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0175B - 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60175B CN102960175B CN201210533086.5A CN201210533086A CN102960175B CN 102960175 B CN102960175 B CN 102960175B CN 201210533086 A CN201210533086 A CN 201210533086A CN 102960175 B CN102960175 B CN 1029601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kania micrantha
- ipomoea batatas
- control
- days
- benta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属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的技术领域。该方法是在薇甘菊出苗后生长30天时,在薇甘菊苗之间种植扦插10天的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同时喷施用量为48~72g/亩的灭草松。本发明方法与单一的灭草松比,施药后60-90天,防治效果提高2.52~20.44%;与单一的红薯替代控制比,施药后60-90天,防治效果提高14.12~38.39%;与单一的灭草松用药量为72g/亩比,红薯与薇甘菊种植密度比例为2.6:1时用药量减少33%,施药后60-90天防治效果提高0.2~1.51%,本发明具有集高效、安全和持久控制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对重大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的替代控制方法和化学防治方法,并进行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而建立的高效、安全和持久控制薇甘菊的综合控制技术体系。
背景技术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菊科假泽兰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攀援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南亚、东南亚、太平洋等地区,是世界上最具危害的热带、亚热带杂草之一[1,2]。目前薇甘菊在我国广东、云南、海南、广西和香港等地大肆扩散与暴发,它的入侵给我国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严重危害[3-5]。薇甘菊是世界上被公认的最具入侵性和危害性的恶性杂草之一,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1年薇甘菊被国际自然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列为世界上100种最具入侵力的外来物种之一[2]
薇甘菊具有生长速度快、无性和有性繁殖力强[6]、形态可塑性与补偿能力极强[7,8]等特点,是世界上最难以控制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针对薇甘菊开展了大量化学除草剂筛选和应用技术研究,在高效防治薇甘菊上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普遍存在对作物的安全性差和持效期短等缺点。长期大量应用除草剂后,靶标对象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国内外的诸多实践表明,化学除草剂应用4~6个月内,薇甘菊能迅速复发和二次入侵,导致生产上连续不断地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进行控制。一般的除草剂难以杀灭薇甘菊根部,应用后薇甘菊根部仍能迅速恢复,难以实现安全和持久控制的效果。因此,结合除草剂应用和利用本地替代物种的生态修复控制方法在农林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替代控制是一种主要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态防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植物的种间竞争规律,用一种或多种植物的生长优势抑制外来植物的生长,达到防治或减轻其危害的目的,并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逐渐恢复[9]。与其他的控制方法相比,替代控制具有生态、安全、经济和可持续等特征[10],但缺点是效果缓慢、成本高等,单一应用替代控制技术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显著发挥控制对入侵植物的效果。近年来,利用本地物种或伴生物种对入侵杂草薇甘菊的替代控制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1-12]。因此研发一种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对实现高效、安全和持久控制薇甘菊具有重要意义。
红薯(Ipanoea batatas)是一种有很强无性繁殖能力的本地攀援藤本植物,与薇甘菊苗期的生态位重叠性强,是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申时才等[12]对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效应进行研究(申时才等,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效应.生态学杂志,2012,31(4):850-855)发现红薯对薇甘菊具有比较强的竞争能力,但存在防效较低、防治时间太长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是在本专利申请的发明人前期用红薯作为替代控制治理有害生物薇甘菊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明。
1.HOLM LG,PLUCKNETT DL,PANCHO JK,et al.The World’s Worst Weeds:Distribution and Biology.Honolulu: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7,320-327.
2.LOWE S,BROWNE M,BOUDJELAS S,et al.100of the World’s Worst InvasiveAlien Species,A selection from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Auckland:IUCN/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ISSG),2000,1-12.
3.ZHANG LY,YE WH,CAO HL,et al.Mikania micrantha H.B.K in China–anoverview.Weed Research,2004,44:42-49.
4.LI WH,ZHANG CB,GAO GJ,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Mikania micranthainvasion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respira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Plant Soil,2007,296:197-207.
