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50881B -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50881B
CN103650881B CN201310682407.2A CN201310682407A CN103650881B CN 103650881 B CN103650881 B CN 103650881B CN 201310682407 A CN201310682407 A CN 201310682407A CN 103650881 B CN103650881 B CN 103650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num
invasion
sowing
nigrum
see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24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50881A (zh
Inventor
张国良
付卫东
张瑞海
宋振
张衍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m of CA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m of CA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m of CA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m of CAAS
Priority to CN20131068240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508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50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0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50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08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40Monitoring or fighting invasive speci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态系统控制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通过深耕、细耙,耱平,播种后镇压,灌溉,追肥方式有效的控制了刺萼龙葵的入侵。本发明通过合理搭配沙打旺及无芒雀麦配以科学播种管理,通过其生长优势而与刺萼龙葵相抗衡,持续而有效的抑制了刺萼龙葵在天然草原的入侵行为,为替代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刺萼龙葵提供了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系统控制方法,具体讲涉及一种利用沙打旺和/或无芒雀麦防止及遏制刺萼龙葵入侵天然生态系统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入侵在我国正不断加剧,如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phorum)、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等外来植物的入侵已经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安全、区域经济发展,甚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又名堪萨斯蓟、黄花刺茄,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具有潜在重大危害的外来有害植物。该植物为茄科茄属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现已遍布除佛罗里达州以外的整个美国境内,并扩散到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韩国、孟加拉国、奥地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丹麦、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于1981年在辽宁省朝阳市发现刺萼龙葵,现主要逸生于辽宁朝阳、阜新、建平、沈阳、大连,吉林白城,河北张家口万全,北京密云、延庆、门头沟,山西阳高,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区。
刺萼龙葵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极广,全国除西藏、青海、海南及两广南部外的其他地区均可适生。刺萼龙葵在大部分地区发生大面积蔓延,并且蔓延的趋势还在不断增强,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刺萼龙葵对草场及农田中棉花、玉米等经济作物的生长产生严重危害,影响牲畜皮毛的品质,牲畜误食后可引起中毒死亡,同时还传播病虫害,严重威胁到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在2013年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897号中,刺萼龙葵被列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中。
