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8561B - 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8561B
CN115088561B CN202211028855.6A CN202211028855A CN115088561B CN 115088561 B CN115088561 B CN 115088561B CN 202211028855 A CN202211028855 A CN 202211028855A CN 115088561 B CN115088561 B CN 1150885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upatorium adenophorum
herbicide
clopyralid
triclopyr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288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88561A (zh
Inventor
杨韶松
张付斗
申时才
徐高峰
金桂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21102885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885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88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8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88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8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0/00Cultivation of turf, lawn or the like;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紫茎泽兰发生区域,播撒替代禾本科植物种子;替代禾本科植物生长至3~10叶期时喷施除草剂;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和/或黑麦草;除草剂为三氯吡氧乙酸或二氯吡啶酸;三氯吡氧乙酸的喷施浓度为三氯吡氧乙酸的LC90值的50%~100%;三氯吡氧乙酸的LC90值为1062.0 g(ai)/hm2;二氯吡啶酸的喷施浓度为二氯吡啶酸的LC90值的50%~100%;二氯吡啶酸的LC90值902.1 g(ai)/hm2。该方法通过高丹草的合理单独种植(播种)或者高丹草与黑麦草的混合种植(播种),在配合减量使用选择性除草剂下,可使紫茎泽兰的防效达到80%以上,能达到高效、安全和长期的替代控制效果。

Description

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治理与防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背景技术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 R.King & H. Robinson)是一种世界性入侵杂草, 为菊科多年丛生型半灌木草本植物, 原产于南美洲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 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于20 世纪40 年代前后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作为一种重大恶性杂草和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具有适生性强、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传播快、对其他本地植物具有强烈化感作用等特征。
紫茎泽兰危害较大,主要表现为,侵占农田、林地影响农林生产;侵占草地,造成牧草严重减产和失去放牧利用价值;含有有毒物质,常造成牲畜误食中毒甚至死亡;该植物竞争排挤和取代当地植物,从而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造成生物多样性不可逆转性的降低,危及当地物种的生存,甚至导致当地物种特别是珍贵植物资源的濒危或灭绝,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单一和退化,改变或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
据估计,紫茎泽兰对中国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的损失分别为9.89和26.25 亿元/公顷。紫茎泽兰是世界上被公认的最具入侵性和危害性的恶性杂草之一。
紫茎泽兰的防控方法主要有人工和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劳动力成本高,且达不到持续控制的目标;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防治紫茎泽兰的主要和有效的防治方法。
现有主要通过长期大量使用除草剂实现对紫茎泽兰的防治,这样防治一方面会导致紫茎泽兰唯一的好处——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也损失殆尽;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后,靶标对象紫茎泽兰容易产生抗性,化学药剂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的负面影响。因此,利用生态修复控制方法在农林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替代控制不失为这种生态修复控制方法的主要方式。替代控制的核心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规律,用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有害杂草群落,恢复和重建合理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之具有自我维持的能力和活力,建立起良性演替的生态群落(强胜,1998)。