5.CHEN BM,PENG SL,NI GY.Effects of the invasive plant Mikania micranthaH.B.K.on soil nitrogen availability through allelopthy in South China.Biological Invasions,2009,11:1291-1299.
6.张付斗,李天林,徐高峰,等.薇甘菊不同生长方式下的繁殖特征比较.植物学报,2011,46(1):59-66.
7.李天林,申时才,徐高峰,等.薇甘菊不同时期的营养繁殖及其生物量分配特征.西北植物学报,2012,32(7):1377-1383.
8.申时才,徐高峰,李天林,等.5种入侵植物补偿反应及其形态可塑性比较.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173-179.
9.LUGO AE.The apparent paradox of reestablishing species richness ondegraded lands with treemonocultures.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7,99:9-19.
10.蒋智林.入侵杂草紫荆泽兰与非入侵草本植物竞争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7,22-26.
11.徐高峰,张付斗,李天林,等.不同密度五种植物对薇甘菊幼苗的竞争效应.生态环境学报,2011,20(5):798-804.
12.申时才,徐高峰,张付斗,等.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效应.生态学杂志,2012,31(4):850-855.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存在的防效较低、防治时间太长的缺陷和不足,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可持续高效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本发明方法所述的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是在薇甘菊出苗后生长30天时,在薇甘菊苗之间种植扦插10天的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同时喷施灭草松,灭草松的用量为48~72g/亩,所述的红薯苗的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的发生密度的比例为2~2.6:1。
所述的红薯苗的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的发生密度可以是薇甘菊的发生密度为6500株/亩时,红薯苗的种植密度为13000株/亩~17000株/亩;薇甘菊的发生密度为7500株/亩时,红薯苗的种植密度为15000株/亩~17000株/亩;薇甘菊的发生密度为8500株/亩时,红薯苗的种植密度为15000株/亩~17000株/亩。
优选的方案之一是所述的红薯苗的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的发生密度的比例为2.6:1,且灭草松的用量为72克/亩,其药后30~90天防治薇甘菊的效果均大于90%。
优选的方案之一是所述的红薯苗的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的发生密度的比例为2.6:1,且灭草松的用量为48克/亩,与单一的灭草松用药量为72g/亩相比,施药后60天和9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0.2%~1.51%,产生了除草剂减少33%而防效未降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方法首次筛选到对薇甘菊具有的高度选择性且对红薯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的除草剂灭草松,利用红薯替代控制结合灭草松应用、特别持续高效地防治了世界上最难以控制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之一薇甘菊(2001年薇甘菊被国际自然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列为世界上100种最具入侵力的外来物种之一),在外来生物入侵研究领域还未见本发明及其结果的报道。
2、本发明方法采用的适宜的红薯替代控制种植时差、混种比例和选择性强除草剂灭草松应用及其用量,①与单一的灭草松化学防治技术相比,施药后6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5.9%~14.97%,药后9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2.52%~20.44%,产生协同增效的极显著的防治效果;②与单一的红薯替代控制相比,施药后6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21.1%~38.39%,药后9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14.12%~26.55%,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③与单一的灭草松用药量为72g/亩相比,红薯与薇甘菊种植密度比例为2.6:1时用药量为48g/亩,施药后60天和9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0.2%~1.51%,产生了除草剂减少33%而防效未降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④本发明比单一用化学防治技术更安全和持续有效,本发明凸显了集高效、安全和持久控制的突出特点。