国内对刺萼龙葵的研究刚刚起步,且多集中于对其生物生态学、入侵危害以及应急防治措施等方面。刺萼龙葵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和传播能力。耐阴、耐旱、耐高温;繁殖能力强,能产生大量的种子,靠种子传播和入侵,并且种子具有休眠期,小而轻,可随风或随水流传播扩散,常生长于开阔的生境,如荒地、草原、田野、河岸、过度放牧的牧场、谷仓前、畜栏、路边、垃圾场等地,亦可侵入农田、果园、瓜地、庭院等地。
当前对刺萼龙葵的防治大多采用人工拔除、机械和化学防除等方式,但人工拔除费时费力,在大面积发生地区可操作性不强,且机械防除的刺萼龙葵残根断茎仍可萌生新的幼苗,防除成功率不高;利用除草剂百草枯和草甘膦等进行化学防除,可使刺萼龙葵植株达到较高的死亡率,但大量施用农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在刺萼龙葵的传入地引入原产地的天敌因子,如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或病原菌,重新建立一种生态平衡。此方法可谓是一种长期控制外来入侵杂草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诸多学者开展了对土著植物和牧草与外来入侵植物竞争影响的研究,发现一些本地植物和优良牧草对外来入侵植物具有很强的竞争作用,能够较好地控制外来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扩散。如利用白蝶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llum)、细叶萼距花(Cuphea hyssopifolia)形成密集植被可有效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猫爪藤[Macfadyena unguis-cati(L)A.Gentry]的萌生和生长;用本地植物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控制新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bidentis);用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小冠花(Coronillavaria)、草地熟(Poa pravensis)和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联合替代控制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具有较好的效果;用湿性臂形草[Brachiaria Subquadripara(Trin.)Hitchc]、三叶豆[Cajanus cajan(L.)Mjllspaugh]、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Schum)Stapf ex Massesycv.Narok]等替代控制紫茎泽兰也已初见成效。但是目前还未有关于刺萼龙葵天敌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可持续的治理外来恶性杂草刺萼龙葵入侵及控制其蔓延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包括种植沙打旺和/或无芒雀麦;其中种植包括下述步骤:
1)深耕18~25cm、细耙,耱平;
2)播种深度为3~5cm,覆土2~4cm后镇压,灌溉;
种子的纯度≥98%,净度≥95%,含水量≤14%,发芽率≥80%,种子用价≥80%;灌溉为喷灌、畦灌或地下渗灌。
本发明中提到的纯度=(供试种子粒数-异种或品种粒数)÷供试种子粒数×100%
净度=(样品总质量-杂质质量-其它植物种子质量)÷样品总质量×100%
发芽率=发芽试验终期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
种子用价=净度×发芽率×100%。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深耕的深度为18~22cm,播种深度2~4cm,条播行距为30~40cm,覆土厚度1~1.5cm。这样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增强抗旱能力。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播种前可浸泡种子5~8h,表皮水分晾干后进行播种。
本发明采用的沙打旺为内蒙古沙打旺,无芒雀麦为加拿大无芒雀麦,其中无芒雀麦和打旺的比例为1:1~2.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沙打旺和/或无芒雀麦防止及遏制刺萼龙葵入侵天然生态系统的方法,采用沙打旺和/或无芒雀麦作为控制刺萼龙葵入侵的植物,在刺萼龙葵易入侵的生态系统中种植沙打旺和/或无芒雀麦,控制刺萼龙葵入侵;播种后进行适当镇压,(选用铺盖无纺布、草苫子、干草)以保墒情。播种时采用手摇式播种机或人工手动撒播,人工手动撒播时将要撒播的种子混沙土后进行。
本发明提供的种植方法:
1)沙打旺的硬籽率不高,播种前一般不需进行种子处理。沙打旺种子小,顶土力弱,播前最好适当整地,同时注意镇压保墒,以保全苗;
2)深耕利于根系生长,细耙、耱平和压实利于控制播种深度和萌发出苗,压实还可避免自然沉实过程中时常发生的“吊根”现象;
3)播后镇压可使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有利于种子吸水发芽,镇压还具有提墒的功能,有利于种子所处的浅表土壤保持湿润状态;
