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7026A - 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7026A
CN115117026A CN202110310830.4A CN202110310830A CN115117026A CN 115117026 A CN115117026 A CN 115117026A CN 202110310830 A CN202110310830 A CN 202110310830A CN 115117026 A CN115117026 A CN 1151170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grated circuit
transistor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voltag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08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译
张湘辉
于睿
吴剑锋
滕照宇
吴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108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170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17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70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01L23/60Protection against electrostatic charges or discharges, e.g. Faraday 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28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 H01L23/31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 H01L23/3107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the device being completely enclosed
    • H01L23/3121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the device being completely enclosed a substrate forming part of the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2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mounted in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e.g. insert mounted components [IMC]
    • H05K1/185Components encapsulated in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incorporated in internal layers of a multilayer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涉及微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可以改善因静电放电导致的集成电路失效。集成电路,包括:衬底以及设置在衬底上的晶体管;晶体管的栅极与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耦合,晶体管的第一有源极与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二端耦合,其中晶体管的第一有源极还与接地端耦合;其中,静电释放导线用于将晶体管的栅极的静电电压输出至接地端;或者,当集成电路位于芯片上时,静电释放导线断开。

Description

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微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集成电路的组装加工过程中(例如贴片至封装基板过程中)常会产生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ing,ESD),而静电放电通常是有害且无法消除的,静电放电有可能会损坏集成电路。例如,集成电路的信号电极(电极pad、引脚pin等)在组装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静电,而静电放电电流可能会从集成电路中与信号电极耦合的晶体管泄放,从而导致集成电路中与信号电极耦合的晶体管损坏,进而导致集成电路失效。尤其,对于采用异质外延方式在衬底上采用与衬底的材料不同的III族氮化物材料外延形成沟道层的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在工作时,这类晶体管的栅极泄露电流较大。当ESD事件发生在栅极上时,栅极承受ESD脉冲的物理结构几乎只有栅介质层和势垒层。当通过电流大于一定值后,该栅介质层将被击穿,引起器件失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可以改善因静电放电导致的集成电路失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集成电路。该集成电路可以为是裸芯、裸片或晶粒(die)的形式。集成电路,包括:衬底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晶体管;所述晶体管的栅极与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耦合,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有源极与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二端耦合,其中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有源极还与接地端耦合;其中,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用于将所述晶体管的栅极的静电电压输出至所述接地端;或者,当集成电路位于芯片上时,静电释放导线断开。具体的,可以通过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熔断。其中,晶体管的源极S可以理解为第一有源极,晶体管的漏极D可以理解为第二有源极,在一种实施例中,晶体管的源极S耦合至接地端,晶体管的漏极D耦合至工作电源;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晶体管的漏极D耦合至接地端,晶体管的源极S耦合至工作电源。这样,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过程中,通过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将晶体管的栅极G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能够有效的避免静电放电将晶体管击穿,导致集成电路失效,此外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形成芯片后,静电释放导线断开,例如向静电释放导线施加熔断电压Vfuse,熔断静电释放导线,确保了将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静电释放导线断路,从而确保了晶体管在工作中的正常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静电释放导线还与静电释放电极耦合,所述静电释放电极用于接收所述熔断电压,或者所述静电释放电极用于接收所述静电电压。其中单独设置的静电释放电极可以提高静电防护的有效面积,从而提高集成电路的静电防护能力,此外,在对集成电路完成贴片后,需要对静电释放导线进行熔断时,也可以从静电释放电极输入熔断电压,从而丰富了熔断电压输入的选择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静电释放导线在负电压下熔断。避免晶体管采用III族氮化物的HEMT时被熔断电压击穿,通常熔断电压可以采用负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静电释放导线与静电释放电极通过过孔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晶体管的栅极还与栅电极耦合,其中所述栅电极用于接收所述熔断电压。例如:所述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栅电极通过过孔电连接。由于晶体管的栅极在通常是覆盖在保护层内部的,因此为了实现晶体管的栅极与其他部件例如封装基板连接,因此通常需要在保护层外侧制作电极(栅电极)与晶体管的栅极连接,从而在将集成电路通过贴片方式与其他部件例如封装基板连接时,保护层外侧的电极(栅电极)与封装基板上的电极形成连接,从而实现PCB向集成电路提供信号或者将集成电路输出的信号传输至PCB。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对裸片态的集成电路进行在片筛选,所述静电释放导线与所述栅极之间还耦合有开关器件,所述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耦合控制电极;所述开关器件在所述控制电极输入的控制信号下处于导通状态或关断状态;其中,所述开关器件在导通状态下传输所述静电电压,或者所述开关器件在导通状态下传输所述熔断电压,或者所述开关器件在关断状态下将所述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有源极断路。这样,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之前的在片筛选阶段,在控制电极施加控制信号使得开关器件M处于关断状态,这样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处于断路状态,则可以在晶体管的栅极G连接栅电极上施加测试信号,并通过检测漏极D的输出信号实现晶体管的在片筛选;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贴片过程中,在控制电极施加控制信号使得开关器件M处于导通状态,这样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通过开关器件M以及静电释放导线短路,通过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将晶体管的栅极G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正常工作需要将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静电释放导线断路,因此向静电释放导线施加熔断电压Vfuse,熔断静电释放导线。