替代控制的意义在于:
①能够实现长期的局部控制;
②在适宜的部位形成天然屏障,阻止有害生物蔓延;
③实现生态恢复;
④在其它生物防治微效或无效时,发挥控制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科学家利用替代控制方法在研究控制紫茎泽兰生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利用黑麦草、雀稗、紫穗槐(例如CN201210411831.9 一种利用紫穗槐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狗牙根、刚莠竹等,包括通过种植禾本科、豆科等植物来替代控制紫茎泽兰,这些研究对紫茎泽兰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
但是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缺陷——在种植这些目标植物之前需要人工割除紫茎泽兰并且翻耕土地——该操作在劳动力紧张情况下很难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对于在荒坡荒地上生长的紫茎泽兰该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寻找一种具有广泛可操作性、持久、高效、安全的紫茎泽兰替代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丹草是禾本科、高粱属高粱和苏丹草的杂交品种,既保留了其饲用高粱植株高大、茎粗、叶宽、糖分含量高的特性,又汲取了苏丹草分蘖力、再生力强,叶量丰富,木质素含量低的优点,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牧草。高丹草用途广泛,可作为青词草、青贮料及干草的方式饲喂家畜,还可用于防风植物和绿肥植物。
黑麦草为禾本科,黑麦草属。多年生草本。簇生,直立或上升,光滑无毛,秆高30—45厘米;原产欧洲,我国引种作牧草,也适于草坪种植。喜阳光充足,排水良好之肥沃土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替代控制防治紫茎泽兰方法中需要在种植目标植物前割除紫茎泽兰并翻耕土地,导致现有方法可操作性差、经济效益低、控制效果差;化学防治方法易产生抗性、环境污染、紫茎泽兰死亡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紫茎泽兰发生区域,播撒替代禾本科植物种子;替代禾本科植物生长至3~10叶期时喷施除草剂;
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和黑麦草,或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单独播种;
除草剂为三氯吡氧乙酸或二氯吡啶酸;
三氯吡氧乙酸的喷施浓度为三氯吡氧乙酸的LC90值的50%~100%;
三氯吡氧乙酸的LC90值为1062.0 g (ai)/hm2
二氯吡啶酸的喷施浓度为二氯吡啶酸的LC90值的50%~100%;二氯吡啶酸的LC90值902.1 g (ai)/hm2
按上述方法进行紫茎泽兰防治,可直接在已经生长紫茎泽兰的地块上直接进行操作,无需进行割除紫茎泽兰并且翻耕土地,能有效降低操作难度,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地形,尤其适用于山区环境下使用该方法。
采用三氯吡氧乙酸结合该方法对紫茎泽兰的实际防效可达86.6~98.7%,实际防效(E)与理论防效(E0)的差值均为±5%,部分差值达到5%以上;
采用二氯吡啶酸结合该方法对紫茎泽兰的实际防效可达67.4~92.8%,实际防效(E)与理论防效(E0)的差值均为±5%;实际防效远高于单独使用该除草剂的防治效果46.4%。
上述结果表面,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能通过替代禾本科植物与喷施上述除草剂,实现显著协同增效效果,显著提高除草剂对紫茎泽兰的防治效果。且无需进行紫茎泽兰人工清理。采用上述方法,能实现对地块上紫茎泽兰的根除,使用一次后,第二年以后就很少观察到紫茎泽兰的生长,有效扼制紫茎泽兰的疯长。
优选地,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和黑麦草。二者同时播种能显著提高对紫茎泽兰的防治效果。
优选地,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高丹草单独种植时也具有所需防治效果。
优选地,当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时,高丹草的种植密度为4~7.5g/ m2。具体高丹草的种植密可以为4 g/ m2、5 g/ m2、6 g/ m2、7.5g/ m2
优选地,当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和黑麦草时,高丹草的种植密度为4~7.5g/m2;黑麦草的密度为6~7.5g/ m2。具体地种植密组合可以为:高丹草4g/ m2、黑麦草6g/ m2;高丹草4g/ m2、黑麦草7.5g/ m2;高丹草5g/ m2、黑麦草7.5g/ m2;高丹草5g/ m2、黑麦草4g/m2
优选地,除草剂为三氯吡氧乙酸。采用该除草剂与上述替代禾本科植物配合,实际防效均高于85%,且使用一次后,即可实现对紫茎泽兰的根除,避免复发。
优选地,三氯吡氧乙酸的喷施浓度为三氯吡氧乙酸的LC90值的50%、65%、80%或100%。随着施用浓度的提高,实际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更优选地,三氯吡氧乙酸的喷施浓度为530~1060 g (ai)/hm2;具体三氯吡氧乙酸的喷施浓度可以为530.0 g (ai)/hm2、690.0g (ai)/hm2、850.0 g (ai)/hm2和1060.0 g (ai)/hm2
优选地,二氯吡啶酸的喷施浓度为二氯吡啶酸的LC90值的50%、65%、80%或100%。随着施用浓度的提高,实际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更优选地,二氯吡啶酸的喷施浓度为450~900g (ai)/hm2。具体地,二氯吡啶酸的喷施浓度可以为450.0 g (ai)/hm2、585.0 g (ai)/hm2、720.0 g (ai)/hm2和900.0 g (ai)/hm2