本项发明是在云南省政府专项“薇甘菊防治与预警监测”,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与防控平台”(2011DFB30040)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入侵植物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110307)等项目资助下获得的技术成果。
本发明中筛选出选择性强的除草剂灭草松(中文通用名),化学名称:3-异丙基-1氢-2,1,3-苯骈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英文通用名:bentazone,其他名称为排草丹。对人畜低毒,对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1100mg/kg,经皮毒性LD50为2500mg/kg,对皮肤无刺激性,48%溶剂。由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有机杂环类除草剂。目前,还未见灭草松应用于薇甘菊防控的报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不同种植时期替代物种对薇甘菊的竞争作用
试验材料:出苗后生长10天、30天和50天的薇甘菊苗,扦插10天的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出苗后生长20天的高羊茅苗、黑麦草苗、黄花蒿苗、皱叶狗尾苗,杂三叶苗,紫花苜蓿苗,出苗后生长7天的扁豆属植物苗
试验方法:采用薇甘菊密度固定而各竞争物种密度增加的添加系列设计,在日光温室设置8处理小区,每处理重复4次,小区采取完全随机排列,各处理中薇甘菊的密度均按照6500株/亩种植,各竞争物种的密度均按13000株/亩种植,各处理分别于薇甘菊种子播种出苗后生长第10天、第30天和第50天移栽相应的竞争替代物种:扦插10天的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出苗后生长20天的高羊茅苗;出苗后生长20天的黑麦草苗;出苗后生长20天的黄花蒿苗;出苗后生长20天的皱叶狗尾苗;出苗后生长7天的扁豆属植物苗;每个小区在薇甘菊之间移栽相应的竞争物种材料。各处理如下:
处理1为高羊茅(Festuca elata)与薇甘菊混种试验种群;
处理2为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与薇甘菊混种试验种群;
处理3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与薇甘菊混种试验种群;
处理4为杂三叶(Alsike clover)与薇甘菊混种试验种群;
处理5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薇甘菊混种试验种群;
处理6为红薯(Ipanoea batatas)与薇甘菊混种试验种群;
处理7为扁豆属植物(Lablab)与薇甘菊混种试验种群;
处理8为皱叶狗尾草(Setaria plicata)与薇甘菊混种试验种群;
目标种和各竞争物种的对照为相应密度水平下的单种处理。
竞争试验各物种生长60天后,对薇甘菊和8种竞争物种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等进行测量,生物量为干重,采用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RY)、相对产量总和(relative yield total,RYT)和竞争平衡指数(competitive balance index,CB)来测度物种间资源竞争利用效能和竞争影响,计算公式如下,计算中生物量产量为整株植株干物质质量。
式中:a、b代表两物种名称;RYa、RYb分别为物种a和物种b在混种时的相对产量;Ya、Yb分别为物种a和物种b在单种时的单株产量(或单位面积产量);Yab、Yba分别为物种a和物种b在混种时的单株产量。RY值表明不同种所经历竞争的类型:
RY=100表明种内和种间竞争水平相当;RY>100表示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RY<100表示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
RYT<100表明2物种间具有竞争力;RYT>100表明2物种之间没有竞争作用;
RYT=100表明2物种需要相同的资源,且一种可以通过竞争将另一种排除出去。
CBa>0说明物种a的竞争能力比物种b强;CBa=0说明物种a和物种b竞争能力相等;
CBa<0说明物种a的竞争能力比物种b弱;CBa越大说明物种a的竞争能力越强。
本试验主要是评估不同替代物种对薇甘菊出苗后的不同生长时间的竞争能力,因此只采用了表1中的竞争平衡指数(CBa)。
试验结果:(详见表1)
本专利申请发明人前期已公开报道高羊茅、黑麦草、黄花蒿等部分物种对薇甘菊竞争作用的研究结果,在同等密度下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效应明显大于高羊茅、黄花蒿、杂三叶、紫花苜蓿、黑麦草、皱叶狗尾草和扁豆属植物。
本发明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存在的防效较低、防治时间太长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试验替代物种与靶标物种的竞争效果与时差关系(即替代物种在薇甘菊出苗后的不同生长时期对薇甘菊的竞争效果,以考察替代物种的持续竞争效果),以筛选出替代物种在杂草出苗后的种植栽培时期。从表1结果表明,替代物种对薇甘菊的竞争效果显著受到替代物种种植时间和靶标物种生长时期二者时差的影响;通常,时差越大,对薇甘菊的竞争能力越弱;高羊茅、黑麦草和黄花蒿等仅在薇甘菊出苗后10天时种植,才有较好的竞争替代效果;当薇甘菊出苗后30天时,竞争能力低于入侵物种薇甘菊。
本发明在薇甘菊出苗后10天、30天、50天三个不同时期种植红薯,发现在薇甘菊出苗后10天和30天时种植红薯具有较好的竞争替代效果,薇甘菊出苗后50天时种植红薯难以控制靶标杂草(竞争平衡指数CBa为0.16)。由此发明出红薯种植与薇甘菊出苗后的生长时差为10~30天,对薇甘菊的替代效果好,竞争平衡指数为1.11~1.42。
