧内的资源粒子组(REG)位于前四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中,并且对应于每个天线端口上每个相应子帧,其大小和数量相同。随后,以一个资源粒子组(REG)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
对于天线p(1天线的场景p只能等于0,2天线的场景p可以等于0或1,4天线的场景p可以等于0,1,2或者3),把每连续4个复数看作一个整体,所述交织处理的过程采用的为单位进行,其中,/>可根据下式计算:
;
其中,i=0,1,2,3,…-1,/>。
具体地,所述交织处理的过程如下:
1.在的前面加入N个NULL(无意义的占位数据,后面会去掉),使等于32的倍数,0<=N<=31。
2.把第一步的序列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填入一个32行C列的矩阵,其中C=。
3.把32列交换顺序。
4.按照先列后行的顺序输出数据。
5.去掉所有的NULL数据,得到对应于天线p的输出序列。
其中,i=0,1,2,3,…,/>,和交织的输入序列/>的长度一致。
在步骤S20中,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循环移位就是把与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对应的数据序列的顺序进行变化,并且每个天线上与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对应的数据序列单独进行操作,不同天线的处理方式完全一样。
具体来说,对于天线p,其输出序列由下式给出:
;
其中,是一个系统参数,由高层下发到物理层。
在步骤S30中,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资源块映射就是把与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对应的数据序列按照协议规定的方式,存入当前子帧的时频资源变量所在的内存中。每个天线端口上传输的数据序列单独进行映射操作,并且不同的天线端口的处理方式完全相同,以实现将每个天线端口上传输的数据序列映射到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示例性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资源映射处理的方法包括以下10个步骤:
步骤1,初始化REG索引,令/>;
步骤2,初始化索引,令/>;
步骤3,初始化符号索引,令/>;
步骤4,以标记符号/>上的第/>个RE(Resource Element,每个符号上的RE总数是一样的,由LTE系统的带宽决定,允许的取值范围是72~1200),如果这个RE是某个REG的第一个RE,并且这个REG没有被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和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占用,那么运行步骤5和步骤6,否则跳转到步骤7;
步骤5,对于各天线p,把的四个复数映射到RE/>所在的REG;
步骤6,令=/>+1;
步骤7,令=/>+1;
步骤8,如果,回到步骤4继续进行,其中/>是PDCCH的符号数,取值范围是1到3,由PCFICH指示;
步骤9,令=/>+1
步骤10,如果小于下行每个符号中的RE总数,则返回到步骤3。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获取待传送的比特流,并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并采用将比特序列映射到复数序列的操作处理灵活地分配到交织处理、循环移位处理以及资源映射中的一个中进行,从而能够实现将常规实现方式中对多个复数序列的读写操作,替换为同时对多个比特序列的读写操作,因此,能够减少PDCCH信道的数据传输量和内存的占用空间。
示例性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具体示例性数据流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的常用技术与实施例一对比的发送端的数据流的示意图。
如图3-图4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资源粒子组包括第一预设数量的比特,所述资源映射处理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并且所述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包括:将所有比特依序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分别进行加扰处理,得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并将所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以一一对应方式转换为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每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包括与所对应的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内容一致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用于携载UE索引的索引比特序列、以及第二预设数量的占位比特序列;将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按照预设的交织顺序写入相应的内存中以形成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
示例性地,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进行以连续的8比特为一组的循环处理,从而得到多个资源粒子组。也即,所述第一预设数量的比特为连续的8个比特。
具体地,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按照每连续的8个比特(例如,比特0~7,比特8~15,比特16~23……)在加扰处理后,先不进行调制处理,而是将对应一个REG的8个比特为最小处理单位按照预设的交织顺序分别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提取并存放到A个B比特序列中(其中,A>1,A为正整数;每个B比特序列的长度为M_quad,例如16、32、40、64等);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每连续的8个比特刚好对应协议中的一个REG上传输的比特信息,每个B比特序列即构成一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其中,每个B比特序列(第一目标数据组)中还包括没有被使用的其他任意连续长度的C比特序列,每个C比特序列用于携载指向目标UE的索引比特,以用于表示这是本子帧的第几个PDCCH所对应的UE,便于后续查找对应该目标UE的功率因子;同时,每个B比特序列(第一目标数据组)中还包括第二预设数量的占位比特序列(NIL),其中,C=ceil(log2(本子帧PDCCH UE数+1)),其中,“+1”是为了包含NIL的情况。然后按照预设的交织处理顺序要求写入到相应的内存中,后续循环移位处理的输出入和输出,以及资源映射处理的输入都是以B比特序列为最小处理单位来进行处理的。
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每个B比特序列内部的排列格式的示意图。
参考图5所示,从该B比特序列的最高有效位(Most Significant Bit,MSB)指向最低有效位(Least Significant Bit,LSB),只要该每个B比特序列中同时包含与所对应的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内容一致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构成一个RGE的连续的8个比特序列)和用于携载UE索引的索引比特序列(连续的C比特序列)即可,实际并不限制二者之间的顺序,至于二者之间间隔几个比特或者在两头空几个比特都是可以的。
示例性地,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例如,满足约束条件:n0+C+n1+8+n2=B即可,其中,n0≥0、n1≥0,n2≥0。
应理解,在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地调整所述第一预设数量的大小。
进一步地,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与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一一对应且内容相同,并且每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在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中的位置与对应的完全相同的第二目标数据组在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中的位置不同。