本发明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通过将筛选到的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单独或混播其他草种后,所选用的高丹草,具有植株高大、前期生长较快、分蘖力强、再生力强、对生境要求低,在喷施选择性农药前,紫茎泽兰对替代物种具有遮蔽作用,有利替代物种前期生长;替代物种生长至3~10叶期时,喷施的除草剂,采用对紫茎泽兰高选择性且对高丹草和黑麦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的除草剂,在该除草剂的协同作用下,无需在使用替代控制前对该防治区域进行除草处理,降低替代控制的操作难度,同时实现对紫茎泽兰及其他阔叶杂草的生长抑制,而选择性除草剂对替代物种安全,且所选替代物种对生境要求低、植株高大、再生力强,有益物种能快速占有生态位,最终达到控制紫茎泽兰的目的。
2)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选用高丹草和黑麦草混播模式,高丹草植株高大,黑麦草植株相对矮小,两种草配合对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起到相互补充及配合的作用。
3)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该方法选取的高丹草能够迅速生长、植株高大、抗逆性强、水肥需求不大、管理粗放、具有经济价值等特点的有益物种,对这些物种的种植方式进行优化,通过科学的播种或栽种管理,并在高选择性的农药协同防治下,达到实现替代紫茎泽兰的目的。该方法可持续和绿色、高效、经济、安全的在选择性农药协同下替代控制,实现对紫茎泽兰的防治。且使用该方法后,除草剂的使用量无需连年增大即可实现对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
4)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该方法能实现对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该方法利用高丹草抗旱、耐瘠性强,通过种植高丹草实现对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既达到了控制紫茎泽兰的目的,又能够增加经济效益,目前尚未见利用高丹草替代种植的相关报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未详述的且并不用于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均按本领域公知常识进行设置,且多种公知常识设置方式均可实现。
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中未特殊说明的试剂、植株均为商业渠道获取;未特殊说明的操作、检测均按现有技术中常用方法进行。
实施例1:利用高丹草和黑麦草替代种植结合除草剂“三氯吡氧乙酸”应用防治紫茎泽兰的试验
在野外紫茎泽兰发生均匀一致的非耕地区域,按3×3m2的面积划分小区,如表1所示,设置11个处理,其中处理1-9为每处理4个重复,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的处理10和11互为重复。各处理中的小区均为该处理的重复处理。
喷施农药时,目测90%替代禾本科植物生长至3~10叶期。本实施例中各处理组中替代禾本科植物的种植密度如表1所示。
依据前期试验结果,参考三氯吡氧乙酸的LC90值1062.0 g (ai)/hm2的50%、65%、80%或100%用药接近水平设4个浓度处理,即530.0、690.0、850.0和1060.0 g (ai)/hm2
处理1~处理5为高丹草单独播种不同种子量作为替代物种,按除草剂三氯吡氧乙酸4个浓度分别进行处理;
处理6~处理9为利用高丹草和黑麦草不同种子量混播作为替代物种,按除草剂三氯吡氧乙酸4个浓度分别进行处理;
处理10和处理11为未使用替代物种竞争播种,其中,处理10按除草剂三氯吡氧乙酸4个浓度分别进行处理,处理11不进行农药处理,为空白对照。
参照除草剂生物测定的联合作用Gowing法公式及其改进评价方法,计算出各处理对紫茎泽兰的实际防效(E),基于替代控制但未施用除草剂下对紫茎泽兰的防效(X),以及各除草剂及其不同用量下的防效(Y),计算出理论防效E0=X+Y(100-X)/100;
E - E0>5%为增效作用;
E- E0 < 5%为拮抗作用;
E - E0介于±5%为加成作用,
E - E0值越大,增效作用越显著。
表1 替代物种与三氯吡啶酸应用防控紫茎泽兰的互作效应
Figure 693386DEST_PATH_IMAGE002
注:三氯吡氧乙酸按照其LC90值1062.0 g(ai)/hm2的50%、65%、80%或100%计算出接近水平的用药量;按照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或介于±5%的情况,评价为增效、拮抗或加成作用。
本试验结果见表1。从数据可以看出,处理1和处理2单种高丹草,在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对紫茎泽兰LC90值1062.0 g (ai)/hm2的50%和65%用量时,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表现为互作增效,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5%;而在配合三氯吡氧乙酸的其他浓度时仅表现为加成作用,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介于±5%。
处理3和处理4单种高丹草,在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仅在LC90值1062.0 g(ai)/hm2的65%用量时,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表现为互作增效,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5%;在其他试验浓度下,均表现为加成作用,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介于±5%。
处理5中,在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的所有试验浓度下,均表现为加成作用,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介于±5%。