具体的,熔断电压Vfuse的施加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通过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器件M导通,在栅电极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熔断;方式二:无论开关器件M处于导通或者关断状态,直接在静电释放电极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熔断。此外,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正常工作也可以通过控制信号将开关器件M断开,实现将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断路。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完成之前,上述的栅电极上施加的测试信号、熔断电压Vfuse,控制电极上施加的控制信号以及静电释放电极上施加的熔断电压Vfuse均可以由能够提供相应信号或电压的探针设备提供,具体的是可以在装具上将相应的探针与对应的电极连接并施加上述的信号或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器件包括耗尽型HEMT,所述耗尽型HEMT的第一有源极耦合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所述耗尽型HEMT的第二有源极耦合所述晶体管的栅极,所述耗尽型HEMT的栅极耦合所述控制电极。例如,所述控制电极与所述耗尽型HEMT的栅极通过过孔电连接。所述耗尽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或者所述耗尽型HEMT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控制电极传输的第一控制电压,并且所述耗尽型HEMT在所述第一控制电压的控制下处于断开状态。其中,耗尽型HEMT的源极S可以理解为第一有源极,耗尽型HEMT的漏极D可以理解为第二有源极,在一种实施例中,耗尽型HEMT的源极S耦合至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耗尽型HEMT的漏极D耦合至晶体管的栅极;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耗尽型HEMT的漏极D耦合至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耗尽型HEMT的源极S耦合至至晶体管的栅极。这样,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之前的在片筛选阶段,在控制电极施加负电压,使得耗尽型HEMT处于关断状态,这样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处于断路状态,则可以在晶体管的栅极G连接栅电极Pg上施加测试信号,并通过检测晶体管的漏极D的输出信号实现晶体管的在片筛选;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贴片过程中,在控制电极不施加电压(控制电极悬空)使得耗尽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这样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通过耗尽型HEMT以及静电释放导线短路,通过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将晶体管的栅极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具体的静电释放电极Pesd以及栅电极Pg的静电电压VESD都可以通过静电释放导线释放至接地端GND;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正常工作需要将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静电释放导线断路,因此向静电释放导线施加熔断电压Vfuse,熔断静电释放导线。具体的,熔断电压Vfuse的施加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由于在控制电极不施加电压时耗尽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可以在栅电极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熔断;方式二:直接在静电释放电极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熔断。此外,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正常工作也可以通过在控制电极施加负电压,使得耗尽型HEMT处于关断状态,实现将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断路,这样会造成额外的电能消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关器件包括增强型HEMT,所述增强型HEMT的第一有源极连接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所述增强型HEMT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的栅极,所述增强型HEMT的栅极耦合所述控制电极。例如:所述控制电极与所述增强型HEMT的栅极通过过孔电连接;所述增强型HEMT处于断开状态,或者所述增强型HEMT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控制电极传输的第二控制电压,并且所述增强型HEMT在所述第二控制电压的控制下处于导通状态。其中,增强型HEMT的源极S可以理解为第一有源极,增强型HEMT的漏极D可以理解为第二有源极,在一种实施例中,增强型HEMT的源极S耦合至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增强型HEMT的漏极D耦合至晶体管的栅极;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增强型HEMT的漏极D耦合至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增强型HEMT的源极S耦合至晶体管的栅极。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之前的在片筛选阶段,在控制电极不施加电压(控制电极悬空),使得增强型HEMT处于关断状态,这样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处于断路状态,则可以在晶体管的栅极G连接栅电极上施加测试信号,并通过检测晶体管的漏极D的输出信号实现晶体管的在片筛选;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贴片过程中,在控制电极施加正电压使得增强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这样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通过增强型HEMT以及静电释放导线短路,通过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将晶体管的栅极G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具体的静电释放电极以及栅电极的静电电压VESD都可以通过静电释放导线释放至接地端GND;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正常工作需要将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静电释放导线断路,因此向静电释放导线施加熔断电压Vfuse,熔断静电释放导线。具体的,熔断电压Vfuse的施加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由于在控制电极施加正电压时增强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可以在控制电极施加正电压导通增强型HEMT,并在栅电极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熔断;方式二:直接在静电释放电极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熔断。此外,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正常工作需要将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断路,而增强型HEMT在栅极G未施加电压时处于关断状态,因此也可以直接通过增强型HEMT将晶体管的栅极G和源极S断路。为了减少工艺成本,也可以直接将增强型HEMT的栅极G与增强型HEMT的漏极D耦合,这样可以不再设置控制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静电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熔断电压的绝对值。通常,静电释放过程中的静电电压具有高电压、时间极短、电流极大的特点,而熔断电压受限于电子设备能够提供的最高电圧,通常不会很高,尤其终端能够提供的最高电压通常不超过10V,因此通常静电电压的绝对值大于熔断电压的绝对值。此外,熔断电压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一时长或大于所述静电电压的持续时间。其中,通常静电释放过程中释放的静电电压的电压值极高,持续时间极短,例如几纳秒,因此,可以据此选择静电释放导线的材料,使得静电电压持续时间内在静电释放导线上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熔断静电释放导线。而在后续需要熔断静电释放导线时,可以通过持续施加较低电压值(终端可以提供的)的熔断电压,当持续时间足够长时(例如,-10V持续0.5s),则可以产生较高的热量将静电释放导线熔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晶体管的沟道层包括Ⅲ族氮化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晶体管的沟道层包括与所述衬底不同的材料,且所述晶体管的沟道层位于所述衬底上。