示例性地,以第一目标数据组(B比特序列)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从而得到变换顺序后的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B比例序列),并将该变换顺序后的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B比例序列)作为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由于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相比于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仅是改变了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B比特序列)之间的排列顺序,并未对每个第一目标数据组(B比特序列)中的内容进行任何改变,故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与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是一一对应并且内容相同的,因此,经循环移位处理后输出的第二目标数据组内的比特数量与第一目标数据组内的比特数量也是相同的。
进一步地,待循环移位处理完毕后,所述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包括:
(1)针对每个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执行如下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以得到多个复数数据组:提取该第二目标数据组中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和索引比特序列;根据所述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查询预设的复数映射表以得到该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所对应的复数序列;根据索引比特序列从预设的查找表中查询得到该待传送的比特流所对应的目标UE的功率值,并将所述复数序列中的每个复数乘以该功率值,以得到该第二目标数据组对应的复数数据组。
(2)按照预设的资源映射顺序输出所述多个复数数据组,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以作为PDCCH信道的数据输出。
常用技术中,在交织处理、循环移位处理之间传输的数据格式为调制处理之后复数序列格式(调制之后的以复数序列形式的数据位宽相比于调制之前的以比特序列形式的数据位宽增加了16倍),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交织处理、循环移位处理之间传输的数据格式为基于有效比特序列构成的第二目标数据组,该第二目标数据组仍是以比特序列形式的数据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量相比于常用技术实现了明显的降低,由此也减少了内存的占用量。
此外,为了减少数据的计算量,本发明实施例还通过查表的方式一次性完成了原先常用技术中的调制、层映射以及预编码等操作处理。
示例性地,根据所述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查询预设的复数映射表以得到该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所对应的复数序列,例如,以有效数据比特序列为8比特为例,将每个REG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划分为比特0~3和比特4~7,分别作为索引进行查表(如果1天线的场景,那么查询表一,如果2或者4天线的场景,那么查询表二)。将对应每个REG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查询预设的复数映射表转换为对应的复数序列,以一次性完成对每个第二目标数据组内有效数据比特序列(属于一个REG内部的比特序列)从比特序列映射到复数序列的操作处理。
表一:1天线场景比特映射到复数查找表
表二:2/4天线场景比特映射到复数查找表
以1天线场景为例,假设某个REG中的8比特是:“0b10100101”,那么比特0~3是:“0b0101”,等于5,查表一的第六行得到第一个RE=1/sqrt(2)-1/sqrt(2)*j,第二个RE=1/sqrt(2)-1/sqrt(2)*j;比特4~7是:“0b1010”,等于10,查表一的第十一行得到第一个RE等于-1/sqrt(2)+1/sqrt(2)*j,第二个RE等于-1/sqrt(2)+1/sqrt(2)*j。综上,如表三所示,将这个REG里面的8个比特映射为以下4个复数:
表三:REG里面的比特映射为复数
表四:UE索引的索引比特序列与UE功率的查找表
表四为UE索引的索引比特序列与UE功率的查找表,接下来,根据携载UE索引的索引比特序列(例如C比特序列)查询表得到每个REG所属的UE(或者是NIL)的功率值,并将该REG内的复数序列(例如4个复数)中的每个复数都乘以该功率值,以得到该第二目标数据组对应的复数数据组。
示例性地,假设共用K个UE,例如C比特序列的值为:“0b101”,等于5,表示这个REG隶属于第5个UE,那么查表四的第六行可以得到该第5个UE的功率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资源映射处理前,需要先把比特序列的数据格式转换为预编码处理之后的复数序列的数据格式之后才能进行资源映射处理,然后才能按照资源映射处理的顺序分别输出对应每个REG的四个复数数据。
实施例二
图6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具体示例性数据流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中的常用技术与实施例二对比的发送端的数据流的示意图。
如图6-图7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资源粒子组包括第一预设数量的比特,所述循环移位处理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并且所述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包括:将所有比特依序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分别进行加扰处理,得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并将所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以一一对应方式转换为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每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包括与所对应的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内容一致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用于携载UE索引的索引比特序列、以及第二预设数量的占位比特序列;将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按照预设的交织顺序写入相应的内存中以形成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处理在所述循环移位处理过程中处理。由于在交织处理、循环移位处理之间传输的数据格式为基于有效比特序列构成的第二目标数据组,该第二目标数据组仍是以比特序列形式的数据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量相比于常用技术实现了明显的降低,由此也减少了内存的占用量。
随后,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B比特序列)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包括:
(1)针对每个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执行如下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以得到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提取该第一目标数据组中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和索引比特序列;根据所述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查询预设的复数映射表以得到该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所对应的复数序列;根据索引比特序列从预设的查找表中查询得到该待传送的比特流所对应的目标UE的功率值,并将所述复数序列中的每个复数乘以该功率值,以得到该第一目标数据组对应的复数序列形式的第二目标数据组;
(2)对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进行循环移位操作,以得到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B比特序列,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将B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后所得到的复数序列。