在混播高丹草和黑麦草下,处理6和8在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对紫茎泽兰LC90值1062.0 g (ai)/hm2时,对其控制作用表现为加成作用,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介于±5%之间;在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其他浓度时,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表现为互作增效,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5%。
在混播高丹草和黑麦草下,处理7在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对紫茎泽兰LC90值1062.0 g (ai)/hm2和LC90值的80%时,即三氯吡氧乙酸1062.0、850.0 g (ai)/hm2时,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加成作用,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介于±5%之间;在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其他浓度时,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表现为互作增效,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5%。
在混播高丹草和黑麦草下,处理9在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对紫茎泽兰LC90值1062.0 g (ai)/hm2和LC90值的65%时,即三氯吡氧乙酸1062.0、690.0 g (ai)/hm2时,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加成作用,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介于±5%之间;在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其他浓度时,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表现为互作增效,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5%。
本实施例表明高丹草单独播种,播种密度在4~7.5 g/m2的情况下,配合使用三氯吡氧乙酸一次,即使仅按三氯吡氧乙酸对紫茎泽兰LC90值的50%用量下,也能达到80%以上对紫茎泽兰的控制效果。在混种模式下,同样是在LC90值的50%用量下对紫茎泽兰就能够达到近90%的控制效果。
实施例2:利用高丹草和黑麦草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二氯吡啶酸”应用防治紫茎泽兰的试验
在野外紫茎泽兰发生均匀一致的非耕地区域,按3×3m2的面积划分小区,如表2所示,设置11个处理,各处理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所用除草剂为二氯吡啶酸,各处理中二氯吡啶酸浓度如表2所示。本实施例中各处理组中替代禾本科植物的种植密度如表2所示。
依据前期试验结果,参考二氯吡啶酸的LC90值902.1 g (ai)/hm2的50%、65%、80%或100%用药接近水平设4个浓度处理,即450.0、585.0、720.0和900.0 g (ai)/hm2
处理1~处理5为高丹草单独播种不同种子量作为替代物种,按除草剂二氯吡啶酸4个浓度分别进行处理;
处理6~处理9为利用高丹草和黑麦草不同种子量混播作为替代物种,按除草剂二氯吡啶酸4个浓度分别进行处理;
处理10和处理11为未替代物种竞争条件下,其中,处理10按除草剂二氯吡啶酸4个浓度分别进行处理,处理11不进行农药处理,为空白对照。
参照除草剂生物测定的联合作用的Gowing法公式及其改进评价方法,计算出各处理对紫茎泽兰的实际防效(E),基于替代控制但未施用除草剂下对紫茎泽兰的防效(X),以及各除草剂及其不同用量下的防效(Y),计算出理论防效E0=X+Y(100-X)/100; E - E0>5%为增效作用;E- E0 < 5%为拮抗作用;E - E0介于±5%为加成作用,E - E0值越大,增效作用越显著。
表2 替代物种与二氯吡啶酸应用防控紫茎泽兰的互作效应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注:二氯吡啶酸的用量按照其LC90值902.1 g(ai)/hm2的50%、65%、80%或100%计算出接近水平的用药量;按照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或介于±5%的情况,评价为增效、拮抗或加成作用。
本试验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单独播种高丹草或用高丹草与黑麦草混播,再配合使用二氯吡啶酸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所有播种密度和所有二氯吡啶酸的试验浓度均表现为加成作用,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介于±5%。但随着二氯吡啶酸使用浓度的增加,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在增强,当使用浓度达到720.0 g (ai)/hm2(氯吡啶酸对紫茎泽兰LC90值902.1 g (ai)/hm2的80%),对紫茎泽兰的控制效果均超过80%。
本实施例表明高丹草单独播种,播种密度在4~7.5 g/m2的情况下,配合使用二氯吡啶酸一次,按二氯吡啶酸对紫茎泽兰LC90值的80%以上的用量下,对紫茎泽兰的控制效果能达到80%以上;在混种模式下,按二氯吡啶酸对紫茎泽兰LC90值的65%以上的用量下,对紫茎泽兰的控制效果能达到80%以上。
对比例:利用高丹草和黑麦草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草甘膦”应用防治紫茎泽兰的试验
在野外紫茎泽兰发生均匀一致的非耕地区域,按3×3m2的面积划分小区,如表3所示,设置11个处理,各处理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所用除草剂为草甘膦,各处理中草甘膦浓度如表3所示。本对比例中替代禾本科植物的种植密度如表3所示。
依据草甘膦的常规用量1850.0 g (ai)/hm2的50%、65%、80%或100%用药接近水平设4个浓度处理,即925.0、1200.0、1480.0和1850.0 g (ai)/hm2