表1替代物种于薇甘菊出苗后的不同生长时间对薇甘菊的竞争效果评价
表1中同一列数值后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在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反之则显著,以下各表相同。
实施例2不同密度下红薯与薇甘菊竞争作用
试验材料:出苗后生长30天的薇甘菊,扦插10天的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
试验方法:日光温室下采用薇甘菊密度固定而各竞争物种密度增加的添加系列设计,于薇甘菊出苗生长30天,在薇甘菊苗之间分别按如下种植密度种植扦插10天的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薇甘菊种植密度分别按6500株/亩、7500株/亩和8500株/亩种植,所述的红薯苗的种植密度相应分别按13000株/亩、15000株/亩和17000株/亩种植,红薯和薇甘菊的对照为相应密度水平下的单种处理,小区采取完全随机排列,各处理的红薯和薇甘菊在同一时期进行竞争试验,生长90天后,对薇甘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等进行测量,生物量为干重,采用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RY)、相对产量总和(relative yield total,RYT)和竞争平衡指数(competitive balance index,CB)来测度物种间资源竞争利用效能和竞争影响,计算中生物量产量为整株植株干物质质量,计算公式与实施例1相同。
表2不同混种密度红薯与薇甘菊的相对产量、相对产量总和与竞争平衡指数
试验结果:(详见表2)
1、在混生条件下,无论是薇甘菊发生密度高或低,薇甘菊和红薯的相对产量RY值均显著小于100(RY<100),薇甘菊与红薯比例为1:1.5(8500:13000)时薇甘菊的RYb值大于红薯的RYa,其余各个混生比例下薇甘菊的RYb值均小于红薯的RYa,表明薇甘菊和红薯的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
2、薇甘菊发生密度固定,随红薯种植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能力提高而降低靶标杂草的相对产量;薇甘菊的相对产量低于40%(即相对防效高于60%)时,薇甘菊分别在6500株/亩、7500株/亩和8500株/亩发生密度下,需种植红薯的最低密度分别为13000株/亩、15000株/亩和17000株/亩,在此应用下相对产量总和约50%、红薯的竞争平衡指数均大于0.45、各相对产量总之间及各竞争平衡指数之间差异不显著,此时的红薯与薇甘菊混种比例为2.0~2.6:1(即红薯的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的发生密度比例为2.0~2.6:1),表明较理想的红薯与薇甘菊混种比例不小于2,即红薯的种植密度是薇甘菊的发生密度的2倍以上。
3、优选的种植密度是红薯的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的发生密度比例为2.6:1,如在薇甘菊的发生密度为6500株/亩,红薯的种植密度为17000株/亩,红薯的相对产量RYa为72.61%,竞争平衡指数CBa为0.73,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其替代物种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实施例3红薯对薇甘菊的田间替代控制效果
试验材料:出苗后生长30天的薇甘菊,扦插10天的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
试验设计:试验于2010年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进行。试验前在当地选择往年薇甘菊发生,水肥条件较高的红薯田地作为试验田。试验采用薇甘菊密度固定而红薯密度增加的添加系列设计,薇甘菊种植密度为6500株/亩,红薯种植密度分别为6500、13000、17000和19000株/亩,红薯和薇甘菊的对照为相应密度水平下的单种处理。小区面积30m2,每处理设4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当地村民红薯种植密度和缩短行距来计算每亩种植红薯的数量,按照表3中的密度把出苗后生长30天的薇甘菊和扦插10天的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同时移栽于小区中,所述的红薯苗均匀分布于薇甘菊苗之间。之后生长30、60、90和120天,随机从各处理中测量25株薇甘菊地上和地上的干生物量。防治效果(%)=(对照区的干重-处理区的干重)×100/对照区的干重。不同生长期的防治效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统计分析。
试验结果:(详见表3)
1、不同密度的红薯种植下对薇甘菊的控制效果,随红薯密度增加和生长期的延长对薇甘菊的替代控制效果逐渐提高。试验后30天,随红薯密度的增加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显著地提高。
2、试验后60天,采用红薯13000~17000株/亩的密度下控制效果达到44.4~52.91%,增加密度后差异不显著。
3、试验后90~120天,采用13000~19000株/亩的密度下控制效果达到59.5~74.2%,17000株/亩后增加密度的差异不显著;随生长期的延长,防治效果提高缓慢。
由此可见,比较有效的红薯种植密度为13000(红薯与薇甘菊的种植密度比例为2:1)和17000株/亩(红薯与薇甘菊的种植密度比例为2.6:1),但红薯与薇甘菊的种植密度比例2.6:1为优选方案。
表3红薯对薇甘菊的田间替代控制效果
实施例4除草剂灭草松对薇甘菊的药效与选择性测定
试验材料:出苗后生长30天的薇甘菊,长度5~7cm的单节红薯插条