本发明采用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沙打旺茎叶繁茂,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具有耐寒、耐旱、耐瘠和抗风沙的特性,沙打旺抗旱能力极强,生长年限一般为4~5年,干旱地区可达10年以上。当年或翌年采收种子。一般广泛栽培在丘陵山地、沟壑、沙丘等干旱瘠薄地带,作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饲草和绿肥,对恢复和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能起重要作用。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禾本科雀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用做干草、青储、青饲和水土保持最好的冷季型禾本科牧草。根系发达,地下茎强壮蔓延能力极强,可防沙固土,对气候条件适应性广,特别适于寒冷干燥地区,较耐盐碱,耐水淹时间可长达50天左右,适应环境能力强。叶量丰富,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各种家畜均喜采食
本发明采用无芒雀麦和/或沙打旺作为控制刺萼龙葵入侵的植物。通过在刺萼龙葵易入侵的生态系统中,种植一定比例的无芒雀麦和/或沙打旺,达到控制刺萼龙葵入侵的效果。多年生牧草无芒雀麦和沙打旺可以迅速实现对刺萼龙葵入侵地的覆盖,一旦实现植被建成,能够持续有效抵御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对生态系统的入侵。无芒雀麦和沙打旺能够与刺萼龙葵相抗衡,并在刺萼龙葵偏好的天然草原植被生长且在生存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的牧草,通过引入种植并加以合理的配置和科学管理,该物种完全能够在刺萼龙葵易入侵和已经入侵的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地阻止刺萼龙葵入侵扩散行为,为替代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刺萼龙葵入侵和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基本保障。
【具体实施方式】
对刺萼龙葵的替代控制实验表明通过适宜的种植时间、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将沙打旺和/或无芒雀麦种植到刺萼龙葵入侵的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中,能够有效的的遏制刺萼龙葵入侵和扩散的目的。防止和控制刺萼龙葵入侵生态系统技术是一个整地后结合引入种植沙打旺和/或无芒雀麦,并进行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的集成。本发明通过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
1.生物替代治理前的刺萼龙葵清除技术
试验地点为吉林省白城市平台镇,属于刺萼龙葵发生严重的疫区之一。进行试验的生态系统为天然草原,无大型植被覆盖,年均植被盖度70%以上,为刺萼龙葵易入侵的生态系统。在此生态系统中,于刺萼龙葵出苗前,对入侵地块进行翻耕处理,并撒施复合肥50kg/亩作为底肥。
2牧草种植技术
牧草种植时间在整地后随即进行。试验设两个处理,分别为牧草、未播种对照,依次命名为A1、A2,每个处理5个重复。牧草播种方式为撒播,播量2kg/小区。由于此生态系统为刺萼龙葵发生地块,其无需播种能够自主萌发。
播种时,为使种子分布均匀,各植物种子可按1:10比例掺入细沙土,均匀撒于表土层。之后将地面踩实,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
3.生态系统管理技术
沙打旺/无芒雀麦为人工草地建植常用牧草,适应性好,适合管理粗放而且瘠薄土壤生长,前期生长迅速,发挥占据空间生态位优势和抑制刺萼龙葵的生长和再度入侵的作用,其多年生特性保证了一次建植能够多年持续抑制刺萼龙葵生长。沙打旺出苗早,生长速度较快,抑制了刺萼龙葵的出苗,后期利用强大的密度效应,对刺萼龙葵形成遮阴效果,从而抑制了刺萼龙葵的生长。另外,沙打旺还是可用于改良荒山和固沙的优良牧草,并且还可以用作绿肥。无芒雀麦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分蘖力强,返青后能够迅速覆盖地面,是用做干草、青储、青饲和水土保持最好的冷季型禾本科牧草。通过种植一定比例的沙打旺和/或无芒雀麦,通过豆科与禾本科混种的优势,利用沙打旺出苗早,生长速度快的优点,抑制刺萼龙葵出苗以及幼苗的生长,生长后期无芒雀麦及沙打旺可以实现对地面的覆盖,抑制了刺萼龙葵的出苗以及控制了刺萼龙葵的入侵,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系统的目的。总之,替代控制试验既完全达到了有效控制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的目标,也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
此外,所有替代治理的地段始终要严格禁止与生态系统管理无关的人类活动,尤其是放牧,因牲畜取食和践踏将对替代植物的成活和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确定面积的土壤表面及其下的土层中具有活力的种子的总和,是种群定居、生存、繁衍和扩散的基础,本发明通过土壤种子库数值作为杂草控制效果的检验指标。
1.首先对示范区(每个小区大小为24×16m,研究区域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平台镇与内蒙交界的自然草场[N45.57°,E122.85°],刺萼龙葵发生面积大)进行机械翻耕,并尽量去除石块,翻耕后将地耙平;
2.划定小区之后,根据各小区的设置进行播种,最好选择在雨后播种,播种后进行适当镇压,以保墒情。播种时,可用手摇式播种机进行播种,若无该机器,将要撒播的种子混沙土后进行人工手动撒播;
3.种植完毕适当镇压后,并铺盖相关保水设施(如无纺布,草苫子,干草等),以达到保水目的,利于出苗。
种植方法:
1替代控制实验开始之前刺萼龙葵密度与种子库调查
表1实验开始前刺萼龙葵密度