处理1~处理5为高丹草单独播种不同种子量作为替代物种,按除草剂草甘膦4个浓度分别进行处理;
处理6~处理9为利用高丹草和黑麦草不同种子量混播作为替代物种,按除草剂草甘膦4个浓度分别进行处理;
处理10和处理11为未替代物种竞争条件下,其中,处理10按除草剂草甘膦4个浓度分别进行处理,处理11不进行农药处理,为空白对照。
参照除草剂生物测定的联合作用的Gowing法公式及其改进评价方法,计算出各处理对紫茎泽兰的实际防效(E),基于替代控制但未施用除草剂下对紫茎泽兰的防效(X),以及各除草剂及其不同用量下的防效(Y),计算出理论防效E0=X+Y(100-X)/100; E - E0>5%为增效作用;E- E0 < 5%为拮抗作用;E- E0介于±5%为加成作用,E- E0值越大,增效作用越显著。
表3 替代物种与草甘膦应用防控紫茎泽兰的互作效应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6
注:草甘膦的用量按照常规推荐用量1850.0 g(ai)/hm2的50%、65%、80%或100%计算出接近水平的用药量;按照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或介于±5%的情况,评价为增效、拮抗或加成作用。
本试验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各处理中,在配合使用草甘膦常规用量的50%、65%和80%的用量下,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表现均表现为拮抗作用,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 5%。在草甘膦的推荐用量下,对紫茎泽兰的控制能够达到90%以上的效果;在配合使用草甘膦常规推荐用量下,对紫茎泽兰的控制作用均表现为加成作用,即实际防效(E)-理论防效(E0)介于±5%。
实施例3 防治长效结果实验
对实施例1~2所在地经过连续3年的观察,发现实施例1~2的实验地块中,高丹草秋季种子成熟后洒落于土壤中,来年又重新生长,第二年之后实施例1~2所在地只偶尔见紫茎泽兰生长。
对比例中试验当年紫茎泽兰已经被控制,第二年的时候,紫茎泽兰又生长出来,到第三年的时候,紫茎泽兰的又恢复到了试验前的状态。说明所用该除草剂并不具有长效防治效果。
通过以上实施例和对比例表明:
(1)本发明在采用替代控制配合选择性除草剂应用结合防治紫茎泽兰的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能够达到长期控制紫茎泽兰的目的;
(2)上述实验结果证明本发明提供方法在除草剂应用的配合下,单独播种高丹草、高丹草与黑麦草混播的模式均能有效控制紫茎泽兰,但混播模式优于单播模式;
(3)上述实验结果证明,本发明提供方法采用二氯吡啶酸和二氯吡啶酸的使用浓度是LC90值的50%、65%、80%或100%用量,其中,三氯吡氧乙酸在LC90值的50%时对紫茎泽兰的防控即可达到80%以上,二氯吡啶酸在LC90值的65%时对紫茎泽兰的防控可达到80%以上,属于减量用药;
(4)本发明与其他现有的发明技术相比,减少了劳动量,无需在播种草种前对实验地块进行翻种等操作,提高该方法在野外环境下的操作简便性;
(5)本发明比单一使用化学法防治具有更安全和持续的效果,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也能够达到一劳永逸的防治效果。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选取紫茎泽兰发生区域,播撒替代禾本科植物种子;替代禾本科植物生长至3~10叶期时喷施除草剂;
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和黑麦草,或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单独播种;
除草剂为三氯吡氧乙酸或二氯吡啶酸;
三氯吡氧乙酸的喷施浓度为三氯吡氧乙酸的LC90值的50%~100%;
三氯吡氧乙酸的LC90值为1062.0 g (ai)/hm2
二氯吡啶酸的喷施浓度为二氯吡啶酸的LC90值的50%~100%;二氯吡啶酸的LC90值902.1 g (ai)/hm2
该方法直接在已经生长紫茎泽兰的地块上直接进行操作,无需进行割除紫茎泽兰并且翻耕土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时,高丹草的种植密度为4~7.5g/ 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替代禾本科植物为高丹草和黑麦草时,高丹草的种植密度为4~7.5g/ m2;黑麦草的密度为6~7.5g/ 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三氯吡氧乙酸的喷施浓度为三氯吡氧乙酸的LC90值的50%、65%、80%或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氯吡啶酸的喷施浓度为二氯吡啶酸的LC90值的50%、65%、80%或100%。
CN202211028855.6A 2022-08-26 2022-08-26 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Active CN1150885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8855.6A CN115088561B (zh) 2022-08-26 2022-08-26 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8855.6A CN115088561B (zh) 2022-08-26 2022-08-26 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8561A CN115088561A (zh) 2022-09-23
CN115088561B true CN115088561B (zh) 2022-11-08

Family