供试药剂:供试药剂为灭草松(中文通用名),48%溶剂;化学名称:3-异丙基-1氢-2,1,3-苯骈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英文通用名:bentazone,其他名称为排草丹。目前,还未见灭草松应用于薇甘菊防控的报道。
试验方法:除草剂灭草松单独分别应用薇甘菊、红薯设计18个处理,用量见表4。分别盆栽薇甘菊种子至出苗后生长30天和单节红薯插条扦插后生长至10天,根据实验设计表4中的各处理分别施用除草剂灭草松(g ai/667m2,按有效成分用量计算,ai为有效用量),用定量喷雾塔喷药,喷药时喷液量为10ml/0.198m2。药后放在22~28℃温室生长。每处理重复4次,温室中随机排列。施药后25天调查存活的植株干重,与清水处理空白对照对比,抑制率(%)=(对照处理的干重-处理的干重)×100/对照处理的干重。将处理剂量转换成浓度对数,将抑制率转换成机率值。然后在计算浓度对数-抑制机率值的线性回归,根据回归式计算出相对毒力和选择性指数。
表4除草剂灭草松对薇甘菊的生物活性及其对作物的选择性分析
表4中每处理数据均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
试验结果:(详见表4)
从评价结果看,本发明以对靶标杂草薇甘菊的抑制率(Y)为目标函数,建立与除草剂用量(X)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0.95x+19.712(R2=0.832,R为相关系数),利用该方程求解得对防治对象的LD90(抑制率达90%的用量)为73.99g/667m2;通过除草剂用量(X)对作物红薯的抑制率(Y)建立与的毒力回归方程,以评价对作物的影响,方程为:Y=0.3902x-30.17(R2=0.9417,R为相关系数),利用该方程求解得对红薯的LD10(抑制率达10%的用量)为102.95g/667m2。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以对作物的LD10与对靶标杂草的LD90比值,根据公式选择性指数(RI)=对作物10%植株的有效剂量(LD10)/对杂草90%植株的有效剂量(LD90),计算出该除草剂的选择性指数(RI)为1.39。由此可以看出该除草剂在有效防治薇甘菊的用量下对替代物种红薯安全,表现出优良的选择性。通过除草剂对薇甘菊的毒力与选择性测定,发明出田间应用灭草松防治薇甘菊的有效用量为720~1080g(ai)/hm2,即每亩用量48~72克,该剂量水平范围对薇甘菊的抑制率达到77.35%~90.59%,且不对红薯发生药害。
实施例5替代控制与灭草松结合应用控制薇甘菊的效果
试验材料:出苗后生长30天的薇甘菊,长度5~7cm的单节红薯插条
供试药剂:供试药剂为实施例4所述的灭草松
试验方法:试验于2011年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进行。试验前在当地选择往年薇甘菊发生,水肥条件较高的红薯田地作为试验田。试验设9个处理,小区面积30m2,每处理设4次重复,各处理中薇甘菊种植密度均为6500株/亩,各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按表5中的红薯与薇甘菊混种密度和灭草松用量在小区播散薇甘菊种子至出苗后生长20天时扦插长度5~7cm的单节红薯插条,待薇甘菊和红薯生长10天时,采用利农LP-605型喷雾器对水均匀喷雾灭草松,设喷水处理为空白对照(CK)。药后30、60和90天,随机从各处理中调查25株薇甘菊的生物量。防治效果(%)=(对照区的干重-处理区的干重)×100/对照区的干重。不同生长期的防治效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统计分析。表5中各处理如下:
处理1-6是红薯与薇甘菊混种试验,其中处理1-3中红薯的种植密度为13000株/亩,红薯与薇甘菊的种植密度比例为2:1,处理1-2还施用灭草松,而处理3为处理1-2空白对照即不施用灭草松。
处理4-6中红薯的种植密度为17000株/亩,红薯与薇甘菊的种植密度比例为2.6:1,处理4-5还施用灭草松,而处理6为处理4-5的空白对照即不施用灭草松。
处理7-9为单种薇甘菊的处理,其中处理7-8还施用灭草松,而处理9为处理7-8的对照即不施用灭草松。
试验结果:(详见表5)
1、本发明处理1-2和处理4-5即采用红薯替代控制结合灭草松应用处理防治薇甘菊的效果高于红薯替代控制单独处理(处理3、处理6),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达在施药后30天(短期)的防治效果达82.34%~95.62%,在施药后60天(中期)的防治效果达80.06%~93.77%,在施药后90天(后期)的防治效果达75.44%~92.65%,即本发明采用红薯替代控制结合灭草松应用处理防治薇甘菊的效果不仅在短期而且在中后期的均取得了极其显著的防治效果。
2、本发明处理4以红薯与薇甘菊种植密度比例为2.6:1的比例且应用灭草松72克/亩下,药后30~90天控制薇甘菊的效果均大于90%,为优选的方案。
3、本发明处理3(对照)和处理6(对照)表明,虽然只采用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而未应用灭草松处理,前期效果表现相对较低,中后期的效果较好,种植红薯后60天和90天,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为52.83%~69.54%,但相应的本发明处理1-2与对照处理3相比,施药后6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27.23%~38.39%,施药后9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17.32~26.55%,相应的本发明处理4-5与对照处理6相比,施药后6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21.1%~29.35%,施药后9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14.12%~23.11%,即本发明采用的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结合灭草松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效果与只采用红薯替代控制的对照相比,防治薇甘菊生长的持续效果(60天至90天)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4、处理7和处理8表明,对有害生物薇甘菊单用灭草松处理,灭草松应用后30天的防治效果为77.35%~90.59%,短期效果较为理想;但在药后60天和90天防治效果则降低,用药量为72g/667m2,药后60天和药后90天防治效果分别降低5.27%、8.44%,用药量为48g/667m2药后60天和药后90天防治效果分别降低6.8%、14.13%,表明只采用灭草松防治薇甘菊时,持效期较短。