表1所示数据采集于2012年6月27日,此时刺萼龙葵处于2叶~6叶期,株高1~3cm不等,由表1可以看出,在经过人为翻耕过的刺萼龙葵生长区域,所调查的7个样方中,其中样方3刺萼龙葵密度最少,为89株/m2,而样方2中刺萼龙葵最多,为390株/m2,翻耕草场即实验区中刺萼龙葵的平均密度为209.8株/m2。而未翻耕草场中刺萼龙葵密度显然比翻耕过的草场中高,平均密度为322.3株/m2。人为翻耕可以降低刺萼龙葵的出苗数,但是刺萼龙葵种子可在地下存活时间长,因此仅仅通过人工翻地是难以有效地控制刺萼龙葵的出苗与扩散的。
表2实验开始前刺萼龙葵种子库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人为翻耕过草场中刺萼龙葵种子基本集中于第三层,三层种子库大小平均为4028粒/m2。而未翻耕过草场刺萼龙葵种子大部分及集中于土壤表层,即0~2cm,种子库密度为7075粒/m2。而翻耕草场(实验区)三层土壤总种子库平均密度为8585粒/m2,低于未翻耕草场12100粒/m2,由此也说明了人为翻耕对刺萼龙葵种子库的影响,这与表1结果相吻合。
2、替代控制实验后刺萼龙葵密度与种子库调查
表3刺萼龙葵密度(2012-10-11)
由表3可以看出,通过调查处理区内刺萼龙葵密度与对照区数量相比,处理区内刺萼龙葵密度显著低于对照区刺萼龙葵密度,其中区5刺萼龙葵密度最低,为25株/m2,而对照区平均密度为226株/m2,相对种植之前刺萼龙葵密度(209.8株/m2)差异不显著,这说明,通过种植替代植物后,刺萼龙葵密度显著降低。
表4实验后刺萼龙葵种子库大小(2012-10-11)
由表4得出,通过调查的每个区内两个样点看出,仅有区5种子库大小低于对照,这与表3结果相对应。但是区3与区7种子库均大于对照,分析原因,由于刺萼龙葵种子可存与地下数年,而实验开始时再次深翻了实验区,因此造成刺萼龙葵土壤种子库较对照上升,所以通过深翻控制刺萼龙葵的生长并不可行。
表5实验后刺萼龙葵株高(cm)(2012-10-11)
区组 样点1 样点2 样点3 样点4
1 32.1 24.8 33.0 23.2
2 42.5 38.2 30.8 41.3
3 20.6 18.9 33.2 21.3
4 42.9 27.2 39.4 36.5
5 26.5 27.8 29.0 18.5
CK 53.2 42.6 33.1 55.6
表6实验后刺萼龙葵株高(cm)(2013-7-24)
区组 样点1 样点2 样点3 样点4
1 10.1 13.4 8.9 8.0
2 19.8 15.5 20.3 6.4
3 11.5 3.6 5.3 2.6
4 11.9 14.0 13.5 14.6
5 8.5 7.2 11.0 4.3
CK 78.2 52.6 43.1 65.6
表7实验后刺萼龙葵密度(2013-7-24)
区组 样点1 样点2 样点3 样点4
1 9 11 16 8
2 31 13 20 16
3 12 8 0 15
4 19 11 9 13
5 6 7 9 3
CK 217 198 285 156
小区中刺萼龙葵很少,基本不可见,见到的也是刺萼龙葵小苗。
表8实验后刺萼龙葵种子库大小(2013-7-24)

Claims (5)

1.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种植沙打旺和无芒雀麦,所述无芒雀麦和沙打旺的比例为1:1~2.5;所述种植包括下述步骤:
深耕18~25cm、细耙,耱平;
播种深度为3~5cm,覆土2~4cm后镇压,灌溉;
所述沙打旺和无芒雀麦的种子的纯度≥98%,净度≥95%,含水量≤14%,发芽率≥80%,种子用价≥80%;
所述灌溉为喷灌、畦灌或地下渗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耕的深度为18~22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前浸泡种子5~8h,表皮水分晾干后进行播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沙打旺为内蒙古沙打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芒雀麦为加拿大无芒雀麦。
CN201310682407.2A 2013-12-12 2013-12-12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508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2407.2A CN103650881B (zh) 2013-12-12 2013-12-12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2407.2A CN103650881B (zh) 2013-12-12 2013-12-12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50881A CN103650881A (zh) 2014-03-26
CN103650881B true CN103650881B (zh) 2015-08-05

Family

ID=50290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240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50881B (zh) 2013-12-12 2013-12-12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5088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9028A (zh) * 2018-11-08 2019-01-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1065B (zh) * 2016-03-31 2018-10-16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一种控制黄花刺茄入侵的方法
CN107853116A (zh) * 2017-10-25 2018-03-30 山东胜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种植沙打旺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0258A (zh) * 2010-11-25 2011-06-1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利用沙打旺替代控制黄顶菊的方法