同样地,为了减少数据的计算量,本发明实施例还通过查表的方式一次性完成了原先常用技术中的调制、层映射以及预编码等操作处理。具体实现过程与实施例一类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按照预设的资源映射顺序输出所述多个复数序列形式的第二目标数据组,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以作为PDCCH信道的数据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循环移位处理输出的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是与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一一对应的复数序列形式,使得该数据流在输入至循环移位处理之前已将每个比特序列的数据格式转换为预编码处理之后的复数序列的数据格式,故有利于后续直接使用该预编码处理之后的复数序列的数据格式进行循环移位的处理及输出。
实施例三
图8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具体示例性数据流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中的常用技术与实施例三对比的发送端的数据流的示意图。
如图8-图9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资源粒子组包括第一预设数量的比特,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并且所述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包括:
(1)将所有比特依序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分别进行加扰处理,得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
(2)针对每个所述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执行如下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以得到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根据该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的比特序列查询预设的复数映射表以得到该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的比特序列所对应的复数序列;根据该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对应的UE索引从预设的查找表中查询得到该待传送的比特流所对应的目标UE的功率值,并将所述复数序列中的每个复数乘以该功率值,以得到该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对应的复数序列形式的第一目标数据组。
(3)将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按照预设的交织顺序写入相应的内存中以形成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的区别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处理在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过程中处理,也即在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之后即将多个对应该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对应的复数序列形式的第一目标数据组按照预设的交织顺序写入相应的内存中输出。
随后,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复数序列形式的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与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一一对应且内容相同,并且每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在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中的位置与对应的完全相同的第二目标数据组在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中的位置不同。
最后,按照预设的资源映射顺序输出复数序列形式的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以作为PDCCH信道的数据输出。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这里在经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过程后得到的第一目标数据组为加扰后再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的序列,故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目标数据组与原先实施例一中的第一目标数据组中的数据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在加扰及交织处理之后输出的是以复数序列形式的数据流,但是本发明实施例仍是通过查表的方式一次性完成了原先常用技术中的调制、层映射以及预编码等操作处理,故,能够实现减少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计算量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装置。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如图10所示,所述装置200包括:加扰及交织模块210,用于获取待传送的比特流,并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循环移位模块220,用于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资源映射模块230,用于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其中,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所述循环移位处理、以及所述资源映射处理中的一个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PDCCH信道在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比特生成后,经过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等步骤后获得一组待传送的比特流,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在加扰模块输入之前的待传送的比特流看作为原始比特流,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原始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Resource Element Group,REG),示例性地,例如,所述加扰及交织模块210用于将原始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Resource Element Group,REG),示例性地,例如,将加扰之前的连续8个比特划分为一个资源粒子组,所有比特按照连续的8个比特依次循环得到多个资源粒子组,若不能循环,则自动退出结束。其中,一个资源粒子组(REG)可看作是同一OFDM符号内的连续RE(ResourceElement)块,一般由连续四个属于某信道的RE构成,每一子帧内的资源粒子组(REG)位于前四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中,并且对应于每个天线端口上每个相应子帧,其大小和数量相同。随后,以一个资源粒子组(REG)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
对于天线p(1天线的场景p只能等于0,2天线的场景p可以等于0或1,4天线的场景p可以等于0,1,2或者3),把每连续4个复数看作一个整体,所述交织处理的过程采用的为单位进行,其中,/>可根据下式计算:
;
其中,i=0,1,2,3,…-1,/>。
具体地,在所述加扰及交织模块210中,所述交织处理的过程如下:
1. 在的前面加入N个NULL(无意义的占位数据,后面会去掉),使等于32的倍数,0<=N<=31。
2. 把第一步的序列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填入一个32行C列的矩阵,其中C=。
3. 把32列交换顺序。
4. 按照先列后行的顺序输出数据。
5. 去掉所有的NULL数据,得到对应于天线p的输出序列。
其中,i=0,1,2,3,…,/>,和交织的输入序列的长度一致。