5、尽管单用灭草松处理在药后60天的防治效果为70.55%~85.32%,在药后90天的防治效果为63.22%~82.15%,但本发明处理1-2和处理4-5与其相比,本发明采用红薯替代控制结合灭草松应用在药后60天的防治效果,用药量为72g/667m2和48g/667m2的防治效果分别比同等用药量的单用灭草松处理提高了5.9%~8.45%和9.51%~14.97%,本发明采用红薯替代控制结合灭草松应用在药后90天的防治效果比单用灭草松处理用药量为72g/667m2和48g/667m2的防治效果分别提高了2.52%~10.5%和12.22%~20.44%,表明本发明方法采用采用红薯替代控制结合灭草松应用产生了协同增效的显著效果,本发明方法具有可持续性优点。
综上所述:①本发明采用替代控制和灭草松相结合防治薇甘菊的方法,与单一的灭草松化学防治技术相比,施药后6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5.9%~14.97%,药后9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2.52%~20.44%,产生协同增效的极显著的防治效果;②与单一的红薯替代控制相比,施药后6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21.1%~38.39%,药后9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14.12%~26.55%,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③与单一的灭草松用药量为72g/亩相比,红薯与薇甘菊种植密度比例为2.6:1时用药量为48g/亩,施药后60天和90天,防治效果提高了0.2%~1.51%,产生除草剂减少33%而防效未降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④本发明比单一用化学防治技术更安全和持续有效,本发明凸显了集高效、安全和持久控制的突出特点。
表5红薯替代控制与灭草松结合应用控制薇甘菊的效果
表5中每处理数据均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灭草松用量X的单位为g ai/667m2
Claims (1)
1.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薇甘菊出苗后生长30天时,在薇甘菊苗之间扦插长度为5~7cm的单节红薯苗,红薯苗的数量依据薇甘菊田间发生量,按照红薯与薇甘菊比例2.0~2.6:1采取红薯不同数量进行扦插,并且施用除草剂灭草松不同用量,具体如下:
薇甘菊发生量 为6500株/亩 时,红薯扦插数量为15000~17000株/亩 、灭草松用量为48g/亩;薇甘菊发生量 为7500株/亩时,红薯扦插数量为17000株/亩 、灭草松用量为48~72 g/亩;薇甘菊发生量 为 8500株/亩 时,红薯扦插数量为17000株/亩 、灭草松用量为72g/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533086.5A CN102960175B (zh) | 2012-12-11 | 2012-12-11 | 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533086.5A CN102960175B (zh) | 2012-12-11 | 2012-12-11 | 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60175A CN102960175A (zh) | 2013-03-13 |
CN102960175B true CN102960175B (zh) | 2014-12-03 |
Family
ID=47790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3308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0175B (zh) | 2012-12-11 | 2012-12-11 | 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601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82013A (zh) * | 2014-07-18 | 2014-10-08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
CN104255363B (zh) * | 2014-08-29 | 2016-08-17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一种利用杉木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
CN104322239B (zh) * | 2014-08-29 | 2019-06-21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一种利用麻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
CN104429799B (zh) * | 2014-11-28 | 2016-11-09 | 广东中沃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 一种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护林带构建方法 |