例如,沟道层采用外延方式形成于衬底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静电释放导线包括以下任一:金属材料、金属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以及半导体异质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集成电路还包括保护层和金属布线层;所述金属布线层覆盖所述晶体管,所述金属布线层中具有用于互连的金属布线;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金属布线层,所述静电释放导线位于金属布线层上方,且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静电释放导线。这样,制备较为简单,制作该静电释放导线,在制作保护层和制作金属布线层之间增加的曝光mask工艺仅需一道。此外,该静电释放导线位于保护层与金属布线层之间的另一个好处是,当熔断该静电释放导线时,释放的热量不至于影响金属布线层中的金属布线以及晶体管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的形状至少包括以下任一一种:直线、折线、蛇形曲线。这样丰富了静电释放导线的结构形式,此外,受限于ESD的等级,当静电电压较高时,可能需要更长的静电释放导线,为了节约集成电路或芯片的面积,静电释放导线可以采用折线或蛇形曲线的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金属材料包括以下任一:镍、铝、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金属化合物包括金属氮化物或金属硅化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半导体材料包括多晶硅或单晶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集成电路为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芯片,上述的集成电路以及封装基板,其中所述集成电路与所述封装基板耦合。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印刷电路板和上述的芯片;所述芯片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耦合。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静电防护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提供的集成电路;包括:在将所述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将所述晶体管的栅极的静电电压导通至所述接地端;在将所述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向所述静电释放导线施加熔断电压,熔断所述静电释放导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集成电路还包括开关器件时,在将所述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之前,还包括:控制所述开关器件处于关断状态,向所述晶体管的栅极输出测试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集成电路还包括开关器件时,在将所述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过程中,包括:控制所述开关器件处于导通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集成电路还包括开关器件时,在将所述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向所述静电释放导线施加熔断电压,熔断所述导电条,包括:控制开关器件导通,并向晶体管的栅极输入所述熔断电压。
其中,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不同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静电释放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静电释放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耗尽型HEMT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增强型HEMT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增强型HEMT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科技术语都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含义相同的含义。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b和c,其中a、b和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次序进行限定。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电路、芯片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为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智能手表、上网本、可穿戴电子设备、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车载设备、智能汽车、智能音响、机器人、智能眼镜等不同类型的终端;该电子设备还可以为基站等网络设备。电子设备也可以是用于上述电子设备中的芯片等装置。电子设备还可以包含印刷电路板,上述的芯片设置于印刷电路板上。其中,芯片中封装有设置在封装基板上的集成电路,其中集成电路可以采用贴片方式与封装基板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以手机为例,图1A至图1C示出了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示出了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顶视图。图1B示出了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底视图。图1C示出了将电子设备100的后盖被打开后的顶视图,其展示了依据被描述的实施例的各式内部部件的一特定的配置,图1C中的虚线箭头表示后盖被打开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A和图1B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100A,壳体100A可以包括前盖101、后盖103以及边框102,前盖101和后盖103相对设置,边框102围绕在前盖101和后盖103的四周,并将前盖101和后盖103连接在一起。前盖101可以为玻璃盖板,显示器194设置在前盖101下方。电子设备100可以围绕壳体100A的外周设置输入/输出部件。例如,可以在前盖101的顶部设置诸如前置摄像头的孔105A和受话器的孔106。可以在边框102的一条边缘设置按键190,并在边框102的底缘设置麦克风的孔107、扬声器的孔108以及USB接口的孔109。可以在后盖103的顶部设置诸如后置摄像头的孔105B。
壳体100A内部可以具有腔体104,内部部件封装在该腔体内。如图1C所示,内部部件可以被收纳在腔体104内,内部部件可以包括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s,PCB)110、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的扬声器170A、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受话器170B、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麦克风170C、USB接口130、前置摄像头193A、后置摄像头193B以及用于产生振动提示的马达191等部件。其中,印刷电路板110上可以设置有处理器120、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ower management integrated circuit,PMIC)140、至少一个功率放大器(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152A、功率放大器PA 152B、功率放大器PA 152C、功率放大器PA 152D,不同的功率放大器PA支持不同的频段,用于放大不同频段的发送信号,例如,功率放大器PA 152A和功率放大器PA152B可以用于放大第一带宽范围的发送信号,功率放大器PA 152C和功率放大器PA 152D可以用于放大第二带宽范围的发送信号)、至少一个用于为功率放大器供电的包络跟踪调制器(envelope tracking modulator)ETM(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包络跟踪调制器ETM151A和包络跟踪调制器ETM 151B,不同的包络跟踪调制器ETM支持不同的带宽,例如包络跟踪调制器ETM 151A为功率放大器PA 152A和功率放大器PA 152B供电,包络跟踪调制器ETM151B为功率放大器PA 152C和功率放大器PA 152D供电)、切换开关153以及天线电路154等部件。此外,印刷电路板110还可以包括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音频编解码器、内部存储器、传感器、电感、电容等部件,为了清楚显示本实施例,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音频编解码器、内部存储器、传感器、电感、电容未在图1C中示出。印刷电路板110上的部件排布紧密,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放下所有的部件。印刷电路板110上的部件的排布方式并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110上的部件可以设置在印刷电路板110的一面(例如面向后盖102的一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110上的部件可以设置在印刷电路板110的两面(例如,分别位于面向后盖102的一面,以及位于面向前盖101的一面)。