ID=83301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28855.6A Active CN115088561B (zh) 2022-08-26 2022-08-26 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88561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3946A (zh) * 2010-01-08 2010-06-23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一种采用生态替代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3793B (zh) * 2012-10-25 2014-05-28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利用紫穗槐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CN102893792B (zh) * 2012-10-25 2014-01-08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利用葛藤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US9084395B2 (en) * 2012-11-14 2015-07-21 Jennifer Vollmer Method to arrest growth of invasive species' seeds while in non-natural environment prior to transport
CN102960175B (zh) * 2012-12-11 2014-12-0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CN104604499A (zh) * 2015-01-29 2015-05-13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利用紫花苜蓿替代控制银胶菊的方法
CN110024635A (zh) * 2019-04-16 2019-07-19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利用玉米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3946A (zh) * 2010-01-08 2010-06-23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一种采用生态替代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外来入侵杂草紫茎泽兰的分布与区域减灾策略;桂富荣等;《广东农业科学》;20120710(第13期);第93-97页 *
攀西地区牧草引种适应性研究;张瑞珍等;《草业与畜牧》;20150420(第02期);全文 *
植物替代控制3种入侵杂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高尚宾等;《生物安全学报》;20170215(第01期);全文 *
植被(牧草)替代防治紫茎泽兰试验;胡旭等;《四川草原》;20050228(第02期);全文 *
龙陵县优质牧草替代种植控制紫茎泽兰试验效果初报;欧积能等;《云南畜牧兽医》;20080815(第04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8561A (zh) 2022-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0206B (zh) 恶性杂草刺萼龙葵入侵天然植被快速恢复方法
Peng The biology and control of weeds in sugarcane
CN102893997A (zh) 含硝磺草酮、精异丙甲草胺和莠去津的复合除草剂及其应用
CN106258648B (zh) 一种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方法
CN101743837A (zh) 利用向日葵和多年生黑麦草组合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CN112273392A (zh) 含噻虫胺和吡虫啉的药肥颗粒剂在防治花生蛴螬中的应用
CN104996228A (zh) 一种番茄斜纹夜蛾的综合防治方法
Campbell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mpact of serrated tussock (Nassella trichotoma (Nees) Arech.) on pastures in Australia
CN101743836B (zh) 利用籽粒苋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CN115088561B (zh) 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CN108849985B (zh) 一种三元复配生物菌剂及其在姜瘟病防治中的应用
Rao Evaluation of pyrithiobac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grassy herbicides on weed control in cotton.
CN103650879B (zh) 一种遏制刺萼龙葵入侵天然生态系统的方法
CN103650881B (zh)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CN113924930B (zh) 一种利用红薯与黑麦草的物种组合替代控制坡耕地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方法
CN107787772A (zh) 一种藜蒿的旱地种植方法
CN107969293B (zh) 一种防治西兰花田杂草的方法
CN107417440A (zh) 一种含沼液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2586266A (zh) 一种适用于葡萄园的农药减施增效的方法
Roder et al. Forage legume establishment in rice slash-and-burn systems
CN107801731B (zh) 一种芝麻间苗剂及其在芝麻种植中的应用方法
CN107889828B (zh) 一种防治棉田棉铃虫的农药组合物及应用
CN102027903B (zh) 一种含氰氟草酯与麦草畏的增效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204154A (zh) 一种复配型除草剂
Shelton et al. Leucaena-The productive and sustainable forage legu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