CN104478516B (zh) * | 2014-12-03 | 2018-01-23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
CN105248201B (zh) * | 2015-11-13 | 2018-07-27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一种红树林中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方法 |
CN108640282A (zh) * | 2018-05-29 | 2018-10-12 | 江西省科学院 | 一种能够维持人工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湿地植物筛选方法 |
CN109984000B (zh) * | 2019-03-19 | 2021-12-10 | 深圳市国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入侵物种薇甘菊的综合防治方法 |
CN110235731A (zh) * | 2019-07-26 | 2019-09-17 | 安徽农业大学 | 一种利用红薯对田间喜旱莲子草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 |
CN112931071B (zh) * | 2020-11-03 | 2022-07-01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一种利用替代物种及其组合增效防控薇甘菊的方法 |
CN113924930B (zh) * | 2021-01-18 | 2023-01-31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一种利用红薯与黑麦草的物种组合替代控制坡耕地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方法 |
CN112913615A (zh) * | 2021-01-21 | 2021-06-08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利用菊芋替代控制飞机草的方法 |
CN112997827B (zh) * | 2021-02-21 | 2023-04-11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利用红薯和扁豆组合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
CN113207561B (zh) * | 2021-05-25 | 2023-05-23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一种基于薇甘菊化感作用的果园生态控制与修复构建方法 |
CN115380911B (zh) * | 2022-08-19 | 2023-09-19 | 广州华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薇甘菊防除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5088561B (zh) * | 2022-08-26 | 2022-11-08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基于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的防控紫茎泽兰方法 |
CN117652531B (zh) * | 2024-02-01 | 2024-04-05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利用青蒿植株浸提液配施除草剂防除薇甘菊幼苗的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6777A (zh) * | 2010-09-08 | 2011-01-19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
-
2012
- 2012-12-11 CN CN201210533086.5A patent/CN10296017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6777A (zh) * | 2010-09-08 | 2011-01-19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5种植物对薇甘菊化感作用研究;徐高峰等;《西南农业学报》;20091031;第22卷(第5期);第1439-1443页 * |
A study on life cycle and response to herbicides of mikania micrantha;HU.Y.J et al;《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19941231;第33卷(第4期);摘要 * |
HU.Y.J et al.A study on life cycle and response to herbicides of mikania micrantha.《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1994,第33卷(第4期), * |
徐高峰等.5种植物对薇甘菊化感作用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9,第22卷(第5期), * |
申时才等.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效应.《生态学杂志》.2012,第31卷(第4期), * |