处理器12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2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和/或射频电路等。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20中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20中的存储器为包括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2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2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2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处理器120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或无线通信技术对信号进行调频。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带宽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又可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英语: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th-Generation、5th-Generation New Radio,简称5G、5G技术或5G NR)等。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
处理器12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和至少一个射频电路。基带是指用来合成即将发射的基带信号,或/和用于对接收到的基带信号进行解码。具体地说,就是发射时,基带把语音或其他数据信号编码成用来发射的基带信号(基带码);接收时,把收到的基带信号(基带码)解码为语音或其他数据信号。基带可以包括编码器、解码器和基带处理器等部件。编码器用来合成即将发射的基带信号,解码器用于对接收到的基带信号进行解码。基带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MCU),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控制编码器和解码器,例如,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完成编码和解码的调度,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的通信,以及外设驱动(可以通过向基带以外的部件发送使能信号,以使能基带以外的部件)等等。射频电路用于将基带信号进行处理以形成发送(Transmit,TX)信号,并将发送信号传递给功率放大器PA进行放大;或/和,射频电路用于将接收(Receive,RX)信号进行处理以形成基带信号,并将形成的基带信号发送基带进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基带对应一个射频电路,以根据一种或多种通信技术对信号进行调频。例如,第一基带和第一射频电路根据5G技术对信号进行调频,第二基带和第二射频电路根据4G技术对信号进行调频,第三基带和第三射频电路根据Wi-Fi技术对信号进行调频,第四基带和第四射频电路根据蓝牙技术对信号进行调频,等等。或者,第一基带和第一射频电路可以同时根据4G技术和5G技术对信号进行调频,第二基带和第二射频电路根据Wi-Fi技术对信号进行调频,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一个基带对应多个射频电路,以提高集成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带和射频电路可以与处理器120的其它部件集成在一个集成电路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带和射频电路可以分别为独立于处理器120的一个独立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一个基带与一个射频电路可以集成一个与处理器120独立的器件中。
在处理器120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中。
天线电路154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射频信号)。天线电路154中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或多组天线(多组天线包括两个以上的天线),每个天线或多组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多个天线可以为多频天线、阵列天线或片上(on-chip)天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处理器120与天线电路154相耦合,以实现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相关联的各种功能。例如,当电子设备100发射信号时,基带将待发射的数据(数字信号)合成即将发射的基带信号,基带信号由射频电路转化为发送信号(射频信号),发送信号经功率放大器进行放大,功率放大器输出的放大输出信号传递给切换开关153,并经天线电路154发射出去。发送信号由处理器120发送到切换开关153的路径为发射链路(或称为发射路径)。当电子设备100需要接收信号时,天线电路154将接收信号(射频信号)发送给切换开关153,切换开关153将射频信号发送给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射频信号处理为基带信号,射频电路将处理后的基带信号转化为数据后,发送给相应的应用处理器。射频信号由切换开关153发送到处理器120的路径为接收链路(或称为接收路径)。
切换开关153可以被配置为选择性的将天线电路154电连接到发射链路或接收链路。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开关153可以包括多个开关。切换开关153还可以被配置为提供额外的功能,包括对信号进行滤波和/转接(duplexing)。
SIM卡接口1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195,或从SIM卡接口195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100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10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1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1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所述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每张SIM卡可以支持一个或多个通信标准,每个通信标准具有规定的频段,并规定有不同的最大带宽。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100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100中,不能和电子设备100分离。
PMIC 140用于管理电子设备100中的电源。例如,PMIC 140可以包括充电管理电路和供电管理电路。其中,充电管理电路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例如,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电路可以通过USB接口1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供电管理电路用于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入,为处理器120、显示器194、前置摄像头193A、后置摄像头193B和马达191等部件供电。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管理电路和供电管理电路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2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管理电路和供电管理电路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器件中。
在另一个示例中,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以5G基站为例,5G基站可分为基带处理单元(baseband unit,BBU)-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集中单元-分布单元(central unit-distribute unit,CU-DU)-AAU、BBU-射频拉远单元(remoteradio unit,RRU)-天线(antenna)、CU-DU-RRU-Antenna、一体化5G基站(5G node basestation,gNB)等不同的架构。以BBU-RRU架构的基站为例,参照图2所示,基站:包括BBU21、RRU22和天线23;其中BBU21与RRU22通过光纤连接,两者之间的接口是基于开放式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通用公共射频接口)及OBSAI(open base stationarchitecture initiative开放式基站架构)。其中,BBU21将生成的基带信号通过RRU22处理后发送至天线23进行发射。RRU22包括数字中频模块221、收发信机模块222、功率放大器223(power amplifier,PA)以及滤波器224。其中,数字中频模块221用于光纤传输的基带信号的调制解调、数字上下变频、D/A转换(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数字模拟转换)等形成中频信号;收发信机模块222完成中频信号到射频信号的变换;功率放大器223用于将小功率的射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滤波器224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然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23发射出去。