所述循环移位模块220,用于把与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对应的数据序列的顺序进行变化,并且每个天线上与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对应的数据序列单独进行操作,不同天线的处理方式完全一样。
具体来说,对于天线p,其输出序列由下式给出:
;
其中,是一个系统参数,由高层下发到物理层。
所述资源映射模块230用于把与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对应的数据序列按照协议规定的方式,存入当前子帧的时频资源变量所在的内存中。每个天线端口上传输的数据序列单独进行映射操作,并且不同的天线端口的处理方式完全相同,以实现将每个天线端口上传输的数据序列映射到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示例性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资源映射模块230中的处理步骤包括以下10个步骤:
步骤1,初始化REG索引,令/>;
步骤2,初始化索引,令/>;
步骤3,初始化符号索引,令/>;
步骤4,以标记符号/>上的第/>个RE(Resource Element,每个符号上的RE总数是一样的,由LTE系统的带宽决定,允许的取值范围是72~1200),如果这个RE是某个REG的第一个RE,并且这个REG没有被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和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占用,那么运行步骤5和步骤6,否则跳转到步骤7;
步骤5,对于各天线p,把的四个复数映射到RE/>所在的REG;
步骤6,令=/>+1;
步骤7,令=/>+1;
步骤8,如果,回到步骤4继续进行,其中/>是PDCCH的符号数,取值范围是1到3,由PCFICH指示;
步骤9,令=/>+1
步骤10,如果小于下行每个符号中的RE总数,则返回到步骤3。
对于LTE PDCCH信道发送端这种有大量数据处理的系统来说,模块的划分方式和数据访问量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以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为例,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从内存读入输入数据,第二种是:对输入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第三种是:把输出数据保存到内存。从内存访问量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模块都会先从内存读入本模块所需的全部数据,最后把处理后的结果全部写出到内存。对于有多个模块串行处理的系统,如果其中某相邻两个模块可以合并,那么数据访问量可以得到改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装置,在加扰及交织模块中,采用将待传送的原始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能够实现模块间的读入数据总量的减少,并且采用将比特序列映射到复数序列的操作处理灵活地分配到交织处理模块、循环移位处理模块以及资源映射模块中的一个中进行,能够实现:减少PDCCH信道的数据传输量和内存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通过查表的方式一次性完成调制、预编码、层映射等模块的处理操作,能够实现该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装置中的模块数量的减少,由此,不仅减少了模块之间的读写及内存访问次数,还降低了对内存的总数据访问量。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资源映射模块230进行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循环移位处理模块220进行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加扰及交织模块210中的交织处理中进行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
应当理解,所述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装置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图11、图12、图13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示例性地,如图11、图12、图13所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实施例三的变形实施例,可将上述加扰及交织模块210、循环移位模块220、资源映射模块230的功能均划入DU/BBU中实现,DU/BBU和RU/RRU/rHuB间的连接称为前传,由于前传传输的是频域数据,因此这种切分方式可以降低DU/BBU和RU/RRU/rHuB间前传连接的数据量,从而降低网络部署成本。
另一方面,图14、图15、图16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示例性地,如图14、图15、图16所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实施例三的变形实施例,可将上述加扰及交织模块210、循环移位模块220的功能均划入DU/BBU中实现,而将上述资源映射模块230的功能划入RU/RRU/rHuB中实现。从而节省DU/BBU的内存资源占用量及运算处理量,以提高分布式基站系统的处理效率。
另一方面,图17、图18、图19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分布式基站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的结构框图。
示例性地,如图17、图18、图19所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实施例三的变形实施例,可将上述加扰及交织模块210的功能均划入DU/BBU中实现,而将上述循环移位模块220、资源映射模块230的功能划入RU/RRU/rHuB中实现。从而节省DU/BBU的内存资源占用量及运算处理量,以提高分布式基站系统的处理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面所描述的任一实施例中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
对上述步骤的具体限定和实现方式可以参看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传送的比特流,并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
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
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所述循环移位处理、以及所述资源映射处理中的一个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资源粒子组包括第一预设数量的比特,所述资源映射处理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并且所述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包括:
将所有比特依序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分别进行加扰处理,得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并将所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以一一对应方式转换为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每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包括与所对应的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内容一致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用于携载UE索引的索引比特序列、以及第二预设数量的占位比特序列;
将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按照预设的交织顺序写入相应的内存中以形成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包括:
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与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一一对应且内容相同,并且每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在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中的位置与对应的完全相同的第二目标数据组在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中的位置不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包括:
(1)针对每个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执行如下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以得到多个复数数据组:
提取该第二目标数据组中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和索引比特序列;
根据所述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查询预设的复数映射表以得到该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所对应的复数序列;
根据索引比特序列从预设的查找表中查询得到该待传送的比特流所对应的目标UE的功率值,并将所述复数序列中的每个复数乘以该功率值,以得到该第二目标数据组对应的复数数据组;
(2)按照预设的资源映射顺序输出所述多个复数数据组,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资源粒子组包括第一预设数量的比特,所述循环移位处理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并且所述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包括:
将所有比特依序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分别进行加扰处理,得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并将所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以一一对应方式转换为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每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包括与所对应的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内容一致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用于携载UE索引的索引比特序列、以及第二预设数量的占位比特序列;
将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按照预设的交织顺序写入相应的内存中以形成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包括:
(1)针对每个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执行如下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以得到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
提取该第一目标数据组中的有效数据比特序列和索引比特序列;
根据所述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查询预设的复数映射表以得到该有效数据比特序列所对应的复数序列;
根据索引比特序列从预设的查找表中查询得到该待传送的比特流所对应的目标UE的功率值,并将所述复数序列中的每个复数乘以该功率值,以得到该第一目标数据组对应的复数序列形式的第二目标数据组;
(2)对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进行循环移位操作,以得到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包括:
按照预设的资源映射顺序输出所述多个复数序列形式的第二目标数据组,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粒子组包括第一预设数量的比特,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并且所述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包括:
(1)将所有比特依序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分别进行加扰处理,得到多个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
(2)针对每个所述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执行如下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以得到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
根据该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的比特序列查询预设的复数映射表以得到该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的比特序列所对应的复数序列;
根据该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对应的UE索引从预设的查找表中查询得到该待传送的比特流所对应的目标UE的功率值,并将所述复数序列中的每个复数乘以该功率值,以得到该加扰处理后的资源粒子组对应的复数序列形式的第一目标数据组;
(3)将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按照预设的交织顺序写入相应的内存中以形成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包括:
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复数序列形式的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与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一一对应且内容相同,并且每个第一目标数据组在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中的位置与对应的完全相同的第二目标数据组在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中的位置不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包括:
按照预设的资源映射顺序输出复数序列形式的所述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
11.一种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加扰及交织模块,用于获取待传送的比特流,并将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中的所有比特依序划分为多个资源粒子组,并以一个资源粒子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进行加扰及交织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一目标数据组构成的交织后的数据流;
循环移位模块,用于以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交织后的数据流进行循环移位处理,以得到由多个第二目标数据组构成的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
资源映射模块,用于以所述第二目标数据组为最小处理单位对所述循环移位后的数据流进行资源映射处理,以得到与所述待传送的比特流对应的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加扰及交织处理、所述循环移位处理、以及所述资源映射处理中的一个包括将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序列的操作。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27981.XA CN115118384B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27981.XA CN115118384B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18384A CN115118384A (zh) | 2022-09-27 |
CN115118384B true CN115118384B (zh) | 2024-04-16 |
Family