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效应;申时才等;《生态学杂志》;20120430;第31卷(第4期);第851-853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60175A (zh) | 2013-03-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60175B (zh) | 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 |
Shen et al. | Suppression of the invasive plant mile-a-minute (Mikania micrantha) by local crop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by means of higher growth rate and competition for soil nutrients | |
Begum et al. | Influence of sulphur on morpho-physiological and yield parameters of rapeseed (Brassica campestris L.) | |
CN103385144B (zh) | 一种水稻的种植方法 | |
Tedeschi et al. | Melon crops (Cucumis melo L., cv. Tendral) grown in a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 under saline-sodic conditions: Part I. Yield and quality | |
CN103314693A (zh) | 磷酸二氢钾在减少稻米重金属镉积累中的应用 | |
CN101874448B (zh) | 利用向日葵和紫花苜蓿组合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 |
CN101743837A (zh) | 利用向日葵和多年生黑麦草组合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 |
CN102090258B (zh) | 利用沙打旺替代控制黄顶菊的方法 | |
CN104478516B (zh) |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 |
CN102017879B (zh) | 一种适用于苜蓿幼苗防除杂草的方法 | |
Ali et al. | Effect of seaweed extract and cytokinin (CPPU) spraying on growth of lemon (Citrus limon L.) seedling budded on sour orange. | |
CN101743836B (zh) | 利用籽粒苋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 |
Bagheri et al. | A study of intercropping of maize with sweet basil and borage | |
Kruchelski et al. | Panicum maximum cv. Aries establishment under weed interference with levels of light intercep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 |
Patel et al. |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of paddy (Oryza sativa L.) through use of seaweed sap | |
Noor et al. | Effects of Organic, Inorganic and Compound Fertilizer on Growth and Quality of Water Spinach (Ipomoea aquatica) under Polyculture Condition | |
Jangra et al. | Singh Neeraj. Plant Biomass,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Storage in an Ecologically Restored Grassland on a sodic soil in North-Western India | |
CN101874449B (zh) | 利用紫花苜蓿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 |
Zhang et al. |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mass allocation of Leymus chinensis (Poaceae)(Trin.) responses to long-term overgrazing in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 | |
CN104186166A (zh) | 一种利用川滇桤木控制云南切梢小蠹的方法 | |
CN117652531B (zh) | 利用青蒿植株浸提液配施除草剂防除薇甘菊幼苗的方法 | |
CN103875670B (zh) | 丁子香酚和蛇床子素的复配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3875675B (zh) | 蛇床子素和抑霉唑的复配组合物及其应用 | |
Srivastav et al. | Effect of rootstocks on leaf nutrients, tree growth, yield and fruit quality of Mosambi'sweet orange (Citrus sinensis) under Delhi condi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