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均可以在具有上述电子设备中实现,在以下实施例中,与上述电子设备中部件或信号的名称相同的,可以被配置为上述电子设备中相同的部件或相同的信号。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进行举例说明。
结合以上描述,电子设备中的一部分部件(如:处理器、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A、ETM、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音频编解码器和内部存储器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以芯片的形式设置于印刷电路板110上并与印刷电路板110耦合,例如可以是通过引脚(端子pin)焊接或者焊盘(电极pad)贴装的形式与印刷电路板110连接。另一部分部件(如:传感器、电感、电容)等以独立元器件形式与印刷电路板110通过管脚插接(例如,板对板连接器(board toboard,BTB))或焊接等方式连接。结合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集成电路30以及封装基板50。其中,集成电路30是裸芯、裸片或晶粒(die)的形式。集成电路30与封装基板50耦合。需要说明的是,集成电路30内部的功能电路通过电极(引脚、或焊盘)与封装基板50上的电极(引脚、或焊盘)耦合,例如,集成电路30的引脚P通过焊锡球与封装基板50上的电极(引脚、或焊盘)焊接在一起,其中,封装基板50上设置有金属导线(未示出),这些金属导线将集成电路30的引脚P与外部的芯片的引脚60连接。这样当通过芯片的引脚60将芯片与印刷电路板110连接时,实现了集成电路30与印刷电路板110的连接。此外,集成电路30的周围还填充有封装材料40,例如树脂、陶瓷等绝缘材料。
具体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电路30可以包含应用于图1A-图1C或图2提供的电子设备的PA中的晶体管。当然具体应用场景不限于上述图1A-图1C示出的手机、图2示出的基站,可以理解的是,任意需要使用晶体管对信号进行处理的上述电子设备均属于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其中该集成电路可以是在衬底上制作的一个或多个晶体管连接形成。示例性的,当用作实现电子设备中的射频功能时,该集成电路可以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MMIC)或射频集成电路(radio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RFIC)。可以理解的是,MMIC可以同时集成有上述的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PA,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集成有混频器、倍频器、相控阵单元等等。
如图4、图5所示,集成电路30主要包括衬底31以及设置在衬底31上的晶体管3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32的栅极(gate,G)与静电释放导线33的第一端耦合,晶体管32的源极(source,S)与静电释放导线33的第二端耦合,其中晶体管32的源极(source,S)还与接地端GND耦合;其中,如图4所示,静电释放导线33用于将晶体管32的栅极G的静电电压VESD输出至接地端GND;或者,如图5所示,当集成电路30位于芯片上时,静电释放导线33断开。具体的,可以通过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33熔断。
这样,在将集成电路30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过程中,通过集成电路30上的静电释放导线33将晶体管32的栅极G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能够有效的避免静电放电将晶体管32击穿,导致集成电路失效,此外在将集成电路30贴片至封装基板形成芯片后,静电释放导线33断开,例如向静电释放导线33施加熔断电压Vfuse,熔断静电释放导线33,确保了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静电释放导线33断路,从而确保了晶体管32在工作中的正常功能。
尤其是基于在衬底上异质外延沟道层的晶体管,存在严重的ESD问题。其中,这类晶体管的沟道层包括与衬底不同的材料,且晶体管的沟道层位于衬底上,例如外延于衬底上。以采用III族氮化物的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为例。其中,采用III族氮化物的HEMT在基站的功率放大器上已经广为使用。然而,相比于基站,终端的电池供电电压决定了III族氮化物的HEMT只能在低电压下工作,这对HEMT的电流密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的电流密度一方面用以补偿工作电压降低带来的功率密度降低,另一方面用以降低膝点电压来提高有效电压摆幅,这就要求在III族氮化物的HEMT中引入例如高铝(Al)组分的势垒层,例如铝含量高于20%。另外,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采用硅Si作为衬底外延III族氮化物的沟道层,而非碳化硅SiC衬底外延III族氮化物的沟道层,是一种可行的方案。然而,由于Si和III族氮化物(例如:氮化镓GaN)晶格失配和热失配较大,高Al组分材料生长困难,使得所生长材料质量不佳而缺陷较多。当金属和这些材料通过半导体工艺形成肖特基接触后,这些缺陷会充当泄露通道,使得基于以上材料的HEMT栅泄露电流较大,而器件特性恶化。为了降低栅泄漏电流,需要在势垒层上引入一层绝缘层(栅介质层),形成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MIS)-HEMT结构,从而实现低栅泄露电流的器件。在基于上述III族氮化物的HEMT的集成电路(例如,形式可以是功率放大器芯片、裸片、晶粒(die)等)贴装到射频模组的封装基板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ESD问题。当ESD事件发生在栅极上时,承受ESD脉冲的物理结构几乎只有栅介质和势垒层。而MIS结构是绝缘介质,当通过电流大于一定值后,该绝缘介质将被击穿,引起HEMT失效。尽管基于III族氮化物的集成电路最后每个电极(如图3中的引脚P)都会与芯片外部的引脚60连接,因此在芯片中,III族氮化物的集成电路的电极(如图3示出的P)不会裸露在外。然而在集成电路后道工艺如集成电路封装过程中,由于产线管控能力等问题,该集成电路有可能发生ESD事件,导致集成电路失效。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III族氮化物的集成电路在终端的应用会由于ESD问题而无法量产。
而采用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过程中,通过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将晶体管的栅极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有效的避免了静电放电将晶体管击穿,导致集成电路失效的问题。
其中,在图4和图5中的晶体管32的源极S可以理解为第一有源极,晶体管32的漏极D可以理解为第二有源极,在一种实施例中,晶体管32的源极S耦合至接地端,晶体管32的漏极D耦合至工作电源;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晶体管32的漏极D耦合至接地端,晶体管32的源极S耦合至工作电源。以下方案中将晶体管32的源极S为第一有源极,晶体管32的漏极D为第二有源极进行说明。
以包含HEMT的集成电路为例,其中集成电路包含多个材料层叠设置形成的层叠结构。如图6所示,晶体管32主要包括设置于衬底31上的沟道层321、势垒层322、栅介质层323,以及栅介质层323上的电极,如:栅极325、源极324和漏极326,其中源极324和漏极326与沟道层321接触;在一些示例中电极上还覆盖有第一介质层34。HEMT包括III族氮化物HEMT时,晶体管32中势垒层322通常采用GaN和/或AlGaN等材料,电极通常采用金属,例如:铜Cu。其中,源极324和漏极326分别与势垒层324形成导电欧姆接触,栅极325与势垒层322形成肖特基接触。沟道层321中虚线代表HEMT中沟道层321与势垒层322形成的异质结构中产生的二维电子气(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2DEG),二维电子气沿着水平方向(如图6中,在沟道层321的虚线)的迁移率非常高,是HEMT工作的基础。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在沟道层321与势垒层322,或者沟道层321与衬底31之间设置其他功能层结构,例如:沟道层321与势垒层322之间可以设置插入层,插入层的作用是可以提高二维电子气2DEG的密度、局域化程度及其迁移率,从而提高器件的性能,比如可以获得优异的开关性能等;所以插入层是可选结构,在HEMT中不设插入层时,器件性能会降低。另外,在沟道层321与衬底31之间可以设置缓冲层,缓冲层也是可选的结构,其主要作用是在沟道层321与衬底31的材料的晶体结构差异比较大时用作过渡作用。例如:在沟道层321与衬底的材料的晶体结构差异比较大时,可以先在衬底31上外延生成与衬底的晶体结构差异较小的缓冲层,然后在缓冲层上外延形成沟道层321。
通常集成电路上还设置有覆盖晶体管32的第一介质层34,以及设置在第一介质层34上的金属布线层35和覆盖金属布线层35的保护层36,其中晶体管32的电极与金属布线层35中的金属布线通过过孔h电连接,并且金属布线层35中的金属布线与保护层36外侧的电极(栅电极Pg、源电极Ps和漏电极Pd)通过过孔h电连接,从而在将集成电路通过贴片方式与其他部件例如封装基板连接时,保护层36外侧的电极与封装基板上的电极形成连接,从而实现PCB向集成电路提供信号或者将集成电路输出的信号传输至PCB。其中,保护层36、第一介质层34可以采用氧化硅、树脂等绝缘材料。金属布线层35可以是通过一次或多次构图工艺在绝缘材料层(例如氧化硅)中形成一层或多层用于互连的金属布线,不同层的金属布线之间可以通过过孔(via)实现电连接,金属布线用于实现互连。保护层36通常是die上最外层的材料层,保护层具体用于保护die上的器件或金属布线等走线。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过孔(via)也可以称作金属化孔。通常,为了电连接介质层两侧的导电结构,在介质层两侧需要电连接的导电结构的交汇处钻上一个公共孔,即过孔。在工艺上,过孔的孔壁圆柱面上制作一层导电材料,例如金属,用以电连接需要连通的导电结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金属布线层35中的金属布线与栅电极Pg、源电极Ps和漏电极Pd可以采用过孔电连接,金属布线层35中的金属布线与晶体管32的栅极G、源极S和漏极D可以采用过孔电连接。