CN102823419A (zh) * 2012-09-21 2012-12-19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一种防止天然草原外来植物入侵的方法
CN102860206A (zh) * 2012-09-21 2013-01-09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恶性杂草刺萼龙葵入侵天然植被快速恢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0258A (zh) * 2010-11-25 2011-06-1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利用沙打旺替代控制黄顶菊的方法
CN102823419A (zh) * 2012-09-21 2012-12-19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一种防止天然草原外来植物入侵的方法
CN102860206A (zh) * 2012-09-21 2013-01-09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恶性杂草刺萼龙葵入侵天然植被快速恢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刺萼龙葵的识别与防控;梁维敏等;《园艺与种苗》;20110420(第02期);第58-60页 *
北京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的生态状况;向俊等;《生态学杂志》;20110315(第03期);第453-458页 *
外来植物刺萼龙葵潜在危险性评估及其防治对策;高芳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830(第04期);第420-424页 *
浅析朝阳地区刺萼龙葵的防控策略;张璐;《现代农业》;20111001(第10期);第23页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9028A (zh) * 2018-11-08 2019-01-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50881A (zh)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1215B (zh) 一种利用多年生牧草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退化草场的方法
Sarangi et al. Tillage and crop establishment options for enhancing the productivity, profitability,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of rice-rabi systems of the salt-affected coastal lowlands of eastern India
CN103329727A (zh) 一种山豆根栽培方法
CN102860206B (zh) 恶性杂草刺萼龙葵入侵天然植被快速恢复方法
CN101194567A (zh) 一种提高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方法
CN102177805B (zh) 一种利用拉巴豆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CN103141277B (zh) 一种干旱诱导处理提高水稻和苜蓿及狗牙根抗旱性的方法
CN102823419A (zh) 一种防止天然草原外来植物入侵的方法
CN102893792A (zh) 一种利用葛藤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CN106613064A (zh) 一种春油菜覆膜除草种植方法
CN105766316B (zh) 一种紫草乌良种繁育方法
CN101743945B (zh) 一种采用本地种控制黄顶菊入侵的方法
CN103650881B (zh) 一种生态修复刺萼龙葵入侵草场的方法
CN104737766B (zh) 通过组织培养获得高含量白藜芦醇的虎杖人工种植方法
CN103650879B (zh) 一种遏制刺萼龙葵入侵天然生态系统的方法
CN109618861A (zh) 一种冰球子的栽种方法
CN102138403A (zh) 一种利用宽叶雀稗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Huang et al. Performance of super hybrid rice cultivars grown under no-tillage and direct seeding
CN107278407A (zh) 一种防止黑土滩二次发生的方法
CN103651023B (zh) 一种茶树苗圃地夏季覆地膜消毒灭草的方法
Townsend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tagasaste
CN104920035A (zh) 一种降低烟草根结线虫病害发生的方法
CN107836293A (zh) 黑土坡植被的重建方法
Njunge et al. Invasiveness and biomass production of Leucaena leucocephala under harsh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north-central Namibia
CN105766503A (zh) 有机优质水稻种植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