ID=83326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27981.XA Active CN115118384B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18384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973262A2 (en) * | 2007-03-21 | 2008-09-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mapping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to resource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the mapp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8133415A1 (en) * | 2007-04-27 | 2008-11-06 | Lg Electronics Inc. | 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mapping the control channel to physical resource using block interleaver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263604A (zh) * | 2010-05-25 | 2011-1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Lte下行控制信道解映射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1150625A1 (zh) * | 2010-06-03 | 2011-12-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道中的资源的映射方法及装置 |
CN110089056A (zh) * | 2016-12-13 | 2019-08-02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管理码块交织的方法和装置 |
-
2022
- 2022-05-16 CN CN202210527981.XA patent/CN1151183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973262A2 (en) * | 2007-03-21 | 2008-09-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mapping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to resource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the mapp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8133415A1 (en) * | 2007-04-27 | 2008-11-06 | Lg Electronics Inc. | 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mapping the control channel to physical resource using block interleaver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263604A (zh) * | 2010-05-25 | 2011-1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Lte下行控制信道解映射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1150625A1 (zh) * | 2010-06-03 | 2011-12-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道中的资源的映射方法及装置 |
CN110089056A (zh) * | 2016-12-13 | 2019-08-02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管理码块交织的方法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Panasonic.R1-104908 "R-PDCCH interleaving details".3GPP tsg_ran\WG1_RL1.2010,(TSGR1_62),全文. * |
Qualcomm.R1-062440 "Open issues on details in support of MIMO (FDD) for Rel-7".3GPP tsg_ran\WG1_RL1.2006,(TSGR1_46),全文. * |
RAN1 Secretary.R1-060273 "Draft Report from RAN1 LTE Ad Hoc Meeting".3GPP tsg_ran\WG1_RL1.2006,(TSGR1_44),全文. * |
ZTE.R1-105447 "Details of REG-level interleaving and REG size for R-PDCCH with CRS".3GPP tsg_ran\WG1_RL1.2010,(TSGR1_62b),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18384A (zh) | 2022-09-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78645B (zh)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虚拟资源映射到物理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7046453B (zh) | 数据共享信道的传输参数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
JP5567219B2 (ja) | 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送信方法及びユーザ機器 | |
CN104054313B (zh) | 用于监控控制信道的方法和无线装置 | |
JP5468606B2 (ja) | 反復重複のあるシンボルのリソース・ブロック・マッピング | |
US8892829B2 (en)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integrated sub-block interleaving and rate matching | |
JP2015130696A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インターリービング方法及び装置 | |
EP3716710B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CN106961744A (zh) |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
JP2022031789A (ja) | 極性符号化のための方法及び機器 | |
US20200329477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US11212789B2 (en) |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device | |
CN115102668B (zh) | 5g通信系统中pdcch盲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03563320B (zh) | 用于传输控制信道的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
CN103414679A (zh) | Lte系统中资源粒子的映射方法与装置 | |
KR102450011B1 (ko) | 구성 가능한 대역폭에 대한 자원 할당 | |
CN115118384B (zh) | Pdc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4499768B (zh) | Pdsch信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09873783B (zh) | 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
CN108809588B (zh) | 一种控制信道资源映射方法和装置 | |
CN112187696B (zh) | 帧信号传输方法及系统 | |
CN108574555B (zh) | 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 |
CN107484253B (zh) |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和基站 | |
CN110838890A (zh) | 解交织方法及装置 | |
KR101300526B1 (ko) | Lte 시스템에서 pusch의 ri 디코딩 장치 및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Huang Hao Inventor after: Deng Ke Inventor after: Sun Xinhui Inventor after: Zhou Wei Inventor before: Huang Hao Inventor before: Deng Ke Inventor before: Sun Xinhui Inventor before: Zhou Wei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