具体的,如图6所示,为了将栅极325、源极324和漏极326引出与外部其他部件连接,还包括与栅极325、源极324和漏极326不同层设置的栅电极Pg、源电极Ps和漏电极Pd,其中栅电极Pg、源电极Ps和漏电极Pd设置在保护层36外侧,晶体管30的栅极325与栅电极Pg耦合,晶体管30的源极324与源电极Ps耦合,晶体管30的漏极326与漏电极Pd耦合。其中图6中示出了以为晶体管在保护层外侧设置了三个电极(栅电极Pg、源电极Ps和漏电极Pd),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当晶体管的栅极G、源极S和漏极D中的一者直接与集成电路中的其他器件耦合,而不需要通过芯片的引脚与外界电路耦合时,也可以选择性的只设置栅电极Pg、源电极Ps和漏电极Pd中的任一一个或两个。此外,在图6中还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静电释放导线33的一种可能的位置,例如,静电释放导线33可以位于金属布线层35上,并被保护层36覆盖。静电释放导线33位于保护层36覆盖的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的金属布线层35上方。保护层36覆盖静电释放导线33。这样,制备较为简单,制作该静电释放导线,在制作保护层36和制作金属布线层36之间增加的曝光mask工艺仅需一道。此外,该静电释放导线33位于保护层36与金属布线层35之间的另一个好处是,当熔断该静电释放导线33时,释放的热量不至于影响金属布线层35中的金属布线以及晶体管32的性能。此外,图6中未示出的是,静电释放导线33具体可以通过过孔电连接的金属布线层36的金属布线与晶体管32的栅极通过过孔电连接的金属布线层36的金属布线导通。这样实现晶体管32的栅极(gate,G)与静电释放导线33的耦合。
在另一些示例中,结合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静电释放导线33还与静电释放电极Pesd耦合,静电释放电极Pesd用于接收熔断电压Vfuse,或者静电释放电极Pesd用于接收静电电压VESD。其中单独设置的静电释放电极Pesd可以提高静电防护的有效面积,从而提高集成电路的静电防护能力,此外,在对集成电路完成贴片后,需要对静电释放导线进行熔断时,也可以从静电释放电极Pesd输入熔断电压Vfuse,从而丰富了熔断电压输入的选择性。
通常,静电释放过程中的静电电压具有高电压、时间极短、电流极大的特点,而熔断电压受限于电子设备能够提供的最高电圧,通常不会很高,尤其终端能够提供的最高电压通常不超过10V,因此通常静电电压的绝对值大于熔断电压的绝对值。这样为了使得静电释放导线能够很好的将静电电压VESD引导至接地端GND,并且能够通过适当的熔断电压Vfuse熔断,在选材时需要结合材料的电阻率、电子迁移率、熔点中的一项或多项。在一些示例中,静电释放导线包括以下任一:金属材料、金属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以及半导体异质结。金属材料包括以下任一:镍(Ni)、铝(Al)、钛(Ti)。金属化合物包括金属氮化物,如氮化钛,或金属硅化物如钛硅(TiSi)、钴硅(CoSi)。半导体材料包括如多晶硅、单晶硅。半导体异质结可以由两种或多种材料的交叠设置形成,例如包括氮铝镓/氮化镓(AlGaN/GaN)异质结,由氮铝镓与氮化镓两种材料层叠设置形成。
在一些示例中,熔断电压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或静电电压的持续时间,以镍金属形成的静电释放导线为例,80um长、2um宽、50nm厚的镍金属,可以顺利地抗住100V的静电电压,且可通过-10V电压经过0.5s后熔断。其中,通常静电释放过程中释放的静电电压的电压值极高,持续时间极短,例如几纳秒,因此,可以据此选择静电释放导线的材料,使得静电电压持续时间内在静电释放导线上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熔断静电释放导线。而在后续需要熔断静电释放导线时,可以通过持续施加较低电压值(终端可以提供的)的熔断电压,当持续时间足够长时(例如上述的0.5s),则可以产生较高的热量将静电释放导线熔断。如下图10、图11所示,镍金属制作的静电释放导线,经过熔断实验后,熔断位置发生在静电释放导线的中间位置。具体如图11所示,熔断位置在距离左侧电极102.67μm,距离右侧电极99.83μm处。对于采用上述的几种材料制作的静电释放导线,由于物理特性和工艺实现方法不同,所以几何尺寸、在集成电路中所处材料层的位置不做限定,此外对静电释放导线走线形状也不做限定例如可能为直线、折线、蛇形曲线等不同形状。例如,受限于ESD的等级,当静电电压较高时,可能需要更长的静电释放导线,此时为了节约集成电路或芯片的面积,静电释放导线可以采用折线或蛇形曲线的方式。此外,为了避免晶体管采用III族氮化物的HEMT时被击穿,通常熔断电压可以采用负电压。
目前,芯片的流片工艺之后,在片筛选、贴片封装、模组测试筛选三部分的成本基本为1:1:1。以基于III族氮化物的集成电路为例,目前,成熟工艺的成品率仅为80%,而新工艺的成品率仅为70%。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对流片工艺后的集成电路进行在片筛选,而是将坏的裸片通过贴片封装后再通过模组测试筛选出坏的芯片,成本将大大增加。如果流片工艺后裸片的成品率为70%,那么进行在片筛选和不进行在片筛选,总成本差达到20%((1+0.7+0.7)/(1+1+1))。因此,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裸片需要进行在片筛选。为了对裸片态的集成电路进行在片筛选,静电释放导线33与栅极G之间还耦合有开关器件M,其中,开关器件M的控制端耦合控制电极Pm;开关器件M在控制电极Pm输入的控制信号下处于导通状态或关断状态;其中,开关器件M在导通状态下传输静电电压VESD,或者开关器件M在导通状态下传输熔断电压Vfuse,或者开关器件M在关断状态下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第一有源极断路。
需要说明的是,该开关器件M可以采用与晶体管32类似结构的开关器件。例如,开关器件M可以采用耗尽型HEMT或者增强型HEMT。其中,控制电极Pm可以与图6中的栅电极Pg、源电极Ps、漏电极Pd以及静电释放电极Pesd制作于保护层36的外侧。并且控制电极Pm可以通过金属布线层35中的金属布线与开关器件M的控制端耦合。
这样,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之前的在片筛选阶段,参照图12所示,在控制电极Pm施加控制信号使得开关器件M处于关断状态,这样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处于断路状态,则可以在晶体管32的栅极G连接栅电极Pg上施加测试信号,并通过检测漏极D的输出信号实现晶体管32的在片筛选;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贴片过程中,参照图13所示,在控制电极Pm施加控制信号使得开关器件M处于导通状态,这样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通过开关器件M以及静电释放导线33短路,通过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33将晶体管32的栅极G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参照图14所示,为了确保晶体管32正常工作需要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静电释放导线断路,因此向静电释放导线33施加熔断电压Vfuse,熔断静电释放导线33。具体的,熔断电压Vfuse的施加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参照图14所示,通过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器件M导通,在栅电极Pg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33熔断;方式二:参照图15所示,无论开关器件M处于导通或者关断状态,直接在静电释放电极Pesd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33熔断。此外,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32正常工作也可以通过控制信号将开关器件M断开,实现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断路。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完成之前,上述的栅电极Pg上施加的测试信号、熔断电压Vfuse,控制电极Pm上施加的控制信号以及静电释放电极Pesd上施加的熔断电压Vfuse均可以由能够提供相应信号或电压的探针设备提供,具体的是可以在装具上将相应的探针与对应的电极连接并施加上述的信号或电压。
对于耗尽型HEMT,栅极不加电压时就有足够的二维电子气浓度,因此耗尽型HEMT的源极S和漏极D常通状态,关断就要在栅极G加负电压,在栅极G提供的负电压小于阈值电压时耗尽型HEMT关断,栅极G的负电压产生一个和内建电场相反的电场,减轻势垒层/沟道层异质结界面能带弯曲,减小三角形势阱深度,从而减小二维电子气浓度。对于增强型HEMT,栅极G不加电压时,由于栅极G肖特基势垒影响或势垒层掺杂浓度过低,二维电子气浓度很低,源极S和漏极D无法导通;当在栅极G施加正电压,且正电压大于阈值电压时,产生一个和内建电场同向的电场,增加势垒层/沟道层异质结界面能带弯曲,增大三角形势阱深度,从而增大二维电子气浓度,使HEMT导通。参照图16所示,提供了一种耗尽型HEMT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7、图18所示,提供了一种增强型HEMT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与图6中的HEMT的结构类似,耗尽型HEMT和增强型HEMT均包含设置于衬底上的沟道层、势垒层、栅介质层,以及栅介质层上的电极,如:栅极、源极和漏极,其中源极和漏极与沟道层接触;其中图18示出的增强型HEMT中的栅介质层采用P(正)型导电层。其中,耗尽型HEMT和增强型HEMT结构上的区别在于,结合图16所示,耗尽型HEMT的势垒层连续分布于栅截止层与沟道层之间,因此在常态下,在N(负)型掺杂的势垒层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沟道层中的电子浓度,使得源极和漏极导通;结合图17所示,增强型HEMT的势垒层在源极和漏极之间被栅介质层隔断,因此在常态下,势垒层被隔断部分下方的沟道层中的电子浓度较低,使得源极和漏极断开;在另一种方案中,参照图18所示,增强型HEMT的栅介质层也可以替换为仅在栅极下方设置的P型导电层,由于P型导电层提供的空穴会复合掉沟道层中的电子,因此在常态下,沟道层中的电子浓度较低,使得源极和漏极断开。以上提供了常用的耗尽型HEMT和增强型HEMT的结构,当然随着技术工艺的演进还有其他结构形式的耗尽型HEMT和增强型HEMT的结构出现,因此并不应当理解为仅上述结构的耗尽型HEMT和增强型HEMT适用于本申请的开关器件,在其他实施例中,只要能够实现上述耗尽型HEMT和增强型HEMT的功能的器件均应该属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基于上述原理,参照图19所示,开关器件M可以采用耗尽型HEMT,耗尽型HEMT的源极S耦合静电释放导线33的第一端、耗尽型HEMT的漏极D耦合晶体管32的栅极G,耗尽型HEMT的栅极G耦合控制电极Pm。例如,控制电极Pm与耗尽型HEMT的栅极G通过过孔电连接。耗尽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或者耗尽型HEMT的栅极G用于接收控制电极Pm传输的第一控制电压(如上所述,可以为负电压),并且耗尽型HEMT在第一控制电压的控制下处于断开状态。
具体的,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之前的在片筛选阶段,参照图19所示,在控制电极Pm施加负电压,使得耗尽型HEMT处于关断状态,这样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处于断路状态,则可以在晶体管32的栅极G连接栅电极Pg上施加测试信号,并通过检测晶体管32的漏极D的输出信号实现晶体管32的在片筛选;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贴片过程中,参照图20所示,在控制电极Pm不施加电压(控制电极Pm悬空)使得耗尽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这样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通过耗尽型HEMT以及静电释放导线33短路,通过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33将晶体管的栅极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具体的静电释放电极Pesd以及栅电极Pg的静电电压VESD都可以通过静电释放导线33释放至接地端GND;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参照图21所示,为了确保晶体管32正常工作需要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静电释放导线断路,因此向静电释放导线33施加熔断电压Vfuse,熔断静电释放导线33。具体的,熔断电压Vfuse的施加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由于在控制电极Pm不施加电压时耗尽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可以在栅电极Pg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33熔断;方式二:直接在静电释放电极Pesd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33熔断。此外,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32正常工作也可以通过在控制电极Pm施加负电压,使得耗尽型HEMT处于关断状态,实现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断路,这样会造成额外的电能消耗。其中,在图19-图21中的耗尽型HEMT的源极S可以理解为第一有源极,耗尽型HEMT的漏极D可以理解为第二有源极,在一种实施例中,耗尽型HEMT的源极S耦合至静电释放导线33的第一端,耗尽型HEMT的漏极D耦合至晶体管32的栅极;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耗尽型HEMT的漏极D耦合至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耗尽型HEMT的源极S耦合至晶体管32的栅极。
基于上述原理,参照图22所示,开关器件M可以采用增强型HEMT,增强型HEMT的源极S连接静电释放导线33的第一端、增强型HEMT的漏极D连接晶体管32的栅极G,增强型HEMT的栅极G耦合控制电极Pm,例如,控制电极Pm与增强型HEMT的栅极G通过过孔电连接。增强型HEMT处于断开状态,或者增强型HEMT的栅极G用于接收控制电极Pm传输的第二控制电压(如上所述,可以为正电压),并且增强型HEMT在第二控制电压的控制下处于导通状态。
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之前的在片筛选阶段,参照图22所示,在控制电极Pm不施加电压(控制电极Pm悬空),使得增强型HEMT处于关断状态,这样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处于断路状态,则可以在晶体管32的栅极G连接栅电极Pg上施加测试信号,并通过检测晶体管32的漏极D的输出信号实现晶体管32的在片筛选;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贴片过程中,参照图23所示,在控制电极Pm施加正电压使得增强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这样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通过增强型HEMT以及静电释放导线33短路,通过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33将晶体管32的栅极G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具体的静电释放电极Pesd以及栅电极Pg的静电电压VESD都可以通过静电释放导线33释放至接地端GND;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参照图24所示,为了确保晶体管32正常工作需要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静电释放导线断路,因此向静电释放导线33施加熔断电压Vfuse,熔断静电释放导线33。具体的,熔断电压Vfuse的施加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由于在控制电极Pm施加正电压时增强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可以在控制电极Pm施加正电压导通增强型HEMT,并在栅电极Pg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33熔断;方式二:直接在静电释放电极Pesd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33熔断。此外,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32正常工作需要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断路,而增强型HEMT在栅极G未施加电压时处于关断状态,因此也可以直接通过增强型HEMT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断路。其中,在图22-图24中的增强型HEMT的源极S可以理解为第一有源极,增强型HEMT的漏极D可以理解为第二有源极,在一种实施例中,增强型HEMT的源极S耦合至静电释放导线33的第一端,增强型HEMT的漏极D耦合至晶体管32的栅极;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增强型HEMT的漏极D耦合至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增强型HEMT的源极S耦合至晶体管32的栅极。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5所示,为了减少工艺成本,也可以直接将增强型HEMT的栅极G与增强型HEMT的漏极D耦合,这样可以不再设置控制电极Pm。该状态下需要使得增强型HEMT的导通的阈值电压大于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通常,由于晶体管32的前级电路(例如:射频电路)输入至晶体管32的电压非常小,对于终端通常为-5V-0V。则可以设置增强型HEMT导通的阈值电压大于等于1V,这样,在在片筛选阶段,只要在晶体管32的栅极G连接栅电极Pg上施加的测试信号的电压小于增强型HEMT的导通的阈值电压,则增强型HEMT处于关断状态,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处于断路状态,可以正常对晶体管32在片筛选;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的贴片过程中,由于栅电极Pg的静电电压VESD远大于增强型HEMT的导通的阈值电压,使得增强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这样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通过增强型HEMT以及静电释放导线33短路,通过集成电路上的静电释放导线33将晶体管32的栅极G的静电电压VESD导通至接地端GND,具体的静电释放电极Pesd以及栅电极Pg的静电电压VESD都可以通过静电释放导线33释放至接地端GND;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为了确保晶体管32正常工作需要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静电释放导线断路,因此向静电释放导线33施加熔断电压Vfuse,熔断静电释放导线33。具体的,熔断电压Vfuse的施加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直接在静电释放电极Pesd施加熔断电压Vfuse,将静电释放导线33熔断。此外,在将集成电路贴片至封装基板后,由于晶体管32正常工作时的栅极的电压通常不足以将增强型HEMT导通,因此增强型HEMT处于关断状态,也可以直接通过增强型HEMT将晶体管32的栅极G和源极S断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晶体管;所述晶体管的栅极与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耦合,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有源极与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二端耦合,其中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有源极还与接地端耦合;
其中,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用于将所述晶体管的栅极的静电电压输出至所述接地端;或者,当所述集成电路位于芯片上时,所述静电释放导线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释放导线还与静电释放电极耦合,所述静电释放电极用于接收熔断电压,或者所述静电释放电极用于接收所述静电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释放导线在负电压下熔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释放导线与所述静电释放电极通过过孔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的栅极还与栅电极耦合,其中所述栅电极用于接收所述熔断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释放导线与所述栅极之间还耦合有开关器件,所述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耦合控制电极;所述开关器件在所述控制电极输入的控制信号下处于导通状态或关断状态;
其中,所述开关器件在导通状态下传输所述静电电压,或者所述开关器件在导通状态下传输所述熔断电压,或者所述开关器件在关断状态下将所述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有源极断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器件包括耗尽型HEMT,所述耗尽型HEMT的第一有源极耦合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所述耗尽型HEMT的第二有源极耦合所述晶体管的栅极,所述耗尽型HEMT的栅极耦合所述控制电极;
所述耗尽型HEMT处于导通状态,或者所述耗尽型HEMT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控制电极传输的第一控制电压,并且所述耗尽型HEMT在所述第一控制电压的控制下处于断开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器件包括增强型HEMT,所述增强型HEMT的第一有源极连接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的第一端、所述增强型HEMT的第二有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的栅极,所述增强型HEMT的栅极耦合所述控制电极;
所述增强型HEMT处于断开状态,或者所述增强型HEMT的栅极用于接收所述控制电极传输的第二控制电压,并且所述增强型HEMT在所述第二控制电压的控制下处于导通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熔断电压的绝对值,所述熔断电压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一时长或大于所述静电电压的持续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的沟道层包括Ⅲ族氮化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的沟道层包括与所述衬底不同的材料,且所述晶体管的沟道层位于所述衬底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释放导线包括以下任一:金属材料、金属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以及半导体异质结。
13.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还包括保护层和金属布线层;
所述金属布线层覆盖所述晶体管,所述金属布线层中具有用于互连的金属布线;
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金属布线层,所述静电释放导线位于金属布线层上方,且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静电释放导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释放导线的形状至少包括以下任一一种:直线、折线、蛇形曲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材料包括以下任一:镍、铝、钛。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合物包括金属氮化物或金属硅化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材料包括多晶硅或单晶硅。
18.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为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
19.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以及封装基板,其中所述集成电路与所述封装基板耦合。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电路板和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耦合。
CN202110310830.4A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1170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0830.4A CN115117026A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0830.4A CN115117026A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7026A true CN115117026A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23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0830.4A Pending CN115117026A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170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3806B2 (en) Radio frequency circuitr having an integrated harmonic filter and a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having transistors of different threshold voltages
US9667206B2 (en) Linear row array integrated power combiner for RF power amplifiers
US734885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70077877A1 (en) Radio frequency circuitr having an integrated harmonic filter and a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having transistors of different threshold voltages
CN102545950A (zh) 高频模块及无线通信系统
JP4828235B2 (ja) 半導体装置
CN108292648A (zh) 设计有包括集成在封装上的管芯结构上的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的高频通信器件的微电子器件
US11463118B2 (en) Radio frequency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9888454A (zh) 一种封装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652499B2 (en) Radio frequency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KR20110027807A (ko) 패키지 온 패키지 스택을 위한 광 시그널링
CN115117026A (zh) 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WO2022199481A1 (zh) 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US20210280478A1 (en) Radio Frequency Package Implementing a Window Frame with Edge Plating and Processes of Implementing the Same
CN106100626A (zh) 一种低损耗高隔离的倒装芯片射频开关及其移动终端
WO2023159578A1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工作方法、功率放大电路、电子设备
JP2010171037A (ja) 半導体装置
CN115001469B (zh) 集成芯片、射频开关及电子设备
US20240274688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power amplification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19127412A1 (en) Harmonic control circui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339858B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以及高频模块
US11303364B2 (en) Radio frequency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240030163A1 (en) Radio-frequency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240030956A1 (en) Radio-frequency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6783719A (zh) 一种集成电路、功率放大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